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博弈邏輯學

博弈邏輯學

時間:2023-08-16 17:29: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弈邏輯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摘要:經過30余年的發展,有充分的判據表明我國“邏輯教學現代化”已“初步實現”,但要達到“全面實現”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僅體現在邏輯學專業研究生培育和哲學專業本科邏輯教學的現代化事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體現在非哲學專業本科和非邏輯專業研究生邏輯教學還極其薄弱,而基礎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邏輯教育亦亟待加強。邏輯工作者應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致力于各層次邏輯教育工作,并推動全社會逐步提高對于全面實現邏輯教學現代化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的認識,為此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關鍵詞:邏輯教學;現代化;先進化;邏輯教育體系;現代邏輯;邏輯思維素質

中圖分類號:B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2)04-0024-07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憲鈞教授等學界前輩倡導邏輯教學與研究現代化,有力推動了我國邏輯事業30余年的長足發展。我們認同張家龍研究員關于我國邏輯教學與研究的現代化已“初步實現”的判斷及其“五個一批”的判據,同時也贊同將“全面實現”邏輯教學與研究現代化作為我國邏輯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應當清醒地看到,與邏輯教學與研究的先進國家(包括英語世界、西歐和北歐國家等)相比,要達到“全面實現”邏輯教學與研究現代化的任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首先要對“目標”本身及其實現途徑有比較清楚的把握。本文擬結合南京大學和國內相關高校的邏輯教學及相關工作實踐,談談我們對“全面實現邏輯教學現代化”的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一些認識。

一、關于邏輯學專業研究生培育

在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的現行學科建制中,“邏輯學”屬于“哲學”門類“哲學”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專業)。就邏輯學專業研究生培育來說,“初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判定是有較充分的根據的。其顯著標志是,幾乎所有邏輯學專業碩士生培養方案都列入了現代經典(一階)邏輯和(狹義)模態邏輯為專業必修課程,盡管實際教學水平會有所差異。我們認為,邏輯學專業教學現代化的首要標志,就是將這兩大經典基礎理論學習與訓練放在首要地位,并能真正取得實效,使學生能夠運用現代邏輯的理論與方法從事邏輯學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標志是使學生能夠對邏輯學的歷史發展有比較系統深入的把握,對基礎邏輯、應用邏輯與邏輯應用各領域的最新進展有相對全面而又有所側重的把握;第三個標志是學生能夠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過學術史的把握走到當代學科前沿,能夠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樹的工作,特別是對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們認為,這三個“標志”也就是邏輯學專業研究生教學“現代化”的基本目標。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余年的發展,我國哲學學科招收邏輯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單位已達13個,招收邏輯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單位達60余個。南京大學哲學學科于1983年獲得邏輯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開始招收邏輯學方向博士生,2003年獲得邏輯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同時成立了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迄今邏輯學專業共授予碩士學位71人(其中上世紀80年代12人,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學位25人;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16人(含美國留學生1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6人。我們在邏輯學專業設立之初,即支持并貫徹教學“現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確了上述“現代化”理念,將之作為研究生培育的指針。

就當前的教學狀況而言,在前述第一“標志”方面,南京大學邏輯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首先突出強調現代邏輯基礎的嚴整的學習與訓練,這主要通過貫通一年級全年的“一階邏輯與一階理論”和“哲學邏輯研究”兩門課程實現;其中除一階邏輯與狹義(真勢)模態邏輯的基本訓練外,也努力使學生了解數理邏輯“四論”特別是集合論和非經典邏輯學科群的基本知識,從而使學生獲得比較扎實的現代邏輯功底和相對完整的現代邏輯觀念。在邏輯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方面,我們也提出一個基本要求:無論是哪個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須繼續強化一階邏輯、模態邏輯及集合論的學習與訓練,并根據生源實際落實不同層次的訓練計劃,其別強調了邏輯語義學的學習與訓練,向學生明確這是進入當代邏輯科學研究領域的“通行證”,只有真正學會“走路”才能在研究領域“起跑”。

第二“標志”方面,在南京大學邏輯學專業碩士生培養中,我們首先通過“西方邏輯史”、“邏輯與哲學”和“中國邏輯思想史”課程教學,服務于這一訴求;繼而,通過“語言邏輯與非形式邏輯”、“歸納邏輯與決策”、“科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辯證邏輯”等課程,使學生更多了解“大邏輯觀”視域中的邏輯學科各個分支,從而依據導師專長和學生志趣選擇研究方向。為培養學生把握學術前沿動態的能力,我們對學生的外文使用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注重對學生搜集梳理研究資料的指導,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博士研究生培養中,我們通過“當代邏輯科學前沿問題研究”課程,使得學生能夠盡快把握學科的“真問題”加以思考與研究;另結合各位導師研究專長開設“當代邏輯哲學專題研究”、“數理邏輯專題研究”、“科學邏輯與博弈邏輯專題研究”、“比較邏輯史”等研究性課程,課程內容依據各屆學生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以有利于學生研究工作的展開。

第三“標志”方面,我們在研究生培育中始終強調“問題意識”、“方法意識”和“前沿意識”,強調獲得適應專業特點的研究能力和專題學術史把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學生懂得在此基礎上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新”。在學術史梳理和學術探討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把握邏輯專業研究所必須具備的嚴格的分析方法。我們把“分析方法”概括為如下“32字指針”:“澄清概念、分辨層面;清理矛盾、追問可能;揭示預設、辨析共識;合理推導、嚴格求證”。在確定研究選題后,我們要求學生一定在兩個方面狠下工夫:一是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要“竭澤而漁”,全面把握;二是在導師指導下精研核心文獻,并通過國際學界最重要文獻的翻譯加以精到把握,以使自己的研究站到學界最新成就的制高點上,在史論兩方面提出自己的學術新見,把相關研究真正推向前進。我們始終注意在研究生教學中將當代學科前沿動態、本學科學術積累與學生志趣以及學生的就業方向相結合,實施個性化培養。我們也特別注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論文選題與學科長期的學術積累相結合,同時致力于學科已有成果新的解題功能的挖掘,使學生研究選題與學科積累之間既有連續性又有開拓性,注意論文問的關聯與互動,從而既能發揮學術積累的整體效應,形成學科特色,又能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深度交流,確保論文的質量。此外,我們平時開展了小型多樣的學術沙龍活動,加強師生與同學間的學術交流,增強了合力攻關與協作意識,使學生能夠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展開研究工作。

第2篇

小議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 小議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 小議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

一、邏輯哲學和哲學邏輯、語言哲學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二、怎樣理解邏輯的擴展?邏輯依然被定格為傳統的推理理論嗎?

許多哲學家和邏輯學家發現給出一個適合于當代邏輯現狀的定義并不容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當代邏輯具有很強的多元性和異質性。的確,在羅素談及邏輯是哲學的本質時,他所指的“邏輯”還是一種單一的邏輯。而當代哲學家在談論邏輯時一般指的是能夠系統地表述語言的形式推理結構的特定方面的邏輯,特別指的是經典邏輯之后的各種替代邏輯系統,或者超經典邏輯(extraclassicallogic),如廣義模態邏輯和各種反經典邏輯(anticlassicallog-ic),如自由邏輯、相干邏輯、多值邏輯、非單調性邏輯、概率邏輯、條件句邏輯、內涵邏輯、模糊邏輯、省缺信息邏輯、偏好邏輯、描述邏輯等。怎樣理解邏輯的擴展和增生?其實這個問題除了有學科自身內部發展的原因之外,還可以從邏輯與科學關系的角度加以分析。從科學與邏輯的關系看,科學中的證據和假設之間的關系是科學進步的基礎,這種關系涉及邏輯前提和結論之間聯系,而這正是邏輯的核心概念。在這種核心意義上,邏輯是正確推理的研究。它是證據和假設、理由和信念或者前提和結論的形式結構和非形式關系的研究。是一種推定式(單調)和非推定式(非單調或擴展)的推理研究,或者人們通常也稱之為蘊涵和歸納。特別是,邏輯涉及被詳加設計,以展示這種蘊涵和歸納的形式系統。更一般地說,它是一種證據、證明、蘊涵、支持、證實、確證或者證偽一結論的條件的研究。有這樣一個與科學相聯系的背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20世紀的邏輯不僅包括形式蘊涵理論,而且包括非形式邏輯、概率理論,確證理論、決策論、博弈論、可計算性和認知模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邏輯的研究不僅從諸如哲學和數學這些傳統學科,而且也從諸如計算機和經濟學眾多其他學科受益匪淺。反過來,邏輯開辟了關于數學推理研究的新的可能性,因而促進了諸如集合論和范疇理論等與數學基礎研究相關的新的邏輯研究分支的發展。同樣,20世紀許多哲學分支如形而上學、認識論、數學哲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和形式語義學的發展與邏輯學的發展相向而行,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這些進步已經導致邏輯范圍進一步地拓寬,對邏輯的應用和范圍的更深入的理解。與邏輯系統的擴張相適應,邏輯的論題也由傳統的推理理論、悖論、謬誤和定義的研究擴展到廣義模態家族概念分析、概率、概率自然語言模型、精確概率推理、博弈分析、語義解釋、意向性結構、動態性、不確定推理、因果性論證、信息更新、信念修正、邏輯編程、因特網智能體、學習推理、甚至交往互動、認知表征、語言翻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說邏輯的觸角已經滲透到人類理性過程的各個方面,邏輯也由哲學和數學擴展到諸如語言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甚至經濟學等領域。新舊論題在這種新配置之下重新組合(如真性模態邏輯和時態邏輯、認知邏輯和道義邏輯的組合,相干邏輯和直覺主義邏輯的組合)產生出各種組合邏輯。在這種背景下邏輯事實上已經從關于正確推理這一單一主題的研究擴展到包括推理、(語言)分析和計算這三大主題。分析傳統上就屬于邏輯的范疇。邏輯必然要涉及語言分析,尤其是語言中的語義分析。語義分析既是邏輯應用的必要條件也是邏輯研究的內容之一。現代邏輯賦予分析以更為重要的地位,并且日漸成為邏輯學家實踐活動的主要部分。例如,哲學邏輯中的各個分支的主要問題來源是語言的分析。特別是像蒙太格形式語義學或者內涵邏輯,以及各種基于語言的邏輯分析的廣義語言邏輯的整個發展,只有在語言分析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清楚而準確的理解。在這些分支中語義分析往往處在問題的核心的位置。更進一步地說,邏輯與演繹、分析、演算和計算乃至自動化(automation)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系。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將推理作為演算來處理的并取得成功的邏輯學家。在當代繼演算的代數處理和符號算法的發展之后,演算已經變成了一種普遍的工具,以至于人們期待最終的自動邏輯推理將像演算一樣被廣泛的應用。這就把我們帶入到邏輯、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相互交匯的廣闊領域。當代邏輯的主要靈感也來自于這些領域。最后,這也是萊布尼茨普遍演算邏輯理想的一種現代擴展。

三、邏輯語言、心智和形而上學的在先性問題

邏輯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邏輯成分與世界成分的聯系。邏輯作為一種形式符號的語言,通過一種語義解釋可以表達思想,進而可以談論這個世界,表達世界的結構。這樣,邏輯語言、思想和世界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在邏輯哲學、心智哲學和形而上學中我們圍繞著這個三角形運動。例如,現實世界的某些區別———如物體和性質或一般與特殊之間的區別在邏輯系統中根據謂詞和個體詞,以及高階謂詞和低階謂詞的差別,或語義解釋(思想領域)的差別而有所區別。但這種差別之所以能夠做出,需要某些關于我們對邏輯語言和思想方面的差別有一種形而上學的假設。這就有一個邏輯(或邏輯哲學)和形而上學何者相對優先的問題。在邏輯哲學和心智哲學之間也存在何者優先的問題。例如,對邏輯語言的意義的解釋的任何方法,總會涉及語言和思想的優先順序的問題。首先,我們應搞清楚這里的優先是個什么概念。

&nbs

第3篇

一、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生命命題

 

蘇格拉底一句“認識你自己”成為人類尋求生命的意義的肇始,不僅成為現代生命哲學方興未艾的主題,更是社會普通人思考日常生活意義時不可繞過的問題。邏輯學自亞里士多德以降至培根,一直被界定為認識客觀事物、把握規律、探索真理的工具,圍繞“工具”目的是其不變的主題,即“暫時撇開思維的具體內容,而專門研究人的思維結構及其運動的規律和規則”(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形式邏輯)。自笛卡爾到康德,再到黑格爾,傳統的形式邏輯逐漸形成圍繞概念的 “內涵邏輯”的辯證法,邏輯學的范疇推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和境界,尤其是黑格爾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的努力下,辯證法的理論形態發生了根本轉換,即從自發到自覺。黑格爾最終把辯證法發展為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相統一的思想運動邏輯。盡管還沒有擺脫被恩格斯批評的“變戲法”的尷尬,但是畢竟已經開始涉及人(盡管是類的層面)的自由以及對美的感受問題。對這種“類”概念的自由,有學者指出“當黑格爾把‘理性’視為人的全部豐富性──包括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目的等──的深層統一性時,他便以一種泛邏輯主義的思維方式把人抽象化了”。[1] “認識你自己”不免也就成為一種抽象,一種理念的東西,無關生活。

 

馬克思開啟了邏輯學發展的另一豐碑,即唯物主義辯證法。這種立足于歷史發生學立場上的辯證法是對黑格爾抽象理念辯證法的揚棄,因為它根源于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以探求人類的自由解放為使命。但是,馬克思的邏輯學關照下的人已不再是類的概念,社會實踐中“有生命的個體”,追求人的自由解放是貫穿馬克思辯證法始終的紅線,是辯證法的內在理論品性。就方法論意義而言,總體上,唯物辯證法以矛盾分析為主軸,是一個方法的集合,還有由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歸納和演繹、辯證的分析和綜合方法,等等。恰如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所指出的:“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一般而論,人們心目中的邏輯學更多時候都是在認識論中發芽、開花、結果的學問,有時候也涉及價值、自由的東西,但多數時候是為認識而認識的,是為其方法的本的。即使在辯證法的學習過程中,如此的認識也是屢見不鮮的。至今,蘇格拉底的那個古老的生命命題仍活躍在人們生活的邏輯中,有意思的是邏輯學本身也在執著地尋求著它自身的“生命”意義,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即通過邏輯學的生活關照尤其是辯證法的學習以促進理想自由的人格塑造與形成。

二、“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與辯證邏輯生活關照的使命

 

馮契先生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提出“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顯見,這為解答上述問題提供了極佳的思路。因為這關乎知識與智慧的根本關系問題,也是生命意義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爭議可能最大,難度也可能是最大的。正如馮先生所指出的:“這是一個要克服種種異化現象,刻苦磨練的過程。” 又說,“因為理論不僅僅是武器、工具,而且本身具有內在價值,體現了人格,表現了個性”。[2]理論尚且如此,何況乎方法論呢?就唯物辯證法而言,毫不諱言,它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認識武器,掌握其方法的精髓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轉識成智”的必須前提,也算是第一步驟。孫正津教授對此有著深刻的分析。他認為,辯證的分析和綜合是唯物辯證法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其他都以此為依據主要用來進行概念的辯證推演,這種推演的特點是立足于概念的辯證本性,通過概念內在矛盾的展開、演化,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中形成具有辯證特性的理論體系。事實上,唯物辯證法的推演進路和方法與人們認識的過程與規律是內在統一的,是內恰的。我們之所以視之為科學,就是因為它體現了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這種辯證思維的概念推演方法一方面源自認識和研究事物的認知實踐;另一方面,又通過其特有的邏輯結構和方式深化對事物的考察和認識。進一步,當我們把辯證法的思維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和思考中時,就會相應地轉化為工作和思想方法,同理,當運用到學術研究中,則會轉化為一定的研究和表述方法,而運用到生活中,就會轉化為表達方法和生活“智慧”。

 

辯證法化理論為方法主要是通過辯證的分析和綜合進行的,因為辯證的分析與綜合主要針對目標是分析和綜合被研究對象包含的矛盾。所有關于矛盾的理論或學說都是辯證法可以分析的對象,只有在對矛盾的剖析中才能深化對方法把握。“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 [3] ,還必須客觀分析矛盾對立面的轉化。這里講的轉化要求我們需要從更廣的視域去理解,用動態變化的眼光審視問題。矛盾的轉化是有條件的,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確可以轉化,但是不是絕對的。辯證的分析和綜合在推進認識的發展時需要二者之間的不斷相互轉換。有分析、有綜合,相互交織和滲透。辯證的分析和綜合要分清主次、理順關系。運用時,要借助矛盾分析的若干范疇,從事物諸多矛盾中,要分析出其先后、主次、基本和非基本矛盾,弄清楚起始矛盾與后繼矛盾、主次矛盾、基本與非基本矛盾的關系。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強大的方法論武器。通過矛盾分析,尤其是對立的矛盾有著內在轉化的前景,這讓我們可以樂觀的看待事物發展,從而冷靜地等待事物的統一,乃至和諧,這是難能可貴的方法論價值立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與傳統矛盾分析法對待宏大歷史、人類命運矛盾的樂觀精神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作為微觀個體的生活對待矛盾的無奈和焦慮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普遍。

 

在踐行“化理論為德性”的命題中,密切關注日常生活的同時,尤其要注意邏輯悖論問題。邏輯悖論矛盾的誤用與缺位不能也不應再被忽視。錢廣榮教授認為“自相矛盾”是典型的邏輯悖論矛盾,將其用作“對立統一”意義上的矛盾是誤用,這種誤用將導致邏輯悖論矛盾在唯物辯證法中的缺位。[4] “缺位”是從辯證法的方法論運用而言的,在此主要著眼于人的生活領域談“誤用”的問題,以分析我們對唯物辯證法生活關照方面理解與把握上還存在某種程度的局限。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往往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產物,但是不能因為多為主觀而忽視其地位和意義。它體現了實踐主體即個人和社會在選擇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中由于認知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制約而出現的不能自圓其說的自相矛盾情況。它不同于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邏輯悖論,而是一種與人們諸多行為選擇(尤其是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普遍的客觀存在。也就是說,生活中的自相矛盾與辯證法的對立統一矛盾是不同的。這里人們容易犯的錯誤是要么把二者直接等同起來,要么是直接把生活中的自相矛盾遮蔽掉,無視其存在。在多數時候將前者混同于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而加以誤用,這實在是一個邏輯錯誤。不僅如此,這樣做的實踐“惡果”恰如錢廣榮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至今只能運用‘對立統一’的規律描繪和說明世界,不能運用自相矛盾的邏輯悖論的方法,揭示和敘述社會和人生選擇中客觀上大量存在的悖論現象尤其是道德悖論現象,忽視開發自相矛盾研究的重要的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價值。”[5]如此一來,勢必會導致人們不能用“悖論方法”認識和把握社會和人生的價值選擇中出現的種種矛盾,把矛盾剛性化,視矛盾轉化自然化,進而影響到自身的生活觀念和情緒,嚴重的會出現心理失衡,引發行為失范,甚至制造社會不和諧和社會動亂。回到馮契先生的“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命題,我們就可以看到如果缺乏了人們的生活實踐這個環節,“化理論為德性”最終將成為單純的理論抽象,換言之,如果人們對生活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提煉出了問題,又將如何形成正確的理論呢,沒有正確的理論,如何又化為科學的方法呢?

