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2:18: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歌體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古典主義;繼承
【中圖分類號】:I【文獻標識碼】:A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這一階段,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這離不開古典主義文學的基礎積淀,正因為有古典主義文學這一有力支柱,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才實現了繼承與超越。古典主義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根植土壤,其在主題思想與體裁、題材及技巧上都繼承了古典主義文學的精髓部分,因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與古典主義文學之間具有密切的繼承關系。
一、主題思想和體裁的繼承
主體性的體現、主觀情感的表達、想象性思維的發揮,這些都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者所重視的三大元素,而這些元素通常都是凝聚成文本主題思想的關鍵部分,于是乎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其主題思想紛紛達到了一定的理性程度及文學高度,但這些都離不開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在創作主題思想上對古典主義的充分繼承。無論是一首浪漫主義的詩歌作品,還是一首古典主義的詩歌作品,其都是創作者心靈、情感與體驗的表達,融入了創作者理性的主題思想,因而讀者才能從詩歌作品中感受到其所特有的審美魅力。
如在浪漫主義詩歌作品《西風頌》中,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不僅在詩歌體裁上繼承了古典主義,而且還將古典主義的理性創作思想運用在詩歌創作當中,于是乎這首浪漫主義的詩歌作品備受廣大讀者喜愛。在創作中,雪萊雖然繼承了古典主義詩歌的十四行詩體裁,但是為了突出其詩歌中的理性主題思想,雪萊對十四行詩體裁進行了重新創造,具體表現在采用三行詩的結構形式,在詩歌創作中運用跨行詩與跨段詩的手法,還巧妙互換十四行詩與三連韻詩的位置。因而,《西風頌》這首浪漫主義的詩歌作品在體裁上就具有了一種恢宏的氣勢,當然要完成這樣的創新,這與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具備理性的創作思想密不可分,因為只有詩人雪萊在詩歌創作中充分植入理性思想,這樣才能駕馭整首詩歌在體裁上的重新創造,從而確保詩歌作品的浪漫獨特性與主題思想內涵的深遠性。
二、題材和技巧的繼承
由于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主題內涵、主題意識的表達需要通過作品題材與內容才能得以被讀者感知,因而英國浪漫主義作家在對作品的題材與內容選取上十分用心,這一點在古典主義文學創作中同樣備受作家們的重視,所以足以表明了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在題材選取上對古典主義文學的繼承性。當然,選取具有現實意義、針對性的題材與內容對于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家來說十分重要,但作家們借鑒與運用古典主義文學的創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將諷刺技巧、比喻技巧、幽默技巧等運用到浪漫主義詩歌作品當中,能夠進一步升華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文學意蘊,從而更好地傳達浪漫主義文學作家的創作思想及情感。
在選取題材上,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家大多都會選擇那些極具表明自身主題思想與主題意識的題材,包括社會中統治者的殘暴一面,從而傳遞出作家們對社會的關注,對民眾的文學關懷,對一切殘酷、陰暗現實的辛辣批判。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布萊克、拜倫等,這些詩人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都具有古典主義的影子,在作品題材與技巧上借鑒及繼承了古典主義;雪萊的《麥布女王》、布萊克的《經驗之歌》、拜倫的《唐璜》等,這些優美的浪漫主義詩歌作品都傳達了詩人們對黑暗社會與殘暴統治者的批判,寄寓了詩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濟慈的詩歌《赫坡里昂》中,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則借用古典主義幽默寫作技巧在詩歌中傳達他對英國民眾的文學性關懷。
結語:綜上分析,英國浪漫主義文學與古典主義文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我們知道不同時期的文學都是在相互繼承與相互超越中實現發展的,對于古典主義文學與浪漫主義文學同樣適應。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是建立在古典主義文學的基礎上實現發展,浪漫主義文學作家對古典主義文學進行了充分的借鑒與繼承,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們對古典主義主題思想、體裁選用、題材選取、技巧運用的明顯繼承性。不可否認,古典主義文學對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力,正因為有著古典主義文學的積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在繼承其精髓經驗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實現超越,進而推動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不斷完善及成熟。
【參考文獻】
[1]王莎烈.論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對古典主義的繼承與超越[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7(1):84-86.
[2]田春,孫輝.論康德藝術觀的古典主義傾向[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3(3):21-24.
