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

時間:2023-06-04 10:5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主義改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以“一化三改造”為核心內容的總路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以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為主體;

二是以解放生產力、實現為兩翼。

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和目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這兩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形成一個辯證的統一關系,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最顯著特點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其實質是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所有制問題。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41.答案要點 錯誤。

(1)1949年,標志著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2)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消滅了階級剝削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標志著社會 主義制度的確立。

42.答案要點: 錯誤。

(1)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產生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第3篇

目前,鑒于我市復查歷史錯案中涉及私房處理的問題不斷增多,為維護社會主義對私房改造政策的連續性,認真處理復查歷史案件中涉及的私房問題,根據中辦發(1987)7號、建設部(1987)城房字第575號、最高人民法院、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法(研)發(1987)30號等文件精神,特提出以下處理意見:

一、人民法院依法撤銷,改變原判決或裁定,涉及需要發還已沒收的房產問題時,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建設部法(研)發(1987)30號文件《關于復查歷史案件中處理私人房產有關事項的通知》,事先應與**市房地產管理局協商后處理。

凡駐**市行政轄區內的單位,在復查歷史案件中撤銷原決定,需要發還已沒收的私房時,如房屋產權已收歸國家所有,事先應與**市房地產管理局協商后再作處理。

二、有關部門在決定發還已沒收的私房時,應嚴格執行黨和國家有關私房處理的各項政策及規定:

1、原房屬于華僑房產的,按中辦發(1984)44號《關于進一步加快落實華僑私房政策的意見》、中辦發(1987)7號《關于落實華僑私房政策的補充意見》、(87)云僑辦字第257號《**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省城鄉建設委員會、**省財政廳對貫徹執行<關于落實華僑私房政策的補充意見>的意見》、建設部(87)城房字第575號《關于進一步處理好城鎮私房遺留問題的通知》、省建委(87)云建住字第658號《轉發建設部<關于進一步處理好城鎮私房遺留問題的通知>的通知》、市政府昆政發(1988)166號《關于落實華僑私房政策的處理意見》等文件的精神辦理;

2、原房屬于軍政人員出走棄留的房產,按中辦發(1987)7號、建設部(87)城房字第575號文件的精神辦理;

3、原房屬于“”中接管的,按中辦發(1980)75號《轉發北京市委關于處理機關部隊擠占私房進一步落實私房政策的意見》、建設部(87)城房字第575號和**市《關于落實期間私房工作中若干處理意見》等文件的精神辦理;

4、原房屬私改中被錯改的房產,按建設部(87)城房字第575號、建設部(85)城住字87號《關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會主義改造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市政府昆政發(1988)167號《**市落實私房政策的處理意見》等文件的精神辦理。

三、凡屬于符合**市對私有房屋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的房屋,不予退還,一律納入改造歸國家所有,并由市房管局統一經營和管理。

四、納入改造而未發定租的房屋,按規定補發定租。發放標準為被改造房屋實收房租的百分之四十。發放定租時間:一九五八年十月以前沒收的房屋,從一九五八年十月發至一九六六年九月底止;一九五八年十月以后沒收的房屋,從該房屋被納人改造之日起發至一九六六年九月底止。一九六一年九月以后沒收的房屋,定租發放不足五年的,按五年補足。

五、凡不屬中央規定應落實政策的房屋,即不屬于華僑房產、中被擠占的房產或私改中被錯改的房產等情況的房屋,仍維持原狀暫不予處理,待中央和國家作出統一規定后按章辦理。

六、租地建蓋的房屋,已收歸國有的不予退還;未收歸國有的,按市政府昆政復(1983)45號的政策規定辦理。

七、對應退還的房屋或補留的房屋,根據“誰占誰退”的原則,由使用單位、住戶單位或住戶本人負責騰退。如無工作單位并且無經濟收入的城鎮居民住戶,原來是由房管部門安排居住的,由房管部門從落實政策的房源中統籌安排或者予以補償。

第4篇

是杭城東部的一所杭州市教育局直屬中學、杭州市優質普通高中、浙江省二級重點綜合高中。

三自教育是杭九中富有特色的一種教育模式,從學生的“自學、自理、自律”入手,充分利用現有的一切教育資源,協調學校、社區和家庭的教育,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完善學校德育教育的管理制度。

擴展資料:

校園歷史

1932年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先生出資并募股創辦了杭州樹范中學。期間樹范中學的師生們跋山涉水,流亡到龍泉縣孔廟辦學。抗戰勝利后遷回杭州,校址在解放街直大方伯之西,緊靠廣濟醫院。

1956年夏樹范中學與杭州所有的私立學校一起,接受社會主義改造,變成公立學校改名杭州市第九中學。1959年杭州市政府將樹范中學的校舍劃撥給了浙二醫院。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2.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

3.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4.實踐論

5.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6.認識歸根到底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7.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

8.有條件性、有限性

9.生產方式

10.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11.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12.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

13.196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4.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

15.爭取

16.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17.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8.堅持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19.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0.社會的性質和所處的發展階段

2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2.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合作

23.科技體制改革

24.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進行

25.公有制的性質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

26.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27.決定性作用

28.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29.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30.集體主義

3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

32.改革創新

33.再分配注重公平

34.大病保險

35.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36.黨的性質決定的

37.第三大股東

38.70周年

39.杭州

40.英國

41.不完全正確,資本主義包含和民主資本主義。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而對于要保護聯合。

42.錯

社會主義社會本質: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擁有、共同生產、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產資料,使得沒有任何人可以騎到任何人頭上剝削壓迫.

社會主義政治框架: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占總人口絕對多數的人民當家作主.——回歸了民Z本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簡稱原意.

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生產資料公有制.

社會主義功能效果:消滅人民群眾最不要的黑社會、妓、、貧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保障和安寧的社會環境.

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僅是社會主義建設中自然而然的大生產副作用而已,絕不可當作主要目標追求,否則就是舍本求末剛蠢事.這就如同要讓自己活得好,就必須主要建設、維護身心健康,而絕對不可把一根腳趾頭和手指頭的健康當作主要追求目標.

