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詩歌語言的風格

詩歌語言的風格

時間:2023-06-18 10:46: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歌語言的風格,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詩歌語言的風格

第1篇

關鍵詞:悼亡詩 彌爾頓 蘇軾

引言

語言文體學也被稱為風格學,在現在的文學批評中,大多數的學者都將語言文體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當下的各類文學批評中,語言文體學主要用來研究文本題材的相關特征、本質以及規律等等,它是介于美學、文藝學和心理學等等學科之間的文學批評方式,可以說語言文體學是較為綜合的邊緣學科。當下通過運用語言文體學從而對詩詞進行研究已經成為了一種十分常見的研究手法,然而通過語言文體學對更為獨特的悼亡詩歌領域的研究還較為淺顯。在悼亡詩歌的獨特領域中,彌爾頓與蘇軾的悼亡詩詞之間有著十分有趣的元素對比。就西方詩歌領域來說,對于表現愛情和死亡共融的詩歌元素是比較罕見的,而蘇軾的悼亡詩則大多是我們所熟悉的。其中,彌爾頓的《悼亡妻》和蘇軾的悼亡詩詞之間同樣表現出了一種十分深沉的、充滿了詩人個人真摯情感的對亡妻的懷念與哀悼。這種元素使得我們能夠通過語言文體學的批評方式對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歌進行進一步的對比,從而體會到中西詩人對于悼亡詩歌的審美把握和表現元素。

一、語言文體學及其相關批評方式

語言文體學也被稱為風格學,在當下的各種文學批評中,語言文體學主要用來研究文本題材的相關特征、本質以及規律等等,它介于美學、文藝學和心理學等學科之間,屬于一種交叉式的邊緣學科。在語言文體學的具體分析中,通常運用到了語言學理論和相關的方法來研究文本及文體中的包括語言風格、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我們在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語言文體學的分析過程中,通常是從研究文學作品的語言性質來入手,從而進一步結合文體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作品的審美把握和批評理論等等加以分析。在語言文體學的研究過程中,往往都能夠注重兼容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主觀性和文學批評理論兩個大的方面。

在對彌爾頓和蘇軾相關悼亡詩詞的研究中,語言文體學被運用到詩歌的領域,詩歌以一種全面和深切抒發作者感情的、表達豐富的想象的文學體裁,它常常以節奏感和韻律美體現出語言的特定排列,抒發思想情感。在對彌爾頓和蘇軾悼亡詩歌的欣賞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體學的相關介入,在賞析中能夠避免局限在理解詩歌的內容,而同時兼顧了文體學批評的視角。同時,通過語言文體學的運用,進一步分析出詩歌篇章中的語言表達、意向、篇章等等主要的構成元素,從而能夠幫助我們運用語言文體學對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歌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和結構上做出較為細致的對比分析。

二、文體學下彌爾頓和蘇軾悼亡詩歌對比研究

(一)語音層面

在語言學相關理論中,語音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內容,也是構成語言學整體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文本中,語音和語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通過這樣的聯系能夠使得閱讀的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或者情緒上的起伏。在詩歌的語音方面,主要通過對音韻和節奏的相互結合而形成一定的表現。在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歌中也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富有韻律的語音來表達詩歌的語義和主要內容等。

在彌爾頓的悼亡詩歌《悼亡妻》中,通過對重音方面的把握和具體的運用,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獨有的悼亡詩歌的具體風格。彌爾頓在自己的悼亡詩歌中,有針對性地采用了十四行詩的表現方式,在英國十四行詩的表現中,較為基本的表現方式是采用五步抑揚格的特征。五步抑揚格運用在十四行詩歌中往往能夠讓詩歌顯得更為工整,在節奏和韻律上朗讀起來也十分流暢和上口,從而通過對具體音節的安排表現出抑揚頓挫的情緒起伏。在具體的詩歌中,彌爾頓在《悼亡妻》中的前幾行就加入了相對較多的長元音,同時通過配合和輔助雙元音的運用,共同使詩歌的表達更加有節奏感,在對長元音和雙元音的運用上,口型表現為較大而圓。彌爾頓通過運用長元音和雙元音的特色,使得整首詩歌在朗讀過程中顯得較為洪亮,發音較為圓潤清晰,從而很好地表達出一種抑揚頓挫,尤其是表達哀悼情緒的悲傷情緒,從而表達出詩人的悲痛之情。同時,在詩歌的表現中,詩人彌爾頓也注重運用了較為短促的音節來表達一種即將要離去的激烈的感情和不舍的情愫,從而體現出一種哀悼的沉重主題。

在蘇軾的悼亡詩歌中,則是通過中國古詩所特有的韻律來表達語音上的一種悲痛的情緒。例如,蘇軾在《江城子》中,通過對韻腳的選擇和對平仄之間的巧妙運用,比較貼切地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情緒。在《江城子》中,蘇軾很好地運用了聲調之間的平仄配合,同時在聲韻方面,也注重了一定的重復和運用。在聲韻上,蘇軾主要體現出了一種反復和相間的特色運用,使得整首詩在表現中體現出了一種循環往復的、哀婉復返的美感。在整首詩歌中,蘇軾運用了一些獨特的韻腳,加入對相同韻腳的運用,特別是在“行”、“妝”、“岡”等字的韻腳的運用中,形成了一種語音和語義之間的自然關系。在這些字的相同韻腳中,往往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口型較為圓潤擴大的狀態,能夠體現出悲傷的情緒,仿佛哀婉的哭訴一般,從而體現出蘇軾悼亡詞的悲傷內涵。

(二)語言風格的比較

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詞除了基本的語音上的比對之外,我們可以在語言風格上做出一定的解析。在語言風格方面,彌爾頓的詩歌是比較典雅的,尤其是采用了傳統的工整的十四行詩的寫法和排列方式,使得整個詩歌在形式上顯得十分富有文采,這種文采同時體現出了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詩歌傳統的古典美感,同時也使讀者體味到一種十分雅致的詩歌感覺。對比之下,蘇軾的悼亡詩詞顯示出的是另一種語言的美感,從語言風格的方面來分析,是一種接近樸實和真摯的狀態。可以說,蘇軾在自己的詩詞所要表現的風格方面,更加突出地顯示出了一種比較直接的、類似于陳述和白描一樣的表現手法和風格,由此形成的風格能夠讓讀者產生一種生活化的共鳴,對于蘇軾想要表現的最樸實的對于亡妻的哀悼之情來講,無疑是比較適用的,能夠引起讀者感情的共鳴。

