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簡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關系

簡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關系

時間:2023-06-16 16:05: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簡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關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簡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關系

第1篇

關鍵詞 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0-0030-02

Abstract Preschool bilingual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of Inner Mon-golia minority universities shows some problems, such as ideas error, insufficient policy implement, weak research, low effec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ideas, perfecting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strengthen research work, create characteristic bilingu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kindergarten teachers; bilingual education

1 現狀調查

調查背景 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處于蒙漢混合教育狀態,已遠離培養蒙漢兼通幼師人才的初衷。蒙漢混合教育是指在一門科目中授課語種、教材和學生筆記等方面混合使用蒙漢兩種語言,培養出來的人才無論用蒙古語或者漢語都無法就業。雙語教育概念不同于混合語言教育。“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特指內蒙古地區蒙古族院校幼師專業蒙古語授課班用蒙古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文字分別系統講授幼師專業課程的教育,最終達到培養蒙漢兼通幼師人才的教育目的。

調查設計 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簡稱內民幼專)是我國唯一一所專門培養蒙古語授課幼兒師資力量的高等民族院校,是研究蒙古族幼師蒙漢雙語教育的典型。這里以內民幼專為調查對象,展開問卷和訪談研究,調查研究內容涉及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的問題包括:授課語種;日常生活用語;實施雙語教育的必要性;雙語教育的重點;對幼師雙語教育的課程設置、教材、教師、教學方法、評價的看法;對幼師蒙漢雙語教育的期望和建議;等等。

調查結論 內民幼專幼師雙語教育問卷與訪談調查結論簡述如下。

1)授課語種方面,除蒙語文課程以外,所有課程都是用蒙漢混合語言授課的,一句蒙語(漢語)中夾雜多處漢語(蒙語),無一門課程能真正做到蒙漢兼通。

2)日常生活用語方面,師生都用蒙漢混合語言。

3)實施雙語教育的必要性及雙語教育的重點方面,絕大多數師生認為幼師蒙漢雙語教育很必要,但實施起來可行性不大,主要是因為社會大環境是混合語言,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短缺,缺乏雙語師資,評價體制不科學等。少部分教師認為只需實施蒙古語單語教育,或者只需注重學科教育即可。

4)課程設置方面,部分課程用漢語為主的混合語授課,部分課程用蒙古語為主的混合語授課。很多學生對一般的漢語言文字的理解書寫上都有困難,同時又來自內蒙古不同盟市,統一規范的蒙古語教師口語授課也是難題。

5)教材方面,民族院校并沒有適合自己的校本教材和固定教材,漢語教材年年更換,蒙古語教材統一用全國大中專蒙古文教材編審委員會審核的教材,但是種類嚴重短缺。這使得有些教材內容并不符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蒙班的授課教師只好根據固定教材進行翻譯,將內容傳授給學生。這些內容有的過深,有的為了學生理解變得過于淺而不利于就業,有些實用性不強、無時效性。

6)雙語師資方面,因為高校雙語人才培養蒙漢混合制和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等,導致現在幼師雙語教育師資嚴重短缺。此外,教育評價不客觀等。

2 結論分析

觀念有誤區

1)對“蒙古族雙語教育”的性質認識不清,認為蒙漢混合大社會背景下的都是雙語教育,尤其是蒙古語授課的學生接受的都是蒙漢雙語教育。

2)雙語態度不科學。雙語教育態度是人們對雙語教育各要素及相互關系的看法,是幼師蒙漢雙語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研究中觀察與調查結果顯示,部分人士對幼師雙語教育出現三種極端態度。

第一種,忽視蒙古語文教育。許多學者、雙語教師和家長提倡學生熱愛蒙古語,但同時將自己子女送入漢授學校。這種既熱愛蒙古語、又以犧牲蒙古語為代價的雙語態度是十分矛盾的。

第二種,蒙古族的大民族主義引起對雙語教育的排斥態度,表現為擔憂雙語教學會沖擊蒙古語教學。

第三種,雙語與學科的關系問題上,部分人認為重視學科教育即可,擔心雙語教育損傷學科教學。

政策落實不徹底

1)國家與自治區相關政策法規文件中已經明確提倡和要求蒙古族雙語教育的獨特地位和實施細則,大多尤為針對高校和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等,但缺少民族幼教可操作性的方案,所以只好被束之高閣,重于形式。

2)盡管政策提倡蒙古語教育,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漢語更受歡迎。這給學校教育一種導向性,即蒙古語社會用途不大,只要把漢語和專業學好就能很好地就業。在此背景下,雙語教育評價制度并不明朗,直接體現在雙語教師職稱評定要求及材料審核標準的松散上,憑借民族教育優惠政策獲職稱,民族教育要求如此降低,必然導致教育質量下滑。

3)內蒙古地區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不論在硬件設施或是軟件建設方面,都不足以很好地完成剛興起的這一分支學科建設。

科學研究薄弱,實踐效果甚微

1)蒙古族雙語教育科學研究時間較長,并有諸多研究成果。但發展到幼兒教育階段,尚屬教學經驗反思的起始階段,還未深層次剖析規律,更無被廣泛認同和采納的公認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

2)內蒙古各民族院校幼師蒙漢雙語師資培養基地學制一般為3~5年不等,3年為大專,4年為本科,5年為初中升學五年制大專,畢業的雙語幼師水平較低,各地方民族幼兒園更是忙于基本的保教工作,處于經驗主義狀態。

3)民族院校與民族幼兒園在幼師雙語教育的問題上合作較少,出現嚴重的脫節現象,院??蒲谢A脫節甚至滯后于幼兒園保教工作,幼兒園保教工作缺乏高校理論研究指導。雖在內蒙古民族幼專也設有八盟市蒙古族幼兒園教師培訓基地和幼兒園實習基地,但是并未能成為真正的科研流動平臺。

3 反思與建議

堅持科學雙語教育觀

1)正確認識雙語教育的性質。蒙古族雙語教育是相對蒙古語教育提出來的,是蒙漢雙語研究對象層次下移至幼兒教育階段的必然產物,只有真正培養出蒙漢兼通幼師人才的教育,才是蒙古族幼師雙語教育,而不是混合教育。

2)端正雙語教育態度。蒙漢雙語教育是我國民族教育的鮮明特色和核心問題之一,尤其是發展到幼師階段,更是迫切要解決的重中之重,應從觀念上開始改革,端正雙語教育態度,務必理解三點:首先,蒙古語教育是“根本”,承擔傳承蒙古族文化、發展民族教育的使命;其次,漢語教育是“必須”,蒙古語或幼師學科沒學好不是雙語教育的錯;最后,雙語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問題上,應“以學科教學為主,各科并進”,雙語教學絕不能以犧牲學科教學為代價,更不能變成語言教學或翻譯工作。

完善并全面落實民族教育政策

1)重點認真學習民族教育相關政策。《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意見》中明確制定了新時期民族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深入推進民族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升民族教育辦學水平、認真落實民族教育優惠政策、切實加強對民族教育的組織領導等5個方面的意見?!兑庖姟窂?個方面全方位宏觀立體闡述了蒙古族學前教育和蒙古族蒙漢雙語教育各大基本要素和應達到的基本目標及要求。

2)進一步補充完善蒙古族雙語教育政策,尤其明朗雙語教育政策與制度,力求政策本身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3)培養蒙古族雙語師資的院校應與民族幼兒園及其他民族幼兒教育機構通力合作,通過多種形式的幼師教育、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共同完善目標一致、步調和諧的幼師雙語教育體系。

加強科研工作,創建特色幼師雙語教育

1)加強科學研究工作,以科研促進教育教學,用科研的力量帶動雙語教育的發展。尤其應該深入研究蒙古族幼兒蒙漢雙語教育以及相應的雙語師資隊伍建設、雙語教育研究人員培養、高等教育與幼兒教育階段的“雙語”教育相銜接、幼師雙語教育課程與教材開發、蒙文教材建設、蒙語授課學生培養目標定位、雙語教育模式、雙語教育的比較研究等。

2)加強民族幼兒園蒙古族幼兒雙語教育科學研究工作。

3)加強院校與幼兒園的科研合作,創建適合自己蒙古族特色的幼師雙語教育,因為只有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為此應做好:堅持和發展蒙古語授課師資培訓;增加蒙古語課程的比例;完善蒙古族特色雙語教材;改革教育方法;創造良好的多元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蘇德.特色與質量:民族幼兒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大出版社,2014.

[2]王善安.學前兒童雙語教學研究[D].四川:西南大學,2013.