43.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怎樣正確處下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協調和相互促進。在整體上面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2.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膽子要大了,步子要穩,要加快發展,但要注意協調發展。3.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44、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主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45題:有六大任務:1、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2、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46答:內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辯證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而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例如,麥粒的辯證否定,是萌芽、生長。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辯證的否定。

第二,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它是發展的環節,即發展是通過否定實現的。辯證的否定是舊質向新質的飛躍,是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變。

第三,否定是聯系的環節,辯證的否定不是新舊事物的一刀兩斷,而是要繼承和保留舊事物中的積極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舊事物區別開來,又把它們聯系起來。

第四,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揚棄是新事物對舊事物既變革、又繼承;既克服、又保留的關系。它體現了事物發展中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第6篇

有一位在團區委工作的同志,來信說:“現在回鄉來參加農業生產的初中、高小畢業學生中,有一些是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我們感到很不好辦:不明白這些青年能不能入社,因為近幾年來對地主和富農,一般是堅決不接收的;也不明白是不是能讓他們當民校教師,雖然現在掃盲的民師很缺乏;更不明白團的組織是不是也要去幫助和教育他們;有的基層團組織對其中有些是青年團員,思想很不通,說他們家是地主、富農,怎么能入團呢?”

應當怎樣正確地對待回鄉的出身地主、富農的青年學生,的確是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隨著農業合作對化運動的迅速發展和回鄉生產的青年學生日益增加,這個問題也更加值得注意了。

首先要明確的是,應當把這些青年學生和他們的地主、富農家庭區別開來對待。因為一個人的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是兩回事。決定一個人的成份,是他在社會上的經濟地位。這些青年既然是學生,沒有直接參加剝削,就不能把他們劃為地主、富農。雖然,他們因為出身地主、富農家庭,在思想上難免不受到剝削階級的影響,但他們終究年青,一般都是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何況,中國的青年學生又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再加上在解放以來轟轟烈烈的六、七年中,歷次偉大的社會改革運動和國家建設的實際斗爭,也給了他們以深刻的革命教育,他們中間絕大多數人今天是向往社會主義,愿意背叛剝削家庭做一個勞動人民,走革命的道路的。僅僅從許多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青年學生回到家鄉參加勞動生產,熱情地希望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也愿意為農村做些事情來看,就可以證明他們大多數是不愿意做剝削家庭的孝子賢孫,而是希望當勞動人民的好兒女。因此,我們黨一向是主張團結教育他們的。農村青年團組織要積極幫助他們清除剝削階級的思想影響,要告訴他們今天農村階級斗爭很復雜,現在回鄉生產,又生活在原來的家庭里,要更注意堅定革命立場,認識家庭的本質,與家庭劃清思想界限,應該督促和教育家庭愛國守法,接受改造;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鼓勵這些青年要努力生產和學習勞動本領,適當地分配他們擔任各種農業村文化建設等工作,允許他們來參加一些活動,使他們能夠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勞動人民,成為黨和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農村文化教育工作中一股積極的力量。我們如果采取相反的態度,歧視他們,以粗暴的手段對待他們,那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這對社會主義事業是不利的。

這樣的青年,既然大多是傾向革命的,他們很多人經過黨的教育,有很大的進步,成為青年團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團章也從來沒有規定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知識青年:不論怎樣都不能入團,那么看到他們中間有些人是青年團員,思想就不通,是沒有理由的。現在很多團員回鄉來生產,團的組織應當表示歡迎,及時把他們編入團組織,繼續幫助教育他們,讓他們發揮青年團員應有的作用。團的組織絕不能僅僅因為他們的家庭出身,就不讓他們過組織生活或者甚而主張取消他們的團籍。除非極個別團員回鄉后包庇家庭,墜落變質,堅持錯誤,教育無效,喪失了一個團員應有的條件,我們才應當嚴肅處理,直至開除他的團籍,以鞏固和純潔團的組織。

至于這些青年問到為什么不吸收他們參加合作社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他們關心這個問題,是合理的,是一種要求進步的表現,應當給他們以正確的誠懇的答覆。應當向這些青年說明:他們不是地主、富農,按照黨的政策規定,從原則來說,他們可以入社。可是我國農村原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地進行生產和過活,這就使他們入社的問題和家庭連在一起了,而在目前有很多地方是暫時不讓地主、富農入社的,所以這就造成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目前暫時不能人社的現象。對于這些青年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應該好好督促家庭接受改造,愛國守法,以便在不久的將來和家庭一起參加到合作社里來。所以這樣看來,他們仍然和其他青年一樣,是有光明的前途的。另外,也需要說明,在這些青年中間有的如果為社里所需要,或者他有獨立生活和勞動能力,又能和家庭妥善分居,那么他們也可以按入社辦法參加到社里來,不要籍故拒絕他們。

第7篇

青年人年富力強,生動活潑,積極熱情,容易接受新事物,是民族之花,是國家的精華,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現正處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就要結束、第二個五年計劃快要開始、我國農村現正處在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完成、合作社需要進一步鞏固、農業生產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時期。這個時候正需要大批農村青年擔負起發展農業生產、鞏固合作社、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來配合國家工業化,把我國建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但正在這個時候卻有不少農村青年不安心于農業生產,要求離開農村進到城市工礦中來。許多從農村出來的中小學生在不能升學后不顧回到農村中去,甚至因此產生不滿情緒。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目前合作社一般還缺乏經驗,辦得不夠好,因此一般農民收入暫時還比較低,去年城市工礦及國家機關人員也有某些工資增加得不盡合理等,這些都是造成農村青年不安心農業生產的物質因素,今后應逐步加以改變。但我認為農村青年不安心于農業生產的最主要原因還在于思想認識上不全面,甚至有偏差。因此幫助農村青年同志們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幫助他們對于整個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認識,就成為目前安定和提高農村青年的生產情緒、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從而做好農業生產的重要關鍵。現在我想從這個方面向農村青年同志們談一談以下幾個問題:

一、農業生產在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處的極端重要地位

農村青年不安心農業生產和中小學畢業生不愿意回到農村參加農案勞動的首要原因就是他們對農業生產在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處的極端重要地位認識不足。他們認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既然是以工業化為主體,因此就只有參加近代化工業生產才算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們認為在工業化建設過程中仍然從事于落后的手工經營的農業生產是沒有出息的。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不正確的。大家知道農業生產是人民的衣食來源,是提高和改善農民生活的主要途徑。不能設想,農業生產不發展,糧食和棉花等農產品生產不足,全國人民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他們還會有能力有積極性去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充分歸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保證人民的衣、食需要。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發展農業生產都是我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最根本的問題之一。農業生產對農民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發展農業生產,不僅可以保證農民自己充足的食用,而且只有這樣,農民才能拿出更多的剩余農產品去交換自已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品,如布匹、其他日用必需品和農具、商品肥料等。而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農民改善與提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

