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7 19:26: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商務交際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文章、著述與教材
20世紀80年代,IC在國內引進并迅速發展。何道寬(1983)的“介紹一門新興學科――跨文化的交際學”率先向國內介紹了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與方法,引起國內學者的研究興趣與重視。此后,《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教學》等期刊刊登了多篇文章,介紹、翻譯這門學科在國際上的研究動態,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到1993年,發表的相關論文已達百篇,多被收入《文化與交際》和《文化與語言》兩本書中。近幾年發表的對我國今后研究具有指導作用的代表性文章有:“跨文化交際發展趨勢:跨學科研究與應用”、“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思考”、“美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歷史發展及其啟示”、“國際跨文化交際交流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數據分析方法”、“趨勢與特點:跨文化交際研究評述”等。這些文章根據國際上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歷程對我國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了建議,論證嚴謹周密、分析中肯,既有宏觀的概論又有微觀的細述,對跨文化交際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此外,國外跨文化交際專著在國內翻譯出版。如L.A. Samovar的《跨文化傳通》;Edward Hall 的《無聲的語言》;S. Mortenson的《跨文化傳播學:東方的視角》等。
90年代,我國跨文化交際學成為獨立學科,出版了國內學者的專著或論文集,IC研究取得巨大進展,影響較大的除上文提到的兩本書外,還有一些也受到了廣泛好評(關世杰,1995;王宏印,1996;胡文仲、高一虹,1997;賈玉新,1997;胡文仲,1999)。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院校大幅度增加,出版了一批適應教學需要的教材,主要有《跨文化交流入門》、《跨文化交際教程》、《跨文化交際學選讀》、《中西文化之鑒》等。
二、專題研究
1.以語言為中心,通過中外語言對比揭示語言、文化、交際三者之間的關系
(1)詞語的文化內涵、話語篇章結構、專業交際文化對比等方向的研究。這是IC言語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諸要素中,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是“語言中最活躍最有彈性的成份,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份”(胡文仲、高一虹,1997)。對詞語文化內涵進行對比,揭示文化差異對言語交際的影響,有助于克服IC障礙。“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賈德江,2000)”、“論民族文化心理對英漢語詞匯感彩的影響(肖建安,2000)”、“英漢語顏色詞的文化異同(金益云,2000)”等,都是從詞匯層面探討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另一個專題就是探討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習俗等不同民族的隱蔽文化對語言的影響,通過對比分析中英思維方式的不同,揭示英漢語言在句子結構及篇章布局等方面的差異。“試論英漢思維方式差異及其寫作”、“關于英漢語篇思維模式與外語教學”等在語篇層面的研究,有助于學習者學會按本族人的思維方式組織篇章、遣詞造句。還有學者通過語言對比揭示不同民族的專業文化對交際的影響,如:“中西文化與廣告語言”、“沖突與和諧―從中西審美意識看文化差異”,顯示出專業交際文化對IC的影響。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化,但我們看到,IC研究從普通文化對比向專業文化對比的延伸是一個飛躍。
(2)跨文化語用學研究。從言語行為層面來探討語言使用與文化語境的關系。語言使用比語言結構更受制于文化制約。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的是特定文化制約下的特定交際語境中語言的使用原則與規律。一些學者在跨文化稱呼、問候、介紹、寒暄、道歉與建議等方面探討了語用行為與文化差異的關系。
(3)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培養語言學習者的IC能力成為外語教學的任務。從詞匯、言語行為、話語結構等層面探討文化差異對語言、交際的影響,以及文化差異與語用失誤的關系,為跨文化語境下的外語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策略基礎。研究表明,語言習得與文化習得需要同步并進,外語教學必須既包括語言教學又包括文化教學;教師需要融合文化知識教授語言知識,講授語言的交際運用,要培養目的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性。
2.非言語交際研究
非言語交際也屬于文化,是IC的一部分。畢繼萬(1999)將非言語交際分為四大類型: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目前國內跨文化非言語交際研究主要集中在體態語的對比研究上,如:《體態語概說》,“跨文化理解中的多維度的身勢語研究”和“身勢語與跨文化理解”。這些文章對英漢語不同語境中身勢語的使用情況及其形式和意義作了對比,對身勢語的研究現狀及交際功能作了描述,提高了人們對非言語交際研究的認識和重視。
3.以“跨文化交際”為核心,結合其它學科進行的“交叉文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IC研究傾向于交叉學科研究。中國順應了歷史潮流,由“語言為中心的文化差異研究”轉向“交叉文化研究”,從不同視角進行IC研究,從而形成一些邊緣學科。如“跨文化商務溝通學”――在商務語境下從事跨文化活動,把商務管理、策略、人力資源開發等管理中各因素與IC學科組成有機體,通過文化溝通和整合,建立新的商務語境。還有“跨文化傳播學”,其中包括大眾傳播、網絡傳播等。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1.IC研究的核心局限在語言的對比研究方面,研究廣度有待拓寬
彭世勇對十年間(1994-2003)564種期刊上IC研究1109篇論文統計發現,44%的論文集中在語言對比和外語教學兩大領域,而且主要是英語教學和漢英兩種語言對比,其它語種與漢語的文化對比甚少。另外,依然未打破傳統的“語言中心領域”,對非言語交際以及“交叉文化研究”成果甚少。今后需要廣泛合作,號召非通用語種學者積極參與進來,還要延伸IC研究視角,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結合其它學科(文化學、商務學、傳播學、習俗學)進行跨學科研究,形成以IC為核心的“交叉文化研究”體系。
2.理論專題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
彭世勇的數據顯示,算得上科學研究的論文只有42篇,僅占3.79%。顯而易見,當前評述類文章居多,往往描述前人研究成果,理論深入不夠;專題研究也只是簡單地作一些現象對比,缺乏基于客觀數據的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這就要求國內學者進行實實在在的科學研究,避免重復的、淺顯的現象描述,深入理論探討,加強理論構建。
3.IC研究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
“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一個突出弱點是實證研究的缺乏(胡文仲,2006)。”科學研究應有明確的理論基礎、研究目的、問題或假設,還應有足夠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這樣結論才具科學性。然而很多研究要么缺少明確的研究目的,要么問題或假設沒有理論依據。在數據分析時,也往往缺乏定量或實證分析,使論證缺乏信服性。
4.應用研究不夠
國內IC研究的應用研究主要表現在翻譯與外語教學方面,這就要求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也要致力于其應用研究,使IC研究為現代的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商務英語 跨文化交際 培養手段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2-0234-01
一、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標
根據2009年我國制定的《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復合應用型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其所要必備的各項能力當中包括“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較高的人文素養”。《教學要求》還進一步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細分為跨文化思維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跨文化思維能力是跨文化適應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強調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跨文化適應能力是跨文化思維能力在跨文化環境下的進一步發展和交際活動前的心理準備,強調主動性和靈活應對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是思維能力及適應能力的綜合運用,強調的是主體對交際策略的把握和有效實踐。
嚴明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有關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理論進一步對其構成加以細化,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商務交際能力主要由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構成的主張。認知能力包括對文化、商務和交際的認知;情感能力包括跨文化移情和商務關系能力;行為能力則可細分為言語行為能力和非言語行為能力。
以上兩種思路雖然各有側重,但其所強調的培養方向和培養內容基本可以按照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對習得性能的論述加以總結和歸納,即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及態度五種素質。在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框架中,言語信息主要指英語語言基本技能;智慧技能主要強調溝通實踐能力;認知策略則著重強調跨文化背景和商務背景引入及交際策略;動作技能則具體強調商務交際實踐環節的行為領域;態度主要強調心理調試能力和情感能力,特別是文化移情能力。以上五種素質中除英語語言基本技能外,其他四項都應被看做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主要目標。
二、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手段
針對以上培養目標,除了學校要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案中重視課程設置等整體培養體系的構建,任課教師也要在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注意對外國文化的介紹和導入,特別是外國文化中的社會價值觀、習俗、準則和活動規則以及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具體表現,幫助學生對中外文化現象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寬容度,使其能夠獨立進行系統分析、綜合、比較和歸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平臺等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視覺和聽覺等全方位的刺激和影響,幫助學生對跨文化背景知識和商務背景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加快其良好正確的認知策略形成,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跨文化思維能力。