第2篇

【摘要】 目的通過續質量改進方法,提高呼吸科患者痰標本留取及時率。 方法 對呼吸科2010年1-6月350例住院患者1055次痰標本的采集進行調查分析。針對影響痰標本采集不及時的主要問題,2010年7月開始運用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再造痰標本采集工作流程,對實施質量改進前后的痰標本留取及時率進行分析。結果 改進后的痰標本留取及時率高于改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遵循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原則有助于實現護理質量的有效管理,改進后的痰標本采集流程更科學、快捷,提高了痰標本留取及時率,為獲得及時、準確的檢驗結果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呼吸科患者;標本;質量控制

持續質量改進(continue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是質量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1。它強調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應重視過程的持續改進,。持續改進的基本活動包括:測量分析現狀、建立目標、尋找解決辦法、實施、測量實施結果2。痰標本檢驗結果是診治呼吸科疾病的主要依據,如果標本采集不及時,影響疾病的診治。我科自2010年7月運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方法,重點對痰標本采集的環節、流程等方面進行改進,提高了患者痰標本采集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0年1-6月在本科住院的350例患者醫囑開出痰標本項目1055條,男280例,女70例,年齡46~94歲,平均70歲,其中1天內送檢的360次,1-3天內送檢的676次,>3天送檢的379次(視為不及時),痰標本留取不及時率達36%

1.2原因分析

1.2.1工作人員方面:主觀上不重視;工作量太大導致宣教、督促不夠;護士本身對標本留取的知識掌握不夠,夜班護士責任心不強,職責落實不到位。

1.2.2患者方面:病人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對宣教的痰標本留取知識不能掌握;反復住院的患者,不重視痰標本的留取;病人的理解有誤差,以為痰量需要很多,有的病人沒有咳痰,無法留取;沒有意識到化驗結果的重要性;認為太臟或化驗費太貴,不愿留。

1.2.3工作流程方面:沒有按照流程制定每一環節的責任人,督促力度不夠; 科內護士培訓不到位。

1.3制訂預期目標通過持續質量改進,至2010年10月31日止醫囑開出痰標本項目后,3天留取率>90%。

2實施質量改進方案

2.1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召開科室持續質量改進小組會議,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加強對全科護理人員的相關知識培訓,要求掌握痰標本目的、臨床意義、留取要求和注意事項。對護理人員加強工作責任心教育,讓護士認識到痰標本采集的重要性,從而耐心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宣教工作。

2.2宣教形式多樣化呼吸科老年病人的宣教是個難題,針對這一問題,采取反復多次的宣教,

2.3 建立痰標本采集送檢工作流程重新制定職責, 每一環節都有責任人。主班負責正確打印、粘貼化驗單;有痰細菌培養、痰脫落細胞、痰涂片多個項目的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標本盒標識做好,只發次晨需要留取的標本盒,第二天及第三天的標本盒統一放護士站,到前一天再發,以免病人混淆,把今天要發的標本集中定點放置;輔助班下班前發放,將痰標本盒與大小便盒區分開來,跟病人宣教到位;次晨值班護士6:00左右下病房催標本,再次宣教并協助留取,并將已留標本在電腦上確認,將未留標本及其原因摘錄,與責任組交班;責任組護士負責本組病人標本的管理、核查工作,未留標本白天繼續關注并在電腦上確認。

2.4完善電腦檢驗系統與醫院信息中心協調,完善檢驗系統,增加查看采集標本時間、送檢標本時間、接收標本時間及未采集標本的功能,每天可以監控,也為臨床護士減少了標本登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5護士長隨機抽查落實情況利用晨間提問了解護士對痰標本留取項目的相關知識知曉情況。隨時查看檢驗系統標本留取情況,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痰標本留取的態度,評價護士的宣教效果。質控小組成員每月征求患者、家屬及護士的反饋意見,找出問題,分析原因,繼續改進。

2.6隨時發現問題,及時改進患者標本盒保管不當,易遺失;有的患者感覺化驗費太貴,尤其是反復住院的老病人思想上不重視,宣教困難,配合程度差;有的患者總是說沒有痰;白天工作量大,未注意到患者留取標本,導致檢驗系統漏登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流程做了一些改進,白天標本登記的工作落實到主班上,因為主班護士一般都在護士站,能關注到哪些病人送標本過來,責任護士經常到病房比較忙。對于老病人宣教問題,我們與醫生溝通請醫生也參與宣教,大大提高了宣教效果。對于確實沒有痰的患者也與醫生溝通下一步方案,是取消化驗項目還是轉換其它項目。

3效果

3.1持續質量改進提高了痰標本留取及時率

痰標本檢驗結果是診治呼吸科疾病的主要依據,標本采集是直接關系檢驗結果的基本要素。呼吸科患者的痰標本項目比較多,而且痰脫離細胞及痰涂片一般都要留三次,即使護士反復向患者講解留取標本的方法、注意事項,患者還是容易記錯、記混淆或忘記留取。以往患者留取痰標本7項項目最少需要4天完成,有的到出院了有些項目還沒留,甚至有些到出院一項都沒有留。運用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對采取痰標本的全過程進行分析,找出薄弱環節,制定改進措施,在實施過程中注重全員參與,強化工作責任心,提高護士業務素質,使全體護理人員既是管理者,又是實踐者,調動了護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改進,收集2010年7-10月痰標本項目1250條,3天內留取率為90.5%,高于2010年1-6月的痰標本3天內留取率64%,而且留取標本的質量也大大提高,確保了檢驗結果的及時準確。

3.2持續質量改進使痰標本采集工作更科學規范

痰標本采集工作流程的改進,使醫生能更快得到疾病診治依據,使患者能及時得到診治,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創造價值,提高了醫療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3。檢驗系統的完善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護理質量管理經過了質量控制、質量保證、持續質量改進的過程,關注質量督導的全過程,強調了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定位更高標準,使護理管理始終處在一個良性循環軌道中,是一個不斷改進,不斷創新的過程。4-5

參考文獻

[1] 趙錚民,王世英.簡述醫院質量管理新進展[J]中國醫院,2003,7(1):29-32. 

[2] 王琳,護理管理與持續質量改進[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3,23(2):201-211

[3] 陳愛萍,孫紅,姚莉,等,持續質量改進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2):123-124.

第3篇

關鍵詞: “知溝”假設 議程設置 地方性知識 內部東方主義

一、影響“知溝”的幾個要素

知識溝理論,也稱“知溝”(knowledge gap)假設。其產生的背景與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早期美國的“社會運動”有著密切關系。興于六十年代的社會運動,讓“平權”意識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共識。這一時期,西方社會對“發展”這一概念也開始有了普遍共識:發展不僅限于經濟增長,還包括社會更加平等、自由;大多數人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生活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明尼蘇達大學的“明尼蘇達小組”于1970年提出了“知溝”假設,將美國傳統媒介效果研究對單純的整體或個體的“受眾”考察轉向受眾的社會地位與傳播效果之間的關系,開始關注媒介效果對社會不同階層的作用力。在《大眾傳播信息流通與知識增長差異》一文中,明尼蘇達小組特別強調,“知溝”假設主要適用于有著廣泛吸引力的公共事務和科技新聞。明尼蘇達小組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結論:大眾媒介的眾多功能中,其中之一是維護或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其后,明尼蘇達小組繼續將研究的重心放置在社區傳播這一領域,并總結出社區結構、媒體的議題設置、媒介報道模式和沖突程度這四個要素在不同的變量上影響著“知溝”的形成,以及擴大或縮小的程度。[1]

根據這四個要素,我們可以對“知溝”假設有這樣一個判斷:“知溝”假設關注的是社會不同階層在“公共事務”上的信息分享狀況?!爸獪稀奔僭O針對的是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身份在媒介傳播制造的語境中,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的接受差異。這種接受差異并不是簡單地體現為“信息獲知”差異,而是媒體議程設置與報道模式在同一社區的不同階層或不同社區結構之間產生的意義沖突?!爸獪稀奔僭O把關注點放置于社會結構中,既包括“不同社會位置”組成的多維空間,也包括一個社會或群體中各要素關聯的方式,如社區、大眾媒介機構等在信息流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用。因而,“知溝”不僅僅是指公共事務和具有教育意義的信息由媒體向受眾單向流動過程中,在不同階層中產生的鴻溝,它還呈現在對公共事務的關注過程中,不同社會階層對媒體反向作用的影響。而“知溝”的出現、擴大或縮小,都和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社區、不同族群對公共事務的認識有關。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認識較能達成共識,不同身份的受眾群體能夠共享對知識的闡釋時,“知溝”便會縮?。幌喾?,當不同身份的受眾群體對公共事務不能達成共識,并有較強烈沖突時,“知溝”便會擴大,不同社會群體之間通過“共享知識”而相互溝通的渠道就會出現“鴻溝”。

另外,具有教育作用的科技新聞、文化新聞,也有可能在議題設置時,由于制定議題是以社會經濟文化中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在其自身的階層內部對“知識”進行闡釋,因而這類具有教育功用的信息較難以被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所接受從而產生“鴻溝”。 例如,明尼蘇達小組認為,印刷媒體具有中產階級取向。由于社會地位較高者使用印刷媒體較多,媒體要迎合這一群體的口味,因而印刷媒介會加大“知溝”。而電視媒介則因其圖像化的媒介特征而可能“均衡”印刷媒體帶來的“知溝”[2]。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并不完全是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或 “文化程度低”的人就天然地必然處于“信息貧困”狀態。而是媒體議程設置、報道模式及不同的社區結構,形成了媒體在對“公共事務”及“社會教育”進行議題設定和報道時,帶有某一特定社會階層的偏好,這就會帶來受眾對社會公共事務和社會教育內容在認識之間產生的沖突,這才是造成“知溝”的根本原因,而“知溝”甚至可能會以“社會沖突”的方式所呈現出來。

