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10: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化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物質;化學;生活;息息相關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9-0208-01
在高中新課程中,《化學與生活》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模塊,并且是學業水平測試的內容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生活,要生活就離不開化學,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人類的生活大致可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物質生活離不開物質,精神生活也離不開物質。例如,如果沒有發明紙和印刷術,我們就無法賞閱到讓我們精神愉悅的美文佳作;如果沒有發明樂器和演播器材,我們就不能聽到悠揚悅耳的音樂。生活離不開物質。而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結構、組成、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它為生活發現、發明了眾多的物質。有化學,有了更多的物質,我們才享受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所以,如果把化學只定位在學習上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化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方法論。當你真正喜歡化學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是多么的奇妙有趣。如果你真正的融進化學中去了,你就會情不自禁地運用化學思維感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演繹、推理等能力。那么,什么是化學思維呢?化學思維就是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用化學的情緒去觀察。比如在某地發現了一種礦泉水,商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來賺錢;地質學家首先想到的是礦泉水是來自哪個巖層;生物學家想到的是礦泉水里面有哪些微生物;而化學家想的是里面有哪些元素,尤其是含有哪些不同一般的特殊元素。以鏡子為例,學英語的會想到mirror這個單詞;學物理的想到它成的是一個等大正立的虛像;學化學的則想到鏡子的主體是硅酸鹽產品,背面的銀是由銀鏡反應制得的。再以飲料為例,與朋友聚餐時,看著五顏六色的飲料,教美術的欣賞到的是顏色應有魅力,教化學的則想到是混合物,想到有添加劑,他們一般不推崇飲料,一杯白水足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化學的思維也是一個發展的和聯系的過程。在化學家看來,物質固有的性質是由它的組成、結構和所處的狀態決定的。因此,化學更關心的是物質的內部組成和結構,以及組成和性質的關系。
從化學的角度去看待物質世界,主要是從分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因此在化學的引導下你會深入到眼睛看不到,手摸不到的微觀世界,深入到分子、原子的層次去認識自然的奧秘。物質的變化是組成原有物質的各種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但是它們的組合方式和過程并不是隨心所欲的,通常要受到體系能量、分子的化學結構和反應條件的嚴格控制。要達到這個層次,你需要一個擴大了的感覺,需要一些感覺的延伸,需要應用各種儀器和方法。其實原子結構本身就是通過儀器和推論得出來的。
化學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進入到我們的下意識里面。我們穿的衣服,我們用的物品都是經過一個化學過程,都是離不開化學的。倒開水是一個常見的事情,如果你有一個化學的潛意識,你在倒開水時會把瓶塞倒放。因為在做化學實驗時,為防止試劑污染,你就是這么做的。你如果有很強的化學意識,當電視壞了的時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應該用某種溶劑來清洗一下電路板。當你不小心把油漬灑在身上時,你會立刻想到利用相似相容原理,采用一些有機溶劑來清洗。而當你衣服上有血漬時,你會想到蛋白質與酶的關系,用點加酶洗衣粉,一切就OK了。當你聽說同事家的孩子得了大脖子病時,你會建議她多買些海產品,吃加碘鹽或海藻鹽等。當你晚上和一位朋友聊天的時候,看到一束光射向遠處的天空。浪漫的你也許會詩性大發,一句名言將流傳下來。如果你缺少浪漫,你就會冷冷地丟下一句:丁達爾現象和光的直線傳播而已!又當你站在三角洲上遠眺大海時,你會感謝膠體聚沉現象的偉大,正是它,讓我們可以靠著江河側身去聆聽大海的聲音。說到聚沉現象一定別忘了有趣的豆腐制作過程,把洗凈的黃豆,用清水浸泡一晝夜,然后磨成漿,濾渣后煮沸,這就是我們的高蛋白早餐-豆漿。 如若我們將磨好的生豆漿上鍋煮好后,再添加 20%-25%的水,將漿溫降至80-90℃時,用鹵水點漿(鹵水是礦化度大于50g/L的地下水和濃縮海水)。點漿時應注意均勻一致,要勤攪,但要防止亂攪。當漿出現芝麻大小的顆粒時停點,蓋上蓋約過30-40分鐘,當漿溫降下,我們就得到了通過聚沉現象所形成的豆腦。 最后把豆腦劃碎,這樣豆腐腦可均勻地攤在包布上,放在格板上,然后將包布包扎緊,加壓成型,1小時后拆下包布,你就看到了我們吃的豆腐。還有我們愛吃的涼皮、涼粉、肉凍等,無不豐富著我們的餐桌。
化學也在極大地豐富著我們生活的其它層面,由于自然界所能直接提供的物質的品種和數量無法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所以人類從誕生之日起,改造原有物質和制造新物質的活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通過這些活動,人類發現了許多實際而有效的化學過程。例如,燒制陶器、煉制青銅和冶煉鋼鐵等,它們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都起著里程碑的作用。也正是通過這些化學過程人們從礦石中提煉出各種各樣的金屬,使我們有了火車、輪船和飛機;用煤或石油制造出數以千百計的化工原料,使我們有了形形的塑料、纖維和橡膠;通過化學過程,從穩定而平凡的水得到氫制成燃料電池以驅動汽車、探索太空等,無不與化學的發展以及化學工作者的辛勤勞動有關。所以,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生活的同時,不要忘記化學,應當由衷地感激化學。
如果說生活是廣袤無際的夜空,那么,化學就是這靜謐夜空中的無數星辰,點綴著天空的璀璨。
如果說生活是山頂的一棵大樹,那么,化學就是這棵大樹下營養的土壤,滋潤著大樹的每一寸肌膚。
關鍵詞:化學;實際應用;新材料;醫用化學
當今時代,化學可謂是一門名副其實創造新物質的科學。世界由物質組成,化學則是我們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其作為一門實用的并蘊含豐富創造性的科學,化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又煥發出新的活力,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基礎化學的應用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
