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會文化心理

社會文化心理

時間:2022-12-21 11:11: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文化心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會文化心理

第1篇

[關鍵詞]現代漢語;英語借詞;社會文化心理

Abstract:ByanalyzingEnglishloadwordsinChinese,thepaperpointsout3featuresofloanwordsandundertakesculturalandsocialanalyses.ItfindsoutthatEnglishloadwordsbearculturalmeaningsandpredictsthatthenumberofloanwordsinChinesekeepsincreasing.

Keywords:modernChinese;loanwords;socio-culturalpsychology

一、前言

外來借詞又叫外來詞。現代漢語大量吸收外來詞語,豐富了自身。而英語作為世界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其大量涌入和廣泛流行構成了現代漢語最龐大的外來詞陣容。它們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其蘊涵著的社會文化心理意義,已經成為語言現象中引人關注的一個熱點。國內學者對外來借詞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近幾年來對外來借詞的分類及其發展的研究見多,如張錦文從英漢借詞對比的角度[1]、謝曉虹從其引入的翻譯的方法探討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莫秀蘭[2]、黎昌友[3]、習強毅[4]等均對漢語中的外來借詞的發展趨勢做了有益的探索。英語外來借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和心理現象,是特定時代大眾文化心理的體現。本文將就現代漢語中英語外來借詞的特點探討分析其所蘊涵的社會文化心理,同時預測漢語中的英語詞匯將會持續上升。

二、現代漢語中英語借詞的特點

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具有數量多、涉及面廣的特點:既有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政治經濟類,也有生活娛樂、飲食穿著、藝術體育類,呈現出詞匯的多方位滲透多層次引進的態勢。且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這類詞匯呈現出流行與發展的趨勢。從當前流行的詞匯來看,當前英語外來詞呈現出如下特點:

1.音譯形式和外文縮寫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種形式的外來詞中占優勢

現代漢語的英語外來詞中,音譯詞量出現了增大的趨勢。董秀梅認為,人們對音譯詞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已逐漸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因而引起音譯詞的數量劇增[5]。除了人名、地名、國名外,其他詞也用音譯的形式,如基因(gene)、伊妹兒(E-mail)、納米(nanometer)等等。不但新產生的詞多用音譯的方式,已經意譯的詞有的又變成了音譯。如:carton,早期曾被音譯為“卡通”,后代之以意譯的“動畫片”,一直流行了幾十年,而近年來,卻又以“卡通”一詞取而代之。又如:Taxi一詞,最初傳入我國時,其音譯為“的士”,后人們根據其用途及性質譯為“出租車”,總想把前者打入不規范之列,結果“的士”一詞不但沒有隱逸,反而在口語中十分流行,還衍生出了與之相關的“打的”、“貨的”、“面的”、“轎的”、“摩的”、“板的”、“的票”等說法。

為了使語言簡練而對詞語加以簡化、縮略成了新詞語產生的途徑之一。將一個詞縮短是現代英語的一種普遍構詞現象,其簡縮的途徑是把各種詞語的關鍵性詞素抽取出來簡縮而成,如音樂電視MTV(MusicTelevision);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碟片CD(CompactDisc)、托福TOEF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CT(CellTherapy)、VCD(VideoCompactDisc)等。

漢語外來詞的縮寫形式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大致保留原有的信息,而且出現頻率越高,簡縮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流行方式愈烈。如: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當高科技走入千家萬戶普及之際,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因特網協議IP(InternetProtocol)、集成電路IC(IntegratedCircuit)等已成人們的日常話題。在科技信息發達,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形式簡單而表意豐富的字母化外來詞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尤其是以縮略詞方式引進的字母化外來詞極顯其表意之能,應積極合理地加以運用。從目前的趨勢看,音譯形式有可能成為漢語大量、便捷地吸收外來詞的主要形式,而縮寫形式將會長期存在。

2.外來詞的吸收和引進不再限于科技等專業領域,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增長的態勢,許多是商品名稱和商標

語言是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時期的新詞新語是一定時期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我們都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領域的交流日趨頻繁,為了更直接、更快捷地進行交流,科技領域里有大量的外來詞,如CPU(計算機中央處理器)、DNA(脫氧核糖核酸)、ISO(國際標準化組織)、ABS(汽車剎車防抱死裝置)等;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有關計算機的詞匯產生速度之快,讓我們根本無暇統一譯法,于是干脆直接借用,例如Windows95/98/Me/2000/XP、Excel、Word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急劇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商品不斷涌入國內市場,新外來詞涉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態勢。

如娛樂休閑方面有:卡拉OK、KTV包房、保齡球(Bowling)、迪斯科(Disco)、蹦極(Bungee)、舍賓(Shaping)、粉絲(Fans)、瑜伽(Yoga)、熱狗(Hotdog)、桑拿(Sauna)等。

生活方面有:丁克(DINK)家庭、AA制,PC(個人電腦),ATM(自動取款機),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DIY(自己動手制作的)等。

商品、商標方面有:比薩餅(Pizza)、蘋果派(Applepie)、漢堡包(Hamburger)、布丁(Pudding)、XO、耐克(Nike)、雪碧(Sprite)、飄柔(Rejoice)、奔馳(Benz)等一大批外國商品名稱。

3.外來詞的派生和組合能力都很強,呈現詞素化、口語化的趨勢

英語外來詞一旦被人們接受,便迅速流行開來,并被用于派生或組合其他詞語。如:由E-mail派生出E時代、我的E家等;由Talkshow派生出服裝show、我型我show、汽車show、婚紗show等。

現代漢語中有的詞本來是純粹的音譯詞,不含任何意,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音譯詞中的某個音譯字逐漸取得了獨立性,不表意的成分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或單獨使用或派生組成新詞,成為一個音義結合的漢語語素。如:

由bar(酒吧)產生“吧”,派生出吧女、吧臺、吧柜、吧椅等“吧”;“吧”現在有廣泛使用的趨勢,語義也發展了,例如琴吧、陶吧、瓷吧、畫吧、布吧、網吧、氧吧,甚至于出現了書吧、迪吧、水吧。

由beer(啤酒)派生出生啤、熟啤、冰啤、黑啤、扎啤等。

由bus(巴士)派生出空中巴士、巴姐、豪華巴士、旅游巴士、巴士公司、巴士專線、大巴、小巴、快巴等。

由pie(派)派生出蛋黃派、草莓派、藍莓派等。

三、現代漢語英語借詞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心理

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和心理現象。它們的廣泛傳播與流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底蘊和深層的大眾心理因素。一些詞語之所以流行,在于它們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含義,即人們對所指現象的社會觀念、文化心態、審美趣味以及懷有的某種心理偏見等。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體現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是特定時代大眾心理條件的特殊體現。

1.音譯形式和縮寫形式的大量流行是當前漢民族文化在英語借詞的選用中求新尚簡的語用心理的體現

當今社會是個開放性社會,高效率是時代的特點與要求,對語言來說,最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證準確無誤的前提下,用最簡潔明快易懂的手段,達到交際的目的。英語音譯形式和縮寫形式的大量出現,就是現代社會要求經濟、省力、高效率的產物,也體現了在語言選用上的一種求簡的原則,也與今天的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活有關。如APEC這一縮略詞被直接運用到漢語中就經歷了一段步步簡化的過程。APEC的漢語全稱是“亞洲和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在該組織成立的十多年里,我國媒體都使用其漢語簡稱“亞太經合組織”,直到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上海召開,各媒體才開始使用該組織的英語縮略形式APEC來報道。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每年各大媒體都會報道亞太經合組織的年會,所以前提條件是人們對這個組織已經非常熟悉,這就為APEC的這一英語縮略形式的借入創造了條件。該組織的名稱在我國經歷了這樣一個演變的過程:漢語全稱——漢語簡稱——英語縮略語,相比之下,APEC要比漢語簡稱更簡單。

當然,順應時代的發展,也有很多縮略詞沒有經歷這一過程,直接進入了漢語的使用。如2005年隨著超女大賽的火爆,“PK”頻繁進入人們視線。這個詞源自英語短語“PlayKiller”,本來是足球賽中表示罰點球的術語,后來又被網絡游戲和媒體廣泛使用。現在的“PK”,綜合了“淘汰、勝利、打擂、競爭、二選一”等含義。“PK”被收入2005年十大網絡流行語言之一。這再次印證了:在并存的語言形式中,人們往往習慣于選擇音節簡短的表達。

2.現代漢語中外來借詞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增長的態勢體現了人們在語言運用中追求個性、求新求異的心理

語言心理和其他文化心理一樣,有追求時髦的傾向[6]。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量吸收和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等物質文明成果的過程中,代表著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對我國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國城市人群,特別是知識青年對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認同和崇尚的態度。而英語作為西方文化的載體,也就自然引起人們的興趣,得到很多人的喜愛。現代漢語外來借詞流行的人群,多數為年輕人。年輕人喜歡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因此,他們喜歡用新奇有趣的語言來張揚個性,引人注意。如粉絲(fans),這是一個正在流行的音譯英語借詞,它是“fans”的戲謔音譯,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我們平時所說的“迷”,如歌迷、球迷等等都可以稱為“粉絲”。粉絲這種食品是和其他菜類一起煮食的,和什么菜煮在一起,就會有什么菜的味道。用“粉絲”來戲謔那些瘋狂的歌迷、球迷等形象地表現了他們在偶像面前喪失自我的狀態。另外,“粉絲”的使用也體現了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求新求異的心理。青年一代對歌迷、追星族、發燒友等詞語已經司空見慣,對英語的fans也不以為奇,于是用音譯造出粉絲一詞,試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它的使用為文章或娛樂節目、新聞報道增添了戲謔效果,因而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一個高頻使用的英語借詞。

再如,構詞詞素bar(吧)最初指西餐館或旅館中賣酒的地方,即酒吧,而后在相關行業領域中就延伸出了吧臺、泡吧等詞;后來語義進一步發展引申出網吧、氧吧、書吧等,用以標榜自己的經營場所具有較高品味或休閑意味,都可以冠以“吧”的名號。

3.外來英語借詞詞素化、口語化趨勢體現了中華民族自信、包容的社會文化心理

漢語言及其文化在引進外來詞的時候,經過不斷地融合與調整,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語言,而且迅速地普及。其詞素化與口語化的態勢說明:現在的中國已不再是過去閉關自守、盲目自大的中國。中國人越來越能夠坦然地面對外來的新鮮事物,變得越來越自信,同時也表現了中華民族對新思想、新概念的巨大的包容性、創新精神和對外來文化的融匯能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代表著西方國家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產品的新詞匯大量進入現代漢語。來源于英語的借詞將越來越多地為大眾所接受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

英語外來借詞的發展是中國同國際交往的結果,它們已經滲透到我國城鄉的每一角落,人們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地球村的意識,積極吸收與接受這些新詞匯。如今的時代對外語學習高度重視,全社會的外語水平普遍提高,人們對外語日益熟悉和了解。這為英語外來借詞的流行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發展。

四、結語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任何語言的發展都需要從別的語言吸取營養來取長補短。從一種語言中的外來詞,我們往往可以看出這一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歷史關系和文化交流情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借詞的多少是一個國家開放程度高低的標志。英語借詞給當前的漢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異域的文化風情和科技發展,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功能。當前在外來詞的引進中確實存在濫用外文、盲目洋化等傾向,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并盡快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的。不過從整體上看,外來詞大量引進,積極作用要大于消極影響。當然,由于漢語自身的篩選機制,我們相信,吸收外來詞和否定傳統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關系,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吸收消化外來新詞。漢語外來詞已滲透到漢語的各層面,成為漢語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預測,漢語中的英語詞匯數量將會持續上升。

[參考文獻]

[1]張錦文.關于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J].辭書研究,2003,(3):69-75.

