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8: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經濟產業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ArcGIS,反距離權重插值法,海洋三次產業
北部海洋經濟圈由遼東半島、渤海灣和山東半島沿岸及海域組成。該區域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基礎雄厚,科研教育優勢突出,是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同時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的重要平臺。十二五期間,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海洋經濟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海洋產值占接近全國海洋產值的1/3。
十報告明確提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目標。因此,需要在新的發展時期對北部海洋經濟圈進行發展態勢和趨勢分析,以促進各沿海經濟區優勢互動、協調發展,推進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本文以此為研究背景,運用地理信息系統ArcGIS研究我國北部海洋經濟圈十二五期間海洋三次產業發展的演變情況,以期為區域布局優化與協調互動提供依據和參考。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反距離權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進行插值,該方法以插值點與樣本點間的距離為權重進行加權平均,能夠對地理區域內的空間數據進行很好地描述和估測。本文研究數據為北部海洋經濟圈內15個地級市2009年和2013年海洋三次產業產值,數據來源為《中國海洋統計年鑒》。
2結果分析
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將各地市海洋三次產業產值插值到柵格圖層,可以直觀地顯示北部海洋經濟圈十二五期間海洋三次產業發展的演變情況。
根據圖1,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第一產業發展的輻射效應明顯,區域內四個比較強勢的發展地區都對周邊地區該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協帶作用。同時,大連、唐山、濰坊和煙臺四個主要產業重心點并未發生較大偏移,始終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但濰坊、煙臺的重心域表現出明顯的收縮跡象,說明兩地海洋第一產業的優勢正被省內其他地市逐漸縮小,產業發展越來越均衡。另外,環渤海地區海洋第一產業的整體發展趨勢較為一致,五年內相對發展程度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只有天津市拉大了與其他地市的產業差距,這與渤海灣地區產業快速發展的現實情況是一致的。
從圖2可以看出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第二產業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天津市一家獨大,其產業產值遠高于其他地市的產值甚至兩個次重心點青島、大連,承接京津冀優秀的產業發展要素使得天津市相關工業的發展水平遙遙領先;另一方面,天津市對周邊地區的發展輻射作用非常巨大,帶動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以及山東省北部地區,正外部效應明顯;另外,山東省海洋第二產業發生了相對的衰退,膠東半島相對于山東中西部的相對優勢也在減弱,甚至威海市還產生了相對劣勢,應引起更多的注意。
圖3反映了海洋第三產業的演變趨勢:一是天津市和山東省存在著十分明顯的比較優勢,大連市相對優勢也比較明顯;二是天津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十分巨大,帶動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甚至河北、山東的部分內陸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青島市對膠東半島的輻射作用也較為明顯,而大連市對遼東半島的輻射作用則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覆蓋大連市自身區域,協帶作用較弱;最后,天津、青島、大連對周邊地區的產業輻射作用都在減弱,主要原因與資金、人才等產業資源的集中引起的產業集聚效應有很大的關系。這一問題是十三五期間各經濟區所面臨的比較典型的問題,即如何在吸引產業資源集聚發展的同時產生積極的輻射協帶作用,對周邊地區產生正面的外部性,最終實現整個區域整體發展的共贏局面。
3結論與建議
(1)分析表明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三次產業發展的協同性較差,第三產業發展較一、二產業明顯滯后。十三五期間應注重構建合理的產業體系,鞏固海洋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優化發展海洋第二產業,提高技術水平和資源產出效率,側重發展海洋第三產業,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北部海洋經濟圈具備雄厚的工業產業基礎,技術、資源、人才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海洋經濟發展需要依靠陸海聯動與陸海統籌,實現以陸促海、以海帶陸,充分發揮陸域產業的溢出效應。同時要強化區域內部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3)大力推進科技興海戰略。人才的培養方面要夯實教育基礎,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技術創新方面則注重構建多層次的海洋科技創新體制,同時積極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此實現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張h.基于GIS的黑河市森林碳儲量空間分布特征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2]徐琳.基于ArcGIS的地面沉降數據空間分析技術與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3]張富剛,劉彥隨,張瀠文,翟榮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業發展態勢與可持續對策[J].資源科學,2009,08:1335-1340.
[4]陳雯,宋偉軒,楊桂山.長江三角洲城鎮密集區的城市化發展態勢、動力與趨勢[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01:28-38.
【關鍵詞】 MGM(1,2)模型 海洋產業 勞動生產率 就業彈性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正在逐步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問題事關國計民生。海洋產業的快速發展將給勞動力就業帶來契機,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將助推海洋經濟取得進一步發展。因此,將海洋產業與就業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和分析,可為擴大就業、發展海洋經濟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目前,把就業理論和海洋經濟理論結合起來進行海洋經濟就業的專題研究還比較少。張萬鑫對海洋產業發展對經濟影響與就業彈性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著重研究海洋產業與就業相關關系,并建立了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同時提出了發展策略。孫昭君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我國沿海地區的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產業結構、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對各地區海洋產業吸收就業水平的影響進行了計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對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就業吸納水平的影響程度。周洪軍對全國涉海就業人員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對主要沿海區域涉海就業進行調查分析,闡明了全國涉海就業人員的特點,指出了存在問題,給出了發展建議。崔旺來、周達軍、劉潔等運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對海洋產業發展中的勞動就業貢獻率及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進行了分析預測,指出海洋產業是浙江省吸納就業的主力,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周井娟以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為研究對象,從就業彈性和單位崗位貢獻兩個角度出發,對主要海洋產業的就業拉動效應做出分析。上述文獻均從定性與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經濟增長與涉海就業互動影響,但由于統計指標和統計數據的不完善,導致統計計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結果與實際結果存在比較大的誤差。
灰色系統理論建模所需的樣本量較少,精度較高,能較好地反映系統的實際狀況。鑒于上述文獻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擬采用MGM(1,N)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廣,旨在從動態的、發展的角度,對相互影響關系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未來幾年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以及吸納就業人員總量,并測算出未來幾年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的走勢,希望能夠為今后制定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一、海洋產業發展與就業狀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從2001年9518.4億元上升至2011年45570億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8.81%提高到9.67%,產業貢獻度不斷增強,涉海就業人員從2107.6萬人上升至3420萬人,年均增長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生產要素以及技術條件等差異,因此相應的產業活動及其就業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產業的增加值與從業人員變化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發現,雖然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起步較晚,增加值不大,對海洋經濟的貢獻度不高,但其增長率較高,發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醫藥業從業人員的增長率也比其他產業高,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較大。
從2010年來看,主要海洋產業就業吸納主要集中于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以及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幾個海洋產業,占海洋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為66.38%;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占海洋產業總增加值的89.32%。從2001年到2010年的演變來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主要海洋產業從業人數的比例在下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人數比例在逐步擴大。
二、海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彈性分析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時期內某產業實現的產值與該產業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的比值來表示,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產值(萬元)/勞動力人數(人)。勞動生產率越大,說明該產業的人均產出效應越高,勞動生產率越小,說明該產業的經濟效益越低,在研究某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時,不能只看到其吸納勞動力的絕對數量的多少,而應同時考慮到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就業彈性是衡量經濟增長引起就業增長大小的一個指標,即在某一時期內就業數量的變化率與產值變化率之比。海洋產業的就業彈性可以用來反映海洋產業經濟增長吸納就業的能力及其變化趨勢,其實質是對海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的變動幅度及海洋產業自身變動幅度的一個反應。用公式表示為:就業彈性系數=就業增長率/產值增長率;新增就業機會=1%*就業彈性*就業人數。就業彈性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強;系數越小,說明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弱。當就業彈性水平較低時,即使經濟保持高增長,也不一定會對就業有較強的拉動。分析海洋產業的就業彈性,便于了解海洋經濟增長對勞動力就業拉動的能力。涉海就業機會的增加不僅與海洋經濟增長的百分點與就業彈性有關,還與當期的涉海就業人數規模有關。
從圖1可以看出,海洋勞動生產率明顯高于國民勞動生產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說明海洋就業增加1個單位所創造的產值大于國民就業增加一個單位所創造的產值,如果國民經濟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與涉海部分兩者的差距還要大一些。該圖也從一定層面說明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就業會繼續呈現出趨海性移動的態勢。
雖然,海洋經濟從業吸納總量不如國民經濟總量的吸納總量,但從圖2可以發現,海洋就業彈性明顯高于整個國民就業彈性,說明海洋經濟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比國民經濟吸納能力強,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資源來支撐。
三、海洋產業吸納就業人數預測與分析
多變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來,應用到多個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海洋生產總值與海洋從業人數兩個指標所受影響因素較多,相關因素復雜且數據信息難以獲取,自身數據也較少, 模型有解決此類問題的優越性。
通過上述模型對海洋生產總值和涉海就業人數預測,以期能夠為今后制定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從表2中的海洋生產總值的擬合平均相對誤差絕對值(MAPE)為1.61%,涉海就業的MAPE為0.11%,誤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很好地從動態的角度展示了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的發展變化,該模型可以用來作預測,得到表3。
從預測結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產總值規模將達到近10萬億元,涉海就業人數將達到3800萬人,通過對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彈性系數的測算發現,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系數在未來幾年將持續上升,發展態勢良好。根據前述新增就業機會計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國新增就業機會如圖3所示。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本文利用MGM(1,N)模型從系統的角度,動態分析并預測了我國海洋產業生產總值與就業人數未來發展趨勢。根據目前海洋經濟的發展態勢,“十二五”期末,勞動力需求將達到3800萬人,勞動力的增長也為海洋經濟的繼續發展帶來契機,2015年,預計生產總值將達到近10萬億元。為了保障海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需要有力的對策來支撐。
第一,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是影響就業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國海洋產業的發展對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提高海洋經濟增長的質量,保持海洋產業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能夠有效提高海洋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第二,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產業結構對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特別是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這幾個產業的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帶來的就業機會高于其他海洋產業所帶來的。
第三,加強海洋勞動力教育與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完善培訓制度與體系,促使海洋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達到勞動力在數量上和結構上滿足海洋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產業就業力增加的良性互動。
(注:本文獲得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重大課題廣東省海洋經濟綜合評價及試驗區建設研究項目(AOCZDA201102-1)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張萬鑫:我國海洋產業與就業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2] 孫昭君: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我國海洋產業就業狀況及趨勢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8.
[3] 周洪軍:全國涉海就業情況調查與分析[D].天津大學,2005.
[4] 崔旺來、周達軍、劉潔、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產業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國主要海洋產業對勞動力就業的拉動效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
[6] 欒維新、宋薇:我國海洋產業吸納勞動力潛力研究[J].經濟地理,2003,23(4).
[7] 翟軍、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7.
[8]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謝乃明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術基礎及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5.
