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8: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成語故事拔苗助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讀《拔苗助長》得到的啟示
玉門市第二小學四(三)班 吳孟?@
指導教師 顧顏花
今天天氣不好,從早到晚一直刮風。我只好呆在家里看書,成語故事——《拔苗助長》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一個農民,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一些,他每天都到田里去看,感覺禾苗天天如此,根本沒有生長的跡象。怎樣才能讓禾苗長得快一些呢?他思來想去,終于想出了一個令自己滿意的好辦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從泥土里向上拔,沒過幾天,禾苗就枯萎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不能違反客觀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急于求成,盡管出于好意,結果只能是把事情辦壞。
【狼】狼心狗肺、狼煙四起、狼子野心、狼狽不堪、狼狽為奸、豺狼成性、豺狼當道、引狼入室、聲名狼藉、杯盤狼藉、狐疑不決
【獸】困獸猶斗、如鳥獸散、人面獸心、飛禽走獸、珍禽異獸、衣冠禽獸、洪水猛獸、狼吞虎咽、鹿死誰手、中原逐鹿、象牙之塔、盲人摸象、貓鼠同眠、黔驢技窮、一丘之貉、管中窺豹
【魚蟲】金蟬脫殼、蠅頭微利、花飛蝶舞、螳臂擋車、魚躍鳥飛、如魚得水、獨占鰲頭、井底之蛙、甕中捉鱉、蝦兵蟹將、鷸蚌相爭、沉魚落雁、緣木求魚、蜻蜓點水
2 帶有動物名稱的成語的寓意 引狼入室—— 喻招來災難;心猿意馬—— 喻三心二意
魚目混珠—— 喻以假亂真;兔死狐悲—— 喻同類悲傷
老驥伏櫪—— 喻年老志高;引蛇出洞—— 喻騙人離開
馬到成功—— 喻大功告成;引狼入室—— 喻招來的災難
心猿意馬—— 喻三心二意;馬到成功—— 喻大功告成
兔死狐悲—— 喻同類悲傷;魚目混珠—— 喻以假亂真
老驥伏櫪—— 喻年老志高;狐虎之威—— 喻虛張聲勢
螳臂擋車—— 喻自不量力;調虎離山—— 喻騙人離開
狐假虎威—— 喻混淆是非;狼狽為奸—— 喻勾結作惡
庖丁解牛—— 喻諳熟事物;盲人摸象—— 喻粗略地觀察事物
蛛絲馬跡—— 喻可尋跡象;鶴立雞群—— 喻比人突出
鞍前馬后—— 喻甘為效勞;逐鹿中原—— 喻在中原爭奪天下
鴉雀無聲—— 喻非常寂靜;招兵買馬—— 喻擴充人力
3 故事類的成語 1、寓言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
2、歷史成語故事:
背水一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臥薪嘗膽、四面楚歌、指鹿為馬、大器晚成
3、神話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攀龍附鳳、屠龍之技、葉公好龍、精衛填海、八仙過海、開天辟地
2.人山人海 ( ) ( ) ( )
3.零零星星 ( ) ( ) ( )
4.異口同聲 ( ) ( ) ( )
二、補充歇后語:
1.________________——各顯神通。
2. 孫悟空大鬧天宮——__________
3.韓信點兵——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粗中有細
5.包公斷案——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愿者上鉤
仔細觀察,照樣子寫一寫:
7.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一填
《畫龍點睛》這個成語出自(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故事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人以它做比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格式寫成語:
AABB:( )( )( )( )
AABC:( )( )( )( )
ABCC:( )( )( )( )
五、加偏旁并組詞:
止——( )( ) 直——( )( )
代——( )( ) 分——( )( )
郎——( )( ) 丁——( )( ).
