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13:34: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思想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的時候需要多少錢的版面費呢?想必對于很多人來說,應該都是比較關注的吧,因為現在也成為了職稱評定的一個非常重要審核標準,而且更是重要的籌碼,進行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的版面費是多少。
的過程是很復雜的,每個環節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收取的費用其實也都是與很多因素有關的,比如說投稿期刊的級別、頁碼等等。
的版面費是與刊物級別有關的,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期刊級別分為核心期刊以及普刊,肯定是級別高的刊物要求的費用略微高些。核心刊物發表的論文費用少則幾千多則幾萬都是很正常的,現在需要的人員也越來越多,要求在不同級別刊物發表的也都有很多。
能發表核心論文的人員在相關領域是具有一定地位與能力的,我們要注意的是論文的撰寫內容,要明確自己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并且有生疏詞語的話,一定要記住在文章要解釋出來,要特別注意論文內容的撰寫方面是很關鍵的,論文內容也與版面費有關的,要多加的注意。
核心期刊在期刊的區域內屬于有一權威性的了,而且對論文的原創度要求也比較的高,一般的核心論文字數要求在6000字左右,在3到4頁的篇幅。而普刊大家都很常見的,選擇普刊的也比較多,分為省級期刊、國家級期刊,普刊的費用一般在幾百到幾千的都有,要根據文章的實際情況來看。
總之,不管是選擇普刊還是核心期刊投稿,與的費用是有關系的,我們要做的是做好論文的準備,了解清楚各方面的要求。
圣嚴法師的思想,可分成三個階段,筆者將其分成第一階段為潛伏期:到日本留學完成博士學位;第二階段為發展期:在日本學成后到美國弘化,到創建法鼓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關懷、凈化社會及參與國際組織以“心靈環保”為主軸,以祈世界和平;第三階段為悲愿期:“盡形壽,獻生命”,以身教說法。
中國佛教應該具有中國文化
第一階段潛伏期:圣嚴法師曾經在《圣嚴法師學思歷程》的《我的中心思想》中說:
“我必須承認,受到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兩人很大影響。到了日本,撰寫論文期間,也受到蒲益大師的影響。”
益及太虛兩人,都有佛法一體化的所謂‘圓融’的主張,那也就是中國本位佛教的特色。中國佛教應該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才對。
圣嚴法師寫道:“我在行持上,主張采用原始佛教的精神,也就是以戒、定、慧的三學并重,從戒律問題著手,然后研讀各種禪數之學,從印度的次第禪觀到中國禪宗的頓悟法門。我在慧學方面,是從印度佛教的原始圣典《阿含經》人手,我現在所弘傳的禪學,若以中國禪宗祖師們留下的文獻來看,是屬于如來藏系的思想,可是我把佛法回歸到緣起性空原點,不論在修行方法的指導和修行理念的疏通,我都會指出最基本的立場,那便是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
由上得知其中心思想,受到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影響比較大。留學以后,因寫論文又受到明末蒲益大師的影響。三十九歲留學日本之后,一方面由于學術的訓練、研究的課題(碩士論文研究天臺宗祖師慧思,博士論文研究明代僧人蒲益),另一方面也由于日本的佛教研究極為豐富成熟,故留學日本的經歷,法師眼界大開,而使其思想與見地有了新的發展。益大師是明末的佛教大師,他主張禪、凈土、教學、戒律的統合,是明代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推進人間凈土
第二階段為發展期:法師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后,得到其恩人沈家楨老居士之邀,應邀赴美弘化,并開始對東西方人士指導禪修。后因東初老人于1978年圓寂,師自美返臺繼承法務,并在各學院佛學及哲學研究所教授,因此在教育界有了立足點。
圣嚴法師于1989年創建法鼓山,法師的構想是建成一所現代化、國際化的佛學學術研究中心,使佛學院、佛研所一制,并成為一座國內外極具規模的禪修道場。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凈土”,并提出“一大使命、三大教育”的思想理念,所謂一大使命是“推動全面教育”,而三大教育則是: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及大關懷教育。法鼓元年就像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后法鼓山將邁開步伐,更積極地建立國際關系,透過學術、文化、宗教等交流活動,在聯合國組織與世界各宗教、各領域、各地區,將建設人間凈土的思想及方法,以及漢傳佛教的核心價值,分享給世界。
法師以適應現代人的需求,把實用且可活化的佛法,陸續整理出幾個簡單、易懂,也容易做到的法語,例如:“四眾佛子共勉語”、“四種環保”、“心”、“心六倫”等。這些朗朗上口的法語,標志了社會的需求、時代的氛圍、精神啟蒙的輪廓曲線,連綿多年,層層推進,鋪陳到世界各地及社會人心。
1990年的“四眾佛子共勉語”: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凈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已,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這二十句法語,成為法鼓山僧俗四眾的修行方法及生活軌范,不但可自勉自勵,也可勉勵他人。如果每位信眾都能實踐這些理念,并廣為傳播,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1992年他提出“心靈環保”,此四字是由《維摩詰經》中的“心凈則佛土凈”,以現代語言詮釋的新名詞。“心靈環保”交融古今的智慧,成為人心凈化、世界凈化、和平永續的智慧明燈。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提倡的“四環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以具體行動從心出發。
1994年法師繼“心靈環保”之后,再創“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自然環保”,環環相扣,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及生態的整體關懷。
1995~1999年完成“心――廿一世紀的生活主張”,心是一項精神啟蒙運動,在20世紀的最后一年,成為世紀末人心不安的人文價值觀與實踐方法。
2001年,法師明白指出法鼓山以“心靈環保”推動整體關懷,正式建構出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
2007年,在社會倫理低落、亂象百出之際,法師再度以“心六倫”運動,重塑倫理價值,為身處復雜紛亂的現代人,找到新的準則定位。
“心六倫”運動,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六倫”的數倫之中,扮演多元的角色。不論我們扮演什么角色,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我們是為了守分盡責作奉獻,而不是為了爭取;在自求自利的同時,要尊重關心他人。所以,一味地貪求爭取不是倫理,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這在“六倫”的任何一倫,觀念都是一樣。
創建“中華禪法鼓宗”:漢傳禪佛教是法鼓山與世界接軌的立場,我們主動與國際接觸交流,并向世界介紹漢傳佛教以及漢傳佛教里最精彩、最精華的部分――禪;法師把漢傳禪法的臨濟及曹洞兩大宗,既分流又合用,也就是將大小乘次第禪及頓悟禪,與話頭禪及默照禪會通,因應不同禪者的需要或不同時段狀況的需要,彈性教以適當的方法,以利安心。而其宗旨,則皆匯歸于話頭或默照的祖師禪,是跟平常人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的。因承繼了中國禪宗臨濟及曹洞兩系的法脈,所以名之為“中華禪?法鼓宗”。
“盡形壽,獻生命”
第三階段為悲愿期:“盡形壽,獻生命”這句話是法師晚年常說的一句話,有一次法師到新加坡弘法時說的。當時法師身體已出現問題,當記者請教法師:“您這么忙,身體又這么差,為什么還要到處弘法而不休息?”法師說:“盡形壽,獻生命”,當下記者與在場的信眾皆泣不成聲。
一、現代文閱讀的含義、范圍
中國傳統的閱讀從內容上來說,主要是指閱讀文學作品,能對文學作品的語句體味咀嚼。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學家陸九淵在《陸象山語錄》中寫道:“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未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這就是說,讀書時要揣摩古人用心處,對于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摳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后難懂的地方也就懂了。現代文閱讀則是為了獲取信息,掌握知識,同時又兼顧鑒賞評價。閱讀的內容涵蓋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小說等。
二、了解閱讀的本質和規律
閱讀是一種理解、吸收、鑒賞、評析的思維過程。所謂理解,是指從一字、一詞到一句、一語,再到一層、一段,再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寫作方法,都要理解正確,體會透徹。這就要具備字、詞、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識。所謂吸收,是指接受文章中的先進思想、正確觀點、事實材料、科學知識、語言詞匯、寫作技巧,以提高認識、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所謂鑒賞,主要是指對文藝作品進行鑒別、欣賞。所謂評析,是指對文章的思想觀點,知識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的正誤判斷。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讀法和側重點,但所有的文章也都有共同的閱讀步驟和規律,這就是:認知文字,了解詞語;找出結構,把握全局;總結內容,歸納中心;研究語法,探討技巧;找出特色,定其高低。不管閱讀什么體裁的文章,都要經過這幾個階段,只是不同的文章這幾個階段的具體內容不同罷了。這就需要掌握有關識字解詞、分析結構、選材用材、把握段落、找中心詞、歸納中心、總結寫作技巧、體味語言運用、進行鑒賞評析等方面的知識。在這些當中,如何把握理解特定環境中詞、語、句的深層含義,如何歸納段落大意,如何揭示文章的主旨這三個方面的方法技巧很重要。
三、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及特殊規律
閱讀記敘文,要抓住記敘文的要素、順序、人稱結構、詳略以及含蓄的語言、謀篇的技巧及敘議的結合等等;說明文,要抓住說明的類別、特征、本質、科學性、條理性、準確性、鮮明性以及說明方法;議論文,要抓住議論的三要素以及論證結構、論證方法和犀利的語言;散文,要先明確其屬類,就其屬類便可以或抓觀點、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態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透過其散形抓住其凝神,以掌握其本質;小說,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以人物形象這個核心,分析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情節發展變化的安排、環境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從而概括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四、培養現代文閱讀能力的意義
現代文閱讀能力主要是指:1、理解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辨別和篩選文中重要的信息;4、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5、分析文章的結構;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7、初步評價鑒賞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
由于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量信息撲面而來,而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工作效率高,交際也頻繁,這就要求人們具有較高水平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反應敏捷,聽得懂,說得清,讀得多,寫作快,運用語文這個工具準確而又迅速地完成交際任務。現代文的閱讀,就是準確而又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因此,閱讀的資料和閱讀測試題就要貼近現代社會對閱讀能力的需求,它著重考察學生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包括對信息的搜尋、篩選、轉換、改組和擴展等。了解這些對提高閱讀能力很有必要,一句話,較高的閱讀能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網絡編碼; 構造算法; 多項式時間算法; 隨機網絡編碼
中圖分類號:TN915-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73X(2011)19-0011-04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lgorithm of Network Coding
CHEN Hai-yong1, ZHU Shi-bing2, LI Chang-qing3
(1.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Institute of Command & Technolog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2. Department of Training, Institute of Command & Technolog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3.Department of The Informational Equipment, Institute of Command & Technolog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Abstract: Network coding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whose main idea is using the intelligentized function of router and encoding the transmit information by the intermediate node of network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An example about "papilionaceous net"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basic theory of network coding, the basic construction algorithm,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of network coding are summarized,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is algorithm is discussed.
