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5 09:51: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體驗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實習碩果。
在廈門生活的一個月時間里,讓自己有了充分時間及精力,去深入當地做經濟、生活調查,包括:廈門當地經濟發展主趨向、就業新興行業、營銷管理類人才在當地的就業前景、物價水平、居住環境、房價、風土人情等諸多領域。
作為自己的實習公司——“廈門平安公司投資理財處”。平安集團在過去短短的22年中,總資產由最初的5000萬猛增為今年年初的9954億。在XX年世界500強中,中國平安以426.629億美元市值排名第八,三度蟬聯非國有企業第一名。我開始為自己能在這樣的優秀公司中求得文秘專員的實習機會而深諳幸運。期間,認真學習了解該部門在投資理財方面的優勢,并詳細了解公司各職能處室,復雜縝密的職能分工,”部門設置“,“運營機制”,“晉升機制”,“激勵機制”,“企業文化”。同時為著名“平安皇后”——葉云燕經理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實習結束,除獲得實習工資外,憑借良好表現,同時得到公司”實習證明“。
現在看來,整個實習過程,是對個人綜合能力的檢驗和提高。在實際應用中,卻發現了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確是兩者不可分離。理論知識可看做是入門的鋪墊和相關專業知識的準備。實踐操作,則是對理論知識的一種靈活應用,并且更重要。要注意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的結合。要以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提高理論可信度,深化認識。由此延伸到以后的就業,面對社會的選擇,所學專業與從事的工作很可能不一致。那時就應該調整心態,找準個人定位,及時充電,更快更好地適應新工作發展的需要。
此次廈門行的圓滿結束,進一步增強了自我今后順利就業的信心和勇氣。我們大學生有就業危機感是應該的,但不能過于自卑和擔憂,否則會妨礙自己的學習。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吸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自己有了能力,到時候才會是“車到山前必有路”。
2:相知朋友。
廈門此行,最有意義的,莫過于結識了眾多相知朋友。初到廈門,夜深人靜的時,想到自己無親無故,只身一人飄零,而常常為感到孤獨無助。好在相識了這群同在一家公司實習的大學生朋友:小青,阿鵬,阿森,小玲‥‥以及我的上司:高級理財師——張春玲,他們大都來自福建本土。在困難的時候不斷的關照我,休閑的時候,一起游玩,一起娛樂。臨行前,為我送別。為此,我既已感到:真的不虛廈門此行。我也再次向他們真心道一聲:謝謝!
3:心靈減刑。
大二的一段時間里,墜入了曖昧不明的紛擾中,一些令我焦頭爛額的事情,一直折磨著我。而這時我是有些氣餒的,一些時候甚至感覺自己體力不支,就要垮了。為了解脫,為讓自己心靈減刑。忘卻一份錯誤的情緣,而為了同樣的理由,我踏上了廈門遠足之旅。讓我有了充足的時間與自己獨處,努力在紛擾的城市生活中,讓心回歸平靜,去想一些屬于人生哲理的事情。我想:只有這樣一次忘情淬火般的淪陷,方能將自我從那幾近衰竭的虛無縹緲中解救出來。
4:休閑娛樂。
廈門小住的這段時間,有了機會去充分歆享這份愜意。工作的日子自然忙碌的很,但每每到了周六、日時,生活也是無比閑適的。早上在“青年旅舍”里,聽鳥叫、喝閩南的功夫茶,吃又香又甜的茶點,聽這里的住客“話仙”。下午就自己騎車去海邊看夕陽,或者和朋友們去嘗一點地道小吃。再坐船渡海去鼓浪嶼閑逛,在那些各國的老別墅里拍照片,聽練琴聲從一扇扇窗戶里飄出,不知不覺就醉了。夕陽快落入海里時,找一家海鮮小食店,吃小漁船上剛上岸的小海鮮,苦螺、葉子魚、西公格 ‥‥
5:獨立生存。
關鍵詞 缺乏;精神分裂癥譜系;分裂型人格;獎勵系統;期待性愉快
分類號 R395
缺乏(anhedonia)指不能體驗到愉快,或體驗愉快能力的降低。Bleuler(1911)和Kraepelin(1919,1971)認為缺乏是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特征之一,和其它情緒擾亂(emotional disturbances)一樣,均屬于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negative symptoms)。缺乏與病人的社會功能密切相關(Blanchard,Mueser,&Bellack,1998;Foussias,Mann,Zakzanis,Reekum,& Remington,2009;Katsanis,Iacono,Beiser,& Lacey,1992;Keltner&Kring,1998;Tso,Grove,& TayloL in press、),但是卻又和其它的陰性癥狀一樣非常難以治療,即使經過長期、大劑量的藥物治療后都不能明顯改善其癥狀。對缺乏機制的探討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精神分裂癥情緒異常的理解,并為臨床施治與早期干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缺乏與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Rado(1953,1960)推測缺乏是具有精神分裂癥傾向的個體在人格水平上的核心的心理動力學特征,并認為其存在具有潛在的基因基礎。Meehl(1962,1989,1990)提出了精神分裂癥病因與發病機制的模型,他設想基因上具有精神分裂癥傾向的個體(他稱為schizotaxia),表現在外在行為和人格組織上(personality organization)即為分裂型人格(schizotypy),它是一種精神分裂癥的易感人格特質,而缺乏則是從分裂型人格發展到精神分裂癥的指示劑(indicator)。在Meehl的早期理論里(1962),缺乏被認為在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它和認知滑動(cogmtive slippage)、人際厭惡(interpersonal aversiveness)、矛盾情感(ambivalence)被看作分裂型人格的四大臨床特征。盡管Meehl(1989,1990)后來弱化了缺乏在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病因學中的地位,把缺乏只當做譜系疾病多基因增效劑(polygenie potentiatorl之一,但其存在仍增加了從分裂型人格發展為精神分裂癥的危險性(Lenzenweger,2006)。
Chapman等受Rado和Meehl的啟發,發展出一套測量分裂型人格傾向的量表,包括軀體缺乏量表(Revised Physical Anhedoina Scale.PhAS)(Chapman&Chapman,1978)、社會缺乏量表(Revised Social Anhedoina Scale。SAS)(Eckblad,Chapman,Chapman,& Mishlove.1982)、知覺異常量表(Perceptual Aberration Scale,PAS)(chapman,Edell,&Chapman,1980)及神秘觀念量表(Magical Ideation Scale,MIS)(Chapman,Chapman,&Raulin,1978)。其中軀體缺乏量表和社會缺乏量表被認為測量的是分裂型人格的陰性特征(negative schizotypy features,),而知覺異常量表和神秘觀念量表則被認為測量的是分裂型人格的陽性特征(positive schizotypy features)。使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傾向量表,對健康大學生群體中相應高分組進行的縱向研究發現,缺乏和知覺異常一神秘觀念相結合時,可預測未來發展為精神病(psychosis)的風險(Chapman,Chapman,Kwapil,Eckblad,&Zinser,1994)。另外一些研究則發現缺乏在預測譜系疾病時獨立發揮著作用。Kwapil(1998)對社會缺乏個體追蹤10年后,發現他們中有24%發展為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遠高于對照組中的1%);即便從中排除了那些知覺異常,神秘觀念高分的個體后,他們比對照組還要表現出更多的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癥狀、更多的社會適應問題、以及更低的親密關系品質等;相反,社會缺乏組在10年后發展成為雙向、抑郁等情感障礙(mood disorders),或其躁狂/抑郁的嚴重程度,和對照組沒有差異。Gooding等(2005)發現社會缺乏組在5年的追蹤后發展為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的比率比對照組以及知覺異常一神秘觀念組都高,而知覺異常一神秘觀念組的被試比對照組更有可能發展成為情感障礙。Blanchard等(in press)在更具代表性的社區樣本中所做的類似研究,也支持上述發現。他們的研究中還發現,相對于對照組,缺乏組的社會支持較少,家庭沖突較多;并且,缺乏組中減少的社會支持和增多的家庭沖突與他們的精神分裂癥譜系特征和社會功能有關。
在臨床群體中,缺乏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前驅期表現。Watson等(1978)發現,在那些最初入院時的診斷不是精神分裂癥的病人中,缺乏癥狀與其后來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的可能性成正相關。這提示缺乏可能是衡量精神分裂癥前驅期的指標。另外,Herbener等(2005)考察了精神分裂癥病人軀體缺乏與其認知功能水平在20年內的相關變化,結果表明盡管缺乏以及其它功能水平在追蹤過程中并沒有發生明顯的波動,但缺乏與認知功能的相關卻變得越來越緊密,這提示缺乏可能與精神分裂癥損傷綜合癥(deficit syndrome)有關。
缺乏具有遺傳與發育基礎。對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缺乏受基因和共享的家庭環境的影響,而陽性的分裂型人格特征只與共享的家庭環境有關,較少受基因影響(MacDonald_Ⅲ,Pouge-Qeile,Debski,&Mnuek,2001)。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的一個功能多態性
Vall58 Met與精神分裂癥特征有關。在精神分裂癥的一級親屬中,那些在此COMT功能多態性上的纈氨酸等位基因(val allele)是純合的(homozygous)的一級親屬傾向報告最多的缺乏癥狀。雖然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級親屬也存在缺乏,但卻沒有發現此COMT功能多態性的纈氨酸等位基因與之的聯系(Docherty&Sponheim.2008)。另外,微小的軀體異常(minor physical anomalies,MPAs)屬于細小的發育異常,而社會缺乏的個體比對照組有更多的MPAs,并且,在社會缺乏組中,MPAs與分裂樣人格障礙特征顯著相關,與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評分也有強相關。這表明發育異常與缺乏之間的關系,也提示當發育異常與心理測量屬性的高危因素相結合時,會增加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發生的危險(Blanchard,Aghevli,Wilson,&Sargeant,2009)。
2 精神分裂癥譜系中缺乏的研究現狀
精神分裂癥中缺乏研究有兩種取向:一種是臨床取向的,也就是采取各種手段直接考察精神分裂癥病人缺乏癥狀、缺乏特質、愉快情緒體驗等方面的情況。另一種是高危人群取向,也就是把精神分裂癥譜系看成一個從健康狀態到精神分裂癥的連續體(continuum),它的一端是健康人群,另一端是精神分裂癥,在健康與患病之間,存在一種亞臨床的狀態,即那些有精神分裂癥患病傾向、但尚未發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親屬、分裂型人格(符合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87)臨床診斷標準的分裂型人格障礙和心理測量意義上的分裂型人格)、以及已表現出某種精神病性癥狀的前驅期個體(Phillips&Seidman,2008),再來考察這些高危人群的缺乏或愉快情緒體驗的情況。這里主要總結的是精神分裂癥和心理測量意義上的分裂型人格的缺乏研究。
2.1精神分裂癥中評估缺乏的方法及主要發現
經典的評估缺乏的方法主要包括對臨床癥狀的訪談,和對缺乏特質的自評。但從情緒過程來看。缺乏屬于異常的情緒體驗。因此一個潛在的邏輯是,一些用于評估情緒體驗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考察缺乏的情況,如使用實驗室情緒誘發的手段引發出某種情緒體驗,或是采用新發展出來的經驗抽樣法(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ESM)(Delespaul,1995)調查被試日常情境下的情感狀態。總結起來,在精神分裂癥里評估缺乏或愉快情緒體驗大致有4種方法(Horan,Kring,& Blanchard,2006;Tr6meau,2006.),分別是臨床訪談(clinical interview)、自我報告問卷(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實驗室測評(laboratory-based assessment)以及經歷抽樣法(詳見表1)。
