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4: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元宵節的古詩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關注傳統節日文化
1.(湖南長沙卷)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住腳跟的根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滋養著民族的心靈,為了讓傳統節日文化更廣泛的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組織開展“我與傳統節日”的綜合實踐活動。
(1)了解節日習俗
不同的傳統節日,人們有不同的傳統習俗。例如春節會貼春聯,吃團年飯……,請列舉出元宵節的2個習俗。
(2)講述節日故事
不同的傳統節日,有著不同的故事或傳說,例如端午節就與“屈原投江”的傳說有關,請分別寫出有關與中秋節和七夕節(乞巧節)相關的故事或傳說的名字。
(3)策劃節日活動(2分)
班上將開展一次“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活動,如果同學們推薦你為本次活動的策劃人,你打算設計哪些活動項目?請模仿下面的示例寫出一項,并說明活動目的。
【示例】項目:中秋詩詞朗誦會
目的:增加古詩詞的積累,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①項目:
②目的:
【解析】
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一個節日都沉淀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和深刻寓意。例1分別考查了與節日有關的習俗、故事傳說和活動策劃,與元宵節有關的習俗有吃湯圓(或元宵)、猜燈謎(或賞燈會)等;中秋節有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的故事,七夕節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活動項目的策劃必須緊扣所選節日的文化內涵來切入,如元宵節這個節日可策劃“元宵燈謎會”項目,其目的是增強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關注家鄉美食文化
2.(浙江義烏卷)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致菜肴,“吃”傳達著國人的生存智慧,展現著國人的生活習俗,承載著國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級將開展以“舌尖上的家鄉”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l)【猜一猜】請你仔細閱讀下列三則謎語,任選兩則寫出謎底(家鄉常見食品)。
①肚子鼓鼓小胖子,身上穿著黃緞子,滿臉長著大麻子,老家是個火爐子。
②本來一大片,變成千條線,是線不縫衣,只在鍋里見。
③兩個瘦子一般長,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來救起,瘦子變成胖又黃。
①
②
③
(2)【夸一夸】一盤菜,一盆湯,一道點心……或樸素,或精致,鮮活著我們的生活。請你夸一夸你所喜歡的一種家鄉美食(上面三則謎語的謎底除外),可以描寫色香味,也可以說明制作過程。
(3)【品一品】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道的,不僅有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有我們的心。細細品味,舌尖上有滿滿的希冀和祝福,還有深厚的文化意蘊。請參照示例,說一說家鄉美食所蘊含的意義。
示例:月餅――圓圓的,甜甜的,寄寓著人們對家庭團圓、生活甜美的希冀。
【解析】
中國享有“烹飪王國”的美譽,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中國的美食文化更加風靡世界。例4從猜家鄉食品、夸家鄉美食、品美食意蘊等角度來引導考生了解家鄉傳統美食文化,主題既貼近考生生活形式又新穎活潑。第(l)小題要抓住“家鄉常見食品”這一范圍,并結合謎面對食品的描述來思考謎底,三則謎語分別是酥餅、面條、油條。第(2)小題要注意描寫或說明的表達方式,描寫的如“一小碗糖水煮楊梅果,那顆粒碩大的果實汁液溢出,連湯液都漫上一層紅色,白糖釅在楊梅果的湯液里,酸酸甜甜,回味無窮。”說明的如:“首先用豆漿機磨出生豆漿,接著用紗布過濾,然后將豆漿用小鍋隔水加熱煮沸,慢慢地,豆漿表面就會結出一層皮,用手一揭,一張豆腐皮就做成了。”第(3)小題分析示例語句可知,應先點出美食的形色香味等,再描述其蘊含的意義,如“長壽面――細細長長,軟而可口,祝福人們幸福綿長,健康長壽。”或“年糕――“糕”諧音“高”,祝福人們生活步步高。”再如“粽子――翠綠的粽葉,軟糯的滋味,蘊含著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由衷的敬意。”
三、關注古村落文化
3.(福建漳州卷)九年(8)班開展以“古村落巡禮”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
【走進古村落】
材料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古村落正在逐漸消失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近30年來全國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
材料二:據統計,漳州現有行政村1650多個、自然村1萬多個,大部分是古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今年3月,平和縣霞寨鎮鐘騰村、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入評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至此,漳州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增至4個,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漳州共有7處入選。