化學作為一門日常學習的基礎學科,通過各種物質的性質與組成、應用與變化,進而探究一些自然現象的本質。從最初燒制陶器到現在各類新材料的誕生,化學的發展一直伴隨著人們探索自然、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化學無愧于一門創造新物質科學的稱號。如果說物理探究了自然界規律的奧秘,數學促成了計算機時代的到來,那么,化學則為這一切提供了物質基礎。
從我們日常離不開的食鹽到身上的衣服,使用的器具,居住的房屋,每個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現代化學可謂深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改善,日漸舒適的現代生活都離不開化學發展對生活的促進作用。
一、紡織材料
首先,我們現在所穿的衣服,無論面料還是染色,都與現代化學有著密切聯系。從最初的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材料到現在經過化學方法合成的化學纖維。通過化學方法制造出的高分子化合物纖維,在傳統天然纖維材料的基礎上,紡織材料物理性質與使用性能、保暖性能、表面摩擦性能、透氣性、透水性、磨損、撕破強度、抗靜電性能、抗褶皺性、拉伸斷裂強力、起毛起球,各種各樣的特殊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側重。合成纖維多是以石油為原料,經過化學聚合制造而成,比較常見的有滌綸、腈綸、維綸、氯綸、氨綸等。
現在比較常見的一種戶外及運動服面料,其材料截面可以呈現四條溝槽,使汗液的傳導面積增大,同管道將濕氣迅速送到了面料外層,進而使衣服擁有透氣、透濕的效果,增強了舒適感,同時還具有極佳的可染性和抗沾污性,這就是化學在衣服面料上的一大發展。
二、食品添加
我們日常吃飯接觸最多的食鹽,化學成分為氯化鈉,其不僅是最常見的食品調味劑,也是化學中最常接觸的鹽類。食鹽不僅能夠增加食物的味道,而且是保證人體日常生理功能正常運行的條件之一。通過高中化學的知識我們知道,氯化鈉性質穩定易于電離,在水中可以全部電離為鈉離子和氯離子,進而在人體內起到維持細胞液和血液內的電解質平衡的作用,這也從本質上保證了人體體液的正常流通和體內的酸堿平衡。同時,氯化鈉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機體內神經和肌肉的應激水平。所以如果人體內缺少氯化鈉的攝入,就會導致一系列生理上的不良現象,如四肢無力、身體乏力等現象。
另一個非常常見的食品調料――醋,又稱醋酸,它的主要成分為乙酸,同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調味品。我們常常在調涼菜的時候加醋,其實通過簡單的化學知識就可以知道,這在調味的同時也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維生素C在酸性條件下不易被破壞,因此醋酸可以很好地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另一方面,醋酸還可以促進食物中鈣質和磷脂的溶解,進而提高了人體對鈣和磷等的吸收和攝入。
三、新材料的應用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對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應用等進行深入研究,隨著化學學科的發展,通過對天然產物的研究和元素周期的發展,人們不斷發現和合成新的化合物,并依據需要制造出各具特色的新材料。而新材料的發展也極大地推動了科技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高新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飛速發展,無論信息科學還是空間技術,其突飛猛進的發展背后是化學材料技術的發展。信息、能源與材料已經逐步被認為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而新材料的發展離不開化學的支撐。
當前的傳統材料多達幾十萬種,而同時新合成的材料大約以每年5%的速度不斷增長。在新材料的研制上化學為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比如高分子化學的產生與發展就極大地促進了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如工程塑料、合成纖維等的制成。除了全用在計算機芯片、航天材料等方面,在醫療領域化學材料也發揮著作用,如惰性生物陶瓷即氧化物陶瓷和復合材料等,可制成人工關節與骨骼等應用于臨床;另一方面某些化學纖維可用于血管的修復等。
化學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研究分子原子、自然變化,到制造新物質,化學直接展現著科學的神奇之處。學習化學是為了從本質上認識和理解生活中的問題,并對它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解答。
從我們吃的食物到穿的衣服鞋子,再到我們日常使用的紙、筆;從金屬、無機物,到有機物和高分子化合物,我們的吃住用行以及科技發展,都離不開化學。通過高中階段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原理的學習,為我們將來運用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們理解和解決日常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指導。這也要求我們在日常學習中更好地聯系和觀察生活實際,更靈活地學習與運用學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鄭君.淺談化學在生活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
【關鍵詞】生活;化學;教學;初探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學科,是研究物質(單質以及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是人類生產勞動與科學實驗的實踐結晶。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筆者開設了選修課《生活中的化學》,意在拓展學生關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面。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從任課教師角度就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談談個人的感受。
1.開課的意義