本文首先對遼寧沿海經濟帶以及錦州的海陸產業發展的背景進行了研究和梳理,將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作為構筑海陸產業聯動的理論基礎;并搜集2001-2010年有關于遼寧沿海經濟帶與錦州的海陸產業的相關資料數據,分析了海陸產業的相關性、差異性。在此基礎上,構建海陸產業灰色關聯度模型,運用這一模型進行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深刻發掘海陸產業聯動的內在的整個機制過程其中包括(經濟、內在資源、環境、驅動力就業),并且最終確定了遼寧沿海經濟帶和錦州經濟區海陸產業鏈的基礎,構建了海陸復合產業錦州經濟區的鏈條,也為此提出了相應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產業聯動;發展;遼寧錦州;沿海
一、遼寧沿海經濟帶與錦州經濟區產業聯動發展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大陸上的資源日漸缺乏、人口密度越來越大、環境日趨惡化等的現實,使得人們不由得將目光轉到海洋這一資源,近幾年以來,海洋成為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的對象。人們加快了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由于陸地資源的占有量有限,尤其針對我國這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的國家,海洋的資源更顯得尤為珍貴。
現如今,海洋上發展的很多行業都是經陸域部門的基礎上延展起來的。所以兩大產業具有內在的聯系,形成綜合經濟系統,即海陸經濟生產與再生產。所以,無論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得多么發達和系統,在那個層次上也不可能把其與陸域產業分隔開。同樣,陸域的經濟發展如果沒有了海洋經濟產業的幫助,在各方面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也不能發揮經濟產業的作用。所以,在新世紀的今天,人們構建海陸產業相關產業的產業鏈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和科學。
人們深知海陸的相互聯系是不容置疑的,人們無論是從觀念還是在實踐操作當中都將海洋經濟產業從陸域經濟產業中剝離出來,但是在發展和優化機構上,還是將兩者結合起來。
近幾年,我國由于資源的制約,以及人們對資源的開發利用的不科學,與國際先進的水平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而且,現人們逐漸遷向沿海地區,使得沿海人口的密集度加大,人工海岸的建設的越來越快。這樣一來,使得海陸產業的沖突加大,出現了資源“瓶頸”持續的問題。根據存在的這些問題,把思路從承載產業的空間承載特點為起點來分析,為有助于整合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海陸產業鏈,又從海陸產業的內在作用機制的過程為切入的重點,充分挖掘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的增長點,所以把遼寧沿海經濟帶與錦州經濟區為對象來研究。也許對東北地區,甚至是我國沿海地區的今后的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驅動力分析
“海洋開發活動是陸地經濟活動的空間延伸。”隨著海洋開發產業的日益成熟,海洋開發活動的內部之間建立起了一定的關系,由這些關系,導致海域經濟日益從陸域經濟中脫離出來。可是它們之者的聯系依然是不可分割的。
海陸產業系統中的差異性分析
海陸結構演化過程中的差異(如下圖)
三、遼寧沿海經濟帶和錦州海陸產業鏈分析
1.引用灰色關聯模型
(1)研究思路
海陸聯動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動態的過程,如果要對它進行關聯分析,就要涉及較多的因素,特別是在統計上,亦很難找到嚴格界限的陸域各產業詳細的數據與資料,采用常規的分析方法是無法做到的。因此,本文所涉及的陸域產業,就只有局限于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我省海洋三次產業依次是:第一產業,漁業及其相關產業;第二產業是,海洋鹽業、天然氣、海洋石油及海洋化工產業等;第三產業,海洋交通與旅游業。在這里,本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以探求海洋產業和陸域產業發展的關聯程度。
(2)研究方法與步驟
“灰色關聯度分析計算的是兩個系統或系統的兩個因素(其中一個是主行為因子,一個是相關行為因子)隨時間變化時其方向和速度的關聯程度,在系統發展過程中,哪些因素對主行為因子產生的影響不大,都可以用關聯度的排序來分析。關聯度大的表明該影響主行為因子較大,關聯度小的說明主行為因子不受或少受此因素的影響。灰色關聯度計算步驟:
第一步,確定主行為因子和相關行為因子。設原始數據列,為主行為因子,比較數據,為相關行為因子。
第二步,原始數據的標準化。
第三步,求絕對差。即
第四步,求關聯系數。
第五步,關聯度計算。
第六步,排序。按的大小排序,區分其關聯程度之大小。一般認為,越大,則此因素對參考因素的作用越大。”
2.海陸產業關聯度分析
由灰色關聯度計算公式,得:γ1=0.7727,γ2=0.7242,γ3=0.6081。
由γ1>γ2>γ3可知,海洋第一產業對陸域第一產業的作用是最大的。
3.系統的結構層次
下表為:
表 遼寧地區的陸域產業與海洋產業產值(單位:億元)
(2004-2010年)
4.海陸產業鏈的構建
遼寧省海洋產業與陸域產業關聯度表,采取結合定性的分析方法,組成了以海洋各產業為核心主體的海陸復合的產業鏈。
(1)以第一產業為中心,構建產業鏈
由表可知,海洋其第一產業與陸域產業的關聯度進行排序則是:“陸域第一產業>陸域第二產業>陸域第三產業”。則表明遼寧沿海地區海洋第一產業與陸地第一產業之間緊密聯系的相關性最高。并且,海洋的第一產業也陸域的第二產業相輔相成,即:海洋的產業為陸域的產業提供相應的原材料,陸域的產業為海洋給予相應的設備和建筑,更多的還有技術。在遼寧這個漁業的基礎上,可以充分發揮技術,使其與東北腹地構建產業鏈,增加效益和利潤。
(2)以第二產業為中心,構建產業鏈
從表中可知,海洋第二產業和陸域間的產業關聯度大小排序為:“為陸域第二產業>陸域第三產業>陸域第一產業。”其中,較為密切的主要包括采礦、化學、冶金、機械工業等;并且陸域里的第三產業和海洋第二產業密切的主要包括地質勘探、信息咨詢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等;在東北地區,陸域第一產業、海洋第二產業兩者在其實并不緊密(灰色關聯度系數為0.692)。
其中,在東北地區,石油化工產業是相對雄厚的,并且它的技術水平亦比較高,以這一優點為海洋的汽油開采提供技術與專業的人才。海洋油氣業和陸域石油化工產業兩者之間密不可分,其發展為石油化工產品的經濟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
而且,遼寧省是東北地區唯一具備產鹽能力的,因此,東北地區產業主要有:農牧業、漁業、工業以及食用鹽的發展具有高水平的要求。而遼寧省海鹽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因此應注重海洋鹽業與東北腹地第二產業的銜接。
遼寧沿海地區船舶工業與陸地第二產業關聯系數最高,根據“海洋船舶業對生產地域的特殊要求及對原材料、設備等的向前帶動作用”,應構建同陸域第二產業相關聯的產業鏈。
(3)以第三產業為中心,構建產業鏈
通過表可知,第三產業同陸域產業之間關聯度大小排序為: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因東北腹地旅游業發展旺盛,可以為海洋的旅游的行業提供一個借鑒的作用。海洋的旅游行業亦能帶動陸域的第二產業(例如機械、化工等產業)的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亦會促進東北腹地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
四、關于錦州的海陸聯動發展的具體建議
根據前面一系列的分析,海陸聯動作用有必要性、必然性兩點。海陸產業之間不僅在經濟運作,而且在空間布局上均存有這一定的聯系,若充分利用兩點,就能發揮海陸的綜合功能,一體化的升級。根據以上的錦州地區的海陸的各種性質的分析、了解海陸內在的多種作用的機制過程,總體來說,在錦州地區,要想真正實現海陸聯動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
1.要實現海陸規劃發展和統籌
海陸規劃發展是海陸實現一體發展化的根本保證。在海洋開發過程里,將海洋與錦州經濟區開發統一規劃。具體可采取:“點、軸結合”方式。遼寧省“五點一線”戰略的提出雖然體現了海陸統一規劃的理念,但是僅“一線”無法將海洋產業與更縱深的陸域產業合理銜接,應將遼寧沿海經濟帶、錦州經濟區陸域產業兩者相互連接,充分發揮兩者的獨特的作用。
2.加快臨海產業的發展
“臨海產業是實現海陸經濟一體化的紐帶。”它可以將海洋資源乃至陸地資源開發、其它產業的發展充分地聯系,來促進建立海陸一體化。
一要充分發揮錦州港的地理優勢,快速使其臨海產業的發展;二是加強海洋產業的內部素質。
3.促進港-城的密切,擴大海上的就業崗位
錦州港具有廣泛的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效應。港口相關業務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都較強,且能為城市創造大量的勞動力需求。據于此,應該發揮錦州港的優勢,來帶動錦州經濟區的海上就業崗位的數量。
一是在觀念上,港-城之間關系應改變為“港城一體化”的模式。二是港-城項目建設上協調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互動關系。三是建立港口相關業務專業培訓機構,解決一定的就業問題。
綜上所述,隨著內陸的一些工業產業向沿海地區進行轉移的同時,海陸產業間的制約與促進也隨之顯現出來。海洋的多個經濟部門、行業很多都是從陸域經濟延展而來的,所以兩者聯系很大,所以形成生產與再生產的海陸經濟系統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欒維新.發展臨海產業實現遼寧海陸一體化建設[J].海洋開發與管理,1997(02).
