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4 15:37: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語境論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困難和關(guān)鍵的一部分,能否對學生進行高效的詞匯教學直接關(guān)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完成。然而,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更多地停留在詞語讀音、拼寫、語法以及字面意義講解等層次上。由于忽視了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意義,導致學生對詞匯意義理解不完全以及使用上的偏差。本文包括四部分,緒論總述筆者基于文化導入的詞匯教學;第二部分論述跨文化交際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重點闡述詞語語言意義與文化含義的關(guān)系;第四部分是教學方法上的探討。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詞匯教學;文化導入
一、緒論:詞匯教學總述
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是語言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同時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詞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詞匯是語言這個龐大系統(tǒng)得以存在的支柱。從語言的社會功能出發(fā),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我們都知道詞匯不僅具有概念意義,也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nèi)涵。筆者所提倡的文化導入法旨在重視詞語文化內(nèi)涵的教學,以提高漢語最為第二語言習得者的語言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理論模式已經(jīng)在英語語言教學(ELT)中確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那么,對外漢語教學是不是也應該加速教學改革,重視跨文化交際。
二、跨文化交際與詞匯教學
在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老師只關(guān)注詞語的概念義,忽視了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實際上,對外漢語教師應當在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語境,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充分認識到文化背景語境、認知心理背景等都會影響到詞語的正確理解和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與詞匯教學
我國研究跨文化交際起步較晚,迄今為止僅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學界對跨文化交際的定義很多,有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將“跨文化交際”定義為:跨文化交際是指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從已發(fā)表的論文和著作來看,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語言與交際的關(guān)系;非語言交際;中西習俗對比;中西經(jīng)營管理模式比較;國民性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guī)則和交際規(guī)則轉(zhuǎn)化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際有利于詞匯教學,意味著詞匯教學以語用為終極目標,注重文化和交際規(guī)則的指導作用。
(二)文化背景語境與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nèi)涵。文化語境能全面地影響語言的表達,在詞匯教學中我們不得不重視并加以利用。文化背景是有層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其又與該民族的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隱含于民族語言中,蘊含豐富、表現(xiàn)復雜。想要真正了解語言,就必須重視文化背景語境和跨文化交際。例如老鼠,在漢語中是遭人唾棄的動物,在俄語中比喻聰明伶俐的人。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因居住的地區(qū)、地域而產(chǎn)生的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民風民俗方面①。比如虎,北方說“大蟲”,溫州說“大貓”,實際上很多地方是禁忌說“老虎”的。將地域文化與語言教學結(jié)合起來,具體地介紹各地區(qū)真實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才能使外國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及其文化,才能使他們與當?shù)厝隧槙车亟涣鳌?/p>
(三)認知語境與詞匯教學
詞匯認知心理背景語境可簡稱為“認知語境”或“心理語境”。它與認知的主體:人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結(jié)構(gòu)、感知能力乃至心理情緒等有著密切關(guān)系②。其中負面影響最大的是文化優(yōu)越感和文化偏見。前者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價值和審美觀念植入目的語的學習中。后者是帶著偏離事實和社會的評價標準的態(tài)度去學習目的語,要避免這種不利的認知心理就必須做好詞匯教學的工作。
三、文化與詞匯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和文化關(guān)系密切,各民族文化的特征經(jīng)過歷史的積淀總會凝聚在詞匯層面。美國語言學家恩伯說“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應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是在詞匯內(nèi)容或者詞匯上。”詞匯直接記錄事物,包含了人類歷史幾乎全部的文化現(xiàn)象。語言與文化就像兩個相交圓,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故脫離文化的詞匯教學是不可能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語音、詞匯和語法是表層因素,文化習俗才是深層因素。
(二)詞語的語言意義與文化含義
眾所周知,兩種語言所所反映的文化差異越大,兩種語言的詞匯中其概念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偏差也就越大,那么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越低。所以,這部分我們將從語義學的角度詳細地論述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主要以漢語與英語對比為主,也會提到其他語言)。簡單地講,兩種語言中完全等值的詞語很少,大部分是不等值或不完全等值的詞語。有些學者認為這種差異表現(xiàn)為五個方面,有些學者認為是十個方面,筆者綜合整理為七個方面。
1.語言意義相同,文化含義相對應。這類詞語多指稱自然現(xiàn)象和科技術(shù)語。例如:“太陽、月亮、星球、空氣”與“sun,moon,star,air”;“計算機、電視機、科學”與“computer,television,science”。但是,此處的“相同”主要呈現(xiàn)于科技論文或一般性的陳述中。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文化聯(lián)想和感彩會有復雜的差別,尤其是隱喻義不盡相同。例如“竹”在中國文化中就有清高、氣節(jié)、文雅之意。
2.概念意義相同,文化內(nèi)涵只存在于一種語言中。由于中西方的歷史和審美取向不同,文化含義迥異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例如狗,在漢民族文化中多數(shù)與貶義相關(guān):走狗、瘋狗、哈巴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但在英語中“狗”代表幸運、喜愛之意。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個幸運兒);big dog(保鏢);top dog(有權(quán)勢的人);clever dog(聰明的家伙)等。
3.語言意義與文化含義皆不對應。這類詞語又稱為“國俗詞語”或“文化詞語”,即反映某種文化獨有特點的詞語。如漢語中的“下放”“戶口”“留守兒童”“下海”“”“知青”“房改”等等。
4.語言意義對應,文化含義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沒有對等詞。許多詞語在雙語詞典中都可以找到語言意義對應的解釋,但是概念意義對應的詞語所反映出的文化形象或文化概念不一定也對應。有時甚至差異極大,甚至將一種語言的說法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對應詞時,對目的語國家的人提供不了任何信息,甚至會提供錯誤信息。例如“單位”與“unit”,大陸人常用“工作單位”或“單位”表示所在的工作機關(guān)、團體或部門。漢英詞典將“單位”譯成“unit”。在跨文化交際中,西方人卻難以理解其含義。
6.不完全等值詞指不同語言中意思、色彩、用法不完全相同的詞,這里我們列舉語言意義對應,但感彩、文化意義大小不同的詞語。例如:英語的ambition沒有褒貶之分,而漢語與之大致對應的一個是褒義詞“雄心”,另一個是貶義詞“野心”。又如個人主義”與“individualism”。中國人將“個人主義”等同于自私自利的意思,英美文化將其重視個人獨立的標志。又如親屬稱謂詞,漢語用伯母、嬸母、姑母、舅母、姨母五個詞表示五種關(guān)系,英語只用一個詞“aunt”表示,這反映了漢民族重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思想觀念。
7.語言意義貌合神離,文化含義差別懸殊。“貌合神離”的詞語,即兩種語言詞語的字面意義似乎對應而實際意義并不完全對應或完全不對應,也包括語言意義對應而文化意義不對應的詞語。在二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造成文化誤解或交際失誤。例如“汽車旅館”與“motel”,“休息室”與“restroom”,“哪里哪里”與“where,where”,“煤氣站”與“gas station”等等。
四、教學操作
1.教學方向:詞語的意義包括語言意義和文化含義。文化含義是附加在語言意義上的主觀意義,表達的是人們對詞語所指的人或物所懷有的感情或持有的態(tài)度,反映出交際者的文化心理、態(tài)度和感彩。對于詞匯教學來說,詞語的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同等重要,如果忽視了文化意義的教學,學生則無法全面徹底掌握詞義,引起交際失誤。
2教學方法:以文化導入為主,語素釋義相配合。筆者所認為的詞匯教學不僅僅是詞語教學,還包括短語、固定短語、成語和歇后語的教學。詞組作為一個組塊在認知心理學和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已取得了有力的證明,即詞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采用文化導入法(具體通過六種方法:例舉法、直接解釋法、聯(lián)想法、對比法、詞源法以及錯誤分析法),有意識地輸入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意義。在釋義時還應當采用語素釋義法,即解釋清楚詞組中每個語素的意思,然后說明它的整體意義。在使用語素釋義法時,還可以介紹詞語的引申義和詞語的用法。語素釋義法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古漢語知識,相當熟悉漢語語素的意義,善于聯(lián)想。文化導入以實際教學目標為主,講清楚就好,不能傾盆大雨式地灌輸,一定要記住我們是通過文化導入講解詞匯,而不是進行文化講座。
適度引入表達方法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詞語背后的文化含義之來源。象征、雙關(guān)、比喻、諧音、反語和用歧等能夠使詞語增加一定的文化色彩。筆者提倡詞組教學,而不是簡單的詞語,就是因為簡單的詞語本身并不能凸顯文化內(nèi)涵,需要文化背景語境的襯托。例如描寫女性魅力的詞語顧盼流連、顧盼神飛、炯炯有神、面若桃紅、臉若銀盤、唇紅齒白、口吐蓮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楚腰纖細、俊眉修眼、眉清目秀、慈眉善目、濃眉大眼、巧笑倩兮等,幾乎都有隱含于字面的比喻義。對外漢語老師適度的點播和講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文化含義。
我們都知道沒有萬能的教學法,所以筆者的探索自當也有其不足。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外漢語老師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巧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shù),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現(xiàn)代漢語上》黃伯榮,廖序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 《現(xiàn)代漢語實用語境學》周明強著,浙江出版社;2005.7
[3] 《漢語語素論》楊錫彭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4] 《加強對外漢語教材的“詞組層級”建設》鄧恩明著;1998.6
[5] 《普通語言學概要》伍鐵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6] 《對外漢語中的跨文化交際》周小兵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7] 《Effects of Cultural Instruction Metho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商亮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5
注解:
論文摘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里的文化有明顯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性對廣告語境的影響非常明顯。本文通過分析與廣告有關(guān)的文化差異性,進一步闡述了跨文化傳播中廣告文化語境的互跨與融合的方式,從而使廣告真正地適應不同國度的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全球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廣告作品。