化學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目的地使用各種天然化合物,譬如釀酒、制醋、制糖等,早在上周時期,我國人民已經學會了釀酒,在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中含有大量酒局,三過裊雄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有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杜康酒”就是在周朝時釀造的。化學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好處,同時,現代人也忍受這有害化學產物對我們健康和環境帶來的影響,如化工廠污染、三鹿三聚氰胺事件、致癌大米事件、毒膠囊事件等等。現在,人們提到化學物質,往往心生忌諱。在大學開設《生活中的化學》課程有利于學生開拓化學方面的知識,聯系日常生活,為生活提供方便,同時改變對化學的誤解,有著一定的意義。
2.課程專題的設置
《生活中的化學》的選課對象是全校學生,文科生與理科生同樣喜歡選此門課,因為與同學們生活息息相關。本課程36個課時,分5個專題,從衣、食、住四個大方面行介紹生活中的化學。第一個專題介紹廚房中涉及到的化學小常識,走進廚房,首先看到的是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和米面蔬菜,還有做飯用的煤和燃氣等生活燃料、洗滌用的洗潔精等,可以說廚房中的樁樁件件都離不開化學。我們所用的鐵制炊具、鋼精鍋、鋁鍋、鐵沙鍋等等都是與金屬有關;塑料碗、塑料盆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木制筷子是纖維素。還有,我們吃的面粉、糖、油、鹽醬醋以及蔬菜、水果等或者本身是無機或有機化合物,或者含豐富的纖維素、微量元素等。第二個專題介紹飲食中的化學,為了維持身體各個器官正常的運作,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人體必需吸收營養物質,有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等等,與化學聯系緊密。第三個專題介紹房子裝修中涉及到油漆等化學知識。人們蓋了新房子,都要對新家進行布置和裝潢,添置新家具。會碰到的多數材料和環境污染問題都涉及化學知識。無論是建筑物的門窗、墻壁還是室內的家具,都要涂上油漆或者涂料,這樣不僅僅為了美觀,它還有更為重要的作用―保護作用。油漆覆蓋在各種器具上面可以防止它的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從而大大延長了它們的使用壽命。否則木材和金屬受水分、氧氣和微生物的長期侵襲很容易生銹和腐爛。另外油漆的裝飾作用也可以美化居室環境,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同顏色的油漆或者涂料,按照不同的配比可以組成絢麗的色彩,滿足不同人群對色彩的需求。第四個專題介紹衣著打扮中的化學。介紹紡織品的種類、生活中的洗滌劑和針對不同的物質介紹不同的去污方法。第五個專題介紹田園中的化學,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實行聯產責任制,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個體。大多一家一戶,而且院子中常堆放有各種農具、化肥,飼養有家畜或牲口。這些都內含許多化學方面的知識。
3.結合實際生活,吸引學生的興趣
平時學生學習公共課、專業課的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大,公選課一般是晚上或者周六日上課的,有些學生對公選課不重視,,公選課也不像公共課和專業課那么重要,覺得是加大了自己的學習壓力,往往選擇逃課,或者上課時看別的書玩手機之類的。如何使其喜歡上公選課,不是使其成為負擔,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使學生課堂上產生共鳴,增加師生互動呢,就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的小問題,學生自然想學、想知道,敢于思考,這樣就可以提高課堂氛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1結合新聞事件,介紹化學與人體健康的知識。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三鹿三聚氰胺、毒大米、老酸奶等等事件,使得人們對食物憂心忡忡,如何利用化學知識去避免吃到可能不安全的食物呢,在課上,筆者介紹一些下小生活小竅門,如針對網上流傳《五個蘋果刮出半斤蠟》的新聞,如何去除蘋果上的果蠟,其實,利用廚房里最常見的食鹽就可以解決問題,用手抓一些鹽,然后雙手摩擦手心中的鹽,讓食鹽均勻地沾在兩只手上,用雙手拿起蘋果在手里揉搓,之后用清水把表面的鹽洗干凈,就可以食用,這樣可以去除大部分的果蠟。此外,前段時間發生了毒豆芽事件,在豆芽的生產期中添加違法的添加劑,使得豆芽不容易腐爛,同時也長得很好看,?如何去鑒別毒豆芽呢,在課上,學生對此類化學知識興致勃勃。通過介紹這類新聞事件,學生不僅對這些事件有更全面的認識,此外,可以掌握實用的化學知識。
3.2結合學生自身的年齡特點,講授化學與生活的知識。這幾年,選《生活中的化學》選修課女生占的比例比較高,此年齡階段的女生對美容,保健、養生方面的知識感興趣。本課程介紹多種美容方法。比如用常見的西紅柿,加入一些白糖,搗爛取汁涂臉,可以使皮膚細膩光滑。此外,介紹食鹽時候,除了闡述日常調味之用外,用來洗頭可以使頭發柔軟光澤和防止頭發脫落,用來按摩面部T區,可以控油,用于按摩腋下,可以去除腋下的異味,用于刷牙,有固齒殺菌功效,用于和茄根洗腳,可以治療腳氣病等,介紹養生方面的知識中,講到了女同學愛吃的紅棗,講述如何去挑選質量好的干紅棗和鮮紅棗,從外形、顏色、口感等方面挑選,還有,介紹紅棗的養生吃法,紅棗泡水、熬湯、熬粥、煮蛋和泡酒等,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還紛紛發表自己怎樣吃紅棗方面的養生經驗,體現了學生在課堂的主人翁地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3結合生活,融入到教學情景中。筆者根據日常生活中實際,介紹了衣物去污,例如男生常穿襯衫,但是領口容易臟不好洗干凈,搓洗多了,容易變形,搓少了又不干凈,此外用衣領凈的成本有比較高,那用什么洗比較省力省錢呢,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提出各種各樣的小妙招,有的同學說用洗米水,有的同學說用立白洗衣粉,有的就說用沐浴露等等。拓展開,再問他們平時白色帆布鞋臟了用什么洗能使鞋子不發黃,恢復原來的亮白如新,這些方面的問題,都是同學在實際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同學們很感興趣。介紹蔬菜的營養作用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景,在外面買到的青菜,有可能會有少量的殘余農藥,同學們點頭贊成,那在家里,媽媽是怎樣想辦法去除這些殘余農藥呢,學生分小組討論,在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同時學到了實用的化學知識。
4.結語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希望學生在《生活中的化學》中,輕松地較系統地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聯系,了解化學的基本知識,對生活帶來便利,同時改變人們對化學的誤解以及偏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輕松地了解基礎化學,利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
【參考文獻】
[1]江元汝.化學與健康[M].科學出版社,2009.