臨床訪談主要采用陰性癥狀量表(St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Andreasen,1984)中的缺乏一社交缺乏分量表(Anhedonia-Asociality subscale),,以及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Kay,Flszbein,&Opler,1987)中的N2情緒退縮fEmotional withdrawal)和N4被動/淡漠社交退縮(Passive/apathetic social withdrawal)來評估病人在過去一個月的臨床癥狀,需要受過培訓、有經驗的評估者來測評。自我報告問卷主要使用Chapman的軀體缺乏量表(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Chapman&Chapman,1978)和社會缺乏量表(RevisedSocial Anhedoina Scale,RSAS)(Eckblad et al.,1982)測評被試對所描述的正性事件所感到愉快的頻率。情緒誘發的實驗室測評,是在實驗室的環境下,采用有情緒色彩的圖片、影片片斷、社會互動情境等來誘發出被試相應的情緒體驗,并要求其對這種情緒體驗進行主觀評價。最后,經歷抽樣法是一種基于日常生活經驗的研究方法,被試攜帶時間抽樣手表或BB機,在一天中隨機抽取10個時間點,連續六天,被試在提醒的時間點里需要自評當時的情緒狀態和所遭遇的事件(Delespaul,1995)。
臨床訪談、自我報告問卷、以及經歷抽樣法的研究發現比較一致,即精神分裂癥病人存在愉快體驗的減少。這些病人在臨床評定時表現出缺乏的癥狀fAndreasen,1982;Fenton&McGlashan,1991,),在自評量表上通常報告減少的愉快體驗(Blanchard,Bellack,&Mueser,1994;Blanehard et al.,1998),在日常狀態下也報告出相對減少的正性情感(positive affect)(Myin-Germeys,Delespaul,&deVries,2000;Myin-Germeys,Os,Schwartz,Stone,&Delespaul,2001;Myin-Germeys et al.,2003)。但在實驗室的情緒誘發任務中,精神分裂癥病人常表現出相對完好的、有時甚至比健康對照組還要高的愉快體驗(Berenbaum&Oltmarms,1992;Cohen&Minor,2010;Herbener,Song,Khine,&Sweeney,2008;Kring,Kerr,Smith,&Neale,1993;Kring&Moran,2008;Kring&Neale,1996)。
2.2分裂型人格中評估缺乏的方法及主要發現
這里所談論的分裂型人格是心理測量意義上的,主要指通過Chapman四量表,或分裂型人格問卷(Schizotyp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PQ)(Raine,1991)篩選出來的。但是,對分裂型人格的研究由于長久以來一直使用Chapman四量表做為大樣本篩查的工具,因而比較強調陰性的分裂型人格與陽性的分裂型人格的區分。陰性的分裂型人格特征主要是以軀體和社會缺乏量表(Chapman&Chapman,1978;Eekblad et al.,1982)鑒別出來的,而陽性的分裂型人格特征則主要是
用神秘觀念與知覺異常量表(Magical Ideation and Perceptual Aberration Scales)(Chapman et al.,1978)鑒別出來的。正是因為這種區分的傳統,導致陽性和陰性的分裂型人格的情緒體驗研究方法的差異。比如,對陽性的分裂型人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情緒特質的考察上,像對情緒的清晰度(clarity of emotion)和對情緒的關注(attention to emotion)。研究發現,陽性的分裂型人格比對照組表現出對情緒更強烈的關注,以及報告更多的模糊的情緒(Kerns,2005)。作為陽性的分裂型人格維度,它也與較多的對情緒的關注相聯系(Berenbaum et al.,2006)。而對陰性的分裂型人格,則是采用與精神分裂癥類似的實驗室情緒誘發任務來評估他們在正性情緒體驗上的情況。
對于陰性的分裂型人格個體的情緒體驗及愉快體驗的研究非常有限,發現也不太一致。Berenbaum等(1987)曾讓軀體缺乏高分的被試與其對照組在觀看負性和正性的影片片斷時完成一個形容詞表來評估他們當時的情緒體驗,沒有發現兩組在情緒體驗上有任何的顯著差異。而Ferguson和Katldn(1996)則發現那些軀體缺乏的個體對正性的刺激材料報告出顯著減少的愉快體驗。Leung(2006)在社會缺乏的個體身上也發現他們對正性和中性影片片斷表現出類似的減少的正性情感。這批被試同時還完成了特質的和狀態的正性情感量表,研究的結果進一步支持這些缺乏的個體報告出比對照組更少的特質的和狀態的正性情感。
3 精神分裂癥譜系中的缺乏與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
上述研究方法通常都是單維的。比如,臨床評定通常考察的是病人過去一個月的狀況,自評問卷也要求被試調動起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來給問卷上提及的事件評分,這兩種方法都屬于回溯性質的(retrospective)。而情緒誘發的實驗室測評和經歷抽樣法,因評估的都是當時當地的某種情緒狀態,因此都是即時性質的(on-line)。這些方法可能都只考察了病人愉快體驗的某個方面,而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愉快體驗的損傷可能并不是單方面或單維度的,而可能是整個“愉快”系統出現了異常。一些研究者爭論,精神分裂癥病人可能無法將情緒和認知有效地整合起來,這特別涉及到與動機、目標指導的行為等有關的適應(Herbener et al.,2008)。比如,病人主觀報告的情緒體驗、動機與正常人差不多(Barch,2008;Heerey&Gold,2007;Tremeau et al.in press、),但卻無法有效地將情緒體驗轉化為動機行為(Heerey&Gold,2007;Tremeau et al.,in press)。同時,這些精神分裂癥病人們也表現出對獎勵信息學習能力的減低。而對懲罰信息的學習卻沒有這種現象(Waltz,Frank,Robinson,&Gold,2007),這提示精神分裂癥病人可能不能有效地利用正性刺激建立反饋環路。似乎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獎勵系統中的某些成分出現了問題。
3.1“渴求”(wanting)與“喜歡”(liking)V.S.期待性愉快(anticipatory pleasure)和消費性愉快(consummatory pleasure)
神經科學對獎勵系統的研究區分了“渴求”(wanting)和“喜歡”(1iking)兩個方面。根據動物的神經解剖學研究,Berridge和Kringelbach(2008;2009)將與尋求或動機有關的有意識報告或無意識反應定義為“渴求”,而將快樂、愉悅、滿意、滿足的有意識報告或無意識反應定義為“喜歡”。與“渴求”有關的腦區包括眶額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OFC)、前扣帶皮層(anterior eingulate cortex,ACC)、腦島(insular)、伏核(nucleus accumbens,NAc)、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以及下丘腦(hypothalamus);而與“喜歡”有關的腦區包括眶額皮層(OFC)、前扣帶皮層(ACC)、腦島、伏隔核外殼(NAc shell)、腹側蒼白球(ventral pallidum,VP)、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PAG)以及杏仁核(amygdala)。Berridge(2007)還討論了多巴胺在這兩種成份中的作用。指出多巴胺是導致期待性動機的充分必要條件,與“渴求”的成分更為關聯,進而調控主觀的愉快體驗(Sharot,Shiner,Brown,Fan,&Dolan,2009)。人類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發現“渴求”成分與“喜歡”成份涉及不同的腦區。當對之后的結果進行期待時,前扣帶(anterior cingulate)明顯激活,特別當期待的是某種獎勵時,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顯著地激活;而在收到反饋后,也就是消費某種結果時,眶額葉皮質(orbital frontal cortex)和內側額葉皮質(medial frontal cortex)則顯著地激活(Dillon et al.,2007)。
和這些神經機制研究異曲同工的是,Klein(1984)從對臨床抑郁癥病人觀察中總結出病人兩種不同的愉快體驗,一種是期待性愉快,另外一種是消費性愉快。期待性愉快與動機或目標指導的行為有關,是當個體對某件將要發生的事進行期待時產生強烈的欲望(appetite)和追求的需要時所體驗到的愉快,比如,饑餓的時候期待一頓豐盛的美餐;消費性愉快則是在享受、或正在體驗、或某種欲求達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愉快體驗,比如,正在享受美味或剛剛吃完某種好吃的東西時(Gard,Gard,Kring,&John,2006;Klein,1984)。期待性愉快對應著“渴求”的成分。而消費性愉快對應著“喜歡”的成分。
3.2精神分裂癥中缺乏在獎勵系統的機制
研究者們推測精神分裂癥中消費性的愉快完好,而期待性的愉快損傷,這可能是精神分裂癥中缺乏的實質。
在腦功能水平上,腹側紋狀體的激活與期待某種獎勵有關,眶額葉皮質、內側額葉皮質和消費某種結果有關。讓一組精神分裂癥病人觀看正性、中性、負性的情緒圖片并完成效價分類和再認任務,同時進行腦功能的掃描,發現病人的缺乏嚴重程度與情緒有關腦區的激活成負相關,這些腦區包括腹側紋狀體、眶額葉皮質、內側額葉皮質等涉及獎勵系統的成分。同樣,精神分裂癥病人在對正性情緒圖片進行主觀評價時,其腹側紋狀體也顯示出激活的減低(Dowd&Barch,
2010)。使用MID(Monetary Incentive Delay)(Knutson&Greer,2008)任務對精神分裂癥病人進行的功能核磁共振的研究發現,未服藥的精神分裂癥病人在期待未來可能的獎勵時,其腹側紋狀體的激活比健康對照組顯著降低,并且病人組左側腹側紋狀體的激活與陰性癥狀的得分成負相關(Juckel,Schlagenhauf,Koslowski,Wfistenberg et al.,2006)。病人這種腹側紋狀體激活的減少,在服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后可能會有部分的恢復(Juckel,Schlagenhauf,Koslowski,Filonov et al.,2006;Schlagenhaufet al.,2008)。由于典型、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作用于不同的突觸后多巴胺D2受體,提示多巴胺在期待時的作用。
Gard等(2006)發展出一個自評量表,即愉快情緒體驗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來分別測量愉快體驗期待的和消費的兩個方面。TEPS中有10道題測量期待性愉快體驗,另外8道題測量消費性愉快體驗。與過去測量缺乏的量表相比,它可以在主觀報告的水平上同時測量愉快情緒的兩個方面。Gard和同事們讓精神分裂癥組和健康對照組都填寫了TEPS,結果發現相對于健康對照組,精神分裂癥病人在期待性愉快體驗上存在損傷,而消費性愉快體驗卻保持完好(Gard,Kring,Gard,Horan,& Green,2007)。
在實驗室任務中,采用了區別以往情緒誘發的研究方法,著重考察了期待性愉快成分相關的情況。比如,Heerey和Gold(2007)發展的一個區分了期待性條件與消費性條件的情緒任務,發現雖然精神分裂癥病人對于不同的情緒刺激材料的主觀情緒體驗與健康對照組無異,但他們在連接自己的主觀情緒體驗與動機行為上存在困難,這種減少的能力特別體現在對未來的情緒刺激進行期待的條件下。其次,精神分裂癥病人還表現出對未來潛在結果的主觀價值表征(subjective representation of value)的減少(Gold,Waltz,Prentice,
Morris,
&Heerey,2008;Heerey,Robinson,McMahon,&Gold,2007),而對未來事件價值的表征失敗可能影響了其實際的動機行為。病人在對延遲滿足的金錢獎勵決策時,會低估未來的獎勵的價值(Heerey,Robinson,McMahon,&Gold,2007)。雖然即時的決策任務中,沒有發現病人對獎勵刺激的敏感度或對潛在獎勵的主觀賦值(weight3l與對照組的差異,但總體而言,健康對照組要比精神分裂癥病人做出更多的最優選擇行為(optimal choice behavior),而對獎勵或懲罰價值的主觀表征則顯著解釋了兩組在最優選擇行為上的差異(Heerey,Bell-Warren,& Gold,2008)。
3.3分裂型人格中缺乏在獎勵系統的機制
分裂型人格中從獎勵系統角度考察缺乏的研究還是集中在陰性特征明顯的個體中,初步結果提示這些個體中可能也存在與精神分裂癥相類似的期待性愉快成分的損傷。Germans和Kring(2000)讓缺乏組和對照組被試完成一項情緒任務,這個任務中先會出現一個提示(cue),這個提示預示著接下來將要給予一個實在的正性、中性、負性的情緒刺激(包括觸覺、味覺和視覺的)。提示出現之后和真實的刺激出現之前屬于期待的過程,真實的刺激出現后屬于對結果消費的過程,被試要分別對這兩個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愉悅度和喚醒度進行評價。同時,還考察了被試趨向(approaching)性動機系統的情況。結果發現缺乏和對照組雖然對提示和實在的刺激的情緒體驗沒有差異,但是趨向性動機與對提示和實在的刺激產生的正性體驗有關。在另一項研究中,聲音提示預示著后面將出現一個有趣的、中性的、或無趣的視覺刺激,要求被試對聲音提示盡快做按鍵反應,按得越快,越有可能更長時間地欣賞到后面將出現的刺激材料。結果發現缺乏組在期待有趣的刺激材料時,他們的生理反應出現異常(simons,MacMillan,&Ireland,1982)。
4 總結與展望
4.1對繼往研究的總結
經過對精神分裂癥譜系中缺乏研究的梳理,主要有以下三點發現:首先,從譜系病因學來看,缺乏是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的潛在預測指標,它的存在伴有基因和發育的基礎,增加了發生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的風險。其次,從獎勵系統來看,精神分裂癥消費性愉快相對完好,損傷的是期待性愉快,這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缺乏的內在機制。而陰性的分裂型人格(高缺乏特征)中似乎也存在這種與趨向行為、期待性有關的問題。最后,目前對分裂型人格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一是對缺乏或愉快體驗的研究常集中在陰性的分裂型人格上,而對陽性的分裂型人格的相關探討幾乎沒有。盡管缺乏這樣的陰性特征對于預測譜系疾病更為相關,但是陽性特征同時也預示著未來發展為精神病的風險。是否陽性的分裂型人格也存在期待性成分的損傷并不清楚。二是要完整了解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統一的研究方法必不可少,它將使譜系亞類中的結果具有可比性,然而目前精神分裂癥譜系中的研究方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不僅存在與精神分裂癥與高危人群之間,也存在于不同分裂型人格亞型之間。