作者簡介:
1、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騷體”。
2、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歌辭,后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楚辭的創作手法是浪漫主義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和神話色彩。
(來源:文章屋網 )
1、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2、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
3、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押韻都有嚴格的要求,講究平仄對仗。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對于歷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現代文學選材,廣泛且多樣
在魯迅先生以農民作為題材的小說里,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以現實主義來描寫農民和農村生活,深刻的挖掘出了民眾的復雜性和麻木性,表現出對農民貧困與苦痛的深切同情,他用筆尖銳乃至刻薄,飽含對國民和國事的悲憫,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在他的小說中的那些知識分子則和農民階級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非常具有代表性。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主要是“五四”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不僅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其代表性的作品是《故事新編》,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二、現代文學語言,白話并簡潔
語言是進行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文學思想進行變革,那么就要現對語言進行改革,魯迅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在語言表述方面,魯迅的文學作品也頗具研究價值,是現代文學語言的典范。魯迅擅長用平白如話的語言闡釋較為復雜的社會關系和人性特點,通俗點講,在現代文學語言的呈現上體現出“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的特點。魯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對采用白話文進行文學創作十分的提倡,暗藏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并且在自己的創作中也一直在堅持自己的白話文學主張,在他的雜文中還對那些反對白話文的人進行了激烈的抨擊。另外,在“五四”時期,西方文化曾經大量的涌人中國,一些新的名詞也就隨之傳人中國,這個時候作家們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對于這些新名詞的運用,魯迅先生曾說:“歐法文化的侵人中國白話中的大原因,并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所以說他非常主張主動對這些外國語中的有用成分進行吸收和利用,豐富自己的文學語言。
三、現代文學體裁,新詩應創新
關于文學體裁,魯迅先生予以很多的建設性論述,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且這些論述對于現代文學理論的構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當時新詩的出現,可以說在文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少學者對其進行研究。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但魯迅先生在詩歌的創作以及批評方面都沒有進行系統的論述,他的新詩只有《夢》、《他》、《桃花》等六七首而已,遠不如他的雜文以及小說的創作數量。魯迅先生對新詩的理論建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魯迅先生認為新詩應該是對真實的情感進行的表達,他對新詩的擇選和對新詩詩人的評價,要求用真實的健康的情感引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第二,魯迅先生認為詩歌創作時應該對其內容進行重視。一首好的詩歌應是內容和形式俱佳的,詩歌對其語言進行有規律的排列組合,有利于精煉文字,使詩歌富有韻律。第三,魯迅先生主張在詩歌的藝術形式上采用白話作詩,對新詩進行創新。在現代文學發展史上,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貴在創新。中國詩歌只有進行創新,才能夠走上新生的道路。這里的創新是指題材內容的創新,語言與手法的創新。
四、結語
總之,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魯迅研究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中國現代文學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魯迅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塑造了大量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在進行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魯迅研究的過程中,應深究魯迅先生在現代文學題材、語言、體裁方面的主張,通過研究魯迅的人生選擇與創作道路,促進現代文學的發展。
作者:丁圣志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師范學院
臨杰:簡單地做一下自我介紹。
高璨:我叫高璨,1995年出生,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學附中讀書。2007年初加入陜西省作家協會。我從8歲開始發表習作,至今已出版9部童話集、詩集和散文集。其中《夢跟顏色一樣輕》一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
臨杰:從你眾多的稿子中,我發現了這些詩歌的靈異和璀璨的光芒,你經常寫詩嗎,你在什么時候最有靈感?
高璨:自從上了中學就沒有那么充裕的時間,只有周六周日才有時間寫詩。我覺得詩意是存在于生活中每分每秒的,我從來不喜歡提前想一些詩,因為靈感降溫很快,或許此時想到的很好的意境到了第二天就變得陳舊了,所以我只是在有時間寫詩的時候才開始醞釀靈感。
臨杰:通過我的閱讀,發現你寫的散文也都不錯,你還嘗試過哪些體裁?相對于詩歌,你更喜歡什么體裁?
高璨:我最初寫的是短小的記敘文,寫過童話,然后就是詩歌,隨筆散文。其中我最喜歡的體裁是詩歌,因為詩歌是很神奇的,也許寥寥的幾個字就可以包含許多內容、許多意境。而且詩歌跳躍性的語言特點使意境愈發深厚也愈發撲朔迷離,宛若早春的薄霧細密地籠罩在湖面上,湖邊是新綠的柳條,在霧中也溫柔起來。詩歌就像一個謎,像一片樹林,可以從許多條路走出去。一首好的詩,讀者會有許多的理解,不過其中的那種美卻是詩意的人們都可以意會到的。
臨杰:在你的這一組詩歌當中,有一首叫做《第二支閃電》,是關于尼采的,你都看過尼采的哪些作品?對這個哲學家作何評價?
高璨:我目前只看過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并且正在看第二遍。我被他的語言深深折服,體會到他的文字的那種貴族的瀟灑、天馬的馳騁。還有他所論述的思想,層層深入,帶入哲思的殿堂。要贊揚就贊揚得熱烈,要諷刺就諷刺得犀利;要愛就愛得如火如荼,要恨也絲毫不留情面……我覺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值得反復看許多次都不會生厭的書,他里面的每一句哲思都需要細細品味。對于尼采本人我目前還不好評價。
臨杰:現代和當代詩人中,你最喜歡的是誰?喜歡他/她的哪一點?
