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道德心得體會

道德心得體會

時間:2022-03-30 17:11: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心得體會,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道德心得體會

第1篇

   教育的目標是“德才并重,以德為主”。具體的歸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去影響每一位學生。要說何為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在我看來,道德的好壞并無嚴格的法律依據(jù),它隨人們的思想觀念體現(xiàn)于非正式的輿論之中。所謂的明善惡、秉正義、知榮辱等都是人們意象中的代名詞。所以我說,道德立于心、工作成于手。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現(xiàn)身說法、以身示范,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師德,在師德中體現(xiàn)自我價值,實現(xiàn)良好的教育目的。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是教師職業(yè)活動最基本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教師隊伍師德師風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xiàn),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首先,要求教師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熱愛教育事業(yè)。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yè)是人民的教育事業(yè),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每位教師都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甘愿為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實際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不圖名利、甘做蠶燭,在崗位上發(fā)出光和熱。

   再則,要求教師熱愛學生。“愛生如愛子”是師德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去關心他們的成長,才能去教書育人,才能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在一本書刊上,我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節(jié)自習課上,一名教師因輔導學生練習,故托堂幾分鐘。

   這時,外面起了雨,某學生講臺放了一張條:“你耽誤了我們放學時間”。教師見后,并無不滿,而是公開向學生道歉,并把自己的傘、雨衣送給同學們。教師的素質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點滴上,如上述教師無愛生之心,恐怕很難讓學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對以后的上課狀態(tài)、心理反應和師生溝通都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其次,師德的另一體現(xiàn)是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教師的工作責任重大而又極其艱辛。之所以說責任重大,是由于教師肩負著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責任。抽象地說,社會的未來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之所以說艱苦,是由于教師工作條件艱苦,特別是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較低,甚至處于相對清貧的地位。在此情況下,教師應當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無私奉獻,否則,如果以待遇對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識傳授、教書育人中,難當社會重任。

   另外,師德最外在的體現(xiàn):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除了言傳,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為來教育學生,這就是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強調(diào)教師要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自己應當精通;要求學生崇尚的行為,自己應當行之;要求學生反對的行為,自己應當堅決杜絕。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則,“雖令不從。”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從自身做起,真正為學生樹立一個模范的榜樣,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上述幾點是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行為品質。有人說:“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教育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只知道教書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稱其為“教書匠”,所謂“人類靈魂工程師”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來,“德”是賦予人靈魂的基石。道德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不管是對教師自身還是對學生都是尤為重要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工作,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要通過自己的表率、模范作用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教育每一個學生。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曾說過,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為端人,為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

   這無疑也提示了我們: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所以在教學和生活中,要特別強調(diào)教師不僅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還要做到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此外,教師既要善于汲取民族精華并賦予時代精神,還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先進經(jīng)驗和優(yōu)秀文化,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教育學生敢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既提高人文素養(yǎng),又打好科技素質基礎。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職業(yè)。試想一下,我們每個人,誰沒有受過恩師的指點?在我們無助的時候,是老師向我們伸出了溫暖的雙手;在我們成功的背后,是老師在為我們默默地耕耘;在我們迷茫的時候,是老師一次又一次的為我們指出前進的方向。

教師職業(yè)道德心得體會    x年x月,我校組織的教師培訓,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本人受益非淺,下面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應愛崗敬業(yè)

   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它擔負著人類文明的神圣使命,擔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教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稱號,被人們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教師的工作平凡,甚至很辛苦,不像有些職業(yè)那樣轟轟烈烈、風風光光。這就要求教師要敬業(yè)愛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要耐得住清貧和寂寞,不為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誘惑,靜下心來專心致志的做好教書育人工作。愛崗敬業(yè)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師道德規(guī)范的思想前提,教師只有具備了愛崗敬業(yè)精神,才能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廉潔從教、為人師表、才能為祖國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二、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

   教師所從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特殊事業(yè),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教師的魅力涉及到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兩者不可缺一。一個道德修養(yǎng)良好但知識水平不夠,或者知識水平很高但師德很差的人都不是一名具有十分教師魅力的人。只有兩者兼?zhèn)涞慕處煵拍芪W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及良師益友。教師不是單純的教書匠,不能只滿足于給學生傳授知識,交給學生謀生的手段,還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極大的愛心,關心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三、教師應為人師表