農業生產又是發展工業生產的基礎。大家知道,要發展工業必須有四個條件:第一,必須有充足的商品糧食和原料供應,我國輕工業產品的原料百分之九十是來自農業生產;城市工人所需要的糧食與副食品必須依靠農業生產來供應。農業生產如果不發展,不能夠及時地供給輕工業以原料,不能夠供應工人以充分的糧食和副食品,那么輕工業生產如何能夠維持與發展起來呢?工人的生活又如何能夠維持下去呢?第二,必須有足夠的資金,這種資金積累很大部分又直接間接來源于農業生產。大家知道,建立重工業是非常重要的,但重工業本身的資金積累是比較緩慢的。為了優先地發展重工業,就必須從農業生產和輕工業生產方面來積累資金。從第一個五年計劃來看,直接從農業生產方面所取得資金積累的比例,雖然已在逐漸減少,但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我國目前的資金積累,從輕工案方面所取得的,巳占整個積累的百分之五十。但是正如上邊所說,我國輕工業原料中的百分之九十是來自農業生產,如果農業生產不發展,不能供應輕工業以充足的原料,則輕工業生產的發展便會被迫停滯和衰退下來。這樣,國家也就會減少從這方面取得更多資金積累的可能。由此可見,發展農業生產對工業的資金積累不僅起著直接的重大作用,而且也超著間接的重大作用。第三,必須要有廣闊的銷售市場。我國發展工業的目的,不是為了輸出,而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家建設和全國人民日益增長著的生活與生產的需要。因此,我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主要是在國內而不是在國外。五億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就為工業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市場,輕工業產品百分之七十靠農村銷售,重工業產品銷售到農村的,同樣也占很大的比重。如果農業生產不發展,農民的購買力不高,工業品銷售不出去,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工業還能夠迅速發展嗎?第四,必須要有足夠的出口物資,換取外匯,來向國外購進工業設備,建些出口物資除了一部分礦產和手工業產品之外主要也是靠農產品,如果農案生產不發展,缺乏出口物資,無法購進工業設備,那么工業化也就自然成為空談。

以上這些情況說明了什么呢?它說明:發展農業生產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說明農業發展

與工業發展兩者之間存在多么密切而不可分離的關系。從此可見那些認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只要發展工業而不必重視農業發展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認為工人有前途從事農業生產沒有出息,這又是何等謊謬的想法!應該明確認識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正是最好地為加速工業化服務,而發展工業化又正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兩者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支援的,輕視農業生產,大家都去當工人,都去從事工業生產,不僅工業上吸收不了這么多人,而且因此減少了農業方面的勞動生產,結果只是破壞工業化,而不是支援工業化。從此可見農業發展必須與工業發展相適應,農民在農村中從事農業生產和工人在工礦中從事工業生產同樣是一件極其光榮的事業。工人、農民、戰士、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人民都是在不同的戰線上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面勞動,是一種合理分工而又共同協作,彼此之間并沒有輕重高低之分。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把各方面生產匯合成一個巨大的力量,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能實現。農村青年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突擊力量,是農業生產的生力軍,特別是具有科學常識的中學生和中等技術學校的畢業生,是把我國農業生產引向近代化的新生力量。必須認識自己所擔負的光榮歷史任務,克服那種不全面不正確的觀點,而安下心來,從事農業生產,做我國第一代有文化的農民,追隨著億萬農民群眾在農業戰線上創造出新的戰績來。

第8篇

我們大家都已經知道:總路線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大家也已經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心任務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什么叫做社會主義工業化?它為什么這樣重要?怎樣才能實現它?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一、什么叫做社會主義工業化?

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是要使中國由工業不發達的國家變成工業發達的國家,并把非社會主義的工業變成社會主義的工業。社會主義有兩種所有制,一種是全體人民所有制,也就是國有制;還有一種是合作社社員集體所有制。所以,社會主義工業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國營工業。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國營工業,也就是社會主義工業,但是還很不夠。許多工廠、礦山需要擴大,而主要的還是要努力建設許多新的大工廠,大礦山。這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事集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業實行社會主義的改造。這就是要按這兩種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方向,一步一步把個體手工業組織起來,變成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一步一步把私營工業變成國家資本主義工業,最后變成國營工業。

有人說:等到能用機器制造鋤頭的時候,就是工業化了。這是不對的。鋤頭這種東西,每一個鄉村打鐵鋪都能造出來。而且當國家實現了工業化的時候,農民就有了拖拉機和別的新式農具,用不著鋤頭了。

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工業化?工業發達不發達,有什么標準?我們把一個國家的工業和農業所生產的東西,用貨幣折算出來,當工業生產的價值比農業的多得多的時候,我們就說說這個國家充分實現了工業化,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所謂多得多,究竟是多少呢?如果工業只占了百分之五十多一點,農業還占著百分之四十多,我們就還不好說工業真正多得多。拿蘇聯來說,直到工業占了百分之七十,斯大林才宣告說:“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已堅實可靠地最終變成工業國家了。”(注一)

工業化還不僅僅是工業的數量問題。斯大林在蘇聯工業化時期說過:“把我國由農業國變成為能夠自力出產必需裝備品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底實質和基礎。”(注二)事實確實是這樣,要是山個國家不能自己生產各種工業、運輸業和農業的機器裝備,像我國現在這樣,怎么能叫做工業國呢?這就是說,工業化的實現,必須有高度發展的重工業。沒有重工業的國家,特別是我國這樣的大國,整個工業也就絕對不可能在全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到這樣大的比重。所謂重工業,是指的制造生產資料的工業,主要的就是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采煤工業、動力工業、機器制造工業等等,而以機器制造業為重心。工業中還有一類叫做輕工業,這是指的制造生活資料的工業,比如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等等。斯大林說:“不是說隨便怎樣發展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底中心,它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五金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底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注三)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重工業,自己不能生產機器,就只有長期倚賴別的國家供給機器,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經濟上獨立的國家。帝國主義從來不愿意看到中國有自己的重工業,過去總要用各種方法來控制和窒息中國的重工業,現在自然更不愿意把那些能夠制造機器的重要機器賣給我們,而要用各種可恥的罪惡的手段來阻礙我們建設重工業、實現工業化,就正是這個道理。