在表現各自語言風格的過程中,彌爾頓和蘇軾也分別注重運用了自己想要體現自我語言風格的詞匯來構建其獨具個人特色的語言風格。所以就構成語言風格的基本單位來講,兩位詩人在詞匯的選用上也是比較用心和精致的,彌爾頓的悼亡詩在語言風格上呈現出一種典雅的整體感,相對應的,彌爾頓在詞匯的運用上也是比較典雅和注意的,通常選用了一些十分雅致的詞語,包括十四行詩中的一些古英語的運用,使得整首詩歌在風格的呈現上表現出了古典雅致的基本特色;蘇軾在悼亡詞中所用到的詞匯則是平易近人的,在這樣的詞匯運用上,蘇軾的詞匯呈現出一種真切深刻的特點。這種真切深刻和平易近人,很容易使讀者生發出一種感情上的共鳴,從而使蘇軾的詞在表現上具有了一種親和力,讀者在閱讀到《江城子》的時候,總是會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等十分親近而又充滿了傷感氣息的詞句所深深觸動,從而理解作者內心深處最悲痛的情愫。

(三)各有側重的修辭手法

在詩歌的構成中,通過結合語言文體學的相關理論,我們不難發現,在彌爾頓和蘇軾的相關詩歌中,通過各有側重的修辭手法,從而表現出各有側重的詩歌風格。在彌爾頓的《悼亡妻》中,詩人充分運用了有關于《詩經》中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對于亡妻的無限哀悼之情,彌爾頓在詩歌的表達中,運用了關于古希臘神話故事的傳說,從而將自己的妻子抬高到了一種較為明顯的高度,表現出自己妻子的一種十分純潔的、至高無上的愛情。同時通過引用經典的神話故事,也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對于詩人的妻子做出一種將其置身于神話故事中的深層的想象中,使得詩人的妻子發出一種圣潔的光芒。由此來分析,在彌爾頓的詩歌中,作者更多地運用了一種“用典”的修辭手法,從而使自己的情愫和妻子的形象達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展現。

在蘇軾的悼亡詞中,相對彌爾頓喜歡用典的修辭表現,則更多地呈現出一種對于過去的回憶,對于將來圖景的構建等等,我們可以稱這種修辭手法為“示現”。我們在閱讀蘇軾的悼亡妻的詩歌《江城子》的時候十分容易被打動,不僅僅是因為蘇軾善于運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和親切的感情共鳴,同時也在于蘇軾通過特殊的修辭手法,讓那些曾經美好的事物和圖景展現在自己的眼前。蘇軾在《江城子》中寫出:“小軒窗,正梳妝”等十分詳細的細節再現,加之配合了自己較為平易近人的語言,使得整首詞在表達上顯示出了一種將往昔的美好日子躍然眼前的景象,而這樣的景象也能夠打動讀者的內心,使讀者更隨作者一起回憶往昔,再回到現實,從而將詞所表現出來的十分深刻的悲痛更涂上了一層無以復加的哀婉。同時,“示現”的修辭方法中,詞也變得更加富有人情味,擁有了常人所習慣的回憶與感傷,從而使得整首詩的悼亡主題得到升華,達到獨具特色的效果。

三、結語

彌爾頓和蘇軾在其各自的詩歌表現中,都不同程度地對悼亡詩傾入了自己的獨特表達。在彌爾頓的悼亡詩《悼亡妻》中,更多地使用了長元音和雙元音的語音配合,同時加上了古雅的語言風格和用典的修辭手法;而在蘇軾的悼亡詞《江城子》中,則體現出了詩人蘇軾一貫的風格,在語言上體現出一種平易近人的語言風格,在修辭上則更多地運用了“示現”的手法,從而形成了具有蘇軾特色的悼亡詩歌。通過對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歌在語音、語言風格和修辭等幾方面的比較,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悼亡詩的主題和中西兩位詩人的異曲同工之妙。語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了解并掌握詩歌的基礎知識

關于詩歌的知識很多,首先要掌握詩歌的基本類別,古代詩歌一般分為詩詞曲三種形式,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鑒賞和理解的角度、內容,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寫景的詩一般要對詩中的景色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詠物詩一般要鑒賞詩人的思想等。詞一般要鑒賞詞的意境等。因而,了解和掌握詩歌的基本類別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要簡單了解一些古代詩歌押韻平仄等知識。雖然我們并不需要對古代詩歌進行過深的專業研究,但簡單的古代詩歌常識,如押韻、平仄等,還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基礎知識。一般來說,對于古詩押韻的基本規律要掌握一些,對于平仄知識,了解一些即可,不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區別兩個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詩人感情的事物。進行詩歌鑒賞時,首先要明確詩人是怎樣通過對意象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的。一首詩,詩人可以描寫一個意象也可以描寫幾個意象。例如: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描繪了“瀑布”這個意象,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就通過枯藤、老樹、昏鴉等十幾個意象的連綴,表達羈旅人的愁苦孤獨情感的有機融合,構成了一個鮮明真切、意境深遠的藝術境界,即這首詩的意境。

三、把握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寫景詩在古代詩歌中所占比重較大,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因此,在鑒賞這類詩歌時,一定要清楚寫景與抒情的關系。一般來說,古人寫景不外乎兩個目的,一是借景抒情,即通過景物的描寫,抒發自己的感情;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即包含詩人的感情。如:韓愈的《春草》,寫得全是景色,而詩人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都蘊含在詩句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了。

四、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

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主要是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達的,因而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非常重要。

(一)常見的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渲染、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遠景近景結合、對比映襯、鋪敘比興、聯想想象等。

(二)常用的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抒情、描寫等。

(三)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夸張、雙關等。

五、了解不同風格流派及其特點

由于詩人在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修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相同風格的作家又形成同一流派。例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的柔美婉麗;宋詞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陶淵明、王維的田園詩等等。對于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作,鑒賞的角度和要求也不同。

六、了解古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詩歌是用高度精煉的語言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的語言凝練、準確、生動,富有形象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品味詩歌的語言也是詩歌鑒賞的重要內容。

古代詩歌常見的語言特點有:

(一)清新:詩人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賀知章的《詠柳》,語言就具有這個特點。

(二)平淡質樸: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訴,或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詩作的語言就是典型代表。

(三)絢麗:表現在華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四)明快:語言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五)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描寫,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此而意它,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會。

(六)簡潔: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七、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詩言志”古代詩歌都注重情感的抒發,因而鑒賞時首先要把握準詩歌的感情基調,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詩作的思想內容。例如:有的詩悲婉凄涼,有的詩悲壯豪邁,有的充滿喜悅歡樂,有的詩則蘊含孤寂落寞等等。

八、明確鑒賞的基本內容

一首詩,鑒賞時從哪里入手,鑒賞哪些內容,應做到了然于胸,否則就會感到無從下手,就是鑒賞起來也會思維混亂,一塌糊涂。鑒賞的基本內容有:

(一)對詩歌詞句的理解。主要是分析詩歌字面上的意義,以便于理解全詩。

(二)對詩歌語言的鑒賞。古人是非常重視錘煉語言的。詩歌的語言凝練,富有跳躍性,含義豐富,耐人尋味,所以品味語言是鑒賞詩歌的基礎。鑒賞語言,應側重于語言的表達效果。

