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12:12: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審計員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很多人不清楚工程類職稱有哪些,雖然知道要發表相關的職稱論文,但是由于工作時間較長,精力有限,往往不愿意自己花時間寫,又不知道工程建筑類職稱論文哪里找?這里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工程類職稱都有哪些?
工程技術人員... 高級工程師 工程師 助理工程師 技術員
地、測、野外... 地、測、野外高級工程師 地、測、野外工程師 地、測、野外助理工程師 地、測、野外技術員
工程技術職務: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助理工程師、技術員。
工程技術職務名稱為: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助理工程師、技術員。
高級經濟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高級統計師、高級審計師為高級職務;經濟師、工程師、會計師、統計師、審計師為中級職務;助理經濟師、助理工程師、助理會計師、助理統計師、助理審計師及經濟員、技術員、會計員、統計員、審計員為初級職務、工程技術職務和會計。
建筑工程列職稱論文機構哪里找呢?這里小編推薦,為什么呢,原因如下:
工程類職稱論文找草根,原因一:全天候的在線服務
公司推行的是24小時的在線服務,企業客服9:00-21:00 QQ在線,手機24小時開機,無節假日,有什么問題都可以第一時間聯系上。
工程類職稱論文找草根,原因二:豐富的數據資源
公司擁有自己的數據庫資源,不僅有大量免費的文章可供參考,也有豐富的期刊資源可供選擇,不論您是否有相關資料的提供,我們都會用最專業的聲音,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
工程類職稱論文找草根,原因三:專業的寫作人才
公司對錄用的都是經過嚴格審察,對其學歷背景(碩士以上),所寫作的文章進行評估,合作老師都是長時間從事寫作工作的,扎實的文字功底、熟練的專業知識都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的。另外,我們對于出品的文章也要進行審核,檢測,質量把關后再交給客戶手中。
工程類職稱論文找草根,原因四:跟進式的售后服務
論文關鍵詞:高校內部審計體系
隨著高等教育的規模的擴大,國家對高校資金投入逐年加大,經濟活動領域也隨之拓寬,作為高校經濟問題的護衛者,內部審計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高校的內部審計工作,在高校規范經濟秩序,教育經費的管理,保障教育經費足額到位,減少損失浪費、保障國有資產的完整、維護高校的權益,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就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面臨的問題提出一些觀點。 一、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1、機構設置的問題
內部審計具有獨立性。其獨立性是內部審計部門能很好的履行其職責的基本條件,一是,內部審計有其專門的工作,需要設置專門的機構;二是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使其不能與其他部門職責相混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主要表現在內審的負責人可以直接向學校領導報告與內部審計工作有關的一切內容;根據內部審計準則和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客觀、公正的形式其權利。現階段,縱觀高校內部審計,高校的內部審計有的與財務部門設在一起,有的與紀檢監察部門合署辦公,也有與其他別的職能部門設在一起的,比較復雜。
2、制度還不完善
高校內部審計制度還不健全,工作不夠規范。一是對于審計工作方案、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談話記錄、審計取證方法等方面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做出嚴格的規定;二是對于一些重大經濟事項、異常事項未能引起足夠關注,對于審計深度也沒有嚴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財務管理松散,賬務處理不規范,提供給審計部門的材料不完整,甚至有意識的逃避審計,隱匿相關資料,致使內部審計無法得到真實的審計結論。還有些高校內控制度不健全或有健全的內控制度,但是不能按其要求得到有效的執行,使得高校的審計部門不能很好的發揮其職能作用。
3、內部審計人員自身的問題
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還有待加強,高校內部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會計專業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應具有綜合的素質,首先其業務水平和能力要滿足開展財務審計的能力,懂得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損益、成本等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其次還要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及財務政策了解,關注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以便用最新的法律法規來維護學校自身的利益,能夠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風險及時告知管理層,減少風險的發生,把損失將為最小。第三,還要具有開展工程決算審計的能力,要了解物資的市場行情,工程的結構、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計量標準和計價方法等有關物資與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測算專業技術。
4、內部審計技術本身存在缺陷高校的內部審計有別于政府審計和外部審計,高校內部審計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審計手段和方式方法容易受外界條件的限制。當前內部審計工作技術和方法,大部分還停留在紙質審計的階段,對于計算機的使用還很少,致使審計效率低下。一些已被政府審計和外部審計廣泛應用的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的科學方法,如以概率論為基礎的審計抽樣方法,對于內部審計來說很少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論文服務。另外內部審計受審計成本制約,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存在一定困難,致使內部審計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作用很難發揮。 二、完善內部體系的幾點思考
1、要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高校要增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及權威性,保證其內部審計工作能過正常有序的開展,同事高校領導也要對內部審計工作給予一定的重視,在機構設置方面給予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審計部門跟有效的開展工作,為學校的發展保駕護航,從源頭上制止舞弊現象的發生,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審計任務,保證審計質量,在內部控制的管理上,認真分析高校及二級學院等其他部門在管理活動中存在的漏洞,從而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2、進一步完善內部審計制度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的行為是靠法律規范的,法律法規的健全不但是對內部審計員進行約束,對其他與經濟活動有關的部門,也是一種約束。制度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制度是萬萬不能的。對于內部審計來說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其內部審計制度,才能用制度來約束職能部門的行為,避免重要崗位重要人員利用職務的便利出現一些違法亂紀的行為,有了制度先行,內部審計的工作才會更好的開展。對于審計項目應重點建立主審負責、審計底稿三級復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個審計項目的質量和風險關,確保審計結果公平公正。同時,國家應提早制定、頒布一些內部審計法規和內部審計業務準則,以統一內部審計執業規范,以便內部審計部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有效的降低審計風險。
3、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內部審計的質量。因此,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而且要有一笑為家的主人翁意識、遵守審計人員廉政準則和職業道德。面對目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的狀況會計專業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高校領導本身要對,審計部門高度重視,不能將隨隨便便的人放在審計的重要位置,在人員引進、聘任上要把好關,選擇具有相應的專業資格和業務能力的人員上崗。二是對于內部審計人員要加強其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的培訓,拓寬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層面,提高其處理不同問題的能力;三是要求審計人員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有效地防范審計風險;四是內部審計人員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思路上創新,接受審計任務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在特殊任務面前,發揮內部設計部門的關鍵作用。4、引進內部審計的先進技術
要與時俱進,積極尋求和探索適應新形勢下,有利于高校發展的內部審計技術與方法。先進的技術和方法是提高審計質量的先決條件,是內部審計人員能圓滿的完成學校內部審計工作任務的重要保證。作為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應積極學習先進的審計技術和方法,通過對先進技術和方法的學習,更有效的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內部審計部門要大力推行計算機輔助審計,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為干預,提高技術含量。同時要不斷的完善審計抽樣、風險評估等審計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適合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先進方法,提高內部審計的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曉巍;牛學坤,論內部審計制度的完善,財經問題研究
【2】王海波,論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內部審計制度,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完善會計監督體系的策略研究淺析
最近,我國頒發了新的《會計法》,“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被重新地建立,該體系包括社會審計監督與政府監督,其中,前者一般是由單位內部監督,常常是注冊會計師來執行。可是,現有的情況表明該體系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糟糕的情況是,逃避會計風險的現象更加地嚴重,這主要是因為會計監督職能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知情人不知道是否應承擔會計責任。
一、我國現有的公司會計監督體系的缺點
現在,我國會計監督體系仍存在不足和缺點,具體如下:
建設會計監督體系不足
第一,不能清楚地監督經營者的經濟責任與經濟活動。當前,經營者在監督體系處于主導的地位,是會計監督權的授權者,而審計與會計人員享有該項權利,而且,他們享有的會計監督權是不完全的,是受到很多條件限制的,另外,該監督權對經營者受到的某個時間內和固定的,缺乏時效性。無法有效地控制常見的經濟責任與經濟行為。
第二,該體系的事后監督不實際,太形式。一般來說,經營者被監督的的常見形式是社會審計監督,注冊會計師是該項權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間接享受該項權利。可是,現實中的很多情況導致審計關系復雜和繁瑣,導致社會監督脫離現實。
二、資金管理出現缺陷
近年來,金融體制的革新,銀行的管理逐漸進入企業化的進程,銀行為了獲得盡量多的利益,不愿意承擔過多的現金監管職能,有時候甚至片面地只考慮自身的經營目標,這樣導致管理現金出現一些問題。
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不足,會計責任不清楚
只有當單位管理者允許,會計人員才能監督與處理會計相關的事務,只為授權人服務,只愿意承擔該部分責任。會計部門一般只在乎管理當局的立場與好處,進而降低了會計監督應該起的作用,會計人員不得不依靠其
完善會計監督體系的法規舉措
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司內部財務監督體制一個完善、有效的財務監督體系能夠保證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公司業績,而且有利于我國整個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和國家經濟的迅速、有效發展。所以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財務監督體系扮演著重要角色。現在各國都在通過完善《公司法》《會計法》等不斷進行監督模式的創新與完善,來確保公司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并使財務制度更合理公正。
三、完善會計監督體系的具體措施
1.為了確保會計工作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就必須制定出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監督方案。我們可以通過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比如來自國家機構的、來自大眾輿論的以及公司企業自身的。有了這些監督資源,我們可以從三個不同角度來開展工作。首先從公司外部來看,我們應該明確審計員對公司監督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國內目前這方面職能的劃分并不是特別的明確,可以向國外一些做的比較好的國家學習經驗。比如日本,他們在商業法案中明確了一個審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即可以同時進行公司生意上的監察和公司賬務上的監察,并且把這兩個部門分而治之,互不干涉。
其次,也應該對公司內部的監事會做出明確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各部門的工作健康有序的進行。作為一個尤其敏感的機構,財會部門應該著重監督。在我國的《新公司法》中明確強化了公司內部監事會對于公司賬面情況的審閱權限,并且還從本質上加強了監事會的建議權和調查權,同時把其他相應職能權限也新加入了其中。由此可見,我國這些年在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隨著公司上市潮流的熱火,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也成為了股民,證券交易量的激增,公司股東對于公司董事的督查也越發松懈,所以在這個時刻提出對于董事會的監察工作是一個必然的舉措。對于監事會職能的強化,不僅要給予其獨有的法律效力,還要延伸其職能的權限,使其可以對公司賬目資料進行檢查,這樣才能真正使監事會發揮其作用。
最后,通過會計參與制度,邀請專業會計師,審計法人和稅務會計共同來制定公司的財務報表。其中股東大會擁有對參與制定財務報表人員的任命權,并且這些參與人會承擔同等效力的法律責任,所以這項工作看起來是具有法律效力和公正的。被任命的參與人此時并不是所謂的外人,而是作為公司董事的一份子,共同合作。通過這一舉措,可以有效的實現監督工作,使其具有透明性,法律性和公正性。
四、結語
完善監督體系的策略包括維護會計工作秩序、從內部健全強化監事會的監督功能以及嘗試創立會計參與制度完善監督。通過實施這些策略,可以極大地提升會計監督體系的效率,加強會計監督職能和責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村級會計制;村級審計;關系
一、我國村級會計制與村級審計的制度現狀:以浙江省為例
(一)我國村級會計制的制度現狀分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浙江省部分縣(市)結合實際,改革以往村賬村管的模式,在村賬方面開始了一些創新嘗試。至2002年,村級會計委托制在浙江省得到全面實施。該模式對治理村賬混亂問題效果顯著,此后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經過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已成為我國農村基層財務管理的有效模式。2010年2月,國家“四部委”聯合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會計委托服務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出需強化并完善村級會計委托制度。這進一步肯定了村級會計制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制度模式,而它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
1.村級會計制的現實做法。村級會計制以抓村級財務規范化建設為重點。在各級鎮(鄉)政府內設立村級會計中心,負責鎮(鄉)轄區各行政村的會計記賬工作。浙江省范圍目前已經達到100%的村財務自愿納入中心,實行電算化管理。納入中心的村財務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即村級平時收到的款項必須全額繳入中心結算專戶代為管理;支出實行村經濟合作社社長“一支筆”限額審批,凡屬支出的憑證,必須寫明用途,并有經手人簽名、證明人作證、審批人審批,三項手續齊全后方可在中心報銷。中心據此填寫憑證,登記賬簿,并產生各行政村財務報表。實施會計制后,各村不再設村會計,由報賬員負責與會計中心、銀行等部門聯絡。中心的經費全部由政府財政支出。
2.村級會計的制度效果及滿意度調查。筆者通過對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寧波、紹興、嘉興、臺州和麗水等地區的15個市縣區,29個鄉鎮,53個行政村(或社區)進行問卷調查(詳細調查結果將另文發表)及部分走訪,受訪對象包括鎮中心工作人員、村干部、村民及農經部門管理人員等。受訪者對村級會計制的總體滿意度為68.3%,即有近七成的受訪者對村級會計表示“比較滿意”及以上,有半數的人員表示“很滿意”或“完全滿意”。這充分說明,村級會計制已經得到農村基層社會的普遍認可。對于“村級會計制的好處”一項,受訪者普遍認為:村級會計制規范了村級會計核算,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有利于實現村級財務透明與公開;減少了收入不及時入賬、坐收坐支現金、私設小金庫等問題;減少甚至避免村干部貪污挪用等問題;有利于減少群眾的比率;有利于提升村級的理財能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的選擇性訪談中①,絕大多數農村資深經管人員則對會計制可能引發村民自治方面的矛盾較為擔憂,也明確表示會計制雖然在規范村財務核算方面效果明顯,但對引導或調動村干部理財方面的積極性作用有限。另外,調查中發現,村民對制可能導致的監督不到位、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流于形式、農村審計工作因此流于形式等問題比較擔心,而中心工作人員和村干部則對中心的經費來源更為擔憂。盡管如此,但89.8%的受訪者相信,村級會計制會在不斷完善和改進中體現它的生命力。
(二)我國村級審計的制度現狀分析
1.村級審計的現實做法。我國目前普遍開展的村級審計形式是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②。2005年7月,農業部、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頒發《關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專項審計的通知》。自此,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作為村級審計的一項重要內容,實際是政府部門對村干部履行受托公共和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在全國各地還有其他的一些叫法(叫法不同,做法大同小異),如稱之為財務屆末審計、“三年一輪審”等。浙江省自2002年以來推行的全省“萬戶審計”項目,是較有成效的以村級財務審計為主導的村級審計項目。另外,各級地方政府強調的群眾必審也是較為典型的村級專項審計項目。
村級審計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視各項目的目標而定,參與的部門有所不同。主要由鎮政府和農村經管部門負責,也有的地方由縣(市)審計機關發起,聯動其他相關部門等進行聯審。審計的重點包括農村經濟責任目標完成情況、財經法紀執行情況、農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土地發、承包、集體資產處置、財務公開等。幾年下來,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已經逐漸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以下是筆者在互聯網上摘錄的兩則村級審計的新聞,有助于理解村級審計所涉及的部門、具體目標及工作重點等方面的現實情況。如某市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確保2010年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實施,市委組織部牽頭,聯合市審計局、市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對市屬的各鄉鎮以抽查的方式對村級財務工作進行了雙重審計。③某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村級財務審計模式,成立“村級財務審計中心”。中心經費單獨列入財政預算,聘用專業人員,配備必要辦公設備,使審計工作常態化,專門負責對全區所有行政村的各項審計任務,確保行政村每屆至少審計一次,重點村每年全面審計一次,干部離任、年終分配、建設投資以及重大經濟活動都要進行專項審計,并將審計結果公開,接受群眾監督。④可以看出,現行的村級審計目標實際上都是對村級履行公共受托經濟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這類審計更注重監督,建設性、管理、咨詢的職能往往不是很受強調。
2.村級審計的制度效果及滿意度調查。關于村級審計的作用,我們的調查分別從“就財務合規性進行監督”、“就村管理與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就如何加強村民理財和創收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等三個方面請受訪者針對認知和現狀兩項打分⑤,以選擇“很同意”和“完全同意”的百分比看,現狀和認知的差距分別是14.6%、16%、 19.6%,說明受訪者認為村級審計實際發揮的作用和它應該發揮的作用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總體而言,依然有近七成的受訪者對當前我國村級審計工作表示比較滿意甚至完全滿意。
二、村級會計制與村級審計的關系困境分析
(一)兩種制度間形成了聯合治理效應還是造成了重復監督?
