時間:2022-03-11 10:51: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高二生物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學科,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提出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物課程標準還明確要求生物學教學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實驗與生活實際聯系不但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離生活實際并不遙遠,運用可以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成就感,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用實驗解決生活問題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提出問題,并能應用課本知識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呢?帶著這樣的想法設計了下面這節課。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新陳代謝與酶》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兒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探究性實驗,實驗等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克服學生對微觀結構認識的困難,使學生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突破學習難點。創新的基礎就是探究,所以在教學中要安排一定量的探究性實驗。
本節課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在引導討論的過程中,提供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所選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初步進入到探究實驗的環節中去。當學生設計好實驗方案后,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分析方案的優點與不足,使學生學會對自己與他人的實驗方案進行分析與評價,并在分析評價的過程中形成相對完善的實驗方案,培養學生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酶的概念。
(2)理解酶的特性。
(3)學會設計實驗,并能分析實驗。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設計的學習過程,體驗和感悟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
(2)能夠通過與別人的交流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進一步掌握實驗設計的方法。
(3)能夠通過小組成員交流、組間互評和師生反饋體驗協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設計實驗的活動中,體會與他人進行討論和交流的意義,增強合作意識。
(2)通過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體會科學研究的價值和實踐的意義及對待科學的態度。
四、案例過程
關鍵詞:高中化學;復習課;小班化;教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6-0069-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0
一、小班c小班化教育
“小班”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教學組織的空間形式,其基本內涵是指較少容量的教學班的學生數量[1]。通常高中每班學生約50人,而我校的高中每班不到35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進青少年學生既全面又有個性的發展為目的,在縮減班級學生規模的基礎上,通過對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實施過程、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種班級教學活動形式。小班化教育過程的重心由教師主體轉向學生主體[2]。
小班化的教學對象的數量雖然較以往減少了,但對教師的要求卻在提高,小班化是個別化、個性化教育理念的體現,需要教師的教學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給予每一位學生參與教學、主動學習、表達自我的機會,同時予以及時反饋與評價。
二、復習課教學
復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學生學習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重要任務的一種課型。
復習課的主要特點:1.知識的歸納整理。使學生對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加工,使之規律化、網絡化。2.知識的遷移訓練。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
復習課上,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學生在已有知識或認知的基礎上探討、總結,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有話可說,能夠做到人人參與;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學生有較高的心理滿足感,并且隨著教師的引導,他們學習化學的成就感也將逐步提高,充分體現小班化教學的優勢。
二、教學的實踐研究
筆者就高中化學復習中常見的三個方面對復習課教學進行了研究。
1. 基礎理論知識的復習
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理論,指的是概念、原理、學說、定律等具有規律性的內容。選入中學化學教材的化學基礎理論,主要有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論、電化學基礎理論、化學反應速度和化學平衡等理論的初步知識。下面以“元素周期律專題復習”為例進行說明。
結合教材,筆者將本專題分為“同主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 “同周期元素性質變化規律”、“元素的位、構、性三者的關系”三個主題組織學生復習,將學生按照復習主題分成三組,每組按每4人為一組分成3~4個小組,課前分發了《課前準備學案》。在《課前準備學案》中,對于各個主題布置討論課題,并要求學生用文字、圖表等說明:
主題一 同主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
1、堿金屬元素結構性質隨核電荷數遞增的變化規律是什么?
2、鹵族元素結構性質隨核電荷數遞增的變化規律是什么?
主題二 同周期元素性質變化規律
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結構及性質隨核電荷數遞增如何變化?