高璨:我比較喜歡海子的詩,他的詩中有一種只屬于他的氣質。海子的才華在詩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讀海子的詩,有時體會到一種盛大的氣勢,在這盛大的氣勢后面卻隱綽一種深幽的凄涼,比如《天梯上的夜歌》,那種場景仿佛就不屬于這個世界,是人類目光所及范圍之外的一種必然的存在?!?/p>
關鍵詞: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特點
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在美聲唱法中爭奇斗艷而又各顯風采。歌劇詠嘆調往往給人一種壯大、華麗、震撼的試聽效果,具有的戲劇性震撼著人們的心靈。藝術歌曲重點是講究細膩,聲音柔和。另外歌劇詠嘆調是在歌劇中通過主角抒發感情的唱段,也是高難度技法的展現,而藝術歌曲則以精美準確見長,表現細膩的情感。本文對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作了詳細的分析,進而對兩者的演唱進行總結和比較。
一、歌劇詠嘆調的概況
歌劇詠嘆調是演唱形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其典型的特征是有非常強烈的歌唱性格和旋律的優美性,在戲劇情節進行大的轉折時候經常出現優美動聽的旋律,通過故事情節的變化,緊接著開始抒發內心的情感,最大程度的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
二、藝術歌曲概況
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文藝在歐洲社會的背景下產生。興起了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及等作曲家為代表的藝術歌曲,從而形成了一種足以和歌劇平分秋色的音樂體裁。觀眾在試聽的過程中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浪漫這一詞,原因是它結合了文學的種種的精華,做到了音樂和詩歌戲曲的完美的結合。其次讓人想到的就是表現形式上的簡潔干脆,藝術歌曲重點是有很堅實的傳統,因為題材大多是從生活中選取,因此更加的貼近生活。
三、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
(一)歌劇詠嘆調的創作特征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有固定的演唱模式,如宣敘調、詠嘆調、獨唱、重唱、合唱等。以歌唱為主,集中了交響樂、戲劇、舞蹈、美術、等藝術元素。絕大部分歌劇的劇本都是由世界名著改編而成的,有的直接取材于圣經、史詩、歷史故事、傳說等。如莎士比亞、希勒、雨果等的戲劇都是作曲家比較鐘愛的創作源泉,因而在演唱某一詠嘆調時,演唱者必須要理解歌劇的整體內容以及該選段的位置和角色特點;從形態結構上看,歌劇中的每一個唱段都必須和其他的唱段以及所有的與它有關的表現手段聯系在一起,才能構成一部完整的歌劇,可以說是一項群體工作,任何一個角色或者一個唱段都是劇中的一個部分,它必須與別的聲部共同構成戲劇情節。
(二)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是一種以抒情為主的小型聲樂體裁,以獨唱的形式表演,具有室內樂的性質。從體裁上看,它的歌詞都采用19世紀著名浪漫主義詩人的抒情詩歌,內容往往包含著多愁善感、觸景生情的成分,藝術歌曲是詩化的語言,它的中心便是詩意與樂情的完美結合,詞曲結合的默契性使歌曲能準確地表達了表達了詩詞深刻的內容和深邃的思想,又深刻地表現了內心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激情,具有情感源于詩詞而更深刻,形象源于生活而更鮮明的個性,因而藝術歌曲有濃郁的文人氣質。
四、兩者在演唱風格上的差異
歌劇詠嘆調和藝術歌曲是美聲唱法的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各領,地位舉足輕重。由于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同樣誕生在歐洲,同樣是用美聲唱法來進行演唱的,所以兩者在演唱時的差異經常被忽視。但兩者之間演唱風格的差異恰恰是用于區分兩者不同的體裁、體現兩者不同狀態、突出兩者不同音樂特點的有利途徑。歌劇音樂與藝術歌曲之間演唱風格的差異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比較:
(一)技術性差異
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雖然都是使用美聲唱法來進行演唱,但兩者在演唱技術的運用上是存在著差異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表現,是一種個性化的、理想的、富于詩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樂。作品著重于個人感受的細致表現、內心情感的自由抒發與自然景象、生活現象的描繪,強調音樂與詩歌、戲劇、繪畫等其它藝術的結合,注重音樂的標題性和詩情畫意,這是浪漫主義時期所有音樂共有的特征,對于藝術歌曲和歌劇詠嘆調,由于創作技法和體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故而在演唱作品的聲音運用上也存在較多的差異。
(二)聲音表現上的差異
藝術歌曲的歌詞多采自浪漫主義詩人的抒情詩歌,要表現出這些詩歌幽靜、細膩、浪漫的格調和情感,就得運用輕聲、半聲和在高聲區上漸強或漸弱的歌唱技術來豐富聲音的表現手法,為了能準確的刻畫人物形象和表現主人公細微的心理變化,演唱時常常需要不同的音色。所以,藝術歌曲的演唱需要多樣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細致的語調。而歌劇中的詠嘆調屬于不同的人物角色,演唱者要根據自己演的角色去把握人物心理和情緒變化。
(三)音量上的差異
藝術歌曲是一種小型聲樂體裁,由于藝術歌曲的室內樂特點以及大多數用鋼琴伴奏的形式,因此演唱者應將音量進行適當的控制,不需要宏大的音量,可運用相對較弱的音量進行演唱。也不需要大幅度的、強烈的力度變化作對比。歌劇則是一種大型的聲樂體裁,它龐大的樂隊伴奏以及壯觀的舞臺表演,需要通過宏大的音量、戲劇性的聲音效果來傳情達意,這樣才能與整個音樂內容相協調。因此堅韌有力的聲音技術是演唱歌劇詠嘆調必需的條件。
(四)情感表現上的差異
