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描寫愛情的詩句

描寫愛情的詩句

時間:2023-05-29 17:24: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愛情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描寫愛情的詩句

第1篇

詩文默寫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詩文的積累和遷移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的。這一部分主要考查《課標》推薦的50篇(首)古詩文中的名句,以及除此之外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古今詩文。

[備考指要]

詩文默寫的題型沒有太多變化,一般為根據(jù)詩詞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寫。近年來,默寫的形式朝著“有理解、能運用、善歸納、融內外、多積累”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同學們復習時要緊扣課本,有目的地進行知識梳理。篩選出古詩文名句,加強理解,反復記憶。復習不但要篇篇背誦,還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平時默寫容易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溫故”。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寫型

這類題型往往指定某篇詩詞,或者給出詩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寫出與之銜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準確記憶,且書寫完全正確,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寫型

例1 默寫。

(1)(2008江蘇無錫)《詩經(jīng)》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描寫男女愛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詩。全詩通過“溯洄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復沓,描寫了戀人間追求愛情的艱辛與漫長。

(2)(2007江蘇鎮(zhèn)江)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描寫開闊鮮明、氣勢雄渾的塞外景象的詩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蘇鎮(zhèn)江)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時光的流逝,蘊含自然理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類題型富有新意,但內容涉及面廣,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和難度。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注重知識、能力之間的聯(lián)系。

3 遷移默寫型

例2 (2008江蘇泰州)根據(jù)提示填寫課文原句。

自古詩人多磨難。面對磨難,許多詩人并未消沉,而是以樂觀進取的精神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請寫出體現(xiàn)他們這種風采的句子。(連續(xù)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類考題要求同學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善于將表現(xiàn)同類事物、情感的句子進行歸納、梳理、分類記憶。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運用默寫型

例3 (2008江蘇無錫)根據(jù)提示填寫課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場雪災中,災區(qū)許多領導身先士卒,不顧自己的安危,戰(zhàn)斗在抗災第一線,他們傳承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倡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羨林先生九十多歲高齡仍筆耕不輟,他的學生既贊美他這種創(chuàng)作精神,又擔憂他年老體弱。對此,季老引用蘇軾《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詞句作答。

例4 (2008江蘇徐州)《出師表》中有這樣兩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諸葛亮集》中“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這種題型含有很強的綜合運用的意味。這類題目要答得貼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語境,然后充分調動自己的記憶,就其內容或意境等進行相似性的聯(lián)想,搜尋與語境義一致的詩文。

[實戰(zhàn)演練]

1 (2008江蘇無錫)____________,玉壘浮云變古今。(杜甫《登樓》)。

2 (2008江蘇無錫)______ ,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第2篇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邶風?靜女》

聽慣了“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狼愛上羊呀,愛得瘋狂”等當代愛情歌曲,回頭讀一讀古人寫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這樣深情直白而厚重的愛情詩作,你會有怎樣的感受?你再讀一下《詩經(jīng)》中的《邶風?靜女》,相信你定會為這首詩作的愛情刻畫之美而拍案叫絕。

一、“露”與“藏”的含蓄美

詩歌創(chuàng)作重委婉、含蓄,忌直白、外露。詩作的含蓄美,就如司空圖在《詩品》中所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清人劉大也曾說:“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說出者少,不說出者多。”(《論文偶記》)含蓄的詩當在最少的詩句中包含更為廣闊的藝術畫面、更為豐富的思想內容,給讀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間和最深厚的情感熏陶,讓讀者通過各自的主觀感受去領會詩人未及言明的更深更廣的內涵,以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一種“藏”與“露”的藝術。

《邶風?靜女》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樣的藝術,詩作名為“靜女”,女主人公卻一直沒有正面出場,對她的描寫刻畫都是借助男主人公“我”的口吻敘述、回憶展現(xiàn)的。詩作“露”與“藏”有機的結合讓讀者借助直接出場的“我”的口吻一點一點地想象未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最后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形象。詩作第一章這樣描寫女主人公“靜女其姝”,“靜”是嫻靜,“姝”是美好,這一“靜”一“姝”把“我”眼中那個嫻靜、美麗的姑娘用一種平靜而又驕傲自豪的口氣介紹了出來。“俟我于城隅”寫“我”正美美地想到姑娘在城墻角落等著與“我”相見,讀者還可以設想“我”還在激動不已地設想自己和姑娘約會的美好場景。正在男主人公興奮不已之時,情節(jié)來了一個大轉彎――“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多情的姑娘卻一直沒有出現(xiàn),一個“愛”(通“”,躲藏)字給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想象空間:那個美麗、多情的姑娘其實早早地就來到了約會地點,等待的戀人卻遲遲沒有出現(xiàn),調皮可愛的姑娘為了懲罰戀人玩了一個小花招,悄悄地躲了起來,讓戀人也著急著急,這才出現(xiàn)了詩作中“搔首踟躕”的生動情景;因為有了姑娘的“愛而不見”,“我”的著急無奈全都暴露無遺,“我”越是抓耳撓腮,焦急難耐,躲在某個角落里的姑娘就越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為數(shù)不多的詩句生動地描繪出姑娘調皮、天真、活潑的性格,刻畫出一個美麗聰明、調皮天真、充滿浪漫情趣的多情少女形象,讓讀者在想象之后頓生如臨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余光中曾說過:“一切創(chuàng)作之中,最耐讀的恐怕是詩了。……奇怪的是,詩最短,應該一覽無余,卻時常一覽不盡。”《邶風?靜女》就是這樣一首讓人百讀不厭、含蓄深情的優(yōu)秀詩作,可謂情到深處詩含蓄。詩作沒有讓姑娘直接出現(xiàn),而是通過小伙子的視角再現(xiàn)姑娘的美、姑娘的情,通過小伙子的幾個片斷性的敘述、回憶,讓讀者盡情想象姑娘的形象、姑娘的深情,于是經(jīng)過讀者的想象加工――一個天真可愛、美麗調皮、情深似海的熱戀中的少女形象就清晰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邶風?靜女》寫出來的與未寫出來的正好體現(xiàn)了一種“露”與“藏”的藝術,這種“露”與“藏”的藝術如海面的冰山,其真正的威力并不在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在那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二、一個視角,兩種深情

愛情是一個動人的話題,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此愛情常成為詩人的吟誦對象。詩人筆下有“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比翼雙飛情;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生死離別情;也有“我如果愛你,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獨立平等情……但如果讀者把這些詩作與《邶風?靜女》比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特別有趣的現(xiàn)象:其他詩作基本上是一個視角(或男性視角或女性視角)寫一種感情(單一地表現(xiàn)男性對女性的感情或女性對男性的感情)。如《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視角敘述了自己“戀愛――婚變――決絕”的整個人生經(jīng)歷。通過“我”被遺棄的遭遇,單向地為讀者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對“他”――“氓”婚前的深情、婚變后的委屈、最后的堅定,而極少寫到愛情中的另一半“氓”對女主人公“我”的深厚感情。

《邶風?靜女》是一首與眾不同的詩作,是一首描寫理想愛情的優(yōu)秀詩作。它用男主人公的自敘角度通過回憶體現(xiàn)愛人對“我”的深情,又用這一角度更為直接地體現(xiàn)“我”對愛人的真情,它寫的不是一個人的愛情,不是單相思也不是有主次之別的愛情,而是兩個人的愛情,是兩個相愛的青年男女情深意濃的兩廂情愿的深情敘述,可謂“一個視角,兩種深情”。

三、浪漫真誠的愛情模式

《邶風?靜女》以男性“我”的口吻敘述了相戀男女你情我愿的雙向的美好的愛情片斷,借這一片斷展現(xiàn)了男女雙方高度和諧的美好的愛情模式,演繹出了一幕幕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愛情故事。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美好浪漫的愛情,但并不是所有相愛的人都懂得愛的藝術;兩情相悅是讓人向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愛情故事都充滿喜悅和幸福。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很多愛情詩作,但這些愛情故事大多以愁為基調,常是喜劇上場、悲劇結束。“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不為超度,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經(jīng)典愛情詩句不都是充滿了憂傷和遺憾嗎?這些詩句讓讀者閱讀之后不由為這些有情人最終不能成眷屬的悲劇一灑同情之淚,在同情之余也不免讓人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和遺憾:愛情是那么的令人向往,相愛的人兒應當是幸福的,可為什么文學作品中的愛情卻常見悲劇極少喜劇,充滿了沉重的氣息?

