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32: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雨的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緊扣“危樓”,層層深入
【案例】 在學白的《夜宿山寺》一詩時,我首先指導學生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排除生字障礙,通過自讀、范讀、個別讀、比賽讀等各種方式讀通全詩后,開始了談話教學:
師:讀完這首詩,你能說說這是一座什么樣的樓嗎?
生:“危樓”。
師:很好,“危樓”也是高樓的意思。你們是從哪兒看出這是一座高樓的?
生:第一句說“危樓高百尺”,其中的“高百尺”直接描繪了這座樓的高度,形容樓很高。
師:是啊,還有哪些地方是描寫“高”的?
生:“手可摘星辰”意思是詩人站在樓上,手都能夠到天上的星星了,這樓也太高了吧?。媛扼@訝之色)
師(點頭):我和你有同感。
生:還有最后兩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人站在樓上都不敢大聲說話,害怕驚動了住在天上的人,說明這座樓和天差不多高了?。ㄏ旅嬉黄駠u驚嘆聲)
師:是啊,這首短詩中,無一不是在寫“高”。詩人大膽地運用夸張和想象的藝術手法,反復渲染樓“高”。下面讓我們用朗讀把山寺危樓那高聳的形象深深留在腦海中吧!
【點評】 高,是樓的特征,也是這首詩著力刻畫的核心內容,為全詩的著眼點即詩眼。在教學時,我沒有直接把這首詩的內容告訴學生,而是抓住詩眼,圍繞“高”字提問,讓學生到詩中尋找答案,學生主動地學習古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興趣。我的第一個問題旨在幫助學生抓住這首詩的中心“高”字,然后圍繞重點,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圍繞文本,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總結出:詩人發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我們面前。最后我建議用朗讀表現出“危樓那高聳的形象”,學生朗誦古詩的熱情再次被點燃。
二、何謂“好雨”,眾說紛紜
【案例】 在學習杜甫的《春雨》一詩時,我先范讀給學生聽,然后指導他們借助拼音自讀,幫助他們認識生字,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讀通全詩。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我準備進一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借助插圖和學生生活經驗,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提示,逐句誦讀體會,再聯想全詩大意。
師:同學們已經讀了《春雨》這首詩,覺得詩中描寫的是什么樣的一場雨?
生:一場好雨。
師:什么樣的雨才是好雨呢?
生:莊稼正需要雨水的時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誤人們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澆灌花草樹木的雨是好雨。
師:《春雨》這首詩中的“好雨”有這些特點嗎?從哪兒能看出來?
生:這場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礙人們工作、休息,我是從“隨風潛入夜”看出來的。
生:這場雨正是在莊稼需要的時候下的,下得很及時,我是從“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看出來的。(語氣明顯突出了加點字)
生:這場雨能澆灌花木,我是從:“潤物細無聲”中看出來的。
師: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從哪兒可以看出這場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細無聲”。(師點頭贊許)
生:“潛入夜”——
師:是嗎?
生:是的?!皾撊胍埂笔窃谝估锴那牡貋砹?。這樣的雨不會太大。
師:說得好極了。同學們再讀這首詩,爭取把春雨“好”的特點讀出來。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在我國浩翰的文學海洋里,有許多描述地理景觀、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的名詩佳句。因此,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若能將古詩詞進一步深化理解,不僅能學到很多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學到不少的諸如氣候、地形、水文等有關地理知識。下面,筆者略舉數例,以供參考。
1 古詩詞與氣候
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里的“春風”我們理解為夏季風。夏季風從我國東南沿海吹來,由于路途遙遠,使之不能到達我國腹地大西北?!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笔强煨欣滗h或寒潮的極好寫照?!包S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泵鑼懥嗣纷狱S熟的六月,夏季風北進,雨帶隨之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熬龁枤w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泵鑼懥怂拇ㄒ蚴艿匦蔚挠绊懀P纬梢褂甑奶鞖狻!俺鞘猩杏嗳鼰?,秋光先到野人家?!毙蜗蟮卣f明城市熱島效應現象?!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笔撬姆N降雨類型中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熱狀況隨山體高度而變化造成,這種變化規律屬于自然帶的垂直地帶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闭f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及熱量的差異。
2 古詩詞與地形地貌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和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贝嗽娚鷦拥孛鑼懥怂拇ㄊ∥鞑可綆n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非常復雜的地形。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可理解為是對流水侵蝕地貌的描繪,即在地殼抬升的情況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對出”。而在對喀斯特地貌的描寫中,唐代著名詩人盧綸的“巴路綠云出,蠻鄉入洞深。”是喀斯特地貌發育處于中期階段的貴州高原地貌的極好詩句。
3 古詩詞與水文
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既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又可從中理解到瀑布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又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奔日故玖吮简v不息的長江流經三峽時水流湍急,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又反映出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
4 古詩詞與月相
古人抒情,大多委婉含蓄,而月亮因本身的神話更現風韻,多成為詩人寄意的對象。如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鞭r歷的初三時,月亮的形狀是弓形的,屬于娥眉月。又如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睆摹霸侣洹⒁拱搿庇吧淞松舷以?。還有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崩斫獯嗽娭械脑孪鄳プ£P鍵詞“月上、黃昏”,日期是農歷的十五或十六,月相自然是滿月?;蛉纭敖裣鼍菩押翁帲織盍稌燥L殘月?!北幻以u為柳永的代表之作,廖廖數語,宛如一幅清新而又略帶悲涼的圖畫:晨光未露,河岸凄清,微風吹佛,柳絲飄搖,一鉤殘月低掛在東邊天際。日期當然是農歷月末。
5 古詩詞與旅游景觀的欣賞
“八月潮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上三句說明許多自然景觀隨時間、天氣、季節的變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所以觀賞景觀應把握觀賞的時機。
一、精心統計,了然于胸
學生的試卷,直接反映了學生在知識、能力和解題技能方面的強項與弱項,是教師獲取教學信息,調整今后復習策略的重要依據。因此每次測驗或考試之后,筆者都要認真做好以下三項分析統計工作:(1)認真分析試卷的題型、出題意圖、考查能力點、各知識點的分布情況。(2)算出全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優秀率,以及各題各個難易等級所占的分數比例。(3)隨機抽取20份答卷,逐題統計學生得分與失分情況。對客觀題,逐題統計正確率和錯選傾向;對主觀題,逐題統計平均得分和平均得分率,找出有典型代表性的錯誤答案,并記下學生姓名,便于了解其思維過程,找到出錯原因。
有了以上的分析和統計,一次測驗或考試的試卷講評講什么,哪些詳講,哪些略講,就了然于胸了。
二、嚴密設計,合理歸因
經濟學上有句話,叫做“結構決定一切”,講的是結構的重要性。時間緊、任務重的高三語文試卷講評課,其效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講評過程結構設計是否嚴密。嚴密的講評能夠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能發現自己有待提高之處,又可找到前進的信心。例如講評上述測驗中古詩鑒賞題:
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銜猛雨,噴灑前山此獨晴。
忽驚云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1)這兩首詩都寫了夏雨速疾、勢猛、多變等特點。蘇軾的詩以“翻墨”寫雨來得速疾,以“跳珠”寫雨的勢猛,以“未遮山”寫雨來得急,以“忽吹散”寫雨去得快。崔道融的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兩首詩從寫法上來說,又是有差異的。蘇詩主要用了“翻墨”“跳珠”“水如天”等比喻的手法,同時通
