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0 22:36: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數學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根據這一順序進行正確計算。
2.
培養觀察、操作,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滲透類比、推理、轉化等的數學思想,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地計算分數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
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計算下列各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喚醒學生已有認知,為本節課學習分數混合運算奠定基礎。
二、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圖片和題目
師:想一想,可以怎樣列出算式?
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
生1:我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片),之后計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師:這種方法還可以列綜合算式表示以上過程,你會列嗎?
生:。
師:自己試著計算一下。
學生完成,全班核對,課件展示計算過程。
師:需要注意的是有小括號的分數乘、除混合運算,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設計意圖:當學生列出分步算式解決問題后,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計算時強調小括號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分數混合運算中小括號的作用與整數混合運算中小括號的作用相同。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我先算這兩盒藥可以吃幾次:(次),之后計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師:這種方法也可以列綜合算式表示以上過程,你會列嗎?
生:。
師:自己試著計算一下。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核對,課件展示兩種計算方法。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我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使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運用整數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來計算分數乘、除混合運算,即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
師:非常正確,這種算式還可以這樣計算:
將算式轉化成連乘后直接約分計算。觀察的兩種計算方法,說一說你更喜歡哪種?
生:我更喜歡第二種,因為這樣計算更簡便。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算式轉化為連乘后直接約分計算,并把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以培養學生掌握靈活的計算策略。
三、鞏固練習
1.
計算下面各題。
設計意圖:本題包括多種混合運算形式,有利于鞏固混合運算的順序,提高分數運算能力。
2.
老爺爺每天慢跑要用多少時間?
設計意圖:本題利用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問題相當于過去的“歸一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非常多樣化,可以先求出6圈里有多少個半圈,也可以先求出跑1圈用的時間。
3.
這塊玻璃的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題使學生在新的情境中進一步鞏固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師:說一說怎樣計算分數混合運算?
1.
帶小括號的分數乘、除混合運算,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2.
分數乘法
總課時數:12課時
第一課時
分數乘以整數
課型:新課
備課人:韋宏鳳
預授課時間:第1周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例1、例2及練的1—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運用“先約分再相乘”的方法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這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方(式)法:講授
指導
學法:學思結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出示復習題。
(1)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因數各表示什么?
5個12是多少?
9個11是多少?
8個6是多少?
二、新課
1、出示例1: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學生根據線段圖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導學生看圖,理解“人跑一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離即這一整條線段看作單位“1”。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離。
(2)?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幾分之幾?”就是求3個是多少?
×3
=
(3)分數乘以整數的法則。小組討論,比一比看哪一組的話語更精煉??偨Y出法則: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板書)
2、教學例2
(1)出示×6,學生獨立計算。
(2)根據計算結果,學生觀察討論:乘得的積是不是最簡分數?應該怎么辦?
(3)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法的來約分:A、先約分再計算;B、先計算得出乘積后約分。
(4)對比,讓學生體會先約分再計算的方法比較簡便,同時向學生說明先約分的書寫格式。強調:能約分,要先約分;結果是假分數一定要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三、鞏固練習。
1.第9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集體訂正。
四、課后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每個學生給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
五、作業布置:練第1、2、4題。
板書設計
分數乘以整數
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
和的簡便運算。
法則:分數乘以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3
教學內容:教材第21頁的內容及練習六第1題有關題目和第3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連減試題的簡便算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
3.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減法的運算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減法的性質,靈活、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復習導入
1.(+)+=+(+)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2.+=+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師:看來同學們對加法運算定律掌握得很好,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減法有沒有什么特殊的運算性質。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第21頁例4。
1.學生自己列出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2.獨立解答,指名匯報??赡苡幸韵?種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讓學生依次說清楚解題思路。
師:前兩種算法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前兩種算法中三個數分別相同,計算結果也相同;不同之處是運算符號不同,運算順序也不相同)
師:由于前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我們就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接起來,即
234-66-34=234-(66+34)
師:234-66-34變為234-(66+34)后,計算結果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呢,還是在所有的三個數連減的運算中都存在?下面,我們就任意找三個整數來試一試。
師:通過剛才的驗證,說明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與這個數減去兩個減數的和,它們的結果總是相等的,這條規律是普遍存在的。你能用語言來概括這一規律嗎?小組進行討論。
小結: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當兩個減數相加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整千時,我們可以先把兩個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里減去這兩個數的和,使計算簡便。有時,也要根據算式的特點,逆向運用減法的性質來簡便計算。
3.字母表示。
師:我們也可以用字母表示減法的這個運算性質。a-b-c=a-(b+c)
四、鞏固練習
1.教材第21頁做一做第1題。(獨立填寫,同桌互相檢查、訂正)
2.教材第21頁做一做第2題。(獨立計算,訂正時指名說說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李阿姨在記錄一周的家庭開支時,發現一張購物
小票被弄臟了,你能幫李阿姨算一算被弄臟的價
錢嗎?
300-74-126-35=65(元)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先把這兩個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里減去它們的和。
七、作業布置
練習六第1題有關題目和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獨立完成例題,點名闡述解題思路。
學生舉例,師生一起驗證。
板書設計
連減的簡便計算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寫成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在學習簡便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將自己的計算方法跟其他同學的方法進行比較,說說自己解法的優點、缺點,通過不同解法的比較來認識和選擇最簡便的方法。在教學要求上,因人而異,抓住知識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投入到知識的理解、對比和運用的過程中。
三維目標:
1、掌握描述簡單路線圖的方法,能根據方向(任意方向)和距離繪制簡單的路線圖。
2、通過繪制路線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重點:
在位置變化的情況下,描述并繪制簡單的路線圖。
教學難點:
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題,激活經驗
(1)
你會在地圖上辨別東南西北方嗎?