Keywords: network coding; construction algorithm; multinomial time algorithm; random network coding
收稿日期:2011-04-11
0 引 言
在傳統的通信網絡及信息傳輸過程中,中間節點都只是完成簡單的存儲轉發功能。2000年,R Ahlswede等人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上發表了論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第一次提出了“網絡編碼”這一概念,論文證明了在單信源組播網絡中,使用網絡編碼可以達到信息傳輸的最大流界,并通過蝴蝶網絡的例子說明傳統路由無法實現最高的傳輸效率[1]。這篇文章是網絡編碼理論發展的開端。
網絡編碼是一種基于網絡層的編碼技術,核心思想就是盡量利用路由器的智能化功能,將傳統的路由器中對數據包先接收再轉發的處理模式提升到允許對接收到的數據包進行組合、編碼等一系列的智能化處理,然后再轉發出去[2]。
1 網絡編碼的基本原理
在研究網絡編碼的過程中,為了能夠給大家一個直觀的印象,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網絡編碼的概念,下面將通過著名的“蝶形網絡”進行分析。假定有一個(如圖1所示)通信網絡,它擁有單個信源和2個接收節點,假設每條鏈路都無時延和無差錯,且信道容量為1,即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一個單位信息量(例如1 b)。圖中,S是信源節點;Y和Z是信宿節點;T,U,W,X是中間節點。源節點S要同時向兩個信宿節點Y和Z發送組播信息。根據圖論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該多播的最大理論傳輸容量為2,即理論上信宿Y和Z能夠同時收到信源S發出的2個單位的信息,也就是說能同時收到b1和b2。
圖1 “單信源二信宿”蝴蝶網絡如果是傳統的信息傳輸方式,如圖1(a)所示,鏈路STTY和STTWWXXZ傳送b1,鏈路SUUZ,和SUUWWXXY傳送b2,信道容量為1的要求約束了鏈路WX,使得鏈路WX無法同時傳輸b1和b2。b1和b2傳輸到節點W時,若WX傳輸b1,則b2需要等待b1傳輸完畢才能傳輸,所以在單位時間內,信宿Y獲得兩個b1,信宿Z獲得b1和b2,該方式不能夠實現最大傳輸容量。如果應用網絡編碼的思想,則如圖1(b)所示,令節點W為編碼節點,b1和b2傳輸到節點W時,W對接收到的b1和b2進行編碼,壓縮傳輸信息流,從而,使得鏈路STTY和SUUZ分別給信宿Y和Z傳輸b1和b2,鏈路WXXY和WXXZ給信宿Y和Z傳輸b1b2,Y收到b1和b1b2后,通過譯碼操作b1(b1b2)就能解出b2,因此,信宿Y同時收到了b1和b2。同理,信宿Z也同時收到b1(通過譯碼操作b2(b1b2))和b2,由此,基于網絡編碼思想的傳輸方式能夠實現理論上的最大傳輸容量。
在無環有向網絡中,只要存在鏈路瓶頸,就可以利用網絡編碼來提高其信息傳輸吞吐量。因此,在利用網絡編碼思想時,應該尋找鏈路瓶頸,選擇適宜的網絡編碼節點,應用相關的網絡編碼構造算法,從而實現理論上網絡組播的最大傳輸容量。
2 網絡編碼構造算法
為了便于理解,在介紹網絡編碼構造算法之前,先給出以下兩個定義:
定義1:全局編碼向量
如圖2所示,設X=[x1,x2…,xn]為信源S輸出的n維信息流向量;Zj為第j條鏈路上傳輸的信息流向量;Zj為第j條鏈路上傳輸信息流中關于信源輸出信息流向量的系數,則Zj=ξjXT,則ξTj稱為第j條鏈路的全局編碼向量。
定義2:系統轉移矩陣
論文摘要的主要作用是對整篇論一個概括,從而讓讀者對整篇論文有
一個大概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摘要通常必須簡單的描述論文的主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發現、研究的結論和所帶來的啟示。一般來說,中文摘要的字數在500個漢字左右,英文摘要在250-300個單次左右就可以了。
雖然摘要出現在正文的前面,但一般的情況是:寫完論文主題部分后才寫摘要,因為只有全文寫完了,作者才真正能夠給讀者提供一個整篇論文的概括。根據黃國文、葛達西、張美芳(2006)的觀點,論文的摘要應該包括下面這些內容:(1)研究的主題、范圍;(2)研究的背景;(3)研究的目的;(4)研究的方法(研究是怎樣進行的);(5)有哪些主要研究發現或觀點;(6)研究所帶來的啟示。
根據所摘論文的內容和性質的不同,摘要大致可分為三類: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指示性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是對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圍作簡明扼要的介紹,字數大約在 100~200 字。報道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是對原文內容的濃縮。 這是一種概述論文主要論點、 重要發現和創新內容,包含論文重要數據等主要信息的摘要。字數可在 300~400 字左右。報道性摘要屬于資料性摘要,適用于一般主題較單一的論文,要求作者述論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及得出的結論等主要信息。字數一般在 150~250 字。
學術論文摘要雖說字數很少,但是內容卻高度濃縮,所以我們需要認真對待。首先必須對全文主題進行高度的概括、濃縮,以最簡煉的筆法、對選題反復推敲,用最少的文字去表達達盡可能多的意思。然后要客觀反映論文的中心思想,既不能寫成“前言”式的內容,不能寫成“結論”式的簡單重復,應是對全文核心內容的高度歸納與概括,縮而成論文正文之前的獨立單元。最后,摘要一般不以第一人稱表述,最好采用第三人稱過去式的表述方法,求客觀、真實。
二、摘要翻譯
英語文章的特點是開門見山, 不拖泥帶水, 摘要更是如此。因此,英文摘要在語言上應該簡明易懂, 直截了當; 表達要客觀準確, 重點突出, 層次分明; 文體要樸實自然; 長度要適宜, 通常不超過 250 個詞。在原則上,英文摘要需要由原論文的作者提供, 但是許多作者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科研人員尚難以使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思想, 實際上都是委托他人將自己的中文摘要翻譯成英文。針對這種情況, 譯者首先應該詳細了解原文的內容, 弄清楚原文中專業術語和詞匯的含義, 通過上下文, 梳理出語法關系和邏輯關系, 正確理解中文摘要的內容; 其次,根據英語的行文習慣和詞語搭配的用法, 合理安排句子結構, 正確選擇用詞, 盡可能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 最后, 對照原文仔細檢查。在這個過程中, 譯者要特別注意專有名詞的翻譯, 如外國人名或已被公認的中國人名的拼寫, 外國地名的拼寫, 文章或書籍名稱的翻譯,專業術語的翻譯等等。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去翻譯, 而應該通過咨詢專業人士或查找資料找到這些詞語正確的英文表述。英文摘要常常使用被動語態, 這樣可以避免主觀色彩太濃, 給人以強加的印象; 但是有時為了突出所表達的內容, 主動語態可以更加直接有力; 時態通常使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 主語使用單數第三人稱( 也有的用第一人稱復數形式) 。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摘要翻譯的例子:
原文:
生態成本構成與作用研究
摘 要: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環境,創建優良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本文綜述了我國生態與環境現狀,簡述了國家、政府部門針對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的發展理念、政策和措施。本文重點闡述了生態成本的基本內涵、構成,分析了生態成本用于產品成本合算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并針對我國有關生態成本的研究與應用現狀,分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環境;生態成本;構成
譯文一:
A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Ecological Cost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an elementary condition for people to survive in. So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creating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s the duty and mission conferred on us by histo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briefly introduces development concepts, policies and measures abo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put forward by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Besides, this paper mainly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composition,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ecological cost for cost-effective product. And it analyzes the urge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cost in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 ecology cost; composition
譯文二:
A Study on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Ecological Cost
Abstract: It is our historic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n which we live, and create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ideas,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China in address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t mainly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ecological cost and it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for product cost accounting. It concludes by pointing out the urge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cost in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st; composition
從整體看就可以看出來,譯文二在整體上就比譯文一要整齊和簡潔,更符合英文摘要的簡短準確的特點。再從具體用詞可以看出,譯文二的用詞更貼切原文,更能表達出原文的意思,用詞更加準確。尤其是在專業名詞的翻譯上更是較為準確。當然在句式的安排上也是更勝一籌。
總結
對于一名MTI學習者來說,正確書寫論文摘要和準確翻譯論文摘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當然在兩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相關的問題。所以明白和理解相關書寫和翻譯原則、規定和方法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文獻綜述
[1] 黃國文. MTI畢業論文寫作指南[M]. 北京: 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2.
