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和方式

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和方式

時間:2023-07-10 17:34: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和方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和方式

第1篇

一、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概述

所謂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是指風險投資機構在其所投資的風險企業發展相對成熟之后,將所投的資金由股權形態轉化為資金形態即變現的機制和與其相關的配套制度安排。風險投資的順利退出,對補償風險資本承擔的風險、準確評價創業資產和風險投資活動的價值、吸引社會資本加入風險投資行列,具有重要意義。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很多,根據被投資企業經營狀況和外部金融環境的不同,退出途徑有以下幾種:

1、初始公開發行IPO。這是風險投資最佳退出途徑,是風險投資家追求的目標。當風險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選擇在證券市場上市,首次進入證券市場發行股票稱為IPO。實現IPO的前提條件是具有適合風險企業上市并且股權變現流通性很強的證券市場,美國最主要的風險投資上市渠道是NASDAQ,這是風險投資獲得回報最高的退出方式。需要指出是,我們說IPO是最佳的退出方式是就其投資收益率而言的,但事實上就數量而言,IPO并不是主要的風險投資退出方式,即便是在美國大約也只有10%至20%左右的風險企業能夠實現IPO,其他超過60%甚至更多的企業采取并購方式作為退出方式。

2、企業購并。風險投資公司將所持股份轉讓給其他投資者,如另外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或者一家大企業,或是風險企業被其他企業兼并掉。在這種情況下,風險企業一般達不到上市的要求,無法公開出售其股權。但如果企業具有獨特的技術和良好的前景,就會有另外的企業或投資者對它感興趣,把它接管下來。風險投資公司可以借機抽身,不但能收回全部投資,還能取得可觀的收益。另一種情形是風險企業在經營的某一方面陷入困境,被其他企業兼并或是接管,這時企業的價值往往被低估,風險投資公司能否收回投資已是未知,更不用說投資收益了。

3、破產清算。被投資的風險企業因經營不善等原因宣布破產清算是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企業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但高風險的特點決定了每一家風險投資公司都要面對完全失敗的投資項目,由此造成的損失只能由成功的投資項目來彌補。清算方式的退出是痛苦的,但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必須采取的斷然措施。當風險投資者意識到所投資企業已無發展前途或無法達到預期收益時,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果斷地抽身而退,將能收回的資金用于下一投資循環。因此,及時有效地清理失敗項目也是風險資本退出的重要方式。

二、風險投資在退出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發展的風險投資,至今尚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退出機制。歸納起來,當前發展風險投資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一)缺乏退出所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持。在我國,十年來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但遺留問題很多,很不成熟,風險投資要想通過主板上市途徑實現其退出,獲得收益尚有一定難度。首先,主板市場由于門檻過高,大多數中小型高科技企業被拒之門外,風險投資的退出行為受到限制。其次,雖然創業板市場上市要求比主板市場低,上市對象主要是新興高科技企業,是風險投資退出的理想場所,但我國創業板市場“千呼萬喚不出來”,為風險投資的退出造成困難。第三,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具備法律規范的私募市場、多種形式的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為眾多風險投資者和大量尚未達到創業板上市條件的、處于創業初期的中小企業提供了選擇的場所和退出渠道,而在我國,這種“便民超市型”資本市場還未提到議事日程。

(二)風險資本產權結構缺陷制約了退出機制的形成。在我國,風險資本要想從產權交易市場把風險投資收回且增值或由其他企業并購風險企業是相當困難的。其原因在于:首先,我國產權交易成本過高,使風險資本在投資不理想或失敗后退出較為困難,退出成本高,加大了投資的風險;其次,盡管產權交易形式開始趨于多樣化,但是非證券化的實物型產權交易仍占主導地位,產權市場并不允許進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第三,產權交易的監管滯后,阻礙著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使得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權交易困難重重;第四,產權交易一般都通過契約方式完成,過程漫長。風險資本通過產權交易成功退出的例子在我國尚不多見。

(三)缺乏熟悉風險資本運作的高素質風險投資人才。由于風險投資的退出涉及到公司戰略、經營管理、投資、財務金融及高科技等多方面綜合專業知識,并要在相關投融資過程中解決一系列實際操作問題,因而需要風險投資人才既具備專業素養,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在國內,這類高素質的風險投資人才少之又少,已經成立的風險投資企業的管理者大多是由政府部門行政任命的。再者,科研體制的改革才開始起步,高校和科技研究單位的大量人才用科研成果去努力謀求商業利益的動力機制尚未形成,因此,風險投資所需要的大量創業者群體還沒有出現。

(四)沒有制定科學的技術定級標準和方法。由于風險投資主要針對高科技產業,因此只有明確界定高科技產業或給企業予權威的技術定級,才能保證風險資本投放目標的準確性,增強投資者信心,有利于政府制定和執行相應的優惠政策,也增強證券市場服務于高科技產業的功能和效率。由于沒有科學、統一的技術定級的標準和方法,風險投資的高科技企業在其上市過程中對其上市主體資格的認定就有可能出現偏差,使其應享受的優惠政策因其主體資格的認定偏差而喪失,進而影響風險投資的有效退出。

(五)風險投資退出存在著法律障礙。主要是缺乏股份流通和轉讓方面的法律法規。由于風險資本進入和退出的核心是風險企業股權的交換,企業股份的制度安排和確立這種安排的法律地位則是實現股權交換不可缺少的基礎。我國現行《公司法》第149條明確規定:“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的股票,但為減少公司資本而注銷股份或者與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時除外”。很顯然,按照這項規定,風險投資人無法要求被投資企業回購其持有股份。由此可見,風險投資人在被投資企業無法公開上市而無法出清其持有股權時,難以收回投資。

三、建立健全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風險投資作為高回報、高風險、高投資的活動,需要可靠的投資退出機制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建立科學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就成為風險投資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對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分析研究將有助于更好地發展我國的風險投資業。

(一)建立我國二板股票市場。當前二板市場的組織有兩種形式可以選擇:一是以美國納斯達克為樣本,建立一個獨立于深滬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市場。另一種形式是在現有深滬兩個交易所的交易板面上單獨開辟一個高科技企業板塊,實行不同的上市和交易標準,統一監管。與獨立模式相比,采用非獨立的附屬于現有主板的模式更為可取,這樣可直接利用現有證券交易所的人力、設施、管理經驗、組織網絡和市場運作網絡,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額外支出,并可以使第二板市場的建設盡快規范并投入運作。

第2篇

關鍵詞:風險投資退出方式退出機制

1引言

風險投資一詞來源于英文VentureCapital,又稱創業投資、風險資本,是一種由專門的投資公司或專業投資人員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評估和嚴格篩選,把資金投向有潛在發展前景的新創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項目、產品,并以其長期積累的經驗、知識信息網絡輔助企業經營以獲取資本增值的投資行為。

風險投資本質上是一種追逐高利潤、高回報的金融資本。風險投資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獲取股息而長期持有風險企業股份的投資行為,而是通過退出投資賺取與之承擔的高風險相對應的高額利潤,這就要求風險投資家要在一定時間以一定的方式結束對風險企業的投資與管理,收回現金或有流動性的證券,從而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風險投資的循環方式是將回收的已經增值的資本再投入到新的風險企業中去,在不斷的投資—退出—再投資的過程中實現增值,不斷發展壯大,因此在投資的風險企業成功后將風險資本變現至關重要。

退出機制正是風險投資變現的機制,是風險資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為風險投資提供必要的流動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沒有退出機制,風險投資就難以發展;退出機制不健全,風險投資的發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們說退出策略是風險投資運作過程的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風險投資的成功與否體現在退出的成功與否。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是否有效,風險投資能否達到最終目的的關鍵所在,并且退出機制與風險投資可以相互促進,互相強化,退出機制對于風險投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風險投資幾種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與比較

從風險投資的發展歷程來看,目前,風險投資的變現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2.1公開上市

公開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簡稱“IPO”),是指將風險企業改組為上市公司,風險投資的股份通過資本市場第一次向公眾發行,從而實現投資回收和資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稱為第一板上市,是指風險投資公司協助創業企業在股票市場上掛牌上市,從而使資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稱為創業板市場,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的股票市場,其相對于主板市場而言,上市的條件比較寬松,企業進入的門檻較低,比較適合于新興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具有增長潛力的高科技企業。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設立了二板市場,如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加拿大溫哥華股票交易所的創業板市場、比利時的EASDAQ市場、英國的AIM市場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開始正式運作的香港創業板市場等。其中以美國的NASDAQ市場最為成功,約30%的美國風險投資都經由這一市場退出。風險投資企業發行股票上市,使得許許多多的風險投資家和創業家一夜暴富,成為億萬富翁。在二板市場最發達的美國,那斯納克(NASDAQ)市場使這種白手起家的創業神話一再上演:較早的有計算機硬軟件公司如蘋果公司、微軟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等,較近的有電子商務類公司如雅虎公司、亞馬遜公司等。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為風險投資家首選的資本退出方式。據美國風險投資業的統計,風險投資的各種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為:回購和并購為15%,而發行股票上市為30%~60%。

公開上市有其固有的優點,它不僅為風險投資者和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徑,而且還為風險企業籌集資金以增強其流動性開通了渠道。大多數的風險企業會選擇在企業發展成熟階段的后期上市。這個時期的風險企業正處于發展擴張的階段,如果僅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和風險資本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通過股票上市,風險企業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大量的資金。同時,也有利于分擔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提高風險企業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話說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經營透明度的不斷提高使得企業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價波動對公司的形象產生一定的影響;公開上市將耗費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財力,不適合規模較小的公司采用。同時,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需要承擔企業能否成功上市的風險。通常為了維護投資者的信心和維持市場的秩序,證券管理部門、證券市場都會規定創始人股權需按一定的條件并在一定的時限后才能出售,這就使得發起人的投資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風險投資的退出時間。高科技企業作為小盤股,流動性差,其未來股價的波動較大,創業投資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時變現,無疑增加了投資風險。

在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設完整的二板市場。雖然2004年5月,作為向創業板過渡的中國中小企業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沒有改變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現狀,目前看來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處于在實踐中摸索的階段。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合適的二板市場能夠讓風險企業上市融資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板市場,實現風險投資的退出。實際上,我國目前已有數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網易在NASDAQ市場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中國風險企業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2003年底,納斯達克(NASDAQ)的大門再次向中國企業敞開。2004年通過發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顯較2003年增多,中芯國際、盛大網絡、掌上靈通、51job等十幾個企業海外上市為其身后的創投機構實現獲利退出創造了條件。

2.2股份回購

如果風險企業在渡過了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已經成長為一個有發展潛力的中型企業后,仍然達不到公開上市的條件,它們一般會選擇股權回購的方式實現退出。

股份回購一般包括兩種回購方式:創業者回購風險投資者的股份和風險企業回購風險投資者的股份。前者是通過買股期權的形式來實現的,是在引入風險投資簽訂投資協議時,由創業家或風險企業給予風險投資家一項選擇權,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時間要求創業家或風險企業按照預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價格購買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則是通過賣股股權的形式來實現的,即是給予創業家或風險企業一項選擇權,讓其在今后某一時間以相同或類似的形式及股票價格購買風險投資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權回購時到底是采用買股期權或是賣股股權來進行,這主要看風險企業對風險投資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風險企業是一家受到許多風險投資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則可能會采用買股期權;如果是風險企業急需引入風險投資,則可能會采用賣股期權。絕大多數股權回購是采用賣股期權進行回購的。一般而言,在風險投資投入時投資雙方就已簽訂好關于股份回購的協議,包括回購條件、回購價格和回購時間等。

股份回購對于大多數風險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備用的退出方法。當風險企業不是很成功的時候,為了保證已投入資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種方式退出。由于企業回購對投資雙方來說都有一定的誘惑力,所以風險企業從風險投資家手中回購股權的方式發展得很快。在美國,從企業數目來看,風險企業回購已成為風險投資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徑之一。雖然我國目前以此種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從發展趨勢看,股份回購應該是未來我國風險投資基金退出的一種現實選擇。2.3兼并與收購

兼并與收購(MergeandAcquisition,M&A)是風險資本退出的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是風險投資商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通過并購的方式將自己在風險企業中的股份賣出,從而實現風險資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一家實力較強的公司與其他一家或幾家獨立的公司合并組成的新公司,而實力較強的公司占主導地位;收購則是指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購買目標公司的股份或者購買目標公司的產權從而達到控制目標公司的行為。風險企業被兼并收購通常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即一般收購和“二期收購”。一般收購,是指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將風險企業完全賣給另一家公司。這種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創業者不愿意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將完全喪失獨立性。不過,對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業來說,賣斷產權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萬元整體收購武漢順太有限公司,解決了武漢順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資金無法對其專利產品進行規模生產的難題。而“二期收購”則是指風險投資者將其所持有的股份賣給另一家風險公司,由其繼續對風險企業進行后續投資,創業者并不退出風險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在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中,一般收購約占23%,二期收購約占9%,兩項合計占31%,但收益率僅為IPO的1/5。

無論采用那種方式并購,時機選擇非常重要。時機選擇適宜,風險投資就能獲得較大的收益。一般風險企業應該選擇在企業未來投資收益的現值比企業的市場價值高時把公司出售。這時風險投資公司可以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

由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香港)編纂的《2003年中國風險投資行業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方式以股權轉讓為主。通過對風險投資退出項目的調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樣本公司中有38家風險投資機構的64個項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個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權轉讓方式退出的有51個項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項目相對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國風險投資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報告》表明,2004年中國風險投資延續了2003年以來的回暖趨勢,投資更為活躍,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香港)本次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有36份問卷提供了退出項目方式的信息,統計結果顯示,調查范圍的風險投資機構近3年共123個退出項目中,有49個項目以國內企業收購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項目比例的40%。由此可見,收購兼并依然是國內風險資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權并購在我國如此盛行,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兼并收購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資,使得風險投資者能夠快速、完全地從風險企業中退出,因此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業都能符合上市的條件,而且風險投資本身具有高風險性,這就使得一些風險投資者在權衡各種利弊得失后毅然選擇并購方式來實現其風險資本的退出。