(一)高考命題趨向和習題特征簡析
比較鑒賞已成為古詩鑒賞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05年全國高考總共有11套語文試卷或明或隱,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比較鑒賞題;2006年有4套,2007年有5套采用。可見,目前的高考,古詩比較鑒賞題仍將是重要考查形式之一。本題用引導語暗示賞析思路,具有湖南卷的典型特征。這種簡析可以使學生明白命題思路。
(二)解題步驟回顧
1、解讀詩文:運用語言描述詩句內容。
詩歌是最精練的文學品種。詩歌語言常常變換詞序,減少成分,壓縮意義,省略過程,間斷語氣,考場上一下子難以理解。只有經過語言描述,才能連綴畫面,啟發想像,顯現意境。崔詩可描述為:坐著看見黑云銜著猛雨,噴灑在前面山上,此處卻獨自晴朗,忽然驚奇地發現云在自己頭頂上,一會兒山前傍晚又是晴朗的,可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時無晴卻有晴”。(因題目已經賞析蘇詩,解題時只須賞析崔詩)
2、審清題目:明確題目指向和答題格式。
題目第一問指向相同點,找“同”的關鍵詞――“夏雨特點”――“速疾”“勢猛”“來得急,去得快”;引導語暗示了答題格式――從四個方面作答(“來得急,去得快”是對“多變”的分解)。題目第二問指向相異點,找“異”的關鍵詞――“寫法”“差異”,引導語暗示了答題格式――通過……修辭手法,從……角度突出雨的特點。
3、組織語言:規范表述。
作為考試的詩歌鑒賞,最終還要形諸文字,所以,理解詩詞的詞句含義、內容要旨,明確題目指向和答題格式之外,還存在一個組織語言規范表述的問題。
(三)正確答案公布
答案:(1)以“銜猛雨”寫雨來得速疾,以“噴灑”寫雨的勢猛,以“忽驚云雨在頭上”寫雨來得急,以“山前晚照明”寫雨去得快。
答案:(2)用了“銜”“噴灑”等擬人手法,在直接描寫客觀景物的同時,通過人的表情“坐看”“忽驚”來側面烘托雨的特點。
(四)典型錯誤展示
甲考生答案:(1)以“銜猛雨”寫雨來得速疾,以“噴灑”寫雨的勢猛,以“此獨晴”寫雨的多變。
乙考生答案:(2)主要用了“銜”“噴灑”等擬人的手法,同時通過寫詩人的主觀心理來間接突出雨來得急去得快。
丙考生答案:(2)通過“坐看”、“噴灑”、“忽驚”人的視覺和聽覺描寫,通過人物感受來刻畫雨來得急去得快。
(五)師生評分
學生給甲、乙、丙考生答案評分,并講出評分理由;教師公布甲、乙考生答案卷面得分都為2分,丙考生答案卷面得分為1分。
(六)原因剖析
3分的題目,甲、乙、丙考生的答案都沒得到滿分,原因何在?引導學生對比評分的答案和甲、乙、丙考生的答案,并聯系題目指向和引導語暗示的答題格式,學生不難發現:題目第一問引導語暗示了從四個方面作答(“來得急,去得快”是對“多變”的分解),甲考生僅從三個方面作答,沒有對“多變”這一點進行分解賞析??梢?,審題不清,沒有讀懂引導語暗示的答題格式,導致甲考生丟分。
題目第二問引導語暗示了要求賞析,崔詩與蘇詩為表現雨的特點在修辭手法、表現角度兩方面的“差異”。請乙考生談考場上作答時對此問的理解,他回憶:當時自己也明白,在表現角度上蘇詩僅直接描寫雨,崔詩既有“黑云銜猛雨”“噴灑前山”的直接描寫,又通過人的表情“坐看”“忽驚”來側面烘托雨的特點。他認為,題目既然指向兩首詩表現角度上的“差異”,又已經指明蘇詩用直接描寫,當然就不需再談崔詩的直接描寫,只需談崔詩的側面烘托。頓時,很多學生都覺得乙考生的分析有道理。針對這種思維上普遍存在的誤區,筆者及時打了一個比方。搞衛生時,老師安排說“1至4組的同學帶抹布,與他們不同的是,5至8組的同學帶水桶”,5至8組的同學只帶水桶就可以了。如果老師安排說“1至4組的同學帶抹布,與他們不同的是,5至8組的同學在帶抹布的同時還要帶水桶”,那5至8組的同學就既要帶抹布又要帶水桶了。同樣,乙考生的答案意味著,在表現角度方面崔詩只有側面烘托??梢姡季S不周密、表述不嚴謹是乙考生丟分的原因。
丙考生只談到表現角度中的側面描寫,犯有與乙考生同樣的錯誤;此外,沒有審清題目,不明白要賞析崔詩與蘇詩為表現雨的特點所用修辭手法的差異,而且把“‘忽驚’云”理解成聽覺,基礎知識不牢固。
剖析典型錯誤,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尋找實質性的錯誤根源,從而對癥下藥,提高以后復習的效益。當然,也要采用積極鼓勵的態度挖掘學生答案中折射出的閃光點,尤其是對因成績下降而導致自信心受到打擊的學生,更應表彰他們答案中折射出的閃光點??傊?,要提高試卷講評課質量,讓試卷講評成為高三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加油站”,講評過程各個環節的嚴密設計,對典型錯誤的合理歸因是根本保證。
三、鞏固強化,拓展提升
為鞏固講評效果,針對弱項試題,重點剖析典型錯誤之后,還要讓學生及時得到鞏固強化訓練,會一題,懂一類,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例如,講評上述測驗中古詩鑒賞題后,筆者設計了用引導語暗示賞析思路的古詩比較鑒賞題。
練習1、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楊柳枝詞劉禹錫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注]臺城,位于南京。
劉禹錫借陌上其他樹的無情反襯楊柳的多情,進而強化自己折柳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韋莊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2、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賞析。
賈生李商隱
宣室①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②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注]①宣室:漢未央宮前子室。②自:盡管。
這兩首詩都是對漢代賈誼的評述,見解不同。
李商隱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在巡視時看到,多數學生能按“步”做題:先是通過描述詩句內容來解讀詩文;再是琢磨題干,明確題目指向(表現手法和全詩主旨,對賈誼的不同評述),不少學生還把關鍵詞“反襯”“強化……之情”“對賈誼的評述”“不同”勾畫了出來,以提醒自己;最后也形成了較規范的表述。例如:
練習1、韋莊借臺城柳的無情反襯自己憑吊古跡時的傷古之情濃厚,進而感傷唐王朝難免重蹈六朝覆轍。
練習2、李商隱認為賈生治國安邦的才學得不到施展。王安石認為賈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在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景物和某些器物、動物,還有某些場景,而“描寫”也不同于現代漢語的描寫,現代漢語的描寫和敘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葉子出水很高(敘述),像亭亭的的裙(描寫)。層層的葉子中間點綴著些白花(敘述),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描寫)。但是由于受字數、押韻等的限制,古詩歌中的描寫一般分為三種情況:一、基本同于現代漢語的描寫,如,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二、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敘述,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三、僅僅用一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也算描寫),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里我們要談到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非常特殊的修辭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奇特的句式)——列錦,即全句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里面沒有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卻同樣能起到寫景抒情、敘事述懷的效果。
以上說的是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明白了什么是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來看高考題在詩歌中的景物描寫上的設題角度,具體說來,一般分為下面三個角度:一、描寫的景物特點是什么;二、詩歌是怎樣寫景的;三、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角度結合實例來分析一下。
一.描寫的景物特點是什么
這一問題可以層層深入地來提問:詩歌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詩歌描寫了哪些意象——創設了怎樣的意境(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詩歌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此類問題可以從下面角度來考慮答題:先將詩歌中的景物一一列舉,再總結其共同點,如都是冷色調的景物,都是早春時節的景物等,然后結合詩人情感看意境特點,如凄清、荒涼等。即:景物+景物特點+意境(氛圍或者畫面)+情感。我們可以從畫面色調來推斷意境特征,進而把握詩人的情感。一般說來,如果畫面色調是鮮活、明快、昂揚向上的,那意境就是優美、恬淡、閑適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就是愉悅的;如果畫面色調是陰暗、凄冷、低沉的,那意境就是蕭索、凄迷、荒涼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就是憂傷的。當然,也有例外,有時詩歌中也會出現以樂景襯哀情的例子。
二.詩歌是怎樣寫景的
