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2 02:38: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村官試用期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去年7月,江蘇從42所高校選拔大學畢業生奔赴蘇北1011個經濟薄弱村擔任“村官”,任職試用期一年。自“大學生村官”這項計劃啟動以來,江蘇淮陰師范學院就認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和措施,去年7月份,學校最終有95名同學光榮入選,入選人數占全省入選村官總數的9.4%,實現了提高畢業生就業水平和促進蘇北農村發展的一個“雙贏”。
一、調研背景及目的
調研地點之所以確定為淮安漣水縣和淮陰區,一方面考慮我系有兩名畢業生在兩地擔任村官,她們是漣水縣岔廟鎮岔廟村朱小妹、淮陰區劉老莊鄉姜莊村李曼曼;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從組織部門、新聞媒體等渠道獲知3名大學生村官典型分別是漣水縣保灘鎮張渡村劉良山、漣水縣五港鎮五港村王波、淮陰區古寨鄉新公村黃蓓蕾。
通過實地訪問,我們發現了大學生村官目前面臨的一些主要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系統總結之后簡單提出了應對的方案和建議,希望為有志到農村基層發展的大學生提供借鑒和經驗,也可以對蘇北地區的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有所裨益。
二、調查方法
6天的時間里調查組以大學生村官為調查對象,實地走訪了岔廟鎮、保灘鎮、五港鎮、六老莊鄉、古寨鄉等5個鄉鎮,尋訪了朱小妹、劉良山、王波、黃蓓蕾、李曼曼、任偉等數位大學生村官,訪談了5個鄉鎮中數10位鄉鎮干部,百余名村民。
三、問題與分析
1.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嗎?在調查中,大學生村官大多數人居住在村委會提供的住房里,少部分人住在自己或親戚朋友家里。每一個村官都有自己的記錄本,包括日志,工作匯報等。從日志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僅僅使得大學生村官與外界展開了交流,而且與自己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面對自己的成長,大學生村官流露出只有“下得去”才能真正稱得上“村”官。
(1)選擇做大學生村官的意圖。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大學生選擇做村官的考慮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大學生村官政策本身被大學生看好。其二,大學生畢業就業及擇業壓力逐漸增大,從事三年的基層工作,加強鍛煉、積累工作經驗,積累人脈資源,為以后的長遠的工作做好準備?。
(2)大學生村官對所在村的認識。調查發現,絕大部分村官對所在村的概況有清楚準確的認識。他們均能準確地回答出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人口數量、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村情概況,說明該市大學生村官有較強的崗位意識和責任意識,有較高的知識素養,能夠做到了解村情民意。
2.幾位村官在訪談中的共識: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將是今后村官工作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但距離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⑵農村切實抓好計劃生育工作有一定難度,絕大部分蘇北村民能夠自覺遵守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但仍有極少數的群眾由于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偷生、超生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村環境保護也是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重點之一,雖然向群眾大力宣傳秸稈還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在沒有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之前,焚燒秸稈的現象仍燃非常普遍。
二、大學生村官“干得好”嗎?
1.大學生村官與其他村干部的溝通。農村人際關系、利益糾葛紛繁復雜,農村工作瑣碎、敏感、環環相扣,作為新來者,大學生“村官”很難在短期內被農村社會一下子接納。二是大學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數“村官”經歷單純,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這無形中造成了大學生村官本人以及其他村民(包括其他村官)之間雙向的交流不暢通。
因此,如何得大學生變成村干部的“自己人”,我們認為,必須讓大學生村官的的確確地發揮與表現出自己的真正實力和作用,以事服人,以能力取信于人。一些調研對象表示,有了致富項目或者其他方面成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都會希望與自己的項目、村子持續的共同發展。
2.大學生村官專業知識結構與農村發展需要的“銜接”。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對于村民而言,大學生村官的知識結構是不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的。比如:許多農村依然算不上富裕,當前的主要工作還是發展經濟。正如我們走訪的村民所告訴我們的那樣,他們希望村里能夠富裕起來。可是大學生村官絕大部分為經濟、農林等專業之外的專業。一部分大學生村官告訴我們,自己所學的專業用處不大,但對此現象,我們則認為,是沒有真正把我們的專業發揮到合適與恰當的地方。
對于出現的這個問題,我們有自己的認識。一方面,隨著農村的發展,大學生村官的知識越來越看重整體水平,農村以及農民需要的大學生村官也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對口的專業,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村官的引進就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現在的農村發展并不平衡,經濟仍然是一些地區最主要考慮的因素,所以,大學生村官本身專業知識的不匹配就可能某中程度上影響到自己實際工作與農村的經濟發展。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建議大學生村官強化學習,加強針對性、重點性的學習。對于非經濟等專業的大學生村官,要學習農民、農村最為關注與需要的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專項性學習。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項條件,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建議政府部門有意識有目的、有所側重的組織與培訓大學生進行專題學習,用大學生村官本身的學習能力強的特點迅速傳授給大學生村官一些農村與農民迫切需要的知識,幫助農民致富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村官在村民中間贏得信賴。
三、大學生村官“留得住”嗎?
1.大學生村官普遍關注相關政策的變動。有關“大學生村官”出臺的政策,大多代表了大方向,而許多細節性的東西還不明朗,需要進一步的補充或者可能適應以后的某種情況再次調整,尤其是相關配套性的措施能否盡快出臺成為大學生村官共同的期待。像大學生村官政策中規定的“大學生村官表現突出者可以直接被錄用為鄉鎮公務員”等規定由于缺少更為具體的標準,所以,大學生村官紛紛希望盡快更加詳盡、清晰起來。針對一部分愿意長久留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這方面的政策與措施更加顯得重要和迫切。
我們可以做這么一個簡單的估算,從2008年開始,國家計劃用五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時間跨度就是2008――2012,由于鄉村的選舉一般是三年一次,所以,會面臨兩次的基層選舉,而大學生村官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所以2008年第一批的大學生村官三年之后,如果做不好“去留”工作,過半的大學生村官就會離開現在的崗位。同樣的,第二批、第三批、一直到2012年選拔的大學生村官最終真正留到農村的也不會很多。
2.大學生村官的制度建設必須完善、健全。有了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依靠制度辦事情。但制度建設應該面向所有的基層干部,無論獎懲。制度建設一定要注意維護村干部之間的公平、平等。獎勵性的措施應該講求統一性,即面向所有的村干部。不能人為地拉遠了大學生村官與其他村官的距離。
四、高校的“村官”針對性工作仍需要繼續加強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隨著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調整,隨著大學生村官隊伍的不斷壯大,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個新行當,一門新專業,客觀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門,必須及時調整教育方向,盡早開設大學生村官行當需要的、適合大學生村官人才成長的、專業設置科學合理的大學生“村官課”,如:與農村工作相關的法律課、基層工作管理課、實踐課等,這樣在理論的指導下可以少走彎路。
四、結束語
“3年后,我會選擇留下!”“不論以后選擇哪條路,至少目前他們都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而且,路會越走越寬的!”我們堅信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大“村官”一定會全心全意地用知識、青春和熱情去改變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改造農業現狀,服務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用實際行動踐行李源朝部長為大學生“村官”題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時的殷切希望。
參考文獻:
[1]張家智:《“大學生村官”熱中的冷思考》,《調研世界》,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