會計制與村級審計均為鎮政府層面管理村經濟組織的制度安排,制度設計的機理決定了兩種制度間具備相輔相成、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協同治理效應。具體而言,會計制規范了村級財務制度與財務核算,為村級審計營造了良好的審計環境;而村級審計則可以由此從簡單的票據復核等工作中脫離出來,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財政財務活動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甚至進一步對會計制的績效作出評價,從而形成制度間的良性互動,產生協同治理效應。但現實的情況是,當前村級審計將目標定位為監督村級財務的合規性,使之還僅僅停留在財務的真實性審計這一水平上,加之臨時抽調的農村審計員專業水平有限,也只能從財務核算的角度復核會計賬務問題,確保財務核算的規范性,這與會計中心的設立目標并無區別,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大程度的重復監督,導致村級審計流于形式。
一些理論研究者(王振,2004;劉知林,2007)曾表明會計制、村民監督委員會等制度安排是制度變遷中交易費用降低的結果,但其論證都只是在單一制度分析的角度,未考慮機會成本、重置成本等因素,對交易費用的考察所基于的主體(政府?村?)也未作明確說明。顯然,會計制不需要村里出一分錢,自然是降低了村的交易成本。但如何考察政府因介入村級會計后所造成的交易成本變動情況,這是一個多維的經濟學問題。比如,因為會計制的實施,由此節省村級審計的人力物力,從而促進村級審計發揮更大的價值增值功能(如充分發揮審計的保證和咨詢功能),期間所產生的制度間的聯動效應而影響的交易成本變動是否更應得到充分考慮?如此,會計制與村級審計的制度關系及其相互影響即成了考量其制度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可能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如會計(村賬鎮管)的制度設計能走多遠?村級審計應重在監督還是咨詢?
(二)兩種制度在工作人員上應是共享性配置還是獨立分離?
各地方普遍推行的“三年一輪審”、財務屆末審計等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其組織審計力量的方法大同小異。通常在鎮政府和農經部門雙重領導下,成立“村級審計領導小組”,具體執行則由各鄉鎮農經人員和會計中心的會計人員組成若干審計小組,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從各村抽調農村審計員(往往是中心成立前的各村會計人員)。所以,村級審計的主要力量其實是會計中心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雖說經費由政府財政全額支持,但中心及村級審計人力不足的情況是很普遍的現象,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中心人員與村級審計人員共享性配置的格局。村級審計項目小組中,組長是中心主任,中心工作人員是審計成員。會計中心自己來審計由自己所的會計賬簿資料,不符合審計獨立性要求。而讓從各村抽調的會計人員去審計鎮中心的財務,更是缺乏權威性。在獨立性和權威性雙重缺失的審計制度下,審計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這樣的審計組織方式也使會計制陷入一個僵局:即誰來對會計制的有效性作出評價?筆者認為,在對村級財會制績效評價中,單純的財務指標(如財務成本降低率、村民降低率等)是不夠的,還應該從村民滿意度、會計流程、中心工作人員學習與成長等方面構建綜合評價指標。從目前的村級審計機制看,其人力及專業水平角度都不可能對會計制的有效性作出評價,也無從對完善會計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由此可見,會計制與當前所運行的村級部門審計機制不僅不存在制度上的推動作用,相反,還存在一定的制約性。
(三)兩種制度的職能怎樣在監督性和建設性上各有側重?
會計制名為村級財務核算,實際則具有鮮明的監督性。中心為政府機構,保證了監督的權威性,其運行方式也確保了監督的日常性和持續性。通過監督,會計制有效地解決了會計核算的規范化問題,杜絕村干部亂開支、坐收坐支現金、私設小金庫等財務違法行為。而對于促進村干部積極理財,為村級內部控制與財務管理等內容提供專業的改進建議,中心卻很難深入地進行。筆者在赴各地中心的調查中發現,一個中心幾十個行政村的財務核算,工作量非常大,中心人員的工作任務繁重,普遍表示無暇再顧及會計核算以外的工作。應該說,從制度設計的初衷、制度運行及人員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看,會計制以監督性為主、建設性為輔的目標定位是切合實際的。
村級審計由政府職能部門主管,實際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內部審計,所以兼具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的職能和目標。現代組織的內部審計職能是保證和咨詢,并且其職能強調應從監督和保證向咨詢與建設性轉變(IIA,2003)。經管部門和鎮政府開展的村級內部審計,也應從傳統的監督型向咨詢建設性轉變。由于審計人員具備專業方面的優勢,加之通過會計后的會計核算資料相對規范,審計重點完全可以從傳統的重在賬簿審核等的財務合規性審計向為各村提供內部控制、先進的管理方法與技術等轉移。這樣一來,村級會計制與村級審計在監督性和建設性職能上既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達到有效的制度銜接和制度平衡。
三、理順村級會計制與村級審計關系的對策
(一)引入社會中介村級財務
會計制(村賬鎮管)雖然已經得到廣泛推廣并證明是現階段行之有效的村級會計管理體制,但因其在正式規則和實施機制上還不夠完善,它仍是一種過渡性的制度安排(王振,2004)。而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威脅,決定了它在政治上不可能走得太遠(李守鐸,2005)。筆者認為,適時引入社會中介村級財務是一種可行選擇。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和財務管理人才高度集中,并且有內部控制、管理咨詢等方面的專業優勢,有助于村級財務管理及控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注入先進的專業思想,從而提高村級財務管理水平,降低治理風險。同時,村民自愿委托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師事務所則合理獲取報償,這樣的委托關系合法有序,真正體現村民自治。
由會計師事務所村財務工作,不僅可以避免社會各界對會計制與村民自治存在矛盾的質疑,亦可避免“村財鄉管”模式中鄉(鎮)政府越俎代庖的行為,避免“村財鄉用”以及權力尋租導致腐敗的問題。而對于現有的會計中心,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改制辦法,令其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二)改制現有的會計中心,形成獨立的村級審計服務中心
村財務記賬改由社會中介后,原鎮會計中心可改制重新掛牌成為獨立的“村級審計服務中心”。原有的人員,會計電算化系統等硬件和軟件設施可作正常轉換,并得到更好的利用。原會計人員既熟悉村級財務業務,又具有審計專業基礎,現有的硬件繼續得到使用。應該說,改制的交易成本幾乎為零。同時,原有的中心在財務監督職能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審計的管理咨詢職能。村級審計服務中心可分為兩大部類,一是財務審計部,主要履行改制前經管部門內部審計的傳統業務;一是管理咨詢部,為各鄉鎮提供非盈利或有償低價管理咨詢服務。這樣,既可以達到村級會計的合法、專業、經濟與合理性,又實現村級審計的權威性、專業性、實效性。
(三)現階段理順村級會計制與村級審計關系的具體對策
本文上述提出的引入社會中介村級財務以及將現有的會計中心改制為“村級審計服務中心”的設想,能有效地化解會計制與村級審計之間重復監督、獨立性和權威性缺失等問題,有效提高制度間的協同治理效應。但一項政策制度的改良需要成熟的時機。筆者認為,上述設想更適用于當農村社區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政府財力難以全面支持會計制以及村級審計機制的情況下漸進施行。現階段則應從以下方面理順村級會計制與村級審計的關系,以確保兩項制度有效地發揮協同作用,實現最佳協同效應。
1.明確會計制和村級審計的職能定位,避免職能混淆而導致制度效率降低。會計制以監督性為主,以建設性為輔;村級審計則應以管理咨詢為主,監督為輔。進一步,應在工作觀念的轉變及專業技術的提升等方面對村級工作人員和村級審計人員進行后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2.會計中心人員與村級審計人員應有嚴格的分離,不搞會計制與村級審計一套人馬、兩套班子的情況,以避免村級審計流于形式。同時,對村級會計制的績效評價應予以制度化、常態化。村級會計制的評價主體可考慮利用村級審計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傅黎瑛.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趨同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2] 劉知林.村級財務治理新機制:村務(財務)監督委員會及其制度的學理解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5).
[3] 王振.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的變遷[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4] 李守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集中核算制[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 審計署.2008―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EB/OL]. audit.省略.