這一問題可以變形為:詩歌是怎樣描寫景物的——詩歌是怎樣來營造意境的——詩歌是怎樣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詩人情感的。此類問題,實際上是在考查表現手法,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慮。1、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等);2、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夜晚到白天、由樂景到哀景等);3、寫景的角度(由視覺到聽覺、由聲到色;4、用筆(大處著墨、粗筆勾勒、工筆細描等);5、描寫的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映、有聲襯無聲、側面描寫襯托、想象和聯想等)。以上方面詩歌中有幾條就回答幾條,在回答景物描法時,因為這些景物都與作者情感有關,所以有時要考慮景物對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三.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此題也可變形為:這首詩在情和景的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分析景與情的關系,就要明確景與情的結合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示例:
謝亭送別
許 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詩中兩處描寫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何異同?
答案:都采用了襯托手法,前者寫紅葉青山的美景,以明麗的色彩反襯別離之愁,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忍。后者寫滿天風雨凄凄、暗淡的景色,正襯黯然神傷的別離之情。
以上僅是詩歌鑒賞的一個方面,雖然是一個重要的考點,但是僅僅掌握這些還是不夠的,同學們還要注意學會其他的切入角度。
參考文獻:
1、黃煥英 詩歌景物描寫學習方法指導工業《學園》2012.7
目前,很多的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課堂上主要是聽老師講解,課后下功夫背誦,大都是以記憶為主,學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舉一反三在考試時,很多學生賞析古詩詞,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更不用說深刻領會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冻踔挟厴I學業考試說明》中關于古詩詞的考查要求是“能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領悟內涵并品味語言”。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不乏古詩詞賞析類的考題,而且有擴大的趨勢。下面本人就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略提幾個見解。
一、多角度把握詩詞的內容。
1、關注題目。古詩詞中有的題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內容、主旨。認真地分析題目,有時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寫的內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其實也暗示了作者在團圓之夜,卻不得不忍受離別之苦,通過題目能了解到很多詩文的深意。對理解該古詩文有很重要的意義。
2、關注背景資料。背景資料包括時代狀況、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經歷等,它是為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來服務的。作為教師對這些背景資料都必須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以及教學的要求做適當的選擇,以便于合理地運用于教學之中,使其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
3、品味關鍵詞。古詩詞中的關鍵詞最能體現古詩詞豐富的內涵,慢慢品味,詩詞的韻味頓生。如劉禹錫的《秋詞》,“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勝”,一個字便否定了古來的悲秋觀念,表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詩詞中的景色描寫。古詩詞的寫作都有一定的寫作順序。可寫景,可抒情,可議論,可敘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詩詞中都有景色的描寫。通過對特定景色的描寫,反映作者的心情,抒發表達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幾個具體景物有序的排列,寫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種大雨將至,突見茅店的欣喜之情通過景物表現的淋漓盡致。
5.領悟深層含義。古詩詞以含蓄委婉吸引讀者,必須通過字面意思去深刻領會詩詞的內容,意境。如《赤壁》一詩中,作者通過對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國時那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兩個美女的命運象征國家的命運。
二、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如蘇軾《水調歌頭古》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直接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達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娙饲擅畹貙⒁酪老e的深情借助于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托物言志: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詩人通過多北國的雪景的描寫,抒發了對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贊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懷舊空吟聞笛賦”,“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作者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暗洁l翻似爛柯人”中的“爛柯人”的典故見《述異記》,作者借這個典故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歸納古詩詞的題材和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古詩詞的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初中階段常見的古詩詞題材及作者的寫作風格有:
1.送別詩: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特別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別詩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
2.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大多是反映邊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鄉親人,渴望國家安寧和報效祖國、為國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懷。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
3.愛國詩: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者的擔憂、不滿。如陸游、杜甫(沉郁頓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視死如歸)
4.哲理詩: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5.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擬。如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2012年山東卷)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參考答案:“孤舟”聯結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孤寂之感。
(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 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楊柳,代指初春季節,暗寓男女離別;飛絮,代指暮春季節,暗寓青春流逝。(2分)表達的情感:這首詞抒發了暮春傷別之愁,也抒發了久別懷人之情。(2分)
【考點精析】
古詩詞鑒賞是近幾年來高考重點考查的項目。詩歌,是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文體;鑒賞古詩詞,須通過“意象”這一媒介,獲得對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從而領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那么,在理解鑒賞古詩詞的時候,到底從哪里下手能最接近詩人在詩詞中營造的意境呢?答案是“意象”。意象,正是我們“破譯”古詩詞的“密碼”。
鑒賞古典詩詞,應該充分考慮到古典詩詞中形象的特點。中國古典詩詞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詩,并沒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形象。因此,我們不能都用分析戲劇、小說的方法,從詩里尋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詩詞的形象,是借助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情感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著眼于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領會由意象所形成的畫面,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鑒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方法指引】
如何正確解答這類和意象直接相關的考題?
