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

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

時間:2023-01-21 18:12: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

第1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 研究性學習 創新性實驗 人工神經網絡

大學生研究性和創新性科研項目中,要改變由指導老師一步一步發指令由學生被動完成任務,還是科研小組同學主動學習、主動定方案(方向)、定任務后,再由指導老師和全組同學商討,小組同學分別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再學習,再研討,再實驗…,直到項目完成。這是研究性和創新性項目培養和提高同學自主管理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非常關鍵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上,老師不再是“司令員”,而是科研小組中的普通一員。下面以“水培蝦、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氨基酸紫外可見光譜人工神經網絡定量測定及營養學分析”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為例,說明一些具體作法。

1.組織小組同學展開調研, 明確科研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培養社會調查能力

“水培蝦、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氨基酸紫外可見光譜人工神經網絡定量測定及營養學分析”項目小組成員來自學校中三個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自愿組合而成。首先在老師的主持下由小組同學選出2名學習好、責任心強、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同學組成項目小組管理核心。然后小組負責同學則將同學分成二個調查組,分別到海產品養殖場和海產品銷售市場展開調研。二個小組調查完畢,通過匯總與討論,大家明確了目前舟山人工養殖蝦體主要有三大代表品種:水培蝦、斑節對蝦和南美白對蝦。這三種蝦適應范圍廣,產量高,是目前我國東海養殖的主要特色品種。其營養豐富,口感鮮美,市場需求量大,經濟價值較高,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因此,必須依靠通過對這三種蝦的優良品種的選育、飼料配料的組合和篩選及其營養價值的分析等工作進一步提高其質和量。而這些工作的開展必須進行氨基酸的測定。可見,蝦體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測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于是同學們經充分討論后認為:開展“蝦體氨基酸檢測”的創新性實驗,不但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而且可行性強。不但可加深同學們的專業基礎知識,還可拓展同學們知識視野,培養科技創新能力。

2.組織同學學習相關背景知識, 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加深對基礎課程知識的理解

項目小組管理核心下一步則是組織科研小組成員復習《生物化學》、《營養學》、《食品分析與檢驗》等基礎及專業課程,首先是進一步加深同學對蝦體中氨基酸的認識。氨基酸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之一,而有些氨基酸是不能在人體內自行合成必需要從食物中獲取,如異亮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和纈氨酸,它們稱為必需氨基酸[1]。因此蝦體中氨基酸的檢測分析主要就是針對這些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蝦的營養價值就大,商業價值就高。而養殖對蝦蝦體中氨基酸含量的傳統檢測方法存在費用高、樣品用量大、檢測方法費時繁瑣等問題,不適于養殖生產控制特別是蝦體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分析。結合《現代儀器分析》課程中的知識,同學們提出用最簡單的紫外-可見光譜法結合人工神經網絡用于三種對蝦主要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鮮味氨基酸)的不經分離定量測定。光譜數據在BP人工神經網絡實現對蝦肌肉中氨基酸定量分析的基礎上[2], 進一步試驗采用較新的具有較強自適應能力和較好預測效果的極限學習機(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神經網絡模型完成定量分析和預測,嘗試為對蝦蝦肉中氨基酸多組分分析提供一種不需貴重儀器的簡易新方法。

3.組織同學自主檢索查閱文獻,學習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拓展知識視野

方向任務明確以后,項目小組管理核心則組織小組同學自主檢索相關文獻,自主學習相關知識,開拓知識視野,重點組織小組同學學習人工神經網絡方法。經過項目小組全體成員的多次學習與探討,大家都清楚的知道了人工神經網絡現在已經是解決化學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化學計量學方法。是模擬人腦神經元的工作原理來建立模型進行分類與預測的一種化學計量學手段[3]。目前,人工湖神經網絡應用于氨基酸混合液測定中主要是誤差反向傳播 ( Back propagation,BP)人工神通網絡(BP是由輸入層, 輸出層以及若干隱含層節點間互連而成的一種多層網絡)。但它存在一些無法克服的缺點,如:訓練速度慢;訓練過程可能不穩定;容易陷入局部極小點,無法達到全局最??;而且可見-紫外光譜所含的波長數據點多,具有多重共線性,會造成建模時間長等問題。經過小組學習探討和老師的指導,大家提出針對海產品對蝦氨基酸溶液光譜測定中波長數據點多的問題,我們可以試用極限學習機完成對蝦體肉中必需(主要)氨基酸含量測定并與BP神經網絡等方法進行分析對比。進一步的學習與探討,小組同學明確了極限學習機(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神經網絡是南洋理工大學G. B. Huang 等人在2006年提出的一種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訓練新算法,與傳統的誤差反向傳播 ( Back propagation,BP)人工神通網絡方法相比,極限學習機有泛化性能好、訓練學習速度快等優點[4]。

4.組織同學主動聯系藥品試劑市場, 鍛煉社會人際交往能力

在購買所實驗所需的試劑與材料方面,項目小組管理核心同學認識到,本項目所需主要儀器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和氨基酸分析儀,但實驗試劑則不同于以往的實驗課,老師配好實驗用試劑后供同學直接使用?,F在是需要通過小組同學自己去市場聯系,同學自己購買,買來后還需同學自己配制,因此這是一個培養同學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項目小組管理核心則首先組織同學上網查找相關試劑的供應商的信息,然后讓同學比較這幾家商家的報價及其產品的可靠性,從中挑選出合乎條件的2-3家商家,最后由項目小組管理核心負責聯系著2-3家商家,并與小組成員討論比較后進行購買。

5.組織與分配小組同學各自完成相應的具體實驗項目,培養實驗實際操作能力

在儀器使用等方面老師則重點指導這幾個同學,即他(她)們同時也就成為這個項目小組的“指導老師”。如由他(她)們負責實驗試劑的配制或指導同學配制,負責指導同學進行儀器操作,負責分配或指導同學完成相應的具體實驗項目,輔助或指導實驗小組同學完成實驗設備的具體配置等等。如以下取同齡期、同體長、同體重的南美白對蝦、竹節蝦(日本對蝦)和水培蝦稱重,勻漿機勻漿10min,真空干燥箱在50℃下真空干燥,制成粉。分別稱取水培蝦粉、南美白對蝦粉,竹節蝦粉加鹽酸水解24h這些實驗過程,均在項目小組管理核心同學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完成。

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項目小組管理核心組織小組同學分別取三種蝦的水解液稀釋成9個濃度,用L-8800型氨基酸分析儀分別測定三種蝦體9個濃度水解液的氨基酸含量。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分別對三種蝦體9個濃度的水解液進行光譜掃描[5],獲取一系列光譜數據。再取未知氨基酸濃度的三種蝦體3個不同濃度的水解液同樣進行光譜掃描獲取光譜數據。然后用已知氨基酸濃度的光譜數據訓練神經網絡并對未知濃度蝦水解液進行氨基酸含量預測。結果見圖1和圖2。通過對測定結果的分析進一步加深了小組同學對《現代儀器分析》課程中光譜掃描和吸收光譜曲線概念和幾種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的理解和認識。

6.老師和小組同學一起學習討論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分析測定結果,培養科學分析能力

在對測定結果的分析中,項目小組全體同學分成3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對照參考資料,根據所得測定數據結果與數據可視化圖形(如圖1、圖2等),先進行分析討論,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指導老師和全體小組成員在一起再進行充分的分析與探討。最后大家得出結論:紫外-可見光譜數據結合三種人工神經網絡(①誤差反向傳輸神經網絡,BP。②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RBF。③極限學習機神經網絡,EML)對氨基酸溶液中氨基酸濃度的測定,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RBF)的預測結果比誤差反向傳輸神經網絡(BP)好,但極限學習機神經網絡(EML)的預測效果要好于誤差反向傳輸神經網絡(BP)和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RBF)。同時大家進一步認識到,氨基酸溶液(如蝦肉水解液)中氨基酸的定量分析, 一般都是用比較昂貴的分析儀器如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儀器來完成,而且操作復雜、費時、費勁。所以,如果是使用普通的紫外-可見光譜儀結合計算機數值方法來完成蝦肉中的氨基酸測定,所用儀器簡單普遍,且分析樣品不經分離。推廣開去,不但可用于對蝦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測定及品質評判,也可用于其他水產品和肉類食品中氨基酸含量的分析,即在食品質量分析方面有一定的意義[6]。