2.4破產清算

破產清算是在風險投資不成功或風險企業成長緩慢、未來收益前景不佳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退出方式。雖然以清算方式退出一般會帶來部分損失,但也是明智之舉的,因為投在不良企業中的資金存在一定的機會成本,與其被套牢而不能發揮作用,倒不如及時收回資金投入到下一個更有希望的項目中去。據統計,美國由創業資本所支持的企業,有20%~30%完全失敗,約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創業企業可以獲得成功。當某一項目面臨失敗或缺少足夠的成長性時,風險投資家應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地抽出資金,轉向投入預期回報更高的標的之中,尋求更好的獲利機會。在很多時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雖是迫不得已,卻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選擇。

3結語

從上文對每種退出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種退出渠道都各有其優劣:發行股票上市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方式,風險企業被兼并收購是投資收回最迅速的方法,股份回購作為一種備用手段是風險投資能夠收回的一個基本保障,而破產清算則是及時減小并停止投資損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能絕對地去評判某種退出渠道的適合與不適合。作為風險投資公司,在決定退出投資時,應根據風險企業的自身特點和當時的外部環境,靈活地選擇退出方式。目前,在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活動還不是十分活躍,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不完善和不暢通已成為制約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的瓶頸。風險投資作為一個亞新生事物,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去發展去完善。同時,風險投資機構在考慮退出方案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結合中國的實際法律和監管環境,在專業機構的幫助下設計并執行相應的退出方案。

參考文獻

1邱艷.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5(7)

2劉曼紅.風險投資:創新與金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魏夢雪.風險投資退出方式的比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03)

4王琳琳.我國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的國際借鑒及其現實選擇[J]北方經貿,2006(01)

5吳唐青.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第3篇

一、風險投資基金的本質屬性

風險投資基金作為投資基金的范疇,具有投資基金的基本屬性,但作為特殊的投資基金來講,其突出的特征是投資運作的高風險性和高收益性。因為風險投資基金運作的具體形式是進行風險投資,而風險投資運行的期限長,它所投資的領域是處于創業時期的高科技企業即所謂的“風險企業”。這類企業是以創新技術為基礎、產品處于研究或試銷等前期市場開發階段、尚未成熟定型的企業,其風險性在于:一方面在企業無任何存量資產做保證的情況下,因創新技術的開發失敗便可能使前期投資血本無歸而承擔巨大的技術風險;另一方面創新產品能否有效占領市場、產品投放時機等因素又潛伏著投資的市場風險。風險投資所面臨的技術性和市場性的雙重風險,決定了風險投資企業成功率不會很高,因而風險頗大。因此,需要一種資金籌集機制,不僅能使企業所需資金得到滿足,而且還能夠使投資風險達到最大范圍的分散,這就需要借助投資基金的運作機制,通過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即可實現資金來源的分散化,又可以進行分散投資,以抵消單項投資承擔的高風險,從而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

二、風險投資基金的形成模式

在不同國家,風險投資基金的來源有很大區別。雖然都來自于政府部門、商業性金融機構、大公司企業、民間私人資本等,有的國家以政府及各種自助方式的資金為主,有的以商業性金融貸款或投資為主,還有的以民間私人資本為主。如美國風險投資基金占比例最大的是養老基金,其次是捐贈資金,而日本則是銀行資金構成風險投資基金主要部分,其次是證券公司的資金。

對于可能來自不同領域的風險資本來說,在發展風險投資時就必須根據本國企業發展模式和資本市場的狀況,對風險資本形成的模式進行可行性的研究和探討。從理論上來說,我國的政府投資、銀行貸款、大公司投資以及各類投資基金都是風險投資基金的來源渠道,但從實踐上來看,我國應選擇以公司企業投資、各類基金和民間資本為主體,以政府資金、金融機構資金為補充的風險投資基金形成模式。

(一)大企業風險投資

我國目前有許多企業集團,特別是有發展前途、又具有資金實力的上市公司,從證券市場上募集了大量的資金,并通過設立從事風險投資的子公司或聯合設立風險投資公司,形成了針對風險投資的風險投資基金,為集團公司或為本公司孵化新技術和新產品,發展高新技術創造了條件。如上海“第一百貨”與清華大學創建的“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青旅”參股設立的“北京科技風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機場”等公司聯合設立的“深圳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等風險投資公司的建立,必將形成非常可觀的風險資本,使之成為我國風險投資資金的又一主要來源渠道。風險投資公司投資于風險企業,不僅為風險投資的發展開創了新的資金來源渠道,也必將使公司以風險投資方式尋找企業資本轉化為創業資產的途徑,而且會使一些中小型的高科技企業得到充分的資金來源。

(二)民間資本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民收入分配上更多地向居民個人傾斜,突出表現在:一是國民總儲蓄中居民儲蓄的份額持續上升。從1996年到1998年,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占總存款的比例均超過56%.二是在儲蓄存款利率持續下調的情況下居民儲蓄存款持續上升。銀行儲蓄利率下調以來,已8次降息,截止目前(2002年3月)年息已降至1.98%,并且從1999年1月開始對利息征收20%的所得稅。無論是利率下降幅度之大,還是持續時間之長,在世界上都不多見。但儲蓄存款不但不降,反而繼續增長,目前儲蓄存款總額已超過7萬億元。這雖然與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支出預期增加等因素不無直接關系,但也說明中國的金融體系還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工具供居民選擇。隨著居民個人資產的增加和投資意識的增強,居民的投資需求會越來越大,他們將成為風險投資基金的最大的潛在資金供給者,特別是高收入階層或中產階層將是主要的資金供給者。

(三)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

從美國,德國風險投資基金構成上來看,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占很大的比例,與這些基金管理人基金運用資金密切相關。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社會資金會急劇向保險業集中,目前每年增加的報費收入都在100億元以上。雖然目前規定保險基金只能用于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金融債券,但在加入WTO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后,保險基金將開辟新的投資渠道,不僅可以進入證券市場,產業投資基金也是一個重要投資領域。另外,隨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基金將會逐步完善和發展,其結余的數額將越來越大。這部分基金增值保值的本質屬性要求其在運行中尋求多元化投資,風險投資基金較長的投資期限、較高的投資收益對發展社會保障基金特別是養老保險基金最為合適。總之,保險基金和保障基金的投資范圍目前還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兩基金必將成為風險投資基金的一個重要來源渠道。

(四)政府投資

我國目前政府投資的重點和財政收入狀況使政府機構不具備大規模投資的實力。同時前幾年地方政府和政府科技部門出資,或具有政府機構色彩的國有企業出資形成的風險投資資金,因受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制約,其實踐結果并沒有為我國發展風險投資積累更多更好的實踐經驗,由此決定了我國政府以及政府機構不可能成為風險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渠道。但政府投資具有鼓勵和倡導風險投資的作用,國家財政部門和地方政府應按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進行風險投資,作為風險投資基金的補充,投向一般風險投資不愿意涉足的風險更大的投資領域,以帶動社會公眾的投資。

(五)金融機構的政策性貸款

我國金融業所實行的是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而風險投資業務主要是證券業和信托業的業務領域。這種狀況和現行法律不利于商業銀行對風險投資業務的發展;即使銀行可以發放風險投資貸款也要受到各種限制。因此,商業銀行貸款也不能成為風險投資基金的來源渠道。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小企業投資公司”、“企業發展公司”和日本等國家的“中小企業信貸銀行”的做法,建立專門為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建立長期風險投資貸款的政策性銀行,以作為我國政府投資于風險投資領域的又一個資金來源渠道。

(六)證券公司的風險投資

我國證券公司雖然僅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目前已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和直接融資的橋梁,同時還將成為風險投資的先行者。證券公司在承擔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改造,輔導,保薦企業上市工作的同時,通過以發起人的身份設立公司、直接融通資金、直接購買證券、承銷證券等方式投資于中小型企業,可以成為風險資本的一個重要來源。

三、我國風險投資基金的退出模式

由于風險投資基金的屬性是以承擔當前巨大風險代價獲取未來高額收益,而不是為長期控制企業為最終目標,故企業成熟階段的穩定營業利潤收益對其不具有誘惑力,風險企業一旦進入成熟期就會尋求退出途徑。因此,發展風險投資基金的國家都有了適合本國資本市場的風險資本退出模式。從國際情況看,目前成功的風險投資基金退出模式主要有上市交易、柜臺轉讓、股份贖回、破產清算四種模式。

(一)上市交易

上市交易將是我國風險資本退出的主導模式。上市交易是以公開競價的方式形成轉讓價格,可以使投資價值通過市場完全由供求關系來決定,使之達到最合理狀態,這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并深受歡迎的資本退出模式。為此,各發展風險投資的國家都在主板市場的基礎上開辟了二板市場,讓那些資本規模、經濟實力、盈利能力、經營期限等達不到主板市場上市標準的風險企業在二板市場上市交易,從而實現通過上市交易的方式達到資本退出的目的。從我國目前狀況來看,通過上市交易退出風險資本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建立中國的二板市場,二是在海外二板市場上市。國際上成功的二板市場特別是香港創業板市場運行以來,所取得的成功已成為內地二板市場設立的動力,特別是設立于1999年底的香港創業板市場已成為內地有潛質的高科技企業上市的重要場所。目前已有“青島環宇”和“復旦微電子”等高科技企業在該市場成功上市,這樣,香港創業板市場將成為內地風險資本退出的重要渠道。同時,內地企業也可以到美國NASDAQ、新加坡市場等上市交易,并已有“新浪”、“搜狐”、“網易”等網絡公司在NASDAQ上市,為我國風險企業海外二板市場上市開創了先河。可以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高科技風險企業到海外市場上市。盡管上市交易可使投資收益最大化,但上市費用和交易成本以及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等,也會為采取該種方式造成障礙,因此要運用上市交易必須使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取得共識。

(二)柜臺轉讓

柜臺轉讓也將是我國風險資本退出的主要模式。我國主板市場中非上市交易的國有股、法人股等均采取柜臺轉讓的方式進行轉讓,風險投資基金退出可以借鑒這一方式。沒有達到二板市場上市標準的風險企業,或雖符合上市條件但為繼續掌握風險企業控制權、避免股權分散等原因不能或不愿意上市交易的風險企業,風險投資家可以在場外市場尋找買主,并以協商定價的方式轉讓股份,退出投資。盡管柜臺協議轉讓的價格因通過議價方式形成,收益率要遠遠低于上市交易的收益率,但對風險投資家來說可以在風險資本運行的任何一個階段,將自己擁有的某一項目的股份隨時變現,調整投資組合和修正投資策略,而且可以在短期內一次性收回全部投資。正因為這種模式可給風險投資家以最大的靈活性來撤出投資,所以為保證資金盈利與資本循環,在我國二板市場未正式開放之前,乃至二板市場開業后都應作為風險投資基金退出的重要途徑。

(三)股份贖回

如果風險企業家為保證完全擁有企業控制權而保持企業的獨立性,那么在擁有或可籌集大量資金的情況下,風險企業家可以通過贖回風險投資家的股份來達到目的,這時風險資本的退出只能被動采取股份贖回的方式。對風險投資家來說,股份贖回只是一種備用的退出方式,因為股份是否能贖回不取決于風險投資家而主要取決于風險企業家。股份贖回可以由企業創辦者購回,也可以由企業員工持股基金會買斷股權。對高風險的企業來說,采取股份贖回給企業員工更具有現實意義,與企業實行的員工持股或股票期權制不謀而合,既可以給風險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控制自己公司的機會,又可以充分調動管理者和員工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責任心和進取心。因此,股份贖回不失為我國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

(四)破產和解散

風險資本的高風險性決定了風險企業破產的可能性,從事風險投資的結果,總會有一批風險企業以破產或解散而告終。如果風險企業經營不成功,投資家確認企業已失去了發展的可能或成長緩慢,不能給予預期的高回報,就不應再進行追加投資,而應宣布企業破產或解散,對企業資產進行清理并將收回的資金投資于其他項目。因此,風險資本退出模式中也就必然包括破產和清算這種誰都不愿意接受的方式,它是投資失敗后資本退出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車綱。完善資本市場,發展風險投資[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1999(4)。

[2]王海東。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風險投資體制[J].遼寧財專學報,2000(3)。

第4篇

2、籌建階段(創立期)

在創立期產品創意的商品化已獲得成功,這時企業需要大量資金用于購買生產設備,建立營銷網絡和進行后續研發,在這一階段,由于沒有經營記錄,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信貸支持,而風險資本恰恰在這一階段開始介入。

3、擴展階段(擴充期)

擴充期企業創益產品已開始為市場認同并有經營業績,但為了進一步開發產品,提高產量和銷量,資金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資金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但是企業還達不到上市標準,金融資本因企業自身信用尚難取得。因此,能滿足企業資金需要只有風險資本。

4、成熟階段(成熟期)

在正常情況下,這是企業上市(IPO)前的最后一個階段。這時風險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引進資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為公開上市作準備。因此,投資于企業成熟期的風險資本被稱為戰略投資。戰略投資風險較低,目前大多數投資公司都熱衷對此階段的投資。

二、風險企業資金的來源

風險企業的融資渠道

風險資本是風險企業最主要的—個資金來源。能提供風險資本的機構很多,包括政府風險基金、風險投資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一些個人投資者。

