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4 09:31: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桃花源記中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桃花源記》 人物 結構 語言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談畫畫技法時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保ā墩摦嬻w》)也就是說畫畫時要“以少勝多”,以點帶面,切忌全面而細密。看來《桃花源記》是深諳此道,不愧精品。
一.精美的構圖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桃花源記》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這樣一個有頭胡尾、情節完整的故事,時空轉換之大,讓人驚嘆。全文通過五幅圖畫,將全文連接起來。第一幅:桃林美景圖。這是漁人偶然發現的?!皧A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第二幅:怡然自樂圖。作者通過漁人眼光看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巴恋仄綍纾萆醿叭唬辛继锩莱厣V裰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钡谌好耧L淳樸圖。這里的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钡谒姆禾皆L桃源圖。“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钡谖宸焊呤课垂麍D?!澳详杽⒆芋K,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边@五幅圖構成一個整體,第一幅圖是自然景物的素描。第二幅圖是景與人的和諧,大處潑墨,小處點染。第三幅圖寫人的細節,用了特寫。第四幅圖寫太守和漁人,用了速寫。第五幅圖,寫高尚人士,用了定格。五幅圖中,人是主體。漁人是線索,他貫穿文章始終,串連畫面。桃花源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桃花源外,有太守,有劉子驥。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獨特。這五幅圖,構思精美,缺一不可。
二.精確的人物
1.群體桃花源人。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陶淵明寫人,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就傳神表現出了人物的形象,簡潔含蓄而有韻味。特別是桃花源中的人。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捌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痹谶@里是“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桃花源詩》),“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怡靜、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桃源人是作者精神的芙蓉,但作者惜墨如金,以占帶面,留白自然,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補充。
2.個體世上人。
①高尚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晉書》中說劉子驥,好游山澤。并且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志趣相同,經常相約游山玩水。劉子驥探訪桃源未果尋病終,這件事是作者虛構的,增加了故事中桃花源的神秘性,使人們只能憑空想像它、羨慕它的存在。目的是說明了作者對當世的失望,想找一個心中的桃花源,但又不能脫離現實的苦惱。
②貪婪是太守。作者寫太守用了一個字“即”,不置褒貶。但透過紙背,似乎能看到太守發現“桃花源人”的驚喜,能補收賦稅的激動,擴大人口的果斷,毫不猶豫,馬上行動。
③俗人是漁夫。武陵漁人是漁夫,但是他又不同于一般的漁夫。我國在古詩詞中,常把漁夫喻為世外高人,超然物外,與清風為伴,與明月為伍。如王維“宛是野人也,時從漁夫魚”中的漁夫,陶醉于山水之間,自在閑適;元結“誰能噯乃,噯乃感人情”中漁夫,遠離塵囂,得道超然。而《桃花源記》中漁夫,沒有超凡脫俗的品性,處處充滿了世俗。他迷路身處美景,而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他被某種強烈的欲望所主宰,不顧危險,依然故我。到了桃花源后被桃花源人盛情款待,理應知恩圖報,但他一出來就處處都做了記號。心機縝密。對桃花源人對他說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置若罔聞。便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背信棄義。可見,漁夫固執、虛偽、貪婪。其行為與桃花源與淳樸、善良的桃花源人形成鮮明對比。
三.精巧的結構
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運用迭起的懸念把文章串連起來,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安蛔銥橥馊说酪病奔皾O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四.精當的語言
本文語言精當,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寫景用“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神秘色彩,暗示將出現“奇境”,為漁夫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景物作了鋪墊?!按巳艘灰粸榫哐运?,皆嘆惋。”寫漁夫說了桃花源人不知而世人皆知的事,聯系上下文就可以推知,漁夫說的大概是秦末以來的戰亂歷史。所以桃花源聽過后,為外邊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一個“世”,含義無窮。桃花源中的人,不知道現在是秦始皇的多少“世”,更不知道后來的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使人感覺到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世界,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世界,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笆劳馓以础⒒砣婚_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雞犬相聞、阡陌交通、黃發垂髫、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世隔絕、不足為外人道、屋舍儼然、別有洞天、無人問津”等后來都演變成了成語。
關鍵詞訓詁學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67-01
訓詁學是傳統語言學的一個門類,它是研究訓詁實踐的方法和條例,進而探討語言發展演變的內部規律的科學。對于從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人來說,訓詁學的作用之直接和巨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了解并掌握訓詁學知識,有很大的用處。學習訓詁學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一、可以提高我們正確理解文言文作品內容的能力
例如:(引用)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桃花源記》)。選文中的“落”字,一般的教材都沒有作注解。如果按現代一般字典的義項,只能解釋為“落下”或“凋敗”。但如果是“凋落”的意思,則上文所述應該是桃花凋落滿地的衰敗景象。然而,既然滿地落花,豈能有“芳草鮮美”的景色可見?又怎能使“漁人甚異之”而“欲窮其林”呢?況且花落地上,又怎能得之“繽紛”呢?上文的“捨”字,大多注解為“捨棄”,但是,如果漁人將船“捨棄”而入桃花源,為什么后文又說“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呢?
考察訓詁專注《爾雅》,原來“落”字有“始”義,“落英”者,始放之鮮花?!峨x騷》“西餐秋菊之落英”,其“落英”意義同此。其證據有二:第一,雖然凋謝,但仍存留枝上不會掉落在地上;第二,屈原借花明志,絕不會言食掉落地上的污穢之物來表明自己志向高潔。桃花盛開,故言“落英繽紛”;“中無雜樹”,不見一片枯葉,故可見“芳草鮮美”。試想:數百步中,桃花緋紅綠草如茵,漁人怎能不感新奇而流連忘返?再查新版《辭源》“捨”字下注:“舍可止,引申之,為凡止之稱。”即是說,“舍”與“捨”在古文中通用,“舍”的本義是客舍,其引申義為停止的意思。因此,“捨船”可訓為“停船”。停船入山,出山后復“得其船”,豈不合情合理?
二、訓詁學還可以增強我們辨別工具書正誤的能力
不少《成語詞典》都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中的“僵”字解釋為“僵硬”。但是,只要認真思考一下,便會感到殊有不妥。姑且不論蟲豸之死有無僵硬的可能,問題的關鍵在于:蟲豸死后僵硬與否?跟“百足”有何必然聯系?《說文》:“僵,僵也?!倍巫ⅲ骸敖┲^仰倒?!薄稄V韻》:“僵,仆也?!薄敖?,死不朽也?!?/p>
不難看出,“僵”在古代漢語中是“仰倒”或“倒下”的意思,“僵硬”是它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如果“僵硬”是指“不朽”的話,那也只能用“殭”而不是“僵”。
這條成語出自曹魏時曹冏的《六代論》,原文是“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曹魏時代,“僵”字肯定還沒有“僵硬”的意思;第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原因在于“扶之者眾”,正是指“百足”而言,足多使其蟲死而不會倒下,這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上述例子說明使用字典辭書也需要具有訓詁知識才不至于盲從而致誤。
三、訓詁學還可以幫助我們直接了解古代社會文化知識
古代文獻記錄著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等文化知識。前人的訓詁對這些古代文化知識的解釋,是我們直接了解古代社會文化知識的途徑之一。訓詁的作用當然不止這些。但從這幾點作用來看,訓詁學常識對于我們學習古代漢語其他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對于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99.
