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16:59: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1.文化差異性。中西方文化、意識形態差異巨大,旅游翻譯人員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會在跨文化交際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就不會犯文化差異方面的錯誤。如我們說: 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這一路辛苦了(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這好像是表示對對方的關懷和尊重,但結果恰恰相反。對方會覺得受到傷害,因為他(她)覺得在你眼里他(她)好像是弱不禁風似的。根據西方文化應該說: How was the trip? 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嗎?)I hope that we will have a pleasant trip together (希望一路愉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價值觀念、行為、心態、習慣等的不同,在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訛繆、誤解,產生理解上的障礙,這就需要翻譯人員掌握兩種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識。旅游的過程是中西文化因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過程,如:“吃了嗎”這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果照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 yet?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外國人聽起來就很怪。美國人會以為,這種招呼似乎是說:我也沒有吃,我們一起去吃點東西吧。有位外國留學生曾結結巴巴地用漢語說:“你們為什么老問我吃了飯沒有?我有錢”。他以為人們問他“吃飯了嗎”?是因為怕他沒錢吃飯。他顯然對這種“關心”感到生氣。再如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啊?”和“到哪兒去啦?”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聽了大多會不高興,他們的文化背景促使他們做出的反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事!)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文化差異性的事例,旅游翻譯人員應避免此類錯誤。
2. 唯美性。旅游文化中的漢語對外介紹是經過潤色的優美語言,或者歷代的優美詩句,“美的旅游文化內容需要用美的語言形式來體現”,美的語言形式往往能使人們對所了解的文化或事物產生良好反應與記憶,語言愈生動、愈形象、愈能上口,人們就愈易感知、愈易掌握。如:我們用Kunming is charming place where spring hovers all year around and 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 in a riot of color.(昆明是美麗的地方,四季如春,萬花爭艷)來描述昆明的美好景致,句中用hover(翱翔、盤旋),用riot(放縱、喧鬧)十分貼切,很好地體現了人們豐富多感的審美情。其次,旅游英語追求的語言美不僅僅是良好的英語語音素質,還要求人們注意宣傳文化所必需的語言風格美。掌握優雅的語言風格是對禮貌語言、文學語言及語言形式的深刻理解,不但要求人們語言的文雅、謙遜、和藹可親,而且要求語言符合美學上的法則,如對稱、和諧、整齊多樣等。例如一則深圳“錦繡中華”的旅游廣告中寫道:Splendid China is,so to speak,a world of flowers and greenery and a window for a glimpse of China’s history and her tourist resources. Welcome to Splendid China.(錦繡中華,堪稱是花的世界、綠的世界;更是覽中國的歷史之窗、旅游之窗,歡迎您來錦繡中華)。廣告中的英文語言流暢,有說服力,也有親和感,它的措辭簡潔卻能達到意味雋永的目的。
3. 可接受性。中西方歷史典故、傳聞軼事大相徑庭,作為旅游翻譯者來說在翻譯過程中要用外國人喜聞樂見的語言。眾所周知:coca-cola在英語中只是一個商標名,而譯成中文后“可口可樂”代表的則不只是一種飲料,而且還有飲料品質和功能,其蘊藏的含義遠遠超出了音譯的效果。數年來,這一商標名為人津津樂道,廣為流傳。同樣,旅游文化中在介紹岳飛的“莫須有”之冤假罪名時,我們可用(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這句話不照字面解釋,應解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英語諺語,“dog”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忠誠、可信”的象征,結合岳飛精忠報國之忠臣形象,這一罪名的意義就很自然地被西方人所理解了。
4. 文化交流性。旅游活動是一種文化交流過程,對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的文化能夠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由于大多數旅游者往往來自經濟發達的國家,這很可能會影響、促使發展較慢的東道國的文化發生變化。例如中國對外開放以來,在時裝和消費行為上就逐步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的游客到中國參觀訪問,并隨之帶來了像藍色的牛仔褲、短褲、裙子、化妝品等時新貨,在當地人與這些游客接觸時,自然就學到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的東西,這就導致了他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同樣,西方旅游者在購買物美價廉、新奇的旅游物品的同時,也從中國了解到了古老文化與文明,這就是旅游帶來的文化交流。
二、旅游文化翻譯技巧
1. 增減法。由于中外文化差異較大,各自歷史發展進程不一,外國游客往往對中國人人皆知的情況不一定很了解,旅游翻譯材料有必要提供一些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背景知識,一是幫助他們理解,二是以喚起他們的興趣。例如,在介紹桂林風土人情的文章中,把“三月三節”翻譯成SanYueSan Festival 是不夠的,因為外國游客對此一無所知,不能喚起他們的興趣和共鳴,所以應該加上適當的解釋,比如譯成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s to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有時外國游客對景點名稱不一定感興趣,但想了解取名的來由,這時有些譯名適當加上一些解釋,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和興趣。如,駱駝山LuoTuo Hill,可作些解釋:It shapes like a camel,hence the Camel Hill,象鼻山Xiangbi Hill or the Elephant Trunk Hill(The hill bears resemblance to an elephant dipping its trunk into the river. Hence the name.)
增減法就是在旅游文化的翻譯過程中,要考慮到外國游客的口味,中文景點介紹往往在介紹景點之后會有感而發地引用古詩詞,使文章富于文采和歷史感,能引起中國人的游興,但是對于缺乏中國傳統知識的外國人而言,這種引用并不能喚起共鳴,所以有時候這種情況下可以將之刪去不翻譯。如:這些山峰,連同山上綠竹翠柳,岸邊的村民農舍,時而化入水中,時而化入天際,真是“果然佳勝在興平”這段描寫漓江的文字,先是寫景,最后引用古詩感嘆,算是一種總結,但譯者并沒有講它譯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 world.對于景物的描寫自然能傳達一種美感,勾起游客游興,如果將“果然佳勝在興平”直譯成Really Xingping has sceneries.可能讀者的反應不大,不如不譯。
2.釋義法:釋義是對原文字面意義的解釋,以使旅游者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如“西安古稱長安”,可譯成Xi'an was called Chang’an,or “everlasting peace” in ancient times。“天安門”可譯為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這樣的譯法將名稱與其含義聯系起來,便于英語讀者記憶,加深他們的印象,增加他們的游興。又如:端午節那天,人們都要吃粽子。譯文為: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n Ma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外國游客對我國的傳統節日很感興趣,他們常常選擇節日期間來華旅游,但對我們的民間節日知之甚少,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適當解釋。例如“春節”,如果解釋性地譯為: Spring Festival(a seven-day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which falls in January or February,according to cycles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從旅游角度來看,較適合于外國人的習慣。
3.類比法:在翻譯旅游資料時,常常采用類比的技巧,這種技巧拉近了讀者(聽眾)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他們產生親近感,激發他們的游興。例如: 濟公劫富濟貧。譯文為: 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譯文將濟公比做西方人喜愛并熟知的綠林好漢羅賓漢,頓時增添了外國游客對濟公的愛戴。
4.變通法:漢語描寫景色的詞匯豐富,多用對偶、排比,翻譯起來很困難,多采用變通譯法。如勉強逐字逐句照譯,反而傷害原意。如,曲徑通幽譯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琳瑯滿目”譯為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就比較容易理解??傊?,要依據情況進行變通意譯,盡可能讓外國人理解。有些漢語文字十分華麗,但可能文字重復、辭藻堆砌,我們不能字字照翻,應變通處理。如,上海桂花節的介紹有這一段文字:“滿樹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氣撲鼻的銀桂;紅里透黃、花多味濃的紫沙桂;花色似銀的四季桂;競相開放,爭艷比美,進入桂林公園,陣陣桂香撲鼻而來”。譯者把該段譯成如下,外國人比較容易理解: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譯者沒有采用華麗的中文修飾,而是用變通的譯法,達到了預期效果。
(一)旅游文化產品的概念
在我們熟知的旅游商品點主要包括:1.旅游紀念品,主要指以旅游點的文化古跡或自然風光為題材,利用當地特有的原材料,體現當地傳統工藝和風格,富有紀念意義的小型紀念品。2.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主要指不屬于國家嚴禁出口的古玩、文房四寶、仿制古字畫、出土文物復制品等。3.土特產品,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農副產品等。4.旅游日用品,指旅游者在旅游話動中購買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洗漱用具、鞋帽、地圖指南、箱包、防寒防暑用品等。而麗江的旅游文化產品開發主要重點就在于旅游紀念品和日用品上。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納西族文化的再創造與藝術加工,主要就少數民族中所流傳的神話傳說,宗教文化中的故事進行分析比較,用藝術的手法再創造,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價值觀,煥發出新的活力。開發設計旅游產品,立足于傳統文化,開發設計出全新的旅游產品,結合現代技術,創造出新奇有趣的文化產品,玩具。旅游文化產品帶來的變化與價值,強烈的民族地域文化能促進產品的銷售與開發,是產品推陳出新的靈感源泉,是取之不竭的資源。由于產品本身帶有地域文化特征,能很好的代表當地進行宣傳,創造經濟效益,提高社會影響。
二、旅游文化產品的現狀
(一)旅游文化產品欠缺設計和包裝