六、寫出三句表現友誼的名句,并寫出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寫出三句和氣象有關的農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默寫《游子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我的發現
1.普通 曲譜 采摘 色彩 文章 波紋
我發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樣子寫幾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覽群書
孜孜不倦
勤學好問
這三個成語和____________有關,我還能寫出來 ( )( )( )( )
十、寫一寫
1.帶數字的成語:
( )( )( )( )
2.寫帶大或小的成語:
( )( )( )( )
十一、寫三句表示思想方法的諺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填空:
《買櫝還珠》選自《
》,講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諷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對對子:
清對(
) 廉對(
)
功對(
) 正對(
)
優對(
) 善對(
)
勤對(
) 獎對(
)
我還會舉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的 地 得”的用法:
光彩奪目的_________ 清澈見底的________
時間過得 _______ 彎彎曲曲地______
彎彎曲曲的 ________ 和顏悅色地_________
彎彎曲曲的________ 飛快地____________
鮮花開得_________
十五、補充詩句:
1.萬壑樹_______________,千山響______________
2.漠漠水田_____________,陰陰夏木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一兩家,_____________板橋斜。
4.______________深深見,____________款款飛。
5.____________三四點,______________一兩聲。
十六、填量詞
一( )歌曲、 一( )微風、
一( )畫、一( )金光、
一( )清泉
十七、寫成語
1.描寫花草的成語:
( )( )( )( )
2.描寫日月的成語:
( )( )( )( )
3.描寫山巒的成語:
( )( )( )( )
十八、我發現
動靜 得失 吞吐 我發現_____________,我能照樣子寫( )( )( )。
十九、故事名稱分類:
1.寓言故事名稱:
《拔苗助長》《南轅北轍》《守株待兔》《亡羊補牢》
2.歷史典故:
《望梅止渴》《三顧茅廬》《負荊請罪》
3.成語故事:
《驚弓之鳥》《買櫝還珠》《濫竽充數》
4.神話故事:
《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二十一、陳述句改反問句:
1.馬跑得越快,離楚國就越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愛這美麗的翠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寫幾句描寫月亮的詩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成語教學在中學語文課程中的意義與價值
(一)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果能夠幫助學生由淺至深地積累一些成語,并且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成語信息的深層含義,那么就一定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度過文化休克期,融入語文課程的學習環境中。
(二)有利于提升中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水平
我國的學者將成語大致分為四字格與非四字格兩種,其中主要以四字格的成語比較常見。此外,成語可以根據其起源和創作背景進行細化分類,還可以根據成語的內部結構進行分類,按照語文課程當前的教學內容將成語分為動賓式、偏正式及聯合式等。通過這些不同的分類方法,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會變得更加豐富,從而有利于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二、初中語文課程中開展成語教學的策略
(一)幫助學生學會解釋成語
1.要鼓勵學生多多了解古漢語中的成語解釋
語言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它需要經歷漫長的歷史長河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過了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中華民族的語言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詞語類型,而成語就是其中一種。從初中語文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多多鼓勵學生了解一些不同類別的成語解釋,并且要結合自身的語言能力加深對成語信息的掌握。在古漢語的教學課程中蘊藏著很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成語,教育者應當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生接觸它們,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感悟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例如“安之若素”這一成語,其中的“素”字需要怎樣理解呢?關于這個“素”字曾在古漢語的《活板》中出現過,文中寫道:“有奇字素無備者。”我們可以將“素”字理解成為平常與平素,換到“安之若素”中也是相同的意思。再如“置若罔聞”中的“罔”字,教育者就可以聯系到《核舟記》這篇古漢語文章,其中“罔不因是象形”這一句中的“罔”是沒有和不存在的意思,通過這種延伸教學的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對古漢語中的成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要加強學生對形聲字的認識