二、為什么必須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大家知道,我國到一九五二年就完成了經濟恢復的任務。在那短短三年的時間里面,我國的工業有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一九五二年全國工業生產總值,約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一倍半。而且所有主要產品的產量,除了煤這一項以外,其他的如生鐵、鋼、鋼材、電力、原油、電解銅、純堿、燒堿、水泥、棉紗、棉布、紙張、食糖等,都超過了或者遠遠超過了我國歷史上的最高年產量。舊中國時代工業中許多極端不合理的現象,特別是對于帝國主義經濟的極端依附性,也得到了改造。比如過去鋼鐵的生產過程,我們只有前半截,而缺少后半截。我們采掘出來的鐵砂,只有三分之一能夠煉成生鐵,其余的就得運到外國去加工,因為煉鐵的設備不夠。由于同樣的原因,我們煉出來的鐵,又只有一半能夠煉成鋼。至于把鋼錠軋成各種鋼材的能力,那就更談不到,我們需要的鋼材幾乎全部得由外國運進來。輕工業的生產恰恰相反,只有后半截而缺少前半截,比如紡織、麥粉、卷煙這些主要的輕工業所用的原料,大部分都要靠外國。這些問題,現在都得到了解決。機器工業被稱為一切工業的核心,而我國機器制造工業,解放前基本上只是給從帝國主義國家運來的機器做裝配工

作,至多是補充一些不重要的零件;現在也已經能夠生產許多比較大的和精密的機器。此外,有些工業品,如上海的紡織品、陶瓷和罐頭等,過去在國內銷售不了,只得運到南洋那些地方去,而現在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已經和國內市場結合起來了。

第9篇

關鍵詞:基諾族;經濟形態變遷;嵌合

Abstract:

The Jinuo, one of China’s mountainous ethnic groups, enjoyed a tradit ional economic pattern mostly dependent on the primary slash-and burn farming to gether with food forage and hunting activities. In this situation, economy, embe dded with the society, was combin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religion, and dancing. People followed a principle of mutual assistance and benefit. Later , the embed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of the Jinuo people had been totally broken si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eople’s commune, especially the refor m of hillside field and forest syste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 y. The Jinuo’s economy, asynchronous with its social change, has turned from a mutually-benefited one into the one oriented to the market. During this cour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Jinuo has taken on radical changes.

Key words: the Jinuo people;the change of economic pattern;emb edment

今天,當我們用經濟人類學的眼光來審視中國各個民族的經濟形態的演變情況時,不由 得想到了經濟人類學家卡爾•博蘭尼,他認為就社會與經濟的關系而言,社會是首要性與支 配性的。在他看來,在十九世紀之前,人類的經濟是附屬于其社會關系之下的,經濟對社會 而言,是一種“嵌入”的經濟,也就是說經濟是鑲嵌于社會體制之中的。博蘭尼認為,雖然 沒有一個社會不依靠一定的經濟制度而存在,“但是在我們這個 時代 之前沒有一個時代的經 濟是受 市場的控制(即使是大體上)而存在的……事實卻是:在交易上圖利從沒有在人類經濟上占 過如此重要的地位。雖然市場的制度從石器時代后期就已普遍出現,但它在經濟生活中的角 色只不過是從屬性的。”①然而到了十九世紀,社會成了市場社會,市場經濟不再是“嵌 入”社會,而是相反,市場宰制了社會。

具體到中國的情況,我們知道九十年代以后,中國逐步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 日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了。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在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經 濟形態處于自給自足或者是處于互惠經濟中的各個民族,他們在從傳統經濟形態向市場經濟 演變的過程中,其變遷的實質是如何的,這種變遷與各個民族的社會文化的關系又是如何的 ,是值得從事民族經濟 研究 的學者關注的,因為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民族經濟變 遷與社會文化變遷的關系。本文即是 應用 博蘭尼的 理論 來 分析 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之一 的基諾族②的經濟演變情況,從而來探討在此過程中基諾族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關 系。

一、基諾族的傳統經濟形式③

20世紀50年代以前,基諾族的經濟生產,實行村社土地公共所有制,處于以刀耕火種的 山地農業為主,以狩獵、采集等為輔的經濟狀態。

1.刀耕火種山地農業

基諾族聚居的基諾山和散居的地區全部是山地,沒有成片的壩區。農業生產全部在開墾 的山地上進行,是典型的山地農業。刀 耕火種是山地農業的主要耕作 方法 。通常在春節后或上一年底開始砍樹,待被 砍倒的樹木曬干后便焚燒,燒后的草木灰布滿地面成天然肥料,有的厚達一二寸,此后稍事 平整即行播種。耕地采用輪種制,輪作時間有一定年限,一般為燒一次荒種一年,少數種二 年,然后丟荒。

2.狩獵

在基諾族的傳統經濟中,狩獵是基諾族男子的主要副業,也是基諾族獲得肉食來源的一 項重要活動,在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基諾山原始森林里動物繁多,基諾族人傳統狩 獵對象大致可分為獸、鳥、鼠三大類。他們常用的狩獵工具是:外地買來的火藥槍,自制的 弩,用棕繩搓成的支在鳥類通過的地方的扣子,設在野獸常走 的路上的彎弓,打馬鹿、麂子、野豬、野牛、老熊等的毒箭和跳槍。基諾族打獵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村社組織的集體打獵。第二種打獵的形式是幾戶聯合起來打,即誰家發現較大的野 獸蹤跡,便約幾戶一起去打。第三種形式是個人發現后自己去打。

3.采集

采集是基諾族女子的主要副業。基諾人經常性的副食蔬菜靠采集,于是婦女們在農業勞動中 必 背一個大背籮,以裝隨時采集到的各種野菜、竹筍、菌子等。大多數采集物現采現吃,有的 需經過加工,存放著以備常年食用。在濕熱帶森林中植物繁多,可以采集食用的野菜類有: 耳朵菜、青樹的果與嫩葉、梨板菜、馬蹄根、芥菜、薄荷、魚腥草、野豌豆、刺五加、香椿 、大刀豆、麻根、橄欖皮等。竹筍類有:甜竹筍、若竹筍、毛竹筍、麻金竹筍、大泡竹筍、 斑竹筍、金竹筍等。竹筍可以鮮吃,也可以經過泡、晾、燙、腌、壓、浸等加工后貯存起來 , 常年備用。菌類有:木耳、雞樅、牛舌菌、奶漿菌、大紅菌、辣菌、白參等。菌類多數隨采 隨食,但如木耳、雞棕、白參等亦可曬干貯存,常年食用。果類有:芒果、毛荔枝、青果、 澀梨等。此外還有人工培植的香蕉、芭蕉、黃果、桔子、泡果、番木瓜等水果。塊根類有: 青山藥、綠山藥、硬殼山藥、黃山藥、四菱、蘑芋、芭蕉根、滕蘿卜等。蟲類有:蟬、螞蟻 、蝌蚪、蟋蟀、酸蜂、蜂蛹等。