 

三、生命主體的意義─邏輯學生活關照的可能和必然

 

蘇格拉底難能可貴的從哪個“不屬人”的時代提出這樣偉大的“屬人”命題,不僅標志古希臘的理性精神的發軔,更使“自己”成為千古之謎。自此以后,諸如人活著的價值、人活著的意義,生命的本質、意義等成為哲學家們包括蕓蕓眾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歷史證明,越是有價值的問題越是需要耐心和韌性,人類從一個樸素的崇尚神靈的史前史時期,到心靈開始發育、自我意識萌芽的神學時代,及至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以主體性凸顯為標志的振聾發聵的吶喊,人類終從迷霧中清醒,開始并學會了從主體理性的視角審視客觀的社會和人類自身。新時代為生命吶喊的是以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為始,后有尼采的權力意志、薩特的存在主義、福柯的生命體驗、柏格森的生命綿延等等都力圖掙破理性主義的籬絆,對生命的本真自由進行探索,又一次開啟了人類理想人格的塑造問題。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人類越發現自身逐漸墜入理性至上的理念抽象中去了,理性邏輯至高無上。技術“坐架”時代的到來使得人丟掉了內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成為“單向度”的人。事實上,這種理性僅僅是工具理性而已,技術理性統攝一切。人的生活逐步陷入被“殖民化”的境地。[6]面對人的生命發展的這種內在要求,需要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諸學科給予時代的回應。而現實是,諸學科包括邏輯學借助科學技術的翅膀都呈現出了“一種可悲而又有前途的發展”的傾向[7]。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數學的應用,辯證邏輯成為真正的“邏輯”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可預期的未來,邏輯學(辯證邏輯)與人工智能、博弈論、計算技術等或結合或借助將會迎來學科范式的大發展,這是尤令人鼓舞的。但是,除了在學術之林構建自己的領地,邏輯學面對日益“殖民化”的人的日常生活在德性塑造、自由尋求上究竟能否有所作為卻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認為邏輯學尤其是辯證(批判)邏輯的生活關照不僅可能,而且必然。

 

首先,邏輯學可以為人的理性培育創造機會并促進人的理性提升。通過重新建立人類的精神生活,繼續完成如哈貝馬斯所言的“遠未完成的”啟蒙事業。康德這樣界定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引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理智的決心和勇氣,那么這種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要有勇氣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座右銘。”[8]我們可以這樣判定,即主體理性是鍛煉發掘、思考與探索生命意義的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證,而主體理性的生成離不開批判性的邏輯思維與方法,這種能力為基礎的理性便能很好地引導主體正視生命的基本訴求,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去認識自然,關注對生命意義的認識、體驗以及建構,在不斷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重新認識自身,直面生命,進而提升生命意義。因此,要在鏡子中映照出真實的自我,先需要人的主體理性精神的發揚。

 

其次,對邏輯悖論的研究不僅是使辯證邏輯自身發展完善,更是使辯證邏輯更接近甚至契合現實生活的重要方向。邏輯悖論的研究并不妨礙邏輯學在當代參與學科競爭的優勢,反而會添加許多有益的因素。在張建軍看來,邏輯學擁有“基礎學科、工具學科和人文學科三重性質,這是邏輯學在當代科學體系中獨有的特征”,早在1997年,他就提出要開展邏輯社會學研究。錢廣榮指出“需要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將邏輯悖論的‘自相矛盾’現象引進唯物辯證法的范疇體系。”[9]當代中國社會出現的許多矛盾(包括作為個體人的生存困惑)其實是以悖論方式存在的“自相矛盾”,認識、闡明和把握這類“矛盾”,必須要運用 “自相矛盾——邏輯悖論矛盾”的方法,分清利弊得失并分析其成因,采取揚長避短的發展策略,才有可能在“解悖”中逐步走出“奇異的循環”,贏得新的發展。這種方法也會最大程度地避免使人習慣于用“一點論”、“一極論”、“純善論”的方法去認識、評價社會和人生,并逐步克服這種傳統評價的痼疾,養成自覺運用 “兩面方法”看社會和人生的“悖論素養”。 第三,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時代使命。物性化、單向度的個人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否定性思維的能力和品性,在技術理性的統治下,人成為附庸。吉登斯把現代性的極端后果總結為經濟增長機制的崩潰、極權的增長、生態破壞的災難、核沖突和大規模戰爭[10]。無疑,在當前的復雜風險的社會條件下,采取行動的個體面臨的選擇模式很多,因為選擇的難度加大,在日程生活中往往多表現為犬儒主義、復古主義與激進主義等。哲學家奧伊肯這樣評價我們的選擇困境:“我們處于一種痛苦的困惑狀態中。純粹現實主義的文化剝奪了生活的一切意義;回到舊的生活方式又不可能,而放棄一切尋求生活意義與價值的努力也同樣做不到,我們自己的時代尤其難以泰然接受這樣的局面。”[11]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維則成為邏輯學當代應有之使命。對社會(生活)采用這種服膺理性、邏輯和真理的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健康的懷疑主義態度,是當代人克服單向度,從而恢復人對于自由、尊嚴與意義最求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人必定要生活在一個邏輯的世界中,通過邏

 

輯并應用邏輯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是人的永恒使命,履行這個使命最終也是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人獲得自身的發展和完善即理想自由人格的塑造。時代越是發展,這個趨勢就會越凸顯,邏輯學理應并必然在人的生活世界觀和生成性思維上起到應有的作用,只是有時是從反面提醒人類而已。

第4篇

博弈論研究人類活動中的互動行為,在經濟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在博弈論中,人類的所有活動,只要是互動行為,均可以看成是博弈行動。在此基礎上,一種新的邏輯“博弈邏輯”(gamelogic)得以興起,它是一種特殊的行動邏輯(actionlogic)。

博弈論研究多個理性人在互動過程中如何選擇自己的策略。理性的人是使自己的目標或得益最大化的人,在經濟活動中理性的人即是使經濟目標最大化的人——經濟人。理性人如何使得自己的“得益”最大?關鍵是“推理”。

博弈邏輯中存在著兩種研究綱領。第一種研究綱領是結合模態邏輯系統,建立新的博弈邏輯系統。在這方面,日本筑波大學的金子守(MamoruKaneko)教授是這方面的權威。近幾年,他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有關博弈邏輯方面的論文。他不僅在模態邏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了多個博弈邏輯(gamelogic)系統,而且,建立了與博弈邏輯密切相關的公共知識邏輯(commonknowledgelogic)系統。第二種研究綱領是研究博弈活動中的實際“推理問題”,許多博弈論專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博弈邏輯做整體的分析不是這里的任務,本文的目的是簡要論述博弈活動中的推理問題,屬于第二種研究綱領。

根據博弈論,人們在實際的博弈活動中涉及到兩種推理: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然而,正如傳統邏輯中存在著悖論(演繹悖論和歸納悖論),在博弈邏輯中同樣存在著悖論。

2博弈邏輯中的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

博弈論有兩個假定:第一,博弈參與人是理性的;第二,博弈參與人的得益不僅取決于自己的行動,同時取決于其他人的行動。

每個理性的參與人在策略選取,使自己得益最大時,要充分考慮局中其他人的策略選取。同時,每個參與人知道其他參與人與他有同樣的想法。在博弈中,“每個人是理性的”是公共知識(commonknowledge),它是每個參與人進行策略選擇或者推理的前提。

博弈參與人的推理表現在他對策略的選取上。決定參與人的策略選取一方面是博弈結構,另一方面是其他參與人的策略。博弈結構是不同策略組合下的支付函數或者得益函數。按照博弈的次序來分,博弈分動態與靜態博弈;按照信息的分布來分,博弈分為完全信息與不完全信息博弈。在不同的博弈結構下,參與人所用的推理不同。

根據參與人推理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系,在博弈中推理分為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我們來分析博弈參與人是如何運用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的。

(1)靜態博弈的演繹推理讓我們來分析典型的“囚徒博弈”的例子。

警察抓到了兩個共同偷竊的小偷,對他們進行單獨關押。囚徒面臨這樣的“政策”:如果一方“招認”,供出自己與對方以前所做違法之事,而對方“不招認”,“招認”方將無罪釋放,對方會被判重刑10年;如果雙方都與警方合作,選擇“招認”策略,各被判刑5年;而如果雙方均“不招認”,因警察找不到其他證明他們以前違法的證據,只能對他們的小偷行為進行懲戒,各判刑1年。這兩個小偷如何做出選擇?

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陣為:

附圖

“囚徒困境”是一個被廣泛談論和研究的博弈。在這個囚徒困境中,小偷的最終“得益”是當場釋放還是被判刑(10年、5年、1年),不僅取決于該囚徒的決定,而且取決于另外的小偷的決定。

在這個例子中,每個小偷都作這樣的推理:

如果對方“招認”,

我“不招認”的結果是判刑10年,“招認”的結果是判刑5年;

“招認”的結果好于“不招認”的結果

此時,我應當選擇“招認”

如果對方“不招認”,

我“不招認"的結果是判刑1年,“招認”的結果是當場釋放;

當場釋放比判刑1年要好

此時,我應當選擇“招認”

因此,無論對方采取“招認”還是“不招認”,我最好的策略是“招認”。

無論是甲,還是乙,他們均推理得出最好的策略是“招認”。雙方均招認是“納什均衡”——這是一個穩定的結果。

在囚徒博弈中存在惟一的納什均衡(注:納什均衡,簡單地說就是,一策略組合中,所有的參與者面臨這樣的一種情況:當其他人不改變策略時,他此時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說,此時如果他改變策略,他的支付將會降低。在納什均衡點上,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沖動。)點,即兩個囚犯均選擇“招認”策略。一旦人們處于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有惟一的納什均衡點”構成參與人的“公共知識”,雙方均毫不猶豫地選擇“招認”。

這是靜態博弈的例子。在這個推理過程中,雙方的推理均是演繹的。

(2)動態博弈中的演繹推理動態博弈過程如同靜態博弈,也是一個推理過程。我們來看一下動態博弈中人們是如何進行演繹推理的。先看一個例子。

有兩個企業A、B。企業B獨占一個行業的市場,企業A要進入這個領域,想與企業B瓜分該市場。企業B不愿意A與它一起瓜分該市場,它發出“威脅”:“如果你進入,我將打擊”。當然,對B進行打擊,雙方均有損失。——這是雙方的“公共知識”。該博弈用博弈樹表示,即為:

附圖

上圖中的數字表明:如果A“不進入”,A的得益為0,B的得益為10;如果A“進入”,B“不打擊”的話,A與B平分10,各得到5,而如果“打擊”的話,A的收益為-3,B的收益為4。

這個博弈的結果是,A選擇“進入”,B選擇“不打擊”。——它們構成“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對于這個博弈,B的威脅“如果A進入,我將打擊”是“不可信的”威脅。

在這個動態博弈中,理性的參與人所用的推理方法被稱為“逆向歸納法”又稱“倒推法”(backwardinduction)。雖然被稱為逆向歸納法,但它是完全歸納法,即它是演繹性的。

逆向歸納法是求解動態博弈的方法。它是演繹性的,因為它的推理是必然的。在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企業A作這樣的推理:

假定我(A)進入,B如果“打擊”,它的得益為4;“不打擊”的得益為5。B是理性人。它將選擇“不打擊”。既然我預測到B將“不打擊”,我在“進入”和“不進入”間進行選擇時,“進入”的得益為5,“不進入”的得益為0,我作為理性人,將選擇“進入”。

當A選擇“進入”策略時,B的推理是:

如果采取“打擊”,我的得益為4;“不打擊”的得益為5,選擇“不打擊”是理性的選擇。

(3)靜態博弈中的歸納推理博弈中參與人運用歸納推理,原因大體有兩個:一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二是由于博弈是競爭性的——零和博弈。

不完全信息博弈,又稱貝葉斯博弈,是博弈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博弈參與人的得益函數不是公共知識時的博弈。此時,雖然博弈參與人是理性的構成公共知識。但是,總存在某個策略組合下的得益不是公共知識。這樣,即使一個博弈存在惟一的納什均衡,由于這個均衡不是公共知識,這樣的均衡不能夠在一次博弈中達到。而所謂競爭性的博弈是指零和博弈,在一個博弈中如果只有兩個參與人,其中一方所得等于另外一方所失,此時,雙方不可能形成一個大家均接受而不會改變的純策略對。

在這樣的過程中,博弈參與人如何確定自己的策略選取呢?他只能根據其他參與人“歷史”中的策略“歸納地”得出對方此時的策略,從而決定自己的策略。一個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一書中“空城計”博弈。

諸葛亮誤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孔明在西城中,準備啟程。等他安排停當,司馬懿引大軍15萬蜂擁而來。當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五千軍士,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到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竟皆藏匿,諸軍各收城鋪。打開城門,每一門用上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而孔明披鶴髦,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馬司懿來到城下,見到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馬懿嚇壞了,立即叫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急速退去。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退兵?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孔明見魏軍退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諸葛亮說:司馬懿料吾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去,必為之所擒。

我們可以用如下的博弈矩陣來表示這個博弈:

附圖

這個博弈中,“進攻”是司馬懿的“占優策略”。該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即:(司馬懿“進攻”,諸葛亮“守城”);(司馬懿“進攻”,諸葛亮“棄城”)。然而,司馬懿不知道自己和對方在不同行動策略下的支付,而諸葛亮知道。他們對博弈結構的知識是不對稱的:諸葛亮擁有比司馬懿較多的知識。當然這種知識的不對稱完全是諸葛亮“制造出來的”。

司馬懿是如何推理的呢?司馬懿的推理是“歸納的”。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一生都是謹慎的,既然諸葛亮一生沒有冒險,此次也肯定不會冒險,諸葛亮有埋伏。司馬懿在“攻城”和“撤退”之間作出“撤退”的選擇。

在這里,司馬懿歸納作出了一個錯誤的策略選擇。盡管如此,我們不能說司馬懿是不理性的。司馬懿作出錯誤的策略選取,是由于不完全信息造成的。在孔明-司馬懿的博弈中,孔明做出的空城假象,目的就是讓司馬懿感到“攻城”有較大的失敗的可能。如果我們用概率論的術語來說,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馬懿對進攻失敗的主觀概率。此時,在司馬懿看來,“攻城”失敗的可能性較大,而“撤退”的期望效用大于“攻城”的期望效用。即:司馬懿認為,“攻城”的期望效用低于“撤退”的效用。諸葛亮惟有通過這個辦法,才能讓司馬懿退兵。

(4)動態博弈中的歸納推理下面我們來分析“酒吧問題”中人們是如何運用歸納推理的。“酒吧問題”是一個重復性的動態博弈。

“酒吧問題”(barproblem)是美國人阿瑟(W.B.Arthur)提出的。阿瑟是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是美國著名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Felnstitute)研究人員。他不滿意經濟學中人們所認為的,經濟主體或行動者(agents)的行動是建立在演繹推理基礎之上的觀點。他認為人們的行動是基于歸納的基礎之上的。“酒吧問題”就是阿瑟為了說明他的這個觀點而提出的。

在1994年《美國經濟評論》的題為《歸納論證和有界理性》一文中阿瑟提出了“酒吧問題”博弈,后來在1999年的著名的《科學》雜志上題為《復雜性和經濟》一文又闡述了這個博弈。

酒吧問題是指這樣一個博弈:有一群人,比如總共有100人,每個周末均要決定,是去附近的一個酒吧活動還是呆在家里。該酒吧的容量是有限的,比如空間是有限的,或者座位是有限的。我們假定酒吧的容量是60人,或者說座位是60個。如果去酒吧的人數少于60,并且他也去了,他的決定就是正確的;或者,如果去酒吧的人超過60人,而他沒有去——當然這只有事后才知道,他的決定也是正確的。否則,其決定是錯誤的。

這里,我們假定他們之間不存在信息交流。我們看到,每個人根據對總的去酒吧人數的預測,而決定去酒吧與否。如果他預測去酒吧的人數超過60人,他將做出“不去酒吧”的決定,如果其預測不超過60人,他將做出“去酒吧”的決定。他們是如何做出預測呢?

每個參與者或決策者面臨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數,每個參與者只能根據以前去的人數的信息“歸納”地得出一個規律。根據這個規律,參與人預測下次去酒吧的人數,從而決定自己去還是不去。

這是一典型的動態博弈問題。假定,前面幾周去酒吧的人數如下:

44,76,23,77,45,66,78,22……

不同的行動者可根據過去的歷史“歸納”出某個規律,從而做出預測。例如預測:下次的人數將是前4周的平均數(53);兩點的周期環(78);與前面隔一周的相同(78)……。

通過計算機的模型實驗,阿瑟得出一個有意思的結果。當不同的行動者根據過去的歷史而進行行動時,去酒吧的人數沒有一個可預測的固定的規律。然而有這樣一個“規律”: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平均去酒吧的人數總是趨于60”。即,經過一段時間,這個系統中的人群“去”與“不去”的人數比是60:40。盡管每個人不會固定地屬于“去”或“不去”的人群,但這個系統的這個比例是不變的。阿瑟說,預測者自組織到一個均衡類型或生態均衡系統。這100人構成的系統是一個混沌系統(混沌系統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

這就是酒吧問題。在這個問題中,每個參與人根據歷史數據進行歸納并進行預測,然而,對于下次去酒吧的確定的人數,參與人是無法作出肯定的預測。例如,有趣的是,如果許多人均預測去酒吧的人數多于60,而決定不去酒吧,此時酒吧的人數將少于60。他們的預測則錯了。如果許多人預測去酒吧的人數少于60,這些人去了酒吧,此時去酒吧的人數多過60。他們的預測也錯了。

附圖

因此人們要作出“正確的”預測,他要知道其他人如何作出預測的。但是在這個問題中每個人的預測的信息來源是一樣的,即都是過去的去酒吧的人數。每個人不知道別人如何作出預測的信息。因此,所謂“正確”預測是沒有的。每個人只能根據以往歷史“歸納地”作出預測,而無其他辦法。阿瑟教授提出這個問題,是強調在實際中歸納推理與行動之間的實際關聯。

利用歸納法的另外的例子是寡頭壟斷廠商之間的博弈。如果一個行業被多個寡頭廠商所壟斷,他們之間的競爭也是一個重復性的動態博弈。寡頭廠商要確定自己最優的生產產量,但它們無法知道其他企業的產量。每個企業只能根據過去其他企業的生產產量來“推測”它們將要生產的產量,從而確定自己的最優產量。這個產量是最優的?不一定。如果是,它們就不調整自己的產量,如果不是,他們還要不斷地調整。這同樣是一個“歸納”和“調整”的過程。

3演繹推理的一個悖論:逆向歸納法悖論

逆向歸綱法是演繹推理,它是求解完全且完美信息下的動態博弈的方法。逆向歸納法推理嚴密。然而,將看到,逆向歸納法面臨著致命的缺陷:悖論。

讓我們來看一個蜈蚣博弈(centipedegame)的例子。

蜈蚣博弈是由羅森塞爾(Rosenthal)提出的。它是指這樣一個博弈:兩個參與者A、B輪流進行策略選擇:可供選擇的策略有“合作”和“不合作”兩種。假定A先選,然后是B,接著是A,如此交替進行。A、B之間的博弈次數為一有限次,比如198次。假定這個博弈的各自的支付給定如下:

附圖

蜈蚣博弈

上圖中,c表示“合作策略”,nc表示“不合作”。

在這個博弈中的參與人A、B是如何進行策略選擇的?