[2]莫秀蘭.漢語外來借詞的新趨勢[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S1):49-50.

[3]黎昌友.新時期新詞的來源及發展趨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22):74-76.

[4]習強毅.新時期外來詞的引入及其發展趨勢[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3,(1):114-115.

第2篇

模糊語言,作為一種彈性語言,是指外延不確定、內涵無定指的特性語言。模糊語言生動形象、委婉含蓄、靈活多變,看似模糊卻顯示了語言的嚴謹性與客觀性。商務英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具有其特殊的語言風格,在選詞造句、語體特征和修辭運用等方面都形成其鮮明特色。商務英語一般要求語言表達精確嚴密,滴水不漏,但是由于商務場合本身的不穩定性,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商務英語中也會使用適量的模糊語言,這不會影響商務英語表達的精確性,相反,還會提高商務英語語言的靈活禮貌性。國內外很多語言學家和學者通過大量實例分析研究了商務英語中的模糊語言及其語用功能,并得出了一些有借鑒意義的結論。商務英語中大量使用模糊語言不但具有語用功能,還蘊含了很多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筆者查閱了中國期刊網,從1999年至2011年已發表的關于模糊語言的論文共540篇,其中關于商務英語模糊語言的期刊論文29篇,大都是分析商務英語中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但對商務英語中模糊語言蘊含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的研究還是空白,本文對此進行探索。

1模糊語言概述

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客觀世界的多變性決定了語言的模糊屬性。語言是模糊與精確的統一體,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共存于語言系統中,有些時候言語交際需要精確,有些場合言語交際又不得不模糊。模糊語言作為言語交際中不可缺少的語言現象引起了眾多語言學家及學者的關注。模糊語言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Lakoff[1]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語的概念,Brown和Levinson[2]認為,模糊限制語是指在某種前提條件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話題精確程度的詞語,Prince等[3]從語用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美國控制論專家Zadeh[4]于1965年提出了完整的模糊理論。1979年我國知名語言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名教授伍鐵平[5]首次將模糊理論引入到我國的語言學領域。雖然語言學家和學者們對模糊語言的概念各持己見,但對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達成了共識,都認為模糊語言暗指的范圍看似不定,但核心意思實則明確。模糊語言充分利用客觀世界的多變性和語言表達的含蓄性,在一定語境能提升言語交際的效率和溝通合作的靈活性。近年來,各國語言學家就經貿、科技、醫學、文學等領域的模糊語言現象展開了多層次研究,視角由單純的語義探討發展至語用策略和語篇建構,分別從模糊邏輯的角度、修辭的角度、話語分析的角度、認知的角度以及語用的角度對模糊語言現象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得出模糊語言可以改變話語的真實條件,掩蓋知識的不足,或者出于禮貌和尊重,減緩語氣,提高語言的表達效率、準確性、靈活性等結論。

2模糊語言在商務英語中的應用

模糊語經常出現在日常交際或文學作品中,但是在商務英語中,適度運用模糊語言也司空見慣。商務英語作為一種特殊用途英語,指英語在商務場合中相對獨立的應用,也是英語發揮社會功能的最佳表現。由于商務活動較強的目的性、趨利性,商務英語具有較強的語用合作色彩,表述簡練而準確、有力而溫和,語氣堅決而不失風趣,用詞明白易懂、正式規范。然而在商務活動中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適度地使用模糊語用策略,可以提高商務英語表達的精確性、嚴謹性和靈活性。在國際商務交際中,運用模糊語言可以使溝通交流更加靈活委婉,尤其是對一些雙方都敏感在意的事項、矛盾之處、核心利益問題等,模糊語言可以使話語更加可信穩妥、委婉客氣,起到掩飾回避、迂回表達、聲東擊西的作用,既能保全雙方面子,維系合作關系,又能避免承擔不必要的責任或招致批評,這主要體現在商務英語廣告、商務英語信函、商務英語合同和商務英語談判中。

2.1商務英語廣告

商務廣告是具有極高商業價值的實用文體,通過向潛在的消費者群體介紹產品,激發其對某種產品的興趣,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一則成功的商務廣告必須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具有提供信息功能、誘導爭取功能、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商務英語廣告在語言上具有AUCA要求,即認知(awareness)、理解(un-derstanding)、說服(conviction)、行動(action)。并且,商務英語廣告簡潔、生動、形象、富有感彩和感染力,選詞通俗、易記,大量使用含有褒義色彩的評價性形容詞。但是,選用一定程度模糊和不確定的語言描寫廣告產品,不但能創造出富有美感、耐人尋味的語句,以有限的詞語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而且能制造細膩逼真、生動形象的效果,為廣告語增添極大魅力,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最終達到勸購的目的。例如:(1)Ouruniqueconceptwasaresponsetobuyerneeds,bringinggreaterreliability,higher-qualityout-put,exceptionaluser-friendlinessandoperationalease.(2)Volvoshavealwaysforcedothercarstobesafer.Thisonewillforcethemtobebetter.(3)ThingsgobetterwithCoca-Cola.(4)Minolta,finesttoputyoufinest.(5)The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6)I′mMoresatisfied.(7)Everythingisextraordinary,everythingtempts.———Cartier例(1)中的greater,higher-quality,例(2)中的safer、better和例(3)中的better,都是褒義形容詞比較級,表示更好、更安全、更可靠、更如意,語義豐富,表達嚴謹。例(4)中同一個形容詞fine同時用最高級finest分別修飾產品Minolta和消費者you,表示產品最好,產品帶給消費者的享受也無與倫比,給潛在消費者帶來極大的感染力和想象空間。例(5)中Orange+most+est,most和est都表示最高級,表現這種橙汁軟飲料的高質量、高純度,給人以豐富的遐想。例(6)中More是雙關,既作香煙商標,又是修飾satisfied的副詞。例(7)中的ex-traordinary也是模糊詞語的恰當運用,“超凡脫俗”的產品更是意味深長。但是至于什么程度是greater、high-er-quality、safer、better、finest、mostest、more、extraordi-nary,沒有精確而統一的標準,也沒有明確的語言表達,但簡潔的語言把產品的完美質量表達得淋漓盡致,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強了廣告宣傳的效果。以上商務英語廣告示例中的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或者原形都是模糊語言的恰當運用,既能提高表達的準確性,又能增強廣告語的感染力。

2.2商務英語信函#p#分頁標題#e#

商務英語信函作為一種公文性質的信函,交流目的主要在于磋商公務,因此要求表達準確、規范、樸實,并且主題突出、中心明確。在用詞方面,力求簡潔樸素、精確具體,較多地使用正式詞匯。在用句方面,強調嚴謹完整、委婉禮貌,較多地使用套語和禮貌用語,注重語氣的恰當性并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情態比較豐富。但是在特定的商務場合下,如規勸對方爽快接受報盤條件、處理客戶投訴建議、對待合作伙伴索賠等,都需要適度運用模糊語言,巧妙地把信息“模糊化”以使己方利益最大化,做出有緩和余地的回答,從而為爭取時間和機會做出進一步的商討和研究。所以,商務英語信函中的模糊語具有一定的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詞匯信息和文化信息,使商務英語信函更具靈活性、外交性和策略性。商務英語信函中常用程度模糊語,諸如alittle、some、almost、kindof、several、moreorless、quite、sortof、maximum、minimum等,通過程度的變化將所修飾詞的詞義增強或減弱。例如:(8)Weregrettoinformyouthattherewereproblemswiththepackagingwhichhaveresultedinsomedamagetoseveralofthearticles.(9)Iamverypleasedtoseethatyouareinterestedinpurchasingofficefurniturefromus,andIamlookingforwardtoprovidingyouwithhigh-qualityproductswithaminimumofdelay.(10)Theofferissubjecttotheseller’sfinalconfir-mation.例(8)委婉地說出對方包裝有問題且已導致某些產品損壞,暗示對方賠償或降價或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用some和several模糊地說出包裝不當造成的后果,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又表現得禮貌得體,使今后繼續貿易往來成為可能。例(9)中承諾以最快的速度向對方提供高質量的家具,但是,什么標準的家具才是highquality,多快的發貨速度才是aminimumofdelay,沒有明確的語言表達,但這些模糊語句表達出了生產廠家的誠意,為進一步達成合作奠定基礎。例(10)中的報盤也是模糊語言,賣方最后確認的價格到底是多少,不得而知,這也是我們所說的虛盤,因為市場行情在變化,這個報盤給賣方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間接地保護了賣方的利益。在商務英語信函中,當寫信人不想把話說得太死,以免客觀情況發生意外,或當人們就某個事項不愿意說得更準確時,可使用模糊語言,如immediate、prompt、roughly、approximately、about、around、orso、atleast、assoonaspossible等。這類范圍型模糊語可對事物做出一種不確定的估計,但能達到傳遞適量信息、提高商務語言彈性和禮貌性、順利實現交際意圖的效果。例如:(11)immediateshipment/shipmentassoonaspos-sible/promptreply

2.3商務英語合同

商務英語合同作為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是當事人就某一經濟或商業活動經過磋商達成的協議,明確了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對當事方都具有約束力。商務英語合同范圍廣泛,種類繁多,但格式規范,條款完備,具有可操作性和憑據性。為了避免產生誤解和歧義,商務英語合同語體正式莊重,語言簡潔清晰,表達精確嚴密,行文正式完整,篇章結構程式化,表述條目化。在商務英語合同的很多條款中,比如物品質量數量、發貨時間期限、途中運輸風險分配、投訴仲裁等,商務人員都會適量地運用模糊語言避免把話說得過于死板而使自己沒有任何退路,一旦日后合作出現不測,自己還有回旋的余地。例如,在訂立合同時,為了更精確地規定當事人的權利或義務,使合同條款更加嚴密,常使用模糊詞語。例如:(12)TheDistributorshallstoreandtransporttheproductsinconditionsthatwillpreservetheproductsingoodconditionandwillcomplywithanyreasonablere-questsmadebytheSupplierconcerningtheconditionsinwhichtheproductsaretobestoredortransported.(13)IfanyofthetermsorprovisionsofthisContractshallbedeclaredillegalorunenforceablebyanycourtofcompetentjurisdiction,thenthepartiesheretoagreetodoallthingsandcooperateinallwaysopentothemtoobtainsubstantiallythesameresultorasmuchthereofasmaybepossible,includingtheamendmentoralterationofthesepresents.例(12)中ingoodcondition,anyreasonablerequests均為模糊詞語,究竟什么condition才算是good,什么樣的request才是reasonable,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供參照。例(13)中all和asmuchthereofasmaybepossible也是模糊詞語,其中maybe作為直接緩和語靈活地界定了可行措施的寬泛范圍,給協議雙方提供了可操作性,比較準確地表達了協商的方式。這些商務合同中的模糊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非常貼切,比用精確詞語表達更客觀,更具說服力,體現了商務合同的預見性和適用性。如果把模糊詞語去掉或換用表示確切意義的詞語,合同條款就會失去表達的嚴謹性和內容的包容性。