“知溝”假設中的幾個基本要素,勾勒出了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對傳播受眾效果產生影響的幾個向度,也為我們對媒體傳播與特定社區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分析的視角。但由于“知溝”假設的提出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其時美國傳播學的主流是信息傳遞的功能性研究,因而較為忽視傳播的社會文化建構功用。而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歐洲興起的文化研究方法,正好對“文化”這一概念和傳播中的身份關系進行了重新地詮釋。因此,若能用文化研究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傳統“知溝理論”,則可以進一步拓展這個理論在當下現實語境中的功用。沿著文化研究的理論脈絡,筆者將對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報道與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同身份者之間產生“溝”或“裂痕”的深層原因作進一步的探究。

二、 議程設置中的 “內部東方主義”與“地方性知識”

國內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以及報道方式,是形成少數民族地區在對自身形象進行塑造的過程中“知溝”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主流媒體關注的是“政府”和“都市普通消費群體”的需求,在議題設定上也是以這兩類行動參與者作為主要的受眾來進行的。在前面關于“知溝”假設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媒體的議程設置是“知溝”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報刊對報道內容的選擇以及報道方式的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社會議題。這其中,對“少數民族本土知識”的不同闡釋,會形成不同的議程設置過程。

在此,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關于“知識”的概念?!爸R”(knowledge)一詞,既包含了信息,也包含了對人類通過學習和經驗所獲得的技能和對世界的理解。個人通過專門教育和日常經驗所習得的知識,經由與他人的共享而構成了文化。人類對知識共享的方式,依據歷史時間及地理空間的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信仰的不同以及族群的不同,存在著千差和萬別。因而,人們對文化的闡釋也基于對知識不同的共享方式有著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在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闡釋者之一吉爾茲(Clifford Geertz)看來,知識并不具備“放之四海皆準”的性質,除了系統的知識體系之外,還存在著課本與詞典之外的本土文化知識,吉爾茲稱之為“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它“不但完全有理由與所謂的普遍性知識平起平坐,而且對于人類認識的潛力而言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2]吉爾茲關于“地方性知識”的概念,經由勞斯等其他學者的拓展而成為了一種新型的知識觀念,它不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義上而言的“地方性”,還“涉及到在知識的生成與辯護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context),包括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文化與亞文化群體的價值觀,由特定的利益關系所決定的立場和視域等?!盵3]

在一個特定的社區,“地方性知識”往往構成了與大眾傳媒中被國家主流政治文化所規定了意義邊界的“教化知識”不盡相同的話語模式。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作為亞文化群體的價值觀與大眾媒體所編織的“主流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既交織融合又對立沖突的復雜關系。這其中重要的在于,不同的文化群體、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族群對“知識”的分享方式是不同的。但媒體傳播往往卻是以強勢文化群體、處于較高社會地位的階層以及所占人數比例更多的族群對文化的闡釋作為“知識”在傳播中的定義。

“地方性知識”在媒體傳播中從族群社區的傳統結構里被剝離出來,成為媒體報道中被強勢政治群體、強勢經濟群體和強勢文化群體依據其作為“外來者”的視角重新進行意義編碼的對象。而吉爾茲所強調的“地方性知識”,本來需要以當地族群的視角通過“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來進行闡釋,但這種需要被“深度描述”的“地方性知識”,在媒體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往往呈現被忽略的情形。這就帶來“地方性知識”成為被媒體依據旅游開發的需要或是行政管理的需要重新以“他者”視角進行編碼的符號,使“地方性知識”的文化表征在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符碼意義的轉移。這種情形在關于地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各類媒體報道中尤為明顯。由于旅游開發已經成為很多地方少數民族群落生產生活中居于重要位置的議題,所以如何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的過程,也就是當地民眾的重要“公共事務”。但主流媒體在對其予以報道時,往往采取了一種按照美國人類學者路易莎所言的“內部東方主義”的視角――也即是“具有大城市身份的中國人和少數民族的‘奇風異俗’之間的關系上,少數民族文化以多彩絢爛的形式表現出來,顯示了強大的魅力。而魅力又產生二者之間不同的交往形象。它們在階層和性別的不對稱當中成形。”[4]路易莎通過對貴州苗族地區文化闡釋主體轉移過程的描述,發現“政府、都市漢族、都市少數民族知識分子、農村少數民族干部以及當地村民” [5]這五類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公共事務和文化闡釋的行動參與者,他們對少數民族形象的“自我塑造”有著不盡相同的訴求。

路易莎“內部東方主義”的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角度。借用路易莎對上述五類行動參與者的分類,我們可以對少數民族文化在文化符號闡釋形成過程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這五類行動參與者,是構成少數民族文化不同闡釋系統的不同主體。我們先來看看這五類行動參與者中的前兩類――“政府”和“都市漢族”(或者可以說,是都市化的普通消費群體,作為都市化的消費群體中的個體,可能有一些在民族身份上是少數民族,但他們都接受了都市人作為旅游消費群體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形象塑造――將少數民族文化作為都市生活時尚或旅游消費的對象)――這二者對于少數民族文化表征的予以闡釋的過程,構成了媒體報道少數民族文化時的主流話語。這二者往往以“現代性”的眼光為標準,對少數民族文化投以“游客凝視”的“他者”眼光予以審視,希望少數民族展示出“絢麗多彩的奇風異俗”。不少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在開發少數民族文化時,強調將少數民族文化作為招商引資的“旅游名片”和“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許多都市漢族則通過時尚刊物、旅游指南等媒介的介紹,對少數民族文化產生了好奇,也希望看到的是“絢麗多彩”的民族景觀,而非真正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這兩類行動參與者的訴求――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需求,形成了少數民族地區進入“動員起來的現代性”的發展趨勢。這正是張藝謀“印象漓江”、貴州的“多彩貴州風”等等一系列以作為地方“文化產業”產品的“地方民族文化景觀”得以流行的基礎。而這兩類行動參與者對少數民族文化表征的闡釋,也正是主流媒體在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旅游開發等少數民族地區公共事務進行報道的議程設置重點。在媒體的議程設置和報道方式的話語構造過程中,都市少數民族知識分子、農村少數民族干部以及當地村民基于“地方性知識”對少數民族文化表征的闡釋則往往會被媒體忽略。于是,不同社會身份的群體在這些議題上的闡釋差異在媒體報道的傳播過程中產生了“知溝”。

當前中國國內的主流平面媒體,主要由“時政類報刊”和“非時政類報刊”這兩類構成。前者偏重于對政策的宣傳、解讀,受眾多為各級政府組織機構里的工作人員;后者由于實行商業化操作,偏重于將都市普通消費群體作為主要目標受眾。這二者根據自身的受眾需要,共同規定了少數民族地方文化在符號的解讀方面被媒體所闡釋的文化表征系統――地方產業政策和都市普通消費者共同“設置議題”,通過媒體通過報道確立下了一整套以位于較高社會階層所制定的話語系統。在廣播、電視媒體的時政類節目和休閑類節目中,情況也和平面媒體一樣。在“時政類報刊”和廣播、電視媒體的時政類節目中,媒體往往以“大力發展”、“文化繁榮”、“產業發展”這樣的詞匯來描述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并進行報道。而報刊的圖片和電視的影像中,少數民族形象多以身著盛裝的美麗年輕女性來呈現。其報道的內容也多是政府部門在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建設文化產業方面等種類活動的工作報道。在“非時政類報刊”中,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年輕美麗的女性、少數民族地方的音樂、自然風光、村寨建筑、服飾和節日慶典,都成為都市普通消費者觀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符號。這種符號被加以唯美化和華麗化的表述,和陳列在都市商場櫥窗里時尚化的商品有著同樣的符號意義。這種符號意義的界定,也使少數民族村寨的農村少數民族干部和當地村民開始依據新的符號意義來編碼自己的日常生活內容,以符合政府部門和都市普通消費者通過媒體的議程設置而產生的少數民族文化的闡釋系統。

而行動參與者中的“都市少數民族知識分子”(或者可以說,是關注少數民族文化自身特性的少數都市知識分子),則是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中“知溝”出現、并逐漸在擴大的現象予以注意的少數民族自身形象塑造的行動參與者。這一類行動參與者注意到由主流媒體通過議程設置所代表的前兩類行動參與者(政府和都市普通消費者)與后兩者(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干部和當地村民),雖然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公共議題方面能達成共識,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真正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被前兩者“符號異化”,因而帶來后兩者不滿情緒產生的現象。這一類知識分子中有大部分具有少數民族身份,他們受過較高的教育,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身份問題有著較為深切的關注。另外,一些非當地少數民族身份的知識分子,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正在快速變化的現象予以了持續關注。他們將學術會議、網絡論壇、電子報刊,以及少數民族語言學習班、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考察、乃至民謠巡回演出等民間方式作為建構新的少數民族文化闡釋體系的場域,通過發表學術論文或通過民間文化組織的方式,來探索“現代性”語境下少數民族文化自身良性發展的路徑,在網絡媒體上和公共領域中塑造新的少數民族文化闡釋系統。如“三苗網”、“彝人網”、“黔首報”等這一類的網站、電子報,就是試圖以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的身份,重新建立起與主流媒體中地方產業政策和商業需求構成的闡釋體系之外的另一套少數民族文化闡釋體系。這一類行為參與者對“現代化”和“他者”的眼光多有質疑,并對少數民族文化本土性日常生活的“知識”正在快速消失表現出極大的憂慮。這些憂慮有時甚至是以“悲情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不可否認,在對少數民族文化予以闡釋的不同立場話語體系之間,存在著不同文化身份的階層和主體。而通過“知溝”假設的視角,則可以幫助人們在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性”過程中如何“既保持‘本土性’,又能夠健康發展”這一公共事務議題的制定中,發現不同文化身份者代表的不同意見。這幾類不同身份的“少數民族自身形象塑造”行為參與者,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解讀有著不同甚至對立的視角差異,這些差異或對立也正表明了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中“知溝”的形成。當他們之間的觀點和立場沖突愈演愈烈時,“知溝”便會擴大;反之,“知溝”便會縮小。不同身份的主體之間,既有利益相一致的時刻,也有利益完全對立的時刻。而如何讓不同的身份主體之間找到恰當的對話方式、不同身份主體所塑造的“少數民族自身形象”如何尋找達成共識的空間;如何以“深度描述”的地方性知識使媒體突破以簡單符號化的方式構成的少數民族文化刻板印象,以此縮小由于不同行為參與者主體文化身份不同而帶來的“知溝”。對于當下的媒體研究者而言,這些都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2]參見曾瑩?經典“知溝”假設及其補充簡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增刊。

