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07:30: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素養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生態理念,生態素養,生態文明
一、生態素養大學生提出的背景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一種文化呈現,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畢業論文,生態理念。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
大學是傳承人類智慧和創造新知識的場所,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強大起著重要作用。畢業論文,生態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將從工業文明社會逐漸進入生態文明社會。新的社會形態需要大學提供與之相配套的人才,也就對大學的育人目標提出新的要求。隨著生態文明的提出,政府、社會、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發展與時代相適應的高校。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陳敬佑教授在對學校辦學理念的探索中提出了生態大學的概念:以教育生態化理念為指導,通過大學系統內外關系的調控,取得學校與外部環境、學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整體功能的優化,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實現學校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二、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定義與內涵
筆者通過相關資料發現,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研究生態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時大致有兩種稱呼,一類是“生態人”,一類是“具有生態素養的大學生”。第一類稱呼涵蓋面過廣,因為主要是探討的是大學生培養。對于第二類的稱呼很多研究者只賦予了它具備生態知識,內涵深度不夠。筆者所提出的生態素養大學生是指蘊含和諧理念,具備生態意識,擁有創新精神,掌握綜合技能,以求得社會發展與自身完善動態均衡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梢哉f,生態素養大學生是高校實現和諧教育的一個理想狀態,是構建生態大學的最終目標,現在對生態素養大學生培養的探索也剛剛開始,但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內涵決定了它在現階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一種適應時展要求的全新育人理念,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生態素養大學生的核心是擁有生態理念。生態理念不僅需要大學生掌握生態文化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相處,培養和諧、寬容的生態精神,體現中國古代“和”、“合”二字的精神品質。畢業論文,生態理念。生態素養大學生還應當具有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能掌握專業技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創新的精神,因為生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世界,一個不斷創新的世界,只有創新才能生機勃勃、奮發向上。
三、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培養途徑
1.育人環境的生態化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來的,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如將大學比作一個生態系統,那么學生和大學的生態環境系統構成了整個大學生態系統。大學生態環境系統用以前慣用的詞來說就是育人環境,即其所發揮的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育人環境的生態化是培養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前提條件,也是生態素養大學生培養的載體。浙江農林大學東湖校區以 “崇尚自然,優化環境;因地制宜,特色鮮明;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為規劃理念,體現了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將生態理念貫穿每一個環節。畢業論文,生態理念。學校全國首創地將校園和植物園“兩園合一”進行建造,努力打造“兩園合一、生態種植、示教結合、收特”為特色的生態化校園。畢業論文,生態理念。
2.校園文化的生態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生態化的基石和核心,承載著校園生態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觀。浙江農林大學在建設東湖校區時力爭體現50余年的文化積淀、辦學特色和傳統,體現吳越文化的地方特色;倡導“崇尚科學、尊重人才、育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營造“培養創業者”搖籃的氛圍;體現作為高等學校對社會文明的輻射引導作用和向周邊地區的滲透作用。學校以竹文化、茶文化、健康文化為核心大力打造以生態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學會與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和諧、包容的生態精神。通過開展“綠色文明”主題活動、節約型校園建設活動等主題活動將生態文化的教育貫穿學生的大學生活,培養生態道德,使學生養成生態行為,形成生態文明,培養學生自覺成為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和傳播者。
3.育人系統的生態化
育人系統包括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浙江林學院在人才培養中,以教育生態化理念為指導,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全面發展”的生態人培養原則,將生態化教育理念貫穿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方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生態素養大學生。學校構建以三大課堂為一體的三維人才培養體系。第一課堂主要體現在教學計劃中,強調以夯實專業基礎,強化實踐能力,促進素質全面提高為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第二課堂采取創新競賽、科研訓練、社團活動等形式,通過實驗室開放、導師制等制度,構筑師生互動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第三課堂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提高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在學科建設方面。畢業論文,生態理念。以做強特色為抓手,以基礎學科為基石,以重點學科為核心,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組建了農林資源學科專業群、環境學科專業群、管理學科專業群、人文學科專業群等4大學科專業群,努力構建學科專業的生態群落,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陳敬佑.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生態大學[N]. 中國教育報,2007-11-28.
[2]周國模.普及生態理念建設生態大學[N]. 科學時報,2009-10-20.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小學;語文課程;百年;流變
核心素養,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對21世紀學生新基本能力的思考和評價,指的是“覆蓋多個生活領域的,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1]。2014年3月30日,我國在正式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2015年,《人民教育》在第7期刊發編輯部文章《核心素養:重構未來教育圖景》一文,明晰界定了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外延。即它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2]
自此,基于核心素養,進行頂層設計,重構課程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成為我國下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關鍵”因素和未來學校教育改革的靈魂。那么,對于核心素養,基礎教育語文課程做好了哪些準備?或者說,走進核心素養,語文課程經歷了哪些流變?未來又將怎樣與核心素養深度貫通?追本溯源,鑒古知今。對此,本文通過梳理百年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結構、主要理念等的變遷,以期為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深度貫通提供一些參考。