7.結論

從以上討論分析可見,紫外-可見光譜結合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測定氨基酸溶液中氨基酸濃度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

再說在本次研究性和創新性實驗中,指導老師的指導工作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輔導學生建一個工作能力較強的項目小組管理核心。有了這個項目小組管理核心,所以以下工作都是在項目小組管理核心的配合下順利完成的。第一,指導學生完成實驗相關背景知識和基礎課程學習;第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查閱檢索所須文獻,提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引導學生獨立購買所需實驗試劑,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第四,指導學生自行完成實驗試劑的配制,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第五,參與小組討論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此次研究性學習,本科學生作為科研創新實驗的主體,不僅加深了對基礎課程知識的理解,還拓展了知識面(如人工神經網絡、化學計量學等方面的知識)。不但提高了儀器操作方面的實際操作使用能力,還提高了計算機技術方面的能力(如人工神經網絡建模、數值計算等等),從而激發了同學們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全面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國全主編,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116-117

[2]鐘雷鳴,江王棟,石樂明等,六種氨基酸混合物溶液的紫外光譜的人工神經元網絡定量分析研究[J],生物物理學報,1992,8(4):706-710

[3]許祿主編,化學計量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88-120

[4]Guang-Bin Huang,,Hongming Zhou,Xiaojian Ding,et al,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for Regression and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12,42(2):513-529

[5]李大東著,檢驗醫學計算機數值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43-46

第2篇

作者:陳平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

科技創新成果水平較低。就目前林業類高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來看,由于本科生的實際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制約,創新項目多集中于基礎應用學科領域,且多處于各學科的初級或基礎研究階段,“研究的問題”比較“稚嫩”,創新的整體水平低下,“重復創新”的比重較大,研究成果總體仍停留在“小發明、小創造”的層面,缺乏理論創新和重大應用創新。由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影響,“大一”的學生主要進行的是基礎課程的學習,學習內容很少涉及專業課程,而“大四”的學生面臨著畢業的現實壓力,多數正忙著考研、出國、就業等“個人前程”,通常很難集中精力進行創新研究。在這種客觀條件下,就使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成為參加創新活動的主體,他們剛接觸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沒有形成自身專業知識結構,且多數都沒有參加過科研活動,這從客觀上限制了學生高水平創新成果的產生。創新立項不均衡,運行機制較為松散。大學生科技創新主導部門在創新教育的管理和考評機制上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項目立項、審批方面。在國內高校中,面向大學生開放申請的科研項目主要由“中國科協”、行業協會和高校發起或承辦,而作為高等教育主管部門的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廳(局)對該項工作的參與度和官方認可度均不高,相對于政府和高校的科研項目來講,經費支持力度很小,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實際開展起來難度很大,局面很難打開,這點在林業類高校顯得尤為突出。二是項目管理方面。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前期管理較為松散,存在“立項較為隨意、考核相對松散、結題不夠規范”等“短、平、快”現象,制約了重大創新成果的形成。三是成果鑒定和成果評價方面。從成果鑒定和社會認可度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立項和成果多數僅限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果范疇,對在“一線”指導學生的教師職稱評定和后續課題申報貢獻度不高,這直接影響高校教師參與指導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價值的分析1.促進良好學風形成。良好的學風可以全面促進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提升高校綜合實力。大學生的科研活動,作為課外學習的主導力量,彌補了“垂直”教育系統的不足,使學習多樣化、豐富化,為學生創造了寬松、自由、和諧的課外學習氣氛和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2]。

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能為廣大在校生提供難得的參與科研的機會,而隨著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實施力度和社會影響力的增強,參與到科研項目中的學生數量勢必逐年增加。總體上看,大力開展創新項目,能起到促進一部分“先進”同學(綜合素質較高且愿意從事科研工作的同學)進一步加強專業學習,帶動一批普通同學努力向先進學習,同時影響一批后進同學回歸到正常的學習中去的作用,并實現高校整體學風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還可以促進本科生畢業論文整體水平的提高。2.培養創新素質。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實施能全面提升參與同學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科研素養和動手能力,激發其創造能力和發散性思維。此外,對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和吃苦耐勞品質的養成有較大促進作用。有研究認為,積極有效地參加科研創新活動,能使大學生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心理品質得到較好的發展,這又為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專門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量實踐證明,積極參加科研活動的學生,盡管其中有的在校期間學業成績并不突出,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卻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創造性的成績,成為具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由此可見,科研活動對大學生的成才具有很大的影響。有利于教學相長。大學生科技創新對高校教師,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成長有較大幫助。在高校中,青年教師從事專項科學研究工作,通常受到缺少科研經費和科研輔助人員等兩方面的制約。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可以同時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可以通過指導本科生從事大學生科技創新解決課題的前期立項問題,并獲得一定的科研啟動經費,有助于項目的開展和前期基礎研究的進行,為今后申報校級以上科研項目打下基礎。二是通過指導本科生的創新科研項目培養科研助手,解決科研人員不足的問題,促進“教與學”的完美融合。

林業類高校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工作可以提高其科學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高校要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可以從制度建設、氛圍營造、平臺打造等三方面開展工作。制度建設完善的制度,有利于良好機制的運行。首先能從源頭上減少不規范因素的產生和其可能在后期對科技創新運行、考核、評價的負面影響,為科技創新項目的正常運行創造良好外在環境,為項目的長久、高效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正確導向。如可通過制定“大學生科研項目基金管理辦法”、“開放實驗室管理規定”、“大學生創新獎評選辦法”來規范流程,通過制定“創新學分實施細則”等制度來激勵創新。此外,還可以依據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設定“創新學士”、“碩士計劃”等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創新學士”計劃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與創新”碩士計劃,這兩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改革[3]。氛圍營造要保證創新項目的長期開展,全面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吸引力,科研創新氛圍的營造是一項重要工作。好的創新氛圍能吸引大量優秀學生和教師積極參與創新項目的申報和學生指導工作。為此,林業類高校應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提高宣傳力度與廣度,努力擴大創新活動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同時積極爭取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以獲得更多科研經費支持和官方認可。此外,可通過舉辦“項目競賽”、“學術沙龍”、開通“大學生創新工作網絡平臺”等措施,來活躍校園學術氛圍,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平臺打造目前,林業類高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立項和其它類型高校一樣,遵循“科協通知,高校組織選拔、申報”這一既定運行模式,創新項目設立途徑相對單一,項目立項偏少,創新空間和平臺受到制約。針對這一現象,建議通過增加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立項單位來增加項目的立項數,從而擴大學生參與面。主要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參照“挑戰杯”的運行機制,設立省級、市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大賽,以完善和豐富創新項目申報遴選的機構和機制。二是增加項目類別,即鼓勵高校依據自身辦學的林業特色和本科生教學、科研實際,設立各類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或項目,如: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設立依托于實驗室教學的“大學生實驗室創新計劃”、依托于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大學生重點實驗室創新”和依托于單項優勢學科的“優勢學科創新”。三是廣開財源,允許和鼓勵社會資金在政府或高校的監管下資助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最終實現“多頭推進,全面覆蓋”的目標。

第3篇

關鍵詞:科技創新團隊;生物技術專業;構建;培養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們國家今后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無疑是培養這類人才的主陣地。但從近年來看,大規模擴招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嚴峻挑戰,加之我國大學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強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勵和引導在校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是當前我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生物技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新興專業,在醫藥學、農牧學、園林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工作崗位青睞于具有一定科技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這就迫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應該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為了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青海師范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計劃除了在相關理論和實驗教學環節中要求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外,還專門在大學二年級學完專業基礎課程后,結合專業實踐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以組團形式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或自主申報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筆者作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之一,全方位地參與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和培養工作,頗有一些體會,本文就談談青海師范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和初步培養實踐效果。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

(一)科技興趣小組

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因為志趣相投而組建成科技小組,在業余時間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如海洋興趣小組,曾經得到了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每年展開海洋知識競賽等活動;插花花藝興趣小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協會的大力支持,多次主辦了省、校級大學生插花花藝比賽,參與了2013年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室內插花花藝比賽和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國際(室內)比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此外,還有環保興趣小組、網絡興趣小組。在這些科技興趣小組中,既沒有老師的嚴格監管,也沒有絕對的學術權威,唯有的是成員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圍,這是團隊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優勢,在提高大學生科技文化素養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創新社團

