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7 10:5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落實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針,大力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盡管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嚴格按照新課改的目標和要求組織實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教師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育重視度不足,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語文教材中的成語故事經過教育專家精心篩選,其中蘊含的哲理符合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要,能起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教師希望學生通過這些故事去領悟“言外之意”,但一些學生只是粗略地理解表面意思[1]。對此,教師可從小學語文成語教學入手,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有效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現狀分析
(一)國家提倡優秀傳統文化回歸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人們擁有豐厚的物質財富,沒有一定程度的精神來支撐和依托,也難以獲得幸福的體驗。同時,精神文明能將人們凝聚起來[2]。因此,國家大力提倡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小學時期是很好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起點,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成語故事蘊含著哲理以及傳統的、優秀的精神文明。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文化意識、文化素養、文化自信的逐步形成。
(二)小學成語教學不夠成熟
如今,部分教師在開展成語教學時仍未形成一個系統的教學框架,容易導致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準確等問題,并很可能影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同時,一些學生受制于自身的經驗和能力,未能用心去體會成語故事所蘊含的道理,難以正確解讀成語故事的內涵。而批判性思維是學習者通過明確思維內在的結構、提升思維活動質量的一種學習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建立受個人的成長環境影響很大,教師大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對于促進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向縱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并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在文化育人方面的諸多功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因而大力加強和改進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夠使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步入科學化軌道[3]。
(三)成語教學目標偏離正確方向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成語故事教學時多考慮其對應試教育的作用,而對于其中的育人內涵不夠重視,由此容易導致成語故事教學的淺層化。相較中學、大學的語文課程,小學的語文課程比較簡單,對字詞釋義的掌握要求多是基礎性的,一些語文教師就會因此走入一個教學誤區,即認為小學成語教學只需要幫助學生了解成語字面上的意思,能在寫作的時候加以應用就可以了。為此,語文教師會通過讓學生反復抄寫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對成語知識進行機械化的背誦和默寫,卻沒有正確引導學生領悟成語故事的深刻哲理,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同時,這樣的方式很可能會讓學生對成語學習失去興趣,導致課堂氣氛沉悶。長此以往,成語教學就會脫離本身的教學目的,直接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而教師在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中大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對明確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目標、提升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更好地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使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如教師通過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搜集和處理一系列信息的技巧以及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二、批判性思維培育要求下的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方法
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基礎性極強,教材的各篇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學性、生活性、藝術性都值得我們字斟句酌。因此,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更要將學生帶入語文的世界中,沉浸地感悟人生,思考哲理,成為學生繪制未來美好畫卷的領路人。而在此過程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育就需要語文教師以正確的三觀做指引,以良好的操守做榜樣,使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同時,理解身邊的事物,了解書中的故事,思考成語蘊含的哲理[4]。下面將具體闡述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有效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探索人物特征的學習方法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而形象思維能力與聯想能力比較強。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應當將探索人物特征作為重要的學習方法,使小學生能夠通過持續的學習和探索,具備一定的邏輯意識,并能夠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是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法。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就設置了“日積月累”板塊,其中刊載了許多成語和歇后語等傳統文化信息,學生在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之后就會進入日積月累的學習,雖然這個板塊中的成語和俗語篇幅有限,但它們都是教育專家精挑細選的內容,與同單元的內容相連接。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成語背后的故事,闡述故事角色的形象和思想,使學生認知人物形象,深度學習單元的知識內容,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在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的“日積月累”板塊中有一個選自《論語》的句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在對這兩個成語進行解釋的時候,可以將這個故事講得更加細致一點。這句話出自古代著名的學者孔子之口,當時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不能理解為什么衛國的大夫能在死后得到國君的器重,被追封為文公,孔子就解釋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衛國大夫孔圉才學橫溢,并且謙虛謹慎,不因向比自己學問低的人請教為恥,因此被謚為“文”。這里的“下”就是指比自己學問低、地位低的人。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抒發自己的感想:“在知道這樣的故事之后,你們是怎么看待衛國大夫孔圉的,你們對孔子的說法有什么疑問嗎?”有的學生會問:“為什么地位比自己低,就認為別人是下等呢?”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如果不正面引導,會讓學生產生誤解。教師可以為學生解釋,在封建社會,階級分層是十分明顯的,不像現代社會這樣人人平等,因此孔子說“不恥下問”,但通過分析孔子的話我們可以發現,他對于這樣的行為是贊揚的,也不以地位高低劃分人,這是孔子被稱為圣人的原因之一。
(二)思考故事背后的學習方法
小學生是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是衡量其批判性思維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和思考能力,使小學生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使其能夠通過成語故事修正自我,提升自我。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5]。在語文教材中,不僅“日積月累”板塊中會出現成語,課文中和標題上也可能會出現成語,對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可以對成語進行拓展教學,引導學生對故事的背景進行分析。例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成語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做法并不都是好的,讓學生引以為戒,并思考如何去改正錯誤行為,鼓勵學生以改寫故事等自主探究方式培養批判性思維。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中的《守株待兔》一課為例,這個成語故事描述了一名渴望不勞而獲的農夫,教師對這篇課文進行解析講授之后,讓學生概述故事的主要內容,并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改編。一名學生寫道:“這個宋國人因為自己的懶惰,失去課堂教學了一整年的收成。但在第二年開春時,他吸取了教訓,早早地買好了種子,認認真真地犁地、施肥和除草,最終在秋天有了很好的收成。”另一名學生寫道:“這個宋人一氣之下將耒賣掉,買了一支矛,然后跑到山中去抓兔子,發誓將山中的兔子全給抓出來。沒想到,幾個月過去了,宋人一只兔子都沒有逮到,鄰居們都不再嘲笑他,遠遠看到也就直接繞道了。”學生們可以寫出多個版本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評判性思維對成語故事加以思考,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結合生活實際的學習方法
成語故事教學若沒有精神底蘊做基石,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就不會深刻。教師在開展成語故事教學時,不能將學生限制在課堂之中,而要引導學生開展拓展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并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比如,在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嘗試寫對聯,同時,對聯中要有成語。學生為了完成教師這一任務,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對聯,收集相關資料,最后交出了優秀的對聯答卷。有的學生寫道:初生牛犢不怕虎,涅槃鳳凰敢斗龍。有的學生寫:興承鼠運舊塵去,氣沖牛斗新志酬。這些對聯對仗工整,韻腳得當,體現出學生的思想深度以及良好的知識應用能力。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并達到更深層次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綜上所述,對于成語故事教學,教師不能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機械式教育,而要讓學生了解成語背后的具體故事和典型人物,這是學生能否真正掌握成語知識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將成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學會深度思考,以批判性思維吸收成語知識。
[參考文獻]
[1]林少華.小學語文成語故事教學策略研究[J].新教育,2021(4):51-52.
[2]鄭玉蓉.小學語文成語教學的有效模式探析[J].新智慧,2020(25):76-77.
[3]余孝娟.小學語文教材成語遴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成才之路,2014(20):74-75.
[4]王淑綿.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4):103.
[5]饒攀成.概述小學語文成語故事的教學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9):195.
作者: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