現在國內多數旅游文化產品生產者做工粗糙,缺乏設計,給人低劣感。產品缺乏設計,很少融入傳統文化,很難代表當地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包裝與旅游產品價值不相稱。很多店鋪都是將旅游商品直接出售,包裝只是簡單的盒子或者袋子,有些商品甚至跟沒有外包裝。很多游客因為產品沒有包裝,無法運輸大件的和易碎的商品,如木雕,瓷器等這樣的商品,從而放棄了購買。旅游商品還存在設計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問題。在相同類型的商品面前,人們更愿意選購那些視覺語言豐富,能夠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旅游產品設計缺少創意,對產品的特色、品質、價格、體積、使用功能、包裝等因素考慮不周,市場定位不準確。
(二)旅游文化產品缺乏地域特征
麗江旅游局組織開展的旅游商品市場調查表明,區內八成以上的旅游商品并非“麗江制造”,旅游商品市場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旅游商品生產企業本身技術含量不高,缺乏品牌意識,致使經營的商品單一;另一原因是具有麗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少,游客難以在鋪面林立的街面上買到能代表麗江特色的商品。這一現象不但存在于麗江,全國的旅游景點都普遍有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全國的哪個城市,所販賣的旅游文化產品多數大同小異,還常常是同一市場里批發處來的商品,缺乏當地特色。
三、麗江納西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前提條件
(一)傳統文化正在被重視近年來國內民俗文化的復興,國家調整法定節假日都彰顯出人們和政府都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麗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后,麗江市政府曾舉債10多個億對古城進行保護,還曾舉債400萬出版了《東巴文化歷史全集》,進行文化保護。成立傳統文化保護名錄,建立多個東巴文化傳承點。從2008年開始,麗江市政府還將從每年的旅游資金中拿出1000萬元用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人們對蘊涵有傳統文化的商品和事物也表現得越來越有興趣,有的人自發的學習傳統文化,有的人開設了傳統文化的學習班。這些現象表明政府和群眾都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正在逐漸重視。
(二)麗江旅游市場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產品
現在麗江旅游市場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毛紡織品,皮毛革,小飾品、民族手工藝品、農特產品、古玩等幾大類。在從麗江開發旅游業至今的這幾年內,商品品種變化較小,雖然有很多從外地引進的商品進入麗江旅游市場,但民族氣息和地域特征不夠,不足以代表當地的旅游商品。當地生產的如圍巾,風鈴等商品,已經形成一定的形式,再創新的空間不大。所以,麗江的旅游市場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產品。
(三)麗江納西族東巴文化蘊藏豐富
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東巴”,是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意譯為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多數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為一身。其實,東巴文化就是東巴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東巴經,東巴畫,東巴舞蹈,東巴藝術品及東巴祭祀活動等。其中現存的《東巴經》約4萬冊,其中不雷同的書目約1千多種。其因珍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多國博物館收藏。經書中的故事如納西族創世故事《崇搬圖》(又名創世紀),英雄史詩《東埃術?!?又名黑白戰爭)、悲劇長詩《魯般獸饒》等,從中可以充分反映出東巴經典內容的豐富和題材的廣博。涉及文學,歷史,天文,地理,醫藥等等各方面內容,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將這些文化素材運用到旅游文化產品的設計中,勢必將創造出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開發旅游文化產品的對策和辦法
(一)應用麗江傳統文化旅游業的飛速發展,給旅游文化產品帶來了嚴峻的生存挑戰。當代旅游商品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革新,納西族東巴文化的豐富內容為麗江旅游文化產品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對納西族東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麗江旅游商品事業的興旺發達。東巴經里的故事為旅游商品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二)優化旅游文化產品包裝設計旅游文化產品的包裝給人的第一映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件商品的受歡迎程度,好馬配好鞍,做好產品的包裝設計,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工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開發地方特色產品,從地域特點和地方文化內涵入手,改進包裝的設計。在世界信息流通快速,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產品包裝的科技和質量問題已得到保證。如何讓產品以視覺語言在最快速的時間內抓住旅游者的眼睛,在同類型的商品中脫穎而出,如何明確的表達出地方文化內涵,這都需要加強產品的視覺包裝。對旅游產品設計者來說,需掌握國內外文化流行趨勢,體味地域文化特點,切中產品包裝設計要害,讓普通商品融入當地文化特征,印上文化思想的烙印,使旅游文化產品包裝設計更加生動、深刻。對于旅游者,很多游客都想在領略自然山水的同時也感受到人文旅游的魅力,由于各人社會、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遠離家鄉的旅游區,就產生了奇妙的旅行體驗,往往帶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更能吸引游客。所以旅游產品包裝上融入地域文化內涵是必須的。在制作工藝上要注重材料和造型的合理運用,裝飾手段多利用地方特點,麗江擁有獨特的東巴文化,應通過對旅游產品包裝的精心設計,著力創意,把地方特色提煉出來。用明快的造型和色彩等手段表現為包裝的視覺語言,喚起游客的購買意識和欲望。
2.包裝運用綠色環保設計理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以便開發出更加環保便攜、保護產品、節約資源的包裝設計。(1)游客喜愛自然風景,也會喜愛環保綠色的旅游產品包裝,所以在包裝選材上要利用當地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如自然植物的莖葉、木、石和東巴紙等當地特有和與當地風景文化有關系的材料。(2)旅游產品包裝普遍呈現輕便小巧、便于攜帶的特點,游客在選購商品的時候,除了個人愛好、造型美觀、紀念意義等因素外,更多會考慮攜帶和運輸的安全和便利。因此,要根據旅游產品的特點設計,方便游客攜帶,食品類的包裝還要注意食物保存的特殊要求。
3.旅游文化產品包裝設計定位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細分。設計者、生產者應做市場調查和分析,研究國內外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情況,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包裝設計,在緣由產品基礎上開發調整出更加適應國內外游客需求的商品和包裝。做到多層次和定位的設計,以滿足不同消費能力旅游者的需要。4.將旅游文化產品包裝通過視覺形象設計,形成系統化品牌。因市場競爭與營銷、旅游產品的開發和創造、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費者適應方便等因素,旅游文化產品包裝適宜以系列化的形象出現。統一的視覺形式給消費者鄭重強烈的印象,促進了產品的銷售,樹立了品牌形象。一個良好的產品形象,也代表了產品優質的服務和質量,因此設計中必須將品牌作為重要考慮因素。統一視覺形象的塑造有利于與消費者進行深度的溝通,建立起心理認同。旅游文化產品在市場中起到了推廣品牌和宣傳旅游地的作用。
五、結論
關鍵詞:鄉旅游文化特色貴州省盤縣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旅游事業的發展會產生各種社會效果,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的發展研究。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對積極因素進行培養,消極因素進行剔除,確保旅游事業健康發展。本篇文章主要為貴州省盤縣地區的一些文化特點為基礎,為大家介紹當前我國鄉旅游的文化特色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貴州省盤縣地區鄉旅游文化特色代表
一個地區要想成為旅游客體的流入就需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旅游文化特色是打造旅游品牌最好的代言人。因此,建設旅游特色是旅游事業發展的最重要的任務。在對貴州省盤縣地區鄉旅游實踐調查中,游客對區域內文化的興趣表現是多樣的,有的是欣賞盤縣奇形怪狀的樹木,有的是對各種山石產生濃厚興趣,有些則是被歷史文化氣息所吸引等等,而最為人們關注的要屬貴州省盤縣地區的洞文化。
1、盤縣大洞
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盤縣大洞,坐落于珠東鄉的十里村,與縣城有49公里的路程。最早被人稱為教洞窟,光緒帝曾在《普安直隸廳志》 中記載道“光明宏闊,無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間,由寺層盤曲而上,一石乳高聳而頂平,上建觀音閣。折而下,石壁迫來,側身而蟹行則大洞在焉”。之后被鄉民用來熬硝。洞中堆積的古生物化石非常的多,沒有被人們所利用,而是被他們亂丟亂起甚至砸碎喂豬或做肥料。慶幸的是在七十年代,這個洞被地質工作者所發現,從此改變了悲慘的命運。在1992年的4月,國家文物局的批準下,對盤縣大洞進行了為期21天的清理工作,結果讓人欣喜,小小12平方米的洞內,發現的土石制品就有700多件,化石標本500多件,這些文物中包含一枚人牙化石、哺乳動物化石數十種、少量鳥類化石、還有些魚類的化石。盤縣大洞的幾次發掘成果,都給國內外考古學家帶來很大的驚喜,對此也越來越重視。尤其讓人驚訝的是,大洞遺址的文化遺物和原始生活面都保存了棄置時狀態,潛在信息豐富,大大滿足了學者們的求知欲望。
2、碧云洞
“曲洞吞溪十里幽,一方佳麗冠南州”的碧云洞坐落于城關鎮南的1.5公里處,系天然喀斯特溶洞。碧云洞全長6.5公里,有三條溪水匯合而入,又名為“水洞”。明間的《統一志》中曾提到“普安第一奇觀”,就是指盤縣的碧云洞?!吨袊麆俎o典》以及《徐霞客游記》中都有對碧云洞景觀的相關描述和記載。碧云洞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洞穴協會,名譽響徹全球。碧云洞包含分洞景和崖景象,洞號分水洞和旱洞,水洞分進口和出口,相距6.5公里,伏流貫通其中,流出風洞,泄入南扳橋河。
二、貴州省盤縣地區鄉旅游文化特色分析
在對貴州省盤縣象旅游實踐調查中,盤縣鄉旅游文化是一個由多方位構成的復合體,它不孤立的表現為洞文化或水文化,也不局限于筆者所描述的上述文化層次,盤縣象旅游文化特色的打造應是各文化要素包括自然與人文文化、自然與自然、現代與民俗、有形與無形文化等的有機組合,下面我就來介紹下貴州省盤縣地區的旅游文化特色。
(一)佛光景象
在貴州省盤縣的四格鄉坡的草原上,出現了佛光景色,從背后射來的陽光在云或者霧的衍射后,圍繞人影,在周圍形成彩虹一樣的光環,仿佛佛顯靈一般。這種景象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來光觀旅游,游客們帶著好奇與欣賞來到這里,希望能將最美的佛光景象記錄下來,滿足游客對美的追求。現在盤縣已經申報為省級旅游景區,并且已經在上面開始建風力發電站。
(二)樂古銀杏
盤縣樂民鎮妥樂古銀杏是非常有名的,被榮譽為世界古銀杏之鄉,引來了許多中外游客前來參觀,盤縣文化旅游藝術節召開后,廣西、重慶、銅仁等多家新聞媒體前往采訪報道,被申報為省級旅游區之一。山寨依山傍水,金色的秋葉給它鍍了一層夢幻的色彩。我們沿著村里的小路走下去。樹根鋪在路上,如同古稀老人手背上暴露的青筋,還有不少孩子就在樹根上玩耍。樹與樹相依相偎,根與根緊緊相連。樹下是房屋,房屋的墻腳邊是樹根,整個妥樂村就是托在樹根上的村莊。據介紹,妥樂村有上千株古銀杏樹,最小的有300多歲,年長的500多歲。專家認為,如此集中連片且與村寨融為一體的古銀杏群落,在世界上十分罕見。銀杏樹枝從小徑、田埂、屋基下、石階上,向四面八方伸展出來,把整個妥樂村托在了樹根之上。如今夏日里層層疊疊的綠葉現在全變成了金黃色,落葉鋪滿了石板小徑、黑瓦的房屋、收獲后的稻田……就連村中清澈透明的小溪、溪上的小石橋,也被扇形的銀杏葉裝點成了金色。
(三)新民鄉羊圈