初中文言文是初中學生剛接觸到的,如果教者一開始就把文言文呈現在他們面前,他們會有不小的閱讀難度,他們會視文言文閱讀為畏途,進而失去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興趣屬非智力因素,卻是學習初中文言文的先決條件。至少在一節課開始時,為學生心理上注入一些催化劑,對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認識活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量。我教初中文言文時,十分重視開端這一環節的作用,煞費心思,創設情趣,以架起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激趣的方法很多,我開講或以“新”引趣。因為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學生重要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家研究實驗證明,認知內驅力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派生出來的。學生的這種心理一旦被激發,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認知內驅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開講激發了興趣,才會使教師發出的知識“信息”與學生大腦的“接收系統”產生聯系,成為課堂思維的主體,才會排除其他信號的干擾,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如在教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我先借助多媒體投影,一輪圓月升起,月光溶溶,一片寧靜而祥和,這時背景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緩緩響起,我問:
“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時,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學生搶著舉手。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思鄉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我順勢引導說:“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學生搶著說:“人的雅興?!?/p>
我說:“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接著,引出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二、曲問引趣法
根據調查,討厭文言文的學生,37%的學生怨背誦多、默寫多,50%左右的學生因老師提問方式太直接,如“這個字是什么意思?”、“那句話如何翻譯?”這種“是不是”、“對不對”式的反復提問,簡單機械,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嘗生自然感到索然寡味。
文言文教學必須記憶,這是由文言文特點所決定的,如何叫學生由被動記憶轉到主動記憶上來,怎樣激起學生聽講文言文的興趣?除了運用一些傳統方法之外,我覺得曲問引趣是一種較理想的方法。曲問,即拐個彎兒提問。凡曲問,常常改換角度,著意引趣。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妻子”一詞的意思,我沒有直接譯出,而是故意設問:“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來到桃花源時,帶來哪些人?”“妻子”、“邑人”。“嗯,那他們沒有帶子女嗎?為什么不一同帶來呢?”學生一時不能回答,稍一思索后,說:“有,‘妻子’中的‘子’是指‘子女’的意思。”“對,文言文中的妻子是兩個詞,‘妻’指‘妻子’,‘子’則為‘子女’的意思,所以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將他們一家人都帶來了。”由于我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采用曲問引趣的方法,激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了他們善于思考,樂于表達的習慣,誘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開發利用;本地特色;語文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17-02
一、應開發和利用適合本地的特色語文課程資源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p>
1.開發和利用本地的文物古跡作為特色語文課程資源。如語文版教材《語文》八年級下冊的《桃花源記》,在備課時發現文中注釋提到“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武陵”是指今湖南常德一帶,因此,正好可以利用我們家鄉本地優勢—常德桃源縣的桃花源引入課堂教學,于是在課前,我動員學生把曾在桃花源拍攝的風景圖片和抄寫的桃花源詩歌、傳說,經整理后編入了教案和課件中,通過我的穿插講授讓學生在學習這篇古文時身臨其境,興趣大增,也為自己身在桃花源故里深感自豪,結果在課堂吟誦比賽時更是爭先恐后,氣氛熱烈。吃驚的是,一堂課下來,已有多數同學基本能夠背誦全文。
2.開發和利用本地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作為特色語文課程資源。又如講授語文版教材《語文》七年級下冊的《鄉愁》,備課時我發現作者余光中的晚年經歷與我們家鄉常德竟然有不少淵源。作為“惟楚有才”的楚國領地,我們常德以市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自1991年開始歷時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國常德詩墻。詩墻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載入世界文化工程史冊。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首次來常德,驚嘆后稱其為“詩國長城”“半部中國文學史”。余光中第二次來常德是參加中國常德石門茶文化節活動,他徹底感受了來自桃花源故里的禪茶文化的魅力,并欣然題詩留念。我于是根據這些資料圖片整理成一個專題《余光中的常德解愁之旅》寫入教案,并編入課件中。在講授這首詩時,我有意加入了這段課程資源,頓時讓整堂課耳目一新,拉近了學生與這位臺灣愛國詩人的心理距離,尤其是我還加入了當前的時事材料,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改善,連戰、宋楚瑜的破冰之旅,大陸與臺灣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這樣的鄉愁將會越來越淡,祖國和平統一的愿望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梢?,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適合本地的特色語文課程資源,既能促進課本與生活的融合,更能拉近語文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應開發和利用適合本校的特色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學科本身和課堂學習的范圍上,還要在學習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上實現整合,以體現語文課程資源的豐富性。
1.開發課程資源可從課堂走向家庭,爭取得到廣大家長的支持和參與。如在語文版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獻給教師節的特殊禮物”中,學生需要自己制作禮物。由于我校是市級示范性家長學校,每個班級既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集體,也是各學生家長定期培訓學習提高的基地,是家長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老師與家長經常溝通、交流、互動。如果能利用這一學校優勢特色,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賀卡禮物,這既是一種親子教育,也是一種感恩教育,于是我動員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此項活動,結果“獻給教師節的特殊禮物”活動得到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很多家長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親自參與了祝福賀卡的制作,最后一張張美輪美奐而又寓意深刻的賀卡作品展現在班級的文化墻上,成為鮮活的極富教育意義的語文課程資源。又如在學校開展的“國學經典《弟子規》誦讀感受”征文活動中,我校語文教師也充分利用家長的作用,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征文,評出優秀作品,在學校文學刊物和網站上刊登發表,這既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又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梢哉f,讓家長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來,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搜集整理信息、探究解決問題,能激發孩子們的表現欲和參與熱情,無形中又收獲一筆豐厚的語文課程資源。
2.開發課程資源可從課堂內走向校園內,拓展語文課程的容量和空間。如我校在2004年曾發動所有語文教師編了一套校本教材《德育》,其中的“文化篇”涵蓋了我們語文版教材《語文》中熟知的成語典故,分別從出處、釋義、感悟三個方面再加工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每年進行班級或年級識記誦讀比賽,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反過來,這套校本教材又成為學生學習古典文化知識的新途徑和窗口,成為具有我們十一色的語文課程資源,受到廣大師生、家長們的歡迎。又如語文版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屬于新聞單元,其中的篇目《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別了,“不列顛尼亞”》等按新聞時效性來看,明顯過時,學生已毫無興趣。當時正值我校每年一屆的體育藝術節,于是我動員學生按照新聞的寫法,以體育藝術節為內容自行編寫此單元教材篇目,同學們竟然真的仿寫出了較高質量的消息、特寫、人物通訊,自然又形成了具有我們十一色的語文單元課程資源。
其實,全國各地區都各有特點和優勢,也都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有強烈的資源開發和利用意識,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類語文學習活動,形成和運用特色的語文課程資源,就能逐步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一、師生對話,設疑激趣