一、白話文普及: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首次對接
1904年之前,我國童蒙教育主要是古文教育。其語文課程的開設主要是培養少數精英人才,為社會統治階級服務。從殷商甲骨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五經”“四書”,再到《昭明文選》《古文觀止》,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讀古文、寫文言文,應付科舉考試。1904年,清政府開始廢科舉興學堂,民主、科學成為社會思想主流,語文也開始單獨設科,語文課程開始面向普羅大眾。但是,不像其他學科,古文讀寫仍占據著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這導致中小學語文教育不得不大量承襲傳統科舉考試的陋習,存在著大量言文脫節,遠離現實生活、學習、工作需要的現象。五四時期,在我國一大批學者和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開始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發揮作用。在此影響下,小學《國語》開始學白話文,中學《國文》主要學習文言文,其中也涉及一部分白話文。自此,兩漢以來的“言文脫節”開始變為“言文一致”,白話文正式進入語文課程,并逐漸普及占據主要地位。語文課程與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職業準備即核心素養首次接軌。對此,高度評價,說此舉“把中國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二、語文名稱確立: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再度親近
20世紀30年代后期,為進一步拉近語文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人們開始大力關注口語交際能力對個人未來成功生活和社會良好運轉的影響。為了在語文教育中“養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以葉圣陶、夏D尊為首的語文教育家倡議把中小學的語文教科書“國語”和“國文”合稱為“語文”。1949年8月,葉圣陶主持中小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起草工作,并編撰《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此后,“語文”首次作為正式術語確立,并隨著《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的推行流行開來。其中,“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文本于語,不可偏廢,故合言之”。至此,語文課程開始聽、說、讀、寫并重,口頭語言在語文課程中獲得了和書面語言同等的地位。因此,國語、國文更名為語文,不單是名稱的改變,更是語文課程自覺走向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實際運用,追求學科核心素養建構,力圖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追求。自此,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安排充分考慮聽、說、讀、寫訓練的比重,作文一律用白話文,語文課程再次向中小學生個人成功生活的核心素養邁進了一步。
三、“一語一文”觀濫觴: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漸行漸遠
1956-1958年,我國中學語文課程進行了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其時,教育部頒發了漢語、文學的教學大綱,并組織人員編寫了各自的課本。盡管改革僅試行了三個學期便匆匆結束,為中小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知識技能基礎,但自此也造成了“一語一文”觀的長期流行。所謂“一語一文”指的是語文課程主要由語言和文學兩種要素構成的語文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片面強調語言學和文學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忽視實用文章學對語文課程的理論奠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語文教育向核心素養的前進。這種觀念表現在教材編寫領域,就是“文選組合”式教材長期占據語文課堂,教材編寫則是以不同主題組織單元。1978年,面對“”后以此種觀念為主導編寫的第一套全國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胡喬木同志做出了“跟過去差不多”的論斷。對于此套教材,葉圣陶也同樣尖銳地指出:“連革新都說不上,不要說革命了”,并發出了“中小學語文教材五十多年來可以說很少變革”的感慨。
進入21世紀,“一語一文”的語文觀又以新的形式主導著第八次語文課程改革。自1997年,由《北京文學》發起的語文教育大討論,聲聲“誤盡蒼生是語文”的嘆息,揭開了語文教育界與外界對話的帷幕,但也由此形成了新型的“一語一文”觀,即語文是由語言和文化構成的語文課程觀。這種觀念集中反映在2001―2003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描述:即語文既是人們思維、工作、學習的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載體。在這種語文即語言和文化的“一語一文”觀影響下,識字和寫字、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實踐活動都涂上了過于濃厚的文化色彩。以至于北大教授驚呼初中3年6冊教材,二三十個主題,初中學過,高中再學,學到了人文,丟掉了知識和技能。學生課業負擔重不說,走到社會上,連用實用文章辦事的基本能力都沒有。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化觀,本來是為了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過猶不及,語文課程逐漸偏離了現實應用的軌道,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逐漸被邊緣化。
四、“一語雙文”言語觀: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再度融和
覺察到“一語一文”式的語文觀所帶來的眾多現實弊端,一些專家學者開始關注語言使用的情境,從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語用角度,重構語文課程言語觀。其突出表現是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首次提出了“文本”概念,并在修訂版的高中語文課標中明確地建構語文核心素養。其中,以語文教育家、實用文章學家曾祥芹教授為首的學者提出的“一語雙文”思想較為系統地概括了這種課程觀。在這里,語文首先二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繼之,書面語言的文章又二分為文學作品與實用文章。[3]其中,文學作品主要指小說、戲劇、詩歌等。實用文章主要指與文學對舉的傳遞真實經驗的敘事類以及說明類、論辯類文章。其具體包括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普通文章,新聞、學術論文等專業文章以及傳記、游記等兩棲文章三類。
“一語雙文”的語文觀,強調建立“語言、文學、實用文章三足鼎立”的語文課程結構,凸顯“雙文教育,實用文章教育第一”的應用取向。其旨在矯正頑固潛行于百年語文課程中的“學文學,用實用文章”的學用不對稱弊端。
“一語雙文”的提出引發了學者對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審視。結果發現,中小學語文教材有63-76%的實用文章。但由于受傳統“紅領巾”文學教學模式(1953年)的影響,加之語言文學觀的濫觴,課堂中很多實用文章的教學變味為“文學分析”?!鞍颜Z文教材當成文學教材,把語文教學變成文學教學”的現象愈來愈多,以至于現階段中小學生實用文章讀寫素養差強人意。因此,彰顯“一語雙文”觀,重構語文課程,拓展21世紀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勢在必行。
綜上可知,我國語文課程自設科伊始,就是為了構筑社會民主平等的政治生態,同時為學生成功工作、學習、生活做準備。其后百年,盡管遭遇各種困阻,但語文課程發展的主流方向始終是努力朝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建構,即始終朝向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發揚傳統,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現實應用方向,理性看待各種語文課程觀與實踐形態,關注學生基本語言、文學和實用文章素養等語文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何嘗不是走向21世紀核心素養的一條捷徑呢?
參考文獻:
[1]張娜. 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42.
[2]人民教育編輯部.核心素養:重構未來教育圖景[J].人民教育,2015(7):1.