一、要明白分析意象類題或與意象有關的題在高考中是如何設問的。
常式問: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第二種題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
二、注意積累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我們熟記一些常用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在備考指導中,將意象聯系詩歌題材分門別類,如“離別類”“思鄉類”“愛情類”“悲情類”“戰爭類”“品格類”等意象。因篇幅所限,這里不一一舉例。
【鞏固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子 規①
(元)曹伯啟
蜀魄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
錦水春殘花似雨,楚天夢覺月如霜。催歸催得誰歸去,唯有東郊農事忙。
【注】①子規:即杜鵑,又名蜀魄、蜀魂、催歸,相傳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詩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任選能表現這種情感的兩個意象簡要分析。(5分)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過閱讀,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各個意象之間的關系,是解答本題的關鍵。作者所選的意象——子規、貪夫、遠客、錦水春殘、楚天月光,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表達他的思鄉難歸之情。
參考答案:本詩主要表達了思鄉難歸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規。子規啼聲凄切,年復一年催歸人,令“貪夫”“遠客”無不惆悵、“斷腸”,足見思鄉心切、歸家不易。②貪夫、遠客。意指客居他鄉之人。無論“倦聽”還是“初聞”,都在“催歸”聲里“空低首”、“已斷腸”,表達出了思鄉難歸之情。③錦水春殘。春已殘,花飄零,黯然失色的錦水春景,烘托出思鄉難歸的惆悵。④楚天月光。異鄉夢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圍,表達了思鄉難歸之情。
一、讀,找斟詞訣竅
新課標“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惫旁娊虒W“讀為主線”、“以讀為本”的理念與之正相符。在“讀經典學作文”的實驗過程中,筆者采用多種形式的誦讀,如:自由讀、同桌讀、示范讀、配樂讀、唱讀和疊讀等,既能創設聽覺情境,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又能幫學生找到斟詞訣竅。
在抑揚頓挫中,在低吟淺唱中,學生跟著詩人在做一次次美麗的心靈遠游,思想與古代詩人產生共鳴?!恫创现蕖分小按猴L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讓人讀后感到春意盎然的江南生機勃勃,好似春風真的拂過,麥浪起伏,景色如畫。一個“綠”字把江南兩岸的動人景象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了?!丢氉赐ど健分小氨婙B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盡”、“閑”兩字,讓人在讀中仿佛感受到一群山鳥喧鬧后,山林的格外清靜;翻滾的云層消失后,特別的清幽平靜。
在吟誦中,學生捕捉到了不同詞的表達效果,有了這樣的語感體驗,在寫作時一定會效仿,斟詞酌句,尋求最佳表現。
筆者班上的周麗娟同學改寫《詠柳》一詩,開篇寫道:“春天來了,春雨催醒了報春花,潤醒了小草,澆綠了柳樹……于是,報春花張開了小喇叭,小草鉆出了地面,柳樹擺動著長發?!边@段描寫中的動詞“催醒”、“潤醒”、“澆綠”、“張開”、“鉆出”、“擺動”用得非常準確、到位。把萬物在春雨的滋潤下,蓬勃生長的情景刻畫出來了。為下文對柳樹的描寫蓄勢。
何思媛同學改寫《》一詩中有這么一句“不知不覺中,已到黃昏,這時太陽已把半邊臉藏在山后,像一個小姑娘似的,含羞地望著大地,不忍離去。”其中的“藏”、“含羞地”、“望”把夕陽西下余輝漸去的景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白x經典”讓小學生潛移默化,找到了斟詞訣竅。
二、演,找生活體驗
生活是作文真正的源泉。經典古詩詞中的生活畫面雖距今久遠,但也不乏小學生喜愛之作。這些作品很有生活情趣,表演能再現生活場景,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備受小學生的喜愛。
筆者在教學《小兒垂釣》和《約客》時,學生紛紛踴躍上臺表演,這親身的體驗,使學生把作文與生活、情感、思維都聯系起來了,并且善于從生活中思考、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從而提升了寫作能力。
何思媛同學在改寫《約客》時寫道“聽見外面有聲響,我連忙跑到門外去看棋友來了沒有,可是映入眼簾的是那綿綿的細雨。我只好進屋耐心的等著,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我又打開窗戶望望,唉!還沒有叩門聲,只有那蛙聲、雨聲,亂了節奏地跳舞。我約的棋友怎么還不來呀?他一直都是很守時守信的呀。莫非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了?是不是他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下這么大的雨,他不會是來的路上摔跤了吧?……種種的猜想使我不免為他擔心起來。”
看著何思媛同學這多種為棋友設身處地的“猜想”,筆者認為:是上臺表演,調動了她的生活體驗。她把自己當作詩中的主人公,那么耐心地等待棋友的到來。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她在生活中是有過等人的經歷的,生活中的她一定是個通達人情,多為友人著想的人。是表演,把她的生活經歷與寫作緊密聯系起來。她才能進入詩中主人公的角色,才會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把荨弊屗业搅松铙w驗,并提高了寫作興趣與能力。
三、議,找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在“讀經典學作文”實驗教學中,筆者重視拉近學生與作家、作品的距離,讓學生自主交流、自由表達。在不同的古詩詞中,學生有了最積極的思考,每一首經典古詩詞的寫作方法都表現得如此鮮明。就拿實驗用書所選的幾首敘事詩來說吧,開頭的方法即達五種:
有寫時間開頭的,如“黃梅時節家家雨”(趙師秀《約客》);有寫地點開頭的,如“籬落疏疏一徑深”(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有直接寫事開頭的,像“晝出耘田夜績麻”(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有開頭就讓主人公出場的,如“蓬頭稚子學垂綸”(胡令能《小兒垂釣》);有的則是把地點、時間與氣氛烘托巧妙結合起來開頭,如“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學生只經過幾首詩的集中訓練,在“議”這一環節中便有了自己的歸納,他們就能把所領悟到地內化成自己的寫作方法,并運用于平時的作文之中。
王倩同學在《清明節祭英烈》一文的開頭寫道:4月2日上午9時,桂林中心小學的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高舉著少先隊隊旗,在老師們的帶領下,秩序井然地朝著烈士陵園前進。(寫時間開頭)
雷易星辰同學在《我的母親》一文的開頭寫道:“世上只有媽媽‘壞’,拿起棍子打乖乖……”我和調皮的弟弟一起在表演男女二重唱。母親用眼睛瞪了我們一下,并不停手里的活兒??粗赣H那忙碌的身影,我停止了打拍子,仔細地端詳起她來:母親快四十歲了,矮矮的個子,我都差點和她一般高了。(開頭就讓主人公出場)
宋微同學在《我的爸爸》一文的開頭寫道:教室里很靜,窗外的風聲和雨聲,使老師的講話聽起來有些單調低沉。門響了兩次,都以為是雨在敲。許久,才覺得是人,老師把門打開,一個頭發蓬亂的腦袋伸了進來。我一愣,忙站起來:“爸爸!”爸爸見我,嘴一咧,給老師深深地鞠了一躬:“打擾了!”(把地點、時間與氣氛烘托巧妙結合起來開頭)
四、說,找寫作角度
“讀”是為了促“寫”,而“寫”又貴在新。以他人想不到的角度,獨辟蹊徑,就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白x經典學作文”課堂教學的“說”這一環節,為小學生提供了創新作文的途徑,使他們大膽想象,勇于口頭表達。筆者在上《過華清宮》一詩時,何思媛同學以獨特的夢境形式及第一人稱來表現。
開頭:累了一個晚上,我終于把作業做完了。就躺在床上背誦《過華清宮》這首詩,背著背著,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
“砰砰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我驚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往身上一看,嚇我一大跳:我穿的竟是唐代的衣服……
結尾:“叮鈴鈴……”一陣鬧鈴聲把我從夢境帶回現實。