2.4商務英語談判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跨越國界的當事人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而進行協商的行為。在談判中,適當地使用模糊語,可以提高表達效率,增強彈性和說服力,創造和諧交流環境,使談話語氣趨于緩和,避免將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強加于人。具體來說,當對某些問題的答復超出自己的權限時,運用模糊語言能起到迂回表達、掩飾回避的作用,從心理上戰勝對方,可以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面對問題進退自如,從而有利于談判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拒絕對方提出的建議或要求時,精確直白的語言顯得生硬無禮,而模糊婉轉的語言則顯得親切禮貌,給合作伙伴留有想象的空間。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為了避免報盤太生硬死板,對范圍不必作出過于精確的要求或不能作出完全正確的判斷時,常常故意使用含糊隱晦的詞語。例如:(14)A:Youaredemandingtoomuchforthisproduct.B:Wereallyhavemuchcheaperones.A:Howaboutthedifference?B:Thequalityismuchdifferent.Whiletheba-sicpricewillcostabout15%less.(15)A:HaveourorderbeenOK?B:Maybenot.A:Canyoumakeitalittlequicker?B:I′mafraidnot.(16)Myofferwasbasedonreasonableprofit,notonwildspeculations.例(14)中toomuch委婉地表達出了A方對價格的不滿,B方用cheaper和about15%less模糊地回應了A方的要求,具體便宜多少沒有細說,隱晦表示有足夠的商討余地,給以后雙方合作留下足夠的空間。例(15)中A方用alittlequicker這個模糊限制語婉轉含蓄地表達了已方的建議,禮貌得體,B方用maybe和I′mafraid婉轉禮貌又含蓄隱晦地回答了A方的提問,既顯示自己態度真誠,又贏得了時間上的主動權,使A方感覺自己在盡力配合,從而增強了雙方合作的誠意,同時也為進一步合作打下堅實基礎。例(16)是商務談判反還盤中用到的語句,其中reasonable、wild是模糊詞語,因為什么比例的利潤是合理的,多高的報價屬于漫天要價,沒有具體的標準,但賣方卻精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既能自圓其說,又能使對方理解自己的意圖,使雙方的交流變得輕松自如。以上商務談判語言中的模糊語言既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立場,又增加了語言的感染力,使話語更客觀實際和委婉禮貌,從而使自己掌握進退自如的主動權,讓對方承擔模糊語言可能造成的后果,從而盡可能地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6]。#p#分頁標題#e#

3商務英語中模糊語言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心理

商務英語中的模糊語言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和心理現象,與國際商務中委婉、含蓄、嚴謹、禮貌的表達,掩飾、回避責任風險的目的直接相關。

3.1追求禮貌客觀

模糊語言具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形象性、生動性及靈活性,以籠統而綜合的形式,含蓄地傳達豐富的信息。由于商務場合本身的不穩定性,運用模糊語言能更準確地表達客觀情況,描述的不確定反而會提高商務英語表達的準確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各種對外貿易活動的增多,商務英語越來越廣泛地被商務人士運用和掌握,在商務會話中,為了表示禮貌和尊重,以便更好地改善交際雙方的關系,促進合作的進程,商務人士都會恰如其分地運用模糊語,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表達的簡潔性、嚴謹性,而且能保全雙方面子,有利于合作的順利開展。

3.2規避責任風險

在國際商務交際中,市場行情變化多端,難以揣摩,為了給雙方緩沖的余地,有效地保護自己,商務英語中故意采用似乎和主題無關或模糊不清或概念不明而實際上又暗含明確條件的語句,這樣可以進退自如,把市場變化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也可以使對方放松警惕。很多商務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如商務合同、商務備忘錄等,因此商務英語的表達必須考慮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失誤、偏差,避免以后稍有變數而使自己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和風險,以致陷入法律糾紛。商務英語中故意使用模糊語,掩飾或回避不愿說、不宜說的話題,可以使語言表達更可信穩妥,委婉含蓄,間接地保護自己。

第3篇

關鍵詞:農民工 市民化 心理類型 社會文化

我國農民工這一獨特的社會群體越來越成為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農民向城市市民轉變,這是城市化戰略的應有之義。有學者把這一轉變分為兩個階段:農民向農民工的轉變和農民工向市民的轉變。因此農民工的市民化是其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它跨越了農民到城市的歷程。考察農民工,我們會發現,農民工既不是原先意義上的農民,也不是城市市民,他們成了城市和農村的邊緣人,人們謂之"城鄉邊緣人"。然而,農民工的這種邊緣性,應該是農民工在市民化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產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步伐將加大。

一、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心理形態及困境

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和適應過程,是農民工的價值觀念、心理形態和行為模式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農民工作為整體必然要在城市生存下去,并向市民轉變。但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工面臨矛盾的心理狀態。

1、分析的視角--農民工的經濟狀況和對城市的心理態度

筆者從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狀況及他們對城市的心理態度,依據他們有沒有可能留在城市和想不想留在城市成為城市市民兩項因素,來分析農民工對市民化的心理。這里所涉及的生活和工作狀況主要考慮的是經濟水平,包括農民工的收入狀況和社會制度、政策等賦予的待遇等;對城市的心理態度主要是指對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現代文明的認同度。這兩項內容不能完全反映農民工在該問題上的思想,但應當承認,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中,這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另外,這里所言的經濟水平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并且在當前情況下,農民工的經濟水平是由農民工個人的收入決定的,因為由社會制度和政府的政策所帶來的額外待遇非常少見。

2、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心理形態

根據以上角度對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會發現有幾種復雜的情況,簡稱為四種類型:能而欲、能而不欲、欲而不能、不能不欲。"能而欲"型一般是指經濟條件比較好、有一定文化水平、有一定創業能力的人群,他們基本具備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條件,并且在心理上認同城市,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希望在城市長期生活下去。"能而不欲"型從能力上說對留在城市生活沒有大的問題,但是在心理上,他們一般不認同城市的生活,往往認為城市是自己掙錢的地方,到一定的階段要回歸農村并在農村創業。應該說,這部分人是有明確目標的。

"欲而不能" 型比較向往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在心理上也已經有了認同感,不希望自己回到貧苦的農村,但是他們在經濟層面上并沒有能力讓自己在城市很好地生存。"不能不欲"型同樣沒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得如市民一般,因此他們也不想留在城市,認為城市不屬于自己,這種類型的群體可能形成兩種情況,一是因為不能而不欲,二是主觀上確實不欲,客觀上確實不能。

從四種類型看,前兩種類型盡管對城市的看法截然不同,但他們有很明確的態度,心理認定也比較肯定,留就留,走就走,目標很明確,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會比較積極向上,心理狀態是穩定的。但后兩種類型就不一樣了。"欲而不能"型由于有比較強烈的心理認同而事實上又不能做到,往往"眼高手低",容易產生一種較嚴重的矛盾心態,表現得焦灼、不安,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從而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不能不欲"型因為有"不能所以不欲"和"不能也不欲"兩種情況,比較復雜和矛盾。一部分人可能會有在城市打工掙錢,回家過平淡生活的念頭,但有一部分人是因為看到了現實差距而認同了自己的生活定位,認識到自己憑能力留在城市是不可能的,對城市、對生活會有一種無奈的情緒,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喪失自信心,對社會抱消極態度,同樣會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以上分析的農民工的心理形態,是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剖面分析,隨著市民化進程的推進,農民工的心理類型會發生變化。根據不同時段的經濟情況等因素,各種心理形態的農民工都有可能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從總體發展趨勢看,后兩種形態的積極轉向是向前兩種轉變。在這種轉型加劇的進程中,城市化的進程在加快。筆者以為,農民工在市民化進程中的心理形態,特別是他們存在的心理困境反映了一種社會發展現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人們應當考慮如何在發展的進程中加快農民工的心理形態轉變,這就需要人們從影響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

二、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文化環境

阻礙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來自社會結構和制度安排。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二元社會結構和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制度,使農民工盡管身在城市,也不能夠享受城市的教育、就業、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不能參與城市公共資源的分享,無權參與城市的公共行政和社會服務體系,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和合法的組織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除了這一系列制度性的因素阻礙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腳步外,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還受到一些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約。筆者認為,雖然制度性的問題是根本性的,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社會文化因素和農民工自身存在的矛盾心態也是關鍵的問題。

1、政府認識上的偏差

在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中,政府起著領航員的作用,也是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力推動者,政府的言行決策引導著農民工的行為和心理活動,也引導著城市市民對農民工的心理態度。然而政府在對待農民工的問題上,往往存在很多認識上的不足,從而導致決策上的偏差。

首先是認為農民工會搶了城市職工的飯碗,不利于解決城市職工的再就業問題。這是因為,農民工進城就業往往與民營企業的發展相聯系,農民工聚集的城市,一般都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而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搞活城市經濟的基礎,這將從根本上拓展城市的就業空間。民營經濟的發展在為當地增加稅收、從而為國有企業改革成本支付提供財政支持的同時,也積累了兼并、重組和收購國有企業的能力。民營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收購國有企業盤活國有存量資產,使處于下崗或"半下崗"的國有企業職工實現再就業。這一論斷是被實踐所反復證明的。即使換個角度看,農民工與下崗職工再就業和城鎮勞動力就業也不矛盾。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城市苦、臟、累、險崗位和艱苦行業,如建筑業,是城里人不愿問津的行業;農民工就業集中的民營企業,其工資報酬、福利待遇明顯低于城里人的預期,其高強度的勞動、嚴格的管理也是習慣了國有企業的人難以適應的。因此,農民工的就業和城市勞動者的就業有互補的作用。當然,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及人員素質的提高,農民工與城市普通勞動力的競爭將會加劇,對城市勞動力的替代作用也會增強。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這是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優化,其結果是社會整體效益的提高和就業的擴大。對勞動力市場競爭中的弱者,政府應通過就業扶持和社會保障加以保護,而不能用城鄉分割和市場壟斷的辦法加以解決。

其次,認為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不利于城市社會秩序的管理。誠然,農民工由于素質相對較低,工作狀態也相當不穩定,收入來源單一而且工資水平低下,又不能享受到社會的保障,因此,他們的居住狀況也較差,一般租住在城市的邊緣或城鄉結合部,一般也不被納入社區的管理。有人認為這些農民工會給社會治安帶來不安定因素,城市的發展并不太需要這些人,要通過一定的限制使這些農民工進入城市。顯然,這種觀念不符合現代文明理念。城市的發展需要農民工,而且中國本是一個鄉土社會,城市亦是從"鄉土"發展到"現代",政府應當意識到,關鍵的是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想辦法提高農民工的素質,逐步使城市進入有序管理。

2、城市市民對農民工的歧視

城市市民阻礙農民工市民化進城的觀念主要是歧視農民的觀念。究其根源,一是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大一統思想。我國是一個農民國家,歷朝歷代的君主在實現大一統思想的過程中都把人口視為競爭的資源,而人口中主要的就是農民,因此,農民事實上成了統治者實現理想的工具,封建歷史中統治者從來都是看不起農民的。這種輕民思想可謂由來已久。

二是中國古代所奉行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傳承歷史久遠,其具有內傾精神,是主靜的,并不積極激勵人們去對外在世界尋求系統的了解。五四時期的傖父在《東方雜志》發表《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指出中國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那里"土地沃衍,宜于農業,人各自給,安于里井,競爭較少"。在這種小農經濟生產模式下,中國大一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不斷發展,中國國民的皇權主義心態也在不斷強化,在中國專制制度下,皇帝被神化為是上承下意而治理天下的,任何人違反了皇帝的旨意都要受到懲罰。在這種專制制度下,家長制充當了專制國家的人治統治模式,表現為兩端,一端是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一端是高度殘酷的家族制,貫穿二者之間的是等級繁多、層次分明的官僚體系。正是這種等級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這種價值觀念直接導致了至少兩方面的后果,一是泯滅了社會的平等意識,二是造成了"身份"意識。這種價值觀念不利于"自由"、"平等"、"人權"觀念的樹立,也不利于維護社會的公正與整體和諧。追根溯源,城市市民對農民的歧視可以追溯到中國這種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