關鍵詞:內部審計;影響因素;審計方法;審計人員
一、緒論
1.背景與研究
內部審計主要是針對企業內部財務活動和業務變化的可觀評價方式,能夠展現企業的財務現狀和運營環境,從而增強對于企業情況的了解和控制。而內部審計質量則是考量審計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標,對于企業長遠發展來說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在這方面還有一定欠缺,致使發生了很多會計舞弊事件,比如長虹公司危機等。這些事件已經說明了目前在我國僅僅使用外部約束是很難保障企業財務安全的,還應該重視內部審計質量。
2.研究的方法
論文在寫作之前先使用了文獻綜述法,即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中心等網站,搜集了與論文寫作方向相近的國內外文獻,其中有中文文獻18篇,外文文獻2篇。這些文獻都對內部審計質量進行了綜合分析,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環境的變化,同時結合近幾年來發生的審計案例,說明目前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質量并不高。因此有必要繼續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和改進策略進行深入分析。論文在寫作過程中還使用了分析法,即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分析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3.相關概念
根據我國在2013件的相關文件,企業的內部審計定義為企業組織內部進行的較為客觀性的評價工作,能夠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綜合的評估,從而采取最恰當的內部控制策略,保證企業戰略目標得以實施。內部審計質量則是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整體評價,是對其作用和效果的一種總結。目前就我國企業的具體環境來看,內部審計質量是由多方面原因綜合影響的。而審計質量又對企業的決策和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分析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是具有非常鮮明的現實意義的。
二、內部審計的相關理論依據
內部審計的相關理論體系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即委托、受托、利益相關、審計環境。其中委托代替和受托是相關聯的,主要是指企業所有者將自身企業委托給管理者進行管理,并且有權對企業情況進行必要的了解。而管理者應該及時報告企業情況,并科學的經營企業。利益相關理論主要是用來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面對不同企業主體采取差異性的管理策略,權衡每一個主體的利益。而審計環境則主要是指對審計工作產生影響的所有活動,而本文所研究的審計環境主要是指審計行業環境以及內部因素的影響,比如企業構架、人員素質、審計方法、法律環境和行業環境。
三、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
1.企業組織機構影響
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想要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有效性,那么在設置審計部門的時候就應該確保部門和組織具有較強的獨立性。這樣以后,審計部門才能夠突破企業的約束,貫徹審計工作的客觀、公正等態度,凸顯審計工作的職能。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還應該體現在部門負責人身上。如果部門負責人的地位比較高,那么其工作所受到的制約也會大大減少。但是,目前在我國很多企業中,基本上都沒有專門設立相應的內部審計部門或者組織。雖然有一些企業有自己的審計部門,但這些部門并沒有真正在企業管理經營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職能。不僅如此,大部分負責內部審計組織和機構的人員都沒有太高的實權,使得審計機構成為了高層管理者手中的工具,根本不能給審計人員展開公正客觀的審計工作創造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內部審計的有效性。
2.審計方法和程序影響
首先,在審計方法方面。內部審計的方法主要是保障審計目標實現的一系列技術方法。這種方法通常來說都不會孤立在某一段工作環節中,而是在整個審計活動中都廣泛存在。而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應用,審計工作對于審計方法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審計方法在當今大部分企業中都不適用,并且很難查出企業經營存在的問題。但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審計方法還非常落后,直觀的體現就是多以事后審計為主,并且在審計過程中對于現代化技術的使用也不深入。這些原因都使得目前我國各個企業的審計方法與實際應用不匹配,最終使得審計質量大大降低。其次,在審計程序方面。科學規范的審計程序能夠保障審計工作的順暢進行,同時還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免內部審計存在的重復作業。但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審計程序還存在較大的問題。第一,審計程序的系統性不強。企業的審計人員為了快速完成審計工作,在審計方案規劃方面缺乏反復的審核和確定,使得整個審計方案沒有必要的系統性,在實際施行的時候往往會讓審計方案流于形式。第二,審計程序缺乏必要的溝通。在審計程序推進的時候,整個審計部門的各個小組之間的聯動性不夠,使得審計工作在開展的時候沒有重點,并且審計的標準也不一樣,從而大大降低了審計質量。第三,審計制度存在漏洞。這里主要是指審計復核制度。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體系往往沒有嚴格的內部審計復核監督制度,也就無法及時的找到內部審計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難以保證審計工作的校正,從而不利于審計質量的提升。
3.審計人員素質影響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在審計人員招聘方面,主要是從企業的其他部門進行內部選拔,比如財務部門等。雖然內部選拔的人才掌握了較為全面的會計知識,并且對企業經營業務也有較為完善的認知。但是這些人才缺乏必要的審計技能,在初始的時候并不能勝任各類審計工作。事實上,如果企業后續能夠針對這些人才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并且還能夠培養出適合本企業的審計隊伍。但是很多企業目前都不重視對于審計人員的培訓,不會在這方面投入過多的成本,最終使得企業內部審計隊伍的綜合素質偏低。而審計工作對于人員素質的依賴性非常高,特別需要審計人員具有較高的技能。而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現狀很難滿足目前企業審計工作的需求,從而使得我國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質量都不容樂觀。
4.審計相關法律環境影響
法律本身就具有顯著的強制性,對于各個企業組織的活動具有非常強的剛性約束。而法律環境對于內部審計質量的影響主要是政府利用相關法律準則來干預企業的內部審計,保證企業的審計部門能夠充分發揮其職責,鼓勵企業使用內部審計來發現問題,最終達到規范市場的目的。但目前我國的內部審計相關法律法規還有較大的欠缺,特別是對于內部審計人員的權利責任劃分、審計人員地位、審計獨立性等關鍵部分都有較大的欠缺。
5.審計行業環境影響
本處所說的行業環境主要是指同行業的所有企業共同形成的行業環境。對于所有行業來說,行業內部成員的生存現狀跟行業總體水平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而對于內部審計行業,內部審計協會就是整個行業的統籌管理主體,是各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組成的,并且能夠極大的加強內部審計的自律性。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協會還直接受到政府部門的影響,細化相關法律法規來引導行業發展。但目前我國的內部審計協會在這方面還有較大欠缺,根本起不到對內部審計人員的控制,使得我國各個企業內部審計質量普遍不高。
四、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質量提升的策略
1.優化企業組織構架
對于企業來說,要想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那么對其組織構架進行必要的優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各個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內部審計工作對于企業的重要性,特別是審計獨立性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從而在企業構架中重新定位和優化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構架。這也需要各個企業應該在內部專門設立一個內部審計部門。其次,為了進一步保障審計部門工作的獨立性,企業應該注重部門主管的設置,盡可能的讓審計部門由企業領導或者董事會直接領導,在提高其獨立性的同時,也大大保障了部門與企業管理層之間的良好溝通。最后,審計部門在設置的時候還應該配備數量足夠的審計人員。目前很多企業因為市場人才缺失、企業運營成本等多方面的原因,總是不斷的壓縮內部審計隊伍的編制,使得審計工作很難全面的展開。因此,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企業必須要先保障內部審計人員的數量,從而滿足審計部門各項工作的需求。
2.創新審計方法和程序
首先,在審計方法方面。前文的分析中主要提及了目前我國多數企業內部審計的方法還過于傳統,對于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審計理念的應用不強。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內部審計方法的改善主要就是結合現代化技術來創新審計方法。事實上,先進的審計方法是審計質量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審計效率提升的關鍵。在審計方法創新方面,企業一方面還要重視傳統審計手段的使用,比如問詢、函證、觀察等,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多使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和現代化審計技術,比如風險評估、分析測試、抽樣分析等,從而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及時發現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在審計程序方面,應該針對上述提及的三個問題作出相對應的改進。第一,加強審計程序的系統性。由于審計工作跟企業的經營業務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每個企業審計工作的開展都應該有所區別,審計程序的設計和編寫應該在結合企業經營業務的基礎上,不要太過于追求速度,而應該重視審計程序的質量。第二,提高審計程序的聯動性。雖然審計工作中各個小組的任務不同,但也應該增加相互之間的溝通和聯動。這方面,審計部門的管理者應該注重審計工作中的協調性,保障審計工作能夠在各個小組中順利展開。第三,完善內部審計復核制度。復核制度是保障審計質量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對審計工作的驗收和檢查。因此,企業應該重視復核制度,并在審計工作完成之后嚴格貫徹這種制度。
3.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各類審計工作最終還是需要審計人員來進行,無論以后的科學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高素質人才還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個企業如果想要增強內部審計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須重視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首先,企業應該加大社會招聘的力度,吸收市場中的高素質人才。隨著我國各大高校的擴招舉措,目前我國市場上的人才數量越來越多。但在審計領域中,市場人才的數量并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企業在下一步應該增大社會招聘的力度,以良好的待遇和發展前景來吸引社會人才。其次,企業應該在內部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機制。整個培訓機制應該從兩個方面展開,即針對外部人才的內部業務培訓以及針對內部員工的審計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培訓工作的進行也應該使用多種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討論學習法等,從而增強培訓的效果。在必要的時候,企業也可以外聘一些專家和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來給企業內部審計隊伍講解相應的審計知識和技能,從而進一步提升審計隊伍的素質。在這之中,培訓工作必須要跟獎懲機制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激發審計人才的培訓動力。對于基層的審計員工,獎懲機制應該以物質獎懲為主,利用獎金和福利等調動員工學習動力;對于中高層的審計管理人員,獎懲機制應該以精神獎懲為主,利用人文關懷、榮譽、晉升資格等調動他們的學習動力。
4.完善審計相關法律法規
要想充分提高企業內部審計的質量,那么就應該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以及行業政策和自律體系的建設。具體來講,就是我國應該結合現存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等法律文件,以及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實際情況,在法律文件中增加內部審計的內容、方法等約束,增強內部審計工作的標準和規范,進一步的提高審計質量。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各個地區和各個行業的差異性,使得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也變得不同,特別是內容和標準上的差異。因此,我國各地區政府部門還應該針對當地現狀,制定更加細化的審計規則,從而切實的提升內部審計的質量。
5.優化審計行業環境
審計行業是各個企業內部審計所直接接觸的上層結構,因此對于企業來說,應該積極參與行業環境的維護和建設方面。首先,各個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應該主動了解行業協會,并加入到行業協會中了解行業動態。其次,行業協會在綜合調查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建立相對完善的內部審計人員準入體系,同時注重考核內部審計人員的道德規范,避免審計人員個人素質的缺失影響了整個審計行業環境。最后,行業協會的運行必須要建立在政府統籌引導的基礎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政府也不應該過多的干涉,從而保證行業協會的權威性和獨立性。
五、結束語
本文針對企業內部審計質量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發現企業內部審計的質量不容樂觀,并且其影響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內部審計對于我國企業的戰略發展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保證審計質量,那么就會給我國企業帶來準確全面的決策信息,從而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跟腳。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在以后的發展中不斷的強化自身的審計隊伍素質,積極使用現代化的審計手段,結合行業協會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從而保障內部審計能夠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玉平,趙鳳琴.影響高校內部審計質量因素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3,03:115-118.
[2]王兵,張麗琴.內部審計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5,01:76-84.