[3][美]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 ?王海龍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頁。

[4]盛曉明?地方性知識的構造[J].哲學研究,2000(12)。

第4篇

【關鍵詞】增強現實;智慧學習環境;教學模式;電子書;移動學習;教育游戲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4)02-0106-07

一、引言

近年來,增強現實技術進入了公眾視野,受到許多不同領域人們的普遍關注。所謂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指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而同時存在。增強現實技術通過虛實信息疊加,對實時的視頻圖像進行信息處理和傳輸,形成三維交互式的立體畫面,給用戶以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因其相對于傳統技術手段的獨特“增強”優勢,增強現實技術發展前景廣闊。

增強現實技術出現后,在許多領域有了不同程度地運用,主要應用于工程設計、軍事訓練、娛樂、醫學等領域。直到近年來,隨著增強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才有一些開發者和教育學者開始嘗試將增強現實技術運用到教育領域。

二、增強現實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雖然增強現實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不久。但國外已經做了大量的實踐研究。總體來看,國外關于增強現實的教育應用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1)將增強現實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如:Shelton和Hedley采用增強現實技術進行了九大行星的教學實驗;Kauf-mann教授采用一個名為Construct 3D的增強現實工具進行空間幾何教學;Dtinser與Horneker以寓言故事作為內容。來觀察5-7歲的兒童如何利用增強現實進行互動與合作學習;El Sayed等人設計了一款增強現實學生卡片(ARSC)。(2)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于圖書。如:BillingHurst,Poupyrev等,研制開發的Magic Book。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將圖書內容以動畫形式呈現。(3)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于游戲和娛樂學習。如:新加坡MXR Corporation Pte Ltd公司推出的娛教產品wIzQubes;Hye Sun Lee和Jong Weon Lee利用增強現實設計了一個教育游戲,用以幫助幼兒園和小學生掌握加法知識:Ori Inbar開發了一款手機增強現實游戲,兒童可以利用iPhone實現隨時隨地學習拼寫。

(二)國內的研究現狀

高等科研院校是我國研究增強現實技術應用的主力軍,相比于國外,研究尚處于初級層次,大多數研究還停留在算法實現階段,研究增強現實技術的具體應用比較少,研究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則更少,但也出現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研究所蔡蘇等人在介紹增強現實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了增強現實技術對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對增強現實的教育應用前景作出了展望,并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研究制作了一些教學案例,并將這些案例集成在“未來之書”上;張寶運,惲如偉分析了增強現實技術的教學應用需求和應用優勢。并嘗試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李婷分析了增強現實技術的特點,探討了其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徐媛根據增強現實所具備的性能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討了其在教學中的應用領域;張洪波對增強現實技術教學應用的研究較為全面:探討了技術原理,設計了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型,開發了教學應用案例;蘇俊欽將增強現實應用于兒童學習注音符號,輔助兒童進行有效的學習㈣,等等。

從以上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總體而言,增強現實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大多是單一研究,缺乏系統的闡述。從時間上看,國外的研究比國內要早了幾年,研究的內容也已經從算法技術本身轉移到具體的應用上,主要表現為增強現實輔助課堂教學和教育游戲的形式,而國內當前的研究還集中在計算機科學中的算法實現和優化階段,增強現實教學產品還不多見。

三、“增強現實”教育應用價值與技術優勢

戴爾曾指出,由于缺乏具體經驗的支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記住一些概念和普通的法則,而沒有真正領會這些概念和法則,這是教育的最大失敗。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與學習者使用的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有關。由于學習者使用的學習材料以文字符號等抽象內容為主,學習者需要有豐富的現實生活經驗,再憑借自身的抽象思維和學習遷移能力才能較好地掌握學習的內容。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困難的。因為缺乏現實生活經驗,加上抽象思維和學習遷移能力較弱,結果只能是強記一些概念,而無法真正領會。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無疑給戴爾指出的失敗的教育帶來了曙光。增強現實技術可應用于教育領域,比如增強現實電子書,通過對較難理解的抽象知識的“增強”,學習者便可以很容易地獲取抽象知識的直接經驗,從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消除了傳統學習材料的弊端,使學習變得更輕松有趣。

相較于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多媒體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有著獨特的優勢。雖然,多媒體能快速、有效地表達和傳遞知識,并且能提供多種感官刺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但其也存在難以表達知識的完整性、僅能強化視聽效果而缺乏深入互動、缺少情境沉浸性等缺點。而增強現實技術則很好地彌補了以往多媒體教學的缺陷,為教育教學活動帶來新的契機,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學習工具。正如Billing hurst所指出的那樣,增強現實作為教具有以下獨特的優點:(1)增強現實技術可以讓學習者在虛擬和真實的兩種環境中方便地進行互動;(2)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創新教學策略,學生即使沒有電腦的經驗,也可以通過增強現實技術進行互動學習;(3)增強現實技術可以改變學習者面對靜態學習內容的傳統學習方式,全身性沉浸于學習內容之中。Kaufmann H.也認為,模擬情境和學習效果成正比?;贏R的教學可以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節約學習的時間。另外,增強現實除了可以增強沉浸感,實現深入互動外。還能有效促進學習者的空間理解能力,增加學習者對復雜空間中概念及其相對關系的理解。Chih-Hsiang Ko等的研究表明: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基于AR的模型可以更多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增強交流與互動,易于理解空間問題。

更加具體一點來說,增強現實在教育應用中的技術優勢主要有:(1)教學內容展示形象直觀。增強現實技術的信息呈現能力,能形象直觀地描述和呈現教學內容,通過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提高學習動機。(2)模擬教學實驗,節約成本,減少污染,便于管理。實驗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實驗對學生掌握知識和研究方法,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模擬各種教學實驗可以節約真實實驗所帶來的高額成本,并能取得與真實實驗十分接近的效果。特別是理科,尤其像物理、化學、生物等試驗設備十分昂貴,真實實驗又面臨環境污染和實驗人員的安全問題。另外,利用增強現實技術還能解決試驗設備管理上的不便。(3)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谠鰪姮F實技術營造的學習環境空間現實感很強,可以全景呈現虛實疊加的信息,給學習者以強烈的全方位的刺激,從而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習者的身體機能,促使多元智能的發展。

四、增強現實技術教育應用的理論基礎

一項新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除了考慮技術本身的因素外,更要放到教育理論的框架下來審視,要有相關學習理論和教育理論作支撐,指導教育的實踐,從而保障技術應用效果的最大化,避免誤入歧途。

(一)沉浸理論

早期沉浸理論指出,挑戰(chlenge)與技巧(skill)是影響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戰太高,使用者對環境會缺少控制能力,而產生焦慮或挫折感;反之,挑戰太低,使用者會覺得無聊而失去興趣。沉浸狀態主要發生在兩者平衡的情況下(Csikszentmiha-lyi,1975)。

1985年,米蘭大學的馬西米尼和卡里對“挑戰”與“技能”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得到八種組合,只有當高挑戰同時輔之以高技能時。人才進入并維持一種沉浸狀態,他們并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心流”(flow)?!靶牧鳌笔怯捎谌褙炞⑼度攵玫赝瓿扇蝿盏囊环N心理狀態,達到沉浸體驗需要一定的條件:(1)操作者的技能與任務挑戰之間達到平衡;(2)操作者全神貫注投入;(3)操作者有明確的任務目標;(4)操作者不斷地得到直接迅速的反饋;(5)操作者能控制任務的進程。

增強現實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能讓學習者在學習進程中,拋開周圍工具的干擾,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于學習內容之中,從而進入忘我(沉浸)狀態。沉浸理論所揭示的“挑戰一技能”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達到沉浸狀態所需的一般條件,對研究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學習環境下,如何適當、合理地利用這種關系,創造沉浸條件,從而使得學習者進入沉浸學習狀態,提供了切實的理論指導。

