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桃花源詩翻譯

桃花源詩翻譯

時間:2023-05-30 09:28: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桃花源詩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桃花源詩翻譯

第1篇

1.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選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在對“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一詞作注時說:“[外人] ,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就是說與下文“遂于外人間隔”及“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一樣,都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我認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應當是“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不同的人;而“遂于外人間隔”及“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眱删渲械摹巴馊恕辈攀侵浮疤一ㄔ匆酝獾氖廊恕薄煞N“外人”所指不同。

3.理由如下:

《桃花源記》中的故事,應視之為桃源文化與世間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如果“此中人”的衣服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完全一樣,又如何碰撞得起來?

文中的“外人”所對應的主體不同,前一個是對應于桃花源外的世人――“漁人”,后兩個是對應于“桃花源中人”,前一個“外人”當然不可能同后兩個“外人”一樣。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前的小記,詩中與“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相對應的一句是“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百薅埂笔枪糯漓胗玫亩Y器,“古法”是說仍沿用先秦時的方法,這二句是說禮法衣裳都保持了先秦古風。自然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所處的東晉不同。

如果將《桃花源記》搬上舞臺,有什么樣的導演會將“桃源中人”的發型服裝等設計得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即“漁人”)一模一樣呢?

關鍵詞:《桃花源記》、“外人”、不同、初中語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選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在對“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中“外人”一詞作注時說:“[外人] ,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這里的“下”指的是下文中的“遂于外人間隔”及“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眱删渲械摹巴馊恕保簿褪钦f,文中的三個“外人”都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我認為這樣注釋是錯誤的,文中的“外人”所指不同。

按照教材中的注釋,“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就應當翻譯成:

“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人女人的衣著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p>

桃花源內外的人衣著“完全一樣”,顯然是不符合陶淵明所追求的仙境――“世外桃源”中“世外”之原義的。

我認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應當是“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不同的人;而“遂于外人間隔”及“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兩句中的“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兩種“外人”所指不同。

其理由如下:

一、從文氣貫通上講不通

據文意,“漁人”初見桃林而“甚異之”,好奇心驅使他“欲窮其林”;當“林盡水源”之后,“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時的“漁人”感到更加驚異,于是“便舍船,從口入”;穿過山洞之后,乍一見平曠的土地、整齊的房舍、以及大片的良田美池桑竹之時,自然是又驚又喜;此時忽然見到其中往來耕作的男男女女,順理成章應當會給“漁人”一次“更大的”驚異,如果“漁人”見到的“桃花源中人”(似乎可以稱之為“仙人”)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完全一樣,也就是“桃花源中人”穿著的衣服同“漁人”日常見到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一樣,則司空見慣,何驚之有!若不令“漁人”再次驚異,則文氣嘎然中斷。

另外,下文即有“見漁人,乃大驚”句。桃花源中人的衣著既然已經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一樣,見到與自己衣著一般無二的“漁人” 也許會因為是陌生人而感到奇怪,怎么會“大驚”?故而桃花源中人的衣著與“漁人”理應不同,此處的“外人”應當是指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同的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代表――“漁人”意料之外的人。

《桃花源記》中的故事,應視之為桃源文化與世間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如果“此中人”的衣服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完全一樣,又如何碰撞得起來?

二、從情理上講不通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是站在“漁人”的角度,用“漁人”的眼光去評價的,“漁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代表,他從“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角度出發,判定“桃花源中人”為“外人”,一定是指“桃花源中人”與“漁人”自己這個“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同的人,也就是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迥異的人,我們今天也常常把與自己不相類屬的人稱作“外人”,就是這個道理。就如同我們忽然見到外國人時,稱其為“老外”,在“老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對中國一無所知時,他們的衣服怎么會同我們一樣呢?

而后文的“遂于外人間隔”及“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是站在“桃花源中人”的角度,用“桃花源中人”的眼光去評價的,理所當然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了。

“桃花源中人”避秦時亂而尋覓到這個“世外桃源”,并與外界完全隔斷,因為“遂于外人間隔”,所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因為安居樂業,不愿受到“外人”的干擾,才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由于文中的“外人”所對應的主體不同,一是對應于桃花源外的世人――“漁人”,一是對應于“桃花源中人”,前一個“外人”當然不可能同后兩個“外人”一樣。

三、與陶淵明自己的注解相悖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中只是選了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而舍棄了后面的“詩”,其實,作為詩人,陶淵明是將“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作為一個整體去創作的。正規的選本如中華書局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作《桃花源詩并記》“并記”二字特意用小字標出,說明“記”是“詩”前的小記,二者是一個整體,“記”是附注,“詩”才是本體,二者珠聯壁合,相輔相成。

詩云: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在《桃花源詩》中與“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相對應的一句是“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此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互解為“俎豆衣裳猶古法、俎豆衣裳無新制”。“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禮器,“古法”是說仍沿用先秦時的方法,這二句是說禮法衣裳都保持了先秦古風。

陶淵明吸取了《老子》“小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思想,著力揭示出桃源民俗文化的特質:禮法、服制仍保持先秦古風,意味著古老美德的保持。如果同桃源外喜好奢侈的風氣一樣,古風何在?美德何在?且陶淵明說:“悉如外人”的“悉如”是完全一樣的意思,如果序文說桃源中人的衣著完全同當時桃源外的人一樣,詩中又說“猶古法”、“無新制”,豈不自相矛盾?

四、與后人的旁證不合

唐代的王維非常推崇陶淵明,王維有一首仿陶淵明《桃花源詩》的《桃源行》,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

由“居人未改秦衣服”,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衣服已經與“秦衣服”有了很大的不同,王維在此特意強調了桃花源中人的衣著仍然是秦代的式樣,定然不會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東晉時代的人衣著完全相同的。

通觀《桃花源詩并記》全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桃花源中人”是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相類屬的“另一類人”,無論是行為習慣、精神面貌、言談舉止還是衣著打扮都是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著很大差異的。

陶淵明虛構《桃花源記》這個故事是有所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年戰亂紛起的環境中,針對世風日下,社會動蕩,官僚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構想出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爭、人人各盡所能地勞動,人們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融洽友好的理想社會,桃花源中人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種本質的不同必然會在他們的衣著上有所體現,陶淵明是不會讓桃花源中人的衣著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相同的。

其實這是一個十分簡單問題,如果將《桃花源記》搬上舞臺,有什么樣的導演會將“桃源中人”的發型服裝等設計得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模一樣呢?

我們完全可以用“極化歸謬”的方法來論證一下:

我們設定一位西裝革履的現代“漁人”有幸進入“桃花源”,他發出“桃花源中的人穿的衣服全部同外人一樣”的感嘆。這里的“外人”會是現代“漁人”眼中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現代人嗎?桃花源中人的衣服會同我們的這位現代“漁人”完全一樣,也西裝革履嗎?顯然,說“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并與“遂于外人間隔”及“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眱删渲械摹巴馊恕毕嗤峭耆e誤的。

第2篇

將其翻譯成土家族現代的“五句子”就是:嬌艷的桃花,閃耀著火苗一樣灼人的光華。在這美麗的春天,姑娘就要出嫁,將建造一個溫馨的新家。

多么誠摯的婚禮祝福啊!如此樸實的語句數千年來,打動了千萬人的心扉。如果優美地唱給新娘聽,新娘何其幸福。桃花,桃花,美麗無比的桃花,象征親情、友情、愛情的桃花――幾乎可以象征一切美好情感的桃花,功不可沒。

千百年來,人世紛擾,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爭權奪利,許多高潔之士向往內在的安寧,留下了許多關于桃花的名篇。

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縱橫阡陌上的裊裊炊煙,一如《桃夭》和諧美妙的祝福,穿透數千年風雨,至今仍是我們的夢境,在我們的向往中定格,久久不散。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痹娤衫畎着c汪倫深厚的友情,在依依送別時,在宛如桃花酒般濃烈的氛圍中,在跨越千年時光后,在我們心頭,依然得到醉人的升華。

歲歲桃花開,年年人不同?!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鼻陙?,崔護有名的桃花詩句,錯過的姻緣,讓人遺憾千古。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桃花處處開放。《水滸全傳》內,桃花山下,上演土匪周通無理搶親的鬧劇,在俠義人物魯達的干預下,無果而終,讓人捧腹近千年?!度龂萘x》中的桃園結義,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將相傳奇。《西游記》中的天宮蟠桃樹“三千年一開花”,讓我們想象其花期該有多長!《紅樓夢》中襲人姓“花”,其命運更是被作者曹雪芹“規定”為桃花的性格而得善終。