盤縣新民鄉的萬畝梯田,曾經引起了省高度重視,有關學者、專家前往考察,即將申報為市級旅游開發區進行開發。盤縣新民鄉羊圈 2004年出土的大約2.5-3億年前羊圈古脊椎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引起了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中外專家學者紛紛前往參觀、挖掘考察,現已經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羊圈古脊椎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展覽館已經開始在修建過程中,修建結束后將向觀眾開放,讓觀眾欣賞,為旅游業的開展奠定基礎。景點以完整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主,完好地保存了數量巨大的混魚龍類、幻龍類、原龍類化石。此外還有鱗齒類、龍魚類、頭足類、鰭龍類、腕足類等多門類生物化石群的古生物化石地層。這些動物群化石補充了海生爬行動物演化過程中的早期鏈條,演繹了盤縣二億四千萬年前的海底世界,訴說了人類更為古老的文化。
(四)萬畝竹海
許多人都知道,盤縣老廠鎮有“萬畝竹?!钡难欧Q,卻不知竹海綠茶早已香飄萬里。多年來,老廠的綠茶被福建等外地的茶商收購再包裝成為名茶,茶香雖遠卻一直默默無聞。如今好了,老廠石門茶場不僅規范了當地茶產業的種植加工,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希望借助自主品牌加快當地茶產業發展,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老廠有萬畝竹海,山川秀麗。竹海中的泉水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進行化學調查和水質評價研究,并通過國家級鑒定,為特殊水文地質與生態環境各件下形成的極低礦化度、極度低硬度、超低鈉、國際首次發現的一種天然優質飲料水。妥樂村的千株古銀杏群形成獨有景區。盤縣銀杏產量為全省之最。
三、結束語
貴州省盤縣歷史悠久,風土人情濃厚。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云集之所,地大物博,財富物豐,遺留著古風古跡,是人們向往的棲息之所。有著遠古人類文明的盤縣大洞,讓人置身其中不想遠走,美麗的樂古銀杏,讓人心曠神怡,浩瀚的萬畝竹海,仿佛能融化人們所有的不滿與抱怨,瞬間讓人釋然,這里的景象讓人留戀往返,美不勝收,是非常值得人們前往的駐足的。
參考文獻:
[1]王德剛.試論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內涵[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4):39—42.
[2]馬波.我國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2):8—10.
[3]趙方忠,郝金英.房山北線旅游開啟“野風奇趣之旅”[J].投資北京,2008,(10):71.
民族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旅游是文化傳播的平臺和載體”,對一個地方來說,旅游不僅僅是一項經濟事業,它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地方文化性質,因此,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成為現代旅游業越來越重視的資源。首先,借民族風情搭建旅游文化平臺。在國內旅游文化建設格局中,云南素以多樣化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發展中獨具特色。羅平旅游文化建設要走出省內,也需要借助民族風情,“以美麗的自然環境為載體;以獨特的民俗民趣為形態;以鮮明的民族氣質為核心;以豐富的民間藝術形式為見證。”展示自己獨到的區域民族特色,吸引省內外游客。所以,通過開發民族民俗、節慶文化等資源,如西雙版納傣家潑水節那樣,可以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平臺,以帶動整個區域旅游文化的建設,其次,以民族文化形成旅游文化品牌。民族地區各民族有著自己豐富的民俗風情,在區域差異性中形成民族文化的異質性。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情韻,以豐富多姿的風俗民情與特色鮮明的文化景觀,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從而形成旅游文化品牌。如昆明的民族村、楚雄的彝人古鎮,以及云南印象、麗水金沙等,都是通過民族文化獨特性而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旅游事業中形成影響力。再次,以民族旅游產業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民族文化中體現著本民族的特色服飾、飲食、生產工藝用品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元素,為開發旅游商品提供了文化內涵,是形成旅游產業鏈的源泉。民族旅游商品不僅能滿足游客的需求,還能將民族文化元素借助旅游商品得以保存,這種民族文化含量越高,旅游產品越具有吸引力,越能使其產業鏈增值,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越加明顯。隨著互聯網發展,以及人們出行方式多樣化,那種以“看”的旅游資源越來越滿足不了人們旅游的需求目的。現代旅游發展的趨勢,已經擺脫了單純的自然、人文景觀觀賞,逐漸向文化體驗轉型。因此,民族文化豐富的文化意蘊轉化為旅游資源,人們不是能夠通過“看”就能感受其魅力的,只有親自參與其中,才能真正體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文化的旅游,既能滿足人 們旅游中新奇的體驗,又能展示民族文化風貌,對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了解,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羅平旅游文化建設中的民族文化資源
羅平境內,居住著占總人口13%的布依、彝、回、苗等少數民族,相對于云南其他民族地區,羅平的民族文化資源并不具有太強的優勢,但在滇東依然有著它的獨到之處。羅平各民族服飾、節慶活動、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元素,為羅平的旅游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資源。
1.多樣化的民族節慶活動文化。
節慶活動是每個民族的民俗與文化集中表現形式,帶有濃郁的區域和人文特色。羅平除了漢族傳統節日外,還有豐富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文化。如布依族的對歌節、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祭山節,苗族的踩山花節等,無不體現著群體的參與性,又呈現著差異性,以及狂歡性,表現出鮮明的區域特色,因此,“節慶的組合與協作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良好方式”,開發民俗節慶旅游,不但能豐富區域旅游資源,還能從文化內涵上傳播當地形象。
2.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羅平在飲食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首先,羅平獨到的地理與氣候條件,盛產黃姜、白果等“三白三黃”特產;其次,形成一些有特色菜肴,如白果燉豬腳、百合水晶球、云腿水晶靚白薯等;第三,地方小吃風味濃郁,如卷粉、涼粉、面蒿粑粑等,也為羅平的旅游文化建設提供了旅游產業開發資源。旅游目的包括了休閑、娛樂、度假,為此,良好的食宿環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打造出獨具特色、物美價廉的風味佳肴,將進一步豐富著羅平民族文化旅游的韻味。
3.豐富的民族音樂舞蹈。
羅平民間有著花燈等藝術形態,在少數民族中也有大量的民族音樂舞蹈。如,布依族的螞螂舞、竹竿舞等,彝族的山歌小調、“跳把式”、“籮籮舞”、“擺馬”舞,苗族蘆笙舞等。每逢節慶、婚嫁、喪葬、祭祀等活動,各族男女盛裝云集,或對歌,或舞蹈,體現出別具風味的民俗傳統,對開發旅游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4.絢麗多姿的服飾文化。
“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符號載體,它的內涵是豐富的,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服飾就是形象的史書”,羅平的彝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服飾也是一種民族文化景觀,也是一種形象的史書。在民族服飾文化中,布依族的蠟染,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刺繡,體現了各民族的審美與精湛技法,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經濟效益,有利于開發為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藝品。所以,民族文化既是人類最普遍的文化形態,也是一個地域的文化符號和精神特質,在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羅平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融合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羅平縣委政府、旅游文化部門注重開發民族文化轉化為旅游資源,先后舉辦了油菜花節、開發了多依河布依族文化景區,建設了布依族風情園等,在旅游業發展與旅游文化建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羅平成為滇東的旅游精品與代表。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羅平旅游文化建設在深入開發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不多。目前,羅平布依族文化旅游已初具成形,多依河景區已較成熟,進入景區品質轉型升級階段,但布依風情園還未展現旅游功能,長底鄉還需要開發打造。同時,舊屋基、魯布革等地彝族、苗族文化資源也需要開發打造。因此,民族文化旅游顯現得過于單一,大大制約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的彰顯。其次,民族文化體驗、參與性項目太少。羅平旅游總體上仍偏向于自然生態觀賞,文化旅游形態較為單一,加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分散,資源挖掘深度和整合利用不夠,文化體驗、文化休閑娛樂項目極少。再次,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規劃布局與整合發展滯后。隨著經濟觀念的轉化,一些民族村落自發開發了許多旅游、休閑項目以發展經濟。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布局,加之利己觀念意識主導,忽略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導致旅游項目重復建設,特色不突出。同時,民情風情旅游,各自為政、單打獨斗,旅游品牌效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都大打折扣。第四,民族文化旅游工藝產品水平不高。雖然布依族制作了竹制風車、水桶、水車等民族工藝品,但由于文化意蘊挖掘打造還不足,技術落后,資金缺乏等因素,整體上羅平的民族特色文化商品和旅游工藝紀念品水平不高,缺乏觀賞性、收藏性的文化旅游工藝產品。
四、羅平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推進民族文化的研究與挖掘
民族文化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逐步枯竭和消亡。因此,羅平應建立相應的文化政策與機制,全面推進民族文化的研究與挖掘。只有盤清家底,為旅游規劃部門提供現實依據,才能確定哪些需要拯救和保護,哪些可以開發、如何開發。
(二)準確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價值取向