[關鍵詞] 海洋經濟 區域競爭力 主成分分析 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2-0038-04
[基金項目] 大連海事大學青年教師科技創新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項目(01750412)。
[作者簡介] 姜麗(1978 ― ),女,遼寧丹東人,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海洋經濟。
一、遼寧海洋經濟概況
近年來遼寧海洋經濟發展迅速。2009年7月1日《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此為契機,遼寧海洋經濟加速發展,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遼寧海洋生產總值2006年為1478.9億元,2012年為3391.7億元,年均增速為14.84%;占遼寧生產總值的比重2006年為16%,2012年為13.7%;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2006年為6.97%,2012年為6.78%。海洋三次產業比重2006年分別為9.9%、53.5%和36.6%,2012年分別為13.2%、39.5%和47.3%。第一產業僅上升3.3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10.7個百分點,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2006年為695.2億元,2012年為1658.9億元,年均增速為15.60%;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增加值2006年為180.5億元,2012年為460.9億元,年均增速為16.91%。涉海就業人員2006年為275.3萬,2012年為322.6萬。
海洋經濟已成為遼寧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全省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從全國來看,許多后起的沿海省市發展迅速,在經濟總量上已經趕超遼寧,遼寧海洋經濟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亟待提升區域競爭實力。
二、遼寧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分析
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中國11個沿海省(區、市)的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利用降維的思想,在解決信息冗余的同時,提取出反映原始資料的特征信息。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并根據主成分和各自的方差貢獻率來確定各個評價對象的屬性及屬性權重。
1. 沿海省市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
從總體上看,山東海洋經濟競爭力最強,廣東、江蘇和上海的競爭實力也很強,屬于第一梯隊。山東和廣東兩省,無論是海洋產業、海洋科技還是海洋環境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也是兩省海洋經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海洋經濟具有強勁競爭實力的主要原因。江蘇和上海雖然在海洋資源方面并不占有優勢,但是在海洋產業和海洋科技方面的實力,有力地提升了兩省的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實力。此外,江蘇海洋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最高,達到62.1%,表明其海洋產業結構方面也具有競爭優勢。
浙江、遼寧、福建和天津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相對較強,屬于第二梯隊。4個省市的海洋資源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如浙江和福建在海洋捕撈產量、地區規模以上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方面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前列。海洋產業結構方面,四省市差異較大。天津和福建的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在48%左右,而遼寧和浙江該比重則在42%左右。關于海洋產業效益,在海洋生產總值和海洋產業增加值上,4省市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排名居中。在海洋科技方面,4省市總體競爭力并不強。具體地,4省市在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和海洋科技課題數兩個指標上的表現都較差,是其與第一梯隊差距的主要體現。另外,在海洋環境方面,4省市處于競爭的劣勢。如工業廢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等指標上,4省市的排名比較靠后。
河北、海南和廣西的海洋經濟競爭力相對較弱,屬于第三梯隊。三地海洋經濟雖然總體競爭力較弱,但也有其優勢。河北在海洋環境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工業廢水排放量等指標上表現較好。但在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發展方面則處于競爭劣勢。如海洋科技人員人均科研經費、海洋科研機構擁有發明專利總數、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及海洋產業增加值率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最后一位。海南和廣西在海洋產業發展和海洋環境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海洋產業增加值率、工業廢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等指標上,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前列。但在海洋科技方面處于競爭劣勢,如海洋科研機構數、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等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排名墊底。3地可以自身的優勢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發展特色海洋產業,以全面提升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
2. 遼寧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評價
在海洋科技方面,遼寧處于競爭劣勢。與山東和廣東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而且海洋科技發展也不均衡。科技投入總量方面,遼寧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普通高等教育各海洋專業本科在校生人數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首位,海洋科研機構數和海洋科研機構擁有發明專利總數兩個指標也居全國前列。但海洋科技人員人均科研經費和海洋科技課題數則在11個沿海省市中位于后列。其中,海洋科技課題數2012年僅為337個,不到廣東的1/6。
在海洋產業結構方面,遼寧處于競爭劣勢。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6%,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倒數第2位。海洋產業結構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和升級。
在海洋產業效益方面,除海洋生產總值年增長率較高外,在其他方面,遼寧均不具有競爭優勢。如海洋產業增加值和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指標即使在第二梯隊的4省市中也排名第4位。
在海洋資源方面,遼寧省處于競爭劣勢。整體上,相對于山東等資源大省而言,遼寧海洋資源結構并不均衡。如海洋捕撈產量、鹽田總面積和地區規模以上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指標在全國排名居中,而風能年發電能力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倒數第2位。
在海洋環境方面,遼寧具有一定的相對優勢。遼寧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污染治理項目當年竣工數量占當年安排施工項目比重和海域使用金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的排名靠前。總體而言,無論是生態環境和政府管理,遼寧海洋環境競爭力相對較強。
三、增強遼寧海洋經濟區域
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針對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為了培育新競爭優勢,快速提升遼寧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出以下具體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海洋經濟的科研創新能力
首先,建立沿海經濟帶海洋經濟研究院。依托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吸收海洋企業共同參與,建立遼寧省海洋經濟研究院,解決海洋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問題,推進海洋領域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地,以沿海經濟帶海洋經濟研究院為主要載體,重點支持建設遼寧省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集科研與服務于一體,實施海洋關鍵技術攻關和示范工程。
其次,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在遼寧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基礎上,建立遼寧省海洋技術交易服務與推廣中心,直接推動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組織各種形式的科技興海活動,如定期舉行科技成果推薦會、科研信息會,承辦全國性的海洋科技成果展覽交易會,并鼓勵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參會,以提供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和合作的平臺。此外,還要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
再次,設立人力資源專項基金。一方面設立高級人才引進專項基金,進一步加大對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緊缺型人才(工程技術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向海洋新興產業傾斜。另一方面設立海洋人才培養基金,鼓勵和推動科研院所、高校與海洋企業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合作關系,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同時,鼓勵高校院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到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高級訪問或進修學習,以提高海洋產業人才培養隊伍的水平。
最后,加大資金投入。探索海洋經濟發展資金的多元化投入模式。設立省級海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結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加大對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醫藥及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多個海洋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成立省級控股的遼寧省海洋投資公司,專門負責對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尤其是涉及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工程和項目的投融資工作。進一步推動民間資本金融化,建立民間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和投資機構,利用政策鼓勵與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海洋經濟領域。
(二)加快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深度調整海洋經濟結構、帶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如加快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遼寧省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編制專門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的重點領域、主攻方向和產業區域布局等。首先,依托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工業基礎將海洋裝備工程與遼寧裝備產業有機結合,著重打造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將大連、盤錦和錦州現在的工程裝備方面的科技資源進行整合,加強科研實力。其次,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特點是高新技術含量高、研發周期長、技術投入和投資力度大。政府應該加大對相關企業扶持力度,尤其要支持與海洋生物相關的跨界產品的研發,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研發機制,使研究機構的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再次,借助大連建設東北亞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積極發展海洋保險、海洋金融等產業。最后,遼寧屬于重度缺水的省份,大連甚至是全球重度缺水城市,因此發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產業迫在眉睫。一方面,遼寧在海水淡化方面有一定的科技優勢,同時,也可以發揮區位優勢,向新加坡等國家借鑒經驗。
(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與服務方式
首先,要構建省級層面統籌管理和協調機制。當前,海洋經濟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能源、信息、海洋氣象、海洋人才等各種要素的提供涉及多個部門,為了能夠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配置,海洋經濟發展的順利推進,在定期舉行遼寧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基礎上,構建省級層面涉海產業及部門之間的統籌管理和協調機制,完成海洋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并在重大涉海項目或行動中負責對其他部門的涉海職能進行統一協調。
其次,由遼寧省海洋和漁業廳聯合科技廳、統計局建立海洋經濟發展服務網站。定期國家及沿海各省市海洋經濟運行統計數據和評估分析報告,及時海洋科研動態和成果以及國內外海洋經濟相關的合作交流信息。
再次,建立和完善海洋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在重點產業集群區域,重點培育科研服務、工業設計、管理咨詢、現代物流、金融、教育培訓、中介服務等公共服務行業。
最后,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等支持。遼寧要積極進行國家產業示范區、示范基地以重大項目的申報和試點,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專項資金和技術支持,帶動遼寧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國家已先后批準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和天津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大連現代海洋生物產業示范基地已成為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以此為契機,繼續打造幾個國家級海洋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海水淡化與海水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基地等。依托目前建設中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海洋新能源基地、海洋生物醫藥基地、海水綜合利用基地、海洋石化加工和新材料基地和現代海洋服務產業基地,努力爭取國家級研究中心或重大項目落戶遼寧。
[參考文獻]
[1] 許淑婷,關偉.中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競爭力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7):26-31.
[2] 國川,韓增林.中國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4):458-461.
[3] 吳姍姍,張鳳成,曹可.基于集對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國沿海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4(11):2386-2391.
[4] 趙珍.海洋經濟競爭力影響因素及評價模型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11):79-83.
[5] 王燕,謝蕊蕊.區域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6-7.
[6] 陳健生.區域產業經濟分析[M].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一、變量的選擇
基于海洋經濟代表性和數據可得性方面的考慮,本文選取了下列變量。
(一)海洋漁業
海洋漁業是指捕撈和養殖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及海藻類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一般分為海洋漁業、淡水漁業。漁業作為海洋經濟的傳統產業,其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青島市漁業在近年來獲得了巨大的發展。1989年青島市漁業總產值為107319萬元,到2005年已經到達了547502萬元(以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所以選擇海洋漁業作為海洋經濟的代表性指標是符合現實的。
(二)濱海旅游業
青島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造就了發展濱海旅游無可比擬的條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休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業迅速地發展起來。海洋旅游業可以利用小島風貌和漁家風情,開展漁島生態旅游和漁家風情游,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第三產業比重的提升,優化海洋產業結構。青島市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旅游業,使整體海洋經濟有了大的提升,進而推動青島市經濟的發展。從1998年至今,青島市旅游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為青島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選擇旅游收入作為一個變量。
(三)海洋交通運輸業
青島港位于山東半島南岸的膠州灣內,是我國著名的優良港口。由于其自身獨特的地理優勢,為發展港口運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青島港現已發展成為我國僅次于上海、深圳的第三大集裝箱運輸港口。青島港擁有全國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原油碼頭、鐵礦碼頭和國際一流的煤炭碼頭、散糧接卸碼頭。青島港的發展為青島整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89年青島港口吞吐量只有1450萬噸,到2006年已經超過了18000萬噸,年均增長率為20.36%,因此確定以青島港的港口吞吐量作為海洋交通運輸業的代表數據來估算其作為海洋經濟主導產業對整體經濟的作用。除此之外,海洋產業還包括海洋鹽業、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船舶制造等,但是由于近年來逐漸興起的行業,統計方面的滯后使得這些行業的數據比較少。鑒于此,沒有把這些產業作為變量納入到分析海洋經濟對整體經濟的拉動作用中來。
二、統計分析過程
本文以1998~2005年的數據為樣本數據。具體數據見表1。對以上數據在Eviews3.0中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結果如下:、其中,YECZ為漁業產值,TTL為港口吞吐量,BHLY為濱海旅游收入。可決系數R2=0.992,調整的可決系數R2=0.987,說明擬合的效果比較好。港口吞吐量和濱海旅游收入與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隨著港口吞吐量和濱海旅游收入的增加,經濟總量也隨著增加。漁業總產值和經濟總量是呈負相關關系的,即雖然漁業總產值是下降的,但是經濟總量是快速增長的。以下是對各具體產業對經濟總量影響的分析。
(一)海洋漁業
