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1 14:02: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課程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中國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電商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開花,全國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電商人才的電子商務能力也相應提出更高的要求。網店客服課程是電子商務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涉及消費心理、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為后續學習這些課程奠定了基礎。當前的網店客服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方法滯后、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將微課程與翻轉課堂引入網店客服教學中,構建一個基于翻轉課堂的微課程自主學習平臺,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2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微課程自主學習平臺設計的必要性分析
網店客服是一門新興起的課程,它起源于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目前,關于網店客服課程面授輔導與網上學習模式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尚不豐富,教師在面授教學實踐中過于重視課程重點、難點與考點知識的講解,而其網絡學習也以在學習平臺提供講稿、布置作業以及進行簡單的測評為側重點,有時可能會對“課堂遷移”的放任自學型課程形態予以采用。電子商務的網店客服崗位群通常包括售前、售中與售后崗位,雖然這些崗位在企業架構中處于最低層,卻是中職畢業生的第一對口就業崗位。通過該崗位的工作,能夠直接與快速地熟悉企業的文化與定位,對企業產品價格、特色及賣點加以掌握,因而屬于所有電商的首要崗位,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前網店客服采用的簡單“混合”式課程形態只是將網上學習視作面授課程的一種輔助與課堂延伸形式,對課程教學中人這一主體存在的認知差異性與能動性特征有所忽視,課程資源與教學活動的一體化設計還很欠缺,學生面授課程出勤率低,網上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而資源的利用率亦十分低。這種淺層次的“混合”形態已經對網店課程的開放式教學以及學生的深層次自主學習產生抑制作用。在網店客服翻轉課堂中,對以視頻為核心建構的微課教學模式加以應用,可以更大范圍地對學生把握“見習客服”“初級客服”“客服專員”“資深客服”“客服經理”的職業成長路徑及按需選擇學習的要求予以滿足,真正地使學生做到在查漏補缺的同時強化已有知識,因而可以成為以往混合式網店客服課堂學習的一項重要的拓展資源。在手機等移動數碼產品以及無線網絡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以微課為基礎的移動式在線學習將會得到更多師生的關注,其勢必會發展為一種新型且極為重要的教學模式。通過微課,學生可以以自身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結合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具體課程安排,根據從簡單到復雜、由基層至高層的學習路徑,針對“見習客服”“初級客服”“客服專員”“資深客服”“客服經理”各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與要求看,制訂針對性的學習計劃,明確自己到底需要何種學習資源,并根據自身的興趣與學習特點所在,進行專題化與模塊化的學習,強化訓練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針對教師來說,充分發揮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的優勢進行教學變革,可以使教師將以往的“混合”式網店客服課程形態轉化為微課程教學,為其電商認知、網店軟件管理、網店客戶服務、網店美工、視覺設計、網店推廣、多平臺經營、網店實戰等多樣化教學資源的高效組織與呈現提供優質的幫助,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化的記錄,使教師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地掌握學生對網店客服課程各子模塊的具體學習情況,在學生遇到難題之時及時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此外,微課程與翻轉課堂還能夠將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拓展至網絡空間中,這樣一來,師生的交互時間增多,效果勢必會得到大幅度增強,使輔導教師擺脫沉重的重復性工作,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鉆研教學方法。而且針對任意一個專題化的重難點,都可以尋求經驗最為豐富的教師來進行一對一的解答,并通過視頻這一直觀的形式呈獻給學生觀看。例如:針對網店美工模塊,可以指定教師進行拍攝器材使用、圖片基本處理、景物拍攝以及寶貝內頁制作等的教學;針對網店客戶服務模塊,可以指定教師進行客戶銷售、售后問題處理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等的教學。這樣可以實現對教師資源的集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學習,最終在整體上提升學習能力與實踐成績。
3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微課程自主學習平臺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與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商市場對客戶服務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學校以往的混合式課堂形態對學生傳授的網店客服理論與實踐及其相關知識是有限的,無法滿足學生未來的發展。這就要求學校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學生畢業后以客服職位的快速晉升為目標,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與電商發展及客戶服務要求相適應的優秀人才。教學目標分析網店客服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部分。其中,知識目標的內容為了解網店客服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類型,能夠知曉網店客服在網店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了解網店客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能夠掌握網店客服的相關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當中。技能目標為能夠有效地處理訂單,能夠較好地管理客戶,能夠運用網店客服知識處理交易糾紛。情感目標為能夠樹立起良好的行為規范與職業道德,有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形成主動為客戶服務的習慣。教學資源設計網店客服的教學資源包括預設性教學資源、形成性教學資源、關聯性教學資源以及泛化性教學資源。其中,預設性教學資源指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活動的開展要求,事先制作或設定好的,要求學生必須使用的資源;形成性資源指教學環節由學生的困惑、感受以及見解等動態生成的資源;關聯性教學資源指針對教學目標,具有明確搜索范圍的資源;泛化性教學資源則是指在網絡平臺中廣泛存在的各類資源。預設性教學資源是經過優選組合而形成的,因而是教學中的核心資源。在進行網店客服課程預設性教學資源的設計時,需要制定科學、系統且個性化的課程教學大綱,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對教學內容的范圍與深度予以明確,提出對溝通客戶能力、應急問題應對能力、客服人員綜合素質等方面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此外還要進行一體化教學方案的編寫,設計具有一體化特征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設計完成之后,便需將其應用于PPT式微課形式、視頻微課程、電子學案微課程以及導圖式微課程中,或者放置到云平臺、QQ平臺和Moodel平臺等課前學習平臺上,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針對性以及相互之間學習與交流積極性等的提高。教學過程設計網店客服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一般分為知識點總結、布置任務、課上指導和課堂總結這四個環節。以如何排除買家購物疑問這一問題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之前的網店客服工作的溝通技巧及網購客戶購物心理需求分析等知識,以便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網店客服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將這些理論知識嫻熟地運用到實踐中,考驗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任務教學法,將常見的案例引入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讓學生按照自由結合的形式進行分組,將任務細化到每個成員身上,讓學生進行上機操作練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內部進行討論互動,教師適時進行指導,當發現學生出現疑難問題時要及時給予幫助;在課堂總結環節中,教師可讓學生就討論結果進行匯報,通過組與組進行交流,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促進學生共同進步。教學評價設計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反饋學生網店客服課程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應試教育下結果性評價方式不同,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網店客服課程教學實現對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的采用,它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以便讓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行為進行反省,從而不斷提高自己。
4微課程自主學習平臺的優勢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知識的傳授發生在教室外,課前通過運用視頻、圖片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梳理知識重難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在課堂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給學生展示和鍛煉各種能力,感受團隊合作力量的平臺,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快樂、輕松、自然、親切的氛圍中學習,引領學生將知識層層深化,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智力。通過課堂內容方式的顛倒改變,使師生角色關系轉變,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不受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好地解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有利于知識的消化。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由于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這就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有著差異性。傳統的教學采用的是統一的課堂授課模式,教師掌控著課堂的節奏,學生在課堂中處于從屬地位,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過分關注那些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而忽略了接受知識能力弱的學生。這就導致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在短暫的時間內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造成他們學習上的困難,從而導致他們對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不足,不愿意在課后主動進行學習。而自主學習平臺的構建則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和教學視頻,對于在學習中出現的困惑,可以在學習平臺上與優秀學生或者教師進行交流,實現個性化的學習。
5結語
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當前的教育教學模式形態,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微課程突破傳統學習條件的限制,使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可能,成為新一輪開放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因此,在網店客服教學中構建基于翻轉課堂的微課程自主學習平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作者:宋衛 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林江梅.微課程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在高職學生自主學習平臺的實踐探索[J].科教導刊,2015(3):61-62,66.
[2]李志宏,林珍平,李如姣,等.產教融合階梯式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電子商務專業“網店客服”課程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8):88-92.