主題三 元素的位、構、性三者的關系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簡稱“位”)、元素的原子結構(簡稱“構”),元素的性質(簡稱“性”)。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總結元素的“位”、“構”、“性” 三者的關系。
教師布置好任務后,同學們利用課本、書籍、網絡等途徑搜尋相應的解讀,并且進行討論、分工后用自己的文字或圖表進行闡述。
在課堂上,各大組選派代表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自己的觀點展示給其他同學分析討論。如:
各組對展示的內容進行點評,在此過程中,同學們原有的一些化學表達或理解錯誤得到了及時的糾正。例如:某同學提出堿金屬的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鹵族元素的金屬性的變化規律,其他同學就立刻指出堿金屬主要表現出金屬性,而鹵族元素主要表現出非金屬性;也有同學提出第三周期單質的熔沸點由低到高、密度由小到大,教師就指出以上物理性質是受單質的狀態晶體結構等影響的,在日后的學習中會深入探討的。通過同學互評和教師及時點評,同學們對于相應化學理論的認知得到了提高。
2.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復習
元素化合物知識包括元素及其單質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用途、存在、制法等內容。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具體、形象、生動的化學現象的反映,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將化學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基礎,是學生對化學知識抽象理解的依據和出發點,因而是整個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是中學化學的基本脈絡和框架基石。下面以“非金屬的性質的復習”為例進行說明。
人教版必修1的編排是對不同非金屬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呈現。如氯和硅是縱向的呈現單質與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而氮和硫主要是橫向呈現氧化物、含氧酸等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筆者將本專題分為“非金屬單質的性質”、 “非金屬氧化物的性質”、“ 非金屬含氧酸的性質”三個方面進行復習,將同學們分成三大組,每大組分成3個小組。各小組對于本主題進行分析,展開激烈的討論。
待討論后,各組將討論結果通過諸如黑板、實物投影、幻燈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而后同學們指出其中的不足與錯誤,在這其中,及時糾正了學生的某些化學用語與性質表述的錯誤。這樣,同學們對化學性質規律的認知得到了加深。大家總結出以下規律:
主題1 非金屬單質性質
(1)由于存在與結構的不同,非金屬單質的物理性質相差較大;
(2)活潑非金屬與氫氣和金屬等反應,原子易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表現出氧化性;
(3)氮單質化學穩定,但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質化合;
(4)非金屬單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廣泛;
(5) 非金屬之間的置換可以體現其氧化性的不同。
主題2 非金屬氧化物性質
(1)有些非金屬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2)NO或NO2和其他物質的反應通常存在化合價變化;
(3)非金屬氧化物中化合價變化多,種類多。
主題3 非金屬含氧酸的性質
(1)具有酸的通性;
(2)某些酸不穩定,受熱分解;
(3)硝酸與濃硫酸有各自的特性。
3. 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的復習
有機化學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教材中,有機化學知識包括烴、烴的衍生物、基本營養物質和合成材料等內容,這部分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環保、科研等密切相聯。由于有機物的結構、性質與無機物有較大的區別,化學反應的類型也有較大差異,所以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
筆者以“烴”為內容在高二學業水平測試的復習中進行了專題授課。
根據人教版必修2的內容及省學測說明,筆者將本專題分為“甲烷”、 “乙烯”、“ 苯”三個內容組織同學們進行復習,將同學們分成三組,每組分成3~4個小組, 布置復習內容:
主題一 甲烷:甲烷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 、化學性質及用途;
主題二 乙烯:乙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 、化學性質及用途;
主題三 苯: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 、化學性質及用途。
待充分討論和總結后,各組將結果書寫在相應的學案上,同時各組代表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而后,各組之間相互學習點評,指出性質結構等方面不足的地方并加以糾正,比如:A組有同學認為“甲烷無法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所以其沒有還原性。”C組就有同學指出“甲烷可以燃燒,因而其具有還原性?!盉組有同學乙認為“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被其氧化。”A組就有同學指出該反應是加成反應。利用這個時機,筆者引導同學們對“烴”所涉及的有機化學反應的所屬反應類型進行甄別,從而復習回顧了有機反應類型的內容,加深了學生對于有機物之間反應的反應類型的認知。最后,師生共同又對三種物質進行了橫向的比較對它們的性質結構進行了再認識。
三、經驗總結與反思
1. 經驗與結論
經過中學化學常見的三個方面的小班化復習課的教學實踐,我們得到了如下的一些初步的經驗結論:
(1)小班化復習課復習效果的達成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是課堂中學生討論效果能否達成的重要因素;同時教師在課前和課上的引導也至關重要,好的引導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而引導的問題的難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討論與回顧中達到自主學習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2) 找到了能夠發揮小班化教學優勢的復習模式。在不同知識方面的復習中,我們都采用了“確立主題分組復習學生互評教師評價構建體系鞏固練習”的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復習能夠有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復習效率,同時在復習的基礎上不少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得到了重塑,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得到加強。
2. 建議與不足
(1) 以上復習模式的開展要點是復習主題的建立,如何建立既符合“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要求又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當的復習專題與各個分主題,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思考與實踐進行研究的問題,因為復習主題的建立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討論效果和知識體系的重建效果的達成。不同階段的考試的要求,以及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可參與度對主題的建立都有影響,需要通過實踐去找到規律。
(2)在復習中各個小組的建立需要更有效的機制。在研究的初期筆者只是根據W生的座位就近分組,各個小組的討論參與程度參差不齊,不能做到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地主動復習;而后筆者又根據學生的成績搭配分組,但卻忽略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成績的可變性,同樣有待提高。
(3)討論過程中問題引導的設計有待細化和規范化。雖然在課前已經設定了復習的主要專題與分組課題,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討論需要我們將有些問題更加細化,逐步地引導學生達到復習的要點。而在課上時我們教師的點評與總結的用語還需更加規范,避免不規范導致的學生認識的偏差。