第10篇

1976年,高中畢業的王浩秋被分配到“上海老大同油醬店”。“”過后的上海人對于城里老字號“單位”的重視程度是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的。王浩秋在這里“學生意”很賣命。

1954年開始的公私合營,是解放后中國對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所采取的一種方式。簡而言之,當家人是“公家”的,但以前的老板作為“資方代表”可以享受較高的工資和股份分紅。

認認真真的王浩秋很快發現,這家老字號中,真正掌握技術核心的都是單位里謹慎寡言的“資方代表”。

香糟的生產工藝看起來很簡單,將酒廠的黃糟運來,拌上老曲引子,再加上磨碎的香辛料,一起攪拌均勻后,封進小口的陶壇子里,陳放兩年就可以了。

但細細推敲下來,這里每一步都暗藏玄機。

比如酒糟是味道的底坯,原料酒糟不好,香糟根本出不來,而原料糟是與黃酒廠的生產工藝分不開的,所以要做糟,先得懂做酒。

比如作為發酵種子的老糟曲種與原料糟的配比是多少,一定要把握“輕酵慢漲”的原則,也就是說不能放得太多,要在確保全部香糟發酵的前提下,盡量少地用老糟曲。

再比如香糟味型的點睛之筆是中藥香料配方,香料可以多一味,也可以少一味,比例可以多一點,也可以少一點,就像炒菜時放的鹽和糖一樣,有一個寬容的范圍,但一定有一個最佳的比例。這個比例老師傅一般是不外傳的,能夠傳給你的比例也能用,但往往少了一口味道上的神韻。

王浩秋是高中畢業生,在恢復高考前的1976年那會兒,他幾乎算是單位里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了。但他也是一個有心人,這一點他秉承了老一代上海技術工人的優良傳統――踏實認真、刻苦鉆研。

隨著老一代師傅們的退休,王浩秋成了廠里為數不多的掌握香糟生產全部技術核心機密的人。但是,這又有多大的“用處”呢?

1993年,改革開放后的上海顯然已經容不下鬧市區里放著這么一個醬園子了,老大同搬到了青浦縣趙巷鎮,名字也改為“上海老大同調味品廠”,王浩秋任廠長。

此時上海的餐飲市場已然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房租水電等固定成本節節攀升,但本幫菜的生產效率和菜肴利潤卻上不去;廚師的手藝越來越速成化了,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越來越弱,但脾氣和工資卻上去了;由于城區黃金地段價位的不段攀升,城市化改造實際上演變成了現代工商業對傳統服務業的格式化改造。

不知不覺中,上海的餐飲業也在進行著某種“格式化”:高檔化菜肴一定比實惠化菜肴賺得快;快餐化飯館一定比手工化飯館混得好;“添加劑廚師”一定比“老手藝廚師”吃得開。

“同治老正興”、“源記老正興”、“一家春”、“同泰祥”等一大批老字號本幫菜館紛紛消失了。

王浩秋的地盤比原來更大了,但老大同香糟的銷路卻比原來更差了,這是王浩秋無能為力的。

更麻煩的還在后面。香糟生產本來是一種根據傳統經驗試制出來的調味品,如果要擴大銷路,顯然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的香糟鹵比需要再次加工的香糟泥更好賣。

要把香糟泥加工成香糟鹵,技術上一點不難,只需要在香糟泥里兌點黃酒和水,入味以后再濾掉糟渣雜質即可。一包香糟泥市售5.5元,一瓶上好的陳年黃酒市售18元,加工出的糟鹵本應比黃酒更貴才對,但現代食品工業的“技術”,可以使一瓶香糟鹵僅售5元。

如果王浩秋也想做香糟鹵的話,那么他的產品得過幾道指標關,比如酒精度含量≥1.5;總氮含量每100毫升≥0.18克;污染物、真菌毒素、微生物含量也有相應的限量等。這些林林總總的檢測指標幾乎意味著香糟鹵最重要的市場通行證。

但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樣,5元錢一瓶的香糟鹵成了業內人人皆知的、味道上的“高分低能”者,它當然還是香糟鹵,但那種四平八穩的香型是完全不可能讓當年的杜月笙魂牽夢縈的。比起“歐、顏、柳、趙”來,印刷體的“楷書”更“科學”和“規范”,但印刷體的“楷書”卻沒有“味道”了。

從監管部門的角度出發,出臺這樣的管理規定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沒有規矩市場會更亂,但這種只認硬指標不認軟文化的“科學”態度是存在著明顯漏洞的,因為它換了一種方式更為直接地宣判了傳統風味的死刑。

尊重科學與尊重文化是彼此矛盾的嗎?以物為本的“標準”一定高于以人為本的“規矩”嗎?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或許這個問題真的“很傻很天真”吧!

2013年10月,老大同在青浦的租地合同到期了,趙巷鎮也對這塊地皮有了更具“發展前景”的規劃。于是,這個上海最地道的糟香風味生產基地從此不得不搬出上海。而此時,王浩秋本人已經58歲了,再過兩年,他也得退休了。

第11篇

關鍵詞:遼寧省;耕地變化;灰色關聯;驅動因子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6-0039-02

保護耕地、確保糧食安全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要求。我國耕地減少的趨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加強耕地變化的研究,分析耕地變化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保護耕地具有重要意義。遼寧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遼寧省人均耕地為0.097公頃,僅是東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的1/2,低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平均水平。筆者根據統計和普查資料,運用統計描述法和灰色關聯數學模型,分析了遼寧省耕地面積變化趨勢及其驅動因子,為該省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實現東北商品糧基地的振興提供一定的科學參考。

1耕地變化規律

1.1耕地總量動態變化趨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建國以來,遼寧省耕地總量由1949年的473.93萬公頃下降到2005年的385.66萬公頃,其變化過程大致經歷了短期增長――持續減少――波動減少3個階段。