在現(xiàn)今世界中,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使得資本和商品得以在全球范圍頻繁流動。全球化的商業(yè)環(huán)境給國際廣告市場和廣告?zhèn)鞑シ绞健⑹侄螏砹司薮笞兓V告?zhèn)鞑プ呦虿煌貐^(qū)和國家的消費者,使得其品牌和服務能夠順利進人各國市場為各國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從而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利益。科技的發(fā)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為廣告跨文化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渠道和資金,而廣告跨文化傳播又能通過無孔不人的傳播途徑輕而易舉地將各種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連結(jié)在傳媒系統(tǒng)中,并通過多重傳播與接受,將不同的思想、價值、判斷重新整合為類象化的模式和價值認同,進而對經(jīng)濟全球化推波助瀾。
文化是構(gòu)成廣告?zhèn)鞑サ恼Z境基礎。人們對廣告含意的理解受到傳播語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約;我們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國際品牌在實施跨國經(jīng)營管理時,所在國的國情、市場屬性,目標客戶的環(huán)境背景是不同的。如果不顧國家與地區(qū)市場的文化差異,而固執(zhí)地以本民族文化觀念為背景進行廣告宣傳,必將遭受阻礙與挫折,并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廣告所面對的消費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的,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總是能在語言、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構(gòu)筑出人的文化性格,進而影響到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審美感受等。因此,廣告需要了解消費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廣告吻合消費者的內(nèi)在認同感,才能被愉快地接受。
一、文化差異在廣告語境中的體現(xiàn)
“人類學之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早已給文化下了完美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習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體制下的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而文化的差異性對廣告的影響十分明顯。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jīng)Q定了各國各地的廣告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格,決定了不同的消費者有著不同的喜好,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廣告文化。
廣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作為商業(yè)經(jīng)濟的附屬物,廣告具有全球性的共性;另一方面,廣告又有特定的目標受眾人群,因此,廣告總是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而這正是來自于不同文化族群對于個體的影響,每個民族文化都會為其族群提供共同的語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審美以及價值觀,這就形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共性。這種共性又表現(xiàn)出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有時這種差異性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廣告的創(chuàng)意必須關(guān)注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從而讓廣告?zhèn)鞑ツ軌蝽樌归_。
與廣告有關(guān)的文化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1、不同的價值觀念
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逐漸內(nèi)化成各不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和心理結(jié)構(gòu)。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由于觀念不同,對事物的理解和反應方式也就不一樣。
美國運動品牌耐克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just do it",這句醒目的廣告詞正符合崇尚自由與個性的美國青少年的心態(tài):想做就做。但在中國投放這個廣告時,"just do ii”被直譯成“想做就去做”。結(jié)果遭到許多消費者投訴,認為該廣告詞有誘導青少年做壞事的嫌疑,最后耐克將廣告詞改成“應做就去做”。盡管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卻相差甚遠。
可見廣告?zhèn)鞑ヒ坏┛缭搅宋幕Γ涂赡芤l(fā)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因此廣告語境必須跨文化的社會接受度。
再比如兩則旅游廣告:
一則是臺灣某度假別墅的廣告。廣告詞是:“一條清邃的小徑,垂柳依依,宋式山水地形,隨中國古典大門徐徐轉(zhuǎn)開,輕托出淡淡的山巒,江南風味撲面而來,我們仿佛回到故園的江南山水,二十四橋,西子湖……都在腦海涌現(xiàn)。”
另一則是美國游船公司廣告:“你總有機會跟著人群到一般的旅游地,度過一個平常的假期。然而你也可以乘坐傳奇中的‘三角女王號’再現(xiàn)湯姆·索亞和哈克貝里的歷險故事,或去發(fā)現(xiàn)百年以來一直未變的俄亥俄河岸的魅力……”
這兩則廣告的訴求點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抓住了中國人的鄉(xiāng)土觀念,另一個則抓住了西方人富于冒險、追求刺激的心理。這兩則廣告的訴求都是很準確的,因為他們抓住了處于不同地域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中的各自的訴求對象的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特征。
2、不同的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qū)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各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習慣和避諱、禁忌。廣告不僅要關(guān)注民俗中的種種禁忌,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風俗習慣,并入鄉(xiāng)隨俗,完成與當?shù)啬繕讼M群的深度溝通。
廣告語境如果與當?shù)仫L俗習慣吻合的話,會讓當?shù)叵M者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如可口可樂自2001年起的春節(jié)營銷活動就堪稱經(jīng)典。可口可樂公司從2002年至今在春節(jié)期間連續(xù)推出了包含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典型元素的系列品牌廣告,傳遞了中國人春節(jié)回家的傳統(tǒng)習俗,在屬于中國人的特殊時刻,可口可樂感動了我們。
3、不同的審美感受
人類的審美感受也帶有跨文化、跨民族的差異。比如中國人喜歡“寫意”與情趣,而西方人則喜歡“寫實”與幽默。中國人不太接受不美的、充滿感官刺激的表現(xiàn)方式,而西方社會則對此寬容度比較高。國際品牌的“雀巢咖啡”在中國的廣告是“精彩每一天”、“味道好極了”,在西方的廣告卻可以拿令人恐怖的骸鏤形象來刺激消費者的感官體驗。這種荒誕的超現(xiàn)實主義和黑色幽默的藝術(shù)處理手法在西方廣告中經(jīng)常被運用,但在中國廣告創(chuàng)意中卻需謹慎使用,以適應消費者的審美習慣。 4、不同的思維方式
東方的思維方式具有會意性,西方則是直觀的。中國人偏好綜合思維,其思維方式是整體優(yōu)先式,而西方民族偏愛分析思維,其思維方式是部分優(yōu)先式。比如我們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大一樣。
其次是西方以個體為中心,強調(diào)個人自由、個人價值和個人責任。東方人則是以群體為核心,更多地強調(diào)群體利益,主張群體團結(jié)合作和自我犧牲。
所以在中國以“家與親情”為訴求的廣告是最能影響和打動消費者的。舒膚佳的“愛心媽媽,呵護全家”、可口可樂的“春節(jié)回家”等等眾多的廣告引起中國人廣泛的共鳴與感動,都離不開中國人的群體思維方式。
二、跨文化傳播中廣告文化語境的互跨與融合
在全球化經(jīng)濟席卷世界的當下,在交通與信息傳播等科技手段不斷更新的基礎上,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地區(qū)和個人之間的跨文化傳播日益頻繁和復雜。而這種跨文化傳播最多地發(fā)生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可以說,日益興盛的國際經(jīng)濟活動已成為全球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內(nèi)容。其中廣告是國際經(jīng)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跨國營銷幾乎總是借助強大周密的廣告攻勢打開東道國的市場。可以說,廣告在全球跨文化傳播中扮演了先驅(qū)角色。
因此,當廣告領(lǐng)域的跨文化傳播以迅猛的勢頭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我們應該深人地思考和探析這種廣告文化語境中的互跨與融合的過程,以避免跨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中的失當因素,從而有效地進行廣告的跨文化傳播。
首先,作為東道國來說要具有廣闊的胸懷,發(fā)揚文化包容性的優(yōu)點。比如,我們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是一部包容與融合多種不同地域與外來文化的歷史。從諸子百家到印傳佛教文化,都充分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的包容性與融合性。
當今的跨文化傳播,更進一步地要求我們以開明和良好的政策和心態(tài)去面對外來廣告文化。通過對話與交流,吸收異質(zhì)文化的營養(yǎng),學習外來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普遍價值,讓中國品牌的廣告煥發(fā)出時代的氣息與精神,以提高中國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其次是遵循“揚棄”原則。跨文化的對話與融合,是一個分辨、篩選、消化吸收的過程。對于外來的廣告文化,我們應清醒的分析和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溝通與互補;但與此同時,還應保持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這樣才能既表達了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又弘揚了本民族所蘊含的內(nèi)在智慧和獨特理念。
第三要正確和積極地認識在跨文化傳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效應。傳播學理論認為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吸收與融合,一種文化原有的價值或意義將會增大,在這種文化增值現(xiàn)象中,傳體和受體的性質(zhì)和發(fā)展水平與增值的大小是密切相關(guān)的。一種文化在傳播中增值大小同傳體本身的價值有關(guān),如果傳體本身是一種落后的文化,那么想在文化圈中得到增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受體僵化保守、封閉落后,文化增值也將是困難的。
在廣告的跨文化傳播中,先進的西方廣告能夠科學地細分市場,準確地把握目標人群,廣告語境訴求準確、角度新穎,技術(shù)先進,制作精良,是價值頗高的廣告文化傳體,中國廣告從中學到了很多極有價值的東西。中國文化本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加之開放國門,市場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因此,近年來中國的廣告業(yè)突飛猛進,廣告的創(chuàng)意和制作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例如“李寧”運動鞋的廣告以足球比賽為切人點,無論創(chuàng)意構(gòu)思、視覺語境、甚至局部特寫都和耐克公司的廣告頗為神似,唯一的區(qū)別是最后一句“把精彩留給自己”的廣告詞。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廣告創(chuàng)意與西方文化藝術(shù)的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和諧、中庸,而西方文化則強調(diào)競爭獲勝,足球運動就是競爭激烈的運動,這樣的廣告語境,已說明西方文化正影響著我們,我們已經(jīng)能夠?qū)⒔梃b外來文化中好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巧妙地移植到我們的廣告創(chuàng)意中。但中國廣告人要明白發(fā)展中國的廣告業(yè),決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就能夠解決問題,這需要我們把外來的文化藝術(shù)有機的融人我們的藝術(shù)創(chuàng)意之中,制作出具有獨到文化語境的創(chuàng)意作品來。唯有這樣,中國廣告才能隨著中國商品一同走向世界。
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和顏色編碼作為一種文化傳播介質(zhì),在對外傳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其獨特的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在跨文化語境的解讀中,影響語言解讀和接受的因素是文化、思維、感知等根本性因素,以及對于人種和膚色的奇特影響。對語言的了解是衡量跨文化語境的第一要義,只有接受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和顏色編碼的科學性,才能做到對跨文化語境的解讀。
關(guān)鍵詞:
跨文化語境;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顏色編碼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6007801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問題