4.2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今后對精神分裂癥譜系缺乏的研究應關注以下兩點:
第一,要探索期待性愉快和消費性愉快在精神分裂癥譜系中的情況。
從精神分裂癥譜系同時考察期待性與消費性愉快,建立在研究方法統一的基礎上。比如,在自我報告和心理測量水平上,可以對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高危人群、不同的高危人群亞型同樣使用TEPS量表、情緒任務(Heerey&Gold,2007)、或是延遲滿足任務;在神經機制水平上,可以同時考察上述研究群體在MID任務上腦部功能區的相應激活變化,以此來比較精神分裂癥譜系中各群體在缺乏及其相關成分上的差異和聯系。這樣,除了要在橫向設計的研究中繼續擴大精神分裂癥高危人群,不僅只局限在分裂型人格上,還需要設計縱向的追蹤研究來探索期待性愉快與消費性愉快在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中是如何隨著疾病癥狀的發展而相應發生變化。
第二,要重視認知功能在情緒體驗中,特別是期待性成分中的作用。
自我市年月中旬開展領導干部“民生體驗”活動以來,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部門的積極參與下,大多數部門班子成員都能堅持親身體會和認真撰寫感受,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工作建議,得到了廣大市民和省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但在活動中也存在部分參與人員思想認識不到位,態度敷衍,提交的體驗感受僅寥寥數語,或由他人填寫,報告內容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等現象。為確保本次活動順利進行,經市政府同意,現將有關問題匯報如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民生體驗”活動是市政府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提升民生幸福指數的高度出發,為改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增強行政機關為民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又好又快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而做出的一項重要決定。各工作部門班子成員要把思想進一步統一到市政府的部署上來,堅決克服厭戰和畏難情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
二、明確要求,嚴肅紀律。各部門領導班子成員要按照有關文件的要求,把開展體驗活動與做好本職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班子成員必須每周親身參與體驗,并實事求是地撰寫感受。因出差等原因確實無法按時參加體驗活動的,應由本人提前向市政府辦公室請假,并在事后及時補充體驗。
三、強化督查,狠抓落實。各部門主要領導要加強對活動的組織領導,親自過問本部門體驗活動的開展情況,在帶頭參與,發揮表率作用的同時,督促其他班子成員認真參加活動并按時提交體驗感受,嚴禁委托他人代為體驗或杜撰虛假的體驗報告。
四、加強整改,務求實效。市政府辦公室負責對活動中反映上來的問題進行匯總整理,并根據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轉交分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整改。市政府督查議案室要對有關整改工作進行全程督辦,并就整改結果寫出督辦報告呈送市政府主要領導。
五、積極引導,營造氛圍。市新聞辦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把握好宣傳口徑,引導新聞輿論緊緊圍繞體驗活動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和實際成效進行報道,為活動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為使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家鄉建設做貢獻,過一個祥和、文明、充實而有意義的暑假,根據團中央、團省委、學校黨委、團委有關文件精神,在院黨總支、團總支的總體部署下,傳播學院07數媒班積極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 現總結如下:
我班這個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注重實效,成果顯著。廣大同學通過深入企業、媒體,深入農村,進行現場服務、問卷調查,參與勞動等多種方式完成了社會實踐。內容主要有:關注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支教掃盲,志愿服務,支持環保,參與活動等。
一、關注教育制度改革
初入大學的我們時刻關心教育制度改革,很多同學在假期高度關注教育制度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呂**同學在社會實踐報告中寫到:“教育制度改革是素質教育發展的根本,許多家長不理解,實行不易,但我們必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到的改革的必然性……”。
二、關注新農村建設
由于我班大部分同學為農村戶口,很多同學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切實關心新農村建設等問題。部分城市同學也能在過年期間深入到農村基層,切實關心農民問題。例如:李**同學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采訪,發現土地轉產承包制的諸多優點并進行了大力宣傳;侯**同學利用假期到農村體驗生活,并對感言農民生活不容易,從心里尊敬農民。
三、參與多種活動鍛煉自己
這個暑假,我班還有不少同學參加了多種活動,在活動中,他們體驗了社會生活,收獲了人生的真理。譚**同學利用假期做網絡廣播;劉**、欒**等同學通過打工,提前接觸社會,總結工作經驗、豐富生活閱歷;李**參加義務家教,發現做老師的不易,表示崇敬老師這個職業;李**則通過調查家庭成員的融洽相處程度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盡微薄之力……
在一個多月的暑假里,班里的同學認真積極地參與了實踐與調查工作,為社會實踐報告的完成準備了扎實的物質條件。社會實踐報告的形式也同時有賴于實踐調查活動的多樣性而顯得豐富多彩。我們團支部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績。同學們真正通過活動,明白了作為一個大學生的職責,任務。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創建和諧社會做出了一點貢獻。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團支部全體團員還將繼續努力,嚴格要求,不以這次活動的結束為結束把從這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收獲的道理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
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初初長成,人生經驗淺薄,對人情事物的洞察力尚欠缺,學生在聚焦于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傳授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學習興趣低下,他們在抱怨課堂的枯燥無味時,能力素質的提高也確嫌甚微,改變教師的教學手段迫在眉睫。同時,課堂的組織形式,課程的考核方式也因為授課方法的改革也應相應調整,具體介紹如下:
1教學方法的改革
通過新方法的嘗試。如文獻報告會,教學內容小組合作講授體驗,角色扮演,團體游戲活動,體現管理心理學精髓思想的中國名著的閱讀分享,社會互動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成長
1.1文獻報告會
教材往往撰寫的是公認保守的觀點,是對于某一知識比較淺顯的介紹,而文獻的查閱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朝縱深方面發展,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時學生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與教材觀點不同的聲音,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具有“懷疑”精神,能從多視覺與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同學在匯報文獻的過程中也鍛煉和提高了表達能力。當然,這種研究型的學習方法實施開展具有一定的難度,可在同學對課程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放在課程的中后期使用,如可要求同學針對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度等內容進行匯報。
報告會具有一定難度可在期末進行。
1.2團體游戲
提及“游戲”,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低幼兒童的學習過程中,才需要引入的輔助教學方式,在大學教學中使用這樣的方式顯得幼稚。但我們在實踐中發現,一些跟課堂學習內容緊密聯系游戲活動的引入,確實能打破以往課堂的沉悶,如個體心理環節教授“性格”章節時,可以“畫自畫像”或“我是誰”的活動展開。在群體心理部分,講授群體動力,群體規范時,可分組“搭紙塔”,在活動中分析動力的產生,讓同學在模擬的管理活動中體驗到“從眾”“群體思維”以及領導的產生。在教授態度章節時可進行角色扮演,請學生圍繞態度轉變(改變遲到員工的態度,改變吸煙態度,改變安全帶使用等)表演場景。溝通章節講授單雙向溝通區別時可采用“你說我折”的活動。游戲活動讓學生在體會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直觀體驗。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興趣,同學才有堅持學習的動力,在游戲活動獲得了較高的愉悅情緒,學生的思維才會更加活躍,才更有利于知識的吸收。
1.3小組競賽教學
管理心理教授群體心理的知識,旨在幫助同學能有更好的團隊意識精神,小組合作講授,組內人士分工完成幻燈片制作,報告資料的收集,課堂現場報告,讓學生體會協調,組織。要能講述,必須要理解,講得好的前提是要理解透徹,這樣促進了同學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課程的準備和講解的過程中,同學也更能理解老師授課的辛苦,更能將心比心,有利于課堂秩序的維護。
1.4古典名著分享閱讀
中國作為一個千年古國,文化博大精深,管理學雖然看似舶來品,但在我們諸多的歷史著作典籍都蘊藏了豐富的管理學思想,也有很多的優秀管理心理學的案例,如《西游記》中唐僧師徒活動,《紅樓夢》中探春管理院子等都可以進行群體心理的分析。名著閱讀的分享,讓同學拓展了視野,從熟悉的故事中找到課本的知識,接受度高,發人深省。
1.5社會互動式教學法
授課的過程中,同學普遍反映課程與實踐聯系不緊密,授課教師也多為“學院派”,缺少實戰經驗。指導性不強。為此也可進行社會互動式教學,請進來,走出去。所謂請進來即是請來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的優秀管理者,請他們帶著他們的案例為同學進行教學,走出去是讓同學主動出去與這些優秀的管理者進行交流。如在溝通這一章節中筆者就設計讓每組同學對醫院或者學校企業的優秀管理者進行采訪,內容可圍繞管理活動中的最應該注意的事情,或者對同學學習管理的建議等進行,每組需要錄像或錄音(4分鐘左右),完成后同學分組匯報,教師點評。通過這一形式一方面讓學生有了真正接觸社會的機會,克服羞怯,鍛煉勇氣的同時也增強了溝通能力 ,另一方也讓社會對學生有了一個更加深入和直觀的認識, 對學生將來的就業也是有所裨益的。
2課堂組織方式的改革:拆分小組教學為核心
課堂組織本身就是一種管理活動,雖然仍然按照班級教學的方式組織,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管理,根據學生名單隨機進行分組,分組后的小組自行推選小組長,并為自己的小組命名。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要進行本組同學課堂表現(回答問題,考勤,參與活動等)獎懲情況的討論,這種方式實際模擬了管理現場,讓同學體驗了管理自治,小組長在接受小組學習任務后也務必帶領同學努力完成任務。這一環節本身又讓同學體驗了分工和激勵的重要性,與課程內容緊密掛鉤。
3建立多元考核方式