《邶風?靜女》則不然,詩中這對平凡的男女卻給后世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充滿快樂與活力的愛情情景。“窺一斑可見全豹”,詩人只寫了三個愛情片斷,但通過“三”個小小片斷,讀者可以想象出更多的片斷和瞬間。第一章寫男主人公焦急的等待,而這一次的等待可以推想過去無數(shù)次的相約――等待――相見的情節(jié)。因為有過去約會中女孩的天真調皮的“愛而不見”,才有今日“我”“搔首踟躕”之時的自我安慰――不是姑娘沒來,而是躲藏起來,那只好耐心地等她出現(xiàn)。二、三章描寫也是后世詩作中很少讀到的相見的甜蜜情景。為何“我”會這樣焦急萬分卻又癡情等待?原來這姑娘是一個懂愛會愛并能大膽表達愛意的多情女子、理想伴侶。傳統(tǒng)的愛情往往是男性處于主動地位,女性處于被動地位。《邶風?靜女》中則不然,在整首詩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姑娘大膽的愛情表達,“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中“俟”“愛”字告訴我們提出約會并確定約會地點而且早早地來到約會地點的不是憨厚老實的男性――“我”,而是可愛的靜女;“貽我彤管”“美人之貽”中的“貽”字告訴贈送愛情信物的也不是應該采取主動的男性,而是那個深情調皮的靜女。在“我”面前,靜女永遠是先表達深情和浪漫的那一個,而“我”一直是默默接受靜女的深情和浪漫的,明明心中已似烈火,表現(xiàn)出來的卻永遠是靜靜的湖水。《邶風?靜女》無愁無悲,只有等待的緊急和回憶的甜蜜,是一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愛情詩作,讓你感受到滿眼的青春氣息、滿心的清新淡雅,更主要的是它描寫了一個極富生命力和朝氣的幸福愛情故事。

什么樣的愛情最迷人?兩情相悅,朝朝暮暮相見,時時刻刻相戀。也許這濃濃的情多年后也會淡去最初的濃烈,但有過輝煌的一瞬,未來平淡又有何怨?因為不能大膽地愛,黛玉才會躲在人后終日以淚洗面;因為不能朝朝暮暮在一起,秦觀才會發(fā)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誓言;因為可以大膽地愛也可以時刻相見,靜女才會這樣任性率直地表達自己的愛。

姑娘美麗、嫻靜、調皮、浪漫,充滿愛的想象,小伙子真誠、純樸,是值得依賴的伴侶。這是一對真誠相愛的、懂得愛的真諦的、會表達愛的男女,這不正是戀愛中的人所希望的理想的愛情模式嗎?

《邶風?靜女》通過第一人稱敘述方式記敘了相戀男女的一次還未真正見面的約會。讀了這首詩,我們無不為之打動,為男主人公的一往情深,為女孩子的天真浪漫,為相戀雙方的深情。這是一首難得的同時表現(xiàn)相戀男女深情的敘事愛情詩作,從頭到尾沒有出現(xiàn)一個愛字,但事事關情,字字含情。情到深處詩含蓄,可謂“無一愛字,字字含情”。

第3篇

1、《長相思》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詩通過描寫景色,渲染氣氛,抒寫男女相思,似有寄意;第二首詩白描了思婦彈琴寄意、借曲傳情、流淚斷腸、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現(xiàn)思婦對遠征親人的深情懷念;第三首詩以花和床為意象,賦予情感,抒寫男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思念。這三首詩內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現(xiàn)了離人的相思之苦,寫得情真意切,纏綿悱惻。

2、徐陵這二首《長相思》是抒寫閨思的。作者通過一個女子對遠戍邊陲的夫君的殷切思念,既表現(xiàn)了在阻隔中更顯其忠貞的愛情,也委婉地揭示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苦楚。含蓄委婉,是徐陵詩歌的一大特點,他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著“腸一日而九回”的的煩惱。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4篇

    (一)梅雨特征描述的細致化

    到了宋代,由于南宋時期文化政治中心發(fā)生了南移,江南地區(qū)的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這一時期的人們對于梅雨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也就有了更加豐富的文獻記載。陸佃在《埤雅》中對于梅雨的地理范圍、特征、發(fā)生和持續(xù)的時間等都做了詳細的描述。羅愿在《爾雅翼》中對梅雨的記載說其“連日不絕,衣物皆裛”,又說明了梅雨持續(xù)時間長、容易使衣物發(fā)霉的特征。地理環(huán)境能夠對人的心理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梅雨細密綿長的特征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敏感和消沉的情緒,而且梅雨天氣一般伴隨著高溫、無風,會使人感覺到濕熱、沉悶和壓抑。文學作品中也對此有著很多的描寫,如陸游在《枕上》中寫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浹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當少霽,南檐風佩已鏘然。”寫出了長時間的梅雨天氣下空氣濕度較大、萬物容易發(fā)霉的特征。

    (二)梅雨內涵情感的豐富

    潮濕悶熱的空氣容易使人心情壓抑、愁苦,而且淅瀝綿長的雨絲往往會觸動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寫道,“昏沉渾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飽含了濃濃的愁思,還有劉敞和袁燮的兩首《梅雨》詩,都寫出了梅雨所蘊涵的這一感情特點。雖然梅雨的持續(xù)時間長,然而梅雨中農人們卻可以借此時間暫將農事放下,享受一下難得的閑適和逍遙。宋代的文學作品里面有著很多這一類生活的描寫,比如袁燮筆下有“小小悶人人莫厭,解教禾稼勃然興”的詩句,表達了梅雨帶給人們的悠閑愜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經(jīng)常賦予梅雨以“輕”“細”的特點,用“溟蒙”“處處”等詞語來描寫如煙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綱《梅雨》詩中寫道:“小麥青青梅正黃,連山霧雨濕溪鄉(xiāng)。輕絲裊裊搖空界,重滴涓涓響暮廊。”著重描寫梅雨的縹緲、細密、輕柔的特征。還有趙師秀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把梅雨時節(jié)描寫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著如煙如霧、絲絲縷縷的自然狀態(tài),與愛情的纏綿悱惻極為相似,因此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使用梅雨來比喻男女之間綿綿的情思。如晏殊的《鷓鴣天》、程垓的《憶秦娥》、向子諲《鷓鴣天》等詩詞,都抓住梅雨的纏綿、輕柔、無緒的特征,梅雨的這些特征像極了男女的離愁別恨,因此能夠恰當?shù)匕涯信星楸憩F(xiàn)出來。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聯(lián)系