旅游業在開發地區民族文化資源時,也會給民族文化帶來負面影響,如滿足游客“獵奇心理”而交易化,過度“文化表演”而庸俗化,甚至因經濟需求而導致民族文化的退化。因此,準確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價值取向,才能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旅游發展需要。羅平的民族文化基礎不厚,生態脆弱,如果急功近利、過度包裝,則會顛覆民族文化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改變其文化結構與生態環境,那么,要打造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旅游品牌就會力不從心。所以,羅平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應定位為休閑、體驗的生態文化,結合新農村建設,通過民族村落休閑項目,讓旅游者更多地滯留羅平,引導游客參與、體驗羅平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加速民族地區旅游規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羅平的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山區,民族文化旅游受制于山區交通,因此,改善民族地區旅游交通設施是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條件。首先,做好整體規劃。一是結合羅平區域位置條件,聯通昆明、廣西、貴州交通,拓展旅游輻射空間;二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整合師宗五龍民族鄉,連貫羅平河、多依河、魯布革、舊屋基,再到板橋、長底、九龍的旅游路線,形成鄉鎮村落“小而精”的旅游品格,提高旅行通暢性,縮短旅行時空,延伸游玩時空。其次,科學規劃,結合地方經濟實力,逐步推進基礎建設。再次,給予政策支持,吸引民間資金投入,以旅游項目方式推進基礎建設,從旅游效益中產生回報。最后,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納入地方政績考核而形成保障。
(四)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
羅平的民族文化傳統,目前更多地處于“待在深閨人未識”,因此,在組織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也應加大羅平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宣傳。要借助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宣傳羅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也可借助文化節慶活動中,以民族文化專題的文學、攝影、繪畫展示羅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甚至開展專題旅游廣告,以印刷、廣播、影視、戶外等廣告形式,強化羅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宣傳,以整合的宣傳陣勢推銷羅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從而獲得旅游者最大程度的認同,推進羅平民族文化旅游。
(五)強化監督管理,提升服務質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加了人民生活的消費收入,而在后物質主義的思想潮流影響下,人們更加注重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因此更愿意擺脫長久居住的生活場所而向具有特殊旅游資源的地區參觀活動。正是在這種市場需求的作用下,旅游業實現了快速的發展。旅游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與旅游資源相關的上下游產業發展,而在逐利的市場空間中,旅游產業的集聚式發展模式很容易因為特色的缺失導致競爭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對旅游產業特色的強調,也就是說對品牌概念的輸入。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要能夠從地區旅游文化的特色出發,特別是要依據品牌設計中的問題以及品牌設計的原則有針對性的展開設計活動。
一、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原則
文化是一種抽象性的事物,有著感染人吸引人的魅力,旅游文化直抵旅游者的靈魂深處,影響旅游者的審美以及旅游者價值觀。旅游文化是對地區旅游活動的一種非物質化的反映,它作為一種模型化的概念體系深嵌在旅游資源之中。在對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時一定要遵守一定的原則。
(一)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要有地域性
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主要是為了使地區的旅游資源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越性,而要保證優越性就需要在設計中能夠和地區的旅游資源結合,使品牌在設計中很好的發揮出對地區旅游資源的宣傳效果。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的地域性是從上來宣傳旅游文化產生的背景,從地域性上來看,旅游文化的產生受到規制,而與此同時因為對旅游文化地域性的強調,就將地域的標簽打在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
(二)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要具備創新性
旅游文化產業在市場上發展的空間較小,因為與此相關的同行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而要保證在競爭中的絕對優勢就需要能夠使自己的產業品牌設計具備創新性,創新性是從旅游文化資源中發掘的,立足于資源,從形式上來開拓,創新意味著融入到更多的時尚因素,并不必然是對傳統的排斥。具備創新性的旅游文化產業品牌在設計中要能夠極具內涵化的將旅游文化表現出來。
(三)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要有綜合性
綜合性是從旅游文化的現狀來分析的,首先在旅游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也就是說旅游文化包含很多部分,而這些部分多數不存在交集的情況,分布在不同的領域,但是在抽象的文化層面上共同組成了旅游文化產業,因此在品牌的設計中要能夠綜合這些類型的文化,盡可能的將這些文化表現出來。旅游文化產業品牌的設計要具備將歷史的文化與當代的旅游文化集合在一個品牌之下,從多種維度來思考綜合性。
二、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問題
一些地區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在同質化的旅游資源市場中因為缺少對地區旅游資源的整合優化,因此使得地區的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是真正的利用效果卻不是很好。在旅游市場中需要對這些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的開發并樹立品牌,然而在品牌設計卻遇見一些問題。
(一)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觀念淡薄
品牌設計應用于經濟市場中的產品交易較多,而很少出現在旅游文化產業,因為旅游文化在開發市場時主要是憑借地區資源的獨特性,獨特性已經為旅游資源以及旅游市場打了很好的廣告宣傳。正是這種思考方式將地區旅游發展限制在故步自封的境地,區域旅游資源未能及時的跟進市場發展的動態,因此很難做好對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宣傳。更不用說對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的關注。
(二)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資源整合度不高
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中需要盡量的融入地區旅游文化資源,能夠將旅游文化資源放在同一個品牌設計中宣傳,從而加強資源的影響力,在資源宣傳的協同效應下,能夠發揮出整體性的效果。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中資源整合度并不是很高,主要方面是對地區的旅游資源整體規劃上不健全,在資源的整合中更不能將優勢凸顯出來,因此在旅游文化產業的品牌設計中也不能做到特色。
(三)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理念沖突
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理念沖突是從設計創新的元素與實際生活中的行動方案之間的出入而言的。一些地區在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中因為對時尚的觀念引入,因此會著重對這些理念的宣傳,然而在對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建設中往往因為對其過分的推崇導致了在資源上的浪費。理念上的沖突還表現在理念之間的矛盾。一些地區的旅游文化從歷史資源而來,帶有濃厚的歷史味,而要在現代社會中流行就必然要和現代人的心理相結合,因此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邏輯沖突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會導致品牌設計的不成功。
三、提升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的策略
旅游文化資源的豐富性意味著旅游開發具有較大的潛力,而要真正的發揮出旅游資源的優勢還需要能夠有效的進行旅游文化產業的品牌設計。立足于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的問題,著眼于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的預期效果,其優化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立足于地區旅游資源,增強地域性色彩
旅游文化產業在發展中需要有物質載體和空間環境,而地區的旅游資源就是其品牌設計的基礎。地域性的旅游資源一般都具備有較強的區域文化,憑借其獨特性,因此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旅游文化產品品牌設計在發展中立足于地區旅游資源,優化整合資源優勢,創新創造出具有品牌感染力的形象。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是從大眾的眼光中來說的,而其旅游資源基礎受眾來源則是小范圍的群眾,因此在立足于地域特色的文化中要能夠結合地區的人文歷史,使用地區的語言能夠簡潔的將品牌設計內涵表示出來。
(二)分析消費者心理,明確定位旅游文化品牌設計形象
旅游文化品牌設計最終的消費對向是來自各個地方的消費者,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消費者進行分析,從這些消費者的實際心理出發,塑造具有針對性的旅游文化品牌設計形象。旅游文化品牌設計形象強調創新性,但是這種創新不能脫離消費者的生活,在藝術的表達與現實的接受能力上要能夠有一種權衡。[5]在定位旅游文化品牌設計形象中要能夠融入更多的符合消費者心理趨向的元素。就旅游資源而言,消費者在欣賞時可能側重點不同,因此對旅游資源價值提取上也有不一致。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要考慮到這種分層的現象。
(三)借用多種傳播手段,加強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推廣
旅游文化產業品牌設計之后需要能夠擴大受眾群體,使更多的消費者能夠感知其存在,而在互聯網社會之中,利用視頻影像的方式來推廣旅游品牌已經成為了普遍的形式。利用影像的方式將旅游資源直接的立體化的展現給了受眾。受眾在觀賞影像的同時也接受到了地區旅游文化的再教育。而在新媒體時代,單純依靠影像的方式已經達不到營銷擴展的效果,在對旅游文化產業品牌的推廣中需要打好組合拳,使用多種方式來傳播擴散旅游文化產業品牌。同時旅游文化產業品牌的設計要注重帶給消費者以視覺體驗,使消費者能夠直觀的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四、結語
1旅游文化景觀的內涵
目前,在地理學界內“旅游文化景觀”尚未形成明確一致的科學定義.大多學者以文化景觀為出發點,探尋旅游文化景觀的內涵.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這一觀點無疑為旅游文化景觀的闡釋奠定了基礎.而隨著符號學的發展,莊恒愷,葛緒鋒,張曉萍則逐漸從旅游文化景觀中挖掘出具有非固定、可改變、由人類智慧結晶的符號意義.王恩涌將文化景觀歸結為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人類活動的結果而形成的景觀,這一觀點更是強調了人類參與的積極性,推進了學者對旅游文化景觀的思考.因此,筆者認為旅游文化景觀是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在旅游消費或經營服務過程中,為滿足旅游者某些旅游需要而對自然環境和元文化施加影響的結果,是一種具有符號意義的旅游文化現象綜合體。旅游文化景觀主要被分為物質形態旅游文化景觀及非物質形態旅游文化景觀.其中,物質形態旅游文化景觀包括旅游飲食文化景觀、旅游住宿文化景觀、旅游交通文化景觀、旅游購物文化景觀、旅游景區文化景觀和旅游娛樂文化景觀等;而非物質形態旅游文化景觀包括行為旅游文化景觀(如結婚儀式、喪葬儀式等民俗、禮俗等所體現的文化景觀)、制度旅游文化景觀(如旅游主客體所處國家的法律、大旅游開發商制定的準則等所體現的文化景觀)、精神旅游文化景觀(如文化景觀)等.
