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3: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霜降的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復習學過的古詩、體會賞析古詩。懂得賞析古詩的方法。
2.培養朗讀古詩、吟唱古詩、表演古詩、品評古詩、據詩畫圖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及對大自然、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活動準備:
1.收集誦讀、賞析學過的古詩。
2.多媒體課件制作。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按序出示:“品、評、誦、演、唱、畫、賞詩會”)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好多首古詩。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開展一次品古詩、評古詩、演古詩、誦古詩、唱古詩、畫古詩的賞詩會。
過渡:古代詩人為后人寫出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請看——
(二)品古詩:
1.媒體出示《登雀顴樓》詩圖及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引導學生談談對詩句的理解、體會。
(1)師: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
生:想要領略到更遠、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2)師:詩句不僅僅告訴我們登高望遠的道理,大家從詩句中還想到些什么或領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詩人登上鸛雀樓,面對遼闊的景色,覺得自己看得還不夠遠,還想看千里、萬里之外看到視力所能達到的盡頭,而達到這目的的唯一辦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從“欲窮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著詩人許許多多的希望、許許多多的向往,詩人想要達到最高境界;從詩句“更上一層樓”領略到詩人自強不息、奮進不止的精神。
3.小結: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斷努力攀登。
4.誦讀:(范讀——齊讀)
(三)評古詩:
1.媒體出示:磅礴的瀑布聲,直瀉而下的廬山瀑布圖
(1)師:還沒看見瀑布,就先聞其聲,此聲此景,此時此刻,你想用哪一詩句來形容?
(2)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師:媒體出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4)學生上臺操作電腦據圖評析:
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人李白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夸張的語言,贊美了廬山瀑布從青翠的山壁中間跌落下來。形容水流用“飛”(媒體加點)來表現出廬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體加點)可見山勢很陡。“三千尺”(媒體劃出)更是體現了廬山瀑布的高而長。可是這樣寫詩人還是覺得沒有把廬山瀑布的雄偉寫夠。于是又進一步發揮想象,懷疑是銀河從九天云里落下來的。這里不用“真”(媒體出示)而是用“疑”(媒體加點),給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覺,使人覺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進一步寫出廬山瀑布的雄偉與奇麗。
(5)教師小結:講得太精彩了,廬山瀑布雄偉、壯麗,大家一起來贊頌一番。
(6)誦讀:(范讀——齊讀)
2.媒體出示:黃鸝鳴叫、白鷺上青天的《絕句》圖
(1)師:從這幅生動的畫面中,你想到哪位詩人寫的哪一首詩?
(2)根據學生回答媒體出示:《絕句》一詩詩句內容。
(3)學生上臺操作電腦據圖評析:
我覺得這首詩描寫的景色非常美。詩中描繪了四個畫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山有水色彩豐富、艷麗(媒體出示:b有近有遠、視野開闊)畫面靜中有動、形象活潑(媒體出示:靜中有動、形象活潑):黃鸝歡歌、白鷺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風光秀麗的山水畫。
(4)誦讀:
過渡:為了開展這次賞詩會,我班同學編排了一些節目。瞧,大詩人李白、杜甫也來參加我們的賞詩會啦,大家歡迎。『 1
(四)詩人相會:
甲學生扮演杜甫、乙學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評古詩《靜夜思》、《江畔獨步尋花》
乙:李兄,你也來參加賞詩會?
甲:對、對、對,今天真是幸會啊!
乙:幸會,幸會。
甲:杜老弟,剛才同學們都在夸你寫的詩呢!你看——(手指向媒體《絕句》一詩)
乙:哪里,哪里,還是李兄的詩令人贊不絕口呀,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靜夜思》這首詩嗎?
全班同學:齊聲背誦《靜夜思》
乙:詩句寫得多好啊,寂靜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銀白色,還以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頭來,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輪明月,不知不覺低下頭來思念故鄉。這首詩勾起了多少身在他鄉的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呀!
甲:慚愧,慚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獨步尋花》那就遜色羅!同學們,你們會背嗎?
全班同學:齊聲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甲:詩句描繪的意境是多么優美啊!黃四娘家繁花盛開、戲蝶飛舞、黃鶯高歌、有靜有動、有聲有色,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真是妙筆生輝、栩栩如生啊!