通過對跨文化語境的解讀,對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和顏色編碼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們能夠體會到,思維和語言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性。真是難以想象,如果沒有思維的語言,我們將如何交流和思考。當然,操作不同語言的人,思維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說,操作語言不同的人,是否也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對于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的定義產(chǎn)生了影響,也就是語言特征和其文化思想之間的關(guān)系。顏色是物體的一種物理性質(zhì),也是觀察者的一種印象或感覺。每一種顏色可以根據(jù)物理性質(zhì),特別是可以根據(jù)占優(yōu)勢的波長(色調(diào))進行明確定義。
1.2 樣本或質(zhì)性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本論文通過對世界上20多種語言作為研究樣本,研究了跨文化語境的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和顏色編碼。在研究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中,運用標準的普通歐洲(SAE)語言跟美國本地語言為基礎進行比較,包括對歐洲語言中如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與美國本土語言中美式英語、納瓦霍語比較的研究。同時,還關(guān)注了英語與漢語之間的特別差異比較研究,可以對相類似的語言進行比較,也可以對相差較大的語言進行比較。在研究語言顏色編碼中,不僅從不同語言中研究其思維的差異,還從顏色編碼中尋找答案,其中,針對不同人種及其膚色,對顏色編碼產(chǎn)生的反應也不同。這些顏色往往是短波顏色(綠色、藍色、紫羅蘭色),而不是長波顏色(紅色、黃色)。
1.3 研究方法與工具
通過不同語言和膚色人種的對比,對語言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和顏色編碼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和考量。在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中,運用時間意識數(shù)據(jù)的客觀化,把語言學關(guān)聯(lián)性原則擴展到語言的語法層次,能夠以某種語言特征為出發(fā)點,研究使用某種語言的不同人種的思維,體現(xiàn)出不同層面的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對于時間數(shù)據(jù)問題,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研究過程,需要記錄人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語言狀態(tài)和文化情況。在研究語言顏色編碼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非常豐富,可能與顏色編碼的多變性有關(guān)。可以采用照明條件、提倡語言對顏色命名介入、復合測量、交流準確性測量等方法,而對不同年齡和人種進行各種顏色(紅、黃、綠、藍)刺激習慣化和測試研究。
2 研究實施過程
通過對不同語言和膚色人種實施研究,對語言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和顏色編碼進行了實踐研究。通過觀察測量顏色碎片的命名、名詞的長度以及命名的反應,要求聽者根據(jù)所提供的顏色名詞,在一系列顏色中識別一種顏色碎片。除了在所有20種語言中都有黑色和白色名詞的集群外,這一地區(qū)在這些語言種還有一個在英語中叫做紅色的詞。綠色有19個名詞,黃色有18個,藍色有16個,褐色和紫色各有15個,灰色有14個,粉紅和成色各有11個。當呈現(xiàn)顏色碎片時,與間隔32秒后呈現(xiàn)的非焦點顏色相比,他們的確能更快的識別焦點顏色。在對Dani人進行的第二項研究中,用一個單獨反應詞對8種焦點顏色和8種非焦點顏色進行配對,因變量是被試學會對每一刺激進行正確反應所需要的學習次數(shù)。
在最初階段,有兩個名詞,一個對應于白色,同時,編碼了明亮和暖色(例如黃色),另一種對應于黑色,包括暗色和冷色(例如藍色)。在第二階段,出現(xiàn)了一個專門對應于紅色和暖色的名詞。從第三個階段以后,順序就不嚴格固定了。綠色或綠色(合在一起叫藍綠色)接著出現(xiàn),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一種語言中,有一個對應于黃色的名詞,而沒有對應于藍綠色的。研究發(fā)現(xiàn),粉紅、橙色、灰色和紫色在更晚的階段出現(xiàn)在語言中。
研究者假設,當同樣刺激重復呈現(xiàn),被研究者看的時間將縮短。如果呈現(xiàn)不同刺激,就會出現(xiàn)習慣化效應,如果新刺激更加不熟悉,效應就更強。在此實驗中,所有刺激在一個方面的變化都是相等的,用波長測量的變化量總是相等。然而,盡管有一些變化,但新的刺激還是屬于原來刺激的顏色范疇之內(nèi),如兩個刺激都被一位成年觀察者指認為紅色,而另一些變化卻使刺激被歸入另一顏色范疇,如從紅色變?yōu)辄S色。
3 研究結(jié)果
在研究語言顏色編碼中,在從紫羅蘭到紅色的光譜上,提出顏色的鮮艷程度逐漸提高。對于歐洲以外的人來說,較不鮮艷的顏色不太突出,因此,不太會用一個單獨的詞來確認。在進行一項顏色視覺和命名研究中,發(fā)現(xiàn)綠色和藍色之間經(jīng)常出現(xiàn)混淆,飽和的藍色和暗色、不鮮明的顏色之間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混淆。以歐洲人的閾限作為標準,他的被試更容易檢測出弱的紅色,更不容易檢測出弱的藍色。為了解釋此發(fā)現(xiàn),提出色素沉淀的遺傳差異有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短波顏色被視網(wǎng)膜的色素吸收,而深膚色的人有更多的色素沉淀。
就特定基本顏色范疇而言,一些實驗證據(jù)依然有效,特別是已能夠感知主要的顏色范疇。即使沒有顏色詞,也可以識別人種的焦點顏色,如有一系列研究對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人和英國被試進行了比較,沒有重復上述發(fā)現(xiàn)。巴布亞
新幾內(nèi)亞人有五種單一顏色名詞,發(fā)現(xiàn)在顏色命名模式與記憶之間的相似大于顏色命名模式與英國記憶模式之間的相似。單詞和英國的焦點顏色碎片的配對聯(lián)想學習,并不快于單詞和非焦點顏色碎片學習。新的研究用英國人的藍綠和對應黃色、橙色和褐色區(qū)別進行相似性判斷和范疇學習,這擴展了用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人進行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試用本語言所區(qū)分的范疇,進行的任務成績好于所提出的范疇區(qū)分進行的任務成績。
4 簡要說明該研究對某一類教育實踐的啟示
4.1 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對教育影響
每種語言的背景語言學系統(tǒng),并不僅僅是表達觀念的再生工具,更是塑造觀念的工具,是個體心理活動、其對印象的分析、其對心理內(nèi)容進行合成的計劃和指南。語言不僅被看作交流思想和觀念的工具,而且對于這些思想觀念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語言和文化也有形而上學,但不同于英語中的形而上學,而且只能用語言才能正確描述,用英語進行近似的描述。因此,對于跨文化語言關(guān)聯(lián)性的研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獲得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以相同點為起點,研究關(guān)聯(lián)性語言的不同點。
4.2 語言顏色編碼對教育影響
更容易編碼的顏色根據(jù)預期,可以更好的回憶(記住),在再認任務中更容易確認。在美國得到了肯定的結(jié)果,但在其它地方?jīng)]有得到重復。某些顏色名詞比另一些名詞得到更精確的識別。當用于再認實驗中時,更精確交流的名詞得到更好的再認。因此,這一研究表明,語言能夠影響交流和記憶。因此,語言顏色編碼的研究,為加強語言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和有效方法,使跨文化語境研究清楚了語言間的障礙。因此,對于跨文化語言顏色編碼的研究,可以讓任何人種、任何語言都能通過顏色編碼進行文化與思維的研究,以相同點為起點,研究語言顏色編碼的不同點。
4.3 跨文化語境研究對教育影響
在文化教育中,語言教育極為重要,尤其是跨文化語言環(huán)境,對每個人產(chǎn)生的影響非常大,由于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較為重要的工具和途徑,只有對各種語言環(huán)境有所了解,才能進一步加強語言環(huán)境對于人類文化和文明的推動作用。通過對跨文化語境的解讀,對語言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顏色編碼進行的深入的研究,在全球文化共享、參與多元文化交流的今天,對于跨文化語言的科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重任。因此,不管你是什么人種,講那種語言,在思維和文化的長河中,在漫長的人類交流中,彼此具有差異的文化會產(chǎn)生碰撞和交集,而不同的思維習慣也會相互交融,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前進。
參考文獻
[1]韓彩英.語境本質(zhì)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05).
[2]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
[3]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
[4]郭秀麗.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發(fā)展和建設[J].南昌高專學報,2008,(03).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高密度地、多方位地導入跨文化教育,以培養(yǎng)中職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1.新大綱要求所需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活動日益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日益增多,人們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識以便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知識,因此,文化積累比任何時代都豐富和深刻得多。教育部2009年1月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原大綱內(nèi)容做了修訂,修訂后的新大綱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可見,大綱要求我們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此,中職英語教學必須重視跨文化教育,通過英語語言這個載體,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英語文化,體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2.現(xiàn)實交際所需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或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xiàn)歧義、語用失誤迭出的現(xiàn)象。大家對這兩種現(xiàn)象并不陌生:一是苦讀多年英語的學生碰見英美人士,根本沒有勇氣開口與之攀談,只有“Yes”到底或“No”到底。二是一見老外便激動地說: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a month? 他們可能只是想打破見面時的尷尬,殊不知這是一些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對方的隱私,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這種社交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者缺少目的語文化知識、缺乏跨文化差異意識。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是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需。所以,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導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幫助學生減少語用失誤,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途徑
那么,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育,建構(gòu)中職生應知的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能,從而形成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筆者就此問題,闡述了一些日常教學中的看法。
1.巧妙利用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文化傳輸?shù)闹髑馈O旅婧喴榻B一下各種課型的文化導入:
(1)詞匯教學 (2)聽說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每單元的Listening & Speaking 模塊,是基于語境的對話形式呈現(xiàn)。在情景對話中,英美人士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風俗民情自然顯露出來。因此,在聽說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的社會語境:觀察什么場合用什么語體;了解說話人的身份;說話者之間交際的深淺與語體的關(guān)系等。而學生通過了解對話中的文化語境,可以體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識,掌握正確的交際規(guī)則。另一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總結(jié)歸納出英美人士在口頭交際中常涉及話題的語言規(guī)律,尤其是與母語觀點相差較大的,如:說閑聊、說禁忌、論娛樂、說恭維、說謙辭、說請客、說致謝、說消費等,以便消除聽說障礙,使語言更為地道、得體。如A:“You sing very well.”B:“Thank you.”這就是英美人士的恭維觀,他們說話三句不離稱贊語,聽者無須自謙,只須道謝即可。又如見面時聊什么好呢?其實,討論天氣是與英美人交談的一個合適的話題。學生有了這樣的文化差異的認知,便不會出現(xiàn)上述的一些誤會了。