其次,強化實踐環節,努力為學生營造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所學交際策略及文化理論進行交際行為模擬演練。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靈活使用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收集大量案例,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如小組討論、情景劇表演、辯論、電影賞析等,幫助學生熟悉跨文化交際情境和商務交際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自動地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課堂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高彈性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及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充分利用我校的社團資源和外籍留學生資源,發動學生邀請各國留學生在校園進行實際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教師可以在這些活動中積極幫助學生設計社團活動主題,并對其進行相關的理論知識輔導。社團活動既可以作為課堂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有效補充,又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課外生活,結交來自不同文化的朋友,使學生親臨交際第一現場,從實際生活中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魅力,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現實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情感能力。
三、結論
跨文化交際的出現和日益頻繁是全球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是時展的必然結果,隨之應運而生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則是這一社會經濟現象在上層建筑層面的反映。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高教界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研究和發展雖不是“方興”,至少也絕不是“未艾”。如何適應歷史潮流,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不斷建設適用于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重實踐、重多元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系,并進一步深入研究我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將一直作為我院跨文化交際科研團隊的工作重點,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嚴明.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第七屆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2006.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入世,眾多的外國企業將在中國尋求發展的機會,而中國的企業也迎來了走向世界的機遇。在這種環境下,商務英語就成了企業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和彼此合作的重要橋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要掌握商務文化,全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習慣,以提高我們的商務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我們將商務英語文化教學與商務英語的語言教學結合起來,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開拓我們的視野,綜合提高我們的商務英語的交際水平。
自從20世紀后半葉以來,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受到了世界各國商務工作者普遍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得到了發展。隨著中國入世,眾多的外國企業將在中國尋求發展的機會,而中國的企業也迎來了走向世界的機遇。在這種環境下,商務英語就成了企業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和彼此合作的重要橋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要掌握商務文化,全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習慣,以提高我們的商務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商務英語的定義
一般來說,商務英語是指人們在商務活動中所使用的英語。在西方國家通常稱Business English。現代商務英語已賦予了它新的概念,不應特指我國對外貿易業務英語,它還應涵蓋我國人民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對外交往活動中所作的英語應用現代商務英語的內涵和外延已得到擴展。
二、商務文化在商務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1.商務英語中的商務文化
商務文化主要包括人們在商業活動中的經營理念、經營管理方法、商業心理、商業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研究者發現,在中國的商務英語中,商務文化主要涉及中外兩方不同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商務活動實質上是在特定的文化和語言背景下所進行的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活動。
研究者發現,不同國家的商務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日益頻繁的商務交際活動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時會產生交叉和碰撞。因此,商務文化的學習非常重要。
2.文化導入是提高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
眾所周知,文化是交際的基礎。現在,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與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日益頻繁,文化因素在商務英語環境中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
文化差異妨礙了人們用英語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忽視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即使商務+英語最優秀,交際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產生障礙。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以在從事國際貿易業務時,必須考慮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的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在一家中美合資企業中,美方的經理抱怨中國員工在工作中不夠積極不敢冒險,在中國開展工作的時候有一種長期的壓力,而中國的經理則會抱怨美國人不理解中國人,美方的管理方式過于生硬,美國人意識不到關系的重要性,而且他們過于強調規則和條例,因此,我們在學習中,要充分明白文化背景的差異,因為這樣能直接關系到今后與外商交往的結果,從而逐步樹立跨文化交際的良好意識。
3.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
研究者發現,不同民族對不同價值觀念有不同的取向,我們以談判員的一個細節舉止來舉例:有的中國談判員見到外商總要遞上一支香煙。在中國,向客人敬煙是表示禮貌友好,然而在國外,很多人是反對吸煙的,向這些人敬煙反而是不禮貌的。這種情況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我們商務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商務文化交際的不足。
傳統的教學大綱中注重于語言知識技能和商務知識的學習,而沒有從跨文化層面上考慮。目前,我們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雖然開設了些文化背景或文化比較課,但是一般都是以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而忽略了商務文化的培養。
三、強化商務文化意識,增強商務文化的敏感性
我們在商務英語的學習中,僅僅靠有限的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在課外的時間里,對語言、商務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的理論進行多方面的接觸,如,通過商務英語報刊閱讀、電視廣播、磁帶、光盤、國際商務網站等,都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極大地豐富我們的商務知識,還可以參加不同類型的商務文化活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和交往,觀察和體驗文化差異,提高文化敏感度。
四、小結
全球化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全球化面臨的一個重大障礙就是語言交流。要提高商務英語運用能力,掌握商務英語的聽、說、讀、寫基本要求必然十分必要,但是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商務環境中的滲透顯得也十分的重要。所以我們將商務英語文化教學與商務英語的語言教學結合起來,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開拓我們的視野,綜合提高我們的商務英語的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禮儀教學的實踐性較強,要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學好并能學以致用,筆者認為,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結合高職商務英語課程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能力,全面地改革禮儀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禮儀素質。
交際習俗與禮儀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尤其是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更需要了解豐富的禮儀知識。因此對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體方法可以如下:
一、開設相關的禮儀課程進行專門的禮儀訓練
筆者認為可以開設《社交禮儀實訓》和《商務禮儀實訓》這兩門課程,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禮儀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具體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學內容
1.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安排課程內容。掌握禮儀知識,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學生個人修養與氣質是實訓課程教學的目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個人禮儀、社交禮儀、商務禮儀、涉外禮儀等章節為主要內容,其余章節或自學,或以書面作業的形式完成,這樣既能保證教學的重點,又能兼顧知識的系統性。
2.教學內容結合商務英語專業的特點,社交禮儀實訓課程上加入西方禮儀習俗訓練;商務禮儀實訓上側重介紹在商務場合上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商務活動時需要注意的禮儀。
3.禮儀實訓因其時間短,及其課程本身具有較高的形象、視覺要求,有些內容僅靠理論講解難以讓學生感受到具體的禮儀要求,為了改善課堂教學氣氛,在課堂上適當地采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光盤結合觀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理論知識的講解突出重點和難點,力求系統生動地向學生講授現代禮儀的基本知識。
4.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應穿插豐富的案例。