第3篇

摘要:古代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引導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培養具有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對提高文化素養、陶冶精神情操、增強審美意識是很有益處的。古詩詞鑒賞具有文學鑒賞的基本特點,同時,由于詩的本質所決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是有方法可尋的。

關鍵詞:古代文學;詩詞欣賞;教學方法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引導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培養具有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對提高文化素養、陶冶精神情操、增強審美意識是很有益處的。古詩詞鑒賞具有文學鑒賞的基本特點,同時,由于詩的本質所決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是有方法可尋的。一般是通過反復誦讀,品出詩味;體會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語言,領悟旨趣。課改之潮滾滾向前,其勢之猛,探討之烈,可謂前所未有;各種理論,各種觀念,亦是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可謂蔚然壯觀。而所取得的成效,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值得關注。近來教學古典詩歌,偶有心得體會:我認為,古詩欣賞不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遺忘點。古詩雖短,但其語言的高度濃縮及技法的純熟,均為我們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故為文淺談之。

一、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

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p思想感情p藝術風格等,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譬如說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p杜牧p李商隱p蘇軾p辛棄疾p陸游等,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復習中做研究性的總結概括。這里筆者有一個簡單的歸納:如《詩經》是現實主義的源頭,《楚辭》是浪漫主義源頭。漢代古詩有悲愴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王維詩含蓄生動,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白居易詩雅俗共賞,李賀詩奇詭變幻,李商隱詩清麗俊逸,杜牧詩含蓄綽約,以溫庭筠為代表的一批“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詞風既有濃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詞頹靡傷感卻又細膩感人。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范仲淹詞蒼涼悲壯,晏殊詞明朗疏淡,蘇軾詞雄健豪放,柳永詞纏綿悱惻,黃庭堅詞流暢自然,秦觀詞情真意切,李清照詞婉約凄切,楊萬里詞新鮮活潑。號稱小太白的陸游,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的詞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這些詩詞風格一直影響到明清詩壇,因此我們在秋瑾的詩詞中也不難找到古代詩風的影響。有一點需要強調,對作者的風格有些初步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

二、從語言領略旨趣

語言是文章之衣,不同文體其衣是大相徑庭的,尤其是質感上的差異。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從其外觀的絢麗便一眼判定它是好的。我們應該品它的質然后再定論,詩歌更是如此。可以這樣說,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語言的含蓄、凝練,甚至是音樂感。一個語感較好的學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一句詩中的精妙字眼或詞眼、一首詩中的奇言佳句,這如同書法中的“漲墨”手法,會直逼你的視野。 古詩高度概括,言簡意豐,用極少的文字來表達非常的內容。古人十分注重煉字,往往一詞一句,就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現出思想內容。“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古人在詩歌寫作中對語言千錘百煉的功夫,因一字而盡傳精神。在鑒賞時要特別注意在語言上的品析,進而領悟詩歌的旨趣。 品析語言即認真地咀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眼,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把學生引入詩歌表達的藝術境界中去,和詩人的情感共鳴。抓住“詩眼”即能縱觀全篇,對詩的言外意、話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領會。比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它們的妙處早已為人們所稱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里的“知”、“乃”、“潛”、“潤”、“細”幾個字,詩人不僅賦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現出它了解人們的意愿,適時而降,而且從聽覺上描繪了春雨的形與神,深含著詩人對春雨的喜愛。 三、理清詩詞風格流派

我們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壯麗,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靈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含蓄等等。正是這些體現了作家卓爾不群的風格,如李白的飄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賀的奇譎險怪,李商隱的精工綺麗……讀唐詩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會政治不同導致的詩風的巨變,同時還要注意田園詩和邊塞詩的差別;讀宋詞就要弄清柳永和蘇軾在詞的發展中的地位,知道辛棄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不能馳騁疆場、因而詞作中充滿著悲憤之氣的愛國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詞分為前后兩期……還要知道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區別。不同詩作風格迥異,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來抒感的呢?其實很簡單,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就是直接抒情;類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就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還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這些只是我個人對古代詩歌鑒賞的一些淺見,畢竟中國古代詩歌博大精深,還需要我們好好學習和深刻挖掘。

總之,在平時的詩歌鑒賞過程中,我們只要把握好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以上的鑒賞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詩制宜、因題制宜,靈活運用。那么我想,不管是現代詩歌還是古典詩歌,無論是平時閱讀還是考試,我們就會自如應付了。

第4篇

縱觀連年的考試大綱,對古典詩歌的鑒賞評價明確提出了兩點:一是鑒賞古典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評價古典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鑒賞詩歌的形象,主要是就詩歌的“意象”而言,就是分析概括“物象”中所包含的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目的在于對關鍵詞的鑒賞和對語言風格的鑒賞;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技巧、描寫技巧、修辭技巧在作品中的運用和產生的藝術效果;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就是對作者的觀點和態度的分析和評價。但考生答題卻常常是不得要領,泛泛而談,結果是得分不高。究其原因,除學生自身的詩歌素養不高以外,解題找不到技巧、答題的不規范性是學生丟分的根本原因。在此,歸納出一些詩歌考題類型的答題模式,希望對考生有一定的益處。

一、意境型題目的答題模式

(一)提問方式。

1.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意象?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2.前人評論這首詩的意象或意境圖的優或劣,你同意嗎?為什么?請就全詩某一聯賞析。

3.詩中某兩聯寫了什么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關系。

(二)答題步驟。

描摹詩歌圖景――概括意境特點――剖析作者詩情。

解答提示:

1.描摹詩歌圖景,即用自己的優美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來。這里應注意幾點:①用自己的語言而非翻譯。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語言應優美形象而非平鋪直敘。

2.概括意境特點,即用一句簡煉的話準確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景的氛圍特點。這里應注意的是:①一句簡煉的話。②句中概括意境特點時用一兩個雙音節的形容詞即可,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生機勃勃等。

3.剖析作者詩情,即根據這首詩情景氛圍的特點談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根據不同類別的詩確定作者詩情的傾向。如:

(1)送別詩,作者詩情的傾向可有:①離愁別緒,依依不舍;②情深意長,互為勉勵;③別后思念,坦陳心志。

(2)懷古詩:①抒物是人非、盛衰無常之感慨;②是古非今,借以勸諫當朝統治者;③贊古人業績,表緬懷之情,抒英雄遲暮之感慨;④渴望建功立業,悲嘆壯志難酬。

(3)征戰詩:①邊塞征戰的壯烈,山河淪喪的痛苦;②統治者的窮兵黷武,百姓的和平向往;③懷才不遇,渴望建功立業;④對百姓離亂的憂愁,對民族命運的擔憂。

(4) 思鄉懷人詩:①征人厭戰,向往團聚安寧的生活;②貶滴時,思鄉懷人;③閨中懷人。

(5) 詠物詩:詠物言志,表贊美、仰慕、憐憫、哀傷之情。

(6) 寫景詩:一切景語皆情語。抒已憂愁哀思、遠大抱負、傷春悲秋、田園歸隱等。

從這些詩的歸類,都可以看出詩情傾向,也是答主旨題的依據。

二、形象型題目的答題模式

(一)提問方式。

1.這首詩以什么為詩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畫了什么形象。

2.詩人的形象是如何通過詩句展現出來的?