啟動資金

有資料表明,早期或擴張期公司所需資金一半以上都是由公司創建人以其自有資金和其他個人投資形式提供的。這部分資金通過風險企業的營運獲取收益便使企業度過最初的原始積累階段。

私募

由投資銀行或投資機構向其投資人發行認購書來為風險企業籌集股權資本。

首次發行募集(IPO)

對風險企業而言,上市募集提高了風險企業的知名度和融資實力,能夠向企業提供電子商務資料庫0!!(7#%34:0(7)/足夠的資本并且具有流動性高的特點。缺點是交易費用高。

2、國內風險資本主要的資金來源

(1)政府財政資金

融資擔保資金

目前北京已設立了類似的政府擔保資金,如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融資擔保資金,首期啟動資金5000萬元,全部由北京市財政撥人。

政府直接投資資金

國內近年設立的風險投資公司中,政府財政資金也是風險資本的主要來源之一。

例如利用科技部門的財政撥款和信貸額度,按星級制參與風險投資機構的設立,幫助建立多樣化的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其次,各級政府每年應逐步增加高新技術發展專項資金,并以部分撥款,部分無息或低息貸款的形式專項用于高新技術開發。再次,提供與風險投資相匹配的無息或低息優惠貸款,或設立擔保公司、擔保基金為給風險企業貸款的金融機構提供擔保,信用擔保公司或擔保基金也可以要求被擔保人為其提供反擔保等,引入風險融資。此外,政府財政對風險投資的支持還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來實現。

(2)機構投資者資金

目前我國風險投資主要的機構投資者可以是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各種社會保障基金和信托、財務公司等。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法對商業銀行從事投資有著嚴格的限制,只允許其從事政府指定的投資項目,如從事國債投資等。因此,商業銀行直接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存在法律障礙,只能采取間接的方式,如通過銀行信貸方式(有政府部門提供的風險投資擔保)提供風險資本。

保險公司

目前保險法對保險資金的資金運作僅限于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買賣金融債券、買賣保監會指定的中央企業債券、通過證券投資基金進行股票市場以及國務院指定的其他資金運作方式。故保險資金要直接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尚不現實,只能采取一些間接方式如通過投資基金的形式進入風險投資領域。

證券公司(投資銀行)

證券公司(綜合類證券公司)的營業范圍中包括項目融資、資本運作、成立投資公司經營基金等業務,在現實情況下,證券公司應該是提供風險資本的一個主要來源。

信托投資公司

隨著證券與信托業分業經營的施行,我國信托投資公司將專門從事信托業務,具體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貸款、信托投資等信托業務,風險投資應該成為信托資金的一個重要運用方式。財務公司財務公司作為集團企業的金融窗口,可以為其成員的風險企業提供投、融資的資金支持。(3)個人投資者我國居民儲蓄水平一直很高,但由于資本市場融資工具單一,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一直不很暢通,而風險投資則便是轉化途徑之一。但近期內仍有待于各項配套金融措施的完善,如成立面向社會公眾發行股份的風險投資基金等。

(4)產業資本

這是目前除政府財政資金外最為現實可行的風險資本來源,國內近年來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中,產業資本也是主要的資金來源。如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清華同方、首鋼總公司等公司注入產業資本成立的。

(5)外國風險資本

這是我國目前最令人關注的風險資金來源,由于外國風險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其直接目的是希望在日后到海外以IPO的方式收回投資,故受到各方面的注視。但該類風險資本往往對項目要求非常嚴格,非常謹慎,一般只有極少數風險投資項目才能獲得他們的關注。

三、獲得風險投資的條件

評價風險企業是否滿足風險投資標準的過程既是了解風險投資人投資標準的過程,也是從融資角度對風險企業進行盡職調查的過程。風險企業要想從風險投資機構那兒獲得投資,必須使自已達到風險投資機構的對投資項目的要求和標準。

風險投資機構對投資項目的評價選擇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對投資項目進行篩選,其次是對篩選出來的投資項目進行盡職調查,以進行投資項目決策。

1、風險投資機構對投資項目的迷選

風險投資公司在投資項目的遴選過程中,主要側重以下方面:

投資產業

風險資本一般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投資重點。從總量上看,高新技術所涉及的產業領域一般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技術產業。但是,仍然會有一些風險投資公司向其他行業中的高科技領域進行投資。

投資項目發展階段

一個企業的成長通常分為醞釀期(有的也稱為“種子期”)、創業期、擴張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不同發展階段對風險資金的需求、未來的收益和風險都不一樣,不同風險投資機構會結合自身的特點而選擇相應發電子商務資料庫/(*:,16$+;9:,:*展階段的風險企業進行投資。在本世紀80年代以前,風險資本大都投向創業期及其以前階段,但近年來風險投資有專注于投資風險企業后期發展階段的趨勢。

投資規模

不同的風險投資機構對投資規模的要求有所不同,通常他們會根據其風險投資基金的規模來確定一個自己認為較為理想投資額。

區位特點

被投資企業的地理位置和人才、信息條件構成了其自身的區位特點。通常認為,人才集中、配套工業齊備、地處信息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被投資企業具有最佳的風險投資環境。

管理團隊

風險企業的人才技術條件、以及產品研發出來適應市場的時間和效益顯現的節奏。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規劃和中心,都是風險投資機構考量的要素。

2、投資決策

風險投資項目在通過初步篩選后,風險投資者即開始對篩選出來的項目開展調查,包括投資前對風險企業現狀、成功前景及其管理層所作出的獨立的調查。

調查的內容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風險資本家對風險投資項目的最終決策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效果

風險投資人所希望達到的投資效果概括起來有兩個:一是3-5年能收回投資;二是3-5年內能實現5-7倍的收益。

行業

最吸引投資人的是增長快速而且有著超額利潤的朝陽行業。

對管理的要求

良好的管理素質是風險投資人關注要方面之一。

其他標準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的投資標準外,風險投資人可能還要對下面的問題作出判斷: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優勢?維持這種優勢所需的投資?企業的市場定位是否恰當?市場競爭的程度?現有的銷售渠道是否強大并得以保持?與同類企業相比,風險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再投資率和資本密集程度?風險企業的評估價值和價格是多少?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是否滿意?

四、國內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

風險投資過程的最后階段是投資退出,退出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收回原始投資;二是實現投資收益。

1、退出途徑

風險投資通常有三種最基本的退出方式: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public0ffering縮寫為IPO)、收購和兼并(Mergersandacquisitions簡寫為M&A)和執行償付協議(Liquidityagreement)。(1)首次公開發行(IPO)公開上市往往是一種被優先考慮的退出方式,采取這種退出方式對風險投資人和被投資企業來講都最為有利可圖,但持有期最長,受監管多。(2)收購和兼并(MA)收購與兼并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退出方式,但與公開上市不同,被投資企業的管理層一般不太歡迎這種退出方式,因為這樣做意味著企業被大公司收購而失去其獨立性。

(3)執行償付協議

償付協議是一種用以幫助投資人把他對風險企業的投資變現的一項合約保證。償付協議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回購條款

按照該條款風險投資人可以強迫被投資企業按議定的價格回購投資者手中的股份。

買賣契約

風險投資人可以強迫被投資企業管理層或者回購投資人股份或者將其股份賣給投資人。執行該條款會使風險投資人變現投資變得容易一些。

2、國內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及解決途徑

(1)目前國內風險投資退出問題現狀

目前國內風險投資的最大難題在于“出口”問題。在風險投資的三種退出方式中,國內只有股權轉讓一種可以操作。而且在國內的股權轉讓中,由于法人股不能流通,因此只能采取場外轉讓的方式,風險投資人的資本利得會大大減少。其它兩種方式中,償付協議由于股份回購受限而無法操作,公開上市也因國內主板市場上電子商務資料庫4;0+("/4;#7/3!$市標準過高,二板市場尚未建立,境外上市限制較嚴而難以實現。

因此,要大力發展國內風險投資業,政府必須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取消股份回購的限制;二是解決法人股流通問題;三是設立二板市場。以上三項措施的實施需要制訂完備的退出機制和與此配套的法律環境。

3、間接實現公開上市([PO)的途徑

(1)海外上市

主要是在美國NASDAQ、香港創業板市場上市,但由于海外上市要求苛刻,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內風險企業數量僅限于為數不多的幾家大的風險企業。

(2)國內間接上市: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間接實現公開上市的目的。

借殼上市

即由上市公司(主要是某些業績比較差的上市公司)與風險企業進行資本置換或并購上市公司資產方式,從而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

被上市公司收購

第5篇

關鍵詞:風險投資退出方式退出機制

1引言

風險投資一詞來源于英文VentureCapital,又稱創業投資、風險資本,是一種由專門的投資公司或專業投資人員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評估和嚴格篩選,把資金投向有潛在發展前景的新創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項目、產品,并以其長期積累的經驗、知識信息網絡輔助企業經營以獲取資本增值的投資行為。

風險投資本質上是一種追逐高利潤、高回報的金融資本。風險投資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獲取股息而長期持有風險企業股份的投資行為,而是通過退出投資賺取與之承擔的高風險相對應的高額利潤,這就要求風險投資家要在一定時間以一定的方式結束對風險企業的投資與管理,收回現金或有流動性的證券,從而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風險投資的循環方式是將回收的已經增值的資本再投入到新的風險企業中去,在不斷的投資—退出—再投資的過程中實現增值,不斷發展壯大,因此在投資的風險企業成功后將風險資本變現至關重要。

退出機制正是風險投資變現的機制,是風險資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為風險投資提供必要的流動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沒有退出機制,風險投資就難以發展;退出機制不健全,風險投資的發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們說退出策略是風險投資運作過程的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風險投資的成功與否體現在退出的成功與否。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是否有效,風險投資能否達到最終目的的關鍵所在,并且退出機制與風險投資可以相互促進,互相強化,退出機制對于風險投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風險投資幾種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與比較

從風險投資的發展歷程來看,目前,風險投資的變現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2.1公開上市

公開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簡稱“IPO”),是指將風險企業改組為上市公司,風險投資的股份通過資本市場第一次向公眾發行,從而實現投資回收和資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稱為第一板上市,是指風險投資公司協助創業企業在股票市場上掛牌上市,從而使資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稱為創業板市場,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的股票市場,其相對于主板市場而言,上市的條件比較寬松,企業進入的門檻較低,比較適合于新興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具有增長潛力的高科技企業。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設立了二板市場,如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加拿大溫哥華股票交易所的創業板市場、比利時的EASDAQ市場、英國的AIM市場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開始正式運作的香港創業板市場等。其中以美國的NASDAQ市場最為成功,約30%的美國風險投資都經由這一市場退出。風險投資企業發行股票上市,使得許許多多的風險投資家和創業家一夜暴富,成為億萬富翁。在二板市場最發達的美國,那斯納克(NASDAQ)市場使這種白手起家的創業神話一再上演:較早的有計算機硬軟件公司如蘋果公司、微軟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等,較近的有電子商務類公司如雅虎公司、亞馬遜公司等。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為風險投資家首選的資本退出方式。據美國風險投資業的統計,風險投資的各種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為:回購和并購為15%,而發行股票上市為30%~60%。

公開上市有其固有的優點,它不僅為風險投資者和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徑,而且還為風險企業籌集資金以增強其流動性開通了渠道。大多數的風險企業會選擇在企業發展成熟階段的后期上市。這個時期的風險企業正處于發展擴張的階段,如果僅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和風險資本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通過股票上市,風險企業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大量的資金。同時,也有利于分擔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提高風險企業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話說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經營透明度的不斷提高使得企業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價波動對公司的形象產生一定的影響;公開上市將耗費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財力,不適合規模較小的公司采用。同時,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需要承擔企業能否成功上市的風險。通常為了維護投資者的信心和維持市場的秩序,證券管理部門、證券市場都會規定創始人股權需按一定的條件并在一定的時限后才能出售,這就使得發起人的投資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風險投資的退出時間。高科技企業作為小盤股,流動性差,其未來股價的波動較大,創業投資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時變現,無疑增加了投資風險。

在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設完整的二板市場。雖然2004年5月,作為向創業板過渡的中國中小企業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沒有改變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現狀,目前看來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處于在實踐中摸索的階段。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合適的二板市場能夠讓風險企業上市融資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板市場,實現風險投資的退出。實際上,我國目前已有數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網易在NASDAQ市場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中國風險企業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2003年底,納斯達克(NASDAQ)的大門再次向中國企業敞開。2004年通過發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顯較2003年增多,中芯國際、盛大網絡、掌上靈通、51job等十幾個企業海外上市為其身后的創投機構實現獲利退出創造了條件。

2.2股份回購

如果風險企業在渡過了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已經成長為一個有發展潛力的中型企業后,仍然達不到公開上市的條件,它們一般會選擇股權回購的方式實現退出。

股份回購一般包括兩種回購方式:創業者回購風險投資者的股份和風險企業回購風險投資者的股份。前者是通過買股期權的形式來實現的,是在引入風險投資簽訂投資協議時,由創業家或風險企業給予風險投資家一項選擇權,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時間要求創業家或風險企業按照預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價格購買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則是通過賣股股權的形式來實現的,即是給予創業家或風險企業一項選擇權,讓其在今后某一時間以相同或類似的形式及股票價格購買風險投資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權回購時到底是采用買股期權或是賣股股權來進行,這主要看風險企業對風險投資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風險企業是一家受到許多風險投資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則可能會采用買股期權;如果是風險企業急需引入風險投資,則可能會采用賣股期權。絕大多數股權回購是采用賣股期權進行回購的。一般而言,在風險投資投入時投資雙方就已簽訂好關于股份回購的協議,包括回購條件、回購價格和回購時間等。