藝術歌曲的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自由放任的、無拘無束的,表現形式也同樣如此,它往往都是依靠旋律來完成,來表達人類各種復雜的感情,甚至表達用任何文字或者語言都無法表達出的感覺,所以表現情感更多時是內向性的,一種觸動心靈深處的感動,角色演唱也存在著多種情況;而歌劇由于激烈的矛盾沖突,往往是震撼心靈的,能激發人的情感,屬于外向性的。
通過對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的概況以及兩者在演唱上的諸多細微差別的比較,可以看出每一種唱法都有其本身的特點,每一種音樂形式都各有特色,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作曲家的風格都有所差異。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了解這兩種藝術表現方式的精髓所在,靈活運用各種聲樂演唱技巧,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聲樂教學,進而能夠準確合理地演繹這兩類聲樂體裁。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之間的演唱差別是由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我們要不斷的探索從而不斷推進美聲唱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偉,民歌辨識之我見[J].衡水師專學報.2003(02)
[2]何苗,淺談藝術歌曲的審美效應[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1(04)
1、散文,漢語詞匯,拼音是sǎn wén。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三指文體名。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2、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吧⑽摹币辉~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
3、《辭?!氛J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后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結構化;閱讀素養;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B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習慣。所以教師應通過合理的結構化推薦讓學生愛上閱讀,在每一次和好書的邂逅中提高自己的語文修養。
1.安排秩序,遵循心理特點
教師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的時候要遵循一定的結構,要在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的情況下給學生推薦書籍,正如詩人金波所說的:“安排一個科學的健康的心理秩序。”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對新奇的事物比較好奇。教師在推薦書目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給他們選擇一些詩歌、童話、寓言故事等類型的書籍。這些故事可以是以現實生活作為基礎的,但是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可以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他們更好地感知社會,嘗試了解社會,并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如《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就是很好的選擇,這樣的童話故事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到十分新奇,更能讓他們領略到課文的意境美,感受到嫦娥善良的心靈,體會到她舍己為人的美好品德。這樣的故事也能讓學生聯系生活,感受到美德的光輝,能夠起到啟迪智慧的作用。同時在推薦書籍的時候要注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注重“當下的存在”,給他們閱讀一些他們的年齡段能夠理解的書籍。
2.廣泛博覽,考慮內容維度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促進學生擴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推薦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要考慮到內容的多維性,讓學生在文學、科學、人文等各個方面都廣泛涉獵。
不同主題的故事能夠讓學生領悟到不同的內容,如通過閱讀《半截蠟燭》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難時刻所體現出的那種機智和勇敢,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故事所涉及的主題各不相同,可以很好地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并且讓學生在不同的主題中感受到不同的精神和處世態度,可以對學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丁筱青提出,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推薦閱讀的角度,從自信、珍惜、冒險、關愛、勇氣等多種角度給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閱讀書籍。這種多維度的閱讀能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激發獨特的閱讀感受,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地發現自我,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3.客觀均衡,兼顧體裁風格