一、“化學是有用的”意識的培養
一個人不呼吸能活幾天?一個人不喝水能活幾天?一個人不吃飯能活幾天?空氣、水、食物均與人類聯系密切、缺一不可,然而這些都是化學的研究范疇。由此可見,化學能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美好和更有品質。發展到今天,化學已經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物質自然界并從中獲得自由的一種關鍵性武器。
在中學化學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都編排了很多關于化學物質應用于社會生活領域的內容,有關于化學在社會生活的作用不僅是老師要關注的,更是我們要認識的。因此,我們要充分意識到化學知識的作用,并學會通過自己的思維與認知來應用化學知識,從而開闊思路、拓寬視野、培養應用意識,最終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水平。社會生活是化學問題永不枯竭的源泉,我們在學習中應盡可能聯系生活實際,包括環境、能源、生命、材料、海洋、醫藥等領域,從而及時了解新發現、新科技,從社會生活中主動發現化學問題,通過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去解決問題,培養在社會生活中應用化學知識的意識。
二、化學應用興趣的激發及強化
我們掌握知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我們在培養自己的化學興趣時也應經歷從淡薄到濃厚的一個過程,只要自己對學習化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就能將自身無窮的力量激發出來,培養自己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在學習上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學習了氧氣的相關知識之后,我們可將該知識點用于生活中購買電燈泡。在學習空氣的知識時,我們已經知道氮氣、氬氣的目的在于避免燈泡里面的鎢絲氧化,從而使燈泡的使用壽命得到延長。然而在實際的社會工業生產中卻很難將燈泡里面的空氣徹底抽除,燈泡也很難形成真空狀態,我們也很難明白殘留在燈泡里的少量空氣究竟應如何去除。通過對知識的進一步探索,我們明白在購買燈泡時應仔細觀察支持鎢絲的金屬或玻璃柱上面是否存在紅磷,如果有,燈泡就是完好的,原因在于:4P+5O2在經過加熱反應之后會生成2P2O5。如此一來,我們成功將社會工業生產與化學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學習省力,還能更加深刻地記憶知識,不斷激發和強化自己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
又如,人類的食物里包括六大營養要素,分別是水、有機鹽、維生素、蛋白質、脂類、糖類,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的鹽、油、米、面、蛋等都無法離開化學單獨存在。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逐漸明白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的實際應用。
再如環保,它是新世紀最重要的話題之一,我們所掌握的綠色化學的認識也激發了對環保知識的應用興趣。顧名思義,綠色化學就是指化學對環境無害,即使用無害、無毒的化學原料,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資源;生產無害、無毒,對環保有利的綠色產品;化學反應選擇無害、無毒的溶劑、催化劑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化學知識。
三、社會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原理
在社會生活中,油條十分常見,它不僅是中國人熱衷的早餐,更是大眾化的、傳統的老少皆宜食品。在中國,油條擁有悠久的歷史,古代詩人甚至通過詩句來描述油條的外形及其操作過程,而人們在品味美味油條時也會對其制作過程產生疑問。作為學生,在產生疑問時就應進行探究,不可任由疑問一直存在,而油條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原理就是我們培養和提高知識應用能力的途徑之一。一般情況下,制作油條的過程為:發面,在面粉中摻入酵面或鮮酵母,并加水糅合攪拌;當發酵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向面團摻入一定量的食鹽、食用堿,并進一步糅合;當面團被糅合到一定程度后就將其切成長約10cm、厚約1cm的條狀形態;兩兩疊好之后用筷子壓中間,拉長后放入熱油鍋里炸;在炸油條的過程中,面條狀物逐漸膨脹成黃、香、松、脆的油條成品。
從該過程看,發酵是制作油條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照炸制過程中面團的酵母菌會分泌酵素的原理,酵素里含有酒化酶、糖化酶,能將一部分淀粉轉化成葡萄糖,最后轉變成乙醇,同時有一些有機酸類及大量的二氧化碳產生,而二氧化碳能使面團出現氣孔而逐漸膨脹變大,而乙醇與有機酸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酯類,有香味,在酸性面團里加入堿,就能中和多余的有機酸,進一步產生二氧化碳,所炸油條更加疏松。該過程往往會使人們產生疑問,其化學反應剩下的氫氧化鈉呈強堿性,能使油條更加可口,這就是油條中的化學知識原理。實際上,面團里含有的氫氧化鈉是游離形式的,制作油條的原料中有明礬,它能快速與氫氧化鈉反應,將游離的氫氧化鈉快速轉化成氫氧化鋁,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和胃酸、治理胃潰瘍等作用。
關鍵詞:保護環境;綠色化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214-01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化學知識廣泛深刻地滲透進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無時不在。因此,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成為化學學科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幫助學生了解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知道日常生產生活中簡單的化學物質、認識研究物質常用的化學方法、了解化學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培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1.突出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教材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體現"通過進行教育"的觀念。例如,高一年化學教科書中就是兩個放大約180萬倍用硅原子所組成的漢"中國",這是1993年,中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超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通過用探針撥出硅晶體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其表面所形成"中國"的圖形,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漢字。這張圖片本身就是教育的好素材,它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通過我國工業-----石油、煤炭、鋼鐵、水泥、硫酸、氮肥等迅速發展的事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再如,通過三廢(廢氣、廢水、廢渣)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垃圾的任意焚燒而造成的空氣、土壤、水質、食品等環境污染等閱讀材料,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總之,新教材寓思想教育于日常教學中,起到了一種潛移默化作用。
2.了解化學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環境意識的滲透
人類沒有保護好環境的教訓自古就有了。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由于濫伐森林,水土嚴重流失,造成了水旱災害頻繁,土地日益貧瘠。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并非現在才有,我國古代就有"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保護意識。今天,我們保護環境不僅要保護環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繼承古代環境保護的思想,合理利用資源,以保證資源的永久利用,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在新教材的教學如何進行環境意識的滲透:
如每年過春節的時候,許多人都愛燃放鞭炮,特別是少年兒童。點燃一串鞭炮,或幾個式樣各異的煙花炮,噼噼啪啪,五彩繽紛,真是熱鬧極了!用燃放煙花爆竹來慶賀新年,這在我國各地早已成為一種習俗,延續了許多年。這種習俗雖然能增添節日的氣氛,卻往往帶來不少危害。鞭炮的原料是火藥,主要成分為硫黃、炭粉、火硝(硝酸鉀)或氯酸鉀。煙花炮或煙火是在火藥中按一定配比另外加入鎂、鋁、銻等金屬粉末和硝酸鍶等硝酸鹽制成的。燃放煙火時,不同的金屬或金屬離子會產生不同的顏色。鞭炮或煙火點燃后,它一邊迅速燃燒、爆炸,噴射出五顏六色的火焰,一邊產生大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和各種金屬氧化物的粉塵,造成空氣污染。其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具有極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它們會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氣管炎等疾病。燃放鞭炮和煙花炮時,它的猛烈的爆炸聲還是一種城市噪聲,甚至成為嚴重的公害。尤其在除夕之夜近午夜時,街頭巷尾,鞭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整個城市硝煙彌漫,仿佛成了戰場。這時,兒童、老人和心臟病人很容易受到驚嚇,其他人也無法好好休息。鞭炮和煙火的危害還不止這些。鞭炮在制作、運輸和燃放的過程中,只要稍有不慎,就會爆炸、起火,釀成火災,造成傷亡事故。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這么多危害,因此,在我國的不少大城市已禁止在一定的區域內燃放煙花爆竹。 這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的教育,在化學1(必修)專題4 硫、氮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中引入。
3."綠色化學"、 "清潔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化學品的不恰當使用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環境造成了污染。解決這些負面影響的最好辦法是從一開始就不生產有毒的物質和形成廢棄物。為此,人們提出了"綠色化學"和"清潔化學"等新的理念。
所謂"綠色化學"是指設計對環境沒有或者只有盡可能性小的負面作用,并且在技術和經濟上又可行的化學品過程。它是在合成、催化、工藝、分離等領域實現污染預防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科學手段。而所謂化學實驗的清潔化,是指通過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學實驗對實驗場所和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有效措施主要有:(1)進行密閉實驗,對反應產生的氣體、液體和固體設法予以收集和處理,避免敞口操作,防止反應物質逸散到周圍環境中。(2)在無法密閉實驗時,引入微型實驗使藥品用量少,污染小。(3)加強反應物質的回收利用和消除處理,建立責任制度。(4)在設計實驗方案時,要盡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較大的、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質,盡量選擇污染少的實驗方法和實驗裝置;在無法避免使用或者產生有害物質和污染的情況下,實驗方案必須包括有效保護和消害處理措施。
近年來,我國在"綠色化學"和"清潔化學"這兩方面已取得不錯的成績,如用無磷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對食物的色、香、味與食品添加劑做出規定,六六六的禁止使用等。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它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邊。新的化學教材盡量減少了與社會、生活無關的,高深的理論知識,而多了一些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環境等人們關注的焦點內容,特別是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內容。同時,化學教學也不只限于課堂上空洞的說教,每章后的"研究性課題"就是給學生一個走出課堂和校門,走向社會和生活的一次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資料
關鍵詞:化學知識 日常生活體驗生活
生活的體驗是學生感受最為直接的,也是最為深刻的。化學在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化學無處不在。
一、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到與化學相關的知識
在古代,我國在化學方面就取得了比較巨大的成就,比如在宋代沈括所編的《夢溪筆談》中就有了對石油的描述。生活之中處處顯化學,人們的衣食住行樣樣都需要物質,豐富的物質世界帶給我們多彩的生活。學了化學,你會發現其實化學就在你身邊。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環境保護、能源與資源的利用、醫藥衛生與人體健康等都與化學物質有著廣泛的關系。生活中有著許多化學常識需要我們去認識。比如:加碘食鹽的使用。碘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長期缺碘可導致碘缺乏癥,食用加碘食鹽是消除碘缺乏癥的最簡便、經濟、有效的方法。加碘食鹽中含有氯化鈉和碘酸鉀,人體中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鉀提供的,而碘酸鉀受熱、光照時不穩定易分解,從而影響人體對碘的攝入,所以炒菜時要注意,加鹽應等快出鍋時,且勿長時間燉炒。又如,豆腐不可與菠菜一起煮,草酸鈣是人體內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菠菜、洋蔥、竹筍中含有豐富的草酸、草酸鈉,豆腐中含有較多的鈣鹽,如硫酸鈣等成分。上述物質可以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草酸鈣沉淀等物質。從醫學的觀點看:菠菜、洋蔥、竹筍等不要和豆腐同時混合食用,會生成草酸鈣的沉淀,是產生結石的誘因 ,從營養學的觀點看,混合食用會破壞他們的營養成分。又如2008年發生的“三鹿集團奶粉”事件,嬰兒為什么會出現結石,其實就是不法分子在奶粉中加入了三聚氰酸,而聚氰胺會在胃的強酸性環境中水解,胺基逐步被羥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進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隨后在腸道內被吸收,從而進入血液,在血液中三聚氰酸能夠和鈣離子結合形成不溶解的三聚氰酸鈣,腎臟在過濾血液雜質的時候三聚氰酸鈣就會在腎臟聚集最終形成結石。
二、教師在課堂中,結合生活實際講解,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對于作為基礎學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學生望而卻步的化學來說,我們只注重理論的講解是無法學好化學的,我們應該緊密與生活中的許多現象結合,一旦發現學過的化學知識能解決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學習化學的欲望便會愈來愈強烈。例如,我們在初三化學中學習 “燃燒和滅火”時,我們都知道,燃燒與氧氣有著密切的關系,關于講到“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知識點時,我們先用點燃的木條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歸納結論: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此時再做一個鎂條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的實驗,學生都很奇怪:鎂條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燒呢?教師此時可以抓住時機問:前面的結論是否錯了?啟發學生思考:①二氧化碳使點燃的蠟燭熄滅,卻使點燃的鎂條燃燒得更旺,這個問題說明了什么?②本節開頭時講的燃燒條件是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而鎂條在二氧化碳中燃燒是在無氧情況下進行的,前后內容是否矛盾?通過分析,學生終于得出正確結論:前面講的燃燒是指通常的燃燒,要有氧參加。因此,特殊情況下的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前面講的燃燒定義狹窄。老師及時給學生總結燃燒的廣義定義:燃燒是指任何發熱發光的劇烈化學反應,從而達到既拓寬了化學知識,又發展了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目的。