在新課標的教學指導下,課堂教學要注重“以生為本”,學生是課堂上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閱歷相對少,其對新鮮事物仍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我們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合理的教學手段,先將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比如,在學習《桃花源記》這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個簡短的視頻: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花林中,走來一位詩人,他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于是他只能獨善其身,歸隱田園,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并引發學生根據播放的內容聯想出一個成語――世外桃源,然后我說:“下面讓我們循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看看世外桃源的美好,去親身感悟美好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樣的。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讀課文,并進行小組討論:這篇課文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法,來具體描繪桃花源的美好的?作者為什么創設了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有什么寓意呢?根據你的理解,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學生帶著問題與好奇進行課文的閱讀,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在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下,不僅學生對課文閱讀的積極性會得到大大提高,閱讀課文時會加倍認真努力,還會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將自己的疑惑解開,并在不斷的思維碰撞中擦出更多的火花,對課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層次。從而有效提高語文閱讀的效率與質量,激發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促使學生在課下自主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
二、閱讀理解,分析體驗
要對閱讀的內容有深刻理解,就要在讀懂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并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好處,以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而不思則罔,在閱讀時如果只是一味地為了讀而讀,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作用。因此,教師要訓練學生帶著目的去讀書,而不是像熊瞎子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掉一個,將之前讀過的內容忘掉。要在閱讀并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從而形成一種閱讀的模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比如,在學習《海燕》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地領會這篇文章的內容,我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將課文分成了三幅不同的畫面:第一幅為風卷云集,海燕在空中飛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為暴風雨迫近,海燕勇敢地搏擊風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為暴風雨降臨,海燕呼喚暴風雨。這三幅場景是以時間的順序,以暴風雨逐漸逼近為線索,按照海面上景象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學生通過對課文進行分層梳理,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層次,并通過逐步的遞進,體驗到暴風雨來臨時海燕的迫切心情。另外,海燕的行為與海鷗、海鴨、企鵝等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更加突出,并讓學生體會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逐步分析與體驗,能逐漸培養自己貼近作品的能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主旨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及閱讀能力。
三、鑒賞閱讀,感情升華
初中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優美、形象、生動,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認真思考,并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寫作意蘊,使學生將自身的活動經歷和生活所見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同作者的心靈進行交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比如,在講授《背影》這篇課文時,在學生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感情后,我讓學生再認真仔細地讀幾遍課文,并對重點的句子進行分析,說出自己的見解。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如,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送子上車、揀定座位、叮囑兒子、囑咐茶房、為子買橘等,父親卻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學生在仔細地鑒賞與分析后,能夠理解父愛的無私與偉大,并通過這些具體的小事,聯想到父親默默無聞地為自己所做的那些事,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真切體會到父愛的無私,更能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父子深情。通過鑒賞閱讀,有助于學生情感的提升。
另外,進行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時,教師還可以采用誦詠吟讀等方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在積累閱讀素材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閱讀素質。
1. 讓導語成為課堂上的一盞燈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出場,未見其人,先其聲。好戲還未上演,已扣人心弦。這使我聯想到語文教學中新課的導入,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場鑼鼓,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欲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所以每次備課,我都把新課導入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
(1)情景導入法。
我校的學生是十三四歲的農村少年,知識面狹窄,見聞較少,對一些陌生的情景無法了解。這時,教師可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在不知不覺間走進文中意境,充分發揮想象力。
例如,在教學古詩《使至塞上》時,我是這樣設計新課導入的:同學們,請閉上眼睛傾聽老師描述的情景,聽了以后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公元737年,在一望無垠的大沙漠上,有一輛馬車正孤獨地前進,車主只帶了幾個隨從,他要去的是那遙遠的邊塞。眼前沒有山,沒有樹,在蒼茫的沙漠上,遠處獨自升起一股炊煙,只有那橫貫沙漠的長河,和長河之上圓圓的落日……”學生一說感受,便是“蒼?!?、“蒼涼”、“空曠”等等。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便基本領會了。
(2)知識型激趣法。
興趣在學生的學習中至關重要,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識型激趣法就是用一些能激起學生興趣的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比如在上朱自清的《春》一課時,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師生同唱一首兒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為什么小燕子每年春天都要來?因為春天溫暖,春天美麗。
再比如,在上《臥看牽??椗恰芬徽n時,我同樣用一首兒歌導入:“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繞著地球跑?!?/p>
兒歌本易激起學生的興趣,里面蘊含的知識與課文內容有關。所以,課堂上出現的便是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熱烈活潑的教學場景。
(3)設懸法。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緊扣文章內容,設置懸念,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導入新課《桃花源記》時,教師可用以下話語作導語:
有個地方叫桃花源,同學們知不知道它在哪里?它和成語“世外桃源”有關。一個長滿桃花的地方肯定是非常美麗的,怎么會在世外呢?
老師以疑惑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讓學生迅速走進課文中的意境。而且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課文的難點-作者為什么要虛構桃花源。
2. 讓教師的智慧在問題中閃光
問題教學作為啟發式教學的核心,被廣泛運用在課堂上。可以說,教學離不開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教學。如何在問題教學中運用好問題,提高問題的質量,彰顯教師的智慧呢?