這個博弈形狀像一只蜈蚣,而被命名成蜈蚣博弈。這個博弈奇特之處是:當A決策時,他考慮博弈的最后一步即第198步:B在“合作”和“不合作”之間作出選擇時,因“合作”給B帶來i00的收益,而“不合作”帶來101的收益,根據理性人的假定,B會選擇“不合作”。但是,要經過第197步才到第198步,在197步,A考慮到B在第198步時會選擇“不合作”——此時A的收益是98,小于B合作時的100——那么在第197步時,他的最優策略是“不合作”——因為“不合作”的收益99大于“合作”的收益98。……如此推論下去。最后的結論是:在第一步A將選擇“不合作”,此時各自的收益為1!遠遠小于大家都采取“合作”策略時的收益:A:101,B:99。

根據逆向歸納法,結果是令人悲傷的。從邏輯推理來看,逆向歸納法是嚴密的。但結論是違反直覺的。直覺告訴我們,一開始就停止的策略A、B均只能獲取1,而采取合作性策略有可能均獲取100,當然A一開始采取合作性策略有可能獲得0,但1或者0與100相比實在是太小了。直覺告我們采取“合作”策略是好的。而從邏輯的角度看,A一開始應選擇“不合作”的策略。

是逆向歸納法錯了,還是直覺錯了?

似乎逆向歸納法不正確。然而,我們會發現,即使雙方開始能走向合作,即雙方均采取合作策略,但這種合作不會堅持到最后一步。理性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肯定在某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逆向歸納法肯定在某一步要起作用。只要逆向歸納法起作用,合作便不能進行下去。

因此,我們不能懷疑逆向歸納法的合理性,它的推理過程嚴密,符合邏輯。然而如果我們用逆向歸納法來求解蜈蚣博弈,則博弈結果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許多博弈論專家認為,蜈蚣博弈所反映的不是悖論,逆向歸納法作為求解動態博弈的方法,是有效的。蜈蚣博弈的結果盡管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但它是均衡結果。這個均衡結果反映的是多主體下個體理性的局限。這是理性的困境。

4博弈行為中歸納推理的“合理性”問題

休謨告訴我們,人們使用歸納法尋求自然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的這個過程,只不過是人的心理上的習慣聯想。我們有什么其他理由認為,我們所認為的事物之間的所謂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這就是休謨問題。休謨質疑的是認識中的歸納法的合理性問題。在博弈行為中,歸納推理同樣存在是否合理的問題。

我們用歸納法對自然進行認識,并根據我們歸納的結果做出相應的行動。如:我們看到天空中烏云密布,風漸漸地大了,我們想,天可能要下雨了,我們要帶傘。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烏云增多并刮大風時,意味著要下大雨。即,當我們面對自然現象時,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歸納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在認識論中,我們知道,歸納推理所得出的結論是或然的。但是在認識中我們存在著這樣一個信念:全稱命題要么真、要么假,并且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我們用歸納法可以不斷地接近真理。在互動的博弈中,理性的人運用歸納法進行推理時,歸納法是否有效?它的合理性在哪里?

在“酒吧問題”中,我們憑什么說,以前去酒吧的人數與下次去酒吧的人數之間有聯系呢?當某人進行預測時,只有當他知道其他人預測的方法,他才能根據以往的人數和其他人的預測方法來“正確地”預測下次去酒吧的人數。這樣的預測才能是“有根據的”或者說“有理由的”。但我們除了能知道以往去酒吧的人數外,我們無法知道其他人的預測的方法。即使我們知道了其他人的預測方法,但當其他人知道了我們將根據他們的預測方法來預測時,他們將改變他們的預測方法,從而使我們的預測歸于無效。

在酒吧問題上,我們通過歸納法無法準確預測下次去酒吧的人數,那么我們通過對過去的歷史能夠知道什么?或者,在更一般的意義上說,在博弈行動中,人們通過歸納法能夠學習到什么東西?這就是歸納法的合理性問題。

我們發現,在博弈中歸納法的有效性體現在參與人對博弈均衡的認識。即通過歸納性的學習,博弈參與人對該博弈均衡獲得了認識,對其他參與人的均衡策略也獲得了認識。

任何一個博弈均存在均衡,這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的貢獻,被稱為納什均衡存在定理。然而,這里的均衡有兩類:一類是純策略均衡,另一類混合策略均衡。歸納法的作用就是對這兩種均衡的認識。

當一個博弈存在惟一一個純策略納什均衡點時,并且該博弈是完全信息博弈,參與人在一次博弈中就可達到均衡點。但當博弈不是完全信息博弈時,博弈參與人通過多次博弈,“了解”其他參與人不同策略組合下的得益,一旦策略組合達到了納什均衡,博弈方均無意改變策略。因為此時,這一點是博弈各方均能夠接受的點。在這樣的過程中,參與人通過歸納法認識到該策略均衡,同時認識到其他參與人的策略選擇。

如果不存在純策略均衡,而只存在混合策略均衡,博弈參與人通過歸納法同樣能夠認識到該混合策略均衡,同樣能夠認識其他參與人的策略選取,但此時是一混合策略,即參與人在其策略空間上的一個概率分布。在酒吧問題的博弈中不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點,此時的參與人通過歸納法“認識到”平均去酒吧的人數為"60%",即每次去酒吧的人數與不去酒吧的人數的“可能”比率為60:40。

因此,當一個博弈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時,博弈各參與人通過對以往的博弈歷史的歸納,制定出下次的策略均衡點,從而摸索著接近該均衡,最終達到一個純策略。而當博弈存在混合策略均衡時,博弈參與人所能夠做的只是逐漸認識對方的混合策略,而相應地制訂自己的混合策略,最終達到混合策略均衡。

這就是說,博弈中參與人運用的歸納推理是有效的,這種有效性是針對博弈均衡的認識而言的。

5結語

逆向歸納法悖論只是博弈論中一個悖論而已,歸納的合理性也只是多主體互動時理性人進行歸納推理的一個問題。博弈論涉及許多關于推理的邏輯“問題”。本人希望我國有更多的邏輯研究人員參與到博弈邏輯的研究中來,邏輯學家參與到博弈論的研究定能夠結出豐碩的研究成果。

【內容提要】博弈邏輯(gamelogic)是隨著博弈論的迅速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學科,它是一行動邏輯。博弈邏輯研究的是理性的人在互動行動中即博弈中的推理問題。在博弈行為中存在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正如在傳統邏輯中存在邏輯悖論一樣,博弈邏輯中同樣存在悖論或者“問題”。博弈參與人運用演繹推理時存在逆向歸納法悖論,而運用歸納推理時存在歸納是否有效的問題。

【關鍵詞】博弈邏輯/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逆向歸納法悖論/歸納推理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潘天群.博弈生存[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杜,2002.

[2]MamoruKaneko,TekashiNagashima.GameLogicandltsApplicationsⅠ[J].StudiaLogica,vo157,1996.325-354.

[3]MamoruKaneko,TakashiNagashima.GamelogicandItsApplicationsⅡ[J].StudiaLogica,vo158,1997.273-303.

[4]Bermudez.RationalityandtheBackwardsIndutionArgument[J].Analysis,1999,59(4):243-248.

第5篇

“新媒體”一詞最早見于1967年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NTSC電視制式的發明者P.Goldmark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EVR(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書。后來,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提到“新媒體”這一概念。②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社會上流行,并在不久以后影響了全世界。

隨著新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近幾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傳播與媒體研究人員開始關注新媒體的現狀與趨勢、發展與創新,整個學術界對于新媒體的探索與爭論也在持續升溫。然而縱觀這些年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世界范圍內,有關新媒體的很多基本問題都尚未得到解決。比如“新媒體”的權威定義的提出、適用范圍的確定、具體研究對象的劃分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一個準確權威的定義的提出不僅可以建立理論研究領域中系統性、全面性的基礎,也可以為該理論領域研究的深入與發展解除最基本的定義分歧。筆者認為,新媒體研究混亂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懸而未決的新媒體定義紛爭,分眾樓宇電視稱自己“新媒體”;手機短信稱自己“新媒體”;早已出現的都市類、財經類、時尚類、IT類等紙質媒體也紛紛改頭換面,把自己扮成所謂的“新媒體”……鑒于這種混亂的持續和加劇,及時準確地定義出當今的新媒體,為新媒體的涵蓋范圍作以界定便成了當務之急,以為它直接影響著學術界今后對新媒體理論系統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細致的探索。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W.Schramm)曾經預言:“人類傳播的基本性質不會改變,但傳播本身的社會體系,很可能同我們已經知道的各個傳播時期大不相同。”③諸多新興媒體的產生對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已經逐步顯露出來。新媒體在占據大眾心智資源上自成一派,在政府管理監督與宣傳、社會經濟參與、企業公關營銷與品牌宣傳等方面都表現出無可復制的優勢,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無孔不入,用戶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飆升。據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介紹,近幾年來中國讀者傳統圖書閱讀率呈下降趨勢,而電子書和網絡出版物的閱讀率卻大幅上升。調查數據表明,國民圖書閱讀率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然而網上閱讀率迅速增長,從1999年到2005年7年間增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07%;④據2008年中國互聯網絡調查(CNNIC)顯示,我國已經有2.1億網民,成為世界上的互聯網使用大國;⑤手機用戶也已達5.75億之眾(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的我國電話用戶發展情況統計)占全國人口的約44.2%。⑥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新媒體正在被大眾普遍認可并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和學習交流習慣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新媒體”定義的研究不僅是學術界對新興事物的好奇,也不僅是新媒體理論系統全面的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對于規范形勢模糊、規則紊亂的傳媒市場具有很必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國內外新媒體定義的分析

目前,關于新媒體的定義可謂五花八門。但有一定影響而被普遍傳播的主要是以下觀點。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⑦這一觀點一語道破新媒體的本質特征,見解獨到深刻,但嚴格地說,這不是一個概念的定義,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句口號。首先,該“定義”的核心概念“傳播”并不是“新媒體”的所屬類而更像是一個動詞,應解為“人類社會的信息流動過程和信息系統的運行”。形式邏輯學對定義的要求首先必須滿足被定義項與定義項之間的所指對等,本質定義提出的前提是被定義項的所屬類的確定,因此“傳播”一詞不具備定義“新媒體”這個名詞的資格;其次,“所有人對所有人”概念不夠清晰,過于籠統泛泛,不能準確界定新媒體本質特征,這只是其眾多特質中比較顯著的一面,不足以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徹底分離出來。

在線媒體顧問、資深媒體分析師VinCrosbie定義的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⑧他指明了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既包括人際媒體的“一對一”和大眾媒體的“一對多”的傳播模式,還包括特質層面上的“多對多”的模式。這與《連線》雜志“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表述異曲同工,但顯然要具體明確得多。可以說,在此之前,沒有人對新媒體做出更加全面準確的定義。但仔細分析VinCrosbie的說法,在有關“個性化傳播”方面表述稍顯冗余,定義尚需提煉。而且對于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信息表現形式、傳播范圍等區別于傳統媒體的重要特質還是沒有明確的涉及與界定。

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國內學者也是各執己見、百家爭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局長岳頌東提出:“新媒體是采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載體,從而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的介質。”⑨他的發言側重于為新媒體尋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希望該定義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不被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所淘汰,所以提出“采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的說辭。然而筆者認為,這種嘗試沒有實際意義,正如很多學者討論過的那樣,“新媒體”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任何人都無力掌控它今后的定義走向和效力范圍。況且,定義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質,其中不應出現帶有模糊時間概念的限定詞,諸如“當代”、“今天”、“未來”等。另外,“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載體,從而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更像是“媒體”的定義,并沒有界定出新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的特性。而且,“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說法過于籠統模糊,所有傳播活動都期望對受眾產生預期的效應。顯然僅用“采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這一特征無法準確描述新媒體的概念。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指出,“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⑩熊教授的定義基本上已經概括了“新媒體”概念的內容,觀點清晰明確,但不符合形式邏輯學思想里本質定義的呈現形式。定義中“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范圍過大,現在很多傳統媒體都利用了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但這種技術的應用并沒有使傳統媒體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從而不能被定義為新媒體,例如電子雜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它只是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改變了紙質雜志上的信息的存儲形式,傳播內容、模式和目標受眾并未發生任何變化。“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用詞晦澀難懂,不易理解;“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外延太廣,這將各種戶外音視頻播放設備(如LED廣告牌)也囊括在“新媒體”的范圍內,筆者認為此觀點尚需完善。

三、新媒體概念的定義方法與新媒體的定義

概念清楚明確是思想正確的先決條件,概念模糊浮泛則是探求真理的阻礙。現在,對新媒體概念之內涵與外延的說法稍顯混亂,但也不能僅因標準不同、觀點不一等問題,把傳統的類別和屬差輕易忽略,形式邏輯學中定義本身需要這種層層剝離的過程。換句話說,對新媒體定義的研究離不開縝密的思辨性,“以偏概全”只能讓我們在新媒體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迷遠。康德的“批判哲學”將世界分割為“感性界”、“知性界”和“理性界”,并提出了“感性——>知性——>理性”的事物認知過程。在已有的針對新媒體的學術研究基礎上,我們要使“新媒體”的概念明確全面,應該從大眾普遍的感性認知出發,培養自身在學術研究中理應具備的知性認識,進而將這種認識升華為對理性的深入探索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近些年新媒體的定義常是以推理論證的方式給出,在給出關于新媒體定義一般性要素以后,接著證明推斷出有關新媒體分類的種種假設,最后被分離出來的若干似是而非的類別成了新媒體確定性的劃分。這樣的定義方式在新媒體研究領域俯拾皆是。由于普遍的新媒體論是由從具體形態的根據中推論出來的一套并不完善的系統,根據的本身又是來源于假設,因而其總是處于不斷的爭論與分歧中失去了根基,這種利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建立的體系在聚集了極端的可能性(不同的角度)后,已遠離了新媒體本身是什么的問題,而事實上新媒體本身的問題卻又是這些理論的進步所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新媒體理論應該回到新媒體本身,只有確定了新媒體的本質定義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完成擴建,新媒體今后的研究才具有根基和支柱。本文對新媒體的定義正是回歸本體的體現。

在紛亂的現代思維中,存在四種這樣的基本形態:形而上,邏輯實證,結構主義,存在歷史。而后三者都是對形而上的反判,三者又存在爭執,邏輯實證否定本質和原則,結構主義在否定本質時卻又堅持原則,存在歷史肯定本質反對技術邏輯,而我們要做的是在堅持某些必要的定義原則基礎上運用形式邏輯學原理探求“新媒體”的本質定義。“本質定義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釋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質要素,也就是說,嚴格的本質定義必須是類加上種差兩個要素合成的。”所以在為“新媒體”下定義之前,本文主要從類和種差兩個要素對新媒體進行界定。

“類是一個普遍概念,存在于多個不同種的對象上,表現出主體的和其他同類物體所共同具有的部分本質。”美國在線媒體顧問、資深分析師VinCrosbie在他的文章《whatis“newmedia”?》提到,大眾媒體的特征為:完全相同的內容到達所有接受者;內容發送者對內容有絕對的控制權。筆者同意這一觀點,因此新媒體顯然不屬于大眾媒體。但從新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出發,新媒體的傳播無疑是一種大眾傳播,由此,在類概念上只能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視為兩個平等的研究對象,它們共屬“傳播介質類”。

對于本質定義中的另一要素——種差,它是一普遍概念,表現出主體的部分本質,此部分本質為主體和其他同類異種之差異者。‘種差’加上‘類’就結合構成齊全本質的‘種’,這里的“種”也就是本質定義的定義產物。

首先,傳統的大眾媒體由于各種技術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傳播。而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如果沒有人為管理因素的限制,在新媒體的平臺上,所的每個內容理論上都是面對全球所有的使用者的。就傳播者而言,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這使得大眾傳播的領域得到了極大的延展。傳統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博弈場,無論如何受眾在其中都始終處于被動的位置。紙媒體的交互性還停留在讀者熱線、讀編往來階段,雖然以借助電子版本,但始終屬于輔助手段,電視媒體交互性只表現在專題節目中,也就是說,傳統媒體歸根到底是一種少數人對大眾的傳播載體。新媒體提供的一種可能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信息、言論等各種內容進行地位對等的交流,通過與其他參與者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這種“全民DIY”式的信息與思想的傳播是對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式的徹底顛覆,使新媒體內容傳播模式呈現多根網狀,原創性日益增強。同時,這種交互是實時性的,參與各方都能夠立即得到反饋信息,徹底打破了大眾傳播時代文化與傳播精英對傳播主體的把控。由于實現了個人成為傳播主體的大眾夢想,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所涉及的人類生活的廣度、對各類問題所討論的深度以及傳播形式的多樣性都是空前的。實際上,新媒體已經涉及和全面展現了人類現有的所有文化形態,并針對不同個體實施個性化的精確傳播,這種個性化的范圍完全可以縮小到單個個體,使得“個人化精準傳受”一詞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分眾時代新媒體的代名詞。另外,傳播技術發展到今天,由于傳播載體發生了改變,信息的傳播形態也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依托于數字技術作為新媒體的共同特征,成為現代傳播方式與傳統傳播方式更合適的區分詞,“數字化”的字眼在新媒體定義中不可或缺。最后,新的傳播技術在傳播形態上產生的最大的變化就是能夠在新的媒體平臺上把傳統媒體的各種信息表現形式復合起來。在已有的大眾媒體中,按照傳播形態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而網絡和數字技術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主要的傳播載體如網絡、數字電視、手機等都既能進行文字的傳播,同時又能進行視頻和聲音的傳播,并且還能把文字、視頻、聲音存儲下來,為受眾提供閑暇時的信息消費。新媒體是多種傳播形式復合的媒體,大眾媒體界限分明的媒體類型區分在新媒體階段將不再具有意義,“復合信息”將在新媒體研究領域備受關注。