農民由于生活的貧困和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遭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存在的歧視。農民工以農民身份進入城市,被一些城市市民稱為是"二等公民",甚至連一些農民工自己也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城市市民對農民工的歧視,既有上述的歷史文化根源,也有現代和傳統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農民工和城市市民兩大群體間在社會方式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城市市民對農民工的看法。

3、農民工社會群體的文化特性

城市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看待事物的觀念、人際關系、風俗習慣,使農民工感到不適應;但同類中的鄉土文化習俗,使他們感受到熟悉的家鄉文化環境。這種文化同質性給他們的交往帶來安全感和人格的平等感。由于經濟、社會地位的劣勢引起的"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和過度的心理敏感,使他們處處抱著謹慎的態度,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與城市人交往,而愿意與自己的同鄉交往,因為具有相似性,如相同的工作環境、相同的經歷、相同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在老鄉、親屬、朋友等群體中,他們可以獲得信息與共享社會資源,共渡閑暇時間。農民工文化適應力弱,這使他們囿于習慣性的同鄉交往而不愿意主動地突破這一交往圈,客觀上形成了自我隔離狀況,與城市主流社會、主流文化相疏離。

另外,農民工自身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帶有濃厚鄉土文化氣息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后會發生巨大的文化反差和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上的沖突,需要自身的不斷適應和調整,并要有一種社會公民的責任感去融入城市群體中,才能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但農民工往往有"過客"心態,對城市沒有"家"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只有"陌生人"的感覺:城市再美麗,建筑再雄偉,環境再干凈,那也是城市人的城市,與自己沒有關系。而且少數農民工素質較低。許多研究已經表明,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群體相對于滯留在農村的農民而言,群體的素質較高。但其中有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法律意識相對落后。他們在城市中的越軌行為,給城市秩序與居民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并很容易被放大。

三、結論

農民工的市民化是城市化發展的題中之義,是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消除社會 不穩定因素、融洽社會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在這一進程中,需要變革社會制度,如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是提高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改變農民工的貧困狀態。與此同時,要關注農民工思想觀念的變化,要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也要轉變城市市民的觀念,而首要的,是政府要起領頭羊的作用,政府要構建一個和諧、寬容的社會環境,使農民工逐步適應城市的經濟文化生活。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

2. 周春霞:《農民工與市民沖突的經濟社會分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

3. 吳興陸、亓名杰:《農民工遷移決策的社會文化影響因素探析》,《中國農村經濟》2005年第1期。

4. 《農民工思想觀念現代化轉變:城市化發展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5. 李良進、風笑天:《試論城市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系統》,《嶺南學刊》2003年第1期。

第4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文化環境、組織關系和個人形成了心理壓力源,在這種心理壓力模型下,社會階層、地域亞文化和社會性別等因素建構了個人的社會角色,社會環境對個人角色通過輿論壓力、社會認同等方式進行限定,從而使人們在不同領域中對社會角色行為選擇。當個人行為偏離規范角色時,輿論的壓力、社會的不認同等將造成心理壓力。本文選取了社會階層、地域亞文化和社會性別對心理壓力進行了闡述,并具體分析了在這種心理壓力模型下,夫妻關系和家務勞動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壓力。

關鍵詞:心理壓力;社會階層;地域亞文化;社會性別;社會角色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189-02

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也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加速時期,主要體現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加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必然要求個人現代性的相應發展,即個人的思想觀念應當適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發展的趨勢保持一致。思想觀念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雖然社會已經發生變化,但思想觀念卻具有惰性,從而在急劇變化的環境中會出現思想觀念與行為選擇的沖突。因此,一方面,社會成員享受社會現代化帶來的回報時,也產生了更加多元而復雜的心理壓力因素;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還未完全現代化,落后、保守的文化與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相撞,使社會成員產生了更加劇烈的文化震蕩,因而產生一些心理不適感,造成心理壓力。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經歷從傳統文化邁向現代文化,也會出現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由文化影響產生的心理壓力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觀念與自身行為的沖突勢必形成個人的心理產生壓力,而且文化對心理壓力的影響因素增多、表現多樣。作為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個體,需要正確認識心理壓力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并理解產生心理壓力因素增多,我們需要增強自身抗壓能力和調節心理的能力,即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心理抗壓能力。正是從現代化視角出發,分析在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如何影響而產生了心理壓力。

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個人面臨的挑戰和風險種類及形式日趨多元化,造成心理壓力的原因復雜多樣。個人的行為方式也在逐漸變化,對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一方面,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享受著現代文化產品帶來的精神愉悅;另一方面,現代化過程中,在傳統文化的巨大慣性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選擇產生了矛盾,承受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沖撞產生的壓力。筆者試圖分析在現代化進程中,心理壓力如何在眾多因素影響下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

第一,心理壓力與社會階層的相關性。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逐漸形成了階層文化,階層文化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階層價值、階層意識等相區別。同階層之間文化上彼此認同和接納,不同的階層則文化上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區隔。換句話,同階層之間以彼此認同的文化方式互動,如果階層文化不得到對方的呼應,往往會被排斥在外。階層文化正以這種方式要求階層內部的個體思想和行為上的選擇,排斥甚至拒絕其他階層人員,不同階層之間以階層文化為標志彼此區別。階層文化對個體思想和行為要求的影響,也體現在心理壓力上。一般而言,社會階層越高,越容易接受現代觀念和傾向于現代化的生活,社會階層越低,思想和行為也越加保守和傳統。因此,社會階層越高,更享受現代文化帶來的精神愉悅,社會階層越低,越容易受到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出現認知矛盾甚至對行為選擇不知所措,造成心理壓力。因此,社會階層越高,心理壓力越小,社會階層越低,心理壓力越大。

第二,心理壓力與地域的相關性。首先,從不同城市現代化程度不同觀察,一般而言,城市現代化程度越高,市民越容易接受現代化的觀念,更加容易摒棄傳統文化的影響,現代化程度越低,市民生活在越落后保守的傳統文化當中,接受和選擇現代化的生活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城市發展越現代化,心理壓力也越小;城市發展現代化程度不高,心理壓力越大。其次觀察城鄉亦如此,現代化進程中,意味著農村由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流動,摒棄傳統的農業文化,積極主動完成現代化、工業化。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居民面臨著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差異從而導致心理壓力。再次,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在現代化程度的雙重作用下,不同的地域,心理壓力表現也有所不同。

第三,心理壓力與社會性別的相關性。傳統社會中,賦予男性公共領域的責任和義務更多,賦予女性則是私人領域內的家庭責任。傳統上被認為與男性相關的領域同等條件下男性的心理壓力比女性的大,傳統上被認為與女性相關的領域同等條件下女性的心理壓力比男性的大。心理壓力與社會性別的相關,原因在于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對男女兩性的角色定義不同。兩性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并內化,對自身的行為方式的要求和理解有差異,因而影響到心理壓力。社會性別文化通過個人觀念也會反應在不同領域中。受社會階層亞文化、地域亞文化及社會性別觀念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形成具有個體差異的文化認知并影響行為選擇。當這些觀念受到傳統社會普遍認同,那么比起反對這些觀念的人而言心理壓力要小很多。在反對傳統觀念的人群中,如果涉及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時,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比男性的大。同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更加現代化的觀念逐漸影響著社會成員,社會文化的慣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這種文化的發展,因此,一方面有很多社會成員積極主動的追求現代化的觀念,另一方面追求現代化觀念的成員也要承受相對較大的心理壓力。尤其當觀念與傳統社會性別觀念相沖突時。

社會階層、地域和社會性別體現著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外在體現諸多因素中的三個。社會文化環境、組織關系和個人因素三個心理壓力源形成了心理壓力模型。在這種心理壓力模型下,社會階層、地域亞文化和社會性別等因素建構了個人的社會角色,社會環境對個人角色通過輿論壓力、社會認同等方式進行限定,從而使人們在不同領域中對社會角色行為選擇。當個人行為偏離規范角色時,輿論的壓力、社會的不認同等將造成心理壓力。成員之間的人際沖突將造成人際壓力,角色沖突或者角色模糊等都將帶來角色壓力,夫妻關系的角色規范體現了組織間的關系,家務勞動反映了組織中需要擔任的角色。因此,最后筆者分析了夫妻感情和家務勞動分別與心理壓力的相關程度。

夫妻感情與心理壓力呈負相關性,即夫妻感情越好,心理壓力越小,反之則越大。即夫妻感情好,可以起到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因此當夫妻滿意程度較低時,會增加彼此的心理壓力。夫妻感情滿意程度越高,也體現著現代化進程中,人們追求個人幸福最大化的歷程。另一方面,夫妻彼此不滿意時,并未選擇離婚,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傳統社會文化對離婚持反對態度,因此離婚需要承受較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因此即使夫妻感情不好,只要夫妻感情不滿意程度帶來的心理壓力不超過離婚的輿論壓力,那么人們傾向于選擇維持婚姻。

心理壓力與家務勞動的相關性。傳統社會中,認為女性從事家務勞動是正常而合理的,男性承擔家庭的經濟責任也是理所當然的。在這種文化影響下,人們自覺不自覺內化并選擇認為屬于女性或者男性的行為方式。并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有違于女性或者男性的行為要求將遭到社會的不認同,因而會產生心理壓力。另一方面,現代男女平等觀念逐漸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因此,當男性承擔較多家務勞動時,男性并不會因為工作量的加大而產生心理壓力,相反,女性可能因為沒有履行傳統社會認為的義務而產生心理壓力;當女性承擔較多家務勞動時,女性因完成了傳統社會認為應盡的義務而心理壓力較小,男性則心理壓力變化不大;男女承擔基本相同時,那么彼此心理壓力也會較小。

社會階層、地域文化和社會性別構成了社會文化要素,在社會文化、家庭組織結構和個人因素等三方面的心理壓力源的模型下,建構出社會角色規范。只有當個體較好的適應社會文化,才可能最大化的減緩心理壓力,當個體不能適應社會覺得規范時,會因為社會的不認可而產生心理壓力。社會階層的角色規范對各個階層的人群有區隔作用,對其他階層產生排斥作用,因而不利于低階層的人員向上流動,同時社會階層的形成本身就有一定的社會不公正性,存在機會不平等的問題,形成后也嚴重限制了社會平等。因此,社會階層對社會角色的規范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地域亞文化對于社會的流動產生限制作用;社會性別的角色規范更是不符合性別平等的趨勢。因此,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社會階層、地域和社會性別形成的社會角色規范,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洪霞、唐玉琴,《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調查分析》,世紀橋,2007年第12期。

[2]王淑波,《當下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實證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3]朱虹,《教師心理壓力的社會學分析》,寧夏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4]張震,《高校教師心理壓力產生的因素及其調適》,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6年第12期。