(1)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思考的力度。
進入課堂教學視野的問題,僅僅考慮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不夠的,更應該是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情緒在或亢奮或沉靜中積極思考。
有一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在上《偉大的悲劇》時,我提出第一個問題:悲劇體現在什么地方?用“ 之悲”的句式說話。學生充分討論交流,歸納出“失敗之悲,作證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教師又提問:悲劇是結局悲慘的故事,既然是悲慘的故事,為什么蘊含著偉大呢?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斯科特一行探索自然奧秘,挑戰人類極限,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鼓舞。
因此,教師提出有思考興趣的問題應該做到“切”,即切合學生的情感狀況,切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2)教師要注意問題的跟進。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問題連續跟進的過程。問題與問題之間應該存在內在的邏輯聯系,促進銷售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上《愚公移山》時,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對峙:生甲:“移山”主張太愚蠢、太盲目。生乙:是聰明的。師:那這山能移走嗎?生甲:不能移走。課文說“太行王屋二山,方千百里,高萬仞。愚公年且九十?!鄙遥耗芤谱?。愚公雖老,但“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樣水滴石穿,就一定能移掉這座大山。更何況“山不加增”呢師:生乙分析得有道理。其實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遇到“大山”,我們該如何面對呢?(教師又跟進了問題。)
可見,在學生力所不及時跟進問題,提出的問題千萬別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跟進的問題要讓學生步步上臺階。
(3)教師要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在核心問題上展開。
問題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老師還缺少“核心問題”的意識,不懂得解決主要問題、主要矛盾,或把握主要問題的主要方面。常常把課堂時間耗費在缺乏深度,不能涵蓋文本教學價值的問題。
所謂“核心問題”,就是課堂諸多問題中最能揭示文本教育教學價值的問題。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勢必要求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在對核心問題的探討上。教師的智慧就表現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握重點和難點,并尋求突破,讓學生的思維在核心問題上碰撞,以求得文本的透徹理解。在《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愚不愚”就很有教學價值。
因此,教學過程一定要確立重點問題,求精-教師應用問題要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能用偏了精力,也不能對所有的問題平均用力,淺嘗輒止,否則,就容易流于形式,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就成為空話,就勢必出現課堂上熱鬧有余而深度不足的問題。
3. 要讓教師的語言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按照教師所用的語言形式來學習領會知識和思想的。教師的語言不僅反映了他的能力和水平,也影響或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語文教師是語言教師,又是文學教師,他們的語言影具有規范性、靈活性和情趣性等特點。
(1)語言的規范性。
規范是高尚典雅氣質與素養的表現,對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要求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努力說好普通話。其次,是指語言表達自然流利,干凈利落。再次,態勢語言要自然恰當。
(2)語言的靈活性。
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是靈活多變、生動活潑的,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教學對象,需要靈活多變的調換語言,以體現語言的變化美。主要有三點:一是風格多變。二是語氣多變。三是句式多變。
(3)語言的情趣性。
語文學科具有怡情勵志的情感因素。情感是文章的主旨。因此,要求語文教師教學語言具有情感,要把情感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蘇聯教育學家賀姆林斯基說:“孩子們不僅用理智,而其用心靈感知世界,他們深深感到詞語的感彩,詞語似乎變成了點燃思維火藥的火花。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富于情趣的,應該在語言中凝結著自己對教材的深刻體會?!?/p>
(一)在興趣激發中提高課堂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動力,帶著興趣學習,枯燥無味的知識就會變得生動有趣,被動的學習也會變成主動。課未始,趣先行,課已行,趣穿插,這能讓學生樂學不倦。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有意地穿插一些成語故事、哲理故事、諺語、謎語、寓言、童話、笑話、美文、圖畫、視頻、游戲、競賽、表演等,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此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收獲教學實效。如上《愚公移山》時穿插分角色表演的活動,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愚公妻和智叟的語言對比及效果;上《捕蛇者說》時可有選擇性地穿插“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等成語故事,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封建殘酷統治對百姓的毒害,加深對文章主題的把握;上《人琴俱亡》時穿插成語“高山流水”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情義的認識,這些切合主題的穿插都能讓學生在興趣中學有所獲。
(二)在眼界開闊中豐富學生知識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科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學科課堂,它強調知識的整合和學科的滲透,體現學科間的共融性。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有意識地穿插學科外課程資源,可以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和豐富知識。如在上《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文時,穿插貝聿銘的建筑絕妙之作,既可以讓學生為國人驕傲,提升民族優越感、榮譽感,又能豐富了學生的物理空間想象思維;上《松鼠》時簡單穿插其他鼠類習性與松鼠進行對比,既突出了松鼠的特點和價值,又豐富了學生的生物知識;上《桃花源記》時讓學生畫桃花源環境和位置,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林之“美”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源之“隱蔽”;上“描寫人物要抓住特點”的作文課時,讓同學上前做模特,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人物形與神,這幾個繪畫活動的穿插都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又能鍛煉學生繪畫能力;上《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時穿插和南沙群島相關新聞,可以豐富學生的時政知識。
(三)在共鳴產生中突破重點難點
把握作者情感是很多課文特別是散文的重難點。語文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如果產生共鳴,就會在認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共同產生滿足、快意和值得咀嚼回味的輕松情緒,出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教師穿插自己生活中的親身經歷、體驗、感悟,或讓學生談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悟,容易引起心與心的共鳴和情與情的共振。這種共鳴會讓學生與教師的思路和情感相近相似,這將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難點,突破重點。如在上《我的老師》時穿插讓學生講述與老師發生的有趣的動人故事;上《我的母親》時教師穿插自己體驗母愛的真實故事;上《給我的孩子們》穿插播放所收集的學生幼年、童年圖片、視頻的環節,或播放教師自己小孩的動畫和圖片,這些或娓娓動聽的語言或的溫暖人心的畫面,都能起到引起學生共鳴的效果,同時又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深厚感情。這樣既把握了文章的情感、主旨,還豐富了自身的情感,升華了學生過往生活中很多沒有去在意,沒有去感悟的人生寶貴經歷,真可謂一舉兩得,真正做到了新課標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起到了良好的情育德育效果。
(四)在旁征博引中激發學生想象力
成功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不囿于邊界的,而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與信息,征引更多的語句和范例,既豐富了學生的學識,又可以激發學生想象和聯想的能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如在教李煜的《相見歡》中,賞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人的愁緒,教師可以穿插其他的把愁物化的詩詞。如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叔書云》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秦觀《浣溪沙》中“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時,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進行了積極的思維,產生了對詩人以化無形為有形手法所表達出來的“物”和“意”的聯想,加深了對作品意境的理解,“愁”變得形象可感了。這種穿插,無形之中激起了學生對古代燦爛文化的遐想,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還展示了文學以及教師自身的底蘊和魅力。