(二)情境認知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真實的活動和情景是知識的來源,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認知過程的本質是由情境決定的,而且,知識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人們要想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并靈活、正確地應用,必須在豐富的社會真實情境中去認知。真實的活動應當成為學習的中心,學習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才能有效。知一行是交互的,知識是情境化的,知識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的一部分,并通過活動,在豐富的情境中不斷地得到應用和發展。情境學習強調在情境中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內容、背景、實踐共同體以及參與是情境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

增強現實與情境學習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很容易創設學習的情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切實體驗到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從一種情境到另一種情境,也即遷移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增強實可以促進遷移能力的提高。

五、增強現實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

歷史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每一項進步,都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塒,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將帶動教育從目標、內容、模式到方法的全面變革。作為一項新興的技術,增強現實的教育價值日益凸顯,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必將給教育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一方面,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將帶來教學領域的變革,增強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可以拓展學習的空間。豐富學習的形式和體驗。

(一)創設智慧學習環境,提升教學效果

近年來,“智慧”一次炙手可熱。在教育領域,智慧教室、智慧教學等概念紛紛被提起。在學習環境方面,有學者在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智慧學習環境的概念。所謂智慧學習環境,北師大黃榮懷教授將其定義為:“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感知學習情景、識別學習者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測學習成果,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秉S教授同時指出,智慧學習環境的重要特征,是應能實現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無縫銜接,提供適應學習者個性特征的學習支持和服務。由此可見,智慧學習環境要求較強的對物理空間的感知、監控和調節能力,這恰恰與增強現實技術的特點相吻合。增強現實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互動工具和其虛實無縫融合的特點,在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中將大有可為。

實際上,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除了具有感知、識別、支持、反饋等智慧外,它還應當具有情境性。因為,只有在情境中,有效學習才能真正發生。怎樣創設學習情境?希拉里?麥克萊倫認為,依據情境學習的模式,知識必須在情境中才能學到,那么,情境就可以是:真實的工作場景;高度的真實,或真實的工作環境的“虛擬”的代用品;一種可停留的環境,如影像或多媒體程序。由此可見,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有幾種途徑,第一種途徑,即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這種途徑固然最好,但操作難度較大,容易受到現實條件的種種制約而無法實施。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采用第二種途徑無疑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特別是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將仿真環境的真實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創設的教學情境與真實環境的吻合度非常之高,并且允許學習者實時交互和開展任務協作。實際上,增強現實技術產生之前,虛擬現實等技術業已給情境認知與學習提供了十分強大的支持,而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則給情境認知與學習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支持。正如前文所述,增強現實技術與情境學習具有天然的匹配性,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可以方便地創設逼真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沉浸學習活動之中,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國內外的一些教學案例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歐盟資助的iTactus項目,它利用增強現實技術輔助歷史教學,通過增強現實技術的疊加,將死氣沉沉的歷史內容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習者的面前。極大地調動了學習者積極性。提升了學習的效果:VR-LAB的Lifeplus11項目也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實現歷史教學的一個典型案例,用戶通過重返近兩千年前的意大利龐培古城,了解古城的人物情境,真切體驗羅馬帝國的歷史文化;再如,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學習地球自傳、公轉現象時難以理解的情況,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的雷靜,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創建了一個地球自轉、公轉的虛實結合的場景,學生如身臨其境,原本抽象的概念直觀地呈現在眼前,大大地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革新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

1.革新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已經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而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憑借其鮮明的特色和技術優勢,必將推進教學模式的進一步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的要素是教師、學生、教材。這種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多媒體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扮演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利用多媒體創設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目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學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較之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教學更加注重交互。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得到了普遍的重視,但在這種結構框架下,學生的能動性發揮有限,主體地位和交互層次都不能達到應然的要求。而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交互的媒體、深化了交互的深度,還更加強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增強現實技術創設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可以自己決定學習路線,自行決定學習節奏,真正做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增強現實技術由于支持學習過程中的情境學習和深度互動,從而可以讓學習者在“做中學”,有助于學生知識、經驗的獲取與建構。在這種活動結構下,教育者可以通過呈現豐富的媒體信息刺激學習者的感官,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可以通過設定多重任務,引導學習者的學習逐步走向深化;通過合作交流、及時反饋等環節確保學生的學習高效的進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和交往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生代學生的學習偏好也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當前的學生不再習慣于傳統的課堂接受學習模式,擅長非線性處理信息,偏愛多重任務,喜歡主動探究學習而非被動接受學習。而增強現實技術恰恰迎合了新生代學生的這一學習需求和特點,在教學應用中有著廣闊的前景。增強現實應用于教學領域。知識的構建順序發生了改變。學習過程呈現出非線性、主體性、交互性、合作性及學習結果的及時評價和反饋。據此,我們將基于增強現實的教學模式概括為非線性主動交互式教學模式(見圖1)。

在增強現實教學系統環境下,知識的傳遞是多向的、交互是多元的,學習者在非線性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任意游走在知識的殿堂中。與碎片式的學習內容交互過程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這是一種發散性思維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在這種環境下,根據自身情況自定步調,完成個體知識的意義建構。當學習遇到困惑或不確定性時,可以方便地與同學交流或從教師那里獲得幫助,并得到及時的反饋。

2.優化課堂教學

教學是一個信息環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構成了一個簡單實用的教學環路。這種模式因其高效和便于管理,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推崇而被沿用至今。但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缺點也顯而易見。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教學演示形象直觀、教學交互復合多元。而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以其迥然不同的獨特優勢,給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正如溫德?麥凱(Wendy E.Mackay)在所指出的那樣,增強現實讓人們能以普通方式應用自己所熟悉的日常對象,而不是鍵盤輸入和凝神屏幕。增強現實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界面設計、知識呈現和交互方式上,通過其強悍的教學表現力和模擬演示的教學優勢,使課堂教學更加立體和豐滿,呈現信息更加直觀和全面。這方面已有利用增強現實優化課堂教學的成功案例。如,華東師范大學陳向東等針對以往的教學演示效果不理想的情況。而開發的日地月課堂演示系統。該系統演示過程分為個體識別、系統識別和認識日食月食三個階段,通過增強現實技術的融入,學生身處真實環境而能操縱天體運行,給學生帶來新奇的認知感受,深刻領會了天體的運動和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

(三)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形式

當前,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和途徑越來越多,非正式學習的比重日益加大,“教育必須面對日益增強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的融合”。實際上,相對于正式的學校教學。增強現實技術在非正式學習領域中的應用具有更為廣闊的前景,如增強現實電子書、基于增強現實的移動學習、增強現實教育游戲等。

1.增強現實電子書

書本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傳統的書本主要是文字、圖片等,讀者與書本的對話主要是通過閱讀文字或圖片資料來實現,這對讀者的先前經驗有著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讀者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對于成人來說,由于有著豐富的前期經驗,理解書本知識相對容易,但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就有點困難了。書籍承載著大量的抽象經驗,如果能在保持傳統書籍有優點的基礎上,有效合理的融入直接的、具體的經驗,對于較難理解的知識輔之以“真實、立體”場景,那么這樣的書籍必然能夠激發讀者的強烈閱讀興趣,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獲得更多的直接的經驗,有效消除讀者遷移能力的差異,從而很好地掌握書本內容。

可能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增強現實電子書備受人們的關注,各種增強現實電子書紛紛問世。2008年7月。泰國推出了首個增強現實電子書――EarthStructure。同年9月,德國ArsEdition公司推出了增強現實電子書――Aliens&UFO。2009年,ARI-UXTM(增強現實交互式用戶體驗)技術出現,增強現實電子書The search for world LA就采用了這種技術,擺脫了本地桌面軟件的限制。索尼聯J.K.羅琳打造的Wonderbook,被設計得像一本真正的書,讓你置身書中場景深度互動。雖然國內關于增強現實教育應用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增強現實電子書因其有著較好的發展潛力,受到了國內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如:中華商務聯合印刷(廣東)有限公司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成功開發出《中國彈起》,首次將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以立體紙雕的形式展現;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研究所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制作了若干與教育相關的案例,并將這些案例集成在三維立體交互書――“未來之書”上;再造時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增強現實技術讓地理教科書活起來,研制了“立體地理教科書”,對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先進行了“立體化改造”等等。

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電子書通過在書籍中融入“真實的場景”,豐富了知識內容的表現形式,大大增強了表現力,讀者可以直觀、形象地與書中的內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度交互,從而增強了閱讀的趣味性,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梢灶A見,隨著增強現實技術的不斷成熟、技術成本的下降和開發難度的持續降低,增強現實電子書必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引領書籍的革命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利用“增強現實”開發電子書時。不能舍本逐末。過分注意吸引眼球,走向極端,應當擺正書本內容與技術表現的相互關系,在確保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等的基礎上,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實現對傳統書本的“增強”。