[5]武國榮,《積累隱形資本,減輕心理壓力--隱形資本視角下高校教師心理壓力探析》,高教研究,2008年第7期。

第5篇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來華留學生;現狀和影響因素

一、研究背景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同時,各國之間的教育交流活動也變得越來越頻繁,教育全球化形成了一個新的趨勢。在過去,主要是中國的學生走出國門,去往他國求學。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漢語學習的熱潮與日俱增,前來中國留學的人數也在快速增加。來華留學生人數的增加給我國的教育體制和管理模式帶來了很大挑戰。同時,留學生來到中國這樣一個新的環境,勢必會遇到文化差異帶來的種種問題。能否有效地幫助來華留學生做好跨文化適應成為了一個大難題。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情況不僅關系到本人的生活愉快和學業成敗,也會影響到留學生對東道國的評價,直接影響中國對期待來華學生的吸引力,間接影響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因此,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問題是一個值得學術界研究探討,并給出建議的一個議題。

二、跨文化適應的概念

跨文化適應即個人在變換環境時所做的心理調適,使其能在工作或生活方面減少沖突及壓力,在心理上增加舒適感及自在感。個體從一種文化背景進入另一種不同文化時心理和身體的反應過程即跨文化適應研究的內容(陳國明,2009)。學術界通常從兩個維度考察跨文化適應狀況:心理適應(主要以情感反應為基礎)和社會文化適應(主要是適應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能力)(Kennedy,1992)。留學生由于“旅居者”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對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增加了一個維度,即從三個維度: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及學術適應,分別指的是留學生在面臨文化情境轉變時個體心理內部調整、個體與東道國社會文化、個體與東道國高校相互調整的過程和結果。這三個維度之間及相互聯系有相互獨立(朱國輝,2011)。

三、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現狀及影響因素

整體而言,從心理適應角度看,來華留學生總體上主要屬于輕度抑郁的群體。家人和親戚朋友是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問題的主要社會支持,而以中國本土老師和管理人員為代表的學校支持在心理適應中的作用并不顯著。來華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屬于中等程度,很大程度受性別和國別的影響。另外,留學動機越強,適應社會文化的困難越低。同樣,中國的朋友和留學生家人親戚是社會文化適應的重要支持,而非中國老師和管理人員。來華留學生學術適應程度屬于中等。留學動機越強,學術適應困難越低(朱國輝,2011)。

從個體角度看,來華留學生的國籍、性別、漢語水平、來華時間、先前海外生活經歷等其他人口統計因素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有影響,但學術界對其影響程度意見不一。例如,李萍(2009)將研究對象的漢語水平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的留學生在生活適應、學習適應和文化適應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人際交往適應上的差異顯著。作者認為這是因為語言上的困難阻礙了留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社會文化交際,導致他們的消極知覺。但是楊軍紅(2005)的調查卻得出不同的結論:漢語水平對留學生的適應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程度不明顯。歐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適應狀況比較一致,但是韓國和日本的留學生中漢語水平低的學生反而適應狀況好于水平高的學生。不同學者調查結果的差異不排除被試的人口統計數據差異帶來的影響,增加樣本量可能得出新的結論。

在社會環境因素方面,中國的社會支持因素對留學生適應的影遠遠大于文化距離因素的影響(楊軍紅,2005)。社會支持,這包括廣義上的國家和高校及狹義上的學生社團和個人組織。社會網絡支持能有效減緩生活壓力,有益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東道國和母國的文化都能成為有效的社會支持的資源,甚至來自東道國的社會支持對留學生認知和情感領域的影響更大。留學生通過東道國的社會支持網絡可以提高交際能力,減少過渡期的壓力(朱國輝,2011)。

此外,也有學者指出來華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調查結果。李萍(2009)針對68名來華的留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處于中等水平。但是作者也指出,調查結果顯示社會文化適應處于中等水平的留學生不一定就像結果顯示的不存在問題,不能排除留學生來華時間太短,對中國社會文化的了解還比較膚淺,沒有深入,因此還未真正體驗到“文化休克”或是“文化沖擊”等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入,跨文化適應的問題可能反而會加深和凸顯。另外,很多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在調查中體現不嚴重,但這也可能是由于很多留學生總是生活在自己狹隘的小圈子里,與外界接觸少,所體驗到的跨文化困難相對也少。

四、總結

本文著重考察了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現狀及影響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整體處于中等程度。留學生的國籍、性別、漢語水平、來華時間、先前海外生活經歷等其他人口統計因素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有影響。但是不同的學者對各個影響因子的影響程度持不同意見,有待后續研究著重探討。

參考文獻:

[1]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Ward C,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

[3]朱國輝.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第6篇

關鍵詞:外語教學;學習理論;認知論;社會文化論;比較研究

一、引言

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分類,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甚至有的研究者提出了52種學習理論。其中三分法的贊同者居多。多數專家認為,語言習得理論大致可分為外在論、內在論和社會文化論。內在論是這三大理論流派中最龐大的一個,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先天論和認知論。認知論又包括信息處理模式、連接主義論、信息競爭模式等理論。三大理論流派中,社會文化論是當今研究的熱點。它主要包括新近出現的對話論、活動論、實踐共同體等理論。早年研究者多對內在論和外在論進行了比較研究,但內在論尤其是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方面的比較研究并不多見,本文試從這一角度對其進行初步的探討,以期對外語教學和研究有所啟示。

一、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的主要觀點

1.認知論的主要觀點。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二語習得研究對象從單純的語言開始轉向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體等因素,在研究學習者外部因素時,開始對曾經被視為是"黑箱"的學習過程進行了全面探討。

認知論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心理過程,是二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在交際中的使用。從認知的角度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把語言等同于一般性的知識,把學習一般知識的方法應用于語言學習之中。認知論包括信息競爭理論、信息處理論和其他多種理論。無論哪種理論都認為:第二語言學習是對一種復雜認知技能的習得。學習一種外語,就是學習一種技能。把語言習得等同為一般的認知過程,認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就是一個語言信息在大腦中輸入、加工、處理,新舊信息各個階段的重組和連接直至自動化的過程;試圖以人類學習一般知識的過程為依據來認識第二語言習得,只要經過最初的機械練習,以及不斷的信息處理和加工,通過掌握語言規則,就可以逐漸達到信息處理的程序化和自動化。

2.社會文化論的主要觀點。

社會文化論綜合了理解人類行為的多個學術領域,發展出超越了個體與環境的二元論的概念。人類通過能動地作用于外部世界而變革外部世界,進而變革自身,在這種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使客體的心理表象得以表征與具體化。借助心理表象的中介,主體與客體世界的關系得以實現,從而說明人類受外部客體的制約,特別是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因此,二語習得同樣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社會文化論強調二語習得中社會文化的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內在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之間的互動,從而豐富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也為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4]。維果茨基狹義的社會文化理論認為,社會關系和文化制品在組織人類特有的思維中扮演主要角色,并提供了一個不孤立于社會環境而可以系統研究認知的框架。

二、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的區別

1.強調語言習得模式中的不同環節。

這兩大理論都承認語言習得模式是輸入(或環境或刺激) 語言習得內部機制輸出(或習得的知識,或行為)。但認知論更關注語言習得的內部機制;而社會文化論則更重視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二者的關系。

2.與心理語言過程的關系。

社會文化理論與包括認知論在內的其他語言學習理論的根本區別是社會環境和心理語言過程不再被看成是兩個分開的現象,社會化和語言習得不從產生它們的語言交互環境中剝離出來。對二語習得者來說,語言發展產生于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在社會交往中二語學習者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并通過該過程習得第二語言。

3.運用發展法來分析學習者語言習得時的隱喻不同。

認知論的隱喻是習得,即學習者接受語言輸入,習得語言并儲存在頭腦中,在需要的時候輸出。社會文化研究方法的隱喻是參與,個人在學習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個人最終能獨立完成的能力必須在社會交往中以協作的方式獲得。社會文化理論因此為語言學習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視角,認為個人和社會融為一體,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不可分離[7]。

4.二語習得領域的相關研究方法。

以臨近發展區為例,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微觀發生領域,即在逐句的話語交際中來認識學習者第二語言的內化。社會文化理論的微觀發生研究從認為交互導致語言學習,轉向認為交互是語言學習發生的場所,從而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選擇。

5.對于語言輸入、輸出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的探討。

Krashen的輸入假說與Swain的輸出假說對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認識論并未對這一矛盾提出解釋。但運用社會文化理論探討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時,他們的分歧可以得到解決。維果茨基認為人類高級思維功能建構于社會、文化、歷史和教育的環境中。而這個環境是一個由社會相互交流編織成的網,一個由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辯證統一體。所以,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的相互作用引起第二語言的發展。

6.相互交流中參與談話者的作用的不同理解。

受認知論啟發而提出的相互作用假說對于在幫助學習者理解以及被理解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社會文化論有著不同觀點。其主要區別在于對個人認知過程的強調不同。相互作用假說強調學習者頭腦中的個人認知過程。相互作用通過給予學習者需要的輸入來加速內在的過程,最終使那些認知過程成為可能。社會文化論者認為,通過社會的相互交流而發生的學習過程中,交流會話更重要,他們認為,隨著社會活動中知識的內化,人們借助中介控制和重組他們的認知過程。

三、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認知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內在論強調學習者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建構,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認知學習論為現今的外語教學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該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時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加工過程是決定學習結果和學習效率的直接原因,教材、教法等一切外部條件雖然重要,但都只是影響學習的間接因素。這種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有許多啟發。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采用現代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對學習材料的深入思考,提高對新學知識的解釋、推理、運用能力,樹立教學目標的新觀念。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教學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為重要。所謂獨立,是指學生離開老師,甚至離開學校之后還能繼續學習;所謂自主,就是讓學生去主宰、支配學習內容,而不是由學習內容來支配、控制學生,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教師在創設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時,必須以學生頭腦中的認知規律為前提。這些外部條件指能激起學生努力去從事思考和記憶等心理活動的事件。外語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拋棄"一言堂"的傳授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重視學生內在認知動機的作用,這里的內在認知動機是指由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所引起的學習動機。

2.社會文化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最近發展區是維果斯基社會文化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兒童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教學不僅應該考慮兒童已經達到的水平,而且要考慮兒童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水平。只有當教育走在發展之前時,才是好的教育,他主張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最佳期限,不應盲目拔高或遲滯,以免錯過最近發展區。據此,可以得到以下啟示:①學生是自主積極的學徒式學習者。②學生的學習受背景影響。③教學應向學生提供挑戰性認知任務和有效支架。④教學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力系統。最近發展區對學習英語的啟示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學習的背景,傾聽學生需要;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創設有效支架;創設活動情境,增強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特長,體驗成功樂趣;提倡合作學習,享受合作成果等。

四、結語

不管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主流認知論還是研究的新熱點社會文化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都有可以兼容的部分。正像Zuengler和Miller文章的標題"認知和社會文化: 兩個平行的二語習得視角?"所預示的一樣,社會文化視角可能是在原有的世界之外開創了另一個新天地。如Yoric所倡導的,假如我們能為學生多建幾座橋梁讓他們從中選擇的話,相信他們到達終點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只是這眾多"橋梁"中的一座。

【參考文獻】

[1] 焦俊峰.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多角度透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1):71-74.

[2] 劉緋.國外著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綜述[J].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2-75.