二、使用穿插須注意的幾個注意問題
穿插是“集中”下的些許“分散”,是“緊張”中的片刻“輕松”,教師在運用時須注意一些原則,才能真正做到為課堂錦上添花。
(一)穿插要適時適量
穿插不可過多,要適時適量。如在學生注意力整體不集中時,體育課后或午餐前學生精神狀態不佳時,學生遇上生偏疑難時,學生思維發散不開來時教師可適時適當穿插。教師不能不分時間、不分情形的無節制穿插,畢竟穿插只是為了襯托主題的“次要情節”,否則主次顛倒,不僅會破壞課堂教學的目標性,還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流暢性。
(二)穿插要精簡
既然是題外話,就要點到為止,要在精簡繁復上做到恰到好處,能起到旁敲側擊的作用即可,如果過分“旁逸斜出”,容易讓人耳繁目雜,效果適得其反。
關鍵詞: 漢語成語 超額翻譯 欠額翻譯
一、引言
漢語成語是漢語民族在勞動實踐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經過千錘百煉而提煉、總結出來的思想結晶和語言精華,是中華民族歷史,社會和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對文化的傳承、記載和反映。漢語成語一般結構嚴謹、形式簡練、含義精辟、形象生動,具有完整性和固定性的特點。完整性是指成語的含義并不是各個詞義的簡單疊加,而且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被孤立地分開、截取使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成語的時候不能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固定性是指成語的形式和結構都是固定的,不能被更改、替換,即使是同義詞替換也不行。另一方面,由于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成語折射出漢語民族所特有的歷史地域、民俗典故、宗教心理、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使成語本身蘊涵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漢語成語的過程中要想準確完整地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這樣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便成了漢語成語翻譯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本文擬從語義信息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討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的理解表達及超額欠額現象。
二、漢語成語翻譯中的超額和欠額現象
超額翻譯(over-loaded translation)通常是指譯文承載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增加了原文沒有的內容;而欠額翻譯(under-loaded translation)指譯文承載的信息量少于原文的信息量,即譯文沒有完全、充分地傳達原文內容。這種信息的超出或缺失在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普遍存在,因為許多成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色彩,文化上的差異在所難免地導致在翻譯過程中可能超出或丟失某些東西,造成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
1.語義信息的超譯和欠譯
英國語言學家Geoffrey Leech將意義劃分為七種不同的類型,除了表示邏輯、認知和外延的理性意義,作為語序、強調手段的主題意義和表達說話人態度的情感意義之外,Leech還區分了和語言運用社會環境有關的社會意義,以及與其它語言成分共現時所產生的內涵意義、反映意義和搭配意義,這些意義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在翻譯中很難把握,通常是造成超譯或欠譯的原因,如成語“望子成龍”,一般意譯成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但漢語中“龍”的意義就沒有充分表達出來。因為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象征著吉祥,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龍馬精神”、“龍鳳呈祥”、“乘龍快婿”、“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卻是一種長著翅膀口中噴火的動物,令人感到恐怖,通常代表邪惡。因此在這里,我們沒法將這個“龍”轉譯成dragon,造成反映意義的欠譯。
又如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其實這里漢語中的“天”和英文中的“God”是不能等同的:“天”指中國人信奉的天神,有時候又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泛指萬物的主宰者,并不指哪一個具體的神仙;而“God”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世界唯一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和“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譯文“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里,一方面丟掉了中文“天”的含義,造成欠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里God的內涵,造成超譯。
“世外桃源”(Shangri-la)也是如此,Shangri-la一詞源出James Holton小說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馬拉雅山山谷名,那是一個偏僻怡人的理想樂園;而“世外桃源”則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述的與世隔絕、不受戰禍的安樂美好之地。因此將“世外桃源”翻譯成Shangri-la,造成其源語內涵意義欠譯的同時,也導致譯語內涵意義的超譯。
再如成語“紅運當頭”(have a spate of good luck),中華民族崇尚紅色,用紅色象征喜慶、歡樂和吉祥。因此,包含“紅”字的詞語一般都有繁榮昌盛、受歡迎之意,如“紅得發紫”、“紅極一時”、“紅光滿面”等,而英文red卻不具備此意,所以在翻譯時也只好采取意譯的方式,形成欠譯。
另外還有許多其它的例子如“魚米之鄉”(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未雨綢繆”(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害群之馬”(black sheep)、“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守口如瓶”(as close as an oyster)、“繁文縟節”(red tape)等,都由于詞語內涵意義、社會意義、反映意義或搭配意義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超譯與欠譯。
2.文化背景的超譯和欠譯
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一種復雜的集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格以及其在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笨梢娢幕且粋€包含廣泛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自身獨特的文化淵源,尤其是漢語成語,要想在翻譯時將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實地、恰到好處地傳譯出來,絕非易事,欠額或超額翻譯在所難免。
比如成語“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說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丑女人東施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丑得可怕。所以“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因此,不管是將其意譯成imitate awkwardly,還是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楊憲益譯),無疑都會要么丟失原文背后的文化典故,要么使譯文晦澀難懂。而如果采取地道的英文表達法,將其全部道來: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譯),則又如講述一段故事,損壞了“東施效顰”作為漢語四字成語的結構特點和概括力,是典型的欠額翻譯。
“名落孫山”(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也是如此,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范公《過庭錄》:宋朝孫山考了末一名回家,有人向他打聽自己兒子考中沒有,孫山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蓖裱詰疾恢?。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式,但在源語的風格、文化背景和民族色彩方面都有所欠缺。一些包含有典故的成語如“三顧茅廬”(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peatedly request sb.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葉公好龍”(Lord Ye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退避三舍”(give way to sb.to avoid a conflict);“請君入甕”(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愚公移山”(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塞翁失馬,焉知非?!保∕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邯鄲學步(learn the Handan walk――lose the ability one already has in trying to acquire a new trick; attempt to walk like a swan)等,它們都存在同樣的欠額翻譯情況。