《詠柳》一詩剛學完,張夢雨同學就大膽的表達了自己的寫作角度:“垂柳姐姐在溫暖的春風中擺動著她那婀娜多姿的腰身,她那羞答答的臉上泛著甜美而又嫵媚的笑容。她渾身充滿著青春的朝氣,令我這棵小草著迷。一陣暖風吹來,她那飄逸的長發便盡情地舞動著,似乎在炫耀春姑娘對她的厚愛……”張夢雨同學以小草的視角,來描寫了柳樹的嫵媚動人。新穎的視角較好的突出了詩題中的“詠”。
五、評,找習作優缺點
評改習作是“讀經典學作文”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評改環節進行的好,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利于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評價藝術的本質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評價應重在鼓勵學生,要充分地發掘、捕捉學生習作中的每一個閃光點,大至節、段、篇,小至字、詞、句。切忌一味地只說學生文稿的不足,即使對質量不夠好的文章,也要肯定其可取之處,看到點滴的進步。讓學生在民主、和諧、寬松的空間里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并慢慢走向成功。
筆者在評改習作環節,采用了“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與教師評價”三結合的評價方法。學生習作完成后,筆者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為自己的習作標出好詞佳句及修改錯別字、病句等,并評價自己的習作。然后以四人一小組學生互評,交流習作心得。
柯善彬同學在改寫《飲湖上初晴后雨》自評道:我的這篇文章有真情實感,暑假時我去過西湖,親眼看到了西湖不同的美。我寫道:“此時的西湖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湖面像撒下了許多碎金子?!庇旰蟮奈骱矣置鑼懙馈斑@時的西湖又別有情趣,湖面上飄著乳白色的雨霧,就像為西湖仙子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紗衣。再往遠處看,山中云霧繚繞,昔日那雄偉的代表――山,也頓時變得少女般柔和起來。”這些描寫中我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把西湖描寫得形象生動。不過文中也有不足,我已修改兩處,另外錯別字多。
小組成員曹洋洋互評道:柯善彬同學的改寫能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得有條理,由近到遠。還用了一些好詞。他還自覺修改有毛病的地方,值得我學習。
筆者也點評道:真棒!你一直在認真地寫與修改。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你已基本掌握詠物類文章的寫作要領。有序、真實地描寫了景物。描寫天氣由晴到雨的變化,過渡自然。寫出了所狀之物的特點,并揉進了個人的情感,是篇有個性的文章。不過,文題還可以改一改,想想怎樣更吸引讀者的眼球。因為“題好一半文”。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52-02
2013年7月,筆者參加“區培’學習,聽了特級教師黃亢美關于經典誦讀的講座,感受頗多。由此也深深了解到,經典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傳統文化的綺麗瑰寶,誦讀經典詩文不僅能讓小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他們的知識,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民族自豪感。自從我班開展“誦讀經典詩文”后,筆者發現學生的誦讀水平有所提高,作文中也多了很多經典語句,這是一個可喜的開始。筆者指導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經典詩文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多讀,勤于積累
常言道:“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弊x是非常必要的,學生通過誦讀經典詩文積累精美的詩詞句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達到“口吐蓮花,筆下生花”的境界?!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誦讀、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苯虒W中,為了激發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積極性,筆者常常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誦讀,如范讀、領讀、齊讀、自由讀、接龍讀、對讀、配樂讀等。
1.“課前一吟”活動
筆者利用課前五分鐘,把班級分為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要求八個小組長將一首詩或幾個名言佳句抄在小黑板上,每半周更新一次,如果背誦得快,也可以加快更新,由組長帶領大家課前誦讀。
2.注意學科間的整合
除了在語文課上誦讀外,筆者還利用音樂課對學生進行經典歌唱、利用繪畫理解詩文?!吨灰獌蓚€月,成績提高10%》一書的前言寫道:“一次性促進右腦活性化的秘密指揮部其實隱藏在耳朵里?!庇纱丝梢娐牭木薮笞饔茫犇苁箤W生增強記憶,刺激學生的感覺功能,尤其是優美的古典音樂,如《陽關三疊》等;有的古詩是后人給譜曲,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就給《春曉》《鋤禾》等譜曲。教學古詩時,筆者還特意請教音樂老師根據詩歌特點給古詩配上音樂讓學生歌唱,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記憶。筆者還讓美術教師抓住學生愛畫畫的特點對他們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藝術熏陶,讓學生將美術與古詩文的學習結合起來,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用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是學生對經典詩文的感悟升華。
3.以活動激趣
筆者在班級中經常開展各種各樣的經典誦讀活動,如“我是小李白”“背詩明星”“古詩配畫”“經典詩詞書法比賽”“看畫面猜詩”等。每一次誦讀活動結束時,筆者都會進行頒獎,并且及時地在“學習園地”中展示學生的獲獎情況。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積累經典名句,豐富了知識,感受到誦讀的樂趣,自然喜歡讀。
二、精讀,細心歸納
《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經典詩文中都有許多關于勸學方面的名言警句,每誦讀到這些有關學習的詩文時,筆者要求學生熟記于心,指導自己的學習。如布置課外作業時讓學生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來體驗學習的樂趣,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學習懶散不動腦筋的學生可以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人不學,不知義”中去反思;不會抓緊時間學習的從“幼不學,老何為”“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中反思。學生積累了經典名言,筆者便要求學生分類歸納,例如描寫天地山水的詩詞有:《飲湖上初晴后雨》《宿建德江》等;也可以從描寫日月風雨、花草蟲鳥、時令節日、愛國憂民、述志抒懷等角度整理名句,如表示日月風雨的名句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等;表達愛國憂民情懷的詩句有:“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
三、品悟,身體力行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于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行,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并懂得愛祖國、愛家人、愛父母、愛他人的人生道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雖“滿腹經綸”但只悶在肚里,或是“紙上談兵”,誦讀也就沒有意義了。因此,筆者強調學習了就要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如當學生因為某種行為不合禮儀規范時,筆者讓他們背一背《弟子規》,當背到“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時,學生總會慚愧地低下頭。新學期對新來的同學可讓學生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體會多一個朋友多一份快樂;同學之間有矛盾或產生誤會時,筆者常叫他們背《弟子規》中的“長者先,幼者后”“兄道友,弟道恭”來化解矛盾和誤會;在家有“小皇帝、公子哥、嬌小姐”言行的則必須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牢記于心。
四、巧記,靈活運用
1.在日記中靈活運用