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及政府鼓勵開發各類荒地措施等都激發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加之大規模的建設還沒有起步,使這時期耕地面積逐年增加,由1949年的473.9萬公頃增加到1956年的486.50萬公頃,7年耕地面積增加了2.65%,凈增加了12.57萬公頃,平均每年凈增加1.80萬公頃,達到了建國以來的頂峰。

持續減少階段(1957―1995年)。1957年以后,由于自然災害、農村修建水利工程設施等破壞、占用耕地,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及“開發區熱”和“房地產熱”等占用耕地,使這一時期耕地面積呈現逐年減少趨勢,從1957年的482.92萬公頃下降到1995年的歷史最低點338.97萬公頃,42年減少了29.9%,凈減少了143.95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3.43萬公頃。

波動減少階段(1996―2005年)。這一時期,政府加大了耕地保護力度,強化了土地產權管理等措施,耕地急劇減少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于遼寧省人口不斷膨脹,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基本建設規模擴大,非農用地增加,使耕地總量仍處于下降階段,除1996年比1995年增加較明顯外,1996年以來耕地面積仍呈減少趨勢,2005年耕地面積為385.66 萬公頃,比1996年減少了30.59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3.40萬公頃。

1.2人均耕地動態變化趨勢

由圖1可以看出,50多年來,遼寧省人均耕地面積由1949年的0.259公頃下降到了2005年的0.097公頃,總體上呈明顯下降趨勢。其變化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緩慢遞減階段(1949―1953年)。人均耕地變化呈現緩慢遞減趨勢,原因在于盡管這時期耕地總量有所增加,但人口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急劇下降階段(1954―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明顯減少,這主要是由于這一時期耕地面積總量在減少,人口數量急劇在增加。

波動減少階段(1996―2005年)。人均耕地整體依然成減少趨勢。這一時期除1996年比1995年有點增加,其他年份依然在減少,但減少的速度比上一階段平緩了,這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大了對耕地的保護力度,同時,國家也加大了對計劃生育的實施力度,嚴格有效控制人口增長。

2 耕地變化驅動力關聯度計算

本文將遼寧省1996―2005年的耕地面積數據作為分析樣本,耕地面積作為參考序列,篩選出年末總人口(萬人)、城鎮化水平(%)、GDP(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萬元)、糧食單產(公斤/公頃)、客運量(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平方米/人)、工業總產值(萬元)8個影響顯著的因子作為比較序列,運用灰色關聯數序模型對遼寧省耕地數量變化驅動因子進行灰色關聯度計算及其排序,結果見下表。

從上表來看,遼寧省耕地數量變化與其各驅動因子之間的灰色關聯度大小排序是:總人口數>城鎮化水平>客運量>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糧食單產>GDP>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投資額。

3關聯度對耕地變化的驅動力分析

由上表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耕地數量變化與總人口數、城鎮化水平、客運量、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的關聯度很大,都在0.90以上;其次是糧食單產,在0.89;再次是GDP、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投資額,相對小一些。顯然關聯度在0.90以上的驅動因子總人口數、城鎮化水平、客運量、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都和人口有關系,所以,這三個驅動因子可以歸為一類,命名為人口壓力;糧食單產反映了技術水平,自成一類,命名為農業技術進步;驅動因子GDP、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投資額都反映了經濟水平,可以歸為一類,命名為經濟發展。

3.1人口增長對耕地變化的驅動分析

人口因素是引發耕地變動的最基本要素。人口增加導致住宅用地、公共設施、交通、城鎮建設等各項用地需求增加,造成耕地總量不斷減少。1949年,遼寧總人口為1 830.5萬,2005年增加到了4 189.2 萬,年均約增加42.1萬人,而同期耕地面積由473.93萬公頃減少到了385.66萬公頃,凈減少88.27萬公頃,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得出其灰色關聯度高達0.97,這表明人口增長導致耕地剛性減少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此外,人口不斷增加,使新增人口的居住用地需求也在增加,加之人均居住面積的加大,必然要有一部分耕地被占用。同時,人口的增加也導致客運量的上升。遼寧省客運量從1990年的4.5億人次增加到了2005年的6.1億人次,年均增加0.1億人次,對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加大。總之,人口不斷增加,耕地總量卻不斷減少,導致人均耕地不斷減少,耕地的生產壓力逐漸加大。建國時,遼寧省人均耕地面積為0.259公頃,到2005年減少為0.097公頃,較1949年減少了62.55%,僅是東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的1/2,遼寧省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3.2農業科技進步對耕地變化的驅動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耕地變化與驅動因子糧食單產的灰色關聯度是0.89,反映了農業科技進步與耕地變化也存在密切關系。遼寧省糧食產量由1990年的1 479.4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 745.8萬噸,糧食單產由1990年的每公頃4 785千克增加到了2005年的每公頃5 715千克。從我國農業發展的歷程來看,農業科技不斷進步是糧食單產不斷提高的重要因素。遼寧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2005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了152.7萬公頃,機耕面積達297.9萬公頃,分別比1990年提高了44.2%和26.1%。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得到提高,由1990年的1 012萬千瓦小時提高到了2005年的1 801萬千瓦小時,增加了77.9%。化肥使用量也不斷增加,由1990年的85.1萬噸增加到了2005年的119.8萬噸。但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也使得人們開始尋找提高收入的新的土地經營方式,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加大經濟作物和林牧漁農業生產方式的比重,使得一部分耕地變成園林、林地、魚塘等,導致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

3.3經濟發展對耕地變化的驅動分析

通過上表看到,耕地變化與驅動因子GDP、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投資額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82、0.80、0.73,說明經濟發展對耕地變化也有明顯的驅動作用。1990年以來,遼寧省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迅速,全省GDP總量以年均9.44%的速度增長,由1990年的1 062.7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8 009.0億元,增加了6.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以年均20.1%的速度遞增。經濟的快速增長往往與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大幅度增加密不可分,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又與土地的占用有密切的關系,基本建設項目增加,城市范圍日益擴大,郊縣農村城市化加快,政府、高校等機構盲目占地擴建,都會導致耕地的大量減少甚至破壞耕地。

除上述三大主要驅動力外,耕地數量的動態變化還與國家的重大宏觀政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土地政策對耕地數量的變化起到了振蕩器和減震器的作用,盡管耕地數量變化是社會長期經濟、人口、科技等因素作用累計的結果,但政策可以起到緩和或是加速的作用。50多年來,遼寧耕地數量變化過程中出現了數次變動,都與國家的宏觀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如解放初期,和土地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廣大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充分調動了農民開墾荒地的積極性,導致耕地面積逐年增加;上世紀末,國家推出高科技開發區的政策,引起前所未有的開發區建設熱潮,其后的“房地產熱”又進一步加劇耕地數量的減少;自1998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以來,遼寧省退耕還林面積急劇增加,由1998 年的0.16萬公頃增加到2003的9.42萬公頃,退耕面積是1998 年的58.9倍。由此可見宏觀政策也是影響耕地變化的重要驅動因子之一。

參考文獻:

[1]湯江龍,等.山西省耕地面積變化影響因素分析[J].華東理工學院報,2005,(2).