關于海洋漁業,本實證分析采用的漁業總產值的數據是按照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得出的。所以說在分析時應該把當前的價格折算到1990年才可用于以上統計分析結果。漁業總產值的系數為-17.54。也就是說單位漁業總產值變化會引起經濟總量相反方向的變動,且對應的變動數額為17.54。從表面上看,無論從變化方向還是變化數值,都是不合情理的。細致分析就會發現,這是符合現實實際的。首先分析漁業產值與經濟增長的方向。漁業作為海洋經濟的傳統產業,其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傳統漁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以前是靠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推動其發展的。可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其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就會相應缺乏。其次,漁業是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第一產業本身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漸下降的。這就是說,經濟發展過程中,漁業總產值出現下降是合乎情理的。最后,本文采用的樣本數據都是最近幾年的,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從以上三點分析可得出,漁業產值與經濟反向關系也就不足為奇了。關于數量的變化,由于漁業總產值數據均是按照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得出的,所以在統計結果中就夸大了漁業產值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作用。如果按照年均通脹率3%計算的話,1990年的一元錢相當于2006年的1.60元。即在2006年漁業產值減少1.60元的情況下,整體經濟總量增加1.75元。可見其對經濟總量的影響仍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二)港口吞吐量
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港口吞吐量對經濟總量的貢獻十分顯著。隨著港口吞吐量的日益增加,經濟總量也是增加的。進一步講,青島市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萬噸,經濟總量會相應增加0.12億元。可見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
(三)濱海旅游
濱海旅游業作為新興的服務業,其對經濟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濱海旅游收入與經濟發展也是呈現正相關的。濱海旅游的發展會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旅游收入前的系數為2.63,說明青島市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會帶動經濟總量增加2.63元。這一作用是巨大的。隨著濱海旅游在青島市的進一步發展,相信青島市整體經濟的大發展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發展青島海洋經濟的對策建議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海洋經濟各主要產業在對經濟的作用方面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存在問題。諸如漁業發展的滯后,海洋各產業間結構的不合理等。對這些問題我們應正確看待,只強調存在問題,忽視優勢所在,或只看到優勢,忽視問題所在,都不利于海洋經濟的發展,正確的態度是合理利用優勢條件,積極改善不利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海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以下發展青島市海洋經濟的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漁業的基礎性地位,大力發展休閑漁業
隨著其他海洋產業的發展,漁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對于這一趨勢的認識,使得采取措施大力發展漁業,扭轉這種趨勢成為必然。加大漁業的投入,努力使漁業走上依靠科技發展的道路上,加快漁業的現代化進程,培育其新的經濟增長點。調整漁業內各產業的結構,加大漁業科技創新力度,如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對漁業內各產業有區別的的給予資金上和技術上的支持,促使其結構的優化。轉換傳統漁業的生產方式。傳統漁業是以捕撈業為主的,但是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生態的破壞、過度捕撈及不合理的開發等,漁業資源急劇減少,使得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限制。這就需要在政府嚴格執行合理捕撈、保護環境的相關規章制度的同時,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加工業,使捕撈業和水產養殖業雙管齊下,加快推動漁業發展的速度。大力發展新的漁業形式,如休閑漁業。休閑漁業是在近年來剛剛興起的一種漁業形式,它是對漁業生產的補充。它是把旅游業、旅游觀光、水族觀賞等休閑活動與現代漁業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配置,以提高漁民收入,發展漁區經濟為最終目的的一種新型漁業。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不僅不會造成對環境的破壞,還可以做到對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尤其是在漁業資源銳減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可以更好地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港口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青島港目前的發展可用“飛速”兩字來形容。過去幾年中,青島港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有一些不足,以后還應從以下幾方面多給予關注。第一,青島港作為龍頭經濟的位置有待進一步加強。以港興城、港城互動是沿海城市發展的共同規律。青島市經濟的發展同樣遵循這一規律。“以港興市”是青島市一貫的發展戰略。因此,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發展港口經濟,加強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讓其龍頭作用繼續做大做強。第二,加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港口運作效率。港口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所需時間是很長的。這就需要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注重對相關基礎設施的完善。為適應當前世界航運界新的發展趨勢,如船舶大型化、經營聯盟化和干線網絡化等,青島港應在深水航道、集裝箱碼頭等建設方面加大力度。同時積極構筑完善暢通的集疏運網絡系統,通過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和沿海支線運輸來拓展港口對內、對外腹地范圍,利用多種運輸方式為港口發展吸引更多的貨源。在大力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應努力實現管理體制的創新,通過整合港口資源、加快港口城市以及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為本市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重要的體制保障。對于建設所需的巨大資金,可以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發展股票、債券等形式,在資本市場上籌得所需資金,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第三,還應加快港口相關產業的發展。青島港的發展,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它要依靠臨近及周邊地區的工業、商業、物流、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因此,要在大力發展港口經濟的同時,加快對相關產業的支持,從而形成港口經濟與相關產業的互動,實現協調共同發展。
(三)努力打造青島濱海旅游品牌
青島目前的旅游主要依靠海岸風光、海濱景觀、水族館、海水世界等海洋資源來進行。這些資源的利用給青島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利益的同時,仍存在旅游品種單一、模式簡單、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夠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開發多層次、多種類、復合結構的特色海洋旅游產品,探索獨具特色的旅游模式。在發展傳統旅游產品的同時,注重對不同資源的整合,開發出新的旅游品種,努力探索出旅游業發展的新的更具吸引力和發展潛力的模式。如:榮成市在發展旅游時,就提出了“漁家民俗游”的新的旅游品種,起到了很好的發展效果。青島市作為一個擁有得天獨厚海洋資源的旅游城市,面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唯一合作伙伴城市的良好契機,在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與潛力。應緊緊把握住奧運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青島海洋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與提高旅游業的軟、硬件水平,促進青島海洋旅游產業的提升,努力突出“山、海、城”特色,打造“帆船之都”的國際品牌,強化宣傳旅游形象,擴大客源市場,吸引更多的游人前往。發展濱海旅游的同時,還應注意對環境的保護,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來發展濱海旅游業,努力實現濱海旅游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國務院2011年3月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寧波位于該規劃的核心地帶,發展海洋經濟是寧波市的新機遇。選取了海洋經濟發展指標和金融發展程度指標進行灰色關聯分析,檢測海洋經濟與金融發展的相關度。結果顯示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與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涉海信貸、金融相關率等均有著正相關關系,并且寧波結構類金融指標的變化對海洋經濟的影響最為顯著。
關鍵詞:
海洋經濟;金融支持;灰色關聯度
中圖分類號:
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4-0128-03
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和《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2003)指出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經濟活動的總和。201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寧波位于該規劃的核心地帶,發展海洋經濟是寧波市的新機遇。海洋經濟作為現代經濟越來越重要的增長點,金融支持在海洋經濟發展中也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海洋經濟的關鍵條件。
1 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和金融支持現狀
1.1 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1)寧波海洋經濟綜合實力。
寧波海域總面積9758平方千米,海岸線共1562千米,占全省海岸線的1/3,發展海洋經濟條件得天獨厚。寧波岸線資源豐富,僅在北侖就有可開發港口岸線121千米,擁有天然深水大港。近年來,寧波海洋經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各產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2012年寧波海洋經濟總產值達3972.7億元,同比增長9.57%。實現地區海洋生產總值1043.1億元,同比增長8.5%。寧波市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5.85%,占浙江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21.5%。2004至2012年間,寧波海洋經濟總產值增長約3.2倍,海洋經濟增加值增長約3.24倍。
寧波立足于海洋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海洋產業得到了均衡發展。2012年,海洋第一產業平穩增長,增加值為70.2億元,同比增長7.5%;海洋第二產業企穩健上升,增加值為606.1億元,同比增長10.1%;海洋第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增加值為366.8億元,同比增長8.5%。產業結構從1998年的22∶41∶37到2008年的4:81:15到2012年的7∶61∶37,逐步形成具有寧波特色的海洋產業發展格局。
(2)寧波主要海洋產業構成。
基于寧波市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寧波海洋產業可以劃分海洋漁業、水產品加工、船舶及浮動裝置制造、水上貨物運輸、海洋服務、水產品批發6類,見(表1)。
如表1示,海洋強縣象山,素來就有中國海鮮之都、中國漁文化之鄉等稱號,象山的中國水產城被譽為“亞洲第一水產交易市場”,其中象山石浦是國家級中心漁港。象山縣在2012年,海洋產業組織機構有658家,其中水產品加工占整縣海洋經濟的39.97%,共263家,海洋漁業有占比2857%。寧海縣作為浙江省海水養殖面積最大的縣,海洋水產養殖面積高達16.5萬畝。象山和寧海相鄰,一個水產品加工和海洋捕撈,一個海水養殖,兩者相輔相成。從表1可以看到,在2012年,海洋產業組織機構總量也占據了全市約一半的份額。
表1 2012年寧波縣市(區)海洋經濟行業
組織機構數量 單位:家
縣市區\海洋產業〖〗海洋漁業〖〗水產品加工〖〗船舶及浮動裝置制造〖〗水上貨物運輸〖〗海洋服務〖〗水產品批發〖〗合計〖BHDG1*2〗
海曙325334561
江東23161855195
江北7384421051161
北侖154814932424272
鎮海1209270057
象山18826312716262658
寧海27631926026368
鄞州2924285016102
余姚751314461
慈溪16141105082
奉化12156586123265
合計665504447158163922182
資料來源:“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官網。
北侖區海洋產業發達,因為寧波港,特別是在整個海洋產業機構數量中占據了大多數份額的配套船舶和浮動裝置制造。相對象山、寧海,海洋產業組織機構數量在其余縣市區明顯少了很多,所以寧波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填補海洋產業的空白。
1.2 寧波海洋經濟的金融支持現狀
海洋經濟的金融支持包括很多方面:政府資助、銀行信貸、股權融資、信托以及企業債券等,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主要分析銀行信貸支持。
截止2013年年末,寧波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32萬億元,同比增長9.9%,各項貸款余額1.33億元,同比增長113%,年末本外幣余額存貸比為99.25%。寧波銀行貸款余額不斷增加,在信貸投放量上升的基礎上,金融對海洋經濟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寧波市金融資源投向海洋經濟不斷增多,但是占總信貸比偏低,見圖1。
圖1 寧波市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及涉海
信貸余額(2009~2011)
資料來源:《寧波年鑒》及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市中心支行調查數據。
從圖1可以看出寧波市的涉海信貸在逐年上升,但上升趨勢很小;并且涉海信貸占寧波市總貸款的投入比相當小,可見寧波市銀行方面對海洋經濟的支持力度還略顯薄弱。在寧波市大力倡導海洋經濟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仍然沒有相應降低對海洋相關企業發放信貸的門檻,海洋信貸占總量比偏低。2012年全市商業銀行對海洋經濟方面的信貸投入占比遠遠不到10%,與當年寧波市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5.85%相比,金融支持功能略顯滯后。
2 寧波海洋經濟與金融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2.1 分析方法
灰色關聯分析是灰色系統分析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分析系統中母因素與子因素關系的密切程度,通過分析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引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常用的灰色關聯度有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關聯度和灰色綜合關聯度。灰色絕對關聯度僅僅是序列x0(k)與xi(k)之間關聯程度的度量。灰色相對關聯度是序列x0(k)與xi(k)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較為準確的表征數據間差異明顯的各數據序列之間聯系是否緊密的表征,x0(k)與xi(k)的變化速率越接近,γ0i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綜合關聯度既體現了折線x0(k)與xi(k)的相似程度,又反映出x0(k)與xi(k)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能較為全面地表示序列之間聯系是否緊密的一個數量指標。
2.2 指標、數據選取
(1)海洋經濟發展指標(G)。
G=海洋經濟增加值(A)/寧波市生產總值(B)
本文選取了2004~2012年的相關指標數據(表2)。
表2 海洋經濟發展指標
指標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A億元321.14336.11381.69502.93346.94543.12855.79956.961040.00
B億元2109.52447.32874.43418.63946.54329.35163.06059.26582.2
G0.15220.13730.13280.14710.08790.12550.16580.15790.1580
資料來源:《中國海洋年鑒》2004~2013及《寧波年鑒》2005~2013。
海洋經濟發展指標(G),表示寧波市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指標越高表示本市海洋經濟發展越快。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2007年、2010年~2012年曲線平緩,而2008年明顯下降。近三年受到政策的影響,寧波市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但從表中看2010年~2012年發展速度也沒有明顯的增加,只是總體比金融危機前略有上升。當前寧波市海洋經濟尚處于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海洋科技水平也比較落后,特別是金融業對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投入不足。寧波市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在海洋經濟發展速度、產業結構、政策力度等方面差距還較大。2012年,寧波市海洋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只有15.8%,青島市2008已經達到22.9%,遠高于寧波市的發展水平。
(2)金融支持程度指標(L、D、Fir)。
由于寧波金融市場發展的一大特點就是間接融資,況且寧波海洋經濟也以間接融資為主,因此本文選取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L、年末金融機構涉海信貸余額D和金融相關率Fir來衡量寧波市金融對海洋經濟的支持程度。其中,Fir=[(C+L)÷B]×100%(C為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本文選取的相關指標數據見表3。
表3 海洋經濟發展指標
C億元3230.73916.04700.55309.06353.68241.49755.510659.311980.5
L億元2603.73089.43910.04961.95814.67715.99414.210676.811961.0
D億元280.5491.6673.9
Fir2.7662.8602.9963.0043.0803.6863.7133.5203.640
資料來源:《寧波年鑒》2005~2013及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市中心支行調查數據。
金融相關率Fir,該指標是某一日期一國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經濟活動總量的比值。通常簡化為金融資產與GDP之比。它的變動反映的是金融上層結構與經濟基礎結構之間在規模上的變化關系,它大概可以被視為金融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因為在一定的產值基礎上,金融體系越發達,金融相關系數也越高,而且可以根據金融相關比率來衡量金融發展達到何種水平。過去十年,寧波的Fir,是一條平穩上升的曲線。其中2008年至2009年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隨后趨于平緩,表明寧波市金融體系在不斷的完善中,金融發展程度也逐漸提升,但提升速度還是不夠顯著,仍需不斷努力。
2.3 分析過程
根據灰色系統分析方法和海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相關指標,本文采用2004~2012年的數據作為資料,建立了相關模型,對海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關聯性做了分析。
模型:設海洋經濟發展指標為母序列x0,子序列Fir為x1、D為x2、L為x3。初始化后相應的序列見表4。
表4 灰色關聯分析初始化后序列
序列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x0(k)0.15220.13730.13280.14710.08790.12540.16570.15790.1580
x1(k)2.76582.86242.99553.00443.08323.68583.71293.52123.6373
x2(k)280.5491.6673.9
x3(k)2603.73089.43910.04961.95814.67715.99414.210676.11961.