既往單一以期末考試的考卷分數對學生進行學習考核,這對于管理心理學這門課程內容本身就極為靈活,諸多問題缺乏標準統一答案的課程,顯得過于呆板。這種標準化測試方法,讓教師為考試而教學,同時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和真實掌握程度,有礙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促進。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讓學生背誦多少知識點,而且要讓學生有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懂得融會貫通,懂得學以致用,故考試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進行。
同時平時成績所占比例提高,在總成績中期末開卷的卷面成績與平時成績的比例各占50%。平時成績同時也按照小測驗占10%,作業10%,課堂表現30%比例打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評價時除了教師的單向評價外,學生自評,同學互評也可納入學科總成績中,借此可鼓勵學生做出最大努力。
一、商業企業的實習過程
(一) 實習單位簡介我們實習的單位是鄭州盛煌經貿有限公司,我們的實習主要是在它的營銷部進行的。在人們消費水平逐漸提高,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裝修污染(裝修污染的相關材料見附錄一)卻困擾著人們。而這家公司正是以改善人類居室環境為己任,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空氣治理方案,以優秀的產品、專業的施工、合理的價位,為消費者打造一個無污染的家。治理裝修污染是這家公司的主要工作,其主打產品是光觸媒(光觸媒的簡介見附錄二)。
(二) 我們組的實習安排從8月22至8月24日,我們在學校內部通過電子網絡對專業知識進行初步瀏覽;8月25日我們組開始找實習單位,當天我們就選定了一家公司,但晚上經過考慮就把它辭了;8月26日,我們最終選定了鄭州盛煌經貿有限公司;8月27日,休息一天;8月28 日,我們正式上班,這一天到公司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查閱公司的相關資料,對公司進行一個初步的了解與認識;8月29日,我們根據公司經理的安排到該公司的營銷部了解情況;8月30、31日,9月1、2、3日,我們被分別派往業務經營點,跟著公司的業務員學習業務經營;9月4、5日,我們休息兩天;9月6、7、8、9日,根據老師的安排,我們在校內寫實習報告。9月9日實習報告的上交,標志著這次為期三周的專業認識實習結束。
(三) 我們的實習內容我們組的實習內容主要是在圍繞專業認識主題的前提下參加鄭州盛煌經貿有限公司的業務經營工作。我們在接觸顧客時,主要了解顧客的消費需求及消費心理;在與業務員相處時,主要學習其洽談業務的語言和技巧;同時,我們也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進一步了解我們的營銷環境。我們以營銷人的身份去參加真槍實彈的演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初步對營銷專業有了感性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專業興趣。
二、商業企業的營銷特點及分析
(一)盛煌經貿有限公司的營銷環境營銷環境是存在于企業營銷部門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這些因素和力量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及其目標實現的外部條件。任何企業的營銷活動都不可能脫離周圍的環境而孤立存在進行。所以任何一次的企業活動都要以環境為依據,主動地去適應環境,同時透過營銷努力去影響外部環境,使環境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利于提高企業營銷活動的有效性。
1.該企業的微觀環境分析微觀環境是指與企業緊密相連,直接影響企業營銷能力的各種參與者,包括企業本身、市場營銷渠道企業、顧客、競爭者以及社會公眾。微觀環境直接影響與制約企業的營銷活動,多半與企業具有或多或少的經濟關系。該企業的微觀環境對企業本身的發展有很多不利。企業本身實力不強,資金不富,影響力不強,這直接影響其營銷策略和營銷投入。該企業的顧客卻是那些有錢的主,因此這一點對公司來說是有利的營銷環境。該企業的競爭對手很多,但這是無法改變的市場競爭規律。企業所面對的社會公眾都是一群思想觀念落后的中國人,使其很難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這些微觀環境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銷活動。
2.該企業的宏觀營銷環境分析宏觀環境是指影響微觀環境的一系列巨大的社會力量,主要有:人口、經濟、政治、法律、科學技術、社會文化及自然生態等因素。宏觀環境一般以微觀環境為媒介去影響和制約企業的營銷活動,在特定場合,也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銷活動。該企業位于鄭州市區,鄭州市是一個省會城市,人口集中,政治法律等都比較完善,但該企業面對的一個瓶勁問題是無法生產及引進真正能夠消除污染的產品與設備,這也是目前的科技所不能達到的,這直接關系公司的營銷策略。不完美的產品,肯定得不到顧客的十分滿意,從而影響企業的銷售額。
(二)該企業的營銷特點及分析該企業采取的營銷路子是綠色營銷和體驗營銷,同時以推銷策略為主攻力。
1.綠色營銷綠色營銷,廣義的解釋,指企業營銷活動中體現的社會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充分考慮社會效益,既自覺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更自覺抵制各種有害營銷。因此,廣義的綠色營銷,也稱倫理營銷。狹義的綠色營銷,主要指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謀求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與環境利益的協調,既要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企業利潤目標,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態平衡,實現經濟與市場可持續發展。因此,狹義的綠色營銷,也稱生態營銷或環境營銷。綠色營銷與傳統營銷相比有著更為突出的特征:
(1)綠色消費是開展綠色營銷的前提;
(2)綠色觀念是綠色營銷的指導思想;
(3)綠色體制是綠色營銷的法制保障;
[關鍵詞]學刊年會;學術思想;知識創新;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6)11-0138-04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19
10月19日至23日,由北京聯合大學和洛陽師范學院主辦,洛陽旅游發展委員會、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洛陽師范學院國土與旅游學院、《旅游學刊》編輯部、中原經濟區智慧旅游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承辦的“2016《旅游學刊》中國旅游研究年會”在洛陽舉行。這也是自2011年開始,《旅游學刊》承辦的第六屆全國性旅游學術盛會。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旅游學刊》創刊30周年。為探討未來5年中國旅游研究及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問題,梳理《旅游學刊》創刊30年來旅游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加強旅游學界與政府管理部門及業界的溝通和交流,“2016《旅游學刊》中國旅游研究年會”秉承“前沿?理性?責任”的永久會議宗旨,以“學術思想、知識創新與價值取向”為本屆大會主題,對未來5年旅游學術研究的前沿關注進行展望,探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旅游研究與教育面臨的挑戰,“互聯網+”時代體驗經濟VS分享經濟的發展趨勢以及大遺址保護與遺產旅游開發等理論與實踐相交融的前沿問題,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領中國旅游學術研究的發展,共商中國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來發展之路。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香港的40余位旅游以及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高校的代表共400余人參加了此次 年會。
一、主題報告――學術思想、知識創新與價值取向
本屆年會期間,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Noel Scott教授做了題為《A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roach to Tourism Experience Design》的演講,介紹了他使用眼動感知、肌電感知等設備測量游客生理反應從而獲得游客情緒變化數據的經驗,并進一步探討了如何使用這些數據研究游客體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Daniel R. Fesenmaier教授做了關于《Designing Tourism Places: Design Science, SMART Destinations and Big Data》的主題報告,深度剖析了旅游體驗的本質,強調體驗經濟時代下支持旅游體驗的共同創造,用智慧方法去設計旅游目的地。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潘冰副教授做了關于《Advances in Tourism Big Data Research》的主題報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大數據研究、尤其是旅游大數據研究的現狀,指出了旅游大數據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大數據分析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并對未來研究進行了展望。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業管理學院副院長Brian King教授做了題為《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Capacity Building in Tourism Education: Hong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的報告,從香港、中國與世界三種尺度討論旅游教育中的國際合作與能力建設,討論國際組織、學者、本地政府與社區在旅游教育建設中的合作。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王寧教授做了題為《情感部落作為吸引物:從浪漫主義范式到部落主義范式》的報告,在旅游和休閑研究中引入了一個新的社會學理論范式――部落主義,深刻對比剖析了旅游消費過程中的浪漫主義范式和部落主義范式不同的游客社會關系類型。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教授做了題為《旅游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與當代可能》的報告,戴院長談到任何偉大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實踐,除了思想家之外更要尋找需要思想并有能力轉化為社會組織和生產實踐的群體。旅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尤其離不開學者的自我認同、歷史自覺和學術堅守。
二、對話論壇――思想碰撞、智慧火花
本屆年會專設了“河南旅游發展”和“體驗經濟VS分享經濟”兩個對話論壇。
“河南旅游發展”論壇
東北財經大學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謝彥君教授、河南省旅游局副巡視員李宗軍、上海財經大學何建民教授、北京巔峰智業創始人及首席顧問劉鋒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張寶秀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曾博偉副研究員參與了洛陽師范學院校長梁留科教授主持的“河南旅游發展”論壇,專家們就河南省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結合河南當前的旅游口號“老家河南”,從河南的歷史文化、區位環境、產業結構以及河南旅游發展過程等角度深入探討了其旅游業的發展方向與策略,分別提出“文化旅游”“旅游扶貧”“養老旅游”“鄉村旅游”“度假旅游”“文化素養教育”等發展關鍵詞,為河南省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建言獻策。
“體驗經濟VS分享經濟”論壇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王寧教授、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白長虹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馮學鋼教授、青島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院長馬波教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吳承照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李柏文教授參與了由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旅游城市研究中心張輝教授主持的“體驗經濟VS分享經濟”論壇。在體驗經濟及分享經濟時代,旅游及其產品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和更高的期待。專家學者們就分享經濟如何顛覆傳統的旅游商業模式、如何把體驗經濟完美引入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服務的全過程,以及“體驗經濟”與“分享經濟”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展開熱烈的探討。