無論是在現代漢語還是在古漢語當中,絕大多數漢字都為形聲字。初中生已經對形聲字有了初步的認識。形聲字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即為聲旁與形旁,在漢字當中,形旁所表示的是漢字本身的含義,而聲旁所表示的則是漢字的讀音,教育者只有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應用形聲字的形旁與聲旁,才能夠讓他們更輕松地學習成語、理解成語。例如成語“病入膏肓”,其中的“肓”字,很多學生都會將它寫成“盲”字,出現這種低級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并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形聲字的組成結構與實際含義。事實上,“病入膏肓”這一成語中出現的“肓”字是一個典型的上聲下形的形聲字,通常情況下,由于“月”字在古時所代表的是“肉”,因此但凡是與人體有關的漢字基本都會加上一個“月字,而“盲”字則與我們的眼睛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病入膏肓”的本意是藥物所作用不到的地方。
(二)在開展成語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首先,語文教育者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敏覺力。在學生難以準確理解某一個成語的含義時,教育者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成語的字面意思深入分析成語故事的由來,在輕松詼諧的氛圍中了解成語的內涵。其次,教育者要運用聯想方法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讓他們根據成語的內在含義設計出一個簡單的故事和場景,在無形當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再次,語文教育者要從多個角度對成語進行分類,目前比較常見的有成語的由來、成語的引申義及成語的情感色彩等,通過此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歸納能力。最后,要經常開展一些成語類的寫作活動,讓學生的創作能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教育者可以為學生安排一些擴寫和續寫成語故事的課堂作業,并讓他們在成語故事的解讀中加入獨有想法。
(三)在開展成語教學時要注意開展對學生的品質教育
1.在成語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內容
文以載道所要表達的意思即為文字是文化信息的承載體。事實上,文字本身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教育者需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深入分析其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底蘊。成語其實就是承載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開展成語教學課程的過程當中,教育者要充分運用好成語信息向學生滲透一些正面的思想品德內容,讓他們可以通過一個個成語故事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與思想狀態,繼而開始逐漸轉變到更加良好的狀態。
關鍵詞:成語;特點;實際運用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可以說,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俗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歸納總結,提高成語教學的實效性。
一、人名中談成語的普遍性
成語的普遍性指成語隨處可見。中國人在給孩子取名時,喜歡和成語沾邊。如:“花無缺”,是古龍《絕代雙嬌》中的人物,他有著俊朗的外表,并且武藝高強,剛好符合了“完美無缺”這個成語的特性;“杜鵬程”是當代作家,有點“鵬程萬里”的味道;又如“李國邦”是影片《天地男兒》的人物,父母命名就希望他能立國安邦。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碰到了不少學生的名字與成語息息相關,比如“王聲東”――聲東擊西,“陳煉鋼”――百煉成鋼,“丁成規”――墨守成規,“許端端”――端端正正,“林連城”――價值連城,“李亭亭”――亭亭玉立,“趙登科”――五子登科等,雖然學生不是名人,但卻讓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成語的隨處可見,如果能結合實際,相信學生對成語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二、數字中找成語的聯系性
聯系性指的是成語與其他的學科有很好的關聯。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科與學科之間往往存有隔閡,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但不少成語與數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記得鄭板橋過年的時候,看過一副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細細想來,原來是這戶人家“缺衣(一)少食(十)”。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成語與數字還是很有關聯的,諸如:一字千金、雙龍戲珠、三顧茅廬、四面楚歌、五月飛霜、七上八下、九九歸一、十全十美。當然,有些成語還與數學中的規律有關聯,例如:“35、35、35”乍一看是一組數字,但如果從成語的角度看,它就變成了三五成群了;“3322”――三三兩兩;“2、4、6、8、10”――無獨有偶;“1256789”――丟三落四;“3456789”――一干二凈;“124356789”――顛三倒四; “9+9=1”――九九歸一;“7/8”――七上八下等……在課堂上,如果能活用這些數字講解成語,學生學習成語的熱情肯定會高漲。
三、故事中學成語的知識性
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如:“名落孫山”,講的是宋朝有一位名叫孫山的人,為人聰明幽默,非常喜歡說笑話,有一次,他去京城參加考試,鄰居有位吳先生的兒子也跟他一起去,那位吳先生囑咐孫山多多照顧他兒子。到了京城以后,兩人住在一起,也一起進了考場。揭榜的時候,孫山得了最后一名,而鄰居的兒子沒考上。鄰居的兒子心里很難過,于是決定留下來準備參加下一次考試。孫山一回到家中,鄉親們都跑來探望他,并且很關心地問他考試結果如何。鄰居吳先生也跑來問他兒子的考試情況,孫山笑了笑,回答他說:“你的兒子還在京城呢!”鄰居急著問:“為什么呢?我兒子到底有沒有考中?”孫山不直接回答,只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考生的榜單上,最后一名是我,你的兒子還在我的后面,那么當然就是沒有考中嘍!從這個小故事中,引申出了成語“名落孫山”。與此同類的還有“河東獅吼”“道聽途說”等,講成語故事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增加了學生學習成語的樂趣,可謂一舉多得。