(3)閱讀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各單元都編有Reading & Writing 以及Life & Culture 板塊,旨在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開拓國際視野。這些閱讀材料內(nèi)容涉及到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的這一重要理念。因此,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向?qū)W生傳輸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如閱讀中常出現(xiàn)類似Black Friday(耶穌受難日,復活節(jié)前的星期五)這樣的專有名詞或一些典故和習語,如果學生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就會造成困難。又如:“Food and Drink”文中提到的black tea是中國人的“紅茶”, 這是由于中國人和英國人著眼點不同,同是茶,我們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 故稱“紅茶”,而英國人注意到茶葉本身的顏色是黑的,故稱“black tea”。了解這樣的中西文化差異,學生就不至于把“紅茶”說成red tea了。事實上,閱讀教學堅持文化信息的導入,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僅能較好地消除閱讀理解上的障礙,而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會膚淺地停留在課文所提供的那點信息,而是向他們開啟了一扇了解異國文化的窗。
2.充分利用課外優(yōu)秀英語教材和讀物
僅靠一套中職英語教材來進行跨文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程度的差異,向?qū)W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教材以備選用,如《新概念英語》《環(huán)球英語教程》《走遍美國》《初級英語聽力教程》等,通過對這些原汁原味的教材的學習,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才有更深的了解,無形中也加強和培養(yǎng)了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一些簡易的文學作品,如《書蟲》。英語專家胡文仲說:文學作品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讀者從中得到對于西方文化有血有肉的了解。讀者的感情與書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親身體會人物的喜、怒、哀、樂,完全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在不自覺中汲取了文化營養(yǎng)。可見,閱讀優(yōu)秀英語教材和讀物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網(wǎng)絡技術(shù)的發(fā)展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wǎng)絡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學生則可以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wǎng)絡資源,更直觀地感受并比較中西方文化異同,增強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同時使得英語學習更有趣。如涉及到Holidays話題時,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詢可以快捷了解中西方不同的節(jié)日及節(jié)日來歷、主要活動等,感受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又如談到學生喜愛的Music這個話題時,學生可上網(wǎng)下載了解各地著名的音樂,如美國搖滾樂、鄉(xiāng)村音樂、非洲音樂、印度音樂等,使自己置身于愉悅的異國文化中。另外,優(yōu)秀的英文影片同樣為學生提供了異國風土人情、地理環(huán)境、歷史人文等豐富翔實的文化信息。
4.積極開辦第二課堂
論文摘要:論文提出運用語境理論進行詞匯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要運用語境幫助學生全面把握詞匯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猜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 目前高中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以來,一方面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高中生詞匯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要求詞匯教學更注重對詞匯所承載的深層涵義的理解;另一方面,近年高考英語閱讀量的不斷擴大,對閱讀速度要求的不斷提高也對高中英語的詞匯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高中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忽視語境,喜歡完全脫離句子和課文,孤立地講解詞義,把詞匯教學弄成詞典搬家。這不僅不能使學生理解單詞的真正含義,而且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大量的詞匯呢?筆者認為在語境中進行詞匯教學,充分重視語境的作用,是提高詞匯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之一。因為將語境理論運用到英語詞匯教學中,能使枯燥的詞匯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能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詞匯的含義,促進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語境在詞匯教學中的作用
在詞匯教學的實踐中,語境可分為一般語境和具體語境。一般語境指的是關(guān)于某篇課文主題的自然、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而具體的語境可以看作是詞法、句法和語篇方面的信息,俗稱為上下文。具體語境可以幫助解釋詞匯的外延意義,內(nèi)涵意義或語用意義,一般語境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詞匯的社會文化意義。 2、利用具體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 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指的是詞的隱含意義, 是詞在人們的頭腦中引起的情感聯(lián)想。英語的同義詞極為豐富,那如何辨別同義詞呢?這就要借助于具體語境,去體會其內(nèi)涵意義的不同。例如: (1) I was surprised to find her there. (2) Her elopement astounded her parents. Surprise和astound的外延意義都表示“使吃驚”,但內(nèi)涵意義有區(qū)別。但前者表示有點驚奇,而后者表示令人難以置信的驚駭。可見,準確判斷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是以具體語境為參照的。
3、利用具體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語用意義 什么是詞的語用意義呢?語言運用者在一定的語用目的支配下,在語言運用過程中,以語境或上下文作為參照而賦予一個詞的臨時意義(汪榕培,2002)。能否準確地理解詞匯的語用意義也取決于對具體語境理解的正確與否。例如:The wish is the father to the thought.這里的father原意為“父親”或者“前輩”,通過這句話的上下文語境可以知道father在這里產(chǎn)生臨時意義“源泉”或“根源”。所以這句話是說:愿望是思想產(chǎn)生的源泉(汪榕培,2002)。
4、利用一般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文化意義 胡文仲先生曾說過,“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lǐng)悟其精神。”(胡文仲,1994)。如果不了解詞匯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就不能理解詞匯的真正含義。如英漢中的顏色詞,中國人喜歡red,因為它象征著喜慶、吉祥、好運、興旺等,如be red and expert(又紅又專),red flag(紅旗)。但是英美人眼中的“red”往往是傷心和可怕的東西,因為紅和鮮血的顏色一樣,容易聯(lián)想到車禍、災難、兇殺、血戰(zhàn)等,如red for danger(不祥之兆),red hands(沾滿鮮血的手)。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基本的詞匯知識之外,還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借助于一般語境掌握詞匯的文化意義,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5、利用語境幫助學生提高猜詞能力近年來高考閱讀理解越來越重視對考生猜詞悟義能力的考查,所以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yǎng)成利用各種語境提示來猜測詞義的習慣。
(1)根據(jù)定義或解釋說明猜測詞義。一些常見的引出定義的標志性詞語有be,mean, refer to,define等。例如: Psych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mind and how it affect people’s behavior. 由定義可知, psychology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對人們行為的影響”。
(2)根據(jù)舉例猜測詞義例子語境能夠提供猜測生詞的重要線索,往往運用冒號或者for example,such as等引出。例如: All the furniture had been completely removed so that not a single table or chair was to be seen.通過列舉的“table”和“chair”推測出“furniture”意為“家具”。
(3)利用常識和上下文相關(guān)信息來推斷詞義。如:Mark got on the motorbike. I sat behind him on the pillion and we roared off into the night.根據(jù)上下文相關(guān)信息及摩托車相關(guān)常識,可以推斷出“pillion”意為“后坐”。
(4)根據(jù)對比關(guān)系猜測詞義。能體現(xiàn)對比關(guān)系的詞匯有很多,主要有but,yet.however,while, instead等。如:Written language tends to be static while spoken language constantly changes.由上例中的while,表明tends to be static與changes形成對比,從而猜出static為“穩(wěn)定的”意思。
[論文提要]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體系體現(xiàn)出文本意義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從句式結(jié)構(gòu)、篇章結(jié)構(gòu)、修辭意象、風土人情和背景知識的不同視角闡述了跨文化傳播中文本意義的個性化文化編碼與解讀方式。主體間性和文化融合有助于消除各種文化差異對文本意義可能產(chǎn)生的誤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諧共存與繁榮發(fā)展。
一、引 言
跨文化傳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發(fā)生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往活動。人具有社會屬性,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之中,并受到這種文化語境的制約和指引。跨文化傳播作為一種文化語境,其特殊性在于這種文化的制約和指引功能具有多元的復雜性。“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構(gòu)造現(xiàn)實。對任何行為者來說,現(xiàn)實是通過世界觀和其文化所建構(gòu)的行為環(huán)境傳遞的。”不同的民族,其文化特性的表現(xiàn)形式不盡相同。不同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構(gòu)成人們文化行為環(huán)境和行為意義的符號,折射出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于是乎,跨文化傳播研究必然涉及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跨文化傳播中人們是如何表述其它文化的,即一種文化群體中的人們?nèi)绾伪硎隽硪晃幕后w的問題;二是,自我與他人間的關(guān)系,即“主體間”的相互關(guān)系。‘跨文化傳播學研究基于這樣一個理念:現(xiàn)代世界是一個由不同國家民族的不同力量在不同領(lǐng)域的相互創(chuàng)造生成的系統(tǒng),離開了這個系統(tǒng),任何所謂普遍有效的假設,諸如理性或進步、自由,都不足以成為歷史意義上的尺度。跨文化傳播只有架構(gòu)起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對話,在對話中,才能達到本土文化意義的增殖與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生活方式的多樣化。
二、文本的文化意義個體化編碼與解讀方式
文化總是與特定人群這樣的文化主體相聯(lián)系,總是首先表現(xiàn)為某些人的文化。不同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體系也相應地擁有不同的特定人群,并使得這些特定人群成為某種具有文化屬性的文化中人。每個個體文化間有著某種特質(zhì)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個體間往往有著某種無形但又十分明晰的文化邊界。
1、句式結(jié)構(gòu)差異的文化意義體現(xiàn)
漢英的句式結(jié)構(gòu)差異主要歸因于中西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思維方式上,西方文化如同直線切劃,細分明晰,注重抽象推理;而中國文化猶如圓環(huán)內(nèi)封,綜觀合察,尋求直覺頓悟。這在不同程度上制約文本意義的表述。例如:
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處,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寶頂,樹木蒼翠,花香襲人,鳥語婉轉(zhuǎn),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縣的黃龍。
One of Sichuan’s fines spot is Huanglong(YemowDragon),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the main peak 0f the Minshan Mountain,h has lush green forestfilledwithfragrantflowers,bubblingstreamsandsongbirds.