三、分論壇――百花齊放、深度交流
1. 第一論壇:旅游、社區與社會文化
本論壇由張寶秀教授主持,王寧教授、謝彥君教授評議。
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副教授范莉娜通過對貴州黔東南處于旅游發展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3個典型侗寨中526位居民樣本進行個體對本族原文化及旅游者主流文化偏好研究。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講師萬蕙等以傣族潑水節的網絡游記文字為分析對象,從巴赫金“狂歡”理論出發,利用內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潑水節活動中的旅游體驗特征。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講師張高軍等結合中國當代社會巨變催生的具有獨特性的XX后,選擇國內典型旅游目的地杭州為案例,進行不同群體目的地形象的比較研究。參與第一論壇的還有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研究員崔慶明、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博士后魏雷、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文化產業與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尹鐸、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講師張機、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湯利華。
2.第二論壇:旅游者與旅游消費
本論壇由蔡紅教授主持,白長虹教授、谷慧敏教授、閻友兵教授評議。
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蔡曉梅教授等采用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方法,援引鄰避與迎臂效應的相關理論,探討東莞豪華酒店與社區之間的互動關系,試圖探究東莞豪華酒店與社區的景觀模式及其相互影響效應,以及解釋資本、地方政府及其社區區民在這一過程之中與東莞豪華酒店所展演的關系。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講師季少軍用系統綜述的方法對近5年來經濟背景下旅游與接待業的發展研究進行了梳理。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講師曾麗采用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及焦點小組訪談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消費主體、消費客體及消費過程的理論框架,通過中國公民赴日旅游購物消費探究中國出境旅游高消費現象。參與第二論壇的還有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周雪嬌、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志飛、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講師張建榮、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趙強生。
3. 第三論壇:旅游體驗與社會發展
本論壇由徐菊鳳教授主持,朱f教授、舒伯陽教授評議。
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樊友猛從體驗與經驗相區別的角度,對體驗的概念進行詞源學和語義學辨析,繼而借鑒伏爾泰、梅洛-龐蒂和杜威有關體驗的代表性觀點,進一步厘清體驗的學術內涵,最后結合具體的旅游行為和相關研究成果,提出旅游體驗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動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梁增賢以河南焦作云臺山景區周邊社區為例,針對同一研究群體于2014年和2015年開展兩年度的問卷調查,研究表明周邊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況、自己認為值得的生活狀況以及過去最好的生活狀況是旅游地社區居民對自己目前生活質量評價的關鍵參考,而非未來期待的生活狀況。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博士研究生韓靜關注社會旅游對弱勢群體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同時探討領悟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調節作用,在對國內136名流動兒童進行旅游前后對比的問卷調查發現,流動兒童的旅游參與對主觀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領悟社會支持正向調節旅游體驗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參與第三論壇的還有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賈一諾、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余構雄、武漢工商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劉蘇衡、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講師林敏慧。
4. 第四論壇:旅游經濟與社會發展
本論壇由王兆峰教授主持,馮學鋼教授、 張輝教授、馬波教授評議。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講師代姍姍以文昌東郊椰林為例,基于系統分析方法,剖析旅游地鎖定在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表征與起飛機制,并構建了目的地脫離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起飛機制。浙江工業大學講師趙磊基于中國1999―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以旅游業發展水平作為轉換變量,利用面板平滑轉換回歸模型技術,對旅游業和貧困緩解之間的非線性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講師等采用CFPS2014年的數據,選取與家庭旅游消費支出相關的部分變量,使用定量研究的“一般到特殊”的計量經濟學建模方法,解釋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是旅游消費支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并針對家庭旅游消費的特點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引導城市居民家庭旅游消費多元化,進一步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參與第四論壇的還有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博士研究生盧凱翔、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徐文月、華僑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寧。
5. 第五論壇:生態旅游與氣候變化
本論壇由章錦河教授主持,鐘林生教授、張玉鈞教授、王靜教授評議。
關鍵詞:思想政治;創新型;作業形式
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貫徹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中學生來說,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形式,是學生獲取、處理信息和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改革關注作業的創新,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設計合理的作業。對此,教師有必要對作業問題進行重新思考,積極探索創新型的作業形式和評價形式。
筆者在設計學生的作業形式的方面,做了諸多的探索。
一、搜索整理型作業
搜索整理型作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社會生活、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量高度膨脹的社會,學生每天接觸到的信息量越來越大,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筆者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考慮到這個特點,應該培養學生學會使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和教學資源的限制下,教師在課堂講授和傳播的信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這種情況下,可以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利用閱覽室、網絡、電視、報紙等渠道廣泛涉獵、搜集各種資料信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既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社會和整理分辨各種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人口問題時,請學生查找有關中國人口問題的資料,讓學生歸納總結中國人口的發展特點,這樣學生對中國的人口問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對中國相關的人口政策有正確的認識。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相應的搜索方向和方法,這樣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二、新聞時事型作業
新聞時事型作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生活的意識。教師要求學生每天抽時間觀看一些新聞時事類的節目,例如新聞聯播、共同關注、今日說法等電視節目,要求學生要對自己關注的新聞時事做下記錄,并且做出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針對新聞熱點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每個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針對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辯論。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對國家時事的關注,又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能力。
從新聞時事型作業開始布置之后,學生對新聞時事關注度明顯提高,在課堂上學生經常能夠提出一些當前的熱點焦點問題,并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黨的十勝利召開,學生在十期間始終保持高度關注,對十的熱點問題非常了解,在課間經常聽到學生討論相關的熱點話題。筆者認為做這種作業對學生養成關心時政、關心國事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非常有利的。
三、社會實踐型作業
社會實踐型作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動手型作業。現在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強,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乏親自動手的觀念。實踐證明,孩子從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還能養成珍惜勞動成果,尊敬父母、尊重他人的品質,而且還可以讓他們的身心更健康,間接地促進他們的學業。為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可要求學生回家學做一些家務勞動如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等。此外,也可以組織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和社區義務勞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2.動腦型作業。學生通過觀察社會,獲得對社會生活的種種信息,往往會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筆者布置了一些針對社會生活的動腦型作業,例如要求學生在公園、廣場等各種公共場所,隨時隨地觀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動腦思考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分析整理出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可以針對印象深刻的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教師、同學一起探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敏銳的洞察能力,不斷地積累生活知識,獲得做人的直接經驗,學會尊重他人,掌握和遵守道德規范,學會遵守社會規范和國家的法律法規,更能適應社會。