(二)改進教學方法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任務驅動法、演練法、互動法、直觀感受法、對比互評法、情境法、課內外結合法等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開拓動手操作的渠道,可讓學生學以致用,使能力與素質得到提高。在各種階段性訓練的基礎上可舉辦一次難度較大的綜合性“面試情境模擬表演”,模擬表演的內容由學生自定題材、人員自由組合、自選角色、自寫臺詞、自設場景,進行精心準備并公開在課堂上表演。通過情境模擬表演,可使學生真正處于教學與實踐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并能將所學的內容更好地應用于實際。
(三)改革考試方法
傳統的考試方法主要是以理論考試為主,導致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死記硬背,融會貫通與實際運用的能力較差。因此,應對傳統的考試方法進行改革,將重點放在實踐操作的成績上,結合實訓報告、課堂表現等各方面進行綜合成績評定。禮儀實訓教學應當由課堂延伸至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舉辦形象魅力大賽,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禮儀的魅力。
二、將禮儀教育滲透到相關的專業課程中
文化因素教學是商務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交際習俗與禮儀如: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適時進行禮儀教育,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掌握并準確運用英語語言。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中,注重“禮貌原則”。禮貌是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禮貌既是一種普遍現象,為各社會群體所共有,又是一種個性化的交際原則,受制于不同語言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文化價值觀有很大差異,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禮貌的話語可能傷害對方,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文化比雙語言更加重要。因此將禮儀知識的講解滲透到不同的專業課程中,使學生在不同的話題學習中比較中英禮儀文化的異同點,滲透禮儀文化意識。
學習和掌握禮儀知識是現代商務組織和個人的身份證和通行證。應及時發現禮儀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禮儀課程教學環境必將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禮儀實踐范圍,提高禮儀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障礙;對策
一、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改革的發展,獨立學院作為一支新的教學力量站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前沿。依靠母體高校的教學經驗和自身摸索,并考慮學生實際特點,獨立學院在英語專業教學上一直以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為主,較少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但全球化趨勢和新的教育形勢使跨文化交際倍受外語界的關注,甚至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跨文化交際能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外語學習中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促進不同文化交際雙方的溝通,理解,容忍等,并能進一步推動外語教學的專業化和教育性。因此,筆者結合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現狀,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際中障礙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二、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特點與學習現狀
眾所周知,獨立學院以三本院線錄取招生,生源質量和社會認知度均處弱勢地位,其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和態度上也有諸多差異和復雜性。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學生大多英語基礎知識底子薄,聽說訓練少,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認真,無系統的學習方法,語言使用隨意散漫,缺少規范性。對待專業學習功利心強,渴望走捷徑。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多數學生對所報專業認知度差,基礎知識薄弱,聽說訓練少,卻好高騖遠,學習功利心強,渴望走捷徑;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認真,無系統的學習方法,從而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缺少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差。到大學高年級階段,英語專業學生在專四、專八考試和考研就業的壓力下方才感到自身基礎詞匯積累和閱讀量都太少,而文學鑒賞、文化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等人文素養又太過欠缺,導致在口語或書面語中表達力差,缺乏思想的深度。這些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反映出英語專業學生不但缺乏日常交際會話的基礎訓練,甚至在母語文化和國際時事等基本常識上信息嚴重匱乏。在教學互動和跨文化交際時,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僅限中學水平,常受母語思維和中國式英語的影響,無法完整和清晰的表達自己,導致詞不達意或理屈詞窮。
三、跨文化交際案例中的交際障礙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生在一定文化價值觀支配下與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人員交往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在基礎文化常識和文學修養上底子薄,聽說能力差,極度缺乏自信,不敢或很少進行英語交際。他們迫切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所以渴望在日常交際口語中有所突破。在跨文化交際的真實情景中,筆者從和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許多值得反思的案例,暴露出中英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影響了交際的成功。
(一)稱謂和委婉語導致的交際障礙
一位英語專業大一新生在問答互動時提到尊敬的女老師“Teacher Wu”,當被糾正為“Miss Wu” 時,才憶起中學就學過的稱謂習俗:在美國文化中,對老師的尊稱一般為“Mr.Smith”、“Miss Green”、或“Dr.Brown”、“Prof.White”(如果獲博士或教授頭銜),而 “Teacher ”只限于幼兒園孩子對其教師的稱呼。而學生用“Sir”、“Madam”等詞匯來稱呼外教以為更尊重時,外教卻更傾向于讓學生直接稱呼他的First Name以示交流關系的親密。這種稱謂的差異恰恰顯示出東西文化的不同。
在中國文化中,稱上課的人為“老師”,以示禮貌、尊重;“老”在中國被視為資歷和權威的象征。而美國文化中,“老”是忌諱的,所以“老年人”很少表達為“old people”,而改為委婉語“senior citizen”(高級公民)。不同英語文本中委婉語的使用也常讓英語專業學生產生誤解。一次翻譯互動中,對課文中短語說某人在 “do his business”,很多學生直譯為“做生意”,而結合其文章該短語是委婉地表達“上廁所,解手”的含義。這表明獨立學院學生缺少語境的靈活理解和文化上的通識。漢語對于上廁所也有許多委婉幽默的表達,有人用 “上一號”來表達上廁所,或“小號”表示“小便”,“大號”表示“大便”;有趣的是,在美國也有用“Number one”(一號)來表示“小便”,“Number two”(二號)則是“大便”;類似的委婉語在美劇及諸多媒體中經常使用,造成詼諧幽默的效果,使學生捧腹,激發了對英語社交用詞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進一步掃除交際誤區。
(二)文化內涵和詞匯空缺導致的交際障礙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感到對跨文化交際力不從心的最典型問題就是交際中需要的口譯。“口譯是一種語言化的跨文化交際,譯者的任務就是要盡量消除兩種文字間的文化交際障礙,包括彌補或銜接雙語在翻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實現雙語文化內涵的對接。而在文化差異中,語言文化的不同導致的詞匯空缺現象是英漢語互譯中比較普遍的問題。”[1]獨立學院學生由于知識面較窄,對母語文化和時事背景常識了解都很粗淺,導致在中英文化交際的口譯中錯誤百出。一次與外教交流時某學生介紹喜歡的手機品牌,急中生智把“三星”、“蘋果”手機居然譯為“Three Stars","Apple",令人啼笑皆非,顯然這是中國式英語思維的后果;另一次口譯訓練,學生將漢語中熟人見面的打招呼“吃了嗎?上哪兒去啊”,直譯為“Have you eaten your dinner? Where are you going”,這樣的表達讓外教聽起來“awkward”(別扭)。因為中國文化中這充滿人情味兒的問候語,在西方文化如此表達卻屬于侵犯個人隱私。英語文化中習慣問候語一般應為“Hello”、“Good morning”或“Lovely Day,isn’t it?”,而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決定了交際問候的習慣。但崇尚獨立和自由的西方人卻不習慣“出門呀?”“在干嘛呢?”這一類涉及隱私的問候。
英語中許多與宗教、神話、政治相關的詞匯,若不了解其文化內涵是無法口譯的,而漢語中的許多文化概念,如成語諺語等,在英語中也無對應詞。如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一些英語專業學生參考漢語“jiaozi"(餃子)和“tofu”(豆腐)的直接譯法,將“三伏”和“三九”譯為“threefu”和“threenine”,讓聽者莫名其妙,其實該諺語只需譯為“In summer we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很好地表達了原句的含義。可見詞匯的空缺和對母語文化內涵詮釋不當造成了學生交際的誤區。
(三)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導致的交際障礙
在跨文化交際的案例中,不同文化下思維模式造成的交際障礙最為普遍。某英語專業學生遇到這樣的案例:在朋友旅行歸來后,漢語往往說“你一路上辛苦了”飽含關切,但若對外國友人這樣表達“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會讓他們聽起來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下英語表達應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相對抽象的句子。另一次,為表達對外國友人的關心,天冷時見他穿的有點薄,學生說“It’s rather cold.You’d better wear more clothes.”(天很冷,你最好多穿點衣服)這種以對方處境為出發點,考慮對方感受的思維模式,正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重視禮儀和為他人幸福感著想的交際理念;而西方強調個性獨立和自由,認為動向、穿著等屬個人隱私,不愿受別人詢問或干涉,因此對上述交際中的中國式關心感覺不快,引發交際誤解。
還有一個中外師生互動的有趣案例。某學生向一名外籍英語教師請示要求延遲論文的交稿時間。學生詳細解釋了原因,由于近日父母前來大學所在城市看望生病的朋友需要自己陪同,交通住宿種種不便,造成無法按時完成論文的苦衷。學生本期待外教給予同情和理解,而外教聽完后,卻和學生談起自己近期點滴生活和工作情況,以及家庭中種種瑣事。當學生困惑于外教何故向他說這些卻不談論文時,外教故作驚訝說“I’m sorry,but I thought we were talking about our problems...No extension.”(抱歉啊,我以為我們在對彼此訴苦呢。論文不能延期。)在這個案例中,學生以典型的中國式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來期許美國教師給予寬容回應,或表現遲疑婉拒;而真實情境的交際英語則很直接,這位外籍教師掌握了該學生的心理特征,巧用中國式的語言方式,即“background- hint- confirmation”(背景-暗示-確認),卻以西方人的理性和邏輯,回擊了該學生拐彎抹角的心理暗示,堅守了教師的嚴格職業原則。
四、克服障礙的對策與思考