在推薦閱讀書目的時候,教師還要注意書籍的題材。對小學生來說,童話自然是最好的體裁,而詩歌和一些與生活比較接近的散文其實也是很好的推薦內容;另外,一些蘊含了豐富歷史人文知識的民間文學也是很好的閱讀內容。
童話始終是小學生課外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等特點來給他們選擇不同的童話。如同樣是《安徒生童話》,可以給女生推薦《小美人魚》等哀婉作品,而給男生推薦的則可以是《堅定的錫兵》等更具有陽剛之氣的作品。在推薦詩歌這類體裁作品的時候,朗朗上口的中國古典詩詞自然是不二之選,如《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等都是易于理解且耐人尋味的好詩歌。另外,還可以適當地讓學生閱讀一些散文作品,如孫衛衛的散文作品體現出質樸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豐富的情感色彩。由此可見,客觀而均衡地給學生推薦各種體裁的作品,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的機會,讓他們開闊眼界,讀到更多的優秀課外書籍,更快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食糧”。
在給小學生進行閱讀推薦的時候要在讓他們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礎上,促使他們繼承中華優秀民間傳統文化,讓他們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要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要注重客觀均衡,兼顧到各種不同的體裁風格。
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提出,人和書之間并不是天生就能夠相互吸引的,這中間需要父母、教師等作為媒介,而教師在這過程中自然是責無旁貸的。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追求,感受到正確的文化導向。
參考文獻:
首先,要把握好藝術歌曲的體裁、題材風格特點?!八囆g歌曲”的體裁、題材風格特點是極其鮮明而獨特的,只有將其把握好了,才能精準地表現藝術歌曲的精髓和本質。
1.藝術歌曲蘊涵著社會、人文、作曲家的風貌特征
不同國家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作曲家 的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是有很大差異的。根據其特征可以籠統 地將藝術歌曲分成極具代表性的德奧藝術歌曲、法國藝術歌曲、意大利藝術歌曲、俄羅斯藝術歌曲等。歐洲德奧藝術歌曲對于中國作曲家的影響較大,相繼出現了“古詩詞類藝術歌曲”和“現實題材藝術歌曲”以及沿襲德奧風格的藝術歌曲等種類,被界定為有別于抒情歌曲、敘事歌曲和群眾歌曲的聲樂體裁。其中有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黃自的《思鄉》、《點絡唇》、《賦登樓》,青主的《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洗星海的《夜半歌聲》,賀綠汀的《嘉陵江上》,劉雪庵的《紅豆詞》等優秀作品。
2.藝術歌曲體現著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通過對藝術歌曲的歌詞和旋律分析后不難發現:藝術歌曲多是以歌德、海涅、席勒、繆勒、莎士比亞、普希金、托爾斯泰、萊蒙托夫、雨果、維爾蘭、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徐志摩、艾青等大詩人和大文豪的名著名作、名詩名詞作為歌詞的,內容短小精煉,寓意深刻、優美、典雅,有著很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抒情風格。而作為歌曲表現形式的旋律、節奏、音準等,都有其精致獨到之處。藝術歌曲的旋律委婉起伏、刻畫入微,著力配合詩歌揭示詩詞的詩情畫意。音準和節奏要求精準,強調色彩繽紛的效果和柔美的聲音等音樂形式美。音樂與詩歌渾然一體,音隨詩動、音中有詩、音中有畫。追求內容和形式相結合的統一美。
3.藝術歌曲強調心緒、意境的描寫
藝術歌曲自誕生之日起就因為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而失去了過分夸張的成分。多以簡潔而多樣性的結構形式、精煉的篇幅,優雅的旋律表達細膩、含蓄的情感、心緒、意境以及印象或象征性的朦朧感情,略帶憂郁和傷感。
4.藝術歌曲透露著高貴、典雅的氣質
“藝術歌曲”屬于室內樂,最早是在宮廷或具有一定地位和經濟實力的貴族的小型家庭聚會上演奏,因此,藝術歌曲通常帶有一種貴族氣質的高雅和知識階層的文化素養,卻很少有鄉土氣息。
其次,要把握好藝術歌曲的聲樂表演風格特點。聲樂表演作為音樂表現手段之一,其藝術審美價值,主要依靠演唱和表演環節予以體現。藝術歌曲的演唱作為聲樂表演的一種,其藝術審美價值的體現也必然依靠演唱和表演環節。因此,把握藝術歌 曲聲樂表演風格特點對于表現其藝術審美價值就顯的尤為重要。
1.藝術歌曲演唱發聲狀態和發聲方法十分考究
“藝術歌曲”要求在演唱過程中嚴格按照其特征進行詮釋。在準確把握住了藝術歌曲體裁、題材風格特點的同時,要反復朗誦歌詞,掌握歌詞的韻律、韻味、意境和語氣,并清晰地劃分樂句和結構層次。在演唱時為了避免因聲音過大而造成與鋼琴伴奏的失衡,要求發聲狀態以混聲、半機能為主。音量上加以控制,其喉嚨不要開得很大,完全可以用“哼”的感覺去吟唱。各聲區都帶有胸聲,但聽覺上不能很突出,進而產生出柔和抒情的感覺。咽壁始終處于穩定的開放、拉伸狀態,聲音焦點的位置居中靠前,用稍明亮的音色,聲音抒情而又集中,穿透力較強,整體線條要求清晰以增強其抒情性。強調發聲狀態的統一、音色的統一、聲音位置安放的統一、音樂表現的統一等諸多統一。講究控制和協調,聲音既要富于熱情又不能縱情奔放,既要含蓄內在又不失自然流暢,既要精細、純凈又不能流于嬌弱。富有彈性的、有控制的氣息始終支持著抒情柔和的演唱并隱藏在歌聲中,盡可以非常松弛地去享受音樂。體現嚴謹、理智和深厚的修養,體現精致、高貴、優 雅的演唱風格特點。
2.藝術歌曲演唱要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有機統一