綜合以上特質,筆者將新媒體定義為:新媒體是所有人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字復合信息的傳播介質。

事實上,由新媒體革命推動的不僅是傳媒產業的突飛猛進,更是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大發展。它是全球化浪潮推動下的產物,又是全球化浪潮強大的造勢引擎。在新媒體的平臺上,全球正逐漸成為一個真正的網狀傳播整體。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個性化精準傳播等特點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和消費觀念,“全民DIY”既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式的顛覆,同時也是新媒體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自新媒體引起人們矚目至今,國內外對于“新媒體”定義的研究百花競放、爭奇斗妍,本文對其的定義也只是一家之言,筆者期待各位學術同道的評論和高見,并希望這篇文字能為學術界對新媒體的探討有所裨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服務大眾的層面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應該看到,在不久的將來,整個世界將因為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和與傳統媒體的互利共贏而愈發豐富多彩。

注釋

鄔昆如:《哲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后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傳播事業》,/13171620/2054279/articledetail.htm

《中國人網上閱讀率年均增長107%》,/2007-04/12/content_9772578.htm

《我國網民人數達2.1億》,/news/2008-01-17/000003192711.html

《2008年1-3月我國電話用戶發展情況》,/showdt.asp?sid=336158

胡昱暉:《新媒體的泡沫經濟?》,《廣告人》,2007(12)

鄭治:《新媒體是什么?》,/s/blog_591eeecd0100085r.html

《岳頌東:新媒體產業的8個特點》./hy/20080519/17024884944.shtml

《認識新媒體》,/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第6篇

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并不是短短一部電影便能敘述的。一顆美麗堅強的心,讓這個天才沒有在病魔面前倒下,而是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美麗的永恒……

兩個腦袋,半顆心

1928年6月13日,納什出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電子工程師,母親則是一個拉丁語教師。

七八歲的時候,納什的姨媽們就覺得他是個書呆子,行為古怪,他總是一個人靜靜地躲在角落里看書或者雜志。納什的父母雖然知道他的不同尋常和聰明才智,但對他內向孤僻的性格深感憂慮,他們希望納什能“全面發展”。但事實證明他的社交才能幾乎沒有絲毫進步。在他看來,那些同齡人感興趣的事物,在他眼里實在是枯燥無聊的,只會妨礙他看書和做實驗而已。

納什在小學的時候,他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并不高,常常向他父母抱怨他的數學有問題,因為他常常會想出一些奇怪的方法來解題,因此他的數學成績并不好,老師甚至曾在評語中告誡他要“加倍努力,改變學習習慣,遵守規章制度。”但納什的思維,已經與眾不同。到了中學,老師演算了整整一黑板的數學習題,納什卻可以僅用幾個簡單的步驟便解出答案,在數學方面的天賦開始逐漸展露。

天空都不足以容納他的獨立性

1948年,還是大三學生的納什同時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密執安大學錄取,在他猶豫選擇哪所學校時,普林斯頓大學表現出了更高的熱情。當時的普林斯頓已是全世界的數學中心,愛因斯坦、馮?諾依曼等大師云集于此,在這種良好學術氛圍的熏陶下,納什得以很好地發揮他卓越的數學才能。

他深知自己的天賦,不喜歡被前人的理論束縛,因此曠課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據他的同學們回憶,他們根本想不起來曾經什么時候和納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過一門必修課。納什畢竟是一位英才天縱的非凡人物,他廣泛涉獵數學王國的每一個分支,如拓撲學、代數幾何學、邏輯學、博弈論等等,并深深地為之著迷。

1950年整個夏天納什都忙于應付緊張的考試,他的博弈論研究工作被迫中斷,他感到這是莫大的浪費。然而這一年的10月,他驟感才思潮涌,夢筆生花。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長篇博士論文,其中提出的“納什均衡”如今更是廣泛地出現在各種經濟學教科書上。

“納什均衡”這一理論的提出和之后的不斷完善,為博弈論廣泛運用于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軍事科學等領域奠定了基礎,也成為納什后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基礎。

1950年,年僅22歲的納什發表了兩篇劃時代的論文《N――人對策的均衡點》、《討價還價問題》。次年,他又發表了《非合作對策》。這為非合作對策理論以及合作對策的討價還價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對策論在50年代形成一門成熟的學科做出創始性的貢獻。此時的納什,無疑已是世界上聞名遐邇的數學家,1958年,他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新一代天才數學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20世紀5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家紐曼對納什有這樣的評價:“其他人通常會在山上尋找攀登頂峰的道路。納什干脆爬上另外一座山,再反過來從那個遙遠的山峰用探照燈照射這座山。”

拯救普林斯頓“幽靈”的天使

年輕時的納什,擁有1.85米的個子,有著英國貴族一般的氣質,英俊優雅,被人稱為“天神一樣英俊”。因此即使他平時行為古怪,也依然沒有影響他的個人魅力。他過人的才華吸引了一位名叫艾麗西亞?拉爾德的漂亮女生。她是當時麻省理工大學物理系僅有的兩位女生之一。

納什和艾麗西亞被彼此深深吸引,很快墜入了愛河。1957年,他們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

或許是天妒英才,就在納什如日中天,愛情事業兩得意的時候,他卻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癥。

終于,他瘋狂的舉動讓他周圍的人意識到了他糟糕的情況。這也給他的妻子艾麗西亞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最終,納什的家人和朋友決定將他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但他們盡量采取不傷害他腦子的療法,畢竟,這是一個難得一遇的天才。他的頭腦,便是他的全部。

1970年,已經與納什離婚的艾麗西亞提出愿意收留他住在自己家里,而不希望看到他又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醫院。離婚后,她沒有再結婚,靠著自己作為電腦程序員的微薄收入和親友的幫助,繼續照料著納什和他們唯一的兒子。

在納什患病的七八十年代,納什的名字卻開始出現在經濟學課本、進化生物學論文、政治學專著和數學期刊等各領域中。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經濟學或數學的名詞,如“納什均衡”、“納什談判解”、“納什程序”、“納什破裂”和“納什嵌入”等。納什的博弈理論越來越具有影響力,但他卻因病魔的困擾而一直默默無聞。許多引用他的理論的年輕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在看到他論文的發表時間時,都誤以為他已經離世,即使知道他還在世的,由于他特殊的身體狀態,也將他視為一個特殊的病人,甚至是一個廢人。

在隨后的幾十年中,納什的病情一直反反復復,所幸艾麗西亞和他的朋友都沒有放棄他,尤其是艾麗西亞,表現出了一個堅強女性的偉大情懷,甚至承受住了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患上精神分裂癥的打擊。她想盡一切辦法,鼓勵納什與病魔抗爭,而納什自己,也從未放棄。讓人欣慰的是,這位天才即使在患病的艱難時期,也依然保持著對數學的熱情和追求。憑借著意志的堅強力量,他堅持著數學研究,并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完成了關于經濟和生物演變的論文、科學政治理論和數學發現。在與病魔斗爭多年之后,納什終于慢慢地恢復。

2001年,經過了數十年風風雨雨的納什與艾麗西亞終于復婚。但事實上,這不過是個形式,因為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艾麗西亞從未真正地離開納什,她的心一直都是屬于納什的。這個偉大的女人用一生來和命運博弈,最終,她贏了。當后來納什站在諾貝爾的領獎臺上,動情地說:“任何邏輯的理由只存在神秘的愛的方程式里,我站在這里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唯一因素,謝謝你。”這時,沒有一個人不為之動容,他們用愛,用美麗的心靈,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

諾貝爾獎,一次漫長的征服

以納什對數學界所作出的貢獻來說,他早就具備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各項條件,應該更早地獲得這項殊榮,然而他所患的精神疾病,卻成為了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最大障礙。

第7篇

上世紀末期,外出拜訪客戶時的一次遭遇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時有一個項目,客戶是國內一家著名的電器制造企業,正準備上一套計算機管理系統。由于當時的系統很復雜,用了將近一星期的時間,筆者以為數據準備得很充分了。到客戶那里給客戶演示產品、講軟件模塊,剛開始一段時間,客戶就打斷了筆者的介紹問了幾個問題:你知道我的企業管理中有哪些問題嗎?你的軟件具體能解決我企業的什么問題?你有多了解我這個電器行業?你的軟件在哪些方面有所體現?我花幾百萬買你的軟件,我的投入值不值得?

由于事先毫無準備,筆者支支吾吾地回答了一些類似“有效降低庫存、提高訂單的反應速度、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等套話。客戶總經理很客氣地終止了我的演講,婉言謝絕了這次推銷。臨走時他告訴筆者,他需要的是一套適合電器行業的能解決其公司實際管理問題的軟件系統,而不是我們這套軟件。

這次不成功的拜訪后,美國總部派來了一個顧問,這是一位專門做電器行業軟件需求分析的專家。筆者和他第二次拜訪了客戶,只帶了一套幻燈片(當時PPT還不是很流行),詳細地介紹了國際電器行業發展的歷史、我國電器行業面臨的問題、CA公司的軟件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和CA公司軟件的實施步驟。客戶認真地聽完了,并認真地做了筆記。會談后,客戶方安排了計算機人員看了我們的軟件演示,并很快簽署了合同。這件事情對筆者的觸動很大,它讓筆者在潛意識里認識到了軟件咨詢對客戶的影響力。

中國咨詢少“高手”

軟件公司中真正的售前咨詢可以稱為“高手”的其實在中國很少。

顧問水平的提升往往來源于對實施的企業管理經驗的學習和積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才20多年,稱得上大型、管理規范的企業屈指可數,而給這些企業實施過系統的顧問更少。國內大型的ERP項目也就是有限的幾個顧問在實施。

國內軟件公司好的售前咨詢顧問主要來源于這樣幾個渠道:第一,國際軟件公司培養的人員。如,1992年SSA公司的進入培養了一大批顧問,科龍的項目也培養了一些顧問,這是中國軟件界顧問行業的開始。第二,外企公司的培養。一些在華大型外企公司工作的人員。他們學習了很多國外企業的管理經驗,但這些顧問往往了解的是單一行業、單一部門的管理。第三,國內財務、MRPII公司有領悟能力的人員。通過多年在國內各類型企業軟件系統實施中的摸爬滾打,并且自學了一些管理學的知識,他們逐漸鍛煉成為了好的軟件咨詢顧問。

顧問的培養在軟件公司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個顧問意識的形成會經歷產品知識、計算機知識、行業知識、管理學知識、人文學知識、社會學知識、邏輯學知識、運籌學知識甚至歷史、地理學等多方面知識的培養。培養一個好的顧問最少也需要3~5年的時間。

咨詢密訣:溝通

總結十幾年軟件咨詢的經驗,筆者以為做好咨詢服務兩個字最重要,這就是“溝通”。溝通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企業管理理念的溝通,這是所謂的智力征服;第二個層次是情感意義的溝通,這是所謂的武力征服。

對于第二層次的溝通,所有掌握“中國特色”銷售方法的售前人員都具備,而且對某些項目也是很管用。像一些財務軟件、小型的進銷存軟件,通過“一塊牌子兩個扣、革命小酒天天湊”,只要和企業的中層干部情感溝通好了就能馬上簽單,自然就不需要做第一個層次的溝通了。“為銷售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可恥的!”國內某著名企業提出的這個口號更是把第二個層次的溝通做到了極致。

我們最缺乏的是第一個層次的溝通,即管理理念的溝通。在一些大型的項目上,特別是一些具有現代化管理意識的企業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不少國內企業雖然已經意識到企業有問題或可能出現問題,但并不知道原因出在什么地方,自然也不知道應該從什么地方下手來解決問題,這時企業往往寄希望于信息管理系統,殊不知沒有相應的管理架構和流程,信息系統無法發揮或不能完全發揮作用。這時候如果軟件公司把咨詢作為一種手段,可以幫助企業找到癥結所在,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價值,幫助企業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就能很好地和企業高層進行溝通,在提升客戶企業價值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銷售出去了軟件。當然面對不同的企業要有不同的管理理念的溝通方法。

第8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國內一些辦有人類學、民族學科系的院校,先后開設政治人類學課程。當時人類學學科在中國大陸尚處于恢復階段,政治人類學是其分支學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也被介紹進來。作者從1989年9月起開始在中山大學講授該課程,教材先以油印本的形式面世,后在多次講課過程中屢有補充,特別是兩次赴美國查找資料,提煉理論模型,花費了很大心血。這是一部鍥而不舍、十年磨一劍的著作。全書信息量大,創新性強,有理論深度,從嚴格意義上說,是我國出版的第一本政治人類學本土化教材。

1 突出本土與應用

在《通論》出版前,國內出版的同類著作有董建輝撰寫的《政治人類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該書在體例和內容上,基本上是編譯了特德·盧埃林的《政治人類學導論》(Political Anthropology: An Introduction)一書,少量的補充了一些中外文獻資料。2009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朱倫翻譯的《政治人類學導論》。有意思的是,無論是董著還是朱譯,均刪掉了盧著中“婦女與權力”一章。該章有1.6萬字,觀點頗多,甚為遺憾。對于“婦女能頂半邊天”的中國來說,斷絕了千百萬勞動婦女了解與自己利益休戚與共的觀點的一條途徑,實在可惜!

《通論》將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有機結合,使三者共同為政治人類學提供材料。由于學習者是中國人,多開發和使用中國材料是有必要的。又由于材料是經驗性的,必須貫注理論才能聯結,因此在西方宏觀的大理論指導之下提煉出一些微觀的小理論(中國式的模塊),做到學科之間、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完整統一是有必要的。人類學是諸多學科中的一門,但內部又可分為許多支系,各門支系的材料,需要有理論上的貫通,才便于理解,特別是對于本土的經驗性的材料,必須貫通在一個體系下面,才能夠看出材料本來應有的意義。《通論》沒有采用盧埃林等政治人類學論著的形式,而是采用“厚今薄古,洋為中用,舊瓶裝新酒”的辦法,用中國讀者喜聞樂見的材料——婚姻、地域組織、宗教、教育、英特網等來闡述西方理論,從中國的實際材料出發來詮釋理論,又用理論框架透視和過濾中國材料,較好地突出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應用精神,從而賦予教材現實的關懷,為本土化教材的產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中國先賢強調“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即認識與順應規律,使物無不得其所;“利用”即理論與實際統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厚生”指這么做可達致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的效果。《通論》奉行“利用”與“厚生”之要旨,使讀者能夠開拓眼界,不僅看到國家、政黨之類的政治,還從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中看到更大的政治。《通論》講理論但不牽強,擺事實卻不獵奇,區分良莠,使執事者有所借鑒。

2 強調政治學的視角

《通論》運用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兼顧政治學的視角探討政治文化,側重于國家范疇之外的政治結構、權力象征及政治體系的分類、演化、結構與功能,以及政治過程、行動者等維度。重點是親屬式社會,以及國家權力輻射不到的那些政治現象,選題之深廣,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政治的生物基礎,通過比較類人猿和早期人類的異同,看到遺傳本能是人類政治生活的生物根基,說明基因的特性使人的選擇具有政治博弈的性質。又如,從以親屬關系為基礎的簡單社會發展到以國家為單位的復雜社會的環節和原動力。再如,從婚姻的建立、終止和婚外的視角將婚姻納入政治體系來分析,考察婚姻對異性、經濟和權力資源的分配與重組。還如,將地域框架中的政治組織分為內卷式與橫切式,由此探討血緣組織及其分支;更有把宗教和民間信仰作為一個完整的政治體系來描述的,探討它們的歷史與現實作用。另外,此書還分析了教育、儀式、年節和網絡的政治作用。

3 適宜于通識性教育

由于《通論》把“培養學生具有從人類學和政治學相交的維度來了解文化的初步能力”作為出版的目的,與國家的教育方針不謀而合。目前國內教育界主張打通文理壁壘,文科學生習一點理科課程,理工農醫類學生修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一些院校還在學分上有硬性規定。《通論》的知識覆蓋面適合于各類學生閱讀,可作為高校公共選修課的教材,對于在學生中推廣人類學與政治學的知識大有裨益。

第9篇

關鍵詞: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學科屬性;研究領域

中圖分類號:G87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5)01-0106-08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has combed China's "Sports competition Science" textbook system evolution in recent 30 years. Studies suggest that multi-object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compiling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 have all lead to the "fuzzy" status of textbook system. It has proposed 4 principles to optimize the textbook system: concept being the thinking cell; seeking clarity from fuzziness; application of divergent thinking; comprehensiveness and integration as the top-level design principle; Under the context of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culture consumption, the new system of sports competition science will make up for the previous limitations in the "Sports competition Science" textbooks that the participating objects (the audience) are in lack of human care.