2旅游文化景觀構建的影響因素
2.1自然環境和元文化為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提供基礎秦皇島南臨渤海,北界燕山,東臨遼寧,處于環渤海經濟圈中,地理位置優越.旅游資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侯鳥與珍稀動植物等為一體,類型豐富,為構建旅游文化景觀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秦皇島自然環境基礎上構建的旅游文化景觀部分見表1.陳崗指出,元文化經過外在加工后形成外在旅游文化,外在旅游文化經過內在加工后形成旅游文化,它的形成過程伴隨著旅游文化景觀的出現,可見元文化也是旅游文化景觀構建的基礎.在秦皇島,元文化呈現出多元形態,以此為核心的旅游文化景觀亦豐富多樣.如秦皇島上的孤竹國、孤竹城、夷齊讀書處(書院山)、首陽山等旅游文化景觀建立在孤竹文化上;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及山海關長城節、孟姜女廟及廟會建立在長城文化上、求仙入海處公園建立在秦皇文化上等.這些旅游文化景觀的核心是文化,文化體現這些旅游文化景觀的真正價值.總之,自然環境和元文化為構建旅游文化景觀提供了基礎;其中,如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環境提供了有形的基礎,而獨特的元文化則提供了無形的基礎.旅游一旦產生,當地居民及利益相關者便在各自利益的驅逐下開始不斷對自然環境和元文化施加影響,在此過程中,旅游文化景觀逐一構建.
2.2旅游者需求為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提供導向影響旅游文化景觀構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旅游者的需求.縱觀龐大的旅游系統,幾乎所有的要素都直接或是間接和旅游者的需要掛上鉤.有旅游者的需求就有旅游市場,旅游者的需要就像指揮棒子,引導旅游事項的發展方向.在此過程中,相應的旅游文化景觀伴隨特定旅游市場的形成而構建.以秦皇島市為例,每年都有較多的俄國游客,秦皇島市當地居民為了滿足旅游服務的需求,俄語學習氛圍較濃,俄語翻譯盛行,不論是攤販還是酒店服務員,在對俄游客進行旅游服務時大多能用俄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店鋪的名稱也常常用雙語標注,在中文店名下標注俄文;此外,秦皇島市,特別是北戴河區的當地建筑風格也融入了拜占庭風格或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由此可見,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觀構建過程中發揮導向作用.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地方旅游文化景觀體系是一個復雜的景觀系統.自然環境、元文化和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過程中雖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并非唯一的影響因素.除此之外,社會事件的發生亦促進事件旅游的發展;生態文明等新概念的提出可推動生態旅游的崛起;新的政策、新法律法規,當地經濟的增長、對外交流條件的改變等都是旅游文化景觀構建的影響因素,概括起來影響旅游文化景觀的其他因素即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
3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機制
3.1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通過自然與文化相互協調及文化整合過程實現旅游文化景觀是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入元文化和自然環境的伴隨產物.在融入過程中,現代文化、外來文化不僅要與自然環境協調,也要與元文化協調,這就使得文化與自然環境間的協調過程及各文化內部的文化整合過程在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現代文化及外來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會受到制約,而另一方面,現代文化的發展及外來文化的進入會影響甚至徹底改變當地自然環境的原貌.尋找兩者間相互作用的平衡點是自然環境與各文化協調的關鍵,一味保護自然環境或破壞自然環境都無法使區域達到穩定的、協調的狀態,從而無法構建穩定的旅游文化景觀.反饋是自然環境與各文化協調的主要途徑,它呈雙向性存在于自然與各文化之間.當自然制約文化的形成發展時,文化會產生對自然的反饋以消減制約;而當文化影響或徹底改變自然時,自然會產生對文化的反饋以緩解影響或改變.其中,由于自然環境的先存性,旅游文化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反饋具有潛伏性,而由于人的參與及利益的驅使,自然環境對旅游文化所產生的反饋具有滯后性.這樣的反饋機制對于自然環境與各文化間的協調具有較顯著的作用,但對于不同文化間的調試卻往往是失靈的.不同文化間的調試主要通過文化整合完成.它是指在旅游消費或過程中,不同文化間經歷的沖突、調整和適應.何曉明把文化整合解讀為淵源和特質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納、重新組合的過程,強調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并不是旅游元文化的簡單再現,而是代表各自文化背景的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各群體以及旅游者在特定自然環境背景下對旅游元文化加工的結果.在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過程中,文化整合通過以旅游元文化、現代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中的一種或兩種作為主位文化,以主位文化的文化價值為核心,以主位文化的內在結構為參照系,對其他客位文化的文化特質進行選擇和構建;而相對主位文化而言的客位文化是否被選擇和構建,則取決于客位文化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代表客位文化背景的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各群體以及旅游者的思維方式是否與主位文化所體現的具有一致性.簡單理解為,主位文化具有衡量、評判、鑒別、選擇和吸取客位文化的“篩子作用”,只有客位文化的“通性文化”和民族精神、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三方面均與主位文化相一致的“間性文化”可以通過“篩子”,用以構建文化景觀.這是旅游元文化與現代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之間不斷沖突、調整、適應的內在過程.由此可見,旅游文化景觀是自然環境與各文化協調過程及文化整合過程相互交錯或同時進行的結果.
3.2衡量旅游文化景觀成功構建的標桿通過自然環境和文化系統相互化協調及文化整合過程可以實現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但是,如何確定旅游文化景觀是否構建成功.Vos,Meekes和Naveh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出發,強調景觀構建的可持續性,以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物圈和健康之間達到平衡和宜居的外部景觀作為歸宿.而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又是以滿足旅游者需求、提高旅游滿意度為目的.故筆者認為旅游文化景觀是否得以成功構建取決于兩個標桿,一是自然環境與旅游文化間的協調是否可持續,二是旅游地元文化與現代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之間不斷沖突、調整、適應,最后是否使得旅游者所體驗到的文化達到了旅游者需求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若兩個標桿均達到,則認為自然-文化系統穩定,旅游地不同文化整合,旅游文化景觀得以構建,反之則不然.
3.3秦皇島市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過程秦皇島市當前的旅游文化景觀是自然環境與文化體系相互協調,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滲透整合形成的.秦皇島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從歷史發展的進程而言,在這個地理范圍內相繼形成了古人類文化、孤竹文化、燕文化、秦皇文化、長城文化,因其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接東北、西近北京天津,故又受到邯鄲磁山文化、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黑陶文化)和燕山以北的紅山文化的浸潤.明代設衛建關、屯兵駐守,明末至清,滿人入關,文化進行大交融,形成了秦皇島的元文化.秦皇島市轄山海關、北戴河、海港三區及撫寧、昌黎、盧龍、青龍滿族自治縣四個縣,居住有滿、回、朝鮮、奚等32個少數民族,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充實了秦皇島的元文化.坐落環渤海經濟圈及河北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內,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較大,促使秦皇島市成長為具有一定的經濟潛力與實力的城市.秦皇島市實施“旅游立市”戰略,其公共部門、旅游規劃者、利益相關者應用現代科技包裝各種旅游產品,展示了秦皇島豐富的現代文化.而秦皇島以其豐富的旅游資源、低廉的價格、便利的交通等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游客,由此帶來了多種外來文化,其中以俄羅斯外來文化最為典型.秦皇島因其3S旅游資源(陽光、沙灘與海水)符合俄游客旅游偏好、距離遠東俄羅斯地區較近、旅游價格低(相對遠東俄羅斯人至黑海)等優勢吸引了較多的俄羅斯游客,為秦皇島帶來大量的俄文化.如旅游產品中對俄羅斯套娃的鐘愛等.這些文化中符合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秦皇島市民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的、有利旅游發展的都被融入秦皇島市旅游文化景觀的構建中.秦皇島市的自然環境優越,元文化、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各具特色,它們經過不間斷沖突、協調、整合后,最終達到旅游者需求及旅游發展要求的,即成功構建了當前秦皇島市的旅游文化景觀。
4結語
一、紫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資源探究
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與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首先應當充分了解紫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資源。紫鵲界梯田位于我國的湖南省,處于資江水域中游地區,降水量也相對較為充足。紫鵲界梯田坐落于水車鎮之中,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為農作物和林業作物。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不斷興起,紫鵲界梯田居民也充分的利用了當地的地理優勢,獲得了較高的旅游經濟收入。紫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梯田的優美的自然風光景色以及歷史悠久的文化,都使得紫鵲界梯田具有巨大的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潛能。因此紫鵲界梯田具有純正的、不可忽視的耕田耕種文化。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與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二、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農業旅游文化
遺產保護的影響探究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程度,直接決定了紫鵲界梯田居民對于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和采取的行為。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影響探究,可以將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程度分為以下的幾種類別。
(一)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其認知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程度的影響
紫鵲界梯田居民中,通過家庭旅館或者是家庭餐廳獲取經濟收益的人群比例相對較高,因此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使得其關注紫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發展狀況,因此對于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認知程度也相對較高。但是有部分的年輕人由于主要的經濟收入是依靠去其它地域階段性的打工獲得,與紫鵲界梯田農業旅游的開展的聯系相對較小,因此對于當地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認知程度也相對較低,甚至存在著一定的破壞行為,因此當地和旅游發展部門、環境保護部門以及其它相關部門都應當給予這一問題以足夠的重視。
(二)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其熱愛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程度的影響
在紫鵲界梯田居民中,居民對于紫鵲界梯田的感情深度是隨著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成度的增強而遞增的。由于年級較大的人對于家鄉的地方依戀程度明顯會高于年輕人,因此這意味著紫鵲界梯田居民中年紀較高的人具有較為強烈的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而紫鵲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輕人的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則相對較差。由于鵲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輕人是將來進行鵲界梯田的農業旅游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因此當地應當加大對于年輕人的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重要性的教育和宣傳,提升紫鵲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輕群體的地方依戀程度,進而加強其對于紫鵲界梯田農業旅游文化的情感和熱愛程度,促使當地的年輕人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紫鵲界梯田農業旅游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的進程中。紫鵲界梯田農業旅游文化的良好的保護和發展,不僅可以有效的為紫鵲界梯田居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提升紫鵲界梯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促使我國的文化保護工作更加順利、穩定以及可持續性的發展。
(三)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其保護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力度的影響