現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中,有個桃花島,島主是武功奇絕、桃花一樣風流瀟灑的黃藥師。他的女兒黃蓉更是了得,桃花一般容顏秀麗,精靈古怪。

當代,唱起桃花歌,莫過于蔣大為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

筆者就出生“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桃花源記》“武陵源”武陵山余脈的一個半山腰,而且出生“在那桃花盛開的時候”――農歷陽春三月。在我的故鄉,每到春天,有三種鮮花漫山遍野――潔白的櫻花、粉紅的桃花、鮮紅的映山紅,次第開放。桃花顏色比櫻花濃,比映山紅淡,花期卻最長,而且會結出大而好吃的果實――櫻桃小,吃多了頭悶疼;映山紅干脆就沒有好吃的果子――仙桃花、六月桃花、血桃花、甜桃花、野桃花,一樹樹,象大朵大朵粉紅色的云彩,飄滿嫩綠的山野,生機勃勃,讓人心花開放。

我曾寫過這樣一首散文詩:

第3篇

問題舉例:

1.《傷仲永》

在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中,對"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中"泯"字的解釋,把"泯"解釋成了"完全"。而對全句的翻譯則為:"才能完全消失,如同常人。"然而"泯",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消失",并沒有"完全"的意思。而且結合全句及全文的意思,作者要強調的是仲永才能的消失,"然"在此處可以翻譯為"......的樣子",按課文注釋中對"泯"字的解釋,"泯然"應解釋為"完全的樣子"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因此,"泯"只能解釋成"消失"不能解釋成"完全"。

同樣在本文中,把"賢于材人"的"賢"解釋成了"勝過、超過",其實"勝過、超過"應是"賢于"二字的合解。單獨的"賢"應是形容詞。

2.《木蘭詩》

在《木蘭詩》一文中,對"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中"思"和"憶"的注解。課文注釋為:"何所思:想什么。""憶:思念。"這樣的注解過于膚淺,且使整個意思顯得嗦、含混。這四句詩用了兩個復沓手法。前兩句是父母所問:女兒啊,你嘆息什么?是不是有了兒女心事了?后兩句是木蘭回答:爺娘啊,女兒可不是有什么兒女心事啦。"在這種鋪墊的基礎上,自然引出了下文寫木蘭的嘆息,突出了木蘭"昨夜見軍帖"、為父年邁弟年幼而自己身為女子而嘆息,為能不能替父從軍而憂慮了。基于上述考慮,這兩個詞的注解,應該是:"思、憶:同義,指男女情愛之事。"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很多年來不少人大都按語文課本的注釋講解為:"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它們既然容易辨認,但聯系下文"雙兔傍地走,安能辯我是雌雄?"豈不顯得互相矛盾?實際上這里作者為了簡練含蓄采用互文的手法,雄兔舉腳撲朔而雙眼迷離;雌兔雙眼迷離而舉腳撲朔,意思是雄兔和雌兔腳都撲朔,眼都迷離。正因為如此,所以兩兔跑著的時候就分不出雄雌來。

3.《桃花源記》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中,"落英繽紛"中"落英"一詞,書下的注釋為"落花。一說,初開的花。""意象"的概念萌生于漢代,發展于晉代,是說內在的抽象的心意(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外在的具體的物象(象)來表達。《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作者借這一虛構的美景來委婉曲折地展示作者的美好理想。作為詩文大家,陶淵明截取的生活景象不可能是頹廢傷感的"落花",而應是蘊含美好的初蕾,即"初開的花",這才吻合作者的心境,以"象"達"意"。且已有研究者指出,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中的"落英",它的意思是初始的也即剛綻開的鮮嫩。因此,應將"落英"一詞的書下注釋改為"初開的花。一說,落花。"

4.《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一文中,"曾不吝情去留"一句,書下注釋對"吝情"的解釋是"舍不得",此說一是沒解釋清楚"吝"的意思,二是和全句也不諧調。如將"吝"解釋為"感到為難",卻很好。"吝情"是"感到難為情"之意,"不吝情"是"不感到難為情"。全句應是省略句"曾不吝情(于)去留","去"是離開;"留"是留下、留宿。去留,是偏義詞,意思是去,離開。全句的意思是"對離開一點也不感到難為情",來表現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5.《岳陽樓記》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中,"浮光躍金"一句,書下注釋為"波動的光閃著金色。"把"金"理解為"金色"。從表達的角度看,"浮光躍金"與"靜影沉璧"是一組對偶句,"金"與"璧"詞性應相同,該是名詞。"靜影沉璧"是比喻句,是"靜影如沉璧",那么"浮光躍金"也應是比喻句,是"浮光如躍金"之意。不論從具體語言環境還是生活實際,"金"應理解為"金子","浮光躍金"應注釋為"水面上浮動的月光像躍動在湖面的金子"

再如,本文中"岸芷汀蘭"一句,書下的注釋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這句話運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法?;ノ脑谖难晕闹休^為常見。這類句子,在內容上前后互相補充,常??梢允盏窖院喴赓W的效果。翻譯時,應前后句互為補充,否則就把意思理解錯了。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里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同理,"岸芷汀蘭"的"岸"不僅有"芷",也有"蘭";"汀"不僅有"蘭",還有"芷"。全句的注釋應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蘭花。"

第4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 訓練 有效方法

閱讀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活動,學生能夠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初步獲得文章的基本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梢姡喿x教學的重點是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并將其綜合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師生對話,設疑激趣

在新課標指導下,課堂教學要注重“以生為本”,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閱歷相對較少,他們對新鮮事物仍充滿著好奇。因此,我們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就要充分地利用這一點,合理運用教學手段,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調動起來。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個簡短的視頻:在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樹葉茂盛的桃花林中,走來一位詩人,他滿懷愁緒、憤慨無奈,于是他只能獨善其身,歸隱田園,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我引發學生根據播放的內容聯想一個成語,即“世外桃源”,然后說:“下面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看看世外桃源的美好,親身感悟那美好的世外桃源。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課文,并進行小組討論:(1)這篇課文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來描繪桃花源的美好?(2)作者為什么要創設這樣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它是作者憑空想象出來的嗎?有什么寓意嗎?(3)根據你的理解,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學生帶著問題與好奇來閱讀課文,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下,不僅提高了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閱讀也更加認真了,還能通過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將自己的疑惑解開,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種閱讀訓練方法能有效提高閱讀訓練的效率與質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在課下的時間里也能自主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

二、閱讀理解,分析體驗

要對閱讀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就要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體會作者的寫作用意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皩W而不思則罔”,在閱讀時如果只是一味地為了讀而讀,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作用。因此,教師要訓練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而不是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掉一個,將之前讀過的內容都忘掉了。要在閱讀并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從而形成一種閱讀模式,養成科學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海燕》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地領會這篇文章的內容,我讓學生以討論的方式,將課文分成了三幅不同的畫面:第一幅為風卷云集,海燕在空中飛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為暴風雨迫近,海燕勇敢地搏擊風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為暴風雨降臨,海燕呼喚暴風雨。這三幅場景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以暴風雨逐漸逼近為線索,按照海面上的景象變化而逐步展開。學生通過對課文進行分層梳理,能夠較好地理解文章層次,并能體驗到暴風雨來臨時海燕的迫切心情。另外,海燕的行為與海鷗、海鴨、企鵝等也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更加突出。讓學生體會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逐步分析與體驗,能讓自己更貼近作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有利于挖掘文章主旨和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