三、在學習化學中體驗生活
新的課程觀認為,學科知識應注意聯系實際生活,要做到學科生活化。化學科學與生產、生活以及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實際,更多地回歸生活、聚焦社會,通過身邊的化學常識、周圍的化學環境,來體驗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和樂趣,提升用化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和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成語“滴水穿石”的本意是屋檐流下的水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從化學的角度來看,這里面主要包含了兩個化學反應:一是石灰石的溶解過程,二是碳酸氫鈣的分解沉降過程,其化學反應方程式分別為;CaCO3+CO2+H2O==Ca(HCO3)2和Ca(HCO3)2== CaCO3+CO2+H2O,這兩個化學反應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它創造了溶洞和石鐘乳、石筍等許許多多自然奇觀,讓我們感覺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偉大。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小到廚房里的化學、飯桌上的知識,日常用品、肥皂、洗衣粉,大到市區周圍的一些化工廠等教學資源,使我們的教學更貼緊生活、貼進社會。
課堂教學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化學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學生學會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比如我們在學習了NaHCO3的知識后 ,知道了做饅頭、糕點的發酵原理,知道了NaHCO3可以用來治療胃酸過多,知道了泡沫滅火器的原料可用NaHCO3.再比如《鹵素》一章中講到由氯氣可以制漂白自來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氫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鈉可以用來殺滅地下害蟲、溴化銀可應用于照相技術,碘化筍可用于人工降雨等;這些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展開來,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很好的例子。
化學教學中“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如白色污染與我們的生活,溫室效應與人類生存,添加劑與綠色食品,空氣污染與呼吸疾病,化學品與人類疾病、農藥與生態平衡,水體富營養化及對策,化學在解決能源、資源、人口等問題中的作用。這些與化學有關的問題都直接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系。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電源;反應原理;分類;具體應用
通常意義上來說,化學電源是一種特殊裝置,它能夠將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主要是通過化學反應消耗某種化學物質而輸出電能,習慣上被稱為電池,也就是說,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大多是化學電源。關于化學電源的應用范疇,其主要表現在國民經濟、科學技術、軍事領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一、關于化學電源的反應原理實驗探究設計
關于化學電源反應原理的探析問題,筆者在此選擇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第四章第二節內容為研究切入點,通過化學實驗展示化學電源的反應原理,力求讓學生親身、直觀、明了地看清楚反應原理,體驗創新實踐的快樂,加深學生對此章節內容的認識。
1.制訂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首先,老師需要帶領學生復習原電池的化學原理,掌握形成原電池的基本條件,隨后了解各類常見電池的類別、構造、反應原理、優勢和應用范疇。其次,利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最后,通過此章節內容的學習,實時感受化學帶給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和光明。
(2)教學重、難點。本章節內容的重點:一次電源、二次電源、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基本性能和應用;常見電池的污染和環保問題;難點:化學電源的反應原理以及電極式的書寫技能。
2.具體的實驗過程
第一部分:
【老師指導試驗】給學生小組各拿一節化學電源(干電池),用實驗證明銅鋅原電池的正負兩極。
【學生動手操作】進行實驗,并觀察具體化學現象。
【學生試驗所得】現象:測干電池時,電流計指針偏向正極方向;測銅鋅原電池時,電流計指針偏向銅片方向。由此可見:鋅片為負極,銅片為正極。
【試驗所得結論】原電池的原理:
負極:電子流出,較活潑,(鋅片):Zn-2e-=Zn2+(氧化反應)
正極:電子流入,較不活潑,(銅片):2H++2e-=H2(還原反應)
銅鋅原電池的總反應方程式:Zn+2H+=Zn2++H2
與鋅片直接跟稀硫酸反應的異同之處:
相同點:總反應方程式相同
不同點:電子轉移途徑不同
第二部分:
【實驗探究主題】原電池的實質是氧化還原反應,而且氧化還原反應都可以設計成原電池,那么構成原電池要有哪些條件呢?
【具體實驗過程】通過多種裝置的比對,以及多種實驗現象的觀察,求得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實驗結果所得】組成原電池的條件:(1)電極材料由兩種金屬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由金屬與其他導電的材料(非金屬或某些氧化物等)組成;(2)兩電極必須浸泡在電解質溶液中,自發地發生氧化還原反應;(3)兩電極之間有導線連接,形成閉合回路。
【教師課后補充】化學電源因為要提供持續而穩定的電流,除了必須具備原電池的三個構成條件之外,還要有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也就是說,化學電源必須是原電池,但原電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學電源。
二、化學電源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及分類
1.干電池及其應用
干電池也叫一次電池,指的是電池中的反應物質在進行一次電化學反應放電后就無法再次使用,它的總反應式為Zn+2MnO2+2NH+4=2Zn2++Mn2O3+2NH3+H2O。常見的干電池有鋅錳干電池、鋅汞電池、鎂錳干電池等。
2.蓄電池及其應用
蓄電池可分為酸性鉛蓄電池和堿性蓄電池兩種。(1)酸性鉛蓄電池是由一組充滿海綿狀金屬鉛的鉛銻合金格板做負極,由另一組充滿二氧化鉛的鉛銻合金格板做正極,兩組格板相間浸泡在電解質稀硫酸中,其總反應式為Pb+PbO2+2H2SO4=2PbSO4+2H2O其具有充放電可逆性好、放電電流大、穩定持續、價格低廉等優點,常用作汽車和柴油機車的啟動電源,坑道、礦山和潛艇的動力電源,以及變電站的備用電源。(2)堿性蓄電池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充電電池,它的體積、電壓和干電池差異不大,并且攜帶方便,相對來說它的使用壽命比鉛蓄電池長得多,使用得當可以反復充放電上千次,但價格比較貴。因其在堿性條件下進行反應,所以名為堿性蓄電池。
3.鋰離子電池及其應用
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就是指其充放電原理。當對電池進行充電時,電池的正極上有鋰離子生成,生成的鋰離子經過電解液運動到負極。而作為負極的碳呈層狀結構,它有很多微孔,到達負極的鋰離子就嵌入碳層的微孔中,嵌入的鋰離子越多,充電容量越高,這里所說的電池容量就是放電容量。如果把鋰離子電池形象地比喻為一把搖椅,搖椅的兩端為電池的兩極,而鋰離子就像優秀的運動員,在搖椅的兩端來回奔跑。所以,專家們又給了鋰離子電池一個俏皮的名字搖椅式電池。
總的來說,高中化學教學中涉及的化學電源的反應原理這一知識點十分重要,是化學學習的一大難點,需要老師和學生去認真教學、認真對待。同時,化學電源在生活中的應用范疇十分廣闊,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見,化學科學需要受到我們的重視,它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福利。
參考文獻:
[1]肖建鋒,彭維清.第26課時化學電源[J].高中生學習:高三版,2012(11).