    由于江南地區(qū)在宋代成為文人墨客聚集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qū),而且描寫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其文學意蘊和藝術美感的得到了突出,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緊密的聯(lián)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時節(jié),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發(fā)文人的春愁和感嘆。梅雨意象的文學和情感內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和豐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學象征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形成了如“煙雨江南”這一種意象的固定表達。

    二、梅雨意象經(jīng)典表述的形成

    (一)“煙雨江南”經(jīng)典表述的形成

    自宋代以來的文學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為江南的標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著“江南雨,風送滿長川。碧瓦煙昏沈柳岸,紅綃香潤入梅天,飄灑正瀟然”的詩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無邊煙雨中,碧瓦、楊柳、紅墻相互掩映、若隱若現(xiàn)的場景,這是江南梅雨時節(jié)的典型寫照。元代《平江記事》中細致地描寫了梅雨對吳地居民生活的影響,這說明在元代,梅雨已經(jīng)成為江南地區(qū)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從地理意義上看,說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從美學上來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優(yōu)勢三個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強化,在人們的心理認知上,“煙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節(jié)的江南景色,如古詩中常用的“江南風物”“江南煙雨梅子肥”等詞句就說明了這一點。從實際生活來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茶葉出產自江南,而采茶的習俗和梅雨有著重要的關系,清代《續(xù)茶經(jīng)》中關于梅茶的記載說明了這一點。古代作品中對于梅雨的描寫大多和江南有關,比如“迷蒙”“煙雨”“溟蒙”等詞語,而這些詞語正是如煙似霧的梅雨的真實寫照,這在雨的意象中是獨特和別有韻味的。

    (二)蘇州的“煙雨江南”意象

    明清以來,浙江、江蘇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經(jīng)濟方面的優(yōu)勢,不僅成為地理意義上的江南,也逐漸成為人們心理認知中的江南,因此蘇州也就逐漸成了煙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蘇州地處江南,由于其地勢較低,在梅雨的時節(jié),池塘青草、樹木、山巒、黛瓦粉墻在迷蒙的煙雨中若隱若現(xiàn),別有一番韻味。以清代王士禎的“詩地相肖”的文學理論來看,梅雨和蘇州正是絕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夢,滿天梅雨是蘇州”的詩句。

    (三)明清時期“煙雨江南”表述的固化

    在明清時期,“梅雨”和“江南”的經(jīng)典意象表述組合已經(jīng)逐漸固化,梅雨有著迷蒙如霧的狀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對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體現(xiàn)者。在明清時期,描寫江南的詩句中無不是這一點的突出體現(xiàn)。明代高啟的《梅雨》詩中有“江南煙雨苦冥蒙,梅實黃時正滿空”一句,寫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滿空、婉約纏綿之美。而“煙雨江南”這種極富詩意和離愁別緒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為明清文人常用來抒懷的意象,無論是詩句還是書畫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在明代《清河書畫舫》《續(xù)書畫題跋記》,清代《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畫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意象。

第5篇

關鍵詞:《詩經(jīng)》 中原地區(qū) 婚愛文化 服飾文化 飲食文化

《詩經(jīng)》反映當時風土人情的詩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國風”中。這“十五國風”,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這片土地上的,有《邶風》、《風》、《衛(wèi)風》、《王風》、《鄭風》、《陳風》、《檜風》的幾乎全部詩篇和《周南》、《召南》、《魏風》、《曹風》的一部分詩篇。“十五國風”共160首詩,《邶風》、《風》、《衛(wèi)風》、《王風》、《鄭風》、《陳風》、《檜風》就有84首,占國風的一半還多,加上《周南》、《召南》、《魏風》、《曹風》中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的一部分詩篇,也就更多了。

所以說,《詩經(jīng)》與中原地區(qū)關系密切,多方位地展現(xiàn)了中原地區(qū)文化元素。本文僅從婚愛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三個方面對其一探究竟。

一、婚愛文化

《詩經(jīng)》中與中原地區(qū)密切相關的詩歌中,婚姻戀愛詩歌占有很大比重,這些婚姻戀愛詩歌內容豐富,再現(xiàn)了當時的婚戀習俗,是中原地區(qū)原始婚戀文化的生動呈現(xiàn)。其實,不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家族的構成、親族的產生、社會的形成都離不開婚姻。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得出當時的婚姻愛情習俗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對美好婚姻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從這些詩歌作品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當時中原地區(qū)一帶的青年男女對美好的愛情婚姻有著熱烈的向往與追求,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人性的覺醒與力量。在這些作品中,有或大膽或羞澀地對愛情的表白,有從悲劇角度哀婉地對愛情進行詮釋。

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淮陽一帶的《陳風》中,有一首《月出》的詩歌,詩歌寫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受兮,勞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紹兮,勞心慘兮。”詩歌描寫在皎潔的月夜之中,一位男子對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詩歌從望月聯(lián)想到意中人的美麗,想起她的美麗的臉龐,想起她婀娜的身姿,想起她嬌媚的體態(tài),越思越憂,越憂越思。深沉的相思,綽約的美人,優(yōu)美的月夜,構成了一幅優(yōu)美畫卷,別具詩情畫意。

而《陳風》中的《澤陂》一詩又表現(xiàn)了一位女子對男子的愛慕與追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詩中的女子傾其身心思念與追求一位高大卷發(fā)的美男子,她憂思悲傷,始而淚流滿面,繼而憂愁苦悶,最終是頭埋在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可見憂思之深。同樣,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湯陰一帶的詩歌《邶風》中的《簡兮》、《匏有苦葉》以及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新鄭一帶的詩歌《鄭風》中的《豐》等都描寫了女子對男子的思慕。

從這些男女之間相互思慕的愛情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在愛情表白上,男子對女子的追求大多坦率熱烈,粗獷潑辣,而女子對男子的愛慕則表現(xiàn)得細膩和委婉。不論是大膽還是委婉,男女之間都表現(xiàn)出了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癡情。同時,他們在擇偶上流露出了一定的審美標準,一般女子美表現(xiàn)在豐姿綽約上,男子美表現(xiàn)在碩大魁梧上。這些標準與當代年輕人的擇偶審美標準何其相似!

男女雙方由相互思念發(fā)展到幽會和互送定情物,也是這些愛情詩歌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內容。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湯陰一帶的詩歌《邶風》中的《靜女》一詩這樣寫道:“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這首詩描繪了男女約會與贈送定情物的經(jīng)過。男子很早就來到了約會地點,在女子到來之前表現(xiàn)出急躁的情緒,女子到來后送給男子一株紅管草,男子因為它是愛情的信物而十分珍視。詩作很好地描繪了男女約會時當事人的心跡。同樣,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新鄉(xiāng)一帶的詩歌《風》中的《桑中》,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新鄭一帶的詩歌《鄭風》中的《子衿》以及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淮陽一帶的詩歌《陳風》中的《東門之楊》等都是描寫男女約會的愛情詩歌,這些詩歌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示了當時年輕人的愛情心理與追求。當然,除了男女之間幽期密約外,當時,年輕男女還充分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幽會,如《鄭風》中的《溱洧》一詩就是利用三月的上巳節(jié)進行游春、嬉戲、談情說愛、互贈愛情信物的。