[3] 賈冠杰.二語習得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第7篇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醫護英語教學;教學模式;語言和認知

隨著醫療衛生對外交流日益繁密,對世界性醫護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指導性文件《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職高專院校在原有的基礎英語(EGP)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在醫護類院校開設醫護英語課程是高等醫護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趨勢。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Theory)是關于認知是如何發展的理論,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該理論包括中介(Medi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活動(Activity)和臨近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會文化理論強調人的認知發展是個人主體與所處社會文化環境不斷交互的結果。[2]

一、社會文化理論融入醫護英語教學的可行性探討

二語習得的研究屬于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納(Skin-ner)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過分強調死記硬背,忽略了有意義的學習。20世紀60年代認知心理學興起,該理論將學習者視為個體的信息處理者,將人的個體學習孤立化、簡單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社會因素對語言學習和發展的制約作用。前蘇聯維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會文化理論。該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獨特的認知功能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論(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調節物質世界或個人世界與彼此的社會和心智活動的過程,[3]語言和任務本身就是中介活動。活動理論(ActivityTheory)強調以“活動”為核心描述人的認知發展,明確社會活動是主體學習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動不僅明確了學習的社會活動的本質,也建立了社會文化理論與二語習得活動之間的認識論關聯。社會文化理論的最近發展區(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論指個體可以在有幫助的促進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最近幾年在國內,我國的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社會文化理論,并嘗試在社會文化理論的視角下,研究我國的英語教學。不少學者從社會文化理論的不同角度介紹了調節理論、活動理論、最近發展區和支架理論。在教學實踐方面,卞少輝將社會文化理論教學觀和課堂互動話語策略有機結合起來,[4]有力地佐證社會文化理論對二語課堂的互動話語研究的積極推動作用。段玲琍基于社會文化理論在二語習得和英語閱讀教學領域的研究狀況,[5]嘗試建立一個社會文化理論融入英語專業閱讀教學的模式。這些研究關注了社會文化理論,并嘗試將社會文化理論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但對社會文化理論在醫護英語教學中的研究還是空白。醫護類院校開展醫護英語教學的時間不長,已經有不少學者關注醫護英語的研究,有的從職業和學習需求、課程建設、教材選編和教學評價等角度進行研究,有的從醫護英語的詞匯教學、閱讀教學和口語教學等角度對其進行研究,也有從語料庫輔助醫護英語教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會文化理論的醫護英語教學創新模式

(一)教學目標

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指導性文件《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醫護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是培養既有醫學專業技能又通曉外語和外語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分級目標包括英語在日常醫學工作的情景對話,英語記錄和填寫病人病例,用英語完成醫學交流任務,醫學工作英語文獻資料閱讀,英語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等等。

(二)教學環境

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寬松教學環境,積極發揮教師的支架性作用,確保提供高質量的、有意義的“可理解性的輸入”,發揮同伴的合作學習機制,學習者能在老師或者同伴的幫助下,積極參與活動,最終發展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同時有效降低學習者的學習焦慮情感。

(三)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組織應該將語言和內容有機融合,圍繞學生所學的專業情景展開教學,包括問詢,科室及醫生介紹,掛號,化驗,檢查,出入院,藥房,臨床會話,電話巡診,病例書寫,等等。教師圍繞這些主題來開展系列教學活動,例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演講、病例分析和實地醫院情景扮演等,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的參與與討論不僅掌握了一個完整的醫護過程,還從中學到了專業詞匯、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識。這個教學活動過程呈現為一個借助語言活動的問題解決過程,體現了與任務、語言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動重要性。

(四)教學評價

醫護英語教學采用形成性評估,加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過程監控等機制,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學習結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用武之地。

三、結語

本文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角度,論證了醫護英語教學的社會文化活動的本質,進而找出二者的契合點,從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情景的設計、教學活動與評價方面等方面來探討醫護英語教學的新模式,旨在為醫護英語教學研究在理論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時也希望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對目前在一線工作的醫護英語教師的教學產生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輝.認知與社會文化視域下的課堂互動話語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4).

[5]任榮政.ESP教學“5W1H”要素分析[J].外語界,2012(2).

[6]段玲琍.社會文化理論及其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應用[J].語文學刊,2014(8).

第8篇

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的課堂互動話語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Frawley和Lantof首次提出從文化理論角度進行二語習得的研究[5],并引發西方二語習得研究者對社會文化理論的關注。Mercer認為社會文化理論為拓展二語習得研究領域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教育的成敗并不簡單的是個別學生或教師技能的體現,而是取決于師生互動的質量,互動的質量能夠直接或間接提高學生語言習得的能力”[6]。有些研究學者認為,語言發展屬于一種社會建構的過程,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就是一種社會交往,教師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提問和引導幫助學生構建心理發展基礎,最終促進其全面發展。近幾年國內研究者對二語習得課堂的話語研究多為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所占比例較少。裴淼從社會文化學視角對英語浸入式的課堂互動行為進行理論分析[7]。2007年由外研社舉辦的主題為“浸入式教學與社會文化理論”的專題研討會引發了更多學者對社會文化理論的關注。張東波在新加坡小學華文課堂進行基于社會文化理論的教師提問和師生互動的實證研究[8],雖然實證的結果是教師的提問話語及師生互動對小學生的推動作用比較有限,但是畢竟是在基礎教育研究的一種嘗試。文秋芳從語言觀、學習觀、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哲學傾向等五個方向論述了認知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兩個派別的分歧。鄒為誠、趙飛同期引用Long對兩派研究傳統的對比,指出兩個學派促在根本性的沖突和差異[9]。而高瑛從認知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兩方面對課堂互動話語研究進行綜述和評價,認為認知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兩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并不是不可融合的,認為較理想的發展趨勢是結合中國外語學習的社會文化環境,將兩者相互融合[10]。趙曉軍、馬海容以全國2011年小學英語名師觀摩研討會上的一個視頻資料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課堂話語,目的為了探討課堂互動策略和模式。

二、社會文化理論教學觀和課堂互動話語策略的有機結合

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思想包括:調節論、內化論、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活動理論。在社會文化理論大框架之下,筆者將這些核心理論逐一和二語課堂互動聯系起來,目的找出兩者的契合點。(一)調節論調節論是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基本概念為,在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之下,人類從低級的心理技能發展到人類的獨特的高級認知功能,語言在其中起到了最基本的調節作用。維的最初研究是兒童認知的發展歷程,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是從物理調控、他人調控到自我調控。隨著這一發展歷程,語言也從社會語言、自我中心語言、個體語言發展到內在語言。基于維的調節論,二語課堂中的教師作用由原來的課堂主體轉變為中介者的身份,即不斷調節使學生的信息呈現水平和支持水平,最終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依照調節論,二語課堂的教師提問如何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并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話語的主動性是研究二語課堂互動話語的重點。另外,根據西方學者的實證研究,他們認為二語習得的學習者通過師生的調節,還有同伴調節、自我調節來完成語言的內化,并確保課堂任務的順利完成。(二)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關注的是個人認知水平的差距。學生的發展水平有兩個層次:一是其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即為學生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下獨立解決問題的智能水平;二是學生將來可能達到的潛在水平。在最近發展區內,當前能力和潛在能力并非是可以靜態測量,而是動態地隨學習者所參與的交際互動表現出來的。在二語課堂互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習者當前能力基礎上,引導和鼓勵學習者發展思維,適當的超越現有的水平。而學習者再不是過去傳統的被動接受課堂知識,而是將自己對社會互動理論理解和實踐相結合,構建自己的理論和批判性思維。另外,最近發展區內的教師指導以及同伴協助起到重要的“支架”作用。這又引出了社會文化理論的另一個關鍵詞,那就是支架,即為教學過程中各種形式的支持和幫助。(三)內化論內化是社會文化理論中解釋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將模仿、自言自語和內部言語等看作是內化機制和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它認為學習者的發展過程應該是從社會互動的心智平臺到個體的內在心智平臺的質變的過程。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都是實現這一動態過程中的必要條件。二語課堂中教師通過調整提問和互動策略,啟發和指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并逐級地提升他們的能力,達到最近發展區內相對獨立的個人內在心智平臺。(四)活動理論列昂節夫提出的活動理論強調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在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該理論經過相關領域專家的研究得到不斷完善。他們認為活動體系主要包括主體、客體、工具、共同體、分工和規則等要素。基于社會文化理論,個體的認知和集體的認知都發生在由這些要素構成的活動系統中。二語課堂作為活動系統,任務型學習是研究的另一個視角。基于社會文化理論的活動系統,二語課堂應當為學生盡可能的提供真實的學習任務。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學習者是活動主體,通常以小組為單位,進入一個由真實目標驅動的活動系統。在教師的和同伴的幫助下,學習者在近乎真實的環境下利用語言進行協商和會話調整。另外,學習者同時經歷一種“語言社會化”過程,即學習者不僅發展了自己的語言水平,而且他們的自我認同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的二語課堂教師提問實證研究

(一)研究內容和方法

社會文化理論中的核心理論,如調節論、最近發展區理論、內化論、和活動理論為二語課堂互動話語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的互動話語研究涉及的內容寬泛,筆者從教師提問以及提問對師生互動產生影響的角度進行研究。具體內容是通過教師提問的類型、回答提問的方式、教師提問的策略以及反饋四個方面調研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6名教師的二語課堂提問策略,以及該策略對他們的356名學生二語學習的影響。該研究歷時一個學期,實施的方式為課堂觀察、錄音,學生的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本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跨學科分析法。其中,量化分析指的是采用數量的方法來對資料或信息進行研究。本研究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質化分析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的課堂內的觀察和記錄,以及在課堂外對教師和學生進行的訪談研究。跨學科分析主要以社會文化理論向導,結合語言學、文學、統計學等知識。

(二)研究焦點

1.對于展示性提問和參考性提問,哪一個在二語課堂提問中應用的頻率高,哪一種更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知識的內化?2.關于學生對提問的反饋方式,教師要求學生一起回答頻率高還是要求學生單獨回答頻率高?哪種更有利與教師為學生提供支架式幫助?3.教師提問的哪種策略更能夠為學生創造使用語言的機會?4.教師對學生正確回答和錯誤回答的反映。

(三)調研對象

本文所進行的實證研究的對象包括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語言學院的6名大學英語教師,他們均獲得碩士學位或碩士研究生畢業,教授大學英語的時間從4年到17年不等,具有較豐富的授課經驗。研究的對象還包括來自12個班(6個合班)的356名學生,他們的專業分布在自動化工程、計算機科學以及機械制造等理工科專業。在調研中,筆者對這六名教師的英語二語課堂提問以及師生互動進行了跟蹤和記錄。

(四)研究的步驟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四種研究工具:課堂觀察、課堂錄音、問卷調查、訪談。1.課堂觀察和錄音課堂觀察屬于自然調查過程,即在調查者不干擾受試者的情況下,真實地描述課堂教與學的情況。研究者帶錄音筆進入課堂旁聽,在學生面前不亮明身份,這樣不會干擾到教師和學生的真實互動,也不會對結果產生多大的影響。除了課堂錄音外,研究者還會記錄整個課堂的氛圍、學生之間的討論情況,教師提問的表情、眼神交流、肢體語言,這些都是錄音材料的協資料。2.問卷調查作為支持課堂觀察和錄音的手段,問卷調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實證研究的方式。問卷調查包括八個選項問題和兩個開放性問題,內容覆蓋了學生對教師提問的評價和期望要求。為了保證問卷調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進行正式的問卷調查之前進行初步實驗,即在一小部分學生當中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學生的反饋對問卷中無效的題目進行修改,使其變得更加可靠。3.訪談訪談在六名講師當中進行,主要圍繞英語課堂提問策略和互動模式來進行。教師們各抒己見,分享了他們具有特色的提問方式和互動策略。六名教師的幫助使得實證研究更加完善和全面。4.研究結果1)教師的展示性提問的使用率比參考性提問使用率高,而參考性的提問顯然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反饋。2)關于回答的提問的方式,教師要求學生一起回答的頻率要高于學生單獨回答。但單獨回答更有利與教師為學生提供支架式幫助。無法最大化幫助學生提升合作能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3)教師的提問策略為學生提供了使用語言的機會,但有些策略卻阻礙了學生語言的發展。在二語課堂中,教師使用“自我解釋法”的比例大于“啟發式提問”,但效果正好相反。因為“自我解釋”阻礙了學生在最近發展區產出話語的機會。4)教師針對學生正確回答的反映是僅僅做簡單表揚和適當重復,而對學生錯誤回答的反映是直接糾正。筆者認為對于學生正確回答,除了給予肯定之外,還要加上適當的評論;而對于學生的錯誤答案,引導學生自我修正是首選。