股份回購對于大多數風險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備用的退出方法。當風險企業不是很成功的時候,為了保證已投入資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種方式退出。由于企業回購對投資雙方來說都有一定的誘惑力,所以風險企業從風險投資家手中回購股權的方式發展得很快。在美國,從企業數目來看,風險企業回購已成為風險投資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徑之一。雖然我國目前以此種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從發展趨勢看,股份回購應該是未來我國風險投資基金退出的一種現實選擇。

2.3兼并與收購

兼并與收購(MergeandAcquisition,M&A)是風險資本退出的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是風險投資商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通過并購的方式將自己在風險企業中的股份賣出,從而實現風險資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一家實力較強的公司與其他一家或幾家獨立的公司合并組成的新公司,而實力較強的公司占主導地位;收購則是指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購買目標公司的股份或者購買目標公司的產權從而達到控制目標公司的行為。風險企業被兼并收購通常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即一般收購和“二期收購”。一般收購,是指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將風險企業完全賣給另一家公司。這種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創業者不愿意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將完全喪失獨立性。不過,對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業來說,賣斷產權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萬元整體收購武漢順太有限公司,解決了武漢順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資金無法對其專利產品進行規模生產的難題。而“二期收購”則是指風險投資者將其所持有的股份賣給另一家風險公司,由其繼續對風險企業進行后續投資,創業者并不退出風險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在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中,一般收購約占23%,二期收購約占9%,兩項合計占31%,但收益率僅為IPO的1/5。

無論采用那種方式并購,時機選擇非常重要。時機選擇適宜,風險投資就能獲得較大的收益。一般風險企業應該選擇在企業未來投資收益的現值比企業的市場價值高時把公司出售。這時風險投資公司可以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

由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香港)編纂的《2003年中國風險投資行業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方式以股權轉讓為主。通過對風險投資退出項目的調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樣本公司中有38家風險投資機構的64個項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個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權轉讓方式退出的有51個項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項目相對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國風險投資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報告》表明,2004年中國風險投資延續了2003年以來的回暖趨勢,投資更為活躍,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香港)本次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有36份問卷提供了退出項目方式的信息,統計結果顯示,調查范圍的風險投資機構近3年共123個退出項目中,有49個項目以國內企業收購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項目比例的40%。由此可見,收購兼并依然是國內風險資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權并購在我國如此盛行,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兼并收購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資,使得風險投資者能夠快速、完全地從風險企業中退出,因此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業都能符合上市的條件,而且風險投資本身具有高風險性,這就使得一些風險投資者在權衡各種利弊得失后毅然選擇并購方式來實現其風險資本的退出。

2.4破產清算

破產清算是在風險投資不成功或風險企業成長緩慢、未來收益前景不佳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退出方式。雖然以清算方式退出一般會帶來部分損失,但也是明智之舉的,因為投在不良企業中的資金存在一定的機會成本,與其被套牢而不能發揮作用,倒不如及時收回資金投入到下一個更有希望的項目中去。據統計,美國由創業資本所支持的企業,有20%~30%完全失敗,約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創業企業可以獲得成功。當某一項目面臨失敗或缺少足夠的成長性時,風險投資家應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地抽出資金,轉向投入預期回報更高的標的之中,尋求更好的獲利機會。在很多時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雖是迫不得已,卻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選擇。

3結語

第6篇

風險投資(Venturecapital),又稱創業投資、風險資本,是一種由專門的投資公司或專業投資人員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評估和嚴格的篩選,把資金投向有潛在發展前景的創新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項目、產品,并以其長期積累的經驗、知識信息往來輔導企業經營以獲取資本增值的投資行為。

風險投資本質是一種追逐高利潤、高回報的金融資本。風險投資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獲取股息而長期持有風險企業股份的投資行為,而是通過退出投資賺取與之承擔的高風險相對應的高額利潤。風險投資家對風險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管理與培育之后,選擇一種合適的退出方式實現投資收益,并將投資再投入到下一個風險企業中去,在不斷的“投資—退出—再投資”的過程中實現資本的持續增值。因此在投資的風險企業成功后將風險資本變現至關重要。所以風險企業需要選擇一定的方式通過資本市場將風險資本撤出,以求實現資本增值或者降低損失,為介入下一個項目做準備。

我國的風險投資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被稱為創業投資。1985年1月11日,我國第一家專營新技術風險投資的全國性金融企業——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在北京成立。經過近10年的發展,到90年代中期步入迅速發展階段。這期間涌現了大批的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管理公司,參與投資了大量的高新技術項目和高新技術企業。到2002年,我國風險投資的資金總量創造了歷史新高。但到了2003年風險資金的總量不但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下滑趨勢。

到20世紀90年代,風險投資在我國經過10余年的發展,許多風險資本到了從風險企業退出實現收益的階段,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不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不健全,使得這些早期投入雖已到了收獲季節的資金無法及時變現,風險投資公司難以融到新的資金進行新的投資,追求的高風險高收益無法實現,造成許多風險投資公司無力進行風險投資,也不愿再進行風險投資。我國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已成為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的瓶頸。

二、風險投資常見的幾種退出渠道

從風險投資的發展歷程來看,目前,風險投資的變現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公開上市

公開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簡稱IPO),是指風險投資的股份通過資本市場第一次向公眾發行,從而實現投資回收和資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為主板市場和二板市場。主板上市又稱為第一板上市,是指風險投資公司協創業企業在股票市場上掛牌上市,從而使資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稱為創業板市場,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的股票市場,其相對于主板市場而言,上市的條件比較寬松,企業進入門檻較低,比較適合于新興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具有增長潛力的高科技企業。

公開上市是金融市場對企業經營業績的一種確認,這種方式不但保持了企業的獨立性,而且有助于企業提高聲譽、樹立形象,并能為企業后續發展提供順暢的融資渠道。

2.兼并與收購(M&A,MergerAndAcquisition)

兼并與收購是風險資本退出的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是投資商通過并購的方式將自己在風險企業中的股份賣出,從而實現風險資本的退出。兼并是只有一家實力較強的公司與其它幾家獨立的公司合并組成的新公司,而實現較強的公司占主導地位;收購則是指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購買目標公司的股份或者購買目標公司的產權從而達到控制目標公司的行為。

風險企業被兼并收購通常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即一般收購和二期收購。一般收購,是指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將風險企業完全賣給另一家公司。這種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創業者不愿意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將完全喪失獨立性。而二期收購則是指風險投資者將其所持有的股份賣給另一家公司,由其繼續對風險企業進行后續投資,創業者并不退出風險企業。

3.管理層收購(MBOManagementBuy—outs)

管理層收購是在風險投資退出時,風險企業的管理層為了不使股份被其他公司擁有,采取主動回購風險投資家手中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公司管理層可以以個人資信做擔保,或以即將收購的公司資產做擔保,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資金,將股份買回,風險投資家成功退出。在風險投資的導入期和成長期,風險投資所占風險企業的股份額不是太大,比較適合采用這種途徑退出。管理層收購,雖然使風險企業保持相對獨立性,管理層仍持有對風險企業的控制權,避免因風險資本的退出給運營造成的震動,但是,其最終的實現,取決于管理層的收購意愿和實力。

4.清算(Write—off)

清算退出是在風險投資不成功或風險企業成長緩慢、未來收益前景不佳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退出方式。對于風險資本家來說,一旦所投資的風險企業經營失敗,就不得不采用此種方式退出。因為投資在不良企業中的資金存在一定的機會成本,與其被套牢而不能發揮作用,倒不如及時收回資金投入到下一個更有希望的項目中去。因此,清算退出雖然是迫不得已,但卻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選擇。清算有三種方式:解散清算、自然清算和破產清算。

三、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渠道分析

1.IP0方式退出困難

在常見的退出方式中,公開上市通常認為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據美國風險投資業的統計,風險投資的各種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為:并購為15%,而發行股票上市為30%~60%。公開上市不僅為投資人和創業人帶來豐厚的回報,而且為風險企業的后續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如果條件許可大部分風險投資者都會選擇上市退出。但上市退出必須有完善發達的資本市場做支撐,尤其是要具備面向中小高科技企業全面開放的二板市場,如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加拿大溫哥華股票交易所的創業板市場、比利時的EASDAQ市場、英國的AIM市場,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開始正式運作的香港創業板市場等。其中以美國的NASDAQ市場最為成功,約30%的美國風險投資都經由這一市場退出。較早的計算機硬件公司如蘋果公司、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等,較近的有電子商務公司如雅虎公司、亞馬遜公司等。這些成功典范使得股份上市成為風險投資家首選的資本退出方式。

我國在2004年5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開通了中小企業板,但其上市標準和準入條件與主板市場一樣,還未真正成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二板市場,因此很難為處于高速成長期的中小風險企業提供進入證券市場進行交易的機會。所以在我國風險企業的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都很難達到上市要求的情況下,風險投資選擇公開上市退出是不現實的,也是難以實現的。

2.風險資本股權轉讓退出受到限制

股權轉讓依賴于成熟的產權交易市場、發達的資本市場,我國產權交易市場、資本市場的不發達已經成為風險資本股權轉讓退出的重要障礙,導致企業并購形式單一,加大了企業并購的難度和風險。同時由于企業被并購后影響其已有的地位和聲譽,可能會反對并購。

3.管理層收購是目標公司管理層利用借貸所融資本購買本公司的股份,從而改變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或控制權結構,進而通過重組目標公司,實現預期收益的一種并購行為。它對明晰企業產權制度、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公司激勵機制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運作中也暴露出許多與原始設想相背離的情況,如企業管理層利用職務之便進行暗箱操作侵占國家資產問題、內部人控制問題、MBO后企業的后續發展問題等,都使人們對管理層收購在我國的實踐提出質疑。

4.清算退出比例偏低

清算作為風險投資止損的一種有效手段,風險投資者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應摒棄我國長期以來人們只賞識成功而唾棄失敗的思想,勇于面對失敗,重視機會成本,在風險投資達不到預期目的時應及時止損,將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種退出渠道都各有其優缺點。因此,不能絕對地去評判某種退出渠道的適合與不適合。作為風險投資公司,在決定退出投資時,應根據風險企業的自身特點和當時的外部環境,靈活地選擇方式。

目前,在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活動還十分活躍,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不完善和不暢通已成為制約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的瓶頸。風險投資作為一個亞新生事物,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去發展去完善。

參考文獻:

[1]王玲玲:我國創業投資推出機制的國際借鑒及其現實選擇[J].北方經貿,2006(01)

[2]邱艷: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5(07)

[3]桑蕙吉小銳:對我國風險投資退出的最佳選擇[J].甘肅農業,2006(07)

[4]鞠盈超:美國及中國臺灣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及對我國的借鑒[J].價格與市場,2007(06)

[5]高朕:風險投資退出方式比較及我國的現實退出策略[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02)

第7篇

【摘要】風險投資對于高新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介紹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并進行比較;從美國風險投資市場的退出機制得出啟示,最后根據我國風險投資退出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結論。

【關鍵詞】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風險投資作為一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常有效的投資工具,自誕生以來日漸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極大地加速了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的發展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風險投資蘊藏著巨大風險。風險投資機構在運營過程中,因為外界條件變化或內部自身原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包括道德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生產風險、財務風險和政策風險等,這些風險因素不但錯綜復雜,而且不易被覺察、識別和把握。據統計,10%~30%的風險投資完全失敗,60%不能取得理想的收益,只有5%~20%獲得成功。怎樣降低風險投資的風險成為各國探究和運用風險投資的焦點。然而在風險投資中,最為核心的部分——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尤其在我國,如何降低風險投資機構風險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創新性。

1.退出方式的比較研究

創業資本的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開發行(IPO)、銷售(sale)、轉售(secondary sale)、企業回購(buy2back),而投資失敗則進行沖銷(write2off)或清算(liquidation)。IPO是指受資企業第一次向公眾公開發行股票。不過,創業投資家通常不能在IPO時立即拋售持有的全部股票(甚至是部分股票),而必須等待一段時間(通常是180天),這就是鎖定期(lock2up period)的規定。銷售是指將整個企業賣給收購者。在實踐中,這種退出方式有很多形式。例如,將企業賣給收購者以換取現金、收購者的股份或其它資產。轉售是指創業投資家將持有的股份賣給第三方——典型的戰略收購者,或另一個創業投資家。與銷售不同,它是創業投資家將自己持有的股份賣給第三方,而企業家和其它投資者仍持有企業的股份。回購是指企業家和/或企業買回創業投資家持有的股份。沖銷(write2off)通常在企業經營失敗的情況下發生,不過創業投資家仍繼續持有企業的股份。清算則是創業投資家在企業前景渺茫時理性的選擇。IPO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因為通過IPO實現退出最理想。研究表明,創業投資回報的倍數((返回額-投資額)/投資額),IPO為1.95,銷售為0.40,企業回購為0.37,轉售為0.41,而清算和沖銷分別是-0.34和-0.37。盡管通過IPO實現退出最理想,但在實踐中銷售(包括轉售)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創業投資家優先考慮的形式。

2.美國風險投資的退出

從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風險投資基金發展歷程、規模組織運營模式及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面所起的作用來看,美國的風險投資發展較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美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非常健全,無論是企業上市還是購并都為風險投資機構的成功退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活躍的風險投資是美國得以在高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而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為風險投資機構最終能通過股權轉讓來收回其投資并獲得投資收益提供了一種退出的市場機制。