Key words:sports competitions science; textbook system; subject property; field of study

學科是具有同一屬性、明確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的知識體系集合。學科知識體系集合體主要通過教材內容的“采集”和“篩選”來完成。對于我國運動競賽學學科研究而言,最早對其內容體系設想和構思的是鄭繼慶、盛琦(1983)《略論運動競賽學》一文。隨后,成都體育學院學者劉建和及其科研團隊開展了運動競賽學學科的研究,于1990年出版了《運動競賽學》(劉建和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目前學界較認同該著作開創了《運動競賽學》的先河,而1994年的《運動競賽學》(國家體育總局編寫組,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則標志著我國運動競賽理論探究開始走向系統化。伴隨著運動競賽學科發展,隨后陸續出版了一些運動競賽學教材。如:李少丹、惠民《運動競賽學》(1999、2003、2005、2009、2011年),王家宏等的《運動選材 運動訓練學 運動競賽學》(2000,2005年),汪瑋琳的《運動競賽學》(2004年),劉建和等的《運動競賽學》(2008年),王亞瓊的《運動競賽學》(2009、2012年),陸紅的《運動競賽學》(2005、2010年),曹冰、回軍的《運動競賽學》(2012年)等。綜觀不同時期我國出版的《運動競賽學》教材,其內容涵蓋了運動競賽學的認識、運動競賽概論、運動競賽制度、運動競賽戰術、運動競賽方法、運動訓練過程中競賽安排、競技體育賽事賽事運作、各類型大型運動會賽事簡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賽事運作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研究的內容也多從理論層面和實踐操作層面進行歸納和總結,突出運動競賽與競技體育難以剝離的依附性特征,強化運動競賽對運動訓練的導向作用,凸顯運動競賽本身的實踐操作性特征。但《運動競賽學》學科所采借的內容和體系其人為性較強,凸顯出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的多目標性、編寫原則的不確定性、教材體系的“模糊”性特征。采用列舉法對已編教材內容體系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提出運動競賽學的編寫原則,梳理出符合學科特點和時代韻味的《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對《運動競賽學》學科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的“清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近30年來我國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的演變

我國《運動競賽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可追溯到1983年鄭繼慶、盛琦的《略論運動競賽學》一文。該文簡要闡釋了建構《運動競賽學》的前瞻性價值和意義,認為《運動競賽學》是以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借助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吸收訓練學、裁判學、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等諸學科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尤其與訓練學、裁判學有著更為密切關聯知識集合體,并從十二個命題中圈定了《運動競賽學》研究對象的理論部分和實踐應用部分[12](見表1)。該文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認識到了《運動競賽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綜合性運用學科,認識到運動競賽參與主客體的重要性、特殊體育賽事組織的差異性(如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運動競賽人力資源配置的重要性、運動競賽效應對運動競賽發展等諸多問題,對后續運動競賽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但作者的研究知識體系顯得龐雜,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的多目標性和多元取向,呈現出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構思,其邏輯順序也不完全符合教材編寫原則,其后的《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在取舍中揚棄,在無序中尋求秩序。

《運動競賽學》學科體系的構思提出后,其具有代表性的版本主要有1990年四川教育出版社版[5]、1994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版[1]、1999年北京體育大學版(《運動競賽學》講義)、2000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版[10]、2003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版(成人教育體育專業系列精品教材)、2004年中國經濟出版社版[9]、2005年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版、2008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版[6]、201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版(高職高專規劃教材)[8]、2012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版[11]、2012年東北大學出版社版等版本[2]。經過調查,目前高校采用比較普遍的是劉建和2008年主編的《運動競賽學》,目前尚屬于《運動競賽學》的較為權威的教材,在體育專業院校和師范大學體育院(系)使用較為普遍。但各學校擔任《運動競賽學》學科教學的教師在上課時,卻依據各學校教學計劃的教學時數,在多方采集和篩選各種《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具體講解內容卻呈現出較大的自由選擇性。進一步與上課教師進行訪談時,認為李少丹2003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版(成人教育體育專業系列精品教材)在內容體系架構上略強于其他版本。現將具有代表性的《運動競賽學》版本教材內容體系列表進行比較(見表2),以便探求《運動競賽學》學科體系的優勢和局限。

從以上9個具有代表性的《運動競賽學》版本所采集和篩選的教材內容所構成的體系來看,圍繞和把握“人類為什么需要競賽”“怎樣在競賽中獲勝”“怎樣合理地組織競賽”三個基本問題及其走向趨勢[7],教材內容體系呈現出以下現狀。其一,《運動競賽學》的核心研究對象為運動競賽制度和運動競賽方法,或者說運動競賽制度和運動競賽方法是運動競賽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編者在把握這一研究對象時,在各版本的教材內容體系中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基本得到了認同;其二,將項目“制勝問題”,或稱為運動競賽的博弈制勝原理納入教材內容,凸顯了《運動競賽學》研究對象的又一重點[4];其三,契合各運動時期社會發展對運動競賽文化的需求,將國際、國內各類型重大運動會以“文化符號”形式納入教材,凸顯了運動競賽研究對象的拓展性;其四,將運動競賽中的等級制度納入教材,體現出運動競賽制度研究領域的延伸性;其五,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時尚休閑運動項目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指武術)運動競賽方法納入到《運動競賽學》的研究領域,體現了《運動競賽學》研究內容的創新性。但《運動競賽學》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拓展和延伸、研究目的的多目標性、編寫原則的不確定性,卻又反映出《運動競賽學》自身研究內容系統性不力等現象。教材內容體系的模糊、無序,篩選、采集內容的隨意性,編寫原則的缺失,體現出《運動競賽學》學科特征的科學性不強,有必要進一步對我國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的“模糊”狀況進行探討。

2 我國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的“模糊”狀況

2.1 運動競賽學及其所屬學科理論體系

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和競技體育管理是競技體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競技體育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看,馬特維也夫(1994)認為競技體育是一種多功能的社會現象,它包括競賽活動和針對競賽活動的專門訓練,以及在這一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特殊人際關系和行為規范。從狹義上看,競技體育實質是以直接針對運動成績的競賽形式形成的,并成為揭示、比較和客觀評價人的某種可能性的統一方式的活動。競技體育的功能性、價值取向,科學整合出《競技體育學》當屬于必然,而《競技體育學》的分支學科必然由《運動選材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競賽學》和《競技體育管理學》來承擔。對《運動選材學》而言,主要探究如何結合項目文化特征科學地進行運動員選拔等問題;對《競技體育管理學》而言,則主要研究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動態過程的管理問題。對《運動訓練學》而言,田麥久(1993)針對一般運動訓練學的研究內容就運動訓練的實踐問題和訓練學的研究內容架構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對《運動競賽學》而言,其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針對如何在保證公平的情況下,組織和實施運動員在比賽中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和獲取優異運動名次,以達到公眾對競賽結果的認同,因此其研究的內容和體系應圍繞實踐層面“為什么賽”“賽事的級別如何”“賽什么運動項目”“怎樣賽”“如何保證競賽的成功”“ 怎樣科學公正評定競賽效果”“公眾的競賽價值認同”等問題展開(如圖1)。

從圖1就運動競賽實踐提出的問題和運動競賽學研究的內容來看,關注了運動競賽參與主體和參與客體這一系統。亦即運動競賽除關注競賽本身的發展外(運動競賽是檢測運動員在保證公平合理的競賽制度、公開透明的運動競賽方法情況下,挖掘運動員競技能力),應增加運動競賽參與客體(觀賞者)對競賽效果的價值認同研究內容,關注公眾對競賽效果的價值認同便成了運動競賽學研究的又一重要內容,而這一研究內容的中介應由運動項目的文化屬性(文化特點)、公眾對項目理解的文化素養來完成。這樣的《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便契合了身體文化消費背景下運動競賽研究的又一重點,凸出了運動競賽研究內容的創新,彌補了以往《運動競賽學》關注運動競賽自身,而忽略公眾對競賽結果價值認同的局限,并進一步為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和基層運動會(生態運動競賽)的開展奠定了運動競賽學學理基礎。因此,《運動競賽學》及其所屬學科的整個理論框架體系,如圖2所示。

由圖2進一步分析可知道,運動競賽學是競技體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與運動選材學、競技體育管理學、運動訓練學等具有難以剝離的依附性關系。它是以各類型運動競賽的組織、實施為研究對象,揭示運動競賽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的客觀規律的實踐應用性學科。其研究的重點可以劃分為職業運動競賽學和“生態運動”競賽學(如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賽事組織、實施等運作過程),其重點研究對象為運動競賽制度、運動競賽方法、賽事的屬性和各運動項目文化屬性(特點)下競技博弈制勝規律等。這樣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的確定,彌補了以往運動競賽學對運動競賽參與客體(觀賞者)不力的局限,通過項目文化這一中介搭建競賽主體和競賽客體對競賽本身的價值認同,符合身體文化展演背景下《運動競賽學》本身的研究訴求,具有理論創新性和實踐操作性。

2.2 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的“模糊”表現

既然《運動競賽學》具有了自身獨有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其教材內容的采集和篩選體系就應該得到逐步的規范和完善。但事實上,目前《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采集和篩選所構建的體系似乎具有“模糊”的表現(見表3)。表中除《運動競賽學》所采借的競賽制度和競賽方法得到通識外,尚存在以下模糊現況。其一,過度采借和關注了項群訓練理論,力求運用項群理論搭建一般訓練理論和專項運動訓練理論的中介和橋梁作用來撰寫《運動競賽學》教材體系,這樣,其獨有運動項目文化的屬性就會弱化,獨有運動項目文化的屬性就很難得到挖掘、獨有運動項目的競賽效果就很難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和贊同;其二,各大型體育運動會競賽簡介列入教材,凸顯出教材內容體系的龐雜性,使得教材內容體系“涇渭”難以分明;其三,尚屬于運動訓練學重點的研究內容,如涉及運動員競技能力培育問題、運動員競技比賽戰術等諸多問題進入運動競賽學教材,讓運動競賽學研究重難點難以把握;其四,尚屬于競技體育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如運動競賽裁判員的培養與管理納入教材,凸顯出運動競賽學與其他學科的邊界模糊現況。最后,對選擇的項目運動競賽方法編排、組織顯得隨意而缺乏邏輯和系統。總之,明晰《運動競賽學》的學科屬性,明確《運動競賽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深刻理解《運動競賽學》的人性和為人性,《運動競賽學》就能更好地展演其理論性、實踐性、創新性和科學性。

3 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原則

3.1 把握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原則

為什么說“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其一,概念是抽象思維的基本單元,是人類認識發展中由感性跨入到理性的門檻和基本標志。其二,概念具有兩個層次,即內涵――事物的基本屬性,區分標志,反映著對象的本原與本質;外延――反映對象的范圍、數量、發展與變化、功能、作用和意義等。把握了概念就能了解事物與問題本性及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其三,各門科學的定義、公式、定理和規律等都是概念的簡要說明,濃縮與量化。其四,概念同細胞一樣具有繁衍性,概念會隨時空條件的變化、個人的出發點和認知的差異會有所不同。綜上對“概念是思維的細胞”的延伸闡釋,對《運動競賽學》學科的有序、科學和清晰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運動競賽學》學科里其核心的概念是運動競賽,而其關聯性最為密切的概念是競技體育、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看,運動競賽是一種多功能和多形態的社會現象,在社會的身體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具有特殊作用,可認為運動競賽是特定的身體文化的展演;從狹義層面上看,運動競賽是根據各運動項目特定的評定行為,為爭取優勝而專門組織實施的競技能力之間相互較量的方式。運動訓練是在教練員的指導和運動員的參與下,為不斷提高或者保持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而組織實施的過程。競技體育也有其廣義和狹義之分[3]。因此對運動競賽學學科知識的采借必須圍繞運動競賽這一核心概念及其重要關聯概念進行。但運動競賽的廣義和狹義之分,便衍生出對運動競賽內核與外延的關系,就邏輯學而言,概念的外延越小,則內核越清晰;外延越大,則內核越小,而外延的無限延伸,內核便模糊不清。因此,把控運動競賽的內核與外延關系,對《運動競賽學》學科教材內容的篩選具有重要的意義,否則,《運動競賽學》教材體系的采集便是一頭霧水,其知識體系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便無從談起,并表現出嚴重的拼湊痕跡。

3.2 在模糊中追求清晰原則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需經歷模糊性、或然性和探索性的發展歷程。經過模糊認識,最終達到清晰化或精確化是最終的歸宿。從思維的共性規律上看,清晰化或精確化的評價要素應當由標的明確、思路清楚、層序推進構成。對《運動競賽學》學科的清晰化或精確化而言,其標的明確是指明白運動競賽學研究的出發點什么,運動競賽學研究運動競賽應達到什么目的。對《運動競賽學》學科的思路清楚而言,是指《運動競賽學》學科研究內容所采借的理論、觀點的運用和研究方法如何。如,運動競賽學善于運用“博弈”一詞,并在重點章節列為“運動競賽博弈”,若不理解博弈特征的謀略性、滿意性和宜斯性深刻文化內涵,編寫的章節就顯得勉強而含糊。又如,不了解特定歷史時空條件下中國的“競技舉國體制”就盲從批判,而帶有反思性的改革思路就采集于教材,或許會釀成對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增長極優勢的負面影響,造成對我國整體體育發展的阻礙和限制。目前,學者普遍認同運動競賽對運動訓練的導向作用,也越發關注運動競賽對競技體育發展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各類型競賽活動呈多元文化態勢,搶占人們參與和觀賞的機會成本,在消費時代場域下,身體文化展演也正步入休閑時代人們的消費快車道,在這樣的大場域和大背景下,運動競賽是滿足人們的時代訴求而衍生的特殊消費品。時代的訴求,運動競賽類型的多元化,需要在模糊中尋求清晰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并把控運動競賽的人為性和為人性,傳統運動競賽學的知識體系具有調整和修補的必要。

3.3 善于運用發散思維原則

著名創造學家吉爾福特說“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明顯的標志”。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求異思維、開放思維,它圍繞一個中心問題進行多方面思考和聯想,以求得問題答案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思路、多途徑中選擇最好方法,謀求最佳答案。對于《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的采集和篩選而言,其研究內容的多角度、研究目的多層次(對運動競賽的參與主體、參與客體、生產者、對運動競賽的消費者),研究方法的跨學科采借(采借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如應用哲學與系統科學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研究方法、應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等),多思路(研究運動競賽學理論體系及其發展趨勢、研究運動競賽的社會化、職業化和商業化問題、運動競賽的制度化、運動競賽引發的社會問題等等),多途徑(研究運動競賽本身的社會變遷、研究運動競賽規則的嬗變與項目技術、戰術發展的關系,研究比賽規則與人們的時代訴求的關系、研究人們對運動競賽結果的價值認同等)均能運用到發散性思維。但研究對象的一個中心(運動競賽)和運動競賽的價值取向,為人性是采集和篩選教材內容的根本,這樣學科的學術性和科學性才能得到凸顯,學科的發展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3.4 既綜合又整合的頂層設計原則

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方面、各種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加以研究的思維方式。思維學倡導的整合建構(頂層設計)是指圍繞某一目標,把分散因子甚至對立因子,按照有序適度原則調整、組合、配置、統一,以達到最佳效果的思維活動。整合取向目標性和建設性,綜合則取向于整體性和理論性。對現有《運動競賽學》版本所采集的教材內容知識體系而言,由于《運動競賽學》在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尚未列入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諸多學校僅將《運動競賽學》列為專業限選課程,學科地位決定了《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篩選的綜合性和整合性訴求,若教材內容過于龐雜,就只能成為教學的參考書目,其學科的理論性、整體性、目標性和建設性就會大打折扣。善于運用既綜合又整合的頂層設計原則,將《運動競賽學》中運動競賽的取向定義為豐富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滿足人們對競賽文化的需求作為整體和目標,將運動競賽對運動訓練的引領和導向作為建設的路徑,將運動競賽學所采借的軍事理論、博弈理論等轉化再生為指導休閑時代下人們對競賽文化的生活方式、觀念和主張,滿足人們對競賽文化的共同價值認同,這樣的《運動競賽學》學科知識體系的架構就具有既綜合又整合的前瞻性價值及意義。

4 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清晰化構思設計

對于運動競賽學應該解決競賽實踐的哪些問題,學者們具有比較共性的看法,但也表現出研究對象范圍的個性特征。如,劉建和(1990)認為“運動競賽學,是以運動競賽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揭示運動競賽活動特點和規律”。國家體育總局編寫組(1994)認為:“研究運動競賽如何促進運動訓練的發展,同時概括和總結運動競賽的客觀規律,研究運動競賽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總結和論述運動競賽的組織方式、應用及科學安排、管理的手段與措施”。 劉建和(2008)(人民體育出版社版)認為:“運動競賽學是以運動競賽過程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并進一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層面界定了其研究范圍。李少丹(1999)認為:“運動競賽學是在概括和總結運動競賽實踐的基礎上,運用其他有關學科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研究和闡明運動競賽活動過程的普遍規律及運動競賽方法總稱的應用學科。”王壓瓊(2012)認為:“運動競賽學是以運動競賽的組織、實施為研究對象,揭示運動競賽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的客觀規律,以體育競技學、體育法學、運籌學、體育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去研究體育運動競賽過程中的組織與籌劃、實施方案與方法,以及競賽規程規則的制定和競賽裁判隊伍的管理手段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從上述對運動競賽學研究對象的羅列來看,出現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模糊情況難以避免,其研究內容略顯散亂也屬必然,研究中其他學科的采借和依附性過強,其運動競賽學學科特色難以突出,呈現容易被其他學科所取代的動態和趨勢。這樣,劉建和(2008,人民體育出版社版)提出的運動競賽學的三大學科特點(涉及范圍的巨大性、研究對象之一――運動員主體的深層復雜性、研究過程存在的不確定性)就值得商榷了。但值得采借的是劉建和(2008)所提出的運動競賽現象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其一,人類為什么需要運動競賽,即運動競賽的價值功效問題;其二,怎樣才能在運動競賽中獲勝,即制勝問題;其三,如何科學地組織運動競賽,即運動競賽的管理問題。圍繞劉先生的思路,將運動競賽學圈定為一門實踐應用性學科。其運動競賽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應該為運動競賽制度、運動競賽方法、運動競賽博弈。而拓展章節應圍繞消費時代人們對身體文化展演的時代訴求,將現代奧運項目、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現代休閑時尚運動項目,站在運動競賽學的學科獨有視角下去進行項目文化的敘述、運動觀賽的文化素養下去進行鑒賞。對此,現將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體系的模式構建如下,力求引起對運動競賽學科研究的爭鳴,促進運動競賽學科的發展和完善。誠然,在選擇具體的章節內容時,應把控運動競賽學科理論采借的可駕馭性、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操作措施的可推廣性、項目文化符號的可輻射性。

體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最大耦合,是體育得到極大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體育運動的發展必須考慮人這一特殊的中介和載體,架構運動參與者和觀賞者的橋梁理應成為運動競賽學研究的內容之一。以往的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的篩選過多考慮了運動競賽與運動訓練的關系,強化運動競賽對運動訓練的導向作用,而忽略了參與者對項目文化特點的深層次理解和身體文化消費問題。表4所列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構思體系,或許會引致更多專家學者的質疑和批判,但諸多學科的成熟均是學者在把握本學科核心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從不同視域進行探究,以至于產生不同的流派,學科的發展才在兼容并蓄中不斷煥發出青春和活力。

5 結語

判斷一門學科能否成立的標準,其一是看該門學科有無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其二是看在相同領域內,有無獨立的研究視角。具有自我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的《運動競賽學》教材體系的完善,是這門學科成熟的標志。運用邏輯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的思辨范式,力求運用概念是思維的細胞、追求模糊中清晰、善于運用發散思維、既綜合又整合的思辨方式篩選《運動競賽學》教材內容,建構《運動競賽學》學科知識體系,是這門學科逐漸走向成熟的優化路徑。在運動員的身體文化展演越來越成為消費時代的重要產品的大背景下,在運動競賽與運動訓練聯系緊密而又日益分化的大背景下,運動競賽理論的發展理應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和完善運動競賽理論體系,促使運動競賽理論滿足運動競賽實踐的現實需要,尚需要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和頂層設計。

參考文獻:

[1]編寫組.運動競賽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2]曹冰,回軍.運動競賽學[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2.

[3]李少丹,惠民.運動競賽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25.

[4]劉建和.運動競賽學:現狀與重點關注問題[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9):1262-1263轉1273.

[5]劉建和.運動競賽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劉建和.運動競賽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7]劉建和.運動競賽學發凡[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0,16(4):82-86.