高中化學的小班化教學是近些年出現的新課題,小班化不只是一種教學對象數量上的變化,在教學策略與方法上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地探索,而對于不同的群體教學策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嘗試與總結。
參考文獻
[1] 張雪珍.小學小班化教育教學指南[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
[2] 陳玉云.小班化教育的內涵發展之路[J].廣東教育,2004(5)
[3] 陳立.高中化學復習課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研究[D].包頭: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8(1):13
關鍵詞:課改背景 必修Ⅲ“區域地理教學” 教學策略
一、新課改對高一區域地理知識的新要求
進一步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后,學業水平考試已由浙江省考試院主管,教育考試院明確指出“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是高中生畢業的基本依據,也是高等院校招生錄取和用人單位招聘的重要參考依據”。與以往地理會考條目要求不同,下表三個認識,是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新增的內容和要求
根據《學業水平測試條目》,新增區域地理知識中有一個a考試要求的條目,即識記美國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圖上識別美國的領土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41題的第(1)題為識記類型。題目具體如下:
41.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五個b要求,即簡述、比較地理基本概念、規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點(包括分布、結構、演變、成因等)。如41題第(4)小題美國農業生產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區域農業專門化為此類要求。
兩個d要求,“亞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及相互關系”為綜合要求,可分解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亞洲地形特點是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氣候特點是類型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水系特點是呈放射狀。第二部分是相互關系的梳理,亞洲地形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導致河流呈現放射狀向外流,地形決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勢高低。復雜地形決定氣候類型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認識歐洲》中“歐洲西部地形、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要求學生了解歐洲西部以平原地形為主,冰川地形廣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響溫和濕潤氣候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將氣候各要素聯結形成一個統一整體認識。如下題:右圖為歐洲西部大不列顛島農業地域類型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23、24題。
23.圖中所示風帶是
A.東北信風帶 B.盛行西風帶
C.東南信風帶 D.極地東風帶
24.M所在地區農業發達的自然條件是
A.市場廣闊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氣候溫和濕潤
在高中地理必修課程體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系。通過兩冊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有良好的人地觀,在此基礎上學業水平測試新增認識大洲、認識地區、認識國家。我們有些老師對區域內容比較排斥,認為學業水平測試,地理考察的重點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內容,從2013年浙江學業水平測試卷來看,新增區域地理知識部分考點分值達10分。補充區域地理知識,是為了提高高一學生運用知識原理解決具體區域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重要參考的需要。
二、高一區域地理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惑
1.高一學生面臨區域地理知識斷層的問題
我省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綜合課程,分別開設了屬于理科綜合的《科學》和文科綜合的《歷史與社會》學科,并沒有安排專門的地理課程,相關的地理知識分散于《科學》與《歷史與社會》兩門綜合學科中?!犊茖W》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識,《歷史與社會》學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級上冊和九年級第二單元安排了少量的區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識,以上兩門學科中都沒有系統安排區域地理的教學內容。進入高中,高一地理課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國、美國,我國西北地區、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內容,可見區域地理知識并沒有被編排進相應的教材,教材體系的銜接問題導致學生區域地理知識斷層。
2.缺少適合高一學生用的區域地理針對性教材
新課程改革后,“一標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中圖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目前我們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編寫依據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作為湘教版的區域地理知識補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課本沒有作相應的改動,補充區域地理知識,就我們身邊就有多套區域地理知識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樹聲地理教學研究室《區域地理》,吳祖良地理教學研究室編著的《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高考必備知識讀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繚亂,但高一學生恐怕都難選擇,針對性不強。
3.初中區域地理知識與系統地理知識缺少有機整合
初中的課程設置,使我省高中學生的區域地理知識相當缺乏(比以前初中時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會》教材時更加缺乏),這給高中地理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地理教師都知道,區域地理與高中系統地理本身是融為一體的,是難以分割,但初中系統地理知識卻分散在《科學》教學中,而科學老師是沒有受過專業系統地理熏陶的,造成學生系統地理原理、規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統。
三、高一區域地理教學的實踐探索
1.利用主要經緯線,進行區域宏觀定位