通過以上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實例的分析,筆者認識到要改善學生跨文化意識和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不是僅靠課堂教學就可以實現的。“外語教學不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唯一途徑,歷史、地理、文學等科目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介紹文化知識。實際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僅靠外語教學遠遠不夠,它不僅需要社會和學校大環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學科的密切配合。”[2]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普遍閱讀量小,在母語文化上都淺嘗輒止,學習方法死板老套,遇到跨文化交際障礙時,多數被動消極,無所適從。針對這些特點,筆者提出一些教學的思考和對策。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以興趣和好奇心為導向,在閱讀和學習英語中接觸各種詞匯、句式、語法、修辭等語言知識時,對其加以社會文化詮釋,讓學生感受這類語言現象中的背景詞、文化感彩詞、禁忌委婉語、諺語習語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幽默、反諷等巧妙的表達方式,從而挖掘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交際中著重介紹與社交準則相關的文化項目,如禮貌用語、習慣稱謂、寒暄方式、社交禮儀,及西方人常用的肢體和手勢語;或通過媒體視頻來直觀了解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模式、語言和非語言行為。
保持初學者的心態。喬布斯說過擁有“a beginner’s mind”對任何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賢若愚)。放下大腦中已知的慣性思維和偏見,以一種初學者的求知欲和謙遜的心態去看待一種新文化。帶領學生鑒賞不同文化的經典作家作品,讓學生用心領略不同文化下的思想精髓,通過閱讀經典文學和相應的影視賞析,提升母語和英語文化的常識和人文素養。妥善利用西方影視作品直觀導入跨文化交際案例,用以借鑒與分析,評論其文化魅力,以初學者的心態進行跨文化交流。
加強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樹立跨文化教學觀念,必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能力。”[3]讓學生關注比較東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批判性思考。在傳授英語國家背景文化知識時,多比較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在思維方式、時空觀、價值觀、審美觀、社會規范、交際原則、語義系統、話語結構等方面的差異。透過西方思維視角,鑒賞剖析英語文章,鼓勵學生展開思辨(critical thinking),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的差異性,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要求或解釋別人的行為。“了解交際雙方文化要素中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重要一步。”[4]通過批判、借鑒和創新,使學生超越文化隔界,以開明的態度從不同視角來看待母語文化和異族文化,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自我文化中心論,真正領悟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相對論,深刻體會“”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實現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朱慧.商務活動中英文口譯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及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6):166-1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06):2-7
[3]孔德亮,欒述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模式構建――研究現狀與理論思考[J].外語界,2012(02):17-26
【關鍵詞】商務英語人才培養,區域經濟發展
一、區域經濟的含義
區域經濟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反映了區域性的資源、資金、技術和政策等的開發利用狀況,即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社會綜合經濟效益。隨著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的建設,核心經濟圈帶進入多元化調整重組過程。京津冀經濟圈作為一個新發展起來的區域經濟實體,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商務英語人才需求狀況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已經在更加廣闊的領域、更深層次的融入了國際經濟生活,尤其是區域經濟的發展,尋求國際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外資企業不斷增多,從事涉外經濟貿易活動成為各地區發展的主流,大量的高素質商務英語人才成為影響區域涉外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商務英語專業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服務為區域經濟服務。
企業對商務一線人才在文化素質、專業能力、服務意識等方面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調查顯示,企業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高于學歷、職稱要求,具體體現在:對專業英語熟練應用的能力;國際貿易實際操作能力;現代化辦公設備的運用能力;商務溝通與交際的能力;吃苦耐勞、勤奮務實的精神等。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就業前景廣闊,人才市場存在巨大的需求。無論大型三資企業,還是國營、民營中小企業都存在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商務的行為和意圖,越來越多的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如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外銷員等都走俏職場。
三、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的商務英語人才新模式
高職院校直接服務社會,進入市場參與競爭,讓高職院校的知識智力優勢最大程度的發揮,從而在獲得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推動高職院校的社會適應和快速發展。商務英語專業作為外經貿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場所,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體現一定的影響力。高職商務英語在專業定位過程中,需要區域經濟發展扶持,按照區域企業的發展需要科學完善人才培養,加強產學研合作,理性開展教育教學,明確其為本區域服務目標,培養企業所需的“精通外語,懂商務”的外貿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
1、以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為導向,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商務英語專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最為重要的是以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導向進行改革,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區域外經貿企業需求的人才。商務英語專業的特色應該體現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培養途徑和規格方面應該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突出區域經濟需求的目標要求,滿足外經貿企業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結構,盡快形成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積極主動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創設商務環境,實現“仿真”教學。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要建立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綜合素質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等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環境,模擬真實場景,讓學生親身體驗,使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加直觀地學習商務原理,使抽象的商務原則變得具體化,從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由于商務英語是“商務環境中所應用的英語”,其語言教學的重心應體現出商務環境,對商務環境進行分析,讓學生體驗具體的商務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通過組織模擬商務社交活動的場景和商務場景中的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對商務專業知識技能的理解,培養學生商務社交能力。
3、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間人們發生的交際行為。因為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導致文化差異,因此,跨文化交際可能發生在國際間,也可能發生在不同文化的群體間。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包括言語和非言語 、信仰與行為 、文化的多樣性 、價值觀比較等。商務英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所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培養商務交際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上的差異常常是商務活動中的障礙。地域文化對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具有導向性和凝聚力,在主導人們的價值觀念、推動區域文化發展、提升區域形象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發揮著具體的影響。因此,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障礙和差異,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交際的有效性。所以,培養學生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識,了解自己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差異,入鄉隨俗,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與技巧,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會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
4、加強校企合作,豐富培訓形式,主動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特殊的經濟關系。專業設置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則能促進經濟發展,反之則是人才培養的浪費。商務英語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強調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發揮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和教育資源優勢,為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工人和出國務工人員提供英語培訓;以企業對外合作或工程技術項目為依托,做好各項翻譯服務工作和信息咨詢服務;不斷提高地區勞動者的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原有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多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在先進制造產業基地和服務基地密集的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應秉著營造多元文化氛圍, 積極開展與政府和外貿企業合作項目的理念,努力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專業水平,實現專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嚴瑾.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務英語課程模塊化設置的調查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9,(01).