自NASDAQ市場建立后,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的資本大部分都是通過IPO方式退出的。但從2001年開始,美國風險投資機構以IPO退出的數量急劇下降。2000年,以IPO退出的項目數有262個,2001年猛跌到41個,到2003年只有29個項目以IPO方式退出。近年來,美國風險投資機構以兼并收購方式(M&A)退出的數量占退出數的比例越來越高。美國的大股東多為機構投資者,在持股公司業績不好時,機構投資者一般不直接干預公司運轉,而是改變自己的股票組合,在證券市場賣出該公司的股票,使得公司接管與兼并事件頻頻發生。盡管如此,來自廣東的一份調查顯示,廣東風險投資機構中上市出售股份這種退出方式只占到11%,企業并購及股權轉讓等退出方式卻高達60%以上,說明最有效的退出方式受到了抑止。從退出的數量分布來看,2004年廣東風險投資機構項目退出數量占全國項目退出數量的68%(其中深圳占50%),遠遠高于北京的17%和上海的14%,說明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盡管廣東風險投資的進入與退出較為活躍,但是其退出機制還是不暢通。

3.我國風險投資機構的退出機制研究

影響風險投資退出的主要障礙因素是中國缺乏一個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而今隨著創業板的推出,極大的推動了成長型中小企業成長,是支持國家自主創新核心戰略的重要平臺。但其作用還要在以后的發展中才能凸顯。

從現有的退出情況來看,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比例比較小,有相當大比例的風險投資被固化在風險項目上,不能退資。我國上市、被其他企業購并和企業內部回購等三種撤出方式之間的比例大致為4:1:5。上市和被其他企業購并所占比例明顯低于國外,上市偏低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被其他企業購并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國外的資本市場具有極強的資源配置功能,國外企業間的購并主要是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通過“股權置換方式”或者“以股權置換為主、現金投入為輔”的方式進行,中國資本市場的主要功能是融資,而并非資源配置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企業間的購并以現金收購方式為主,結果是,不僅大大增加了企業購并的難度和風險,更使得中國風險投資機構難以借助企業購并的方式進行資本變現。

另外,國內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的退出作用有限。在國外,場外交易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產權交易市場相當于國外的場外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是指各類企業作為獨立的產權主體從事以產權有償轉讓的交易場所。狹義的產權市場是指實物產權交易市場;廣義的產權市場既包括實物型產權交易市場,也包括證券市場。與上市發行相比,產權交易的優勢體現在:產權交易的門檻比IPO低得多,限制條件少,只要時機恰當,遇到合適的買方,風險投資機構就能夠實現資本退出。然而,風險投資在產權交易市場退出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最后,由于中國特殊的法律法規限制與規定,許多帶有國資色彩的本土風險投資,通常需要通過產權交易市場交易方式實現退出。目前國內風險投資機構最大的退出途徑是通過股權轉讓,但政府控股的風險投資機構在產權交易市場轉讓投資的項目時須經過上報各地國資委審批等較多程序,過程繁瑣。根據我們的調查,這樣的產權交易對價格有許多的限制(甚至包括最高價的限制),因此容易導致估值偏低,與風險投資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本性相違背,因為風險投資通過不同的高風險高收益項目進行組合,來降低風險,實現穩定盈利。如果沒有高收益的項目來填補低收益、甚至虧損的項目,則風險投資就無法實現穩定盈利,從而驅使它們選擇從事低風險項目。

4.結論

風險投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項目來源、項目調研、項目決策、項目實施以及后續管理都不是靠個人或者機構所能夠完成的,需要很多政策環境的支持。從上述國家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來看,各個國家和地區為了促進和保障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無不根據機構發展的內在要求,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出臺了有效的扶持政策,建立了風險投資制度體系,確立了具體的風險投資制度,采取了一系列促進風險投資機構發展的扶持措施,包括拓寬風險投資機構的資金來源以及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等措施以支持、規范和保障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我國在勇于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教訓,大膽創新的同時,應結合國情,無論政策環境還是資本市場上都不能簡單照搬照抄。

參考文獻

程昆,劉仁和.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研究:來自廣東的經驗[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

高如娟,高濤.論資本市場風險投資退出機制之路徑選擇[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9.

李姚礦,陳德棉,張玉臣.創業資本的退出:綜述[J].科學學研究,2002.

王玥,薛耀文.風險投資機構資金來源與退出機制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

第8篇

關鍵詞:社會資本 風險投資 機制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也稱為創業風險投資,它是一種投資于極具發展潛力的高成長性風險企業并為之提供經營管理服務的權益資本,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的資金有效的支持系統。我國的風險投資業起步較晚,尚處于初始階段,風險投資機制還不完善。因此,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分析我國風險投資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我國風險投資機制的完善進行研究,對于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風險投資的主體與資金來源問題

我國的風險投資由政府占主導地位,幾乎所有風險投資公司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創立的,并直屬政府部門領導,采用國有獨資公司的摸式,按國有企業進行運作。這種政府占主導地位的風險投資的發展摸式不適應風險投資的特點和規律,同時它也抑制了民間主體的積極性。

在資金來源方面,首先風險投資總額不高,投資能力有限,不能形成有效的投資組合來規避高新技術領域的巨大風險;其次,資金來源結構不合理,政府資金比例過高,社會資本不足。即使政府引導資金擁有幾十億元,但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形成由個人、企業、金融或非金融機構等共同構筑的一個風險投資網絡, 因此并沒有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 單一的資金來源渠道使得資金規模偏小;再次,以信貸或擔保方式從事風險投資,加大了風險投資的風險和負擔,不利于風險企業的快速積累和成長。

(二)風險投資的運作問題

風險投資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這主要表現在:風險投資不規范,隨意性大,在確定投資對象時缺乏系統、細致的挑選,所投資項目分布行業廣、地域分散,不利于項目監控管理,不能形成規模優勢,反而加大了風險。而在確定了投資對象后,往往僅實行股權投資,還有的直接以發放貸款的形式進行投資,在參與經營管理方面較欠缺,有的甚至不參與風險企業的經營管理,更談不上自始至終的參與風險企業的科技開發、成果轉讓、人才引進及其企業管理,因此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風險投資。

風險企業的管理不規范。我國大多數的高科技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在企業的管理和運作上往往不規范。許多企業是家族式、家長式的管理,企業管理、用人等重大決策隨意性過強。企業創業者往往不希望風險投資者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投資者只有年底分紅的權利。可以說,這些創業者本身就是風險投資的真正風險所在。實際上,中小高科技企業不僅要在管理上比較規范,而且要比較透明,讓投資方能有比較明晰的了解,這樣才能吸引風險投資。

(三)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問題

風險投資在我國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時間,但是發展緩慢。缺乏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是我國發展風險投資的一大障礙。退出是風險投資實現其投資收益的最終目標,退出渠道的不暢通自然也會嚴重影響到風險資本的投資意愿。迄今為止,我國仍然沒有建立起一種多層次、分階段的風險資本退出渠道。雖然推出了適合于高科技中小企業的二板市場,然而,由于其剛剛起步,還有許多不盡合理完善之處,使得風險資本通過上市交易這種最主要的退出方式退出仍受到許多限制。同時由于現有的產權市場沒有真正有效地運作起來,缺乏合理的產權流動機制,使得風險投資也難以利用股票轉讓與回購的方式退出。由于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風險資本很難實現收回投資和獲取高額投資回報的預期。

(四)風險投資的政策與法律環境問題

從體制的政策環境看,目前我國仍缺乏對發展風險投資的有效激勵措施、明確的發展計劃和規范化的管理方法,對風險投資的政策扶持顯得不夠。從市場環境看,“需求拉動”是高新科技產業化的根本動力。通過政府采購為高科技的產業化開辟初期市場,對于促進風險投資和高科技產業化的發展是必要的,而我國在此方面也遠遠不夠。

我國在風險投資方面沒有相關獨立的法規,風險投資只能按一般經營企業的公司法規來管理,而現行公司法、稅法等沒有考慮風險投資的特殊性,從而不僅未能給風險投資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反而構成法律與政策障礙。由于缺乏風險投資管理的法律法規,參與風險投資的公司在業務范圍和運作上不規范,在資金籌措、項目選擇、知識產權維護和所有者權益轉讓等方面的利益缺乏有力的保障。

(五)風險投資面臨的風險問題

1.技術風險。由于風險投資者正是被風險企業所擁有的高新技術所吸引才對其進行風險投資,而一項高新技術由于具有過去沒有的尖端科技,在未來的發展上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技術風險。

2.市場風險。風險企業的產品雖然具有高科技因素,但是不是符合人們的需要,從來沒有被驗證過,因此,其產品進入市場后就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市場收益的好壞也直接影響風險企業的收益狀況,決定了風險投資的成敗。

3.委托風險。在風險投資中,存在雙重委托關系,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了兩次分離,即投資者與風險投資機構之間構成了第一重委托關系,投資者是委托人,風險投資機構是人;風險投資機構和風險企業之間構成第二重委托關系。由于人相對于委托人擁有更多的信息,這種信息不對稱通常造成的風險就是委托風險。

構建以社會資本為主導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

(一)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的風險資本籌集機制

由政府出面組建風險投資基金。資金來源可由中央財政、部門資金、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國有公司或國有控股公司資金等多渠道組成。為有效促進競爭,基金數量可以多一些。在每個基金中,政府持股但不控股,其余部分由社會資本提供。社會資本也可多元化,包括個人投資、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社會養老基金等在內的社會資本籌資渠道。其中個人投資又是社會資本參與風險投資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我國私人權益資本市場,使風險投資既能獲得較高收益又能安全退出。從資本市場的整體情況看,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有更強的承受風險的能力和更專業的研究判斷,自然成為風險投資基金的主體。因此,培養更多的社會機構資金加入,是風險投資基金在我國發展的關鍵之一。

構筑社會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的渠道。社會資本進入高風險投資領域的渠道有三種:一是直接對擁有科技成果的企業(或自然人)投資,雙方合作組成新的企業;二是直接與風險投資公司合作,通過風險投資公司對風險企業進行投資;三是在二板市場上購買風險企業的股票,使社會資本轉化為大幅擴張后退出的風險資本,后期則主要以證券投資基金的形式投資二板市場。

(二)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資本運作機制

規范風險投資運作,完善風險投資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在良好的外部環境、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充足的資金基礎下,形成嚴格審慎的決策分析程序和制約、分散、控制風險的運行機制,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減少投資者的損失,才能確保風險投資的穩定運轉,使其實現自身價值,得到長足發展。應規范風險投資公司在項目評估和選擇階段、談判階段、操作階段、退出階段等各環節的操作程序。同時,建立健全風險投資公司的總經理負責制、董事會抽檢制、會計審查制、項目經濟負責制等內部控制制度,減少風險投資的運作風險。

建立科學的風險企業制度。風險投資的成效不僅取決于風險投資公司,還取決于風險企業本身。科學的風險企業制度是發展風險投資的重要一環。風險企業主要是高新技術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客觀上需要它們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科學的風險企業制度,既要保證風險投資公司對風險企業管理的參與和監督,又要保證風險企業經理得到最大的激勵。因此,加快建立完善的風險企業家制度,也是發展風險投資的重要內容。

(三)形成有效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由于風險投資基金的屬性是以承擔當前巨大風險代價獲取未來高額收益,而不是為長期控制企業為最終目標,風險企業一旦進入成熟期,它就會尋求退出途徑。因此,發展風險投資基金的國家都有適合本國資本市場的風險資本退出模式。

結合我國目前資本市場情況,首先應積極推進和大力完善我國中小企業板市場,這應是我國風險資本退出的主導模式。相對于主板市場來說,中小企業板市場的上市條件要寬松得多,使得許多小規模、高風險企業得以取得上市資格,從而實現更大范圍的融資與風險資本的退出。除此之外,柜臺轉讓、股份回購也是我國風險投資退出的主要途徑。其次應當盡快完善我國有關股權轉讓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完善和規范產權市場運行機制,盡可能減少風險投資的退出障礙。

風險資本在產權市場上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一是協議轉讓。它主要是通過轉賣風險企業的資產或股份的形式來實現風險資本的退出。二是股份回購。它專指風險企業采取購回股份的方式,收回風險投資家手中的股份。它避免了資產式股份的轉讓,使得風險企業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三是清算。它主要是通過風險投資者與風險企業之間簽訂清算協議,以保證風險投資者在風險企業的股份不能如期在市場上出售時得以變現,是風險投資者的最后一道防線。

(四)建立一套規范的風險投資保障機制

政策扶持推動。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政府補貼。借鑒國際經驗,今后我國一方面要考慮通過創建基金繼續加大對風險投資的政府補貼資金的規模;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對高技術風險企業提供虧損補貼。二是政府采購政策。政府直接采購可以為風險企業提供急需的市場,扶持風險企業完成創業初期的資本積累,為風險企業的快速成長奠定基礎。

法律保障。國際風險投資的發展歷史和經驗表明:立法與監督是促進風險投資業健康發展的保證。目前,我國出臺的一些相關法律,涉及風險投資的諸多方面內容還很少,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除了出臺《風險投資法》這樣的專項法律之外,還應針對當前我國風險投資業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和將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制定若干規定和暫行條例,對從事風險投資業的各類主體的行為加以規范。

人才培養機制。人才是風險投資及風險企業發展所需的第一要素,針對我國風險投資家和風險企業家人才嚴重匱乏的現狀,必須盡快建立起一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訓、引進的培育體系。一方面要推動高校教育改革,加強寬知識、高素質、強能力人才的培養,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風險投資人才的儲備問題。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我國風險投資人才的培訓,以及積極引進和聘用國外從事風險投資的人才,快速彌補國內風險投資人才緊缺的需要。

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能夠使風險投資大量形成和實現規模擴張的市場環境,離不開完善的技術市場、股票市場和產權市場。政府要積極推進技術市場的發育,促進科技資源的流動,做好技術交易、中介、評估、仲裁等配套服務;努力規范證券市場的交易秩序,培養長期投資理念和機構投資主體。