[2] 黃國文、葛大西、張美芳. 英語學術論文寫作[M].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6.
一、首先明確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怎么寫,要對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如選題意義;研究主要內容;擬解決主要問題;研究(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畢業論文(設計)提綱;主要參考文獻。其中,文獻綜述闡述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動態,同時介紹文獻查閱方式和手段。研究內容包括技術路線、實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難點、解決方法和措施以及預期目標。擬采用的實驗手段,所需科研和實驗條件,研究工作進度計劃。參考文獻一般列出至少30篇。
二、抓好論文文獻綜述這個重中之重
一般來說,文獻綜述是導師關注點,同時也是你需要下大功夫的地方,做好文獻綜述,才能為論文寫作打下堅實基礎。文獻綜述主要由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課題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與不足等方面內容構成,全面整理與所寫論文相關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在撰寫文獻綜述內容時,必須認真研讀文獻,不能用簡單的相關研究成果簡單堆砌的方式進行,因為綜述主要是在搜集和整體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中找到以往研究的大體思路,要分點呈現,將文獻歸類分析,初步了解與自己論文研究相關的前人成果,掌握學者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哪些可作為自己論文研究借鑒,哪些是自己論文創新點與主攻方向。要避免簡單堆砌,一定要注意文獻綜述應帶有評論性質,帶著你的眼光來評判,歸納和評論研究成果與不足,這樣才掌握了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怎么寫。
三、掌握論文開題報告的撰寫技巧
文獻資料是撰寫碩士論文的基礎,文獻越詳實,那么論文寫作前的準備工作就充分,對論文框架的建構、寫作傾向有更好的把握。碩士論文的文獻選擇應以與論文相關的經典著作、核心期刊為主,注意文獻的可靠性、權威性和代表性。從文獻形成時間方面看,應以近3-5年的近期文獻為主,然后再是時間較長的。
除了文獻綜述,還有同等重要的論文提綱,在擬提綱時,應注意一般為三級章節條目,如一般格式緒論-問題-原因-對策,然后每章內再進行論點細分,擬定提綱時應注意,一是論文字數與提綱大小相匹配,不然要么每個條點要么論述不充分,要么存在論述冗長的問題,為論文寫作帶來麻煩。二是要注意提綱簡潔、準確和中心突出,能夠一目了然清楚論點,真正解決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怎么寫的問題。
知識擴展: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撰寫要求
開題報告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范。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立論依據
畢業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后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研究方案
① 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 研究的內容。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于被動。
如何幫助學生寫好議論文?本期刊發兩篇中學老師的文章,它們從具體指導學生寫作的角度探討議論文的教學方法。作文教學是先教寫作方法還是先讓學生動筆寫?施茂枝的文章探討了先寫后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突破作文教學困境的一種嘗試。歡迎讀者來稿參與討論。
議論文的寫作切忌空談道理,當有“例”有“據”,正所謂“事實勝于雄辯”。這本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現實的情況卻走向了極端:很多學生在作議論文時,“蠻橫無理”,只是簡單地不斷羅列事例,然后將事例與觀點生硬地“粘貼”在一起,罔顧二者是否具備邏輯上的一致性,認為只要擺出了很多事實就是完成了論證。其結果是,觀點就是觀點,事實就是事實,沒能說清楚為何觀點是正確的,文章缺乏說服力。從表面看來,這僅是關于怎樣“擺事實”的問題,實際上它涉及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深層次病根:至今未能從學理和實踐層面弄透徹“擺事實”與“講道理”在議論文寫作的論證過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二者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觀點”與“事例”兩張皮式議論文的三種常見類型及其成因
對當前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觀點”與“事例”兩張皮式的議論文寫作,可如此描述其基本特征:簡單、反復羅列事例,致力于“事例扎堆”,像是在做原始素材搜集,而無意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概括,也缺乏支撐觀點成立的理由闡述,始終停留在“從表面滑向表面”的層次,更談不上對觀點認識的梯度深入。這是第一種類型,也是基本形態。然而,最令人擔憂的還不是這種基本形態,因為它相對較易辨識。反倒是另外兩種變形(也可以說是針對“觀點”與“事例”兩張皮式寫作的弊端,而采取的兩種失敗的補救辦法)才更具迷惑性、更加有害。一種是抒情化、散文化。指在陳述事例時,一味追求抒情化的表達與散文化的語言風格。誠然,適度的抒情無可厚非,但議論文中摻人過多的抒情成分則會失掉文體特征,成為“四不像”,關鍵是還會干擾、妨礙對觀點的闡說與論證。更為不可取的是,學生在超出自己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范圍之外去刻意抒情。通俗地講,議論文就是說理文。因此,一味地刻意去抒情,只不過是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還有一種是孫紹振先生所說的時下最流行的“名人開會,名言薈萃”的作文應試模式。原本應該清晰明了的觀點,卻往往躲在了由一大堆名人名言、花言巧語編織而成的迷魂陣背后,搖曳生“枝”,叫人眼花繚亂,不得要領。面對如此繁多的所謂權威話語和典故,閱卷教師經常只好“投降”給分。在中、高考高分卷中,不乏此類文章。可怕的是,此種作文模式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常說“擺事實、講道理”,擺事實,是為了直觀地表明論者觀點的合理與正確;而講道理,則是闡釋“為何觀點合理與正確”,直接支撐觀點的成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然而,不難看出,基本形態的“觀點”與“事例”兩張皮式寫作顯然是在孤立、片面地“擺事實”,而忽略了“講道理”在論證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抒情化、散文化的議論文寫作所做的努力也仍是將著力點放在“擺事實”這個方面。不同之處在于,它多了華麗的包裝,有看似優美的語言和跌宕回環的句式。一言以蔽之,從語言形式上把事例擺得好看,以此來掩飾在說明“觀點為何合理與正確”方面的“硬傷”。再來談“名人開會,名言薈萃”這種模式。此類寫作的突出特點是堆砌大量名人典故和名人語錄。相比前兩種類型,這或許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畢竟已不再是只擺事實,而是通過引用名人語錄,有了講道理的部分。可遺憾的是,這仍然是一個失敗的方案。就算所有的引文都沒有胡編亂造,也沒有錯誤,但終歸是他人的,“是在不同的時代,針對不同現象而發,其間并無現成的邏輯聯系,因而是沒有生命的”。只有將其內化,才能賦予其活力。但是,論者引用一味貪多,有些一知半解,有些又肆意混淆,不顧其原本意味,生拉硬扯,敷衍一番就算完事。此做法本身就是基于錯誤的信念――只要引用了名人名言,就能增強文章說理的力量;同時,文章就有了底蘊,有了文化味兒。上述常見三種類型的寫作皆將功夫用在了如何“擺事實”上,而對“講道理”則基本無所用心。
為何大多數學生議論文寫作不會講道理,甚至“蠻橫無理”?這就涉及其根源癥結所在:對論證核心架構的認識模糊以及論證意識的缺乏。依慣常的提法,議論文三要素中的“論證”不是動詞,而是名詞,是指“舉例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在寫作時,學生也往往將自己的觀點當成無需證明的結論,缺乏論證的意識。或許,部分學生本來具有一定程度的論證意識,但苦于對論證的核心架構認識不清,而單憑幾種所謂的論證方法或是更加抽象的“分析”“概括”等思維方法又無法助其達成對觀點的論證。進一步說,對論證的架構認識不清,反過來又會導致論證意識的繼續缺乏。
二、日常會話與論證的核心架構
1.事實與理由
下面是一個日常會話中的片段:
(1)我們應該走了。(觀點)
[指給對方看天空中密布的烏云](事實)
事實是指對于任何人(尤其是聽話人)來說都顯而易見、沒有爭議的確鑿證據。比如例(1)中,你提出“我們應該走了”的觀點或主張后,就可以指給對方看天空中密布的烏云。然而,假如對方不能很好地理解事實與觀點之間邏輯上的一致性在哪里(如,他可能會問:“‘烏云密布’與‘我們應該走了’有什么必然聯系嗎?”),就可能會拒絕你的觀點。此時,你就得陳述一個既能支持觀點又能解釋事實的理由,比如,“因為天要下雨了”。這就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簡單論證:
(2)我們應該走了,(觀點)因為天要下雨了。(理由)
[指給對方看天空中密布的烏云](事實)
但我們不可能總是期待對方很輕易就接受你給出的理由。因此,我們會需要尋找更多的理由來支持它。例如:
(3)我們應該走了,(觀點1)因為天要下雨了。(理由1,支持觀點1/觀點2,為理由2所支持)我可不想被淋濕。(理由2,支持理由1即觀點2)
如此一來,前面給出的理由就變成了需要證明的觀點。“天要下雨了”就不再僅是支持觀點1的理由,它同時又成為了觀點2,為理由2所支持。事實上,任何一句話可能同時既是理由又是觀點,即它可能支持一個觀點,同時又為另一個理由所支持。因此理由可以是以理由為基礎的,但最后都必須落腳在事實的基礎上。
2.理由與觀點
“論證是一系列用以支持某種觀點或思想的斷言或陳述。所謂結論,是指為所有其他陳述所支持的斷言。于是那些陳述就成為接受該結論的理由。”簡而言之,論證就是用理由去證明某些觀點的過程。對于我們日常的交談來說,觀點是要去斷言一件事情是真是假,需要有理由來支持。換句話說是,觀點建立在理由的基礎之上。
不過,就算對方接受你給出的理由,但如果認為你的理由和觀點之間毫無關聯,他仍會難以接受你的觀點。此時,就需要補充一般都被省略了的論據。必須要澄清的是,這里的論據并非議論文三要素之一的“論據”。議論文三要素中的“論據”包含“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無形當中把“擺事實”與“講道理”放在了同一個層級上。這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要么是空談道理、廢話連篇,要么是“事例扎堆”“名人開會”。此處的論據是指我們從理由到觀點的推理依據。這些推理依據大部分深深地嵌在我們的各種假設和知識中,是一種常識性的概括,往往被視為不證自明,如“無風不起浪”,僅當被質疑理由和觀點之間的關聯性時,才會出示。比如在例(2)中,就算對方接受你的理由“因為天要下雨了”,但他可能仍會問:“為什么天要下雨了,我們就應該走了呢?”那么,為了闡明“天要下雨了”和“我們應該走了”之間的關聯,就還得補充我們的推理依據:一艘情況下,沒有人愿意被淋濕,所以都會選擇躲避(走)。它包含兩部分,“一般情況下,沒有人愿意被淋濕”(一般性前提)和“一般情況下,都會選擇躲避(走)”(一般性后果)。如果“一般性后果”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導而來,那么,“特定后果”也能由“特定前提”推導出來。盡管論據在對話和寫作中一般并不直接出現,但是若沒有這些前定的各種假設和知識提供推理的依據,我們將會出現認知和思維上的“超載”,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連接理由和觀點的論據是論證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3.反駁與回應
雖然例(2)論證的架構是基本完整的,但并不意味著對方就一定接受我們的觀點。相反,他可能會進一步質疑我們的理由,甚至是質疑原本認為“確鑿”的事實。比如,他也許會反駁道:“據天氣預報,近幾天不會下雨”“那不是會下雨的烏云,那只是……”