[8]陸紅,王志勇.運動競賽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9]汪瑋琳.運動競賽學[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10]王家宏,金健秋,等.運動選材 運動訓練學 運動競賽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第10篇

關鍵詞:哲學實驗;哲學思辨;哲學走向;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010-03

實驗哲學作為當代哲學研究的一種新型研究方式,隨著哲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的相互融合,已經受到廣大哲學研究者的重視,其主要特點就是借助“實驗”來代替以往在哲學研究中的“思辨”過程。如著名的“鐵球定律”。即亞里士多德提出兩個鐵球下落重的會先著地,而有人提出異議,如果將兩個鐵球綁在一起,應當是大的鐵球先著地,但兩個鐵球綁在一起又組成了一個更大的鐵球,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不符,伽利略則直接使用“哲學實驗”這一方法,在比薩斜塔做了一個鐵球試驗,簡單實用地解決了這一哲學問題。那么在科學與哲學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哲學實驗的興起會對我國哲學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哲學研究方法論的變革

當今科學的快速發展對哲學研究的走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如丹皮爾所說,哲學與自然科學分道揚鑣是由于文藝復興后期,黑格爾的后人對哲學的研究進入唯心階段,而自然哲學則是以牛頓的力學為引導的,因此二者理論背道而馳,產生分歧。而另一方面,以進化論為首的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又因其自身的深邃迫使哲學家不得不加以涉獵。而當代哲學實驗的興起,正是由于科學與哲學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傳統的思辨哲學越來越局限的時候,科學的試驗方法無疑為哲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與哲學的研究越來越相似,用科學實驗來研究哲學無疑是最好的辦法。[1]

從上世紀9 0年代開始,研究哲學的人越來越多,在西方一些國家已經形成了專業的團隊,有的還有專業的哲學實驗室,比較著名的有:“EPL耶魯大學哲學實驗室”“EEL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實驗室”“EOLL亞利桑那大學哲學實驗室”以及“BPL”“EERG ”“Hang Seng A entre for Cognitive Studies”等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實驗哲學已經涵蓋了科學的方方面面,2007年在澳大利亞召開了哲學研究與方法論的探討,此后關于哲學思辨與哲學實驗就在世界各地開始進行了。在實驗哲學出現之前,傳統哲學主要的研究方式是思辨哲學,而思辨哲學的主要研究方式是直覺經驗,這種缺乏事實支持的研究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對許多哲學問題的研究結果都是模棱兩可,使得各種哲學問題的結果存在分歧。[2]

由于思辨哲學和直覺經驗存在著各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哲學的職責就是保存和協調各種各樣的主觀世界。哲學的研究方式正在向思辨哲學的方向轉變,這就是為什么哲學研究把語言與邏輯語義的研究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但是,在哲學的研究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語言的匱乏使其很難再進一步,這時隨著神經科學、天文科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哲學研究就由原來的思辨哲學開始向實驗哲學過渡了。然而,對于思辨哲學是否已經不適應當今的時代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對照著實驗哲學來找出思辨哲學的不足以及改進的方法。[3]

思辨哲學在進行理論建設時僅僅是考慮到進行意識形態上的辯論及邏輯思辨,而不考慮用實際問題來驗證,因為用實際問題驗證結果一直是科學研究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一直得不到哲學研究的重視,實驗哲學就是在哲學研究方法論中對傳統思辨哲學的方法論提出挑戰,打破其對直覺經驗的依賴以及語言邏輯辯論的局限性和客觀性,這也就是為什么科學有著準確的結果而哲學卻在許多問題上存在爭議的原因。

隨著17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始,人類的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直到20世紀,科學用自己的成果向人們展示了其自身的優越性,征服了越來越多的人。Stotz 指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已經認識到了科學的優越性,試圖將科學和哲學結合起來,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實驗哲學。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實驗中普遍的變量試驗來思考一些哲學問題,在《湯姆遜的小提琴手》《色彩顛倒》及心靈哲學,宗教哲學等方面,采用計算機模型作為哲學實驗的工具,通過邏輯悖論、思維邏輯推導出博弈計算模型,來推導宗教、信仰、生物、心靈等問題的演變,這樣的研究方式比起傳統的思辨哲學,調理更加清晰,結果也更加明了。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類在生物學、天文學、神學、神經學上有了很大的進展,這些研究結果使許多哲學家發現了科學成果對哲學問題的影響,甚至很多哲學問題可以直接使用科學方法來解答。美國神經學家利貝爾特對神經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由于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人類的科技在經過漫長的發展后終究會停止,這時大部分研究科學的人員就會轉而投向人類本身的研究上去,只留下一小部分人研究未發現的新鮮事物。[4]因此實驗哲學無疑是哲學研究上的一場巨大的變革。

近期,哲學家Shieber對思辨哲學的直覺經驗又有了新的辯解,即人們在傳統哲學中使用思辨模式來進行思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實驗哲學也的確在方法論中有所建樹,但這并不能作為反駁思辨哲學的依據,思辨哲學已然應該當做研究哲學的主要方法。然而這種辯護也僅僅能證明傳統的思辨哲學已然有存在的必要性而無法否定實驗哲學的優越性,當然,思辨哲學與實驗哲學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在意識形態上有所不同,在方法論上互補。哲學實驗對哲學帶來的不僅僅是方法論的革新,更是研究哲學的原動力,是對哲學研究者的挑戰,應當引起重視。[5]

二、實驗哲學對當代哲學研究的作用與意義

隨著科學的發展與人類思想的進步,哲學研究的對象在越來越接近科學研究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傳統的思辨哲學已經很難適應這種研究,而實驗哲學卻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由于哲學本身存在的發散性,哲學問題在意識形態上的研究一旦有了結果勢必能對社會中的方方面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哲學主要研究對象是本我與自我的關系,是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是自我與本我何為本源的問題,是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問題,是有關意識的本性問題。“科學最難攻克的不是宇宙,而是人類自身”。要解決自我與本我的問題,無論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關鍵是對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研究。[6]

唯物論者認為,意識形態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物質世界而言是獨立的,是互不干擾的,在研究科學問題時不需要考慮意識形態,而機械唯物論者甚至直接否定意識形態的客觀存在,認為根本沒有意識存在,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客觀物理原理的結果。更多的哲學研究者則認為,意識的確存在,而且也是邏輯研究的一種。同時一些哲學研究者認為意識只需要通過傳統的物理概念和過程就能改變,是某些神經元產生的物理學過程。[7]人類復雜的思維意識都是神經元及神經細胞的物理過程,在多層次的分化后從基因、突觸、細胞、組織等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后就能將思維問題轉化為物理問題。

然而依靠這樣的科學分析,真的就能分析人類的邏輯思維嗎?用科學方式來研究意識,第一要排除主觀能動性的干擾和有自我意識的感知,第二是采用第三人稱的客觀思維,為了了解復雜的思維邏輯,要對思維的整個過程進行剖析,意識與反意識的動態過程,自己意識的主觀性。所以說,意識研究目前存在幾個問題,即意識的種類,意識的概念,意識的表現,意識的存在。但是在傳統的思辨哲學中對此一直沒有定論,只能希望哲學實驗可以得出答案。意識的問題有的可以直接接受科學研究,有些則需要思辨哲學來研究,這些都直接根據神經的工作機制加以解釋。

然而意識形態的準確答案能否用科學解釋呢?笛卡爾用自己的哲學研究給出了答案。笛卡爾哲學思想的中心論點就是圍繞“我思故我在”進行的,其根本意義在于將“自我”這一概念歸結為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客觀存在的個體,但是對于“自我”的獨立思考能力并沒有深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就可以從這一方面出發,在確立了“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其他知識,我們必須明確的就是自我思考演繹出的本我存在這一客觀真理并不僅存在于思辨范圍里。還適用在思辨范圍外。思辨與實質是兩種本質不同的研究對象,如果想將二者結合就需用到笛卡爾的“普遍數學”中的“度”。因為“普遍數學”中的“度”作為一個客觀標準在對比中才能體現其公正性。

笛卡爾在自己的研究體系中認為,“自我”這一概念由于其存在的客觀性本身就可以作為衡量研究對象的“度”,也就是說,“自我”本身就具備數學中“度”的客觀真理性。這也就證明了“只要是我們能深刻認識到的正確的觀點都是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真理性”這一觀點,而這一觀點的提出使笛卡爾在哲學上的研究由分析過渡到綜合,以“自我”作為“度”來衡量一切研究目標。按照這種觀念可以將以往很多混淆不清的觀念重新梳理,如數學中諸如1+1=2之類的問題由于其淺顯明了不足以為真而缺乏依據,通過這種“度”就可以將這種簡單不足以為真的數學觀念定義為真實的。笛卡爾將哲學研究對象按觀念不同分為三類,即天賦,外來和虛構,虛構觀念就是由“本我”這一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根據其主觀能動性思考出的觀念,雖然“本我”是真實的,但“本我”思考的問題卻是不真實的,而天賦觀念和外來觀念卻是由外界事物產生的,一部分是真實的。這些研究無疑是哲學研究中的瑰寶,實驗哲學不同于思辨哲學的地方就在于可以擺脫哲學原本的不定項性,用科學的“度”來賦予哲學新的標準。

三、哲學實驗的有效性分析

在科學的實驗方法的指引下,新興的哲學實驗方法得以產生,可是由于研究目標的不同,對于其有效性的影響以及使用范圍不同。我們將通過認知心理學的三個典型的實驗來印證哲學實驗的有效性。并且在哲學試驗中歸結出實驗哲學的優劣,最終明確哲學實驗的意義、作用等。

首先我們借助悖論刻畫的計算模擬實驗,在傳統的邏輯學中,悖論刻畫的計算模擬實驗常常局限于邏輯思辨的方法,而無法顯現它的優勢。然而這樣的規避依舊難以掩蓋悖論真正的豐富的邏輯內涵。這樣尷尬的局面一直到哲學實驗方法的出現,特別是計算模擬方法的使用才有所改觀。在混沌動力學方程的數值計算模擬方法幫助下,來探析不同于傳統形式的悖論,從另一個角度更好地認識悖論的本質特征,我們會發現,一直以來,蘊藏著人類邏輯思維秘密的悖論,其反應的是事物本身的復雜性。這是認識悖論的歷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實驗哲學的模擬計算及展示不但可以將結果清晰明了滴展示出來,更可以將研究過程被一個悖論與誤差展示出來,從而更加詳細地展示邏輯思維的隱藏模式,顯然,這種模擬計算的哲學研究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思辨模式,不但使“計算”這一科學方法在哲學研究上的得以應用,還打破了傳統悖論研究的局限,使計算實驗的條理更加清晰普適,可以想到,在未來的哲學實驗中,計算模擬實驗將會越來越實用,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運用計算模擬實驗來進行科學研究,并不是說計算模擬實驗就可以解決哲學研究的問題,而是計算模擬實驗為哲學研究的方法論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和空間。在未來的哲學研究中,模擬計算實驗也只是實驗研究的一種,除了迷你計算實驗,還有應用在生物學上的腦電波技術、腦成像技術等,我們可以通過經典的哲學問題將科學方法運用到其中,通過類似的神經試驗解決傳統的思辨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參禪是禪宗用以向人求證真心實相的一種行門。參禪所參的是出生宇宙萬法的實相――自性――即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若得參透,便是明心。然此參禪又外延至見性和過牢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將參禪當做一種高深莫測的修行法門,非大智慧大功德之人無緣窺其法門,然而參禪真的如此神秘嗎?我們就可以將這一哲學問題用科學的方式剖析解決。

上世紀60年代,有人利用腦電波對參禪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參禪者的腦電波大體分為三類:“聚焦”“正念”“逐我”。“聚焦”就是參禪者靜心凝神,此時其下丘腦伽馬腦電波增強,在30-100HZ,當我們注意力集中時就會產生這樣的腦電波,也就是說,參禪會使大腦產生伽馬輻射進而達到對身體有用的境界。“正念”就是參禪者“無住生心”,此時心里活動會產生大量的tetanus腦電波,tetanus腦電波的頻率大概在3-7HZ ,是較慢的電波,在心靈放松期出現,這種腦電波對于放松心情增強洞察大大有利。“逐我”也稱“坐忘”即參禪者任運自在,其心理活動會產生大量的阿爾法腦電波,頻率在8-12HZ。

由此看來,通過科學研究,以往諱莫如深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更是消除了人們對于宗教的偏見與迷信,同時從科學的角度證明了參禪對人體的益處并不在于宗教而是在于自身。試驗方法運用到哲學問題時便構成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如果復雜的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那么就證明是實用的。當然實驗也并非完全可靠的,實驗哲學不但有著種種優越性更是存在局限性,任何研究方法都是優越性與局限性并存的,實驗哲學無疑將成為引領新世紀哲學研究的一個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周昌樂. 哲學實驗一種影響當代哲學走向的新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2012(10):30-46+205.

[2] 王汝發. 哲學實驗與實驗哲學[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1-5.

[3] 郭齲盛曉明. 新工具與實驗哲學的未來[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07):9-14.

[4] 魏欣. 實驗哲學崛起與理論心理學的科學創新[D].陜西師范大學,2014:11-41.

[5] 酈全民. 實驗哲學的興起和走向[J].哲學分析,2011(01):175-180.

第11篇

關鍵詞:公共行政學;語言;圖像;游戲;修辭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81(2012)02-0016-06

盡管在以追求實用為主要導向的公共行政學界,套用語言哲學的名言“沒有語言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皆無效”來說明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問題的重要性,不免顯得危言聳聽,但是當語言哲學的歷史已跨過整個20世紀,將語言哲學的重要原理引進(同樣具有百余年歷史的)公共行政學,也許恰逢其時。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慮的一項嘗試,即運用語言哲學的圖像論、游戲論、修辭論,來說明公共行政學的語言與行政世界的關系,從而分別揭示出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性質、游戲性質、修辭性質以及此三項性質的相互關系。

一、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性質

語言的圖像論,是前期維特根斯坦的核心觀點。這一觀點認為,語言如同圖像那樣摹畫世界:語言與世界具有同構關系,語言具有意義和真假之別,倫理學(絕對價值)不可說、從而必須對其保持沉默。因此,依據語言的圖像理論,可以推知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性質,并需要基于公共行政學語言本身的特點對其予以說明。

(一)公共行政學的語言與行政世界同構

維特根斯坦所說的“世界”,不僅包括實際發生的事實,還包括在邏輯上可能的事態。他基于分析思維認為,事態由基本事態構成,基本事態由對象和對象組合而成。在與世界相對的另一面,語言由基本命題構成,基本命題由名稱和名稱組合而成。因此,語言與世界的同構關系表現為:名稱代表對象,基本命題代表基本事態,在總體上,語言就像一幅圖畫那樣,表現整個世界(包括邏輯上可能的世界)。

公共行政學語言所摹畫的世界,同樣包括已經發生的行政世界,以及還未發生的但在邏輯上可能的行政世界,前者構成公共行政學的實證研究對象,后者來自公共行政的“烏有鄉消息”,它反映人們要在現實的周遭世界重建公共行政“烏托邦”的愿望。而無論對于公共行政的真實世界、還是對于公共行政的可能世界的描畫,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均可以被沿著“命題一基本命題一事物名稱”的分析路徑,追溯至公共行政的現實世界的具體對象。

對于公共行政的實證研究而言,泰勒、吉爾布雷斯夫婦等人在進行動作研究過程中,不僅記錄了不同工人的動作流程,并且將這些動作流程分解成最小分析單位,然后進行定性和定量比較,最終得出“科學”的工作動作和流程。在此過程,他們使用的典型語言:“生鐵搬運工彎下腰,搬起大約92磅重的生鐵,移動數英尺……一名最優秀的適合從事這種工作的工人,一天中只有42%的時間有負荷”,直接由事物的名稱和名稱組合成基本命題,然后由基本命題,經過邏輯連接,得出一系列科學管理原理。西蒙在其《行政行為》第1版前言中說道:“我們必須能夠用文字精確地描述管理型組織的面貌和運轉狀況。我試圖構造一套能夠進行上述描述的詞匯,本書就記錄了我從中得到的結論。”在這本前身為《行政科學的邏輯構造》的博士論文中,西蒙忠實的執行了深受前期維特根斯坦影響的卡爾納普的語言哲學原理,他從“人類抉擇的邏輯學和心理學中”導出“管理理論的詞匯”,并邏輯地構造出有限理性決策理論。從宏觀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列舉里格斯行政生態學說、布坎南公共選擇理論、奧斯本企業家政府理論等,這些理論均形象地為人們呈現出相應的公共行政圖畫,(例如里格斯借用光的折射圖,摹畫轉型社會的行政模式;企業家政府理論認為某些優秀的政府部門正在像企業那樣運作),這些圖畫或理論深刻描畫了公共行政的真實世界的運作過程。

另一方面,公共行政學語言對于公共行政的可能世界的描畫,不僅表達了公共行政在邏輯上的可能事態,而且同樣可以分析為公共行政的真實世界的具體對象。在公共行政思想史上,新公共行政學集中地摹畫了邏輯可能的公共行政的公平世界。對于作為公平行政世界要義之一的“比例公平”原則來說,不僅公共行政領域的任意兩個人的收入和付出,均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對象,而且各自的收入付出之比,也完全可能在邏輯上具有相等關系。同樣,作為新公共行政學所倡導的機會公平、代際公平等原則的理論基礎,羅爾斯的正義論的兩個原則,也完全具備對象的真實性(憲法上的基本自由、每個人的經濟、社會利益等)及其在邏輯上(如羅爾斯所說的那樣)進行合理組合的可能性。同時,從上述例證也可以看出,新公共行政學理論志于在現實的行政世界構建“比例公平”、“機會公平”、“代際公平”以及羅爾斯在“無知之幕”下構建出來的“自由平等”、“差別原則”等理想狀態之旨趣。

(二)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具有意義和真假之別

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中的名稱的意義,是它指稱的對象;由名稱和名稱合邏輯的組成的基本命題的意義,是它表達的基本事態(包括可能事態);基本命題和基本命題符合邏輯地連接,組成(復合)命題;“命題只是就其在邏輯上有秩序的而言,才是事態的圖像。”因而,命題的意義,就在于符合邏輯地表達事態(包括可能事態)。此外,命題的真假,取決于它所表達的事態是否與實在相符合:“若一個基本命題為真,事態就存在;如果一個基本命題為假,事態就不存在。”