[2]王馨郁.《化學電源》教學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17).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意義;方法
化學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之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的理解,并且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知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
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加強對學生的生活化教學,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氣氛,從身邊生活知識來引入化學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初中化學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化學水平。
2、提高教學效率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一些生活現象或者生活常識來開展化學教學,可以使得教學更加地直觀和形象,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地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通過在講述相關的化學現象,并且將其與生活現象結合在一起,那么學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所見的化學事件,從而提高自己對于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能力。
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方法
1、提高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的認識
要想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首先就要提高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基本認識。例如,在課堂導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現象或者是生活常識來進行導入教學,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事情:當我們要急著喝糖水來補充葡萄糖時,我們會用開水來兌糖,然后再攪拌一下,糖很快就溶解在開水中了,但是如果我們用的是溫水,那么糖的溶解就會比較慢,那么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現象?然后化學教師就用化學知識來給同學們講解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現象的原因,因為糖的溶解速度是受到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其溶解速度就越快。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加快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那么我們就可以適當地提高水的溫度。所以,在初中化學課堂上,教師就借助相關的生活常識或者生活現象來進行導入教學,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生活中化學知識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
2、加強生活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的理解程度,那么教師就可以加強生活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提煉生活知識作為教學資源。通過加強生活知識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生活的認識,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化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化學水平。具體的教學例子如下:為了進一步地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對于部分生活現象的認識,在初中化學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加強對學生關于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提問,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如:在學氧化碳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在新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某在家燒炭自殺,那么為什么燒炭可以自殺,是什么導致了人在燒炭中死亡呢?(雖然說這個例子是比較消極,但是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講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如果部分學生的安全意識比較高,那么這些學生就可以將燒炭自殺的原因講述出來,如:因為在燒炭的過程中,會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會導致人體中毒,如果不能及時救治,將會導致人體死亡。那么在學生講述完原因后,教師就可以繼續提問,如:那么一氧化碳是如何形成的呢?燒炭過程中除了會形成一氧化碳外,還能形成什么氣體?在拋出這些問題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開展教學,對碳在燃燒過程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進行講解,從而進一步地提高學生對于碳的燃燒的人死。如,在碳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就會生成一氧化碳,在完全燃燒的情況是形成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是會導致人體中毒的。
3、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要想進一步地提高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的認識和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那么教師就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化學知識的運用教學,從而更好地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例如,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我們需要給農作物施肥,那么生活中常見的化肥有哪些種類,都含有什么化學元素?通過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么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會有效地提高自己對于化肥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對于化學的認識。總而言之,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運用水平。
參考文獻: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內滲透社會生活中的化學,并使其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進度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課內知識,同時也能及時拓展課外知識,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累贅感,反而覺得所學知識更豐富,實用性更強。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學中,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氮氣的包圍之中”的現實場景引入氮氣的物理性質,說明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進而引出氮氣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也可以講述在打雷閃電時氮分子與氧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場景,介紹了后續幾個反應后,得出諺語——“雷雨發莊稼”的結論。在講到NO的毒性時,補充NO作為信使分子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功能,讓學生帶著驚訝的情緒對NO產生了新的認識。
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熱點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進行生活與化學關系專題教學
高中化學專題教學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教學形式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與書本中的化學的聯系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介紹化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介紹化學在高新科技領域中的作用,介紹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介紹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解當前化學合成材料的發展概況,人類已經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體多個部位的化學材料。
四、與生活中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轉入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謹慎的科學態度,以貼近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國民經濟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鮮果中維生素C的還原性”、“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選取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為實驗內容可進行“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或電化學分析法測定污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進行模擬保水試驗”等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進行與生活有關的論文寫作教學
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課題報告,探討實驗中的問題或寫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向學生介紹撰寫小論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論據能說明論題,條理清楚,說得明白就達到了要求。例如,將“糖類”設計成主題為“糖類與生活”的拓展課,課前充分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出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引導他們提煉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與糖尿病”、“糖與減肥”、“糖與健康”等小課題。然后把全班學生組合成幾個組進行專題研究,同學們查找資料、走訪調查、統計數據、進行實驗,在組內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課題報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則,鼓勵學生將課外新聞記者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組織,寫出科技小論文。在將閱讀材料整理成文章,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問題的學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自學能力的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直接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化學教學內容可分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以及化學實驗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或者說都能很好地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本文就當前化學教學與學生生活不能緊密聯系的現狀提出將生活中的化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的相關教學方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在社會生活中,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接受這樣一種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并愿意在教學中付諸實現,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化學習,注意搜集各種新知識,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各科知識的普遍聯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真正的進入化學學科的殿堂。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化學與生活[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58-59.
[2]李琴.將社會生活中的裕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D].華中師范大學,2008:3-27.
[3]張俊英.現代生活中的化學[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
[4]劉長笑.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與綠色化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8.
[5]吳君磊.讓化學課堂回歸生活世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5):91-92.
【關鍵詞】素質教育 文科化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36-01
素質教育是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沒有高考壓力背景下的高中文科生化學學科,是不以考試為目的,但又有參加畢業會考的難度。讓學生能對化學學科繼續產生學習興趣就是化學學科教學最為關鍵所在。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人最終是要進入社會的,高中生是學習社會能力的基礎階段,了解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最為關鍵所在。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新課程下的化學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新教材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提煉學習素材,從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學習主題,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逐步認識和感受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所以我認為:教學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化學知識的源頭,讓學生始終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從以下幾點簡單作一介紹:
一 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充滿了化學知識。廚房里、餐桌上、洗衣盆邊、建筑工地旁,甚至是在廢品回收站,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化學現象,會提出形形的化學問題。例如:菜刀、鋤頭在潮濕的空氣中為什么會生銹?蠟燭燃燒有何現象?蠟燭熄滅時產生的白煙和黑煙分別是什么?如何證明?為什么有的鐵制容器(如水龍頭)要鍍鉻?若是鍍金會怎么樣?你身邊發生過哪些污染?老師還可以帶學生走出課堂,去看看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在接觸和觀察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同時將環保教育融入其中,提倡保護環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積極地開動腦筋去聯想并解釋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化學現象。