當然,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結果并不都是喜劇。有終成伴侶,和和美美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如《鄭風》中的《女曰雞鳴》一詩,通過新婚夫婦的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對夫妻和樂美好的幸福生活。他們溫情脈脈,互相體貼,互相尊重,并發(fā)誓要白頭偕老。這是愛情的美滿結局。也有婚姻短暫,最終破裂的。這類詩歌多表現(xiàn)男子拋棄女子,另有新歡,忘卻當年的信誓旦旦。如《衛(wèi)風》中的《氓》,《邶風》中的《柏舟》、《日月》、《終風》、《谷風》,《王風》中的《中谷有》等,這些產生于今天中原地區(qū)一帶的“棄婦詩”,有的女子被棄后搬回娘家居住,有的雖未回娘家,但也只能獨守空房。父母兄長對女子婚姻愛情的干涉充分反映了當時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的社會現(xiàn)實,這種現(xiàn)象以至形成一種牢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久不衰。甚至在當今中國社會里,特別是在封建意識濃厚的農村仍然十分流行。

第6篇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現(xiàn)象嚴重,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不高。“學講練”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改善課堂教學生態(tài),讓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有效,使教學活動更有目的性、實效性。

二、例談“學講練”模式在不同課型中的運用

(一)單元整合課

比如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專題總結――探討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有教師設計如下。

自主先學環(huán)節(jié):(課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1、學生通讀本專題李白的四首詩,標出每首詩中設置的主要意象,分析運用的手法,蘊含的情感,結合積累的李白的其他詩句,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詩美特點。2、讀“補充材料”,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李白“豪放飄逸”風格形成的原因。

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小組交流,整合完善,做好記錄,班內展示。

1、“豪放飄逸”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結合四首詩,從意象設置、手法運用、情感內涵等角度解讀豪放飄逸的表現(xiàn)形式。

第一小組代表登臺為全班同學講解――“豪放飄逸”的意象設置: 迷人的仙境,皎潔的月亮,蕭蕭的戰(zhàn)馬,奔騰的黃河。學生能結合意象的特點把握詩人的情感,分析透徹到位。

第二組代表登臺展示本組學習成果――“豪放飄逸”的手法運用: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巧妙的擬人,并結合相關詩句分析修辭效果。

2、分析李白“豪放飄逸”風格形成的原因。

第四小組展示:

(1)從時代背景分析,盛唐思想解放、激揚向上的時代氛圍是李白詩風形成的土壤。

(2)結合龔自珍的評論“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道、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析李白的思想對其詩風形成的影響。

(3)從詩人讀書、游歷的經(jīng)歷解讀其詩風形成的原因。

探究質疑環(huán)節(jié)――作品與爭鳴

有人評價《將進酒》:豪放是外殼,憤激是內核。有人評價《月下獨酌》: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因此,有人說其實李白并非真豪放,有人說李白是真正的豪放飄逸,你怎么看?學生獨立思考兩分鐘后,自由發(fā)言。

練的環(huán)節(jié)――我的思考

請以“我眼中的李白”為話題,寫一段文字,表達你對李白的感情和認識。

(二)散文新授課

在“講練教”模式下,我是這樣設計《江南的冬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

第一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理散文思路。

問題一:文中哪些段落描寫江南的冬景?問題二:用文中一個詞概括江南的冬景的總體特點。問題三:請為展現(xiàn)江南冬景的幾幅畫面命名,它們各有怎樣的特點?教師以第五節(jié)為例,學生再為2、7、8、9段擬名。

第二環(huán)節(jié):重點品讀,賞江南冬景。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7、8兩段中所賞句子,各小組派一代表PK、打分。然后每位學生將自己對所愛句子的賞析寫在紙上,小組交流后推薦代表在全班展示。這些賞析中或指明手法或結合景物色彩抓意象特點,或分析意境作用及手法表達效果。

(三)加試名著課

名著加試題一般考察學生是否閱讀和理解是否到位。學生公認《飛鳥集》魅力無窮,語言清新優(yōu)美,思想深邃。但是詩歌太多,有些讀不懂,所以有學生就不愿多讀了。那么怎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呢?我做了這樣的設計與安排。

第一環(huán)節(jié):知其人――東方詩哲。

學生了解詩人及詩作。

第二環(huán)節(jié):誦其詩――清新雋永。

課前讓學生邊看詩歌邊聽錄音,將325首小詩瀏覽一遍,順手用不同的標志畫出自己或體會深刻或有疑惑的詩句。然后讓全班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朗讀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來。我把詩歌內容分成自然、真理、愛情、女性、人生、世界六大主題,每小組一個。然后小組成員根據(jù)主題找出相對應的詩句。小組再按不同的方式朗誦所選詩句。時間大約兩分鐘。他們在練習朗誦時,教師要巡視指導,單獨朗誦和齊讀相結合,男生和女生朗讀相結合。從課堂配樂朗誦氛圍看,效果顯著,外校老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儼然是一場全班的詩歌朗誦會,班里人人都是自然的歌者。

第三環(huán)節(jié):品其思――蘊含哲理。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積累和人生體驗,任選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詩句在全班鑒賞。為了便于他們好講,課前他們將這些詩句寫在黑板上。果然,每組代表分析極精彩,從中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體會深刻,講解動情,令聽課老師佩服。

第7篇

水何詹詹,綠水迢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站在文學的門口,我已聞到墨綠的清香,牧笛的優(yōu)雅。

感受大自然給我的清新。

青山隱逸,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清新寧靜。我沒有李白的豪放,灑脫,但我有王維的向往自然的趣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哪種寧靜的飄逸,淡雅的生活,怎能不讓我留念了。

古箏的悠長,古琴的優(yōu)雅,自然那涓涓流水的淡雅,怎能不讓我思念,那一刻,我化作一江春水,流入理想的境界,與大地,陽光,風,雨,肩并肩的舞動我身邊熱情,燃燒我心中的激情。

李商隱,意味深長的詩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入暖玉生煙。的情懷蕩漾。讓我流入詩的世界。那一種,情意綿綿,含義深闊的托物傳情,一往深情的追求。

蘇軾,以為山動,情為水發(fā)的豪放與曠達樂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意境曠達的宏偉。

就讓我與書為友,與詩為伴吧,我欣賞蘇軾的樂觀,我喜歡李白的豪情,我迷戀李商隱的托物傳情,一往深情的追求。我向往自然的平凡淡雅。我思念詩中有畫的山居秋暝,一個王維創(chuàng)造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麗,將無生命的月,松,泉,石,寫得活靈活現(xiàn),‘活’得如此的脫胎換骨,點鐵成金,淡淡幾筆勾勒,把自然中的秋之韻味,秋之魅力描寫得細致入微,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就是王維。

如果你向往大自然,請你也不要拒絕詩的魅力,誰愿意與我一起品味詩深長,如果你熱愛生活,但愿你有蘇軾的樂觀,如果你品味人生路,希望你有李白的豪情與灑脫。

綻放你我魅力,去追逐理想彼岸吧。無論你是否喜歡詩的人生,不要把愛情成為你生命的主題!愛情是永恒的話題。一起笑對人生,品味無法解釋的愛情吧!