[3]曾祥芹.“一語雙文”時代漸行漸近―全球化語境下語文內容結構改革的必然趨勢[J].語文建設,2009,(11):4-8.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才能得到生動、高效的教學效果, 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 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
【關鍵詞】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生動、高效的教學效果
【本頁關鍵詞】省級國家級期刊快速發表 學術期刊論文投稿歡迎來稿
【正文】
二、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應注意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 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作指導下制作和使用課件, 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1.更新觀念, 重新認識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 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動力, 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 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 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為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2.恰當運用, 找準使用的最佳切入點。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 它是服務于我們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 設計出優秀的課件, 能否找準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 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 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3.正確處理與傳統媒體間的關系。多媒體技術是傳統媒體的發展與升華, 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 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發展而來的,它并不排斥傳統的教學媒體。多媒體技術在突出體現鮮明的形象、為學生創設認識環境方面的確非傳統媒體所能比擬, 但在展示重點的字、詞、句時, 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 適當的板書, 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 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再如, 強化誦讀、注意積累, 也是提高語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 是多媒體技術所無法取代的。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作用的萬能性, 長期只憑借圖像、聲音等媒體的介入, 大腦的語言中樞就得不到鍛煉, 就會使語言越來越貧乏, 閱讀和表達能力就會下降, 就達不到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 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注重實效, 保證使用的科學性。教師在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 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 遵循課件設計的科學性、高效性、目的性、藝術性的原則, 既要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 又要兼顧學生的認識規律, 不能簡單地拼湊各種雜亂無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交互性, 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養訓練, 不能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變成現代多媒體的灌輸。正確地理解多媒體課件的用途, 是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搞好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由此可見,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才能得到生動、高效的教學效果, 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 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
【文章來源】/article/65/3204.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一、指導思想
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中心,切實履行研究、指導和服務職能。認真分析與研究以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一輪課程與教材改革。以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為目標,以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為主攻方向,以課程教學中的關鍵問題為突破口,探索生物課程教育教學規律,創新教研方式,促進我區中學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全區中學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服務全區教育的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
二、工作重點
1、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1)重視課程建設,提升課程領導力。認真研究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等的關系,基于生物課程實施的規范化,促進課程實施的創造性,引導各校生物教研組根據學科發展實際,重點圍繞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和相關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整合各類課程資源,設計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課程方案。
(2)創設條件,開展專家講座、學術沙龍、公開課觀摩與評價、案例點評、聯校合作等多元化的研訓活動,提高研訓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中學生物教師開展課程整合、學科核心素養、學科關鍵能力等專題的學習與研究,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能力。
(3)立足課堂,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研究為重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加深對生物課程價值取向的專業理解,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研究教學中的問題,改進教學實踐,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以“研究課”引領日常教學,以“常態課”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圍中逐步提升教師觀課、議課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學實踐智慧,共同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途徑和方法。
(4)抓課題研究,深化課程改革。做好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高中生物構建思維教學文化的策略研究”課題成果的推廣工作和有關省教研課題立項與研究工作,做好有關學校其他生物研究課題的服務和指導,加強課題組間的交流與研討,完善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工作。
(5)關注生物課程基地和學科教研基地建設。引導基地學校積極打造自身特色,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促進其提升示范與輻射能力。
(6)推進“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教師發展積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資源。發揮區中學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學術委員、名教師和校長學科基地等的作用,為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和平臺。
(7)總結課程改革經驗,擴大經驗或成果的影響力。教師要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向生物專業期刊投稿或參加各項評比,將課堂教學研究、考試評價研究和課題研究等成果顯性化,擴大我區中學生物教學的影響力。
2、創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
(1)構建區域性教研、校本教研和網絡教研等形式的教研互動平臺,逐步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與教師共同協商、平等對話,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研質量。
(2)積極參與聯校教研活動,開展“同題異構”和“主題研討”等方式的教研活動。
(3)積極推進學科教研組建設。一是適時開展學科教學調研,推進教研組建設。二是據“xx市中小學教研組建設章程”和“xx市中小學合格、優秀教研組評價標準”,扎實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以專題(課題)研究為教研組建設的切入點,積極創建有個性和特色的市、區先進教研組。
(4)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專業成長進行分析與反思,關注教師間差異,充分發揮這種差異的資源作用,了解教師發展中的需求,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改進工作的信息,增強自主發展的意識。
3、改進課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1)在認真分析和總結17屆生物學科高考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近幾年江蘇省高考生物學科命題的方向,深度解讀生物學科考試說明,并結合本屆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開展高三復習教學研討,重點是進一步明確考試說明之要求,探討一輪復習的方法和策略,增強復習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認真做好高三調研測試的閱卷和分析工作,并參與做好對學校高三教學工作的調研。
(2)積極參與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重視對初高中生物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引導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于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升,體現生物學科的特色和教育價值。