從上例可以看出,中文對“黃龍”這一景觀的描述,先是從對“岷山、主峰、樹木、花香、鳥語、流水”個體景觀的感受人手,再用外位句式結(jié)構(gòu)作環(huán)抱概括,顯得含蓄簡練、韻律十足,從個體與個體、個體與整體的關(guān)系中去認知和把握某一個體,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自我中心性的一個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認識主體散點游目式的觀照方式。而西方人則認為,實體的世界是可以明晰的,要認識一個事物,必須將其獨立出來進行明晰的觀察,描述其靜態(tài)的特征,沉思其不變的屬性,因而英文將最重要的信息作為主題句置于句首,通過嚴密的結(jié)構(gòu)表達出個體景觀魅力的邏輯意念,從而突顯“黃龍是什么、位于何處”這樣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效果。由此文本不難看出,這兩種文化所蘊涵的深層結(jié)構(gòu):前者重在寫意和虛無縹緲的意境,后者重在寫實和實實在在的反映。
2、篇章結(jié)構(gòu)差異的文化意義體現(xiàn)
任何文化都是一種社會實踐,都是建立一種生活指向,都是用自己特有的文化感知來理解客觀世界和認知自身。例如:
杭州因有美麗的西湖而成為聞名于世的風景旅游城市。
北宋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詞中寫道:“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Hello,friends,the West Lake,like a beautiful oriental sirl,is glod to meet you,happy t0 see you in China after a long andmost probably tiresome joumey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andthe seas,As everybody in China knows:“In heaven there i。par-adise;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The West Lakeis 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the pride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上文在介紹美麗的風景城市杭州時,中文引用了古代詩詞,而英文則不拘泥于原文,通過較大的調(diào)整和再創(chuàng)造,將其令異國游客晦澀難懂的漢民族文化意蘊有機地糅合在為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言辭佳句中,取而代之的“In heaventhere io paradise;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a beautiful oriental girl,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theChinese people。the pride of the orientalcivilization’’等顯然更易于外國大眾游客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蘊,而且整個譯文風格非常隨意、親切,就像與游客交談一般,這樣自然拉近了游客與西湖之間的距離。這便反映出,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下處理那些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文化信息時,首先要了解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然后運用恰當?shù)姆绞絹韨鬟f不同語境特有的民族文化信息,以迎合各自的不同文化心理特質(zhì)。
3、修辭意象差異的文化意義體現(xiàn)
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當語言作為信道傳送信息時,解碼必須根據(jù)信號庫中雙方共同理解的編碼進行。倘若編碼者(發(fā)出信息的發(fā)話人)跟解碼者(接受信息的受話者)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產(chǎn)生對編碼的不同理解,就可能導致 難解、誤解甚至解碼中止。這個他者文化因素造成解碼阻礙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由于模糊、通感、聯(lián)想等因素而產(chǎn)生的比喻性表述的民族文化差異。這種在漢英中原本等值的同一詞語,在各自語言中可能會另有不同的意義和用法,以及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褒貶吉兇象征與感情、語體色彩等。漢英語民族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得許多比喻性表述存在不對應的現(xiàn)象。如形容力氣大,漢語有“力大如牛”,英語則“asstrongssahorse”(力大如馬)。這蓋因中國自古以牛耕為主,而英國古代則主要靠馬耕,不同的生產(chǎn)方式和思維習慣就漢英兩大民族對同一概念運用了不同的意象,即對同一意義使用不同的喻體來指代。甚至有時不同的主體對同一概念客體在特定的語境下都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意象意義。
所以在跨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特別要把握意象文化差異的不同特質(zhì)。例如: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李清照詞句中的“黃花”意指“”,這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所以,對于熟知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讀者來說,對其理解自不在話下,而對于另一群異質(zhì)文化的讀者而言,要想領(lǐng)略到文本中“黃花”意指“清高傲世、凄冷惆悵、哀怨抑郁、相思消魂”等內(nèi)涵與風格意義恐怕得大費周章,于是譯界部分學者認為西方譯者將“黃花”譯為“chrysanthemums”較國內(nèi)有些譯者直譯的“yellow flowers”更為可取,因為西方譯者在意識到這一中西文化差異的同時,還考慮到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共享視域”缺失的西方讀者的理解障礙,否則西方讀者會真以為“yellow flowers”是指“sunflowers(向日葵)或buttercups(金盞花)”等等之類的黃色花兒。
4、風土人情差異的文化意義體現(xiàn)
文本意義出現(xiàn)在文本與讀者的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中,讀者的不同文化視域?qū)ξ谋疽饬x的理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
Prema’s parents were not sure how they felt about that,butthey allowed him to see her anyway,In this day and age they werelucky,(普里馬的父母還沒有最終拿定主意,但他們還是讓他見了她。這在這個時代對于他們來說是幸運的。)
上例取自反映印度風俗的材料,普里馬的未婚夫懇求她的父母允許他在婚禮前見一見未婚妻普里馬,因為根據(jù)印度的風俗習慣,未婚夫在婚前是不可以見未婚妻的。如果要見,需征得她父母的應允。但這一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社會已不多見,所以了解這一印度風俗的讀者能很有把握地確認文中最后一句的“他們”是指普里馬的父母。因為在當今社會,女兒的未婚夫首先征得自己的同意才見普里馬,證明男方很傳統(tǒng)、很尊重岳父岳母,因此他們能有這樣的女婿是非常幸運的。而不了解印度社會這一文化風情的異質(zhì)文化讀者可能認為最后的那個“他們”是指普里馬和她的未婚夫,因為他們認為,新郎新娘要等到婚禮那天才見面太不幸了,因此普里馬的未婚夫能被允許見他的未婚妻,他們二人是幸運的。
5、背景知識差異的文化意義體現(xiàn)
背景知識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往往滲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稍不注意,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意義曲解。例如:
“……members of Congress-liberty-Bunker’s Hill-heroesof seventy-six-and other words which were a perfect Babylonishjargon to the bewilder Van Windle.”(……國會議員——自由——本克爾山——七十六烈士——以及其他許多使李伯完全莫名其妙的謎語。) 轉(zhuǎn)貼于
美國小說家華盛頓。歐文的短篇名作《李伯大夢》里說到荷蘭移民Rip Van Winkle上山砍柴喝下仙酒,一覺睡了20年。醒后美國已獨立,他發(fā)現(xiàn)周圍人說的話里有許多是他一點也聽不懂的陌生字眼。上例就是這一語境,譯者把“heroes of seventy-six”(七六年的英雄——指1776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英雄)不經(jīng)意地錯譯成“七十六烈士”,這恐怕是受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黃岡七十二烈士”這一文化背景知識的干擾所致。
綜上所述,從解釋學的角度來說,伽達默爾認為,在理解的歷史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視域(horizon):一是文本的視域,一是理解者的視域。文本有它自己的歷史視域,是因為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特定歷史存在的個人(作者)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理解者也有自己特定的視域,這種視域是由他自己的歷史境遇所賦予的。而所謂理解無非是經(jīng)驗這兩種視域的融合。當我們進入文本世界時,我們的文化視域通過“視域融合”構(gòu)成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包容了歷史和現(xiàn)代的整體視域。理解的實質(zhì)是跨越自己個體的有限視域,力圖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與溝通。在這個境界中,意義被拓展,理解主體的文化視域也得以提升。
事實上,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理解也都總是從我們已有的文化視域出發(fā)作出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拋開我們具體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不可能完全拋開我們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去理解我們所要理解的對象。也正如Scollon R.和Scollon S.W.所述,交際者關(guān)于行為與情境、關(guān)系與身份等交際情境的共享文化知識是成功交際行為發(fā)生的基礎。
三、文本的文化意義與主體間性及文化融合
認識論從實踐的角度看認識,圍繞著對人的主體性研究,使刺激反應的二項式(SR)變成為三項式(S0R),即自在客體主體觀念客體,其中主體及其思維結(jié)構(gòu)充當著自在客體和觀念客體之間的轉(zhuǎn)換器。在這三項中,主體表現(xiàn)為唯一的主動者,它以自己已經(jīng)具有的思維結(jié)構(gòu)去選擇、處理輸入,形成輸出系統(tǒng)。從形式和功能過程來考察,這恰恰是主體在建構(gòu)著客體,即主體以自己的思維結(jié)構(gòu)分解、過濾、轉(zhuǎn)換著自在客體的信息,建構(gòu)成觀念客體。
文本的主體觀注重的是多重主體的交融,它體現(xiàn)在作者、讀者、解釋者的關(guān)系當中。以通常的主客體關(guān)系來說,當作者在生成文本時,文本是他的創(chuàng)作客體,而其文本潛在的讀者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客體。但作者、讀者、解釋者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會隨著語境的變換而變換主客體的角色。當讀者或解釋者在閱讀和解釋作者所生成的文體時,他便變成了主體,而作者則成了間接客體,因為這時不僅僅文本是作為對象的直接客體,原文本作者也成了讀者或解釋者對話和交流的對象,即間接客體。這就是所謂的互為主客體關(guān)系,又稱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uy)。
主體間性這一概念來源于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哲學,指的是在自我和經(jīng)驗意識之間的本質(zhì)結(jié)構(gòu)中,自我同他人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為我的世界不僅是為我個人的,也是為他 人的,是我與他人共同構(gòu)成的。其實質(zhì)是指在世界的所有可以稱為主體之間的交流、溝通、交往、對話等等的關(guān)系屬性。主體間性能讓我們擁有文化的多重視域,在堅持主體間存在的差異性和多元性的同時,以交往、溝通和理解來彌合主體間的差異。因而能寬容地接受與客觀傳播的無數(shù)他者、和諧共存的文化認同。因而這就意味著,主體間性這一概念有利于人們認識文本、作者(譯者/傳者)和受眾(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有助于溝通跨文化傳播中文本世界所涉及的不同文化沖突和消除各種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種種意義誤解。
任何文化都是在與他者文化的互動中發(fā)展的,與文化差異和沖突相伴隨的是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不同質(zhì)的文化之間的交融整合,它是跨文化語境下文本的文化意義交流與傳播的一個策略過程,是由文化表層到文化深層的融合。文化有著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從表層的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到深層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念、情感定式、思維方式,都是文化的基本內(nèi)容。這些基本內(nèi)容的不同,形成了色彩各異的不同文化類型或文本表述方式。文化融合又是跨文化傳播發(fā)展的總體陸趨勢。從文化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看。文化融合也是文化發(fā)展的一個趨勢。任何文化要發(fā)展前進。就必須與其他不同質(zhì)的文化進行交流、溝通甚至向其他文化學習,吸收其他文化中的優(yōu)質(zhì)成分,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質(zhì),促使自身進步。再則,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在跨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每一種文化都擁有傳播的權(quán)利、發(fā)言的權(quán)利,而不是僅僅充當接受者、聽眾。主體間性關(guān)系的建構(gòu)也許能指引我們步入跨文化傳播領(lǐng)域的那個烏托邦:沒有他者,我們都是主人;沒有定型,我們真實地感受彼此,和諧而自由地共存。
但是文化融合并非文化趨同,其實質(zhì)是文化上的揚棄,是文化的優(yōu)化。文化融合是文化多樣性的融合,它不排斥文化的差異和多樣化。而且,文化的多樣化是文化融合的基礎,沒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文化融合也無從談起。總而言之,文化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種文化共同發(fā)展與繁榮的必然。而文化趨同則是不同質(zhì)的文化的一致化,即文化的同質(zhì)化,它抹殺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個性。
論文關(guān)鍵詞:跨文化教育;語言教學;真實語境;交際實踐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存在過于注重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傳授,忽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的現(xiàn)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本文擬從語言教學、真實語境、交際實踐三方面著手探討如何對大學生進行英語跨文化教育。
一、引言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存在過份強調(diào)語音、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傳授,忽略英語語言中體現(xiàn)的西方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文化現(xiàn)象的傳授,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不強。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也是為了加強中西文化交流和、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趨勢的需要。本文擬通過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西方文化、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三方面著手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
語言使用上的差異是由文化的差異引起的,在教學中,要使學習者關(guān)注語言的運用上體現(xiàn)的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之處,把文化差異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識。
(一)詞匯的文化差異
1、詞匯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異
龍在漢語中為圖騰與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卻是罪惡、邪惡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為智慧的象征的owl與漢語中視為壞兆頭的貓頭鷹。漢語中農(nóng)民無貶義,而Peasant則是沒有教養(yǎng),社會地位低的人。紅在漢語中常與喜慶相關(guān),red則有多樣化含義。red letter day 為“喜慶日子或紀念日”,To see red 為“使人生氣”,wave a red flag為“做惹別人生氣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為“紅光滿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則為漢語中的“對牛彈琴”。
2、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聯(lián)想意義