俗話說:“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寫作練筆的最佳途徑。新學期一開始,筆者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日記本,及時記載自己課外誦讀的古詩文,并記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每半個學期,筆者會在班級中讓學生交換各自的誦讀感受,從而升華誦讀感悟,獲得新知。
2.在說話中靈活運用
教語文,目的是為了不教。同樣,學生積累了知識就是為了運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中建議:“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北热缌昙壆厴I典禮上,筆者要求學生用詩句、名言對自己的朋友送幾句祝福的話。有學生說到勸勉的話時用到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名句,真正做到了活學活用。
3.在習作中靈活運用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首古詩吧:“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鹽骱?任髯櫻??迸?ㄗ芟嘁?。?/p>
今天我就講講這首古詩吧!這首詩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的作品。一次,蘇軾乘著船在西湖中飲酒,恰逢天晴后又下雨,景色十分迷人,乘興而作此詩。
第一句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寫雨天西湖的山色。這水光山色,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奇妙?!扒绶胶谩?、“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坝盐骱任髯樱瓓y濃抹總相宜?!眱删溆靡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把西湖寫活了,突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是因為西施無論是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實西湖不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風景各異,美麗動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齊放的白堤、蘇堤上眺望著湖面,只見湖面上波光粼粼、輕舟蕩漾,三潭映月如寶石般嵌在湖面。柳絲時而輕拂你的臉頰,時而輕輕掠過頭上、肩上,再配上輕微的搖擼聲和遠處動聽的琴聲,多么讓人陶醉?。?/p>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葉、荷花挨挨擠擠。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潔白如玉的荷花,嫻靜、素潔,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葉托著那些晶瑩如瑪瑙般的露珠,又守護著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簡直是一幅大畫家的畫卷也無法比擬的自然風景畫。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邊十里飄香的桂花呀,真讓人流連忘返;湖面上,荷葉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腦袋,躲藏了起來,她們在提醒和等待著人們去采摘那根下的蓮藕呢,這時候,人們劃著輕快的小船,哼著悠閑的小曲,輕輕地采下蓮藕。那一只只蓮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個個的小胖娃娃,讓人愛不釋手。你要是從筐子里隨便揀上一只,洗洗干凈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兒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西湖的冬天也不例外,雖然花兒都謝了,但湖水還是清澈見底,盛開的梅花更是美麗無比;雪天,銀裝素裹,湖邊的孩子們在歡樂地玩耍,歡笑聲、雪飛聲,融合在一起,譜出一曲美妙的交響曲。
生在杭州的我不禁感嘆:西湖真美好啊,我們的家園真美好?。∥以复蠹覐男∈伦銎穑瑥淖约鹤銎?,細心呵護我們的西湖。愿詩中的美景常在,愿我們的西湖更加婀娜多姿,愿我們的家鄉永遠美麗動人!
1. 讀題,誰能聯系課題簡要概括一下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
2. 課件出示詞語:
暮春三月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依依惜別
令人敬仰 譽滿天下 暫時分別 永世不絕
佇立江邊 凝視遠方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文中這些詞語還會讀嗎?大家一起來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畫面,一邊讀一邊記。
3. 誰能用“依依惜別、膾炙人口”這兩個詞語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依依惜別,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 課件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誰能聯系課文內容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此板塊教學設計,著力訓練學生語言概括能力,有機滲透抓課題、抓關鍵詞等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二、 精讀,體悟情感
1. 每首古詩都有自己的詩眼,這詩眼有時是古詩中的一句詩,有時就是古詩中的一個詞。透過這一詩眼,透過這扇心靈的窗戶,我們就能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出詩人的情感。
2. 讀一讀這首古詩,想一想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詩眼就是“孤”字。課件凸顯“孤”)
3. 解“詩眼”。“孤”字是什么意思?課件出示:
<\\Kjtw-01\娛樂 (F)\陳芳\排版文件\七彩語文老師論壇\七彩語文第12期\最終文件2014-12\Image\李.tif>
4. 讀一讀《“孤”字考源》,知道古詩中“孤”字是什么意思?“孤帆”是什么意思?
5. 長江是唐代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當時江面上來往的船只很多,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條船。詩人李白為什么說“孤帆”?文中是如何描述這個“孤”字的?請讀課文第4自然段。
6. 這段描寫中找到“孤”這個字嗎?(沒有)能感受到“孤”字的存在嗎?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的?(引導學生理解“佇立”“凝視”及省略號,體會李白此時心聲,體會“孤”字蘊藏的豐富情感。)
7. 詩人李白此時為什么會覺得孤獨?“孤”字背后還藏著什么?請讀一讀課文第3自然段。(引導生讀,緊扣6個“您”,品味體會“孤”字暗藏著敬仰之情及深厚情誼。)
8. 今天,我們透過這一個“孤”字,看到了李白對大詩人孟浩然飽含著的深情。這一個“孤”字里,有著李白對大詩人孟夫子的――敬仰不已之心,讀――(生大聲地誦讀詩句);這一個“孤”字里,有著李白對兄長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讀――(生輕輕地誦讀詩句);這一個“孤”字里,又有著李白對老朋友孟浩然的――思念不絕之意,讀――(生慢慢地誦讀詩句)
【設計意圖】此板塊設計是教學重點,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孤”字,理出一條“線”――“孤”字什么意思、文中如何描述“孤”、為什么會“孤”,最后畫成一個“圓”,即引導學生含英咀華,涵泳真情、誦讀品味,鑒賞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及運用之妙。
三、 拓展,領悟寫法
1. 這篇課文屬于“文包詩”的形式。你覺得這種文體在表達上有哪些特點?(生再次讀文,體悟“文包詩”這種表達形式特點及注意點:文詩共融、以詩統文、想象詩境、表達詩情)
2. 生讀一讀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模仿《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寫法,從中選一句寫一寫??梢詫憽拔汲浅昱轻城G客舍青青柳色新”,想象“雨中送別”畫面,側重描寫景物及人物神態;也可以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毕胂蟆皠窬圃拕e”的場景,側重描寫人物對話。
關鍵詞:《詩經》;《古詩十九首》;繼承