3.心理型作業。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心理往往敏感脆弱,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在和父母溝通方面,有很多學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障礙。經常聽很多父母講,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代溝越來越深,孩子的心里話很少和父母講,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遠,經常和父母鬧別扭,造成家庭關系緊張。同樣,有不少學生也反映自己和父母的溝通非常少,有的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到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變化;有的父母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溝通方式簡單粗暴,造成交流的困難。
筆者設計了一些心理型作業,例如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給父母寫一封信,信的內容是自己的心里話,并且要求父母給孩子回信,這樣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關系更加融洽,減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父母和孩子的心情更加愉悅,家庭關系越來越融洽。
4.體驗型作業。學校培養的學生最終是要走出校門的。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安排適時布置一些社會體驗型的作業。例如,在講我國的環境問題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去參觀污水處理廠,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通過這樣身臨其境的體驗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領悟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報告型作業
報告型作業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性。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的研究實踐能力,通過布置撰寫報告的作業,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思考到的個人觀點,都寫成報告。教師在布置報告型作業時,首先要對報告的形式進行講解,這樣學生才可以順利地寫作報告,其次教師要對報告的內容做一定的規范,要求學生撰寫的報告內容要積極向上,能夠引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情境體驗是體驗教學的基點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體現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適當配以圖片,開發相應的音像資源。教材應選擇典型案例,設計開放性情境,通過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新教材的編寫大量采用了不同的情境,運用趣味事例、故事、寓言等具有啟發性的例子導入新課,課題的表現方式明了、活潑,圖文并茂,顏色艷麗,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整個新教材鼓勵教師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選擇綜合而典型的材料,創設生動具體的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向,強化學生參與的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升華積極的情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說,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情境的體驗是采用得最多的教學方式。
多媒體能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視聽輔助,動畫畫面所展示的仿真環境使學習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習者的視覺功能,增加其感官刺激,十分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反思。例如,蘇人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在講《生命只有一次》這一課時,拋棄了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教學結構,利用多媒體給同學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一些視頻資料,通過這樣一些畫面的不斷刺激,學生的情緒開始被調動,表情開始變化,當學生完全沉浸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中,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同學們,我們看到生命既是如此的脆弱又如此的堅強,我們對生命有什么樣的看法?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呢?”在之前的體驗下,學生不用看書就能說出很多關于生命的看法,基本滿足學習的要求,并達成一致的看法,而且自己體驗的會在記憶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每年的《感動中國》我都會在第一時間讓學生觀看,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強化主體感受,在主體參與中完成情感的升華。當然,學生的感悟和生成往往帶有情緒化傾向,他們更多地是借助個體的情感來體驗學習內容和其他因素。在經歷了建構學習階段之后,學生往往會有成功的體驗、愉悅的心情和求知后的滿足。當學生的認識和情感仍處于淺層次的體會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以更高的目標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感悟和情感。
二、生活體驗是體驗教學的根本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生活體驗是指學生通過參加社會活動,以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進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最好辦法是回歸生活。環境、生活在人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別是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尤為突出。新課程標準也要求,要教會學生學會生活。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特別注重學生生活化的體驗,抓住學生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事件,進行教育引導。
因此,我們利用學校和社會的資源,大膽地創新和實踐,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是全國“雷鋒車組”的實驗基地,我們邀請“雷鋒車”巡講團,進行了“雷鋒車”事跡的報告會,參觀了市民廣場的“雷鋒車雕塑”,同學們感觸頗深,萌發了當一次雷鋒車手的想法,所以報告會結束后,有同學主動提出要去車站親身體驗“雷鋒車手”,我們積極與車站方協商,輪流安排各班團員先進行這樣的體驗活動,回來后,讓他們在升國旗的時候在進行宣傳,利用學生的視角重新詮釋新時期雷鋒精神的體現。利用這樣的機會,在進行《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學時,我們將體驗“雷鋒車手”的事情再一次從他們的記憶中調出,配合圖片、視頻資料,用同學們自己的觀察、體會、感悟所得來的寶貴的體驗,充分展示了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收獲了快樂這樣比較難理解的知識,讓學生的體會淋漓盡致,這樣的教學重難點在實踐體驗中輕松地破解。并通過正面教育讓同學們的情感得到升華、正確的價值觀得以生成。
三、實踐體驗是體驗教學的關鍵
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強調:“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含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思想品德課要想在學生的心理和人生中留下有意義的痕跡,即必須找到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方法;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方法;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方法。而實踐就符合這一目標,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顯然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勤于動手、勇于實踐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也成為了新課程推崇的先進理念之一。
令人高興的是,江蘇省教研室舉行的“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更是全方位展現了思想品德“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和成效。“公民培養方案”要求全班同學都要參與,具體有六個步驟:①確認社區中存在的公共政策問題;②選擇班級要研究的問題;③收集班級所要研究問題的有關資料;④制訂班級(行動)方案;⑤(向班級或社區)報告方案、接受聽證;⑥總結(反思)學習經驗。在這六個步驟的研究中,學生的研究、合作、交往能力在參與過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鍛煉,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到社區公共問題的決策,對公民素質的養成有極大效用,同時動員了相當的社會力量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不僅使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正面形象得到了大大提升,而且使學校、教育部門和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關系得到了友好溝通。