英德市第二中學高二:黃春誼

第8篇

記載張騫出使西域的壁畫

>> 從古代詩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從古代詩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下) 婚禮上的葡萄酒香 葡萄酒上的美國夢 葡萄上的白霜 舌尖上的意大利葡萄酒鄉(xiāng) 甜葡萄酒,舌尖上的舞蹈 舌尖上的吃(上) 葉子上的秘密(上) 郵票上的書法(上) 古代地理(上) 指尖上出“精彩” 古代試卷上的趣事 舌尖上的文化 上出《品質》的“品質” 從蘇堤上走過 葡萄酒行業(yè):酒文化里的就業(yè)黑馬 淺論宋詞中的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營銷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 葡萄酒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從古代詩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從古代詩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劉慶")

申明:本網(wǎng)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記載張騫出使西域的壁畫

多年以來,我國史學家普遍認為: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將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帶回中國。據(jù)《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途經(jīng)大宛,親見:“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于是,漢使(騫)“取其實來,天子始種苜蓿、蒲桃” 。蒲桃即葡萄。成書于北宋年間的《太平御覽》記載,西漢年間“離宮列觀盡種蒲桃” 。而當代考古學的發(fā)現(xiàn)卻打破了這一史學定論。1980年,考古學家從河南商代遺址中,發(fā)掘出的銅卣內盛滿酒液,科學家在酒液里化驗出了葡萄酒成分,將我國釀造葡萄酒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葡萄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葛”,流傳于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關于“葛”的詩兩首,其一《王風?葛》:“綿綿葛,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其二《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既然有“綿綿葛”,那么以此為原料釀造美酒就成為一種可能。而河南商代遺址中出土的“葡萄酒”便證明了這種可能性。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葡萄酒釀造技術應該不同于商周時期西域各國的葡萄酒釀造技術,故而被司馬遷明確記載下來。葡萄酒在西漢屬于貴族享用的“奢侈品”。《太平御覽》第972卷《續(xù)漢書》中同樣記載了關于“蒲桃酒”的一則事件:“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漢朝時的一斛約合現(xiàn)在的20升,以現(xiàn)在常規(guī)瓶裝葡萄酒每瓶750毫升為標準,一斛“蒲桃酒”即為26.6瓶葡萄酒。把上面古文g成白話文,就是說孟佗這個人用27瓶蒲桃酒行賄內侍張讓,馬上被封為涼州地區(qū)的行政長官。可見,葡萄酒在漢末是極具奢華的貴族享用品,非尋常百姓可以飲用。備注一下,孟佗雖不出名,但他兒子孟達是三國時期的風云人物。

三國以降,蒲桃或蒲桃酒多次在名人的詩、文中出現(xiàn)。《魏書》中記載魏文帝曹丕《詔群醫(yī)》一文:“中國珍果甚多,且說蒲桃,當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于鞠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如此鐘愛蒲桃和蒲桃酒,曹丕當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蒲桃酒做廣告的皇帝。魏居北地,盛產葡萄,曹植寓情于景,生發(fā)聯(lián)想,寫有一愛情詩《種葛篇》:“種葛南山下,葛自成陰。與君初婚時,結發(fā)恩義深。”以葡萄枝條延綿比喻其與發(fā)妻的愛情纏綿長久,根深蒂固。由此也可看出,曹操慧眼識人。雖喜曹植,但知其為“情種”,不堪為政,還是二子曹丕有帝王之尊,說出話來甚有王者風范。北方貴族享用“蒲桃”美酒以為時尚,南方貴族亦不甘于其下,入仕西晉政權的吳國貴族后裔陸機有《飲酒樂》詩一首,更是直截了當將蒲桃酒盛贊一番:“蒲桃四時芳醇,琉璃千鐘舊賓。夜飲舞遲錯燭,朝醒弦促催人。春風秋月恒好,歡醉日月言新。”詩中首句“蒲桃”即指葡萄酒。陸機的詩描畫出了當時東吳貴族一派歌舞升平,王公貴族每天以葡萄酒為伴,可謂朝朝沉醉、夜夜歡歌的腐朽狀態(tài),再次說明了葡萄酒是東漢以來乃至三國兩晉時期王公貴族們最喜享用的奢華飲品。 魏文帝曹丕

《太平御覽》中的卷970《冊府元龜》一冊記載了唐朝初年和葡萄酒有關的一樁事: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唐軍攻克西域高昌國國都,大將軍李靖道:“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實于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即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可見,李世民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還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食家”,學高昌國釀酒法,用馬乳蒲桃(一種白葡萄)親自釀造出高度葡萄酒,賜予群臣,眾官員才有幸第一次品嘗葡萄酒的味道。筆者認為《太平御覽》所記“始識其味”指的是西域葡萄酒的味道。自此,葡萄酒的美名便在唐代文人的詩句中多次出現(xiàn)。流傳至今,人們耳熟能詳?shù)囊痪浔闶翘拼娙送鹾菜鳌稕鲋菰~》中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在盛夏的夜晚,拿出晶瑩剔透的高腳杯,倒上冰鎮(zhèn)的葡萄酒,無論是在月光下還是在燈光下,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然而大多數(shù)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了 《涼州詞》整首詩,不但心怡之情一掃而空,悲涼之意亦會油然而生:“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詩人告訴我們,葡萄酒在當時不過是戰(zhàn)爭之余,浴血沙場的官兵用來排遣鄉(xiāng)愁的“麻醉劑”。清代編著《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然而從另一面可知,由于同西域各國貿易頻繁,西域各國盛產的葡萄酒已在唐朝普遍流行。詩仙李白出身西域,對葡萄酒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其《對酒》詩曰:“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杯里醉,芙蓉帳里奈君何!”而其另一首詩《客中作》則將白葡萄酒的美色芳香描寫得精妙絕倫:“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這首詩如果用作當代的葡萄酒廣告語,是再恰當不過的。李白不但嗜酒如命,寫出許多關于酒的千古名句,而且對如何釀造葡萄酒似乎也甚為精通,這一點體現(xiàn)在其詩句中:“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N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筑糟丘臺。”此詩句是《襄陽歌》的節(jié)選,從中可以明顯看出詩人對釀造白葡萄酒的工藝了如指掌。給李白冠以“酒仙”的頭銜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另一位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也有詩句盛贊葡萄酒:“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從《太平御覽》的記載以及幾位大詩人的詩句中,可以看出葡萄酒是唐朝上至君王、下至官兵將士以及文人騷客都非常喜愛的飲品。究其原因,是唐朝政權來源于西北政治勢力,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柱臣之一,李淵生母更是鮮卑貴族獨孤氏。西魏、鮮卑與西域各國交往頻繁,長期受到西域各國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西北多民族風俗融合的文化現(xiàn)象。以西北文化為核心是唐代文化的基礎,因此流行于西域各國的葡萄酒應該是唐代酒文化中最為崇尚的酒品,我們也就不難理解 “葡萄酒”在唐代甚為流行的原因了。 “酒仙”李白

第9篇

長輩們常叮囑我,不要那么早看關于愛情的書。可一年前,我心血來潮把到圖書館借閱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便愛上了張愛玲浪漫,讓人刻骨銘心的文筆。至今,白流蘇和范柳元曲曲折折,“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愛情故事仍讓我感動十分。繼首次接觸張愛玲的作品后,我又閱讀了帶著一點點癡,一縷縷怨的《半生緣》,癡愛與現(xiàn)實夾奏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

后來因考試而忙學業(yè)沒暇再看小說,于是我離開了張愛玲許久。考完后,我又帶著身份證來到位于銅鑼灣的香港中央圖書館借閱了一本雜志,為的是看張愛玲剛出土的《天地人》,是繼2005年《郁金香》出土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的又一次發(fā)現(xiàn)。