三、反復朗讀,心口并用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通過閱讀,用作品展開對話,是對作品觀點態度的一種再理解和再創造。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诜磸驼b讀中,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能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縝密,情感體驗更豐富,表達得更準確、更生動,便于學生準確地掌握作者的寫作目的與情懷。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其文字簡練、對仗工整、內涵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而朗讀則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學生對古詩詞所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朗讀可以促進記憶,通過熟讀而能夠背誦,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還能提高學生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因此,在古詩詞教學時,我提倡采用反復朗讀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學習宋代陸游的詩《游山西村》時,我就讓學生先進行反復朗讀,然后在熟讀的基礎上,根據文章注釋,將這首古詩翻譯出來,我再對重點詩句加以剖析,學生對詩的理解像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在青翠的山巒間漫步,山泉在溪流中川流不息,草木越來越茂密濃郁,蜿蜒的山路也變得越來越難以辨認。正在迷惘不知所措之時,突然看到前面的幾家農舍,坐落在花木之間,詩人豁然開朗。另一方面,它又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現了人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令人回味無窮。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可以從中領悟到生活哲理――不論前方的道路有多么坎坷難行,只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樂觀、堅強、勇于前行,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光明與希望。通過這樣的閱讀訓練,學生能夠在閱讀時形成慣性思維,有助于其閱讀能力的提升。

四、鑒賞閱讀,感情升華

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用的文章優美、形象、生動,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認真思考,并充分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寫作意義,讓學生將自身的活動經歷和生活所感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同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例如,在講《背影》一文時,在學生了解了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后,我讓學生再認真仔細地讀幾遍課文,并對重點句子進行分析,說出自己的見解。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如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送子上車、揀定座位、叮囑兒子、囑咐茶房、為子買橘等,父親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學生在認真鑒賞與分析后,能夠理解父愛的無私與偉大,并能通過這些具體的小事,聯想到自己的父親默默無聞地為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真切體會著父愛的無私。另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誦詠吟讀等方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積累閱讀素材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其閱讀素質。

總之,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激發學生的閱讀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擁有強烈的閱讀動機與興趣;要對文章進行細致的剖析,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文章蘊含的感情,并對重點段落及語句進行鑒賞,使其情感得到升華。另外,想要全面快速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在課堂上進行文章的分析與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課外閱讀,多讀書,多揣摩文章的意境,感受作者的寫作手法與情境。在語文閱讀訓練中,只有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遵循正確的教學規律,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第5篇

談及道教仙家勝地,聲名最著者當推“洞天福地”。洞天福地之說在早期道經《道跡經》、《真誥》中已現端倪,觀念之形成亦不會晚于東晉;盛唐時高道司馬承禎編集《天地宮府圖》將之系統化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與七十二福地;唐季杜光庭于《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中稱:

乾坤既辟,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則有靈宮秘府,玉宇金臺,或結氣所成,凝云虛構?;颥幊卮湔恿髯㈧端挠?,或珠樹瓊林扶疏於其上。神鳳飛虬之所產,天澤馬之所棲。

就中景觀,非凡世所有??级刺旄5刂?,其初為山中洞府而非宮觀類建筑。《釋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惫湃艘猿上芍水斁映缟街?,推想其處所則深藏巖穴洞窟之中:

吳大帝時,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傳世見之,號為八百歲公。(《抱樸子內篇?道意》)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也。久在于東陽谷口,攜弟子登崖穴處。御六氣,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顏色日少。(《云笈七簽?洞仙傳》)

洞穴是山體中巖石的空區,多生于巖崖深處洞口亦較為幽閉不顯。它的這種空間特征跟“壺”腹大口小、中空的構造是可以相照應的。洞者,通也,洞天福地連通另一番玄妙境界――《晉書?許邁傳》記載茅山洞天說:“余杭懸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岳,陳安世、茅季偉常所游處”。洞天福地雖可與地理名山所在對應了了,但世上可尋見者不過略當于壺體口徑的部分,其廣大腹地區域并非存于凡塵的時空維度之中:“乍標華於海上;或回竦於天中,或弱水之所縈,或洪濤之所隔,或日景所不照,人跡所不及,皆真經秘冊,敘而載焉”(《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非仙緣道行具足者是不得窺其口徑的。

其實在《神仙傳》壺公故事之中,“公跳入壺中,人莫能見,唯長房樓上見之”,壺公亦對長房言:“卿可教,故得見我”――這種隔凡斷俗的幽閉性已了然矣。作為后世小說雜記中仙家福地代稱的“桃源仙境”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武陵漁人亦是在極偶然中得見了世外桃源的入口: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行文清晰細致地刻畫了一個隱蔽狹隘的“壺嘴”狀仙源入口,由此漁人到達了壺中腹地一方與世隔絕的理想凈土。不僅如此,漁人去后重來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桃源仙境“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陶淵明《桃花源詩》)。

“桃花流出武陵洞,夢想仙家云樹春”(唐劉商《題水洞二首》其一),古人眼中的桃花源絕非僅僅一塊平凡的避世安身之地,更是仙人怡然長駐的福地洞天;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將“桃源山洞”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五:“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諸洞天福地雖記述各異并分出不同的高下層級,歸旨卻無不同:藏于山深的洞口為仙源入徑,向道之人通過勤敬不懈的修行活動最終進入到洞天之內的博大神仙境界中。這種自外而內、由窄入寬的壺狀形態及特點正是與道教洞天福地的宗教期望相契合的,可以說將“洞天福地”之“福”訓為音近之“壺(瓠)”未為不可;五代高道呂巖在《贈羅浮道士》詩中即言:“世間甲子管不得,壺里乾坤只自由”,“壺天”亦是常見的道教仙境的代稱。

究道教“壺天”之典,亦出壺公故事。仙傳記載賣藥翁壺中藏有一時空特異的絕妙所在,“入后不復是壺,唯見仙宮世界”――《后漢書?方術列傳》的相應篇章亦記述壺內“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皦刂刑斓亍弊允窍蓺怆硽瑁鸬び褚?、碧桃紅樹、水榭瓊樓乃至羽士仙姬無所不該,儼然玄都帝鄉之景致;而居此之人則過著仙家真人的自在生活――個中情景恰是道教長生長樂的神仙境界之寫照。南宋高道白玉蟾在武夷修仙傳道的止止庵即建在一處壺天勝地:

上有天鑒池,可以通弱水,下有升真洞,可以透蓬萊。若武夷千巖萬壑之奇,千山萬水之勝,莫止止庵之地若也。云寒玉洞,煙鎖琪林,紫檜封丹,清泉洗玉,猿隨羽客,鶴唳芝田。鐵笛一聲、草仙交集,螺杯三飲、步虛泠泠。蓋可以歌太空紫虛之洞章,吟玉靈羽翮之仙曲。然則塵埃不礙眼,古今皆一時,而絳幔虹橋之事,猶宛然矣。奇哉,青草青,百鳥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詠心。神仙渺茫在何許?武夷君在山之陰,孤舟只棹歸去來,瓊花滿洞何處尋。豈非止止庵清絕勝妙處也?

庵堂坐落于武夷三十六峰第一峰九曲溪頭第一曲,地屬山間谷地――它背倚幔亭峰,面對虎嘯巖,左為天柱峰,右臨鐵板嶂,居前則有溪水流注于南;四山環繞一水抱流所成之風水佳地,形貌外密中寬、地呈橢圓,宛在壺中。恰如壺里暗藏福鄉逍遙地之仙話,此地亦天地靈氣之所鐘,仙蘊擾擾:始有太姥元君結廬,次有張湛、后有毛女魚道超、魚道遠,晉人婁師鍾、唐人薛郵,宋人李淘真、李鐵笛、李磨鏡,奇人異士,世有所出。于是白真人親書“止止壺天”四字在此,可謂良有以也。

又東岳泰山中路回馬嶺下有明代所建“升仙閣”,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更名為“壺天閣”,亦取道家“壺天”之意,門洞石匾“壺天閣”三字為乾隆帝登岳時所題。此閣樓為跨道式建筑,立于高臺之上,西有九峰山,東對十峰嶺,北靠山體,周遭環翠接天余腳下一席之地,宛似壺中窺天。嘉慶年中有泰安太守崔映辰題聯曰:“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云入翠微”,又泰安知府廷璐題聯云:“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壺天之道意仙蘊可謂了然矣。

但是古今有志于求仙學道者對一方壺天的孜孜求索非僅限在身外,唐宋以降的內丹家們亦轉覓之于一身之中,譬為修成金丹的境界。道教內丹之學秉承中華文化傳統中天人同構的思想,將人自身看作一微型宇宙,以身為鼎爐,以心為神室,運神為火候,煅煉體內精、氣,結此精氣神三寶還成金丹,不腐不朽與道長存。是以內丹家們無須再跋涉山水搜索靈藥,出于明代的經典丹著述《性命圭旨》中有煉丹口訣:“天人合發,采藥歸壺”,并附《采藥歸壺圖》一圖;經文說解云:

蓋欲煉此丹,雖以藥物為主,欲采藥物,當在根本用功。何謂根本,吾身中太極是也。

天地一陽來復,而吾身之天地亦然,內以采取吾身之陽,外以盜取天地之陽,則天地之陽有不悉歸于我之身中而為我之藥物乎?