資料來源:《中國海洋年鑒》2004~2013及《寧波年鑒》2005~2013及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市中心支行調查數據。
關鍵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群;戰略選擇;發展路徑
1研究基礎
有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內涵與特征、形成機制與演化路徑、影響與制約因素、發展模式與產業政策等方面。
1.1內涵與特征
姜秉國(2011)指出“外部經濟”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的內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長期性、關聯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發展潛力性、成長不確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海洋生物產業、海洋環境產業和深海礦產產業等六大海洋產業門類。于會娟(2016)認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涉及“海洋產業”“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海洋高新技術是發展基礎,涉及海洋的開發、利用、保護、生產和服務,并能引導海洋經濟發展。
1.2形成機制和演化路徑
Feser(2000)指出產業集群效應是產業集群的形成基礎,規模經濟、互動式學習與技術擴散可以通過集群內的共生機制獲得。Long(2011)認為隨著產業集群的演化發展,企業間對環境、金融等外部依賴會隨著相互合作、競合協同發展而逐漸減弱。李曉璇(2016)分析了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輻射效應、協同效應、累積效應和適應性預期效應等原理。
1.3影響與制約因素
Karyn&Cathal(2013)進行了實地調研后發現資金支持與政策保障是影響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進程的關鍵因素。孫加韜(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資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趙楠(2018)以海洋生物產業集群發展為例,指出引導措施、激勵體系、公共服務是主要的運行掣肘。
1.4發展模式與產業政策
Schot(2007)等認為可通過突破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模式建立技術生態位。張玉強(2014)通過廣東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模型實證分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現實問題。張藝(2019)采取文獻計量和基礎研究競爭力指數分析各國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研究領域的競爭態勢,明晰國內與海洋科技強國發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礎,現有研究關注點多在于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單個產業發展情況,相關研究缺乏相對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路徑研究和科學的產業集群發展政策體系,更缺少針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實踐性探索,而這對于促進高度產業關聯、較高成長性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建設顯然不夠。因此,文章以廣東省湛江市為例進行進一步探討,為沿海地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借鑒,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2問題分析
湛江市是中國海岸線最長城市,海洋經濟規模連續十幾年居廣東省內前列,擁有較強的海洋經濟發展優勢。此外,湛江在廣東省乃至全國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包括北部灣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省域副中心城市、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等,但當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顯現出的新常態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夠
湛江市擁有國內比較稀缺的鱟試劑等海洋生物和醫藥產業;在海洋多糖與海洋多肽利用、蝦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面向海洋的產業招商成效明顯,與德國巴斯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液化空氣集團、華僑城集團、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中交集團等中國和世界知名企業有戰略合作協議。但傳統海洋產業仍占據海洋經濟大幅份額,在傳統海洋產業仍占據海洋經濟大幅份額的背景下,新興技術對接傳統海洋產業所形成的高端環節未成規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產業轉型升級效果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現代產業發展不充分,優質實體企業不多,傳統產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步伐緩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進技術,但創新驅動不夠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藍色海洋綜合開發計劃》,著力發展臨港工業、海洋油氣、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游、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漁業等主要海洋產業。但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應該包括新興技術對接傳統海洋產業所形成的高端環節,目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技術尚未形成以及市場結構與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導致產業整體水平仍然不高,低端產業占比較大,新產業還不能形成集群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強,涉海企業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海洋新興技術轉化為全新的、現實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經歷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演化過程,也面臨巨大的風險與挑戰。
2.3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夠
湛江三面臨海,海岸線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318億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新增海洋產業省級以上新產品74項,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種、海水健康養殖、海產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醫藥為主,總體而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除了海洋生物企業外,大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環境產業、深海礦產產業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亟待從無到有、加快發展、協同發展。
2.4有豐富的產業資源,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夠
追求經濟發展和海洋保護是有機統一的,湛江三面環海,海岸、海島、海灣資源豐富,海岸線總長2043.5公里(其中大陸岸線1243.7公里,島嶼岸線799.8公里),占廣東省的35.4%、全國的6.4%。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和個數均居廣東省首位,是湛江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目前湛江海洋經濟發展現狀看,海洋生態發展方面亟待加強,在規模上需要實現有效合理控制,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節能降耗、污染防治壓力還比較大。
3戰略路徑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單個海洋產業集群的價值聯結、海洋資源跨行業配置,又涉及市場一體化、產業及環境的公共治理,以及產業布局創新、技術創新、研發轉化、社會管理體制變革等諸多環節,更需要合理的產業結構、有效的產業集群培育路徑、完善的科技創新管理系統和有力的政策支撐體系。
3.1技術創新引領轉型升級
作為創新導向型產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海洋新興技術創新成果為起點,形成產業規模經濟,最終確立以海洋新興技術產業為特征的技術經濟范式。強調的首先是突破性技術創新產業化的結果,突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新性和非繼承性。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以一體化發展為導向,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海洋產業結構和層次,提高海洋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其次,產業鏈協同創新、產業孵化集聚創新值得進一步關注,高端化、高質化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具有戰略價值,以此形成較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再次,將技術要素與其它生產要素相結合,在市場需求、政府行為等因素的促進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規模化生產。因此,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上,既要大力推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高起點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讓傳統海洋產業成為孕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堅實基礎,并借助新興產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形成對傳統海洋產業的滲透,從而帶動傳統海洋產業的革新與嬗變。這一過程的關鍵是促進海洋新興技術從技術供給方向傳統海洋企業轉移,如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業就是傳統海洋漁業高新技術化的結果。通過技術的滲透和適應性創新,提高傳統海洋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益,從而形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3.2培育路徑多樣化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經濟特征決定了其技術與產業的融合過程,即集群培育路徑應該多樣化,要根據具體的技術、市場條件選擇合適路徑。首先,通過產業的關聯性和技術的先進性實現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外部性。其次,通過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將創新型企業的領先技術水平逐漸傳導給從事相關性業務的企業,從而帶動其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再次,通過經濟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技術升級,將創新型企業的核心技術、核心業務,與最優配套企業共同構造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擴展到整個海洋經濟領域時,以帶來海洋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特別是要圍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對標世界最先進水平,開展前沿先導技術和重大戰略產品研發,系統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與弱項,實施短板突破計劃,推進集群內企業建立研發機構。
3.3完善的政策體系
邏輯層面的政策過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的過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縱向體系和橫向體系,形成動態循環系統。主要的培育政策應支撐重點項目選擇、關鍵技術攻關、市場化、社會化,產業擴張、產業鏈整合、產業優化和轉型升級,從而形成產業的規模化和社會化等產業發展需要。相關的保障政策應涵蓋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財稅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務于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構筑完善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政策體系,加強政策支撐力度。
3.4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環境
海洋經濟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這一領域里,資源利用方面更應當具有超前意識,更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建立海洋循環經濟系統,以“減量、再利用、資源化”主線,從生產、消費源頭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損害,相關企業在生產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較為先進的生產理念,完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此外,也應該要對海岸帶進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體質量,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提高海洋資源對海洋經濟發展承載力,建立科學有序的海岸帶保護和利用規范。
4結語
關鍵詞: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效率;數據包絡分析(DEA)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0-0126-02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為緩解資源和環境瓶頸制約、維護國家安全以及拓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空間,海洋的開發與利用日益得到重視。沿海省市也紛紛制定了“海洋強省”戰略以及本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引導轄區的海洋開發與利用趨于有序合理,提高海洋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程度,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有效提高海洋產業生產力水平,進一步增強區域海洋經濟綜合實力。
一、海洋產業生產力構成要素
海洋產業生產力是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和空間進行生產和服務的能力。海洋產業生產力構成要素包括海洋自然要素、海洋社會要素、海洋科技要素三大方面,其中海洋自然要素是基礎性因素,海洋社會要素是決定性因素,海洋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產力”,是促進性因素。海洋產業生產力是上述諸要素在數量、時間以及空間以不同組合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海洋生產力自然要素是人類進行海洋開發活動的基本前提條件和重要物質基礎。主要包括海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化學資源、空間資源、旅游資源等。海洋生產力自然要素具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與海洋及其歷史的變遷具有緊密關系,并隨著人類科技知識水平和事件能力發展不斷變遷,具有很強的階段性。
海洋生產力社會要素是海洋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生產力不可能擺脫歷史發展的軌跡,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一切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當海洋生產力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相結合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海洋社會要素主要包括:社會化組織程度、涉海人力要素、資本要素、管理要素等。
海洋生產力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產力,海洋科技進步對改進和提高生產工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以及保護海洋環境起到積極作用,從而促進生產力良性和永續發展。海洋科技要素主要包括: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研機構數量、海洋科技從業人數、科研課題數量、海洋教育投入等。
二、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效率測評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將數學、經濟、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相結合,利用統計數據確定多個輸入、多個輸出的“生產前沿面”,分析研究具有相同類型的部門(或單位)間的相對有效性的有力工具。
海洋產業生產可以通過生產規模的擴大來實現,但是生產要素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現實發展程度如何,歸根結底要視其投入產出要素及其產出效率而定。此種效率,即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外在直觀表現。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取決于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和技術進步的提高。本文運用總體技術效率(TE)和總要素生產力(TFP,又稱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的變化狀況刻畫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效率,衡量各地區不同時期海洋產業生產力變動趨勢。
根據海洋產業生產力影響因素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以2004年、2005年中國11個沿海省(區、市)海洋產業投入與產出要素數據為樣本,分別選取從業人員數量,科研課題數,貨物吞吐量作為輸入指標,選取海洋主要產業的總產值、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占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比重作為輸出指標,采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的兩大模型,計算11個沿海省市海洋產業的總體技術效率(TE)和Malmquist生產力指數(TFP)。
總體技術效率TE是靜態反映海洋產業生產效率指標,當TE≥1時,定性表明某地區某個時段內生產力發展是有效率的。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遼寧、河北、江蘇、上海、福建、廣東以及海南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是有效率的,其中福建省效率最高。
Malmquist生產力指數TFP的大小可以用來衡量不同時期生產力變動趨勢,當TFP>1時表明生產力水平提高,反之則生產力衰退。TFP數值的大小可以相對地說明其進步的程度。因此,從測算結果可以看出,沿海11個省中只有天津、廣東兩省市的海洋產業的生產力指數TFP是大于1的,這表明2005年兩省市的海洋產業生產力水平比2004年是有所提高的,天津的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速度略高于廣東省。上海、江蘇、河北三省市TPF數值為1,說明三省市從2005年同2004年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基本持平。而廣西、海南、浙江、遼寧、福建以及山東六省的TPF數值都小于1,這說明這六省的海洋產業生產力效率水平2005年相對于2004年是下降的。
對比中國沿海省市的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海洋科技發展最快的廣東省和海洋科研機構密集的天津市外,其余省市的海洋經濟總量排名與其海洋產業生產力的動態測算排名大體相反,這一方面驗證了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產力的常論,另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模型結果符合邊際遞減的經濟學規律。同時,可以初步得到海洋經濟的增長是主要來源于規模效應而非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論。比如海洋經濟大省山東,其2005年的海洋經濟總量在全國11個主要沿海省市中分別排名第二位,但是其TFP值最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山東海洋經濟發展還主要依靠規模效應增加總量,而非海洋產業生產力進步帶來的經濟發展。
三、提高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從客觀上來講,沿海地區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海洋資源粗放型和掠奪式開發、海洋開發中不合理的政策導向、以及海洋生態保護與管理措施不力等,都是目前制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基于本文的測算分析,我們建議沿海地區提高海洋產業生產力發展效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確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護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提高海洋自然要素生產力。海洋自然要素是海洋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針對中國近岸海域資源銳減、生態環境惡化等十分嚴峻形勢,應該確立海洋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海洋生態系統管理的思想和原則,盡快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與管理措施,控制海洋生態的惡化趨勢,恢復、保護和重建近岸海域良好的資源生態環境,促進海洋自然要素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海洋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區域海洋經濟管理中應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提高海洋自然資源環境的保障程度,完善相應保護制度;二是提高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開發與保護并重;三是提高海洋自然要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程度;四是最大程度地保障海洋自然要素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海洋長期和諧相處。