這本雜志中,有一個關于張的專題——與張愛玲不期而遇,這個專題中,介紹了張愛玲的許多作品,,其中《小團圓》一書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李老師也曾向我略略介紹過此書。于是那天我抱著一本已被上千人翻閱過的《小團圓》從圖書館出來,回到家后花了幾天把它讀完了。

《小團圓》這個題目給人一種十分溫馨的感覺,可其大部分內容卻十分現(xiàn)實,甚至于殘忍,當讀者讀到心里糾結,紛紛喊慘的時候,又表現(xiàn)出浪漫與甜蜜愛情的色彩,可謂是五味俱全,連未經(jīng)歷種種人生的我,也仿佛身臨其境。此書描述在傳統(tǒng)家族長大的九莉,大學到香港念書,回到上海后和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陷入熱戀,這是一段讓人唾罵且與我們來說沒有好下場的一段愛情,可帶出來的卻是和《傾城之戀》一樣感天動地的情,雖然到了小說近結尾,一切愛情成幻影,九莉仿佛脫胎換骨,對于視愛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

不得不讓人敬佩,張愛玲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畫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余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因為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人們心底深處諸般復雜的情結。不僅僅如此,這本書亦反映了在此書中,我真正學習到和收獲到的是張愛玲的精工細筆,我喜歡她細膩的描寫,從細節(jié)出發(fā),無一遺漏,而且我并不認為她的文字華麗,只是動人于細心和簡樸的字里行間。

不得不承認,張愛玲的每一本書都讓我難以忘懷,一年前時,以后也會是,不管大人們說我不應該那么早閱讀張愛玲的作品,可那是一種難以自拔的喜愛,甚至以說是沉迷。事實上,讀張愛玲的小說是一個學習的機會,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一直一直地讀她的書,以前,我的作文常被老師批評說簡略不堪,可是自從讀了她的作品后,我學會了細心留意每一樣事物,并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放進文字里。《小團圓》一書更是教會了我許多,它告訴我文章里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他們有生命,于是需要精湛且細膩的描寫,環(huán)境亦一樣,既有人的地方,就有各式各樣的環(huán)境,只要把環(huán)境栩栩如生的描寫出來,突出人物性格心里之余,亦可先聲奪人,緊扣讀者的心以帶動他們的情緒。

“她永遠看見他的半側面,背著亮坐在斜對面的沙發(fā)椅上,瘦削的面頰,眼窩里略有些憔悴的陰影,弓形的嘴唇,邊上有棱。沉默了下來的時候,用手去捻沙發(fā)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呢線頭,帶著一絲微笑,目光下視,像捧著一滿杯的水,小心不潑出來。”這本書連同九莉和邵之雍兩個鮮活的人物住進了我的心中,像張愛玲一樣……

《小團圓》一書,工筆讓人敬佩之余,生命與真情的詩句亦不知不覺地流露了出來,滋潤著讀者的心扉,永不干竭……

HKBUAS初二:mandylui

第10篇

我們此處所論及的“及時行樂”,源自拉丁語“carpe diem”,通譯為“seizethe day”。該詞組本是一個中性詞組。漢語中也有人將此直譯為:“捉住這一天”, 另有人譯為:“把握今天”、“珍惜時光”等等,甚至有人將此譯成“只爭朝夕”。作 為中性詞組,翻譯過程中過份褒貶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譯的“及時行樂”雖然在含義方 面較為消極一些,有些貶意的成份,但哲學意味更濃一些,哲理性更強一些,實際上與 原文的思想意義還是比較吻合的,如《簡明文學術語辭典》對此的解釋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時行樂”:一種主題,在抒情詩別普遍,強調生命短暫,時光飛 逝,一個人應該最注重現(xiàn)實生活的樂趣。)

“Carpe diem”最早出現(xiàn)于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詩句中。我們從這一出處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這一詞語的確切含義。賀拉斯在《頌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寫道:

聰明一些,斟滿酒盅,拋開長期的希望。

我在講述的此時此刻,生命也在不斷衰亡。

因此,及時行樂,不必為明天著想。(注:Horac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雖說賀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這一術語,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現(xiàn)這一思想的詩人。 實際上,這一主題思想的出現(xiàn),要比賀拉斯的《頌歌》早得多。我們無法考證究竟這一 主題思想最早出現(xiàn)在什么時代,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作為古羅馬文學直接先驅的希 臘文學中,“及時行樂”主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公元前3世紀的萊昂尼達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現(xiàn)了這一主題:

應當明曉:你生來是個凡人,

鼓起勇氣,在歡宴中獲取快樂。

一旦死去,再也沒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臘的其他抒情詩人薩福、阿爾凱奧斯,也著意描寫現(xiàn)世生活的樂趣,薩福在《哪 兒去了,甜的薔薇》一詩中,就寫下了“一旦逝去,永難挽回”的詩句。尤其是阿那克 里翁在一些描寫人生樂趣和愛情以及頌酒的詩作中表現(xiàn)了強烈的“及時行樂”的思想。

古羅馬詩人中,也有早于賀拉斯的詩人描寫了這一主題。如早于賀拉斯的古羅馬杰出 詩人卡圖魯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等詩歌作品中表現(xiàn)了人生無 常、生命短暫、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時空觀,因而不要顧忌任何流言蜚語,盡情享受 現(xiàn)世愛情的歡樂:

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愛吧,

那些古板凳指責一文不值,

對那些閑話我們一笑置之。

太陽一次次沉沒又復升起,

而我們短促的光明一旦熄滅,

就將沉入永恒的漫漫長夜!

給我一千個吻吧,再給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著一千,再接一百。

讓我們把它湊個千千萬萬,

就連我們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懷狹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數(shù)目而心生嫉妒。(注: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傳統(tǒng)卷),漓江 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頁。)

這一“及時行樂”的世界觀甚至了17世紀的古典主義作家本·瓊森等詩人。本· 瓊森不僅對此詩極力稱贊,而且還經(jīng)過改寫將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 Celia,let us prove,

While we can,the sports of love,

Time will not be ours for ever,

He,at length,our good will sever…(注:Robin Sowerby,The Classical Legacy

in Renaissance Poetry,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p.144.)

(來吧,我的西麗雅,趁現(xiàn)在力所能及,

讓我們前來體驗愛情的游戲,

時光不會總是歸我們所有,

它最終將要中斷我們的意志……)

可見,在賀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這一詞語尚未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jīng)有為數(shù)不少 的詩人表現(xiàn)了這一思想。

然而,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是賀拉斯的“及時行樂”。其中影響最 深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以及17世紀的玄學派詩歌。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旗幟,復興古代文化,反對封建和神權,因此 ,以體現(xiàn)現(xiàn)世生活意義的賀拉斯的“及時行樂”的主題思想也在經(jīng)過漫長的中世紀之后 ,重新得以重視。莎士比亞、龍薩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創(chuàng)作了不少這一主題 的詩作。他們在詩中表現(xiàn)出拋開天國的幻想,追求現(xiàn)世生活,享受現(xiàn)世愛情的人文主義 思想。如龍薩在《當你衰老之時》一詩中,發(fā)出了“生活吧,別把明天等待,/今天你 就該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傳統(tǒng)卷),漓江出版社 ,1989年,第91,183,107頁。)這樣的呼吁,強烈地表現(xiàn)出“及時行樂”、莫失良辰 的思想,表現(xiàn)出了人文主義的生活信念和處世態(tài)度。