還有一些成語采取歸化的譯法,就是以譯入語的文化為歸宿,盡量依照譯入語的文化習慣來處理漢語成語的翻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比如“致命要害”(Achilles’ heel),“畫蛇添足”(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說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足智多謀”(as wise as Solomon),“不辭而別”(take a French leave)等都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其優點在于以英文中現成的形象和比喻來轉達漢語成語中相同或相似的喻義,通順簡練易懂,但它們都存在欠額與超額同時并存的現象:欠缺的是源語的文化背景,超出的是譯入語的文化背景。
三、結語
將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的漢語成語恰到好處地翻譯為英語絕非易事,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欠譯或超譯現象。綜上所述,為了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傳達成語及詞匯本身概念之外各種不同的聯想意義,譯者首先應充分理解成語的內涵,尤其是文化內涵,其次通過大量翻譯練習和實踐,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方法,根據不同情境、具體的上下文及讀者需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再現原文的風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對原文的忠實,同時也增強譯文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杰弗里?利奇.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興趣;積累運用;提高水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傳承了中華5000年以來的悠久文明,而成語則是漢民族語言的結晶,是中國語言藝術中的瑰寶,它在寫作和說話中所起的一語中的和畫龍點睛作用,內涵豐富、言簡意賅,更能讓我們對中國的文字文化心悅誠服,所以教授學生學習成語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學生積累運用成語更能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很大好處。
新頒布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卑凑招抡n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提高學生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堅實基礎,是學生通往知識殿堂、走向科學巔峰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根基。特別對于少數民族的學生來說,以積累和運用漢語成語為抓手,為了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讓他們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來,讓他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熏陶,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顯得尤其重要。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庫中,有孕育中華幾千年文明的儒家民本理念;以孝治天下的完善道德倫理體系;以善為本的睿智宗教思想;稱之為世界瑰寶的輝煌文學藝術成就;散文、詩、賦、詞、曲、戲劇等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包羅萬象、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華民族在古代形成的傳統精神和中華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無一不在滋潤著歷代人民大眾,在歷史發展中融合而成了一個56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伊甸園,也結晶了漢語的精華,正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有一段精辟的話:“教語文,必須站在文化的平臺上。漢語言文字記載著中華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的符號,而是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讀古人的書能承受古圣先賢的精神遺產,讀現代的書,能與同時代人做精神上的溝通交流……使學生受到人類優秀文化的哺育”,而成語則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富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結晶。
一、成語可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漢語成語富有抑揚頓挫、和諧悅耳的音樂美,其構詞方法靈活多樣,詞匯豐富,能夠反映紛繁的社會現象和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成語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與巨大的文化,它們結構嚴謹、言簡意賅,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通常四個字就可以表達出完整的意思,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大都出自書面,屬于文語性質的,跟習用語、諺語相近,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明快的節奏感,這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引發他們巨大的興趣,進而完成教學任務。
二、處處留心,拓寬學習語言渠道
一般的成語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經據典而來的,或者是歷史事實,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講解成語都會涉及到一些故事,在這過程中需要學生對教師講解的故事進行了解,而在理解的過程中又會自然而然地鍛煉到學生的想象力,因為他們需要在腦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區分,然后理解,這是一個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是給予與消化相結合的產物,而激發想象力則是對學生思維附帶的一種益處,所以這種一舉兩得的行為一定要在教學中推廣。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經常使用,并具有特殊表現力的一種結構比較穩固的短語。它結構緊密,文字簡練,是漢語言中的精品,在漢語言的寫作和交流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是學習語言、積累成語的重要階段,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而又有豐富的積累呢?我以為可依據成語的特點,進行歸納學習和積累。
(一)從課內語境中學習積累成語。小學十二冊課本中的現代文,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標本,每篇課文都有運用得體的成語,老師只要注意引導,讓學生留心積累,常讀常記就能掌握,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課文語境中出現的成語就是運用成語的示范,在練習中模仿課文進行成語運用積累,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從古詩文中學習成語。如學習《論學六則》,中的“溫故知新”;《游山西村》中的“柳暗花明”;《木蘭辭》中的“撲朔迷離”;《賣油翁》中的“熟能生巧”;《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晏子兩則》中的“揮汗成雨”;《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賣柑者言》中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等等,通過學習課文,學生就可以記住其中運用精當的成語。
(三)從講成語故事中學習積累成語。在成語中有好多屬于寓言、歷史故事題目,讓學生了解了這些故事,就可記住這些成語,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班門弄斧”、“驚弓之鳥”、“杯弓蛇影”、“懸梁刺股”、“紙上談兵”、“完璧歸趙”、“諱疾忌醫”、“毛遂自薦”、“葉公好龍”、“黔驢技窮”、“指鹿為馬”、“負荊請罪”、“望梅止渴”、“聞雞起舞”、“臥薪嘗膽”、等,由于這些成語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學生記憶就會自然根深蒂固。
(四)根據小學生普遍喜歡動物的特點,運用動物接龍的方式學習成語,是一種不錯的積累成語的好方法。如:“賊眉鼠眼、抱頭鼠竄、過街老鼠、對牛彈琴、九牛一毛、汗牛充棟、虎背熊腰、虎頭虎腦、虎頭蛇、守株待兔、兔死狗烹、動如脫兔、馬到成功一馬當先、老馬識途、雞鳴狗盜、狗急跳墻、狗仗人勢”,學生在接龍游戲中即記住了成語,又增添了學習的樂趣,老師又何樂不為呢?
(五)讀名著,積累成語,即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幾大的豐富了學生語言,這不失為一舉多得。如讀《三國演義》,積累“三顧茅廬、樂不思蜀、萬事俱備、只見東風、望梅止渴、、賠了夫人又折兵、身在曹營心在漢。”讀《水滸傳》,積累“魯智深出家――一無牽掛、林沖上梁山――。”讀《西游記》:倒打一耙、白骨精給唐僧送飯――虛情假意”等。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滲透
高中語文課程指出,“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傊Z文教學情感的滲透,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素質,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情感滲透?
一、在課堂教學中全面培養滲透情感態度
課堂教學應是培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們可以從激發興趣、體驗感悟、語言積累、閱讀背誦等方面來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形成發展。