3.運用什么手法刻畫形象的?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

(二)答題步驟。

塑造的什么形象――結合詩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意義。

解答提示:

1.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話概括形象的總體特征和意義,形象是由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的。它既指敘事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時應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時,要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來分析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既要分析詩中所描繪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詩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要體會作品主人翁鮮活的形象,進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這里特別區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側重于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物象;意境側重由一個或一個以上意象組成的環境氛圍;形象可以由一個意象承擔。

三、語言特色型題目的答題模式

(一)提問方式。

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二)答題步驟。

準確點明語言特色――具體分析語言特色――表達怎樣的詩情。

解答提示:

這類題不重在煉字運用的巧妙,也不是對某一兩句采用何種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對整首詩的語言風格的鑒賞。語言風格類的詞語有:平淡、工麗、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等;語言特色類的詞語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備、簡潔洗練、淺顯如話、平淡無奇等;前者側重對整首詩的語言評價,后者側重對語言運用時特色上的整體評價。

1.準確點明語言特色,一般選擇一兩個詞即可,所以必須牢記一些語言風格特色的術語。

第5篇

關鍵詞:李白;山水詩;藝術特色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才,也是時代造就的一位偉人。其詩大多數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他善于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主題想象豐富,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邁曠達的襟懷、奔騰澎湃的感情、傲視人生的個性、豐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詩閃耀著浪漫主義色彩,是繼屈原之后,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不拘以往格局,摒棄消極婉約的手法,以強烈抒情,善于夸張的藝術特色,為中國古代浪漫詩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義,尤其在山水詩方面獨樹一幟,頗值得研究。

一、以豐富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藝術夸張,充分地表現詩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詩歌的想象,奇特驚人,顯示了超凡的創造力,創造了許多常規不可思議的詩歌形象,他既尊重傳統,學習前人,又勇于創新、超越自我。他那種灑脫的藝術風格是前無古人的,他的許多詩的寫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詩歌大膽運用恰當的藝術夸張,給詩歌帶來神奇的魅力。李白的夸張手法是很富有創造性的,對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惡具有愛憎分明的態度,非夸張就很難表現他那巨大而強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張都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使人覺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難》,他用“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來形容蜀道的險峻。

二、形式自由,題材廣闊,浪漫主義范圍比較廣泛

李白詩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縛,自由活躍,摒棄了建安以來柔靡婉約消極的風格,使其詩風更為雄渾,積極向上,情感更加真摯。如七言樂府《蜀道難》全詩氣勢盤郁,聲調鏗鏘,一氣呵成,句法從三字句、四字句直到七字句,參差有致,富于變化。同時,作者善于以奇特想象,奇幻無窮的筆鋒,勾畫出奇特景象,渲染濃烈氣氛,又能表現作者積極樂觀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要抒發對世路艱難的感嘆時用“行路難、行路難!”三字句詠嘆調;要表現緊張氣勢的氣氛及奇特景象時,用“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這樣的4字句表示緊張的節奏;要表現綿長的秋思時,用“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樣的11字句,連續不斷。使其感情更加悠然綿長,令人回味無窮,充分表現了詩人杰出的才能。

三、語言自由流暢,清新自然

在語言的運用上,李白主張自然,反對雕琢,他在詩歌中論詩時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又說“雕蟲喪天真”,都是這主張的說明。他反對浮華雕琢的作創風格。在《白話文學史》中著重評價李白的特別長處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來救“倚麗”之弊的,所以他大膽地運用民間的語言,容納民歌的風格,很少雕飾,親近自然。李白不僅批判地繼承了漢魏以來優秀詩人的語言技巧,同時,他又是繼屈原之后能認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間詩歌努力學習的偉大詩人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他在這種繼承和學習所取得的顯著成績是詩歌語言上的卓越成就,從而形成他生動、明凈、華美自然的語言風格。

李白在摒棄六朝時期華靡詩風的同時,積極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和庾信等人的語言藝術。杜甫贊美他的作品說:“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李白曾經稱贊或引用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輝”以及謝朓的“澄江靜如練”、“朔風吹飛雨”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創造性的名字,說明他描繪自然景色的作品,的確受了二謝的影響。由于他在吸取民歌語言藝術的同時,又批判地繼承了詩人特有的優良的藝術傳統,所以他的語言,在生動、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凈、華美的特點,加上浪漫主義的想象力和豪邁奔放的熱情,使他的語言具有如前人所說的“豪華”和“豪放”的特色,給人以渾然天成的美感。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國李白研究會 馬鞍山李白研究所 合編《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林家英《李白研究》。

[4]游國恩 王起 等《中國文學史》.1963年7月第一版。

第6篇

一、重視吟誦詩歌。教授朗讀方法

古典詩歌教學強調朗誦,所謂“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引導學生對詩歌反復吟詠,可以使他們在吟詠中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美,慢慢的體會作品所蘊含的各種美和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古典詩歌對于學生來說難免有些隱晦復雜,在詩歌朗誦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要排除機械性的分析解釋,多引導學生去體會作品的意境美和意蘊美,激發學生對作品所蘊含的審美內涵的解讀,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情畫意”的魅力,提高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介紹作家生平、作品所處背景

在古典詩歌的學習中,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對其作品的解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首古典詩歌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詩歌是他們的情感寄托,作品里包涵的是他們的愛恨情仇,更包涵了他們的思想、精神及信念,而這一切無不和他們所處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例如: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崇高“美政”思想;李清照的“驚起一灘鷗鷺”的少女情懷和“凄凄慘慘戚戚”的怨婦形象;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壯志難酬的悲憤。只有在學生了解了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的情況下,才能準確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雖然在教材里這些詩歌一般都是以獨立的形式出現,但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軌跡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歷史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通過作者的人生軌跡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從而在整體上對作品有充分的認識。

三、分步進行作品鑒賞,感受詩歌之美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韻律,對詩歌的平仄有特定的要求,非常講究押,所以古典詩歌富有音樂性,具有工整的形式美和特殊的語言美感。因此,學會審美是學習古典詩歌的重要環節,只有帶著審美去朗誦詩歌,才能真切的感受古典詩歌層次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和意蘊悠長的詩情畫意。