(2)
生活中我們常常所說的四面八方指的是什么?(展示圖)
(3)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怎樣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
二,
解決問題,展開新課
例一:目前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到達A市?
問(1)臺風中心在下圖哪個區域內?
(2)
A市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在下圖中試一試畫出臺風的方向)
(3)
動畫展示旋轉形成的東偏南30°
(4)
(4)如果用南偏東有怎么表示?(動畫展示旋轉形成的東偏南30°)
東
北
西
南
(5)說一說紅色的線的方向?
小結:明確參照點
一般生活中習慣用小于45度的角來描述
問:(1).
如果只考慮方向這個條件能
確定臺風中心的具置嗎?
(不能,這個條件只能確定臺風中
心位于A市的具體方向)
2.
你認為還需要什么條件呢?
A市
(還需要知道與A市距離)
3.
在圖上你能找到臺風中心的
具置嗎?
4.
如果只知道臺風到A市的距離可以確定臺風的位置嗎?
4.
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后到達A市?
小結: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1)找到參照點
(2)畫出方向(3)量出距離
三,1,試一試,解決下列問題:
(1)學校在小明家北偏
方向上,距離是
m。
(2)書店在小明家
偏
方向上,距離是
m。
(3)郵局在小明家
偏
方向上,距離是
m。
(4)游泳館在小明家
偏
方向上,距離是
m。
小組合作完成,請各組代表展示過程并交流小組出現的問題
2,鞏固練習:
,說一說北京在哈爾濱的
方
向上,哈爾濱在北京的
方向上。
(此題關鍵是確定觀測點的位置為主)
北京
哈爾濱
北
長方體和正方體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第1課時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18~19頁例1、例2及練習五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1.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認識并掌握長方體的特征,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
2.經歷探索長方體特征的過程,借助實物圖逐步建立立體感和空間感。
3.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并根據需要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紙盒、長方體框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頁情境圖。讓學生從圖中找出學過的立體圖形。
師:今天咱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長方體的認識。
師:大家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1)長方體平平的面是長方體的什么?(面)
(2)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是長方體的什么?(棱)
(3)長方體3條棱相交的點是長方體的什么?(頂點)
同桌互指什么是長方體的面,什么是長方體的棱,什么是長方體的頂點。
2.長方體的特征。
(1)長方體有幾個面?這些面都是什么形狀?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長方體有多少條棱?這些棱可以分為幾組?哪些棱長度是相等的?
(3)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教材第19頁例2,小組合作制作并討論例2中的兩個問題。
(2)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長方體的什么?
四、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9頁做一做。
第(1)、(2)、(3)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檢查;第(4)題小組合作探究,集體匯報。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
六、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五第1~3題。
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通過摸一摸認識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學生組內討論,指名匯報,教師補充、完善,得出結論。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從認識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入手,讓學生體會到立體圖形是占一定空間的圖形。通過小組合作,觀察長方體,學生自己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鍛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更有助于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掌握。通過觀察長方體的框架,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長方體的棱長特征,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定義。
摘 要:新課改在全國進行開來。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小學數學作為新課改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性階段,為學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階段,小學數學新課改給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新數學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為基本的教學出發點,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邏輯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有效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設置一些具體的興趣性教學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使學生都參與進來,不斷創新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探究精神、合作本領和創新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即在上課前按照數學課標進行備課,在上課過程中按照目錄給學生進行講授,教師很少和同學們進行互動。這種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培養學生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引M“翻轉課堂”,提升學生自主意識
“翻轉課堂”就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變傳統的“講授”課為“學生主動學習”課,進而轉變課堂的講授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必須要協調三個內容,也就是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
例如,在講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平面圖形的拼組”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拼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邊的特點,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想象,理解一些基本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進行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即“同學們,做風車的紙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呢?我們可以用幾個正方形來拼出一個長方形嗎”教師指導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本上的知識,并與同伴之間進行討論,嘗試著尋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同學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拼接和想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即“老師,用一些三角形的卡片也可以拼成正方形和長方形,這是為什么呢?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點,指導他們與同伴之間進行具體的觀察,順利地解決了這些問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理解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雖然一直被小學課堂教學所倡導,但是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在小學數學新課改背景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是指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探究意識和自主態度,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人教版)“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用尺子進行測量的方法,通過組織一些活動,培養學生們對物體的估量意識。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并在每個小組內部設置一名組長,配合教師監督學生學習。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觀察尺子的特點,指導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在尺子上面分別標出一厘米的長度。之后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一個小的圖形紙片,讓學生在自己的小組內部進行實際的測量。小組內部同學遇到問題在小組內部進行共同解決。這種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使平時比較膽小的學生都積極融入課堂教學中來,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提升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學校要經常組織數學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指導數學教師不斷追求創新,不斷激發自己的數學創新思維,從而把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學手段運用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專業素養,從而促進有效教學;其次,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教案過程中,多采用新型的現代化的教案模式,給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從簡單的問題出發逐漸過渡到比較難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刻思考和有效理解,順利地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數學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專業素養,創新數學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為教學的切入點,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傊?,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