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桃花心木的資料

桃花心木的資料

時間:2023-05-30 09:14: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桃花心木的資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桃花心木的資料

第1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說寫訓練;“五說”方法

一、桃紅李白,比較練說

辨字組詞、選詞填空、相關句段對比分析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語文訓練項目,其間也蘊含著可供挖掘的聽說訓練素材。如,“震”與“振”的辨字組詞。實際運用中,這兩個字很容易搞混淆,于是我先讓學生從音、形、義三方面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組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這樣說道: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字形很相似,因為它們的部件是相同的。但這兩個字有很大區別,震是雨字頭,我查了資料,一般與天氣有關的字才有雨字頭,如,雪、霜、霧、雹等。但中國的古人一直以為,地震一直是與天象有關的,地震發生的日期和時間,可能與天文因素有關,所以,震是雨字頭,是地震而不是地振,還可以組成震源、震中、震耳欲聾等詞語。振是提手旁,說明與手有關,可以組成振臂、振蕩等詞語。

又如,通過“清、潔、流等”與“冷、凍、凜、等”的比較,學生得出前者與“水”有關,后者與“寒冷”有關的結論。其實,每一組字、每一組詞,學生都可以說出一段條理清晰、形式有別的話。長此以往,學生的觀察、思維及表達能力都能得到鍛煉與提高。

二、照虎畫貓,模仿學說

比喻與排比,是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修辭,學生雖然會判斷,但寫一個句子卻很難,就更別說寫一段話了。因此,同事們都說修辭課不好上,但筆者認為只要把說話訓練作為切入點就不難了。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用“母愛”寫一組排比句,并且組成排比句的每一個句子必須是比喻句。學生欷[不已,表情相當痛苦。我先播放了三段視頻:春風吹過,花開艷麗;陽光照耀,綠草如茵;烈日高照,傘下嬉戲。要求學生觀察后,說出每段視頻的內容,然后用“母愛像……母愛像……母愛像……”說話,最后書面表達,由情境渲染,視覺沖擊,過渡到獨立思考,立字成文。結果,學生寫出來的句子,除了“母愛像陽光、像春風、像雨傘”外,還有“像清泉,像火爐,像棉襖”等。既達到了說寫與修辭教學的目的,又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

由于仿說、仿寫的方法來自閱讀,內容來自生活,因而學生敢說、能說、會說,迅速地提高了聽說能力。通過這樣的模仿說話訓練,學生在以后的作文中,語言定會更加多姿多彩。

三、拋磚引玉,設問誘說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緊扣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扣人心弦的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說話興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桃花心木》時,當學生明白了種樹人巧妙地把培養人和種樹聯系在一起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如果我是一顆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會對種樹人說: 。(2)如果我是一顆在成長中飽受痛苦的桃花心木,我會對種樹人說: 。(3)如果我是一顆歷經風雨,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我會對種樹人說: 。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暢所欲言,說得合情合理,也達到了對文本充分理解的目的。最后大家都能說出:育人如育樹,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考驗,克服依賴性,才能生存發展,成為強者。

四、觸類旁通,類比引說

在現在的語文教材中,編排了一些優秀的兒童詩作。這些短小、有趣、優美的兒歌和童詩深受孩子們喜愛。它們構段形式往往相似,語言不受限制,只要大膽發揮想象,脫口而出便是詩。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觸類旁通,類比說話。如,學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爸爸的鼾聲》后,孩子們說出了這樣的句子:春,是一個小娃娃,她在天地間亂爬;爬上了桃樹,桃花紅了;爬上了李樹,李花白了;爬上了山坡,山坡綠了;爬進了校園,同學們笑了。真是一觸即發,大家爭先恐后,一吐為快。什么“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的魚”“月亮是太陽公公剪下的一片指甲”……奇思妙想與兒童天性結合。給學生一個平臺,一定會還你一份驚喜。

五、由此及彼,推理假說

在高段語文說話教學中,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推想故事結局,如,莫泊桑的《項鏈》,讓學生假說這個故事是什么結局,再揭開謎底,起到了欲擒故縱的效果,大大激發了孩子們課外閱讀文學作品的欲望。在網絡游戲泛濫及聲像制品普及的今天,這個欲望確實來之不易。