此所謂“采藥歸壺”者,“壺”即是吾身也;同書中還收有一首與“壺”相關的喻道詩,詩中以冰壺來譬喻此身元神之所居:

第6篇

【關鍵詞】:古詩英譯文化信息遺漏

引言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要傳遞的不僅是出發語的語義信息,還要傳遞其所附著的文化和語用信息。但是以出發語作為母語的詩人在創作時其意向讀者,通常不包括外國讀者,尤其不包括非本族語的讀者。因此在本族語交際雙方認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其他文化的讀者來說卻常常不知所云。詩歌是語言最凝練、最精粹、內涵最豐富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積鍵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別這就往定了英譯詩歌時必然會文化信息的遺漏。文化信息遺漏,是指翻譯中由于文化因素所引起的某種文化中的文化形象,文化涌義等的損失。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譯發生的本源,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翻譯活動離不開文化。翻譯的目的是實現文化之間的交流。因而,在文化進行相互滲透,相互吸收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文化信息遺漏的現象。本文將就唐詩宋詞英譯中出現的這類現象通過實例進行探討,同時還給出了一些處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詩詞的英譯過程中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文化的溝通。

一、歸化造成的文化信息遺漏:即以讀者為中心,直接用目標文化來取代出發文化

這種翻譯雖然有助于給譯文讀者在理解上掃清障礙,但是由于翻譯尤其文學翻譯的功能之一就是促進文化交流,所以一味歸化勢必靚弱文本的文化魅力,限制了譯文讀者的文化視野。請看霍克斯翻譯《紅樓夢》時,對《好了歌》第一小節的處理:

世人都曉神仙好,Menall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惟有功名忘不了。Butwithambitionwonthavedone,古今將相今何在,Where二thefamousonesofdaysgoneby,荒象一堆草沒了。

IngrassygravesTheylivenow,everyone.《好了歌》主旨是,凡人只有看破了紅塵,當了和尚或道士,修成正果,成了神仙,才是最自由快活的。第一小節是要人們看清功名利祿到頭來全都是一場空,這體現的是道家“虛無”“無為”的觀念,完全符合玻足道人的身份。但是英譯過后西方讀者看到的只是他們自己的基督文化,承認“原罪”,執著于精神就贖。因此在英美讀者那里本來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如今成了“同門”,歸根結底這都是歸化惹的禍。

二、刪譯造成的信息遺漏:即有時譯者為了語篇連貫,故意刪除一些文化信息

漢詩頗多具有文化內涵的詞語,有些譯者由于不能識破和把握其中奧秘,冒然側除相關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缺失。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有一句“霉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HerbertAllenGiles把它翻譯成"Thecrystaldewisglitteringatmyfee.Themoonsheds,asofold,hersilverylights這里Giles將“今夜”“故鄉”剮去,看似損失的只是一兩個字,而實際上卻丟失了源語言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敖褚埂秉c明了時令,指出寫詩的時間是在白霉節的晚上“故鄉”突出了作者對月亮的主觀感受,進一步襯托出思鄉之情。所以這兩個詞理當譯出。同樣,許淵沖對李商隱《錦瑟》一詩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翻譯也進行了剮譯:"Dimmorningdreamtobebutterfly,Pamorousheartpouredoutincuckoo’scry."許譯明顯剮去了兩個體現中國鮮明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讀完譯詩英美讀者可能會迷惑,是“誰”曉夢迷蝴蛛,是“誰”春心托杜鵑。原詩因為用典凸現出詩人對人生的浩嘆;通過莊生(哲學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的出場,闡明了人生無常,夢幻飄渺的道理。但如果譯者只是空洞的向譯文讀者呈訴兩個沒有主角的事件,他們則很難發現這兩者有何關聯,甚至還可能對幾百年前中國詩人的邏輯思維質疑起來。

三、意譯典故造成文化背景的信息遺漏請看下面一段秦觀《踏莎行》的翻譯:

霧失樓臺,thetowereachlostinthemist,月迷津度,theferryveiledbythelunarlight,桃園望斷無尋處?!痜heancientidyllichavenisentirelyoutofsight.可堪孤館閉春寒,

howcanIbearspringcoldinalonelydwellingroom,杜鵑聲里斜陽暮?Hearingthewanderingcuckoo’svoiceinthesundowngloom?釋寄梅花,Mumeflowerssenttomeposthaste,魚傳尺素,

andletterstoofromkinsfolkandfriend,砌成此恨無重數。pileagonyonagonywithoutanend.郴江幸自繞郴山,ChenriveryoualwayspassMountChenwithyourwindingflow,為誰流下蕭湘去。

ButwhereforeshouldyoufallintotheXiaoxiangbelow?這首詩有一些關鍵詞如“津度”、“桃源”、“釋寄梅花”、“魚傳尺素”都蘊涵了深刻的象征意義,涉及到中國佛道文化和文學故事。但是翻譯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譯者只能采取意譯即譯出詩人的本意,向譯文讀者隱瞞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這樣做當然會削弱原詩含蓄式的審美效果,但是依筆者看來這卻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就拿“津度”這個詞來說吧,它本來是一個佛家術語,佛語稱普渡眾生為濟水的津梁,津度也就是指獲得救贖的渡口,所以詩人暗用短短兩個字的典故所表達出的迷茫和仿徨的心境決不是一個“ferry”就能替代的。原詩中“桃源”一詞能讓讀者迅速地聯想到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所虛構的那個世外仙境,以及自然地想起那膾炙人口名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口口”,意譯成“theidyllichaven”之后,譯文讀者當然就不會知道秦觀在這里提到桃源一方面因為它是避難之所,另一方面還因為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很近的緣故。至于原詩中的“釋寄梅花”和“魚傳尺素”分別涉及到兩個歷史故事。如果直譯讀者則不得要領,加注解釋又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不得不意譯,但降低了譯詩的文化含量。

四、對文化信息遺漏現象的處理方法

對遺漏文化信息的處理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盡力在目標語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展示來源語文化,但同時也要承認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不可譯現象,在某些情況下不得已要“忍痛”舍去一些東西。這種情況下的“舍去”并不意味著胡亂刪去或拋棄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和涵義,而是為達到翻譯的目的,即實現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采取的文化虧損處理。

根據文化信息遺漏的不同原因,本文將分三部分來介紹其處理方法:

第一種是針對由對同種事物不同稱謂所引起的文化虧損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遷就目標語,采取“舍”的方法。例如: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鵲橋仙》

Cloudsfloatlikeworksofarts;

Starsshootwithgriefatheart.

AcrosstheMilkyWaytheCowherdmeetstheMaid.

在這個例子中對“銀漢”(即銀河)的翻譯為“MilkyWay",是遷就了目標語的說法。當然,譯文中出現了文化信息遺漏,因為“河”與“路”還是有區別的。但是譯文已經將原文的大意傳達出來了。如果一定要把銀河譯作"SilverRiver",那么就一定要加注釋進行解釋,否則英美讀者就會不知所云。

第二種是針對同種事物不同涵義所引起的文化虧損進行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也是以“舍”為主,只要將其意譯出即可。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此涵義對全詩起較大作用,可以在譯文中保留原來的形象,然后通過加注釋進行說明。例如: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王維:《洛陽女兒行》

Hecherisheshisdarlinglovesomuch

Ashimselftoteachherdances;

Andgivesawayhiscoralinsheerspite

Sincehisemeraldentrances.

InChineseliterature,an"emerald"connotesagirlofgreatbeautybut(Alas!)

fromalowlyfamily.