2.樹立科學發展觀念,探索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大力發展海洋社會要素的生產力。海洋社會要素是海洋生產力的決定性要素,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體現。長久以來沿海地區一直延續著粗放式海洋開發模式,近海水質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代價,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區域海洋經濟規劃調控能力較弱等現狀,都表明目前海洋生產的社會化組織程度還不高,人們的海洋意識還不強,尤其和海洋強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嚴重制約著中國海洋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海洋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念,積極探索沿海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以下方面提高沿海地區社會要素的生產力水平,促進海洋產業快速發展。一是加強海洋經濟宏觀調控、規劃指導以及海洋循環經濟培育引導。二是加強區域海洋社會經濟發展特征、規律以及區域產業集群等方面研究。三是制定完善海洋產業政策規定,合理配置沿海地區海洋社會要素和自然要素,二者的最優結合才能最大化產生現實生產力。四是加大海洋開發的資金、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促進海洋社會要素的更新及升級。
3.建立科技創新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努力提高海洋科技發展水平。海洋科技是海洋第一生產力,海洋科技要素可以改進和提高生產工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并可在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從而促進生產力良性和永續發展。因此,沿海地區應積極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建立海洋科技創新機制,促進地方海洋產業開展科學研究及成果的應用轉化工作,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實力,促進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體而言,沿海地區在海洋科技方面:一是應加強海洋教育與科技普及,提高海洋從業人員的數量和專業素質;二是應加強海洋前沿技術、海洋關鍵技術的研發,為拓展海洋自然資源和海洋空間提供保障;三是應提高海洋科技在海洋環境管理、監測、預報、災害預警、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應用程度,提高海洋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程度,實現技術的物質轉化;四是要加大資金扶持和政策保障力度,通過推進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應用轉化,促使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引導并支撐區域海洋經濟向環境友好型和區域協調型模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DEA):第1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DEA方法: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海洋產業集聚;集聚系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033-03
\ 引言
我國是開發海洋資源較早的國家,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別提出“實施海洋開發”、“發展海洋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把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單獨作為一個章節,這是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我國基本發展方略的標志。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成為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是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海洋產業集聚,是海洋經濟產業組織的形式之一,能夠利用協同效應強有力地促進產業的發展。通過建立海洋產業集聚測度的指標體系,進行科學評估,對貫徹落實國家發展大戰略、推進海洋產業集聚發展提供有效指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集聚和海洋產業集聚
19世紀末,馬歇爾最早從定義外部經濟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業集聚的內涵。經歷了100多年,產業集聚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和世界性的經濟現象,對于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產業集聚是指屬于某種特定產業及其相關支撐產業,或屬于不同類型的產業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地理集中,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1]。
根據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的定義,海洋產業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進行的生產與服務活動,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主要海洋產業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筆者認為,海洋產業集聚是各種生產要素往最適合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的地域范圍集中、聚合的情況,它不僅包括不同海洋產業在同一區域范圍內的地理集中,也包括同一海洋產業的上下游企業的密切聯結與配合。海洋產業集聚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區海洋資源優勢,提高海洋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推進海洋產業集聚發展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關于海洋產業集聚測度的研究綜述
目前,對產業集聚進行測度的方法主要有行業集中度、空間基尼系數、區位熵、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產業關聯系數、生產服務業比重、EG指數等。學者們采用以上幾種方法,對我國海洋產業集聚進行了測度。
一些學者選擇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來對海洋產業的集聚度進行測評。趙昕等[2]利用赫芬達爾指數,從地區和行業兩方面分析我國海洋產業的分布均衡度。李青[3]等測評了江蘇省沿海地帶資源依賴型的海洋產業的集聚度,分別是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運輸業。赫芬達爾指能夠準確反映產業的市場集中高度,但它是一個絕對集中度指標,直觀性較差。
較多學者采用區位熵來對海洋產業的集聚度進行測評,區位熵計算簡便、數據易得,可用來測評相對集中程度。黃瑞芬等[4]測評了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產業的區位熵,衡量了海洋產業結構內部的各產業的集聚情況。金煒博[5]等測算了1998―2005年浙江省海洋各產業集聚水平,在計算浙江省海洋產業集聚區位熵指標時,將我國11個沿海省市作為一個大區域,與之進行對比,計算浙江省特定海洋產業的產值在浙江省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與全國沿海11省市該海洋產業產值在全國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之間的比值。龔志聰等[6]測評了江蘇省2007―2010年的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的集聚度,研究結果表明,集聚度越高,當年的產業結構也越合理,即海洋產業集聚有利于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紀玉俊[7]對我國海洋各產業的集聚度進行了測評,結果表明,我國海洋產業在各區域已經趨向形成集聚的態勢,也就是說海洋產業在我國各區域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各區域如果能將集聚的效應和優勢發揮到最大,就能顯著帶動海洋經濟的進步。
也有部分學者結合了兩三種方法來進行海洋產業集聚度的測評。趙祥[8]選擇了3個指標進行我國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包括空間基尼系數、區位熵、地區的海洋產業份額,并對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集聚進行了比較分析。常玉苗[9]利用海洋產業集中率和區位熵測評我國2006―2010年海洋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并用區位熵來分析區域優勢產業的狀況,得出了我國的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海洋產業的集聚度較高的結論。王濤等[1]利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空間基尼系數、熵指數和地點系數4種方法相結合測度了我國海洋產業2001―2012年的集聚度,相對來說比較全面地測評了產業集聚的水平。結果表明,我國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和海洋鹽業的產業集聚水平最高,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和海洋電力業產業集聚化趨勢明顯。
目前我國學者對海洋產業集聚進行測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從現有的成果來看,學者們主要采用了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赫芬達爾指數來測度海洋產業集聚。較多的學者僅采用一兩種方法,難以涵蓋產業集聚的內涵,僅僅表現了產業集聚的一部分。可見,目前對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的視角還不夠豐富,難以客觀、全面地進行衡量,測度指標還有待完善。
三、海洋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的改進
(一)理論依據
學者們對產業集聚的理論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和分析,在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供參考,為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方法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是提升專業化水平是形成產業集聚的首要條件。各企業成員進行分工并且趨向專業化、擴大規模、提升產業集聚度,由此,又能通過集聚效應的發揮,使得社會分工得到進一步發展,產業集聚的過程和社會分工是緊密聯系的。
二是產業要與上、下游企業開展分工合作,才能形成更有效而穩固的集聚狀態。產業集聚不單單是企業本身,也包含下游產業的成員(銷售渠道和顧客)、互補性產品生產商、專業化基礎設施的供應商和政府與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援的機構,以及同業協會和其他相關的支持性民間團體。在產業集聚演進過程中,位于集聚區內部的中小企業會逐漸發展和擴大,成為大公司或者是核心公司,與上、下游的各類成員進行分工與協作,同時與中介機構等生產業的合作更加密切。
三是由于產業集聚,內部構成了一種層層相連的網絡關系,企業與中介機構的協作更加密切,中介機構之間形成超分工合作,導致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相關的金融、法律、技術咨詢等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海洋產業集聚度測評方法的選擇,需要更全面地包含海洋產業集聚的各類型及各個階段,進行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要能體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該產業在該地區專業化程度較高;該產業與相關產業關聯程度較高;該產業的聚集導致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二)海洋產業集聚系數
在此基礎上,本文選擇了能反映上述3個方面的3種方法,即區位熵LQ、產業關聯系數R和生產服務業比重SP,綜合構成測評海洋產業集聚度的集聚系數CC(cluster coefficient)。相對于其他單一方法而言,集聚系數CC對產業集聚的定量分析方法進行了一定的改良,為了指標數值的規范,將其進行簡均以使系數的取值處于0―1之間,即海洋產業集聚系數CC=(LQ+R+SP)/3,數值越大,則海洋產業集聚度越高。3種方法的具體表述和計算公式如下:
區位熵LQ=,Pki 是指k地區i海洋產業占該地區海洋產業的比重,Pi指全國i海洋產業占全省海洋產業的比重。區位熵數值大于1,說明該地區該海洋產業在全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優勢地位,即專門化率比較高。一般來說,區位熵大于1.5,則該海洋產業在該地區的比較優勢相對顯著;數值等于1,說明在該地區該海洋產業具有均勢地位,與全國平均水平差不多;若數值小于1,說明該海洋產業在該地區不具有優勢,處于比較劣勢地位。
產業關聯系數R=,根據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的中間流量矩陣進行計算。Xij 是指i海洋產業產出的中間產品,分母是指該地區各海洋產業生產過程中總的中間消耗。數值越大,則說明各海洋產業在產出過程中消耗了更多的i海洋產業產品,也就是該海洋產業與其他海洋產業的聯系比較緊密。
生產服務業比重SP=,Si是指i海灣海洋生產服務業增加值、總產值、職工人數等指標數據,S是指i海灣海洋服務業的增加值、總產值、職工人數等指標數據。SP數值越大,表明生產業占服務業的比重越大,集聚越明顯。
四、海洋產業集聚度測評的指標與投入產出表
為了更全面測評海洋產業集聚度,區位熵LQ和生產服務業比重SP分別選擇多個指標進行綜合測評,產業關聯系數R通過應用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來測評。
區位熵LQ選擇產業總產值、產業增加值、企業總數、規模以上企業總數、園區數量、職工人數、銷售總額、利潤等8個指標進行綜合測評。多個指標之間采用算術平均值進行簡單計算,得出的綜合數值作為該方法的測評數值,即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
生產服務業比重SP選擇產業總產值、產業增加值、職工人數、利潤、銷售總額等5個指標進行綜合測評。多個指標之間采用算術平均值進行簡單計算,得出的綜合數值作為該方法的測評數值,即SP=(SP1+SP2+SP3+SP4+SP5)/5。(參見表1)
產業關聯系數R是借助投入產出表的中間流量矩陣計算的,采用該方法不存在指標選取的問題,但需要構建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的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根據《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06),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的編輯需要包含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服務、海洋保險與社會保障業、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經濟服務業、海洋地質勘查業、海洋環境保護業、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會團體與國際組織等22個海洋產業。在實際測評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中的相應海洋產業。
綜上,運用海洋產業集聚系數CC測評海洋產業集聚度,海洋產業集聚系數CC=(LQ+R+SP)/3,其中:
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其中,LQj=(j=1,2,…,8);
SP=(SP1+SP2+SP3+SP4+SP5)/5,其中,SPj=(j=1,2,…,5);
R=,其中,Xij來自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
五、結論與思考
【關鍵詞】海洋產業 經濟 關聯
一、我國海洋產業概述
(一)海洋產業分類
我國的海洋產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三次產業的側重點不同,具體區別如下:在我國海洋第一產業中,主要是海洋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包括海洋漁業、海涂種植業等。目前我國部分村落以海洋漁業為生,這是海洋最基礎最原始的產業功能。海洋第二產業是指對海洋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包括海洋石油工業、海鹽業、海鹽化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水淡化業、海水直接利用業等。海洋第二產業主要存在于沿海發達城市,第二產業對科學技術及設備的要求相比較第一產業要高出很多,這就對技術和人才的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海洋第三產業是通過對海洋的開發,發掘海洋的流通和服務功能,主要表現在海洋運輸業和海洋旅游業。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貿易交流成為必然趨勢,各國貨物交易頻繁,當貨物交換發生時,就需提供物流服務,物流需求的滿足有三種方式,航空、陸地和海洋運輸,對于跨國區域物流,如果都是通過航空運輸手段,運輸成本會大幅上升,企業保持利潤就必須增加商品價格,降低自身的競爭力,并航空運輸能力有限,大量的貨物會有局限,這就必要依托海洋運輸,所以海洋物流成為了最主要的貨物流通渠道。
(二)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先后建立了多個海洋產業帶,主要涉及到遼寧、河北、天津、山東、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江蘇等一大批東部沿海發達省市。數據顯示我國海洋運輸能力隨著港口建設的完善在不斷提高,去年我國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
海洋產業中主要產業包括海洋旅游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捕魚業。這三大產業在海洋產業發展中規模最大,也最為穩定,其對GDP的貢獻比較可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海洋總產值近四萬億,增速達到百分之12,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二三產業比重不斷擴大,表明我國海洋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
二、我國海洋產業關聯
(一)海洋產業關聯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國際角度上看國外學者herrera針對海洋第一產業中的捕鯨業與第三產業中的生態旅游業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研究,kwaka在海洋產業關聯中,針對投入和產出就行了分析,提出了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我國內部的研究狀況看,許長新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可通過產業關聯參數對海洋產業關聯進行表示的研究,并以江蘇省的海洋產業為實例,進行了科學論證,實踐證明,其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現為其研究主體為江蘇省,未充分考慮全國范圍內其他省市實際情況,因未能被推廣,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海英針對我國的海洋產業與陸域產業的關聯進行了研究,指明了我國產業結構應參照的原則,并且有針對性的對海洋產業關聯性進行了專門分析。催木花等學者提出了我國海洋產業進行了布局規劃,并提出了我國在發展海洋產業時,不可孤立發展,要與陸域產業協調,協同發展的理論體系。經歸納總結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學者在對于海洋產業關聯的各項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海洋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針對海洋產業關聯的模型的探索還有所欠缺。
(二)我國海洋產業關聯
在現階段研究中,我國的海洋產業可通過以上兩種模型進行表示,筆者經查閱資料,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得出了以下結論:
在我國的海洋產業關聯中,不同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不一而足。例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海洋捕魚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海洋生態業的關聯度較高,其內在聯系表現為海洋捕魚業必要考慮到海洋生態因素,為保證生態平衡,設立休漁期,在休漁期內禁止捕魚,以保證魚群數量和種類的完整及平衡性。在第二產業內部中,海洋化工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海洋生物業,海水化工業的關聯程度較高,其內在聯系表現為,這幾類產業之間需要相互的工業產物及技術的支持才能完成生產,創造價值實現利潤。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海洋船舶制造業和海洋運輸及海洋旅游業關聯度較高。其內在聯系表現為,海洋運輸業對船舶的載重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海洋旅游業則對船舶的舒適程度、裝飾水平等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須要緊密結合船舶制造業。
三、總結
經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海洋三次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在不同行業領域是有異的,業務范圍相關,交集或是業務上呈現出需求關系其關聯度高,業務聯系較少且無業務產品供求關系的,其關聯度就低甚至無關聯,總之,探索海洋產業關聯度,對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升海洋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木花,崔彬,左文.我國海洋資源、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資源?產業,2012(02) .