【論文摘要】本文從語用預設的角度,結合語言和文化的基本定義,對跨文化交際中失誤現象的產生進行分析,從語言學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際失誤產生的原因。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社會性決定了語言系統并非像索緒爾說的是“一個封閉系統”,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獨立發展,自生自滅,而是和其他系統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總是受到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語言系統內部諸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無一不與社會文化因素發生錯綜復雜的聯系。薩丕爾(Sapir)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就是說,屬于身體上具有某種特征而不同于別的群的一群。語言也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格和信仰的總體。”因而,研究語言只有把語言系統放到社會大系統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系統的內部規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性活動而形成的產物,因此,文化是相對于自然而言的。基于以上理解,從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我們認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語言和文化一樣是社會的產物,是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世代沿襲下來的符號體系,薩丕爾說:“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在人類學中,文化指的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受全體成員制約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顯,按照文化的這種概念來看,語言就是文化的一個部分,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憑其符號作用而跟整個文化相聯系的一部分。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交際一詞在英語里是communication,含義比較復雜,其基本的含義是“與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際活動的本質就是把單個人聯絡在社會的關系網絡之中。人是社會的動物,單個人必須通過交際活動同他人結成某種關系,構成社會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這里我們把交際定義為: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這里指人與人之間,不指組織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會文化活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交際不等于溝通。發出信息,對方懂了,這是交際,也是溝通;發出信息,對方莫名其妙,這不是溝通,只是交際——不產生效果或產生反效果的交際。在不同民族之間,這種事例屢見不鮮。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者的外語知識掌握得不夠,或交際者不了解異族文化的特點,或者說文化背景不同,經常會在交際中出現語言運用上的失誤,造成交際的失敗或交際沖突。論文范文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包括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之間和同一文化體系內部不同亞文化之間,本文指前者)的交際活動。當一種文化信息必須被另一種文化加以解釋時,跨文化交際就發生了。
所謂語用預設,主要是說話人主觀上的一種預設,指語言交際活動需要滿足的恰當條件。基南(EdwardL.Keenan)指出:“有許多句子的言語要得到理解則要求先滿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條件或情景。因此,這些條件也就自然地被稱作該句子的預設。如果它們沒有得到滿足,那么所說的話語不是無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來理解的。”這些條件比如:
(1)參與者的地位及其關系種類。
(2)參與者的年齡、性別及其輩分關系。
(3)參與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個體之間的地位、親屬、年齡、性別、輩分的關系。
預設也可看作是話語跟使用語境之間的關系,說出一句話就其語境來說是合適的。如法語的“你真討厭”預設“聽話人是動物、孩子、社會地位比說話人低或者跟說話人關系很密切。”
總之,語用預設涉及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三個方面。因此預設關系不能單靠語義分析,必須聯系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會話的含義。
語用預設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兩個:合適性與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適性。所謂合適性是指預設要跟語境緊密結合,是言語行為的先決條件。如:
(1)請把那扇門關上。
(2)兒子,把房間打掃一下。
要實現以上請求就必然要求例(1)預設那扇門是開著的,例(2)預設房間是臟的,母親知道兒子有打掃房間的能力等。如果說(1)時門是關著的,那么發話人就不可能發出上述言語行為。同樣,如果要求打掃的房間剛剛打掃過很干凈,或者兒子的年紀還小,尚無打掃的能力,那么說(2)就毫無意義。
第二,共知性。語用預設必須是交談雙方所共知的。預設是談話雙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與語境緊密結合,預設明確,則說話人說出來的話,受話人可以根據語境和預設做出不同反應。
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師給日本學生講完“龜兔賽跑”的故事后,讓學生談談感想,一個女學生說:“我是多么愿意做一個大烏龜呀!”讓老師聽后哭笑不得。產生這種交際失誤的原因是共知預設不同。這位日本學生語句表達本身沒有問題,這當中主要反映了中日兩國文化觀念、文化習俗上的差異。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日本,烏龜都是耐力、長壽的象征意義,所以日本學生會說出“愿意做一個大烏龜”(意即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地學習)的話。中國教師聽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覺,是以現代中國人的文化習俗、文化心理來理解日本學生這句話的。從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角度來看,烏龜在現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義,用來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員在交際中,由于語用共知預設不同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這種語用失誤在不同民族間的人員交往中隨時隨處可見。
從廣義上來說,任何語言環境、交際背景都屬于語用預設的廣義范疇,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溝通時,不能忽視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則不但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還會引起交際上的失誤。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積淀,法語 在商務工作環境中的交際功能不僅表現于語言溝通,更深層次地傳遞大量的文化信息,體現鮮明的文化特征。概括地說,具有重視法語交際地位和語體選擇的合理性、重視信息交流和內容表述的邏輯性、講究交際禮儀的措辭。開展與法國的國際商務合作交流需要既懂得商務專業知識又具備跨文化法言交際能力的人才。
法國文化,不論在文學、藝術、哲學、建筑還是在時尚、美食、電影等各個領域都在歐洲乃至世界引領潮流、享有盛譽。法國文化自她形成之始就影響著法國人的價值觀,浸潤到法國人的談吐交際、行為習慣和思維決策中。中國人與法國人國際問交往最密切_的是在商務工作領域,而商務交往自然是語言交際當先,很多中國人最初感到困難的是法語,但隨著商務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語言交際背后的文化差異經常帶來交際困惑,直接影響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了解法語語言交際的文化特性,提高文化交際能力,對順利開展商務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商務工作環境中法語交際的文化特性做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剖析。
一、 重視法語 交際地位和語體選擇的合理性
法語和法國的民族歷史同步,推動并見證法國歷史締造的進程,作為法蘭西民族的共同語言,她具有意義非凡的地位。同時,法語作為法國文化的載體,承載并表現著法國千年燦爛的文化之美。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這樣的結論——“法蘭西民族是自豪的民族”:以自己的民族歷史自豪,以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盡管在英語全球化影響深遠的今天,在國際性事務交往空前密切的今天,法國人對法語的感情和重視程度仍然一如既往。在商務工作場合,雖然絕大部分的法國人都會英語 ,年輕一代白領階層中,會兩三門外語的不乏其數 ,但法國人堅持使用法語作為第一商務語言,只在不得已的場合才用英語。辦公室內部同事之間的溝通~律使用法語,就算有外國同事在場,他們也被認為必須入鄉隨俗。國際間的商務交流和談判,如果法方人員是作為“上帝”身份(即有主動權的客戶方或受邀方)出席,法語 自然是“上帝”首選的語言,那么對方則必須配備法語翻譯。法語在法國人心目中具有無可爭議的文化地位。
法語發展、演變到今天,產生了許多語體。不同的社會階層在不同交際場,合針對不同交際對象選擇不同的語體。按照交際功能劃分有新聞法語、科技法語、經濟法語、外交法語、商務法語等等。按照交際方式劃分有典雅法語 (1angue soutenue)、標準 法語《languecourante)和通俗法語(1angue fam-¨6 re)。商務工作環境 中通常用到的是前兩者。典雅法語主要出現在商務文檔資料、合同和日常商務信件往來中。具有既定的格式、專業術語、慣用的表達方式和客套語。標準法語又稱通用法語。是一種規范的語言,大家都使用,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百姓。經常在商務郵件、商務洽談、日常辦公談話中應用。而通俗法語,包含俚語和俗語,屬于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言,不適合商務交際。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經常使用,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性、鮮明的口語性。商務人士應該認真辨別不同的語體,選擇與交際場合相吻合的語言進行交際。例如,商務場合問候對方妻子不說“Comment va votre femme 你老婆怎樣?),femme“老婆”一詞,太隨便,而應該說“Comment va votre 6 pouse?”.{您夫人身體可好?):口ll‘Ciao!”(意大利語借詞 )和“Salufl”都有“再見”的意思很隨便、親呢,不適合正式商務場合,應該說 Au revoid”或“A 十表示下次見面時間的詞語”。
二、重視交流信息和 內容表述的邏輯條理性