(3)各高中積極做好2018年省生物奧賽的備戰工作,爭取在獲獎學生的質與量方面有所突破,為高校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同時為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做好相關服務工作,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三、主要活動安排:
九月份:
1、根據教研室統一安排,做好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第一輪專題調研工作。研究并探索高三一輪復習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復習教學的效率。
2、高中生物課題組研討活動。
3、組織參加市名師工作室聯合活動(初高中)。
十月份:
1、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2、組織參加江蘇省高中生物優質課評比暨觀摩活動。(無錫)
3、組織參加市課程基地專題研討活動。
十一月份:
1、高中生物主題研究式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
2、組織參加xx地區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第一次研討活動。
3、組織開展區中學生物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活動。
4、推薦我區教師論文參加xx市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評比活動。
5、組織參加市青年教師論壇活動。
十二月份和一月份:
1、組織參加沿江七市區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觀摩交流活動。
2、學科教學調研。
3、組織參加xx市教育學會中學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
4、高中生物課題組主題沙龍活動。
一、群文閱讀是充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1.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達成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的發展,都是以之為基礎的。群文閱讀教學是基于文本集群的教學,它利用文本集群間的內在有機聯系,來指導學生展開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促進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這要比單篇教學具有更大的優勢。例如教讀《阿房宮賦》,為了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賦體文“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特點,教師增選王粲《登樓賦》、蘇轍《墨竹賦》、歐陽修《秋聲賦》等與之構成文本集群,通過“精讀+略讀”的導讀模式,圍繞賦體文體式章法、語言修辭等層面來指導學生閱讀、欣賞,并開展名句活用、好句賞析、佳句改寫、辭格運用仿寫等多樣化的讀寫結合訓練,以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目的。
2.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基于單元結構的教學,文本集群教學要比單一文本的零敲碎打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群文閱讀教學更強調文本的“互文”關系,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廣度的拓展,思維深度的提升。
教讀《跑警報》時,教師選編了一個文本集群——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其中包含有《五味》《手把肉》《故鄉的食物》《昆明食菌》《四方食事》等,組織學生閱讀,圍繞“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文化價值是什么”來展開研讀探究。通過群文閱讀,學生獲得如下認知:汪氏美食散文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為風俗人情、知識考據、人生哲理三方面,而汪氏美食散文的人生哲理又表現為對和諧、寬容、寧靜的詩意生活的崇尚。在群文比較閱讀中求得共性,即規律性知識的認知,這是訓練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思維的可行途徑。
3.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落實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相較于單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依托文本集群的內在有機關聯,更集中地落實審美鑒賞的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例如教讀高適《塞上聽吹笛》一詩,教師針對該詩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選擇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杜甫《吹笛》等詩歌構建文本集群。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杜甫的“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高適的“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些都運用了通感手法,化實為虛,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詩人把笛曲名(如《關山月》《梅花落》等)拆分,提取曲題中的名詞,諸如“關山”“月”“梅花”等,將之轉化為意象,與其它實在意象相融,構成虛擬的場景,生動地傳達了聽曲的體會。這三首詩都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而側重點各有不同:李詩表達的是去國懷鄉的悲愁;杜詩傳達的是羈旅漂泊、感時傷世、懷念故園之愁;高詩抒發的是戰士的戍邊之志與思鄉之情。
4.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依據其高度聚合力的單元結構優勢,在圍繞某一共同點的基礎上,經由文本縱橫比較閱讀與探究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例如教讀李密的《陳情表》,圍繞如何正確認識晉武帝的“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主張,展開探究。將其與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以及《晉書·孝友傳·李密傳》構成文本集群展開比較閱讀,探討兩文忠孝思想的內涵。通過開展課堂即興辯論、課后隨筆寫作等方式來理解《陳情表》的陳情藝術,認識《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二、讀寫共生是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本途徑
只讀不寫,只寫不讀,都無法真正夯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必然要貫穿讀寫共生的實踐過程。讀與寫是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雙翼。“讀寫共生”實踐,意味著寫作話題源自閱讀活動,因讀而生寫,因寫而促讀。讀一個文本集群,寫作對象可以是針對多個文本之間相互聯系而衍生的規律性知識,也可以是針對某一文本區別于其它文本的特色。
“讀寫共生”實踐活動中的“寫”,要寫些什么?可以是篇章寫作,如基于文本內容的擴寫、縮寫、改寫、續寫、讀后感、文學短評、專題研究論文等;也可以是片段寫作,如基于語言積累的句段仿寫、賞析、評點等。
“讀寫共生”,強調讀與寫的相輔相成,若就活動側重點而言,又可細分為讀而寫之寫作,和為寫而讀之寫作。前者指向深化和細化閱讀的寫作,后者是指向寫作技能的閱讀能力訓練。教讀《阿房宮賦》,為解決知人論世的問題,教師引入互文本《唐才子傳·杜牧傳》供學生閱讀,設計一道讀寫結合的訓練題,閱讀《唐才子傳·杜牧傳》后,試用80 字左右,以“杜牧是一個怎樣的人”試簡要概括;再引入兩首詠史懷古詩——唐代胡曾的《阿房宮》、清代丁堯臣的《詠阿房宮》,讓學生以書面文字簡要評析兩詩主旨的異同;又讓學生擴展閱讀《上知己文章啟》,讓學生以“簡要分析本文主旨”的論述題來寫一段閱讀體會,進一步明確杜牧寫作《阿房宮賦》的意圖。這樣的群文閱讀,于讀中寫,以寫促讀,其交互并進的活動過程涵蓋了信息性閱讀、鑒賞性閱讀與評價性閱讀等實踐活動,這一系列的“讀中寫”,是偏向于對主文本《阿房宮賦》的深度理解的。而若基于《阿房宮賦》的“借古諷今”的史論筆法,讓學生學習借鑒這種諷喻性構思來寫作議論文,則是主要指向寫作技能的寫的訓練。
關鍵詞:新形勢;語文;核心素養;學生
一、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自身學習能夠掌握適應社會形勢發展要求,推動自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意志品質和內在能力。一般包含了知識、思想、方法、品質和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是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也是最低層次的目標,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境界。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習鍛煉出的對語言的感知力、對閱讀的理解力、對邏輯思維的把握力和對文字表達的掌控力。其中,語感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
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
1.注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的語感是通過大腦皮層內部神經系統來實現的,這一神經系統,通常在早晨最活躍。因此,晨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載體。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早晨學生頭腦清醒、精力充沛、記憶力強的有利契機,讓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在晨讀方式上,可以選擇由教師領讀學生們整體跟讀,在教師的領讀中要富于停頓、善于變化,掌握好語調和節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感受。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地讀,一般都是讓學生以慢的速度、準的語音、大的聲音進行朗讀,讓他們認真地品味,形成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在晨讀內容上,要為學生精心篩選,讓他們通過細細閱讀體味文章的精妙所在,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在教學課堂上,教師還應當選取重點內容引導學生去認真“品味”和“感悟”。在《也許》一文的學習中,通篇文章筆者都有意降低語速,帶領學生細細地品味、慢慢地咀嚼、逐漸地體會,通過品讀,學生讀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讀出了作者當時的感悟和情懷。
2.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課堂交流互動,而且能夠帶動學生的思考。提問的時機把握要恰如其分,一般在原有知識的復習、新知識的導入、課堂的中間部分、知識的重點、難點部分提問的內容要精心思考和設計,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思維空間。比如,在學習《為人與處世》時,筆者提問學生: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是什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的矛盾的平衡關系是什么,如何正確處理好這三種關系?通過層層提問,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并引起學生思想深處的共鳴,再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深入透徹。