王維的《洛陽女兒行》講述的是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嫁入豪門的故事。在詩中,“碧玉”指的是小家碧玉,即出身不高的美貌女子,這是來源語讀者很容易領會的,而“碧玉”一詞在目標語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涵義,然而這個詞在詩中起著較大的作用。因此譯者則將這個詞保留在譯文中,然后再通過注釋來使譯文讀者易于理解領會。這不失為處理這類文化虧損的一種好方法。

第三種是針對由典故所引起的文化虧損的處理。由于由典故引起的文化虧損較多,對其處理方法也可分三類:保留形象加注釋;用意譯而舍棄其形象;通過同位語等方法既傳達其義又保留其形。

第一類方法,即保留文化形象,然后再通過加注釋來幫助譯文讀者理解,是一種以“取”為主的處理方法。請看下例: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AroundthecottagelikeTao’sautumnflowersgrow;

Alongthehedge1strolluntilthesunhangslow.

Tao你an(365-427)wholovedthechrysanthem.

以上便是第一類方法的例子之一。此詩中出現了一個典故“陶家”,在翻譯中如舍去則會破壞原詩的意境,然而用意譯的方法又較難處理,很容易破壞原詩的整體的形美和音美。因而譯者采取了這種方法。

第二類方法,即采取意譯的方法而舍棄原來的外形,是一種以“舍”為主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要求譯者對原詩詞有一個較深的理解,能較好地把握詩詞中典故的用意及其精髓。不然容易造成既失其形又損其意。當然,運用此方法而取得較好效果的例子也有很多。請看下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花》?!拍?《泊秦淮》

Wheresongstressknowingnottheefofconqueredland,

Stillsingsthesongscomposedbyacapturedruler’shand.

《花》指的是南朝陳后主叔寶所作的艷歌《玉樹花》,后來通常用來指亡國的靡靡之音。譯者雖然舍棄其原來的外形而采取意譯,但是已經較好地將原詩作者的意思,心情和意圖表達出來。

第三類方法,即保留其原形又通過同位語和介詞短語等方法來傳達其意的方法,是一種以“取”為主但同時兼顧譯文讀者的理解感受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還可以加注釋,“最好能做到使讀者不看注也能看懂大意,讀了注可以加深對我國一些人名、地名、歷史、典故的了解。”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決由典故引起的文化虧損的方法。請看下例: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Whyneedthe伍angfluteplaininasongofPluckingWillow?

SpringbreezeswouldnotbewaftedouttheJadeGatePass.

詩中提到的“楊柳”指的是古代歌曲“折楊柳”,而不是一般意義的楊柳樹。譯者采取了這種既保其形又傳其意的方法,既保留了原來的文化形象,又使讀者明白其所指,不至于將一支曲子誤認作一棵樹。

第7篇

一、激發興趣 提高效率

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在文言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是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一) 故事激趣

入選初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膾炙人口的文章,其中蘊含豐富的哲理,涉及大量的人物、歷史故事。上課時,可聯系相關的歷史故事進行教學,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出師表》時,可以聯系劉備、諸葛亮的歷史故事;學習《論語》時,聯系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對一些情節較明顯的課文,可以采用讓學生編故事的形式,事先布置學生分好組,看看那組編得最好,最符合課文的原文意思。

(二) 視頻激趣

近年來,拍攝了很多與歷史人物相關的影視作品。如學習《木蘭詩》時,可以把電影《花木蘭》的有關片段放給學生看,讓學生感覺到這些事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好像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一樣,由此激發學習興趣。

(三) 音樂激趣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配相應背景音樂朗誦,甚至可以音樂的形式以唱帶學。

二、加強誦讀 培養語感

在教學中應加強誦讀練習,通過反復誦讀來體察文章的語氣,理解文意,進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教師范讀

1.讀準

文言文中有許多多音字和異讀字及通假字,教師在范讀之前,要提醒學生,注意讀音的區別。如《桃花源記》一文的“便要還家”的“要”讀“yāo”而不是讀“yào”。

2.讀順

文言文誦讀中,除了注意多音字、異音字、通假字的讀音要讀準外,還要注意誦讀時節奏的劃分,否則讀起來就不順暢,甚至感覺有點別扭。如《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應該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不是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 學生誦讀

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教材標好多音字、異音字、通假字的讀音,把握誦讀的節奏。然后讓學生多讀幾遍,可采用齊讀也可用自讀的方式,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語調,慢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要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可以分句讀、段讀、篇讀,通過細細品味作者寫這文章的真情實感,激發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掌握方法 舉一反三

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彼?,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要指導學生學會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的翻譯可以用“直”“ 留”“調”“增”“刪”“猜”六個字來概括:

“直”就是對照注解和借助工具書進行直接翻譯。

“ 留”即把人名、地名、國號、年號等專用名詞都保留下來,不翻譯。

“調”對于有的句子成分排列順序跟現代漢語的成分排列順序不一致的,翻譯時要注意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

“增”文言文由于高度簡練,很多句式是省略句式,翻譯時應補足。

“刪”有些虛詞現代漢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可以不譯,如“之”“也”等。

“猜”指導學生“猜譯”。根據文言文所反映的時代和上下文語境,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猜測其意思。

四、合作學習 激發激情

第8篇

【關鍵詞】:望文生義 音韻學 連及 互文

學習古漢語,應具備一定的古漢語語法和修辭知識,切不可望文生義,而貽笑大方。竊以為“魯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部分詞語的解釋上,犯有此忌。

1、忽視古漢語音韻學類

八年級下冊對《出師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不毛”課下注解為:“不長草木的地方”。“不毛之地”即為荒涼的地方,此種解釋似乎說得通。但稍加琢磨,就發現問題了:“毛”的本義為動植物表皮所生絲狀物,《詩·小雅·小弁》:“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庇种皋r作物,如《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薄豆騻鳌ば辍罚骸板a之不毛之地。”再看一下辭源對“毛”字的解釋:“不長五谷,指土地貧瘠。”用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可知,“不毛”即“不苗”?!懊迸c“苗”為明紐雙聲,肖豪對轉,二者音近義通。因此,“不毛之地”當譯為:不長禾苗或不長五谷的地方,而并非不長草木的地方。

2、忽視“連及”修辭法類

連及也稱“連文”、“連言”、“連語”、“連類而及”,這是古人在行文時,為了湊足音節而在一詞的前面或后面連上一個與其意義相類或相反的詞的表達習慣。連類而及之辭只起湊足音節的作用,并無實際意義,所以由連類而及造成的復音詞都是偏義復詞。

八年級下冊《扁鵲見蔡桓公》:“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恐深。”“肌膚”一詞課下無注解,但與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教師用書)翻譯為:“你的病已到了肌膚里”。在此,“肌膚”被理解為聯合詞語了。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時就指出“君之疾在腠理。”“腠理”即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組織,“君之疾在肌膚”說明他的病情較之“腠理”已加重(深)。

如果吧“肌膚”理解為肌肉和皮膚,那蔡桓公的病究竟是加重(深)了還是減輕了?再聯系后文看,蔡桓公的病是逐漸加重(深)的,“肌膚”的“膚”在這里沒有實際意義,“肌膚”的意義只在“肌”字上?!凹∧w”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肌,即肌肉。這里所用的就是連及的修辭方法。

九年級上冊《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中“東南隅”亦屬連及,就是東方的意思。七年級上冊《桃花源記》“忘路之遠近”的“遠近”,亦屬此類情況,“忘路之遠近”就是“忘路之遠”,忘記了路有多遠。

3、忽視互文修辭法類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將上下兩個句子生硬的割裂開來,機械的翻譯。

七年級上冊《核舟記》:“其人視端容寂?!闭n下注解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睆脑~性角度看,“端”是形容詞而不是動詞; “視端容寂”,在這里是互文見義,“視端”與“容寂”互相呼應,彼此滲透?!岸恕辈粌H形容“視”,也形容“容”。“寂”也同樣如此,就是說“端”和“寂”都是來形容面部表情的?!耙暥巳菁拧睉斫鉃椤懊婺慷饲f而平靜”。

八年級上冊《醉翁亭記》“……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這里的“歌者”、“行者”合在一起泛指各種行路的人,他們有的歌,有的休。而并非教師用書所譯:“……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九年級下冊《觸龍說趙太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教師用書譯為:“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于國,俸祿優厚,卻毫無功勞?!惫εc勞本來是有區別的,“以言曰勞,以力曰功”(《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序》),我們對觸龍的言論,不能將“功”與“勞”強行分開,這里用的是互文的方式來表達的,較為正確的翻譯應為:“他們地位尊貴,俸祿優厚,卻毫無功勞?!?/p>