而在17世紀的一些具有玄學派特征的詩歌中,“及時行樂”的主題更是得到了相當集 中的表現(xiàn)。英國玄學派詩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給少女的忠告》(To the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考里納前去參加五朔節(jié)》(Corinna's Going aMaying),馬韋爾(Andrew Marvell)的《致他的嬌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愛德蒙·沃勒的《去,可愛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學派傾向的著名詩人貢戈拉的《 趁你的金發(fā)燦爛光輝》等,都是表現(xiàn)這一主題的杰作。如《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一詩以 極強調演繹推理的結構方式,一層一層地揭示出把握時機、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該詩在 第一詩節(jié)中聲稱,如果“天地和時間”能夠允許,那么我們就可以花上成千上萬個“春 冬”來進行贊美、膜拜,讓戀愛慢慢地展開;到了第二詩節(jié),筆鋒突然一轉,說年華易 逝,歲月不饒人,“時間的戰(zhàn)車插翅飛奔”,無論是榮譽還是,都將“化為塵埃” ;于是,詩人在第三詩節(jié)中得出應當“及時行樂”的結論: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還留駐

在你的玉膚,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靈魂從你全身的毛孔

還肯于噴吐熱情,像烈火的洶涌,

讓我們趁此可能的時機戲耍吧,

像一對食肉的猛禽一樣嬉狹,

與其受時間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們的時間立刻吞掉。

讓我們把我們全身的氣力,把所有

我們的甜蜜的愛情糅成一球,

通過粗暴的廝打把我們的歡樂

從生活的兩扇鐵門中間扯過。

這樣,我們雖不能使我們的的太陽

停止不動,卻能讓它奔忙。(注:飛白主編:《世界詩庫》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 年 ,第204,167頁。)

(楊周翰譯)

雖然這是獻給“嬌羞的女友”的詩,但是,該詩卻是對生命的意義的沉思,正如有的 論者所說:“這一首以及時行樂為主題的詩所要表現(xiàn)的不是一種愛情的關系,也不是馬 韋爾的激情,而是他對處于時間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 Reid,TheMetaphysical 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紀以后,“及時行樂”的主題雖然不再像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那樣典型和集中 ,但仍然被許多詩人所關注。直到20世紀,還出現(xiàn)了索·貝婁的重要小說《及時行樂》 (Seize the Day)以及弗羅斯特的同名詩作《及時行樂》(Carpe Diem)。

“及時行樂”這一主題的盛衰和發(fā)展與各個時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關。在古希臘羅馬 及其以前的文學中,由于受到樸素的唯物論的影響,以及最初的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及 時行樂”這一主題得以產生。但是,這一時期的“及時行樂”的主題仍缺乏深刻的哲理 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愛情、美酒,突出現(xiàn)世生活的意義,雖然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但主要是充滿著悲觀主義的色彩,其基本定義仍然局限于:“吃喝玩樂吧,因為你明天 就會死去。”(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而在隨后的中古時期,由于宗教神權統(tǒng)治 一切,成了時代的基本特征,因此,來世主義等思想占據(jù)了決定性的地位,這樣,以反 映現(xiàn)世生活幸福為前提的“及時行樂”的主題,在此期間也就極少有所體現(xiàn)了。即使是 個性解放色彩較濃的“普羅旺斯抒情詩”等作品,雖以情愛與教會神權進行抗爭,但多 半是抒寫對女性的贊美和崇拜。

第11篇

關鍵詞:譚夢琳 詩歌 意象 產生原因

在急劇的社會轉型期,當社會心理普遍呈現(xiàn)為浮躁且急功近利時,甘肅女詩人譚夢琳,近十幾年來,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文學夢想,譚夢琳應該算是詩歌園地里一位堅定的追求者。閱讀譚夢琳的詩集《北方有一個女孩》,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黃土高坡用樹枝寫情詩的女孩,一個喜歡點一支紅蠟燭寫情詩的女孩,一個喜歡在雨中獨自漫步的女孩,一個夢想去看大海的女孩。詩人用一種質樸純真的藝術編碼承載著豐富的生命體驗。誠如北京師范大學嚴春友教授所說:“當這些詩句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撞擊著我的心坎的時候,我心中也禁不住要喊一聲:‘黃土高原上,竟有這樣美麗的花!’”

譚夢琳詩歌中經(jīng)常借助“星光”、“明月”、“花朵”、“樹”、“黃昏”、“船”、“帆”等意象符號來傳情達意。這些意象符號突顯了詩歌的主題,彰顯了詩歌的風格,外現(xiàn)了詩人的女性身份。

一、 意象的產生與詩歌的主題密切關聯(lián)

詩集《北方有個女孩》當中,用歌頌友情和贊美愛情的文字譜寫出來的動人樂章時刻縈繞耳畔。“朋友你在遠方我臨窗的祝福你能收到嗎異鄉(xiāng)的風時時吹動我思鄉(xiāng)的淚滴也總能打濕這異地的綠草坪”(《致友人》)“你欣賞黃昏我欣賞你的背影你用目光豐富著黃昏的表情我用情感裝飾著你的倩影”(《黃昏》)“血脈相連,骨肉相親”,難以割舍的親情時刻牽動著詩人的心。母親像一條河,滋養(yǎng)著詩人的心靈花園。“母親哭了目送弟弟的目光溢著淚水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比母親的淚更晶瑩肺腑”(《來去匆匆》)這些詩句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對他人的關愛。親情、友情、愛情匯聚成涓涓暖流,注入我們的心間,像一座亮在黑夜的燈塔,使迷途的航船找到港灣。

譚夢琳詩歌中“花朵”、“樹”、“船”、“帆”等意向,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溫馨和希望。“花朵”自不用多說,每當我們看到那些五顏六色的花瓣,聞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總有一種清新愉悅之感洋溢胸中;“樹”所散發(fā)出的濃濃綠意,為我們在炎炎夏日送來陣陣清涼;“船”、“帆”象征著美好的未來,帶給我們無限憧憬和希望。以上這些意象符號處處洋溢著愛的旋律。由此可見,譚夢琳詩歌中意象符號的產生與其詩歌主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二、 意象的產生與詩歌風格密切關聯(lián)

譚夢琳詩歌舒緩的節(jié)奏,和諧的韻律,柔美的語言,給人帶來無窮的美感。她的詩歌能夠把我們帶入優(yōu)雅迷人的世界中:“也許不該看著你的眼睛卻沉默那山依舊蔥綠那水依舊流淌獨不見你樹枯了根還在你去了相思還在”(《永遠的記憶》)蔥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讓一切喧囂遠離。

以意象作為切入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意象與風格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正如海子的詩歌對家園土地有著一種深深的迷戀,因而他的“村莊”、“麥地”、“草原”、“河流”、“麥子”等一系列的意象都具有“家園”意識。譚夢琳詩歌的風格是優(yōu)美的,她詩歌中所選取的“星光”、“明月”、“花朵”、“樹”、“船”、“帆”這些意象都能讓我們感到一種舒暢和愉悅,這些美好的意象構成了她優(yōu)美的詩歌風格。同時無庸質疑的是,正是由于詩人追求優(yōu)美的風格,她才會選用這些具有美感的意象。總之,譚夢琳詩歌意象的產生與其詩歌風格密切相關。

三、 意象的產生與詩人女性身份密切關聯(lián)