1.微課與法律基礎相結合
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教學時,大部分學生還是可以理解并掌握80%左右的知識,剩下的20%左右的知識,每個學生所不理解的內容各不相同,那么這個時候,微課程的出現就有效的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制作微課程,把課堂上所涉及的知識點,一一做成微課程,發給學生或者直接放在學校的公共課堂網站上,這樣更方便大家來學習,在學習后,有也可以設計一些評價內容,測試一下學生是否對微課程感興趣以及微課程的有效性。微課程關于法律基礎中的應用需注意要在5至8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只講述一個教學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是供學生自主學習時,必須要教師講述才能理解的內容,是學習的重點、或者難點、易錯點;語言簡潔,通俗易懂;追求“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的境界,可最大限度地方便學習者利用零時間學習。
2.微課程在法律基礎課中的有效利用
首先,微課程支持課堂教學。用于課堂教學時,要與傳統法律基礎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微課要重點解決使用傳統教學方法費時費力或無法展示的教學內容。其次,與顛倒課堂的教學模式結合。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交互式網絡學習平臺,支持學生在線自主學習相關法律基礎課的知識。最后,評價微課的有效性原則。
二、分析微課程在“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作用及展望
法律課引入微課程,不僅僅讓學生的學習有效提高,也讓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微課程不僅適用于學生,同樣對教師也一樣適用。這樣在以后的教師培訓中,我們可以考慮微課來培訓教師等等。
1.對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提高作用。
1.1學生利用微課程在課上或者課下,能夠為自己的法學課充電。
1.2微課程的介入也讓學生感受到多媒體的力量。
1.3實現了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法學知識,并且更好的記住這些簡短的零散小知識。
2.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
2.1微課是一種載體,記錄了優秀教師們的經驗和方法,許多開發好的微課直接可以供一線教師學習,因為直接解決身邊的小問題,老師們也十分關心,樂于去看去學。
2.2微課是一種研究方式,引導普通老師們開展適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轉變教育教學科研的模式與觀念。
2.3制作微課就是一個微研究的過程,一線教師發現身邊小問題—想辦法—解決—梳理—制成微課。
2.4做微課,其實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不斷地反思中,教師能夠不斷地成長。
3.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作用。
3.1過去沒有好的樣本研修方式,在微課學習中,還要學到微研究、微策略、微講座等一系列的好的校本研修方式。
3.2由于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開發微策略、微課,一段時間后,全校、全縣會積累許多好的微策略、微課,成為自己的培訓特色和培訓資源。
3.3用利這些資源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遠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已經出現有關微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實踐,而且有一定的教學成果。微課程教學模式的出現,使計算機技術與課程教學能夠進一步的融合發展。我國現代不斷對教學進行改革,不再將學生的學習局限于課堂之中,本文首先對于在現行的遠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分析了微課的特點與優勢,最后對于遠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展開探討。
1針對于遠程教學的現行教學模式中的不足進行詳細的分析
1.1用于遠程教學的資源質量不佳,約束著遠程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教育資源質量與遠程教育的質量有直接關聯,它能夠決定遠程教育能否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同時也涉及到社會對于網絡遠程教育教學的認可度。在當前社會中,盡管網絡教學資源較為豐富,然而能夠與教育教學相適應的資源卻少之又少,教育內容較為老套,同時遠程教育的視頻制作不夠精細,展現的教學內容多是對于教材的復制,而且課程的精講部分與重點部分不過是教師面對面授課的情景再現,不具備創新性,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并沒有依據具體的學習對象進行教學,較難做到因材施教,最終致使遠程教育的效果不盡理想。1.2遠程教育趨于模式化,致使教育資源被浪費。在現代社會中諸多高校已經開始展開遠程教育,但是存在同樣的專業領域涉及的教育教學內容較為相似,缺失個性化,高校為自身的經濟效益增長,招生的門檻設置較低,致使生源的質量不佳。枯燥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而接受遠程教育的學生有一部分主要是為獲得學校文憑,這與遠程教育的設置目標相悖,最終浪費了教育教學資源。
2淺析微課程的特點以及優勢
2.1微課程的特點。首先,微課教學能夠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教學內容廣泛。微課程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展開教學,且教學內容較為廣泛。微課教學的基本內容一般是針對于較為具體的內容。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手機電腦進行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專業性知識,盡管視頻較短,但是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不會使學生對于學習感到枯燥。其次,微課程具有較明確的目標,且獨立性較強。微課程主要的內容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知識專題,具有容量小,時間短,目標明確以及針對性強的特點。微課程能夠準確定位學生的學習能力。2.2微課程教學的優勢。首先,微課程教學重視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微課程教學能夠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某知識內容為核心教學,做好組織設計,重視學習的主要情境與資源,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行學習,發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微課程教學能夠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課程教學能夠把一個完成的課程或知識點區分為多個小的知識點,以便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最后,微課程的教學模式本身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可操作性與實用性。
3基于計算機技術的遠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
微課程教學模式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主要運用在微課程視頻的制作和設計方面。需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計微課程教學方案,與對微課程的開發工作。主要包括運用計算機技術編輯微課程教學的圖形文字,文本文字以及動畫文字等等,運用多樣化的計算機技術,結合微課程教學具體內容,目的進行視頻的制作。而且微課程的整個流程均需要得到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因此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3.1重視人機交互,微課程的設計需要在細節上做好深度設計。微課程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將某一個課程切分成多個小的專題,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教師應該在教材內容的細節上,注重突出教學的重點,制作微視頻,以提高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重視教學的二次開發,使學生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在人機互動中加深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能夠激勵學生對于學習產生興趣。3.2建設好微課程的交互反饋系統,有助于師生之間展開交流。若想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其次加強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監督,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濟寧學習,利用微課程中的搜索功能,及時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程中的賬戶管理及時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的疑惑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擴充學習的內容,在微課程的交互反饋系統展開師生交流,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3.3運用信息技術開發新型微課堂。現代社會中信息技術已經普及,每個學生手中都會有信息技術設備,促使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發生改變,學生可以利用移動通訊終端設備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將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視頻,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
4結束語
我們在論文的撰寫過程當中參考或者是借鑒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我們就必須要列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寫作也是有標準格式的,不是自己隨心所欲為了充數而寫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希望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借鑒參考。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胡鐵生,焦建利等。發達地區中小學教育建設現狀分析:以佛山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網。微課[EB/OL].
[4]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5]顧小清,顧鳳佳。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5):31-35.
[8]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展趨勢系統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胡鐵生。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剛,王運武,馬德俊,靳素麗。微型學習視野下的微課程設計及教學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31-35.
[3]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張曉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認知負荷理論視角下的微課程多媒體課件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20-25.
[5]鐘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26-33.
[6]余劍波,王陸。微課程設計的點鏈圈(PLC)模型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05):32-37.
[7]張曉君,李東哲,陳雷。微課程視頻制作中的注意引導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3,(08):105-107.
[8]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27-131.
[9]單從凱,王麗。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74-77.
[10]韓中保,韓扣蘭。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課設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1):53-59.
[11]鄭小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張靜然.國內外微課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實踐現狀[DB/OL].
[13]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32-34.
[14]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1.
[15]李桃。漫談低年級識字教學[J].讀與寫(下旬),2012,9(10)。
[16]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04)。
[17]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3.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楊九民,邵明杰,黃磊。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翻轉課堂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
[2]辛彬。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微課程的設計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3]李澤蕊。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行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5.
[4]韓佳佳。初中語文微課程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14.
[5]段連鑫,李國富。信息技術與小學識字教學整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2(7):6-40.
[6]林素華。計算機教學有助于小學低年級識字效果的提高[J].新課程,2010(7)。
[7]韓雪茹。小學語文微課程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8]趙小蕊。微課在銀川市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寧夏大學。2014.
[9]李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小學識字教學效率[D].寧夏大學。2013.
[10]呂婷婷。微型學習資源的設計與應用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11]高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現狀及實施策略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wi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is one of train objectives for students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English abstract is substantial compon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and is also difficult teaching content for related lesson. The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English abstract writing. The properties of English abstract is provided firstly. The common phrases are summarized. And teaching method is pres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much reading, practice and collective correcting.
Key words: writ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English abstract;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在各類本科生學科競賽、科技創新活動、課程學習以及畢業設計中,科技論文的撰寫是需具備的能力之一,而摘要是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英文摘要寫作能力的訓練是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難點之一。閆麗萍等分析了目前電子類專業英文摘要撰寫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將英文摘要寫作訓練貫徹教學過程的培養理念和具體的實施方法[1]。筆者在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教學以及指導本科生科創大賽、本科生畢業論文過程中發現,學生英文摘要的撰寫能力有待提高,同時也反映出本科生該項訓練的匱乏,需通過大量實踐提升該項能力。
本文首先總結了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的要點,對常用詞匯進行了匯總,然后從三個層面介紹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訓練的教學方法。
1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的要點
科技論文具有嚴謹性和科學性等特征,與一般的英文寫作存在一定的差別,其英文摘要特點可從以下幾點進行總結:
1) 運用的時態:根據論述的情況不同,可以分別選擇一般現在時或者過去時;
2) 語態:使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可根據摘要特點而定;
3) 人稱:可使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
4) 摘要中句子較長,結構嚴密緊湊。
在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有些詞語是常用的,現歸納如下,如表1所示[2-3]。
2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教學方法
針對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特點以及學習難點,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多讀、多練、集體糾錯的教學方法:
1)多讀:即以大量閱讀為核心的詞匯與句式積累。學生撰寫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出現的多數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此類文獻閱讀少,不熟悉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特別的,通信和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每天都出現大量的專業文獻,相關詞匯和專業術語只有經過多次的閱讀才能加深記憶。同樣,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模式與一般英文作文有區別。因此,要寫好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首先需要大量閱讀。為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練習資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初步建立了科技論文資料庫,目前科技文獻已有362篇,文獻多源自IEEE、Science Direct、Springer等常用文獻數據庫中的權威學術期刊和會議論文,涉及的主題為近年來熱點領域,包括深度學習、大數據、云計算、無線傳感網絡、神經計算、類腦計算、圖像檢索、視覺場景分析、生物信息處理等。這個文獻庫一方面可以用以訓練學生閱讀的文獻能力,同時,通過大量的閱讀使學生熟悉科技論文摘要的撰寫方法、常用詞匯和句式。今后我們會根據技術發展情況進一步擴展和完善文獻庫的內容,特別的,會增加部分經典電子版教材、專業公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報告、英文專利等,以適應課程教學的需求。
2)多練:此處指的是句子寫作訓練。句子是論文摘要的基本組成單元,為能正確撰寫科技論文的摘要,句子的寫作訓練是其必經之路。筆者在每次課中均給出2到3個常用句式,并布置相應練習題考核學生掌握程度。同時,我們初步建立了句子考核題庫,其中包括中譯英140道,英譯中128道。在課程的階段性測試中,我們通過隨機抽取題目的方法,利用句子考核題庫內容對學生進行測試。目前,該題庫內容在不斷更新、補充中。
3)集體糾錯:即針對句子或摘要寫作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集體糾錯。英文摘要寫作中常出現的錯誤包括:主謂語不一致、缺少主語、缺少謂語、時態不一致、語態使用錯誤、從句使用錯誤等[4]。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采用的是一起來找茬的方法,即寫作訓練后,進行集體糾錯,促進學生之間互查,同時鼓勵學生針對同樣的題目,給出不同寫法,以此實現摘要句式的豐富性。
以下是教學實踐中,部分練習實例,其中均包括了各類常見語法錯誤:
1)The paper compare the methods with the public data sets to explore which is the best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該句的錯誤在于主謂語不一致,主語是單數,謂語應改為compares。
2)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enormous developed.
該句的錯誤在于修飾詞enormous使用不當,該詞為形容詞,而此處需要副詞修飾謂語,可改為greatly。
3)Scientists have working on the solution of designing.
該句的錯誤在于謂語使用不當,應改為have been working。
5) This video is mainly introduce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該句中錯誤仍為謂語使用不當,利用了中文習慣直接翻譯,是學生常犯的錯誤之一。應改為This video mainly introduces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或者用被動語態: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video.