分組學習探討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就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和探討的有益方法。在朱自清《回延安》的學習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通讀之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文章中提到延安的次數,每一次分別是如何描寫的,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邏輯關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的分組探討能夠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認真思考,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而且在探討過程中站的角度不同、表達的方式不同,在思想和語言上能夠實現有效的“碰撞”,提升他們對整個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3.注重W生寫作能力的鍛煉
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理解,更在于表達,既是口語的表達也是寫作的表達。要通過語文課堂教學為學生提煉豐富的、可供寫作借鑒和使用的素材,讓學生品味和感知寫作修辭手法的運用,引導學生更好地觀察和思考,最終讓學生能寫、會寫。
一方面,教師可以從語文課外讀本中節選一些好的文章讓學生去閱讀和學習,也可以向學生們推薦一些范文,如條理分明、邏輯清晰的敘事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的議論文、語言優美、修辭豐滿的散文等等,讓學生有意仿寫。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寫作的訓練和點評,比如在《體會季節的變奏》作文學習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圍繞春、夏、秋、冬進行寫作練習,在每個季節寫作之前,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進行觀察,同時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聯想,最后學生寫出的作文非常豐滿,對四個季節的描繪也非常生動、真實。
同時,教師在寫作的評點中可以采取讓學生互相交換進行評點的方法,看看別人是如何描寫的,并在互相挑毛病,在評點之后,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好文章就會不斷地被“改”出來。
培養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是教師不容回避、應當認真思考的課題。通過創新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學生預感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提升和寫作能力的鍛煉,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
素養。
參考文獻:
(一)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華,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漢語言文學最基本的教育責任擔當,也是漢語言文學成為一切學科的基礎,并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根本的差異所在。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以科學、合理的人文類課程為知識載體,因而制定相應的課程并完善相應的課程內容,這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前提。從目前的專業現狀來看,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反映在課程內容上的要求主要在于:
1.整合課程內容,合理取舍,“有所為,有所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道理,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因而在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問題上,應該主要抓好“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核心課程內容的建設,舍棄一些跟專業無關的課程。
2.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在課程內容的改革中,著力打造漢語言文學專業骨干課程的核心價值,在教學內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如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整體規劃式的修訂,并進一步建設成校級精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核心課程中蘊含人文素養的理論核心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在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自信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對接,整合優化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文學思辨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發掘藝術潛能,培養藝術氣質的重要素質,也是一切文學作品創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課程內容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相適應。課程內容應該凸顯理論歸納。如從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的文選、語法、詞匯的講授中給學生歸納出漢語言的發展規律;從《水滸》、《紅樓夢》等經典名作的講述中,結合故事情節給學生歸納總結文學創作方法及經典中表現出的處世哲學,并且要把這些歸納和總結在教學目的中有所體現。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陬^表達能力是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應用素質要求之一。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往往要從事文秘、記者、編輯、行政管理人員、語文教師等工作,這些行34業都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一方面在課程的設置上,應該安排說話類課程群,如“演講與口才”、“普通話訓練”、“辯論技巧”等課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該適當安排相應的內容讓學生自覺練習“讀”、“講”、“說”、“辯”等技巧,以提高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3.發揮寫作課程的理論優勢,加強學生的寫作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之一。在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強調寫作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該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寫作實踐訓練。在目前的實際教學中,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安排有“基礎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文書寫作與處理”等寫作類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學時有限,教師能在有限的學時講完寫作理論部分已屬不易,留給學生寫作訓練的機會就更少,學生實際寫作能力并沒有因為有這些課程的開設而有所提高。因此,培養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在發揮寫作課程理論優勢的同時,增加寫作類的實踐作業,加強學生的實踐寫作環節。與此同時,開設寫作實踐課作為專業選修課,增加寫作訓練的課時,要求進行寫作訓練,并對寫作的作業進行檢查考核,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4.加強公共必修課與學科基礎課內容的實用性,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課程設置與內容應與初衷相結合。如公共選修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設置的初衷是教會漢語言文學學生如何利用現代化的辦公設備完成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秘工作中常用的復印機、傳真機、掃描儀等辦公設備的正確使用技巧。但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軟件使用技巧的學習內容,而忽視了教授學生利用現代化的辦公設備。
(2)避免學科基礎課程的理論化。如“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等課程本應給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參與實際調查,但其教學內容卻主要是課堂理論教學,使實踐課變成了理論課?;谝陨系姆N種問題,筆者以為,培養漢語言文學應用性專業人才應該積極加強課程的實用性。
5.課程內容凸顯“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知識的不斷涌現使學習成為每一個社會公民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課程教學內容中應該體現學習方法的教授。如在“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中應該有文獻檢索技巧的相關內容;在“文學批評方法”、“文學理論”等課程中也應該給學生講授文學批評和評論方法。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講授”中,結合《文心雕龍》、《詩品》的相關理論以及歷代的文學評論家的評論技巧教給學生鑒賞和評論文學作品的方法。
(三)立足農業院校實際,進行課程改革,走具有農業特色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之路
從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實際效果來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專業知識的作用,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也較為廣泛,如中學教師、企業文秘、村官、出版社及廣播電臺的文字編輯等。但是,作為農業院校的中文專業,在農業院校中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地位,和綜合類大學、師范類大學相比,差距極大,沒有明顯的辦學特色。在以農為主的大環境下,存在著專業辦學歷史太短,積淀太淺,基礎設施薄弱等現實問題,不能在農業院校的大環境內取得廣泛的影響和輻射作用,以至于專業教師缺少教學動力和支持,學生與其他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相比,無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彰顯農業院校的中文專業的特色和優勢。