正如例(3)所展示的那樣,理由是觀點的不斷后退。同樣,事實也是理由的不斷后退。兩兩之間形成一個有限遞歸的關系:其起點是說話人提出的觀點或理由,而終點與起點之間的距離則取決于會話雙方在認知和思維水平尤其是所擁有的信息量上的差異。借用伽達默爾的話說,會話就是一個“視界融合”的過程,突出地表現為會話雙方不斷的反駁與回應。
寫作與日常會話還是有所不同的,它缺乏即時的、面對面的讀者(聽者)。學生在作議論文時往往不能覺察到努力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說服對方的重要性,其寫作就容易成為一種無對象的情緒宣泄。當然,讓學生完全掌握如何進行反駁與回應,是不切實際的,但它至少凸顯了“讀者意識”的重要性,而這正是大多數學生所普遍缺乏的。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已確定了論證的四個基本要素:觀點、理由、事實和論據。而論據大多是隱而不現的,所以論證的核心架構可表述為:觀點建立在以事實為據的理由之上。出于簡潔,也可表述為“觀點―理由一事實”。
三、論證的核心架構――分析和調整議論類文本的有力工具
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我們要想對學生議論文寫作進行有效指導,僅僅把論證的核心架構當成一個“死”的東西拋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把它作為一個有力的工具來分析和調整自己的習作。我們先來看兩個以“舍棄與獲得”為話題的習作片段:
片段一:
學會舍棄,是一種財富。(觀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舍棄官位,才獲得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李白用“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氣鄙視世俗的污利濁祿,才獲得了“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逍遙與浪漫,成為不朽的詩仙。楊振寧若非終于拋開“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的觀念,告別鐘愛的實驗室,豈會有后來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杰出成就?丁俊暉若不是毅然舍棄了升學這條眾人認為的“正確道路”,又哪來國際斯諾克界的“東方之星”?(事實)
片段二:
學會舍棄,是一種財富。(觀點)丁俊暉念初中時,在打臺球上顯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國際斯諾克大師,但傳統的觀念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斷地問自己:將來我能靠打斯諾克來養活自己嗎?周圍的人也都勸他:“還是讀書吧,讀書比什么都重要!”然而。最后他決定放棄升學,摒除一切雜念,一門心思專攻斯諾克,終于取得多次公開賽冠軍和世界冠軍,被稱為國際斯諾克界的“東方之星”。(事實)這些都源于他學會了舍棄,放下了心中的顧慮,從而最終獲得成功。(理由)
在選材(事實)上,片段一共選用了四則材料,古今中外皆有涉及,看似豐富,實則都是蜻蜒點水,淺嘗輒止,也沒有解釋材料的理由陳述來支撐觀點。片段二雖然只用了一個材料,但利用得比較充分,而且段末也結合該材料陳述了支持觀點的理由。從事實和理由兩個基本要素的角度來說,片段二優于片段一。
請看在片段二基礎上再作的調整:
片段三:
學會舍棄,是一種財富。(觀點1)丁俊暉念初中時,在打臺球上顯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國際斯諾克大師,但傳統的觀念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斷地問自己:將來我能靠打斯諾克來養活自己嗎?周圍的人也都勸他:“還是讀書吧,讀書比什么都重要!”如果當初他不能放下心中的顧慮,轉而聽從周圍人的意見回到學校繼續念書,那還能有后來的成就嗎?(事實1)如果他顧慮太多,便不能鼓起勇氣走出校門,去迎接新的挑戰,獲得成功將只是奢談。(理由1)然而,最后他決定放棄升學,摒除一切雜念,一門心思專攻斯諾克。終于獲得多次公開賽冠軍和世界冠軍,被稱為國際斯諾克界的“東方之星”。(事實2)因為只有舍棄不必要的顧慮,才能集中注意力,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理由2)所以,聰明的人往往善于把顧慮放到一邊,把它當成登上成功臺階的墊腳石。(理由3/觀點2)只因為他們真正懂得:學會舍棄,是一種財富。(觀點1)
可看出,片段三較片段二說理更加嚴密,也更有方法與策略。片段二只陳述了一條理由來支撐觀點,而片段三則更進一步,將片段二陳述的理由作為“二級觀點”,然后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證。另外,片段三還呈現出首尾圓合的文本結構,就算是在這個層次講,它也起碼做到了“自圓其說”。其次,對于同一事例的運用,片段三也比片段二更充分、更有效些。
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和技術限制,知識資源由教師掌握,學習者和教育者對知識是不對稱的,教育的狀態是灌輸模式,學習者和知識之間是非直接接觸。這種模式下,教師是核心和樞紐,把認為“應該”傳輸給學生的知識,通過課堂傳授。這個過程是以經典教學經驗和教師的主觀感受為驅動力,而對受教主體的反饋互動較少。學習模式是傳遞,不是自主吸收,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容易造成供需失衡。其本質是以“供給”為核心思想,不符合以學習者為核心的最佳模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習者可以直接接觸知識資源,傳統模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難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網絡化學習的興起和普及,要求把學習者作為教育的核心,將教學模式改為按需自主吸收類型。教師從核心和渠道,變為學習的輔助者和知識吸收的指導者。
二、按需自主學習模式中教師角色分析
雖然按需自主學習模式的核心從教師轉換成了學習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地位的下降或者削弱。相反,由于學習者對知識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容易造成盲從,甚至在學習中面對海量知識無所適從,因此,新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需要針對不同學習者制定個性化的安排,把控不同資源在教學中的比重,研究差異化的成績評價體系。教師在按需學習模式中,從知識傳播者,變成了學習者的導師和節拍器。由于網絡中知識資源過多過濫,并不是學習者接觸的學習資源越多越好,需要進行甄別。這需要專業經驗和知識儲備,而這正是教師相對于學習者的優勢和特長。這要求教師提前為學習者準備好合適的知識庫,安排好釋放的節奏,過濾掉不適宜的信息,根據學習情況進行調整。
三、自主學習課程選擇
在研究生階段中,主要學習過程分為三種:1、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科研實踐。研究生按規定在求學階段,要參與導師課題,提出并解決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問題,完成學術論文。在這三類學習過程中,選修課程的學習不論從學習形式、范圍、要求的靈活程度來講,都適合進行創新模式教學和按需建模管理。我們選取了一門研究生階段的專業選修課程:信息安全,作為研究基礎,以選修此課程的研究生作為對比對象,利用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結合問卷調研的形式進行數據收集和效果分析。
四、自主學習網絡平臺構建
在學習平臺中,有幾個不同的部分。按照權限劃分,有學生資源和教師資源兩種;按教學模塊劃分,有課件資源、日常作業、小測驗、期中測試、期末測試、在線操作等部分;按照管理劃分,有授課教師資料、注冊學生資料、文件管理系統、成績管理系統;按學習方式劃分,有在線答題、離線上傳、交互、小組討論。有些資源可以由學生和教師共享,而有一些只能由教師控制。平臺系統可以根據教師的設定,在指定時間段自動生成由客觀題組成的小測驗、期中測試、期末測試試卷,供學生在指定時間作答。還可以生成主觀題目,要求學生以指定格式的電子版文件上傳到系統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對于創新性的主題,可以組織學生在平臺中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互評學習效果。在結課時,學生需要對任課教師給予打分評價。
五、自主學習效果分析
信息安全開放選課人數為60人,選課人數在50人左右。把同一課程分成兩個教學周期,對采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與使用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效果進行對比。測試分為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主觀評價是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完成,由學生評估兩種模式的優劣。客觀評價通過考試、創新性問題探索進行對比。在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的優勢方面,有87%的學生認為獲取知識的方法更便捷、更生動。89%的學生認為通過平臺中多媒體資源,記憶力更深刻持久。67%的學生認為通過在線小組討論,可以方便相互學習。有91%的學生贊同與教師的在線交流方式,覺得這種方式對知識的梳理非常有效。57%的學生認為多次小量的作業和考試,避免了一次結課考試弊端。在劣勢方面,77%的學生認為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對所提交電子文檔的抄襲情況控制不力。有21%的學生認為這種平臺過于依賴網絡技術。對于平臺以及對應的模式最大的益處,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對創新性主題的設計、討論、研究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以體會發現問題、界定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對研究生階段的科研能力鍛煉是一種巨大的幫助。在客觀評價方面,用同等難度的試卷兩種模式的學生進行考察,以及將實際信息安全問題由兩類學生分別嘗試解決。結果顯示,在客觀題為主的考試中,平均分數與傳統學習模式相比基本持平,而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的成功率和有效性提高了17%。
六、結語
通過剖析傳統學習模式與按需自主學習模式,設計了基于供需關系的研究生自主學習框架。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對其效果進行驗證。結果表明,利用網絡化教學手段,將學習者作為知識吸收的核心,實現按需均衡知識供給,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拓展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不同專業類別的研究生課程中,比人文社科類,對學習效果進行進一步驗證。
七、致謝
本文得到了教育部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自選研究課題(2016-ZX-018)的資助。并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和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協助。
作者:張全新 仲 彥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重慶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ElifAkdemir,AliArsian,FromPasttoPresent:TrendAnalysisofCooperativeLearningStudie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55(5):212-217.
[2]范文霈,崔曉慧,網絡學習環境下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05).
[3]張豪鋒,卜彩麗,略論學習生態系統[J],中國遠程教育,2007,(04):23-26.
[4]吳文,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題目:血、汗、淚:“日神-酒神精神”下對杰克?倫敦小說《拳賽》的研究
Blood,Sweat,andTears:AStudyonJackLondon'sNovellaTheGameunderApollonian-DionysianSpirit
選題依據:(包括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的有關情況)