雖然紫鵲界梯田居民具有較強的地方依戀,但是由于當地的居民的能力有限,農業旅游的工作的開展缺乏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因此其保護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力度也相對較低。根據紫鵲界梯田農業旅游業文化遺產工作的開展的資金匱乏和技術支持欠缺的問題,當地政府需要加強保護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資金投資,進而有效實現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開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的提升,進而促使紫鵲界梯田農業旅游文化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力。開展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與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從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其認知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程度的影響;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其熱愛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程度的影響;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對于其保護農業旅游文化遺產的力度的影響三個角度進行思考可知,提升紫鵲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戀程度,是加強紫鵲界梯田居民對于農業旅游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的重要方式。
三、結語
1.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時代性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以學校主體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建設開發過程中,在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可以盡可能多地體現時展的特征與要求。旅游作為一種比較特別的社會文化活動,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了解或者想了解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作為旅游生活的一種獨特文化形態,具有深刻的內涵,把其引進校本課程的建設中來是極具時代教育意義的。旅游文化在每一課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涉及,在地理學科與歷史學科的學習與教學中,體現的則較為明顯,由此來看,沒有必要單獨開設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其實不然,近年來,旅游熱不斷掀起,也成為社會比較普遍關注的一個時代性話題,加之旅游文化是在當代特定的空間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也是在當代特定的時間內創造與成長起來的,具有濃重的時代氣息。雖然旅游文化在目前課程中有所體現,但畢竟不是那么的準確、系統。把其適當引入課程建設與開發中,或者說以此為中心建設與開發一門旅游文化的校本課程,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F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古跡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進一步引起大家對這一現實問題的注視,使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演進性,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與修養有著極大的潛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外來文化,以使他們形成一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2.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豐富性旅游是一部直觀而生動的自然、社會和文化教科書,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和完善學生的文化素質結構,又可以提高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學習和認知水平,可以學到許多課堂中學不來的東西,但由于諸多的現實因素,比如:時間、經濟等,很少有學生能夠更多地進行一些比較有意義的旅游,然而旅游文化作為旅游和文化的一種深層次結合,在今天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把其引進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中,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在現實學校學習的某些缺陷。旅游文化形態多樣,既有物質文化形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具有相當文化內涵的名菜名點等;還有精神文化形態,比如:各種民間故事傳說、楹聯碑刻、各樣戲曲等??偠灾糜挝幕螒B五花八門。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綜合體,或者說人類社會眾多文化現象的一個復合體,引進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可以選擇的面就很廣,可以只以某一方面的內容為主,也可以兼顧多種文化形態……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學校校本課程的自主性與自由性,又可以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
3.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綜合性旅游文化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明顯地涉及多種相關知識體系的交叉和多種學科方法的應用。在現代學科綜合化、整體化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下,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與學習方式處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學的分科教學使許多學生對學科的綜合沒有一個合理的認識,在學習中也很少有意識嘗試性的應用一下多學科結合的分析方法,比如:分析一場歷史戰爭勝敗的原因的時候,大多學生只會從雙方力量對比、戰前準備等具體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很少有學生從地理環境、氣候等角度進行分析,當然了,這樣說并不是要求學生要達到這樣一個高度,這顯然是不合實際的,也沒那個必要要求中學生達到這個深度,只是讓學生對多學科交叉研究與學習的方式有個初步的了解。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應該多注重課程內容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比較歡樂的氣氛中感受多學科交叉學習與研究的方式,應起到一個啟發學生多角度思維方式的作用,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應過嚴,只能作為一門輔課程。
4.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靈活性旅游文化外延是相當廣泛的,如果作為校本課程來建設、開設,明顯具有很強的靈活性。(1)內容選擇內容可大可小、可寬可窄、可中可外,也可中外兼顧,可以很輕松地就選擇出大多數學生都喜愛的內容。(2)課程形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教學應該更多地體現課內、課外學生學習的結合,在允許的范圍內,可以自由發揮,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也可做出一些嘗試。(3)學生的學習方式旅游文化日新月異,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各種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也可適當的外出,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當是有極大作用的。
二、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
通過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教學視野,而且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我們總結了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方法:
1.關注學生,開發他們感興趣的旅游文化資源(1)篩選大多數學生喜愛的旅游文化資源隨著網絡、交通等通訊工具的迅猛發展,旅游文化資源內容傳播的信息量、速度等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搜集相關信息,這就大大豐富了學生獲取資源的廣度和深度,甚至有些資源學生了解的、搜集的比教師搜集的還要多、還要廣,所以,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喜好,這樣才能搜集到一些比較適用的資源,為建設和開發好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做足、做好鋪墊工作。(2)給學生推薦比較有價值的旅游文化資源現在旅游也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很多學生都喜歡外出旅游,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旅游文化資源,在建設、開發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同時,針對不同年級、年齡等具體情況,向學生推薦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旅游文化資源,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合理取舍旅游文化資源,而且對促進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具有良好的影響。
2.關注必修課程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資源其他科目的教材應該給予適當的關注,用好、用活學生手中現成的教材,不失為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的較為便利、有效的途徑,讓旅游文化資源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起到一個啟發學生學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實現各學科間的簡單糅合,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一個有效途徑。(1)深入分析其他科目的教材主要從內容與呈現方式上研究,但在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中,不可過分地依賴校本教材,如有可能,校本課程教材盡可不必編寫,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努力開拓出新意。(2)重視旅游文化資源應用的范例為了認知貫徹落實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彌補實際操作中的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課題組應注意吸收現成的相關范例,并在此基礎上自己開發有價值的創新范例。
3.關注教學,巧妙地挖掘新的有意義的動態資源從現今旅游文化發展變化多樣的特征來看,旅游文化資源的更新換代在不斷加速,相關課程負責人應當隨時注意旅游文化資源的變化發展動態,充分引領追求和諧文化素養,及時發現課程內容新鮮點,通過各種巧妙地安排,從而去創新課程、改造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該課程的各項功能。
三、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
1.課程目標的制訂(1)學生方面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走訪調查等方式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旅游文化資源,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分組,分析所搜集的旅游文化資源的特點和價值等內容,此過程教師做相應的指導即可,盡量由學生獨立完成。之后,可開展各種各樣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形成具有一定綜合體系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2)教師方面通過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促進對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探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水平。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具體教學指導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課程的實施。
2.課程內容構建選取內容的原則一般包括:(1)針對性課程內容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循序漸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要積極發揮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自由性與自主性。(2)實用性課程內容要有實用性,選擇較好的內容對學生、教師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在實施時就會帶來種種不必要的困難,也很難到達教學目標。(3)時代性旅游文化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特征,在選取內容時務必充分關注,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的深刻內涵。(4)實踐性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提倡的是一種體驗,教學方法不應太拘謹,選擇的內容最好是有實踐性較強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張揚個性。(5)典型性旅游文化資源的內容是繁雜多樣的,但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利用價值,教師應選擇性地選取課程內容讓學生參與實施。
3.內容體系的建構步驟旅游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驟:課程內容分析—確定教學目標—編制具體方案—組織實施課程—總結評價課程的實施并反饋相關信息。這五步環環相扣,每一次課程實施的結束點,都可以作為下一次課程實施的起點,如此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提升課程質量。
第一步,學校首先必須組織相關人員對課程內容進行一個較為透徹的分析,課程內容的分析是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基礎,也是起點。它直接影響著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定位、進展等關鍵問題,還要對校內、校外的許多因素進行充分的科學調研、討論和分析。
第二步,根據上述步驟分析的結果制訂合理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制訂可以參照現行校本課標,在其基礎上有所損益,要認真全面地考慮學生的發展方向,明確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校本課程,這樣的課程目標才會比較有意義。
第三步,編制課程實施方案。課程目標只是為課程實施方案的編制提供了方向。所編制的課程實施方案需十分的具體,要說明教學活動的具體內容、教學人員的安排和課時的設置等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行該課程。在編制課程方案的時候,不可忽視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方案則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不同的調整。