(五)規范風險投資行為并強化激勵和約束機制

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風險投資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影響投資收益。要想確保投資資本的效益,就必須盡可能采取措施,制定好風險管理總體方案和行動措施,利用金融創新、制度創新及管理創新來有效地激勵創業家和風險資本家,有效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并提供技術創新所必需的管理機制,盡可能減少、控制和消除存在于風險投資中的各種風險。

對特定企業或單一項目投資比例不宜過高,對種子期風險項目的投資總額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不宜過大,以分散和規避風險。建立嚴格的項目評估、篩選、決策程序,實行科學決策,有效規避投資風險。風險投資機構必須精干高效,主要管理人員要懂金融、懂技術、會管理、無不良記錄,誠實申報個人財產,并愿意為業務損失承擔相關責任。可以采取鼓勵經營管理骨干出資持股或給予股份期權等形式調動其積極性,同時明確其對瀆職、重大失誤等行為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第9篇

趨勢一、風險投資者不斷專業化

風險投資業發展初期,風險投資者(合伙公司、風險基金或投資天使)關注大都的是處于萌芽狀態的非上市企業,有的甚至是除了擁有某項技術或概念之外一無所有的自然人,風險投資家在所謂的“種子期”就介入其中,不斷培育灌溉,關注著種子長成大樹的全過程,然后分享結出的果實。

由于眾所周知的極低的成功率,以及判斷技術成長性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背景,風險投資業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左右開始出現技術層面的分化。風險投資者在選擇投資項目時,開始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比較擅長或熟悉的行業,并不斷在此行業里積累經驗和創造聲譽,謀求專業化發展。比如,麥克爾•伯金斯基金在信息科技領域獨樹一幟,它的杰作之一是蘋果電腦公司;老唐•休特蘭則專門投資于微電子項目,他雖然拒絕了蘋果電腦當初的投資申請,卻得到了羅姆電子的巨額回報;同樣,曼菲爾德基金現在是互聯網項目投資的權威之一,其最初參與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投資,奠定了在這一領域的地位。

隨著大批風險投資者的涌入,這個行業的超額利潤也隨之下降。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用有限的資金抓住每一個有價值的投資機會,以求得最大的回報,資金的周轉速度逐漸成為風險投資家們關注的問題,盡管他們在這個行業里做的都是長期的權益性投資。風險投資者們在技術層面的分工近幾年迅速擴散到了投資階段這一層面。這一專業化的結果,直接反映在風險投資持有年限的縮短上,抽樣結果表明,風險投資的平均持有年限從上一個十年的6.4年縮短到了近十年的4.7年。關于這一點,我們會在后面作進一步的探討。

上述投資行業的分工程度至今仍在不斷深化,你如果在互聯網上尋找合適的風險投資家或合適的風險投資項目時,會發現行業歸屬、技術屬性以及投資階段都已經成為主要的檢索標準之一。當你在數千個風險投資網站目錄中搜尋時,AltosVentures的網站介紹會告訴你他們只投資于早期階段的高科技企業,而MenloVentures的介紹說明他們的投向是中期的通訊、軟件和健康科技公司,一些網站甚至規定了投資的規模和地區。在進入一個網站后,你還會看到更詳細的分類。這種高度的市場細分,反映出風險投資業的繁榮和成熟程度,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

趨勢二、風險投資方向趨于集中

風險投資這一資本組織形式產生的源動力是廣大中小型企業對資金的迫切需求,以及由他們的巨大增長潛力而帶來的驚人回報。至于哪些行業的項目具備這一條件,從風險投資業的發展歷程看,初期風險投資的方向是十分分散的,四五十年前的風險投資項目,幾乎遍布經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工業等少數幾個十分成熟或者已經處于衰退期的行業之外,大多數行業中的各個門類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風險投資的青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在美國硅谷取得的驚人成就之后(惠普、蘋果和英特爾等),風險投資項目開始不斷地向高科技產業集中。這種集中的傾向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世界走上以知識和信息為中心的“新經濟”發展軌道的今天,哪里還有比高科技產業更具有成長潛力的行業呢?特別是過去的兩年里,互聯網的興起吸引了大批的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家敏銳的感覺使他們不斷地投資于即將成為熱門的產業領域,在不斷地創造和追逐經濟熱點的同時,推動著新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從表1和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不斷集中的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1999年之前的數據中沿用的是以前的分類標準,即商業服務部門包括了電子商務、互聯網咨詢、網站發展和組建、在線廣告;新媒體部門中包括互聯網媒體;零售/配送部門包括為電子商務服務的配送等,從而使這三者成為1999年增長最快的風險投資領域。自2000年開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NVCA)采用了新的分類方式,將以上與互聯網相關的內容歸入網絡和設備部門。據NVCA的補充統計,1999年度美國市場91%的風險投資與互聯網有關。另在美國風險投資市場2000年第三季度的報告中,對軟件行業的投資(包括應用服務供應商和安全軟件商)占總投資的24%,同比增加了141.32%;對通訊行業的投資(包括寬帶和無線服務)占總投資的19.56%,同比上升191.64%;對網絡及設備行業的投資占總投資的14.09%,同比提高了兩倍。三者合計占整個第三季度風險投資總額的57.65%,可見集中度之高。

表1、美國市場風險投資項目的行業分布情況

行業部門19971998同比1999同比

通訊1690.21888.211.71%5222.7176.60%

網絡和設備986.71486.850.68%3619.2143.42%

計算機和設備429.9447.24.02%761.170.19%

軟件2397.73516.446.66%6593.387.50%

半導體/設備293.1359.722.72%519.244.34%

電子/儀器266.3157.7-40.78%376.6138.81%

醫療器械599.4734.722.57%1090.048.36%

生物技術714.5667.6-6.56%1041.455.99%

技術部門合計7377.89258.325.49%19223.5107.64%

商業服務566.5733.729.51%4562.6521.86%

消費服務197.0307.756.19%1126.7266.17%

金融服務213.6551.9158.38%1607.5191.27%

健康服務1053.81151.39.25%1593.438.40%

工業538.6468.9-12.94%551.917.70%

新媒體222.1482.2117.11%2896.4500.66%

制藥201.5259.828.93%164.2-36.80%

出版/廣播239.5226.6-5.39%274.421.09%

零售/配送871.8793.0-9.04%3591.3352.88%

非技術部門合計4104.44975.121.21%16368.4229.01%

總計11482.2014233.4023.96%35591.90150.06%

單位:百萬美元

表2、歐洲市場風險投資項目的科技行業分布情況

行業19951996199719981999

通訊26330055312381342

計算機相關39134764113413022

其他相關電子248278448422494

生物技術118182250346644

醫療/健康相關303242415680233

互聯網技術n/aN/an/an/a1092

技術行業合計13231349230740276827

單位:百萬歐元

趨勢三、風險投資規模不斷上升

風險投資在規模上的不斷上升,與風險投資行業的不斷膨脹有關。一方面,在高額回報的吸引下,不斷有新的公司帶著新的資金涌入這個行業;另一方面,新經濟興起,新概念、新技術和新產品層出不窮,大量企業渴望資金的注入。供需雙方的持續擴張,使風險投資業的市場容量大幅度提高。投資總量的變化可以從表1和表2中得到反映。另據資料顯示,2000年前三個季度,美國的風險投資總量達到創記錄的545.32億美元,比1999年全年增加了53.21%。

風險投資所創建的公司數在1990年到1995年期間基本維持在10001300家之間,1996年到1999年四年間的創建數分別達到1998、2679、3153和3962家,而2000年一季度更有3515家風險企業新建成立,公司數量的迅速上升顯而易見。

投資規模的上升還反映在受風險投資支持企業的平均投資規模上。在表3可以看出,技術公司和與互聯網相關的公司平均規模上升尤其快。這是因為,首先這些公司的技術含量比較高,研究開發的成本也比較高,投資回收期也就越長,因此需要資金的持續支撐;其次,投資在行業和階段上分工的深化,使風險投資公司可以集中更多的資金投資于風險企業的各個階段;最后,由于技術發展速度過快,風險投資項目的選擇風險和選擇成本越來越高。

表3、美國市場風險投資項目平均規模情況

公司技術公司互聯網相關公司非技術公司

1997年一季度3.843.164.06

二季度4.204.944.87

三季度4.444.494.52

四季度4.734.673.59

1998年一季度4.664.414.18

二季度4.945.634.93

三季度5.446.695.13

四季度5.505.454.02

1999年一季度6.277.784.43

二季度8.289.324.82

三季度9.5710.685.33

四季度12.4213.785.46

單位:百萬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篩選的風險和成本外,風險投資項目啟動的資金量要求也在大幅度攀升。1999年美國風險企業在其種子期或啟動階段獲得的首輪資金平均為542萬美元,比1998年的414萬美元高出30%,這說明在今天啟動一個風險投資項目并將其培育成一個成功的公司,競爭環境已經是十分的激烈,風險投資業需要付出更多進入市場的穿透成本和學習成本。

趨勢四、風險投資重心不斷后移

前面提到的風險投資者在投資階段上的分工,主要表現在資金規模相對較小,技術背景比較專業的風險投資者,開始專注于風險企業初創和早期階段的投資;而資金規模相對較大,金融和管理背景比較專業的風險投資者,則開始注重較晚階段的第二輪投資,甚至是企業公開上市前后的麥則恩投資。所謂麥則恩投資,指的是一種在擴張期或退出期介入企業的投資方式:風險投資者在看上一個有升值潛力的企業,或與目標企業的管理層或其他股東合作,或者單獨收購目標企業,在成功收購后,可以保留一部分原管理層或完全不保留,同時注入外部管理人員對企業進行整合,通過這些管理層來改善經營績效,在企業股價上升時套現,再去投資收購其他企業。麥則恩投資方式與早先典型的風險投資方式相比,已經發生了十分顯著的變化。

從1999年和2000年前三季度美國市場最為活躍的84家風險投資商(其中有30家左右來自美國本土之外)的評選結果中可以看出,有近25%的風險投資商沒有參與風險企業的第一輪投資,與此相稱鮮明對照的是,有近10%的風險投資商首輪投資就介入的項目在其總投資項目中的比重超過70%。投資項目啟動的高風險和高成本也進一步促使風險投資者在投資階段上的分工,更使得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者選擇在企業發展的成熟階段進行投資。

隨著近期互聯網公司發展前景不確定性的上升,投資重心后移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在美國1999年有三分之一的風險投資投向了風險企業的第三階段以后,比1998年上升了25%,而這些公司的平均投資規模為1634萬美元,比1998年的774萬美元增加了111%。美國市場最活躍的84家風險投資商評選結果顯示,這些公司參與第一輪投資的案例占他們總的投資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這一比例分別是25.99%、24.32%和22.92%。在歐洲,投資重心后移的態勢在非技術部門的風險企業中更為明顯,1999年歐洲風險投資在初級階段介入科技含量較低的企業案例只占總投資的4%,資金只占2%。在亞洲,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大部分風險投資公司,特別是風險投資基金和金融機構的風險投資部門,從一開始就從未直接介入風險企業的初級階段,種子期和啟動期的投資在這些國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資天使家來完成。

投資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風險,因為此時來判斷企業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歷史數據和技術參考;二是省去了大筆增值服務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復雜的項目論證和盡職調查,不需要過多地介入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市場開發,除了必要的組織整合和戰略咨詢,這甚至可以算作是資本運作的一種方式。

然而,對風險企業前期的投資往往會產生更高的回報,而且資金投入相對于后期投資要少得多,因此為了在風險和收益之間獲得較為理想的平衡,那些從種子期就介入企業的風險投資者廣泛采取了十分細致的分段投資方法,資金投入由少到多,現金流量的預計有時會精確到天,這也是推動風險投資資金投放時間后移的一個主要因素。

趨勢五、風險投資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為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首次公開發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極高的回報和靈活性成為風險投資家們最青睞的方式。表4列出了風險投資企業上市的情況,這些企業大部分是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這些企業獲得了很高的溢價。但同時可以看出,每年風險企業上市的數量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這與證券市場每年能夠承受的擴容量和速度有關。這就必然產生了大量風險企業無法順利實現上市的情況,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敞開讓風險投資上市,就會導致證券市場的壓力增加,同時企業上市的溢價也會隨之消失。

表4、美國風險企業公開上市情況

時間IPO總數上市報價

(百萬美元)上市后報價

(百萬美元)上市均值

(百萬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萬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風險企業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為風險投資比較主要的退出途徑,從表5可以看出,購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桿收購和管理層收購等方式)保持著快速的發展,其數量在1999年已經達到與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價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國風險企業購并退出情況

時間購并總數知道價值的購并數購并價值

(百萬美元)購并均值

(百萬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個促使風險投資選擇購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動。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可以從2000年第二季度風險企業的IPO和購并數量中反映出來。2000年5月,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2月份的最高點大幅下挫了45%,其中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計算機指數和通訊指數分別下挫了90%、50%和55%,這對于已經公開上市和準備公開上市的風險企業來說無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二季度美國IPO的風險企業只有54家,融資43億美元,平均7963萬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為3.92億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風險企業是77家,融資達85億美元,平均1.10億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達5.58億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國風險企業的IPO數量就有70家,看來把風險企業的小船放進如此洶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險的事情。與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國風險企業購并交易達69宗,交易總值達204.5億美元,均值2.96億美元,比上個季度的63宗購并案和170.3億的交易額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發生了53宗風險企業的購并,價值只有區區的49.4億美元。當然,公開發行上市在回報方面比起別的風險投資退出途徑來說仍然有著明顯的優勢。