無論在哪個時期,人們都非常重視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結合在一起表達完整藝術美的方式、方法。藝術歌曲是一種相對短小的聲樂體裁,它就是以鋼琴作為主要伴奏形式,鋼琴烘托歌唱,塑造歌曲的背景,用特定的音型或精致、豐富的肢體協同和推動聲樂演唱進一步渲染、襯托歌曲的意境和內涵、描繪自然景象、突出歌曲的音樂形象、深化作品的藝術主題。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相輔相成,體現出一體化特征,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達到兩者的和諧統一。這也成為了藝術歌曲演唱的典型風格特征之一。
3.藝術歌曲演唱的表演風格特點顯著
2005年《考試大綱》把考點前的“*”號都去掉了,其中包括能識記文學常識,這預示著文學常識在沉寂了三年之后,將“前度劉郎今又來”。下面對這一考點作一預測并對考生備考提出一些指導意見。
一、考什么
《考試大綱》對文學常識考點有三個具體要求:①識記中國重要作家的時代及代表作。②識記外國重要作家的國別及代表作。③識記文學體裁常識。
從這三個具體要求來看,其考點是在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別:中國作家要記住其生活時代及代表作,外國作家要記住的是其國別及代表作。對文學體裁而言,重點應是高中畢業生應該了解的一般常識。
歷年高考的文學常識題和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試題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時期(或國別)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現的文學常識為主,并適當向課外延伸,其衡量標準就是“重要”與否。
二、怎么考
文學常識題的考查帶有較強的綜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種文體常識放在一起綜合考查。從題型來看,可能會有以下幾種題型:
1.表述性單項選擇題
即把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中國古代、現代、當代作家,外國作家等相關的文學常識合理組合為四個選項,要求考生選出表述正確的或表述錯誤的一項。
例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2001年全國高考題)
A.《左傳》《史記》等歷史散文作品,以“實錄”的筆法將人物寫得真實豐滿,有血有肉。
B.《項脊軒志》以清淡樸素的筆法寫身邊瑣事,親切動人。它的作者歸有光被認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駝駝祥子》以及葉圣陶的《倪煥之》,是我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長篇小說。
D.馬克·吐溫和歐·亨利都擅長寫諷刺小說。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百萬英鎊》和歐·亨利的《警察和贊美詩》等都深受讀者的喜愛。
[答案]B 《項脊軒志》的作者歸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連線型單項選擇題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時代、作品的體裁(或主人公)等用橫線搭配連接,構成單項選擇題,要求選出對應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例1.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國別)及體裁對應正確的一項是(1998年全國高考題)
A.《秋浦歌》——杜牧——唐代——詩歌
B.《北京人》————現代——話劇
C.《哈姆萊特》——莎士比亞——英國——小說
D.《歐根·奧涅金》——歌德——德國——詩體小說
[答案]B 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萊特》是戲劇作品,D中《歐根·奧涅金》的作者是俄國詩人普希金。
3.填空題
例1.按要求填空。
(1)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它運用了 的創作手法
(2)雨果, 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 、 等。
[答案](1)《詩經》 賦、比、興 (2)法 《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這種填空題是單一的文學常識填空題,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結合。
例2.按要求填空。
(1)我國 代文學家 在《六國論》中,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六國破滅, , , 。 ,破滅之道也?!?/p>
(2)“衣帶漸寬終不悔, ”,近代學者王國維用這句詞形容治學過程中的執著境界,這句詞的原作者是 ,我們學過他的詞《雨霖鈴》。
[答案](1)宋(北宋) 蘇洵 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2)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4.判斷題
例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我國最早的國別體、紀傳體、斷代史史書,分別是《國語》《史記》《漢書》?!蹲髠鳌肥俏覈谝徊繑⑹略攤涞木幠牦w史書。( )
(2)盛唐時期,詩歌創作繁榮,流派紛呈,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有王維、孟浩然、陳子昂等,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等。( )
(3)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也妮·葛郎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主要人物老葛朗臺是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之一。( )