本著“共同締造校園文化,攜手保護自然環境”的服務宗旨和“讓我們的‘藍眼睛’,藍色而不再憂傷,美麗而不失和諧”的服務理念,我院于2002年9月成立了大學生“藍眼睛”協會。該社團以國家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導,結合青海省生態環境現狀,立足于服務青海省“生態立省,綠色發展”戰略,致力于“青海湖濕地保護”、“母親河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各項公益環?;顒?,用大學生飽滿的熱情,成為新時代的“綠色生力軍”。經過十多年的風雨拼搏,現已成為國內高校知名學生社團,曾先后被評為“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先進集體”、“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中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先進單位”、“省級優秀學生社團”、“省級優秀社會實踐服務團”、“青海省保護野生動物先進社團”等。

(三)科技項目團隊

青海師范大學自2012年實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制度以來,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積極組團申報項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報了近30項科技創新項目,其中“藥用植物獨一味的植物組織培養”獲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一種大小鼠固體制劑的灌胃器”獲青海省2015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湟水河水質分析與檢測”項目于2012年獲資助10萬元,這是我校獲資助的首例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此外,學院以生物技術專業老師的科研項目為平臺,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同時,也鼓勵每個老師圍繞科研項目組建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團隊成員主要涵蓋研究生、高年級大學生。充分利用老師的科研項目平臺和研究生及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科技項目團隊。這些團隊的構建有力促進了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

(四)校企所合作團隊

以育人為本,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是當今高校的發展方向。近3年來,學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互利共贏為目的,與青海清華博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業及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依托企業、研究所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圍繞企業或研究所的特定研發項目“,教師+學生”組成技術團隊進入企業、研究所,幫助其提高產出效益。此外,學院正在與西寧市城南某社區協商籌建“教學—科研—社區”三位一體的科創團隊,如果該團隊能成功組建,則會進一步提升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服務功能。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培養

(一)實施導師制

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與熱情,學院經常邀請校內外知名教授、專家以及專業負責人進行不定期的講座,介紹生物技術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發展趨勢。除此之外,學院還專門設立本科生科創導師制,對學院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實行了本科生科創導師聘任制度,每5年為一聘期,導師的指導工作納入年終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發了導師的積極性。在科創活動中,實行“本科生———導師”雙向選擇制,導師可以選擇學生,組成科創團隊,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或指導學生申請科創項目,從專業思想引導、科學作風養成、科學技術訓練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科創導師,主動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或在導師的點撥下自主申報科創課題。自2013年學院實行科創導師制以來,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師擔任本科生科創導師,100多名學生直接參與導師科研項目,30余人在導師指導下自主申請了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團隊目標

團隊目標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團隊成員在心理上彼此認同,產生一體感,增強集體意識,從而產生團隊精神。學院根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在導師和學生工作組老師的共同指導下,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實奮斗目標,并把目標具體分解給每位團隊成員,使每位團隊成員都清楚自己應承擔的任務和工作,并迸發出行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為團隊目標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

生物技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培養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必須以一定的物質和資金為保障。學院通過以下途徑以盡量滿足大學生科創所需物質和資金:開放實驗室。學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環境與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動植物資源省級重點實驗室、青海省濕地生態系統省級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中韓野生花卉資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大部分實驗室實行開放制度,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可以隨時進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廳、青海師范大學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大學生科創團隊成功申報科創項目后,獲得相應經費資助。學院引入了各種類型的創新基金,如設立校企合作基金。導師科研項目經費資助。近3年來,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創團隊已獲各類資助達20多萬。

(四)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規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勵機制是科創團隊維系的內在動力。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否要立項,如何資助,如何考核,怎樣獎懲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這樣才能使其有條不紊、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學院在學校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對相關規定進行了細化,有效促進了大學生科創團隊的良性發展。此外,學校、學院設置了良好的獎勵機制,既有團隊獎也有個人獎,既有精神獎勵也有物質獎勵,譬如:學院將參與科創團隊的成員按其貢獻大小,在年終操行評定中加一定分值;獲得科創獎勵的同學優先推薦攻讀免試碩士研究生;的按照論文級別的不同給予不同的獎金等。這些舉措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生參與科研團隊的積極性和競爭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申報與獲批的數量每年位居學校前列,獲獎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獲得學校資助,有12篇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參與發表的研究論文。

作者:王慧春 王文穎 杜軍華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及培養發展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鄭明濤,劉應亮,羅穎,盧其明.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化學專業為例[J].廣東化工,2014,41(24):153-154.

[3]韋原蓮,楊振德,廖秋玲,彭瓊,黃秀英.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團隊精神的培養[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1(6):85-88.

[4]王慧春,王文穎,杜軍華.基于開放性實驗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4,(16):212-213.

第4篇

據悉,一些高校教師會選拔一些優秀的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研究,部分高校還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基地開展科技創新訓練和實習活動。學生加入到教師科研團隊或參與校企科研項目,既能使科技創新活動得到專業教師或企業專家的悉心指導,又能充分利用高校、企業的資源,包括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研經費等。

2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重視和支持程度不夠,相關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部門對創新活動的支持也不是很積極,沒有真正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學生創新基地,導致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缺乏實踐平臺。此外,很多高校雖然有專門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專項基金,但經費十分有限,大大影響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2.2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外科技活動氛圍不濃厚

據了解,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課程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他們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把主要時間精力用于理論課學習,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意識不強,只有少數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雖然一些高校舉辦類似大學生科技學術節等活動,但科技創新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所占比例小,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不夠。

2.3指導老師積極性不高,科技創新成果水平較低

科技創新活動離不開專業教師的指導,但是很多教師對此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是因為高校教師承擔著大量的教學、科研任務,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對于指導老師的激勵政策沒有健全和落實,導致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規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健全

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科學的規章制度,包括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管理、團隊考核、活動場地管理、經費使用管理、指導教師工作量計算、學生科技項目管理、激勵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及保證制度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展緩慢。

3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強組織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和組織

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是涉及教學、科研、管理等諸多方面的一項系統工程,為了有效組織和推進這項工作,需要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一是院系層面要成立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整個科技創新活動,制定詳細的日程計劃和工作部署。小組由黨政領導班子擔任正副組長,成員包括各系(室)主任、專業教師、實驗員、輔導員,同時要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導師團隊,選拔一批結構合理、實力過硬、認真負責的優秀指導教師隊伍,負責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指導。三是要成立學生學術型社團。大學生學術型社團由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團隊和有關學生干部組成,專門負責組織開展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包括學科競賽、學術論壇、技術培訓、項目申報等活動。

3.2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科學整合大學生科技創新資源

科技創新平臺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高校要以實驗室平臺為依托,建立學生創新實驗室,吸納優秀學生長期進駐。要為實驗室配備專業儀器設備并落實日常管理人員。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資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創新實踐基地??萍紕撔禄顒幼⑷肫髽I資源,既可以爭取企業的經費贊助、儀器、耗材供應,甚至項目支持,同時也能讓企業專業人員給予學生技術指導,使得學生的作品具有社會實用性及市場推廣價值。此外,建立完備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并由相關科技型社團進行管理,選拔優秀的學生團隊長期進駐創新實驗室,進行技術鉆研、項目研究、競賽參與或作品制作,實現團隊、項目、競賽、基地的有效整合。

3.3豐富創新訓練內容,發揮學生科技文化節等活動載體的作用

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項目是紐帶。創新項目包括學科競賽、科研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這些活動包括了“院—校—省—全國”四個等級的內容,能夠適應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通過組織和發動學生參與創新項目,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了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活力,必須加強對學生科技文化節等活動載體的建設,提高科技競賽等活動的組織水平。大學生科技文化節應立足于豐富學生課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學生科技創新視野,增強學生科技創新意識,以科技競賽、學術交流、作品展示、動手實踐為主要形式,融專業性、創新性、創造性為一體,不斷提高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更多的學生踴躍參與其中。

3.4暢通宣傳引導渠道,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宣傳展板、橫幅、校園網、廣播、微博、微信等多種途經宣傳創新活動,讓廣大同學深入了解各類創新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通過舉行著名專家學者、優秀教師科技團隊的宣講會,宣傳當今的科技前沿。還可以樹立優秀學生榜樣,如評選“科技之星”、“優秀學生科技團隊”等,并加大對其優秀事跡、優秀項目、優秀作品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此外,還可以舉辦創新實踐大講堂、科技創新沙龍、優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報告會等活動,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和優秀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動員和激勵更多學生參與并專注于科技創新活動,從而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