5)It changes the way interact with machines and make the application more convenient
該句中有兩處錯誤,第一個是way后面的非謂語,應該為to interact with machines,第二個是and之后的謂語make與主語不一致,應改為makes。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87-02
引言
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是一門用于驗證和測度的學科,是運用數學、統計學和經濟理論對經濟現象進行定量分析的社會科學學科。計量經濟學是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新型學科,雖然發展歷史較短,但應用十分廣泛,已經在經濟學科教學和研究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對計量經濟學的評價,如P.Samuelson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P.Henry稱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這一社會科學中的帝國主義;R.Klein評價在大多數大學和學院中,計量經濟學的講授已經成為經濟學課程表中最有權威的一部分。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確定為經濟學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之后,這門課程在國內普及開來。
計量經濟學雖然在中國普及的時間較短,但近幾年國內計量經濟學的發展特別快。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在本、碩、博課程中將計量經濟學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國內出版的教材不斷更新,研究中運用計量分析方法的論文比重持續上升。然而,實際教學當中計量經濟學卻是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特別是對文科背景的經濟學類學生來說是“難學”的一門課程。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進行漸進性的改革和探索,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本文擬對教學實踐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一)基礎知識薄弱
計量經濟學“教學難”的最大特征是文科背景經濟學專業學生們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眾說周知,計量經濟學是綜合性較強的一門課程,要求學生不僅對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良好基礎,而且還對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專業基礎課同樣要求良好基礎。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是導致學生們“難學”的直接原因。這個原因筆者認為主要來自于學生的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上對于大多數文科背景學生來說數學性質課程的學習難度較大,缺乏興趣,因此,沒有打好高等數學基礎。客觀因素是學校課程安排和教師教學質量的問題。在課程安排上,比如筆者所在大學以前開設的是統計學原理,并不是統計學。因此,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學到統計學領域重要的基礎知識。還有微、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類基礎課程內容并沒有學好,這主要來至于教師教學質量。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當中講教材內容之前,先利用兩、三節課復習統計學基礎知識,并在正文講授當中注意復習微、宏觀相關內容,與學生加強溝通一步一步地提高學習興趣和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差異
目前大多數課程的教學都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方式跟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的確具有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板書教學方式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特別是在數學推導過程當中板書的優勢就體現出來。有些學生甚至教師都認為推導過程并不重要,只想利用其結果,但不通過推導過程怎么能理解計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呢?沒有打好基礎就根本學不到更深的內容。筆者在實際講授過程中都試過板書和多媒體教學方式,雖然現在的學生都習慣了多媒體教授方式,但計量經濟學的講授當中板書教學方式還是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他們認為跟著老師一步一步計算,就能跟著老師的思路學下來,也能清理自己的思路。在多媒體教學當中也重視板書,有些圖形或公式通過板書重復說明,并利用大量例題解釋相關內容,因此,教學速度與板書教學速度相差無幾。通過實踐發現多媒體和板書教學方式的結合,以及大量案例的應用是與目前筆者在校學生們水平基本吻合的教學方式。
(三)課程安排與實踐
計量經濟學是強調理論和運用軟件的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課程。因此,實際教學由理論課和上機實驗兩個部分組成。由于學校的課程調整,我校計量經濟學的學時從32學時增加到48和64學時等不同學時。2006年筆者到校任教時開始這門課程的學時調整至64學時,但有時又調整至48學時。如果是32和48學時教學安排的話,就根本上不了實驗課,教學僅限于理論課的講授。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合理的學時安排是48學時理論課和16學時實驗課。48學時足夠講完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內容,16學時上機課也讓學生基本了解相關軟件操作。上機課安排開學第二個月開始上,第一個月主要講授相關理論,第二個月開始一周一次理論課和一次上機課。上機先利用兩節課講Excel操作,目的是要掌握Excel圖表處理的基本操作和運用數據分析功能的回歸分析操作。之后具體實踐STATA或者是Eviews等相關軟件的操作。
(四)論文不規范
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就是在實際研究中應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特定經濟現象。通過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或者是研究生學術月活動中的論文審查,發現計量論文中存在很多問題。第一,學生對模型的建立缺乏了解,容易把數學恒等式當成模型進行分析。這突顯學生們對計量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對各個要素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不足。第二,相關檢驗的問題上容易把原假設和備擇假設弄混,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與計量分析結果背道而馳。第三,采集的樣本數量少,而解釋變量卻很多,在自由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也做回歸分析寫出論文。實驗課當中曾經講過典型模型的推導過程,以及根據經濟理論建立模型的過程,但效果不佳,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項我們長期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強化基礎課程
通過多年的計量經濟學和其他專業課的講授當中感受到的最大困惑是學生們相關課程的基礎較弱。與高等數學課程不同,微、宏觀經濟學以及統計學、數理統計等課程是學院教師主講的課。筆者認為目前所在學院學生基礎課程的較弱原因,主要是學院對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和教學梯隊的不完善所引起。重視程度上筆者曾幾次提議要強化習題課,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相關課程的認識和學習。特別是在研究生課程安排上,要求基礎課程以年為單位設置課程,但都沒有得到體現。教學梯隊問題上開會時所探討的梯隊問題實際上并沒有落實,之前不管學生們的評價如何,基礎課程由老教授們壟斷。隨著擴招講基礎課的教師增加,但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學安排并不是按照學科出身來安排,而是出現互相搶課的現象。因此,要強化基礎課程,首先要提高教師素質,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學梯隊。
(二)建設案例庫
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和實驗課都離不開案例,通過案例加深與計量模型相關的經濟理論的理解,并提高學習興趣。國內有些大學已經編寫相關實驗課的教學指導書,并建立案例庫,這方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做得較好。筆者剛開始編寫教案時大量參考日本教材上的案例,每個章節都設幾個案例,重視通過案例來加深相關學習內容。只是理論課中的案例從樣本數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實驗課中缺乏針對性,因此,需要專門用于實驗課的案例庫。但案例庫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緊靠任課老師難以完成。我院能講計量經濟學的教師較少,難成立教學團隊或成立專門的案例庫建設小組。目前只能實行拿來主義,收集電子版教材發給學生,以此來彌補欠缺部分。數據整理和分析、案例的選擇等對我院來說一項長期工程。
(三)強化論文寫作能力
作為一種方法論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之一是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寫過計量分析論文的人都知道,剛開始寫計量論文的時候寫作難度較大,最好在導師的帶領下邊寫邊學習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但是受師資力量的單薄,還有教學中忽視相關問題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一直受到很大限制。無論是為畢業論文,還是讀研究生等長遠目標著想,必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筆者認為實際教學當中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講課當中選擇幾篇符合學生水平的相關計量論文,講解計量論文的格式、建模、檢驗和經濟現象的解釋等相關問題。第二,適當的布置課程小論文,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直到達到一定的水平。第三,通過學院組織的各種論壇和學術會議的積極參加,拓展學生的視野,圍繞會議中的題目進行討論,循序漸進地提高基本素養。
結論
自從計量經濟學在國內普及之后,其重要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國內學者對計量經濟學的研究也日益加深。但是由于普及的時間較短,很多院校存在教師隊伍的計量功底參差不齊,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摸索清楚了講這門課程的一般規律,相關基礎課程和實驗課的安排得到了強化。通過理論課學生們基本上掌握了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通過實驗課學習相關計量或統計軟件操作,能夠借助輔助軟件進行計量分析,畢業論文中運用計量方法的論文比重逐步上升。我相信,教師隊伍的不斷努力和相關部門的重視下,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會不斷完善,會涌現出更多的計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0,(1).
[2] 張益豐,周衛民.本科計量經濟學“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2).
[3] 彭長生.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與改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6).
[4] 李曉寧,石紅溶,徐梅.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6).
計量經濟學論文2400字(一):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論文
摘要:目前,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水平的發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數據爆炸性發展要求金融學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金融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計量經濟學作為培養學生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核心課程,新的歷史時期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金融大數據視野的責任。
關鍵詞: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金融理論;實踐結合
引言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非常強調應用性的學科,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門重要的課程,是應用型本科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近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人們已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核心課程之一,在當前教育新常態下,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也應該被重新賦予新的屬性。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問題
(1)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強調回歸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設及相關內容,但現代經驗研究強調因果關系。因此,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過分強調對隨機擾動項分布、異方差及自相關的長篇討論,顯得不合時宜,而對國內外廣泛流行的新穎工具較少提及,其結果是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應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現有課時安排等原因,教師教學過程中著重講授計量經濟學原理和方法,而輕視實際應用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中主要講授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對如何從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模型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討論得較少。(3)由于課堂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實驗課時,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運用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特別難以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金融數據建模與處理。(4)現有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缺乏將計量經濟學方法與金融數據相融合的缺陷。在課堂教學內容安排中,著重講述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沒有將計量方法與金融大數據的獲取與加工處理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導致多數學生具備一定的計量經濟學基礎,但面對查找和處理金融數據時卻束手無策。(5)已有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安排上,一般將經典的計量經濟學和現代時間序列方法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由于教學內容過多而教學課時有限,其結果是導致無法詳細講解金融時間序列部分,金融學專業學生對金融大數據處理及建模能力不強。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的優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學
豐富多彩又符合專業特色的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一方面能夠使理論知識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學重視師生互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為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計量經濟學教學案例的選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差異,多搜集一些與該專業密切相關的經濟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
就金融數學專業學生而言,在為這些學生開展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時,需要注重將金融理論和具體的金融實踐知識緊密結合起來,以此來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方法來研究金融相關實踐問題。金融市場相關實踐知識更傾向于股票投資和資金資本等的利用,不能僅僅依靠消費-收入這一知識以偏概全,這就要求計量經濟學老師在為金融數學專業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時,需要拓展到相關金融領域,通過講解相關金融理論和具體的市場實踐數據來開展課程教學。
(三)“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提高金融專業本科生金融大數據處理能力,改善教學效果,擬重點對《計量經濟學(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為了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方法“重在教,逼學生學”的缺陷,我們將使用“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是計量經濟學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模式(楊汭華,2005;黃佐钘,2008;張玲,2014)。與傳統的案例教學不同:(1)項目強調針對金融大數據開發相關案例,并以“微課”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能激發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學習的興趣,更加生動和直觀地將金融大數據處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案例+微課”模式能對課堂教學形成有效補充,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外通過“案例+微課”進一步鞏固與提高課堂知識。(2)傳統計量經濟學經驗案例強調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應用,重點介紹數學與統計技術,而忽視其內在的經濟問題與變量間的內生關系。項目強調以真實的金融大數據為載體,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關系的討論,從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現實。因此,相比于傳統的案例分析,項目經驗分析更接近現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實用價值。
(四)完善考核體系