四、字謎中猜成語的趣味性
中國的造字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有些字不但可以使用,還可以用來猜字,比如:“斌”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不難看出它其實是由“文”和“武”組合而成,用成語表述的話,就是“文武雙全”;再如“乖”,下面加一個人,那就是“乘”了,細細一想,原來是“乘人不備”。諸如此類,“斤”――獨具匠心;“關”――美中不足;“黯”――有聲有色;“白”――一了百了;“火”――滅頂之災;“炭”――頭重腳輕;“眾”――三位一體;“必”――心如刀割;“不”――一口否定;“錢”――穿針引線。善于歸類,成語就變成猜字了,如:偏旁變換,“杭”跟“航”有什么聯系,把“木”變成“舟”――“木已成舟”;“波”和“破”,把水變成了石頭――“水落石出”;又如“砍”――“欽”(點石成金)、“瓜”――“爪”(瓜熟蒂落)、“苯”――“茉”(舍本逐末)、“咕”――“吟”(古為今用)、“倀”――“值”(長驅直入)、“吝”――“文”(出口成章)、“犒”――“高”(拔苗助長)、“記”――“人”(舍己為人)。猜成語,既可以讓學生動腦,又可以讓他們用心。
五、廣告中看成語的生活化
廣告中出現的成語比比皆是,雖然這些成語使用不規范,卻也足以體現成語使用的生活化,如:“其樂無窮”,在我們的廣告中變成了“騎樂無窮”,如果這是一個自行車的廣告,那么騎上去就真的回味無窮。“獨領”變成了“讀領”,一看就是讀書機的廣告,不過它卻點明讀書的重要性。又如:賢妻良母(閑);蓋世無雙(鈣);百依百順(衣);一鳴驚人(明);口蜜腹劍(健);默默無聞(蚊);引以為榮(飲);刻不容緩(咳);燃眉之急(煤);機不可失(雞);隨心所欲(浴);愛不釋手(濕);有口皆碑(杯);長治久安(腸);一覽無余(攬)等,雖然亂改成語不合理,但這也恰恰體現了成語的生活化。
成語教學看似簡單,但其實很有韻味,如果我們能結合成語使用的規律,課堂雖樸實無華,但卻事半功倍。
【關鍵詞】 小學語文;國學經典;滲透策略
國學經典的魅力和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有目共睹,每一個語文教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古典文化萃取的精華傳遞下去,助其生生不息。然而,小學生理解能力偏低,有意注意能力偏差,國學學習中誦讀和領悟都存在較大難度。為此,教師必須從教學原則、興趣激發、方法引導、思想踐行等方面下功夫,讓孩子們自覺沉浸于平仄之中,感受國學經典的古韻悠長。
一、循之以規,書香裊裊親近校園
受年齡關系和兒童特殊心理的影響,國學經典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即差異性、鼓勵性、自主性和模糊性。每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師不可求全責備,應當秉持激勵性原則,以鼓勵為主,培養的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在教學要求上也不可要求學生字字落實,句句精通,只要孩子能夠從國學經典中挖掘出屬于自己的某一點感悟,享受到閱讀的某一次愉悅,就是最大的成功。
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可以以《弟子規》作為傳統蒙學教材,《弟子規》語言簡單,小孩子誦讀起來朗朗上口,理解起來難度相對較小。然而,考慮到《弟子規》篇幅較長,教師可以不讓孩子通篇誦讀,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不同的誦讀目標,理解能力較強,誦讀水平較高的孩子,就對其要求高一些,而理解能力較差,誦讀水平較低的孩子,教師放低其要求,只要樂于誦讀,積極參與,就能都得到激勵和表揚。
“只要播種就好了,并不是教什么都需要考試”,一位語文教研員這樣說。正如案例中教師的要求,國學文化是用來播種在心里的,不必要計較時間長短,評判長勢優劣,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它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古韻之風綿綿不絕,讓校園層林盡染。
二、激之以趣,國韻縷縷浸潤童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是國學教學的重要方面。一些國學經典篇目,教師讀起來都有點晦澀難懂,讓小學生愛上它確實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從簡入手,從趣切入,“成語巧說”“故事表演”,通過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變枯燥的文字為生動有趣的形象,激發孩子的誦讀興趣,讓他們揚起經典之帆,在發現的欣喜和閱讀的愉悅中乘風遠航。
“亡羊補牢”“守株待兔”“拔苗助長”等成語故事,教師讓孩子們講一講,成語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之一,語言簡練,言簡意賅,經過孩子們生動的“故事巧說”,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而課堂情境表演更有趣了,如孩子們誦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教師創設“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的情境,孩子們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他們發揮自己的豐富的想象,表演惟妙惟肖,生動形象,不僅領會了國學精神的要旨,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自由,即是抵達彼岸最近的道路,更是直接獲取興趣的源泉,在自主的環境和愉悅的氛圍中,孩子們徜徉于國學之旅,捕捉著屬于自己的那一朵浪花。
三、授之以方,誦讀聲聲碰撞心靈
“三分文章七分讀”,誦讀方法的傳授是學習國學的基石,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階石。其中,范讀最為重要,教師根據自身文言語言的積累和沉淀,范讀中語氣、節奏、韻味的把握良好,以范讀彰顯國學的語言美,韻律美和節奏美。除范讀外,領讀、齊讀、互讀等都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讀中審美,在讀中感悟,增強學生對國學的獨特體驗。