(一)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感教育。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變為志趣,志趣可以轉化為理想,理想可以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對學生而言,如果能夠體會到讀書、作文、演講、討論等是一樁樁快樂的事,有著強烈濃厚的興趣,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輕松、愉快,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就是在培養學生興趣,形成良好的情感感悟。
1.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充分利用古今中外豐富的文學資源,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融入書中,把自己當成其中的一員,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樣,既讓他們增長見聞、開拓視野,廣泛吸收人類文化,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又讓他們豐富閱讀積累、知識儲備,領略到讀書的無窮樂趣,使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受益終身。引導學生看一些詩歌、散文、中長篇小說、報告文學等藝術性、思想性都較高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寫讀后感,編演課本劇,詩歌朗誦等形式,促使他們把閱讀與運用自覺地結合起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培養學生表達興趣。
(1)口頭表達。我經常組織開展一些學生特別喜歡的故事會、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辯論會、情境小表演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和樂于口頭表達的興趣。(2) 書面表達(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學生為什么怕寫作文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生活,缺乏體驗,感到無話可說。寫作文往往就是為完成任務而絞盡腦汁地憑空編造,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既不真實,又不自然,讀起來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怎能不怕寫作文呢?因此,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必須首先突破他們作文無話可說關。為此,我就有計劃的組織安排“聽”(聽一場演講,聽一個故事,聽一首歌)、“看”(看一部電影,看一場比賽,看一個人,看一個場面,看一處景物)、“做”(制作一個小玩具,煮一次飯,洗一次衣服,幫助一個有困難的人,參加一些項目的比賽活動)等方面的課外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斷體驗、感悟,獲取并積累寫作的素材,寫出內容具體形象,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二) 在生活體驗中升華感悟情感。
語文教學要以生活為本,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審美、情感體驗,激發和指導學生主動感受、主動體驗、樂于交流。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明辨是非、善與惡、美與丑,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繼承現代人類文明成果,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樂觀向上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例如《桃花源記》一文,“你是怎樣看待陶淵明的思想的?你認可嗎?為什么?”這是我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異彩紛呈,他們從理想、處世、文學、影響等角度作了評價,有人說陶淵明是消極避世的隱士,宣揚人生無常,樂知天命的人生態度,不可??;有人說《歸園田居》中他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是積極的,這種理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志士仁人所向往的,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有人說桃花源是陶淵明對現實不滿的精神寄托——這是多么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思想。弱水三千,哪怕只取一瓢,也可自得。
(三)語言積累是情感培養的基礎。
學生要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必須積累一定的字、詞、句、段、篇,即要牢固掌握常見的三四千個漢字,做到能正確讀寫,了解其含義;掌握較豐富的詞匯,如熟語、成語、歇后語等;學會用不同的句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要積累大量的名言、格言、警句以及諺語;背誦相當數量的經典詩文。我們要教會學生積累語言,并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體驗漢語所負載的人文內涵,積淀豐厚的人類文化,以形成基本的文化情感體驗。
1、讓學生明白該積累些什么
a.積累字、詞、短語;b.積累名句、名詩、名詞、名段、名篇以及一些諺語、歇后語、雙關語、謎語、名聯、歌謠、美妙的比喻等等;c.積累學?;蚣彝ド钪械囊恍┯幸饬x的事以及電視、報刊等媒體中的一些突出事例;d.積累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現象,小常識等;e.積累學習實踐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f.養成、積累學習語文的一些良好行為習慣。
一、文獻回顧
Hymes(1972)首次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他所指的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法知識,還包括可行性和恰當性,這些屬于語言使用范疇的概念。首次提出交際策略概念的是Selinker(1972)。他認為交際策略是一種語言使用策略,是學習者在對第二語言或外語掌握有限的情況下,為達到交際目的,彌補其語法或詞匯的貧乏而采用的方法。Tarone(1981)對于交際策略進行了分類。Canale和Swain(1983)的交際能力理論指的是,人們在實際交際活動中運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他們的能力理論涉及4個方面:語言、社會、語篇、策略。其中策略能力即交際策略能力。Faerch和Kasper(1992)把交際策略分為兩大類:如果學習者繞開障礙回避困難,他使用的就是減縮策略;如果他尋找辦法解決問題,那么采用的就是成就策略。成就策略包括以第二語言為基礎的替代(substitution)、直 譯 (literaltranslation)和 轉 述(paraphrase)以及非語言(mime)等策略。減縮策略是交際者放棄交際目標而采取的策略,例如回避策略。Faerch和Kasper對減縮策略的界定與Tarone對回避策略的界定大致相同,而Faerch和Kasper對成就策略的具體描述實際上是在Canale和Swain理論基礎上對Tarone模式做的進一步解析。但有研究者對Faerch和Kasper的理論提出了異議,認為交際策略的話語功能是使本族語使用者能幫助外語學習者正確表達他所想的內容,所有的交際策略都能起到擴充語言手段的作用(束定芳,1996)。實際上,一個英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活動時都會適時分別使用交際策略,以補救交際的失敗或提高交際的有效性。具有較強的策略能力能使語言交際更少地受交流障礙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一個外語學習者口語水平跟交際策略的使用有密切關系(Dornyei)(Cohen,1998)。基于以上理論及其未涉及的空白,本文將探討交際策略與公共旅游英語教學之間的有機聯系及作用,提出在公共旅游英語教學中滲透交際策略的學習,促使學生在語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途徑克服交際中的障礙,發展語言技能。本文認為,用交際策略的概念來生成和促進學生的公共旅游英語學習,是比較客觀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交際策略與旅游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
旅游專業學生大多從事酒店對外接待與服務、涉外導游以及旅游市場的開發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他們的學習內容是英語加上旅游專業知識,即公共旅游英語。公共旅游英語學習的目標直接指向旅游服務行業,訓練內容偏重口語能力。因此,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掌握英語交際策略以提高交際能力,從而符合旅游服務行業的要求。
三、交際策略的學習內容
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評價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有明確的交談目的,內容清晰,積極回應,緊扣主題以及目光的交流和身勢語的恰當使用。本文認為,結合旅游行業進行有針對性且具體化的交際策略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即可以根據交際策略的概念和分類,以學習交際策略為橋梁,構建學生的旅游專業英語知識體系,逐步生成符合旅游行業特點的英語交際能力。
(一)關于回應探討交談時,根據對方的話語作出積極的回應,這是交談的禮貌。在訓練學生酒店前廳服務用語時以完成得體、禮貌的接待任務為學習內容。為客人預訂房間、入住登記、結賬,接受客人的咨詢和投訴,學生學習使用各種停頓詞、感嘆詞,以表示在注意傾聽對方,并同時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實現有效的和諧的交際,提升服務質量。用“Yeah”、“Great”等表示同意、附和;用“Pardon?”請求對方重復;確定自己完全理解對方的話語則用“Youmean……?”,“Soyouaresay-ingthat……?”等句型。