假說練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做到書面表達條理清楚,還能達到培養學生想象與聯想相結合的目的。

以上文字是筆者對聽說訓練的一點感悟,希望能對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 閱讀教學的陌生化呼喚

多年來閱讀教學存在的兩種現象,一直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一是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明顯高于對課文的閱讀。究其原因,是由于教科書在開學之初就分發給了學生,絕大多數學生出于對“新書”的好奇,會在教師還沒上“新書”之前或上“新書”不久,就把整冊課文通覽一遍,并自認為“熟悉”課文了,尤其是中高年級學生更是如此。當再上課文時,由于沒了新奇感,因而提不起興趣。二是多數教師把課文當作普通文本來教學。眾人皆知,課文是美文中的經典,要么出自名家名篇,要么是名家名篇的節選或改編,要么是教科書編者的創作或名家的約稿等。對這類課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從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充分領略到文本的題材藝術、情感藝術和表達藝術等,使其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中發揮典范作用。而事實上多數教師沒有領悟到教科書的這一本質特征和編者的良苦用心,只是借助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內容與結構和淺顯的言語表達。

閱讀教學的實質是深入理解和運用,在展開閱讀的過程中,創設沖擊波,實現“深度閱讀”。而要達成這一目標,關鍵在于教師跳出原有的思維,設法把學生自以為對課文的“熟悉”帶入陌生化,從而增強新奇感,進一步激發閱讀興趣。教師的課文解讀要從滿足于淺層理解向挖掘陌生元素的研讀轉換,建構閱讀教學新模式,這就是本文所倡導的陌生化閱讀教學。“陌生化”理論是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詩學概念,即“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化,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結構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這是藝術領域的思維方式,雖然它和閱讀教學屬于不同范疇,但在一定意義上兩者是相融的。

二、 陌生化閱讀教學策略

簡而言之,陌生化閱讀教學策略就是教師設法創設一種超越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閱讀基礎的教學情境的教學策略,把學生多次帶入閱讀的最近發展區,再次激發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和不竭毅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1.激發起教學內容的陌生化

“教什么”決定了“怎么教”,類似內容決定文體一樣。在閱讀教學中,只有那些陌生的教學內容,才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閱讀的濃厚興趣和持續毅力。

(1)事物的陌生化。事物的陌生化,即學生尚未身臨其境的自然景觀,如《鳥的天堂》中“落地生根,獨木成林”的大榕樹;《觀潮》中山崩地裂,白浪翻滾,風號浪吼的錢江大潮;《少年閏土》中看瓜刺猹、雪中捕鳥、海邊撿貝殼、沙地看跳魚兒等有趣的事……在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設學生似見而非真見的教學情境,增添教學內容的陌生化、神秘感,激發學生深入認知事物的熱情,并引導學生養成刨根問底的好習慣。如錢塘江大潮是為何形成的,榕樹是南國怎樣的一種樹等,以此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2)道理的陌生化。道理陌生化,就是學生自己尚不知道或很粗淺感知的道理。如《桃花心目》告訴我們要培育自立之心;《釣魚的啟示》說明最可貴的品質是道德與自律;《巨人的花園》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等。教師要設法搭建學生從對道理的不知到知、從知之淺到知之深的腳手架,使學生剝筍般地理解道理的深刻性。

(3)情感的陌生化。情感的陌生化,即學生尚未了解過或尚未體驗過的情感。特殊情感往往產生于“非特殊”,如特殊時段、特殊事件、特殊經歷。而這種“特殊性”不要說小學生,就連成人往往也是陌生的。如《跨越千年的美麗》的對獻身科學的由衷贊賞;《懷念母親》的旅居海外的中國人對生身母親與祖國的無限思念;《梅花魂》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對經霜傲放梅花的鐘愛,寄托了頑強不屈的中華民族的赤子之心。情感是很復雜的,體驗、經歷不同差異就會很大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已有體驗,并恰如其分地鋪墊和引導。

陌生化的閱讀教學,關鍵是教學內容的確定與精準發力。其次是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文本細讀中發現問題,教師指導提示中提煉問題,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