法國人喜歡收集信息更喜歡交流信息。法國的報紙雜志不僅種類繁多,發行量大,晚上黃金 8點鐘 電視新 聞的收視率也總是居高不下。各種形式的圖書館包括流動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在法國人的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地鐵、公交車站臺看書、看報紙等車的人比比皆是。而露天咖啡館的閑聊、不同話題的聚會,社區文化沙龍等等無不體現法國人喜愛信息交流的文化特征。辦公室“咖啡文化”是商務工作環境中法語交際的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每天上午的 10點鐘和下午 4點鐘左右的“咖啡時間”,在員工休息室,行政辦公室或是公共走道上,總有許多人一邊喝咖啡、抽煙 ,放松緊張的工作壓力,一邊交流感興趣的話題。后者重大意義便是兼有 “情報站 的功能。遇到某個員工生日、升遷、退休的日子,辦公室同事經常會在這時間段準備咖啡、糕點舉行小型聚會聊天。有趣的是 ,管理層也很認可這中文化。他們認為,這種工作文化有利于增進溝通,建設協作關系。
此外,法國人在商務談判之前或是商務宴請席間,總喜歡閑聊些有關歷史、文學、藝術或是哲學等方面的話題,既為了營造輕松高雅的交流氛圍,也體現了法國人的天性使然。
咖啡文化、閑聊文化旨在信息交流,而進入正式的工作談話或商務談判階段,法國人則非常重視語言內容陳述的條理性,觀點表達的邏輯性。法語中的扮演“提出觀點”、“證明觀點”、“承上啟下”、“歸納總結”關系的連詞和副詞短語在商務語言交際中頻繁出現,如,白 moR avis,ie crois que(我認為),d’apr色S(根據 ),en facon de(依照),par rappo~ (就 …而言 ),parce que{因為),puisque(鑒于),donc{所以),d abord,premi色rement(首先,第一),ensuite(其次,第二)et puis(此外 ,而且),finalement,en co
nclusion{總之,宗上所述)等等。特別強調 的是 ,陳述理 由通 常要求建立在事 實依據的基礎上 ,不能靠主觀論斷,法國人做決策的過程也是建立在這樣的邏輯系統上。了解了這種溝通特點,我們在商務談判的過程中就要做到重視信息收集整理,語言組織表達條理流暢,以理服人,以事服人,才能獲得有效的溝通效果。
三、講究交際禮儀的措辭
交際禮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交際群體在所處交際環境中的文化特征。在法國,商務工作環境中的交際禮儀主要表現在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兩個方面。前者涉及言語交談相關的招呼用語、說話語氣、表達方式和禁忌用語等等,后者則與肢體語言、交際習俗、禮節相關。 在這里我們就語言交際方面的禮儀措辭問題進行探討。
1、稱呼。法語中稱呼對方可以大致分為四種情形:《1)稱呼對方名字 :適合熟人、親友之間(2)直接稱 呼 madame,monsieur.mademoiselle或madame+姓 ,monsieur+姓,適合初次見面或表示尊重。{3)madame+職務頭銜,monsieur+職務頭銜,適合正式社交場合對地位高貴,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稱。(4)稱呼tu或VOUS。法語中用主語人稱代詞稱呼對方有“tu”(你 )、”和“VOUS”(您或您們 )兩種。TU用于單數人稱,VOUS可以用于單數和復數人稱。二者區別在于,使用tu稱呼對方既表示關系親近也可能表示敵對、輕視。熟人、家人、情侶之間,或對另1人不友善時用 tu稱呼。VOUS的稱呼表示尊重也表示距離,適用于公共場合、商務洽談、以及普通關系的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商務工作環境中與牽刀欠見面只有雙方建立熟悉、親近的關系后才能用tu。以上四種稱呼方式在商務交際中者噲 遇到,需要區別場合,區別人群,采用恰當的稱呼方式。
2、招呼語 。法國的打招呼禮貌用語使用頻繁。見面 “Bonjour!(你好)不離口,告別不忘說“Au revoir!”(再見 )。日常商業經營場所,辦公樓內,電梯、樓道上第一次碰面總要打招呼問好。企業文化融洽的法國人每天到公司上班從 電梯間、樓道一路走到自己辦公室,碰到人就說“Bonjour!”,或者加一句“Comment a va?”(你好嗎?)親近的關系還要“embrasser”——擁抱并臉貼臉發出親吻的聲音,放下公文包首要事情是和本辦公室的同事問好然后到相鄰的各個辦公室和同事逐一問好打招呼。其間客戶拜訪,或出去辦事還要說許多次的“Bonjour!”。但同一天不對同一個人說兩次“Bonjour!”。到了下班時間,不忘道別。道別可以有 多種表達方式,如“Aurevoir!”“Salut “Bonne soir6 e “Bonne journ 6 e “demain”等,根據具體情形和對象選擇合適的道別語。
3、語氣。法語的命令式和條件式都具有請求、要求的意思,前者語氣簡潔,直接,生硬。雖然常和“S’il VOUS plat.”搭配 ,表示“請”但仍然讓人感到壓力,不適合商務交際措辭;而條件式則顯委婉、客氣,常與表“能愿”的動詞“vouloir”、“pouvoir”、“aimer”等搭配。并使用疑問句來表達請求或要求,使答復方感受緩和的對話語氣,體現商務語言交際的 禮儀 ,如 :Pourriez—VOUS pr6 senter un peu votre entreprise有時也使用直陳式表示相對委婉語氣,如:Pou—vez—VOUS nous pr 6 senter un peu votre entrepriseo而命令式的“Pr6 sentez—nous votre entreprise”(介紹一下您公司的情況則現生硬。但是,答復方作肯定回答時可以使用命令時以顯明確簡潔。
綜上所述,法國文化對法語語言交際的影響是多方位的。商務工作環境中的語言交際不僅體現法國人內部的交際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平臺。中法合作日益深入,我們在與法國的國際商務交流活動中,要多方面了解商務工作環境中法語交際的文化特性,知己知彼才能長久合作。因此,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商務人才,特別是培養具備跨文化法語交際能力的商務人才已成為時代之需。
參考文獻:
[1]潘肖玨,謝承志.商務談判與溝通技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論文摘要】本文從語用預設的角度,結合語言和文化的基本定義,對跨文化交際中失誤現象的產生進行分析,從語言學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際失誤產生的原因。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社會性決定了語言系統并非像索緒爾說的是“一個封閉系統”,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獨立發展,自生自滅,而是和其他系統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總是受到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語言系統內部諸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無一不與社會文化因素發生錯綜復雜的聯系。薩丕爾(Sapir)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就是說,屬于身體上具有某種特征而不同于別的群的一群。語言也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格和信仰的總體。”因而,研究語言只有把語言系統放到社會大系統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系統的內部規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性活動而形成的產物,因此,文化是相對于自然而言的。基于以上理解,從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我們認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語言和文化一樣是社會的產物,是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世代沿襲下來的符號體系,薩丕爾說:“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在人類學中,文化指的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受全體成員制約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顯,按照文化的這種概念來看,語言就是文化的一個部分,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憑其符號作用而跟整個文化相聯系的一部分。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交際一詞在英語里是communication,含義比較復雜,其基本的含義是“與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際活動的本質就是把單個人聯絡在社會的關系網絡之中。人是社會的動物,單個人必須通過交際活動同他人結成某種關系,構成社會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這里我們把交際定義為: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這里指人與人之間,不指組織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會文化活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交際不等于溝通。發出信息,對方懂了,這是交際,也是溝通;發出信息,對方莫名其妙,這不是溝通,只是交際——不產生效果或產生反效果的交際。在不同民族之間,這種事例屢見不鮮。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者的外語知識掌握得不夠,或交際者不了解異族文化的特點,或者說文化背景不同,經常會在交際中出現語言運用上的失誤,造成交際的失敗或交際沖突。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包括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之間和同一文化體系內部不同亞文化之間,本文指前者)的交際活動。當一種文化信息必須被另一種文化加以解釋時,跨文化交際就發生了。
所謂語用預設,主要是說話人主觀上的一種預設,指語言交際活動需要滿足的恰當條件。基南(EdwardL.Keenan)指出:“有許多句子的言語要得到理解則要求先滿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條件或情景。因此,這些條件也就自然地被稱作該句子的預設。如果它們沒有得到滿足,那么所說的話語不是無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來理解的。”這些條件比如:
(1)參與者的地位及其關系種類。
(2)參與者的年齡、性別及其輩分關系。
(3)參與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個體之間的地位、親屬、年齡、性別、輩分的關系。
預設也可看作是話語跟使用語境之間的關系,說出一句話就其語境來說是合適的。如法語的“你真討厭”預設“聽話人是動物、孩子、社會地位比說話人低或者跟說話人關系很密切。”
總之,語用預設涉及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三個方面。因此預設關系不能單靠語義分析,必須聯系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會話的含義。
語用預設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兩個:合適性與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適性。所謂合適性是指預設要跟語境緊密結合,是言語行為的先決條件。如:
(1)請把那扇門關上。
(2)兒子,把房間打掃一下。
要實現以上請求就必然要求例(1)預設那扇門是開著的,例(2)預設房間是臟的,母親知道兒子有打掃房間的能力等。如果說(1)時門是關著的,那么發話人就不可能發出上述言語行為。同樣,如果要求打掃的房間剛剛打掃過很干凈,或者兒子的年紀還小,尚無打掃的能力,那么說(2)就毫無意義。
第二,共知性。語用預設必須是交談雙方所共知的。預設是談話雙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與語境緊密結合,預設明確,則說話人說出來的話,受話人可以根據語境和預設做出不同反應。
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師給日本學生講完“龜兔賽跑”的故事后,讓學生談談感想,一個女學生說:“我是多么愿意做一個大烏龜呀!”讓老師聽后哭笑不得。產生這種交際失誤的原因是共知預設不同。這位日本學生語句表達本身沒有問題,這當中主要反映了中日兩國文化觀念、文化習俗上的差異。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日本,烏龜都是耐力、長壽的象征意義,所以日本學生會說出“愿意做一個大烏龜”(意即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地學習)的話。中國教師聽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覺,是以現代中國人的文化習俗、文化心理來理解日本學生這句話的。從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角度來看,烏龜在現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義,用來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員在交際中,由于語用共知預設不同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這種語用失誤在不同民族間的人員交往中隨時隨處可見。