論文關鍵詞: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思考
一、農村信用社風險的表現形式
(一)操作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相比,操作風險因其內隱性和細節化,往往被認為簡單而疏于管理。隨著電子化的快速發展和新業務的不斷出現,原有的規章制度和內控手段已不能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加上農村信用社正處于體制改革期。員工思想裂變提速,職業道德風險不斷加大,使得操作風險日益突出,內部案件頻發。
(二)法人治理結構轉型風險。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是在原有法人治理結構基礎上進行改造而成.實行統一法人的縣聯社體制,仍沿襲的是農村信用社原有產權結構特征,主要是內部結構調整,而不是一種徹底的產權明晰重組過程,也不是一種把既有農村信用社進一步推進規范化的合作制過程。因此.無法克服所有權主體現實缺位、權力約束機制無法保障、民主管理不到位、激勵不兼容和信息雙向傳播不對稱等弊端。法人治理結構制衡機制的不完善或缺位關乎內部管理體系的科學合理和有序運作,制度設計風險也就隱現于此。
(三)流動性風險。受農村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土地政策趨緊及物價上漲刺激消費、民間借貸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村信用社儲蓄存款增速下降,資金來源不足。由于相對缺乏低成本的、穩定的資金來源,目前農村信用社普遍感到頭寸緊張,存貸比居高不下,流動性風險較為突出。從資產結構上來看,因政府財力不夠,農信社通過改革仍然無法清償歷史包袱.資產質量仍不理想,信貸資產結構仍不合理。
(四)利益抉擇風險。農村信用社經營中存在中央要支農、地方要發展、監管部門要防范風險、農村信用社自身要生存發展的多元目標沖突.這些目標在實現過程中難以保持一致,造成農村信用社經營思維混亂和市場定位難以把握。而其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當地方政府干預目標與信用社內部效益、規避風險的要求發生沖突時,信用社的決策層就面臨著利益抉擇的風險。
二、農村信用社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體制長期以來難以徹底理順。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內控制度難落實,導致了農村信用社經營方向、管理方法的錯位.形成一定的經營風險。管理體制的每一次變革在發展、完善的同時,也成為經營風險的積累過程。當前新一輪信貸資產風險的聚集,除部分信貸人員和管理決策層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形成外,管理體制不順。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仍是農村信用社風險產生的關鍵因素。
(二)從業人員素質低,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理念。一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及人脈因素等方面的制約,農村信用社整體人員素質不高,業務操作和技能知識“老齡化”,法律法規意識淡薄,風險意識不強。二是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部分管理人員翅:存在嚴重的重經營、輕管理,重速度、輕質量的思想,甚至有以犧牲內控為代價,拓展業務經營領域的傾向,面對內部可能產生的風險隱患缺乏應對和防范措施。
(三)規章制度不健全,內控機制不完善。制度落實難到位。主要表現在規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對一些業務經營存在監控盲區。有些規章制度已不適應業務發展需要,急需修訂完善;在新業務開發推廣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時,沒有相應配套的規章制度。內部各職能部門對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檢查監督不力,內部審計監察以事后監督為主,缺乏業務處理過程中的事前、事中監督。無法達到內部控制制衡的目的。
(四)缺乏系統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操作風險由人員、系統、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類因素引起,兒乎涉及到各個職能部門。而當前農村信用社對不同苣型的操作風險由不同的部門負責。缺乏一個獨立有效的綜合協調管理部門。這種管理職責分散的做法使得農村信用社系統缺乏統一的風險管理戰略和策略,高層管理者更是無法清楚了解信用社面臨的操作風險整體狀況。有些操作風險因無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狀態。
三、強化信用社風險管理的對策及建議
(一)理順管理體制,增強行業自律。現階段農村信用社要盡快建立層次分明、權責明確、科學規范的自身行業管理體系,理順各級農村信用社的權責利關系。進步明確農信社的產權關系,實行出資者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建立科學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三會”制度。根據章程的普遍性結合各自農村信用社的具體實際,制訂和細化“三會”組織的議事規則和職責權限.真正發揮“三會”的實際作用;進一步降低制度執行成本.努力形成高效務實、相互制衡的管理決策層面.緊緊圍繞“業務發展、效益提高、風險控制”三大目標,建立決策、執行、監督三系統相互制衡,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
(二)強化資本約束理念,完善風險管理體系。一定的資本充足率是金融機構生存的基礎,是進行資產規模擴張的安全依據。資本作為抵補風險損失的最后手段,對農村信用社的穩健經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農村信用社要強化資本約束和資本監管。努力提高資本充足率。在建立健全資本補充機制的同時.應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將操作風險、信用風險、流動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及其他風險以及包括這些風險的各種金融資產組合,把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管理體系中,依據統一的標準對各類風險進行測算,并對其相關性進行控制和管理。
(三)完善內控制度,落實各項規章制度。要不斷完善規章制度,整合業務操作流程,嚴格職業操守,規范業務行為。對現有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內控機制進行全面梳理,查遺補缺,充實完善,真正做到“一個業務品種,一套業務流程,一套規章制度”的要求,并建立健全考核處罰制度,維護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使每項業務環節都納入監控范圍。
「關鍵詞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獨立性
一、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獨立性價值起因——以獨立董事為考察點
一般認為,董事及董事會是作為公司的受托人而獲得了對內管理公司事務、對外代表公司同第三人進行交易的權力。但董事會在獲得權力的同時,也產生了濫用權力的可能。從理論上講,董事與公司之間的委托關系大致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公司股東與董事會之間的委托;第二層是董事會與執行董事、經理等高管人員之間的委托。在這兩層關系中,都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約束機制缺乏的問題,而且每增加一層關系,委托人對受托人的監督效率就會被削減一次,效率都會逐步降低,從而極大地損害公司和公司股東的利益。從現實環境看,在現代公司中,作為股票持有者不斷增長的結果,公司控制權已從股東轉移到了經營者手中(注:Berle Means,The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acMillan,New YorK,(1944),p84—85) .由于股權高度分散、公司中小股東成千上萬,出于監督成本的考慮或者基于搭便車等道德風險的原因,絕大多數股東缺乏動力和熱情監督董事會。在他們看來,用手投票反而不如用腳投票方便,即采用賣出股票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根本不是去行使股東權、去監督董事會。股東大會一年只開一、兩次會,讓股東大會經常而又直接地監督董事會只是一個完美的制度設想罷了。于是,所有與經營分開了,經營者操縱著所有者的龐大財產,董事會和由其聘任的經理成了公司的統治機關,是公司管理的中樞。一方面是董事會、經理地位日益顯赫,權力日益膨脹,另一方面卻是廣大股東無力或無心對其 加以約束,公司法中有關公司權力行使民主化的規定成為一紙空文。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擁有巨大權力的董事會進行監督,以避免董事會成員為謀求個人私益而損害公司、股東及其它社會公眾的利益,已成為各國公司法必須加以規范的重要問題。對此,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制度安排:一是強化董事的責任體系,規定董事的忠實、善管等義務。但這種制度設計需要董事們道德層面上的配合,它依賴于董事個人的修養,因此是一種軟性約束。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剛性的制度設計防患于未然,通過構建監事會、監察人或獨立董事制度來對董事會加以權力制約。各個國家在此又走上不同的道路,比較有特色的就是英美法系國家中選任獨立董事并設立董事會下屬各專業委員會的方法。作為英美國家單一層級董事會結構中最有特色的內容,獨立董事制度的用意正是在于引入與上市公司沒有利益關系的外部董事,以其客觀、公正、獨立的立場來監督董事會,彌補董事會無人監督的制度缺陷,從而維護公司、股東、債權人及其它社會 公眾的利益。
然而,獨立董事想真正獨立地發揮作用還需具備相當的條件,或者說,必須克服一系 列障礙。在主觀方面,獨立董事本身要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特別是在法律、經濟、金融、管理、財會等方面要求掌握較深程度和較寬視野的知識;道德品行方面要求有責任心和公正的法治觀;從其工作大多為兼職看,要求身體好、時間充裕、精力充沛等,并不是所有的獨立董事都具備上述條件。在客觀方面,獨立董事面臨著來自于客觀的外部世界、來自于公司的更大障礙,這些障礙是不以董事本人意志為轉移的。由于獨立董事不參加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其所賴以做出判斷決策的信息只能由公司管理層提供,但下列兩種情形足以影響獨立董事的公正判斷[1]:(1)管理層進行不完全或歪曲的信息披露,尤其是有目的的誤導,掩蓋和混淆視聽等行為;(2)管理層非欺騙性的信息誤導或 信息本身的不完全性。
實際上,除了信息的不完全性障礙之外,獨立董事還必須面對來自市場的嚴重挑戰。 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加劇,企業商務日益專業化,公司管理也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專家。而獨立董事來自不同的領域,很難對所任職的公司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他們往往更會依賴自己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做出判斷,而這很難滿足公司的要求。如何才能使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真正發揮作用,一項有關董事會結構的最普遍方案就是:“在董事會內部設立專門委員會來履行職責。專門委員會準許董事在一定的擅長領域內發揮作用并讓他們在這些領域內負有決策責任,這種處理被認為可以轉換權利,至少在這些領域內可以使專門委員會成員擺脫總經理的控制。[2]”由此可見,獨立董事獨立性監督職能的行使與董事會內部各專業委員會的設置是緊密相關的,獨立董事的作用基本上取決于其本人所在專業委員會的職權的行使。董事會通過設立審計、提名、報酬等專門委員會為獨立董事職能的細化和落實提供了契機。[3]正是專門委員會的存在才能使得獨立董事能夠真正地“獨立”,才能使董事會本身客觀、中立地進行決策,董事會專業委 員會的獨立性功能即指此意。
二、英美國家公司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獨立性功能
英美國家公司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的設置已經取得了較多經驗。在英美等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中,核心思想是董事會的獨立性。這些國家公司的董事會往往下設主要由獨立董事組成的提名委員會、報酬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可以說委員會在董事會中起著關鍵作用,委員會的存在和構成是董事會獨立性的重要標志。[4]目前,英國的公司法以及美國大多數州的公司法都對專門委員會的設置進行了規定,詳細劃分了董事會對專業委員會的授權范圍。專業委員會的設置雖依公司的規模、性質而有所差異,但在大部分英美公司中,下述委員會是經常設置的:執行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報酬委員會、公共政策委員會等。[5]對于獨立董事而言,由于其所具有的客觀獨立性,獨立董事比內部董事更可能成為一名好的監督者,這樣公司就傾向于在審計委員會和報酬委員會中增加獨立董事的比例,以至于委員會成員全部或多數(超過50%)都由獨立董事組成;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名委員會中設立獨立董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版的上市公司比例不斷上揚,1972年僅有10%,而在1992年則達到了66.7%.[6]因此,在英美公司董事會下屬的各專業委員會中,與獨立董事聯系最為緊密,與獨立董事實現自身職能休戚相關的是提名、報酬、審計三個專業委員會。這里擬就對該三個專業委員的構成、職能、所具備的獨立性價值做一分析(注:三個專業委員會的重要地位,也有來自相關部門的實證研究。據美國投資者責任研究中心在對1165家1997年1月1日至7 月1日舉行年會的標準普爾超級1500家的公司進行詳細調查后提交的權威報告表明:199 7年,擁有審計委員會的公司占84.8%,擁有報酬委員會的占92.4%,擁有提名委員會的占79.4%.英國的Cadbury報告和Hampel報告在闡釋董事會的結構時也主要說明了這三個委員會。法國1999年的《公司治理意見》指出公司至少應當建立提名、報酬、審計三個專業委員會。日本于1997年10月30日的《公司治理原則—以日本的角度》第9B原則也規定了董事會應建立任命董事的委員會、解決董事報酬的委員會和業務審計委員會,非執行董事要占成員的大多數。上述資料參見倪建林著:《公司治理結構:法律與實踐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頁。)。
1.提名委員會
提名委員會是負責在董事會中提出新董事會推薦人選的一個董事會下屬的專業委員會。在英國,該制度是由英格蘭銀行最先建立的[7].雖然英國著名的公司治理報告Cadbury報告和Hampel報告都只是建議將其做為一種最佳選擇方法,但事實上,在大型 的股份公司中,建立提名委員會以監督董事會和其他高管人員的選舉和任命程序已是一種普遍做法[8].英國的Herms投資基金管理公司1998年《公司治理聲明》認為該委員會至少由三名董事組成,大多數應為執行董事[9].至于獨立董事的人選,由于英國傳統的保守性,即使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大公司的董事也是具有貴族稱號的人擔任的[10] .美國的情況則與此存在差異。根據美國投資者責任研究中心1997年對標準普爾500家超大型企業的實踐所做實征分析:在314家(75%)標準普爾500家公司的提名委員會中獨立董事占多數,另外22家標準普爾500家公司的提名委員會的獨立性為50%,在成員的數量上,1997年標準普爾500家公司的提名委員會平均有4.5名成員,總體看來,60%的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公司有獨立董事占多數的提名委員會,并且其組成形式基本為1名執行董事加4名獨立董事[11].在獨立董事的人選上,美國主要看重董事人員的學歷背景[ 12].在提名委員會的職責上,英美兩國大體相同,具體包括:(1)對擔任董事的資格條件進行說明;(2)對各專業委員會組成人員提出方案;(3)對各空缺董事職位提出侯選人名單;(4)評價董事會及董事個人;(5)對執行董事與獨立董事人選提出方案;(6)處理 股東提出的董事人選提案。
通過上述簡介可以基本看出,提名委員會通過向董事會提出有能力擔任董事的人選, 同時也通過對現有董事會成員的業績、資格進行評價來實現其獨立性。由于獨立董事在組成中占大多數,提名委員會的作用日益顯著,若沒有提名委員會的存在,則依據公司法,董事就會由股東大會選舉,但由于股東的無力與無心參與,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董事的自我選舉,董事會成了永續的組織,特別是大股東會利用提名董事的機會控制董事會,進而控制公司。提名委員會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維護董事會 的獨立性。
2.報酬委員會
公司董事及經理等高管人員因負責進行日常經營決策和管理公司而責任重大,為了能夠讓董事、經理全力工作就應當讓他們獲得相應的報酬,包括底薪、額外的股票報酬、非股票收益、退休金收益,其總額與公司業績相關。因此不同的薪酬結構在調動董事積極性方面意義重大。但公司股東對于多支付給董事報酬一般會持反對態度,這樣有可能減少他們的當期收益。因為董事等公司高管人員不能決定自己應給自己多少報酬,報酬委員會此時的價值凸現,它負責決定并監督公司董事和經理的一攬子報酬方案。
在英國,有關公司治理的著名報告Cadbury報告和Hampel報告都建議報酬委員會主要或 全部由獨立董事構成,至于該委員會的職責,在英國的《聯合守則》中有十項[13].
在美國,報酬委員會的設置已急劇上升,根據美國投資者責任研究中心1997年的實證分析,在1146家公司中設有報酬委員會,平均有3.7名成員,其中獨立董事的平均比例為87.1%,近90%的公司有獨立董事占多數的報酬委員會,66%的公司的報酬委員會完全 由獨立董事組成[14].