目的:
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是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風剛勁,熱衷在文學中探尋生命和自然的本質,在美國甚至世界文壇“自然主義”文學中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在對杰克?倫敦文學創作產生影響的哲學思想中,尼采的哲學的影響最深(白淑榮2),學界對杰克?倫敦“自然小說”中尼采哲學滲透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
然而,學術界對杰克?倫敦在“自然主義”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極大關注,卻忽視了其在另一文學領域的卓越貢獻,這一領域便是拳擊文學。在對國內外拳擊文學研究進行檢索之后發現,學界對拳擊文學的準確概念尚無定論,普遍認為拳擊文學是拳擊運動市場化的一部分(Mitchell225)。類比體育文學的概念,我們可以將拳擊文學定義為“從拳擊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現實情況出發所進行的文學性虛構”(申相星29)。杰克?倫敦作為美國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名副其實的拳擊文學作家(Mitchell225),其拳擊小說理應受到讀者及學術界的重視。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填補文學界對杰克?倫敦拳擊小說研究的空白,以杰克?倫敦作品中最為核心的尼采哲學作為切入點,深入探索尼采的代表性思想“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倫敦拳擊小說上的體現程度及體現方式,證明“日神-酒神精神”是杰克?倫敦拳擊文學創作的主導哲學主題,更是一大創作特色和標志。
意義:
拳擊文學是杰克?倫敦文學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與其非拳擊文學擁有相同的文學地位。同時,拳擊文學作為“體育文學”這一更大類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注。研究“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倫敦小說上的體現,不僅僅可以完善杰克?倫敦小說的研究,更是對體育文學所承載的哲學內涵愈加深入的挖掘,對學術界具有雙重意義。
國外研究情況:
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檢索表明,在杰克?倫敦拳擊文學研究這一領域里,成熟的學術研究非常匱乏。實際上,自杰克?倫敦的第一部拳擊小說誕生起,學術界和評論界便對之采取忽視態度,沒有以嚴肅、嚴謹的學術態度予以對待。富蘭克林?沃克評價杰克?倫敦的拳擊小說《蹩腳?貝路》為“杰克?倫敦最差的小說之一”(Mitchell226),凱文?斯達在其為小說《月亮谷》所做序言中,對主人公比利?羅伯特的拳擊手背景只字未提。直到20世紀下半葉,美國文學界才出現了少量對杰克?倫敦拳擊文學的研究,且研究大多數局限于對其拳擊場面描寫“真實性”(Mitchell229)的探討,而未深入至主題及哲學內涵層面。
國內研究情況:
反觀國內,學界對杰克?倫敦文學的研究更為局限,在中國知網核心期刊總庫中以“杰克?倫敦”為關鍵詞檢索,所得結果60%以上都是對其“自然主義”小說《野性的呼喚》、《海狼》和《白牙》的研究,而其余研究也大多關注杰克?倫敦的政治觀和超人思想,極少涉及“日神-酒神精神”,更未見對其拳擊文學的分析。在此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將嘗試填補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并試圖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完善杰克?倫敦小說的研究,更為體育文學的研究提供新的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及預期結果
主要內容:
本文的寫作基于廣泛閱讀,包括杰克?倫敦的小說《拳賽》及尼采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國內外各評論界批評文章,以及文學理論和哲學理論的相關文獻。
寫作內容主要分為:1、“日神-酒神精神”的概述;2、利用“日神-酒神精神”對杰克?倫敦小說《拳賽》進行文本分析,具體包括(1)情節分析,(2)人物分析,(3)寫作手法分析;3、綜合文本分析,總結出杰克?倫敦的拳擊小說在“日神-酒神精神”視角下的文學意義和哲學內涵,并得出其拳擊小說作為傳達“日神-酒神精神”的載體之一所具備的獨特性。
預期結果:
本論文試圖證明尼采的“日神-酒神精神”不僅僅是杰克?倫敦的“自然主義”小說的核心哲學思想,也是其拳擊小說中的重要哲學主題,是杰克?倫敦創作藝術的一大特色和標志。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杰克·倫敦拳擊小說:《拳賽》。
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對于作家作品、相關評論等文獻資料的閱讀,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整合。2、邏輯分析法,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找出內在聯系。
論文進展計劃
6月10日論文撰寫工作啟動,通知學生暑假論文選題,撰寫論文開題報告。
7月15日——8月31日學生閱讀文獻,撰寫開題報告
9月1-6日學生將論文開題報告交給班長,統一匯齊后交給外語系負責老師。
9月15日前外語系根據學生選題分配論文指導教師,通知學生與指導教師見面,制定科研工作計劃。
9月30日前填寫畢業論文任務書。
10月31日前查閱資料、處理數據,完成論文寫作大綱,交給指導教師審定。
11月30日前按指導老師審定后的提綱完成初稿,交給指導教師審閱,進行論文中期檢查。
12月20日前按指導老師意見完成初稿修訂工作,提交論文二稿
1月10日前提交論文終稿,交給指導教師,進行論文初步評定。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中常出現的問題
摘要:開題報告是本科論文工作的首要環節和重要基礎,為提高大學生開題報告的質量,有利于大學生完成畢業論文階段的工作和學習,本文結合實踐教學工作經驗,總結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中常出現的幾個問題,并進行了必要的闡述。
關鍵詞:本科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1.前言
本科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是本科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過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進行初步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能力,提高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因此,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環節。同時,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做好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對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畢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題報告是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工作的首要環節,是為闡述、審核和確定畢業論文題目而做的專題報告,它是實施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是監督、檢查和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與學術著作撰寫的能力的有效的實踐活動[2]。為提高大學生開題報告的質量,有利于大學生完成畢業論文階段的工作和學習,我們在本文中對大學生開題報告的目的和在開題報告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做一個簡要的闡述。
2.開題報告答辯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往往通過“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答辯”的形式組織專家對大學生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進行審核和檢查,其目的主要是(1)檢查學生閱讀的相關文獻是否充分;對研究背景的了解是否深入,全面;對國內外研究工作的具體進展是否了解的全面、詳細;引用的資料是否具有針對性,可比性;(2)檢查學生是否充分具備完成論文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相關知識;(3)檢查學生所選課題是否符合其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論上的意義或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其專業方向上從事科學研究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4)檢查所選課題的研究內容是否適中,是否適合于本科生的特點和畢業論文的時間要求。(5)檢查學生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是否合理,是否切實可行等等。為有助于學生的畢業論文順利進行,在“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答辯”中,專家組還針對具體的檢查結果對學生及其指導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因此大學生的論文開題報告應主要針對以上目標和要求進行準備。
3.大學本科生開題報告中常出現的問題
實踐教學中我們發現大學本科生的開題報告中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開題報告題目中出現的問題
開題報告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因此開題報告題目應該結合具體的研究對象,盡量簡要概括出所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此要求題目既要準確又要規范,既能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又能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此外,開題報告題目中的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在開題報告題目中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一個是所選題目過大,過于籠統。例如2006年我校有個學生的題目是“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性質研究”。眾所周知,稀土過渡族化合物有很多種類,每一種又有多方面的性質,因此從題目上根本得不到論文選題所研究的具體內容。在開題報告題目中另一個常出現的問題是題目與將要研究的內容不符,例如2004年我校有個學生的題目是“2∶17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答辯中發現其研究內容是2∶17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熱膨脹性質。雖然2∶17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熱膨脹性質與其結構和磁性有關,但很明顯這個題目與具體的研究內容是不相符的。實際上出現這些錯誤與指導教師的工作不細致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要求指導教師在開題報告的題目上要充分重視起來,嚴格把關。
(2)文獻綜述中出現的問題