3.5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確保科技創新活動科學規范開展

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資金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4-0066-02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社會是經濟與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知識已經和經濟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大學生是這個時代與知識聯系較為緊密的一個群體,因此,大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吸收并運用到實踐中,就成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當代許多大學生都極富創新性,他們組成一個個創新團隊,申報一些創新項目,努力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NH大學從2005年開始設立“三小”(小發明、小制作、小創作)基金,對在校大學生創新項目給予資金支持,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新實踐。近年來,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NH大學的學生在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學生自發成立的triz創新協會,學生自主研發的太陽能飛機在2009年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科技創新評比項目中獲得三等獎。

然而,大學生在創新項目研究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研發經費是主要問題之一。大學生在創新項目研究過程中獲取的社會資源幾乎沒有,再加上學校提供的資金有限,平均只能提供項目申請資金的80%左右,這迫使一些大學生不得不縮小研究成果的規?;虮黄确艞墑撔马椖浚鐃riz創新協會2012年研究的太陽能三輪車,原本準備研究一輛太陽能汽車,但由于經費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研究成果的規模,改為太陽能三輪車。如此會影響到大學生的積極性及成果的研發,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大學生創新項目資金存在的問題

1.創新項目在資金籌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籌集資金的渠道單一。目前NH大學的大學生為創新項目籌集資金主要是通過創新項目在學校“三小”中立項的方式,取得學?!叭 被鸬闹С帧M瑫r,有些科技創新項目也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籌集資金,如和一些企業達成協議,技術研發成功后將其轉讓給該企業,讓企業提供部分資金支持。但是總體上籌集資金的渠道有限,這就限制了創新資金的總量,導致資金不足,制約創新項目的研發。如NH大學的某學生申報的健身發電機項目,他們雖然“三小”立項成功,但只獲得2000元的資金支持,不足以研發實物,最后只能改為論文結題。

其次,籌集的資金不足。NH大學雖有“三小”基金支持大學生創新項目,但由于項目眾多,“三小”基金對各個項目的資金支持十分有限。如在第六屆“三小”中文法學院獲得59項資助,資助總額是70200元,平均每項資助1189元;航制學院獲得51項資助,資助總額是90900元,平均每項資助1782元;經管學院獲得35項資助,資助總額是42600元,平均每項資助1217元;信工學院獲得34項資助,資助總額是86100元,平均每項資助2532元。對大多數創新項目來說還是不能滿足其研發所需的費用,使一些項目的研究不能全面,取得的成果也有局限性。某些大學生的創新項目需要大量資金做后盾,如簡易自動報警掛鎖項目,預算需要5000元資金,但學校立項僅給與2500元的資金支持。由于資金有限,有些大學生的創新想法不能實施,導致一些好的創新想法無法付諸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發成果的突破,很難取得一些高科技含量的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精品少。

2.資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資金使用不當,缺乏總體規劃。一些創新團體在使用資金過程中沒有一個完整、細致、合理的資金使用規劃。在外出調查訪談時,對來回交通工具的選擇及吃住等問題上不注重節儉,一心圖舒適,導致資金浪費。同時,由于自身水平限制,研究中會走不少彎路,導致資金浪費。在資金本來就有限的情況下這無異于雪上加霜,更加劇了資金不足這一困境。

第二,決算不及時,項目結題后對結余經費仍隨意使用。部分大學生創新團體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不會進行決算。[1] 一般情況下,研究課題結題后,作為本研究計劃項目的科研活動已停止。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課題負責人對這部分剩余經費仍有支配權,而且覺得理所當然,認為既然科研項目已實施完畢,結余資金是自己節約下來的,自己就可以利用,甚至認為這是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所以不會注重對剩余資金的計劃利用。但每年度學校用于創新科研的資金是有限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更多創新項目的進行。

第三,管理創新項目的大學生成本效益意識差,沒有實行成本核算,資金的有效利用率較低。大多數創新小組從選題、定題、研究直到課題完全結束沒有進行項目的成本核算。部分大學生在創新發明過程中直至專利申請過程中都沒有計算成本,甚至出現了重復購買零件的現象。其實,有些零件是可以重復使用的,有效的成本計算可以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三、建 議

1.對資金不足的建議

第一,學校和大學生合力解決。大學生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集資,但是通過這種渠道籌集的資金通常有限,而且難度較大。此外,可以通過學校聯系校友,募集資金。

第二,切實提高創新團隊吸納自主創新資金的能力。較強的吸納資金能力是滿足大學生創新項目資金需求的內在條件。大學生創新項目要想在自主創新中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首先必須要練好自己的“內功”,要努力提高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自主創新能力,這是大學生創新項目發展的靈魂。有了完善的內在實力,就為大學生創新項目吸納自主創新資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公共財政的直接資助是幫助大學生創新團體解決創新資金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創新基金已成為我國政府支持大學生創新項目發展的主渠道,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基(資)金作為政府政策性補貼資金,用來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項目的技術創新活動,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它也是引導性資金,它通過向大學生創新項目提供資助,帶動和吸引企業、風險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對大學生創新項目的投資,并逐步推動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客觀規律新型投資機制,從而進一步優化科技投資資源,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創新項目發展的良好環境。

第四,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信用擔保機構。[2] 健全擔保機制大力推動擔保體系建設,抓緊制定擔保業監管意見和再擔保模式方案,盡快明確擔保機構設立與變更審批程序和管理辦法,繼續推動大學生創新項目信用制度建設,開展大學生創新項目信用評級。信用擔保可以是以財政出資擔保,這體現政府對大學生創新項目進行政策性融資支持。隨著大學生創新項目信用制度的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融資環境將會得到不斷改善,因此,可以有效地緩解大學生創新項目資金匱乏的局面。

2.對資金利用不合理的建議

首先,完善學校的監督制度、強化責任。部分創新科研的大學生之所以對科研經費利用不合理,并產生浪費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學校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責任沒有很好地落實到個人。因此,完善監督體制可以減少濫用經費的現象。并且可以加強對課題經費的管理,合理使用,減少漏洞。

其次,積極探索科研成本核算辦法。[3]由于部分大學生成本效益意識差,沒有實行成本核算,導致了資金的浪費。因此,鼓勵學生進行成本核算,可以有效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俊芳.科研經費使用中存在的問題與監管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

第6篇

關鍵詞:科技創新;畢業設計;創新能力

1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義和問題

1.1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有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中心的任務之一。在2006年舉行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面曾經說過:“科技競爭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點?,F在的時代,擁有知識和技術創新優勢的人,就能主動發展”。因此,關于科技創新活動,學校和學生都很重視,表示應積極主動參加,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是時展、高校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學生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要求。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創新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適應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手段,是高??萍紕撔麦w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為了實施全方位的質量教育而在學校整體的工作中實現“有為、有位”的強有力陣地,尤其是青年學生的素質提升,綜合才藝發展的廣闊舞臺。

1.2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問題

第一,目前仍有許多高校對大學生的科技創新體系沒有規劃,而且不是根據學校和學生的特點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很難建立一個長期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機制。同時,教師缺乏相應的經費保障。第二,一些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觀念跟不上時展,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師的指導,往往依靠自我奮斗,成功率比較低,容易喪失信心,中途放棄。第三,傳統教育通常強調學生應試教育的能力,忽略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思想、意識被禁錮。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熟練掌握知識,而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各種科技活動或競賽,造成高分低能的局面。或者部分學生雖然對參加各種科技活動或比賽有興趣和好奇心,但因為缺乏實踐能力和經驗,缺乏信心和勇氣而放棄,錯過了很好的機會證明自己。