2.激發起教學內容理解陌生化

理解是指每個人的大腦對事物分析決定的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閱讀理解主要是指順著脈絡或條理進行剖析,遵循“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循環往復過程。

第3篇

高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86-01

語文課堂教學要避免出現表面熱鬧而收獲不大的現象,教師要抓住語言文字訓練這個根本,突出語文學習的本質,采用簡潔的教學手段,真正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簡約、高效。

一、學生的閱讀感悟不能偏離文本內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提倡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來學習,自主交流學習感受,以為這樣做便是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但是,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個性感悟時,更應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有一次,筆者正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一句話是“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當時筆者請學生說一說對這句話的理解。一個學生說:“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能永遠和奶奶在一起了。”聽了學生的發言,筆者順勢說:“是的,對于小女孩來說,死了還好,死是一件好事。”此言一出,學生疑惑地看著筆者。于是筆者接著說:“文中提到小女孩說‘奶奶,請把我帶走吧’。那么,是什么讓一個鮮活的生命渴望死亡呢?”另一個學生回答:“因為小女孩活著太痛苦了。”“難道小女孩死了就真的幸福了嗎?”筆者繼續提問。有的學生馬上回答:“死了還怎么體會幸福呢,小女孩實在是太可憐了。”此時,筆者的教學達到了預設的教育目標,即培養學生的情感。于是筆者趁機引導學生討論:這看似“幸福”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這樣的正話反說,看似順水推舟,其實也是模擬課文中的表達,對于學生理解“幸福”背后的深層含義有著重要的意義。假如學生也像安徒生筆下的路人那樣冷漠、無情,這些偏離了文本價值取向的個性感悟,就會被教師所忽略,語文教學也就沒有真正觸及文本的內涵。

二、語言文字訓練要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讀與寫宜并重,教師應引導學生“讀中悟寫,以讀促寫”,寫不僅僅是為了寫,而是要學習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威尼斯的小艇》為例,文中第5自然段寫了商人、婦女、孩子、老人乘坐小艇的場景,寥寥數語,但是人物的神態描寫和動作描寫很到位、很有趣。筆者讓學生以“我看到了乘小艇”的句式,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并在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如何描寫人物的動作和神態,讓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在口語表達訓練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仿照作者使用的寫作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展開想象,寫一寫不同職業的人的個性特點,同時要求學生使用“我還看到了乘小艇,他們”的句式寫一些。這是學生語言內化后的應用,是領會情意后的表達。有的學生寫道:“我還看到了老奶奶乘小艇去賣菜,她滿臉笑容地招呼客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寫了什么,還要引導學生思考課文是怎樣寫的,如何運用語言和技巧來表情達意,只有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才能真正地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

三、語文教學流程要簡約

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說:“萬物莫與樸素爭美。”有的教師在教學語文時,喜歡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插入圖片、呈現學習資料,但是有時“非語文”“泛語文”的東西太多,占據了有限的語文教學時間,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其實,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力求簡約、樸素、有效。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桃花心木》時,對教學設計進行了2次修改,筆者從中也獲得了啟示和收獲。在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從網上下載了2幅人物圖像,一幅是與癌癥作斗爭的少年詩人子尤,一幅是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洪戰輝,在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時配上背景音樂。一位教研室的教師在聽了筆者的這節課后,建議筆者刪除這個教學環節,他說:“這個設計對教學的意義不大,反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多媒體課件上。你只需要帶著學生好好地朗讀課文,認真學好語言就夠了。”于是筆者刪除了繁瑣的教學設計,帶領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課文,抓住作者情感的變化和種樹人的話語來感悟人生哲理,由樹及人,扎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簡約的內容要用簡單有效的教學方式呈現,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真實有效的。