《母親的恩情》一課教學,教師讓孩子們以教材為基礎,以生活為素材,以朗讀為途徑。教師從范讀切入,在悠揚的韻律中,孩子們的心濕潤了,第二遍由學生齊讀,孩子們沉浸其中,他們用稚嫩的聲音互相傳遞著一個經典的故事,用飽滿的情感訴說著對母親數不盡的感恩之情。課堂接近尾聲,教師以三聲“慈母”引讀,學生們緊跟應和,一聲聲“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感嘆,一句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叩問,回蕩在課堂之上。無需教師多言,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在課堂上氤氳、蕩漾。
教育家斯普朗格說:“人的生活其實包括智力生活和心靈生活,前者面對世界,后者面對人生。”而教育的意義在于讓人品嘗到智力的快樂和心靈的愉悅,這種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提升可以煥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推動課堂走向高效,推動生命得以成長。
四、導之以行,生活處處洋溢馨香
時光輾轉,小學生階段的孩子,一轉眼就成為了青少年,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因此,小學生學“好”國學的關鍵在于“用”,即化單一的誦讀為多元的提升,尤其是面對當前時期,網絡文化橫溢,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以國學為蘭,讓馨香溢于生活的各個角落。
在誦讀《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時候,教師可以倡導學生開展一次“儉以養德”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孩子們有的用相機拍下每天食堂的剩飯剩菜,有的貼出“每天節約一點點”的海報,以實踐活動為抓手,學生們在“行”中領悟國學的精髓,感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思”中提升國學的認識,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小學生對國學的感知,與其放在枯燥的說教之上,不如放到形式豐富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許多微乎其微的小事中悟出國學經典中的大道理,從而夯實學習成果,讓學生言意兼得。
總之,“淘盡黃沙始得金”,國學經典都是經歷時間的磨礪留存下來的精華,它們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結晶。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充分地抓住這難得的教育資源,循規,激趣,授方,導行,讓生命在書香中盎然,讓經典在傳承中不息。
【參考文獻】
摘要:
秉持共時描寫與歷時演化相結合的研究策略,文章先采用對比分析法確定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難點,然后從語義、語用及語法功能“三個平面”對近義詞展開共時辨析,并對多義詞和成語進行追根溯源的歷時分析。這樣便可幫助學習者在充分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強化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共時與歷時;對外漢語教學;教學策略
一、引言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作為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人,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語言研究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是現代語言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豐碑,為現代語言學理論系統的建構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撐。在索緒爾的語言理論體系中,共時與歷時的觀點是語言研究的重要原則和方法。所謂“共時語言學”,是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并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所謂“歷時語言學”,是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所感覺到的相連續要素間的關系,這些要素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1]136。按照索緒爾的觀點,一種語言現象總是處在共時和歷時的交叉網絡中。因此,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度去觀照存在的語言現象,語言研究和語言應用才有價值和意義。將共時與歷時分析的方法用于對外漢語教學,能更好地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學習之目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擬從共時存在描寫和歷時演變分析兩個維度,探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近義詞、多義詞和成語等詞匯教學的策略。
二、共時分析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共時性研究是研究語言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狀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因此,對外漢語共時性教學策略就必須涉及到對比分析、語義、語用和功能等方面的探討。
(一)對比分析把握詞匯教學的重難點
對比分析,源于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是將目標語同母語的語言系統進行共時性對比研究,尋找相互之間的異同點,揭示各自的本質特征。目標語與母語的相似部分少干擾,易掌握;目標語與母語的相異部分多干擾,難掌握。教師將學生的目標語與母語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預測可能出現的錯誤,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
1.對比分析的預測功能有利于對外漢語的教材編寫和課堂設計