2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就業壓力影響畢業設計。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一直是困擾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難題。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就業壓力很大,他們多數在大學最后一年就將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并頻繁參加各種宣講會、招聘會。還有部分學生會選擇繼續升學,而忙于考研備考。這會嚴重影響大學最后一年的學習任務,使各種專業課程的學習質量得不到保障,其中,畢業設計就成為了最受影響的工作之一。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畢業設計,進展緩慢,更別提能取得較好的設計結果。這嚴重影響畢業設計工作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2)缺乏合格的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畢業設計是本科教學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就要求指導教師應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要熟悉實際工作中會出現的具體問題。而有些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專業指導教師資源短缺,往往一個指導教師要指導十幾個學生,導致指導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兼顧每一個學生的課題,而對畢業設計工作采取“放羊式”指導。另外,部分新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的學習工作經歷,致使他們自身都不具備工程實踐技能,這必然也會影響了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3)忽視親自動手操作的重要性。目前,計算機輔助畢業設計工作已成為一種常態,給畢業設計工作帶來很大的便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這也同時致使很多學生過分依賴于計算機功能,而不進行親自動手設計、計算。在畢業答辯時,當問及基本方法、步驟時,不清楚,甚至模糊。(4)畢業設計中缺乏創新。有些高校由于教學資源緊張,導致一個班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里進行畢業設計,或在同一實驗室內進行實驗。學生定期向指導教師報告畢業設計工作進展,教師則按同樣的時間、計劃進行指導,無法對不同的能力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有限,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很難充分發揮。對于已經提前找到就業單位的學生,有些單位需要學生提前進入崗位,這就對畢業設計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學校或指導教師無法滿足,將對學生畢業設計工作的積極性產生影響,更無法談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3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畢業設計結合的意義

首先,將學生參與的科技創新項目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相結合,可使學生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從事研究工作,有利于學生形成較好的科研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在參與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經常用到書本的基礎知識,還要學到許多書本沒有的前沿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時,為了解決一個研究問題,往往需要親自查閱大量的文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們的自學能力。而且,為完成一個創新項目,常需要多個同學的共同努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進行畢業設計工作時,有了前期知識上和素質上的基礎和積累,更容易上手,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發揮創新精神,從而能更順利地完成畢業設計工作。其次,將學生參與的科技創新項目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相結合,可使學生前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取得的進展延續到畢業設計中,做同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提高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過程中,學生可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不僅提高了其科技創新能力,更能高水平地完成畢業設計工作,并避免在畢業設計和科技創新活動單獨進行存在的不足。這樣就相當于大大延長了畢業設計的工作時間,可使畢業設計工作更加系統,有利于更加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設計工作。另外,將學生參與的科技創新項目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相結合,是解決當前多數高校實驗設備或儀器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高校最好的實驗室和最好的儀器多用于教師的科學研究。學生通過參與指導教師的科技創新項目及畢業設計工作,能夠在條件好的實驗室進行實驗,這有利于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取得更好的實驗結果,從而保證畢業工作的質量,也能緩解教學經費不足、實驗儀器緊張等困難。

4結語

結合科研項目和畢業設計,不僅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在畢業時的積極性,也是全面考察在校大學生學習各種技能的好方法。結合科研項目和畢業設計,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大大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為他們畢業后走向新的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科研項目和畢業設計相結合,在學生畢業之前的最后階段,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反應能力非常有幫助,對于促進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以后本科畢業設計教學中值得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吳盤龍,李星秀,薄煜明.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5):90-93.

[2]梅永剛,王春娟,呂軍戰.淺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3):166-168.

第7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項目;實驗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2-0208-02

當前國際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高需要一大批具備創新思維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全國各高校都在努力培養既掌握專業知識,還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大學生。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旨在促進高等院校轉變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創新性國家需要的人才,從而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協助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方面的科學訓練工作。為此我校開展了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相關的一系列工作,了《桂林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桂理工教〔2013〕28號)和《關于開展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申報工作的預通知》。本文結合指導我?;I學生參加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工作,總結出在指導該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體會及感想,以供大家相互交流學習。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目的及意義

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協助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方面的科學訓練工作。創業訓練項目是指本科生團隊,在導師指導下,團隊中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一個或多個角色,通過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擬企業運行,進而參加企業實踐、撰寫創業報告等[1]。當前,培養新形勢下具有高素質綜合能力的科研人才,在全國各個行業都受到眾多關注,從國家到地方,從高校到企業,都盡可能的為每個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提供有利的科研條件和實習場所。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指導工作的準備

我校每年3月份進行一次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報工作。這給我校學生提供了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在項目申報過程中,我校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先讓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同學結合自身所學的專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某一研究方向的指導教師,然后指導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再擇優選擇報名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學生,從而實現指導教師和學生的互選,有利于項目的開展。我校通常選擇有一些專業基礎的大二、大三學生和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級的學生作為主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參與者,項目團隊成員一般是1~3人組成,學生們自己選出一人作為項目主持人。參與項目的學生主要是利用他們的業余時間進行項目的計劃和實施。學生在指導教師協助下完成項目選題、撰寫申請書,然后經過本學院遴選,推選到學校進行項目申請答辯,才能獲得學校所設立的不同級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經過層層篩選后的項目,有明確的目標,選題具有創新性、專業性、實用性,并且工作量適中。

三、大學生創新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體會

首先,項目申報的選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項目選題首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部分專業課程知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建立項目研究內容和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基本的平臺。項目研究方向偏離專業范圍,則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項目研究內容過深,學生課外自學負擔可能過重;研究方案沒有新意,則不能起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2]。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選題應符合參與學生的專業方向,同時需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實用性。例如,筆者指導的創新訓練項目是我?;I電化學方向的學生提出的一個課題。該課題深入結合鎂合金具有優異的金屬特性和易腐蝕特點,進而展開耐腐蝕性能的研究。這一創新項目中擬采用微弧氧化與有機鍍膜相結合,以及化學刻蝕與自組裝技術相結合,在鎂合金表面制備疏水膜層,并對不同方法得到的疏水膜層進行SEM、EDS等形貌表征和電化學阻抗、極化曲線等電化學性能測試,以分析鎂合金表面疏水膜層的耐腐蝕性能與膜層形貌之間的關系,確立疏水膜微觀形貌與疏水性以及耐蝕性之間的關系,為鎂合金的防腐蝕研究提供新途徑。該選題具有較好的新穎性、實用性和先進性,能夠達到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訓練目的。在選題中盡可能的針對性強,切記選題大而泛,否則學生無從下手。

其次,創新訓練項目應該突出學生為主體的特點,指導過程多采用啟發和引導的指導方法。如果指導教師對學生指導過多,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教師要創造條件使學生有發揮創造性思維的空間,還要多鼓勵學生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得以提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進行實驗的各種準備工作,指導老師只是提供實驗需要的各種必需品。實驗設計時,學生相互之間要開會進行討論,這樣有助于對創新項目的意義和目標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對分工進行資料查詢、購買試劑和耗材等前期準備工作的布置具有針對性。指導教師可以旁聽學生的討論會,對學生討論后的實驗設計內容做出補充修改與完善,這樣既突出了學生為主體的宗旨,又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知識保障。除此之外,在實驗實施過程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規劃出合理的實驗時間,這是保證項目順利開展的前提。因為創新項目基本上都是學生在業余時間來完成,因此項目組成員相互的協調性是很重要的,由于在實驗過程中時間較長,需要項目組成員之間有很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定期進行項目實施的階段性總結,這樣有助于及時發現項目進行中的問題,可以和指導老師共同來分析問題,最后提出合適的解決問題方案。而且這個總結會還可以提高項目團隊成員間的相互協作、相互溝通的能力。另外,指導教師應該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適時給予學生更多、更專業的學術知識方面的指導與建議,因為大二、大三的學生所學專業基礎知識還是有限的。在指導過程中,尤其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克服困難的思想,培養他們敢于面對困難的能力,進而激發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教師多起解惑、提供思路、保障項目能夠完成的作用。通過大創項目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實現項目協調性和整體性的統一。

最后,項目成果的展示。對于大學生創新訓練的結題要求,我校采取的是提交結題報告和項目結題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因此需要學會撰寫結題論文及項目答辯。結題論文的撰寫是大學生創新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數據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要求實驗數據準確、分析合理、用詞規范。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所撰寫的論文應包含新方法、新結果和新觀點[3]。但是大多數學生以前沒有寫過論文,指導教師對學生撰寫結題報告寫作應給予充分指導,可以先給學生講解結題報告的撰寫方法和結題報告的結構,然后讓學生針對著自己的研究內容和數據分析撰寫報告的初稿,再與學生交流,審核結題報告的合理性,提交結題報告的終稿。在這項工作中并不是指導教師做甩手掌柜,任學生隨意撰寫結題報告,也不是完全替代學生撰寫結題報告,而是要把握好指導的尺度,做到既能體現學生的主動創造性,又能體現指導教師在項目中所起的指導作用。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結題報告主要體現了學生從對實踐結果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助于學生掌握學術論文的規范表達方式,為后續的學習和深造打下有利的基礎。

四、結語

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依靠各行各業的創新,國家長期穩定發展也需要各行各業的創新。所以國家實施各項創新訓練計劃和創新創業計劃,旨在改變高校的教育現狀,培養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人才[4]。目前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仍然無法滿足社會創新發展的需求。因此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通過所學到的課本知識和課本外知識相結合,鍛煉學生運用多種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這些都有助于激勵和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我校不僅在思想上重視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在行動上也逐漸完善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在嚴把立項關、優化教師隊伍和完善考核機制等方面下大力氣,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1]謝晉.談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指導工作體會及意義[J].電子世界,2014,(9):194.