(4)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我國戲曲史上的浪漫主義杰作,描寫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它與《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為“臨川四夢”。( )
(5)現代作家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通過祁老人一家的生活變遷,反映了我國前后廣闊的社會生活。( )
[答案](1)(3)(4)正確;(2)錯誤,陳子昂不是山水田園詩人;(5)錯誤,《四世同堂》反映的是時期的社會生活。
三、怎么辦
文學常識浩如煙海,而且因為以前沒有把它列入考試范圍,考生并沒有多少有意識的積累,現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應茫然無措,而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備考:
1.粗讀原著,加深記憶。由于時間緊,內容多,在備考時考生往往只憑一些簡單的復習資料來識記,其結果,往往是基礎薄弱,識記模糊,答題時會“關公戰秦瓊”,張冠李戴。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珍惜時間的原則下,粗略讀讀原著,或讀讀作品梗概,對作品中的人物關系及主要內容稍作了解,這樣有助于加深記憶。
2.以課本為著力點,向課外拓展。作為恢復該考點的第一年,想必不會太難,肯定會以課本內容為主。因此,考生要重視梳理課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學體裁常識,對單元知識短文及課本后的附錄,如《中國文學的鑒賞》《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古代小說鑒賞》《現當代戲劇鑒賞》《中國古代文學概述》《魯迅的生平和創作》《唐詩簡介》等等絕不能等閑視之。在熟悉課本上的文學常識后以“重要”為標準,適當向課外拓展。
3.構建文學常識知識網絡。要從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這四大文學體裁方面,從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中分別找出最能代表該時期(或國度)最有影響的作家作品構建網絡。如我國古代小說可構建如下知識網絡:
上古先秦兩漢:神話傳說,它是我國古代小說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經》中, “精衛填?!薄翱涓钢鹑铡薄按笥碇嗡倍际瞧渲卸炷茉數拿?。
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說,分別以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
唐:主要是傳奇,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小說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陳鴻的《長恨歌傳》、白行簡的《女娃傳》、元稹的《鶯鶯傳》等。
宋:話本小說,它的出現標著我國白話小說的成型。代表作有《錯嶄崔寧》《碾玉觀音》等。
明清:有擬話本小說和章回小說。擬話本小說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馮夢龍編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寫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長篇章回小說又分演義小說和世情小說。演義小說有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吳承恩的《西游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等,這些演義小說基本上是由文人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世情小說有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長篇世情小說,也是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則是我國古代小說的輝煌頂點。此外,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鏡花緣》等均是清代小說精品。
一、“雙重結構”之“雙重”
布迪厄意圖論證的文學場的中心因素是戲劇、小說、詩歌。在社會空間中,按照商業等級的劃分,三種體裁價值由高到低分別為:戲劇、小說、詩歌;而按照聲望等級的劃分,三種體裁的價值由高到低又轉變為:詩歌、小說、戲劇。這些體裁之所以在兩個維度上呈現不同的價值走向,與精神狀態、經濟、政治三個因素的交互作用相關。在戲劇、小說、詩歌為重要構成成分的文學場中,精神狀態是指向場內運作的因素,而經濟、政治則以場外角色的身份對文學場的發展產生影響。
在以精神狀態因素主導的文學場內部,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矛盾斗爭過程:本來屬于對立體裁的詩歌、戲劇、小說卻會因為一些條件的出現而實現在一個平臺上的對話――一群本各有安屬的創作者,被本領域的人排斥,不同領域卻有著相同遭遇的人會聯合到一起,共同構建一個展現不同體裁的藝術立場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個體裁都在進行新的嘗試。因為有了其他體裁的對照,也就為新嘗試開拓了新視野。這是每個體裁都在開辟的一個探索區域,同時,他們也會有一個生產大眾期待的文學作品的區域,在這個區域里,作品按照獲得統治地位的人的生產理念生產。兩個區域代表兩種不同的寫作立場進行生產,探索區域里的作者充當覬覦者的身份,而商業區域里的作者充當維護者的身份,兩者是對立關系,但是也依賴于對方而存在于整個文學場中。
在同一題材內部,覬覦者與維護者的斗爭的實質是爭奪認可度。這種認可度最終會以作品在社會空間中被大眾認可的模式呈現。在爭斗的過程中,維護者必須時時提防被超越,而覬覦者則要抓住一切機遇超越維護者。為達到這一目標,兩個實現必不可少:增加文學生產者的數量,同時創造盡可能多的讀者,也就是把整個競爭背景放到社會大環境中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力量。