材料三:漳州的古村落面臨著缺乏保護和過度開發的問題。這些古村落大都地處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很難進行有效的維護;有的古厝居民保護意識淡薄,隨意拆掉古建筑蓋新屋,破壞了古厝的整體風貌;農村建設缺乏整體規劃,也導致古村落出現無序建設的情況。
(1)請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寫出兩點即可)
①
②
【關注古村落】
(2)保留或拆除古村落的話題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議,請談談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點贊古村落】
(3)漳州古村落風景如畫,數量眾多,有塔下村、田螺坑村、和春村、山重村、湘橋村、莊上村……日前,漳州正著手編撰《漳州古村落》一書。請你仿照示例,推薦一處漳州古村落。
示例:云水謠村――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盡收眼底。
推薦:
(一)一字一句總關情
單是一個小小的咸鴨蛋,汪曾祺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可見,汪曾祺有著一種深厚的故鄉情節,有著一顆超然自在的心,所以他能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滋味來!
汪曾祺是滿懷著自豪和喜愛之情來介紹家鄉高郵的咸鴨蛋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樣平淡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這是寫家鄉鴨蛋的聲名遠播。“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這是寫家鄉鴨蛋的與眾不同。“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是寫家鄉鴨蛋給人之驚喜。在說到家鄉鴨蛋的歷史時,作者用清代詩人袁枚《隨園食單 菜單》來作證,說明是“老品牌”“老字號”了。汪曾祺還引用了唐代詩人元稹在《離思》中的著名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大材小用”詩句,來表達對別處的咸鴨蛋不屑一顧。“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通過與北京的咸鴨蛋對比,使作者對故鄉咸鴨蛋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再看汪曾祺是怎樣寫食用咸鴨蛋的:“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動作、聲音、顏色的形象描繪,讓讀者和作者一樣感受到那一刻的動感與,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同其感。鴨蛋“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這種擬人的手法,賦予鴨蛋以人的美,幽默之中表現出作者對家鄉鴨蛋的喜愛之情。不僅如此,文章結尾作者還細膩地、興趣盎然地描寫孩子們用蛋殼裝螢火蟲,我們從中不僅看到了孩子們的聰敏與童真童趣,更體會到了汪曾祺對童年生活的深深眷念之情及對家鄉的濃濃熱愛之情。
(二)平淡生活都是詩(閑適自由的行文風格)
汪曾祺師從沈從文先生,深受沈先生親切、素淡抒情之風影響,形成了自己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的特征,如劇作家沙葉新評價的一樣“字里行間有書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端午的鴨蛋》寫的內容不過是端午的風俗及家鄉的咸鴨蛋等生活中的小事,但我們品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妙滋味,理解到的是日常生活富含的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原來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不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才算真實體驗到了生活的滋味。我們理解了這個文章的主旨,更佩服汪曾祺為我們揭示的生活真諦,于是一切浮躁便沒有了,不滿的心都會安靜下來,悠然恬靜,進入到如作者一致的閑適自在的境界中來。對于學生,這個主旨和道理,如果他們也體會透了,那么他們的收益將受用終生,至少他們不會看淡自己平常的生活,會努力體味生活的樂趣,最直接的效益是他們的寫作有了無窮無盡的素材。
所以,我們讀《端午的鴨蛋》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讀懂文章的主旨。這是本單元我們學習民俗文化的終極目標,即讓我們的孩子熱愛自己平淡的生活,熱愛家鄉有情有趣的文化。家鄉童年永遠是一個人生命時空中的至愛。
(三)魅力四射的語言
汪曾祺是一位語言大師,他追求自己在語言上形成的特點: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他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他的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也真是無處不在呀!細嚼他文章的語言平淡中就有著許多可品可嘗的滋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雜夾”句讓人嚴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至于在文中偶爾出現“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的古漢語,點綴其間,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