反復推敲,領悟語言風格。古典詩歌的語言風格是非常豐富的。有的清新典雅,有的古樸大方;有的詩歌絢麗多彩,有的詩歌樸實無華;有的詩歌清麗明朗,有的詩歌婉轉含蓄。我們推敲作品的語言,就是要體會其語言風格,在體會其語言風格的基礎上,體會其語言的內涵美。這就是新課標所要求的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古典詩歌,目的之一就是欣賞其優美的語言藝術,掌握關鍵詞句所傳達的情感含義以及所要表達的中心主題,體會“千古名句”之所以能流傳千古的內在原因。

充分發揮想象力。中國的古典詩歌最講究的是意境美,意境是一種無形有影的獨特審美方式,有著廣闊無垠的想象空間。因此欣賞古典詩歌一定要充分的發揮聯想和想象,讓思維插上翅膀,在美的意境中自由飛翔。

四、精心設計課堂活動,營造快樂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的形式有別于其他的課程,語文的教材內容只是語文教學的基點和起點,特別是古典詩歌的教學更為突出。首先,詩歌是教學的載體,而知識點和能力點都在詩歌之外,詩歌作品的歷史背景、人物生平、人物歷史軌跡、作品的意蘊和意義等等,都是課本之外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獲取就是依靠詩歌這個載體作為跳板,通過老師的擴充、引導、舉一反三等來充實教學內容,從而達到詩歌教學的目的。

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要想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就必須營造一種能引起他們共鳴的學習氛圍。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心里活動,首先有美的吸引,才會有審美行為。因此,老師在詩歌教學中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情感共鳴,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能實實在在的體會美的存在。

第7篇

中考古詩詞鑒賞應試對策,應先高屋建瓴從總體上把握,再有針對性地做好應試技巧訓練。

一、站在一個高度俯瞰詩詞

(1)詩詞的題目是了解詩歌的窗戶,學會從內容上分類鑒賞詩詞。詩詞的題目往往告訴人們詩歌的內容,如,2012年紅河州卷的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說明內容是射獵,描寫的是打獵時的壯闊場景。昆明市2012年中考卷的《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經過零丁洋時,自己的百感交集。確定了詩的內容,就能幫助學生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2)詩詞的關鍵詞句往往透露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寄托著作者的情感。如,2012年西雙版納卷,陸游的《游山西村》,抓住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涵的哲理,可以起到提綱挈領、遷移發動全身的作用。

(3)抓詞語的隱含信息,詩詞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如,2012年大理等8州卷的《聞雁》,“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表面寫的是淮南下著秋雨的夜晚,聽到大雁的聲音,實質是漫漫長夜、綿綿秋雨、由遠而近的雁鳴聲,詩人的思鄉愁緒更濃了。

(4)典故有特定的內涵,對整體把握全詩是大有裨益的。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后所傳達出的新的含義。如,2012年紅河州中考卷第9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發了蘇軾怎樣的情懷?“射天狼”指抗擊入侵的西夏軍隊,詞人借助典故,抒發了自己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

(5)風格,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是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在中國古代詩詞中,許多詩人都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約,李煜、劉禹錫的雋永,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陶淵明的淡遠閑靜,王維的恬淡優美,李賀的雄渾奇特,王昌齡的雄壯豪邁,等等。不同類型的詩也有不同的風格,能準確把握不同的詩歌風格,更能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6)靈活運用古詩詞鑒賞術語,準確得體地表述自己“就詩論詩”的心得。鑒賞術語一般有:評價主旨方面的,有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等;表現手法方面的,有卒章顯志、畫龍點睛、托物言志、側面描寫等;語言特點方面的,有濃墨重彩、惟妙惟肖、詩情畫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盡致等;語言風格方面的,有行云流水、自然流暢、舒緩、雄健、深厚等。恰當運用鑒賞術語,使表達更準確,更符合鑒賞詩歌的要求,能提高答題的質量。

二、做好答題技巧訓練

(1)詞語賞析類。

紅河州卷第8題,“統攝全篇的一個字是 ”。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精煉詞語的感悟能力。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關鍵詞語來點評,可以從詞性、色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2)名句賞析類。

昭通市卷第9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了泰山什么樣的特點?西雙版納州卷第9題1小題,《游山西村》“頷聯蘊涵了怎樣的哲理?”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被后人傳誦的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多為開放題,答案不要求統一,要掌握常見的鑒賞評價的角度,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迪和思考。

(3)主旨情感類。

昭通市卷第9題,畫線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玉溪市卷第9題,《客曉》第2小題 “請分析三四句寫景的作用?”紅河州卷第9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發了蘇軾怎樣的情懷?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情感態度的領悟。解答這類題,要用一句話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并根據所描繪的形象特點及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等)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

(4)想象描述類。

曲靖市卷《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第10題,請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所展示的畫面?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第8篇

一、感受語言

1. 與語言有關的考點

高考古詩鑒賞“語言”考點的試題主要有煉字(詞)型、語言風格(特色)型兩類。

煉字即是煉意,煉字(詞)就是要求品析詩中在表情達意上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這些經過詩人千錘百煉的字詞,在詩中的地位可謂是牽一而動全身,因而備受命題者的青睞。鑒賞的重點在動詞、形容詞、副詞和疊詞。

語言風格(特色)型考查的是學生對語言的體悟能力。可結合教材中的具體篇目,尤其是代表性的作家,讓學生認真地反復體味語言,形成一定的語感,以便遷移。

2. 高考常見設題方式與分析

煉字(詞)型試題主要有三種設題方式。判斷某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字是哪一個并要求進行分析。賞析某字詞或分析某字的作用。分析兩種版本詩句中“哪一個字更好”的開放性試題。賞析字詞的前提是準確理解字詞的字面意思,還要有聯系具體詩句再現畫面的意識,力求畫面準確、形象生動。

語言風格型。分析語言風格(特色)的試題難度稍大,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出現于高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風格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所形成的整體風貌。風格即人。高考常見設題方式:⑴直接或間接告訴詩作的風格,要求考生做簡要的分析。⑵要求考生指出詩作的語言特色然后再簡要賞析。對此考點,學生最大的問題一是知識儲備不夠。對語言特色或風格的相關知識沒有系統完整的積累。二是語言的感受能力較差,不能較為敏銳地指出語言的特點。在備考中可選擇教材典型篇目對常見語言風格類型進行梳理。比如“淡雅閑適”,可品味教材王維的作品《山居秋瞑》;“豪邁雄渾”,可品味李白的作品《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

二、抓形象,再現畫面

常見設題方式:請賞析詩中的人物形象,或是“詩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點”。

鑒賞人物形象首先要注意聯系人物的具體言行、神態、心理來分析,切忌任意拔高、貶低或亂扣帽子,要言之有據。其次要盡可能地知世論詩,知人論詩。由于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詩人自己,那么對于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注意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思想情況進行分析。最后要注意把握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的特點,因為二者對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烘托渲染作用。