教材對學生有著范本的功能,編纂者相對教師而言是學術權威,尤應注意做有本之學,否則不僅是貽笑大方的問題,而是造成了教壇的混亂,最終是貽害于莘莘學子。

參考文獻

1、古漢語音韻學述要(修訂本) 何九盈 著中華書局 2010-11-01

第9篇

關鍵詞:文學;翻譯;風格

作者簡介:彭霞媚(1978-),女,天津人,華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北京 102206)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2-0233-02

風格,也可稱為格調,黃雨石先生在其《英漢文學翻譯探索》[1]中曾有所論述:風格“主要是指由于各個作者(或作者筆下的人物)的性格的不同,語言習慣不同,知識水平、才智、思想感情狀況等不同,而在他們各自的語言文字中所表現的特點。簡單地講,愛用文言詞或喜用口語,愛用長句或喜求簡潔,盛氣凌人或心平氣和,嚴肅論爭或詼諧談笑等都可以構成不同的文字風格?!?/p>

所謂風格,也就是作家的寫作特點。毋庸置疑,不同的作家,風格自然不盡相同;縱使同一位作家,由于各種原因,也可能有不同的風格。作為目標語言和譯入語言之間聯系橋梁的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本文只涉及文學方面的翻譯)更要注意原文作者的風格。在力求保全原文意義并做到明白通暢外,還必須盡可能地重現其寫作的風格。但必須指出的是,重現原作者風格并不意味著譯者將自己的風格也加進去,相反地,譯者永遠都不應有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中最好只體現原作者的風格,體現書中人物的風格。因此,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要做到原文雅,譯文也要稚;原文俗,譯文也要俗,一律只提倡“雅”,也是不可能的。魯迅先生在談翻譯時特別強調要注意異國情調,也就是所謂的“洋氣”,即要保存原語所蘊含的異域文化特色,不要全盤“中化”。但是翻譯也要特別注意其中的某些“土氣”,即視原文人物的不同性格及文化層次等適當使用不規范的文句或者運用俚語。這樣原作者對該角色的塑造在譯入語中才能不失其精神。例如:

“I kept it from her after I heard on it,”said Mr. Peggotty, “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

譯文為:“起那時俺聽了消息后,”辟果提說,“瞞著她快一年了。俺們那時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樹林子說不出的最漂亮……”

原文里辟果提先生的話錯誤百出,說明他所受的教育不多,不是上流階層的人物,譯文盡可能地把表層結構的這一特點作了如實傳達。假如把譯文中劃線部分改為“我聽到那消息后”,“我們當時住在一個僻靜的地方,周圍有十分美麗的樹……”,這種譯文雖然通順,但與原文風格不一致,已喪失原有的“土氣”,不利于再現辟果提在原文中的形象。

一、不同風格的翻譯樣例

18世紀英國翻譯家泰特勒在《論翻譯原則》[2]中提出了三個原則:一是翻譯應該是原著思想內容的完整再現;二是譯文的風格和手法應該與原著屬于同一性質;三是譯文應與原作同樣流暢。由此可見,必須掌握作者在原文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和寫作風格,只有這樣,翻譯時選詞造名才有依據。詞名的選擇和安排都以能否比較圓滿地再現人物形象與寫作風格為標準。這樣即使同一句話,由于人物的身份和作者風格的不同也應相應地采取不同的譯法。如More haste,less speed.如果是出自一個文化素質較低的人物之口或出自一個風格淳樸的作家之手,就可譯為“越快、就越慢”。但若出自于一個文化水平較高的人物之口或出自一個風格文雅的作家之手,則最好譯為“欲速則不達”。同樣地,若要翻譯文風較為艷麗的作家如李煜的作品時,就應該以艷麗的文筆與之相應。以李煜的《菩薩蠻》為例:

蓬萊院團天臺女,畫堂晝寢人無語。拋枕翠云光,繡衣聞異香。

潛來珠鎖動,驚覺鴛鴦夢。慢臉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譯為:An angel enclosed in paradise,

There in her room,hushed with silence,she sheep at noon,

With jade trinket and cloudy hair flung over the pillow,

Her embroidered gown suffusing exotic fragrance.

I enter stealthily,but the tinkling of my jade ornaments,

Awakens her from her dream of two lovebirds.

Slowly her face becomes gracious with smiles.

She gazes in my eyes with infinite gentleness.

與艷麗的文風相對,則是質樸的文字。翻譯此類文章時,為保持原作簡樸的風格,就要注意用字的簡約明快,要在簡易處下工夫。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開頭幾句: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p>

對此段文字,John Turner譯為:During the reign period T’ai-yuan(376-396)of the China dynasty,a man of Wuling who plied the fisher’s trade,losing all amount of distance as be made his way along a certain brook,suddenly came 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blossom which fringed the shore some hundred paces,no other trees interspersed,where on scented grasses fresh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lay fallen blossoms in gay profusion,at sight of which the fisherman was much amazed.

若拋開原文,只就譯文本身而論,自是含義清晰,達到了描述的效果。但與原文相比,陶淵明單純自然的文風傳達得不夠到位,而且多為長句。雖然這可能是由于英語語言本身的規律,不可能完全達到原文的簡潔質樸,但是譯者在翻譯時卻特意使用了層次繁多的復雜結構,以長句為主,這就與原文風格相去甚遠了。

對此段方重先生也有如下譯作: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Shao-Wu of Easten Tsin, there was once a native of wu-lin, who lived on fishing. One day he rowed up a stream, and soon forgot how far he had gone. 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 the peach trees were in full bloom. 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 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 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 The fisherman was beside himself with amazement.

方重先生的譯文質樸純凈,與陶淵明簡約樸素的風格相近,這樣的譯文才能使讀者對陶淵明的風格有正確的認識。不會使讀過譯作的讀者對陶淵明的風格產生與實際不符的印象。

同樣,在翻譯后現代主義小說時,譯者則應如實地將原作者描繪的那個混亂無序的世界反映出來,因為在作家眼里,世界根本就是無意義、非理性、非規范的,因此在翻譯原文不通不順的地方時,也無須將其整理再創造為合理有序的文字,而只需以“荒誕”對之。否則,后現代主義的風格也就消失殆盡了。比如馮內古特(Kun Vonnegut)的《時震》(Timequake)時,譯者就面臨著這個難題。虞建華先生(《時震》譯者)在談到翻譯此類后現代主義作品時,舉了文中一首詩的翻譯為例。原文和譯文分別如下:

When the tupelo, 當這棵水紫樹,

Goes poop-a-lo, 劈啪一聲倒伏,

'll come back to youp-a-lo. 我撲啪回到了你處。

虞先生說該詩“是作者對藝術的刻意嘲弄,故意創造出與讀者期盼完全不同的,沒有意義也沒有意境的‘詩歌’(或曰‘反詩歌’)……譯者以荒誕對之,保持文中那一份非理性和非規范的特點,不求合理,不求通順。如果你覺得這首所謂的詩的譯文除了強行押韻外,文理不通,莫名其妙,生硬牽強,低劣愚蠢,那么,也許譯文就達到了目的。作者需要的就是這種效果?!盵3]

自從有了翻譯實踐活動,就有了意譯、直譯之爭。但無論如何,翻譯都不能拘泥于一個單詞,一個詞組而逐字、逐詞翻譯,即不能只求表面上的相似,而應先貫透文中的風格,然后靈活進行翻譯,力求譯文不僅達意且能傳神。如前所述,不同的作家、詩人有不同的風格。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力求保持原作風格也是對譯者的一個基本要求。否則,翻譯也就達不到理解、溝通的作用了。因此,保持原文風格,使其不在譯文中走味,是翻譯界中普遍關注的問題。翻譯錯了個別字、詞都不算犯了“大錯”,但若是譯者隨意以自己的風格改變了原作的風格,則是“罪不可赦”了。比如說提到了海明威,讀者就會馬上想起他的簡潔洗練的新聞稿式的風格,如果把海明威的作品譯成了文字華麗、結構復雜的文章,那么海明威的風格在讀者心目中就走了樣;提到斯威大特(Jonathan Swift),讀者若能立刻想到他的諷刺、針砭時弊的風格,譯者也就算是達到了目的;同樣,提及喬伊斯(James Joyce),讀者則會回想到他的大篇幅的無標點的意識流手法?,F以《尤利西斯》的一個典型的意識流的片斷為例:

... and then I asked him with my eyes to ask again yes and then he asked me would I yes to say yes my mountain flower and first I put my arms around him yes and drew him down to me so he could feel my hearts all perfume yes and his heart was going like mad and yes I said yes I will Yes.