筆者利用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完成的“關于市民闖紅燈問題的研究”這個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從問題的確認到選擇、研究、接受聽證,到最后本次活動方案的形成,活動的開展這些環節,都讓學生體會到了汗水、收獲、傷心、喜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成為項目課題的學習者、研究者,成為問題解決的親歷者、參與者。學生收集整理信息,分工協作、合作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他們的策略意識、創新能力、演講水平及思辨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也隨之大大拓寬,學生的法律意識、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養成、增強和提升。無論是這些孩子,還是筆者自己,參加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最大的收獲就是:在過程中體驗,在結果中反思。正是看到了這個活動的意義所在,連云港市為了推廣“公民教育實踐活動”,讓教師能真正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和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推廣和研究。所以筆者堅信,這個活動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會給參與的學生以啟發,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了課程設置的三維目標。這個活動的多樣性、趣味性和實效性,能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值得在思想品德課中不斷推廣,深入研究,不斷創新形式,更好地提高教學實效性。開展體驗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理解理論精髓,不斷開拓思維,設計和組織各種恰當的情境和活動,引導和發動學生投入其中、親歷體驗的整個過程。體驗式教學對教師的語言表達、活動組織、人際溝通和主持變通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由于個體經歷的不同,可能會得出與教學目的不相符合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妥善分析和恰當處理,既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給予恰如其分的評點和指引。開展體驗式教學特別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的感知和各種花俏的形式以及熱鬧的假象,在體驗中思考和升華是體驗式教學最后的關鍵環節,教師要把學生感知到的經驗和情緒引導升華為理性層面的認知和情感,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創新教育落到實處呢?心理學表明,學齡兒童的智力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處在學齡中期的初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份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是說,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而不是“思辯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感性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得來的。
一、課堂教學,注重體驗,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教”不會的。所以,課堂教學只是提供、營造一種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條件和環境,并在實踐中得以體現。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主要采取以情境體驗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從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人手,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活動,是一種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學生參與興趣,激發創新潛能,促進學習成果內化的目的。首先根據特定的情感目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情境創設可以利用語言、圖像、影視、表演等手段。例如:學習《看戲》時,利用影視手段,播放一段戲曲表演,使學生體驗一下看戲的情景,很容易使學生進人角色;學習《口技》,讓學生上臺試著表演一項口技;學習《回聲》,讓學生聽一段有關回聲的錄音……。這些手段,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行為,又能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組織學生圍繞某一任務或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活動,在交流的活動中提高認識,轉變態度,培養情感。例如學習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的生活時,在讓學生品味景物描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如何捕鳥,讓學生現場表演捕鳥的過程,這種實踐引導的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最后是內化創新,通過總結,澄清是非觀念,內化情感.遷移訓練,達到創新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口頭作文,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這是學生在實踐中的再創造,也是自己情感的再體驗。其他如課本劇的表演,改寫文章結尾等,都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體現。
二、活動課程,落實實踐,鍛煉創新能力
語文的閱讀,學生沒有實踐體驗,就無法理解;寫作中,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就無法產生創造性的文章。活動課程,給學生提供了鍛煉自己的舞臺。例如課本劇的表演,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活動。我在上完《皇帝的新裝》后,組織學生分組改編課文,進行表演。學生都投人極高的熱情,不時出現創造性的“火花”,學生在這里將知識與能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如讓學生編《班級日報》,初中語文教材第三冊有一些讀報、編報的有關知識,學習之后,我要求學生自己進行組稿、版面設計、題圖插圖、刊頭設計、文學美術的搭配,親身感受一下辦報的辛苦和樂趣。經過幾天的努力,大家的手抄報終于辦成功了。通過展評,發現手抄報精彩紛呈.特色各異,同學們看到那一張張凝聚著自己心血的小報,都異常興奮,格外珍惜,他們創造性在這樣的實踐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其它的如朗誦會、演講比賽、賽詩會、講故事比賽等,成為學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非常樂意投入這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社會實踐,展示學生創新能力
“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是生活”。從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來看,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基本環境。但是,課堂教學的空間畢竟是狹小的,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畢竟也是有限的。語文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培養適合現代社會的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語文教學這條途徑,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等基本素質。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而須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
1.寫調查報告。一般做法是,教師給出調查研究題目,并且告訴學生報告的內容要求和寫作格式,由學生自己去實地調查,去查找資料,按要求完成。還可讓學生去調查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單獨完成或分小組合作完成都可以。例如,我曾讓學生以本地區環境衛生情況為例,寫一份《關于本地區環保調查報告》,然后在全班展開交流,對可行性方案進行討論答辯形成共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知識,鍛煉了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同時也學習了寫作技能,更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鍛煉和運用。
2.實地觀摩。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由于學生實際經驗不多,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有一定難度,如果適當地給學生創造實踐體驗的機會,學生就能對作品產生共鳴,甚至能創造性地理解課文。例如《秋魂》這一課,學生對這課所表達的情感難以體會,于是我帶領學生看秋實,品秋色,體秋味,觸秋風,摸秋葉,查秋土,觀秋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深深體會到,秋不僅是成熟的季節,同時秋本身也是成熟的,它有一個成熟的大腦,知道所有的收獲并非自己獨自創造,而是自然界共同的結晶。
3.讀報用報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主要方式是讓學生們以編輯的身份為報刊上登載的社會新聞寫評論.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通過讀報、用報,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引導學生關注人生,關心社會生活,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身邊發生的問題,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是語文、生活中充滿語文”,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提高了語文應用能力。此外,指導學生寫“隨感”,也是加強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時時、處處觀察大自然,留意社會現象內容要求不高,先寫學生看到什么,再寫自己感悟到什么。長期積累,學生對一些平常的現象、事物就有了極深的認識。因此,要使語文教學充滿生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在目標上要求綜合能力的提高和自身價值的社會實現,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內容上追求廣博,關注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問題和自然科技問題;在態度上主動地求知,能動地發現、探索和創新;在時空上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手段上逐漸構建立體的相互交流相長的網絡學習系統,這樣,學生就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創造。
“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為王。Dynatrace的數字性能管理平臺從提高客戶轉換率和優化業務流程兩個方面幫助客戶提升運營。
“馬化騰說騰訊創新的三大利器是用戶體驗、快速迭代、灰度機制。細致琢磨下,其實就是用戶體驗,因為后面快速迭代、灰度機制也是為用戶體驗服務的。歸根結底,‘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為王。” 6月17日,全球應用性能管理(APM)供應商Dynatrace在京舉辦Perform Day 2015用戶大會,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琚偉在會上強調。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移動終端的風行催生了全新的數字化商業模式,促使商業社會步入數字化時代。今年,隨著“互聯網+”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擁抱互聯網也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體驗不但是決定企業業務成敗的關鍵因素,更是決定企業能否順利挺過數字化浪潮。在此趨勢下,積極擁抱互聯網、走向數字化已成為企業沖浪“互聯網+”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經之路。
Dynatrace之前是Compuware公司的一條產品線,2014年Compuware被私募基金收購后,將APM產品線與大機業務分離,Dynatrace成為APM獨立公司品牌。在本屆用戶大會上,Dynatrace首次正式推出其數字性能管理平臺――DPM的創新理念和解決方案。琚偉表示,數字化正在改變世界,應用性能管理也因此步入新的拐點。應用性能管理將不再僅僅是監控工具,而是注重用戶體驗管理、驅動企業業務創新和贏得競爭優勢的數字性能管理平臺。
各行業的多家用戶在大會上分享了各自應用Dynatrace的經驗。聯想集團監控專家李晨表示,Dynatrace數字性能管理平臺的模擬監測和用戶體驗管理強有力地提升了聯想的IT服務,有效地支撐了聯想全球的業務。中青旅遨游網CTO王安偉介紹,Dynatrace的用戶體驗管理幫助遨游網更好理解了旅游用戶的需求,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和運維質量,使遨游網在競爭激烈的線上旅游市場取得了一席之地。
中國電信作為傳統企業的龍頭代表在面對“互聯網+”的大潮時,也選擇了Dynatrace數字性能管理平臺來實現對用戶體驗的跟蹤,以期在互聯網時代繼續保持領導者地位。安吉星應用支持經理車益超表示:“Dynatrace整體解決方案幫助我們實現了真正、全面、實時的監控整個系統,實現了服務質量的可視化,并通過有效預警,降低故障的發生率。此外,Dynatrace整體解決方案還幫助我們有效簡化了運維流程,提高了運維部門的工作效率。同時,歷史數據和趨勢分析為我們提供了系統容量的規劃參考,也為業務部門決策提供參考,有助于精確決策,避免浪費投資。”