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考核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可以嘗試采用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課程論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課程論文可以與學生的畢業設計結合,突出學生所在學科屬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不能將試卷考核的方式拋棄,例如可以將紙質試卷改為上機考試,增加操作題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會提高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強化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縮影,只有明確清晰教學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重點解決好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支撐引領國家創新發展能力的問題,才能提供更多有選擇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競爭力的本科教育,開創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發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電力建設在不斷的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電力的發展,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將推動電力工業的進步。處于新時代的電力企業需要具備超前的思維與意識,在外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備清晰的預判,在內要做好企業內部的管理建設,針對未來長遠發展制定科學的規劃。要做好這幾點,就離不開對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經營管理的分析以及數學建模工具的運用。本文選取2001-201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社會用電量數據以及典型電力企業華電國際年度報告數據,分析了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與外部經濟環境以及企業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首先從時間序列非平穩角度出發,利用協整理論并通過單位根檢驗以及協整關系檢驗對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建立了長期均衡模型。再對模型進行短期誤差修正,在證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礎上,利用所建模型對提升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進行實證分析預測。最后對以華電國際為代表的中國電力企業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結果表明,對華電國際而言其供電成本、管理與財務及人力資源成本的完善對其經濟效益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其短期內經濟效益主要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全社會用電量需求的影響。該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為其他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預測,對企業未來的管理決策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管理決策
經濟研究的方法在于總結典型的經驗特征與收集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經濟研究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的可驗證性,即能否通過數據實證檢驗相關的經濟理論與經濟模型來解釋事實,并預測未來的經濟變動趨勢以及提供科學的政策建議。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則猶如硬幣的雙面,從不同的角度為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基礎。計量經濟學以實際經濟數據的建模與分析為主要研究對象。當實際數據不可得,或實際數據過于復雜而導致因果關系不易梳理時,實驗經濟學則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通過可控的實驗數據代替實際數據,成為實證經濟分析的又一個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論概述
協整的概念是由恩格爾一格蘭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協整與誤差修正,描述、估計與檢驗”中正式提出的,協整的基本思想認為,盡管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中的每一個都是非平穩的,但他們的線性組合可能會相互抵消趨勢項的影響,使該組合是平穩的。這一理論的提出為經濟時間序列分析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對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之所以協整理論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與一協整理論所具有的深厚的經濟學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
(一)非均衡博弈論框架的建立和實驗驗證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論及其應用的基礎。納什均衡以及相關均衡的概念過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內容,其定義為每個博弈參與者的策略都是在給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優反應。顯然這種均衡的定義內在要求每個博弈參與者在決策信念上達到均衡,即每個參與者對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確的信念。在過去的研究中,經濟學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從而做出對參與者行為的預測。盡管在一些博弈場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是準確的,但在多數情況下實驗經濟學研究結果表明博弈參與者的行為會系統性地偏離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由于來自實驗經濟學數據對原有理論框架的挑戰,經濟學研究人員逐漸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并且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收集數據來檢驗這些新理論。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的核心在于繼續假定博弈參與者在決策時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棄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強的理性假設。
(二)ECM誤差修正
通過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協整關系的一系列變量會對應一個包含誤差修正的表達形式。可以進一步通過誤差修正來研究華電國際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具體而言可根據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論,逐步剔除從三階滯后變量及誤差修正項開始的不顯著量,從而得到最終的誤差修正模型:(見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協整回歸厚的一階滯后誤差,括號內的數字代表不拒絕相應零假設的概率。從該方程式以及統計結果的數據可以發現,文中所進行的統計檢驗在置信水平上表現顯著。這一結果也證明了文中構建的誤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圖中給出了LY的實際數據與擬合結果以及殘差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協整以及誤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較為理想的結果。
(三)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常用的回歸分析中,當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時,常會對模型估計的準確性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建模的過程中,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以及消除多重共線性問題是很重要的環節。部分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存在對多重共線性問題處理不恰當的現象。某篇研究股權激勵對盈余管理影響的文章,以計量方法中的回歸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單純依靠方差膨脹因子VIl的臨界值,來判斷出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便直接將模型中的其中一個變量刪掉。模型中是否應該包含某個解釋變量,應該以實際經濟理論分析為基礎,不能單純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來判斷。
關鍵詞 翻轉課堂 高職院校 研究述評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6
Abstract Lots of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qui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model,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so on. Though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of great value, there also exist some deficiencies .So the research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emerg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the terminal learning software ,so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addition, we can combine it with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small-class teaching reform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 the flipped classro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review; development trend
1 翻轉課堂概述
1.1 翻轉課堂的含義
翻轉課堂,英文為The Flipped Classroom,有的學者也將其譯作顛倒課堂、反轉課堂等,但其中最常見的譯文是翻轉課堂。關于翻轉課堂的概念,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是從n前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課上討論交流,課后鞏固練習的角度闡述翻轉課堂的概念。因此,筆者將翻轉課堂定義為借鑒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支撐,對課堂與課外教學時間進行重新調整、分配與運用而構建起來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
1.2 翻轉課堂的起源及發展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認可度極高的教學組織形式最早是從可汗學院開始的,它推動了翻轉教學在全球范圍的發展。在2011年7月的美國翻轉課堂大會上,很多學者指出,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從課堂的主宰者成為了指點學生發展的導師;教學內容通過視頻被保存了下來,學習者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復習;這種模式融合了單純講解和建構主義學習理念。2012年4月,在美國的翻轉課堂大會上,與會者通過展現翻轉課堂模型圖和普遍適應思想的構想圖,向世界展現了翻轉課堂這種全新的教學方法的本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逐漸在美國開始流行并引起狠多人的爭論。
在我國,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教學方法,但被稱為高效課堂。典型的例子是山東杜郎口中學在1998年所嘗試的杜郎口教學模式。
2 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現狀
國內文獻研究主要采用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有關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以“翻轉課堂”作為檢索詞在“篇名”中進行精確檢索,經過檢索發現國內的有效文獻自2012年算起,搜索年限截止到2015年12月,并將會議、報紙、訪談等不符合要求的各類非學術文章剔除,共檢索出期刊2286篇,進而以“高職”為篇名在結果中搜索,共搜到相關期刊259篇;碩士學位論文102篇,“高職”題名的3篇。具體年份和論文研究數量見表1所示。
表1數據顯示我國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最早是從2012年開始的,到2015年12月為止,共有2286篇期刊論文、102篇碩士學位論文,說明我國對翻轉課堂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并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在2015年增長速度最快,研究成果最多。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相關研究數量見表2。
表2數據顯示明確運用翻轉課堂作為篇名,對其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最早始于2013年,并在2015年呈較快的增長速度,其中期刊論文研究數量較多,碩士學位論文研究較少。通過對文獻內容展開分析,總結出學者們對于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現狀如下:
2.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本文通過對260多篇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發現,此類研究是從探索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模式開始的。較早對翻轉課堂與高職教育的結合模式進行分析總結的學者是結合高職教育的基本特點,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三大步驟:課前新知識的學習及檢測,課上討論及教師輔導,課后教師對問題的反饋及知識加深。但這種教學模式可能會面臨學生的內驅力不足等諸多問題。隨著課程建設及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結合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學者提出了“混合式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首先建立空間課程資源,根據社會和企業的要求構建課程內容,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要求選取實用性強的學習內容和資源。隨后將課程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將其分為自主學習和進入課堂講解兩部分。然后根據分類的課程資源給學生分配學習任務,一半利用網絡學習,另一半則在課堂由教師講解疑難知識點。近來,隨著移動學習終端的普及和二維碼技術的發展,有的學者開始探索將所有的相關學習內容和操作方式轉換為二維碼附到書本知識后面,當學生對書本知識點存在疑惑時可以隨時掃描二維碼進行學習,解決疑惑,這不僅節約了課堂學習時間,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踐行著因材施教。
2.2 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通過文獻分析發現,較早對翻轉課堂進行研究的文獻都主要從翻轉課堂的可行性研究、開展情況等方面研究如何將其應用于實踐性較強的高職教育之中。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在高職教育中最早應用翻轉課堂的是實訓類和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和全校性的公共課程,李愛紅教授最早對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實證研究,在該門課程中她運用了微課程教學模式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通過建立碎片化的知識體系、任務驅動式的實訓體系、養成學生職業能力的項目體系以及面向過程的形成性考核體系來實現課程完整教學過程。其他很多學者都曾嘗試在“大學計算機基礎”、“基礎會計”、“證券投資分析”以及很多實訓課程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2.3 翻轉課堂在實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實訓課程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制約著實訓教學質量和進度,很多寶貴的課堂實訓時間都用于了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大大減少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訓時間,難以實現實訓教學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實訓課程的這種困境,翻轉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大大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與導向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相結合,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體,實現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值得高職院校在實訓課程中適當推廣和普及。
通過知網文獻分析發現,對于在高職院校實訓課程中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還比較少,主要是借鑒傳統理論課程教學的方式,沒有完全貼合實訓課程的需要,但細細分析學者們的觀點發現,他們大都認同實訓課程更需要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實訓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大多數學者在作相關研究時都是以相應的實訓課程作為案例進行分析。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基于文獻分析發現,學者們越來越注重如何做好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并結合新興的信息技術,如慕課、微彈幕等,改善課堂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論證翻轉課堂是什么,為什么要用翻轉課堂的階段。
3 高職院校翻轉課堂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發展,互聯網+教育的公式也被廣泛認同和應用,互聯網+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將會使未來一切教與學的活動都圍繞互聯網發生巨大的變化,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都將在互聯網上進行,線上實現知識的成型,并對線下的活動形成必要的補充和拓展,線上線下相互補充。
現有關于翻轉課堂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的研究,雖然對于今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有較高的研究意義和價值,但是也不難發現,現有研究還處于探索和借鑒階段,很多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論證和理論總結階段,研究成果主要以論文為主,實踐應用性和系統化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作為教學模式研究和課程教學改革創新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方法,對高職院校翻轉課堂應用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已有的教學模式,對今后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可以為在高職院校中實踐翻轉課堂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因此,為了促進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緊跟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今后的研究與實踐應注意結合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和終端學習軟件,實現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靈活應用,促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此外,尤其是在高職院校實訓課程中運用翻D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也應該根據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效果,采用分層教學和小班化教學的模式,彌補傳統實訓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并不斷提高實訓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愛紅.翻轉課堂的微課程改革在實訓課程教學中的實證研究――以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為例 [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61-64.
[2] 彭耀峰.國內翻轉課堂研究現狀述評[J].亞太教育,2015.7:123-124.