二 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化學知識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我們身邊的科學、技術、社會、材料、能源、健康、環境都是化學問題。因此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能把所學到的化學知識自覺地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實現化學知識生活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三 感受化學環境,樹立環保意識
白色污染、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重金屬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所形成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無一不是現在環境中的大問題。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在中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覺悟與認識,讓他們意識到,從現在做起,對廢物回收利用、少使用塑料制品、多植樹、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節約用水等的重要性。逐步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認識人類影響環境的性質和含義,從中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回饋社會,培養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人才是我們中學教育的目標與方向,充分使學生掌握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利用所學到的化學知識解決重要的生活化學問題。
關鍵詞:化學;生活化;化學化
“教育生活化”是美國教育實踐價值取向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教育只有滿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義。化學課程的改革就是要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化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展化學教學與化學領域的聯系,能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化學,享受生活。因此,化學教學聯系生活更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如何才能將“生活化”與“化學教學”相統一?“生活化”就是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化學知識、化學常識入手,將常見的化學知識運用到化學教學中,讓化學教學緊緊圍繞著“生活”鋪展開,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把抽象的知識再轉化為生動的現實原型,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簡言之就是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最重要的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旦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興趣,化學教學至少成功了一多半。
一、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揭開化學神秘的面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餐桌上、洗衣盆邊、建筑工地旁,甚至在廢品回收站,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化學現象,會提出形形的化學問題。我們要注重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讓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中出發了解、掌握化學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動機,提高化學教學的實效性。只要時時留神、處處留心,便可以把生活中豐富的化學現象和問題化作教學情景。
教師還可以帶學生走出課堂,觀察、聯想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并進行解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進入學習狀態。有這樣一個案例:某不法分子聲稱新開發的神奇藥品具有排毒養顏功效,把方便面放入杯中,加入熱水、滴加酒精,很快變成藍黑色,再加入神奇藥品并震蕩,方便面便恢復為原色,用此實驗來引誘人們上當。我們要教會學生揭穿這些騙術,辨別真偽或解釋假象。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感受物質世界奧妙,增進師生之間的親近感
教師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質量制約著智力活動的方式和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語言必須生活化。教師的微笑和鼓勵的眼神,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鼓勵。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樸實的語言、幽默的表達,能把枯燥的知識生活化,使抽象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比如學生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俗名難于區分,我們可把這兩種物質稱為兩兄弟,哥哥是蘇打(碳酸鈉),弟弟是小蘇打(碳酸氫鈉)。這種生活化的比喻能使學生迅速活躍起來,笑聲一片,學生自然牢記在心。
三、用化學理論武裝頭腦——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強化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概念
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思維方式去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
教師要善于用各種教學手段,找出與教材內容的最佳切入點,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素材進行加工,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比如校園木蘭開花時,從遠處就能聞到花香;燒開水時,當水燒沸時為什么把鍋蓋掀起等……從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入手,通過探索、交流,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從而更好地感受、體會生活中的化學。
四、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探究和創新,訓練學生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
實驗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化學知識能夠產生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運用實驗,尤其設計一些貼近生活、聯系實際的實驗。如在講Fe3+的檢驗時,破解封建殺鬼故事,將氯化鐵溶液涂在“寶劍”上,找學生扮演神道,揮舞寶劍,刺向噴過KSCN的白紙上,紙上出現紅紅的“血印”時,全班同學都驚呆了,大家像欣賞電影情節一樣,課堂效果特別好。
在實驗中,教師還要盡量使用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物質進行實驗。如家庭小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每個同學都可以動手操作。化學實驗的生活化,能使學生主動地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并養成學以致用的好習慣,并能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探究意識,增強他們參與社會事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五、走向社會——使學生更多地擷取化學知識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對化學的理性思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識上,而應培養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到多種多樣的化學現象和化學知識,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社會中的化學知識,把終身學習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使學習成為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
如讓學生走進廠礦,了解石灰的燒制過程,領會“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走到田間地頭,認識農藥中生長劑、保鮮劑,除草劑等都是化工產品。走進醫院、藥店,認識購買的西藥就是通過化學方法提煉合成的;對病人尿液、血液的檢測確診所用的是化學分析的手段和技術;消毒用的雙氧水、殺菌用的高錳酸鉀洗液等也是化學常用藥品。
學生通過這些感性認識,就能理解化學在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學教育的普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當然也要認識化學的負面影響,如化學武器等。
關鍵詞:高校 生活化 化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14-01
化學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化學的學科特點要求化學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無論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還是在學生將來的工作乃至于生活中,化學都是學生無法離開的一門學科,學生只有學好了化學,才能更好地學習自己的專業課,才能獲得更加完善的工作與實踐能力。”[1]高校化學培養的是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重在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的實踐能力。因此,高校化學教學必須要緊密聯系生活,積極探尋高校化學生活教學的路徑,將化學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搭建起化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提升高校化學教學效率。
1 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意識
學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中心,一切教學設計都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因此,高校化學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改變傳統化學課堂乏味的單向知識輸出方式。
教師要根據化學教學內容,將化學學習還原到特定的應用情境中,發揮情境作用力,使學生在生活化情境感染下,積極調動思維,或構建起生活與化學之間的關系,或調動學生生活經驗,促使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
2 關注生活中化學現象,促進學生理論內化
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高校化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存在的化學現象,提升學生化學理論學習,促進學生化學知識的內化。
掌握化學理論是學好化學的前提,學生只有深刻理解化學理論,才能運用化學知識。然而化學理論知識教學是枯燥乏味的,單純地采用演繹推理方法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如果教師能夠結合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則能夠有效提升化學理論學習的趣味性,化學理論教學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學生從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入手,從感性再到理論,學習過程更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強烈,學生對化學理論的理解更深刻,更容易掌握生活中化學現象背后的本質。結合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理論教學,有效促進了高校學生化學理論的內化,為學生運用化學知識指導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借助生活中問題載體,促進學生知能轉化
學習貴在思考,貴在質疑,高校化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激發學生問題意識,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向技能的轉化。[2]
生活中化學現象的背后,往往蘊藏著豐富的化學問題。在結合生活中化學現象促進學生化學理論理解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現象中提煉化學問題,并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主線,在探究合作學習、化學實驗等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理論概念的消化,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推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產生思維火花。
4 聯系社會熱點話題,培養學以致用能力
大學生是天子驕子,化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化學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高校化學教學要善于聯系社會熱門話題,為學生營造一個運用化學知識的綜合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參與社會互動的興趣,提升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天津塘沽爆炸事件這一熱門話題,為學生提供一個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社會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從設計社會實踐調查方案、實踐活動過程、實踐數據收集、資料整理與總結歸納到調查報告的形成等。教師要加強過程觀察,適時給予指導,全面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5 深入挖掘生活中素材,豐富化學學習資源
高校化學生活化教學要取得效果,需要配套的課程教學資源作為支撐,高校生活化教學要重視教學資源建設。
高校化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生活觀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深入挖掘生活中化學素材,及時將觀察到的化學素材、實踐感受等轉化為學習資源,與高校化學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形成鮮活的教學案例、調查報告等,為學生課堂學習與探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此外,教師還要善于挖掘網絡中生活化素材,將生活中豐富的素材收集整理,根據化學教學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與加工,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資源,為化學生活化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推動生活化教學向縱深發展。
總之,高校化學生活教學是課程教學的需要。它有助于改變當前單一的教學模式,從生活出發,從感性深入到理性,從現象深入到本質,為學生化學營造起生動的學習情境。高校化學教師要積極探索化學生活化教學的路徑,不斷優化生活化教學方法,營造生動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構建起化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促進學生化學知識的內化,全面提升學生化學素養與科學素養,為化學教學尋得活水之源,使化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