涉及到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詞匯,意義深遠,要越過字面意義去了解聯(lián)想意義。英語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為惟利是圖、心腸歹毒的小人。童話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貧窮、善良的最終獲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奧菲莉、黛絲泰蒙娜的悲慘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成為悲傷命運的象征,“楊柳”形容離別與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語用上的文化差異
語言總是體現(xiàn)了某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背景,關(guān)注這些差異,有助于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漢語習慣以詢問別人到哪里去作為寒喧語,西方則是對于天氣的評論和預測。年齡、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美國人對于稱贊語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國人則謙虛地加以否定。再如對某個場所的表達。美國英語中rest room是劇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設有廁所、盥洗設備等,供顧客、雇員等使用的房間,即是浴室、廁所的委婉說法,并非漢語中的“休息室”。
三、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體、原版材料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情景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全方位感受語言,達到語言與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體
以教材為核心,將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和故事傳說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其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內(nèi)涵。同時利用多媒體營造視覺、聽力的真實語言場景,把教學中的相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加以形象化、具體化,培養(yǎng)學生主動對英語語言文化進行探詢,引導學生關(guān)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表達差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選擇原版材料進行補充
選擇適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關(guān)系的視聽材料,了解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英語的運用情況,加深對中西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積累相關(guān)的材料。如體現(xiàn)了社會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介紹當前社會動態(tài)和社會問題的報刊,收看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CCTV-9)和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節(jié)目,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英語基礎選擇部分國外英語電視電臺節(jié)目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更是展現(xiàn)了英語民族如何進行交際的真實情景和鮮活語言,這些材料既煅煉了閱讀與聽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四、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言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品味和體驗文化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創(chuàng)造英語交流的機會。如定期開設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用媒介語或英語向?qū)W生全面介紹英語國家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社會風俗等;以某個西方文化元素為主題開展英語沙龍、英語演講比賽,選擇教材中故事性較強、情景性突出的文章進行情景劇表演等等;擴展交際空間,與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進行語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創(chuàng)造機會參與涉外工作的翻譯與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由于思維方式、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俗的不同造成了中英文化的差異。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充分體現(xiàn)出兩種不同文化的不同。在教學中,結(jié)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將文化差異作為切入口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中英文化差異在英語教育中的體現(xiàn)
1.1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差異
傳統(tǒng)文化影響了民族思維方式,中國人的順向思維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維在語言上都有反映,漢語多用從大到小的詞序而英語則慣于使用從小到大的詞序。比如在描述地理位置時,漢語都是先省份、再城市,最后到具體地址,而在英語中則完全與此相反。人們常說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表現(xiàn)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亂,好像由大量動詞堆砌而成,從表面無法看出句間關(guān)系,但句子的意思卻將之聯(lián)系起來。 語言文化離不開人類的生活的環(huán)境。正是在人們的生活中,語言漸漸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賦予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特色,有濃厚的地域風采。 由于英國是一個島國,英語中常用和海水漁業(yè)生產(chǎn)有關(guān)的詞句。而中國則身處內(nèi)陸,長期以來都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漢語的很多習語俚語反映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特點。如英語中形容力量強大時使用“as strong as a horse”,但在漢語則叫“氣壯如牛”,雖然意思一樣,但是從“牛”和“馬”的不同使用,我們就明白了中國人向來用牛來耕田種地,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
1.3稱謂與敬語的差異
英語中,敬語謙詞的使用體現(xiàn)出和中國人不同,英國人認為you就是指講話對象,用不著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 “您、某處長、某總經(jīng)理”等敬語。漢語之所以重視敬語謙詞是源于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西方人喜愛追求平等,尊重個人價值,樂于表現(xiàn)自己,所以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幾個稱謂經(jīng)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這體現(xiàn)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們眼中,稱謂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 "
2 高職英語教育的特點
2.1相比本科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弱、基礎較差
眾所周知,高職院校采用“寬進嚴出”的招生策略,部分學生在高中學習時學習興趣低、主動性差,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學習方法,無法提升英語學習成績。進入高職階段學習時,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就只是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目的一旦達到,他們就放松了對英語的學習,沒有把專業(yè)英語的學習作為進一步培訓英語綜合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來對待,對專業(yè)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產(chǎn)生厭倦情緒,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
2.2英語學習工具性動機突出
高職人才的素質(zhì)重點是工作中的實踐操作能力,即能熟練地完成本職工作,并能主動、有效地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而高職英語教學就必須根據(jù)高職各專業(yè)的特點,突出實踐性和實用性。因此,高職英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以社會需要為基點,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英語理論知識和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的人才。
3 將文化差異與高職英語教育結(jié)合的嘗試
3.1強調(diào)語言教學目的——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過分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掌握語法和翻譯的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能造出并翻譯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技能。實際上,從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來說,以往的教學目的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學生們“不懂得語言的運用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將變得毫無用處”,學生在沒有很好的理解語言運用規(guī)則前,往往會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生搬硬套。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所以,筆者認為,在討論高職英語具體教學問題之前,有必要再次明確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那就是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樣才能避免在教學中如墜煙海,找不到頭緒,抓不住要領(lǐng)。
3.2文化差異與英語電影教學方法的結(jié)合
使用英文電影教學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高職學生更是如此。高職學生原本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學習抱有排斥甚至恐懼心理,在教學中能夠使用圖文并茂,有情節(jié)有故事的電影無疑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而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另外教師選擇的影片應該是具有西方文化底蘊,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反映了西方社會的文化內(nèi)容,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語言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更加生動和規(guī)范。影片中的語言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語言的重音、連讀、語調(diào)等等語言現(xiàn)象,還有許多英語成語、習語、俚語、地方口音等。當學生沉浸在影片的情節(jié)中時,影片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好的語言環(huán)境。眾所周知,語境在英語學習中相當重要,學生能在相關(guān)語境中學習,不知不覺中就融入其中,取得傳統(tǒng)教學所不能達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影片結(jié)束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提煉影片里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語言習慣,將之與中國文化和漢語語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達到學習的目的、鞏固學習的效果。
[論文摘要]在我國職業(yè)技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學至今仍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沒有一本系統(tǒng)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專著可以用來指導職業(yè)技校英語文化教學。這種情況下,職業(yè)技校的學生只有依靠職業(yè)技校英語教師個人所介紹的并不系統(tǒng)的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去理解英語這門語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蘊。其結(jié)果是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nèi)涵了解甚少。這一點可以從對我國部分技校學生進行的文化測試中得到證實。從長遠來看,這種重語言而輕文化的教學模式對我國職業(yè)技校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極為不利。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也許能具備較強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但是欠缺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甚至缺少必要的英語交際能力,所以很難適應時展的需要。
跨文化外語教學既是交際法外語教學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又是個全新的外語教學理念。本部分將通過總結(jié)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論述在中國外語教學背景下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目標和內(nèi)容,分析跨文化外語教學大綱的特點,來說明跨文化外語教學與傳統(tǒng)外語教學之間的區(qū)別。
一、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1.語言與文化,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guān)系
語言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可。傳統(tǒng)外語教學的基礎學科—語言學,也從單純的語言形式研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衍生出了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等分支學科,進行了大量跨學科研究,使語言與思維、社會、文化和交際之間的聯(lián)系逐漸被認識。任何一種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依賴于該語言群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語言不僅具有表情達意的交際功能,它還是感知和思維的表現(xiàn)系統(tǒng),前者是語言的外顯功能,以語言輸入和輸出為形式;后者是語言的潛在功能,屬于認知心理活動。兩方面相輔相成,構(gòu)成語言使用的全過程。
2.跨文化交際能力是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個人的生活、公司的發(fā)展、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和穩(wěn)定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得到廣泛關(guān)注。跨文化交際學的興起順應了這一時展的需要,它著力進行跨文化研究,開展跨文化培訓,為新時代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貢獻。然而,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情感、心理、認知和行為多個層次,以及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交際模式、語言等多個側(cè)面,僅靠短期的跨文化培訓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很多其他許多相關(guān)學科的積極參與,廣泛合作,如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和外語教學,其中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潛力尤為突出。
3.跨文化外語教學是外語教學發(fā)展的需要
外語教學是一門極其復雜的、應用型學科,涉及學習者的認知心理、教師的教育觀念、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因此外語教學理論的建立需要借鑒很多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而且,由于外語教學的宗旨是為社會和學習者個人發(fā)展服務,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外語教學工作者也應及時更新觀念,調(diào)整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以跟上時展的步伐。