三、品味意境

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不能通過物象與情志的契合點,準確把握意境特點。由于對“意境”概念的理解不夠清楚,導致答題的內容要點遺漏。解答意境類題應考慮“景”與“情”兩大關系,具體應包括幾個要點:一是抓住主要物象的特點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畫面,二是用術語概括畫面的特點,三是指出詩人通過物象所寄托的感情或哲思。最后的問題是不能熟練準確地用術語概括畫面的氛圍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并熟悉運用以下概括意境特點的術語:雄壯開闊、高闊深遠,情韻濃郁、生機勃勃、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涼等。

四、評價內容和觀點

第9篇

摘要 在藝術風格方面,宮體詩人學習樂府民歌,提倡平易,走向通俗,語言追求淺易,用典追求自然,體式追求短小;另一方面,宮體詩人又有所創新,他們重視詩歌修辭技巧的提高,人物刻畫鮮明、生動,講究用典,注重聲律,要求詩歌語言具有音樂的美。總之,宮體詩人是在樂府民歌的平易之中,加以提煉與加工。

關鍵詞:藝術風格 宮體詩 南朝樂府 繼承革新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宮體詩人在藝術方面并非簡單地模仿樂府民歌,而是在平易之中,加以提煉與加工。這就是宮體詩人提倡的雅俗兼綜、麗易結合的藝術風格。本文從人物刻畫、修辭手法、韻律、體式、語言風格等幾方面對此加以論述。

一 人物刻畫的方法

南朝樂府民歌是五言四句的文體形式,這決定了其只能描寫一個細節活動狀態,而宮體詩是新變體的一種,具有新變體的屬性,“梁代宮體,別為新變也”。作為新變體詩歌,其中之一就有體物的特性。也就是說宮體詩是體物詩,是以描寫為主的詩歌。宮體詩的描寫對象是女性,因此刻畫人物形象也就成為宮體詩最主要的藝術特征。為了滿足人們對女性觀賞的需要,宮體詩人在詩中塑造了眾多的女性形象,他們在創作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出一套刻畫人物的手法。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已經成為宮體詩與其他種類詩歌相區別的顯著特征之一。

民歌抒情重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運用寫意的筆法,任意揮灑,透出幾分野性之美;而宮體詩中描摹對象的貌與態追求一種“形似”,宮體詩人把女性的嫵媚作為美的對象來欣賞和表現,這種審美情趣的偏移,使其詩風愈加香艷輕綺、軟膩纖巧。宮體詩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注重細膩委婉的心理描寫,如梁簡文帝蕭綱的《傷美人》:

“昔聞倡女別,蕩子無歸期。今似陳王嘆,流風難重思。翠帶留余結,苔階沒故基。圖形更非是,夢見反成疑。熏爐含好氣。庭樹吐華滋。香燒日有歇,花落無還時。”

詩句極為細致委婉地寫出了女主人公復雜變化的心境,可謂一波三折。另外宮體詩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還比較注重鋪排手法的運用以及細節的描寫。

二 修辭手法的借鑒與革新

民歌多用雙關、諧音、比喻等修辭手法。這是民歌的一個重要特征。諧音即不用本字,而以近音字代之,如“絲”代“思”、“蓮”代“憐”、“藕”代“偶”等等;或者以甲義代乙義,如布匹的“匹”代匹配的“匹”、黃檗之“苦”代相思之“苦”等等。比喻也是民歌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例如《子夜四十歌?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詩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明寫花香鳥語,暗寫男女之情。另外,南朝樂府民歌中還有一些男女贈答唱和的形式,也顯示出民間歌謠的特點。這是民間歌謠所特有的風格,這種一唱一和的形式在我們當今的民歌中仍然存在,在我國南方民歌中運用十分廣泛。

宮體詩在藝術表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修辭手法更加豐富了。其中在典故的應用上很有技巧,使得宮體詩藝術表現力增強了,更加含蓄雋巧。例如劉緩的《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關別有物,還是傾城人。經共陳王獻,曾與宋家鄰。未嫁先名玉,來時本姓秦。粉光猶似面,朱色不勝唇。遙見凝花發,聞香知異春。釵長逐鬟 ,襪小稱腰身。夜夜言嬌盡,日日態還新。工傾荀奉倩,能迷石季倫。上客徒留目,不見正橫陳。”

詩中通過大量用典來描繪女子姿色,極盡工致,可以看得出宮體詩人的藝術功力之深。

但是,宮體詩作為新變體詩歌,并不贊成詩歌的數典用事之風。宮體詩追求的是詩風的流利暢達,要求詩歌的風格“圓美流轉如彈丸”,要求詩歌“不雅不俗”,“要在典雅含蓄與流暢淺易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主要是受到吳聲、西曲這些俗文學的影響,它們用典方面在追求“不雅不俗”的道路上作了很多探索。

三 韻律的變化

有學者認為: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語言探索的熱情以及取得的極大進展,應該不是偶然的,它是徒詩化進程中的必然結果。隨著人們對語言自身音樂性質的進一步認識,語言中本來具有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美被作為重要的審美要素運用于詩歌創作,可以說,永明體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應運而生的。”

朱光潛在《詩論》中也提到:

“詩既離開樂調,不復可歌唱,如果沒有新辦法來使詩的文字本身上見出若干音樂,那就不免失其為詩了。音樂是詩的生命,從前外在的樂調的音樂既然丟失,詩人不得不在文字本身上做音樂的功夫,這是聲律運動的主因之一。齊梁時代恰當離調制詞運動的成功時期,所以當時聲律運動最盛行。”

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中首先提出了聲律論的主張,梁簡文帝蕭綱《與湘東王論文書》中推崇沈約的詩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說、“三易”說(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對宮體詩的影響亦是非常重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宮體詩的格律變化與南朝樂府民歌還是有一定淵源的。

宮體詩中聲律的運用在句、聯、篇三個方面都有所體現。我們在誦讀的過程中已經能夠體會到這種通過對漢字聲調的合理調配來取得的聲音的美感。據歸青的統計,蕭綱、庾肩吾、蕭繹、庾信、徐陵、陳叔寶、江總七位具有代表性的宮體詩人的268首詩歌中,嚴格律句共有1396句,占總量2313句的60%;律聯數為306聯,占2313句總量1156聯的26%。可見,宮體詩的聲律水平在永明體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 體式的變化

體式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句式,即每行的字數,如四言、五言、七言等;另一方面是篇式,即每篇的句數,如四句、八句、十句等。

南朝樂府民歌的體式多是五言四句的體式,南朝文人的擬作有縮短的趨勢,這種演變趨勢,“是‘新體詩’在歌辭創作中的表現,但其間也有對短小的吳歌、西曲形式的借鑒因素在”。