從廣義上來說,任何語言環境、交際背景都屬于語用預設的廣義范疇,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溝通時,不能忽視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則不但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還會引起交際上的失誤。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認知語言學對于跨文化交際基本的立場主張
整體性來看,認知語言學(cognitivelinguistic)雖然是語言學的一種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識體系卻來源于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是一種多學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產物,整體上成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主要的創立者是語言學家喬治•雷可夫。認知語言學不純粹是一種關于“語言”的學問,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研究范式”來被學術界廣泛認可的。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建構出來的“茶文化英譯”———作為一種翻譯也能夠被納入到認知語言學的范疇中去,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種特質所在。認知語言學對于跨文化交際、翻譯實踐等的基本立場主張包括這樣幾個部分:1.1語言的語義不僅僅是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主觀和客觀的結合。認知語言學與形式語言學之間最為本質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語言的屬性上。傳統的主流語言學范式“形式語言學”認為語言雖然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認知能力和獨立的能力,但是,就語言的結構、規律等來看,語言就是語言,語言的每一個概念在客觀上都對應著一個客觀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這種語言與萬物之前的聯系、語言的語義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場、認知等變更為變更的。認知語言學則認為,盡管語言客觀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的語義“特殊指向”,并且這種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個跨文化交際的環境下任何語義都會跟不同的主體采取的不同立場、不同利益觀、不同文化背景等有關,所以,語義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產物。1.2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隱喻”。在語言學上,文化隱喻的概念和范疇一直存在,并且飽受爭議。認知語言學家們則將文化隱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認為語言語義的“主觀認知”差異最為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文化隱喻”的差異,或者說對于同一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隱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際的參與,所以導致了人們對于特定概念認知的差異。比如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飽受爭議的概念,在認知語言學看來人們對于這些概念的認知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國家的國情不同,也即“文化隱喻”的差異。用認知語言學的話語來說,這種文化隱喻指的就是“從一個認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映射”,這種映射并不是一種嚴格的對稱關系,而是極有可能帶有一定的扭曲、變形。1.3跨文化交際要注重兩種文化的“互文性”置換。對于翻譯實踐這種較為典型的跨文化交際來講,從語言符號到文化內涵的翻譯轉換并不是一種單向度的“直譯”過程,而是帶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處,所謂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兩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對照,另一方面也指單種文化內部之間知識脈絡的互相關照、互相引用,從而用一種整體的知識結構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和語義呈現在受眾眼前。
2當前茶文化對外傳播視域下茶文化英譯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作為世界茶葉的原產地、茶文化的發源地、茶學科技的重大發明國,無論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識還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但是,受制于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約束,我國茶文化的英譯還存在這樣幾個問題:2.1對外傳播的茶文化專有名詞翻譯錯亂。在對外傳播中,中國茶文化相關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學作品、茶文化商務交際傳播文本、茶學相關的學術論文或專著、基于新媒體的茶文化影視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譯者基于不同的翻譯目的和翻譯水平差異,在對外翻譯時一些專有名詞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譯錯亂的問題。比如說,茶葉名稱“六安瓜片”有些人經常采取拼音直譯的方式翻譯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識面的翻譯者則將其翻譯為“Li原uanLeaf”,在對待最起碼的名稱方面竟然存在著這樣錯亂的翻譯,嚴重影響到了中國茶文化的“整合營銷傳播”的問題。2.2茶文化內涵翻譯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隱喻”之影響,中國茶文化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問世以來就高舉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將茶文化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準則、道德交際等來看待,因此,中國的茶文化蘊含著十分豐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內涵。從這樣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譯不僅僅是對交際語言符號的轉換,更重要的是要對這些語言符號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比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們對于“工夫紅茶”和“功夫紅茶”統統譯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視和漠視了兩者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給國外受眾提供了一種輕視茶文化內涵的暗示。2.3茶文化英譯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認知語言學的邏輯來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語義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一樣,東西方人們在看待“茶文化”時也具有一定的認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譯就變得十分困難,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和文化符號來讓西方社會正確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這種平衡就變得十分困難。我國茶文化英譯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慣有的問題,比如“龍井茶”被翻譯為“dragon-welltea”,盡管在中國文化中“龍”是一種代表尊貴和高尚的圖騰,但在西方社會,“龍”是一種兇暴、邪惡的化身,也就是說,我們的翻譯沒有正視到這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帶來了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3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茶文化英譯策略建議
認知語言學屬于一種人的主觀屬性偏重的語言理論,它所重視的“文化差異”、“文化隱喻”等理念對于我們創新茶文化的英譯具有重要的啟示:
3.1基于茶文化專有詞匯平行語料庫的翻譯策略
鑒于中國茶文化的復雜性、專有詞匯(比如特殊的地名、特殊品種的茶名、特殊的茶學科技詞匯等)的復雜性等,為了較好地向國外受眾呈現出一種統一的文化形象,我們建議由高等院校、翻譯機構、企業、對外文化交流機構等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將中國茶文化的專有詞匯翻譯進行統一,確保中國茶文化“語義”界定的相對邊界清晰。
3.2基于接受理論的歸化翻譯策略
把我國茶文化翻譯為英語的本質是將我國國民的“認知邏輯”轉化為西方社會可以看得懂、摸得透、聽得明白的“認知邏輯”,也就是要確保我們的文本交際符號轉換、茶文化內涵的轉換要讓西方社會的正常認知邏輯能夠“接受”,這就是一種“歸化翻譯”策略。歸化翻譯強調“在翻譯處理中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采取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的表達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比如仍以上文中提到的“龍井茶”的翻譯為例,如果翻譯為“dragon-welltea”在文化融入上會形成一種“異化翻譯”效應,不僅達不到讓西方人了解這種茶的目的,還會帶來一定的文化反感。反之,我們不如將其翻譯為“Longjinggreentea”,其中的“Longjing”采取直譯的方式保留了“龍井”品牌的音譯,而后面的“greentea”則體現出了龍井茶的本質是一種“綠茶”,會讓他們更加容易理解這種茶的內涵。
作者:蔡維娜 單位:鄭州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關劍平.茶文化傳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時代的日本茶文化為例[J].飲食文化研究國際茶文化專號,2006(2):55.
[2]孫立坤.整體性治理視角下政府與NGOs間信任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論文關鍵詞】翻譯行為理論;商務信函;曼塔里
1翻譯行為理論簡介
翻譯行為理論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發展的第三階段,是由德國籍芬蘭職業翻譯家賈斯特·赫爾茲-曼塔里提出的。在曼塔里的理論模式中.翻譯被解釋為一種“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設計的復雜行為”。(ChristianeNord,2005)曼塔里認為翻譯過程可比為一種行為,強調對于行為的參與者以及周圍環境條件的分析理解。作為一種翻譯互動形式.翻譯行為理論的核心因素包含以下幾種:f1)翻譯作為一種有意圖的互動;(2)翻譯作為一種人際互動;(3)翻譯作為一種交際行為;(4)翻譯作為跨文化行為;(5)翻譯作為一種文本處理行為。基于這幾點,在翻譯時,我們應該予以更多的考慮以便使譯文更為順暢貼切。
2商務信函的語言特點
2.1大量使用專業性詞匯
為了達到表意準確,專業性強的目的,商務信函常常使用大量的專業性詞匯,具體表現在使用大量的行話、縮略語以及專業術語等等,例如、FOB(離岸價格)、irrevocableL/C(不可撤銷信用證)。可以說,大量使用專業詞匯能夠使商務信函表達得更加準確有效。
2.2用詞規范正式
作為一種正式的公函語體,商務信函中正式詞匯與基本詞匯并存.這樣才能顯示商務信函的規范正式等特性。例如,商務信函中常用inaccordancewith來代替accordingto。又如.“Therefore,weherebyregisterourclaim withyouforthefollowingsum.”其中帶下劃線的hereby一詞則體現商務語言的正式規范性。當然商務信函中也經常利用構詞手法以及詞類轉換手法來體現其語言的正式性與規范性。
2.3運用結構嚴謹復雜的長句與套語
由于商務英語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言,因此其中往往套用一些長旬,這些長句結構完整,成分多,層次多,充分體現了書面語體的典型特點。(張煒,2008)商務信函中常見的套語如“Itwillbehighlyappreciated ifyoucouldcooperatewith USin thematter.”