2.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移動學習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迫切要求時時能學、處處能學,擺脫傳統學習在時空上的限制,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隨時隨地的移動學習。同時,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使移動學習成為了可能。移動學習是一種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攜帶技術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可以為學習者提供開放的、自主的學習空間,被認為是未來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種模式。移動學習使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隨時隨地地學習。滿足了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消除了學習者心理負擔,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移動學習強調移動性,強調技術對教育的驅動,這同時也決定了其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集中體現在:首先,移動學習情景的隨意性和休閑性會分散學習者學習的注意力;其次,移動學習是學習者與移動終端設備的對話,當前的移動終端技術制約著人機交互的程度。而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為移動學習帶來福音。高普及度、便攜易用的智能手持設備是能夠體現增強現實價值的重要平臺,增強現實創新了移動應用模式,為移動學習提供了新的學習支持。增強現實技術帶來的沉浸感,可以很大程度上讓學習者專注于學習過程之中;增強現實的高度交互性,可以增強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消除學習孤獨感,提高學習的效率。如智能手機增強現實系統,將手機攝像頭指向一幢古建筑,手機屏幕上可以很快的顯示出這個古建筑的立體圖像,并能將古建筑的名稱、歷史等信息疊加到立體圖像上,幫助學習者了解和學習。另外,借助于GPS及各種定位、定向技術?;谠鰪姮F實技術的移動學習還可以使學習具有較強的情境感知特征。如學習者如果把手機攝像頭對準某一個方位,通過衛星定位和傳感技術就可獲得學習者所在的位置和朝向的信息,然后智能手機在網絡上就能夠搜索到學習者所處周圍環境的各種信息,并為他們呈現與情境相關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以支持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學習,使隨時隨地獲取知識成為可能。

當前?;谠鰪姮F實的移動學習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整體而言,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移動學習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如何將增強現實技術有效融入移動學習還需要我們持續深入地研究。此外,由于受制于技術的限制,移動設備上的增強現實技術目前還停留在簡單應用的層面。隨著增強現實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發展,讓學習者隨時隨地地進行移動學習。又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學習體驗將指日可待。

3.增強現實教育游戲

當前,教育游戲是教育技術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熱點,它是針對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設計開發的游戲,兼具教育性和娛樂性。它以成熟的教育理論為支撐,以游戲為手段,在教育性和游戲性之間取得某種平衡,從而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完成教育的過程,達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游戲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自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思維的啟發和能力的培養。教育游戲是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隨著技術的發展,教育游戲手段和形式也必然跟著發展變化。比如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將其應用于教育游戲,必將“極大地拓寬教育游戲的應用領域,是未來教育游戲的重要發展方向。”增強現實可以使教育游戲具有更強的交互性和沉浸性,并給游戲者虛實結合的奇妙體驗,這種體驗迥然不同于傳統的二維計算機游戲,也不同于三維虛擬游戲?;谠鰪姮F實的教育游戲通過調動學習者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通過虛實融合的三維沉浸性和高交互性,為教學對象模擬、教學過程、教學結果呈現和教學交互提供更為豐富的體驗。

近年來,國外對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教育游戲作了大量的研究,涌現出一批成果。華東師范大學陳向東對此作了歸納總結。認為目前增強現實教育游戲大致可以分成兩類,即基于場所的增強現實教育游戲和基于視覺的增強現實教育游戲圖?;趫鏊脑鰪姮F實教育游戲借助參與者與場所(環境)問的情感及認知聯系,促使其解決復雜問題,獲得相關經驗;基于視覺的增強現實教育游戲用標記標識擴增內容并疊加顯示在現實環境中,以改善用戶的體驗。國內有關增強現實教育游戲的產品還較少,但也有學者對此作出了探索。蔣中望在收集整理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探討了增強現實教育游戲的適用性,總結了增強現實教育游戲的設計原則和開發模式,并利用BuildAR Pr0等工具開發了“拼詞競賽”、“輸血配型”等教育游戲。增強現實教育游戲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在三維沉浸的學習體驗中,在輕松娛樂的學習氛圍中,通過交互協作,獲得經驗、提升技能。這一論斷,得到國內外實踐材料的普遍支持。

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教育游戲因其虛實結合、實時互動且不受動作限制的特性。使得此類游戲比傳統的教育游戲更具魅力。學習者可以在游戲中獲得親身經歷或真實的體驗,并通過反思將具體的經驗上升為理性的認識或形成抽象的概念,從而達到游戲的教育性目的。鑒于以上優勢,增強現實教育游戲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但總體上來說,增強現實教育游戲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其設計的理念和原則、開發模式、應用方式等還需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5篇

【關鍵詞】經濟區/綜合性/經濟中心

一、歷史經濟區域概念的產生

經濟區是由多種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土壤、氣候、資源的相對一致性和與之相協調的人文環境(歷史文化傳統、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科學技術)所決定,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各具產業特色的地理區域。經濟區域與經濟區域之間商品流通是經濟區域形成的必要條件。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有很大的差異,由此而導致經濟和人文現象的差異同樣是十分明顯的。根據我國的自然條件(主要是氣候和地貌),可以劃分為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青藏高原高寒區三大自然區,這三大自然區決定了我國經濟區格局的基本框架。同時這三大自然區內部也同樣存在自然和人文環境要素的差異,在歷史上先后出現過不同社會產業的地域分工,這種產業分工和差異便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區。

在我國古代社會的早期,由于經濟開發不足,生產力低下,區域間產業分工不明確,商品經濟還處于萌芽狀態,區域間商品市場體系沒有形成,經濟區的邊界是模糊的、不明確的。大致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金屬工具的用于生產,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各地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所生產的具有本地特色產品的產業興起,除了滿足本地區需要外,可以將多余的產品與他區進行交換,并從中獲利,于是形成一定規模商品交換和貿易,產業的區域分工初步形成,開始出現經濟區的雛形。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所指出:“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即由于土地肥力、水域或陸地、山區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氣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礦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條件的特點不同,又有了勞動工具的天然差別。這種差別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間的職業劃分,我們一般應在這些部落相互進行的交換中發現產品向商品的最初轉化?!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頁。)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產業區域分工已經客觀存在,經濟區域的概念在當時人們觀念里也有所反映。例如《尚書·禹貢》中以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獻以及交通道路劃分的九州,不僅是一種綜合的地理區劃,實際上也是經濟地理區劃;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第一次將漢朝全境分為山東、山西、龍門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產業區,漢成帝時劉向的《域分》、朱贛的《風俗》,《隋書·地理志》各州后序,《宋史·地理志》各路后序,雖然都是以“物產風俗”劃分的人文風俗區,實際上也是經濟地域差異引起的人文地域差異的反映。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經濟的地域差異在人們的觀念里已經存在了。唐宋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間產業分工明顯,商品貿易頻繁,經濟區域的特征更為顯著,這在區域差異比較大的南方地區更為突出。南朝以來以至唐宋延及明清時期的所謂“三吳”、“江南”、“兩浙”、“荊湖”等等已不僅是政區名稱,更貼切的是經濟區域的名稱。明人王士性《廣志繹》根據浙江省內不同自然、經濟條件分為若干亞區,其云:“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蓋嘉、湖澤國,商賈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蠶,是每年兩有秋也”;“臺、溫二郡,以所生之人食所產之地,稻麥菽粟尚有余饒。寧波齒繁,常取足于臺,閩福齒繁,常取給于溫,皆以風漂過海,故臺、溫閉糴,則寧、福二地遂告急矣。”這就是說,在浙江省內還分為若干經濟亞區,各經濟亞區間的商品交換已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明清時代大體上各省自成一大經濟區,而省內又按自然條件分為若干亞區,這種亞區又可能跨省而成,如所謂“江南”即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而言,雖然對“江南”范圍的界定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太八府一州為江南經濟區(注: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有人認為應該是蘇、松、常、杭、嘉、湖。(注: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不論怎樣,“江南”一地作為一經濟區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宋代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產業差異更為明顯,經濟區的存在更為明確,經濟區的等級、層次更為繁復。對此進行研究,是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文化的區域差異和區域整合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二、歷史經濟區域形成的歷史和地理條件

在我國人類社會早期,地域、部落之間農業、畜牧業分工并不是很明確的。至少在黃河流域古代社會的早期,原始農業、畜養、采集、狩獵同時并存。我們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中都可以看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古代社會早期,華夏地區以及周邊草原森林地區產業中兼有原始農業、畜養和狩獵的痕跡。以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采集經濟向原始農業發展,狩獵經濟向畜養、游牧經濟發展,標志著攫取經濟向生產經濟進步,以后逐漸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養的部落與地區和以畜牧為主兼營農業的部落與地區。這種選擇和變化,很大程度決定于所處的自然條件,如春秋戰國以后,北方草原區形成畜牧區,東部季風區形成農耕區,東北高寒區還停留在采集狩獵階段等等,由此形成的這種經濟區本質上也就是自然-經濟區;這種經濟區之間的物產互補和交流成為當時人們生活的必需。《荀子·王制》:“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①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笨梢娫诖呵飸饑鴷r代中原與周邊地區在產業差異上的互通有無是很頻繁的,不可或缺的;從自春秋戰國至漢代初年,農耕區和畜牧區之間、農耕區內部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一直延續到漢代,《漢書·食貨志》說:“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就是說漢代初年,商品貿易在社會上還有很大影響。由此可見,不同產業區域之間商品貿易是經濟區形成的必要條件。其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特別是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是漢族以外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由于民族發源地的自然條件決定了該民族經濟的特點,如北部蒙古高原上袤廣綿亙的草原哺育了游牧民族,西南橫斷山脈地區的深谷密林決定了采集和狩獵成為當地民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東北高寒森林地帶原始民族必然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以后隨著民族活動的頻繁,生產活動變化,如游牧民族所到之處,往往將畜牧業帶至該地,而漢民族所到之處,無不墾地種植。因此民族經濟也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一個特色;而這種民族區域經濟間的互通貿易,很早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整個歷史時期。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市糴一》:“互市者,自漢初與南越通關市,其后匈奴和親亦通市,后漢與烏桓、北單于、鮮卑交易。后魏之宅中夏,亦與南陲立互市。隋唐之際,常交戎夷通其貿易,開元定令載其條目,后唐復通北戎互市,此外,高麗、回鶻、黑水諸國,亦以風土所產與中國交易。”民族區域之間的貿易,也是反映不同經濟區的一個方面。其三,由于我國很早就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為全國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發展不同產業門類提供了條件,同時出于管理體制上的原因,也就是中央政權對地方經濟管理上的需要,尤其是當地方政權特別關注地方經濟發展時,有過多的干預,于是經濟區的劃分和調整往往與政治形勢和政區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分裂局面,原先在統一政權的同一經濟區,分裂后必然形成不同的經濟區。行政區和經濟區有密切的關系。故而我國歷史上的經濟區往往包含自然