女性創(chuàng)作的一個極為顯著的風格就是陰柔美,它委婉含蓄又極富深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在1923年出版了詩集《繁星》和《春水》,共收小詩300首。詩人從抒情和哲理兩個方面去描寫母親之愛、童年之真、自然之美。詩中 “星”、“月”、“花”、“樹”、“水”之類的意象隨處可見,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柔柔的情懷、深深的眷戀,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喚起人們奮發(fā)向上的激情。譚夢琳這位黃土高原上的女詩人,以其清新、質樸的語言滌蕩著我們的心靈。作為一名女詩人,在譚夢琳的詩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星光”、“明月”、“花朵”、“樹”、“黃昏”、“船”、“帆”等意象符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女詩人們共有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因此,我們可以說,譚夢琳詩歌意象的產生與其女性身份密切關聯(lián)。

綜上所述,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譚夢琳詩歌意象產生的原因。詩歌是多種要素的集合體,每個要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個完整的詩歌世界。我們對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分析都有利于深入解讀詩歌,更好地闡釋詩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嚴春友著:《生命如詩》,《〈北方有一個女孩〉序》。

第12篇

關鍵詞:效果論 死亡之美 修辭 象征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作為一位重要的文學評論家,愛倫?坡認為詩歌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在《創(chuàng)作哲學》中,他說“死亡與美可成最親密的聯(lián)盟,而一個漂亮女人的死毫無疑問則是世界上最富有詩意的題材。”愛倫?坡通過死亡主題實現(xiàn)他的文學批評理論的主要觀點。而為了實現(xiàn)其詩歌死亡之美的效果美學,他說“自己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深思熟慮的苦心經(jīng)營”。 本文將從修辭、象征兩方方面探討其詩歌的效果美學。

一、修辭的使用

愛倫?坡追求效果和音響的統(tǒng)一,即統(tǒng)一效果論。而詩歌是“美的有韻律的創(chuàng)造”,他認為表現(xiàn)美是詩人的天職,并且通過和音樂的結合――他認為“也許只有在音樂中,詩的感情才能激動”――才能表現(xiàn)出詩歌的美學。而音樂在詩中則表現(xiàn)為詩句的押韻,不押韻的詩句只能使讀者感到苦澀和單調,從而失去了詩的音樂美。為了追求詩歌中詩韻美的效果,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大量的運用了頭韻、半韻、尾韻、句中韻、疊句等修辭方法,這樣的例子在其代表詩作《安娜貝爾?李》、《烏鴉》、《致海倫》等中比比皆是。

1849年愛倫?坡的死后的兩天發(fā)表的《安娜貝爾?李》是其遺世之作,常被視為獻給其亡妻弗吉尼亞的一首挽詩,全詩共六節(jié),每節(jié)6 至8 行。注重音樂性的愛倫?坡在詩中做了很多細致的處理。這首詩的第四節(jié)第一行中的half、happy和heaven就使用了頭韻,字母開頭輔音/h/的重復出現(xiàn)。詩中半韻的巧妙運用不僅增添了其音樂美,還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在第六節(jié)第五、六行中元音/ai/的多次重復出現(xiàn),半諧韻“l(fā)ife”和“bride”。全詩的尾韻除最后兩節(jié)有稍許變化外,每隔一行押/i:/韻。押韻的詞分別為sea,Lee,me。詩中多次出現(xiàn)的句中韻,其中第四節(jié)第六行中chilling和killing為句中韻;第五節(jié)第六行中ever和dissever為句中韻;這首詩的最后一節(jié)出現(xiàn)了兩處句中韻:beams和dreams,rise和eyes。此外,全詩多次重復In a kingdom by the sea,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這些修辭方法的使用逐進地加強了作者情感的強度,同時讓讀者在循環(huán)的音韻間體會到作者所追求的音韻的效果之美。

二、象征手法的采用

愛倫?坡認為詩歌是最崇高的文學表現(xiàn)形式。詩歌的主要目的是表現(xiàn)美,激發(fā)讀者美的感受。美可以使靈魂激動而變得高尚。最高形式的美必然使敏感的心靈悲泣。因此,詩歌的基調應該是“憂郁”。人最憂郁的事莫過于“死”,最富于詩意的“死”莫甚于心愛的人離世。為了突出其詩歌死亡之美的效果,象征手法是其所采用的重要表象形式之一。象征手法的使用渲染了詩歌“憂郁”的基調,也增強了詩歌的美學意蘊。

美人之死是愛倫?坡詩歌的主要意象。《安娜貝爾?李》、《烏鴉》、《致海倫》等詩歌中都是通過對美人之死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死亡之美的追求。在《致海倫》中愛倫?坡把她心目中的女神斯坦納夫人比作海倫,水仙女,賽琪。海倫,希臘古典美的化身。天神宙斯變身天鵝與勒達所生之女,為斯巴達王后;借助愛情女神的力量,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對她具備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從而引起長達十年的希臘――特洛伊之戰(zhàn)。水仙女,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專司江、河、湖泊里的淡水,也是一位美麗的女神。愛倫?坡贊嘆她的美麗,水仙女給了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藝術生命的源泉。賽琪,希臘神話的女神,人類靈魂的化身。傳說她曾經(jīng)與愛神丘比特相愛。丘比特和她約定,他們倆只有在黑夜里幽會,賽琪不得看見他,也不得偷看他的身體。但是賽琪非常想見她的愛人。一天夜里趁著丘比特熟睡的時候,她點亮一支蠟燭走到他身邊偷偷地看他。她被他的英俊美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忘情地看著他,卻不料蠟燭油流了下來,滴在了丘比特的身上,把他驚醒了。丘比特非常生氣,匆匆離去,一去不復返。從此以后,被遺棄的賽琪終日到處流浪,尋找心愛的人。賽琪是希臘神話中的美之神,靈魂之神。詩人通過這一系列的意象把“美”這一抽象的概念賦予具體的形象,并生動的描寫了詩人在對“美”的追求過程中的感受。美人的逝去令人扼腕、痛心,給人以哀傷、悲愴的感覺。愛倫?坡對美的追求,可以說是在面對死亡的憂郁、恐怖、浪漫氛圍中體驗到的。事實上,作者把對斯坦納夫人的愛慕與對海倫的仰慕已融為一體,詩中作者對海倫,這一美的象征的仰慕已升華為其對藝術,對真、善、美的感悟與崇敬。正如愛倫?坡所說的“美人不是生活中的美人,而是理想中的美的抽象概念。”

三、結語

愛倫?坡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一直追求美的極致――死亡之美,這種美并非一種屬性,而是一種效果,即他所表達的“詩之所以為詩,僅僅是因為它可以在啟迪心靈的同時,對其施與強烈的刺激”的藝術效果。為了表達這種美的情調,美女之死的悲哀顯得再合適不過,同時詩的音樂美也突出了這悲郁的情調。他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傳遞美,詮釋美,愛倫?坡對效果的不懈追求使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也使他成為美國文壇一顆璀璨之星。

參考文獻:

[1]埃德加?愛倫?坡,曹明倫譯,1995,《愛倫?坡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Edgar Allan Poe,1846,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J], Graham's Magazine April.

優(yōu)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巫山县| 惠来县| 汨罗市| 江西省| 鄄城县| 高州市| 大港区| 绩溪县| 修文县| 佛坪县| 礼泉县| 浦县| 芦山县| 镇宁| 中超| 乌苏市| 宜兰市| 大方县| 蒲江县| 邵东县| 滁州市| 满洲里市| 固阳县| 喀什市| 囊谦县| 宜川县| 广安市| 荆州市| 深州市| 定西市| 德阳市| 和龙市| 芜湖县| 安平县| 舞阳县| 焦作市| 饶阳县| 天等县| 扎兰屯市|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