只有教師在深刻了解自己所教語言和學習者的母語之后,才能編出好的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增強教學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同時,它也能“幫助學生減少學習中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有利于他們排除母語習慣的負遷移作用,發揮正遷移作用,從而達到正確運用外語的目的。[2]1”比如:漢語中有許多兼表“從事某職事”和“承任該職事的人”這兩種意義的雙音節詞,例如:導演、指揮、看守、督查、編輯、翻譯等。這些雙音節動詞能夠較為自由地將動作轉指為施動者,通常不需要在形式上作標記,這與較為能產的派生語言不同,如,英語中有大量的構詞前、后綴,動詞將動作轉指為施動者時,通常要加“-er”或“-or”,因此漢語中許多兼表“從事某職事”和“承任該職事的人”的多義詞對應英語中的兩個詞:翻譯:interpret/interpreter;導演:direct/director;督察:inspect/inspector;看守:caretake/caretaker;指揮:conduct/conductor;編輯:edit/editor。許多學習者沒能克服母語詞匯知識的負遷移作用,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進行了錯誤的類推,按照母語派生詞的結構特點仿造出了導演人、指揮人和編輯人,等等[3]。又比如:漢語中有些成語是和其他語言中的一些成語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的。如“熟能生巧”對應“practicemakesperfect”、“晴天霹靂”對應“aboltfromtheblue”、“趁熱打鐵”對應“strikewhiletheironishot”,像這些在英語中基本對應的成語,就可以通過英漢對比的方式來增強記憶。再如日語中有很多字形、語義和用法都與漢語基本相同的成語,如:一諾千金、一舉兩得、泰然自若、溫故知新等,對于這類成語,教師應啟發學生發揮其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另外,還有一些同字形而不同語義的成語,如日語中用“落花流水”比喻男女之間的相愛相思;“一刀兩斷”表示迅速地采取果斷措施,對于這類成語教師可以提供大量例句,讓學生在語境中熟悉并理解成語,幫助他們排除母語的負遷移作用[4]。
2.對比分析的診斷功能有利于對外漢語的水平測試
語言測試通常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測試項目進行測試,一般集中在外語學習中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困難的項目。這種困難主要來自外語本身的特殊性或母語與外語的差異點,從而確定測試的重點和難點[5]。比如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民族考生)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部分試題的設置就是依托對比分析的理論。對比分析不僅能完善語言學理論體系及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還能更好地為外語詞匯教學實踐服務。作為一種基本的語言教學理論模式,它的預測功能和診斷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從三個平面辨析近義詞
所謂“三個平面理論”,是指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區分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而在具體分析句子時又要將三者結合起來的思想。1981年,胡裕樹先生在他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本)中率先提出這一理論,指出“必須區別三種不同的語序:語義的、語用的、語法的”。[6]337爾后,文煉、胡附《句子分析漫談》對此作了進一步闡發,認為“虛詞的作用也有語義的、句法的、語用的區別”,并指出“必須區分一般主語(陳述對象)與話題主語(脫離句法控制的話語焦點)”,“獨立成分”與“提示成分”都屬于語用成分[7]。正式提出“三個平面”這一名稱,并從理論上首次進行全面闡述的當推胡裕樹、范曉合寫的《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8]。三個平面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漢語語法理論上的一個杰出貢獻,它在1980年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后,這一理論視角也用于漢語研究和應用的其他方面。漢語中的近義詞是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瓶頸問題,也是HSK漢語測試的重點內容。下面我們選取漢語學習者在使用中容易出錯的幾組近義詞,從語義、語用、功能三個平面進行共時辨析。
1.辨析語義細微差別
“科學地分別、準確地辨析近義詞語義上的細微差別,引導外國留學生從本質上認清相關近義詞語義各個方面的異同,是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正確使用近義詞的必要前提。[9]”例如:
(1)“感受”和“感覺”:“感受”是內心的活動,“感覺”是除了內心的活動以外還有感覺器官的活動。如,我感覺(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感覺(感受×)有點兒冷。感覺(感受×)這個人怎么樣?
(2)“檢查”和“檢察”:“檢查”是為了發現問題而用心查看;“檢察”是檢舉核查,考察(犯罪的事實)。如,應該定期檢查(檢察×)身體。加強對大案要案的檢察(檢查×)工作。
(3)“欣賞”和“觀賞”:“觀賞”是以愉快的心情看,用的是視覺;“欣賞”以愉快的心情看或聽,用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另外還有認為好,喜愛,表示肯定的意思。如,觀賞(欣賞√)精彩的雜技表演。大家欣賞(觀賞×)他的才華。他的休息方式是欣賞(觀賞×)古典音樂。
2.深入語境,區分不同語用色彩
一些留學生因為不清楚詞語的語用色彩(感彩、語體色彩)而出現近義詞語用偏誤,所以學會辨別語用色彩,對學生正確使用近義詞會大有幫助。感彩主要分為褒義、中性、貶義。通常帶有贊揚、喜愛、肯定等感彩的為褒義;帶有憎恨、厭惡、否定等感彩的為貶義;不表褒貶的為中性。如“成果、后果、結果”這一組詞,都有“結果、結局”的意思。不同的是,“結果”是指事情發展的最終狀態,既可以指好的狀態,也可以指壞的狀態,為中性;“成果”是指取得的成就或成績,帶有褒義色彩;“后果”是指糟糕的結局、不好的結果,含有貶義色彩。還有,頑強—頑固;機智—狡猾;教誨—教唆;寵愛—溺愛;贊揚—吹捧;果斷—武斷;團結—勾結。語體色彩分為書面語和口語。例如,“恐懼”和“害怕”,“恐懼”常用于書面語,有一些相對固定的表達“萬分恐懼”、“恐懼不安”等;“害怕”多用于口語,“害怕天黑”、“害怕考試”。再如,高興—愉快、長處—優點、小氣—吝嗇、還是—依然。