第四步,組織實施課程。這是課程推行的關鍵,教師要把建設開發出來的旅游文化資源校本課程應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初期要注重試驗、總結,除了教師自己發現問題外,更多的要讓學生說出問題,不斷改善,并可及時做一定的推廣工作。第五步,總結評價課程的實施并反饋相關信息。最主要的就是對課程的評價,課程評價所包括的內容應該適當地增加,不可只從學生學習情況、課程實施情況等常用的評價方式來評價,比如:可增加家長的反映等內容,而且也不一定只是在課程實施結束后才對課程進行評價,在實施過程中也應該進行多次評價,及時獲得反饋意見,在評價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調整與重建。
(一)優勢(Strength)
1.區位條件優勢明顯
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南連福州,北接浙江,西鄰南平,東面與臺灣隔海相望,位居長三角、珠三角、臺灣三大經濟區中心位置,具有同時接受三大經濟發達區域輻射和帶動的特殊條件。寧德市海域面積4.45萬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線曲折漫長,山地、丘陵直逼岸邊,形成大大小小接連不斷的港灣,從北到南20多個港灣如串珠鑲嵌在閩東海岸線上,港口優勢極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國際諸航線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達全國和世界主要海運航線,具有發展成為國家主樞紐港和國際性大港的優勢,這為寧德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海洋文化資源豐富
從歷史上來看,閩東先民從新石器時代起就在這一臨海地區生存生活、繁衍發展,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黃瓜山遺址為代表的海洋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崳山島為代表的濱海景觀文化;有以靈佑禪師、空海大師及葛洪等祭祀活動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漁城”為代表的海洋休閑漁業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許多資源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資源品質較高,具有唯一性和壟斷性,有的在全國還享有盛譽。這為寧德市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量的保證,也為寧德市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支撐。
(二)劣勢(Weakness)
1.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匱乏傳統海洋文化的整理開發和現代海洋文化的發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發展都需要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現階段高校中開設與海洋經濟開發有關的專業不多,海洋旅游的專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嚴重不足。寧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對滯后,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時間短,旅游文化產業的生產和經營人才更是匱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寧德市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寧德市海洋旅游經濟的發展水平要趕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實現寧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斷創新和跨越式發展,否則只會拉大與沿海旅游發達城市的差距。
2.產業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寧德市由于歷史、體制、觀念及規劃滯后等方面原因,成為沿海經濟發展的“黃金斷裂帶”,導致海洋文化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業規模偏小,競爭力較弱,造成海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驅動,忽視對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優化組合,缺少集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于一體的多元化“精品”,導致文化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線路,造成現有海洋文化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約了寧德市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機遇(Opportunity)
1.國家戰略和政策賦以機遇
2012年,《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被國務院批準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全面打造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福建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構建了“一帶、雙核、六灣、十島”海洋開發格局。有關部門對海峽、海灣、海島旅游開發也相當重視,國家旅游局將“海峽兩岸旅游區總體規劃”(2010-2020)列入中國旅游業“十一五”期間優先規劃和建設的12個重點旅游區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峽旅游”品牌。為此,福建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山海聯動、優勢互補的“兩帶、四群、五重點”的全省旅游發展總體布局。其中“兩帶”指“藍色濱海旅游帶”和“綠色生態旅游帶”,這是福建旅游資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區,具備旅游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呈現出厚積薄發的增長態勢。在福建省這一系列發展思想和具體政策指引下,寧德市要重點發展臨港工業、現代海洋漁業和濱海旅游業三大海洋主導產業,突出發展三都澳、白馬港、福寧灣、沙埕港四個海洋經濟聚集區,著力構建新興臨港重化工業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興產業培育示范基地、濱海旅游勝地及現代漁業基地等五大海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經濟總值達2000億元的目標??梢灶A見,以上來自政府政策的強力支持,必將為寧德市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2.市場需求所帶來發展契機文化產業的發展得益于人們文化消費意識的提高,而文化消費意識的提高來源于人們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長。寧德市海洋旅游區位于我國“黃金海岸”的中段,這種適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優越性,福建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這兩個極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兩個地區相連接,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發展,而處于二者之間結合部位的福建省寧德市將面臨更多的機會,也給寧德市海洋旅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契機。此外,從福建省內來看,與寧德隔海相鄰的是福建省內經濟最為發達的沿海開放地帶,居民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如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強,特別是需要規模較大的度假場所,區位優勢使寧德的海洋旅游開發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也為寧德市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之源。(四)威脅(Threat)1.沿海區域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開發海洋的熱潮,海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省市紛紛制定了海洋經濟戰略,陸續上升為國家戰略,使沿海省份區域間的競爭日益明顯。寧德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廈門等城市的海洋文化產業強勢崛起的勢頭相比,寧德海洋經濟基礎薄弱,海洋文化產業剛剛起步,海洋文化資源開發多停留在理論上的研討和低水平建設層面,文化市場還沒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邊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勢必會對寧德市的發展產生“擠壓效應”,加快海洋文化產業要素的外流,從而對寧德市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構成威脅。
2.海洋文化資源保護不力
重視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歷來是旅游目的地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前提基礎,但是寧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門“目光短淺”,存在盲目開發海洋旅游項目,甚至“殺雞取卵”式的破壞海洋文化資源的狀況也時有發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開發大量的文物景觀、度假區時,由于規劃失誤或忽視環境質量開發,引進高污染的企業,使許多優秀的海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遭到破壞。有些地方追求經濟收益,大量挖取潔凈的海沙出售給外地開發商,導致海濱沙灘和浴場的資源條件下降,這些短視行為都嚴重阻礙了寧德海洋文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寧德市海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一)積極理順旅游文化產業管理體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規劃、海洋等多個政府部門的管理,客觀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在資源保護、產業的規劃和開發經營管理上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混淆現狀,不利于海洋文化產業政策的落實。因此,從寧德市海洋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出發,應該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理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使政府的角色變旅游產業的主導者為推動者和監管者,為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優越的軟環境。
(二)盡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業
集團化、規模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而寧德市海洋旅游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培育數量有限,規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項目開發的淺層次特征明顯,海洋旅游項目產品過于單一,致使旅客滯留時間短,旅游經濟效益低下。因此,寧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中小企業的積極性,盡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業,從而帶動整個海洋旅游文化產業的集團化生產和規?;洜I,是增強海洋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區域
伴隨著海洋產業開發的大背景,寧德市沿??h市海洋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普遍開展,但是各地的發展眼光還僅限于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規劃意識,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項目和產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惡性競爭和兩敗俱傷,也不利于形成寧德市海洋旅游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因此,寧德市應當根據寧德市濱海的地理現狀、海洋資源特點及產業發展狀況,確定以三都澳為中心,圍繞世界級深水港三都澳的開發建設,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動城市、港口建設和旅游業的一體化發展,形成以港興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動發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區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綜合旅游區,帶動環三都澳區域內的濱海城市景觀建設,發展內海觀光休閑、沙灘游泳、畬鄉風情、遺址懷舊、海上運動、海上漁排海鮮美食為主導產品、畬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
寧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貝丘文化、海洋商業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島景觀文化及軍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資源,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發展寧德海洋旅游文化產業,著力打造福建寧德“山海大觀,歡樂港灣”的海洋旅游品牌,重點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
1.以魚排風情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主要吸引物為國家4A級自然景觀資源的三都澳。三都澳作為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港內人文資源分布密集,不僅擁有國內罕見的自然景觀資源,海景十分迷人,足以讓人流連忘返,而且澳內漁排綿延成片,特有的海上漁排景觀已經成為三都澳的一張閃亮的名片,被農業部認定為“大黃魚之鄉”和全國農業觀光示范點,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閑場所,還是著名的海釣樂園。該園區的開發定位為:以“休閑海灣”為主色調,充分挖掘港灣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系列旅游產品,整體布局旅游功能區,建成融觀光、休閑、度假、療養為一體的海洋旅游休閑漁業文化體驗區。
2.以山海川島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主要吸引物為太姥山風景區。以太姥山為中心,向四周做團狀發展,依托九鯉溪瀑景區、小白鷺海濱旅游度假村、沙埕港、晴川灣、?,幜袓u等資源優勢。該園區的開發定位為:以“觀光、休閑與度假”為主色調,豐富景區的畬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廊橋文化內涵,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山海旅游資源,促進太姥山、小白鷺、晴川灣與牛郎崗沙灘、九鯉溪瀑景區、翠郊與鳳岐古民居等資源的整體開發,建成“山海川島”為一體的生態休閑旅游文化基地。