四、研究不足之處

第9篇

一、文化創意產品對社會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促進作用

社會心理學指出文化是指:“在特定群體或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并為其成員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總和,其中包括了價值觀、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風俗習慣、風尚、生活態度及行為準則,及其相應的物質表現形式。”社會生活是開放的、非強制性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為教育對象的,它以產品為媒介,傳遞社會價值觀、社會規范、生活技能、科學知識等信息,使社會個體有效地了解社會、分享經驗、增長知識,促使他們接受社會主流文化。積極的社會文化下的人通常會用肯定的眼光看事物做判斷,并表現出積極的行為。文化創意產品是設計師對社會文化提煉和創新后附加到產品上,從而使文化更容易被廣大用戶接受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創意產品反映了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文化發展的狀況。用戶在使用文化創意產品時不僅滿足了用戶對產品的功能需求,同時滿足了心理需求,獲得審美和情感上的愉悅。通過使用這些產品,用戶可以直觀而全面地認識社會生活的物質文化,并在這些物質文化的背后了解到更深層次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受到這些文化帶給他們的巨大影響,加深他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理解和尊重,促進共同價值觀念的形成。所以說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個特殊的途徑。對于設計師來說,立足于社會文化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滿足產品功能的基礎上附加文化創意會有突破性的成果。

二、對文化創意產品的使用是用戶繼續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范、價值觀等社會文化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個體只有在這些復雜的變化中做出選擇,繼續進行社會知識、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學習,對現有的社會行為模式不斷修正、補充,才能增強社會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掌握和使用不同的產品來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用戶對產品的使用過程即是用戶對產品在感知、想象、思維、觀念、情感、意志、動機、興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質的集中體現,反映了使用過程中用戶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發展水平。從而促進用戶本身的和諧發展。因此,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透視文化創意產品,有助于從一個新的角度挖掘和整理人類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更好地結合當前新的社會歷史條件,弘揚精神文化。

三、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目標用戶群體的確定

社會心理學充分的研究表明社會群體可以影響個體,共同目標和共同動機把個體組成了群體,群體成員也因為他們接受的規范和價值觀而具有某些文化特征。群體的文化對于促進個體的接受和吸收積極文化具有借鑒性的價值。只有針對性的定位才能充分挖掘用戶的心理需求,從而更好地把握產品的設計方向。因此在產品設計中要考慮群體文化對用戶的心理束縛,確定產品的適用人群,針對用戶群體的文化特點所設計出的產品,才能使個體在使用產品時感受產品中蘊含的群體文化價值觀,引起共鳴,增強社會群體的凝聚力。同時在精神層次上可以鼓舞個體努力進取、促進自我實現。

四、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情感因素的構建及其意義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的載體,它的造型、語義符號、人機操作方式和使用過程都體現了與產品類別相匹配的文化創意和藝術風格。這些人性化的信息使用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使用文化創意產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體驗,除了產品功能上的滿足,還包含了特殊的審美、認知等方面的情感傾向。從而為產品傳播文化提供了便捷的途徑。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推廣,可以將社會主流標準支持下的文化觀傳遞給觀眾,使他們產生認同感,并在這種情緒的感染和鼓舞下對自身的文化標準不斷地行修正和完善。例如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文化創意產品中文化的表達方式

文化創意產品中承載著設計師所寄托的文化,其表達方式表現在對文化符號的提取和應用以及傳達方式。設計師從文化中提取元素,用加工和糅合等設計手法使文化元素融入產品之中。從而使產品從外在大形體到內部小細節,從用戶使用方式到用戶情感體驗,都展現出一定的而文化內涵。

六、結語

第10篇

關鍵詞 新聞編輯;社會文化;構建,影響因素;探究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3-0048-02

0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言論自由及各項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媒體不斷的發展壯大,其在信息的傳播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思維邏輯,并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該背景下,新聞傳播也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的特殊的文化現象,新聞編輯也成為了形成社會文化的基本方式,新聞傳媒則是文化的載體及傳播的重要媒介。

1新聞媒介與社會文化的聯系

人類的社會活動根據目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為了達到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生產活動和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生產活動。其中后者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屬于社會意識及社會文化的生產活動。從編輯學的角度看,精神生產即是創造出社會文化產品來構建社會主流的文化或者社會意識。現代大眾傳播日漸興起,傳播技術特在不斷的更新,高科技的應用使得新聞傳播的方式形成的極度繁榮的景象,如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正在無孔不入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極其頻繁在出現人們的視野中。新聞活動在本質上屬于社會文化生產活動的重要方式,正在不斷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行為邏輯及視野境界,成為了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社會文化的產生、傳播、發展、演變等,均與新聞媒介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同時文化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而新聞傳媒也是在變化中不斷的延續傳承者社會文化信息,成為流動的文化及歷史[1]。

2新聞編輯影響文化構建的各種因素

從單一的個體上講,新聞編輯是社會中的個人,其社會化的性質即表示其對于社會主流的思想觀念、行為邏輯、文化產品有較強的認同性。文化產品對于社會成員人們社會實踐及思想產生極為重要的約束作用,而編輯即是將該類文化形式轉化為人們均能接受的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行為模式,并認同現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及文化現象。新聞編輯需要傳播的內容即是受到人們認同的主流與文化的各類信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及學習過程中,新聞編輯會逐步形成獨特的性格、興趣愛好、世界觀、價值觀等,該類主觀因素也會直接的影響到其思想及行為的方向,并貫穿于新聞編輯的整個過程,使其在選擇社會新聞時,在很大的概率上會選擇符合其本身性格特征、心理傾向或者世界觀的新聞,作為傳播的內容。因此新聞編輯的主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信息的全面性、客觀性、傳播方向,影響了社會文化的構建[2]。

新聞編輯不僅需要有個人的行為,還需要整個編輯組織進行統籌規劃。該類新聞組織的內部因素也成為構建社會文化的重要影響因素。社會群體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單位,是人們在進行各類活動時多個個體之間形成的人際關系及中介環節。新聞編輯需要滿足生存及發展的基本需求,則需要在群體組織中與其他人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因此其認知水平、行為邏輯、視界范圍、思想觀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組織成員的限制、影響,或者受到群體觀念的裹挾而放棄自己堅持的理念,屈從與群體的強勢觀念[3]。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群體的影響也能夠使新聞編輯對事物的看法更全面,消除了較多的不確定性。

大眾傳播的過程與社會大小保持一致,且社會地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組織,如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或者具有一定社會背景的組織,性質較為特殊,對于社會系統的組織和運行也有著較大的影響,相應的社會活動也制約著大眾傳播的各項活動。新聞編輯作為大眾傳播的主要領導力量,需要創造及維護各種社會關系。社會系統主要由經濟、政治、文化三個主要方面構成,新聞編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生活中,編輯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過程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的,因此其會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直接的影響或者制約。

3 新聞編輯對于構件社會文化的意義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新聞編輯成為了構建社會文化的重要條件及必然的發展趨勢,其在構建社會主流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點:1)文化傳播需求 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傳播的過程中才能發揮出其本質的作用。因此傳播及動態的流轉是文化存在及傳承的基礎條件,而現代技術的發展,傳媒事業的不斷興起,其在文化傳播方面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2)文化的作用 而文化是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其有著自身的特點、形式、發展規律及作用,其文化體系屬于性質極為活躍的社會網絡,其住主要作用在于條件人們的觀念、心理、情緒等,并提供思維方法、價值觀,并通過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約束自身的行為。新聞編輯為該類思想觀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并保障了行為的約束的社會性,從而形成整個社會的共識[4]。

4結論

新聞媒體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為傳播信息,使人們能夠更加便捷、全面、清晰的獲得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各種類型的新聞作為信息的載體也承傳播文化的責任,因此新聞編輯對于構建社會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是基于現代社會文化的的需求及其重要作用,對其有著較大的影響,并有效的起到了規范社會文化的作用,對現代社會生活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謝暉.論新聞個性的社會文化成因[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1):91-95.

[2]王小華.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和編輯能力分析[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5):154.

第11篇

一、探尋高校異化競爭環境背后的根源

大學校園一直被譽為神圣的學術殿堂、高級人才培養的“一方凈土”,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收獲知識和友誼的地方,但同時也是充滿壓力和競爭的場所。隨著時代變遷,來自觀念沖擊壓力、經濟危機壓力、學業就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等,不少學生歇斯底里地高喊“亞歷山大”!

讓我們掩卷沉思,學生的“壓力山大”、“嫉妒”、“焦慮”、“競爭”等詞的根源在哪?社會上存在物欲A橫流、價值取向顛覆的現象,人們對權力、聲望和財富的追求愈演愈烈。從以前“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講道理年代,到“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追求知識年代到今天“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追求身份、權勢和金錢年代。學生從小就在強調競爭、鼓勵競爭的學習環境中長大。家長、學校、社會從小給他們造就了諸多無形壓力,他們樂于競爭但又疲于競爭。有些人深諳競爭之道,想盡辦法排除障礙。于是,競爭被異化了,高校成為大學生的競技場,有的大學生甚至為獲得權力或榮譽,各出奇招,爾虞我詐。

環境包括外部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內部的個體環境,前者指特定社會中人們所共同擁有的文化條件和文化因素,如習俗、道德。后者指個體出生后生活的具體情境,尤其是個體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在霍妮的社會文化神經癥理論中,盡管個體環境是個體心理沖突的直接原因,但她更強調文化環境對個體心理和人格發展的影響,認為文化環境是個體心理沖突和心理失調的最終根源。

因此,筆者認為高校異化競爭的根源是異化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造就了學生的壓力,過大的壓力衍生了學生間競爭的異化,競爭的異化最后往往會導致校園悲劇的發生。

二、競爭文化與神經癥人格

(一)競爭文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是整個生物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恩格斯說,競爭使“每一個人都把別人僅僅看作可以利用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在剝奪別人,結果強者把弱者踏在腳下。”

狹義的競爭是專指人類社會的競爭,是人們為了生存、發展和享受的需要而展開的爭勝負優劣的一種較量。“有競必有爭”,社會上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類間的競爭,競爭意識的強弱和競爭心的有無,對一個人的社會活動、行為動機以及健康人格都有顯著影響。競爭雖然給人帶來壓力,但健康的競爭文化容易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促進群體和諧與進取。相反,異化的競爭文化卻容易滋生不良風氣,如極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這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致命傷害。

根據馬克思異化理論,“異化是從人自身分離出的各種力量,逐漸跟自身疏遠,從而反過來成為控制、支配自身的異己力量的過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多元的思維和文化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暗中潛滋在大學生的心靈中,比名牌、比家境、比父輩權力和人脈,學生越來越遠離自身,受到社會一種異己力量所控制。