   教師為人師表,應當處處起表率作用,其言其行應為世人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對教師不但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因此,教師的師德、教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在教學實踐中,應始終堅持做到以下幾點:①應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要學生樹立紀律、法制觀念,教師必須率先垂范,做出樣子。在教學中嚴格遵守校紀校規(guī),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隨意調(diào)課。答應學生的事,一定要做到,做到誠實守信。②應堅持嚴格的科學態(tài)度,認真做事,一絲不茍。教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要培養(yǎng)學生嚴格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要求教師一定要認真嚴謹,嚴格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教學中不僅要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邏輯嚴謹,語言、板書的準確、規(guī)范,同時對學生的作業(yè)、試卷的批改等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認真對待,做到精益求精。③多奉獻,少索取。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愛就是無私,愛就是奉獻。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神圣的,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教師愛學生就要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對一名好教師而言,只有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根據(jù)他們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不憑個人好惡或成績好壞偏愛、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不侮辱學生人格,不諷刺、挖苦學生,對那些有生理缺陷,自卑心理強的學生要特別關心,幫助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從而保障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做一名合格的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充電、提高自己。

   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在未來社會中,無論從事哪種職業(yè),都將存在終身學習的需要,更不要講教師是一種“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事實證明在科學和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如果不經(jīng)常學習,人們的知識結構很快就會落后于社會的要求。終身學習是時展的需求,也是對教師最根本的要求。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師學識淵博,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的知識存量顯然已不再是傳統(tǒng)的意義能涵蓋得了的,必須變“這桶水”為“長流水”,并把這種“長流水”變成有益于學生發(fā)展成長的“鮮活水”。升華為適合學生需要的“甘泉水”。唯有這樣,才能不誤人子弟,才能始終與時俱進,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事業(yè),離不開教師的勞動。我們今天要做一個好教師,不僅需要學識淵博,更需要良好的師德。只有不斷學習,加強自身修養(yǎng),陶冶師德,提高道德水準,做到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方能贏得社會的尊重,也才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教師職業(yè)道德心得體會    再次學習了《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對規(guī)范中明確提出的“愛國守法,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這六點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說明黨和政府對我們教師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素質的高度關注。通過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我進一步明確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愛國守法、愛崗敬業(yè)

   作為一名教師是無尚光榮的。俗話講:要干一行愛一行,其實只有愛一行,才能干好這一行。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yè),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教師對人才的培養(yǎng)和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師工作,首先熱愛教育事業(yè),忠誠教育事業(yè)是教師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的靈魂。我們小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我們每一個教師的道德行為表現(xiàn)能夠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職業(yè)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標準,這是構建我們未來民族道德素質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一心撲在教育事業(yè)上,終生獻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鑰匙,打開學生踏入科學知識的大門,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二、關愛學生、教書育人

   熱愛學生、教書育人,體現(xiàn)了師德的核心本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歧視學生,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xiàn)了其根本的功能。

   愛學生,怎么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yōu)點,不夸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里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遵循教育規(guī)律,實施素質教育。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不以分數(shù)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于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教師是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范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yǎng)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終身學習、不斷進取

第2篇

古人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教師是權威、是表演者;學生是遵從者、是觀眾。這種近乎“獨白”的教育雖然忠實于教材,卻背棄了學生;進行著表演,卻少了互動;體現(xiàn)了權利,卻忽視了民主;追求著效率,卻忘記了意義。因此,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創(chuàng)新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教師的角色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而發(fā)生重大變化。

首先,多年來傳統(tǒng)教育體制下的應試教育導致中學教師片面重視學生“雙基”訓練,教學活動內(nèi)容不僅沒有受到鼓勵反而被禁止,學生的人格和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以中學思想政治課為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模式,無非就是教師一支粉筆在指點江山地描畫,一張嘴苦口婆心地講說;學生則埋頭拼命地記筆記,背誦題目要點,誰記得多,誰就得高分,真是名符其實的“貝多芬”(背多分)。只要走進中學課堂就不難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講述灌輸?——聆聽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預習——聽講——練習——復習——背誦——考試。分、分、分!是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是老師的法寶。教育者無視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和精神狀態(tài),認為自己比學生優(yōu)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不是充滿愛的活動,而是以機械的“填鴨灌輸”的方式從事教育工作。