金隄先生[4]將此段譯為:于是我用目光叫他再求真的他又一次問我愿意不愿意真的你就說愿意吧我的山花我呢先伸出兩手摟住了他真的我把他摟得緊緊的讓他的胸膛感到我的芳香撲鼻真的他的心在狂跳然后真的我才開口答應愿意我的愿意真的。

這是《尤利西斯》中最有名的片斷之一,這一章中有40頁無標點文字,記載布盧姆太太莫莉半夜醒來后在床上的“內心獨白”。金隄先生的譯文生動再現了這一場景,使得中文讀者體會到了喬伊斯的寫作風格以及他的《尤利西斯》的藝術性??梢哉f,譯文達到了傳達信息、溝通交流的目的。

二、結束語

雨果在談到伏爾泰等大師的藝術手法時曾講過的一段話:“拿掉這件簡單而微小的東西:風格,那么從伏爾泰,帕斯卡爾,拉·封丹,莫里哀這些大師身上還將剩下什么呢?”[5]雨果的這段話將風格的重要性闡述得淋漓盡致。同樣地,在翻譯外國作品時,保留原文作者地藝術風格也同樣重要。去除了原作者獨到的風格,則其作品會變得面目全非,偉大作家或詩人的偉大之處也就遺失殆盡了。如果是這樣的話,譯者之“罪”可謂大也。

參考文獻:

[1]黃雨石.英漢文學翻譯探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2]Tytler,A.F.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London:Dent,1790.

[3]鄭克魯.普魯斯特的語言風格.外國文學評論,1992,(2).

第10篇

一、統一中考復習單元重組的標準

單元重組一定要做到科學合理,目標明確,標準統一。在認真分析學情、梳理復習內容、研究中考要求的基礎上,筆者提出按文章體裁進行單元重組的標準。

按文體進行單元重組可組成相對獨立的語文知識復習體系和語文能力發展體系,為達成中考復習目標服務。這樣做符合學生應考的心理特點及復習規律,學生能按新的單元系統地進行自主復習與訓練,從而鞏固和完善所學知識與技能,提高語文能力,內化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小說單元的重組。小說是常見的一種文學體裁,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理解掌握小說三要素的相互關系是初中生應具備的小說鑒賞能力。小說單元的重組便于學生集中強化復習,能完善學生有關小說方面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能積累素材,借鑒小說的寫作技法,提高寫作能力。

二、中考復習以文章體裁組元的實施

根據文體組元標準,筆者把初中六冊語文教材的復習內容重新編排為文學作品、非文學作品和文言文三大模塊,并細分為十個單元。具體實施如下:

(一)文學作品

第一單元:詩詞

單元復習目標:背誦;理解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在詩中抒發的感情;品味詩詞的語言特色。

以《詩人談詩》為綱,涉及文本有《冰心詩四首》《天上的街市》《詞二首》《現代詩二首》《有的人》《歌詞二首》《組歌兩首》《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古代詩詞三首》《七律?》《古詩四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及誦讀欣賞中的詩詞。

第二單元:小說

單元復習目標:歸納故事情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種藝術手段的作用;體會小說的豐富內涵。

以《小說家談小說》為綱,涉及文本有《孔乙己》《范進中舉》《故鄉》《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草》《偉人細胞》《甜甜的泥土》《三顆枸杞豆》《最后一課》《我的叔叔于勒》《變色龍》《父母的心》《窗》《熱愛生命》《七顆鉆石》《皇帝的新裝》《安恩和奶?!芳懊p析中的《西游記》《水滸傳》《湯姆索亞歷險記》《格列佛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文訓練:注重細節描寫。

第三單元:散文

單元復習目標:體會散文的不同風格;反復品味散文意蘊深長的語言。

以《散文家談散文》為綱,涉及文本有《春》《濟南的冬天》《夏》《鼎湖山聽泉》《林中小溪》《畫山繡水》《蔚藍的王國》《飛紅滴翠記黃山》《綠》《雪》《阿里山紀行》《美麗的西雙版納》《藍藍的威尼斯》《海燕》《白楊禮贊》《石榴》《紫藤蘿瀑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月跡》《柳葉兒》《棗核》《繁星》《錯過》《散步》《背影》《都市精靈》《幽徑悲劇》《明天不封陽臺》《囚綠記》《享受生活》《送行》《給我的孩子們》《為你打開一扇門》《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及名著賞析中的《朝花夕拾》。

作文訓練:抒發真情實感。

第四單元:劇本

單元復習目標:了解劇本所展示的矛盾沖突;欣賞人物語言;注意舞臺說明。

涉及文本有《威尼斯商人(節選)》《市長(選場)》《江村小景》《一厘米》《(節選)》。

(二)非文學作品

第五單元:新聞、演講

單元復習目標:了解新聞體裁及演講稿的特點。

涉及文本:

(1)新聞:①消息:《三個太陽》《錄音新聞》《“神舟”五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新聞兩篇》。

②通訊:《展示華夏文化魅力》《始終眷戀著祖國》《一雙手》。

(2)演講:《悼念瑪麗居里》《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在聯邦德國海姆佗市接見儀式上的答詞》《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北京申奧陳述發言》五篇。

第六單元:記敘文

單元復習目標:把握中心意思;梳理記敘線索,注意詳略;了解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作用;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和作用。

涉及文本:

(1)敘事文:《往事依依》《十三歲的際遇》《社戲》《斜塔上的實驗》《老山界》。

(2)記人文:《我的母親》《童年的朋友》《一面》《我們家的男子漢》《藤野先生》《生命與和平相愛》《我的老師》《臺階》《呼蘭河傳(節選)》。

作文訓練:重視立意構思。

第七單元:說明文

單元復習目標:抓住被說明事物的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掌握常用說明方法;了解說明文語言特點。

涉及文本:

(1)事物說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爾賽宮》《松鼠》《松樹金龜子(節選)》《國寶――大熊貓》《蘇州園林》。

(2)事理說明:《宇宙里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觀現象》《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叫三聲夸克》。

(3)科普介紹:《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轉基因花》《環球城市?風行綠墻》。

(4)專題:《長城》《漢字》《廣告多棱鏡》《氣候物象》《系統思想與統籌方法》《我心中的語文》。

第八單元:議論文

單元復習目標:抓住中心論點,了解論證過程;掌握常用的論證方法;揣摩議論文的語言。

涉及文本:《事物的正確大答案不止一個》《紀念白求恩》《敬業與樂業》《成功》《創造學思想錄》《學問和智慧》《論美》《多一些寬容》《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三)文言文分單元復習

單元復習目標:讀懂、讀通、讀透文章;歸納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句子翻譯字字落實;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觀點。

第九單元:文言文中的寓言、說明文

涉及文本:

(1)寓言:《古代寓言二則》《黔之驢》《愚公移山》。

(2)說明文:《夢溪筆談二則》《黃鶴樓》《于園》《活板》《核舟記》。

第十單元:文言文中的記敘文、議論文

涉及文本:

(1)記敘文:《趙普》《晏子使楚》《人琴俱亡》《陳涉世家》《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幼時記趣》《三峽》《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口技》《送東陽馬生序》《桃花源記》《與朱元思書》《捕蛇者說》《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第11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有效性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58

一、引言

文言文的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是一個極其薄弱的環節。新課程背景下,怎么提升文言文的教學水平成為了教育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良好的教學方法,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與基礎。文言文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板塊,尤其需要教師引起重視。怎么才能保證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呢?接下來就來重點探討。