報酬委員會的基本職能是建立一個反映產業趨勢和公司自身財務、運營狀況的報酬計劃。雖然有的報酬委員會審議事項范圍較窄,往往只限于包括首席執行官在內的高級經理人員和董事的薪酬,但是該委員會的作用還反映在就實際工作效果來確定公司的整體報酬政策及指導原則的方面。[15]由于公司股東往往急于從公司獲得現期收入或者他們根本上就認為報酬與董事的表現無關,從而反對董事、經理等高層人員獲得過高報酬,而公司高管人員則又傾向于以高薪酬補償自己,因而兩者之間常產生利益沖突。獨立董事由于其所處的獨立地位,由其所組成的報酬委員會可能以較為客觀、獨立的角度來決定董事會成員及經理的報酬事項,克服高管人員報酬不合理過高從而損害公司利益的不良傾向。報酬委員會以其在董事會和股東之間利益沖突的解決上提供了較為公平的解決方案從而防止董事大規模道德風險和股東信任危機的發生,維護了董事會的獨立性。
3.審計委員會
審計委員會一般被認為是所有專業委員會中最重要的委員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獨立的審計委員會能確保市場得到可靠的信息。美國法學會公司治理原則的報告人認為傳統公司法及實踐中,董事會存在致命的缺陷:(1)時間限制造成的監督乏力,(2)缺乏獨立性導致的結構性偏見,(3)缺乏了解公司事務的信息、手段導致的信息屏障。以外部人員組成的審計委員會提供了解決信息屏障問題的途徑,使董事會可以接觸到有關公司財務狀況的問題區域的、不被經理人員過濾的信息[16].有學者考證:審計委員會制度起源于1938年美國邁克森??羅賓遜藥材公司倒閉案[17].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設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但當時并未引起注意。1968年的一家建筑公司倒閉案再次引起人們的注意,此后的70—80年代的十年間,400多家美國公司涉嫌財務犯罪,因此美國國會于1977年通過了《與腐敗無關聯法案》[18].1978年以后,紐約證券交易所要求掛牌上市的公司必須建立一個主要由外部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該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手冊》規定審計委員會至少必須有3名獨立董事,要求其與公司沒有利益關系,1999年的納斯達克則要求審計委員會至少有3名成員并且只能由獨立董事組成,所有獨立董事必須 能夠看懂財務報表,并有相應任職經歷[19].
在英國,Cadbury報告建議每家公司應建立審計委員會,至少要有3名成員,大部分為獨立董事,外部審計師也可參加,該委員會應有明確的授權以在其工作范圍內調查任何事項,得到完整信息。另外一個治理報告Hampel報告在肯定Cadbury報告的同時,針對小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提出了建議,但并不因公司規模而放松了要求[20].對于審計委員會的職責,英國的Cadbury報告,美國的AICPA實務公共監督委員會報告和美國藍帶委員會的報告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21].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如下內容:定期與公司的內部審計員或首席財務官協同工作,充分利用公司外部合法的審計員,有效地監督公司的財務報告過程,督察公司內部審計程序,詳細討論審計業務中的問題,尤其是公司賬目上有爭議的問題,收集審計師們關于審計管理方面的建議,評估公司的內部控制,使公司 的財務會計與公司運行相吻合。
英美上市公司中的審計委員會較好地保證了董事會的獨立性。它要求至少為3名的成員 ,基本上為獨立董事,這些獨立、客觀的董事組成一個集體來共同抵御外部的干擾,同時每個成員都具備相應的財務會計知識,知道問題的癥結并能妥善加以解決。幾個方面的因素為審計委員會提供了強大的功能,保障了公司財務控制體系與信息提供體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通過審計委員會定期向股東、債權人等有關方面公正的會計信息,減少了公司內外部溝通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緩和了公司中的沖突,從而提高了董 事會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獨立董事作用的渠道。
三、我國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的立法構想
在我國由于獨立董事制度仍處于探索階段,設置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的做法并未得到普遍認可,公司法中沒有任何規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雖有關于獨立董事的簡單規定,但對于專業委員會只字未提。證監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第五部分提到了可以設立薪酬、審計、提名等委員會。2002年頒發的《公司治理準則》也有相同的規定。目前只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對設立專業委員會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指導性意見。該意見規定上市公司必須設立審計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立薪酬、提名、投資委員會等,應主要由獨立董事組成,并由獨立董事擔任主席。 對各個專門委員會的職能也有詳盡規定。
我們認為:從構建獨立董事制度的角度出發,為使獨立董事制度運做更有效率,為使董事會更加獨立,公正地為公司服務,我國可以考慮在正式的立法中,如《公司法》規定設立專業委員會。但對于各委員會的構成、職責、工作程序不宜做硬性規定,而是留給證交所或其他自律機構頒布的治理原則去加以細化,從而為各公司提供最優做法,讓公司自由選擇。在構造各專業委員會時,必須謹慎處理其與我國現行法的配合及協調問題,下面以審計委員會、報酬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引入的立法構想做一簡述。
1.審計委員會
我國公司治理模式與德國,日本等國的模式比較相似,即在公司內部除了董事會之外 ,應有專門履行監督職能的監事會。我國公司法對監事會的組成、職權有明確的規定,其職能非常類似于英美等國公司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如果不加考慮地盲目引入獨立董事所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就有可能造成兩者之間的沖突,導致相互推委,監督權力資 源浪費,易導致無人監督或多人監督,從而阻礙公司經營決策效率的現象。
審計委員會作為直接對董事會負責的監督機構,它的目的在于追求廣泛意義上的內容審計的功效。在我國目前市場機制不完善,資本市場上國有股一股獨大,公司資本負債率較高的情況下,我國公司內部的監控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即整體表現為“內部人控制失控”和信息不對稱,因此帶來了會計信息失真,股東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大量的銀行不良資產,社會公眾不滿等一條列嚴重的后果[22].在當前的條件下,除了要完善監事會的功能之外,引入獨立董事構成的審計委員會,從外部對董事會的獨立性加 以監督,配合監事會提高監督效率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根據英美等國審計委員會的成功實踐經驗和我國《公司治理準則》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的建議,我們認為應當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其成員至少應為3人,最好為奇數,獨立董事應占大多數或全部,至少一名為會計專業人員,其余則要求應具備與審計委員會處理事項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在職責上要注意與監事會進行劃分與協調[23]:審計委員會的監督主要是一種事前和事中監督,主要體現在為公司創造更多未來的收益上,而不是維護現有利益,其職能要體現在公司的重大決策中,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重心要放在公司整體和長期的獲利能力上,使公司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與之相反,監事會的監督主要是事后監督,通過事后的審核、調查來檢查管理人員的決議和經營成果,排除有損公司和股東利益的行為,它主要是維護公司現有利 益,不是向董事會提出有關經營的建議。
綜上所述,作為最重要的專業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的核心職責應是審查和監督財務信 息改善公司內部監控和風險管理,保證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活動的客觀性,為董事會提 供多元的策略和建議,從而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提高董事會的效率,增強董事會的 獨立性。
2.報酬委員會
高管人員高薪所引發公司股東及社會公眾普遍不滿的情況在我國也是存在的,組建報酬委員會以協調投資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失為一個良方。建議我國上市公司也組建以獨立董事為主體,3人以上的報酬委員會。其基本職能是負責決定并監督對公司的執行董事和高管人員的一攬子補償方案。未來我國報酬委員會的立法要注意報酬委員會有效運做的前提條件在于獨立董事能否真正獨立。我國已有學者從獨立董事的自身素質和制度保證上加以探討,指出選出獨立董事進入委員會時必須要考慮到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必須對獨立董事進行評價和獎勵以證明其真正起到了作用[24]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贊同。
3.提名委員會
提名委員會與審計和報酬委員會相比,其獨立性不太容易受強制的股東交易壓力的影響[25].但在設計我國的提名委員會時,要格外注意首席執行官在董事會任命中所占地位容易干擾委員會的工作。他們的推薦是委員會通常會考慮的因素。為保證委員會的獨立性,除了要以獨立董事為主體構成外,最好能夠從任命的程序上進行制度設計。因此,建議提名委員會的工作流程應該是由提名委員會加以提名,董事會通過,最后由股東 大會批準。
上述三個委員會之間要注意彼此相互協調,比如提名委員會在提名時要多考慮報酬委 員會對高管人員的業績評價,審計委員會要對報酬委員會通過的報酬進行審計等。與此同時,3個委員會還要與董事會,監事會注意配合。只有將各專業委員會很好地安排進我國現行的治理框架內,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各專業委員會的獨 立性也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7][12]馬更新。論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建設的幾個問題[J].北大法律信息網 :article.chinalawinfo.com,2003—3—19.
[2][美]瑪格麗特·M·布萊爾。所有權與控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6 5。
[3]朱慈蘊,金明義。國際經驗的借鑒:評我國獨立董事制度之引進[J].中國法學會商 法學研究會。中國商法年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21.
[4]王小娥。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李維安,武立東。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1。
關鍵詞:訪問控制;隱私保護;企業內容管理;EPAL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0)22-6217-03
Privacy and Access Control with EPAL
GONG Yong-gang, WANG Xiao-qing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 Enterpris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ECMS) have been recently deployed over the Internet to interact with customers. As ECMS contains a lot of sensitive an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tackling data protection related to privacy issues in these systems. In this paper, we proceed with our case study in a banking enterprise on these issues. We demonstrate the key privacy and access control policies and illustrate how to specify privacy and access control policies in the system with the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 Privacy Authorization Language (EPAL).
Key words: Access Control; Privacy Protect; Enterprise Content Management; EPAL
企業內容管理系統現在已不僅應用于企業內部,還應用到互聯網上與客戶的互動 。計算機網絡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資源,如XML文檔、非XML文檔、關系數據庫和應用服務器等。計算機網絡有效地實現了資源共享,但資源共享與信息安全從來就是一個矛盾體。隨著Internet的迅速發展,對這些資源進行訪問控制成為信息安全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的核心問題。所謂訪問控制,就是通過某種途徑顯式地準許或限制主體的訪問能力及范圍,從而限制對目標資源的訪問,防止非法用戶的侵入或合法用戶的不慎操作所造成的破壞。如何構建準確有效的隱私策略來實現信息的安全傳遞,實現完善的訪問控制管理,對于企業內容管理來說至關重要。IBM公司日前推出多款保密管理工具,幫助公司自動設置與管理用于控制對保存在企業應用和數據庫中的敏感數據的訪問的保密政策。這些新工具基于新的企業保密授權語言(EPAL) ,EPAL (enterprise privacy authorization language) 作為用于隱私保護的隱私策略方法,是一種細粒度表示企業隱私策略的標準語言,定義了標準的隱私授權規則。EPAL允許企業將表述明確的保密政策翻譯為機器可以讀懂并執行的語言,使開發人員可以直接將保密政策執行功能內置到企業應用中。
1 隱私和訪問控制的技術問題
目前大多數ECMS主要用一個簡單的權利和分層來實現,這往往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訪問控制的要求。因此,本文對隱私和訪問控制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確定新的模式和技術要求;
2) 確定需要保護的信息實體;
3) 確定受保護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
4) 通過跟蹤信息流實體,使之受到保護,確保這個保護過程得到執行,并且詳盡化現有系統的保護政策;
5) 查明現有內容流或內容管理過程中所做的任何改動。
首先,要克服簡單的權利和分層的局限性,采用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范例來分析 。RBAC對系統用戶進行角色分配,對角色授予訪問不同類別的內容的權限,與用戶相比角色是相對穩定的。 RBAC的主要優點就是能準確指定訪問控制策略并且易于授權管理。
對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技術,之所以選擇企業隱私授權語言(EPAL),是因為EPAL既能實現企業內部或企業間的企業對企業的隱私控制的實際授權,也支持隱私授權。此外,EPAL能進行細粒度的訪問控制,是一種互操作性的企業隱私政策語言。
另外,為便于以后的系統維護,可以簡化措施2和3,為信息實體和利益相關者提出一個全面的本體論。這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只有這樣,訪問控制規則和隱私策略才能實現系統化。特別地,受保護的信息實體的情況如下:
1) 一個ECMS主要關心的當然是大量的數據內容;
2) 同樣重要的還有有價證券投資利益和資源擁有者(特別是客戶)的概況;
3) 由于保密需求,用戶活動記錄也應受到保護,現有系統對于這個通常不能有效處理;
4) 盡管在內容管理軟件系統中,內容和用戶分類法大多是可見的,但它事實上應該只能由專家才能獲得。
對于措施4和5,不同方面的信息/內容流,可以在一個框架中建立模型。信息流作為任何信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信息系統和用戶活動之間的橋梁。隱私和訪問控制的一個威脅則構成一個事件。這些威脅可能來自各組織的內部或外部 。基于工作流程管理的相關研究 ,內容流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威脅:
1) 未經授權的信息泄露、修改和銷毀;
2) 未經授權的資源使用和濫用;
3) 內容訪問時的中斷、未知狀態和禁止;
4) 對利益相關者或資源的拒絕服務;
5) 利益相關者的腐敗。
本文著重分析內容的訪問控制,以及關于用戶的個人信息和用戶的內容訪問活動的記錄的隱私保護。通過分析,制定了以下關于隱私和訪問控制的策略:
1)ECMS中內容的接收應得到充分的監測和控制;
2)為了保持項目內容的隱私和完整性,內容創建者和監管者(如編輯,審批者,審計員和管理人員),應該在‘請求-響應’的基礎上分析內容流需求,并以此為原則進行內容訪問控制;
3)利用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技術對用戶的內容訪問進行管理,通過匹配用戶角色和項目內容的類別來授權。同時,標記的推理應使匹配簡單化柔性化(例如,規定亞洲=>中國及日本,股票=>認股權證);
4)由于隱私問題,用戶的個人資料信息以及他們的活動記錄應受到保護,訪問控制權應該嚴格限制在用戶本人和用戶管理者手中;
5)對于分類法的保護,目前僅限專家訪問的嚴格控制法已經可以做到,因此這個問題留給以后研究。
規則本身沒有任何的訪問控制能力,必須把它或與其他規則一起包含在策略當中。每一個規則均屬于一個策略或一個策略集,或一個隸屬于某個策略集的策略。通過執行相應的訪問控制決策算法,將各個單獨的規則評測結果值綁定到一起,最后返回一個最終決策值,決定是否允許或拒絕訪問者對資源的訪問。
為了保證系統提供用戶有價值的內容和服務,可以建立內容規則引擎,對某些內容可定義策略管理的規則算法,在處理各種信息流的多個控制模塊協作下,大部分工作是由系統根據規則自動完成。對于用戶來說,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將內容及內容處理策略進行定義,系統會根據定義的規則自動執行并管理內容流程。
2 EPAL的規則和策略
目前,在金融業,人們已經認識到ECMS的價值,對于ECM系統內部發展的研究也已出現。但是,個別企業提出的一些寶貴的解決方案,被視為商業秘密,很少公布。現有的研究論文都沒有詳細討論如何充分支持一個完整的企業級內容流的架構,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內容管理系統集成的問題也幾乎未開發。這些系統的隱私權和訪問控制的研究尚未,因此,本文對這方面的相關理論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為了解決隱私和訪問控制不斷增長的需求,許多公司在過去幾年已經開始向市場提供不同的隱私保護工具,一般情況下,隱私權授權語言應包含下列屬性:
互操作:一個隱私授權模式應能夠解釋任何其他發行機構簽發的全權證書。
表達力:全權證書不僅要包含個人身份,還應包括其他有用的信息:
可擴展:認證系統應能夠足夠靈活,以適應任何具有新的信息類型的個人和組織的注冊。
匿名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顯示個人標識符。
可伸縮:為了處理越來越多的用戶、服務提供商和發行機構,認證系統應足夠強健。
因為EPAL可以滿足上述要求,因此我們建議RBAC模型采用它來實現基于隱私的可擴展的訪問控制。在EPAL中,有兩個主要組成部分:詞匯和策略。EPAL詞匯包括數據類別、用戶類別、用途類別的等級列表,以及可執行的動作、義務和條件的集合。數據分類是用來定義收集到的數據的不同類別,從而利用不同手段處理隱私數據,如健康數據。用戶類別用來描述對采集數據進行評估的用戶或小組,如政策制定者。用途類別是用來模擬數據預期實現的服務,如流行病學統計研究。動作是用來模擬數據是如何作用的,如整合和鏈接。義務是一種對訪問請求進行決策之后訪問者必須要執行的一些責任性的動作,如“30天之后,刪除所有的健康數據”。條件是指規則執行時的約束條件,是布爾表達式,如“所有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簽署保密協議”。一個詞匯可以被很多企業共享。另一方面,EPAL的隱私策略定義授權規則,通過用戶類別以及特定條件下的某些用途,允許或禁止規則中描述的動作,同時規定某些責任。最后,隱私授權規則根據EPAL策略的優先級來分類。
3 訪問控制與ECMS的分析
ECMS的主要目標是管理、成本、法律問題以及其價值,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本文著重分析了加強隱私和訪問控制的解決方法。由于未授權內容的泄露的災難性后果以及隱私行為的法律問題,隱私和訪問控制成為信息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提出的追蹤所有系統組件內容流的方法保證了企業內容的隱私和訪問控制策略的覆蓋率。此外,內容管理系統的審查程序不僅存在可能的漏洞,在這過程中還有其他缺陷。特別是,內容創建和編輯過程復雜,敏感,并且難以管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策略的研究可以為解決方案提供建議,同時也能加強人員處理的相關內容的正確執行。
一個復雜的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子系統,它們高度一致而又松散耦合,物理分散于企業內部。這種分解,進一步促進了對系統中隱私和訪問控制策略的規范。根據中央的政策,子公司和各區域辦事處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定制策略。EPAL是一個文本形式,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我們在全球性企業本體的基礎上制定EPAL時,這些策略的交流和定制可以得到進一步簡化。
由于隱私和訪問控制的建立、定制和維護較簡單,因此其相關成本也可以減少。而且由于EPAL是一項標準技術,而不是某企業專有的,因此,投資也有了保障。由于巨大的經濟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名譽損害,法律問題也是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為了符合法律規定,隱私和訪問控制成為世界各企業的必需。不過,由于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建立促進這些策略定制的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訪問控制可確保只有合法的項目內容,僅通過官方分銷渠道(而不是通過個人通訊組列表),被授予正確的用戶群。不過,應用EPAL只是加強隱私和訪問控制的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如何使利益相關者之間具有法律約束力也是一項重要研究內容。
一個安全系統由于其強大的信息完整性,通常具有更高的價值。就像內容服務在客戶關系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樣,一個具有強大隱私保密功能的安全門戶網站,可以很好地增加客戶的信任度。這不僅有助于改善客戶關系,同時還吸引了各企業的定制,尤其是對于涉及敏感個人信息的金融企業,這就顯得更為重要。
4 結束語
我們考慮的隱私和訪問控制需求的策略方法,對于其他行業也具有可行性。內容管理目前廣泛應用于網站、出版、醫療、保險、金融以及各種信息密集型的企事業單位。同時,內容管理還廣泛應用于數字資產管理、電子政務、數字圖書館、企業信息門戶 (EIP) 等領域。
目前,對于如何搭建高擴展性的體系架構,如何在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利用EPAL系統地實現規范化的隱私和控制策略,仍是研究中的難點,也是本人以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McNay H E.Enterprise Content Management: an Overview[C]. Proc. IEEE Intl.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Conf., (IPCC 2002), 2002:396-402.
[2] IBM.Enterprise Privacy Authorization Language (EPAL 1.1)[R].IBM Research Report,2003.
[3] Sandhu R S,Bhamidipati V,MunawerQ.The ARBAC97 model for role-based administration of roles[J].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Security (TISSEC),1999,1(2):105-135.
關鍵詞:公司治理改革;產品市場競爭;國有股份;傾向匹配法;倍差分析法
JEL編號:G18,G30,G38,K22
一、引言
自1990年至今,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20年的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公司治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際上,通過改革相關制度來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早已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的趨勢1999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了《公司治理原則》,對成員國所實施的公司治理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非成員國也有很強的影響。。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SETC)嚴格參照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頒布的《公司治理原則》,于2001年1月了新的針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準則》(以下簡稱為《準則》)。其目標是通過提高對會計、財務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強董事會的獨立性和對公司管理、監督等措施,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在董事會結構方面,《準則》要求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的人數至少為兩人且至少占董事會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公司的監事會、提名委員會和薪酬評估委員會的主席必須是獨立董事,同時獨立董事必須占到這些委員會中人數的多數。另外,監事會中至少要有一位獨立董事是專業會計師。在信息披露方面,《準則》要求上市公司根據法律、法規披露與公司治理相關的信息。上市公司應當及時披露控股股東或公司的實際控制者的信息。當控股股東增加或減少其持有股份或抵押公司股份,以及公司實際控制權轉移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應當迅速準確地向所有股東披露相關信息。此外,《準則》還提供了一套股東會議的規則和流程。《準則》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列出股東大會的流程和股東授權于董事會的證明;股東可以親自或讓人參加大會;擁有10%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召集特別會議;控股股東占有30%以上股份的上市公司應當采用累積投票制。。與其他國家的公司治理改革類似,中國在2011年實施的《準則》增強了董事會和股東的監督管理能力。《準則》的實施被認為是我國資本市場上實施的一個重要的公司治理改革上世紀90年代末,多個國家實施了公司治理改革,即政府、證券或股票交易所進行的對一個國家內的公司治理機制的干涉。一般來說,公司治理改革是通過一系列公司治理標準,或涉及董事會角色和組成,附屬委員會(如監察、薪酬或提名委員會等)的設置,對外聘審計員的任命和行為規則,職業經理人、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力和權益分配,對違法行為告密者的保護以及對公司詐騙的懲罰等方面的公司或證券法的修正案。(Aguilera和Cuervo-Cazurra,2004)。然而,改革的效果并沒有得到我國學術界和業界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董事會等某些單個的傳統的公司治理機制如何影響公司績效或公司行為 (例如,蔡志岳、吳世農,2007; 王躍堂等,2006; 魏剛等,2007; 楊清香等,2009; 馮旭南等,2011; 叢春霞,2004; 梁杰等,2004; 李有根等,2001)。但是,對我國公司治理改革整體影響的研究并不充分。。
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公司中存在的委托-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績效。不同的委托-問題可能會通過不同的渠道降低公司價值,損害股東權益。委托-問題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企業盲目擴張假說(empire-building hypothesis)”,“管理層安于現狀(enjoying quiet life hypothesis)”和“浪費、挪用企業資源以享受控制權收益(stealing hypothesis)”。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存在大量國有上市公司。對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前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股權結構會導致企業中不同的公司治理問題(例如,田利輝,2005;白重恩等,2005;陳曉、王琨,2005;宋立剛、姚洋,2005;薄仙慧、吳聯生,2009)。因此,一個重要的問題是,2001年實施的公司治理改革對擁有不同股權結構的上市公司的價值會有什么不同的影響? 另外,作為有效的外部公司治理機制,產品市場競爭在公司治理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Alchian,1950; Friedman,1953; Guadalupe 和 Wulf,2007; Giroud 和 Mueller,2010; Kim和Lu,2011)。提高、促進產品市場競爭也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產品市場競爭又會對公司治理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本文研究了我國2001年實施的公司治理改革對擁有不同所有制結構的上市公司價值的不同影響。研究發現,2001年實施的公司治理改革對上市公司價值的正影響在國有股份較多的企業中相對較弱。但是,產品市場競爭可以促進公司治理改革對提高國有企業價值的影響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由于公司治理改革中包含的傳統的公司治理機制對降低表現為“盲目擴張”和“浪費、挪用企業資源以享受控制權收益”的委托-問題更有效,而相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中更有可能存在表現為“管理層安于現狀”的委托-問題。因此,公司治理改革對提高國有企業價值的影響比對提高民營企業價值的影響相對更弱。產品市場競爭被廣泛地認為是解決表現為“管理層安于現狀”的委托-問題的有效外部治理機制。因此,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改革的效果。
為了有效地控制2001年公司治理改革前后的混雜效應,從而檢驗公司治理改革的效果,本文采用了倍差分析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即比較只在香港或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和只在國內上市的中國公司在公司治理改革前后公司價值的變化。由于只在香港或美國上市的公司無需遵守中國資本市場的相關政策,這些公司不會受到我國政府實施的公司治理改革的直接影響。因此,這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可以被用作估計改革影響的控制組。另外,考慮到在我國本土上市的中國公司與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本身可能存在的差異性,我們還利用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方法選取了在受到上述改革影響之前各方面綜合特征類似的本土上市的中國公司與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作為研究樣本。該研究方法與陸瑤(2010)中使用的方法類似 陸瑤(2010)利用類似的倍差分析法和傾向匹配法研究了激活我國控制權市場對中國上市公司價值的影響。 。除此以外,為了解決國有股份中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我們使用當年同行業(即某個企業所在的行業,但不包括它自己)的其他企業的國有股份比例的平均值作為單個企業國有股份比例的工具變量,并進行了兩階段回歸。該做法與Estrin 和 Tian (2008)使用的方法類同。
本文的研究對相關的公司治理研究有以下貢獻:
首先,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委托-問題的差異性。本研究系統地考慮了委托-問題的差異性和公司治理改革對解決不同類型委托-問題的運行機理。本文的研究結果對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改革的有效性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和政策價值。
其次,產品市場競爭對公司治理的影響是目前公司治理學術研究的前沿。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傳統的公司治理機制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本文研究了傳統的公司治理機制與產品市場競爭之間的交叉影響。因此,本文對該領域的研究有所貢獻。
再次,其他研究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績效影響的文獻沒有提供一個定論 Chhaochharia和Grinstein(2007),Li et al.(2008)和Wintoki(2007)發現投資者普遍對《薩班斯法案》(SOX)這一美國最近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改革的通過做出了積極的反應;Zhang(2007)發現了對SOX的消極反應。在對成長中的市場的研究中,Black和Khanna(2007)發現公司治理改革提高了印度的公司價值。Black和Kim(2008)發現韓國1999年實行董事會結構改革有積極影響。同時Price et al.(2008)發現《Code of Best Corporate Practices》的實行與公司表現沒有聯系。。這表明公司治理改革的效果在不同企業中存在著差異。本文的發現表明,企業股權所有制結構是導致這些差異的一個原因。這為以往文獻中所發現的公司治理改革所產生的對不同公司的不同影響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另外,由于我國2001年的公司治理改革的內容與其他國家進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很類似,我們的研究結論對其他國家,尤其是擁有大量國有企業的國家,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最后,與其他研究國有企業改革的文獻(例如Li,1997; Gupta,2005;Sun 和 Tong,2003)不同的是,本文關注公司治理改革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影響的差別,這對了解如何進一步加強國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其余部分的結構如下所示。第二部分對已有文獻進行綜述并提出待檢驗的假設。第三部分闡述了文中采用的實證方法以及描述了使用的數據。第四部分描述了實證結果。第五部分是結論。
二、研究假設
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公司中存在的委托-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績效。不同的股權所有制結構可能會導致公司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委托-問題。這些不同形式的委托-問題會通過不同的渠道降低公司價值,但是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不同的治理機制來解決。
委托-問題可能會通過三種不同的形式降低公司價值。第一種形式是盲目擴張活動(empire-building hypothesis) (Jensen 和 Meckling,1976; Jenson,1986)。盲目擴張活動在非國有企業中比在國有企業中更有可能發生。在我國的國有企業中,重要的投資決策一般是由公司內部的管理人員與相關的政府官員共同決定的,并非由公司的高管獨立決定。如果投資失敗,一般會給相關決策人員帶來一定的政治風險,但是他們卻不能從投資成功中直接獲得利益,對于參與決策的政府官員尤其如此。因此,國有企業的投資決定一般是比較保守的。
通過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加強對股東權利的保護,公司治理改革可以加強對公司管理層的監管,由此避免一些盲目擴張的投資行為。由于盲目擴張行為在非國有企業中比在國有企業中更有可能出現,因此公司治理改革在解決委托-問題,從而提高公司價值上對非國有企業的效果會比對國有企業的效果更好。
委托-問題的第二種表現形式是安于現狀、享受平靜生活(enjoying quiet life hypothesis)(Myers et al.,1984;Bertrand 和 Mullaninathan,2003)。它主要體現為內部經理人在經營中不努力工作,安于現狀并在決策中過于保守。由于與上述相似的原因,不努力工作、享受平靜生活,在投資等經營決策中過于保守等現象在國有企業中往往比在非國有企業中更容易發生。公司治理改革引入的治理機制并不能有效地給經理人提供足夠的激勵。因此,公司治理改革在解決這種類型的委托-問題上效果有限。此外,由于這種問題在國有企業中比在非國有企業中更有可能發生,因此,公司治理改革對國有企業的效果會相對較弱。