[2]楊蜜,付瑞蘋,吳蓓蓓.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思考[J].美與時代旬刊,2014,(4):122-124.

第8篇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綜合素質;CDIO;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67-02

一、引言

所謂“CDIO”,是構思、設計、實施、運作4個詞的英文縮寫,它是“做中學”原則和“基于項目的教和學”的集中體現。它以工程項目從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聯系課程內容、主動實踐的方式學習工程[1-5],從而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實踐能力強、具有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2006年,電子工程學院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前身――大學生開放實驗室成立。2007年,學院與廣州周立功公司聯合創建了周立功“3+1”創新實驗班”。一直以來,兩個平立運作??萍紕撔聦嶒炇业膶W生動手能力較強,在各項全國賽事中,獲獎人數較多,但學生普遍不重視文檔的寫作和語言交流,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周立功“3+1”創新實驗班,受企業文化的影響,有每周班會制度,要求學生經常上臺講解工作學習的收獲和體會,因此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較好,專業成績、考研比例、學生就業均優于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學生,但他們的動手能力稍弱,競賽獲獎人數不及科創的學生。學生的實踐項目與社會需求脫節,也是目前創新實驗平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大問題,因此有必要摸索一些將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更為全面的人才的方法。

二、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和辦法

1.強化宏觀領導,健全制度保障。通過成立學生科技活動專門領導小組及學生科技活動評審專家委員會,改善創新實驗平臺的設備,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政策和大學生學科競賽統籌配套規章制度,創建激勵體制,出臺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條例和辦法,調動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增強自主管理,構建創新體系。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包括科技創新實驗室和“3+1”創新實驗班)由學生自主管理,下設管理部、材料部、技術部、宣傳部。平臺從制度建立、項目管理、學生培訓、日常維護等均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通過營造一個開放、民主、平等、自由的有利于互動的學習環境,提供學生主體參與平臺,使學生主體能以創新實驗平臺為舞臺,以體驗為手段,得到展示各種才能的機會。

3.分解培養標準,著力能力培養。通過“興趣引導、項目驅動、以老帶新、校企聯合”等措施,采取理論與實踐、課內課外、學習與競賽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的工程實踐活動。設立來自企業且具有技術含量的創新項目。在項目實踐中,要求學生可以多年級組成3―5人的項目團隊并自行管理,技術資料的檢索、技術文檔的寫作、工程設計與實踐、技術交流等方面分工協作,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強調規范化,從而達到技術與素質并重的培養目的。針對各個年級的學生,設立基礎培訓課程,中級創新實驗項目,加強科技創新技能的訓練。鼓勵學生組建團隊參加全國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創業競賽等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以及參與教師科研。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鍛煉了學生主體的創造能力,以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組建矩陣式閉環教學團隊,健全導生導師制。從大一開始,成立電子小組,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該創新實驗平臺,采用“導師組+導生+小教授講師團”的方式組建N*M矩陣式閉環教與學團隊,以高年級帶動低年級,建立學生學習梯隊。(1)導師組制:多個優勢互補的教師組成導師組,檢查修訂授課課件,培養選拔有能力的高年級導生和小講師協助導師指導工作。(2)導生制度:每個高年級導生,輔導多個新生,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發展方向,指導學生自主學習。(3)小講師團:承擔低年級實驗項目的組織、講授、講座和輔導答疑。導師組制、導生制度、小講師團共同形成高、低年級學生融合、教與學緊密結合的矩陣式閉環教育體系。教師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層層連動,極大地增強了教師隊伍的教學效能(相當于增加了數十個助教)。通過實時的信息反饋,實現教學過程的閉環控制,提升教學的效果與效率。

5.加大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宣講。建立實驗室網站及論壇,擴大與全國乃至世界的電子愛好者的交流,引導更多的學生投身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每年定期開展招新宣講、實驗室參觀、成果展示,請成功創業的學長分享他們的創業經歷等各類宣講活動,讓學生了解科研選題、申報、立項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類科技競賽的基本情況,了解創業歷程,鼓勵學生創業。

6.依托行業背景,加強校企合作、局校合作。我校前身為成都氣象學院,具有很強的氣象行業背景。圍繞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人才的特殊需求,依托學校電子信息類傳統優勢學科和在氣象行業深厚的背景,面向行業,首創了“氣電結合,以電為主”的氣象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并長期與中國氣象局及下屬部門(企業)進行聯合培養人才的“局校企”合作,現已與中國華云技術開發公司、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兩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同時,還邀請企業、國家、各省級探測中心人員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的建設工作,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引進與企業實際結合的創新項目及請工程師上講臺等措施,研究校企聯合進行創新實驗平臺建設的方式方法。

第9篇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競爭已經無處不在,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走科技路線,進行科技創新。不斷的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保持行業競爭力的必要工具。不同類型企業的科技創新管理方法是不同的,企業需要根據企業的特點制定高效的科技創新管理方法。本文以天津送變電工程公司輸電施工分公司為例,介紹了科技創新工作的方法和成果。

目前,天津電力基建市場的輸電線路工程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天津送變電工程公司輸電專業要發展,就必須走出去,到外阜去搶市場。面對現狀,天津送變電工程公司輸電施工分公司為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加強管理,通過兩年的實踐證明,輸電施工分公司通過完善人員結構搭配,建立分級創新體系,制定創新管理制度,采取適當的獎勵機制,科技創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創新工作問題診斷

近幾年來,輸電施工分公司在科技管理工作上一直沒有成效。申報的科技創新項目及黨團員創新創效項目也沒有取得成果,更沒有獲得專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科技創新管理工作,沒有完善的管理體系,缺少管理制度的約束和激勵。工作中缺少統籌管理,分工不明確,責任沒有落實到人??萍紕撔鹿ぷ鞴ぷ饔媱澆患氈?,過程管理不嚴格,忽略了最后且最重要的驗收和總結。

2、創新工作缺少完整的組織結構,科技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人員搭配不合理,導致老職工往往有了好的創新思路,卻無法利用理論知識準確地列舉出創新前后的差異和具體數據的比較。青年職工自身具有較高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創新熱情,但缺少實際操作經驗,對施工流程及工藝要求沒有系統的掌握,無法立即付諸實踐。體現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沒有結合。

3、日常生產工作中不注重提升和總結。工作中的實際狀況,我分公司的老職工的學歷偏低,老職工根據實踐經驗提出的創新方法,只在自己所在的崗位使用,由于缺少理論文化知識,不能論證創新的合理性和適用性,也沒有及時的總結提升,無法轉換成創新成果加以推廣。

二、創新工作管理方法

根據問題原因的分析,分公司召開研討會,結合分公司的實際狀況,決定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成立創新工作組織

工作的成效取決于團隊的力量。分公司首先成立了創新工作組,由主管技術的副經理擔任創新工作組組長,組員由分公司的班組長、技術員、質量員和生產骨干構成,保證創新工作組班組覆各個班組。

在創新工作組的基礎上,下設創新項目小組。小組長由項目的提出人擔任,組員根據創新項目的實際需要從創新工作組中選拔,滿足項目策劃、實施及總結的需要,新老職工的比例要適當。創新項目小組是在項目立項時組建,結項后取消小組機構,以便后續項目的開展實施。

2、制定創新工作管理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也就是沒有制度是干不好事情的。為此,創新工作組制定了《創新工作組章程》、《創新工作規劃》、《創新工作管理辦法》、《創新工作會議制度》、《創新項目驗收制度》等相關制度。所有創新項目要有計劃、有方案、有檢查、有驗收,達到“用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人”的目的,促進創新工作的開展。

3、廣泛征求創新意見(多維度尋求創新點)