第4篇

一、根據教材的特點,利用新的學習資源

任何一門學科,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要使學生充分感受語文學習的內容,必須充分利用新的學習資源,即經常所說的課外學習資源,以此輔助有限的課內學習。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以往所常見的學習資源,如工具書、圖書、報刊以及影視廣播,還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社會的新生資源,如網絡,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引導學生充分使用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學習資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習中的單一性和枯燥無味。尤其是網絡對于現在的少年兒童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老師和家長經常為防止孩子去看網絡中不好的東西,而限制孩子們接受新事物。與其這樣,倒不如放心大膽地安排他們去利用網絡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閱語文學習的相關資料,這在預習當中所起的作用是明顯的。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利用新的學習資源,使他們的語文學習富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二、根據課文材料,拓展延伸學習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展閱讀的研究和實踐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展開的,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據語文教學中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主題,搜尋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閱讀,進而加深對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并通過這一開放的過程,使學生直接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開展閱讀實踐,以期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也要求課內外學習的有效結合與遷移,這樣才可以真正培養駕馭語言的能力。如在執教《赤壁之戰》這篇課文時,可先布置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中相關的部分故事,弄清楚整個故事發生的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戰爭的影響。同時,針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人物,要求學生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對其性格有個初步的認識,明白曹操、周瑜、黃蓋三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和貢獻,以及后人對其評價。

授課時,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試著完成學習過程。因為大多數知識都是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所以,這樣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自我展示的過程,因此,也自然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三、根據學習過程的需要,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了人的社會生存能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首次提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傳統的語文學習過于機械化地吸收知識,過多地注重課文分析和知識掌握,而忽視了綜合能力的發展,尤其是語文學習與現實的聯系。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很少有展示才能的機會。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回到兒童實踐活動中,打破書本與生活的界限,弱化學科邊緣,在開放的、動態的、實踐的土壤中,幫助學生構筑自己感興趣的,并能為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如傳統的故事會、辯論會、演講會,以及新生的表演會、記者招待會等,這些無疑都會給小學生語文學習增添新的內容。

由于小學生問題意識淡薄,教師有必要精心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題的形成。如教授《桃花心木》時,與其枯燥地分析種樹人的育苗方法,不如讓學生開個辯論會或者表演會,充分想象幾種情況:如果我是那棵枯萎的樹苗,我會……如果我是那棵生長旺盛的樹苗,我會……如果我是那棵經常會得到種樹人偏愛的樹苗,我會……也許這樣更加廣闊的空間對于小學生更有吸引力,更能使他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充滿興趣和體驗,呆板的說教與之相比,自然也就遜色得多。在使學習有了生命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教學的任務,可謂是一舉雙得。

四、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發揮課程整合的作用

在語文課教學中,經常可以感受到演示一個實驗,開展一次體驗,都會取得令教師出乎意料的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實際都在呼喚課程資源的整合。在教學中,教師更要拓寬自己學習的渠道,才能順利地整合課程資源。

五、根據課堂教學過程,及時采用多樣的評價機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5篇

關鍵詞:園林綠化;評價指標;福建

中圖分類號: S68 文獻標識碼:A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1982年,該方法引入我國后,以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系統靈活而簡潔地處理各種決策因素的特點和優點,迅速地在各個領域內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

目前,還未見有應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福建園林植物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報導。應用AHP對園林植物開發價值進行評價,目的是要客觀、科學評價一種植物的開發價值,為引種、開發研究、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構建原則

園林植物豐富多樣,要得到全面、準確、合理的評價結果,確實為引種、生產開發、推廣應用提供科學指導,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3個原則:

1.1.1科學性原則

評價指標要能反映園林植物的內在價值和開發應用前景。

1.1.2全面性原則

評價指標盡可能有較大的覆蓋面,充分分析該園林植物的觀賞特征、生態習性、生長特性等相關因子與評價指標之間的權重關系,做到全面準確。

1.1.3可操作性原則

盡可能采用定量評價指標,定性指標要采用一些主觀評價指標,使得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 遞階層次結構模型的構建

依據提出的構建原則,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綜合考慮福建自然地理環境和園林開發利用水平,建立福建園林植物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模型。總體上將評價指標分為3個層次: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準則層根據其表征特性又細分為26個指標。

表1福建園林植物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構成

目標層(A) 準則層(B) 指標層(P)

福建園林植物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 觀賞特性

景觀美感

市場分析

生態適應性

生長特性 形態質地、色彩格調、花形花相、枝葉干根形態

芳香特性、美感特性、園林造景

研究報導、市場狀況、市場預測

耐鹽堿、耐貧瘠、耐旱、耐澇、耐熱、耐寒、抗風沙、抗病蟲害

繁殖方法、生長勢、移栽成活率、恢復期

2.1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計算方法及其結果

應用AHP首先要把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根據對一定客觀現實的主觀判斷結構(主要是兩兩比較),把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結果直接而有效地結合起來,對一層次元素兩兩比較的重要性進行定量描述。再利用數學方法計算反映每一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通過所有層次之間的總排序計算所有元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排序。