憑借Pure Path專利技術,Dynatrace數字性能管理平臺實現全數據和無縫隙數據采集,成為端到端監控的性能管理專家。立足于用戶體驗管理,Dynatrace數字性能管理方案實現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的有機結合:應用監測和數據中心監測能讓企業全程跟蹤交易,在數秒內實現代碼級切換,從而快速精準地找到故障并解決問題;通過模擬監測和真實用戶體驗管理,企業足不出戶就能監測世界各地的性能,并獲得業務和開發相關的洞察。
2014年,在Gartner APM市場分析報告中,Dynatrace 再次坐穩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并且至今已連續5年被Gartner魔力象限評選為APM市場領導者。2014年, Dynatrace在中國市場便實現了115%的營收增長,全球范圍內的營收更是達到3.269億美元,占據 12.5% 的市場份額,
目前,Dynatrace的數字性能管理平臺已被各行業的領導品牌所廣泛采用,其中包括近80%的世界500強企業,行業涉及金融、電信、移動、電商、票務、航空、物流、制造、能源等。對于接下來的公司發展,琚偉信心滿滿。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研究性學習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作為新的學習方式,有自主性和體驗性兩個最主要的特點。
1.自主性
自主性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上:首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自主選擇課題、自我研究、自我評價;其次,學校和教師對研究性學習進行的教學組織應有利于培養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的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之一,它是體現在研究性學習從課題的提出到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整個過程之中,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考察、測量、實驗、勞動等多樣化的自主探究活動使自己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發揮。
2.體驗性
研究性學習的體驗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基本目標,它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研究經驗基礎上的。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體驗課題的提出、分解、確定,到相關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可行性論證,研究方案的實際操作,研究小組人員之間關系的協調,最后的觀察和實驗數據的處理、結果的假設和論證、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撰寫等。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體驗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和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經驗,真切地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掌握和理解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規則和學習技巧,養成良好的研究習慣和道德。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體驗的重要性是因為,學生的親身體驗可以促進理論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
1.課題選擇階段的指導
課題的選擇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最為關鍵的一步,選擇好的課題并順利實施,才能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并進行創新;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題選擇階段,教師要對學生的選題進行正確的引導。
(1)指導學生選定課題研究題目
在研究性學習中,如果學生選擇的課題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對課題感興趣并覺得有研究的意義,那就有把課題做好的可能。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從何處選題,課題出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課題的選擇可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問題,多維度地看待同一個問題,從而發現值得研究的課題;社會實踐活動中出課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參觀考察和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等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把學生感興趣又切實可行的問題結成課題供學生繼續研究;課題可以就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問題來展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產生很多不同的觀點,教師要對這些學生討論的問題適時發現并進行挖掘,這樣就可以發掘出學生感興趣的課題;課題還可以就學生關心的時政、時事等來開展,選擇這些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課題更容易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善于從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多維度去發現和思考問題,并能多方面搜集問題的相關資料,最后歸納總結出具體的研究題目。
(2)指導學生根據研究課題設計實施方案
為了推進“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有效順利實施,在課題選定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題的開展程序設計實施方案和活動設計方案。在課題實施方案設計之前組織學生進行通識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的一般步驟和階段并能根據本課題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活動方案,以利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順利實施。課題組一般采取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進行適時的調節的辦法組成。在指定的實施方案中要有對課題研究目標進行清晰的表述、研究采用的具體的方法和研究工作的程序、步驟的設定。
(3)組織學生對研究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在研究計劃制定下來之后可以由教師或專門的專家組成評審組,來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質疑和論證。在對課題進行可行性論證時,要把課題實施的人力、財力、物力、時間等客觀因素考慮進去,同時還要看課題本身是否具有創新性和使用價值。同時要看選擇課題是否能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因為這是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的主要方面;看課題的選擇能否在提高學生的能力,盡可能做到以選擇的課題為中心能組織學生開展多學科綜合知識的準備,最大程度地拓寬學生的視野,有目的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搜集、分析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題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指導
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從課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報告的撰寫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1)指導學生搜集課題相關信息
在明確研究課題題目和實施方案確定之后,學生就進入了具體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研究階段,在明確了研究的具體問題、確立了研究的目標之后,學生便進入具體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個人研究和分組合作研究等多種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搜集、加工和處理信息,以積極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對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學生在搜集豐富的信息資料的同時可以拓寬自己的研究思路;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幫助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節省時間少走彎路。對于搜集信息的方法,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如上網查閱、動手實驗、去圖書館、實地考察訪問、問卷調查等來搜集信息。
(2)指導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總結
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資料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經實踐和體驗所獲得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加工處理。這些數據可能是來自于學生的實驗或觀察的記錄,也可能是問卷調查反饋得來的數據或是查閱文獻資料的統計數據,學生在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時可以通過統計表、統計圖、集中量或差異量等統計方式進行描述或推理,教師要在學生處理信息數據的過程中加以引導,確保學生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處理可以通過書面的形式或口頭的形式總結出來。盡可能引導學生運用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作為交流工具。
3.教師要指導學生撰寫研究報告,展示研究成果
學生研究成果的表達交流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和方法,如撰寫實驗報告的形式和調查報告的形式等,也可以通過舉辦辯論會、答辯會、展示會以及編刊物、辦板報等形式來表達,盡可能使學生的研究成果在班級或更大的范圍得以發表。教師指導學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堅持在科學性的前提下有所創新
首先,要有充足的論據進行嚴密的論證,通過在可靠的實驗過程中觀察得到的數據資料作為論據支撐,同時還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事實和研究結果。其次,研究報告撰寫的過程中,觀點的表述要遵循準確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原則,作為嚴謹的理論文章進行撰寫。
(2)注意語言表述的觀點和實際數據相統一
首先,要排除掉和研究課題無關或相悖的材料,圍繞研究的主題選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數據資料。其次,要注意對材料真偽和價值量的大小進行鑒別,從而選取客觀實際而又生動新穎的材料。在選取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分析、歸納,進而提取論點、得出結論。
(3)指導學生展示和推廣研究性學習成果
研究性學習的最后階段要做的工作就是展示取得的成果,成果的展示可以依據課題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長和允許的條件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進行展示,可以是發表、研究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也可以舉辦專題的報告匯報成果、影像展覽、專題板報以及實物模型的展示等。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劉新奇.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生成探討.課改前沿,2007(8).
[3] 趙祥.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與管理,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