1.探索和改革教學內容,體現“農”與“文”的結合。高等農業院校一般都有著自己的農業特色和優勢,農業方面的相關教學資料也相對比較充實。因此,教師在中文專業的教學中,應將農業院校的優勢與文學結合起來,形成“農”與“文”的交融,凸顯出高等農業院校中文專業的特色與優勢。如在古代文學課教學中,就可以嘗試“農”與“文”的結合。歷代文學作品中有大量和農業相關的作品,且非常豐富:《詩經》中有大量的農事詩,全唐詩、全宋詩中也有大量的農事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在保證基本的文學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重視與農業相關的作家作品的講授。如在講授農業文學作品時,把勞動工具、勞動場面、植物品種的圖片、農耕習俗等運用在多媒體教學中,以增加教學效果。當然,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農”與“文”的結合中,要注意適度,不能偏廢“文”的根本,極端地一味強調“農”和“文”的結合,而忽視中文的“當行本色”,那就過猶而不及了。
2.進行課程改革,突出農業特色。農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應以培養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其課程設置應結合自身優勢,設置一些農業文化、農業歷史、中國農耕文化概論、農業文獻、民間文學等課程,甚至建議開設本省地方文化課程,以體現農業院校的獨特優勢和特色。這樣,就能立足農業院校實際和特色,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農大漢語言文學的獨特道路。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
(一)針對學生學習實際,適當調整課程科目
調整必修課科目,在必修課中增加“中國農耕文化概論”、“社會調查研究”等課程,以提高整個課程體系的綜合程度。同時,取消課程內容不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的課程。如“高等數學”課程的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與高等數學相關工作的寥寥無幾,且學習起來也比較困難,對學生并無大益。因此,課程設置應符合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效果。
(二)眷顧市場需求,調整課程內容,突出實踐課程
課程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課程內容應與人才培養目標對接。但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往往向其他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實踐課程設置較少,理論課程較多。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必然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因此在教學計劃制定和課程內容設置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教學和個性化的教學平臺,如開設“三字一話”、“演講與口才”、“新聞采訪與編寫”等實踐課程,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強化基礎課程,厚基礎,寬口徑
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置還要考慮生源基礎和當地社會經濟實際。因為農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遠地區,且因為多年的應試教育,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實用性文書的寫作更是弱項。因此,農業院校在辦中文專業時,就必須夯實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加強學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適應社會各行各業的處理文字的需要。因此,應在加強現代漢語、口語交際等課程的教學的基礎上,從基礎寫作到應用文寫作、文學創作、畢業論文寫作循序漸進地對寫作課程進行改革,并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為校報和院刊投稿;另外,為拓寬就業渠道,應專門設置新聞類課程,如“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學”、“傳播學概論”等,培養學生新聞寫作綜合素質。只有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不論將來去何種部門工作,學生都可從事辦公室、文秘、新聞宣傳等綜合性工作。
(四)轉變觀念,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跟理工科學生相比,文科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課程體系優化方面,必須在保證中文理論課程體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慮農業院校實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教學和學術資源,文理交叉,重視電子信息類課程(如辦公自動化、電子商務與政務、網絡營銷等)的開設,增加社會學類課程(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傳媒社會學等),擴充專業實踐課程(三字一話綜合實踐,經典影視作品鑒賞與評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與寫作等),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會學生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專業綜合素質。
三、結語
社會發展
2000年前后,我國社會正在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階段,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工具介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21世紀之初,人們普遍認為21世紀的人必須具備三種基本能力,即駕照、外語以及計算機。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充滿了學習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熱情,這自然也就遷移到學校教育之中,人們期待著學校教育能培養兒童的基本信息技術能力。當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就定位在了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雖然提的是信息素養,但人們還是在進行一些信息技術技能的教育。
如今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已經普及到了每一個家庭,它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社會生活必備的技能。特別是隨著社會進入移動時代,移動支付等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信息技術操作逐漸“隱藏”在身后,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使用信息技術了。社會對于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技能的需求逐漸降低。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走入新常態,創新成為新的熱點,“創客”一詞的流行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于功利化應試教育的反思。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必須積極地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沒有將信息技術課程放在社會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下,不回應社會發展的呼喚,自然不會研制出最佳狀態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學生發展
課程發展的核心還是基于學生的,不考慮學生狀況,不是為了學生發展而設計,就不會是一個好的課程標準。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必須充分考慮到如今的高中生在信息技術能力上的已有狀況以及他們的需求。不可否認,今天的高中學生跟2000年左右的學生相比,其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如今的高中學生雖然不能全部是“數字原住民”,但是許多人已經在義務教育階段或者在家中等接受過一定程度的信息技術操作訓練。面對學生信息素養普遍提升的今天,仍然沿用相似小、初、高內容的課程標準一定是不妥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必須針對如今的高中學生入學的信息技術技能起點,從他們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出發,搭建出小、初、高螺旋梯狀課程內容體系,努力將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成為一個真正符合學生需求、滿足學生長期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
課程發展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設中小學計算機選修課以來,先后經歷了計算機文化論、計算機工具論、信息素養論等階段。每個發展階段其實都受到每個階段的社會、技術以及學生狀況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但人們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在深入,“為什么”以及“教什么”等信息技術課程核心問題逐漸清晰和明了。當前擺脫單獨的技能訓練式課程樣式已然成為許多信息技術課程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共識。課程發展主要體現在理論根基的夯實、課程教學樣態的多樣化等。課程發展使得人們也逐漸在追尋信息技術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信息素養作為核心素養存在哪些問題?特別是各個學科都在本學科課程標準研制時加強了培養學生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信息技術課程還要培養哪些方面能力?特別是STEM、創客等最新教育理念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沖擊必須要深度思考。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必須解答核心素養為何,基于信息技術課程歷史的審視以及現實狀況的考慮,從而在全國狀況不平衡的情況下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教師發展
從文件課程到學生的經驗課程階段,教師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們必須認識到信息技術教師水平是課程標準研制的關鍵性因素。
從2003年至今,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整體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隨著信息技術學科特級教師的不斷產生、優秀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的不斷涌現、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研修團隊的不斷發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怎么教”的教學能力有了穩固的保障,同時,對于“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也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信息技術教師網絡團體的推動,信息技術教師獲取最新課程信息以及交流研討的幾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水平的提高,要求課程標準的研制必須認清信息技術教師整體狀況,認清他們所理解和認識的課程是什么樣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不僅僅是幾個課標研制專家的任務,而應該是全體信息技術教師共同參與和決策的產物。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Scratch在國內的普及,它的普及并不是源于專家的推動,而是依靠一線教師的積極嘗試和大膽實踐。創客思想的普及也必然會對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產生影響。而創客教育思想與實踐正是由一線教師首創并推廣。