委托-問題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所謂的“浪費、挪用企業資源以享受控制權收益”(stealing hypothesis)(La Porta et al.,2002)。這個問題可能發生在控制權和所有權分離時,以及內部經理人與外部投資者存在信息不對稱時。這兩者對無論什么所有制結構的上市公司來說都是存在的。公司治理改革引入的治理機制都可以增強監管并減少內部經理人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公司治理改革可以減少“浪費、挪用企業資源以享受控制權收益”的行為,并提高企業價值。
綜上所述,由于公司治理改革在給經理人提供足夠的激勵以解決以享受平靜生活為表現形式的委托-問題效果有限,而這種形式的問題更有可能發生在國有企業中。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公司治理改革的效果對民營企業比對國有企業更有效。
不努力工作,享受平靜生活本質上是由于經理人缺乏激勵。產品市場競爭已經被廣泛認為是一種能有效地提供外部壓力以刺激經理人,并進而消除由享受平靜生活行為引起的委托-問題的外部治理機制(Alchian,1950; Friedman,1953; Guadalupe 和 Wulf,2007; Giroud 和 Mueller,2010; Kim和Lu,2011)。在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不能享受平靜生活,因此產品市場競爭可能會促進公司治理改革對國有企業的影響。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就提高國有企業價值而言,產品市場競爭與公司治理改革是互補的,即產品市場競爭可以促進公司治理改革對提高國有企業價值的影響。
三、實證分析方法及數據描述
(一)回歸模型
我們首先分析如何估計2001年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由于公司治理改革在我國整個資本市場上得到推行,僅僅比較改革前后的公司價值的變化不能排除時間以及同期發生的混雜效應的影響。這些混雜效應包括國家同期頒布實施的其他法律法規以及經濟政策。然而,只在海外(例如,香港或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不會受到在我國內地資本市場上實施的公司治理改革的影響,但是同樣會受到我國整體經濟環境和其他方面政策的影響。因此,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可以被當成是控制組,而在我國內地上市的公司則是實驗組我們并不能完全否認公司治理改革對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有一定的溢出效應。但是由于公司治理改革并沒有直接影響海外上市公司,它們所受的影響會比國內上市企業小。因此,海外上市公司仍然可以作為國內上市企業的控制組。另外,這種溢出效應存在的可能性會降低估計的準確性,從而降低(而不是升高)得到顯著性結果的可能性。。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在國內上市的中國公司和只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在改革前后公司價值的變化來估計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這種方法通常被稱為倍差分析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基本的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此處,i代表公司;k代表上市地點;t代表年份;Y代表公司以托賓Q方法算出的公司價值。根據Doidge、Karolyi和 Stulz(2004),托賓Q定義為一個比率;比率的分子是總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股本的賬面價值再加上股本的市場價值,分母是總資產的賬面價值。使用托賓Q來估計公司價值的好處在于該比率既能反映公司當前的盈利能力,也能反映公司在未來的增長潛力。CGRkt是一個虛擬變量。如果一家公司在2001年及以后只在我國內地證券交易所上市,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0。X是一組控制變量,包括公司年齡、總資產和公司負債率。αt和αi分別是年份和公司固定效應。εikt是平均數為0的殘差項。所有變量的具體定義參看表1。另外,根據Bertand et al.(2004),在同一國家上市的公司的殘差項之間存在的序列和時間上的相關性可能會導致以最小二乘法估計的標準差有偏。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們估計的標準差在國家水平上進行聚群(clustering)。
為了估計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是否對具有不同股權結構的公司有所不同,我們估計了以下的回歸方程:
方程(2)中的變量與方程(1)中的變量定義相同。而在方程(2)中新增加的變量,State_OWNit,是對公司擁有的國有股份的度量。我們在文中使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度量公司擁有的國有股份:國有股份的比例,State_%;是否擁有國有股份的啞變量,State_0;是否擁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國有股份的啞變量,State_33,和是否擁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國有股份的啞變量,State_66。我們重點關心的系數是η,它代表了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在具有不同所有制結構的公司之間的差異。
度量產品市場競爭的主要指標就是產業集中度(ICR)。在本研究中產業集中度被定義為在我國在同一行業,同一年中銷售額最大的四家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總和。所在行業是由公司的SIC編號的前兩位定義的。
由于上述計算方法沒有考慮非上市的公司的市場份額,我們承認這種產品市場競爭度量方法的潛在問題。但是這是目前國際上對產品市場競爭對公司治理影響研究的普遍做法。例如,Kadyrzhanova 和 Rhodes-Kropf (2007); Durnev 和 Mangen(2009); Giroud 和 Mueller(2010); Kim和Lu(2011)都是采用了類似做法,并在最近幾年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這種度量產品市場競爭的方法之所以得到普遍應用有以下原因。首先,我們不可能得到所有非上市公司的銷售額數據。第二,上市公司一般是每個行業中較大的,較重要的企業,所以由只關注上市公司所導致的偏差是有限的。第三,為了減少這種潛在的估計偏差,我們從樣本中剔除了當年中只有10家以下上市公司的行業。最后,由于在樣本的前期,上市公司數量相對較少,誤差會較大。該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年份固定效應的方法得到控制。我們只取前四家最大的公司來計算產業集中度的原因在于選取8家、20家或5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做法受到非上市公司的影響更大(Kim 和 Lu,2011)。另外一個重要的衡量產業集中度的變量是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HHI的定義是市場上50家最大企業(如果少于50家企業就是所有企業)每家企業市場占有份額的平方之和。根據同樣的原因,由于在計算中所涉及的公司較多,該變量受到非上市公司的影響會較大。因此在本文中我們使用ICR作為衡量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主要變量。
我們估計以下的回歸模型:
(二)傾向評分匹配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
倍差分析法能夠得到無偏估計結果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實驗組與控制組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即,在沒有公司治理改革的情況下,實驗組與控制組公司的價值隨時間的變化應當是一樣的)。具體來說,就是在研究事件發生前后時間內(即,2001年前后),除了研究事件的影響外,實驗組(即,在本土上市的中國公司)與控制組(即,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之間其他方面的變化應當一致。然而,由于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與在本土上市的公司之間可能存在的系統性差別例如,Doidge et al.(2004)認為公司是根據其自身特點來選擇上市地點的。,這些差別可能導致即使在沒有發生公司治理改革的情況下,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與在我國本土上市的公司的價值隨著時間的變化不一致,從而導致倍差分析法的估計結果有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對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與在本土上市的公司進行匹配,從而得到用于估計的樣本。然后使用匹配的樣本估計公司治理改革的影響 如何運用多方面的信息匹配公司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它需要在不同變量之間做出權衡。Rosenhaum和Rubin(1983)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法:如果我們用變量矩陣Z進行匹配,然后我們可以用P(Z)=Pr(D=1|Z)對在Z的前提下出現該情況的概率來匹配。概率Pr(D=1|Z)就是所謂的傾向評分。傾向評分可以將一個由相關因素組成的矩陣轉化為匹配公司的標準。。
傾向得分匹配法(PSM)是利用傾向得分參數將海外上市公司和本土上市公司進行匹配。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通過多個不同的公司特征進行匹配,傾向得分參數則可以看成是將多維的公司特征轉化為一維的綜合指數。
使用傾向性得分匹配法的詳細步驟如下:
其一,使用2000年(即改革前一年)的樣本進行以下概率回歸:
a.由于每個企業受公司治理改革影響的可能性依賴于該企業的上市地點。因此我們將傾向評分定義為根據概率模型估計的公司在海外上市的概率預測值。在概率模型中,因變量是一個虛擬變量。如果一家公司在公司治理改革尚未開始之前為海外上市公司,這個值定義為1,否則為0;自變量包括用來匹配公司的各種因素。
b.如Doidge et al.(2004)以及Bebchuk et al.(2011)所指出的,公司規模,公司年齡,以及公司負債率與公司價值最為相關。因此本文將根據這三個變量進行匹配。本文中,公司規模由總資產的對數值衡量;公司年齡由上市時間長度加一的對數值度量;杠桿值由長期債務與總資產的比值衡量。為了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我們還用不同的匹配變量的組合來對樣本進行匹配,發現結果基本上沒有變化。
c.得到傾向性得分:估計概率p或者log[p/(1-p)]
其二,根據傾向性得分,采用馬氏距離度量來匹配每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與一家或多家在內地上市的公司。本文中,我們使用一對一相鄰匹配,這是目前最常用的匹配方法 一對一相鄰匹配的一個潛在問題是這種匹配會導致樣本較小。當樣本較小時,估計的方差會增加。為了進行穩健性檢驗,我們還會用核匹配的方法進行匹配,發現估計結果是穩健的。。步驟如下:
其中,X1和X2是對海外上市公司i以及本土上市公司j的傾向性得分。S-1c 是整個本土上市公司的樣本匹配變量轉置矩陣。
b.當本土上市公司j,在海外上市公司i所對應的所有本土上市公司中具有最小距離d(i,j),該本土上市公司j就被定義為海外上市公司i的配對公司。重復該步驟,直到找到海外上市公司的所有配對公司。
通過傾向得分匹配,該樣本只包括在2000年(即,改革前一年),在一些基本公司特征上與某個海外上市公司吻合的內地上市公司。該樣本允許我們控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與在本土上市的公司之間的差異。然而,傾向評分估計法也會帶來回歸中系數標準差估計的偏差。為了解決該問題,在用匹配樣本估計時,我們使用步進法(Bootstrapping)修正標準差的估計。
(三)數據樣本描述
我們采用了從1998年到2003年之間的公司面板數據。由于公司治理改革從2001年起開始實施,因此我們選取的數據從1998年(改革實施三年前)到2003年(改革實施三年后)為止。作為一個新興資本市場,我國的資本市場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經歷了非常迅速的發展。為了避免由在這段時間中在我國或海外資本市場發生的其他事件所導致的混雜效應,我們僅使用了六年的樣本。另外,該樣本在公司治理改革前后分布比較均衡并且盡量避免了如股權分置改革等其他一些近些年發生的重要的事件所帶來的混雜效應的影響。
我們的樣本取自Compustat Global中包含的中國公司以及Compustat North America中包含的在美國或加拿大上市的中國公司。Compustat Global 數據庫涵蓋了28500家在非美國和非加拿大上市的公司數據 Compustat Global數據庫涵蓋占90%的亞洲市值的亞洲公司。。Compustat North America是一個涵蓋了超過30000家在美國或加拿大上市的公司的數據庫。Compustat Global的數據都經過了標準化以便于在全球多樣化的會計準則和實踐的情況下提供可比的數據。我們使用匯率和當地通貨膨脹率對所有數值進行調整,將所有以貨幣為單位計量的變量的數值都轉化為以2000年時的美元來計量。文章中股權結構的數據來自于RESET,World Scope和一些上市公司網站。
表2描述了樣本在各年中的分布。A組描述的是匹配樣本的情況,該樣本包括688個觀測值。B組提供了對未匹配樣本的描述,該樣本包括1445個觀測值。表2的第二列是樣本中每年的觀測值的個數。第三列是每年只在海外上市的公司的個數。為了保證倍差分析法的有效性,樣本中不包括既在海外上市也在國內上市的公司。樣本還剔除了在樣本期間內改變了上市狀態的公司。另外,在認真地調查之后,我們發現在2001年香港和美國證券交易所沒有發生或實施重要的與公司治理相關的新的法律法規 《薩班斯法案》被認為是美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公司治理改革。盡管它于2002年左右,受其影響的公司直到2003年,即樣本考察的最后一年才被要求履行規則。在我們的樣本中,只有六家公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我們用包括這六家公司的樣本進行了估計。為了檢驗穩健性,我們還將這六家公司剔除,并重新估計。結果基本沒有變化。。這表明我們對控制組的選擇是合理的。
表2的第四列到第六列分別列出了擁有國有股份的公司,國有股份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公司和國有股份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公司在各年中的分布。總體來看,每年都有超過50%的公司擁有國有股份。這些公司中有70%左右的公司國有股份占三分之一以上,而只有不到25%的公司國有股份占三分之二以上。總體來說,A組與B組在每一列上的情況大致相似。
表3是對本文使用變量的基本統計量的描述。A組是匹配樣本的統計量描述。我們可以看到,托賓Q比率的平均值為1.349。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CGR的平均值為0.48,這表明樣本在公司治理改革前后的分布是比較均衡的。在匹配的樣本中,國有股份的比例平均為27%,其中59.6%的公司擁有國有股份,46.1%的公司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股份是國有股份,4.7%的公司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份是國有股份。
B組是非匹配樣本的統計量描述。在非匹配樣本中,托賓Q比率的平均值為1.578。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CGR的平均值為0.619,這表明在樣本中受到公司治理改革影響和沒有受到公司治理改革影響的公司分布是比較均衡的。平均來說,國有股份比例的平均值是34.8%,其中有60.6%的公司擁有國有股份,44.4%的公司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股份是國有股份,9.4%的公司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份是國有股份。除了上面提到的變量外,表3還描述了其他變量,比如公司年齡、總資產和負債率等。由于篇幅所限,細節不再詳述。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公司治理改革、國有股份與公司價值
表4描述了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影響的基本估計結果。A組和B組分別匯報了使用匹配樣本估計出的結果和使用非匹配樣本估計出的結果。
如A組顯示,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CGR前的系數都是正的,而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是顯著的。這個結果表明,對于沒有國有股份的企業而言,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是正向顯著的。
公司治理改革對擁有國有股份的企業的影響的不同是由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國有股份變量的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度量的。首先,如第一列所示,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是否擁有國有股份的虛擬變量的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為-0.092,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這個結果表明,公司治理改革對托賓Q的正影響對有國有股份公司比對沒有任何國有股份的公司相比低0.092。其次,我們將是否有國有股份出現的虛擬變量分別替換成擁有三分之一以上國有股份的虛擬變量和擁有三分之二以上國有股份的虛擬變量。第二和第三列是相應的估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擁有三分之一以上國有股份的虛擬變量的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是-0.206,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而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擁有三分之二以上國有股份虛擬變量的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為-0.480,也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這些發現表明,公司擁有的國有股份比例越高,公司治理改革對其公司價值的正向影響越小。再次,我們進一步將第一至三列的代表國有股份的虛擬變量換成國有股份所占比例。在第四列匯報的回歸結果顯示了同樣的結論。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國有股份比例的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是-0.396,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這個結果再次確認了我們的發現:隨著公司國有股份的增加,公司治理改革對其公司價值的正影響會不斷減弱。