由此可得,符合邏輯的說出一句公共行政學語言,是“有意義”的,即它邏輯地表達了某種公共行政的(可能)事態。它一方面意味著此句公共行政學語言包含著某種符合邏輯的“語義”(即“意思”),另一方面在其表達可能事態(或應然事態)的維度,還意味著此句公共行政學語言有“價值”。但是,符合邏輯的公共行政學語言,如果要是真的,還需要追加一個條件,即其表達的公共行政事態必須客觀存在。如果人們無法確證公共行政學語言所表達的事態的真實性,那么就無法確證公共行政學語言的真假,這對于追求建立公共行政“科學”的人們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在公共行政思想史上,表達公共行政應然事態的規范研究,確實是“有意義”的。正如作為一種典型的規范研究,新公共行政學不僅表達了公共行政的可能世界(公平世界)的語義,而且對于公共行政實踐具有重要“價值”,它在事實上使得一社會公平,儼然已經作為當代公共行政的重心而取代了傳統技術性效率的地位。而對于行政“科學”或實證研究來說,不僅需要其“有意義”,而且需要基于事實鑒別其“真假”,從而獲得某種關于行政過程的真理性命題。例如,關于政治與行政二分的命題,古德諾既基于“政府機構的分立”的事實,證明其真理性,又基于“在各政府機構領地的交界地區都存在著‘公地’”的事實,證明政治與行政二分的虛假性,進而得出“政治與行政相協調”的命題。而西蒙作為行政科學研究的杰出代表,在其《行政行為》附錄中直接表達了他關于管理科學的信念:“關于管理過程的命題若是科學命題,就可以從事實意義上判斷其正誤。反過來說,關于管理過程的命題若可以判斷其正誤,就是科學命題。”眾所周知,西蒙的《行政行為》也確實是他關于管理科學的信念的真實寫照。

(三)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必須對絕對價值保持沉默

維特根斯坦哲學關于語言圖像理論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它提出了倫理學不可說的觀點。他在《邏輯哲學論》中指出:“倫理是不可說的。倫理是超驗的。”而“對于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需要指出的是,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倫理學,其實是指表達絕對價值的倫理學,不包括表達相對價值的倫理學,即維特根斯坦關于“倫理學不可說”的觀點,是指“絕對價值不可說”,或者說“我們需要對于絕對價值保持沉默”。

如果以維特根斯坦關于倫理學不可說的標準,衡量公共行政思想史對于行政倫理的言說,可以得出:行政倫理學對于“相對價值”的言說,實際具有行政“科學”的屬性,而行政思想史上存在的關于公共行政的“絕對價值”的承諾、爭論和闡釋,則由于越出語言的界限,成為一種無意義(無指稱對象)的胡說。

例如,庫珀在其飲譽全球的著作《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中,對于行政倫理的論述始終保持在“相對價值”的范圍之內。庫珀無論是對于行政倫理的思考層次、決策模式,還是對于行政責任的來源、責任沖突的化解途徑、內外部責任控制機制等的論述,均以某種“事先設定的標準”,諸如具體的道德和法律規則、上級指示、公民利益、內心信念等,作為評判行政行為的倫理依據,從而均成為了相對價值判斷。他至多在多元主義的后現代背景下,聲稱“我們還是需要自我組織起來”,“通過對話和協商來確定(具有相對價值屬性——筆者注)價值觀、信仰和倫理準則等行為標準,從而確保我們的生活世界富有意義”。對于“普遍的、‘神授’的價值觀和倫理準則”,庫珀認為其在后現代社會已“不再具有最終的立足基礎”。由此可見,具有“相對價值”意義的行政倫理的確立,均可以被還原為特定的事實之間的關系(作為的事實的行政行為和作為事實的具體倫理準則之間的相對價值關系)或者具體的“對話協商”過程,從而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這里只有事實、事實,還是事實,而沒有倫理學”,因而,作為純粹事實判斷、探討“相對價值”的行政倫理學,便具備“科學”的性質。

另一方面,在公共行政思想史上,也存在關于公共行政的絕對價值的承諾、爭論和闡釋。在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古利克宣稱“效率是行政價值尺度上的最高原則。”到了新公共行政學時期,作為該學派哲學基礎的羅爾斯正義論宣稱:“公平的自由處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公平至上”便取代傳統的“效率至上”,成為新公共行政學的“核心價值”。但是,如果依據維特根斯坦關于絕對價值不可說的觀點來看,新公共行政學和傳統公共行政學關于公共行政“核心價值”、“最高原則”的承諾和爭論,就會由于并不存在指稱對象,成為一種無意義的胡說。原因在于,西蒙已經從管理科學的角度,證明處于粗俗世界的人(而不是神),并不具備全面理性或尋求最優的能力,那種關于人類決策的最優化模型“也許可以當作老天爺的心理活動模型”。維特根斯坦也指出:“我們不能寫出這樣一本科學著作,它的主題在本質上就是最好的,是在其他主題之上的。”因此,如果要合理闡釋新公共行政學和傳統公共行政學的“公平至上”、“效率至上”價值觀,我們就必須將其轉變為或還原為特定語境下的相對價值判斷來理解,即誠如古利克自己所說:“我們最終被迫根據政治價值尺度和社會秩序調節純粹的效率概念”,或者如弗里德里克森所說:“在效率和經濟之外,將社會公平看作公共行政的第三支柱”。由此,我們就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在闡述行政倫理之時,必須保持在相對價值的范圍之內,或者說,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必須對絕對價值保持沉默。

二、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游戲性質

語言的游戲性質,是后期維特根斯坦和日常語言學派的重要觀點。這一觀點將語言置于日常生活之中,考察語言的多種多樣的用法、語言的實際使用規則以及語言與日常生活之間的互動,得出了“意義即用法”、語言存在不同使用規則以及“言語行為”等重要原理。如果結合公共行政學語言本身的特點,那么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游戲性質,可以表述為: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意義是它在行政生活中的用法;公共行政學語言確認或修改行政生活的規則;公共行政學語言同時包含語義、語行、語效。

(一)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意義是它在行政生活中的用法

后期維特根斯坦將語言與人類交往活動聯系起來,動態地考察語言的意義,他把“語言和那些活動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整體稱為‘語言游戲’”。由于人類的交往活動或者生活形式紛繁復雜,因而,鑲嵌在人類交往活動或生活形式之中的語言的用法(語言游戲)也就具有多樣性。就是說,“要理解語詞的意義,就是要掌握該語詞是在怎樣一種確定的活動中被使用……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或者“一個名稱的意義有時是通過指著它的承擔者來說明的。”

運用“意義即用法”的原理,考察公共行政學語言,可以得出: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意義,是它在行政生活中的用法。這意味著,公共行政學的語言不存在先驗的固定的含義,它隨著人類行政實踐類型的變化而變化。例如,作為公共行政學的關鍵詞,“行政”語詞就存在不同用法。它在拿破侖時期的法國。是指對于“國王”意志的執行,在威爾遜時代的美國,是指對于“國家”意志的執行。在“洪憲帝制”(大帝)時代的中國,行政還具有“法外治權”的含義。在實行“議行合一”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行政往往具有表達國家意志的功能。在當前的行政學教科書中,一方面存在關于公行政與私行政的區分,另一面企業家政府的理論與實踐又表明,企業管理方法同樣可以被用來管理政府。凡此種種,我們均稱之為“行政”。這實際上表明,存在多少種行政實踐的類型,也就存在多少種“行政”語詞的用法或意義。如果僅僅將“行政”單調地解釋為“國家意志的執行”,那么無疑錯過了“行政”語詞的更為開放多樣的意義或用法。

(二)公共行政學語言確認或修改行政游戲的規則

后期維特根斯坦在日常生活之中關注到語言與實踐的互動關系,將語言與實踐相交織的整體稱為語言游戲。既然語言與實踐遵循互動(而非受動)關系,就意味著語言既可能與實踐玩一種同質性游戲(直接遵守實踐游戲規則),又可能與實踐玩異質性游戲,即語言試圖對于實踐游戲的規則作出修改。

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在與行政生活互動過程中,同樣會確認或修改行政生活規則。而且,基于行政思想史來看,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往往同時具備上述兩項功能,即特定的公共行政理論在確認(或修改)某種行政生活規則的同時,往往意味著試圖修改(或確認)他種行政游戲規則。依據公共行政理論是以確認行政游戲規則為主、還是以修改行政游戲規則為主,我們可以將公共行政理論劃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以確認行政游戲規則為主的公共行政理論。韋伯在邁向現代性的社會背景下,抽象出神秘型組織、傳統型組織、官僚制組織的運作機制,倡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均應當主要實行官僚制的組織形式,同時又希望借助于神秘型組織的“超凡魅力”,來補救官僚制組織的機械性和沉悶性弱點。里格斯在二戰之后,經過實地調查,描述了農業社會、過渡社會和工業社會的行政游戲規則,但在其整個進化論式(現代化是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的發展過程)的理論框架中,暗含著行政游戲規則應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要求。西蒙基于人們的實際決策過程,發現了有限理性的決策模式,并進一步論證了制度理性的限度,從而也暗含對于全面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的批駁。

其二,以修改行政游戲規則為主的公共行政理論。它們以倡導規范性理論的新公共行政學和黑堡學派為代表。這兩個學派均反對傳統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模式,同時均倡導建立以主義、賢明治理和高度公民精神為主要特征的行政游戲模式。

其三,確認與修改行政游戲規則并重的公共行政理論。泰勒將“第一流工人”的動作流程制作成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強制性地推廣到整個工作場所。麥格雷戈既認可對于貪婪、消極的庸人實行“強硬的”管理方法,又主張調動人性中的積極因素,實行溫和的、參與式、授權式管理模式。登哈特基于美國傳統的社區實踐、公民精神和服務理念,批評企業家政府的“掌舵而不是劃槳”模式,提出“服務而不是掌舵”的公共行政模式。

(三)公共行政學語言同時包含語義、語行、語效

語言游戲的“言語行為”理論,是深受后期維特根斯坦影響的日常語言學派的重要觀點。這一觀點道出了一個簡明道理:人們說一句話(表達語義),通常懷有一定目的(語行),并希望取得相應效果(語效)。用語言哲學家奧斯汀的術語來講:人們借助于語言表達,主要履行三種行為,即“以言表意行為”、“以言行事行為”(說話就是做事)、“以言取效行為”。

將公共行政學語言置于日常行政生活之中,考察作為一種學術語言的公共行政學語言的語義、語行、語效,可以得出:公共行政學的語言不僅包含理論上的含義(公共行政學的語言表達了一系列理論命題)、也不純粹是一種理論活動、并會取得相應理論效果(做出理論創新),更重要的是,它同時包含對于日常行政生活的語義、語行和語效。

首先,公共行政學語言的語義,可以在日常行政生活之中被合理地理解。原因在于,公共行政學語言符合邏輯地說出了具有指稱對象的命題,這些指稱對象均現實地存在于行政生活之中,所以它們均能夠獲得日常生活意義上的語義。甚至那些(在科學意義上)對于公共行政的絕對價值的“胡說”,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得以合理地理解,因為所謂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最高原則”在于“效率”或者“公平”,在日常生活意義上,不過是說效率或者公平對于公共行政“非常非常”重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通常并不進行嚴格的邏輯分析),因而它們必須獲得足夠地重視才行。

其次,公共行政學語言包含對于行政生活的“語行”和“語效”。但需要說明的是,以改造行政生活為主的公共行政理論,通常明確地表示其對于行政生活的語行和語效,而以解釋行政生活為主的公共行政理論,其對于行政生活的語行和語效,便往往是一種言外之意。例如,威爾遜、泰勒、法約爾的公共行政學語言,明顯地符合“說話就是做事”并取得相應語效的標準。威爾遜通過宣揚政治與行政二分,推進文官制度改革,取得了減少行敗的效果。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本身即產生于工廠管理的實踐,因而其理論生產和工場實踐直接地合為一體,從而更為直接地表現出理論的“語行”、“語效”特征。另一方面,盡管在以解釋行政世界為主要旨趣的西蒙決策科學理論、里格斯行政生態學等理論中,難以找到“祈使語句”,但如上所述,西蒙決策科學理論和里格斯行政生態學說,分別暗含對于全面計劃經濟管理模式的批駁以及行政游戲規則應當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言外之意。另外,鑒于這些理論本身對于現實行政世界的巨大影響,因而對于解釋世界的行政科學理論而言,也可以套用阿爾都塞的名言“理論也是一種實踐”來說:行政科學理論也是一種實踐。

三、公共行政學語言的修辭性質

科學語言特別是社會科學語言的修辭性質,是伴隨科學語用學、科學社會學的興起而獲得人們重視的。它在當代全面復興了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觀:“修辭學是辯證法的對應物”,“修辭術是分析科學和倫理方面的政治學的結合”,通過科學、修辭、倫理、民主的聯姻,祛除了柏拉圖一脈對于修辭的貶低態度。在柏拉圖看來,修辭是運用語言技巧,進行煽動情感和鼓動輿論的活動,它傳達具有相對性、或然性的“意見”,而不能發現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從而修辭至多在其善說的意義上,成為表達真理的佐料,如果往壞里說,修辭干脆就是邪惡的詭辯。可是,當后現代科學語用學、科學社會學突顯科學的語境性、協商性和倫理性(應然人際關系),科學也就成為一種相對性、或然性的“意見”;修辭則借此機會蛻變其詭辯氣質、以符合倫理的認知面目躋身科學殿堂。至此,科學和修辭的結合,能夠為我們認識公共行政學的語言提供情境性、或然性、勸說性、倫理性、辯證性等多方面的洞見。

(一)公共行政學語言基于特定理論或實踐情境進行言說

作為一種修辭的公共行政學語言,是在特定的理論或實踐情境之下,有意識地針對特定問題進行的相對性言說,它無意于也無法超脫具體的歷史情境、說出永恒真理。在公共行政思想史上,每一種公共行政理論均具有獨特的修辭情境。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威爾遜為了改進美國行政系統的工作效率,同時在理論上倡導創立一門“前所未有的行政科學”,發表了《行政學研究》。在這篇行政學的開山之作中,威爾遜提出了著名的政治與行政二分的假設。這一假設成為了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的重要理論情境,即古德諾不僅對于政治與行政二分假設作了經典闡述和揚棄,而且基于美國總統制的政治情境,強調政黨對于美國實現政治與行政相協調的獨特功能。泰勒和法約爾均是在受雇于企業主的情境下,創立他們的管理理論的,因而他們的理論當然以追求效率、秩序、利潤為基本目標。韋伯在工業化背景下,描述了組織的三種純粹形態,并提倡現代社會應當主要實行官僚制組織形態。到了20世紀30年代,傳統公共行政(學)的泰勒制、官僚制及其制度主義路向、經濟人假設,開始遭到全面批判。在此情景下,梅奧、西蒙率先運用在當時社會科學界確立起來的行為主義方法論,分別創立人際關系理論、有限理性決策理論。二戰以后的公共行政學,呈現出了更加復雜多元的修辭情境。里格斯在美國強行推銷政治與行政文化遭到阻力之后,推出了行政生態學說;布坎南、奧斯本在政府應對財政危機過程中,推出了公共選擇理論和企業家政府理論;福克斯、米勒在后現代的哲學旋風中,推出了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由此可見,所有上述理論,均是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下的真理,均帶有顯著的修辭情境印記,同時也均放棄了柏拉圖式的尋求永恒真理的野心。

(二)公共行政學語言基于行政世界的或然性進行勸說

行政世界的或然性,是指行政生活具有多樣性或者不確定性。它歸因于行政生活中的人們,能夠對于行政生活作出多種選擇或者籌劃,從而能夠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行政生活形態。以行政組織為例,它具有官僚制、扁平型、網絡化等不同組織形態,可能采取尋求滿意、最優、改進等不同決策路徑,還可能追求效率、法治、公平等不同價值觀。這意味著,在具有多種可能性的行政世界,人們并不必然地選擇過某一種行政生活。那么“行政生活向何處去”的問題,就給追求“語效”的公共行政理論,提供了一定的修辭或勸說空間。就是說,公共行政學面對行政世界的或然性,需要從中選擇某一種行政生活樣態,運用特定修辭策略展開勸說。從公共行政思想史來看,公共行政學基于行政世界的或然性進行勸說所運用的修辭策略,可以歸納為三種情形,即基于或然性的前提,經過或然性的推理,得出具有或然性的實踐路向。

第一,公共行政學基于或然性的前提進行勸說。例如,在政治與行政的關系方面,傳統公共行政學基于政治與行政二分假設,認為公共行政應當主要是一個關注技術理性的事務性領域。而后現代公共行政學基于政治與行政對話假設,認為公共行政應當走向民主治理模式。

第二,公共行政學通過或然性的推理進行勸說。這一點即便對于邏輯實證主義者來說也不例外。因為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實證,只能是部分實證、或遵循不完全歸納邏輯,因而它在根本上就是可錯的。西蒙經常以下棋為例,論證決策的有限理性;布坎南也將政治選擇模擬為市場交易。可是,決策是否一定如棋,政治是否一定如市,都可以作進一步疑問。因而,在其不完全歸納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西蒙、布坎南運用了“世事如棋”、“政治如市”的“比喻”或“類比”進行科學理論的論證,而比喻和類比已經是兩種重要修辭格。其他諸如弗里德里克森、艾賅博、百里楓等人文主義者,常常闊綽地運用想象(弗氏援引“無知之幕”)、講故事(百里楓講述“大屠殺”)等手法,勸說行政人員樂善好施、棄惡從善,這使得公共行政學的人文主義著作,通常表現出更加顯著的修辭特征。

第三,公共行政學得出具有或然性的實踐路向。盡管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似乎得出普適性的管理原則,但是在西蒙看來,這些管理原則其實是一些相互矛盾、成對出現的諺語,甚至法約爾自己也宣稱“在同樣的情況下,我們幾乎從不重復使用同一原則”,況且“事態的變化決定了規則的變化”(此處規則即原則)。可見,一般管理理論得出的“一般性”管理原則,同樣具有“或然性”,誠如法約爾所說:“管理方式絕不是死板和絕對的東西……重要的是應知道如何運用它,這是一門艱辛的藝術”。而在傳統官僚制“破產”以后,公共行政學在精心診療“死了的政府”過程中,更是提出主義、社群主義、新管理主義以及話語模式等諸多甚至相互沖突的實踐路向。這種狀況集中表現了公共行政學語言基于行政世界的或然性進行勸說的特征。

(三)公共行政學語言基于行政世界的辯證性進行辯護

行政世界的辯證性,是指行政世界存在相互沖突、對立統一的行政生活樣態,并且在歷時性上呈現出不斷揚棄的否定之否定進路。作為一種修辭的公共行政學語言,正是基于行政世界的辯證性,才能為相互沖突的行政生活模式提供辯護,同時避免公共行政學落人“怎么都行”的詭辯陷阱。