3從翻譯行為理論下幾個因素考慮商務信函翻譯
3.1從翻譯作為文本處理行為的角度考慮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創始人賴斯曾對于文本類型進行界定并將其分為信息型、表情型以及操作型三種文本。一封商務信函里可以包含三種文本類型的語言:信息型文本通常文字簡樸,所陳事實包括信息、知識、觀點等,其目的是為表達其內容。表情型文本指的是“創作性文本”,傳遞的信息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而操作型文本目的是為了感染讀者并使其采取行動,其焦點重在呼吁或感染。(張美芳,2005:70)基于這三種文本的不同特點,在翻譯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使得譯文更為精準。 轉貼于
試看下面這個例子:順告,如果今后貴公司能保證按規定期限開出信用證,本公司仍樂意接受貴公司的新訂單。若貴公司訂單能夠達到我方預定數量,我方將給予5%傭金。這段話既包含了文本類型的語句又包含了操作型文本,因此在翻譯時應予以多加考慮。
譯文:WeherebynoticethatifyouguaranteetoopenyourL/Cin accordancewith thestipulateddeadlineinfuture,wewillstillbewillingto acceptyourfresh orders.W e would like to provide you with a 5%commissionifyourordercancometothestipulatedamount.
又如:為了促進我們的業務合作,我方衷心希望貴方能盡早全部解決我方的索賠。這句話屬于操作型文本的語句,其目的是為了促使對方解決索賠問題.因而在翻譯時,譯出語也應該具備此呼喚功能。譯文:Forthesakeofourcooperation,wesincerelyhopethatyou willcome to asettlementofourclaim atyourearliestconvenience.
3.2從翻譯作為跨文化行為角度考慮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文化因素對于翻譯存在著很大的影響,如文化對等與文化差異等因素等。
首先我們來看看文化對等因素影響下的商務信函翻譯。以一則商務信函為例:
Wewritetointroduceourselvesasoneofthelargestexporters in USA,ofawide range ofMachinery and Equipment.W e learntthatyourcompany is in urgentneed of our producteaned“CrowWashingMachine”.原文美方公司向中方公司推銷“烏鴉牌洗衣機”,烏鴉在西方國家文化中是吉祥物,而對于中國而言,烏鴉則代表邪惡與晦氣,因此在翻譯時候譯者務必對于此點多加以考慮。在翻譯時候則可以少許做些改動,將CrowWashingMachine翻譯成“喜鵲牌洗衣機”。這樣能夠促進使文化對等,同時也因改動一下名字而增加本商品進口后的銷售量。
[關鍵詞] 商務交流 語用失誤 跨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國際商務交流日益頻繁。彼此尊重、合作愉悅是國際商務交流雙方的共同心愿。因而,語言的得體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商務交易的成敗。然而,語言的得體具有相對性,在一種背景文化之中的得體語言有可能因文化的差異在另一種文化中就有可能是語用失誤。因而了解語用知識、避免語用失誤應引起中國涉外商務人才的高度關注。
一、語用失誤
英國語言學者Jenny Thomas將語用失誤定義為說話不合時宜、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的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他指出語言錯誤被看成是‘說的不好’,而語用失誤會被認為是‘表現不好’,是行為品質有問題。
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前者指由于不了解目的語各層面上深層的語用含意而產生的語用失誤,而后者則指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語用失誤。在國家商務交流活動中,社會交流的一種方式語言的使用都與特定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語境不同對話語的理解也就會有所不同,因此兩種失誤沒有明顯的區分。
二、國際商務交流中的語用失誤分析
文化的形成和維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們使用語言來組織社會合作的能力。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互相理解,順利交流。美國哲學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它由量準則、質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構成,它們都涉及到語用規約。英國語言學家Leech根據英國文化特點列舉了六條禮貌準則,分別為: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以及同情準則。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上述這些準則具有相對性。如果一方死板硬套不加以靈活變通,造成的語用失誤就會引發誤解、摩擦,使交際中斷。國際商務社交的語用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欠得體準則的語用失誤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最為重要的是得體的稱呼、問候以及告別的方式等方面:
在國際商務中,彼此之間用Mr.、Mrs.或Miss+姓互相稱呼,如“Mr. White”、“Miss Brown”等。在這方面語用失誤最多的一是Mr.、Mrs.或Miss+名的稱呼法,二是用漢語的職業或職務加上姓來稱呼對方。
問候言語行為大多是高度規約化的,甚至可以是儀式性。中國人易于用中國式的模式套語問候西方人,結果導致語用失誤。如:“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會使對方誤認為“我沒有錢吃飯。你要邀請我吃飯嗎?”。“Where are you going?”會使對方誤以為你在偷窺他的隱私。比較得體的問候語應該是“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寒暄的功能是調節人際關系。在國際商務社交中,中國式的話題諸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等都屬于西方人的隱私,直接提出會冒犯對方,屬于語用失誤。如若感覺有必要了解對方可以用比較婉轉的句型,如:Would you be offended if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告別有鞏固雙方的社會關系的功能。傳統的中國式英語的告別用語 “Welcome you come again.”也常常會使對方誤以為對他進行真誠地邀請。英語中道別時常常是“Goodbye.”、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2.不得體的回應導致的語用失誤
西方人常把“Thank you”掛在嘴邊,這符合經濟又得體的交際原則。但是中國式的回應“It’s my duty to do so.”卻會使外商聯想到“職責”制約,這種語用失誤容易使對方誤認為“并非誠心誠意”之語用含義。諸如“Never mind.”或者“It doesn’t matter.”的應答方式也屬于語用失誤,因為它們經常用來回應對方表示的道歉。類似“It’s my pleasure.”、“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的回應就會使對方領會你的誠意了。
在商務社交中,中國人表示認同用 “當然”表達,但是卻與英語的“Of course”有著不同的語用含義,使用不當便會造成語用失誤。如下例:
(1)Foreigner:Mr. Wang, the meeting is scheduled at 2:00 this afternoon. Have you made th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Mr. Wang:Of course.
of course易使對方產生“多此一舉”之嫌,使對方聽起來覺得口氣生硬,與禮貌原則背道而馳。表達“Exactly”,“Yes”,或者“Certainly”就可以達到交際的目的了。
3.道歉方面的語用失誤
“I'm sorry.”似乎可以包羅所有的道歉之意,但是它在一些具體的語境里卻會使對方感覺粗魯與唐突。看如下例:
(2) Foreigner:Would you mind us having lunch together?
Chinese:I'm sorry.
語用失誤中“I'm sorry.”違反了禮貌原則。令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應為“I’d love to, but I …”。
在商務社交中,麻煩他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是中國式的表達法“I’m 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time.”易使對方誤認為你“故意而為之”,因而就成了語用失誤了。比較恰當的表達法是“Thank you. I appreciate your time.”。
4.贊譽與謙虛沖突所導致的語用失誤
贊譽準則是禮貌原則的一個方面,得體的贊美有助于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工作環境。中國人的謙遜原則與之發生沖突。如下例:
(3)Mr. Jacobs:Ms. Zhang, You’re doing a great job. The division's finances are in top shape.
Ms. Zhang:Oh, no, Mr. Jacobs. I should have done better.
中國人謙虛的否定是個語用失誤,它使西方人誤以為他們在說謊或者他們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西方人對別人的恭維和贊美通常會愉快地接受說“Thank you.”
5.缺乏以言行事的技巧所導致的語用失誤
英語中,祈使句和命令句遠遠少于漢語。Searle(1965)認為所有的語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的主要動機是禮貌的表達所要說的話。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西方人往往在交際中借助于疑問句來表達請求或者命令,達到以言行事的目的。“Will you please answer the door?”這一疑問句間接、含蓄地表達了命令,而“Answer the door,please!”在此語境中顯得唐突,就成了語用失誤了。
在商務社交中的祈使句“Repeat!”也是一個發生頻率較高的語用失誤。比較得體的“Pardon”或者“I beg your pardon”是對方樂于接受的禮貌的請求用語。
三、結語
語言的得體是國際商務社交中的一面鏡子,是維系商業合作的橋梁。員工的語用失誤容易被對方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甚至工作與交際能力,無形中會給商務交流制造障礙。因此,涉外企業應注重員工的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員工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瑞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1989,3
[2]何自然: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Linell Davist:中西文化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徐力生: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