其次,從教學模式上,教師把學生當成藝術品來加工,課堂教學信息傳遞單向化,教師是課堂的權威者、信息的者。在名利、成績排位等的驅動下,教師對學生近乎苛求,使得課堂中僅局限于師生交流,嚴重限制生生互動,出現(xiàn)“聲向聞但不相往來”的窒息局面,否則,被視為擾亂教學秩序,受到師生們的特殊對待。常言道:老師有一桶水,才能教學生一碗水。在“你教我學”的環(huán)境下,教師是知識的“注射器”,學生只能成為被動接受的“儲存器”,這種“填鴨式”教學往往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不能適應知識化、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

再次,從教育評價機制來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和社會片面重視成績名次排位,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片面追求優(yōu)生率和升學率,導致社會用功利化的眼光看待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一切,既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實際情況,也違背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

2.更新教育觀念,對有自我特色高效教學模式的展望

教師角色的轉變是為了教師在高效課改的實施過程中發(fā)揮應有的功能,這種轉變是讓教師改變原先擁有知識的權威形象,而側重于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改進,探究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2.1 新課改對教師基本素質能力的要求。

2.1.1 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文化世界是教師教育理念根植的基本空間,也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能動的思考方式,堅定的意志信念,執(zhí)著的價值目標。因此,教師心理素質的構建:第一,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崇高的職業(yè)責任感,要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體現(xiàn)教師的職業(yè)追求和人生價值導向。第二,要深刻認識新課程的實質、內(nèi)容和目標,迅速掌握新課程實施的要領、方法和步驟,在不斷挑戰(zhàn)中形成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 轉貼于

2.1.2 教師的綜合能力。新世紀的社會競爭將日趨激烈,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進一步要求教師應具備多種能力。教育的基本問題不僅是“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什么教”。在反思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面對教育信息化和知識更新加快的時代。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觀念,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求真,人文求善,我們必須成為具備人文關懷精神,擁有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民教師,才能通過網(wǎng)絡信息資源等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造性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能讓學生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理論一套套,實踐做不到”的紙上談兵者。

2.2 高效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第3篇

摘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社會化進程與成才,也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目前,人們在大學生社會責任評判上存在較大分歧,不利于社會責任教育的有效開展。運用修正的社會責任感發(fā)展階段量表,對廣東省1040名大學生隨機抽樣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狀況尚佳,但呈現(xiàn)出擔當與疏遠的矛盾狀態(tài),更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仍需加強;性別、專業(yè)、年級、社會服務經(jīng)歷、動機都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有顯著影響;專業(yè)教學與社會服務分離、生存壓力是導致大學生疏遠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因;豐富的社會服務經(jīng)歷和源自內(nèi)在動機的社會服務更有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為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需要創(chuàng)新高校社會責任教育體系,從認知導向走向“認知-實踐”導向;豐富社會實踐類型,完善社會實踐管理體系;在專業(yè)教學中融入責任教育,將“服務-學習”有機結合。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志愿服務;責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1-008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CIA110155。

收稿日期:2013-07-29

作者簡介:魏海苓(1980-),女,山東青州人,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副教授,從事高等教育管理、道德教育研究;廣州,510420。

在整個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責任居于重要地位。如康德(I. kant)所言,“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1]作為社會中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狀況不僅影響著自身的社會化進程與成才,也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價值多元化、利益關系復雜化的時代,作為獨特敏感的社會群體,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如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表現(xiàn)出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但同時,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和社會環(huán)境的大變革,導致部分大學生為了自身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淡漠國家和集體利益,逃避或放棄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關注的重點。阿什比(E.Aahby)曾指出:“英國大學目標的實質仍然是造就有教養(yǎng)的人而不僅是有學問的人……教育的成果不是書而是人。”[2]美國波士頓大學頓安(Kevin Dunan)也強調(diào),“今天,高等學校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心、品德、公民義務和社會責任感。”[3]大學生社會責任問題亦是當前我國社會和研究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國內(nèi)外學者圍繞大學生社會責任開展了大量研究。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有關社會責任感的結構與測量。如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MMPI)中的社會責任維度量表[4],高夫(H. G. Gough)等編制的社會責任感人格量表[5],伯科威茨(L. Berkowitz)和萊特曼(K. G. Lutterman)編制的社會責任感量表[6],斯塔瑞特(R. H. Starrett)的全球社會責任感量表等[7],奧爾尼(C. Olney)和格蘭德(S. Grande)開發(fā)的社會責任階段測量量表(SSRD)[8]43-53。二是有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如威利斯(J. A. Willis)和戈索爾斯(G. R. Goethals)研究了大學生社會責任與心理壓力和榜樣的關系[9],維特(L. A. Witt)研究了社會責任感與大學生角色外行為和滿意度的關系[10],蘭提爾瑞(L. Lantieri)認為是自我意識障礙以及與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的疏離[11],肯內(nèi)梅爾(K. N. Kennemer)則提出參與社區(qū)服務的預期、家庭收入、宗教、性別是預測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狀況的最重要因素[12]。三是有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研究,如王艷[13],馬庫斯(G. B Markus)等[14],賈爾斯(D. E. Giles)和艾勒(J. S. Eyler)[15],肯德瑞克(J. R. Kendrick)[16]等的研究都驗證了服務性學習對于社會責任感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國內(nèi)相關研究成果則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重要性、現(xiàn)狀、成因和培養(yǎng)對策等方面。研究者普遍認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但在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狀況的評判、歸因和測量上仍存在較大分歧。在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狀況的評判上,彭定光認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顯淡化[17]41-44,朱晨靜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呈現(xiàn)出矛盾狀態(tài)[18],劉微微、蓋臣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存在增強與減弱并存的雙向趨勢[19],鄭玉蓮等則認為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呈現(xiàn)復雜多樣、參差不齊的多元態(tài)勢[20]。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影響因素上,主要圍繞大學生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四個方面展開。如彭定光分析了社會原因和大學生自身原因[17]41-44,車文輝、楊瓊則研究了媒體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21]。產(chǎn)生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選用上,目前國內(nèi)對該問題的研究偏重于思辨,實證研究偏少且研究設計規(guī)范性不足,測量工具普遍缺乏合理的理論基礎。