天津送變電工程公司為施工型企業,創新點主要來源于生產一線。一線職工對施工方法、施工工器具及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效果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們了解什么工序費時,什么工器具費力,有無創新改進的必要。因此,創新項目組以班組為基本單位,以一線職工為基本點,廣泛征求一線職工的意見。每次例會前,班組長負責總結所在班組職工提出的創新需求、建議及創新成果應用效果反饋。在例會上將各班組收集的需求、建議進行歸納和篩選,針對有價值的需求和建議進行研討,最終確定創新項目。

4、以重難點工程為依托,開展創新

針對重點、難點工程,要本著“提前介入、超前謀劃”的原則開展創新工作。在工程投標階段認真挖掘施工階段將出現的難點、重點問題,創新工作組針對問題擬制定解決方案,該方案即有利于技術標的編制,也為中標后創新工作的開展和工程順利施工奠定了基礎。重點、難點工程接到中標通知書后,立即成立創新項目小組開展工作,制定可行性實施方案,并在重、難點工序實施前拿出成果。這樣即驗證了成果,又提升了工作效率,為后續成果改進提供了實踐依據。

5、合理搭配人員,充分調動積極性

創新項目小組人員的結構是項目成敗的關鍵。結合分公司創新工作組人員的結構和項目的實際人員需求,合理搭配每個創新項目小組的人員。近幾年輸電施工分公司補充了許多新鮮血液,都是具有高學歷的大學生,經過鍛煉都已經成為了骨干力量,這些大學生都加入到了創新工作組。在組建創新項目小組時,保證每個小組至少有2名大學生和2名老職工,以經驗豐富的老職工為領頭羊,以積極熱情的大學生為主力,共同完成項目創新。這使大學生在工作中將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的結合,促進了大學生的成長,也為老職工提供一個新的舞臺。

分公司為充分調動職工創新積極性,制定了激勵措施。根據項目成果等級、產生效益的大小及個人貢獻的大小在績效考核時給予適當的加分,同時作為評先推優的重要依據。

三、創新工作成效

分公司采取創新工作管理辦法后,2012年有效解決了兩項工程技術難題,并申請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得授權(鋼管桿連接式抱箍和碳纖維導線架設專用工具)。在新疆750kV二通道工程建設中,省報了一項QC成果“提高輸電線路斜柱板式基礎施工質量”,獲得天津市電力行業協會二等獎;另有兩項QC成果獲得天津送變電工程公司二、三等獎。在《電世界》、《天津電力技術》等期刊8篇。

2013年創新工作組提出的“輸電線路基礎冬施養護裝置的研制”項目被評為天津市電力公司黨團員“創新創效重點項目”,并申請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拜旊娋€路工程水域施工棧橋的研制”列為市公司基建創新項目,在陳塘莊電廠煤改氣遷移220kV并網工程陳迎線#33塔位施工應用,節省施工成本83萬元?!颁摴軛U用多功能萬向滑車的研制”也列為市公司基建創新項目,投入使用后達到了成品保護的效果,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安全性,準備撰寫成典型經驗。輸電線路多回路鋼管桿組立及架線施工難度大、工藝標準較高,創效工作組編寫了“輸電線路多回路鋼管桿組立”典型施工方法,向國網公司進行了申報。同時,配合市公司基建部開展“絕緣折臂橋式對接跨越車”和“沿海地區輸電線路建設方案優化研究”科技項目。

2013年輸電施工分公司獨立開展科技項目5項,與其他單位聯合開展科技項目4項。已經通過受理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5,預計2013年底獲得6項專利授權。

兩年來,輸電施工分公司的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公司內部起到了帶動作用,為公司的創新管理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同時也為公司培養了部分科技人才和技術骨干。

第10篇

1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基于CDIO理念的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首先應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人文知識的普及,也需兼顧文理交叉和滲透,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的交叉和滲透。采用“理論必修課程+基本電子技能實踐課程+專業項目實踐能力培養課程”的電子信息專業一體化綜合課程體系模式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首先,建立“學科專業基礎+通識基礎”的必修課程結構體系。以培養學生道德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團隊精神,廣博的知識結構體系,扎實的專業知識,多元的科學思維方法。這些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體育、計算機基礎、大學語文等通識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數學物理方法、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子技術綜合實驗、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單片機原理及應用、信號與系統、EDA技術及應用等學科專業課程。第二,設置基本電子技能實踐課程,建立以基本專業技能培養為中心的基礎實驗教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模塊和以綜合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訓練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塊。結合理論課程,使學生逐步掌握常用元器件,電子設計基本工具應用,電子電路的運行規律,電子組裝,專題設計,電子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通過這些基本電子技能實踐課程的設置建設,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素質。第三、設置專業工程項目實踐能力培養課程。對企業和業界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特邀業界著名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實訓基地;校企聯合設計教學大綱與課程計劃,開發工程實踐項目;并基于真實工程環境,讓學生循序漸進參與工程實踐項目研發的全過程,積累工程實踐經驗,實現與企業“零距離”的結合,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同時全面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常用實驗儀器,鼓勵學生開展科技活動、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進行各種電子設備功能開發設計、鼓勵學生參與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競賽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和主動探索精神,增強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2強化教師綜合能力,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實施者,應當具有較強的專業綜合能力。因此,基于CDIO的電子信息專業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人才培養模式構思角度,教師應當具有扎實、寬廣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以完成人才培養總體方案的設計。作為工程項目實施過程的監控者,需要教師及時指導學生發展,評價學生能力培養完成的質量,這都要求教師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識、豐富的工程實踐實施經驗以及更高的責任心。另一方面,為更好地實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應組建穩定的指導教師團隊,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時期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制訂目標任務、指導計劃、措施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甚至理解工程技術的經濟價值[5];建立教學質量網絡信息管理平臺,強化過程管理;推進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知識的構建者,實現全程、全員、全面的育人。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成為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首先在講授應用理論與工程技術類課程時,可引入項目、案例以及現場教學等方法,通過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項目相關聯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學生課堂參與、課堂反饋、教師傳授知識系統性和知識更新性等作為評價標準;定期邀請相關企業的專業人士圍繞某一工程技術應用領域舉辦針對性強的知識講座或專題研討會,承擔工程實踐性較強課程的教學任務,以強化企業聯合辦學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第二,推進本科生導師制,以項目的形式將課題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堂上闡述項目的研究方案、技術路線、可行性以及研究預期成果,教師對學生成果進行講評,將課堂教學由傳統的教師主導型轉變成學生主導型。通過項目的設計、構思、實施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工程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觀察、數據分析、發現知識的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3推進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科技創新項目實施

實施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和科技創新項目是推動創新教育體系建設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和科技創新項目也是基于當前大學教育現實的、可操作性強的、探索構建創新教育體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不但是一個全新的高校教學形式,也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更是一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推進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科技創新項目實施首先應當促進形成一支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指導教師隊伍。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地安排他們的學習和創新實踐。使學生在經歷創新項目的實踐中,按照項目的進度安排,在不同階段實現與項目相關的各種技能都得到明顯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參與項目的學生從中感受到創新的樂趣,獲得挑戰自我的成就感,從而增強不畏常規、敢于超越、繼續創新的意識,增強完成項目任務的毅力。第二、注重大學生創新實驗平臺的建設,平臺是創新實驗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創新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申請創新實驗計劃項目。通過這些平臺的建設以及項目資金支持為學生廣泛開展科研創新訓練等活動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第三、在課程教學中,滲透科研思維和方法。老師課堂上可以適當地介紹相關課題的研究內容、進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等,引出一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角度,逐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為他們參與申請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做些前期的鋪墊和鼓勵;老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同,也可將相關領域課題研究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及時傳遞到課堂上讓學生有目的地吸收,令學生知識、思維和意識緊跟社會前進的步伐。

4結語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優化了電子信息專業的課程體系,對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推進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科技創新項目實施進行了教學改革研究。構建了基于CDIO的“理論必修課程+基本電子技能實踐課程+專業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課程”的電子信息專業一體化綜合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同時也要求強調教師綜合能力,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科技創新項目實施。通過教學改革實踐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將CDIO教學理念融入到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中,逐步完善了具有應用型特色的電子信息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