2.1.1 AHP計算步驟

2.1.1.1構造判斷矩陣 在確定的遞階層次結構模型中,每1個元素和該元素支配的下1層元素構成1個子區域,利用子區域內的各元素來構建若干個判斷矩陣。

假定A層中元素Ak與下一層次中的元素B1,B2,...,Bn有聯系,構造的判斷矩陣見表2。

表2 判斷矩陣

Ak B1 B2 ... Bn

B1

B2

...

Bn b11

b21

...

bn1 b12

b22

...

bn2 ...

...

...

... b1n

b2n

...

bnn

其中:()表示對于Ak而言,Bi對Bj的相對重要性的數值表現形式。運用1~9比率標度法,取{1,3,5,7,9}及他們的倒數{1,1/3,1/5,1/7,1/9},將相對重要性的邏輯判斷數量化,構造判斷矩陣。

表3專家打分規則

標 度 含 義

1

3

5

7

9

2,4,6,8

倒數 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

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顯重要

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強烈重要

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極端重要

表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

含義相反

定義1 若矩陣滿足:

,(2)(),則稱之

為正互反矩陣(顯然,,)。

通常情況下,判斷矩陣的數值是根據專家意見、數據資料和分析者的認識水平,加以平衡后得出的。

當(),則稱它具有完全一致性。

為了考察AHP決策分析方法得出的結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2.1.1.2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a方根法

采用方根法求解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對應的特征向量。

計算判斷矩陣每一行標度的乘積的n次方根:

通過歸一化處理,得特征向量(其數值即為權重)

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其中表示向量AW的第i個分量。

b一致性檢驗

計算一致性指標CI:CI=,當CI=0時,判斷

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就越差。

一般情況下,1、2階判斷矩陣總具有完全一致性。對于2階以上的判斷矩陣,需根據判讀矩陣的階數n,查找同階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對于n=1~9階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見表4。

表4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

λ 1 2 3 4 5 6 7 8 9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6 1.41 1.46

計算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R:。

當CR

2.1.1.3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a層次總排序計算

設上一層次(A層)包含共m個因素,它們的層次總排序權重分別為。又設其后的下一層次(B層)包含n個因素,它們關于的層次單排序權重分別為(當與無關聯時,)。則B層的總排序結果見表5。

顯然,,層次總排序是歸一化的正規向量。

表5 層次總排序表

層次A

層次B A1 A2 … Am

a1 a2 … am

B1 …

B2 …

… … … … …

Bn …

b一致性檢驗

設B層中與相關的因素的成對比較判斷矩陣在單排序中經一致性檢驗,求得單排序一致性指標為(),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為(、已在層次單排序時

求得),則B層總排序隨機一致性比例為。

當CR

2.1.2評價指標體系AHP權重計算及結果

為了使評價指標體系更具科學性,筆者所在的課題組請了30位園林植物方面的專家進行問卷咨詢,對福建省園林植物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兩兩比較并打分,應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計算,獲得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

2.1.2.1 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

運用Excel對所有的判斷矩陣進行計算,經過一致性檢驗,結果見表6。

表6 矩陣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 檢驗指標 是否具有滿意

一致性

Λmax CI RI CR

A-B 6.3411 0.0682 1.24 0.0550 是

B-P 4.1424 0.0475 0.9 0.0527 是

B2-P 3.0030 0.0015 0.58 0.0026 是

B3-P 3.0233 0.0116 0.58 0.0201 是

B4-P 8.0798 0.0114 1.41 0.0081 是

B5-P 4.0035 0.0012 0.9 0.0013 是

B6-P 4.0845 0.0282 0.9 0.0313 是

2.1.2.2 評價指標體系AHP權重計算結果

按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結果見表7

表7 福建園林植物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目標層(A) 準則層(B) 指標層(P) 權重Wi