3.以濱海沙灘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主要吸引物為霞浦大京、高羅、外滸、呂峽四大沙灘和福鼎晴川灣海濱沙灘,各處沙灘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加上人文古跡遺留眾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資源突出的山、海、川、島與人文完美組合的特色,構成一幅動態變幻的山水畫卷,是踏浪淘沙、、沙灘游戲、觀海賞礁、垂釣拾貝的海濱旅游好去處。該園區的開發定位為:以“海濱風光游”為主色調,打造東南沿海獨具特色的風情旅游勝地,形成集旅游、度假、休閑、避暑、水上運動為一體的沿海休閑度假精品旅游線。
4.以海蝕地貌景觀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主要吸引物為福鼎的?,幜袓u。福瑤列島在福建省海島旅游發展專項規劃中被列為重點海島建設項目,列島由大崳山、小崳山、鴛鴦島、鳥島等11個島均等組成,島上草場寬廣、氣候宜人、景色秀麗,有常年不竭的“海上天湖”和萬畝草場,2006年入選”中國最美的海島”,擁有山、海、島、湖、崖、灘、景、漁港及海防遺址等多樣性海洋旅游資源的區域,是最具發展前景的區域。該區開發定位為:以海洋生態旅游和休閑養身度假為主題,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為主色調,整合資源,營造高山天然景觀帶和環海觀光帶,建成海西著名的以海島生態觀光、海濱休閑度假、運動保健為特色的天湖生態景區、海濱旅游度假區。
5.以宗教朝圣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主要吸引物為霞浦赤岸的空海紀念堂和松山天后宮。寧德市濱海地區宗教文化豐富,包括佛教、道教、媽祖文化等。霞浦赤岸的空海紀念堂,是中日友好的結晶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新的歷史見證;松山天后宮與湄州天后宮同建于宋代,傳說是媽祖的出生地,近年各地游客及專家學者到此參觀考察絡澤不絕,前來朝拜媽祖的日益增多。還有佛教溈仰宗創立者靈佑禪師“出家修行之地”的“八閩古剎”建善寺及“中國道教名山之一”的葛洪山等宗教旅游目的地。該區開發定位為:以“尋根之地”、“心靈的凈化”等為主題,全力打造“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區,打造一個適合周末出游、自駕車旅游休假的濱海歷史文化旅游區。
三、結語
關鍵詞:旅游文化營銷 運作模式
旅游文化營銷的運作基礎
旅游市場的文化需求與旅游營銷。旅游購買是一種精神消費,是對旅游產品中文化含量的認同。文化消費對消費主體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費者由于內在的素質差異,必然會導致對文化需求的不同層次,這就要求旅游文化營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呈現出層次性,階梯狀展示不同文化消費者的價值觀念。
旅游文化營銷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能力:消費者的認識能力可通過自我的文化修養、知識和經驗識別旅游產品所傳遞的文化價值取向,如果旅游消費者“看不懂”、“聽不明”、“瞧不慣”、“賞不了”旅游產品的內涵文化,則旅游文化營銷行為無異于起不到營銷的效果;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即文化消費者必須能夠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來支付文化對旅游產品的增值部分,畢竟旅游產品的價值實現需要資金的回收來完成。
旅游產品的文化特征與旅游營銷。旅游產品是滿足旅游者需求的提供物,從營銷角度對旅游產品進行劃分,其可以分為核心產品、實際產品和外延產品。文化作為旅游產品的核心部分,對于實現消費者的滿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游產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費者對旅游產品質量的感知度。而旅游產品各要素中的物質形式,則是消費者滿足的重要基礎。如果說人們的自然需要為開發新旅游產品提供了自然基礎的話,那么滿足社會文化需要的要求則為新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社會基礎。與自然基礎相比,旅游產品開發的社會基礎領域更為廣闊。旅游產品中的文化內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個性、名人名物、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懷舊、文化向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
旅游文化營銷的運作
(一)文化包裝與產品設計
文化包裝策略是指在旅游產品原有功能的基礎上,以文化為主導,使旅游目的地的包裝具有較強的文化感染力,蘊涵豐富的文化觀念,以滿足旅游者的某種心理需求。在包裝時,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產品本身注入一種民族的、現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識,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價值,讓旅游目的地成為文化的載體。
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旅游產品文化營銷是文化營銷的核心,具體表現為設計、造型、生產、包裝、使用等方面。旅游景點的文化包裝是文化營銷的基礎,從命名、設計到設施的選擇、空間的布局等方面都應充分考慮營銷文化滲透。要根據目標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企業營銷策略,使旅游產品的文化包裝體現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異國他鄉文化風采。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創新發展融合時代文化風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異增添旅游產品的魅力。
(二)文化傳播與廣告促銷
營銷傳播作為傳播的一種,在經濟領域有不同層次的多種表現。文化營銷傳播是營銷傳播在方式上的現代化體現,它是以系統整合的文化行為為手段達到營銷目的的營銷傳播。文化營銷傳播是傳播文化的系統行為,其評估標準是游客滿意度。文化營銷傳播要通過文化廣告和文化促銷的方式來實現。
文化廣告制作的第一步是確定文化廣告的目標,這些目標必須符合先前指定的有關目標市場、市場定位和營銷組合決策。文化廣告關鍵是令人振奮、明確、直截了當,它應該強調對客戶的重要旅游產品特征,語氣統一,強調旅游產品或服務及公司的名稱,清楚地指出目標市場,并且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文化促銷包括各種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戶較迅速和大量地購買某一特定的旅游產品或服務。文化促銷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誠度不高的客戶,因為他們尋找的是低價或贈獎。在運用文化促銷時,必須確定目標、選擇工具、制定方案、實施和控制方案,并對結果進行評估。
(三)文化體驗與旅游品牌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義,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樣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性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其真實性和還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發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傳統性和連貫性以及自身的傳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對某一地區的文化結合自身的旅游特色來宣傳與弘揚和保持本地區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體現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群對民俗文化的評判依據上。第一,當地的居民是依據自身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地區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的變動來體會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專家是從一個區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來考察的,主要關注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變化的動態過程,依據文本和史料以及對實地的考察來評判;第三,就是旅游者們,主要從自己的習性來對旅游地區地民俗文化來進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現在人們更加關注的是生活的質量,由于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壓力巨大,這也就需要換個環境來舒緩心情,此時外出旅游,尤其是對民俗風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選擇。對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我個人認為應該集中在以下叫幾個方面:
(一)民俗文化當中的旅游契機——從旅游當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風景必須和風俗文化相結合才會顯得有人文的底蘊。把民俗文化與旅游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一來既弘揚了文化業又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的發展。第一,首先需要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和編纂,把民俗文化歸結成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產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把自然風光與民俗文化相連,把自然景色與人文知識有機的結合,例如把當地的節日和風俗人情與旅游的時節相連,做好宣傳工作;第二,對有形的和無形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比如皮影戲、捏泥人、剪紙等等手工藝文化,還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劇等等這些無形的口傳藝術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間藝術,形成藝術展示區,可以定期組織會展或者交流大會,來發揚民俗文化旅游當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廣闊性---從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來考慮
文化是無界限的,同樣的民俗文化也沒有嚴格的空間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們積極宣傳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樣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就是當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們發揚民俗文化的自身優勢結合旅游來發展,比如說各個少數民族自己的節日,維吾爾人的開齋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以及彝族的火把節等等,要把這些獨居特色的民俗文化節日形成規模與市場來發展旅游,積極在開展旅游的同時弘揚和傳播各種不同的優秀的民俗文化,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實地的旅游當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強不同優秀文化的傳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樣性---從當地居民和專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們之所以評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藝術,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和繼承性以及創新適應時代的變遷能力。文化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評判的多樣性。從當地居民來說,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顯區別與其他地區的風俗習慣;從專家的角度出發,就是一個地區帶有區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飾、節日、文字、各地的傳說等等。帶有明顯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對于旅游者來說,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觸的風土人情,這三個角度雖說區別不是太明顯,但是專家是專業的,帶有學術研究的特性;當地居民是最有發言權的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和繼承人,他們主要把民俗文化與時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進行弘揚和傳播。
四、結語
一、旅游文化T恤首先要有好的質地,舒適的穿著功能。
不同于其他旅游文化創意產品,T恤穿著功能是首位的,其次是創意圖案的載體。旅游文化產品中,最接地氣的也就算文化T恤了。它老少皆宜,方便攜帶,實用性強,如果從業者同時注重圖案設計和T恤質量開發的產品就一定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產品才會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
二、旅游文化T恤市場的消費者大多是事業有成的有閑階層,他們大多具有鑒賞力,且消費理性。
從業者如果采取自主設計開發圖案,被動讓消費者選擇為主的營銷模式,想以自己的喜好設計出圖案引導消費是比較難的,故旅游文化T恤圖案設計是文化T恤設計領域最難把握的。圖案開發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筆者曾經嘗試過街頭調研,將設計好的圖形、選擇的顏色、T恤的款式和尺碼做成問卷,讓來西安旅游的外國人進行打分、評價,從而獲得最佳的方案,把大多數消費者喜愛的方案作為主推產品來滿足市場需求,絕不可以閉門造車。
三、好的創意圖案,首先應該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和贊賞,應該是暢銷產品,有較長時間的生命力。
“攀達”T恤在1999年設計推廣了兵馬俑跪立射組合圖案,此圖案從2000年至今,除2003年非典造成的入境游客急劇下降外,每年都保持在2000件以上的銷量。此圖案超過15年的生命力,超乎了預料。
四、從業者在制作工藝上還需要不斷改進
設計圖案時要考慮圖案的透氣性,尤其是使用膠漿印制時,盡量避免實底大色塊。其中跪立射俑組合圖案,最初跪射采用土黃色鋪實地的設計,有顧客反映出汗時,跪射俑背面全是汗珠,很不舒適。2006年對跪射設計進行了改進,采用了網點設計,增加了透氣性?,F在的深色T恤為熱轉印和數碼打印,圖案尺寸大時都很難避免實底大色塊,而網印技術在這方面目前還是有獨特的優勢。T恤文化是現代文化、前衛文化、個性文化。從業者對職業定位要有崇高的認識,旅游文化T恤也不例外。國人對文化T恤的認識,還有相當部分處于地攤文化的階段。許多人認為圓領T恤就是低檔、便宜的代名詞,隨意地稱其為“汗衫”、“老頭衫”。從業者有責任以優美的圖案,高質量的T恤做出高品位的產品來,用實際行動糾正部分人的偏見。參加協會舉辦的T恤文化沙龍,筆者意識到文化T恤在中國正在逐漸得到重視。在中國大陸文化T恤發展史上,舉辦這樣規模的研討會應該是首次。作為旅游文化T恤的從業者,深受鼓舞。1998年11月21日,《參考消息》轉載《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提到“美國流行文化是快餐店、T恤衫,價格不菲的旅游鞋及購物中心密不可分的。觀察家說,美國流行文化之所以遠銷國外,是因為它講述了許多頗具號召力的話題和有關美國的神話;個性、財富、進步、寬容及樂觀主義。”這段文字足以說明文化T恤在一個富強國家的文化傳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文化T恤可謂是前景光明,市場巨大。筆者愿同廣大文化T恤從業者一起為繁榮中國T恤文化市場傳播中國文化,盡自己應有的一份綿薄之力。
作者:王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