二、跨文化外語教學方法——廣泛利用課外英語資源
1.英語短劇表演
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培養(yǎng)只在課堂上進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是多方面的。教師應該讓學生盡可能多方面的感受到這種文化的氛圍。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嘗試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表演英語短劇,短劇內(nèi)容可以是英語教材上的課文,也可以是一些著名的英語故事、童話及小說等。英語短劇表演是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可號召學生將課文改編成短劇,讓學生在表演中、在英語故事的情節(jié)里呼吸文化氣息。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了解和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氣息,并且鍛煉了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
2.英語文化課題研究和討論,英語角會話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最好在一定的語境和氣氛下進行。所以,教師更有責任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于學生感受英語語境和接受英語文化熏陶的氣氛,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并鼓勵學生參與進來。教師在備課時可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專門設置英語話題。教材中的這些對話生活氣息濃,與英語文化及該國風俗習慣緊密相連,學生參與進來,可感受到其強烈的異國文化情調(diào)、呼吸其濃郁的語言文化氣息,而且語言交際能力也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教授“Talking about weather”一課中,我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的話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ing about weather?學生們普遍認為談論天氣沒有涉及隱私,符合各國風俗習慣。除此之外,建立一個異國文化和英語交際園地,像英語角之類的場所。在這里,學生能夠自由地相互交際、大膽地進行實踐、切實地感受英語文化氣息、有效地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
三、提高外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教師在文化交際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作為教師,如果自身跨文化背景知識貧乏,就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那么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無從談起。在英語教學中強調(diào)英美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英語的實用交際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英語語言功底,而且還要有深厚的英美文化素養(yǎng)。隨著新文化的不斷涌現(xiàn),英語教師也需要不斷的觀察、總結(jié)、比較不同的文化。因此,要為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對其加強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zhì);教育者自身必須不斷學習,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結(jié)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加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明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論文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英漢委婉語,交際策略
1引言
所謂委婉語,指的是“用婉轉(zhuǎn)含蓄或拐彎抹角的說法代替會使人覺得不夠尊敬的言詞”。在各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體系中,委婉語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體現(xiàn)多樣化的語言文化內(nèi)涵和社會心理狀態(tài)。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與語言體系巾,委婉語在交際功能和構(gòu)成規(guī)律上均有其一致性和相通性,然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卻往往十分不同。在跨文化交際行為中,只有把握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才可以避免交際的失誤,減少交際中的障礙,從而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因此,當前高校英語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2中西方委婉語的文化內(nèi)涵區(qū)別分析
(1)不同倫理觀念的體現(xiàn)
委婉語是一種語言變異現(xiàn)象,是語言變化的潛在機制之一。不言而喻,委婉語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維持語言禁忌的實施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促進言語交際的正常進行。同時它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一種文化、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或崇尚心理。在中國社會由于歷史的原因,受到封建帝制所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影響,對于長幼之間的尊卑貴賤非常注重,“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思想也仍然在造成影響。而在西方,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是一種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行為,因此鼓勵對于愛情的表白和追求,在性觀念方面的委婉語上,往往不具備漢語的貶低色彩。如:“性病”在英美語言中往往被委婉地稱為“socialdisease”(社會病);而“私生子”則常常被稱之為“l(fā)ovechild”(愛情之子)。
(2)不同的價值觀的體現(xiàn)
在中華文化中,對于年老的長者往往持尊重和謙讓的態(tài)度,秉承敬老的價值觀。在漢語言文化中,人的“年老”往往與一些正面的涵義相關(guān),如豐富的社會和人生經(jīng)驗、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以及可靠的品質(zhì)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對“老”這個概念的理解卻與中華文化大相徑庭,在英美文化中,由于更加追求創(chuàng)新和突破,人們對“老”這個概念是十分忌諱的,因為它代表著落后的思想、遲鈍的行事、僵化的理念以及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在英美的文化中,一個人的“老齡”聯(lián)系著其死亡、沒落和孤獨。所以,“old”~詞往往被許多委婉語所替代,諸如“seasonedman”(經(jīng)驗豐富的人)、“thelongerliving”(生活時間比較久的人)、“senior citizens”(資深公民)等等。
(3)不同的宗教背景的體現(xiàn)
漢語言文化中,占據(jù)主導位置的宗教是道教與佛教兩大教派。道教對于人的生死,體現(xiàn)出一種達觀、淡泊的觀點,在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基督教是起主導作用的主流宗教,注重于靈魂的罪孽和救贖,人的死亡,被視為去見上帝,進人了天堂。所以,對“死亡”的委婉語稱謂有“bewithGod”(去見上帝)、“beinheaven”(去天堂)等
3英語教學基于委婉語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1)使學生領(lǐng)會委婉語功能
委婉語功能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禮貌功能
在雙方進行交際時,時時需要照顧到對方的自尊,滿足雙方面子需求。錢冠連說:“揀好聽的說’是言語活動中一條最普通的求美策略,它表現(xiàn)了人對意義的追求,表現(xiàn)了功利目的和對不宜說的話題的補救的努力。”委婉語能夠以一種彬彬有禮、令人感到愉快的交際模式來取代令人產(chǎn)生不覺的詞語,避免了由于無禮而導致對方產(chǎn)生不悅。顯得更有禮貌和修養(yǎng)。
2)避諱功能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不一樣的語言禁忌,尤其是在進行跨文化語言交際時,在涉及到對方所禁止或忌諱的某些詞語時,可以使用委婉語,采用迂回婉轉(zhuǎn)的語言方式,來進行表達。此外,一些人類的生理現(xiàn)象和生理特征在某些場合提起來時,會有可能引起別人的不快情緒,或者感覺不雅。此時也可以通過委婉方式來間接、回避地表達,從而含蓄地表明意思,避免了令人難堪的、或者難以啟齒的事實,也杜絕了交際過程中的唐突與尷尬,達到溫和與含蓄的效果。
3)掩飾功能
委婉語本身并非是一種精確地表述方式,具備一定的模糊性。這種特點決定了用其來表達某些令人不快的事物時,較為“中聽”。有這樣一個例子:Atfirst,1waspoor,andthenIhavebe.come needy,laterunderprivileged,now disadvantaged.Istillhavenotacent,andIhaveagreatvocabulary.在這個例句中,以不同的詞分別來表達“貧窮”的含義,而委婉的用詞則對“貧困”來講,是一種掩飾。在英語國家里沒有poor(貧困)或poorpeople(窮人)等字眼而用tobedownonone’Sluck(時運不佳的),deprived(被剝奪了生活條件的),lowincome(收入低的)來表達。
(2)使學生熟知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原因
跨文化交流的障礙主要來自于英漢語言本身的差異,但是在不少情況下,這種障礙的直接原因也來自于不同社會之間的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交際障礙。
1)英漢文化的差異
英漢之間存在著文化價值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能導致委婉語跨文化交際障礙。舉例來講,以下兩個詞匯:industry與en—gineer往往會成為被尊重的代名詞,而一些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步步高的人也慣于以industry或engineer自稱,比如:裝運工會將自己稱為packingengineer,而雜務工則將自己稱為dwellingengi—neer等等。
2)英漢語言的差異
英漢語義特點和構(gòu)詞特點均有著較大的不同,這些英漢語言本身的差異造成了委婉語導致的致跨文化交際障礙。
在語義特點方面,英漢對應詞往往有著不樣的含義。對于表達相同事物的詞語,在一種語言中可能是貶義的,只能用委婉語來進行表達,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卻是中性的。舉例來講,在英美語言中,“啞巴”(dumb)含有“愚蠢”、“笨蛋”的意思,因此在表述啞巴含義時,往往用speechimpaired來進行委婉的表達。而另一個詞“bitch”(雌性的犬)則往往含有“的婦人”的意思,因此,在表達“母狗”含義時,往往以girldog或者ladydog的委婉方式取而代之。
在英美語言中,可以使用縮略法來進行表達,這也是一種漢語難于做到的委婉的說法,比如以AIDS取代acquiredimmunedeifciencysyndrome(艾滋病);而且,英語在形成于發(fā)展過程中,也從其他的語言中吸收了不少詞匯,尤其受到外來語,特別是法語的影響,常常可以用幾種不同的詞匯表達相同的含義。一些不夠高雅的、容易引起尷尬的詞匯,人們就常常用其他國家的語言取而代之。
(3)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委婉語使用策略
1)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的,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層次:一是通過一些媒體,如電視、期刊、報紙、網(wǎng)絡等了解表面的文化特征。二是在文化易發(fā)生沖突的場合感受其微妙的文化特征。三是經(jīng)過分析綜合和具體的體驗,逐漸對文化理解和熟悉。比如形容人的死亡,中文有“去了西天”,英美文化中則有“togotowest”此外,和死亡有關(guān)的委婉語也往往與宗教有聯(lián)系,如:安睡在上帝的懷抱中(tobeasleepintheArmsofGod);安睡在谷地中(tobeasleepinthevalley);去見上帝(todeparttoGod);去天國,進天堂(togotoheaven)等等。二是要對委婉語帶來的文化差異有深入地理解,中文和西方的文化有著各自的審美觀和視角,因此很容易會在委婉語的理解和使用上產(chǎn)生語用差異和失誤,只有具備相關(guān)經(jīng)驗和常識,了解委婉語特點,才能順暢地進行交流。
2)結(jié)合語境,具體分析
結(jié)合跨文化交際時的具體語境,能夠更加明晰地把握委婉語的實質(zhì)。語境指的是交流的雙方在進行語言交互時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只有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在特定的場合進行恰當?shù)谋磉_,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例如一個人內(nèi)急,如果說“1wanttogototoilet”不夠委婉文雅,而“I’m goingtothebathroom”則顯得比較得體。所以,足夠的了解具體放入社交語境并加以恰當利用,就能得到不錯的語境效果。
一、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口譯
1986年法國語言學家、哲學家Dan 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關(guān)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Relevence:Co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際與認知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關(guān)聯(lián)理論主要研究信息交際的推理過程,尤其注重語言交際的話語解釋原則。該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認知模式:關(guān)聯(lián)性。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把翻譯看成是一個對原文進行闡釋的動態(tài)的明示—推理過程,而推理所依據(jù)的就是關(guān)聯(lián)性。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提出表明了翻譯實踐又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進行,即可以通過在語境中尋找關(guān)聯(lián)來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這些研究為口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
1、口譯的類型與特點
口譯,即將一種所講的語言當場口頭再現(xiàn)為另一種語言,是促使操不同的語言的人們進行口頭交際的一種特殊的有聲語言活動。一般說來,口譯工作有四大特點:(1)要求快,不容仔細推敲或查閱資料。(2)迅速見效。語言意義通過聲音,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語形式得以傳達,從而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3)表達方式比較靈活。(4)接觸面廣,工作方式多樣。
2、明示—推理交際模式
Sperber和Wilson認為,交際的模式有兩種:代碼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語言交際同時涉及這兩種模式。他們明確指出:語言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ostensit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交際者雙方根據(jù)共有的認知環(huán)境用言辭和其它手段把自己的意圖明示出來,旨在盡量降低聽話人對其話語的加工努力程度,以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根據(jù)Sperber和Wilson的明示—推理交際模式,明示行為提供兩層理解話語的信息:第一層信息是被指出來的信息;第二層信息是有意指出第一層信息的信息。辨認出這種明示行為后面的意圖是有效地對信息進行加工的必備條件。
3、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
一般來說,說話人在交際的過程中都會預設自己所講的話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他還會考慮到對方的背景知識,使自己說出的話對自己和聽話人都很明確,以達到交際中雙方的互明。這就是關(guān)聯(lián)理論所提出的明示行為。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者的明示行為后面一般都有意圖,并區(qū)分了說話人的兩種意圖:信息意圖(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 intention)。前者指話語的字面意義,是說話人欲向聽話人傳遞某種信息的意圖;后者則指說話人欲向聽話人表明自己有傳遞該信息意圖的意圖。兩者關(guān)系密切,缺一不可。如果說話人沒有傳遞信息的意圖,交際的意圖也就不存在。例如:貴公司想與我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關(guān)系的想法與我不謀而合。此例中,說話人傳遞信息的意圖為:貴公司與我公司都有建立長期合作關(guān)系的想法。其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是:我們也有意同貴公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guān)系。這種不謀而合的想法為進一步的磋商提供可能。說話人意圖表明己方的誠意,達到傳遞交際意圖的目的。這表明說話人既表現(xiàn)出向交際對象表達或進一步表達一組信息的行為,又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交流信息的態(tài)度。譯員翻譯此句話時,須把這種積極交流的態(tài)度表達出來。此話語可譯為:Your wish to establish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 coincides with ours.