(二)關于轉述探討Bialystok(1983)就“何人何時使用何種策略,效果如何”的課題展開了調查。實驗的重點在于弄清學習者在缺乏詞匯時采用何種策略,經數據統計得出的結論是:最有效的是以第二語言為基礎的策略,善于將第二語言水平與靈活地選擇策略的能力結合起來的學習者為最佳策略使用者。Hasstrup等人(1997)的研究成果證實了Bialystok的結論,他們認為,轉述是最成功的策略[1]。轉述策略是建立在學習者外語水平之上的一項成就策略,是積極的英語交際方法。它要求學生運用自己儲備的詞匯和語法知識,通過解釋和舉例將意思正確清楚地表達,從而避免語言的錯誤,使交際正常進行。顯然,轉述策略在提高語言的流利性和意義闡釋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學生進行導游訓練的過程中,交際策略中轉述策略的學習應成為重點。1.釋義眾所周知,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無法在兩種語言中找到一一對應的詞,或者在我們的語言環境下有些詞無法直接翻譯,那么使用釋義的方法把想要說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失為很好的選擇。在導游服務中,對成語和古詩詞的翻譯就可以使用轉述策略進行釋義,盡量把詩詞和成語的神彩和韻味傳遞出來。在英語導游中,常常提到唐朝王之渙的這兩句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文重意合,強調依靠悟性來達到理解的高度,英語重形合,用邏輯嚴密的語言結構來表達意義。根據這一特點我們采用這個翻譯:Gofurtheruponeflightofstairs,andyou’llwidenyourviewathousandLi.譯語按照因果關系,把原文的順序進行了調換,通過釋義的手段對古詞進行處理,很好地反映了中文的本意。還有,我國各地都有講求吉利的習慣,大家熟悉的“開門紅”這個用語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譯成英語,應釋義為tobeginwell,tomakeagoodstart,表示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釋義使外國游客也能理解“開門紅”的真正含義。2.替代在必要的時候我們借用一些詞語或慣用語來翻譯替代一些專有名詞。湖南省常德市西部有個古郡叫“武陵”,境內一風景區因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而得名桃花源,“武陵”實為桃花源,將其替代為“PeachBlossomStream”既具體,又可以增加上下文對美的遐想[2]。2006年,桂林市政府向全國征譯“桂林山水甲天下”一 語,英 譯 狀 元 廣 東 吳 偉 雄 的 譯 文 為Eastorwest,Guilinlandscapeisbest,這是借用了英語俚語Eastorwest,homeisbest,曾任的翻譯唐聞生歸納道,譯文既能準確表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涵義,也易于英語受眾傳頌和流傳,這樣翻譯,宣傳旅游比較合適。這種通過采用交際策略,解釋涵義或借用他詞而讓游客接受并理解導游解說詞的學習能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拓展語言的思維空間,豐富語言儲備,克服交流障礙。
(三)關于直譯探討旅游活動涉及到的很多地名或菜名都糅合了文化、歷史事件、人名軼事等,對于那些帶有濃重的中國特色和地方特色,尤其是需要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才能理解的詞語,最好采用逐字地按照母語翻譯的直譯方法;另外,旅游翻譯以口譯為主,往往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字斟句酌”,直譯直接傳遞語言的意義。例如閩系名菜佛跳墻就用拼音譯成Fotiaoqiang,這道菜不僅和一個故事有關,還涉及到宗教的內容,要讓外國游客理解我們宗教的傳統,需要進行更詳細的介紹。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原汁原味地表現了我們的語言,還能提供相應的文化參考信息,促進文化的傳遞和交流。實際上,旅游活動中英語交際的實質內容之一就是采用我們文化所特有的形式直接而迅速地表達,直譯的概念就是立足于這種文化交際的理念之上。
(四)關于回避探討就理論而言,采用成就策略就是采取不回避措施的學習行為,這比采用減縮策略即回避困難的學習要好,因為采用轉述、直譯、替代等表達方法能傳遞更多的語言信息,豐富語言交際。但是在導游實務中,往往不得不采取回避的策略,以避免給游客帶來不必要的理解障礙和困惑。據說,當年岳陽樓修起后,在三樓木壁上發現三個隱約可見的字:“一”、“蟲”、“二”。人們不解其意,以為是仙跡。一日,李白來游,有人向他請教,李白一看,說:“這是一副對聯。‘一’字是水天一色;‘蟲’字和‘二’字是風月無邊的意思?!L’字沒有邊,只剩下‘蟲’字,‘月’字沒有邊,只剩下‘二’字”。人們恍然大悟[3]。這個典故對于岳陽樓的旅游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對于不懂漢語的國外游客來說理解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如要完整地表達這個典故,那就要詳細介紹漢字的字形筆畫結構。我贊成有些人的主張,對于這種具有中國特定文化意義的詞語,外語只能解釋它的意思,即使做了解釋,游客也未必明白,對此,我們只能略而不譯。事實上,文化因素時時刻刻在交際中參與著,只不過在什么階段、什么層次、什么場合以何種方式參與交際而已。采用回避策略,只是考慮到在旅游活動中,游客的目的是休閑和了解異域文化,這有別于考古、科研等講求探究到底的學術活動,采用這種交際策略恰好是順應了在旅游活動背景下所形成的特有的語言使用環境。
(五)關于形體語言探討在語言交際中,交談的雙方不僅通過語言得到對方的反應,還有很多的信息是通過點頭、微笑甚至聳肩等非語言手段來傳遞的。表情、動作、手勢時時刻刻都在傳遞著豐富的信息,成功的語言交際離不開傳情達意的形體語言,而形體語言往往也能彌補語言上的不足。人們常用搓手表示為難,雙手拍腦袋表示后悔,還有伸出兩手指做“V”字狀表示勝利以及表示OK的手勢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表示吃飽了的動作就是平鋪手掌在喉嚨或胸部示意一下,“看,都到這了”,說明已經不再需要食物了。形體語言除了有一定的通用性,又有它的特殊性。不同的形體語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往往又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在中國我們可以用手指點地向朋友介紹遇到的熟人,然而,俄羅斯人則認為用手指點人是極不禮貌的。可見,在利用形體語言進行交際時要注意民族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差異。正確使用形體語言能夠給英語交際帶來很好的輔助作用,也能給旅游活動增色不少。
一、同義推導法。文言文中常有同義詞連用的現象,只要我們知其一,也就能推知其二了。
⑴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⑵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例⑴中的“崩殂”是同義詞連用,既然“崩”是“死亡”的意思,那么“殂”也可以解釋為“死亡”了。例⑵中的“扶將”也是同義詞連用,兩詞都可以釋為“攙扶、扶著”。
二、同中求異法。有些詞語盡管意義相同或相近,但也有細微差別。這就要分析它們在意義上的細微差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⑶目似瞑,意暇甚。(《狼》)
⑷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同上)
如果我們籠統地將“瞑”和“寐”都譯為“閉上眼睛”,這顯然是不準確的?!邦ā笔情]上眼睛,“寐”則是睡覺,而且程度深得多。
三、反義推導法。文言文中,一般句式整齊、意思相反的兩個句子,相對應的詞的詞性相同而詞義相反。如果不知道其中的一個詞的詞性和含義,則可以根據與之相對應的詞的詞性和含義來推導。
⑸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例⑸兩個分句意思相反。如果不知道“傾頹”的含義,則可以根據與之相對應的“興隆”來推導:“興隆”義為“昌盛”,那么“傾頹”則義為“衰敗”。
四、以形推義法。漢字是表意文字(以形表意),許多字的字形和字義具有密切的聯系。根據這個特點,我們可以根據有些字的字形來推導字義(詞義)。
⑹北山愚公長息曰。(《愚公移山》)
⑺惡少年慍其誕,其夜歸。(《越巫》)
例⑹“息”,從“心”從“自”(鼻子)來看,古人以為氣是由心里產生,再從鼻孔呼出,由此可推斷它是“呼吸”“生氣”的意思?!伴L息”就是長長地出一口氣。例⑺中的“ ”,形旁是“目”,從“目”的字與“眼睛”有關,由此可推斷它有“看”的意思。
五、古今聯系法。古今漢語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別。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相當一部分古漢語詞的意義發生了轉移。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在認真揣摩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古今聯系。
如有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用或少用,但在方言口語中和一些固定詞語中依然保留。
⑻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例⑻中的“湯”,如果我們理解成“菜湯”,那顯然是不合情理的。若聯系“赴湯蹈火”這個成語,我們就會理解到“湯”是“熱水”的意思。
又如,有些詞語在現代漢語里仍然沿用古代漢語里的意思,我們便可以通過聯系現代漢語中的詞或短語進行理解。
⑼徐以杓酌油瀝之。(《賣油翁》)
例⑼中“徐”字,可聯系“徐徐降落”這個短語,“徐”的意義便可迎刃而解。
六、分合分析法。文言文中,單音詞多。因此,我們在閱讀時就必須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和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的對應關系簡單化。而應該根據文言文中的單音詞為主的特點,把它們分開來解釋。
⑽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⑾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例⑽的“妻子”不能理解為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妻子”,要分開來理解,“妻”是指妻子,“子”是指子女。例⑾的“可以”也是一樣的,“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憑借”之意。
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所有的雙音詞(包括多音詞)都分開來理解,該合的還得合起來理解。
⑿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小石潭記》)
上句中的“參差”就只能合起來理解為“參差不齊”。
七、語境分析法。一個詞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其意義的。我們一定要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根據本句內容和上下文意去分析它的含義。特別是多義詞,在理解其含義時,更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
⒀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這句中的“亡”與“舉大計”并舉,而其結果都是死亡,可見它決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會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意思則“同樣”。
八、詞性推導法。在古代漢語中,某一個詞屬于某一個詞類或其他詞類,是比較固定的,只要知道這幾個詞的詞性,就可以大致了解到這個詞的使用規律,從而掌握它的含義。
⒁若為傭耕。(《陳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