[3] 鄔錦錦.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高職教學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4:86-87.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
一、選題緣由
1984年,廈門大學獲得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過了30年的歷程。學位論文是傳播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普及學科知識的重要資料,統計分析一個學科以往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該學科發展的歷程,明確該學科未來的研究方向,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重點。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的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對高等教育學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二、選題概況
以高等教育學實力最強的14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2所(廈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師范類院校8所(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綜合類院校4所(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這14所高校均擁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較高水平。
選取“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網絡檢索,學科專業名稱為“高等教育學”,檢索時間段為“2010-2014年”,學位為“碩士學位論文”,以這14所高校為學位授予單位,經過兩個論文庫的比對和篩選,去除重復的論文篇數,檢索出共1056篇碩士學位論文,其收錄情況如表1所示。
在所選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作者最后入學時間是2011年,該年全國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16個。其中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近5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為0,因而本研究未對這兩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
三、選題領域分析
將所選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研究領域分析,所借鑒和參考的理論或分類標準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學七要素說,即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反饋、教師等七個要素。如,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高校課程教學和科研是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二是參照《高等教育研究》編輯部關于高等教育學雜志的分類標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基本理論、教育體制與結構、教育經濟與財政、院校研究、民辦與職業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與教師發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課程理論與教學改革、學生工作與學生事務、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史、國際比較高等教育等基本欄目。三是受陳學飛分類方法的啟發,并借鑒趙蓯蓉有關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的劃分法,對1056篇高等教育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得到如下分類結果及主題釋義表。
原則上每篇論文只統計到一個主題中,如果研究內容涉及兩個主題,則以比重較大的主題為準。
按照本研究的統計標準,對近10年刊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進行數量統計,并按照數量多少進行排列,刊載論文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見下表。
第一類是大于10%的主題,有高校課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總計比例為51%,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類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題,有高校學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總計比例為38%;
第三類主題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別是高校教師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總計比例為11%。
通過對CNKI和萬方論文庫數據庫中有關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分析,可以明晰當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重點所在,為今后碩士研究生選題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關鍵詞:微課;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作用
近年來,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已成為外語教師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日益普及的今天,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應運而生,它不僅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也是教師教學實踐和專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如何利用微課提升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反思能力,對于高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學質量提升意義重大。
一、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開始受到外語教學研究者的關注。Perry提出,“教師發展意味著教師個人在專業生活中的成長,包括自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教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寬和升華,以及對自己在課堂上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意識的強化”。[1]Johnson & Golombek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對教師現有知識、信念和實踐的不斷重構,而不只是吸收新興理論或知識方法”,[2]而“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與一般意義上教師專業發展有著基本相同的內涵”。[3]
綜合以上觀點,外語教師學習和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產生困惑,自我思考、學習,改善行為,得到發展的循環往復的過程。[4]相比于其他專業,外語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存在較高的要求,因而,在專業教學能力發展的同時,外語教師需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發展其專業技能,表現專業道德,三維度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專業化。
目前,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如“構成中青年教師比例較大,在經驗上有所欠缺”,“在教學理念上缺乏反思與協作意識”,“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特別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素養薄弱”,“科研意識與能力需要提高”及“職后培訓與研修體制不夠完備”。[5]微課(Microteaching)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被列為當前最有前景的現代教育技術之一,為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視角。筆者將通過分析微課的內涵特征,探討微課與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關系,分析英語微課的制作過程,揭示微課在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促進作用,針對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實施策略。
二、微課內涵
(一)概念界定
焦建利提出:“微課(Microlectuer)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該定義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微課的主要特征屬性,即“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并且強調微課是在線教學視頻。[6]黎加厚定義“微課程”為“時間在2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強調微課程除了包括教師講授教學內容的微視頻,還要包括學習單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微課程主要使用微視頻作為記錄教師教授知識技能的媒體,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如音頻、PPT、文本等)格式的媒體,不一定局限在微視頻格式。[7]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2014)則提出微課是為了提高教和學的效率,教師就某個知識點或某種微技能開展的一般不超過10分鐘、能夠自成一體的教學活動,突出強調了微課對于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第一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作品評審標準》則要求參賽作品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時長為5-10分鐘的微課視頻、教學設計方案、教案、習題、課件(PPT)等輔助材料,更關注于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創新與設計。
(二)微課特點
微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微”:“形式微小”,“內容微少”,但卻能從“微小的形式”和“微少的內容”中見到“大”,見到相對獨立的主題和完整的結構,能見微知著。教師如何能做到教學時間“微”、內容“微”、容量“微”,關注的現象“微”、策略“微”,以微見大,這一過程無處不體現教師的專業技能與教學情感投入,亦是教師專業能力得以發展的過程。
三、微課與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相較傳統課堂,“微課”作為一種以微視頻為載體、由多種資源有機構成、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教學資源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實踐價值,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具有深遠影響。[8]
(一)微課有助于教師專業知識的創生
知識的創生就是通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變換,使得知識的量與質發生變化的螺旋循環過程。微課具有空間的隨意性,方法手段的多樣性及資源的豐富性,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外空間的轉換,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將難以言明的知識,通過圖像、聲音、文字進行表征轉化為顯性知識,實現顯性知識的默會化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有機統一,實現靜態知識與動態知識的轉化,教師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與滲透過程中實現專業知識的創生。另外,高開放度的教學空間更能使教師發揮教學創造力,激發更高的教學熱情,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資源的使用,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思維,提升教研水平。
(二)微課有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轉換
教師專業能力包括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微課給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為了講好一節微課,教師會從選題之初進行聚焦,認真思考、反復篩選重點、難點或考點,進而完整地設計一節微課,并要熟練掌握課件制作技術以及錄屏軟件等微課制作技術,寫出教案,合理制定考核方式,極大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技能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素養。此外,微課具備可以進行廣泛交流的特點。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觀眾”的及時點評和反饋總結經驗,有針對性改進教學,不斷優化自身教學實踐行為;另一方面,由于微課打破了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并需要整合資源技術,從而大大驅動了聯合開發微課的合作教研形式,能夠促進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激發出的火花能夠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并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三)微課反思
微課為教師提供了獨特的反思平臺,它將教師置身于微課實踐與微課觀摩的情景下,對自身和教學活動進行不斷審視,始終處于“分享-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系統中。微課的反思是在視、聽的情境下發生的,是一種動態的、多元化聲音的反思,教師通過對微視頻的觀看,在視與聽中回顧自身教學經歷,豐富個人教學實踐性知識,反思獲得教學靈感,指導下一次教學實踐,在動態循環中實現教師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微課設計制作參與的多元化、微課反饋的多元化,教師的反思必定是立體的多元化的,可促使教師逐步實現由“經驗性”教學向“反思性”教學的過渡,實現由“新手型”教師向“智慧型”教師的晉級。
四、英語微課制作與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一)英語微課制作(以參加河北省第一屆外語微課大賽作品為例)
文秋芳從選題、目標、過程、方法、語言五個方面提出了外語微課的評價標準:微課選題應小而精,應用性強;教學目標恰當,成效明顯;教學過程應微而全、深入淺出;教學方法應新穎生動,理念清晰;教學語言應規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英語教師應該從這五個方面的評價標準設計英語微課并評估已設計好的微課。
以筆者為主的教研室3人團隊參加了2014年河北省第一屆外語微課大賽(英語專業組),3人均為第一次制作微課。為準備此次大賽,團隊派出1名教師參加省教育廳舉辦的外語微課培訓,從微課理念,設計及技術制作方面進行了系統學習,進而與團隊進行分享。經過頭腦風暴,仔細篩選,團隊選定“How to Choose a Graduation Thesis Topic”為微課選題,因為通過日常教學發現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問題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繼而確定教學目標為“Students are Able to Choose a Proper Graduation Thesis Topic”。接下來的難點就是如何通過微課設計來實現該教學目的。經過3人反復推敲與改進,考慮到畢業論文寫作的學術性、教學對象及團隊技術水平決定采用微課模式中的“無極模式”,即:教師不出鏡,以呈現內容為主,制作PPT,通過錄屏軟件進行旁白解說,考慮講解的趣味性,將課程內容設計于畢業季場景,畢業論文選題階段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的探討,以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過程為學生為選題而困惑,向指導教師詢問意見,導師給出選題總體原則與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向,引導學生進行選題,設計學生擬出5個同方向題目作為例析,但都存在一定問題(過大,過窄,過酷,過敏感,過淺),由導師講解否定理由,通過反例引導學生選定合適選題,繼而總結。在腳本撰寫后,采用Camtasia Studio進行錄屏,進行聲音與PPT畫面的合成。制作完成后,邀請學生觀看,根據反饋進行反復改進,包括教學設計,聲音與畫面的同步,PPT的制作,講解語言的準確度等;在教研室活動中邀請同行教師觀看,再改進;在專家來校講座后的研討中再次請教后持續改進,最終向大賽組委會提交時長為7分鐘的作品。
團隊在參賽后反思,發現微課給教學帶來了新變化,如下表:
通過全程參與此次外語微課大賽,確確實實調動了團隊的教學創造性與教學熱情,充分發揮了團隊的協作能力,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通過反復的課堂設計提升了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也通過制作PPT與學習錄屏軟件增強現代化信息技術素養,自我效能感大大加強。如果是日常教學中,教師還應精心設計好任務學習單,準備好發展高級思維能力的學習資源,設計好主題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形式,隨時準備好指導有困惑的學生,這一切都將推動英語教師的轉型,都將帶來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的轉換。
(二)微課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教師是微課的開發者,也是專業發展的最終受益者。微課能夠切合教師職業的領域特征,整合多種傳統課堂研究途徑與現代教師培訓模式,突破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針對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進行微課培訓。培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參加前沿英語微課技術的培訓研修,通過系統學習,參加研修實踐,實現專業發展;另一類是利用已有英語微課資源庫,進行觀摩學習,分析總結聽說讀寫譯英語技能課程的實現方式,借鑒有效教學設計,指導自身教學,同時可以提出改進建議,及時反饋,促進觀摩教師與共享微課教師的專業發展。
2.進行微課反思。教師可以通過回放錄像直觀地發現課堂各種要素的優點和不足,有效地開展反思構建,包括自己對教學目標定位的反思,對教學內容的科學反思,對教學手段和技巧的反思和對教學評價準確性的反思。特別是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制作主講課程微課,分項技能練習及綜合技能演練提高教學技能,通過反思不斷改進,很快提升綜合教學能力。
3.開展微課研究。當前微課如火如荼地開展形勢為高校英語教師提供了科研新機遇,高校外語教師應以微課為抓手,以教科研為契機,以微課研究促進外語教育教學,積極開展外語微課教學與實踐,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與學術水平。
4.構建校內微課學習共同體。校內微課學習共同體相對較易構建,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由4-5名教師組合,其中至少要有1名教師具備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素養,共同體成員要共享微課資源,共同開發外語微課資源并進行共同反思與持續改進,每個學期可以選一門外語課程做系列微課,或就各成員主講的專業課程里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制作微課,共同體成員分工協作,增強認同歸屬感,實現專業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Perry 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London:Kogan,1980:183.