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方法

1.對教材進行大膽地創新。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進行教材的處理時,總是想著一下子將教材中所有有關的知識內容全部都教給學生。所以,在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時,總是想著面面俱到。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課堂氣氛沉悶,讓教學任務不能及時完成,結果就是走馬觀花,讓學生什么都沒有學透。教材內容很豐富、復雜,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選擇性的教學。學會利用教材,也是教師教學方法中的一部分。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創新,是當下教師需要意識到的一個重要問題。例如,某老師在進行《六國論》的教學設計時,就對教材做了大幅度的刪減處理,將傳統的突破口和教學重點放在了課外,讓學生們自行解決,只留下了一個知識點當作自己教學的重點內容。這樣就讓課堂的教學目的顯得更加的明確,重點更為突出此種教學方式在操作上也更為集中和簡單,一節課就集中突破一個難點,讓課堂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2.善于激發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主動性。文言文的教學在傳統上幾乎是以字和詞為教學核心,最常見的解釋字、詞的方法便是翻譯加串講。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的接受,這樣老師教得累,學生聽得更累,最后導致的是教學效果極差。此種教學手段的劣根性就是教師對于自身定位的偏差,沒有足夠的角色意識和主體意識,導致學生難以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進入到學習和思考的境界中。想要盡快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激發起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只有主動學習才能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眾所周知,老師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有一些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們自覺主動地完成,比如對于一些文言虛詞、實詞、句意及用法的理解等等。這種學習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們自行完成。例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怎么制作文言文學習的卡片,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制作卡片,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評比,多給予學生一些鼓勵和獎勵。通過制作卡片的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一些課堂問題得以輕松地落實。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好處及重要性,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漁。

3.教師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例如對學生感興趣的篇章,如《木蘭詩》《水調歌頭》和《桃花源記》等,教師要精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對一些枯燥的晦澀的文章,如《惠子相梁》、《墨子》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等,教師可以選擇泛讀,讓學生掌握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究。

4.教師要帶領學生誦讀。文言文大多韻律優美,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等,教師經常帶領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濃重的文化學習氛圍,從中體會文意。

5.教師要恰當布置作業。課堂時間較短,要學好文言文,還需要學生在課下仔細揣摩。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文章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或者讓學生分析文言文的重點片段,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

6.教師要創造學習文言文的環境。例如在學習杜甫的《石壕吏》時,可以讓學生扮演老翁、老婦、差役和杜甫,還原文章所描繪的情節,幫助學生融入文中的情境,領會文中人物語言的意思。這樣寓教于樂,創造出學習文言文的環境,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充分貼近人物生活。學無定法,教無定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7.感受文言文的博大情懷。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是歷代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的反映,它是民族精神的一種載體,所以文言文的精髓主要表現在“文”上,重在體會其思想感情。情感是文章的靈魂,相關讀者只有讀出了思想情感,才能看穿讀者的心靈,沿著文字進入作者的靈魂。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載體。文字具有模糊性、隱喻性、形象性和意會性的特點,它作為傳達情感和塑造形象的工具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將體會情感當作教學的核心與重點,是對文言文學習的一種深入手段。文言文的教學不能只簡單地停留在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和識記上,還應該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和高度。這樣可以讓學生直接與古人對話,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

三、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文言文的學習,既需要學生認真誦讀。從文章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需要教師耐心指導,為學生學習文言文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師生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安輝.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探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o7).

[2]凌青.另樣的文言教學課堂――以文言課本劇促有效教學[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8).

第12篇

一、提問設計要體現“針對性”原則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深有體會,教學提問的設計一定要堅持針對性原則,要緊密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設計。特別是要選準角度,發揮教學提問對學生思維的撬動效應。在重難點的教學上,教師可以設計具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開展深入研究,逐步抓住學習重點。比如,我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課文內容的時候,教材中“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一句,部分學生對“閑人”理解起來困難,而這恰恰又是課文的題眼所在,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它,學生對于整篇課文的理解必然不深。依據教材解釋,“閑人”就是生活比較悠閑的人,以此來理解文章顯然不夠。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意境,我結合文章以及作者的經歷、背景開展分析。在教學中專門設計了一組提問,重點結合蘇軾的貶謫經歷以及當時心境開展提問,逐步引導學生,使之明白詩人在這樣的氛圍中保持閑情雅致,說明其寬廣豁達的胸襟。由此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了文章主題。在教學中,教學提問的針對性對于突破難點的效果具有明顯作用。

二、提問設計要體現“啟發性”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提問的設計一定要立足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啟發引導,以活躍學生思維。我在教學中,尤其注重設計具有較強思維引導性的提問,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序、有效地引入到教學的軌道上來。比如在《記承天寺夜游》教學中,我選取了其中的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以此為載體進行教學提問。這一句是文中頗具代表性的寫景語句,精辟有神,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一字一字的翻譯,學生難以全面理解與感悟詞句的意義和韻味。我采取逐步深入法設計教學提問,首先,將原文縮減成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讓學生感受其中的不同之處。其次,在原句后添加“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讓學生思考是否合適。這樣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在原句縮減之后感受到原文的意境優美,運用比喻的形象手法,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優美景象,體現了悠遠的意境,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句意。在增加之后,通過對比,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描法中營造的幽遠空明的意境,加深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深刻領悟。由此可見,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若是重視提問的設計,則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于教學活動深入進行。

三、提問設計要體現“回旋性”原則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提問的設計還要注重藝術性,并不一定直接提出問題,可以在九曲連環之中啟迪學生思維活動,引導學生的思維探究活動迂回前進,深化教學成效。比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時,我在探究分析完成之后,對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同學認為,課文中一個環節沒有講述具體,就是父親如何知道“我”被困在了小懸崖之上的呢?圍繞這個提問,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對文中描述的情境進行了多個方面的猜測。與直接的教學提問相比,這一內容的提問蘊含了許多需進一步發掘與探究的內容,能夠對學生的思維活動做出一步步的引導與回旋,最終到達目標。在學生各種各樣回答的基礎上,我接下來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文章中為什么沒有詳細說明這樣的問題?是失敗之處么?學生從上一問題的探究中抽出身來,進入到這一環節的思考,對照文章結構要求,學生很快明白,這是文章選材的詳略安排,并不是遺漏,對于文章的這種寫作手法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四、提問設計要體現“發散性”原則

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的設計與運用要注重發散性,強化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我在教學中注重以發散性問題作為載體,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如教學《桃花源記》課文時,我對照文章的教學要求,對學生設計了發散性提問:從文章的理解中,你可以感受到陶淵明具有怎樣的人生觀念與理想追求?對于陶淵明的這種理念與生活方式,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對于這樣的發散性問題,開展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有學生評價陶淵明的這種理念可以理解為對社會動亂的抨擊,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進步意義。也有的學生認為,陶淵明在亂世中持消極人生態度,是一種消極回避,沒有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以這樣的發散性提問為契機,我引導學生在討論與思考之中,辯證地理解了陶淵明對幸福生活追求以及消極面等對現狀的復雜情感,有助于學生抓住重點,掌握學習目標。這樣的手法,運用的空間較為廣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爭議的詩人作品分析中,教師可以結合詩人的思想情感特點以及社會實際等方面因素,設計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探究活動,提高閱讀教學成效。

五、提問設計要體現“層次性”原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提問的設計應當體現因材施教原則。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注意研究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能力實際,教學提問采取同一種標準,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如有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設計的提問難度過大,雖然滿足了班級語文學習中優秀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對于班級的中后能力學生而言,這樣的提問難度明顯偏高,對于學習的難度加大,容易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面有效開展。也有的教師在教學提問的設計中,設計的提問難度過低,對于優秀生而言,甚至不需要進行思考,只是滿足了班級學困生群體的學習需求,整個教學活動缺乏引導探究的有效動力。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提問的設計中,必須要為其尋找一個平衡點,兼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的類型與基礎,分別設計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適應的提問,如在教學中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題型,交給優秀生來完成,另外為班級學困生專門設計難度一般以下的提問,兼顧到學生的參與程度,以此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分層開展教學提問的設計與組織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為教學成效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封开县| 湾仔区| 东乌珠穆沁旗| 临颍县| 镇赉县| 周至县| 灌南县| 元阳县| 惠水县| 八宿县| 南部县| 天柱县| 大渡口区| 永清县| 平陆县| 都兰县| 临泽县| 淳化县| 洛宁县| 龙井市| 吴忠市| 阜阳市| 绿春县| 丰镇市| 平昌县| 天长市| 白河县| 平度市| 中阳县| 永宁县| 黄浦区| 织金县| 行唐县| 威信县| 和田市| 遂川县| 大宁县| 钟山县| 将乐县|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