>> 數據管護生命周期視角下科研過程風險管理方略 WBLL視角下大學英語學習研究現狀:基于對期刊論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財務戰略選擇分析 生命周期清單分析的數據質量評價 生命周期理論文獻綜述 期刊論文評價研究 教育游戲期刊論文內容的分析研究 中國作者北極國際核心期刊論文調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項目生命周期分析 “產品生命周期-財務戰略”模型的改進及其系統視角 基于財務數據視角的企業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與數據生命周期的數據素養能力研究 學術期刊論文摘要研究的新視角 生命周期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視角下稅收優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我國社會學期刊論文數據引用行為研究 基于客戶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實證分析 面向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項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數據論文:數據集獨立出版與共享模式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楊滟,孫建軍.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學長尾數據管護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
英語寫作課程育人模式體系的構建
1.在課程設置方面,“寫作通識知識與技能—綜合人文素質—職業能力與素養”循序漸進。課程設置是系部對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它是系部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在當前的整個人才培養環境中,培養通識知識與技能、拓展綜合人文素質、提升職業能力與素養是系部課程設置方面普遍關注的問題,而這在專業英語寫作課程的設置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把英語寫作課程作為一完整的系列置于英語專業教學整個體系和過程之中,分成《寫作》(一)(二)(三)三個階段,分別在學生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這三個學期內實施教學。《寫作》(一)以國內最具權威性的《英語寫作基礎教程》(丁往道,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為教材,從選詞造句、段落擴展到一般性文章的寫作,著力培養學生英語寫作通識知識和技能;《寫作》(二)以《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教程》(覃先美、李陽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綱要》(程愛民、祁壽華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等為教材,主要以英語應用文和學術論文的寫作為授課內容,專注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寫作》(三)以《高校英語應用文寫作教程》(傅似逸,北京大學出版社)和《英語應用文寫作》(殷書林、戴煒棟等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等為教材,致力于學生職業能力與素養的具備與提高。在這一課程模式中,寫作通識能力是基礎,綜合人文素質是主體,職業能力與素養是拓展。2.在課堂教學方面,“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和拓展素質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模式的設置直接關乎到整個人才培養的途徑選擇和質量規范。堅持以寫作能力培養為核心,將知識傳授、能力拓展、素質提升三大部分作為英語寫作課堂教學中心工作有序展開。具體地說,在教學過程中,以寫作基礎知識的傳授為切入點,以寫作實踐為主要途徑,使學生在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的不斷融會中實現寫作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識地將這種實踐能力內化成必備的人文素質要求。同時,把學生的寫作實踐與職業技能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實現英語寫作專業能力、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良性互動,增強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在這一教學模式中,知識是基礎,能力是主體,素質是升華。3.在測試與評價方面,“自主學習—創新思維—自我管理”有效融合。構建多樣化的英語寫作能力與素質測評體系,是這一育人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英語寫作能力為核心,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加以整合,重新構建考量學生專業素質的方法與途徑。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指學生主動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寫作方面的學習,同時正確安排自己各方面的學習活動,在寫作實踐中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積極培養各項寫作任務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思維創新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相關事物或問題的敏銳的觀察力和聯想力,能迅速發現相關問題的本質并能追根溯源,以最新穎的方法解決問題或提出自己獨到見解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積極遵守,對自己長遠學習規劃的制定和主動實現,對自己學習時間的科學安排和利用,以及對各種優良品德的自主培養等方面的能力。以班級小組或寢室為單位,以學生自我測評為基礎,以學生平時的寫作實踐、課堂參與、素質拓展、期末測試等各方面內容為參照對象進行綜合測評,從而實現學生寫作課程測評從重書本知識到重能力素質的有效轉向,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在這一測評模式中,自主學習是基礎,創新思維是核心,自我管理是目標。
英語寫作課程育人模式的實踐目標
1.從寫作知識向寫作能力的有機轉化。英語寫作是專業英語學生運用英語書面語言分析問題、表達思想的過程,是英語專業學生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和能力表現。寫作課程教學要求把一般的寫作知識、寫作原理以及當代語言學研究的新成果等結合起來,使寫作理論能及時跟上語言學迅速發展的步伐。英語寫作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寫作知識是基礎,寫作能力是目標,寫作理論指導下的寫作實踐是寫作知識向寫作能力過渡的有機轉化。這一特點決定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不僅是英語寫作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同時也是英語寫作課程教學的工作重心?!皩懽髡n的全部內容和各種教學方式,都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核心。抓住這個核心,才能把寫作課與閱讀課、翻譯課、語言學、英美文學等課程區別開來;才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書面表達能力和一定的語篇修養;才能掌握好進行語言交際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工具,為他們繼續深造或參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喪失了這個核心,就難于把寫作理論轉化為寫作能力,就會失去寫作課獨立開設的意義”[4]。顯然,寫作知識的掌握并不等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從本質上來說,前者是認知,后者是內化。而上述育人模式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和“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的“三中心”課堂教學模式[5],從以傳授英語寫作知識為主,轉向寫作知識、寫作能力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創新教育,通過學生主體自身將寫作知識內化形成寫作能力素質,從而實現英語寫作課程的最終人才培養目標。2.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的穩步提高。新《大綱》指出,在21世紀這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的英語人才正是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正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作為一門基礎技能課程,《英語寫作》的教學目標尤為明顯:一是為學生在校期間學好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二是為學生畢業以后在工作中熟練使用書面英語創造條件;三是為學生立足社會提供必要的能力和素質支持。上述育人模式的實施,就是堅持以寫作能力為核心,以人文素養為訴求,以應用能力為抓手,以創新能力為動力,有效地將英語寫作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英語專業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從“作文-做人-從業”的實踐中實現學生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的穩步提高。3.綜合能力及素質的形成與提升。知識、能力、素質的統一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公共通用能力)、專業實踐能力與專業創新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發展遷移能力)六大能力教育成為地方教學型高校“能力本位”教育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說,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早已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英語寫作課程育人模式充分顯示了英語寫作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寫作實踐的應用性,能力培養的綜合性等特點,客觀上決定了英語寫作課程教學除了本專業學科知識以外,必然涉獵到其他相鄰學科的知識,摒棄了過去那種越專越好的狹義認識,強調寫作知識面的廣泛性,寫作能力的雜糅性。同時,這一育人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加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將其內化成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實現自身綜合能力及素質的全面提升,充分實現寫作基礎知識求“精”、寫作基本能力求“廣”,綜合技能和人文素質求“通”的育人目標,從根本上實現寫作課程教學的質量要求。
