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9 05:53: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工作方案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留守兒童;人際交往障礙;社會工作
根據全國婦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樣本分析得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人,根據現有數據預測,到2020年留守兒童將達到2.3億左右。民政部日前給出了精準摸排后的結果: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為902萬人,超過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此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通行定義是“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不滿十八周歲”。此次民政部則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標準,將統計年齡設定為“未滿十六周歲”,將統計條件設定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這有與法律法規“校準”的考量,也有讓幫扶更“對靶”的現實考慮。近些年來,留守兒童被虐待、侵犯、遺棄的新聞層出不窮,溺水、車禍、自殺的消息也間或傳來。遙遠的父母、薄涼的人情、貧困的生活、內心的恐懼、隨時可能出現的欺凌和不測――留守兒童的艱難生態,不斷表達著綜合施治解決留守問題的緊迫性,不斷表達著“不能落下每一個孩子”的必要性。902萬的統計數字更精準,但不應因此減少解決問題的壓力感。隔代教養,或是寄養在親戚家,甚至自己獨自生活,這些監護方式多多少少都會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產生不良影響,人際交往能力欠缺就是一方面,留守和容易出現自我封閉、自卑心理、情緒失控、行為偏差等情感心理特點。留守兒童問題能否得到正確認識和解決關系到他們未來的成長,長遠看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
作者從家庭情況、學習情況、交友狀況、心理狀況四個方面對重慶市涪陵區百盛鎮叢林九年制學校近30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觀察并全面了解留守兒童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得出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人際交往障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與父母的關系,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親情,溝通交流較少,特別缺乏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親子關系疏離,一些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由于親子分離,情感和人格發展受影響,有55.15%的留守孩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1]。;第二是與其他監護人的關系,指的是與祖父母、叔叔嬸嬸輩的親戚等,留守兒童由這些人撫養,祖父母年紀大,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容易出現溺愛,而叔叔嬸嬸輩的親戚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又會疏于管教,與孩子容易產生矛盾;第三是與同輩群體的關系,留守兒童與同輩群體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在這過程中人際交往也最容易出現問題,比如想要尋找認同感但是方法不正確,與同輩的相處就會出現障礙,留守兒童同伴交往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痛苦,對同伴交往充滿恐懼;焦慮不安、嫉妒;情緒穩定性差,對同伴充滿敵意,表現出攻擊[2];第四是與學校老師的關系,在學校與教師的相處也容易出現問題,由于教師面對的是很多個體,加上有時候教育方式存在問題,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忽視或者與教師發生沖突。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青少年可以增強自信、自知,并學會建立友情和尋求社會支持,這些緩解了青少年內心的沖突與緊張,有助于其自身同一性危機的積極解決[3]。由此可知,良好的人際交往對留守兒童的身心成長非常重要。
新型城鎮化建設、扶貧攻堅、戶籍制度改革、隨遷子女就地入學、返鄉創業等各種政策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除了這些國家政策的幫扶支持,社會工作也能積極發揮作用,社會工作在留守兒童問題介入研究領域剛起步,積累的理論以及實務經驗都比較少,本研究有更多的探索空間。社會工作強調助人自助,其前提是自身特有的專業價值理念,是一種尊重生命、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愛,除了社會工作個案、小組、社區三種專業方法的運用,為了在實踐能更好地幫助到存在人際交往障礙問題的留守兒童,讓他們的成長歷程多一份溫暖,社會工作者可以結合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語言運用的藝術性
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研究者需要運用語言技巧,將留守兒童人際交往障礙問題弱化,使個體逐步轉入關注自身能力的范疇,在與留守兒童溝通過程中,要站在他們的角度說話,充分同感,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語言的運用上要保持謹慎,做到充分尊重和關心,在回應時應該及時,這樣才能讓有人際交往障礙的留守兒童釋放情緒,敞開心扉,從而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二、創造機會的重要性
存在人際交往障礙問題的留守兒童和普通的兒童一樣,心智健全,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只是因生活環境等各種種原因,兒童與家人、朋輩等群體溝通不暢,導致其無法良好適應。所以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社工應給予機會,促進他們表達、傾訴和體驗成功。同時社工還需要積極聆聽和陪伴,鼓勵他們用好奇心去探索外界事物,講述自己的人際機遇,在此期間,社工還需要發現和挖掘更有利于這些兒童不適應行為的替代,從現有的能力中培養,通過自己的力量直面人際交往障礙。
三、方案設計的多樣性
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一面,有與他人的不同之處,活動設置、回應方式、是否需要使用個案等方面因人而異。只有面對這些不同的個體,社工才能發現存在問題兒童的優勢和不足,才能有針對性的策劃方案,培養和激發個體潛能。
四、生態環境的整合性
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社會工作強調社會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幫助案主及相關社會問題的解決。個人所處的生態環境很重要,在解決留守兒童人際交往障礙問題時,社工不僅要利用與保護現有的環境資源,更要挖掘、創造與個體密切相關的環境資源,如家庭、朋輩學校、社區等都要充分考慮,以達到資源的充分調動和利用。
參考文獻: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狀的調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