福建園林植物開發價值評價指標體系A 觀賞特性B1

0.3024 形態質地P1 0.2010

色彩格調P2 0.2637

花形花相P3 0.3786

枝葉干根形態P4 0.1566

景觀美感B2

0.2561 芳香特性P5 0.1975

美感特性P6 0.3635

園林造景P7 0.4390

市場分析B3

0.1972 研究報導P8 0.5361

市場狀況P9 0.2854

市場預測P10 0.1785

生態適應性B4

0.1018 耐鹽堿P11 0.1033

耐貧瘠P12 0.0966

耐旱P13 0.1291

耐澇P14 0.1140

耐熱P15 0.1389

耐寒P16 0.1457

抗風沙P17 0.1248

抗病蟲害P18 0.1476

生長特性B5

0.0903 繁殖方法P19 0.2426

生長勢P20 0.2299

移栽成活率P21 0.4089

恢復期P22 0.1136

資源特點B6

0.0522 資源級別P23 0.2102

資源類別P24 0.3642

地方特色P25 0.2293

科研經濟價值P26 0.1962

從計算的權重結果看,福建省在園林植物開發價值的評價上最注重觀賞特性和景觀美感,市場的開發前景次之,生態習性略比生長特性重要,而資源價值較低。主要原因是福建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濕潤,水熱、土壤、生態環境條件優越,從相鄰省份引種的園林植物在福建從南到北總可以找到適合其生長的地方,引種馴化較容易成功。因此,在評價上更注重引種園林植物的觀賞特性和景觀美感。

3應用評價指標模型對初步篩選的園林植物進行評價及結果

為了驗證評價指標的合理性,筆者運用園林植物開發價值的評價模型對隨機選取的20種園林綠化植物進行綜合評價,計算結果見表8。

表8 20種園林植物開發價值綜合評分表

名 稱 綜合分數 名稱 綜合分數

鐵冬青

少穗竹

海紅豆

福建山櫻花

水同木

紅豆杉

藍花楹

紅千層

水石榕

青絲黃竹 2.58305382

2.54815984

2.48453666

2.4674468

2.46410064

2.4289856

2.4099304

2.3921295

2.381415

2.35095984 金絲桃

桃花心木

水翁

楊梅

火棘

香港四照花

猴歡喜

布迪椰子

蚊母樹

臘腸樹 2.33253257

2.32490861

2.30774634

2.29538475

2.28276546

2.23794827

2.2258051

2.15925066

2.11619118

2.00703679

評價結果表明,得分最高的鐵冬青、少穗竹、海紅豆、福建山櫻花、水同木等品種在福建的園林綠化開發應用中較受歡迎,與實際情況高度吻合,有力證明了該模型在福建省園林綠化樹種開發價值評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4 結論與討論

在福建省園林綠化樹種的開發價值評價中引入AHP法,解決了評價要素權重確定過程中主觀性問題,不但考慮到了各種因素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綜合了多個評價主體的意見,而且有效地解決了評價過程中出現的模糊性問題,進行了科學地定量化處理,大大提高了建省園林綠化樹種的開發價值評價的精確度,且計算方法也簡單易行,可行性較強,為園林植物的引種選育提供事前判斷提供了科學依據,極有利于園林綠化樹種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華,宋宗強,等. 城市園林綠化定量評價方法研究[J]. 廣東園林,2004(1).

[2]唐五湘,程桂枝主編.Excel在管理決策中的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第6篇

【關鍵詞】自主;活動;體驗;成長

體驗式學習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有很多不同,它主要的特征如下:1..團隊形式,以學員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2.實踐化,強調做中學;3.直接學習,即時的感受和領悟認識; 4.學習的資源是參加者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觀念態度;5.以分享直接經驗、解決問題為導向,并進行多元體驗……筆者把它理解成一句話:體驗式學習是學生在團體中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元素有三:團隊、目標和強化物,即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在強化物的激勵下,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從四年級接班開始,我嘗試著把體驗式學習引進了語文課堂,帶領學生參與到“口語交際”、“交流平臺”、“預習展示”、“課文閱讀”和“綜合性學習”等不同課型的語文課中來。如今這屆學生即將畢業,他們的語文學習狀態良好,達到了自主學習,積極參與,體驗領悟,快樂成長的預期目標。

下面以學生個案的形式,呈現口語交際、交流平臺(也名“精彩回放”)、預習展示、課文閱讀(也名“課堂問答”)和綜合性學習五種課型的課堂學習形式、程序和效果。

一、口語交際“我不怕!”