魏海苓: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鑒于個體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本研究選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階段量表(the Scal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SSRD)作為測量工具,該量表以“社會責任感發(fā)展階段理論”為基礎,圍繞大學生對社會服務活動的態(tài)度和實踐情況開發(fā)。根據(jù)社會責任感發(fā)展階段理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依次是:嘗試階段(exploration),個體飽含熱情參與各類社會服務活動,認為自己所面對的人都是需要幫助的,并因能幫助別人或得到他人認可而備受鼓舞,對興趣、社交和被他人認可的積極性較高,更多地關注自身表現(xiàn);領會階段(realization),個體更為自知,更加堅信自己的信念,更關注于某一特定的人群或者事件,并且開始真正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而不僅僅是為了有趣或是得到他人的贊揚,開始意識到服務過程是相互學習的過程;行動階段(activation),個體具有更強的自我認知,更積極地參與服務活動,且覺得自己與服務對象密不可分,開始將社會服務融入到其生活或職業(yè)生涯中,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問題。[8]43-53

由于社會責任感的多元文化差異和中美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本研究對SSRD量表進行了修正,通過實證調(diào)查來把握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狀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并給出相應對策建議。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調(diào)查了廣東省1040名大學生(剔除無效問卷后),其中男性占28.1%,女性占71.9%;所屬專業(yè),理學占8.3%,工學4.4%,農(nóng)學5.5%,醫(yī)學4.6%,文學15.3%,經(jīng)濟學17.9%、管理學10.2%,法學10.9%,教育學18.5%,藝術學4.5%;所屬年級,大一占31.7%,大二占27.6%,大三占35.4%,大四占5.3%。

(二)測量工具

本研究的測量工具是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階段量表基礎上修訂而成,原量表包含64個題項,采用4點評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修訂和建構量表時,根據(jù)我國大學生對所有題項的回答,采用spss 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以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作為提取因素的標準),KMO值為0.884,Bartlett’s的球形度檢驗的χ2值為7375.573(df=595,P=0.000)。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依據(jù)因素負荷情況、題目與總體的相關度以及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系數(shù))的變化情況對問卷題目進行刪減,主體問卷最終保留35道題目,包含3個維度,累計解釋總體變異量為63.234%,分別為:嘗試階段,包含6道題;領會階段,包含9道題;行動階段,包含20道題。主體問卷的信度系數(shù)為0.833,其中,三個維度的各自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分別是0.672、0.720、0.857,總體以及各維度內(nèi)部的信度比較高,達到了統(tǒng)計學的要求。

正式施測問卷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調(diào)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專業(yè)、年級、社會服務經(jīng)歷和動機。二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階段。共包含35個題項,采用5點評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特征及影響因素