區域定位方法包括經緯線定位,相對定位和區域典型特征定位。從學生反饋的信息表明,認識區域時,學生不知圖示和區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從高三輪轉下來的老師,習慣于知識點的挖掘,教學目標隨意加大難度,個人覺得區域定位不宜過難過細,高一同學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歸線和極圈5條特殊緯線,經線有本初子午線、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亞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極圈、西起60°E,東邊150°E,腦海里有四條經緯線亞洲大部分在框內了,與歐洲經線相關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經線90°W、120°W,如60°E經過烏拉爾山,120°E經過杭州,尼羅河、長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們為參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定位。這三個大洲的定位是為氣候服務的,整個高一,氣候這部分知識始終比較尷尬,在教材中沒有完整氣候類型、氣候成因、氣候分布的教學內容安排,但在后面許多內容中有涉及,如大氣運動中大氣環流對氣候影響中分析地中海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中的自然帶分異規律,需結合氣候類型的分布,氣候分布判斷就需要經緯線定位。必修Ⅲ要學習亞洲、歐洲西部及美國,三個區域都有氣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學要求。當然還可以利用海陸輪廓形狀、河流、湖泊、人文建筑進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埃及金字塔,美國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輪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輪廓像踢足球的腳弓;五大湖、中國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輪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狀、注入的海洋等特點確定區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學生定位能力,教師必須重視讀圖、填圖,培養地理空間的整體定位意識和能力,綜合考慮經緯度、區域輪廓、相對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斷。
2.根據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抓住區域知識各種聯系
一個區域是多種要素的綜合體,而且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區域的緯度位置一般影響該地區的熱量;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影響該地區的降水;氣候和地形因素影響該區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種類分布;氣候、地質條件影響該區域水熱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資源的分布又與工業分布又有一定聯系。如對歐洲西部這一區域的研究(右圖:歐洲西部地區),可以從以下幾個聯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區域地理事物因果聯系,即這種地理事物或現象為什么在那里的問題。歐洲西部為什么是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典型分布區?因為該區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形成終年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2)理解區域地理事物時間上的聯系,即從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把握歐洲西部以平原地形為主特點。教學時首先呈現新生代冰期大陸冰川覆蓋歐洲大范圍、遭受侵蝕,后進入溫暖期冰川融化,冰磧物堆積,波狀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類與區域地理環境的聯系,即辯證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怎樣使某一地理環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發展。西歐農業生產活動中,種植業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歐終年溫和濕潤的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長,加上地形平坦,發展乳畜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區域知識聯系到什么樣的程度,畢竟是學業水平測試,基本知識掌握,不追求難度。
3.善用區域比較法,提升分析區域問題的能力
比較法就是對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進行對照、比較和分析,范圍上可以是總體的比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現象之間的比較。根據學科指導意見:“要求學生不再局限于區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從不同角度對不同時空尺度的區域基本特征進行比較”。
如必修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屬于學業水平最高的綜合要求,即“運用所學知識和觀點,將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地理現象及地理事實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種因素聯結起來,形成統一整體的認識?!边@部分內容教材是以德國魯爾區的興衰作為教學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業區位因素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并應用到生活形成統一整體的認識。在教學中我采用比較分析法。第一步:結合地圖冊《魯爾區地理環境》和《魯爾區工業區位》兩幅地圖,自主探究,歸納得出德國魯爾區興盛的區位因素,第二步:呈現19世紀魯爾區鼎盛時的圖片和20世紀50年代魯爾衰敗不堪的圖片,形成強烈的對比,且呈現背景材料,由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總結出魯爾區衰落的原因;第三步:進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魯爾人”,請獻計獻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過這三個環節學生培養了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中獲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應用能力呢?第四步:這是最關鍵的,推而廣之,魯爾區作為傳統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它的問題,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把傳統工業區的興衰治理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區中的遼中南地區(參閱必修Ⅲ63頁)列表比較:
作為知識的深化。通過以上環節可以提高學生結合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區域可持續發展觀念。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學生區域知識落實、區域問題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艱巨的過程,雖然上述教學實踐可以提高高一學生解決區域問題能力,但學業水平考試要求下仍需進行多方位的教學探索。
四、實踐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區域社會熱點,挖掘地理原理
從2013年浙江學業水平測試來看,試卷不容易,整張試卷時政熱點為背景材料的題目多達15個題,彰顯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學生只關注課本知識,且現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學校,限制了學生信息來源,因此老師對于社會熱點的選擇,如何挖掘與教材知識聯系點也擺在了我們面前。
2.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
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部分同學課外知識豐富,對區域知識非常感興趣,老師補充區域知識正是想求知的內容,但對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學習困難的同學(未來可能高二分班時學習文科的同學),老師補充區域知識,加重了負擔,地理怎么又增加三個認識區域考點,心理已經蒙上了陰影。
3.如何合理安排課時開展區域地理教學
根據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第一節認識大洲5課時,第二節認識地區4課時,第三節4課時。我們學校三塊認識區域的大致安排:認識大洲――以亞洲為例3課時,認識地區――以歐洲西部為例3課時,認識國家――以美國為例3課時,第二學期的長假和學校各項考試會對這個課時安排有沖擊,課時不能保證。
當前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學業水平考試剛起步的形勢下,認識區域、區域基本知識有點“散”,但我們老師不能“亂”,認真研究學業水平考試標準,幫助學生加強對區域的認識,掌握區域地理研究方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標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學》――關注區域分析與綜合培養地理空間與綜合思維能力2013第16期;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