全班同學組成8個團隊,強化物為第一名8分,第二名7分……以此類推。每一單元所得分累積,期末達到總分32的組,每個同學的成績為“優”,達不到的同學依次為“良”、“及格”。

學生甲:從四年級開始,我們就接觸到了口語交際,這能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上臺演講,我也不例外。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六上年級第七單元的口語交際,我準備的是《最后一頭戰象》的故事。

口語交際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一遍一遍地熟讀課文,將重要情節、重要語句和嘎羧的一些動作都牢記在心,一遍遍的對著鏡子練習, 當然還要配上必要的表情,而且聲音要響亮要大方。這晚我一直到自己滿意了,才停下來安心入睡。

第二天,口語交際比賽開始了,我們是以抽號的方式來進行的。這次我們組被抽到最后一個,我看前面同學都講得很好,還真為自己捏著一把汗。終于,到我們組了,沒想到正好抽中了我。當我聽到”2”字時,心里不由得一陣緊張,但又很快回過神來。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訴自己:要勇敢。于是我壯了壯了膽,大步流星地走到講臺前,看見下面黑壓壓的一群人用直勾勾的眼睛望著我,還是有幾分緊張。我清了清嗓子,很快就有同學笑起來,但我不介意,流利完成了這次演講。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我結束了這次演講。我為我們組拿了第一名。耶!

二、交流平臺“我很棒!”

“交流平臺”是學生在一個單元學習之后,交流收獲、體會的一個平臺,我們把它美名為“精彩回放”。每單元一次活動,均以團隊(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比賽,比賽結果分為一、二、三等獎,獲得一等獎的團隊,每個成員在本單元的檢測練習中加10分,二等獎獲得者加9分,三等獎的加8分。

學生乙:讓我記憶猶新的一次成功的表演是五下年級第二單元的“精彩回放”。那時,我第一次當組長,我們準備表演《冬陽.童年.駱駝隊》。這是我們第一次排課本劇,我飾演作者(林海音)。在排演時,我們遇到了一個大問題----怎么看駱駝吃草?我們沒有當駱駝的道具,作者如此專注觀察駱駝,我該怎樣演呢?吃草時,作者有一段心理描寫,我又怎樣表達出作者想象的樣子呢?這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便想象著我的面前就有一駱駝在吃草,它的鼻子還正呼呼喘著粗氣呢。"哇哦,組長你演得太像了!!"孔雪琳說。這時我想到了一個主意來解決現場沒有駱駝這個問題了――我們不是有PPT嗎?我可以在PPT中展現出來呀!在我看駱駝吃草時,把駱駝這張PPT放出來,既解決了沒有駱駝的問題,又有PPT讓同學們觀看,不是一舉兩得嗎……我們如愿以償地拿到了一等獎,這是我們組全體同學心血和智慧的結晶。

三、預習展示“我參與!”

預習展示是六上年級“開發”的一種課型,經過大半個學期的摸索,最后基本固定的模式是這樣的:四個團隊上場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第一個上場的展示讀課文的學習成果;第二個展示字詞方面的學習成果;第三個展示課文內容形式方面的學習成果;第四個展示對句子理解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在展示之后有老師做出評價,并給每個小組加上“在校表現分”,分為21、14、7三等。下一課有另外4個小組上場展示;再下一課仍有上一課展示的小組出場,但出場順序有第一變為第二,有第二變為第三,以免展示項目的重復。

學生丙:記得有一次預習展示,我們在網上搜索《桃花心木》這一課,找到了作者簡介、主要內容、課文結構圖等資料。我把這些內容放在PPT里,再配上背景和動畫,屏幕就顯得更漂亮了。第二天展示的時候,我們一三五七組的同學各顯神通,朗讀課文的小組,在放映PPT的同時,還配上美妙的音樂,使課堂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們組錦上添花,PPT呈現著豐富多彩的內容,同學們都低著頭,刷刷地在書上記著,我想大家的學習可以算是高效率了吧。王老師夸我們組的展示內容正確、全面,給我們組加了21分,這可讓我高興了整整一天呢!