結語
高素質大學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科學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充分地踐行科學的育人模式。而把《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列置于英語專業教學整個體系和過程之中,從教學理念的推行,到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提高,再到教學模式的整合與創設,即從英語寫作“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的“專業素質”培養,到以培養“專業性實用技術和職業素質”為核心的“人文素養”的形成,再到以拓展“創新性思維與研究能力”為目標的“綜合素質”的具備這一新型教學模式,既能充分發揮《英語寫作》課程“技能發展與學習策略、能力培養一體,與人文教育、知識拓展融合,與思辨、創造能力培養并重”的教學優勢和特色,又能與英語專業整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相輔相成,為專業《英語寫作》課程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和思路。
作者:李昌其 單位:懷化學院外語系
一、提高議論文閱讀答題效率大有必要
每次考試后,總有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這道題會扣分?究其扣分原因,有一部分是學生理解能力不足造成的,但還有很多學生是明明知道答案但忘記表達而造成的,答案顯得不周全,這其實是學生不懂答題技巧。比如“指出引用論證的作用”這樣的題目,學生往往只答“證明某觀點”,這樣答是不周全的,如果給學生總結一個固定的答題模式,如“通過引用X的話,充分有力地證明了Y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樣表達就比較全面,每個得分點都可以兼顧,也方便學生記憶,答題時不會丟三落四。翻閱中考答案,都是按要點給分,各地答案要點幾乎一致,但因教學中沒有總結統一的答題模式,學生不容易掌握,所以,很有必要將如何提高議論文閱讀答題效率作一些分析,教給學生解題方法,以提高學生答題效率。
二、提高議論文閱讀答題效率大有可能
雖然閱讀理解現代文難度很大,而且初中學生閱讀能力不夠理想、感悟能力有差別,但閱讀能力不是不能提高的,也不是完全靠自悟的。如果能教會學生解題方法,使學生學會方法就能提高得分率。因為與記敘文、散文、小說相比,議論文文體中規律性的知識較多,如果教師在這方面做好功課,相信絕大部分的題目是可以總結出答題模式的。如“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指出下列語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說說某段或幾段的論證過程怎樣?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除?為什么?”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授人以漁”的。
三、提高議論文閱讀答題效率的措施
對于如何提高議論文閱讀答題效率,我們的做法是:以閱讀能力點的復習為核心,以解題方法的指導為重點,以中考題目類型訓練為主線,來貫穿整個議論文閱讀教學復習的全過程。
首先,應該了解中考對議論文考核的要求。中考考題議論文閱讀主要考點為:
①尋找議論文的論點或觀點;②弄清議論文的論據及其作用;③依據要求補充相關內容(論據),刪去相關段落(論據)可不可以,說出理由;④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過程及其作用;⑤理清議論文的結構與層次;⑥理解議論文中指示代詞所指代的內容;⑦前后兩段的位置能否互換?為什么?;⑧分析議論文中重要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及其作用;⑨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⑩聯系生活,發表見解。
只有緊跟大綱,以閱讀能力點為核心復習,才會少走彎路。
其次,要以解題方法的指導為重點,以中考題目類型訓練為主線,來貫穿整個議論文閱讀教學復習的全過程。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筆者先在議論文教學單元中下功夫,如圍繞中考考點,引導學生進行解讀和探究;然后進行專題訓練,在專題訓練中先挑選幾個議論文片斷讓各小組學生練習,當然這些練習中幾乎覆蓋了筆者想歸納分析的主要題型,小組同學完成后師生再探討最佳答案,自然而然對典型題型進行題型分析。如“說說某段或幾段的論證過程怎樣?”這樣的題目恰恰是學生不易掌握的,也是考試常見題型,如果教師幫助學生按“首先提出什么觀點,接著用什么事例(也可能是從正反兩方面)或者什么道理論據進行論證,最后得出某某結論”這樣的解題思路訓練,告訴學生這一題型的答題技巧為:第一步找出文段的論點;第二步要找出文段的論據,明確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第三步判斷剩下的內容是不是對觀點做進一步分析;第四步用好連接詞,運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關聯詞把語言組織的準確、簡練、通順即可。再讓學生在其余幾篇議論文閱讀片斷中有意識地找出同樣類型的習題,看看這類題型是不是不止一次考到、是不是應該重點關注。
第二,通過實踐探究,總結和積累出完成閱讀練習的一般規律:
(1)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全文大意,基本領會作者的主要觀點和見解、主張。
(2)逐行掃描,瀏覽思考。迅速把握統率全文的中心論點,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
(3)題文對照,分點突破。結合題目要求,仔細閱讀原文中的相關內容,將平時所積累的有關知識運用起來,通過篩選、梳理、比較、辨析和判斷的思維過程.找到已有知識、文本材料和試題要求的鏈接點,然后運用簡明、精當的文字完成答題。
(4)驗證復核。根據題目要求對已成答案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復核,看答案內容是不是符合題目要求,能不能兼顧分散于原題各處的測試要點(包括文字數量方面的限制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解題步驟,以往在這一方面因注意不夠而失分的考生很多,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第三,讓各小組學生運用已經學會的解題方法,進行一些中考模擬片斷練習競賽,舉一反三,反復練習,評選優勝小組,予以表揚,收到了很好的復習效果。只有教會學生答題方法,才能讓學生心中有底,筆下不慌。
1.不要寄希望自己的論文填補了某某空白
在期刊接到論文的同時,往往還會接到作者附的信,這很好,不過不少人在信中自言自己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填補了某某空白,這就很不好。不要輕易地說自己填補了某某空白,只可說這方面的問題較少人關注,相關的材料不多。一位科學家曾經說過,“世上已經沒有人沒有設想研究過的問題。”不要動不動就講學術處女地,名不副實只會讓編輯和讀者不悅。
2.不要著眼于自己完全解決了某個分歧
某某某確證、確考、定評之類的題目雖然很有個性,但是的確要不得。 歷史的長河是無限的,學術也在永遠向前發展,學術歷史的發展不可能就在你我這里劃上二個句號。況且論文中用的很多材料都是靠不住的,靠一兩個例子來確論一個問題不如兒戲。
3.不要刻意追求創新
學術研究追求創新是對的,但是不能刻意苛求。學術上的問題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好多問題都是接著講,因為不可能全部部推翻重來。比如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是有大師之謂也”,就借鑒了《孟子》中“夫故國者,非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所謂也”的句式。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的寫陸也借鑒了馮友蘭所寫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由此可見借鑒前人和繼承傳統是很有必要的。
批評學術抄襲非常正確,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青年學者往往從模仿起步。有些成果拿出來的確是最新的,但是卻是國外別人的成果,這就很可恥,這就是刻意追求創新的悲劇。
4.不要熱衷于倡導某些新體系、 新名詞
論文的題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別:1. 泛論;2.探討、商榷類;3.比較;4.介紹國外某一思潮;5.綜述、概述某一問題,或者叫掃描某一人或者流派的思想;6.考證;7.新發現史料。
做論文不外乎探討問題,或者贊同、或者反對、或者提出新見解。但是整理資料和發現資料也非常重要。有些人瞧不起綜述,但是做得好的綜述也很有價值。另外就是發現新的史料,新史料發現的重要性不亞于發現一顆新的星球。像北大中文系的襲錫圭老師發現一個字,孫玉石老師發現幾篇魯迅的佚文,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成果,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在某一學科發展相當長的時期,發現一個新的史料并不容易,這不僅需要機遇,還需要發現者各方面的學術素養,具有敏銳的頭腦和皓首窮經的工夫。
5.要學會跨學科構思選題
很多研博的小伙伴都是跨專業考上來的,在進行新專業學習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原專業,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將原先專業知識和新專業知識相結合,尋找一個契合點,不同專業知識點的結合本身就是選題創新,而且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趨勢??鐚W科的視野和能力可能恰恰就是你的優勢所在,所以在發論文過程中要學會取長補短。比如有醫學背景的人進入社會科學領域可以選擇健康傳播或者健康社會學之類選題研究,同樣計算機背景的人可以選擇計算語言學等研究角度等等??鐚W科構思選題范圍其實非常廣泛,幾乎任意學科之間都可以交叉,而且越是在看似不可能交叉學科之間找到結合點,那么這個選題的創新性也就越大。
6.跟隨策略尋找選題
大部分小伙伴們畢竟還是學生,對學術界包括業界的關注話題都不太了解,既然這樣我們就可能選擇跟隨策略尋找選題的方法了。第一,跟隨學界名家,看看他們最近一兩年都是關注什么話題,大家嘛,可能在視野上比較開闊,然后在他的文章里找另外一個點;第二,關注你周圍的年輕老師。年輕老師名氣不大,但都是上升期,對新事物也比較敏感,看看周圍那些優秀老師在關注什么話題,我們也可以巧取之;第三,關注業界事件、雜志、名人等。很多時候學界都是跟著業界步子在走,及時了解它們的信息,然后再用學術語言去改造新聞語言。
7.要學會提高論文吸引力
學術期刊編輯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稿件,因此學術論文必須要能很快抓住編輯的眼球,引起編輯的興趣,這就要求論文的論證嚴密、格式規范。
(一)論證過程要嚴密
學術論文是作者就某個問題展開的思考,思考的過程是逆向的,但是作者論證陳述的過程必須是正向的。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無所謂對錯,關鍵在于作者能夠有理有據、自圓其說,而且論述過程應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論文的邏輯性和嚴密性首先體現在文章的摘要以及標題的設置上。編輯拿到稿子,會依據文章的題目、摘要以及各級標題做出初步判斷。
許多研究者沒有給予文章題目以足夠的重視,但文章題目其實非常重要,是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成功的論文題目就是能夠成為“標題黨”,能夠吸引編輯和讀者的眼球。論文摘要是對論文重要信息的凝練,作者必須有條理、通順、簡要地對文章內容加以概括。好的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也就是說,即使不閱讀全文,也能夠獲得論文必要信息。學術論文通常要用分級標題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標題的設置應言簡意賅、主題突出、語言規范、形式考究,同時應注意標題之間的邏輯性和層次性。
(二)論文格式要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