對我國風險投資業的一點啟示

一、應注重提高風險投資業的專業化程度。對于風險投資者來說,應避免投資涉及面過寬,要結合自身特點在特定的行業和投資階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項目投資的成功率;對于風險投資中介機構來說,則應專注于專家系統、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詢服務等的專業化,以杜絕目前“拿錢的找不著好項目,有好項目的找不著錢”、“看到項目拿不準,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對稱的尷尬現狀。

二、努力推動風險投資業的市場化進程。政府用于風險投資的資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這種資金的使用沒有完善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很難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運作。當務之急是建立風險投資獲得回報的機制和環境因為只有看到超額利潤,才會吸引各個方面的大量資金進入這個行業,才會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機構參與風險投資,而只有他們在投資中才能作出更貼近市場、更符合市場規律的決策,才能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平衡,并與國家的產業引導政策形成互動,形成整個市場的良性循環。

三、要強化風險投資行業的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這不但需要市場化的環境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風險意識。風險投資不是冒險投資,而是更高層次的控制風險和駕御風險的過程。對投資項目的風險預測、投資方式、投資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確、客觀、科學、全面估計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都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關鍵所在。

四、增加風險投資行業內部的交流和合作。零這些公司的平均投資規模為1634萬美元,比1998年的774萬美元增加了111%。美國市場最活躍的84家風險投資商評選結果顯示,這些公司參與第一輪投資的案例占他們總的投資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這一比例分別是25.99%、24.32%和22.92%。在歐洲,投資重心后移的態勢在非技術部門的風險企業中更為明顯,1999年歐洲風險投資在初級階段介入科技含量較低的企業案例只占總投資的4%,資金只占2%。在亞洲,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大部分風險投資公司,特別是風險投資基金和金融機構的風險投資部門,從一開始就從未直接介入風險企業的初級階段,種子期和啟動期的投資在這些國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資天使家來完成。

投資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風險,因為此時來判斷企業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歷史數據和技術參考;二是省去了大筆增值服務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復雜的項目論證和盡職調查,不需要過多地介入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市場開發,除了必要的組織整合和戰略咨詢,這甚至可以算作是資本運作的一種方式。

然而,對風險企業前期的投資往往會產生更高的回報,而且資金投入相對于后期投資要少得多,因此為了在風險和收益之間獲得較為理想的平衡,那些從種子期就介入企業的風險投資者廣泛采取了十分細致的分段投資方法,資金投入由少到多,現金流量的預計有時會精確到天,這也是推動風險投資資金投放時間后移的一個主要因素。

趨勢五、風險投資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為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首次公開發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極高的回報和靈活性成為風險投資家們最青睞的方式。表4列出了風險投資企業上市的情況,這些企業大部分是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這些企業獲得了很高的溢價。但同時可以看出,每年風險企業上市的數量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這與證券市場每年能夠承受的擴容量和速度有關。這就必然產生了大量風險企業無法順利實現上市的情況,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敞開讓風險投資上市,就會導致證券市場的壓力增加,同時企業上市的溢價也會隨之消失。

表4、美國風險企業公開上市情況

時間IPO總數上市報價

(百萬美元)上市后報價

(百萬美元)上市均值

(百萬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萬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風險企業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為風險投資比較主要的退出途徑,從表5可以看出,購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桿收購和管理層收購等方式)保持著快速的發展,其數量在1999年已經達到與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價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國風險企業購并退出情況

時間購并總數知道價值的購并數購并價值

(百萬美元)購并均值

(百萬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個促使風險投資選擇購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動。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可以從2000年第二季度風險企業的IPO和購并數量中反映出來。2000年5月,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2月份的最高點大幅下挫了45%,其中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計算機指數和通訊指數分別下挫了90%、50%和55%,這對于已經公開上市和準備公開上市的風險企業來說無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二季度美國IPO的風險企業只有54家,融資43億美元,平均7963萬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為3.92億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風險企業是77家,融資達85億美元,平均1.10億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達5.58億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國風險企業的IPO數量就有70家,看來把風險企業的小船放進如此洶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險的事情。與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國風險企業購并交易達69宗,交易總值達204.5億美元,均值2.96億美元,比上個季度的63宗購并案和170.3億的交易額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發生了53宗風險企業的購并,價值只有區區的49.4億美元。當然,公開發行上市在回報方面比起別的風險投資退出途徑來說仍然有著明顯的優勢。

對我國風險投資業的一點啟示

一、應注重提高風險投資業的專業化程度。對于風險投資者來說,應避免投資涉及面過寬,要結合自身特點在特定的行業和投資階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項目投資的成功率;對于風險投資中介機構來說,則應專注于專家系統、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詢服務等的專業化,以杜絕目前“拿錢的找不著好項目,有好項目的找不著錢”、“看到項目拿不準,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對稱的尷尬現狀。

二、努力推動風險投資業的市場化進程。政府用于風險投資的資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這種資金的使用沒有完善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很難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運作。當務之急是建立風險投資獲得回報的機制和環境因為只有看到超額利潤,才會吸引各個方面的大量資金進入這個行業,才會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機構參與風險投資,而只有他們在投資中才能作出更貼近市場、更符合市場規律的決策,才能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平衡,并與國家的產業引導政策形成互動,形成整個市場的良性循環。

三、要強化風險投資行業的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這不但需要市場化的環境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風險意識。風險投資不是冒險投資,而是更高層次的控制風險和駕御風險的過程。對投資項目的風險預測、投資方式、投資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確、客觀、科學、全面估計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都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關鍵所在。

四、增加風險投資行業內部的交流和合作。零和競爭不利于任何行業的發展,專業化分工、連續和聯合投資都會降低投資風險,信用資質、技術含量等的信息交流可以大大降低作出錯誤決策的機率,交流和合作是一個行業共同發展的有力保障。

第10篇

關鍵詞:風險投資 資本

1風險投資概述

1.1風險投資的概念

從投資行為的角度來講,風險投資是把資本投向蘊藏著失敗風險的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領域,旨在促使高新技術成果盡快商品化、產業化,以取得高資本收益的一種投資過程。從運作方式來看,是指由專業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資中介向特別具有潛能的高新技術企業投入風險資本的過程,也是協調風險投資家、技術專家、投資者的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一種投資方式。

風險投資是高科技發展的助推器,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我國發展風險投資20年,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初期階段,存在許多問題,如風投資本總量小、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本退出機制不通暢、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專業人才等。

1.2風險投資的特點

(1)投資對象多為處于創業期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多為高新技術企業。(2)投資期限至少3-5年以上,投資方式一般為股權投資,通常占被投資企業30%左右股權,而不要求控股權,也不需要任何擔保或抵押。(3)投資決策建立在高度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基礎之上。(4)風險投資人一般積極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增值服務;除了種子期融資外,風險投資人一般也對被投資企業以后各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予以滿足。(5)由于投資目的是追求超額回報,當被投資企業增值后,風險投資人會通過上市、收購兼并或其它股權轉讓方式撤出資本,實現增值。

1.3風險投資的運作階段

1.3.1融資階段。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通常,提供風險資本來源的包括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大公司、大學捐贈基金、富有的個人及家族等,在融資階段,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投資者和管理人(風險投資家)的權利義務及利益分配關系安排。

1.3.2投資階段。解決“錢往哪兒去”的問題,專業的風險投資機構通過項目初步篩選、盡職調查、估值、談判、條款設計、投資結構安排等一系列程序,把風險資本投向那些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創業企業。

1.3.3管理階段。解決“價值增值”的問題,風險投資機構主要通過監管和服務實現價值增值,“監管”主要包括參與被投資企業董事會、在被投資企業業績達不到預期目標時更換管理團隊成員等手段,“服務”主要包括幫助被投資企業完善商業計劃、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幫助被投資企業獲得后續融資等手段。價值增值型的管理是風險投資區別于其他投資的重要方面。

1.3.4退出階段。解決“收益如何實現”的問題,風險投資機構主要通過IPO、股權轉讓和破產清算三種方式退出所投資的創業企業,實現投資收益。退出完成后,風險投資機構還需要將投資收益分配給提供風險資本的投資者。

1.險投資的運作方式

風險投資一般采取風險投資基金的方式運作。風險投資基金在法律結構是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而風險投資公司則作為普通合伙人管理該基金的投資運作,并獲得相應報酬。在美國采取有限合伙制的風險投資基金,可以獲得稅收上的優惠,政府也通過這種方式鼓勵風險投資的發展。

2我國風投行業的發展狀況分析

我國風投行業經歷過2000、2001年的發展高峰,之后隨國內創業板暫不開設和納斯達克網絡泡沫的破滅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于資本市場退出形勢的預期好轉以及網絡潮的回暖,風投行業在總投資額上大幅攀升,據統計數據,中外風投機構在2004年共對253家大陸及大陸相關企業進行了投資,投資總額達12.6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投資案例數量較2003年增加43%,投資金額上升28%,風投業進人一個全面復蘇和加速發展的時期。

2.1行業分布分析

風投機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通常會考慮該行業的成長性、創新性、市場前景以及具體企業的管理團隊。調查顯示,傳統制造業已經取代軟件行業,成為創投項目最為集中的行業,表明風投資本規避風險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動機顯著增強。風投資本通過參股方式,從穩定發展的傳統制造業那里獲得股利,增加利潤流量,滿足了風司股東要求的一種策略選擇。

2.2區域分布分析

風投資本偏重高新技術項目和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蘇、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風投機構數目最多,但在資金總量上比深圳小,北京雖然機構數目較少,但管理的資金卻較多。此外,風投出現很強的區域集點。京津冀地區的項目投資強度最高,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差別不大,而東三省及其他地區的差別則較大。

2.3階段分布分析

針對創業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為五個階段,即種子期、發展期、成長期、擴張期以及成熟期。風投機構會根據企業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具體的投資對策。

國外的風投資本一般集中在發展、成長和擴展階段,向種子和成熟階段投的比例比較小,特別是在種子階段,大約只有5%。2003年以來,風投資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態分布”:中間大兩頭小。項目主要集中在成長階段,而種子階段所占比例最少,這種趨勢與國外風投的階段分布基本一致。

2.投行業投資項目退出狀況

自2003年以來,我國風投資本在退出上雖然取得可喜的進展,有多家風投機構實現了成功退出。但與國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業收購所占比例明顯偏低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的創業板市場遲遲未開,多數風投機構投資“后撤”,即風投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和獲得穩定的回報,多選擇比較成熟、規模較大的傳統性項目。2005年以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股改的不斷深入和登陸海外資本市場,通過IPO實現退出的較往年明顯增多,多家風投支持的中國企業在美國、香港和新加坡市場上市。

3風險投資行業面臨的挑戰

3.1資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

風險投資的主體包括政府、金融機構、風險投資公司和天使投資者等。我國目前的風投機構主要是以政府發起創辦或由國有企業發起設立、政府參股為主體。而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風險投資主體應該是愿意并且能夠承擔風險的個人、企業投入。在沒有民間資本大量參與的情況下,風投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很難有大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需要,也達不到最佳投資組合的目的。

3.2風險投資主體錯位

風投機構是風險投資市場的真正主體。它是向風險企業提供風險資本的專業的資金管理人。風投機構從風險投資者募集風險資本開始,搜尋、調查、篩選投資項目,制定投資方案,對投資進行監督、管理和必要的輔助,并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撤出投資,把本金及實現的利潤分配給投資者。

目前,我國風投主體的結構是不合理的,應逐步改變其政府主導的現狀,形成由民營主導的風險投資格局。大力發展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企業,如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營資本主體。

3.3風投資本的利潤實現與退出困難

高風險通常意味著高收益,而高收益的獲取和高風險的轉移,關鍵在于退出。風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為促進風投行業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對高新科技的推動作用,必須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

風投資本變現回收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公開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資失敗而進行的資產清算。目前,我國風險投資仍缺乏暢通的退出途徑,主要表現在A股主板交易市場上市門檻高;缺乏健全的產權交易市場;專門為風險企業提供退出途徑的創業板市場至今尚未建立。

3.4法律制度不健全

風險投資在我國早已開始實踐,但至今仍未對風投基金進行立法;由于法規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上非法集資活動屢禁不止;在稅收上,國家雖然給高科技企業享受15%所得稅稅率的優惠政策,但對高科技企業的投資者卻沒有所得稅優惠,風險投資者在高科技企業所得的股息和紅利要雙重征稅。這種滯后的立法狀況嚴重制約了我國創業投資的運作和發展。

3.5缺乏風險投資專業人才

風投是跨越科技與金融兩大領域的特殊金融活動,涉及評估、投資、管理、審計和高科技專業知識等多方面學科,實踐性綜合性很強。風險投資家應該是既懂技術理論,又懂管理創新;既懂產業運作,又懂資本運營;既能深諳風險投資的職能奧妙,又能通曉國際風險資本運作規則的復合型高級人才。高素質的風險投資家是風險投資的靈魂,這正是目前我國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4建議

4.1擴大風險投資總量,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

根據國外成功經驗和我國發展趨勢,可從機構投資者、國內大型企業、私人資本和政府資金等方面拓寬風投資金的來源。

4.2建立一套分散風險的投資機制

可以從投資多個階段的企業并分批投入資金、組合投資、聯合投資、合同制約、管理咨詢和嚴格執行業務計劃書等方面分散風險。

4.3建立創新的組織制度,培養風險投資人才

與一般公司組織形態相比較,有限合伙制能夠有效降低運作成本和成本,并通過適當的治理結構和各相關利益者之間一系列激勵與約束的契約安排來有效地減少風險。應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人才,在此基礎上,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