[2]詹長根.近50年湖北省耕地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J].資源調查與價,2005,(23).

[3]嚴巖等.中國耕地資源損失驅動力分析[J].生態學雜志,2005,(7).

第12篇

[關鍵詞] 張天翼;《寶葫蘆的秘密》;教育

童話,通過自然萬物的人格化手法以及奇幻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向少年兒童滲透“崇尚善良、戰勝邪惡、向往勇敢、同情弱小、頌揚聰明勤勞、克服懶惰愚蠢”等人生哲理。[1]因此,可以說童話是教育少年兒童的良好途徑。《寶葫蘆的秘密》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張天翼先生1956年創作的最后一部中篇童話作品,也是他兒童文學創作的巔峰之作,1963年及2007年根據這部童話改編了同名電影,它所講述的寶葫蘆的故事及其思想主題影響了整整幾代人,具有非常深遠的教育意義。

張天翼曾說過,兒童文學作品“要讓孩子們看了能夠得到一些益處,例如使孩子們能在思想方面和情操方面受到好的影響和教育,在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方面或是性格品質的發展和形成方面受到好的影響和教育等等”[2]357。那么《寶葫蘆的秘密》要使少年兒童受到怎樣的教育呢?他在《為〈寶葫蘆的秘密〉再版給小讀者的信》中說:“我正是要批判那種總想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才寫了這篇故事的。”[2]356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寶葫蘆一向是正義、善良的形象,是寄托人們美好向往的“靈物”,而張天翼卻在《寶葫蘆的秘密》中將其塑造成一個誘人不勞而獲的邪惡形象,認為葫蘆對少年兒童思想造成了毒害。在故事中,小主人公王葆得到了一個神奇的寶葫蘆,從此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事都用不著親自去做。釣魚、做飛機模型、下棋、買自行車以及考試等等,只要他一想,寶葫蘆就會替他完成。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任何東西,包括吃的、用的、玩的,都是人們通過勞動獲得的,如果自己不想費勁,又想要什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寶葫蘆也不能憑空變出東西,它只是將別處的東西拿過來,將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比如王葆要寶葫蘆替他數學考試,可寶葫蘆只能把蘇鳴鳳考完后的答案變到王葆的試卷上,這和偷是沒什么區別的。“在這個世界上過活,如果自己不勞動又要享受現成的,就只有剝削或者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舊社會的地主老財、資本家就是這么干的。在咱們新社會,根本不興這么干。誰要這么干,誰就沒有好下場。”[2]355王葆依靠寶葫蘆偷《科學畫報》、做電磁起重機、換考卷等一系列事情的后果是不能和大家享受“普通的幸福”,寶葫蘆給他帶來了更多的麻煩和煩惱。當他甚至懷疑爸爸、媽媽和同學都可能是寶葫蘆變出來的虛幻形象時,寶葫蘆給他的心靈帶來的負擔已非常沉重,最后他只能把寶葫蘆的秘密告訴大家。與此同時,他也領悟到“以后可別再做這一號夢了!要做,就得做一點兒別的夢”[3]231。意即以后再也不做不勞而獲的夢了。如此,作者通過對不勞而獲后果的諷刺,肯定并贊揚了勞動的作用。與此同時,《寶葫蘆的秘密》宣揚了集體主義精神,號召孩子們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斗。

《寶葫蘆的秘密》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此時我國正處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這樣特定的歷史環境對作者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張天翼的作品必然會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與使命感。這是時代和作家的思想傾向共同決定的。”[4]而宣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便是受此時期影響的表現。王葆雖然依靠寶葫蘆不勞而獲,卻時時想著集體,總想為大家做點事:為學校添新校舍、捐贈圖書,為小組制作電磁起重機等等,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孩子們樹立集體主義意識,并且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作出自己的貢獻的。張天翼曾說過:“今天的少年兒童一定要好好學習和勞動,從小就培養自己不怕困難、敢于和善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將來好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2]356所以當寶葫蘆對王葆說“一個人為什么要學習……不是為了學好一行本領,將來可以掙錢么?錢――你要多少就能有多少,有我!”[3]213時,作者這時讓王葆心里想的是“將來要有很大的成就,要對祖國有很大的貢獻”[3]214。

除此之外,《寶葫蘆的秘密》教育少年兒童與朋友正確交往。這主要從王葆與楊拴兒、與以姚俊、鄭小登為代表的王葆的同學們的關系中體現出來。楊拴兒 “手腳不干凈”,他不知道寶葫蘆的存在,卻發現王葆無緣無故地得到許多好東西,所以他理所當然地認為王葆是個手法高明的慣偷。為了能和王葆攀交情,他先是要和王葆結拜,看王葆不為所動,又要“拜師學藝”,還慫恿王葆抽煙,再不行就恐嚇、敲詐。而以姚俊、鄭小登為代表的王葆的同學們,在王葆沒有拿到寶葫蘆前,經常和他在一起玩,王葆享受著“普通的幸福”。后來寶葫蘆將《科學畫報》放進王葆書包里,王葆為了不讓人發現,就抱著書包捂著肚子,同學們誤以為他肚子痛,要送他去醫院,要用熱水袋給他暖肚子;王葆利用寶葫蘆偷換別人試卷被發現后,跑到了野外,這時他爸爸發現了一大堆不屬于他的東西,認為是他偷的,可是王葆的同學們卻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可不相信王葆會干這樣的事。”[3]225通過楊拴兒和王葆同學的對比作者想讓孩子們懂得:朋友不是“哥們義氣”;只有真情關心、幫助對方,相互信任才是真正的朋友。