[2] Johnson K.E.& Golombek P.R.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87-406.
[3] 賈愛武.外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5,(1):61-66.
[4] 吳一安.Aspiring after Continued Teacher Development-A Studyof Effectiv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J].中國外語,2005,(2):67-69.
[5] 燕芮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實證研究―以教師實踐與反思為例[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1.
[6] 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關鍵詞:微課;微課件群;TTS
碎片化學習方興未艾,而微課(micro course)是以微視頻和音頻為載體,圍繞單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件群是由一組涵蓋某一學科或課程全部知識點的微課件的集合。微課是碎片化學習的基礎和特征,目前全國各高等醫學院校都在進行微課的建設。微課件是微課的載體,目前國內外還沒有關于微課的標準,微課件制作的技術還不成熟,微課件的制作技術嚴重影響微課的質量。
一、微課件的制作
微課件是微課的載體,其本質是一段微視頻,包括三個要素:知識點、視頻和音頻。微課起源于2009年,美國可汗學院的Salman khan將制作的用于數學教學的小視頻上傳至YouTube EDU頻道,此即最早的微課,此后迅速擴展至全球的教育界[1,2,3]。微課的制作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教學設計(包括確定微課的教學主題、選擇微課知識點和制作微課的教學課件),二是微課件的制作(包括視音頻錄制和后期剪輯)。微課件的制作有視頻拍攝式、屏幕嚷際健⑷砑合成式,其中PPT錄屏方式因方法簡單,成本低,應用最為廣泛,而軟件合成方式視頻質量好,但技術復雜程度高,應用最少。無論是何種方式,均使用講解人的原始語音,未見有用文本到語音(text to speech,TTS)技術代替人進行標準普通話講解的報道[4]。
二、TTS語音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TTS技術最早起源于英文的文語轉換系統的研究,現在已經發展到幾乎每一種語言的文語轉換。中文文語轉換技術研究起源于1958年,現在較為成熟的有科大訊飛、捷通華聲、IBM、Microsoft的中文TTS系統。中文文語轉換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交互式語音應答、盲人閱讀和自動交通指揮[6,7]。但至今,關于如何將TTS技術融合到PPT中,結合TTS技術和PPT錄屏技術制作標準化語音的微課件,至今未見報道。
三、利用TTS制作標準語音微課件
2015年1月到7月,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第3版編委會在建設臨床生化檢驗微課群資源時,提出了采用TTS技術實現標準語音微課件的需求。根據這個需求,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第3版編委會研究了標準普通話-Camtasia studio PPT錄屏(mandarin-Camtasia studio PPT screen capture,MCP)微課件方案,該方案采用PPT錄屏作為視頻來源,PPT語音工具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PPT講解詞作為音頻的來源,用Camtasia Studio 同步采集視頻和音頻,制作出高質量的標準語音微課件。MCP微課件方案的核心技術是一個PPT插件,其功能是在PPT播放時,采用TTS技術自動同步朗讀對應PPT頁的講解詞,產生標準的普通話音頻。這項技術對于大規模微課群建設尤其重要。在大規模微課群建設的過程中,如果采用PPT講解人原始語音作為音頻來源,不同作者的普通話水平和方言的差異,會嚴重影響微課群的質量,PPT語音工具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第3版編委會已經將MCP方案應用到臨床生物化學微課群的建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課件制作技術的最新進展是聯合應用Camtasia
Studio PPT錄屏和PPT語音工具,產生的微課件具有高質量的視頻和標準的普通話音頻。MCP已經初步應用到檢驗醫學的微課群建設,有待進一步推廣到醫學教育的全領域。
四、結構化的標準語音微課件群的制作
將以臨床生化檢驗課程為研究目標,采用MCP微課件構建方法,實踐探索臨床生物化學課程的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的建設。具體的研究路線是:知識點分析->每個知識點作一個標準普通話語音微課件->按“章-節-知識點序列”,組織為結構化微課件群。詳細實施路經見圖1。
1、知識點分析與知識點列表
選擇教學資源建設較好的臨床生物化學課程作為結構化微課件群建設的目標。參照醫學檢驗檢驗課程標準、全國衛生資格考試大綱作為知識點確定的依據。知識點按照“章-節”排列,節內的知識點按照教材內知識點的先后排序。知識點列表按照“章-節-知識點序列號”進行編排。
2、教案設計
參照各高校課程的教案質量標準進行編制。因微課的自身展示的形式受限,展示的時間相對短暫,微課中的內容小可能非常全面和細致,那么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或者想更進一步了解課程內容時該如何解決昵?教案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教師可以將微課配套的教案一并上傳,因為教案自身小會受到篇幅和時問的限制,所以在教案中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點做最詳盡的解讀和闡述,可以把教案看作是教學的輔助資源。
3、腳本設計
在MCP模型中,微課腳本包括PPT課件和講解詞兩部分。PPT課件的編制參照右江民族醫學院醫學檢驗學院多媒體課件質量標準進行編制。PPT中的動畫全部設計為“上一項后自動播放”,以實現微課視頻錄制自動化。講解詞錄入到PPT的備注頁,并參照“PPT語音工具使用指南”進行訓練,并保證與動畫同步。
4、試題/練習設計
將臨床生化檢驗課程中進行知識點標記。每個知識點,選擇20題錄入到ISpringQuizMaker中,其中只選擇多項選擇題和對錯題。并且將每一題的解析,錄入到ISpringQuizMaker的“Feedback&Branching”項。
微課專項題型的訓練這不僅對學習者的臨床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木技能提出了高要求,也是對學習者對課程的學習成果的檢驗。因此,針對臨床生化檢驗課程的學習同時穿插臨床生化檢驗微課學習后的專題訓練和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5、知識點講解視頻的錄制
按照Camtasia Studio的說明書和PPT語音工具使用指南進行錄制。錄制的內容為PPT播放的屏幕。微課錄制的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做到真實化,微課的展示時間相對較少,需要在短時間中讓學習者迅速掌握某一章節中的重點知識點或某項技能,則要求講解者要選擇非常典型的教學例子進行教授講解錄制,在講解時在重點難點等的詞、句知識有所傾斜,注重語氣的加重,強調等以達到微課錄制效益優化。
6、交互式測驗視頻的制作
交互式測驗視頻的制作具體的制作方法按照ISpringQuizMaker的說明書進行基本的操作。交互式微課程有利于打破傳統固化的課程資源結構,有效實現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課程資源的可用性。
五、結構化的標準語音微課件群的移動課題
近幾年來高校開展的移動課堂教學探索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一種重要嘗試,效果十分明顯。移動課堂即是以網絡應用為主要平臺,利用于機等移動設備和移動互聯網的支持,高校教師通過將其制作的網絡課件上傳于平臺供學生瀏覽或下載學習,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或微信群聊與學生進行及時溝通、交流,輔助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擴充課堂知識點的新型教學方式[8,9]。
已有在微信等網絡平臺的移動課堂,且有相關的研究和成果。
一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的移動網絡學習平臺,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可以得到較好地滿足繼續教育學習者的需求,因為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更多成人繼續教育者學習學習時空碎片化的特征。
在建設有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的基礎上,利用于各類網絡學習平臺,構建一個移動微課課堂可以有效逾越因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影響繼續教育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障礙,更好的滿足各類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的需求。建設路徑見圖2。
1、微課資源整合上傳各類學習平臺
信息資源整合是一個連續的進程,隨著技術的不斷變革、微課資源的更新替換、用戶不同需求的改變,臨床生化檢驗微課件群的信息資源需要進行維護和重新整合。利用微信、自主設計學習網站等網絡平臺,將微課視頻資源整合上傳,進行合理的分類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的網絡臨床生化檢驗微課移動課堂。
2、保護結構化微課件群知識產權
在搭建各類自主學習網絡平臺中,平臺為學習者提供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資源共享,在提供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資源共享前應向使用者進行知識產權聲明。聲明平臺學習者只能出于個人研究和以個人學習為目的進行使用,不得出于任何商業目的,防止大量非法復制。
除此之外,對于教師制作的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資源要通過采取各種技術手段,如學習者使用權限管理、微課件logo水印、密鑰技術、IP地址限制等,以保護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制作團隊的知識產權。只有制定和執行相關的保護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知識產權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切實保護教師參與平臺資源整合的積極性,保證結構化標準語音微課件群資源整合的可持續性,既能滿足各類學習者隨時隨地隨身學習的需求,又能保護培訓學校的視頻不會非法播放。
3、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r形式則以理論考試為主,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成績,這樣的評價相對效果單一,特別是相對高等學府教育的學生也比較片面,如此并沒有體現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綜合性的比較。與此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質量的也只有常規的幾項。微課制作質量和微課教學效果的好壞離不開學習者和廣大教師學生的評價反饋,建立完善的微課教學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的推進課堂模式以及授課內容的創新與改進。建設路徑見圖3。
基于TTS的結構化的標準語音微課件群構造、利用,將TTS技術融合到PPT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實踐探索結構化的標準語音微課件群建設,以醫學專業課程為例,運用到其他專業領域,促進微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 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胡鐵生,黃曉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15-18
[3]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13.
[4]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014,24(2):5-13
[5]DH.Klatt,Review of text-to-speech conversion of English.Journal of the Ae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82(3):737-793,1987
[6]張大軍.漢語文語轉換系統HJ_TTS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現.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2000.