4.4建立暢通的風投資本退出渠道

風投資本的成功退出不僅意味著高額回報,而且也是風險投資不斷循環的基礎。我們既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又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在探索中建立適合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退出模式。如國內買殼或借殼主板上市、進一步發揮二板市場的優勢、設立和發展柜臺交易和地區性股權轉讓市場、盡快開設創業板、國外二板市場或香港創業板上市、企業并購與企業回購、清算退出等,沒有退出渠道的創業投資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實現創業投資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完善風險投資體系,保證資本退出渠道的通暢。

4.5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修訂《合伙企業法》,明確規定有限合伙制為我國企業合伙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明確對合伙人的約束和合法權益,但不應該對相關細節規定過細;修改《商業銀行法》、《保險法》、《養老基金管理辦法》,適當放寬對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限制,允許它們適度地參與風險投資。修改稅收法律制度,避免雙重征稅。

風險投資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充分發展需要金融界、法學界、教育機構、科研機構以及中介機構等共同努力;政府要為其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擺脫行政干預,完全按市場規律辦事;加快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支撐,這個體系不僅要包括健全、成熟、規范的支持系統,還要具備一套分散風險的投資機制和有效的管理機制;構建我國風險投資體系,促使風險投資進入良性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11篇

一、風險投資發展現狀

根據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

tion,NVCA)的定義,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是在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投資方式,它是一種高風險的、組合的、長期的、權益性的、專業的投資,在支持創新者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高科技產業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風險投資運行機制分為三個階段即融資階段——投資階段——退出階段。其運作模式見圖1:

(一)融資階段 融資階段是風險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到風險投資機構,成立風險投資基金,期望獲得高收益。風險投資者與風險投資機構是一種信托關系,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0年第二季度,中外風險投資機構共新募集153支基金,募資總量達到111.69億美元,較2009年全年漲幅分別高達68.1%和90.7%;與2008年的歷史高位比較,漲幅也分別為36.2%和52.8%,如表1所示。

(二)投資階段 在投資階段風險投資家利用自己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金融市場知識,審時度勢的把握市場動態和規律,將風險資金投資到具有無限升值潛力的企業當中,投資形式可以是可轉換優先股、普通股、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據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統計,2009年上半年,風險投資總額為105.12億元人民幣,共投資了198個項目,其中由外資機構主導的投資總量為38.55億元,占總投資額的36.67%;本土機構主導的投資總量為66.57億元,占總投資額的63.33%,本土機構的投資總量首次超過外資機構投資如表2所示。目前我國風險投資機構主要將資本投資在企業的擴張期,這個時期企業發展穩定,投資風險相對較小而收益卻很大。2009年上半年風險投資在企業擴張期的投資金額比例為26.92%,遠遠高于其他時期,其次是成長期17.47%,而初創期和成熟期的投資金額比例分別為6.95%、12.10%。

(三)退出階段 退出階段是決定風險投資家在整個投資過程能否收回投資、風險企業能否吸引風險投資的關鍵階段。風險投資機構并不準備長期持有風險投資企業的股權,它最終還是要選擇最優退出方式獲得高額收益的。目前各國退出方式主要有IPO(首次公開上市)、企業合并、收購,股權轉讓、MBO(管理層收購)、清算等。2009年10月創業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也為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提供了新的交易平臺。目前我國風險投資主要是股權轉讓方式,如表3,2009年風險投資退出項目共173個,其中以股權轉讓方式退出的項目數量比例為65.9%,位居第一,其次是上市交易28.32%,最后是清算占5.78%。

二、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風險投資使文化產業得到了巨大發展,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4至2010年間,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部分已經披露的投資事件為163起,已經披露投資金額的案例為129起,披露投資金額總數為18.10億美元,平均單筆投資金額為1403.28萬美元。雖然風險投資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中風險投資卻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總體比例偏低 2009年我國的風險投資市場的風險投資主要集中于能源環保、醫藥保健、消費服務等易于投資退出并獲得高收益的領域。我國風險投資行業分布如圖2所示。

據中國風險研究院統計,2009年風險投資中能源環保業所占風險投資金額比例最高達到25.37%,其次是醫藥保健行業占13.84%,消費服務業占11.95%,而我國文化產業中風險投資比例3.98%,新媒體占3.35%,兩項加起來為7.33%,而據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NVCA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美國風險投資所在行業中,IT業占全部風險資本的6%、傳媒娛樂業占7%、兩者加起來比例就達到了13%。這說明風險投資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仍處于初級投資階段,文化產業還沒有引起風險投資者的熱情,文化產業風險投資空間還很大。

第12篇

一、風險投資概述

1.風險投資的特征

風險投資,是由專門人員和機構向那些剛剛成立或增長迅速、潛力很大、風險也很大的未上市新興企業長期股權融資和增值服務,培育企業快速成長,數年后再通過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權轉讓方式撤出投資,取得高額投資回報的一種投資方式。典型的風險投資往往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投資對象多為處于創業期(Star-up)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多為高新技術企業。

(2)投資期限至少在3-5年以上,投資方式一般為股權投資,通常占被投資企業10%-49%的股權,不要求取得控股權,也不需要任何擔保或抵押。

(3)投資決策建立在高度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基礎之上。

(4)風險投資人一般不參與被投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提供增值服務;除了種子期(seed)融資以外,一般也對被投企業以后各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予以滿足。

(5)由于投資目的是追求超額回報,當被投企業增值后,投資人會通過上市IPO、收購兼并或其他股權轉讓方式撤出資本,實現增值。

(6)風險性極高,投資失敗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會獲得超額回報。

2.分類及功能

對風險投資類型的劃分有多種標準。按投入方式,可分為“杠桿式”風險投資和“權益性”風險投資,后者是國際上通常采用的投資方式。按接受投資的企業發展階段不同,可以將風投資本分為種子資本、導入資本、發展資本和風險并購資本。

風險投資的基本功能是為應用高科技成果的中小企業提供其創業和發展所必須的股權資本,風險投資的基本運作機制是由風司融到風險資金,投向經過謹慎篩選的風險企業或項目,培養風險企業發展壯大,實現正常的市場運作,然后撒出投資,再去尋找新的項目。由此可見,風險投資主要有資金放大器、風險調節器、企業孵化器等幾種功能。

3.風險投資的運作

風險投資主要由項目評估和選擇、談判和簽定投資協議、培育風險企業、實現投資收益等環節構成。

(1)項目評估和選擇。企業家(團隊)管理能力、產品或技術的獨特性以及產品市場大小構成了決策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派生出創投決策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決不選取超過兩個以上風險的項目。

第二定律:V=P×S×E

其中,V代表總的考核值,P代表產品市場大小,S代表產品、服務或技術的獨特性,E代表管理團隊(企業家)的素質。

第三定律:投資P值最大的項目。

(2)談判和簽訂投資協議。風險企業所關心的是有足夠的資金滿足企業運轉,確保目標利潤和企業經營權。雙方通過對風險企業未來盈利的預測來確定風險投資所占股份,最后形成項目股權分配與投資額及對賭條款等全面細致的風險投資協議。

(3)培育風險企業。協議簽訂后,風司與風險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一般通過管理報告、企業定期訪問、擔任企業董事會成員來對企業實行監控,以便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風司一般還會用自身的管理、法律、財務等方面專長,向風險企業提供專業咨詢等增值服務。

(4)實現投資收益。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和時機選擇,取決于風司整體投資組合收益的最大化。主要的退出方式有風險企業股票公開上市;其他大公司收購風險企業,把風險企業轉售給其它投資公司;執行償付協議,風險企業向風司回購自身股份。

二、我國風投行業的發展狀況分析

1.投資概況

我國風投行業經歷過2000、2001年的發展高峰,之后隨國內創業板暫不開設和納斯達克網絡泡沫的破滅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于資本市場退出形勢的預期好轉以及網絡潮的回暖,風投行業在總投資額上大幅攀升,據統計數據,中外風投機構在2004年共對253家大陸及大陸相關企業進行了投資,投資總額達12.6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投資案例數量較2003年增加43%,投資金額上升28%,風投業進人一個全面復蘇和加速發展的時期。

2.行業分布分析

風投機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通常會考慮該行業的成長性、創新性、市場前景以及具體企業的管理團隊。調查顯示,傳統制造業已經取代軟件行業,成為創投項目最為集中的行業,表明風投資本規避風險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動機顯著增強。風投資本通過參股方式,從穩定發展的傳統制造業那里獲得股利,增加利潤流量,滿足了風司股東要求的一種策略選擇。

3.區域分布分析

風投資本偏重高新技術項目和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蘇、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風投機構數目最多,但在資金總量上比深圳小,北京雖然機構數目較少,但管理的資金卻較多。此外,風投出現很強的區域集點。京津冀地區的項目投資強度最高,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差別不大,而東三省及其他地區的差別則較大。

4.階段分布分析

針對創業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為五個階段,即種子期、發展期、成長期、擴張期以及成熟期。風投機構會根據企業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具體的投資對策。

國外的風投資本一般集中在發展、成長和擴展階段,向種子和成熟階段投的比例比較小,特別是在種子階段,大約只有5%。2003年以來,風投資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態分布”:中間大兩頭小。項目主要集中在成長階段,而種子階段所占比例最少,這種趨勢與國外風投的階段分布基本一致。

5.我國風投行業投資項目退出狀況

自2003年以來,我國風投資本在退出上雖然取得可喜的進展,有多家風投機構實現了成功退出。但與國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業收購所占比例明顯偏低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的創業板市場遲遲未開,多數風投機構投資“后撤”,即風投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和獲得穩定的回報,多選擇比較成熟、規模較大的傳統性項目。2005年以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股改的不斷深入和登陸海外資本市場,通過IPO實現退出的較往年明顯增多,多家風投支持的中國企業在美國、香港和新加坡市場上市。

三、我國風險投資行業面臨的挑戰

1.資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

風險投資的主體包括政府、金融機構、風險投資公司和天使投資者等。我國目前的風投機構主要是以政府發起創辦或由國有企業發起設立、政府參股為主體。而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風險投資主體應該是愿意并且能夠承擔風險的個人、企業投入。在沒有民間資本大量參與的情況下,風投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很難有大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需要,也達不到最佳投資組合的目的。

2.風險投資主體錯位

風投機構是風險投資市場的真正主體。它是向風險企業提供風險資本的專業的資金管理人。風投機構從風險投資者募集風險資本開始,搜尋、調查、篩選投資項目,制定投資方案,對投資進行監督、管理和必要的輔助,并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撤出投資,把本金及實現的利潤分配給投資者。

目前,我國風投主體的結構是不合理的,應逐步改變其政府主導的現狀,形成由民營主導的風險投資格局。大力發展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企業,如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營資本主體。3.風投資本的利潤實現與退出困難

高風險通常意味著高收益,而高收益的獲取和高風險的轉移,關鍵在于退出。風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為促進風投行業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對高新科技的推動作用,必須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

風投資本變現回收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公開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資失敗而進行的資產清算。目前,我國風險投資仍缺乏暢通的退出途徑,主要表現在A股主板交易市場上市門檻高;缺乏健全的產權交易市場;專門為風險企業提供退出途徑的創業板市場至今尚未建立。

4.法律制度不健全

風險投資在我國早已開始實踐,但至今仍未對風投基金進行立法;由于法規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上非法集資活動屢禁不止;在稅收上,國家雖然給高科技企業享受15%所得稅稅率的優惠政策,但對高科技企業的投資者卻沒有所得稅優惠,風險投資者在高科技企業所得的股息和紅利要雙重征稅。這種滯后的立法狀況嚴重制約了我國創業投資的運作和發展。

5.缺乏風險投資專業人才

風投是跨越科技與金融兩大領域的特殊金融活動,涉及評估、投資、管理、審計和高科技專業知識等多方面學科,實踐性綜合性很強。風險投資家應該是既懂技術理論,又懂管理創新;既懂產業運作,又懂資本運營;既能深諳風險投資的職能奧妙,又能通曉國際風險資本運作規則的復合型高級人才。高素質的風險投資家是風險投資的靈魂,這正是目前我國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四、應對我國風投發展挑戰的建議

1.擴大風險投資總量,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

根據國外成功經驗和我國發展趨勢,可從從機構投資者、國內大型企業、私人資本和政府資金等方面拓寬風投資金的來源:

2.建立一套分散風險的投資機制

可以從投資多個階段的企業并分批投入資金、組合投資、聯合投資、合同制約、管理咨詢和嚴格執行業務計劃書等方面分散風險。

3.建立創新的組織制度,培養風險投資人才

與一般公司組織形態相比較,有限合伙制能夠有效降低運作成本和成本,并通過適當的治理結構和各相關利益者之間一系列激勵與約束的契約安排來有效地減少風險。應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人才,在此基礎上,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

4.建立暢通的風投資本退出渠道

風投資本的成功退出不僅意味著高額回報,而且也是風險投資不斷循環的基礎。我們既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又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在探索中建立適合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退出模式。如國內買殼或借殼主板上市、進一步發揮二板市場的優勢、設立和發展柜臺交易和地區性股權轉讓市場、盡快開設創業板、國外二板市場或香港創業板上市、企業并購與企業回購、清算退出等,沒有退出渠道的創業投資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實現創業投資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完善風險投資體系,保證資本退出渠道的通暢。

5.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大悟县| 双峰县| 镇巴县| 营山县| 哈巴河县| 旬阳县| 罗源县| 阳高县| 北京市| 沁阳市| 共和县| 封开县| 项城市| 太和县| 双辽市| 河间市| 沅江市| 菏泽市| 兴和县| 郸城县| 南和县| 丰宁| 元阳县| 沅江市| 泊头市| 广东省| 东丽区| 泸水县| 新化县| 五寨县| 华坪县| 社旗县| 乌兰察布市| 罗源县| 永德县| 根河市| 肇庆市| 威宁| 织金县|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