歸青在《南朝宮體詩研究》一書中專門論述了“宮體詩的體式”,對宮體詩的句式進行了列表統計,并從統計中得出結論:“宮體詩的主要體裁是五言和七言,其中五言占著絕對優勢,達75%的比例。”作者又對五言體式和七言體式的宮體詩的篇式分別進行了列表統計,從統計中得出結論:“(宮體詩)在短篇制作中數量最多的是四句式與八句式。”總之,“宮體詩句式以五言為主,七言次之;篇式以四句、八句為多……在南朝詩歌的流變中呈現出一種詩歌趨短的傾向。……詩歌趨短存在著多種原因,它既是對晉宋詩歌繁復鋪張傾向的反撥,也是受到民歌影響的結果。吳聲、西曲中尤多五言四句的體式,這對宮體詩人的創作是有直接作用的”。

五 語言風格的變化

南朝樂府民歌的語言生動、通俗、熱烈、潑辣,口語化程度比較強。南朝樂府民歌大都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抒寫真情實感,詞語不雕琢,表情不做作。“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大子夜歌》)道出了這一語言特色。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南朝樂府民歌獨特的語言風格,那就是口語化極強,風格柔美,明麗自然,清新活潑,玲瓏剔透。

宮體詩吸收了民歌口語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改進,非常注重煉字、煉句。在通俗的基礎上,更加工巧、精致。

宮體詩的語言是一種提煉加工過的語言。像“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蕭綱《采蓮曲》),作者在煉句時善于組合意象,并揭示出意象間的因果關系。因為“棹動”和“船移”才使得“芙蓉落”、“白鷺飛”。宮體詩人還很善于抓住一些細節,突出描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對影獨含笑,看花空轉側”(何遜《詠照鏡》),作者抓住了美人照鏡時“獨含笑”、“空轉側”這些細節性描寫,把美人在鏡前自我欣賞的優美神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可見,宮體詩的語言其實是一種“經過提煉加工過的藝術語言”。這種藝術語言是對南朝樂府民歌語言的繼承和革新。它既有著民歌語言的通俗平易,又有著宮體詩人的匠心巧思,二者融合產生出一種新的風格,一種“圓美流轉如彈丸”的風格。

參考文獻:

[1] 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87年排印本。

[2]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3]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4] 姜衛華:《論南朝民歌與宮體詩的關系》,《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5] 李延壽:《南史》,中華書局。1987年排印本。

[6]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3月。

[7]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8]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9] 曹旭:《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10] 吳大順:《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揚州大學,2005年。

[11] 朱光潛:《詩論》,三聯書店,1984年。

第10篇

關鍵詞:詩歌 配樂 朗誦 鋼琴曲

一、不同風格類型的詩歌的特點與鋼琴配樂概述

1.不同類型的詩歌與鋼琴曲分類之間的聯系

鋼琴被稱為“樂器之王”,發源于歐洲,從第一臺鋼琴的問世到現在已經有300余年的歷史了,鋼琴作品也各具各個時期時期的音樂特點。詩歌的種類也是豐富多樣的,古今中外,各有特色。所以各種類型或者各個時期的鋼琴曲都有與之相配的風格類型的詩歌,比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都帶有較強的抒情性,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所呈現的總體風格就與抒情類型的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基調很符合,一樣重視個人情感的表達與抒發,所以我們可以選用這個時期的鋼琴音樂為抒情詩進行配樂。

2.古詩詞的特性和鋼琴曲配樂

古詩詞是是中國文化的經典表達方式。古詩詞因為押韻,它的朗誦講究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而不同類型的古詩詞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們也需要根據詩詞類型的不同、處理方式的不同為它進行不同的相關的鋼琴曲的配樂,譬如高適的《別董大》,雖然是送別但這詩中卻沒有凄涼的氛圍,而是一種豪邁的態度,所以我們在朗誦這首詩的時候基調應該是深情高亢的,以一種灑脫,高亢,爽朗的語調朗誦出來。這時我們的鋼琴曲配樂就應該選擇曲風明亮,較為大氣的鋼琴曲與之相配。

3.現代詩歌的特性和鋼琴曲配樂

現代詩歌可以大致分為中國現代詩歌和外國現代詩歌。我們朗誦時,根據各種詩歌的特性要深入了解它的意境,所要表達的情感,因境抒情,把握好詩歌的朗誦節奏。而現代詩歌的朗誦配樂就選擇范圍很廣了,我們只需要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基調與意境,為其選擇合適風格的鋼琴曲就可以了,比如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年老時》,全詩呈現了一副凄涼孤獨的晚景圖像,表達了被詩人所愛的溫暖,卻無奈錯過此真愛的凄涼晚景,這首詩歌我們在配樂時就可以用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曲來配,如李斯特的鋼琴夜曲《愛之夢》。

4.不同風格的詩歌的特性和鋼琴曲配樂

不同風格的詩歌具有不同的特性。詩歌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歌頌祖國的。這類型的詩歌我們就應該配一些較為熱烈深情、大氣磅礴的鋼琴曲,才能襯托出對祖國的那種深厚情感,比如肖邦的《波蘭舞曲》,也是描寫了對他的民族的無限的熱愛之情。二、親情鄉情的。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類型的詩歌適合用旋律舒緩深情,帶有抒情意味的鋼琴曲去進行配樂,如中國鋼琴曲《平湖秋月》,這首作品悠揚、寬闊,優美,音色干凈、如歌,旋律聲部的進行很突出,給人以很高的思想意境。三、愛心心情的。如席慕容的《初相遇》,這種表達愛情心情類的詩歌可以選擇班得瑞的《童年》去配樂,這首鋼琴曲好像回溯到孩提時代那段無憂無慮的甜蜜時刻,優美動人。四、自然詩意的。如陶淵明《飲酒》組詩中的第三首,這首詩歌描寫了詩人當時隱居深山的生活環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而這類型的詩歌很適合用印象主義時期的鋼琴曲去配樂朗誦,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這首鋼琴曲曲風輕快、空寂、悠長,富有無窮的回味與幻想,很適合描寫大自然的詩歌。