文獻綜述,即論述國內外研究現狀,并進行分析比較,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密切相關,但又不能過于局限,過于局限就會忽略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關系,不能充分理解文獻的意義,不能準確地掌握文獻中的研究方法,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并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實踐中常出現的問題主要有①文獻閱讀量少,信息不充分,特別是缺少對重要文獻的評述,反映出學生對研究狀況了解的不夠;②對文獻只引用,不評述,缺乏對文獻的理解,實際上是對文獻的羅列;③文獻綜述定性描述過多,缺少重要的定量的數據指標。例如2009年有個學生描述其擬研究的某種光致色變材料時,介紹這種材料最大的優點是“電導率高”,這里就應該有一個定量的與其它相關材料的電導率的比較,作為其立論的依據;④引用文獻的結論時不加標注。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這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此外,在文中相應的引用之處必須加以標注;⑤對文獻中(研究內容中)中所涉及的特征量(研究目標)的含義不清楚,這實際上反映出學生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例如2008年有個學生擬研究的內容是某種有機分子磁體的結構對Tc溫度的影響,答辯中發現學生不知道“Tc”這個符號表示的是居里溫度,更不知道居里溫度的意義,甚至在反鐵磁材料的論述中還在討論Tc溫度。這個學生顯然不具備研究內容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因此在文獻閱讀之前,應該補上這些必要的知識。這一點要特別引起學生注意,任何一個研究工作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以前沒有學到過的知識,因此在研究工作開始之前及貫穿整個研究過程之中都要不斷地去學習。另外,學生在文獻綜述中經常過多地介紹基本概念,占去了大量篇幅,實際上忽略了文獻綜述的主要目的。
(3)研究內容中出現的問題
研究內容應該充分考慮到本科論文的目的、特點和完成論文的時間要求,學生的研究內容計劃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研究內容過多、過泛,有些甚至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這在本科論文半年的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其次是忽略了主次關系,研究計劃中對重要的問題沒有充分安排,而不重要的問題卻安排得很多,這實際上反映出學生對研究目標的理解還不夠。
(4)研究方法、技術路線中出現的問題
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本科論文應盡量采用已經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當然,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和技術路線,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但在本科論文階段,采用新的方法和技術路線時一定要慎重,最好有一定的預研工作作為基礎。在這部分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一個是對已經成熟的方法介紹得過細,占去了過多的篇幅,另外一個是詳細描述整個實驗(或研究)過程,包括每一步的研究結果,似乎研究結果已經確定,全部研究工作已經完成。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每一部分基本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在開題報告之前為學生專門做一個專題講座,以提高開題報告的質量,這將有利于大學生完成畢業論文階段的工作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和進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每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的,是否能夠培養出具有較強科研實力,并且具備國際視野的研究生關乎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未來前景。日本有著十分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學生到日本來留學讀研。日本的研究生導師們非常關注學生的科研能力,并且由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來取代傳統的課堂授課,從而更好地培養了研究生們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日本;研究生;教育;教學;科研
強調學生自學的能力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向來一直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為研究生上課時,日本的教授大都數不會直接采用授課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更多的是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術知識的指導。討論課一般是每門課每星期安排上一次,一次約莫兩小時到三小時,同個專業的研究生及其導師都要按時參與討論課。每節討論課都會由一名到兩名研究生來進行對他對本課程研究內容的講解,講完后,其余的研究生則參與解答與提問的環節中,而導師則對于相應的問題作出一定的專業的學術指導。在上討論課之前,老師會安排所有的學生去閱讀與課程相關的教材或教學指導書籍,并且在課堂上講解其觀點的學生進行先后的排序,把排序名單貼在學校的公示中。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講解次序后,就在課下先將課程的教材全部自學完,并且寫下教材每個章節學完后的思想總結,并且將在閱覽中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記錄,以便在討論課上將自己沒弄懂的問題與其他的研究生與導師進行探討。所以在日本,導師在研究生教學中扮演的是問題的回答者,而不是課堂上的講解者,而對于教材的學習全是由學生在課堂下自學完成的。對于日本的博士研究生而言,課程的設置顯得更加的靈活自由,博士研究生只要求修完一定課程的學分即可,而課程全部是由學生們自行選擇的,能選擇的課程非常豐富多彩,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是博士學位論文的方向來選擇所修的課程,完全不需要由學校與導師來指定他們所學的課程。博士研究生們可以選擇的課程數量有很多,幾乎包含了他們所學專業的各科知識,范圍包含極為廣泛。上課的方式依然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
對于研究生來講,沒有在課程中設置單獨的外語課,然而外語的學習對于研究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的。對于理工科的研究生,都會開設用英文來教學的專業討論課,在課堂上,導師給每位同學發放最新發表的用英文書寫的理工科論文,學生們要能夠翻譯整篇學術論文。學校會安排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研究生們參與這些研討會中,在聽國外學者的學術交流的同時,不但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更增強了英語的聽說表達能力。日本大學的國家化程度極其高,隨著日本“30萬留學生”計劃的實施,使得全球各國的學生都會在日本求學,所以在一些學術研究或實驗室中除了說日語,還會用到英語來與外國人交流,從而導致日本的研究生英語的實際應用交流水平很強。日本的研究生們往往能在國際的學術會議上用全英文進行學術的報告演說,在全球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英語論文,這些都是日本的大學注重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成果。雖然沒有特設的英語課程,卻在學校為其營造的良好國際氛圍中,學生們能更好地自學英語的實際交流表達。
注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對于教學而言,日本更加注重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每位研究生都會安排相應的課題進行研究。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為兩年,第一年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第二年就完全進行課題的研究了,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基礎理論課的設置更是靈活自由,所有的課程都由學生們自己來選,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此外,研究生們的導師都會安排學生們參加大型的國際學術交流會,以此來激勵學生們關注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信息,更好地把握住專業發展的風向標,使學生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感興趣,并且選取自己未來愿意潛心研究的課題。一般在研究生入學之初,導師們就會讓他們開始撰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以此來明確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與領域。在研究生的第二學年開始,導師們就要求研究生進行學位論文的中期報告的答辯,只有通過了答辯,學生才能按照自己的原有計劃開展相應的研究,否則只有在自己已經研究所的基礎上做不斷地修改與更新,直到他的答辯讓所有的評審導師們滿意為止。在中期報告答辯時,同一專業的研究生與導師都會聚在一起,大家一起來聽答辯,來分析學生課題研究進行的情況與其是否可以繼續按照原有的研究思路開展下去。在中期答辯結束后,許多學生都會對原來的研究計劃與結果進行重新的審核與更改,使自己的研究更為的完善。在答辯過程中,導師會選取十分優秀的學生研究成果,鼓勵并且指導他完成學術論文,并且在國際的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其研究成果,并且還能獲得在國際學術報告會上進行演說。在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最后半年,研究生除了在忙于撰寫學位論文與自己研究的課題外,并且將自己研究的核心思想提煉出來,與同一專業的研究生進行學術的交流與分享,在大家的熱烈探討中,來知道自己研究內容中的不足與缺點,從而根據其他研究生與導師對自己研究內容的點評中修改自己的學位論文,并最終完成學位論文,進行畢業答辯。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導師對他們的要求就更加高,他們每年都必須參加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對于博士研究生來講十分重要,如果他們未能達到學校對他們的要求,比熱他們沒有達到的數量,或者是他們發表的學術期刊的權威性不夠高,那么他們將不能按時獲得博士學位證書,只能向學校申請延期畢業,繼續在學校進行研究,撰寫更高質量或更多數量的學術論文了。所以說,日本對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們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其教學的目的也是建立在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基礎之上的,是為了研究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其研究課題而設置的。
參考文獻
[1]李穎.日本研究生教育發展淺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08)
[2]王紅梅.日本研究生教育及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06(07)