、民族、政治三方面的特色。我國歷史上早期的經濟的區域差異,可按自然條件分為農耕、游牧、漁獵三大經濟區。這三大區實際也是漢族政權和游牧民族、采集狩獵民族的活動區。漢文帝給匈奴單于書云:“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注:《漢書》卷四《文帝紀》,中華書局標點本。)這就是自然區、民族區、行政區和經濟區合一的反映。

在這三大區中,從自然、人口、資源、文化各種條件而言,東亞季風區的農耕區都占主要地位。這里人口最多,幾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資源最豐富多樣,生產力最先進,最早進入文明社會。因此這里最早出現經濟的區域差異,其先決條件是農耕發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夠的糧食提供給社會,可以使一部分人從事適應本區自然條件的其他產業,以其產品與他區進行交換,首先就是經濟作物商品化,也形成經濟區之間貿易的主要內容。例如《史記·貨殖列傳》載,戰國秦漢時代時“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獲;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各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边@種經濟作物的區域差異才能初步形成經濟的區域性。其中又可以自然、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差異分為若干亞區,各經濟亞區因其經濟在全國的影響,在全國的地位也不同。以后,隨著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適應自然能力和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的細化,商品流通的加強,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的變化,不僅經濟區邊界會發生調整,同時也會引起經濟區在全國地位的升降。無論大區和亞區的經濟區域調整、變化的因素也是多種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氣候和地貌),就是自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引起經濟區的調整,例如蒙古高原上一次巨大風暴、寒流,使生存在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大規模南遷,形成游牧區的南擴;黃河一次重大改道,就可能引起河北、河南經濟區的調整,一次大規模的洪澇干旱災害引起環境變化和人口遷移,就可能引起一些經濟區地位的衰落和一些經濟區地位的上升。二是政治格局變化引起的經濟區調整,如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可能造成一些經濟區的衰落和一些經濟區的興起,如關中地區自兩漢末年戰爭的破壞,其經濟地位明顯衰落;南北政局分裂時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南北分裂界線和以長江為南北分裂界線,經濟區的格局就不同。又如首都所在地的確定和轉移都可能引起經濟區的變化。這在我國傳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里,由于管理體制上的原因,這種變化是很顯然的。三是人口和民族遷移活動引起的經濟區格局的變化,如農業民族的北移和游牧民族的南進,農耕民族向西南、東北地區的擴展,就可能引起經濟區劃的變化。秦漢時內地人口的移向北邊,“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頗有趙、齊、衛、楚之徒”(注:《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標點本。),必然引起高原地區草原的農耕化,反之,魏晉時期匈奴入居中原,自然會將原有的耕地辟為牧地。西晉永嘉之亂、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亂引起的我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大南遷,對南方地區社會經濟變化起了重要作用。四是產業分工的細化,如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自然資源的重要性的顯露,手工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經濟區的變化。如宋代以后長江以南地區蠶桑、植棉、茶葉業、礦冶業和造紙、瓷器業等其他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原料和產品生產地的分離,商品市場網絡的形成,從而引起經濟區的變化和細化。經濟區之間分工和差異主要表現為商品交換貿易,早期的交換和貿易主要在大區間進行,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手工業分工的細化,同一大經濟區內經濟亞區間的商品貿易量也會增加,于是中心城市和交通路線的布局也隨之變化,最后引起經濟區格局的變化。

我國古代不同經濟區,對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20世紀30年代冀朝鼎曾作文提出基本經濟區的概念,“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時期,有一些地區總是比其他地區受到更多的重視。這種受到特殊重視的地區,是在犧牲其他地區利益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這種地區就是統治者想要建立和維護的所謂基本經濟區?!薄爸袊慕y一與中央集權問題,就只能看成是控制著這樣一種經濟區的問題:其農業生產條件與運輸設施,對于提供貢納谷物來說,比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以致不管哪一集團,只要控制了這一地區,它就有可能征服與統一全中國。這樣的一種地區,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基本經濟區。”即每個時期封建王朝都有一個或幾個基本經濟區,是這個王朝生存的經濟基礎。當基本經濟區衰落時,這個王朝也由此衰落。而新王朝的崛起必需尋找新的基本經濟區。(注: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8、10-12頁。)由于當時資料條件的限制,冀文在具體論述上尚有可商榷處,但其基本觀點是可取的。從這個問題上剖析進去,我們將發現對古代中國經濟區及其演變的研究,是對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原因深層次認識的重要條件,同時也能對今天全國區域經濟的形成和變化的歷史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從而有利于現有經濟區域的改造和規劃。

三、歷史時期經濟區域劃分的幾條原則

我國歷史時期劃分經濟區有些什么標準呢?這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說:“關于中國古代經濟區域的劃分標準,我國史學界尚未有深入討論。在海外學術界,則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另一種則以自然條件為根據。顯然,對于經濟史研究來說,后一種意見比較恰當。這種見解首先由施堅雅先生作出系統的理論闡述,后又由斯波義信先生加以發展和改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區域研究理論。施氏的理論主要著眼于水路交通,故其理論的核心可簡述為‘地域即河川流域’說。斯氏則在重視水路交通的同時,也強調生態系統的作用,從而把施氏‘地文地域’說發展為‘地文-生態地域’說。我們認為施氏、斯波氏的理論是站得住腳的。但是還需要補充一點,即:我們所劃的經濟區域,在古人心目中,應當也是一個特定的概定(念?)。換言之,得到歷史的承認。鑒于以往學術界對于江南地區的界定缺乏共識,我們認為有必要根據上述理論與意見重作劃分。在確定其合理地域范圍之前,有必要將我們所依據的劃分標準,作一簡要說明。首先,這個地區必須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必須是一個自然-生態條件相對統一的地域,換言之,在其外部應有天然屏障將它與毗鄰地區分隔開來;而在其內部,不僅應有大體相同的自然-生態條件,而且最后還屬同一水系,使其內部各地相互發生緊密聯系。其次,這個地區在人們心目中應當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僅由于地理上的完整性與自然-生態條件的一致性,而且也由于長期歷史發展所導致的該地區內部經濟聯系的緊密與經濟水平的接近,使此地區被視為一個與其毗鄰地區有顯著差異的特定地區。”我們認真讀了李伯重先生的論文,認為他將他所定的標準對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劃分作為一個經濟區是完全正確的。但這個標準是否適合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所有經濟區呢?我們認為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這里需要補充一下,施氏的經濟區域理論是從他研究歷史上城市體系角度出發的,他在《中國歷史結構》一文中對中國歷史上大經濟區的觀點,大體上可概括為下列幾點:一是“每一大區經濟都是在某一自然地理大區中形成并完全被包容其中,這種自然地理大區是依流域盆地而劃分的?!倍沁@些區域的核心區,都處于河谷中的低地,中國傳統社會里,以農業生產為主,而核心區的可耕地自然條件最好,交通運輸最為便利,成為交通樞紐。因此核心區比邊緣區商品化程度更高。每一區的中心城市都興起于核心區,并以不同層次,不同核心區構成不同層次的城市網絡。于是在“每一個主要的自然地理區域中,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城市體系亦即彼此來往頻繁而集中的城市群,城鄉之間的聯系也很多,但大都局限在區域內。”三是大區經濟應看成為復合的體系,內部是有差異的、相互依存、一體化的,盡管這些特征在邊緣地區較核心地區松散。(注: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頁。)