3.區分詞性和搭配對象,通過組合關系認知語法功能
詞性不同,詞語在句中位置不同,語境搭配也就不同,因此,幫助學生區別近義詞的句法功能是詞匯教學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面。比如:
(1)“忽然”和“突然”:在動詞前可以相互替換,“突然”是形容詞,既能作定語,也能作補語;“忽然”是副詞,就沒有這種語法功能。如:突然(忽然√)下起雨來了。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忽然×)。
(2)“清楚”和“清晰”:“清楚”是動詞也是形容詞,且可以重疊;“清晰”只是形容詞,不可重疊使用。如,耳機的聲音很清楚(清晰√)。我清楚(清晰×)他的情況。風景看得清清楚楚(清清晰晰×)。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注意區分詞性,還應抓住詞語的搭配對象來指導學生辨析近義詞。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規律性的詞語組合,指出近義詞在搭配上的不同特點,進而幫助學生確定近義詞的語義范圍,使他們在使用過程中體會近義詞之間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能提高近義詞使用的準確性。例如[10]:
(1)“期望”的對象在未來;“希望”沒有這個限制,且可以作“有/沒有”的賓語。
(2)“從未”否定說話以前的動作和情況,常與“過”搭配使用;“從不”表示對意愿的否定,可以否定說話前和說話時的動作、情況。
(3)“消除”的對象為抽象的事物,“清除”的對象多為具體事物。
三、歷時分析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歷時性研究是關注同一語言要素或關系,在不同時間層面上的狀態以及狀態的演化。雖然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內容主要是現代漢語的詞匯知識,但是由于現代漢語共時層面的某些詞匯特征源自有規律的歷時演化,詞語現代的含義與古代的含義之間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所以不論是詞匯研究還是詞匯教學,都應力求溝通古今,了解詞義的演化過程。將詞語的歷時演化與共時特征聯系起來,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詞語。提高詞匯習得質量,減少反復機械記憶的負擔,許多因字面意思而引起的困惑也可以得到解決,真正提升語言學習者的詞匯能力。
(一)源流關系梳理強化對多義詞語義理解
在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對詞語現代使用情況作細致描寫外,還要對詞義的來源及其發展變化進行分析。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舊詞語的消亡,新詞語的產生,詞匯演化是歷史必然。同時,作為新詞語產生的一種方式——舊詞賦予新義,也是漢語詞匯歷史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一些詞語常常由單義發展為多義,讓詞義內涵更加豐富,使語言可以更經濟高效地運轉。因此,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應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從歷時的角度去探索詞的意義,進行詞源教學,尋覓具體詞的來龍去脈。分析不同義項間的源流關系,才能拓寬詞匯教學的思路,增加學生的詞匯知識,加深他們對詞義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課堂上講解詞語的產生和詞義的具體演變過程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利用詞義演變的規律來引導學生進行義項歸類,從而強化對漢語多義詞的理解性記憶。在詞典中,多義詞的若干義項逐個排列,但實際各個義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們有的是詞語最初的本義,有的是最常用的中心義,還有的是通過派生出來的引申義、轉義或比喻義等。因而,在本義與派生義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構成了詞義的歷時演化。以“老”為例,《說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我們可以認為,“老”字的本義為“年齡大”。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老”共有17條義項[11]:①<形>年歲大(跟“少、幼”相對):~人|~大爺|他六十多歲了,可是一點兒也不顯老;②老年人(多用作尊稱):徐~|敬~院|扶~攜幼;③<動>婉辭,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帶“了”):隔壁前天~了人了;④對某些方面富有經驗;老練:~手|~于世故;⑤<形>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對,下⑥同):~廠|~朋友|~根據地|這種紙煙牌子很~了;⑥<形>陳舊:~腦筋|~機器|這所房子太~了;⑦<形>原來的:~脾氣|~地方;⑧<形>(蔬菜)長得過了適口的時期(跟“嫩”相對,下⑨同):油菜太~了;⑨<形>(食物)火候大:雞蛋煮~了|青菜不要炒得太~;⑩(某些高分子化合物)變質:~化|防~劑;⑪<形>(某些顏色)深:~綠|~紅;⑫<副>很久:老張近來很忙吧,~沒見他了;⑬<副>經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務,咱們呢;⑭<副>很;極:~早|~遠|太陽已經~高了;⑮<形>排行在末了的:~兒子|~閨女|~妹子;⑯前綴,用于人稱、排行次序、某些動植物名:~王|~三|~虎|~玉米;⑰(Lǎo)<名>姓。研究表明:辭書義項的排列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詞義演進的歷史。下面我們就從“老”的本義出發,分析《現代漢語詞典》中所列的這些義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詞源與義項歸類相結合的方法,對以上17個義項進行歸類分析。通過義項歸類,學生會發現通過①能推出②,進而再推出③。這些義項的共同語義特征是“年齡大”,引申含義是“經歷時間久的”。再以這一特征為聯系點,可以推出⑤⑥⑦⑫,又因“經歷時間久”,而導致“程度、狀態發生變化”,從這一聯系點上,又推出⑧⑨⑩三個義項。接著指出,“老”字作為形容詞,經常與名詞搭配,構成名詞詞組,天長日久,在詞組凝固成詞的過程中,前面的修飾部分“老”發生虛化,由一個詞變成了一個語素,[12]詞綴“老”(義項⑯)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然后,教師再補充對學生而言的新信息,如④⑪⑬⑭⑮,讓學生自行歸納整理。[13]語言是一個開放、不斷變化的系統。社會的發展、新事物的產生,人的思維不斷精密化等,都會在漢語的詞匯中留下痕跡。尤其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外漢語教師的課堂詞匯教學不可能涵蓋所有,包括一個詞的所有意義。因而,指導學生運用詞源與義項歸類相結合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多義詞,能夠做到觸類旁通——充分利用詞語本義,構建一個動態發展的詞義脈絡,結合詞源學習與義項歸類,準確掌握和靈活運用更多的多義詞。