目的用循證醫學的方法評價中藥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mo)的臨床療效。方法通過對檢索到的100篇有關中藥治療pmo的臨床研究論文,按照偱證醫學對臨床試驗的設計原則,從診斷、納入和排除標準、隨機、對照、雙盲、統計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結果100篇相關文獻中,隨機對照試驗文獻占44%;臨床對照試驗文獻占4%;采用隨機雙盲者占9.1%,隨機單盲者占18.2%,說明組間基線可比的占31.8%,有診斷標準的占90.9%,有納入和排除標準的占86.4%,說明統計方法的占52.4%,有客觀療效評價指標的占90.9%,說明藥物不良反應的占9.1%。結論中藥治療pmo的療效證據有限,尚需更多高質量研究以增加證據的強度。該方面的臨床研究論文日益增多,但隨機對照試驗比例偏低,研究設計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 中藥;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 循證醫學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性骨病[1]。依據who標準[2,3]西方國家有7 500萬患者,包括絕大多數老年人及1/3 絕經后婦女[4]。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中老年婦女的常見病。目前治療pmo的主要藥物是雌激素,而雌激素替代療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發癥一直是研究者和患者面臨的一大難題。中醫藥治療pmo近年來相關臨床研究和報道日益增多, 但目前尚無結論。因此有必要采用隨機對照試驗(rct)設計質量的評價為中藥治療pmo的系統評價提供線索和信息,為規范中藥治療pmo提供科學的依據。本文對近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pmo的臨床試驗文獻進行評價,為臨床提供有力的證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源研究材料主要來自計算機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重慶維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等。關鍵詞為中藥、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共檢索出文獻資料兩百余篇,精心篩選,凡符合標準,質量較好的文獻均被納入,約100篇。
1.2 納入標準研究對象為經確診的所有pmo病人,真正隨機分配,并且用有效(臨床治愈、顯效、好轉)和無效等級資料的人數作為判斷指標。含有“隨機”“半隨機”“對照”“安慰劑”“單盲/雙盲”字樣的臨床治療試驗。
1.3 排除標準凡沒有經過隨機分配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和非單純西藥對照的,有嚴重肝腎和心臟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狀腺囊腫、甲亢、風濕病、卵巢摘除等影響骨代謝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均被排除。
1.4 評價內容按照臨床治療試驗循證醫學設計的原則對檢索到的臨床治療試驗文獻從研究對象的選擇、樣本含量、隨機化方法、盲法、對照、統計學方法、療效評價標準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
2 結果
本次研究共檢索到100篇相關的臨床治療文獻。其中rct文獻44篇,占44%,刊登在21種中西醫學雜志上,其中登載文獻量最多的是《中國骨質疏松雜志》和《中醫正骨》占40%;cct文獻4篇,占4%;非對照性試驗文獻52篇,占52%。rct文獻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這些臨床研究文獻進行分析與評價,發現文獻的質量和類型都存在較大問題,sr文獻極少,cct文獻偏少,質量也不滿意,rct文獻、敘述性研究文獻偏多。這些文章的質量和設計方法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3 討論
現代醫學的發展要求臨床醫學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從以經驗為基礎的臨床醫學模式轉變為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模式,即循證醫學,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應盡量以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臨床試驗是在病人中進行的,是通過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結果而確定某項治療或預防措施的效果與價值的一種前瞻性研究。從科研設計論證強度來看,rct論文屬于一級論證方案,其結果是指導臨床治療的可靠依據。本次研究表明,中藥治療pmo的rct研究論文呈逐年上升趨勢,反映了rct論文越來越受到中醫藥臨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視,也為推動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臨床試驗研究依據。但rct論文在所有研究論文中的比例不高,只有44篇,占44%,研究論文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3.1 臨床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為隨機、對照、盲法
3.1.1 隨機 隨機化分組是使每個研究對象均有同等的機會被分配到試驗組或對照組,以平衡試驗組和對照組間已知和未知混雜因素,從而提高兩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使研究結論更加可靠。因此在總結實驗結果時,隨機法要交代清楚,不能僅憑簡單的采用隨機對照一句話或幾個字為依據,而要說明采用的是什么種類的方法,例如是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密封抽簽法、密封信封法、拋幣法或中心計算機數據控制法的隨機統一分組法等:檢查組間的主要臨床特點和基線是否可比。在本次納入研究的相關文獻中,有44篇說明了按隨機化分組,占44%,但只有2篇文獻說明了具體的隨機化方法,對隨機分組后各研究組間基線可比性作統計學檢驗并報告相應p值的文獻則較少(表明基線具有可比性的14篇,占31.8%,報告相應p值的12篇,占27.3%),使試驗結果的可信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1.2 對照 在實驗研究中,要正確評價干預措施的效應,必須采用嚴密的、合理的對照設計來控制抽樣誤差和消除人為的偏倚,使研究者有可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并檢查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研究對象例數是否相等或相近,彼此間差異有沒有統計學意義。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獻中,有40篇(占90.9%)采用有效對照,4篇(占9.1%)采用安慰劑對照,但均沒有說明安慰劑的外形、顏色、大小、味道等是否與試驗藥物一致。
3.1.3 盲法臨床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正確評價一項治療措施的療效,用以指導臨床實踐。在試驗中,若研究對象知道自己的治療情況,或研究者知道研究對象的分組情況。則會由于主觀因素的作用而產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可有效地避免這種偏倚。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獻中,采用盲法的研究比較少,采用單盲的有8篇(占18.2%),采用雙盲的只有4篇(9.1%),12篇采用盲法的文獻都沒有具體交待盲法的執行情況。
3.2 樣本含量為保證實驗質量,在設計時就應對研究所需樣本含量進行適當的估計,因為樣本量過小會降低實驗研究的把握度,影響到實驗結果向總體推斷的精度;樣本量過大,不僅導致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而且給實驗的質量控制帶來更多的困難。在本次研究中,90%文獻均沒有對研究所需樣本含量進行具體的計算。
3.3 研究對象的確定和評定指標的標準化研究對象的明確限定是防治性臨床研究結果能否被正確推廣應用的重要環節。診斷標準應力求準確無誤,最好有客觀指標。通常是根據who或全國統一的診斷標準。療效的評價除了盡可能地采用客觀數據或實驗室方法外,對臨床的檢查和詢問也應盡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應有客觀的標準。在本研究的rct文獻中,38篇(占90.9%)規定了研究對象的納入和排除標準,但只有2篇文獻(占4.6%)對研究對象進行了中醫辨證分型;有40篇文獻(占90.9%)使用了評價pmo療效的客觀指標骨密度作為研究指標。但仍有20篇文獻(45.5%)采用了尚未統一的療效和腎虛證積分作為評定指標,使臨床研究結果在向外推廣和橫向比較時受到一定的限制。
3.4 防治結果及研究結果的報告對于藥物治療試驗,應清楚描述給藥途徑、劑型、療程、藥量的增減條件,相關的配套治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對策以及中止試驗的條件等,以便重復驗證。在本次研究中,44篇rct文獻均交待了給藥途徑、劑型、療程等資料,但只有4篇文獻(占9.1%)描述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大部分文獻療程結束后立即進行療效評價,以后未再隨訪,只有2篇文獻(占4.6%)報道了1~5年追蹤隨訪的遠期效應。
3.5 統計學方法臨床治療試驗結果的統計學顯著性檢驗是用以幫助判斷具有臨床意義的可靠程度,即觀察到的組間差異是否來自防治措施本身的作用,有多大的可能性是來自單純機遇的影響。本次研究的rct文獻中,只有24篇(占54.6%)交待了所使用的具體統計學方法,從而影響了試驗論文的質量。
3.6 本評價的局限性由于很多研究的隨機方法均不充分或不正確、未使用分配隱藏,不實施盲法,因此,均存在選擇性偏倚、實施偏倚和測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可能導致夸大研究結果,且有的研究未采用統一的計量單位。
另外所納入的研究僅為中文文獻、未發現其他國家和其他語種的研究、各治療方案和各測量指標中所納入研究的數量太少,多數方劑僅納入1個研究,未收集到陰性結果由此可能造成發表性偏倚。
4 結論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其核心思想是:醫務人員應該認真地、明智地、深思熟慮地運用在臨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學研究信息來診治病人。ebm是最好證據與醫師的臨床實踐和病人價值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最好的證據來自醫學基礎學科和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研究。循證醫學促進臨床醫務工作者在制定醫療決策時遵循科學的研究依據,規范其臨床實踐行為,從而在更高層次上滿足社會對醫學發展的需要。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目前有關中藥治療pmo的rct臨床研究論文日益增多,但規范的臨床研究離要求的標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臨床試驗未能嚴格按照隨機、對照、盲法的原則來進行設計。由于中醫學過去的臨床決策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經驗或有限的信息,在臨床研究領域仍以非隨機化研究為主,在方法學上有其不足之處。因此,今后在臨床試驗設計時,應通過采用真正的隨機分組方法來避免人為的選擇性偏倚,建議在臨床試驗中小樣本量的情況下,采用分層隨機法。即選擇對影響療效的某些重要因素如年齡、病情的程度等作為分層因素。然后將分層以后的研究對象作隨機分組,從而維持這些重要的影響療效的因素在組間的平衡,以增強基線的可比性,并盡量使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研究對象例數相等或相近,分配隱藏、雙盲的研究設計,制定并采用統一的療效判定標準和計量單位;陰性結果的研究也應進行總結發表。從而使研究成為真正的rct,提高論文的質量及證據的水平。
近年來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的基礎研究不斷深入,臨床研究也有較大進展,縱觀臨床研究資料發現:非常缺少具有統一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統一觀察指標、隨訪時間,大樣本、隨機雙盲和進行多中心、前瞻性、隨機研究試驗的臨床研究。沒有這樣的一種研究就沒有充分有力的證據提供臨床決策。如何提高骨質疏松的診療水平使我國開展骨質疏松的循證醫學實踐得以有效實現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有其獨特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的研究和完善臨床科研設計和觀察,相信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的前景將非常廣闊。
【參考文獻】
[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am j med, 1993,94: 646.