施氏的理論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例如任何一大經濟區是有其核心區和邊緣區,但核心區是否必然是該大區的河谷低地,則未必然,應視某一特定時代的其他人文因素而定。此外,認為一大經濟區內部是有差異的復合體的觀點也是可信的。斯波先生在施氏的理論上加入了生態系統作為考察的依據,即將人類活動引起生態系統變化的因素作為參照模式,比施氏理論又較為全面。但他們所研究的對象,在時代上偏重于宋代以后,地域上偏重于江南。這種模式是否適合整個歷史時期,是否適合全國的范圍,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傊酝P于經濟區域劃分的種種理論有其正確的部分,也有其不全面的缺陷。首先,單單強調自然區域的條件,可能會給予人們一種誤解,似乎歷史上的經濟區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歷史時期除了黃河下游河道遷徙以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變化。那末是不是可以認為二三千年來我國經濟區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顯然是不能的。其次,我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勢力曾互有進退,同一自然生態區如鄂爾多斯高原,當游牧民族占有時,則成為畜牧區,這就可能與其北面的河套平原形成一個經濟區;當農耕民族占有時,往往變成農耕區或至少是半農半牧區,則可能與其南面的陜北高原形成一個經濟區。可見民族活動對經濟區的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三,歷史上經濟區有過不小的變化,當經濟開發不足,商品經濟不發達時期,經濟區的地域比較大,核心區與邊緣區的距離較遠。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可能存在于一個大經濟區內;當經濟開發充分,農業、手工業生產力大大提高,產業分工細化,商品經濟繁榮發展時,經濟區就可能劃小,原先一個大經濟區就可能劃分為幾個經濟區,如兩漢時期的“江南”經濟區與明清時期的“江南”經濟區地域就不同。其四,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相當長時期的政治分裂局面,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在不同的政權統治下,就可能分屬不同的經濟區。如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在宋遼時曾分別屬于兩個政權,因此河北平原或山西高原在宋遼時就不可被認為是一個經濟區。由此可見,劃分經濟區除了重要的自然生態條件外,人文因素還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國古代劃分經濟區域應該有那些標準呢?我們認為自然生態的相對一致性、完整性無疑是最基本的條件,但僅此還遠遠不夠,因為歷史時期人文環境的變化十分復雜,不同時期經濟活動差異又很大,所以不同時期的經濟區域的劃分還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勞動分工的地域差異,即本區與他區在主要產業上的差異性,從大處而言,如農耕區、畜牧區、漁獵采集區和農牧交錯、狩獵采集混合經濟區等等;從小處而言,農耕地區內又可分若干亞區,如水稻作物區、干旱作物區、經濟作物區等等。二是我國在近代化以前,基本上還是處在自給自足封閉式的小農社會,某一地區的基本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依靠他區的供應。因此各經濟區在主要產業分工的前提下,還有其他產業輔助,以使其成為一個可以獨立生存的地區,如關中地區固然是一個農作區,然“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物之類,不可勝原,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②足也。又有jīng@③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故豐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注:《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中華書局標點本。)。如巴蜀地區“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注:《后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中華書局標點本。)如清代江南蘇、松、太、常、杭、嘉、湖自成一經濟區,當無異議,其農作有稻、棉、桑三種作物相對集中,魚鹽之產也很豐富,同時又是棉、絲紡織業中心。珠江三角洲當為一經濟區,水稻為其主要農作,但其經濟作物專業化十分突出,果樹、甘蔗、荔枝、香蕉等熱帶水果以及基塘養魚,成為農村主要產業,清代中期以后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這正是商品經濟發達的結果。明清時期華北平原(冀、魯、豫)除了糧食作物(麥、豆、高粱)外,還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棗梨、藥材、釀酒產業。因此產業的綜合性也是古代經濟區的特色之一。三是在大產業分

工前提下,還有產業的專業化方向,如農業區中有水稻產區、旱作產區、漁業區、經濟作物產區、礦業區,經濟作物區中有蠶桑區、植棉區的差異等等的專門化,以此專業化產品得與他區進行交換與貿易。《鹽鐵論·本議》:“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nán@④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chī@⑤@⑥,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揭示了各地區特定產業及其互相間的物資交流,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四是經濟中心城市及其輻射范圍,即全區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最集中的城市和以此城市為中心形成的城市網絡和交通網絡?!尔}鐵論·力耕》:“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臻,萬物之所殖者……宛、周、齊、魯,商遍天下。故乃商賈之富,或累萬金,追利乘羨之所至也?!薄尔}鐵論·通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陳,鄭之陽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諸侯之衢,跨街沖之路也。故物豐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备叛灾瑒澐纸洕鷧^域應有區域性、綜合性、專業化、中心城市四條標準。

四、經濟區與自然區、行政區的關系

經濟區與自然區、行政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然區的劃分,是根據巖石、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對一致性所劃分的區域。行政區則是按照統治者為加強地方統治的政治原則所劃分的區別;有時為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可以考慮自然地理要素,有時則為了加強中央政權的控制力,有意違反自然地理原則。這在中國歷史上事例很多,如漢代的長沙國,元代的陜西、湖廣、江西行省劃分,明代的南京劃分等等。經濟區則是根據產業的地域分工和商品貿易經濟原則劃分的,已見上述,不再贅述。行政區是封閉的、內向的,經濟區則是開放的、外向的。這三者是出發點不同的三類地理區劃。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一書中說:“經濟地理與行政地理不是一個概念,但二者聯系十分密切。行政地理的劃分一般以經濟地理為基礎的,所以研究歷史地域經濟,仍須以政區的劃分為空間區劃?!保ㄗⅲ撼堂裆骸端未赜蚪洕?,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頁。)這種處理方法似乎過于簡單了些。當然,經濟區的劃分不能不考慮自然地理條件,這一點似無需贅述。同樣,經濟區的劃分不能不考慮行政區的要素,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國家,政府的行政體制常常要控制和干涉經濟活動,使經濟區服從于行政區,尤其是宋代以后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地方行政長官為了加強稅收、協調地方經濟、用行政手段支配社會經濟部門的管理,如在同一政區內發展同類經濟,統一施行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以及頒布適應地方條件的經濟政策等等,使經濟區與行政區協調起來。所以明清時期經濟區與行政區大致吻合。正如楊國楨在《清代社會經濟區域劃分和研究架構的探索》一文中說:“清代社會經濟區域的調整和行政區域的變動是并行不悖的。社會經濟區域的劃分,可以借用行政區域的劃分系統。比如說,我們可以行政縣、鄉、村作為社會經濟區域的基層單位,而把行省作為社會經濟區域的地方單位?!保ㄗⅲ骸肚宕鷧^域社會經濟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7頁。)但這只能是在基本屬于同一自然經濟的結構條件下,凡行政區與自然區違背的情況下,經濟區就未必與行政區合一,如明清環太湖流域的

蘇、松、常、太、杭、嘉、湖自成一經濟區,就不受江蘇、浙江兩省的限制。施堅雅也說:“經濟發展和朝代更迭很難一致,正如區域經濟并不完全受帝國行政單位影響一樣,事實上,它們的相似之處是很接近的?!保ā吨袊鴼v史結構》)可見雖然明清以來,經濟區與行政區比較一致,但當地方經濟進一步發展時,經濟區必然要突破行政區的框框。

自然區的變化是緩慢的,有時需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行政區的變化則為常見,歷史上一次改朝換代,往往會引來行政區的一次大變動,有時一個朝代內前后也有大變化,如漢、唐。但經濟區則不一定因行政區的變動而變動,如明、清。經濟區的發展有其繼續性、穩定性的一面,它不是隨著政權更遞、行政區的變化而變化,而是隨著生產的發展,產業地域分工的演變而演變。這就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地域分工有了新的調整,商品貿易開創了新的局面,新的經濟區的出現將是必然的結果。

五、研究歷史經濟區形成發展變化的意義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我國由于地域廣大,自然差異明顯,各經濟區的形成、發展的特點都是不同的?!吨袊宋牡乩怼ぶ袊洕乩怼芬粫兄赋觯骸盀橹\求國民經濟在全國各地能因地制宜地合理發展,為編制全國和各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為進行國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有必要按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進行經濟區的劃分。目的是指明各經濟區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長遠方向、主要矛盾和解決途徑。根據經濟區是經濟生產分工的地域單元的特點,在劃分時要注意把經濟發展與發揮地區優勢相結合,地區生產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似性與合理的經濟聯系相結合,地區經濟現狀與發展遠景相結合,經濟中心城市與其經濟輻射所及的地區相結合,地區經濟發展與改善環境質量相結合,不同層次的經濟區和相應的行政區相結合?!保ㄗⅲ骸吨袊宋牡乩怼ぶ袊洕乩怼罚茖W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頁。)我們研究我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區形成和演變的目的:一是了解我國歷史上經濟發展過程的特點。我國在近代化以前,就總體而言基本上是一個自給性封建小農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但整個歷史時期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幾經起伏的過程,這在經濟區的發展過程中,很能看出其痕跡。二是了解各經濟區形成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及其產業特點,分析各經濟區興衰、演變的過程及其內在因素和規律。三是揭示歷史上不同經濟區在整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的自然和經濟基礎,以及有關人文信息的經濟背景。四是由于經濟區有繼承性和穩定性,研究歷史時期各經濟區的形成、演變的原因和規律,對今天經濟區的劃分和規劃,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纟右去

@②原字“印”去一

@③原字左禾右亢

@④原字左木右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阳县| 孟村| 克东县| 郁南县| 丰台区| 上思县| 临城县| 平度市| 宜章县| 三原县| 肥东县| 信阳市| 巴南区| 兴宁市| 清原| 塘沽区| 托克托县| 会昌县| 都昌县| 福建省| 颍上县| 建昌县| 明水县| 定州市| 横山县| 田林县| 北宁市| 夏河县| 乐至县| 商丘市| 大余县| 霍城县| 富源县| 黄石市| 台东县| 陆丰市| 综艺| 大英县| 定远县| 麻江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