(一)擔當與疏遠: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般特征

為檢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般特征,對三個階段的單題平均數(shù)排序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階段2&階段3”單題平均數(shù)的差異為0.38742,t=20.804,p=0.000<0.001,達到0.001的顯著水平;“維度1&維度3”單題平均數(shù)的差異為-1.24544,t=-49.215,p=0.000<0.001,達到0.001的顯著水平。表明三個階段的單題均值都存在顯著性差異,大學生更多的處于社會責任感狀態(tài)的領會階段,其次為行動階段,嘗試階段表現(xiàn)得最弱。在對“參加志愿活動的最主要原因”問題的回答上,“豐富人生閱歷”和“對志愿工作感興趣”兩個選項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別為36.6%和27.8%。由此可以判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狀態(tài)尚佳,但社會責任感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具體來講,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呈現(xiàn)出擔當與疏遠的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大學生在參與社會服務活動時較為自知,能夠主動關注民生、關愛弱勢群體,能夠意識到社會服務過程是與被服務對象相互學習的過程。這一點不僅體現(xiàn)在問卷調(diào)查的結果上,更體現(xiàn)在當代大學生的具體行動上。2008年奧運會、2010年亞運會志愿者中超過80%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汶川地震后,大學生們不僅積極募捐、獻血,爭當志愿者,還多方調(diào)查認真研究、撰寫抗震救災報告,為災后重建獻言獻策,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大學生尚未將社會服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或職業(yè)生涯中,社會服務活動的持續(xù)性較差,且對產(chǎn)生弱勢群體社會根源的關注不夠。上述矛盾的產(chǎn)生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也與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有關。從大學生自身角度看,他們正處于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社會角色迷惘,由于尚未真正走上社會,缺乏社會經(jīng)驗,對社會的認知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從外部環(huán)境看,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尤其是市場經(jīng)濟邏輯、后現(xiàn)代思潮,在增強大學生競爭意識、批判意識、自我價值的同時也造成了自我中心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產(chǎn)生,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度和社會責任感。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性別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fā)展影響顯著。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在嘗試階段,有顯著差異存在,t=3.058,df=1006,p=.002<.01,達0.01顯著水平,男、女生的均值差為0.81779,表明男生較之女生在嘗試參與社會服務活動方面表現(xiàn)更為明顯。在領會階段上,無性別差異(p=.791>.05,t=-.265,df=995);在行動階段,存在顯著差異,t=-2.708,df=424.992,p=.007<.01,達到0.01顯著水平,男、女生的均值差為-1.99352,說明進入行動階段的女生在參與社會服務活動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執(zhí)著和投入。該結果與科德爾(K. N. Kennemer)的觀點一致,認為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熱衷于參與社會服務活動。[22]吉利根(C. Gilligan)的研究也指出,女性情感豐富,富有同情心,在做責任判斷和歸因時,女性感到自己擁有更多的責任。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自我融入到社會環(huán)境中,對與她有關的對象擁有更多的責任心。[23]

第二,專業(yè)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fā)展影響顯著。從表2的方差分析摘要表知悉: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三個階段上,整體檢驗的F值分別為8.468(p=.000<.05)、4.073(p=.000<.05)、3.823(p=.000<.05),均達到顯著水平,表示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不同階段有顯著差異。事后比較雪費法(Scheffe)顯示,十個專業(yè)的大學生在嘗試階段,農(nóng)學專業(yè)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專業(yè),其他專業(yè)之間無顯著差異;在領會階段,農(nóng)學專業(yè)學生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專業(yè),其他專業(yè)之間無顯著差異;而在行動階段,藝術學和教育學顯著高于醫(yī)學,其他專業(yè)之間無顯著差異。產(chǎn)生上述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與各專業(yè)的專業(yè)特色、課程設計、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關。以“暑期三下鄉(xiāng)”為例,各高校組織者都重視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結合專業(yè)特點開展活動,如某高校動物科學學院師生對漁業(yè)資源進行調(diào)查、林學院師生對區(qū)域綠化樹種調(diào)查、人文學院學生對農(nóng)民工情況進行調(diào)研、教育學院則開展義教服務等等。專業(yè)背景和實踐體驗的差異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fā)展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社會責任感發(fā)展上的差異也與不同專業(yè)的就業(yè)情況有一定關系。麥可思研究院最新公布的大學生就業(yè)數(shù)據(jù)顯示,在2012屆本科學科門類中,專業(yè)相關度最高的是醫(yī)學(87%),最低的為農(nóng)學(53%),2011-2013年9個“高失業(yè)風險型專業(yè)”中,農(nóng)學專業(yè)占據(jù)3個。[24]而且,調(diào)查顯示,目前學農(nóng)學的仍以農(nóng)村孩子居多,他們的就業(yè)渴望遠比城里孩子要強烈得多,他們不能容忍自己一畢業(yè)就失業(yè)。所以,在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時,與其他專業(yè)大學生相比,農(nóng)學專業(yè)的學生可能對興趣、社交和被他人認可的積極性較高,非常關注自身表現(xiàn)。