乙:過獎了,過獎了,咱們還是下去吧,別耽誤了同學們開賞詩會。
甲:好,好。
過渡:古代詩人斟字酌句,創作的詩篇獨具匠心,古詩太美了,真不愧為我國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真想誦讀一番。我班---------同學為大家帶來了一首古詩《舟夜書所見》,大家歡迎。
(五)誦古詩:
1.配樂朗誦《舟夜書所見》
a.-------同學獨誦
b.-------同學解釋古詩(喜愛這首詩的原因)
這首詩描繪了這樣一個優美的意境:在一個漆黑的夜晚,靜悄悄的,一盞漁燈在河面上閃現。那盞漁燈的光亮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一陣微風吹來,河面上漾起了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無數顆星星在河面上閃現。美極了!
c.齊聲誦讀
過渡:老師也為大家帶來了兩首詩(媒體出示:《游園不值》、《草》詩圖及詩句)
2.配樂朗誦《游園不值》、《草》
過渡:古詩能誦,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學自編自演了古詩小品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請看——
(六)古詩小品劇:
1.古詩小品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學生甲(解說):一天中午,姐弟倆正在家里吃午飯,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著。
學生乙(弟弟):(動作:大口大口吃,胡亂地攪)呸!真難吃!
學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飯。
乙:不用你管!(動作:用力橫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這時,爸爸走了過來。
學生丁(爸爸):孩子,這樣吃飯太浪費糧食了,糧食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俗話說“一粒糧食一滴汗。”要愛惜呀!
丙:爸爸,你說的對,我學過一首詩叫《鋤禾》,讓我講給弟弟聽一聽。(操作電腦媒體出示:《鋤禾》詩圖及詩句)
丁:好。
丙:朗誦詩句。
乙:(動作:點頭)
丁:你講得真好。
乙:爸爸,我錯了。
全班同學:齊唱《鋤禾》
2.表演唱《鋤禾》,學生伴奏。
過渡:同學們深深地被小品劇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們一起唱一下上學期所教的古詩《宿建德江》(媒體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詩
1.古詩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靜夜思》。(媒體出示:《靜夜思》歌詞)
3.延伸:課外練唱《春曉》。
過渡:同學們,領悟詩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調,很有韻味,古詩確實太美了,老師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美妙的畫面,真所謂“詩中有畫”呀。下面,大家根據自己喜愛的古詩,畫古詩簡筆畫。
(八)畫古詩:(播放音樂)
1.小組自由繪畫自己喜愛的詩歌。
2.學生板演
3.學生作品實物投影,學生自評自析,他評他析。
(九)小結:(學生談感受)
其實,只要我們對這道題目的真正含義、命題背景、取材范圍、記憶方法等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科學有效的應對之法,并最終能讓我們掃除困惑、充滿信心、輕取三分。
一、真正含義
關注含義,首先必對這個知識點或考題進行概念界定。這道題稱之為“文化常識”,而非“文學常識”;又因它出現在文言文閱讀題目中,并取材于文言文閱讀文本,故而為求準確,我們當稱之為“古代文化常識”。
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是指中國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禮儀、科舉制度等悠久文化的常識性知識。少數同學若誤以為是文化常識、古代文學常識,甚至極少數同學若誤以為是文學常識,那么勢必在無形中擴大了我們的復習范圍,也在較大程度上偏離了對題目內涵及外延的正確理解,也自然會大大增加我們備考復習的任務和難度。
二、命題背景
這道題我們之所以準確地稱之為古代文化常識,正是立足于特殊的命題背景的。籠統地說,此題取材于文言文閱讀,不可能涉及現當代文化常識,也極少涉及文學常識;具體而言,此題所選文言文主要集中在記敘類文言文中,甚至很多年的文言材料都源自于《二十四史》。而正確分析認識歷史類文言文本的寫作對象、特定內容、表達特征等,都有利于我們劃定符合史傳類文言文本所常出現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三、取材范圍
就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史傳類文本,并且更傾向于人物傳記。這些傾向于人物傳記的文言文本,大多遵循了從姓名籍貫到科舉考試,從官職任免到主要政績,從主要精神品質到最終結局的敘述模式。在這種敘述模式中,所選主要人物都有官職在身,他們既有廣泛接觸其它官員甚至是面見皇帝的經歷,更有接觸地方官吏百姓、民情風俗、人文地理等等諸多機會。既如此,該題考查點要出自文本,那么所考文化常識點自然與歷法、官職、朝廷機構、科舉制度、稱謂(含人物、地理、風俗、禮儀等)等密不可分。
以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I卷、Ⅱ卷、Ⅲ卷為例,我們都能發現此種規律。
例如:2016年全國I卷【答案】A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 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例如:2016年全國Ⅱ卷【答案】D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B. 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D. 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例如:2016年全國Ⅲ卷【答案】A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擠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 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 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
D. 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綜合三套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三道題中的四個選項,實際有三個選項都與官職有關。我們切不可認為這只是一個巧合,或是命題者有意而為。即使是有意,也是有意保持三套試題難度與考查內容的一致性;而不是不約而同地都重點考查到與官職相關的文化常識。理解這一點,還是應該回到這篇文言文文本的取材。《二十四史》是典型的官方歷史,亦謂之正史,所記載人物怎么可能是普通百姓?事實上只要對中國正史稍加瀏覽便知,任何一部正史,無一不是皇族、官吏或反皇權官吏的歷史。那么這類文言文本,可能常常必然出現的就是官職、官僚機構、官員交際等或與此相關的文化常識。