從共時性來看,同一時代的公共行政學,需要基于行政世界的對立統一性,為相互矛盾的行政生活樣態提供辯護。在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提出了諸多管理原則,這些管理原則后來被西蒙批評為只是相互矛盾、成對出現的行政諺語,但是法約爾在創立一般管理理論之初,就已聲明這些管理原則“完全取決于一個‘度’”。因而,法約爾的本意在于,人們需要辯證對待每一條管理原則的“度”,以使它能夠與另外相對立的管理原則并行不悖。在新公共服務時期,登哈特夫婦依據“新公共服務運動”,提出“服務,而不是掌舵”、“服務于公民,而不是服務于顧客”等原則,與企業家政府理論倡導的“授權而不是服務”、“滿足顧客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等原則,形成對壘之勢。但是,新公共服務理論并非意圖、實際上也無力將新公共管理理論置于死地而使自己獲得新生。正如登哈特夫婦所說,新公共服務理論只是構成“思考公共行政的備選方法”。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狀況也表明,“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實際上構成了公共行政(理論)世界的“雙螺旋”結構,前者注重尋求公共行政的技術理性,后者逼問“誰來掌舵”、“為誰服務”等價值理性問題,從而使得二者均能夠在公共行政世界的對立統一之中,為各自存在的合理性進行辯護。

從歷時性來看,公共行政學需要通過揚棄手法,解決不同時代的行政生活模式之間的沖突及其在理論上各自獲得同時代的公共行政學的辯護的悖論。由于后一時代的公共行政學、特別是后現代行政學,往往可以被看做對于傳統公共行政學的顛覆史,因而,如果循著理論發展的脈絡逆向檢視,那么傳統公共行政學對于傳統行政生活模式(在當前看來已失去合理性)的辯護,就帶有強烈的詭辯色彩。這顯然是看待行政生活變遷的非辯證態度,并且是對于公共行政學語言的修辭性質的錯解。原因在于,即便以政治與行政二分假設、官僚制、泰勒制等為代表的“傳統治理模式已經死亡,盡管學術界不停地為其舉行送葬儀式,但其靈魂仍徘徊于公共行政研究的上空,并在所有的管理理論方面以及在幾乎每一個實際的公共機構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所以,無論作為傳統治理模式特征的政治與行政二分假設、森嚴機械的官僚體制、單調偏狹的價值追求在現在看來多么不合理性,現今的人們也不愿重回政治與行政不分、腐敗盛行、效率低下的前公共行政學時期(這正是傳統公共行政學努力消除的弊端),而且當前行政學所倡導的政治與行政對話、分權治理、多元價值觀,實際均以更加靈活的形式吸收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合理之處。因此,如果重回每一時代的公共行政學的歷史情境,它們對于各自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的辯護,便會被看做一種正當的修辭、而非邪惡的詭辯;同時后一時代的公共行政學對于前一時代的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的批判,也會被看做一種揚棄而非拋棄。

(四)公共行政學語言基于行政世界的倫理性進行溝通

所謂行政世界的倫理性,是指行政世界的主體之間的應然關系屬性。作為修辭的公共行政學語言,基于行政世界的倫理性進行溝通,不僅使得公共行政學的語言擺脫了傳統修辭的邪惡認知面目(把壞的說成好的),而且使得行政世界的真理或者知識具備了協商、共識性質。傳統公共行政學,在政治與行政二分的前提假設下,以追求效率為“首要的善”,經過泰勒的論證,效率更被說成是雇主和雇員的共同利益(相對于前公共行政學時期來說,以科學方式追求效率,的確增進了全體或幾乎每一個人的利益)。由此便在當時情境下,賦予傳統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以符合倫理的性質。但是,在政治與行政二分的假設之下,作為純粹事務性領域的公共行政的真理,其實是由政治與行政過程的領導者(包括泰勒、法約爾那樣的管理天才)以法律、命令、原則的形式“給定”的。這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傳統公共行政學語言的修辭性質,即傳統公共行政學語言作為傳統行政世界的主客體關系(行政雇員和行政相對人僅僅作為客體)的理論鏡像,并不關涉行政世界的弱勢群體對于應然行政關系的吁求。到了新公共行政學時期,弗里德里克森開始追問,優秀的管理為誰而做?為誰有效率?為誰符合經濟的要求?從而明確提出行政世界的“主體間”關系問題。在弗里德里克森的影響下,行政民主理論、治理理論、話語理論等迅速登場,紛紛呼吁行政世界應當建立平等、對話、協商的主體間關系。這意味著后現代公共行政學對于行政世界的真理的設定,不再依賴于某一類主體的絕對命令,而是取決于行政世界的平等主體間的對話、協商和共識。由此,經過新公共行政學直至后現代公共行政學的努力,公共行政世界的真理或者說公共行政學的知識,越發取得社會建構或話語建構的屬性(真理是主體協商和利益博弈的結果),從而使得公共行政學語言的修辭性質一時得以前所未有的勃興。

四、公共行政學語言的三重性質的關系

辨析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性質、游戲性質和修辭性質,可以得出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此三重性質實際遵循辯證互補的邏輯,共同支撐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健全功能的發揮。

一方面,在公共行政學的語言與行政世界的關系維度,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性質,意味著公共行政學語言作為行政世界的理論鏡像(亦稱邏輯圖像),靜態地反映了行政世界的現象或游戲,但其本身并不參與行政世界的游戲活動。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游戲性質,不僅要求人們返回公共行政的日常生活世界,動態考察公共行政學的語義;而且意味著,公共行政學能夠借助語言手段,參與到行政世界的游戲活動中去,它還可能表達對于行政游戲規則的修改要求,并主動追求相應的行政游戲效果。公共行政學語言的修辭性質,表示公共行政學的語言并不是在行政世界之外,而是在行政世界之中,對于行政世界的游戲活動作出鏡式的靜態“反映”,同時對于行政世界向何處去及其倫理屬性,作出動態“反應”——勸說、辯護、溝通。質言之,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性質,使得行政世界能夠通過邏輯渠道、井然有序的進入語言世界成為可能;而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游戲性質和修辭性質,使得公共行政學能夠反過來通過語言的方式進入行政世界、并獲得符合倫理的話語效果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在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游戲和修辭性質的相互關系維度,作為圖像的公共行政學語言是“前提”,作為游戲的公共行政學語言是“目的”,作為修辭的公共行政學語言只是“手段”。首先,人們只有遵守公共行政學語言的語法——鏡式反映行政世界的規則,才可能基于正確而非誤解的語義進行交流,也才可能順利實現公共行政學的語行和語效。其次,人們發明公共行政學語言,并不只是為了正確反映行政世界,而是為了進一步對于現實行政世界作出合理反應。因此,作為游戲的公共行政學語言,以勸說人們遵守或修改行政世界的游戲規則為目的,從而使其呈現“語行力”性質。最后,作為修辭的公共行政學語言,基于特定理論或實踐情境進行言說,并分別基于行政世界的或然性、辯證性、倫理性,進行勸說、辯護和溝通,均是運用修辭手段,以求達到公共行政學的“語行力”目的。換言之,作為修辭的公共行政學語言,僅是人們進行公共行政學語言游戲的手段。

五、結語

公共行政學語言具有圖像、游戲、修辭三重性質。此三重性質遵循辯證互補邏輯,共同支撐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健全功能的發揮。基于上文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第一,公共行政學語言的圖像性質,意味著公共行政學研究有必要以分析的方式,厘清公共行政學語言的指稱對象和命題表達的基本事態,同時需要將公共行政學語言保持在論述行政世界的相對價值范圍內,以免說出非真非假、不可驗證的公共行政學命題。

第12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理論基點;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006-03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肩負著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使命。經過各高職院校深層次、多渠道的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被證明是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校企合作打破了傳統高職院校封閉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使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立足于行業實際和市場需求。校企合作理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需求,而當前校企合作的重點是探索合作方式、創新合作機制、實現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的理論基點

高職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不僅是高等教育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律、本質內涵的必然選擇。

(一)高等教育政治論

教育作為一門具體學科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哲學為教育活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沒有哲學的指導,人們對教育的理解就會局限于表面層次、囿于狹隘的經驗之中。校企合作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其存在也有哲學依據。

20世紀,高等教育界存在兩種哲學,即高等教育認識論和高等教育政治論。持認識論哲學的人主張以“閑暇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強調大學以探索高深學問和追求知識的客觀性作為目的,盡力排除所有與純知識無關的感彩。大學應該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獨立于現實社會,不在政治和經濟面前“失位”。認識論哲學代表人物紐曼曾對大學的性質作了這樣的描述:“大學是一個傳授普通知識的地方。”即大學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保存、傳授和發展高深學問。

然而,如果高等教育一定要保持價值自由,擺脫價值判斷,那么學問就有無人問津的危險。因此,持政治論哲學的人認為,探索高深知識的目的并不只是知識本身和滿足對知識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知識對社會經濟能產生影響,知識應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后來,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和“知識經濟”的出現,知識在工業領域奇跡般地創造了財富。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隨之在一定程度上壓倒了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大學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也開始擺脫象牙塔的寂寞和寧靜,逐漸從社會的邊緣深入到社會的中心,從封閉式逐漸走向開放式。大學也開始不局限于教學和科研,而更多地顯示其“社會服務站”的作用。因此,由傳統高等教育衍生出的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政治論的哲學觀點,并且進一步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工具性價值。

(二)實用主義認識論

實用主義是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股教育思潮,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統一的。教育只有與社會需要相結合才能更好地追求價值自由,實現真正的價值判斷。杜威是實用主義的倡導者,他指出了思維與行動之間的連續性,認為不通過行動就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主張“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杜威之所以強調工作活動的重要性,是因為這些活動正是由于這樣的事實:它們符合行動(包括情感的、想象的和運動的因素)乃是個人發展中起統一作用的實際這一心理學的假設。也就是說,工作活動可以使學生實現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協調,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反映了實用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并且進一步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促進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本體價值。

(三)實踐性――高職教育的本質所在

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問題,教育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著名的高等教育學專家潘懋元教授這樣定位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有別于學術性普通高等教育的類型,但并不是一個區別于本科的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既可以是專科層次的,也可以是本科以上層次的,形成一個獨立于理論性本科院校之外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在層次上屬“高等教育”,在類型上屬“職業技術教育”。

高職教育的定位決定了實踐性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在培養目標方面,高等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培養社會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在專業設置方面,高等職業教育不是針對學科,而是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基于職業分析,根據職業的變化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靈活設置。在教學方法方面,高等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更加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紐曼指出教育有兩種:一種教育的目的是哲學性的,另一種教育的目的是機械性的;一種要達到普遍的觀念,另一種致力于特殊的東西。而高等職業教育正與特殊性有著內在的聯系,它集中于一種特殊的情境,涉及的是特殊對象。因此,技能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教育獲得,更需要深入企業工作的實際環境獲得。

加強校企深度合作的現實意義

學校、行業、企業有各自的系統組織、運行機制、價值理念和利益追求,而校企合作正是這些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有機結合。校企合作活動使政府、學校、企業的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整合,對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校企合作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教育、科技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知識和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日益縮短。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知識的大量生產、快速傳播、及時消化吸收和高效轉化運用。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憑借自己的資金、設備優勢參與合作,高職院校憑借自己的專業、人才和知識優勢參與合作,兩者在資源上可以得到互補,實現高職院校提高教育質量和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以及高職院校追求社會效益和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此外,市場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的風向標。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職院校及時把握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加快高職院校的知識成果轉化為技術和產品,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最終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

(二)校企合作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內在需要

競爭力對于企業來說就是指它能比其他企業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同一種(同一種質量)產品;或者以同樣的成本生產出比他人質量更好、性能更強的產品,或比其他企業服務更周到。因此,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校企合作又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內在需要。

在商品經濟時代,產品性能和服務的質量是企業在市場上生存的根本。而產品性能和服務的質量、又與企業員工的職業素養有密切的關系。校企合作可以對企業的員工和學校的學生進行嚴格、真實、緊跟時代的教育與培訓,使員工和學生掌握過硬的崗位操作技能,使企業實現精細化的生產、服務和管理,在技術創新和技術水平等方面的競爭力得到提高。

企業要生存和發展,除了技術外,還必須有強大的智力支持。人力資源是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資源。當今社會稀缺的正是擁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而擁有這些稀缺資源的恰恰是高職院校。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需要轉變經營理念,強化人才意識。因此,人力資源的爭奪是企業與高校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通過高職院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方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要求培養所需的人才,增強企業優質人才儲備,把高校的人才資源及時高效地轉化為企業內部的人才資本,提高企業的人才競爭力。此外,校企合作可以使學生較早地熟悉企業的工作環境,縮短畢業生崗前培訓的時間,從而提高企業用人的效率。

(三)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職院校質量的有效途徑

從高職教育的性質角度看,教育是一項取之于社會并服務于社會的公益性活動,對于高職教育來說,更需激活各種社會力量,尤其是挖掘行業、企業的辦學潛力,提高行業、企業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從高職教育的任務角度看,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大量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置身于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中,立足于行業企業的市場需求,扎根于職業崗位的實際訓練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幫助高職院校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注重實訓是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職院校在機器設備的購置、使用和維修方面耗資巨大,很多學校迫于資金壓力只能把這些機器當成“擺設”,影響了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企業擁有生產必需的場地、資金,有先進的機器設備和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由此可見,校企合作活動有利于幫助高職院校排除由于資金短缺而產生的一系列困擾,從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校企合作可以幫助高職院校提高理論教學的質量 通過校企合作活動,高職院校可以依靠行業和企業掌握技術、經濟發展第一手資料的優勢,積極參與企業的科研、技術改造,并把生產一線的崗位技能、技術信息及時吸收轉化成為學校專業建設的第一手“教學資源”,不斷更新理論教學的內容,使教學內容緊跟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

校企合作可以幫助高職院校突出辦學特色 首先,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職院校突出地方特色。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和課程的設置也不是按學科要求來安排,而是按當地職業崗位的要求,使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滿足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職院校突出行業特色。高職院校主動參與企業人力資源的整體規劃和企業員工在崗培訓的教學任務,及時掌握行業的人才需求,隨時跟蹤行業用人單位所需人才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培養計劃,為行業企業提供優質對路的畢業生,實現合作雙方的共贏。再次,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職院校突出專業特色。學校根據行業、企業需求,及時設置和調整專業,吸收企業專家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標準和計劃的制定、承擔學校實踐教學與頂崗實習等工作,構建緊貼市場、融入行業、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避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趨同的現象。

(四)校企合作是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必然要求

所謂職業素質(Professional Quality),是指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以及職業道德等方面。一般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側重于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其中,知識包括與工作和學習領域相關的事實、原則、理論和實踐,技能包括認知技能(直覺、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和操作技能(熟練的動手技能和使用工具、材料設備的技能)。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工作和學習中使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及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等,尤其是學習者的責任感和自主能力。而職業興趣、職業個性、職業意志力和職業創造力只能在生產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因此,通過校企合作活動,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教育資源,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能力、經驗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地結合,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職業知識、提高職業技能、增強職業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職業情感,提高職業意識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加強校企深度合作的實踐措施

盡管各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實踐,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壁壘并沒有徹底破除,雙方的合作還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方式上。實現校企長期、穩固的合作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需要動員各方力量,加強政府的政策指引,提高企業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以及高職院校爭取合作的主動性。

(一)加強政府的頂層設計和行業內部合作

作為國家和公眾利益的代表,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是企業和高職院校的中介,發揮著重要的頂層設計、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的作用。為促進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制定和完善與校企合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穩定、長遠、有效發展,通過切實可行的行政措施和建立對企業進行定期考評的監督體系,為校企合作提供社會“硬”環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企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主體,通過減免企業稅收、建立企業教學基金等稅收、財政政策,可以增強企業參與教育的積極性,為校企合作提供外部的“軟”支持。

人才培養是一個周期長、投入高的過程。企業不愿從事這種“自己播種,別人收獲”的活動,隨之也就有“搭便車”和坐享其成的心理。正如登姆塞茨所說:“如果新智力成果能自由地被所有人利用,如果在新智力成果上存在著公共的權力,將會缺少創造這些新智力成果的激勵,來自于這些智力成果的利益將不能被集中于原創者。”久而久之,“搭便車”現象便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因此,行業內部建立企業間的合作機制,共同營造參與教育的氛圍,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等方式,消除企業的“搭便車”心理,從而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

(二)增強企業參與教育的積極性

校企合作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就業結果的合作,應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合作。在學校理論教學方面,企業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與高職院校共同組建教學管理機構,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標準,共同實施日常教學,共同進行學生管理和考評,使人才培養更符合行業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企業選派行業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高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負責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指導和操作實踐性要求較高的課程教學。除此之外,企業還要為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的環境,以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操作與指導能力,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自己的崗位角色。在學校實踐教學方面,企業要為高職院校提供設備和基地支持,尤其要為高職院校提供“緊密型”的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在企業以員工身份接受實訓,使所學知識與實際工程應用保持一致。

(三)提高高職院校爭取合作的主動性

校企合作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它不僅能使高職院校辦學始終貼近實際,貼近職業崗位,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職教育內容跟上行業企業技術更新的步伐,實現“一日在校,終身受教”的最高教育境界。現在,教育界普遍認同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教學是大學的生命,研究是大學的靈魂,而社會服務則是校園功能的擴展。隨著高校逐漸從社會邊緣進入社會中心,高校的這三大職能日趨明顯。因此,高職院校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應提高與企業合作的主動性,爭取實現學校和企業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在教學方面,高職院校應主動與企業探討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等問題,建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保證畢業生頂崗實習和優先就業。此外,高職院校還應積極主動地開發利用企業兼職教師資源,通過簽訂協議、發放聘書等方式,不斷完善兼職教師隊伍管理辦法,把兼職教師納入學校全方位、規范化管理。在科研方面,高職院校應優先向企業轉讓科研成果和專利,與企業共建實驗室、研究所等,共同開發和完成合作項目,開展橫向課題研究。企業兼職教師可以參與學校的課題申報、參與教研教改和職稱評審等。高職院校以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作為其辦學目標,在社會服務方面積極成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為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出謀劃策。高職院校還要積極成為企業科技創新的孵化器,為企業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等支持。此外,針對企業需求,高職院校發揮教育培訓的優勢,為企業員工提供量身定制的繼續教育和在崗培訓等服務。

參考文獻:

[1]紐曼.大學理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2.

[3]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457.

[4]潘懋元.建立高等職業教育獨立體系芻議[J].教育研究,2005,(5).

[5]吳雪萍.基礎與應用――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

[6]方德英.校企合作創新――博弈?演化與對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7]Education and Culture DG.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2010-09-30].http://ond.vlaanderen.be/hogerondeho

geronderwijs/bologna/news/EQF_EN.pdf.

作者簡介:

張科麗(1986―),女,浙江嵊州人,比較教育學碩士,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比較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建瓯市| 利津县| 呈贡县| 东阿县| 阿坝县| 家居| 马关县| 菏泽市| 攀枝花市| 江西省| 观塘区| 襄垣县| 安阳县| 长海县| 阜阳市| 新余市| 沂水县| 瓮安县| 泸西县| 英山县| 师宗县| 老河口市| 武山县| 房产| 明水县| 黔西| 高尔夫| 都兰县| 眉山市| 合山市| 孟津县| 女性| 泗洪县| 神木县| 图们市| 固阳县| 砚山县| 宁津县| 蒙山县|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