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0 08:29: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學課程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學生而言,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是對以前小學科學課程實踐探索的總結,體現了當下小學教學的需求,規范了科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是教師們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通過新課程標準的推進,教師在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將內容講解得更加通俗易懂,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知識點。
一、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意義
小學設置科學課程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形成了解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觀察生活、比較分析的能力。科學素養是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打破傳統教學主要以記憶、背誦知識點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化過去單一的評價標準。在新課程標準中,著重強調了科學學科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并引導學生將好奇心轉化成求知欲,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底層能力
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學習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只有發自內心的主動學習,才擁有最強大的學習驅動力,才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一直以來,小學教學都圍繞著知識的輸出展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十分影響課堂的教學氛圍和實際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教師要通過對小學科學課程的認真開發,通過對周圍生活現象的解讀,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讓學生進一步將好奇心轉化為學習知識的求知欲,并通過課堂實驗等方式,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從觀察到記錄再到分析,教師要一步步幫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養成良好思維,為日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更重要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對科學課程的學習,形成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掌握和運用。在科學課程中,還需要學生動手進行科學實驗,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能夠培養自身細致的觀察能力,在對數據的記錄過程中,能夠培養自身對數據的分析能力。通過這樣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印象深刻的記憶點,通過這樣科學規律的分析,也能夠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科學的思維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未來學習物理、化學等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而且對學生文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在語文的閱讀過程中,常常也會遇到關于科學知識點的說明文,如果學生擁有較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在閱讀理解時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在作文寫作中,如果學生擁有較好的觀察能力,就能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寫作時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因此,小學科學課程在小學教學中非常重要。
二、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一)課堂氛圍不活躍
素質教育改革進行了許多年,但部分教師受限于當前以分數衡量學生的評價標準,在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核心素養理論的傳授,在小學科學的教堂教學中不斷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太關注科學實驗的過程和對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例如,在教學課堂中,教師以講授式教學方式為主,不設置問答環節,即使有問答過程,也是常常請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回答,因為這樣更容易獲得正確的回答,在學生回答完成后教師也僅需要略微補充即可,不用擔心出現其他無法解釋的回答。遇到課堂實驗時,教師主要是以完成實驗為主,并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也不解釋實驗中發生的其他現象。當然,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成度,不太關心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收度,學生更多是在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達的教學內容,學生不是教學的主體,他們的感受和認知被忽略,也就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內容未實現
小學科學課程對于語文、數學等學科來說,起步相對較晚。如何更好地發揮科學課程在小學教學中的作用,是所有在第一線努力的教師們一直在積極探索的問題。新的教學標準設立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先進的教學思想,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無法完全實現課堂教學的內容,也有被學生“問倒”的情況發生。同時,在部分不發達地區還存在另一種現狀。在一些不發達地區的小學內無法開設科學課程,即使能夠開設科學課程,也常常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兼上科學課程。兼任教師無法將科學課程的內容吃透,教學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此外,在這類學校中,科學課程中涉及的課堂實驗基本都是紙上談兵,一方面學校缺乏實驗設備,另一方面實驗準備手續繁復,兼任教師常常無暇顧及,學生也會缺少實操機會。
(三)學生主動性不強
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總是在不斷輸出,提供給學生正確的答案,并不關心獲得正確答案的過程。學生們常常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學生們也養成了固化的思維模式,即使是遇到類似的日常生活現象,也不知道用相同的科學原理去解釋,在這種狀態下,不僅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得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不能提高。并且,學生們不會對答案產生質疑,只要是教師給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確的答案,不再用腦子去思考分析。這樣的培養方式使得學生喪失了對知識的求知欲和質疑的精神,同時也失去了追求創新發展的能力。
三、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新課程標準給予了小學科學課程更重要的課程位置,這就說明,教師要結合在過去的科學課程教學實踐中反映出的問題和得到的教學效果,對科學教學的方法提出新的改進方式、完善方式,充分肯定科學課程的重要性。科學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能力、觀察能力,并且讓學生主動進行科學的思考,還能夠引導學生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推導結論,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的未來學習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對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從小抓起,教師要基于小學科學課程去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小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過分偏重語文、數學等傳統科目,同時也要關注科學教學、品德教學等方面的課程,這些都關系著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和核心素質培養。因此,首先在學校層面,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引導教師和家長轉變對非傳統應試科目的看法,重視科學課程的教學意義。其次,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和實驗時間,既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數據收集分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聯系自然現象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提高學生理性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盡量用樸實的語言和日常所見到的生活場景進行解答,讓提問的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得到知識的提高。即使教師當場無法對提問進行解答,也要充分肯定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的態度,并將問題記錄,在課后查閱資料,在下一堂課上做出解答。教師要不忽視每一次的提問,也不輕視每一個問題,這樣學生對于科學學習才能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樣課堂效果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二)結合實際開展科學教學,合理設計教學方案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每一章節都涵蓋了許多的活動內容,每一個活動內容都有相應的教學意義。但并不是每個活動都能在課堂的教學中進行呈現,也不是每個活動都有時間進行呈現。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情況,也需要考慮所在學校的客觀條件,還需要考慮教授的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對這些不同方面的認真考量,才能選擇出適合的活動內容進行教學。雖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了部分取舍,但這并不會破壞教材的內在知識結構,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教授知識的重新整合、處理,更有利于學生們對科學知識的吸收和掌握。與此同時,教師對每一章節需要耗費的教學時間也需要細細考量。教師需要考慮授課班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考慮不同章節知識點的數量和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只有將方方面面的情況都通盤考慮,教師才能設計出合理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保障課堂教學的穩步推進,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巧用技術,借助設備輔助學習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既有生活中日常可見的現象解釋,也有平時無法觸及、但真實存在的各種自然現象,像是在南極生活的企鵝、在北極出現的極光、天上的月亮太陽等,這些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就能夠對這些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分享,將抽象的概念通過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具象化的展現,也會讓科學知識的學習更加真實。通過顯微鏡等先進設備,學生可以看到細菌的不同排列結構,對細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更能夠掌握相關知識點。通過影像設備對極光這一自然現象的記錄,無論在地球的哪個位置,學生都能夠看到神奇的極光現象,也更容易學習和掌握極光產生的原理。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對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讓知識的學習無邊界化,激發學生開展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四)通過學科關聯,開展綜合實踐
每個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將有關聯性的學科內容進行整合,就是常說的“縱向拓展、橫向跨界”,形成跨學科的實踐項目,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培養黃豆發芽的實驗就可以形成跨學科的實踐項目。一方面,學生通過每日觀察記錄的數據,說明了黃豆在水和氧氣充足的環境下,通過光合作用,發芽生長,這是對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一種培養。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每日的觀察,也能形成一篇描述黃豆發芽的觀察日記,這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培養。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對于黃豆發芽有了更深的體會,也能寫出更加細致的觀察。
四、結語
新課程標準是對以前小學科學課程實踐探索的總結,體現了當下小學教學的需求,規范了科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小學科學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實施后的重要目標之一。擁有科學素養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教師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有助于學生提高觀察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科學知識進行整合、處理,再講授給學生,并認真對待學生們的提問。
參考文獻:
[1]劉恩山,孫鑫.《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研制背景及主要變化[J].教師教育學報,2022(3):124—128.
[2]王碧梅.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結構及指標體系建構——基于15個國家課程標準和38位教師深度訪談內容的編碼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21(9):43—56.
[3]陳晨,遲艷波.素養導向下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策略——基于J省10篇獲獎教學設計的文本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7):42—45.
作者:王瑜 單位:南京市旭日景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