雖然如此,但我們斷不能以2016年高考試題推斷2017年高考也要圍繞官職這個核心命題。也許明年的文化常識還會涉及到科舉制度、天文歷法、風俗習慣、人物稱謂等;但無論如何命題,都是這類文言文本所無法避免的古文化常識。
四、復習方法
古代文化常識,盡管是常識,但畢竟是古代的,有些我們可能接觸較多,有些我們可能仍然生疏或者根本不了解。從復習方法和能力考查層級而言,建議還是以記憶為主。
但記憶并非死記,也不是濫記,更不是沒有系統、沒有章法、沒有條理地記憶。下面,擬結合文化常識本身的內容特點,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
首先,為保證記憶的有效性、時效性,首先我們務必理解文化常識形成的原因,力求理解性記憶;第二,不是所有的文化常識,都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我們要突出對常見文化知識的記憶;第三,在記憶時,我們還要借助具體的情境或語境,文化常識不是孤立的知識點,它必然滲透于人物及故事的敘述和描寫之中;第四,為保證不經常遺忘,我們還要反復記憶易混淆、易錯誤的文化常識知識點;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分類、要比較、要排序、要聯系地記憶和突破。
(一)分類記憶
整體分類:我們可以將史傳類文本所常有的文化常識進行分類。例如,出現在文言文本中常見的無非就是科舉制度、古代官職、人物稱謂、天文歷法、古代地理、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等幾個主要文化內容。
除了整體分類,我們還可以進行細致分類。例如,對科舉制度,我們可以按照朝代特點或時間順序分類。
(1)漢代科舉制度文化常識分類。
例如:“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其它漢代科舉制度文化常識還有“征辟”“孝廉”等。
(2)明清科舉制度文化常識分類。
例如:“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除此之外還有“鄉試”“會試”“殿試”等。
(3)明清科舉制度考試結果分類。
例如:“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除此之外,還有“進士”“狀元”“會元”“解元”“連中三元”“金榜”“同年”等。
(4)明清科舉制度學校分類。
例如“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其它還有“太學”“國子監”“書院”等。
(5)明清科舉制度學官分類。
①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②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③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
④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⑤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⑥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監祭酒。
⑦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二)比較記憶
比較記憶,適用于易混淆、古今差異大、朝代差異大的古文化常識。
(1)同類比較。
①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②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太傅。
③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中“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2)內部比較。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3)古今比較。如古今紀時的方法。
①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i(die)、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②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③現化紀時法。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④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三)排序記憶
(1)官職的任免升降。根據任命、提升、調動、貶官、辭官的順序來記憶。如:①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②除:拜官授職。③擢:提升官職。④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⑤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⑥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⑦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⑧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2)二十四節氣。根據節氣及月份的先后順序來記憶。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里指冬至。
(四)聯系記憶
(1)聯系文句。聯系文言文中所學的句子來記憶。
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
②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的“慶歷四年春”、《琵琶行》的“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的“元豐七年”、《梅花嶺記》的“順治二年”、《后序》的“德v二年”、《雁蕩山》的“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③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庚子賠款”“”“”。
④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的“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Y(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的“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的“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 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的“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2)聯系生活。聯系現代生活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