一、建立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促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
據國家海洋局的《2005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海洋產業總產值已突破16987億元,相當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4.0%。其中,海洋漁業總產值4402億元,占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的25.92%;海洋交通運輸收入2940億元,占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的17.31%;濱海旅游業收入5052億元,占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的29.7%。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作為海洋支柱產業,占主要海洋產業的比重近四分之三,其中濱海旅游業位居各主要海洋產業之首。海洋經濟總體水平在世界海洋國家中已處于中上水平,一些海洋產業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海鹽總產量和沿海主要港口全年吞吐量蟬聯世界第一。同時,我們也應看到2005年我國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油氣業的產值分別只占到海洋產業總產值的4.81%,4.35%,產業規模不大,增長幅度緩慢;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海洋化工業、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的產值分別只占到海洋產業總產值的0.28%,6.42%,1.72%,1.20%[1]。這些海洋新興產業規模整體偏小,帶動效應不足,產業效率低。要使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獲得快速發展,應制定恰當的產業政策,不斷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科學、合理地進行產業布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大力扶持新興海洋產業。要使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必須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著力建設一批海洋產業區和新興海洋項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海洋產業帶,提升海洋經濟整體競爭力。促進海洋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聚集力和帶動力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形成特色鮮明、輻射面廣、競爭力強的海洋產業聚集區和產業集群。
2、對新興海洋產業,國家應在資金投入、稅收優惠、科技協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動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3、采取有效措施開展海洋未來產業技術儲備的研究,促進海洋未來產業的發展,逐步開發海洋清潔能源和深海采礦業、海洋信息產業、海水綜合利用。不斷開拓新興的海洋空間利用領域,不斷形成海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4、在大力扶持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方面,對海洋第一產業,在保障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與協調發展的同時,海洋捕撈漁業要努力保護近海資源,積極發展遠洋和外海漁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延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促進海洋漁業從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調查開發新的漁業資源,積極推廣名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要加強海洋生物技術開發研究,逐步向海洋農牧化發展。
5、積極調整并發展海洋第二產業。著力培育港口運輸、臨港工業、船舶修造、海洋能源及其利用等主導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要進行結構調整,優化港口布局。通過優化布局和資源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港口體系。適當加大投資規模,積極吸納國外和民營資本,加快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步伐,進一步緩解我國能源短缺的壓力。
6、繼續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加強旅游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建設,優化濱海旅游資源,培育發展集休閑度假、生態觀光、歷史文化、都市體驗為一體的濱海旅游業,使濱海旅游產業再上新臺階。
二、實施海洋科技創新戰略,提高海洋產業的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海洋科技創新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經濟與科技競爭的焦點之一。當今,世界絕大多數臨海國家都把開發海洋定為基本國策,競相制定海洋科技“開發規劃”、“戰略計劃”等,把發展海洋科技作為戰略性投資,擺在向海洋進軍的首要位置,把海洋科技作為世界新技術革命最重要的內容來對待。中國是海洋大國,實施海洋科技創新戰略,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提高海洋產業的競爭力,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對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與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顯得不十分協調,這已成為影響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制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面對世界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有計劃有目標地實施海洋科技創新戰略,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海洋產業這個中心環節,促進海洋綜合開發。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的快速升級,提高海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從海洋資源消耗型向海洋資源節約型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施海洋科技創新戰略的關鍵:
1、海洋科技創新要高起點發展。要在吸收和采用國際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礎上,組織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發展我國的海洋高新技術,特別是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災害監測預警技術;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科學養殖技術;海洋能源開發利用、海洋產業循環經濟利用技術等方面。為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海洋科技創新要面向市場,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對海洋產業的高新技術成果,要從科學上的可行性,設備、技術和開發的可行性,經濟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規范技術交易,加強技術市場的中間環節,建立情報、信息、、風險投資和知識產權保護等中間機構。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根據市場發展對海洋產業和產品的需求,提業發展和產品開發的技術支撐,保證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銜接,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推動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
3、科技創新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聯合攻關。要根據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技術發展、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能力,確定相關領域和重點發展技術,聯合攻關重點海洋科技創新項目,提高海洋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
4、加強海洋科技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實施海洋科技創新戰略,人才是關鍵。應及早研究并采取對策,通過健全海洋教育培訓體系,營造讓大批優秀的青年海洋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優化海洋科研人才結構,培養和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海洋科技隊伍。
5、加大對海洋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為海洋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利用市場機制,大力拓展投資渠道,積極推進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資本參加開發海洋,增加社會力量對海洋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
6、加快科技創新機制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成熟的海洋科技成果和國際先進的海洋管理理念和手段,擴大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使我國在海洋科技創新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完善海洋災害預警機制建設,走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是臺風及風暴潮災害多發區,近幾年來,隨著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海洋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僅次于內陸的洪澇和風沙等災害。據國家海洋局公布的《2005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05年中國海洋災害頻發,影響范圍廣,沿海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全部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32.4億元,較2004年增加約5倍,為194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年[2]。近年來,我國海洋災害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海洋開發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和完善海洋災害預警機制建設,研究評價海洋災害對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各類海洋災害的特征、分布規律、發生機理,采取積極的措施和對策防御和減輕海洋災害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包括海嘯預警在內的海洋災害預警機制和海洋防災減災應急響應系統,該系統在海洋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現有的海洋防災、減災預報系統,與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國家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和海洋防災減災系統,爭取把海洋潛在災害損失降到最小,為海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全面服務。
1、加大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的資金投入。應將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納入國家、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加大資金投入,使海洋災害應急機制的日常運作和信息化建設所需經費得到保障。切實做好應對災害突發事件的人力、物力、財力、交通運輸、醫療衛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證應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進一步確立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系統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建設項目和預報災種等,使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在預防和減輕海洋災害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完善海洋災害監測系統、預警系統和海上應急救助系統。國家海洋局應會同有關部門和省、市建立相應的信息交流機制和協調機制,強化對海洋災害日常的監測和信息報送、,實現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遠程會商系統,積極開展多種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方法的開發與應用。通過這些系統,提高海洋災害的監測技術水平,及時監測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移動和消亡,迅速傳遞災害信息,有效地指導防災和救災工作。建立網絡互聯、信息共享、科學有效的防范體系,加強指揮協調,逐步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體系。
3、提高海洋災害應急預案處置能力和水平。對重點區域,如海濱城市、海濱集鎮、沿岸護堤等,應具有完整的地形測繪資料,根據不同災種和地區制訂應急預警實施方案。內容包括應急監測預警報、信息、人員物資轉移、組織疏散,應急避難場所及設施的確定,救援隊伍的組建,救災預備、緊急救援支撐體系,災情調查評估、災后恢復重建措施等。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海洋災害預警預防能力、應急決策能力、應急保障能力、現場處置能力、恢復重建能力;增強公眾個體的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會的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海洋災害給經濟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損失。
4、建立和健全海洋防災、減災、救災服務保障體系。海洋災害破壞力大,造成的損失巨大,人們對海洋災害的抵御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建立海洋災害的保障體系十分必要。海洋災害保障體系應是以政府救災、災害社會保險和災害商業性保險為主要力量,以災害互助保障與災害社會援助作為輔助力量的多種災害保障方式并存的災害保障體系。通過海洋災害保障體系的建立,達到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盡快恢復災后重建。
5、積極開展海洋災害防治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海洋災害無國界,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中的許多方面,如海洋環境監測,災害信息的全球收集、傳輸和交換,海洋災害診斷分析、預報以及海上救助等方面,都需要國際間、地區間的協調與合作。減輕和防御海洋災害是全人類的事業,有必要增進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3]。
四、強化對海洋資源環境約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海洋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是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發展海洋循環經濟,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而且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對環境、資源的負效應也日益顯現出來,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能源短缺,海洋環境污染,海洋資源過度消耗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問題已成為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已嚴重影響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強化對海洋資源環境約束,有效配置海洋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新晨