《寶葫蘆的秘密》在引導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寶葫蘆的秘密》的教育意義未能達到一個理想的高度。作者為批判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而寫了這個故事,但這個思想意圖表現得不夠充分,以至于產生了一些“副作用”:一些小讀者在讀完《寶葫蘆的秘密》后,仍然有要個寶葫蘆的想法。而在2007年根據這部童話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后,居然出現了許多“親葆派”,他們認為王葆自私貪心,把錯誤都推給寶葫蘆,一點都不愛惜它,因而他們希望寶葫蘆能來到自己身邊,自己一定會好好對待寶葫蘆。

為什么作者一再強調不勞而獲的嚴重后果,強調寶葫蘆的壞處,還是有人想要得到寶葫蘆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這些孩子還處于成長發展階段,對于他們沒有嘗試過、經歷過和接觸過的事物,不能分辨好壞,再加上孩子們愛幻想的天性,僅憑作者的“一面之詞”,斷絕孩子們要寶葫蘆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更何況,他們也會想好好利用寶葫蘆為大家做好事。第二,孩子們的學業負擔太重,看完這個故事后,萌生出要一個寶葫蘆來幫助他們分擔甚至全部解決負擔和煩惱的想法也就不足為怪了。第三,寶葫蘆能替主人著想,要什么變什么,盡管那是偷,最后卻被主人用火燒,用刀劈,直至被趕走,孩子都是有同情心的,難怪他們會恨王葆而可憐寶葫蘆。而且這個故事只是王葆的“黃粱一夢”罷了,沒有真正造成惡劣的后果。人都有趨利避害心理,盡管寶葫蘆能像變魔術一樣變出任何東西,但如果把它寫得更“壞”,而且結尾部分把王葆不勞而獲的后果寫得再嚴重一些,那么小讀者自然會避開。

我們還應看到,這部童話的說教意味太濃。“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以載道’的文藝理想左右著張天翼的創作思維,教化的目的使他背負著沉重的‘樹人’理念,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反帝、反封建及20世紀50、60年代祖國建設高漲熱情的感召,張天翼童話的幻想不得不負載過多的成人理念,讓幻想的翅膀載上沉重的負荷在成人的世界上空低翔,以致‘整個文學成為政治與說教的附屬品’。”[5]在故事中,作者多次明示或者暗示讀者要重視群體意識,熱愛集體,要時刻牢記建設祖國的重任。比如王葆拿到寶葫蘆還沒多久,就想著為學校添一座新校舍;寶葫蘆告訴王葆有它在就不用為錢發愁時,王葆卻想著要為祖國作貢獻。后來寶葫蘆多次勸誘王葆自私一點,多為自己著想,王葆聽信了它的話,反而使得他越來越孤立,享受不到集體的樂趣,最終在他放棄了寶葫蘆,放棄了“特殊幸福”后,重新回到了集體,才又享受到了“普通幸福”。這種說教的方式不僅不易被兒童接受,而且嚴重影響作品的文學性和趣味性。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深層積淀,中國兒童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一直被當做教化的對象,張天翼也未能擺脫這種制約,因此他的童話“還帶著成人的諄諄教誨的面孔,傳承著成人式的對世界的渴望和幻想”[6];二是由于作者受到“左聯”的影響,理論上有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創作中有概念化、公式化的傾向;三是由于當時的歷史環境造成的。前文提到過,當時正處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空前高漲,張天翼受此影響,在童話里表達出希望孩子們熱愛集體、報效祖國的愿望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由于《寶葫蘆的秘密》過于強調教育性,以致其想象張力不強。在文學藝術形式中,童話是最富于幻想的文學體裁,沒有幻想,就沒有童話。張天翼被譽為“中國的安徒生”,有人曾這樣評價他以“超越時空羈絆的豐富想象使他的童話作品成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豐富遺產,奠定了他在中國童話發展流程中的鼎足地位”[5];然而,這種“豐富”的想象力只是相對于作者那個特殊的時代,相對于“中國式”的童話說的。《寶葫蘆的秘密》中,當王葆得知寶葫蘆擁有特殊能力的時候,想到的只是吃的、喝的以及給學校捐校舍,給自己全身掛滿獎章。對于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成天想著為學校,為自己爭榮譽,這種想法肯定是不切實際的。此外,故事中的寶葫蘆的原型取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再加上作者的一些修改,寶葫蘆變成了會說話的葫蘆,但另外一個想變什么就變什么的功能反而“退化”了,因為寶葫蘆變來的東西只是偷來的(當然是作者刻意為之),除此以外,再無什么特殊之處。與其“功能相似”的日本機器貓哆啦A夢,口袋里裝有2 000多種來自于未來的道具,且引人向善、具有教育勵志意義,與之相比,寶葫蘆就顯得很蒼白了。2007年上映的同名電影中寶葫蘆的形象稍稍彌補了原著中的缺陷。電影中的寶葫蘆有了一雙眼睛、一張小嘴以及一雙手,變得很可愛,而且說話幽默。同時它能變成飛機帶人在空中飛,能帶人走進電影的世界。不過寶葫蘆已不再是原著中的邪惡形象,而是變得善良了,令一些孩子更想得到它了。

童話可以充當鏡子,讓孩子們在閱讀童話的同時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并改正缺點。張天翼的童話在中國童話發展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童話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童話所產生的教育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其不足之處。如何更好地發揮張天翼童話的教育意義,并彌補其不足,正是我們今天研究張天翼及其童話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沈虎根,方衛平.專家談童話的教育功能[J].家庭教育(幼兒家長),2002(06).

[2] 張天翼.張天翼文學評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 張天翼.張天翼童話選(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4] 孫靜.張天翼童話的藝術魅力[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01).

[5] 田桂香,郭本思.張天翼童話:沉重的幻想翅膀[J].齊魯學刊,200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大埔区| 姚安县| 马山县| 油尖旺区| 宜黄县| 阿勒泰市| 南宫市| 高唐县| 瑞昌市| 大冶市| 宜春市| 福安市| 依兰县| 杭锦后旗| 宁远县| 正阳县| 寿宁县| 桃园县| 江川县| 万州区| 文登市| 呼玛县| 偏关县| 葵青区| 盱眙县| 花莲市| 揭阳市| 潍坊市| 双柏县| 苏尼特右旗| 双牌县| 林周县| 沂源县| 中西区| 大安市| 富平县| 漳平市| 乌苏市| 安福县|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