作者:張光富張學軍單位:湖南城市學院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

第11篇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科技創新;素質模型

Quality ModQuality 安徽理工大學作為以工為主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為該?!白吭接媱潯钡脑圏c專業之一,學校積極借鑒了先進國家和地區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創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和實踐模式。近五年,學院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技文化活動,共獲得國際機器人大賽冠軍、亞軍、突出成就獎各1項;“挑戰杯”系列全國級競賽等獲獎63項,省級競賽獲獎100多項等,學生獲得專利授權100多項。以機械工程學院為主體成員的我校大學生機器人協會2014年成功入選“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獲得專項經費資助。通過在校參加科技創新活動,使得這些機械類畢業生走向社會,更有可能成為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本文旨在探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培養機械類卓越工程師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學科專業。該計劃就是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目前,多數高校卓越機械工程師本科階段學生主要采取“3+1”的培養模式,我校機械類學生在校期間學校統一安排的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學生簽訂工作單位后的單位實習等累計1年的學習實踐,學生畢業后能在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內從事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機械類專業的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機械類專業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工程技術性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在創新應用型人才上,要求培養的學生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一定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能較快地適應和勝任工作。然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未來工程界的領軍人物應具有:(1)精湛的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2)對工程的社會作用有廣泛的理解;(3)創造性地提出解決當今世界工程問題的新辦法;(4)使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創業精神和才能。為此,對于機械類卓越工程師在本科培養階段應重視以上方面的培養要求,在具備機械類卓越工程師應具備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更高層次的素質。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機械類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的作用

我校機械類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校共青團等組織的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和學科競賽,對培養具有卓越工程師素養的學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具體體現在:

1、科技創新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當前,國家重視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各高校都加大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大學生通過參加科技競賽,則能有力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本領域的先進技術、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如在競賽的前期準備階段學生要學習知識、拓寬知識面、掌握了解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實踐,如熟知ppt的制作、作品動畫的制作、實物模型的制作等;進而,在競賽的每一輪選拔中,如“挑戰杯”系列競賽要經歷校賽、省賽和國賽的層層選拔,其中的每一輪晉級都要對作品和計劃書等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提升;這對提高大學生的鉆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在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途徑方面,大學生科技競賽等創新活動是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

2、科技創新活動培養了大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我校機械工程學院能結合學院自身優勢和辦學特點,把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社會需求、創新意識放在突出的位置,構建了工程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如學院每年花大量實習經費用于學生深入廠礦車間、生產一線實習實踐,在校內建立大學生金工實習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平臺實現對大學生工程技術能力的培養。

機械類大學生參與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常見的“挑戰杯”系列競賽和每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都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嚴謹的科學態度,才能實現作品的科學性。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遇到的難題,可以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3、科技創新活動提高了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技巧

當前,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企業普遍認為“團隊精神、合作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是工程技術人員的最大軟肋。如今的社會,每一項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通常是整個團隊齊心協力、共同取得的??萍几傎惢顒颖旧砭褪且环N創造性勞動,多數都是以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組隊參加,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團隊的每個成員在發揮各自所長的同時,都需要與其他組員積極溝通、分工協作、取長補短,以使整個團隊發揮最優效能,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促使學生有更高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體意識,這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和組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4、科技創新活動培養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更好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大學生在參加科技創新活動中,將自己融入團隊,在集體環境中,學會與人相處,容易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了一個明確的集體的奮斗目標,在團隊協調合作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集體榮譽感和自身使命感;在團隊分工中,任務的認領和協調,需要團隊成員的責任感;加之創造作品本身的現實意義都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一般都具有的一定科學性,或資源保護,或節能減排,大都具有造福社會等性質,這些都使的參賽成員都提高了社會責任感。

四、依托科技創新,對持續提高機械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建議

1、充分利用校共青團組織平臺

近年來,學校團委把“著力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服務青年學生創新創業”列入每年的共青團工作要點。每年以大學生科技創新節為主線,組織舉辦好 “挑戰杯”系列競賽、全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及其他校內科技競賽活動;成立大學生創新實踐社,為機械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提供了科技創新平臺。同時,學校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安排專門的場地與指導老師,為學生創新制作提供電腦、制材、制作工具、圖書資料,并提供經常性的指導。創新基地吸引了越來越多有創新欲望和潛力的學生,涌現了一批科技創新骨干,他們在各類科技競賽屢創佳績。

2、繼續依托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平臺

為了培養在校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從2010年開始,我校機械工程學院開始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截止2014年,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已增至30個。學院制定《機械工程學院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團隊管理考核辦法》,每個團隊須配備一名指導教師,要求各團隊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按要求認真落實本團隊的工作計劃和目標考核,指導教師需積極指導相關學生參與創新與科研工作,切實有效地提高團隊的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學院依據年底各團隊計劃完成情況和取得成績,給予團隊相應的資金支持。為此,機械類專業學生可以聯系老師或學長,申請加入相應的團隊參與科技創新與實踐,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3、構建新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

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上,以創新應用能力培養要求為主線,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特點,按照一條主線(工程創新應用能力)、兩個支撐點(機一電)、三個教學階段(公共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四個能力訓練模塊(零部件識圖繪圖能力、零部件技術測量及運動和受力分析能力、機械設計能力、機械制造能力)、五個實踐環節(課內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踐學期,大學生創新實驗)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人才培養方案。

4、加大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為著力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自主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創業素質,近年來,學校由校團委牽頭組織開展大學生科研項目立項資助工作,動員更多的學生參與申報,指派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指導熱情的教師參與指導,并對獲批項目給予必要的支持。同時,為繼續推進“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教育部啟動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工作,并列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發展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資金預算報省教育廳審批, 鼓勵支持本科大學生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在校大學生通過組織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對他們的創新能力的增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周軍,陳琦.淺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1):32-34.

[3]巨瑛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第12篇

【Abstract】The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takes Hubei Minzu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 introduces the basis of college innovation base and innovation projects in science. In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 we had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projects, and promot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關鍵詞】科技創新;創新基地;實踐能力

【Key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base; practical ability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6-0059-03

1 理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的開展現狀及實施效果分析

自2009年以來,我校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對項目申報與評審、項目管理、經費管理、激勵政策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同年成立了數理基礎科學等大學生創新活動基地,將基地建設與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報與實施緊密結合起來,創新基地為其提供物質基礎,對學生進行技術與技能培訓,創新項目為創新基地提供項目資金。經過師生們數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果。

①創新項目參與者呈現多樣化趨勢;

②立項的創新項目數量與質量逐步提高;

③依托創新基地實現了創新項目的管理;

④創新項目的申報受國家和學校政策的影響較大;

⑤理工科項目帶有較強的專業特點,與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聯系較密切。

2 理工科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5年來,依托創新基地良好的基礎條件,理學院的創新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也不能忽視存在的各種問題,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于項目實施環節的分析

創新項目的開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包含了項目宣傳、選題立項、中期檢查、結題和成果轉化四個階段,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設。

第一,項目宣傳。我校一般每年3月在辦公網站和教務群公布創新項目的申報通知,組織項目申報工作,但普及程度遠遠不夠。學校對創新項目的宣傳力度和硬件設施支持力度不夠。宣傳方式單一,可借助的信息平臺少。學生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足,動員效果不明顯。

第二,選題立項。選題要具有前沿性或前景價值,鼓勵學生自主選題。但部分學生的選題比較單一,依賴于指導老師擬定的題目。還有些學生急功近利、研究缺乏深度,選定題目后,沒有進行深入研究論證,導致后期進行不下去。

第三,中期檢查。我校教務處要求上報項目中期檢查進度,檢查不合格的項目給予警告和通報,對于超出期限的目要求盡快完成,否則撤項。但目前存在只注重目標管理,忽視過程管理的現象。中期檢查流于形式,監督不到位。第四,結題和成果轉化。學生提交結題報告書,指導教師對項目組給出全面評定,學院分管副院長簽署審查意見,然后由教務處組織評審并核定創新學分。優秀的結題論文可參加省級大學生科研成果獎的申報,轉化為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等。但項目經費報賬較困難,程序復雜,往往老師或學生還要貼補材料費等,積極性降低,繼而影響以后的項目申報。

2.2 對于立項項目的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宿迁市| 馆陶县| 清水河县| 上杭县| 台安县| 微山县| 庄河市| 寿阳县| 自贡市| 肥乡县| 焦作市| 客服| 姚安县| 永登县| 临汾市| 江口县| 邓州市| 烟台市| 镇宁| 梧州市| 突泉县| 增城市| 吕梁市| 马山县| 元氏县| 界首市| 延寿县| 漯河市| 光泽县| 平武县| 攀枝花市| 宁明县| 巩留县| 通道| 锡林浩特市| 岳西县| 宁德市| 舞钢市| 车致|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