近百年來,對《古詩十九首》研究的熱潮一直未退去。眾多學者就立足于對《古詩十九首》與《詩經》關系的研究,且表現出了研究方向的多元性和見解的獨特性。有論者認為,《古詩十九首》具有強烈的過渡性,1它向前繼承了《詩經》、漢樂府的精髓,同時又對建安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筆者深以為然。本文擬在前賢的基礎上再從句子、意象、題材內容三個方面簡述《古詩十九首》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
1 語句
《古詩十九首》除了大量引用《詩經》的詞語,還多處引用句子。分為直接引用和轉換形式引用兩種。
(一)直接引用
所謂直接引用,就是指《古詩十九首》將《詩經》中的句子直接拿過來使用或引用句式結構,這里的直接使用多指《詩經》中的四字一句發展到《古詩十九首》中多了一個字變為五字一句的情況,當然這也是由從四言詩發展到五言詩的必然趨勢引起的。而稍加改變則指的是句式上的模仿。如下面兩組例子,第一組就是直接使用的情況,后一組則是引用句式的情況:
1.溯回從之,道阻且長。(《秦風?蒹葭》)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2.纖纖女手,可以縫裳。(《魏風?葛履》)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青青河畔草》)
《行行重行行》中的“道路阻且長”比《蒹葭》中的句子多了一個“路”字,都表達了想見愛人卻因路途遙遠而無法相見的哀傷;“纖纖女手”發展到“纖纖出素手”雖略有差別,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達了對女子巧手的贊美。
(二)變換形式引用
所謂變換形式引用就是將《詩經》中的句子拆開來運用到《古詩十九首》中,不再整體引用。如下面兩組例子:
1.靜言思之,不能奮飛。(《邶風?柏舟》)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西北有高樓》)
2.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彼牽牛,不以服箱。(《小雅?大東》)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明月皎月光》)
在第一組例子中,詩人將《柏舟》中的“奮飛”一詞拆開來形成“奮翅起高飛”這一句式。而第二組例子中,“箕”、“斗”、“牽?!?,均星名。“服箱”與“負軛”同意。這兩句取《詩經》成語,加以變化,用來比喻“同門友”空有“同門”之名而無真實交誼。
2 意象
意象具有寄情于物的作用,由于封建社會對人們言論的限制,詩人不得不運用意象使詩歌內容與現實社會政治保持一定距離,從而避免風險使作品得以流傳。并且意象的獨特運用能夠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獨特的藝術表現。綜合以上原因古人在作詩時有運用意象表達情感成為傳統?!豆旁娛攀住反罅恳昧恕对娊洝分械囊庀蟆9P者粗略統計并歸納出兩類意象。
(一)相思離別
這是古代抒情詩中最常見的題材。《古詩十九首》以愛情詩為主,其中有十部作品是訴說相思離別之苦的,分別為《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明月何皎皎》、《客從遠方來》。作為象征思念的意象共可分為三種,即:物、動物和行為。
以香草送美人是古代的戀愛生活習慣,這里以此為例。在《古詩十九首》和《詩經》中也多有主人公借香草抒發思念之情的情節。如“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z兮。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鄭風?溱洧》),“遵彼汝墳,代其條枚。”(《周南?汝墳》),“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保ā锻ブ杏衅鏄洹罚?,“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保ā渡娼绍饺亍罚?。
我國古代的詩歌定的環境和意境中鳥及其個類也會透露出特定的意象,且這些意象相對固定。古人有用雙雙成對的鳥類表示夫婦的和睦的習慣,《古詩十九首》和《詩經》中多用鳥類,如燕子和鴛鴦意象入詩,象征夫妻的會合,如下面兩組例子:
1.燕燕,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邶風?燕燕》)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東城高且長》)
2.鴛鴦,畢之羅之。君子萬年,萬福宜之。(《小雅?鴛鴦》)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客從遠方來》)
由于封建社會在思想觀念上對兩性關系的束縛加之通信困難等條件的限制,在面對思念離別情緒時,只得借酒消愁或暗自流淚。借酒消愁這一情景在《詩經》和《古詩十九首》中的眾多篇目中出現過。如:“我姑酌彼金,維以不詠懷?!保ā吨苣?卷耳》),“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邶風?柏舟》),“子有酒食,何不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保ā短骑L?山有樞》),“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保ā肚嗲嗔晟习亍罚?。
(二)人生感慨
除借酒消愁外,流淚這一意象在《古詩十九首》和《詩經》中也多處出現過。但是在描寫流淚的場面時,兩部作品略有不同??偟膩碚f,《詩經》在表達情感上更為豪邁灑脫,情感是噴發式的,因此流淚的場面很奔放,可以用痛哭流涕來形容。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保ā囤L?燕燕》),“不見復關,泣涕漣漣?!保ā缎l風?氓》)。而在《古詩十九首》中,除了《迢迢牽牛星》外,其余表現流淚這一意象的描寫則含蓄溫婉的多。從中可以看出流淚這一意象在《詩經》和《古詩十九首》中還有嚎啕和暗自流淚的區別。如“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保ā短鎏鰻颗P恰罚巴揭袘迅袀?,垂涕沾雙扉。”(《凜凜歲云暮》)。
《古詩十九首》中除了描寫相思離別的十部作品外,其他九首都是抒發內心不平或感慨人生無常之作。在這類作品中由于游子仕途不順而苦悶哀傷,因而詩人常將松柏、金石等意象入詩,借松柏、金石的亙古不變對比人的渺小,表達人生短暫的感慨。而在這之前的《詩經》中已經有了對松柏、石等意象亙古不變特點的描寫。而且,《詩經》與《古詩十九首》中的“松柏”與“石”意象所指基本是一致。如“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保ā缎⊙?天?!罚?,“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保ā睹髟吗ㄔ鹿狻罚?。
3 題材內容
《古詩十九首》大體有二兩個題材,一是閨怨相思,二是羈旅之情。這是因為古代男子外出求學、求取功名,在外生活往往艱辛,因此會產生思鄉之情,仕途不順往往心中苦悶,借詩以抒發心中的不平。而與此同時,女子照顧家里事務,孤單沒有依靠,就會想起外地的丈夫或戀人。
在以閨怨相思為主題的作品中,有閨中怨婦擔心自己被棄的的訴說,如“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保ā缎行兄匦行小罚?,“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冉冉孤生竹》)。其實,這些在《詩經》中都早有描述,如“彼晨風,郁彼有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秦風?晨風》),“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予美?心焉忉忉?!保ā蛾愶L?防有鵲巢》)。其次,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訊等設施的落后,因此多有表現男女相隔遙遠無法相見而愁苦為主題的詩篇?!对娊洝泛汀豆旁娛攀住范加羞@一題材內容的詩篇如“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道之云遠,曷云能來?!保ā对?邶風?雄雉》),“環顧望故鄉,長路漫浩浩?!保ā渡娼绍饺亍罚?,“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再次,思婦詩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普遍的傾向,主人公總是感慨時光飛逝,青春不再,懼怕美人遲暮。早在《詩?召南?坑忻貳分芯陀小坑忻罰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昧P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昧P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辈擅返墓媚锟吹綐渖鲜焱傅拿纷右唤洆浯蚣娂娐涞兀粼跇渖系脑絹碓缴?,便自然聯想到青春消逝的迅捷。到《古詩十九首》中則表達上更為直接,如“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保ā渡娼绍饺亍罚八季钊死希瑲q月忽已晚?!保ā缎行兄匦行小罚W詈笤凇对娊洝泛汀豆旁娛攀住分卸加袑矍榈拇竽懙囊鞒?。如下面這組例子:
蔦與女蘿,施于松柏。(《詩?小雅?弁》)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冉冉孤生竹》)
這是以愛人所贈之物為樞紐,通過物輕情意重的描寫,表達男女間真摯的愛情;從這兩組例子中可以窺見《古詩十九首》對《詩經》題材內容的繼承。