二、詩歌配樂的一般步驟

在詩歌朗誦中,背景音樂的地位僅次于語言,是不可或缺的聲音的構成元素。我們以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例,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愛國詩歌,我們可以選用鋼琴曲《黃河頌》來進行配樂,《黃河頌》是一首歌頌黃河的作品,整個曲子深情而又氣勢磅礴,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情感基調十分統一。詩歌的第一部分前兩句朗誦的沉而緩,鋼琴曲《黃河頌》以弱起為開始,慢慢轉強,然后在第三、五個小節又有4拍的長音,剛好適合排比句中間的換氣,以及感情的醞釀。第二部分從“我是貧困….”開始是低沉緩慢的,如泣如訴,后兩部分是高亢迅疾的,熱烈奔放。鋼琴曲從第16小節開始就進入了高亢激昂的部分,但這部分更適合用在詩歌的第三部分,所以我們可以在彈完第11小節重新反復一遍。然后從第11小節的“sol”到第十六小節做為詩歌的間奏,醞釀情感。詩歌的第三、四部分是從“我是你簇新的理想…”開始,朗誦者的情感也應該升華,用較為熱烈蓬勃的情感去朗誦,我們在第16小節的最后一個二八節奏型彈奏的同時開始朗誦詩歌的后兩個部分,鋼琴曲節奏型開始變得密集,右手旋律部分多采用柱式和弦,使曲子聽起來更加輝煌、激昂。詩歌和鋼琴曲同時開始向推進,情感越來越強烈,語速加快,直到鋼琴曲的第28小節彈奏結束,詩歌的“你的自由”這一句也朗誦結束,然后朗誦和鋼琴曲全部停下來。

三、詩歌朗誦中鋼琴曲配樂應注意的兩個方面

1.詩歌的結構與配樂的關系

一首完整的詩歌,其構成一定包含不同的層次,不可能情感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表達,有些會由起、承、轉、合這樣的結構構成,這時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位置選擇合適的音樂,有些詩歌不能原封不動的就用一首鋼琴曲來進行配樂,否則詩歌的朗誦就沒有一種被推向的感覺,就使情感方面遜色了很多,也會顯得不夠豐富,沒有層次感。

2.關于鋼琴曲配樂的演奏

為詩歌進行鋼琴曲配樂,必須要與朗誦者相輔相成,不能一味的表現自己,喧賓奪主,體會朗誦者朗誦時的心境,了解朗誦者對詩歌的處理,配合朗誦者朗誦時的抑揚頓挫,以及呼吸,以及中途停頓時的情感醞釀,隨時調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用最合適的方式進行演奏。

文字,語言,音樂,是詩歌朗誦的配樂中的三大主題,詩歌是文字的堆積,每個字都表達了詩歌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而朗誦是在對這些文字的理解與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再創作,至于鋼琴曲伴奏則是為了渲染情感而產生的,為詩歌朗誦進行合適的配樂,并且配合朗誦者的朗誦技巧去處理鋼琴曲的配合。以使詩歌,朗誦,鋼琴曲配樂在最后達到合為一體的效果,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展現出詩歌朗誦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悅.西方古典音樂欣賞指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敬修.中外音樂欣賞[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3]鄒建林.音樂知識與中外作品欣賞[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

[4]彭潤華,高衛紅.論情境創設與詩歌課堂教學[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5]楊海燕.古詩詞配樂朗誦的藝術處理[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06).

[6]徐晴嵐.民族風格鋼琴曲的探索之路[J].中國文化報,2009.

[7]陶紅.“非樂音”鋼琴即興伴奏必備的專業技巧[J].音樂生活,2008,(07).

[8]徐敏.聽配樂詩朗誦《致橡樹》引出的兩點思考[J].大眾文藝,2009,(20).

[9]李凝昕.中學古典詩歌閱讀教學審美的音樂途徑探索[D].重慶師范大學,2010.

[10]靖敏.關于在中學音樂課堂中引入文學作品配樂朗誦的思考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9,(05).

[11]沈致隆,齊東海.音樂文化與音樂人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2]李迎春.大學音樂鑒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第11篇

【關鍵詞】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

在高考中,語文科目滿分150分,古詩鑒賞只有10分,分值是試卷總分的1/15。依據以往教學經驗,古詩鑒賞試題雖分值小,但學生得分普遍不高,難度系數極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呢?在此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明確復習目標

我們綜觀歷年語文高考試題,詩歌鑒賞覆蓋考點多,基本涵蓋了詩歌鑒賞的所有能力點。重點在內容、感情兩個方面,其次是語言和手法,再次是形象和風格。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其想像力和審美力”《考試說明》對鑒賞評價能力的要求是: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度。當然,復習仍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著手,且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二、合理選用復習例題

對于復習,一定也要選好例題,這小則關系著一節課的成敗,大則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深遠地影響。首先,我覺得能作為范例的詩歌應該具備文質兼美的特點,不僅內容健康、思想積極,還要有藝術特色。其次,“范疇教育論”的奠基人,德國著名的克萊夫基教授在論述教學內容時提出了基礎性、基本性、范例性原則。“所謂基本性就教給學生的內容應當是一門學科的基本要素。基礎性就是強調教學內容應當是針對青少年的實際,從他們的基本經驗以及業已達到的某一智力發展水平出發的內容。范例性就是實現基礎性與基本性之間的橋梁”。我們有了這一理論依據,那么在選例時一定要遵循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的原則。再次,我認為歷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古代詩歌鑒賞試題是最好的例子,不妨我們選之以教。

其具體的方法如下:

(一)反復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1、詩人風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自然流暢;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歲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

3、 文體知識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第12篇

一、語言內容

(一)內容角度

1.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征意義,象征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

2.情感語言:“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凄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征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后游》杜甫),寫江山花柳想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無私心的道理。還有熟悉的蘇軾《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二)語法角度

1.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于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

2.動詞:一個好的動詞能夠點燃整個詩句,在鑒賞詩歌時,需要關照,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之心。

3.形容詞:這些詞不僅可以從形、聲、光、色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顏色,多能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表達人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紅”、“綠”、“火”、“藍”這樣包含絢麗色彩的詞語把江南美景寫的色彩鮮亮,令人難忘。

二、語言特點

(一)風格特點

了解詩歌的風格有助于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技巧。

1.平淡: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于平淡之中蘊含著深意。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含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2.委婉(含蓄):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自然:指詩詞不留雕琢的痕跡,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亮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4.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意味深遠。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用不見人影而聞人聲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

5.奔放:指直率而有氣勢,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于一體,凸顯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6.沉郁:用一種蒼老窮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郁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律詩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登高》就是這種風格代表作。

(二)結構特點

在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的詩,常能出現特殊的表達效果:

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調作用。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2.倒裝:一般表強調,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江西月》辛棄疾),正常表述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正常表述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3.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三)表達效果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容形象相聯系。

1.為形象服務:寫出形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感情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稷山县| 卢湾区| 乌审旗| 东兴市| 普安县| 互助| 临西县| 大连市| 安图县| 凌源市| 木兰县| 北京市| 双江| 福海县| 阿克苏市| 合作市| 长武县| 泸水县| 江永县| 寿光市| 广丰县| 柘荣县| 盘锦市| 晋城| 逊克县| 石景山区| 南充市| 咸宁市| 克什克腾旗| 崇仁县| 海晏县| 固始县| 宁城县| 普格县| 武城县| 安图县| 惠来县| 四平市| 全州县|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