(二)異化競爭導致的神經癥人格

當代大學生承受眾多壓力,他們不得不在這殘酷的校園和社會中與他人競爭,當心靈被壓得扭曲時,極易走上偏邪的心理歷程。如果學生個體為了爭取勝利而不擇手段,這種人具有控制、攻擊、冒險和貶損他人的傾向,同時取得勝利已經成為這種人無可選擇的需要,著名社會文化學派代表人物霍妮把這種競爭稱為過度競爭。

霍妮認為,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權力、名望和財富都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那么社會上每個人都不得不進入與他人競爭的機制當中,而且這種競爭是以經濟為中心,輻射到所有活動當中,并滲透到所有“社會關系游戲”中。她認為,人們瘋狂地追求權力、聲望和財富,是因為這些東西可以用來對抗來自生活的焦慮,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在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下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霍妮提出了社會過度競爭的觀點,即異化競爭。她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過度競爭,容易導致人與人之間潛在的敵意增強,并且這種競爭和敵意已滲透到各種社會關系中。競爭文化發生異化,衍生出來的是一種病態競爭。長期在這種異化競爭環境中成長,個體的人格發展會偏離常態,嚴重時會出現神經癥人格。所謂神經癥乃是一種由恐懼,由對抗這些恐懼的防御措施,由為了緩和內在沖突而尋求妥協解決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理紊亂。

患有神經癥人格的人為了克服安全感和不被喜愛感,可能會采取極端的方式來解決沖突。面對過度競爭,患有神經癥人格的“90后”大學生更多地會采取攻擊方式來對抗他人,這類人的基本焦慮具有強烈敵對感,對周圍的環境充滿懷疑,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控制他人以掌握主動權。在異化競爭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對權力、聲望、地位等懷著神經癥的需要,往往表現為自戀、自傲、自大。他們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如果我有權力,別人就不能傷害我”的邏輯上。

處于異化競爭環境的大學生,容易視校園如一場爭名逐利的搏斗場。個體生活在充滿矛盾沖突的社會文化中,因缺乏安全感,而產生基本焦慮;為克服焦慮產生神經癥需要,進而形成特定對待他人的行為方式或神經癥的人格;個體又去尋找解決沖突的策略,結果又陷入新的更大更深的焦慮和沖突之中,從而構成潛意識中運行的惡性循環。由此看來,高校不良的病態環境容易使大學生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嚴重時極易走上不歸道。

三、個體如何對待所處的文化環境

文化具有“育人”功能,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產生特定的影響。對個體而言,在社會文化環境中,潛伏著大量對個體生存及其人格形成和發展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我們該如何趨利避害,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存?大學生該如何對待所處的校園文化環境?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都在發生著嬗變。如果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激烈競爭,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如意的情感生活、緊張的人際關系時,他們會容易迷失方向,無所適從,并被所處的腐朽、落后文化所侵蝕。

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其健康人格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使大學生在面對金錢、權力、榮譽的誘惑時,能夠堅定自我,握緊人生的方向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大學生在面對校園各種異化競爭時,仍能保持樂觀健康的心境,在人生路途中完善和突破自我。

(二)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判斷文化環境

如果說社會文化是個大雜燴,那么校園文化環境就是一個小雜燴,有精華也有糟粕,因此我們要學會辨別文化。如阿德勒所說,“每個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時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遺傳積極地建構它。”個體的遺傳和所處的環境為建構人格提供了所需要的磚瓦和水泥,但要建構健康的“人格大廈”仍需要發揮自我的創造力。

因此,大學生要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判斷周邊文化的積極和消極因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學生對于文化精華應積極主動適應和學習,對于文化糟粕應端正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學會拒絕不良環境的影響。

(三)提高自身的內心修養,心理內部達到和諧狀態

在紛繁浮躁的社會大背景下,內心需要保持一種和諧的心境。內心保持和諧,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挫折、報酬、榮譽等,這是一種內心修養,也是一種境界。

這里所說大學生要內心和諧,并不是要壓抑和否定個人內心的欲望和追求,不是對現實生活抱有一種消極無為的態度,更不是喪失奮斗進取之心,而是強調大學生內心要充實、自強不息,在良性的競爭中健康成長而不迷失自我。大學生要在物質利益、功名利祿、精神追求的欲望當中找到一個內心的平衡點,使個人和社會都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健康和諧地發展與升華。

(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霍妮認為,神經癥人格的產生來自人際關系的失調,人際關系失調使人失去安全感進而產生焦慮。面對社會無形中給予的多重壓力,大學生不得不去應對緊張激烈的競爭。一方面是爭強好勝的心,另一方面是人際關系的失衡。他們面對這強烈的心理沖突,一方面害怕心理瓦解,一方面又不顧一切地希望解決問題,這種沖突和矛盾如處理不當,則不僅破壞了與他人的關系,也破壞了與自己的關系,使自己的人格扭曲。

因此,大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校園文化環境時,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在與他人競爭的同時,注意保持與他人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校園文化環境的優化與大學生健康人格的構建

我們的教育事業除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以外,還要特別強調環境育人。校園文化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著一定的環境條件。高校是“國家人才產品”生產流水線的最后一道工序,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探尋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徑是當代高校重要任務。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分享不同文化的同時,也處于不同的文化沖突中,他們在傳統文化中呼吸著,卻又飽受價值觀念多樣化的沖擊。在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格和薄弱的內在素質矛盾中萌動、碰撞中成長的大學生,必須有一種主流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為其指引人生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人們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教育界育人的思想導向。在多元思想觀念碰撞的社會中,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中流砥柱作用,能夠使大學生在探索人生道路,塑造健康人格時不茫然、不浮躁。

(二)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作用,加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

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培育學生成長成才是一項既艱巨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教育系統中需要整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

高校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把人格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發展以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和諧發展為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的教育。學生家長應主動了解高校的德育目標和要求,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最新動態,針對子女的問題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思想和感情上的溝通,加強與學校聯系、溝通。在社會方面,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于塑造大學生健康、完整人格具有關鍵的作用。

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調一致,有利于實現整個教育系統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凈化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氛圍,發揮各大教育子系統的特點和優勢,取長補短,為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健全高校積極的心理健康干預機制

第12篇

【關鍵詞】:廣告設計;大眾的藝術;文化影響

廣告的藝術設計首先是大眾的藝術。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習慣。廣告語言是廣告的核心內容。社會文化影響并制約廣告語言及其表達,廣告語言則蘊含或反映社會文化。語言是民族的語言,廣告存在于一定的社會之中。一個民族的哲學觀念、思維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會對廣告語言產生作用。所以,任何一個社會的廣告語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事實上,反映社會文化的廣告語言易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進廣告的功能。認識到這一點,并努力探討出社會文化與廣告語言之間的內在關系,對于理解和賞析廣告語言,對于指導創作、設計既符合廣告表達基本原則,又適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廣告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藝術設計與廣告語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較研究。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習慣。而在一百多年來這種中國特有的審美觀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則出現了現代中國審美觀。一個民族文化總是與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風俗、思維方法和倫理觀念等方面密切相關的。作為倫理性的文化體系,中國人把人視為主體,以物相輔助,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天有四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智”,這表明中國文化系統中,重視人與物的關系,在對自然物的攝取和創造中,又找到社會意義,使造物的真、美與善統一起來。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完整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藝術作品的內容,主要是指題材、主題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應該是與形式結合在一起而下的定義,那就是說,藝術作品的內容是在媒介中通過形式體現出來的題材和主題。同樣理由,對藝術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義也應該是與內容相聯系的,即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藝術家借以使其題材和主題轉化為內容的手段和方式。

藝術設計的廣告語是指表達理念和產品核心特征的、長期使用的宣傳短句。隨著我國媒介產業化的不斷推進,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這種競爭不但包括媒體產品和銷售網絡的競爭,而且包括媒體品牌形象力的競爭。而媒體形象廣告語便是塑造媒體形象的“點睛之筆”。媒體形象廣告語的立足點在于在媒體和受眾之間架起一道可以溝通的橋梁,使受眾對媒體產生認知、理解、記憶,并且引發價值觀的認同和情感的共鳴。所以溝通策略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藝術語言是指任何一門藝術使用的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手段,運用的獨特的物質媒介。

公共藝術設計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眾的評判,這種評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頭論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評論、批評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這種成熟化的大眾評判機制的建立是公共藝術設計運作體系成熟化的標志,是促使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證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審美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廣告招貼設計思想,而廣告招貼設計思想反過來又影響著傳統民族審美觀念。本文論述了傳統美學觀在現代廣告招貼設計中的體現。指出作為外來的招貼藝術,在中國設計者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傳統的美學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分析這些影響,肯定某些積極的因素,將會有助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招貼藝術。我們從來不曾用如實的描寫,逼真的再現要求過中國傳統藝術,沒有人指責某些山水畫不符合焦點透視的原則,也沒人批評傳統戲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為我們對自已的傳統藝術有一個固定的觀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藝術中的重要價值。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形神兼備,講究概括與變形,齊白石“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個不斷概括,不斷深人的過程,最終敢于舍棄蝦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蝦的形象更為完美更為生動。廣告設計語言,也就是平面設計傳達信息鼓動宣傳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畫或版畫,它要求一目了然,簡潔明確,使人在一瞬之間,一定距離外能看清楚所要宣傳的事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宣傳畫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點,刪去次要的細節、細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個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時間,空間發生的活動組合在一起。并經常運用象征手法,啟發人們的聯想。因此,它的構思要能超載現實,構圖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簡練夸張,要以強烈鮮明的色彩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達所要宣傳的事物,表現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賦予畫面更廣泛的含義并使人們在有限的畫面中能聯想到更廣闊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義。在這些方面,中國傳統的美學觀,能夠為設計者提供大量的營養。

在平面廣告的設計中,我們要“尋根”,尋找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維優勢和獨特風采。藝術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構成了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深鎖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調節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介人。正因為這樣,作為外來的招貼藝術,在中國設計者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傳統的美學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分析這些影響,肯定某些積極的因素,將會有助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招貼藝術。

廣告與藝術的存在發展都不斷地受到來自于大眾領域和商品社會的滲透、干擾和強勁沖擊。不僅如此,今天的藝術家還受到來自于源遠流長、精深博大的藝術傳統的沉重壓力。廣告藝術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賞,廣告創造也很難真正地完全地離棄傳統而創新,更不用說為創新而創新的故作姿態了。廣告設計與藝術都無疑隱含著重重的矛盾、問題甚或危機。它是反傳統甚至是反藝術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嘩眾取寵的、媚俗的、偏激而走過頭的、為創新而創新的。但無論如何,廣告設計的藝術是我們時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隱喻與象征,它永遠能夠表現著這個世界,不僅因為藝術棲身于它,也不僅因為藝術承擔著世界的需求,更因為藝術是為人而存在的,是與人互為本體的。

參考文獻: 

[1]王春靜.廣告設計中藝術導入問題探究[J].藝術設計,2012,3(9):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舟曲县| 许昌县| 重庆市| 鹤壁市| 手机| 灌阳县| 寻甸| 固安县| 永昌县| 楚雄市| 潍坊市| 贺州市| 盘山县| 昌吉市| 宜都市| 洪泽县| 岚皋县| 安乡县| 达拉特旗| 乐安县| 庆元县| 巍山| 浦城县| 镇坪县| 荣成市| 绥德县| 宜丰县| 贵阳市| 正定县| 湖南省| 玛纳斯县| 冕宁县| 瓦房店市| 吴旗县| 西宁市| 灵石县| 新干县| 同心县| 克山县|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