第三,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存在差異。針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進行方差分析后知悉(表2):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三個階段上,整體檢驗的F值分別為1.603(p=.187>.05)、3.329(p=.019<.05)、2.830(p=.037<.05),領會階段和行動階段達到顯著水平,表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的后兩個階段具有顯著差異存在,而在嘗試階段不存在年級間的差異。事后比較最小顯著性法(least Signiticance Dittevence LSD)法顯示,在領會階段,低年級大學生(大一、大二)的得分顯著高于高年級(大三、大四),在行動階段,二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一年級。這表明,低年級的學生更樂于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且大二學生體現(xiàn)出的社會責任感更為突出。可能的原因是:大一時,大學生剛進入大學,對社會和人生的期望都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感覺自己是“準成人”,具有更高的自我要求,積極要求參與社會活動,關心政治生活和祖國富強,并渴望在其中承擔責任,做出貢獻。[25]經(jīng)過大一的各種嘗試后,大二的學生在參與社會服務活動方面更為理性也更有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及至大三、大四,大學生的現(xiàn)實壓力開始凸顯,尤其是在專業(yè)學習壓力和就業(yè)壓力下,大學生又轉而關注自身的發(fā)展,而疏遠了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這種疏離并不代表他們內(nèi)心缺乏社會責任感,相反,卻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上“有心無力”的尷尬心態(tài)。

第四,社會服務經(jīng)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影響顯著,有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表3),社會服務經(jīng)歷(包括參與次數(shù)和頻率)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三個階段上,整體檢驗的F值分別為1.146(p=.330>.05)、1.381(p=.247>.05)、37.902(p=.0007<.001),只有行動階段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在行動階段,社會服務經(jīng)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具有顯著影響,并且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的次數(shù)和頻率與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呈顯著正相關。在訪談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很多熱衷于社會服務活動的大學生之所以長期堅持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甚至畢業(yè)后選擇全職做社會公益,與大學期間的社會服務經(jīng)歷關系密切,如“愛心中國行”公益組織創(chuàng)辦人梁海光大學畢業(yè)后選擇做全職公益人的想法就起源于大一大二時的下鄉(xiāng)支教[26]。

第五,動機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影響顯著,源自內(nèi)在動機的社會服務更有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在大學生社會服務動機方面,選擇情況如下:“豐富人生閱歷”占36.6%,“對志愿工作感興趣”占27.8%,“迫于學校(學院或專業(yè))的要求”15.3%,“豐富簡歷”6.6%,“積累志愿時數(shù)”3.8%,“從未參加過志愿工作”3.8%,“因為身邊很多人都參加了”3.3%,“為了獲得獎學金”2.8%。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學生的社會服務動機更多源自內(nèi)在需求而非外部壓力,也進一步驗證了前文對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方面有所擔當?shù)呐袛唷S嘘P動機與社會責任感發(fā)展的方差分析顯示,整體檢驗的F值分別為8.461(p=.000<.001)、1.253(p=.271>.05)、8.856(p=.000<.001),在社會責任感發(fā)展的嘗試階段和行動階段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不同動機的志愿活動參與情況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具有顯著影響,事后比較雪費法顯示,在嘗試階段,“對志愿工作感興趣”的大學生得分最低;在行動階段,得分最低的是“從未參加過志愿活動”的大學生。說明社會服務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尤其是能夠激發(fā)大學生內(nèi)在需求的社會服務效果更佳。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的過程是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互動的過程,是大學生形成知識技能,豐富情感和態(tài)度體驗,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過程。

(三)主要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第一,目前國內(nèi)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情況尚佳,但呈現(xiàn)出擔當與疏遠的矛盾狀態(tài),更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仍需加強;第二,性別、專業(yè)和年級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影響,專業(yè)教學與社會服務分離、生存壓力是導致大學生疏遠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因;第三,社會服務經(jīng)歷和動機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有顯著影響,豐富的社會服務經(jīng)歷和源自內(nèi)在動機的社會服務更有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社會實踐活動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三、提升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水平的措施