我們也使用非匹配樣本進行了估計,結果匯報在B組中。我們發現,如果不控制公司的上市地點選擇(即使用非匹配樣本),估計出的公司治理改革對沒有或擁有較少國有股份的公司的影響會變小,而公司治理改革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在擁有不同所有制結構的公司間的差異也變小。如果使用非匹配樣本,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國有股份比例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變得不顯著(第8列)。總之,如果不使用匹配樣本,則估計出的結果會變弱。
綜上所述,上述發現說明,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受到公司股權所有制結構的影響。公司治理改革對沒有國有股份的公司的影響是正的。但是,公司擁有的國有股份比例越大,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的正影響就越弱。
(二)解決國有股份變量的內生性問題
上述分析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國有股權結構不是外生變量。內生性問題會導致估計的偏差。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們使用當年同行業 所在行業是由公司的SIC代碼的前兩位定義的。(即,某個公司所在的行業,但不包括它自己)的其他公司中的國有股份比例的平均值作為每個公司擁有的國有股份的工具變量 我們將在給定年份中同一行業內公司數量不滿3個公司的樣本公司排除在外。。這個做法與Estrin 和Tian(2008)中采用的方法一致。
表5匯報了估計結果。A組和B組分別匯報了使用匹配樣本估計的結果和使用非匹配樣本估計的結果。第一和第二列匯報的是第一階段的回歸結果。F值所代表的原假設是所有工具變量對內生變量的解釋聯合等于零。基本上F值都大于或接近10,這表明我們使用了相對較好的工具變量。第三列列出了第二階段估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國有股份所占比例的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是-4.180,該系數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這說明之前表4中匯報的結果并不是由國有股份的內生性所引起的。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前的系數是1.206,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公司治理改革能夠提高沒有任何國有股份的公司的價值。
表5的B組中匯報了使用非匹配樣本的估計結果。第四和第五列顯示了第一階段的回歸結果,而第六列顯示第二階段的回歸結果。在第六列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與國有股份比例的交叉乘積項前的系數是-3.708,在5%的水平上是顯著的。與第三列的結果類似,公司治理改革虛擬變量前的系數是0.907,在1%的水平上顯著。
綜上所述,表5的結果表明表4中發現的國有股份降低了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正影響的結論并不是由國有股份的內生性所導致的。
(三)產品市場競爭的交叉影響
五、結論
本文研究了我國2001年實施的公司治理改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研究發現,公司治理改革對沒有國有股份的公司的價值有正影響。然而,公司治理改革對上市公司價值的正影響在國有股份較多的企業中相對較弱。但是產品市場競爭可以促進公司治理改革對提高國有企業價值的影響的有效性。其原因在于公司治理改革中包含的傳統的公司治理機制在減少由于安于現狀,享受平靜生活引起的委托-問題上效果不佳,而這類委托-問題在國有企業中比在非國有企業中更為常見。產品市場競爭已經被廣泛認為是解決以安于現狀、享受平靜生活為形式的委托-問題的有效外部治理機制。
本文的結論還具有一些政策含義。委托-問題可能是多樣化的,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降低公司價值。為了解決委托-問題,現有的公司治理政策主要集中于改革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比如加強董事會獨立性,增大財務透明度,保護股東權利,以及加大對公司詐騙行為的懲罰等等。本文的研究發現,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公司對于這些政策的反應是不一致的。國有制企業由于其特定的所有制安排,現有的公司內部治理政策在提高國有企業的治理水平和公司價值上的作用是有限的。本文的研究結果說明,加強市場競爭是輔助公司內部治理政策,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為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治理水平,政府更需要做的是制定并完善各項法律法規,保護市場正常有效的運行,并從行政上削弱對國有企業的保護,將其置于與其他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地位。只有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才能切實提高企業,尤其是國企業的治理水平,進而提高企業利潤,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白重恩等,2005:《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第2期。[ Bai Chong-En et al.,2005,“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Listed Firms’ Corporate Governance”,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
[2]蔡志岳、吳世農,2007:《董事會特征影響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第10卷第6期。[ Cai Zhiyue and Wu Shinong,2007,“The Empirical Study on Behavior of Committing Fraud in Listed Companies: Evidenc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ard of Directors”,Nankai Business Review,6.]
[3]陳曉、王琨,2005:《關聯交易、公司治理與國有股改革――來自我國資本市場的實證證據》,《經濟研究》第4期。[ Chen Xiao and Wang Kun,2005,“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ate Ownership Reform”,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4.]
[4]叢春霞,2004:《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設置與公司經營業績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第11期。[ Cong Chunxia,2004,“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Management World,11.]
[5]馮旭南等,2011:《家族控制、治理環境和公司價值》,《金融研究》第3期。[ Feng Xunan et al.,2011,“Family Control,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3.]
[6]薄仙慧、吳聯生,2009:《國有控股與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盈余管理視角》,《經濟研究》第2期。 [ Bo Xianhui and Wu Liansheng,2005,“The Governance Roles of State-owned Controlling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 Perspective of Earnings Management”,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
[7]李有根等,2001:《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構成和公司績效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第5期。[ Li Yougen et al.,2001,“Study on Structur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5.]
[8]梁杰等,2004:《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舞弊關系的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第7期。[ Liang Jie et al.,2004,“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raud”,Nankai Business Review,7.]
[9]陸瑤,2010:《激活公司控制權市場對中國上市公司價值的影響研究》,《金融研究》第7期。[ Lu Yao,2010,“Study of the Impact on the Value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by Activating the Corporate Control Market”,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7.]
[10]宋立剛、姚洋,2005: 《改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 Song Ligang and Yaoyang,2005,“Impacts of Restructuring on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
[11]田利輝,2005:《國有股權對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U型曲線和政府股東兩手論》, 《經濟研究》第10期。[ Tian Lihui,2005,“Two Hands of the Government Shareholder and the U Curve between Government Shareholdings and Corporate Value”,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0.]
[12]王躍堂等,2006:《董事會的獨立性是否影響公司績效?》,《經濟研究》第5期。[ Wang Yuetang et al.,2006,“Does Independence of the Board Affect Firm Performanc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5.]
[13]魏剛等,2007:《獨立董事背景與公司經營績效》,《經濟研究》第3期。[ Wei Gang et al.,2007,“Background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3.]
[14]楊清香等,2009:《董事會特征與財務舞弊――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會計研究》第7期。[ Yang Qingxiang et al.,2009,“Board Characters and Financial Frau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Accounting Research,7.]
[15]Aguilera RV.and A.Cuervo-Cazurra,2004,“Codes of Good Governance Worldwide: What is the Trigger?”,Organization Studies,25:pp.417-446.
[16]Alchian AA.,1950,“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58:pp.211C221.
[17]Bertrand M.,2004,“How Much Should We Trust Differences-in-difference Estimat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9:pp.249-275.
[18]Bertr M.and S.Mullainathan,2003,“Enjoying the Quiet Lif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Preferenc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1:pp.1043- 1075.
[19]Black BS.and VS.Khanna,2007,“Can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Increase Firms’ Market Values: Event Study Evidence from India”,ECG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Finance No.159/2007.
[20]Bebchuk LA.et al.,2011,“CEO Pay Slice 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forthcoming.
[21]Chhaochharia V.and Y.Grinstein,2007,“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e: The Impact of the 2002 Governance Rules”,Journal of Finance,62:pp.1789-1825.
[22]Doidge C.et al.,2004,“Why Are Foreign Firms Listed in the U.S.Worth Mo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1: pp.205-238.
[23]Durnev A.and C.Mangen,2009,“Corporate Investments: Learning from Restate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7:pp.679-720.
[24]Estrin S.and L.Tian,2008,“Retained State Shareholding in Chinese PLCs: Does Government Ownership Always Reduce Corporate Valu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6:pp.74-89.
[25]Friedman M.,1953,“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6]Giroud X.and HM.Mueller,2010,“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Matter in Competitive Industr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5:pp.312-331.
[27]Guadalupe M.and J.Wulf,2007,“The Flattening Firm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The Effe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Columbia University.
[28]Gupta N.,2005,“Partial Pri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e,60:pp.987-1015.
[29]Jensen BM.and P.Meckling,1986,“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6:pp.323C329.
[30]Jensen BM.and P.Meckling,1976,“The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pp.305-360.
[31]Kadyrzhanova D.and M.Rhodes-Kropf,2007,“Concentrating on Governance”,AFA Meetings Paper.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891418.
[32]Kim EH.,Y.Lu,2011,“CEO Ownership,External Governance,and Risk-tak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2:pp.272-292.
[33]Porta R.et al.,2002,“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ournal of Finance,57:pp.1147-1170.
[34]Li H.and SO.Rego,2008,“Market Reaction to Events Surrounding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51:pp.111-134.
[35]Li W.,1997,“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form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pp.1080-1106.
[36]Myers SC.and NS.Majluf,1984,“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3: pp.187-221.
[37]Price R.et al.,2008,“Governance Reform and Transparency: The Case of Mexico”,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forthcoming.
[38]Sun Q.and WHS.Tong,2003,“China Share Issue Privation: The Extent of Its Succes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0:pp.18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