四、課堂問答“我能行!”

課堂問答是講讀課文的自主學習形式,課堂互動分兩大塊:提問和回答。所提的問題有四類:內容類(用一A表示)、形式類(用二A表示)、思想類(用三A表示)、價值類(用四A表示),回答與之對應,分別是:一B、二B、三B、四B。問答活動開始之前,先有各組代表抽簽,然后各組集中,進行針對性的討論,準備時間10分鐘。之后進入問答環節,其間老師可適時穿插補充,以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每一組問答之后,老師及時評價各組的提問(總結)質量和作答情況,滿分為10分,加到各組的“在校表現分”競賽欄中。

學生丁:我們組抽到的是3B,第六組抽到的是3A,我們組是回答他們的問題的。這次抽中潘泓怡來提問,她站了起來,禮貌而又響亮地說道:“請第四小組聽題:我們組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要以《北京的春節》為題?”

話音剛落,章婧婕馬上站起來回答:“我來回答潘泓怡同學的問題,作者寫出了北京春節的習俗,表達了自己對春節的喜愛。”

說實話,章婧婕第一個回答是讓我吃驚的,我暗暗高興:幸虧剛才討論時,大家對這個問題有所準備。慶幸過后,我也不忘補充她的回答:“我來補充章婧婕的回答:作者圍繞北京的春節來寫,有詳有略,突出重點,寫出了節日的喜慶,表達自己對傳統節日的喜愛。我的回答完畢,謝謝!”我故意只回答了一點,是希望組員們能全員參與,但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組員們陸陸續續都舉起了手,每個人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零零總總組合起來,把問題回答得完整、具體。

五、綜合性學習“我在行!”

進入高年級,綜合性學習在每冊教材中至少有一次,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從明確目標到討論方案,到按計劃執行,到活動的順利進行,到最后總結,每一步都以團隊的形式開展活動。四年級的《走進童話世界》、五年級的《有趣的漢字王國》、六年級的《輕叩詩歌的大門》,我們都搞得轟轟烈烈。

學生戊:?剛上第六單元,老師便把任務交給了我們,其中就有詩歌欣賞。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覺得詩歌欣賞比其它的更有難度,便早早準備起來。第一步,我上了網,在網頁中尋找合適的目標。忽然,我被一首叫《過零丁洋》的是吸引住了,就開始閱讀起來。當我看到它的作者是文天祥時,心中涌起一種迫切要欣賞的感覺,所以我就選好了題材。我欣賞詩歌是要講給大家聽的,于是我便查找了古詩的意思,從中我了解到了這是一首飽含愛國深情的詩。

很快詩歌欣賞的日子到了,八個小組蓄勢待發,各組評委在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時,就爭先恐后地奔向主持人,想抽個好序號。我們組抽了個第一。我有點忐忑,雖然我準備過,但還是有一絲緊張。只聽我們組的人叫了一聲“五”,我知道要上場的人是我。

我上臺后大聲說出了我的題目:“大家好,我為大家來介紹宋朝愛國詩人文天祥的作品《過零丁洋》。這首詩的意思是......”剛開始時,因為緊張,我講得不是很順,原本的臺詞被丟三落四了。我暗示自己:這樣可不行,要穩定心態!我繼續講下去,“……我從中體會到了文天祥的愛國之心,以及國破家亡后的悲傷和豪壯的感情!謝謝大家。”講完之后,我走下講臺。最后結果出來,我們組和另一個小組并列第二,這是個不錯的成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宁县| 浏阳市| 东方市| 汾西县| 灵台县| 饶平县| 屯门区| 龙南县| 三原县| 平罗县| 宝坻区| 穆棱市| 双城市| 合江县| 威海市| 老河口市| 红安县| 钦州市| 鹤山市| 富平县| 新邵县| 湖北省| 保靖县| 莱阳市| 平湖市| 平顺县| 平泉县| 镇康县| 全州县| 磐石市| 新源县| 独山县| 五常市| 景洪市| 芜湖县| 女性| 泸西县| 仙游县| 沙田区| 赤水市|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