二、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口譯的啟示
我們不難看出關(guān)聯(lián)理論作為一個新的理論,對理解、解釋以及進行任何這兩種語言的互譯,特別是對這兩種語言的口頭互譯,有極大的啟示。
1、關(guān)聯(lián)理論提出理解說話的標準是人類認知假設,即人類的認知靠的是關(guān)聯(lián)。當譯員從每個話語的語言解碼中獲得信息時,其心理過程則表現(xiàn)為對話語做出多種理解,即作出語境假設。然后,譯員須在極短的時間里作出決定,推斷出最可能的假設,尋找出原文與語境間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并將其用目的語表達出來,從而完成一次交際活動。 2、譯員靠其百科知識、原文語言提供的邏輯信息和詞匯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對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來尋找關(guān)聯(lián)。以使論文既符合原語所傳達的信息,又能反映出目的語的特色。因此,譯員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廣博的知識、敏捷的反應能力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等,以便成功的找到話語的關(guān)聯(lián),從而達到出色地完成口譯任務。
3、要求譯員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由于譯員是將信息從一種語言形式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形式,
這就涉及到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因此,這就要求譯員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文化的載體,譯員只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才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口譯任務。
【
[論文關(guān)鍵詞英語高級視聽 接受反應文論 跨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英語高級視聽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語言真實度較高的各類視聽材料的理解能力,但學生對深蘊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的診釋與欣賞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來說,構(gòu)成學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識可以提高學生體驗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覺性。本文旨在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探討英語高級視聽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隨著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活動日益全球化,語言已經(jīng)越來越超出單純的“交流工具”這一狹義的概念了。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語言越來越被看成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現(xiàn)在的語言教學也越來越多地與文化問題相聯(lián)系。每一門學科都有可能從本學科的視角出發(fā)來考察與之休戚相關(guān)的文化問題,而英語教學中對文化的關(guān)注則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其多維度的人際關(guān)系及其特征、結(jié)構(gòu)和功能,以文化心理為求索的目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目的就是積累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的交際意識和能力,而英語高級視聽課就是為此而開設的通過語言學習文化同時又通過文化交融提高交際能力的一門重要的語言文化課程,但學生對深蘊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的診釋與欣賞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來說,構(gòu)成學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識可以提高學生體驗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覺性。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英語高級視聽教學中學生理解與先理解的關(guān)系探討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先理解與跨文化意識
先理解是接受反應文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接受反應文論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德國,它不僅在德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贏得了巨大成功,對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是一種有力的沖擊和震蕩。它以伊瑟爾和漢斯·羅伯特·堯斯為主要代表。該理論把研究的重點轉(zhuǎn)向讀者的接受,強調(diào)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文學作品是一個過程,主要包括兩部分:即從作者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從作品到讀者的接受過程。伊瑟爾認為,文本是在讀者閱讀過程中才現(xiàn)實地轉(zhuǎn)化為文學作品的,文本的潛在意義也是由于讀者的參與才得以實現(xiàn)的。他提出了“空白”這一概念,即指文本中未實寫出來的或未明確寫出來的部分,并且是文本中已實寫出部分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東西,它有待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填補與充實。而堯斯認為,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guān)系中,讀者并不是被動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種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也就是說,閱讀作品的過程并不是作家與作品單向地向讀者灌輸形象與意義,讀者被動接受,而是在接受活動開始之前,讀者已有自己特定的先理解,即對每部作品獨特的意向,它受讀者個人文化修養(yǎng)、心理素質(zhì)、個性氣質(zhì)、知識水平、生活閱歷、審美情趣、鑒賞水平等的影響。這種閱讀前的意向和視界決定了讀者對所讀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取舍標準,決定了他閱讀中的選擇與重點,也決定了他對作品的基本態(tài)度與評價。因此,在堯斯看來,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是永恒的不變的,也不是純客觀的,對所有時代的所有讀者都完全一樣的,更不是僅僅由作者意圖或作品本身的結(jié)構(gòu)所決定的,而是在讀者的閱讀中才逐步得到實現(xiàn)的。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系統(tǒng)是一個無窮延伸的可變曲線,一個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的主客體交互作用的動態(tài)實現(xiàn)模式(堯斯,1987)。
文化作為一個概念來說比較復雜而棘手。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威斯勒將文化簡要地表述為:“在歷史以及社會科學中,所有人們的種種生活方式稱作文化”(尤林,2005)。按通常的定義,文化是一種積淀物,是知識、經(jīng)驗、信仰、價值觀、處世態(tài)度、意指方式、社會階層的結(jié)構(gòu)、宗教、時間觀念、社會功能、空間觀念、宇宙觀以及物質(zhì)財富等的積淀。它表現(xiàn)為一定的語言模式和一定的行為方式。文化具有民族性、傳承性、流變性、兼容性的特點。文化的這些特質(zhì)既決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又表明了跨文化交際的可能性。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肯定是多元化的,因為多元化的經(jīng)濟及社會形態(tài)已成定勢,經(jīng)濟及社會形態(tài)的多元化必然導致文化的多元化。以全球多元經(jīng)濟形態(tài)和多元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為導向的多元文化形態(tài)之間的交流使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中顯得日益重要及必要。因此學習一種外語除了要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應了解語言所反映的外國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礙,得體有效地同外國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因為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曾說語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教學.即通過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本國文化、外國文化)的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這種跨文化意識包括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jù)目標語(如英語)文化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chǎn)出的自覺性(Samovar,1998)。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來說,這種跨文化意識是學生對外國文化先理解的重要組成部分。
2理解與先理解
英語高級視聽課中所用的材料有很高的語言真實度,很多直接來自于西方影視作品。影視作品同文學作品一樣,是文化的載體,西方影視作品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方人民族心理、道德倫理、價值取向、精神氣質(zhì)和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它蘊含了廣博的文化信息并能折射出西方的社會風貌、傳統(tǒng)習慣、思維方式,甚至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傳播媒體和藝術(shù)作品,如同文學作品,是一種文本,一種等待被解讀的文本,影視欣賞的過程就是讀者對于文本的解讀過程。因此,在視聽課上,學生作為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的時候,就是一個實現(xiàn)作品意義的過程。按照接受反應文論的觀點,學生在診釋西方影視作品意義的過程中受自己的文化觀及自己已知的異文化觀的影響,因此這種診釋過程又可以看作是影視作品與作為觀眾的學生的混合的過程,它是二元的,是兩種文化的結(jié)合體。 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來看,觀眾的理解是對西方影視作品進行闡釋的基礎,而理解不是孤立行為,它不能脫離外在的現(xiàn)實存在。具體而言,理解是主體的精神生活與客體世界的溝通了解與認識,這個過程,伽德默爾稱為“視域融合”。也就是說,觀眾對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是一個純客觀的過程,它不可避免地牽涉到作為主體的觀眾本身的一個先理解,即觀眾的前在經(jīng)驗和能力,而這種前在的經(jīng)驗和能力與對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感應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本解讀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文本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觀和批評方法作出不同的解釋。文本的意義是豐富多樣的,因為一個文本的實現(xiàn)有多種潛在的可能性,沒有哪種解讀能夠窮盡它。文本作為一種開放性系統(tǒng),它力圖釋放出多種多樣的聯(lián)系和解釋:它并不想傳達出一個單一的信息,也不想把不同的解讀者都限定在同一種理解里面。對文本的主觀理解同時也是文本造成的客觀效果,這就是效果文本。一種異文化產(chǎn)品的意義既不是觀眾的思想范圍內(nèi)的孤立部分,也不是觀眾希望理解的對象范圍內(nèi)的孤立部分,它的意義是通過視域融合而表露出來的,是通過觀眾的跨文化意識來實現(xiàn)的。它無法脫離觀眾而存在。這可以理解為是觀眾使影視作品信息變得完善或者得以實現(xiàn),因為當信息包含在文本中的時候,它們還僅僅處于一種內(nèi)在或潛在的狀態(tài)。沒有解讀者的參與,文本就沒有絲毫意義。與此同時,解讀者的解釋又取決于他所處的歷史文化語境。解讀是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一種對話,一種交流,解讀者在其中扮演著創(chuàng)造性的角色。解讀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是文化決定了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或者說我們的眼界,為我們劃定了一條分界線:在一個給定的文化語境中,什么東西可以被說,讀,寫,看,什么東西不能。我們還必須意識到那無法解讀之物:我們無法解讀,因為它不符合我們文化的期待,不存在于我們的先理解。對應到影視作品的欣賞,影視作品想傳達給觀眾的信息取決于觀眾所處的文化語境。
所以,英語高級視聽課中通過真實語言材料表達出來的文化差異,不能僅僅用語言分析透徹,這需要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一些特點加以了解,對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xiàn)象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并對目的語國家或其它國家現(xiàn)存的典型社會問題獲得初步的認識,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即構(gòu)建學生的先理解。只有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語言和文化學習真正情景化、語境化,提高學生鑒別與鑒賞異國文化的能力。同時在了解的基礎上再逐點分析,不斷地加以總結(jié),用心體會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加深其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進行跨文化對比時能更準確、深刻地認識到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的異同,建立世界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通過對西方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綜合理解,將語言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進一步探索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構(gòu)建先理解達到真正的理解。而另一方面,通過英語高級視聽課中對優(yōu)秀西方影視作品的精聽、欣賞、分析、討論等形式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了解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以及接觸西方文化與社會的機會,能讓異域的優(yōu)秀的理性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成果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能感受到理想的精神家園,使學生開闊視野,積極思考,廣泛聯(lián)系,達到知識貫通,擴展自己的期待視野,進一步構(gòu)建自己的先理解,增強自己的跨文化意識。
3結(jié)語
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具有深厚文化修養(yǎng)的外語人才。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高級視聽課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既是必要的,又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