[7]李大筠.TTS在辦公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關鍵詞]計算機;教育;綜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0)05―0054―05
新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已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無論從教育的管理、教學、學習,以及對外交流與教育資源的獲取,都已離不開信息通信技術。此外,借助于技術進行學習,也正成為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它不僅僅是手段和方法的變革,更是涉及到了教育觀念、模式、體制等的各個方面的挑戰,計算機教育應用的研究同樣也面臨和經歷著理論與實踐的創新,2010年全國CBE學會年會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召開的。
一、專家視點
本次年會的專家報告分為特邀專家報告和大會主題報告兩部分。從專家報告的內容綜述看,大會的特邀專家的報告主要折射出專家對于計算機教育應用現狀及未來的相關問題的反思,觀點高屋建瓴,緊扣大會的主題。
1.數字互動教室――未來課堂的方向
現有的課堂教條化、模式化、單一化、靜態化的特點已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教學的需要,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我們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重構,數字互動教室是未來課堂的方向。何積豐院士的特邀報告“數字互動教室――交互式電子書包”,正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何院士圍繞由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的“數字互動教室”項目,指出當前應試教育模式培養的人才已經嚴重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教育資源地區差異“貧富分化”擴大,對優質師資爭奪也日益激烈,教育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傳統教育的壟斷特性導致平均教育水平難以提高等社會現象,數字互動教室項目的意義在于把學校的信息化推進到核心階段――課堂教學。他認為數字互動教室追求的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設備的更新,而是著眼于課堂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提升,教材呈現形式的更新。數字互動教室項目為學校的素質教育及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信息支撐平臺,充分發揮互動過程和自主學習對教學的提升作用;促進教育的公平公正,實現包括名師、優質課件與教案在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電子書包實現了多本合一,實時交互的電子課本將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與效率。他指出,數字互動教室項目是一個實現學校課堂教學信息的系統性改革方案,是一個綜合教育、科研、出版、產業各方面協同作戰的大型信息化工程。數字互動教室也是對傳統課堂的革命性變革,推動教材的表現形式與教學方法的重大革新,將大大促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生動性。
2.基礎教育信息化――從跨越到革命
基礎教育信息化是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業已進行了10多年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多成績,也面臨著很多新的問題,下一步該往何處去?這可能是許多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央電教館王曉芙副館長的報告“基礎教育信息化――從跨越到革命”給與會者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十年來在課程開發、教學環境建設、學習資源開發、課程整合、教師專業技能發展、農遠工程等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目前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偏差,要克服傳統的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盤、庫、網”的建設問題,而應提升到學生的信息素養上來。報告對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涉及的10個重大項目,即所謂的國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從“班班通”、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信息技術學科建設、教材的開發以及模式的推廣、教研的興趣與引導、數字化服務體系建立中的技術支持服務、學生學習平臺的開發和學生學習資源的開發等做了一些介紹,并指出這些項目將給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帶來了很多機遇。當前和今后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要在觀念認識上找差距,在課程整合上下功夫,在信息系統上做文章。基礎教育信息化給教育帶來的不僅是要跨越,而是實現教育的革命。今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育變化路線圖,是教學――學習――體驗――成長――沉浸……認為我們現在應該要超越教學這個階段,重點關注把信息技術在學習階段的應用,進而去關注學生的體驗、成長。
3.開源――高校資源建設的未來之路
高校教育資源建設問題一直是高校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關注的問題,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精品課程亦成為高校教育資源建設的一個重點。資源的共建共享或許是解決目前高校教育資源重復建設,資金、人員、技術瓶頸的一種有益嘗試。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任友群教授報告“大學的‘開源’何以可能”則與會者分享了他作為一個學校分館信息化工作的領導,以及作為一個教育技術專家對于高校教育資源建設的看法。
任教授在對當前國內外著名機構的開源情況(如麻省理工學院的OCW、英國開放大學的OPENLEARN項目等、日本的開放式課程同盟“巴黎高科”的ParisTech OCW項目)進行了比較的基礎上,提出國際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特點在于頂尖大學的介入、核心課程資源的提供和大學合作聯盟的趨勢明顯,而這三點都是國內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明顯缺乏的。他從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四個層面論述了開放資源的特性。從學生層面看,受益于大學開源帶來的教育資源數量和時空的放大效應,學生有機會更方便地接觸到數量更多的、來源更寬泛(開源使獲得他校的教育資源變得更為容易)的優質教育資源,從而獲得更為開放的“Super Market”式的學習選擇;從教師層面看,開放教育資源能催生教師資源的優化與放大效應,從而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在開源平臺上,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能夠督促教師加強自身專業學習、提高教學水平,同儕互助,最終達成共同提高。另外,教師可以通過開源平臺的展示效應,共享學術貢獻;從學校層面看,開源可以實現高校之間的優勢互補,但打破管理上的分割,道路仍然漫長;開放資源有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從社會層面看,在我國,開放教育資源將有助于大學擔負起將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大國、將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這一歷史使命。他認為,目前我國開放教育資源項目的不足主要在于:開源實踐呈條塊態勢,缺乏統籌規劃;標準建設滯后,標準采用率低;缺乏優質教育資源,資源利用的績效較低;版權、資金影響開源實踐的可持續性。
4.教育信息化與教育變革――新技術、新學習
新技術與新理論的不斷出現及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給教育信息化工作帶來新的活力,也為教育變革帶來新的視角,二者之間的關系究竟怎樣,新技術條件的學習又該如何進行?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丁剛教授的報告以“教育信
息化與教育變革”給出了他對于新技術條件下,教育信息化引發的教育變革的思考。丁教授認為,轉變教育方式的核心問題是研究基于信息技術的的學習認知和環境的可變性問題。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認知和環境的可變性研究可以了解學習與環境間復雜的交互作用,解釋學習隨環境影響發生的動態變化。他指出,教與學的環境現在正在轉向一個新的教學生態系統。作為反映認知的網絡和學習之間本質的聯系,在學校里使用技術的方式應該從“技術作為教師”轉變為“技術作為學習的伙伴”。這些需要改變學習過程當中的認知方式,我們現在的中學實驗都是證實的實驗,它與真實的科學產生過程是不一樣的,我們有必要重啟證偽理論。推進虛擬仿真技術在科學學習中的具體應用,使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實驗不僅可以進行證實實驗,更可以在虛擬現實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下進行證偽和試錯的實驗。丁教授認為,我們目前的教育可以說是沒有很好地體現時代特征,我們一直以來都非常傳統,甚至現在的辦法不會比五六十年代進步多少,這樣的改革是令人懷疑的。在報告中,丁教授還跟大家分享了2010年的Horizon Report中提及的從近百個新技術和眾多新趨勢中概括和提煉出6個方面的技術,這些技術包括移動計算、開放課程、電子書、簡單增強現實、基于動作的計算、可視化數據分析。丁教授指出,在未來五年內,這些技術都有可能在學習型研究機構中廣泛用于教、學及其創新。
這些專家報告喻示我們,在信息化時代,“無所不在的學習”必將滲透人整個社會,并且越來越重要,并創造新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通過使用任何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同步或異步的方式,充分獲取學習信息,進行更個人化、情境化、互動化的學習活動。無處不在技術的成熟,會改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影響和關系,改變第二課堂的概念和創建新型的學習環境,使教學環境與教學策略經歷一場新的變革。
二、主題報告
浙江大學張劍平教授則從我國Ed.D試點概況,Ed.D培養的中外比較,Ed.D的教育技術課程規劃和由Ed.D引發的思考四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于Ed.D及其教育技術課程設計的理解。在對美國、英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學院等國內外的教育博士的培養情況進行了比較的基礎上,重點對浙江大學教育博士的培養課程體系進行了介紹,由此引出教育博士培養中的教育技術課程設計,并從基于數字化手段的混合型教學模式和國際化視野下的教材與案例庫建設,談了浙江大學關于新媒體與教育技術課程的建設思路。
華南師范大學的柯清超教授報告的主題是促進有意義學習的遠程協作學習項目:設計、實施與案例。柯教授認為,遠程協作學習項目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在真實情景下,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校際的協作、對話與知識分享,通過知識創造活動實現有意義的學習。遠程協作學習項目的設計應重點考慮學習任務、學習過程、項目評價的設計;實施過程需著重考慮學習前、學習中和學習后的組織、指導和管理策略。柯教授指出,遠程協作學習項目是一種應用網絡開展項目學習的教學方式,它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協作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遠程協作學習項目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下,應用技術開展更大范圍的協作、對話與分享,應用技術收集信息、組織數據,應用技術進行知識建模與創造,從而促進問題的解決,實現有意義的發現式學習。它將豐富的教育元素融合到項目中,如跨學科內容、當地文化傳統、社區服務、科學探究、跨文化理解與合作等。遠程協作學習項目通過城鄉學校遠程協作的方式,可以實現發達地區學校和相對落后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互聯、師生互動,促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造力。城鄉學校的互聯與互動,也將有利于縮小城鄉教育的數字鴻溝,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華南師范大學的趙建華教授與大家交流分享了他們研究團隊關于學生對小組學習的理解與態度分析的研究。趙教授認為,小組學習是一種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可用于組織協作/合作學習。在教學中,對于小組學習的組織和運用涉及到許多問題,如教學思想、觀念、環境和策略等。在報告中,趙教授提出小組知識加工過程的實踐模型,模型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即個體理解、小組知識建構、小組學習工具和混合學習環境。他們采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兩輪行動研究,所采用的教學環境包括課堂授課和WebCL網絡教學平臺。研究分析了學生們在混合學習環境下從事小組學習的基本體驗。研究主要利用質的和量的數據對學生的體驗進行分析,所獲得數據分別來自課程開始階段、課程中間階段和課程結束階段。通過分析學生們對他們對小組學習的理解和體驗進行分析,獲得他們理解與態度在該三個階段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說明,學生們對小組學習的理解與態度的變化,同他們獲得針對小組學習的正確指導是分不開的。在教學中成功運用小組學習,需要一定的組織與管理策略和技巧。
華中師范大學的趙呈領教授報告的主題是“基于SNS的混合式學習活動案例設計”,趙教授認為,SNS實現混合式學習的優勢在于可以創建有特色的學習社、提供廣泛的工具、網絡意識功能很強大、社區網絡權限設置很靈活等方面。在混合式學習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如何有效地組織混合式學習活動,最終使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活動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活動目標的設計、活動資源的設計、活動的組織和活動評價等,并以《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習理論章節為例,進行案例設計介紹。