[2] kanis ja, melton l ji, christiansen c, johnstoncc, khaltaev n.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j]. j b onem inerre, 1994; 9: 1 137.
[關鍵詞]閱讀理解;技巧;細節;蘇州中考
[中圖分類號]G4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3-0011-03
“閱讀理解”是中考英語能力測試的重點項目之一,在英語中考總分中占30分,是所占分數最多的一項。它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包括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材料的評估能力等,是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如何提高閱讀理解水平,尤其是掌握閱讀理解的應試技術,就成為學生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考試情況分析
(一)近三年蘇州中考閱讀理解題材和體裁的分析
近三年蘇州中考閱讀理解所選的閱讀材料題材廣泛、新穎,貼近生活,有敘事、廣告、新聞報道、科普、文化禮儀習慣等,趣味性強,又不乏教育意義;體裁多樣化,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以及應用文等各種文體。
它要求考生閱讀理解準確度高、閱讀速度快。大致來講,考查內容包括:材料中的主題,材料中的細節或情節,材料中個別詞或句子的猜意,材料中的結論,材料中的寓意等。
(二)近三年蘇州中考閱讀理解題型的分析
近三年中考的英語閱讀理解題型還是著重考查四大題型:細節題、主旨題、猜詞義和推斷題。其中以細節題為主,占64%;其次是推斷題的題量也在增加;此外主旨題和猜詞義各考查1~2題。可見細節題和推斷題依然是考生應該把握的重點。
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不能只是盲目地為了做題而做題,要有意識地加強閱讀技巧的訓練(特別是細節查找和推理判斷技巧),那么在考試中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明確解題步驟
1.快速瀏覽,掌握通篇文章。如果時間緊,至少要快速通讀全文,尤其是首尾兩段,再把標題和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全文的大意便一目了然了。
2.細讀題目,弄清考查要點。細讀文章題目的目的在于審視題目是針對什么提出的,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長文章,帶著問題去看文章更能加深對要點的理解。
3.細讀文章,掌握文章的細節。細讀文章時,可把有關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起因(即5個W:who,what,when,where,why)標記出來,并圈定各題答案的范圍,為正確解題打下基礎。
4.仔細斟酌,選定題目答案。對那些表層理解的題目可以斷然選定;對那些深層理解的題目,應再查閱原文,對文章和選項中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思考其確切意思,找出依據,確定正確的答案,切忌望文生義。
三、掌握閱讀技巧
為了做好閱讀理解題,我們還應該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根據閱讀理解文章的性質不同,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提高閱讀能力所常用的閱讀技巧主要有掃讀、細讀、略讀等。
1.掃讀是一種快速閱讀方法,主要在于對文章信息的精確定位,鎖定重要信息。以2013年中考閱讀理解第27題為例:27.The idea for making the first teddy bear came from. A. a movie B . a magazine story C. a TV advertisement D.a newspaper cartoon 運用我們的掃讀方法,我們可以將這一題目精確定位到文中的第一句話According to one story the idea for making the first teddy bear came from a newspaper cartoon drawn in 1904.不難得出答案是 D。
2.略讀也是一種快速閱讀,目的是讀取文章的主旨大意。與掃讀不同的是,略讀是跳躍式的,略掉一些東西不讀,取出短文中的關鍵性東西。以2011年第40題為例: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the writer would like the kids . A. to be polite to adults B. to be in better health C. to have good mannered D. to do well in exams 這是一道有關文章的主旨題,第一段中的關鍵句:“when you..., please turn your head away from others and cover your mouth.... Afterwards, you should say, ‘Excuse me.’”第三段中的相應句子:“One important thing ..., they should wash their hands as soon as possible.”第四段中的相應句子:“... when you sneeze, evil spirits jump into your.... If you don’t cover your mouth, the spirits will ...”通過快速略讀和找讀,而不是大段文章的精讀,我們就能輕松找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故答案選C。
3.細讀是完全閱讀,目的包括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用以闡述中心思想的事實及細節,對作者的暗示或隱含思想進行判斷、推理、引申,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以2012年第31題為例:31. When a man asked them to kill a python, the Snake Catchers. A. made some boots from the sin B. were very happy C. gave him some old boots D. did not agree 在該題中出現了文章的細節信息“kill the python”,我們很容易在原文第四段找到:“One man asked us to kill a python, so he ..., we refused...”接著對照原文和題目,題目中的 “the Snake Catchers”指代的就是原文中的 ‘we’,而D選項 “we did not agree”與 “we refused”為同義替換,故本題答案為D。
四、提高解題技巧
在掌握閱讀理解的解題步驟和閱讀技巧后,不可忽視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技巧。下面就以2012年蘇州英語中考閱讀理解A篇為例,對各題型的解題技巧進行解析。
該文體裁為議論文,題型分布較均衡,四個題目分別考查猜詞義、主旨題、細節題及推斷題這四大題型;文章主旨通過“freshman fifteen”這一新穎的熱詞闡述了大學生不健康飲食而增重的問題,從而引入合理規避增重的建議。
1.“細節題”解題方法
“細節題”解題方法的核心原則便是找到問題中的關鍵詞句,根據關鍵詞句回到原文中找對應詞句(對應詞句及所在的段落可能包含解題信息);再將四個選項與此內容對照后,就能找出正確答案。
以2012年蘇州英語中考第28題“Which of these mistakes students make choosing food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reading” 為例,該問題中關鍵詞為“these mistakes students make choosing food ”。所以很明顯,解題時在材料的第二段進行查找。“choose unhealthy food”,“visit the kitchen many times while studying”,“Late at night,some students get harmful fast food”都能在原文中找到,故“not mentioned”的選項為“D”。
2.“主旨題”解題方法
“主旨題”解題方法是要特別注意主題句和文章的邏輯結構:一方面要找出主題句(用來表達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的),通常在文章的段首或篇首、段末或篇末等處出現,閱讀時要特別注意;另一方面要抓住文章邏輯結構,中考閱讀中以“總-分-總”結構類型題居多。所以可以重讀文章首、尾兩段以及每段首句,從而把握文章結構和主旨理解。
以2012年蘇州英語中考第27題“The main idea of this reading is to...” 為例,通過材料閱讀,文章的最后一段為主旨段落,很容易就能總結出文章的主題為“help new university students not to gain fifteen pounds”,故選“C”。
3.“猜詞義”解題方法
“猜詞義”解題方法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利用上下文中我們所熟悉的詞或短語來猜測我們不熟悉的詞的詞義。方法包括根據定義或解釋猜測詞義、根據上下文已知部分進行邏輯推理詞義、利用同義詞或近義詞關系推測詞義等。
以2012年蘇州英語中考第26題“The‘freshman fifteen’ is...” 為例,文章中第一段“‘Fifteen’refers to fifteen pounds—the fifteen pounds added to a student’s weight in his or her first year.”這句話就是對“freshman fifteen”的定義解釋。這樣很簡單地就能選出“B”為正確答案。
4.“推斷題”解題方法
“推斷題”解題方法是透過文章信息進行深入的分析、綜合、歸納,理清上下文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或對整篇文章進行深層理解后以及明確作者的意圖、態度等后加以推理獲得正確答案。做此類題型必須在通篇理解文章的基礎上,以文章提供的事實為依據,切不可憑空想象,主觀臆斷。
以2012年蘇州英語中考第29題“Which of these ideas would the writer of the reading probably agree with”為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過闡述大學生不健康飲食而增重問題,建議大學生合理規避增重。從作者的意圖出發,就可以找到正確答案“A. You’d better not eat unhealthy food.”。
總而言之,在掌握閱讀理解解題步驟、閱讀技巧和解題技巧后,只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夯實基礎,善于總結,加之以勤讀熟練,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英語閱讀理解就不應該也不會再是我們獲得英語中考高分的“攔路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