以上三點,是《端午的鴨蛋》體現出來的最突出的三個特征,教材因此在“研討與練習”處設計了相關的三個習題,我的理解和教學設計都是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的。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2.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韻味和情致。
3.通過對傳統民俗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對民俗的理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教學方法]
自主、研討、探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除夕、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現在已到五月,那誰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呢?我們過端午有哪些習俗呢?別人又怎樣過端午的呢?今天,我們來看看江蘇作家汪曾祺的家鄉是如何過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寫高郵的鴨蛋,又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呢?(板書《端午的鴨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端午方面的信息,教師適當補充,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1)端午的來歷:紀念屈原說,驅邪避毒說……
(2)端午的習俗:①作者提及的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含鴨蛋)。②我們還知道的有:賽龍舟,食粽子,佩香囊,懸艾葉菖蒲,上山采藥(衛生節),懸鐘馗像。③本地的習俗是:食粽子,懸艾葉,接已嫁姑娘回家。④我家是這樣過節的。(由2~3名同學介紹。)
設計目的:①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思路:一般習俗特有風俗家鄉特產(鴨蛋)。②豐富知識面,鍛煉搜集能力。③關注自己的生活,引起學習興趣。
2.交流搜集的有關作者的信息。
(1)作者其人。
(2)文風:平中有奇,淡有中味。
(3)語言追求。(課后“研討與練習”有明示,共三點。)
設計目的:①簡單了解作者。②為突破本文重難點作準備。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錄音,學生聽讀,勾畫字詞的同時注意體會以上特點。
4.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2)作者為什么用“端午的鴨蛋”而不用“高郵的鴨蛋”作題目。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后明確:①對家鄉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僅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心理,反映了人們對兒時一切的眷戀,對家鄉的熱愛。②文中雖花了不少筆墨盛贊故鄉高郵的鴨蛋,但為了突出端午節的故鄉風俗,同時,端午的鴨蛋是“我”體味到滋味最美的時候,所以用這個題目。
設計目的:讓學生關注文本,明白表現主題需要一個具體的東西(物和故事),并需要突出出來(題目,重點筆墨)。
(三)精讀課文,體會感情
1.合上課本,憑記憶復述高郵的咸鴨蛋有什么特點。(同位合作完成)。
2.請以“這是____________的鴨蛋,因為_________(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這樣的句式來體會。
例如:這是聲名遠播的鴨蛋,因為上海的店里都特別標明。
學生發言:①名聲遠播,肅然起敬,特別標名。②與眾不同,出雙黃的,成批輸出。③令人驚喜,兩個黃,滋味鮮美。④歷史悠久,袁枚的書。
3.作者是帶著怎樣感情來向我們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高郵咸鴨蛋的呢?
小組討論后用二個詞來概括,教師和學生研討,選擇最合適的兩個:自豪、喜愛(板書,填在上表中)。
4.教師小結,學生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設計思路:研讀文本,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工作。我們的設計一要簡單明了,二要抓住本文特征,三要學生能合作并提高學習技能。
(四)品味語言,感受情趣
1.從文中找出喜歡的句子,細心品味語言的精妙,并體會語言特點。(結合課后練,要求學生每條都有例子。)
2.四人一組交流,讀一讀,品一品,說說感受和理由。準備推薦一個代表本組發言。
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板書)語言特點:
(1)平淡有潔――讀起來親切自然。
(2)方言入文――作者脫口而出,直率樸素,有地方味。
(3)帶有文言色彩――增添書卷氣和典雅之美。
(4)有點幽默――引人入勝。
設計思念:精心設計,突破難點,提升品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起引導促進作用。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聯系生活,模仿原文的情趣和語調,描寫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500字以上,班內展示,公眾評定得失優劣。)
2.課下搜集幾首有關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春節的古詩詞,記一記,背一背。
設計目的:寫平淡生活,“小敘事”,“真情趣”,讓學生懂得生活,熱愛生活。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能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
(六)課后反思(略)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