上海師范大學的潘以峰副教授的報告主題是“智能微格教學點播與評議系統的構建”,他指出,微格教學點播與評議系統的基本職能包括培訓職能、遠程教學職能、點播功能、評議功能和科研功能。微格教學點播與評議系統的應用環境是指微格教學實施的環境,一套完整的實驗室應用環境包括微格教室、總控室、微格教學觀摩室和準備間四個部分。微格教室實現的功能有智能化交互、網絡直播、全自動錄播、遠程直播點評、智能跟蹤等。微格教學的點播與評議系統軟件是一個可以維護微格錄像、教案,并且可以提供點播與評議功能的系統軟件,可以實現課例綜合維護、學生微格點播、學生微格教學與評議、多元評價、自定義量規、學生微格導出、教學技能維護和微格情況統計等。
三、專題分論壇
大會在圍繞“計算機與教育:理論、實踐與創新”這個主題上,根據會議議程需要,設置了包括世博新媒體技術與未來教育,在線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聯動發展模式現場展示和智能學習技術等五個專題論壇。從與會代表分論壇的交流發言中,我們發現,本屆年會的論文交流展現了“計算機與教育”的最新發展,凸顯了新媒體技術與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創新、在線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區域教育信息化、智能學習技術推進等議題。
1.新媒體技術與教育
有多位研究者介紹了正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所采用的新媒體技術和互動媒體技術,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談了這些新
媒體技術的特性及其教育應用的啟示。新媒體技術給觀眾帶來了互動新體驗,世博許多場館中應用的感應技術主要包括觸覺感應技術、動態感應技術、光感應技術和視覺感應技術等,帶來了視聽新享受;借助新媒體技術締造出獨具特色的網上世博,具體表現出虛擬呈現、在線互動,永不落幕和三屏聯動(電視屏、電腦屏和手機屏)特點。新媒體技術給教育帶來了啟示是,我們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創建生動形象的課堂情境教學;可以借助仿真三維虛擬展示的優勢,更加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新媒體帶來了全新的互動體驗,這也是網絡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世博中應用的互動技術主要有平面互動、空中翻書、觸摸查詢和桌面互動投影四種類型。這些互動多媒體技術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具有可以變化的介質(地面和墻面都可以作為投影介質,體現低成本和環保特征);人機交互方式從鼠標鍵盤轉變到人的肢體動作等更加自然的交互;信息傳遞方式也從被動變成主動。
一些研究者介紹了目前學界比較關注的云計算概念,分析了世博思科館提出了城市云的概念;還有的研究者介紹了地域文化虛擬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實現方面的研究、三維教育游戲用于學習環境空間設計的研究、WEB3.0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等。
未來課堂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也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有研究者就泛媒體技術支持下未來課堂的互動進行了研究,也有一些報告側重與新媒體技術應用下的非學習空間設計、研討型未來教室的設計等研究。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創新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當前教育技術學科領域關注的重點,本次學會年會也有許多研究者與會交流了他們對于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有研究者跟大家分享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的探究,認為通過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的有機整合,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結合新技術的特點創造新的符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的實施可以從基礎教育階段做起,進而推廣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創造性地開設“科學”課程,進行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創新教育以及注重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也有研究者就區域校際研修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會進行了交流、利用信息化建設的校際差距,借鑒校本研修的模式,采用校際聯動和校本研修結合的形式,以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的視角,提出了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領銜+參與”校際研修模式。還有研究者在分析青少年網癮的現狀及其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認為加強情感教育是防治青少年網癮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利用網絡的交互性進行情感交流;通過多媒體網絡構建真實情境進行情感教育;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情感教育。形成一種特有的信息知識和情感之間的互動關系,促進情感教育的發展,最終從源頭上解決青少年的網癮問題。還有一些研究側重于信息技術課程中基于問題的協作知識建構的教學設計研究、專題學習網站設計與開發研究、基于LEGO的“走迷宮”機器人教學設計問題、微世界支持小學科學發現學習的策略探究等。
3.在線學習的理論與實踐
與會交流的報告中,有許多研究者探討了在線協作學習與虛擬社區,如有研究者與會交流了基于角色的主題式網絡協作學習方法及其案例分析,介紹了學習個體在協作小組中進行協作學習活動時的互動與角色扮演情況,驗證CSCL協作角色分析工具的功能、性能和可用性,證明CRAT與CSCLEP對接的可能性。也有研究者就非正式學習虛擬社區的個案研究進行了交流,以Sybase交流群為例,運用問卷調查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非正式學習虛擬社區進行研究,從虛擬學習社區的社會網絡關系、構建機制、社區認同感、學習滿意度等方面進行統計和分析。還有研究者就基于教師團體的社會網絡中心性與知識資本相關性研究進行了交流。認為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自身知識資本積累的過程,并以一個小學教師團隊為樣本,在社會網絡的視角下通過回歸分析和皮爾遜相關分析,對教師情感信任網絡和工作咨詢網絡的中心性和個人的知識資本進行相關性研究。還有一些報告側重對在線學習中所涉及資源中的中外網絡課程的開發模式進行比較,以及學生網絡活動時的知識建構等問題。
4.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
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是本屆學會年會分論壇設置的一個亮點議題。會議邀請了上海浦東新區部分參與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的研究者、領銜校和參與校的領導和老師們一起與會交流他們在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中的經驗與感想。為了促進浦東新區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學生全面發展的均衡,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發起了區域聯動發展模式,以領銜校+參與校的聯隊模式,通過結對調研、構建平臺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同時不斷進行經驗總結,推進“校本研修”,使得裝備標準化、操作人性化、應用個性化。在交流中,有領銜校的一線教師介紹了他們作為領銜校在區域聯動發展模式中所擔任的角色及其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做出的成果,也有領銜校的領導介紹了他們在電子白板應用方面的特色,演繹了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中從無到有的過程,從一開始對電子白板一無所知到如今以電子白板為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還有學校介紹他們學校逐步形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與方法,如何成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示范校。也有參與校的老師介紹他們作為一所參與校在領銜校帶領下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具體過程,學校領導和教師共同參與到教育信息化的開展工作中,學習領銜校在Moodle平臺構建和運用方面的經驗,并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5.智能學習技術
有研究者介紹了關于社會化標注的語義分析研究。從語義角度出發,對社會化標注進行研究。用戶的標注行為體現著用戶的認知過程,是用戶對語義概念的選擇使用。浮出語義是社會化標注中挖掘隱含語義知識的有效方法,標簽本體則通過語義網技術實現了社會化標注的語義增強。也有研究者針對現在的現場答辯存在諸多弊端且日益彰顯不公平性等問題,利用基于雙線性對和橢圓曲線上的離散對數難題的門限簽名技術,提出了在線答辯系統。該系統的顯著特點在于可以確認答辯專家經過了主服務器的授權,并且答辯專家也不能否認自己所提交的答辯意見。門限化是該系統的切合實際的處理方法,只要同意答辯通過的答辯專家的人數達到了要求的人數即門限值t,學生也就通過了答辯。該研究為簽名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對在線答辯的普及以及包括在線答辯在內的現代遠程教育安全性提高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還有研究者跟大家分享了個性化智能評測系統模型、基于信息構建的網絡教學平臺身份構建與發展研究、基于Web的信息抽取及信息定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的研究、網絡課程自動答疑系統的等方面的研究等。
四、大會論文情況
本次大會共收到論文198篇,經過大會學術委員會部分專家的評審,在考慮到質量優先、兼顧地區學校分布的前提
下錄用142篇,并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屆年會所收集的論文涉及的重點包括:理論探討、實踐應用探究、新方法新設計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會議論文集中具體論文分布如下圖所示。
在這些收集的論文中,理論探討部分的論文主要從教育技術領域到技術在教與學應用的多視角展開了探討,將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與技術的教育應用緊密結合了起來。論文中既有對計算機教育應用問題哲學角度的思考,如關于教育技術的烏托邦――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關于教育技術有效性的追問,網絡學習的本質屬性研究,周易、陰陽思想對現代遠程教育的啟示,參與性設計的內涵、哲學基礎與時間旨趣等;也有對當前教育技術領域比較關注主題的理論探究,如教育游戲的設計規范,網絡學習的相關問題,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的模式與批判,虛擬學習社區,Web2.0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理論及網絡資源的開發模式等;另外也不乏有一些從一些新穎的角度探討了計算機教育應用的一些問題,如關于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思考,由青少年網癮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情感教育網絡教育的人文環境模式構建,科技人文教育研究等。
實踐應用探究部分的論文主要從以不同的理念結合實踐案例展示了技術教育應用的魅力,也為人們拓展應用的視野,給予了很多啟示。本屆年會收集的論文中也凸顯和契合了本次年會的核心議題,論文更多的關注新型技術的創新實踐應用,如以“領銜+參與”模式區域推進學校電子白板應用研究、促進有意義學習的遠程協作學習的設計實施與案例、虛擬現實技術在醫學培訓中的應用探討、智能偉哥教學點播與評議系統的構建、高等學校數字化教學平臺的研究與實踐、媒體資源管理系統的技術發展與技術應用、CAI中低碼率音頻壓縮格式的適用性研究、數據挖掘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等,還有一些新興的Web2.0,3.0技術如DIIGO、GOOGLE-WAVE、SNS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等。
新方法新設計部分的論文主要從則結合現在與未來的應用,提出了方法與設計的新思路,為技術教育的有效應用帶來有益的啟迪。如關于教師團體的社會網絡中心性與知識資本的相關性研究,雙設計教育游戲模型的構建,學生對小組學習的理解與態度分析,基于LAMS的學習互動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行為采集和學習質量評估模型設計,個性化智能測評系統模型,虛擬學習環境設計,基于角色的主題式網絡協作學習方法,多線自適應的教育游戲教學過程設計,移動學習資源的微型化設計模型研究,基于網絡活動的知識建構分析,基于AGENT的遠程教學評價系統設計,遠程職業教育學習評價系統的研究與設計等,都從不同角度體現了一種技術應用的新方法或新設計。
未來發展趨勢部分的論文則主要從聚焦技術教育應用未來的可能發展,從理論、實踐、技術、方法等多個角度進行了預測與探討。論文既有關于三維教育游戲的教育應用視角、社會化標注的語義分析、以活動為中心的學習體驗模式設計、微世界、SECOND LIFE、VIRTOOLS技術在虛擬學習空間創設方面的應用等新型技術的教育應用方面的探究;也有關于未來課堂的互動研究,低碳生活與教育模式的研究,光動媒新技術的教育應用,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設計,EPSS專家系統,智能導師系統等的模型構建,基于課堂的虛擬實踐社群設計,IRS圖在學習支持服務中的應用研究等新理念、新技術應用實踐,體現了技術教育應用的未來發展。
五、結 語
全國計算機輔助教育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的各報告均展現了“計算機與教育”的最新發展,尤其凸顯了新媒體技術與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創新、在線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智能學習技術推進等議題,也使得CBE學會關注的領域更加明晰化。會議是我國當前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工作的一個縮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應用研究的前沿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