(二)追根溯源識記成語
漢語成語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每一個成語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因而,對成語進行追根溯源,不但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成語的意義,也能讓他們在成語教學中學習中國文化[13]-[14]。在成語教學中,把成語的“源”介紹清楚了,其引申義、比喻義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守株待兔、瞎子摸象、拔苗助長、掩耳盜鈴、塞翁失馬、愚公移山、黔驢技窮、精衛填海、狐假虎威等。這些成語都具有極強的故事性,采取播放短片或講故事的方式來闡釋成語的深層含義,可以幫助學生增進理解,加強記憶。例如“守株待兔”[16]218,我們常用這個成語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心存僥幸,希望得到意外收獲的現象。通過探索和分析成語的來源,既可幫助學生掌握“守株待兔”的含義,也能助其明白“只有踏踏實實地付出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從而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此外,許多成語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呈現出了明顯的模式化形式結構,“依據一定的格式,通過改換某些構詞語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語。教學時可依據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語。”[17]如在講授“弦外之音”這一成語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之”,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助詞“的”。相同結構的成語還有“莫逆之交”、“前車之鑒”、“驚弓之鳥”、“等閑之輩”、“用武之地”等,根據這一模式化形式結構,學生便可推導這些成語也都是定中式名詞性成語,這既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使其準確應用相同結構的成語,又加深了他們對詞義的理解,強化了記憶。
四、結語
在索緒爾理論體系中的共時和歷時觀點的指導下,通過對詞語共時的描述和歷時的追溯,加深了我們對詞語特征和規律的認識,也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當然,在理解“共時”與“歷時這兩個語言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時,也不能機械地將二者對立起來。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要注意結合詞語的共時特點和歷時演變,在教學活動中,要認同二者之間的辨證統一,并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通過對比分析掌握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語義、語用和語法功能這三個平面入手展開近義詞的共時辨析,有選擇性地對多義詞和成語進行追根溯源,幫助學生強化詞匯的理解性記憶,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張博.漢語詞義衍化規律的微觀研究及其在二語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9(3):355-368.
[4]王美玲.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5]張利.淺析對比分析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7):76-77.
[6]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文煉,胡附.句子分析漫談[J].中國語文,1982(3):161-167.
[8]胡裕樹,范曉.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5(2):7-16.
[9]劉雅文.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辨析的若干對策[J].新西部,2012(12):159-166.
[10]楊寄洲,賈永芬.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2]郭作飛.漢語詞綴形成的歷史考察——以“老”、“阿”、“子”、“兒”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4(6):50-56.
[13]程天添.原型理論視野下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以“老”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9):143-144.
[14]祝東.論詩詞讀誦吟唱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4):149-152.
[15]楊光.論土家族民間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的內涵與途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6):105-107.
[16]季靜,王增坤.中國成語故事[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