于是,這便涉及到一個問題:擴充自己的勢力從社會空間的哪個角度入手?首先是社會空間最有權威的力量――政治場的力量。不僅因為政治力量是社會空間中很有分量的力量,還因為政治力量意圖插足文化領域,通過法蘭西學院的權威的認可來為“好”的藝術生產樹立標桿。于是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知識分子本來是期望自主性的一類人,但是他們會把自己的某些主張擴充到政治場中去,造成了政治場中的不自主。他們這種公然向政治權威提出質疑的行為,目的是通過否定政治權威獲得在社會空間中更大的話語權,以表達與場內維護者決裂的決心。覬覦者在對抗政治權威的時候,他們也需要與有著相同際遇的畫家的力量。畫家的藝術生產場的革命性變化的歷程與文學場的遭遇一致,都是通過不斷否定前人的生產觀念來完成革命。所以,拉攏畫家來對抗政治權威很容易。而在拉攏畫家的過程中,覬覦者同時也把自己的主張擴展到繪畫生產場中。
當一次成功的革命完成之后,覬覦者變成了維護者,他們重提“自主性”命題,尋求體裁的自主生產,于是,現在的維護者們積極尋求與諸多對象的決裂。畫家不再接受作家的干預,作家不再接受政治家提供的模式。于是,畫家的作品中只尋求自己表達符號的運用,而不再是借畫作表達意義,作家的作品中也少有繪圖性語言的運用,一切的文學生產只是為了藝術而生產。
所以,文學場的革新是兩個維度上共同促進的結果。一是場內精神狀態發展的必然,一是政治、經濟因素的暗中作用。文學場革命的目的有,尋求一種新的文學生產理念,打破其他場域對文學場的干擾,一個好的文學生產方式是由場內斗爭的結果規定的,而不是由法蘭西學院規定的。
二、“雙重”之外
布迪厄的文學創作革命的雙重性是在研究十九世紀西歐文學革新過程中得出的結論,他特別以左拉的自然主義在十九世紀末取得一定文學生產話語權的過程為案例,對整個革新過稱的話語權力轉移進行分析。此外,以馬奈對繪畫場的革新為對比案例,說明這個過程在藝術場的生產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一種理論的意義是存在于特定時空中。也就是說,布迪厄以左拉與馬奈的案例說服讀者,在布迪厄社會學意義上,這個過程在歐洲十九世紀歐洲文學場的變革中是成立的。
不過,讀者在閱讀時難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布迪厄在整個論述的過程中都是強調作家對話語權的主動攫取,難道作者取得文學場話語權的過程中讀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讀者的的因素被暗含在三個因素里了嗎?布迪厄用左拉的例子來論證文學場權利的變遷,那么能不能通過對左拉的例子做更深入的探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呢?
提到自然主義理論的建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孔德的實證主義、達爾文的進化論、丹納的藝術觀、貝爾納的方法論。四個因素在社會空間風起云涌,引起左拉的關注,他深受影響,把這些時興的認知方式引入文學創作中。從布迪厄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如此的文學場更替過程:覬覦者一直在企圖超越維護者,兩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作為自然主義的最高成就集成者的左拉,對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福樓拜推崇備至,他甚至曾斷言“巴爾扎克寫盡人間百態”。左拉的創作力圖表現細節,文學作品是生活真實的寫照,但是生活本身的特征便是充滿瑣碎、片斷、平凡因子。
另一方面,左拉在創作中的確存在否定現實主義的一面,他在《論小說》一文中表達了此般觀點,他說:“現代小說(指自然主義小說―――筆者注)由于憎惡復雜和虛假的情節而變得越來越簡單;這是對冒險故事、傳奇性、令人昏昏欲睡的荒誕故事的一種反撥。人類生活的一頁,這就足以引起興味,引起深深的持久的激動。一點兒人的材料便比任何想象的情節更強烈地掀動你的肺腑。作家只要做出簡單的研究,沒有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結尾,只有對某個年代生活的分析……”左拉對現實主義文學的改造是,變現實主義文學的情節描寫為自然主義的細節描寫。他承現實主義對現實的描寫方式,并對他加以改造,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改造現實主義之不足。從現實主義到自然主義的文學變遷,是斷裂與繼承并存的現狀。
很明顯,左拉的勝利不止是作家的問題,還有讀者的認可。作家新穎的描述故事的方式、作家的宣傳、社會興趣走向是作品獲得公眾認可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左拉的創作經歷也并非一帆風順,縱然成名之后作品也長期受到政治干擾,理由是他的部分作品敗壞風俗。從一個角度上來講,這是左拉在不自覺的對政治場的意識形態的對抗。從對主流思想的反抗中,左拉的小說獲得更大的聲譽,從而他的讀者數量一路飆升。單憑一種起哄式的宣傳來贏得讀者似乎難以令人信服,一定還存在其他力量引導讀者選擇左拉的小說。
再回到對自然主義理論建構起到影響作用的四種文學思潮,他們也影響著當時社會空間中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這些來自精英理論前沿的思想風暴擴大了左拉的“讀者”的內涵。左拉的讀者中,有知識分子,有工人階級,有資產階級。他對現實主義的繼承還為他的文學革命拉攏保守讀者。而左拉的小說在當時與其說是主動向大眾展現自己,不如說是大眾選擇了左拉的作品,因為左拉的小說與他們的思想震動產生了共鳴。他們心甘情愿為左拉文學場話語權的獲得提供幫助。這些論述,布迪厄是缺乏的。
所以,布迪厄的“雙重”是斷裂層面上的雙重。
三、沒有“雙重”之外
通靈王妃的小說叫:《千年淚之通靈王妃》?!肚隃I之通靈王妃》是調皮娃娃創作的網絡小說,發表于小說閱讀網。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靶≌f”出自《莊子·外物》。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仙俠、武俠、科幻、懸疑、古傳、當代、愛情、家庭倫理篇、浪漫青春、游戲競技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并稱“四大文學體裁”。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