為提升我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結合上述調(diào)查結論,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嘗試和改進。

(一)創(chuàng)新高校社會責任教育體系,從認知導向走向“認知-實踐”導向

社會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道德情感,它需要個體在道德實踐中不斷感知和總結而獲得。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是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心理基礎,而對社會責任認知的實踐則是提高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實基礎。目前我國高校社會責任教育主要蘊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為中心開展公民責任教育。在社會責任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選擇上相對單一,以知識性的責任概念和責任規(guī)范的講授為主。這種脫離學生個體的經(jīng)歷、需要、感受和體驗,憑靠一腔熱情和想當然的責任說教,致使大學生對各類責任教育產(chǎn)生麻木和厭惡之感,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fā)展無益。

要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創(chuàng)新高校社會責任教育體系,將責任認知與責任實踐有機結合,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具體來講,在有關大學生社會責任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將對社會責任認知的教育與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踐環(huán)節(jié)、反思環(huán)節(jié),經(jīng)由實踐和反思來內(nèi)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只有關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社會生活中的價值沖突和學生的內(nèi)心的價值沖突在其成長發(fā)展中的作用才能進入教育者的視野,才能去發(fā)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學生主體性人格的形成和責任感的確立的現(xiàn)實基礎只能是其生活世界,舍此,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裝飾”,[27]“回歸生活世界是德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價值取向,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徑”[28]。此過程中,可充分發(fā)揮社區(qū)機構和公共服務機構的作用,以社區(qū)現(xiàn)實社會問題和公共服務問題為中心,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責任機會,讓他們參與其中,促使其不斷產(chǎn)生對他人、社區(qū)和社會承擔職責和履行義務的需要,從而推動個體社會責任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二)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類型,完善社會實踐管理體系

社會實踐對于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主動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的重要渠道,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對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有更直觀的認知;同時,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夠獲得直接經(jīng)驗,有助于他們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并在角色承擔中體驗社會責任感,繼而為轉化成責任行為提供條件。反觀目前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無論在活動形式還是管理體系上都存在欠缺。在社會實踐形式上,主要包括:暑期“三下鄉(xiāng)”、青年志愿者活動、扶貧幫困等。盡管這些服務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有部分淪為形式,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反而會增加大學生對社會的不信任情緒,弱化其社會責任感。加之大學生在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時,往往立足于慈善和愛心,把自己當作服務者、奉獻者,而非學習者,普遍缺乏對社會服務之于個體生命價值塑造方面的認識和體悟,甚至被支教學生發(fā)出“叔叔阿姨,你們別來支教了”的呼聲[29]。在社會實踐活動管理上,高校與政府、社會諸單位間尚未形成完善的社會實踐管理體系,常出現(xiàn)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管理不規(guī)范、溝通不暢的情況,如出現(xiàn)“學雷鋒月”獨居老人被獻愛心學生5次剃頭的尷尬。

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在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的作用,需要進一步探索社會實踐的有效形式,完善社會實踐管理體系。首先,豐富社會實踐類型,推廣“菜單式”社會實踐活動方案。通過學生“下菜單”的方式制定實踐活動方案既可以增加學生的選擇權又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同時還有助于活動組織者合理規(guī)劃、組織活動。在活動類型選擇上,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定制情況,實現(xiàn)各類社會實踐類型的有機組合,如社會調(diào)研、社會公益活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等。這種“菜單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定制方式有助于將社會服務與個體需求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的體驗中感受生活、感悟責任,形成強大的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其次,構建高校、政府和社會多方主體協(xié)調(diào)互動的社會實踐管理體系。由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一項由社會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共同作用的育人系統(tǒng)工程,因此,在社會實踐管理方面,不能僅靠高校一個維度,還需要充分發(fā)揮政府、企業(yè)等其他相關主體的積極性,統(tǒng)籌規(guī)劃,制定彈性化的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實現(xiàn)大學生社會實踐常規(guī)規(guī)劃與例外管理相結合、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需求相匹配,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