思婦在家中思念游子,心中頗為惆悵。游子在卻也外孤苦無依,仕途不順則憂心苦惱,因此游子詩可大概分為三種思想情感:思鄉、感嘆人生、放棄則及時行樂。首先,思鄉是游子普遍的情感,這在《詩經》和《古詩十九首》中均有體現,如“顧瞻周道,中心怛兮?!保ā对?檜風?匪風》),“環顧望故鄉,長路漫浩浩?!保ā渡娼绍饺亍罚?。其次,古代男子以求功名為正道,然而多數在仕途中都會遭遇坎坷,心中自有不平,又無處發泄,久而久之產生人生短暫,歲月易逝,及時行樂的感慨。這一點《古詩十九首》對《詩經》有很好的繼承。如“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保ā肚仫L?車鄰》),“蟋蟀在堂,歲聿其草。今我不樂,日月其除?!保ā短骑L?蟋蟀》),“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保ā遁p輕陵上柏》),“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保ā渡瓴粷M百》)。
關于《古詩十九首》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很多學者認為漢樂府對《古詩十九首》的影響更大一點,筆者表示贊同,但《詩經》對《古詩十九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本文的論述足以證明這一觀點?!豆旁娛攀住废蚯袄^承了《詩經》、漢樂府的精髓,同時又對建安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的觀點經過本文的論述變得更加清楚明了。
參考文獻
[1]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劉毓慶,李蹊:《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3] 孟慶鈺:《與中思婦詩比較研究》,《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報》,2011年第11期。
[4] 黃敏,肖偉:《論之過渡性》,《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5] 蕭統:《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6] 張可敦:《由“野”而“俗”詩歌風格的嬗變――以與游子詩為例》,《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3期。
[7] 鐘嶸:《詩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8] 朱自清,馬茂元:《朱自清與馬茂元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 褚斌杰:《詩經與楚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 情景交融 古人在寫景的同時總是忘不了把感情融入其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融景,分不出是寫景還是抒情。正如韋莊的《臺城》中“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本是寫曾經的六朝古都臺城的周圍景觀的,但是不純粹寫景,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苑城的景物之中,將其寫得有聲有色,從而營造出一種特有的夢幻式氛圍,渲染了濃重的感傷情緒,的含蓄委婉,空靈蘊藉。
2. 動靜結合 莊子曾經說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稀聲”。也許是受莊子思想或是中國的佛教思想的影響,文學創作中也經常運用這種物極必反的襯托手法,動靜結合就是最重要的體現。在這一點上,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可謂是典范?!蔼殤z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四句寫景,兩兩相對。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幽草生于深澗,一片靜謐;接著,黃鸝鳴于深樹,愈加靜謐,由靜到動,后兩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春潮,急雨,一片動亂,足見其靜;接著,無人舟自橫,更加得寂靜。整首詩由靜及動,再由動到靜,可以說將動靜結合的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
3. 有聲有色 古詩在描寫中,經常運用多種感官,從而達到有聲有色,形神兼備。王維的《過香積寺》中,在描寫途中景物時就調用了多種感官,“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如果說前兩句是概括的從視覺和聽覺來寫出了周圍環境的寂靜,幽深;那么后兩句就是更加生動形象的、細致入微的描寫了途中的山水和古木了,山中危石聳立,使流水發出嗚咽之聲,從聽覺角度來寫山中幽靜,接著,“日色冷青松”,從視覺感官中寫出了傍晚的余暉斜射在幽深的松林上,使本就陰暗的松林越發的神秘,幽暗,給人一種“冷”的感覺,由此,這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上繪聲繪色的寫出了周圍環境的特色,達到形神兼備之妙。
4. 遠近結合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有不同的感覺,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深知此妙,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間兩聯,“驚風亂氈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的寫景很有特色,前兩句寫風雨樓前的近景(風胡亂地吹哲水中的芙蓉,雨緊密的侵蝕著薜荔做成的墻)既真切,又細膩,猶如身臨其境;后兩句寫山重水曲的遠景(遮蔽遙望雙眼的嶺樹和曲結愁腸般的江流),頓使人視野開闊,胸襟暢然,而且想象豐富,一俯一仰,視野各異,上實下虛,情景交融,更好的抒發了作者的無窮愁思。
5. 色彩鮮明 可以這樣說每一首好詩都是一幅上等的丹青畫,每一位詩人都是丹青妙手,詩人將畫中的五顏六色用語言表達出來,做到“詩中有畫”。杜甫的“山青花欲燃,江碧鳥逾白”中,山的青黛讓綻放的花更加燦爛,像燃燒的火;江的碧綠使得鳥兒更加的潔白。鮮明的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水、花、鳥圖。再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黃、翠、白、青”的搭配,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一幅初春的園林圖躍然紙上。
6. 點面結合 即使再美的景物,你在描寫他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聰明的詩人總是知道點面結合,截取其中的最亮點與整個畫面去組合,從而達到相得益彰之效。韓竑的《寒食》,在描寫寒食時節長安城的明媚春光時,就是借用了這一點,首句“春城無處不飛花”總寫長安城的春意盎然,可以說這一句將長安城中無邊的春景囊括無余;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專寫皇家風光,突出了在東風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這一景象。兩句不僅一紅一綠,而且,由面及點,充分考慮到寒食時節景物特點,從而抓住了柳樹這一最亮的一點去著筆渲染,達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7. 白描細描 所謂白描,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毫無修飾的勾勒式描寫。正如陶淵明的“桃李羅堂前,榆柳蔭后檐”“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平實樸素的描寫敘述中見到了作者那種“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的無羈無絆的恬淡,閑適、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所謂細描,就是不惜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精雕細刻,在這一方面,李白可奉為祖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僅為表現廬山瀑布的高和急,就用到了夸張,想象,虛實結合的多種手法?!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擬人的修辭,奇特的想象,將詩人的浪漫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8. 細節描寫 雖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但是有時細節真的能決定成敗。張籍的《秋思》后兩聯,“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一生動傳神的細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正是這一細微之舉,把作者的思念之深,思念之誠體現得淋漓盡致??芍^是“一語既出,全詩皆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