當前,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就是要以海洋資源的高效與循環利用為核心,依托循環經濟技術,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形成海陸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應主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建立健全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促進機制。國家應出臺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政策措施,應從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海洋新興產業、降低能源消耗、清潔生產、保護海洋環境等方面,認識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制定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戰略規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2、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應有重點、有層次推進。海洋循環經濟的重點應放在總體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較大,資源消耗多的行業和具有較為成熟的海水循環利用資源技術、資源再生技術的產業領域。我國海水綜合利用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已具備產業化發展的條件,沿海缺水城市應在海水的綜合利用方面優先推進。重點發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術,降低成本,擴大海水綜合利用的產業規模,推動海水資源產業化的全面發展,改變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結構,促進沿海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3、支持和鼓勵海洋循環經濟技術創新。政府應及時向社會有關海洋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加快循環經濟法規標準體系建設,設立海洋循環經濟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和海洋循環經濟核算體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海洋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局面,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在促進沿海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各級政府、研究機構和社會公眾對海洋經濟關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對海洋經濟統計工作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特別是2008年國務院賦予了國家海洋局“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及信息”這一新的職責以來,加強對海洋經濟的監測與評估能力,增強對海洋經濟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海洋經濟統計工作已成為海洋經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當前的海洋統計工作受數據來源、統計方法等限制,一方面無法適應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需要,難以全面、及時反映海洋經濟的運行情況;另一方面海洋經濟統計數據來源和統計數據質量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完善海洋經濟統計制度和統計方法,建立科學的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不僅是加強海洋統計工作的需要,而且也將在服務海洋經濟管理及決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海洋經濟基本概念和范疇
美國早在1974年就開始了對海洋經濟的研究,并提出“海洋GDP”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中國對海洋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1978年“海洋經濟學”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建立起來,對海洋經濟的認識隨著海洋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而逐漸深化。目前,國內外有關文獻對海洋經濟的概念闡述主要有15個,對海洋產業及相關概念的闡述主要有23個。2003年,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發[2003]13號)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對海洋經濟作出定義,“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其相關活動的總和”。2006年,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此基礎上豐富并完善了海洋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制定了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06),以國家標準的形式提出了海洋經濟的定義,即“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并提出了海洋經濟的產業構成(見圖1)。如圖1所示,海洋經濟包括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兩部分。其中,主要海洋產業12個,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9個和海洋相關產業6個,共分為2個門類、29個大類,106個中類和390個小類。因此,從統計上看,海洋經濟是一個涉及行業廣泛、關聯性高、綜合性強的產業集合。具體來說:(1)行業廣泛性。海洋經濟囊括的行業廣泛,橫跨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共涉及國民經濟行業20個門類、70個大類、172中類、313小類;(2)關聯性高。海洋經濟不僅內部產業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關系,而且通過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游、海洋船舶等支柱產業牽動著國民經濟及地區經濟的發展走勢,特別是依托港口優勢發展起來的臨港工業區、保稅區、物流區等多種形式的開發區,已成為地區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3)綜合性強。各種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經濟活動都是圍繞著“海洋”而展開的,是依賴于海洋的經濟活動,海洋為海洋經濟活動提供著活動場所、資源依托、初級產品原料等功能。因此,海洋經濟不僅包括直接開發海洋資源的產業,還包括為海洋開發活動提品和相關服務的經濟活動,是一個多層次、復合型的綜合經濟體系。本文提出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即是以的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06)為基本依據,其中涉及的海洋經濟的內涵及外延皆參考該標準。
2建立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
編制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賦予國家海洋局新職責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對于科學全面地反映中國海洋經濟總體運行狀況,為海洋經濟管理及決策提供翔實的數據依據,實現國家對海洋經濟的宏觀指導與調控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利于全面地監測和評估海洋經濟運行狀況,更科學地分析和探索海洋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研究海洋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為全國海洋經濟調查、國家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系統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為國家制定海洋經濟發展戰略、規劃與決策判斷提供科學依據。二是有利于海洋經濟統計和調查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進一步規范海洋經濟統計指標的界定、統計口徑和數據來源渠道,解決海洋經濟統計與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標準、方法和范圍不一致的問題,提高海洋統計數據質量,為海洋經濟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3指標體系編制原則與設計思路
3.1編制原則
海洋經濟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系統,具有行業廣泛性、關聯性、綜合性等特性,為滿足海洋經濟管理與決策中對統計指標的需要,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編制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全面性。統計指標應科學、客觀地反映海洋經濟運行情況,系統而準確地把握海洋經濟活動特征和發展規律,為海洋經濟宏觀管理與決策提供決策支持。(2)代表性。統計指標選擇旨在全面反映經濟情況的同時,力求選取代表性指標突出反映海洋經濟統計與監測的重要方面和內容。(3)可操作性。統計指標要盡可能依托現有統計制度,突出指標體系的可獲性和可操作性。
3.2設計思路
1)按照與產業分類的對應關系,以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為參考依據,以海洋經濟活動和相關地域經濟活動為核心進行構建為進一步突出海洋經濟的特性,并便于與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對照使用,指標體系編制中參考了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中海洋產業分類框架,在海洋經濟基礎指標設置上以產業為主線選取代表性指標進行指標體系構建。同時,為了反映海洋經濟所依托的相關地域經濟活動(如臨海(港)經濟區、海島等),在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中設置了專題指標,來反映上述區域與海洋經濟密切的經濟活動。
2)根據海洋經濟統計指標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將海洋經濟統計指標劃分為基礎指標、專題指標和輔助指標三個類別面向社會各界對海洋統計的多元化需求,按照不同指標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將海洋經濟統計指標劃分為基礎指標、專題指標和輔助指標三個類別。其中,海洋經濟統計基礎指標重點面向海洋經濟統計與監測的業務化工作,是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核心部分;海洋經濟統計專題指標重點面向海洋經濟的專項調查工作,主要是反映與海洋經濟有關的典型區域發展情況,包括沿海地帶開發區、海島經濟兩類;海洋經濟統計輔助指標重點面向海洋經濟分析評估的業務需要,主要是反映與海洋經濟有關的地區社會經濟活動。三個類別指標體系面向海洋統計的不同對象,解決不同問題,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3)依據海洋經濟多行業門類的特性,按照“總分結合”的原則,將海洋經濟統計基礎指標劃分為通用指標和業務指標兩個類別由于海洋經濟涉及的行業門類繁多,盡管各產業在從業人員、財務狀況、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共性,但是由于各產業業務領域差異較大,因此難以采用統一的指標反映各海洋產業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指標體系設計中采取“總分結合”的原則,將指標劃分為反映各產業共性的通用指標和反映各產業個性的業務指標兩類。通用指標是指涉海企業和單位共同擁有的,可以便捷地從現行的定期報表中取得的指標,涉及財務經營狀況、固定資產投資、對外貿易、從業人員和勞動報酬、水和能源消費、用海狀況六類指標;業務指標是指各海洋產業的業務活動指標,主要是根據各海洋產業業務經營特性而設計的指標,按照各海洋產業業務特點分列其業務指標。
4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框架和指標設置
4.1指標體系基本框架
依據海洋經濟統計指標編制原則和設計思路,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分為基礎指標、專題指標和輔助指標三個部分,見圖2。
4.2海洋經濟統計基礎指標
海洋經濟統計基礎指標針對海洋經濟統計與監測的業務化工作,包括通用指標和業務指標兩類。其中,通用指標是指針對各類產業的普遍共性提取的各類涉海企業和單位共同擁有的指標,包括財務經營狀況、固定資產投資、對外貿易、從業人員和勞動報酬、水和能源消費、用海狀況6個類別32個指標;業務指標是指按照各海洋產業業務經營特性而設計的指標,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上搜救服務業、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文化產業、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管理21個類別164個指標。為盡可能滿足海洋經濟統計的各方需求,在具體指標篩選上力求突出行業代表性、公眾公認性、社會關注度、可獲可比性的原則,在多方意見征求的基礎上確定具體指標(見表1)。
4.3海洋經濟統計專題指標
海洋經濟統計專題指標針對海洋經濟的專項調查工作,主要是反映與海洋經濟有關的典型區域的發展情況,包括沿海地帶開發區、海島經濟兩類。其中,沿海城市開發區11個指標,海島經濟22個指標(見表2)。
4.4海洋經濟統計輔助指標
海洋經濟統計輔助指標主要是反映與海洋經濟有關的地區社會經濟活動共22個指標(見表3)。
5統計數據資料來源、缺口及改進建議
5.1統計數據的資料來源
鑒于當前海洋管理體制和組織架構,海洋經濟統計指標的數據來源包括涉海企事業、涉海部門、海洋管理部門、統計部門四個渠道,從數據來源性質來看,具有間接性、多源性、不穩定性、地區差異性四個特性。為保證海洋經濟統計指標的可操作性,并為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門等用戶提供統一規范的工作依據,在考慮現有數據來源渠道和相關統計制度的基礎上,梳理了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數據來源,參考數據來源如下:
(1)來源于統計部門的指標58個,主要是通過各級統計局現有的統計報表制度(如國民經濟核算、工業、能源等統計制度)和普查資料獲取相關資料或信息,涉及財務經營狀況、固定資產投資、從業人員及勞動報酬、沿海地帶開發區、海島經濟、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等方面內容;
(2)來源于海洋管理機構的指標78個,主要是通過各級海洋行政管理機構的常規統計和專項統計獲取相關資料或信息,涉及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技術服務業、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文化產業等產業以及海洋管理、海島經濟、用海狀況等方面內容;
(3)來源于涉海部門的指標78個,主要是通過各級涉海部門現有的統計報表制度獲取的資料或信息,如農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的統計制度和相關資料。其中:涉及漁業部門11個指標,旅游部門9個指標,交通部門25個指標,科技部門22個指標(與涉海企業交叉的指標有9個),教育部門6個指標,環保部門4個指標,海關部門1個指標。
(4)來源于涉海企業的指標69個,主要是通過各類涉海企業直接獲取相關資料或信息,涉及財務經營狀況、水和能源消費、科技活動等通用指標以及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業務指標。上述的指標數據來源主要是針對各產業的實際情況和行業管理情況提出的參考來源,這其中既包括統計基礎良好,具有比較完善的統計報表制度和數據資料,可以直接獲取基礎信息的指標;也包括需要建立新的統計制度和調查方法才能得到的數據指標,即統計資料的“缺口”。
5.2主要統計數據資料的缺口與原因
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資料缺口,主要是包括:一是面向企業的指標,如財務經營、從業人員及報酬等相關指標;二是新興產業的指標,如海洋文化產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技術服務業、涉海金融服務業等相關指標;三是與海洋經濟密切聯系的區域指標,如沿海地帶開發區、海島經濟等相關指標。上述指標存在資料“缺口”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方面:
(1)體制機制障礙束縛海洋經濟統計工作的深入開展。受限于現行的行業管理體制,海洋經濟統計很難掌握或共享“第一手”資料,各級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層層設限,數據同源和共享是當前海洋統計工作中面臨的較大問題。同時,隨著管理層、研究層和社會公眾對海洋經濟工作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現行的統計制度和數據基礎遠遠不能及時滿足社會各界對海洋經濟統計數據的需要。雖然,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由21個涉海部委組成的海洋經濟統計信息網,但是部分新興海洋產業(如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等)還尚未納入海洋經濟統計信息網范疇,統計渠道不穩定、不暢通也是當前海洋統計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2)海洋經濟尚未作為獨立經濟領域。現行各類行業統計中,皆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進行行業統計,尚未把海洋經濟作為單獨領域獨立出來,因此很難分離出“海洋”與“非海洋”的成分,特別是海洋服務業受中國服務業統計工作整體滯后、新型服務業態統計尚未規范有序等因素制約,海洋服務業統計問題更為突出。
(3)對行業協會統計重視程度不高。行業協會統計是政府統計的重要補充,利用行業協會的組織優勢,能有效與涉海企業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機制。目前,涉海行業協會尚未納入海洋經濟統計范疇,一方面缺乏政府統一的管理,另一方面行業協會自身對統計工作重視不夠,統計工作的規范性和連續性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5.3關于改進現行統計工作的相關建議
針對現行海洋經濟統計狀況,建議海洋經濟統計指標體系采取分步實施、分步建設的策略。近期目標是加強和規范海洋統計管理工作,不斷加強海洋產業統計方法的研究,特別是新興海洋產業調查方法研究。遠期目標是積極拓展海洋統計數據獲取渠道,逐步健全完善海洋統計制度。結合統計基礎和資料來源缺口問題,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逐步擴大海洋經濟統計信息網。應在目前海洋統計信息網基礎上,積極吸納涉海行業主管部門及大型企業的參與,通過海洋經濟統計信息網的平臺逐步建立起長期、互信的溝通與協作機制,不斷拓展海洋經濟統計數據獲取渠道,從而提高海洋經濟統計數據質量和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