(三)在專業(yè)教學中融入責任教育,將“服務-學習”有機結合

近代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J.F.Herbart)曾提出過“教育性教學”的著名論題。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30]同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離不開專業(yè)教學。在專業(yè)教學中開展責任教育主要是以一種隱蔽式、間接性的方式將社會責任價值觀滲透進專業(yè)知識教育之中。這種隱蔽性、間接性和滲透性的社會責任教育方式,有助于打破目前社會責任教育課程教學的專門化、知識化和灌輸化,實現(xiàn)顯性社會責任教育與隱性社會責任教育的有機結合。 具體來講,可以借鑒國外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的經(jīng)驗,將社會服務與專業(yè)教學相結合,開展服務性學習。服務性學習是一種方法,通過學校和社會的合作,將提供給社會的服務與課程聯(lián)系起來,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同時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在與同伴和其他社會成員合作中分析、評價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1]服務性學習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務活動,它不僅是一種社會服務活動,而且還是學校課程和教學的一部分。在“服務-學習”中,社區(qū)服務和知識的學習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學生要對服務實踐進行有計劃地思考,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同時還要針對服務活動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思考、討論與撰寫心得體會,實現(xiàn)服務提供者和學習者的有機結合。在專業(yè)教學中融入責任教育,將服務性學習引入課程之中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與其情境聯(lián)系起來,探索對于社會問題根源的不同解釋、發(fā)現(xiàn)意義的多層次性。同時,學生通過對服務和服務過程中的反思,能夠將概念內(nèi)化,進而獲得學習與成長,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對其社會責任感的發(fā)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爾研究:第1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

[2]阿什比,E.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0.

[3]轉引自:劉川生.社會責任感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長的核心素質[J].中國高等教育,2012(10):4-7.

[4]紀術茂,戴鄭生.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diào)查表:最新研究與多類量表解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112.

[5]Gough,H.G.,et al.A Personality Scale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2,47(1):73-80.

[6]Berkowitz,L.& K.G.Lutterman.The Traditional Socially Responsible Personality[J].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68,32(2 ):169-185.

[7]Starrett,R.H.Assessment of Global Social Responsibility[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78):535-554.

[8]Olney,C.& S.Grande.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J].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995(2).

[9]Willis,J.A.& G.R.Goethals.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reat to behavioral freedom as determinants of altruistic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73,41(3):376-384.

[10]Witt,L.A.The Effect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atisfaction on Extra?role Behaviors[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4,15(3):329-338.

[11]Lantieri,L.Hooked on Altruism: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J].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1999,8(2):83-87.

[12]Kennemer,K.N.Factors predic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D].Newberg:George Fox University,2002:1-70.

[13]Wang,Y.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s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ourses[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3:1-398.

[14]Markus,G.B.,et al.Integrating community service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enhances learning:Results from an experi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3,15 (4):410-419.

[15]Giles,D.E.,& J.S.Eyler.The impact of a College Community Service Laboratory on students’ personal,social and cognitive outcom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4(17):327-339.

[16]Kendrick,J.R.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in an Introduction in Sociology Course[J].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996(3):72-81.

[17]彭定光.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3(3).

[18]朱晨靜.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分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2-96.

[19]劉微微,蓋臣.論新時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J].學術交流,2012(4):193-196.

[20]鄭玉蓮,等.淺談9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養(yǎng)成教育[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3):96 -99.

[21]車文輝,楊瓊.媒體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1 (4):93-99.

[22]Kordell,N.K.Factors Predic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D].Newberg:George Fox University,2002:28.

[23]Gilligan,C.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5-50.

[24]鄧暉.2013大學生就業(yè)報告透視[N].光明日報,2013-06-14 (6).

[25]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07-232.

[26]鄧仲謀.全職公益人能當終生職業(yè)嗎?[N].廣州日報,2010-05-31(D12).

[27]肖川.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J].教師博覽,2005(5):6-7.

[28]劉桂梅,彭忠益.回歸生活世界:高校德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價值取向[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9(4):39-43.

[29]殷航,潘芝珍.山里娃娃盼支教老師留久一點[EB/OL].新聞.新快網(wǎng).(2012-11-04)[2013-10-07]. http://news.xkb.com.cn/gongyi/2012/1104/233805.html.

[30]赫爾巴特,J.F.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门市| 襄汾县| 手游| 石嘴山市| 南安市| 西华县| 中江县| 丽水市| 枣阳市| 绥宁县| 马山县| 大城县| 漠河县| 昌图县| 滨海县| 常山县| 涟水县| 正镶白旗| 奉化市| 沛县| 东丰县| 方正县| 泊头市| 巍山| 博湖县| 且末县| 电白县| 滨州市| 宣城市| 孟村| 曲松县| 临沂市| 广丰县| 双鸭山市| 襄汾县| 丹寨县| 松滋市| 柳河县| 扶绥县| 漳州市|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