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0: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環境的句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看!這兒又是一處美麗的風景。那火紅的楓樹,它總是以飽滿的精神,似火的熱情感染著我,激勵著我。你瞧,它身上的霜像玉一樣潔,像銀一樣白,像煙一樣輕,像柳絮一樣柔,真是美不勝收。
2、冬姑娘在天寒地凍的校園里盡情地舞蹈,而我們只能縮在厚厚的棉衣中欣賞她的獨舞……隨著春天腳步的臨近,冬姑娘漸漸告別了舞臺,等待著下一個冬天的到來。
3、深秋的黃昏,我漫步在靜靜的校園,只見花兒凋謝了,樹葉干枯了,光禿禿的樹丫沒精打采地垂在樹干上,昔日綠茸茸的草地如今只是一片枯黃。
4、操場中間有一塊綠色的草坪,同學們都愿意三五成群地到草坪上去讀書、玩耍,那瑯瑯的讀書聲,常常吸引著操場外面的行人。
5、昔日四座破爛的校舍不翼而飛,嶄新的教室和會議室屹立在屏障似的圍墻里面,小巧玲瓏的傳達室守衛在大門西側。
6、校園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紅柳綠的春天,花繁葉茂的夏天,楓紅菊香的秋天,松青雪白的冬天。
7、校園里開始熱鬧起來,又恢復了往日的歡聲笑語。前來報名的學生喜氣洋洋,向老師詢問著開學事宜;而老師們有的準備新學年的教材及教學用具,有的則在清掃、布置教室,以優雅清新的學習環境迎接新生的到來。
8、時間過得真快,東方已露出了魚肚白,不一會兒,太陽公公就露出了笑臉。一瞬間,冬姐姐已悄然而退。這時,校園是如此溫馨,如此迷人。
9、校園,我的書籍城堡。是你,讓我懂得了"好"與"壞"!我的生命中不能沒有你。你,是我的力量之源。
10、現在,我們微笑著在校園的林蔭小路上散步,撒下最快樂的時光。當我們離開校園的那一刻,再讓我們回首看我們走過的路,我相信,我們有的是戀戀不舍的感情;有的是沒有虛度年華的自豪;有的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相信,那難忘的校園生活一定會成為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11、春天使大地煥然一新,春天給學校滿園春色,春天給我們歡樂和希望,催我們奮發向上。
12、校園,是你幫助我踏入知識的殿堂,你將你的博學無私的奉獻了出來;校園,是你告訴我邁向友誼的天地,你將你的寬闊展現到我們眼前。
13、仲夏的午后,金色的陽光經過教學樓旁那一排挺拔蔥郁的水杉枝葉篩濾過后,照進教室的玻璃窗來,分外的亮麗。
14、漫步校園,只見整座校園成了銀妝素裹的世界;矗立著大樓披上了潔白的素裝;小樹苗的枝條變成了臃腫的銀條;嫩綠的樹葉與紅彤彤的花瓣布滿了晶瑩的霜花。這一切真是難以用語言形容,令我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15、"瞧!"我情不自禁不起喊出聲來,因為那兒實在是太美了,那可是冬姐姐的杰作;銀色的大操場。這時的大操場已不同往日了,它似千朵萬朵梨花在翩翩起舞,它如玉屑一點一滴地在我眼前浮現。這一景象在我心扉中隨心所欲,像一曲婉轉、悠揚、清新的樂曲,又仿佛一首輕快、和諧、鮮明的小詩。你見了,不醉才怪呢!
1、早晨的美是一種朦朧的美,到處白茫茫的一片,樹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遠遠望去霧和天是連在一起的。
2、窗外是那茂密的枝葉,濃濃的,綠綠的,好不愜意,一米陽光照進窗內,照亮了我的臉頰,每一個早晨都是豐富多彩的,像一個不朽的傳奇。
3、太陽剛從蒼蒼的山巔后面露出來,它那最初幾道光芒的溫暖跟馬上消逝的黑夜的清涼交流在一起,使人感到一種甜美的倦意。
4、太陽慢慢長起,照耀著森林,鳥兒睜開睡眼,伸展著翅膀。
5、校園的早晨,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空氣清新,雨露滋潤,所有的生物顯得更有活力了。
6、冬天的早晨沒有春天的早晨空氣清新;也沒有夏日燦爛;更沒有秋日清新;只是讓人嚴寒。
(來源:文章屋網 )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說明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疑問.........
3、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聯想、想像、象征、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后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5、,: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6、語句特色評價用詞: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7、文段中關鍵詞語、短句的分析:在題目的題干中出現了加引號的詞語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對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時應貫徹這樣的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境來考慮。
8、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一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含義。二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實在是標致極了”一句中的“標致”。
9、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1)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 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么觀點,給你什么感受、啟迪、教育……(2)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4)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10、指明語句所用的寫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體特征和名詞使用的準確性。
(1)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2)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題。
1 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2 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 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命題規律】
1 體會詞句含意型。一般情況下,高考對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詞句含意的考查,重在對那些包含在文中具有指代義、引申義、比喻義等詞語的含意深奧的句子的考查。常見命題形式有:①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某句的深刻含意;②從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據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話。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4題:怎樣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個鐵鈴鐺,盡情地唱過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 鑒賞人物形象型。記敘性寫人散文或小小說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更重視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是此類文體的命題重點。常見形式有:①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賞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②根據原文簡要描述某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請簡要評價某一人物形象。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第17題:文中海龍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3 評價價值取向型。就是在閱讀、分析、理解作品之后,站在一定的立場上,運用一定的觀點方法,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以及作品的寫作藝術、風格流派等進行分析判斷,評判作品的優劣,衡量作品的欣賞價值,評價作品的社會教育意義等。如2011年高考大綱全國卷第16題:文中反復出現的“針挑土”有哪些豐富的內涵?
【真題解讀】
例1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針引線的工作”一句單獨成段,聯系全文,談談作者這樣寫的用意以及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評析】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這道題的題干包含兩問,答案也應包含兩部分。句子單獨成段,應從結構上分析作者如何安排的用意。這個句子處在文章中間,作用一般是承上啟下、補充說明、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設置懸念、形成呼應等。分析句子的含意,“穿針引線”是關鍵詞。結合文本看,“穿針引線”是穿起苗寨文化走向世界旅游舞臺的針線,這是“負責任的旅游”中黑妮倡導的;后面還寫到她教苗族婦女開展創造性的刺繡,這本身也是穿針引線。回答時務必結合這兩點具體闡述。
【答案】用意:①總括上下文的相關內容;②突出這句話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①黑妮組織的“湘援游”,在外來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間穿針引線,促使苗族婦女更好地傳承優美的苗繡藝術;②黑妮以“負責任的旅游”概念推動“湘援游”,聚集當地志愿者。為湘西生態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③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及其愛心。
例2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
【評析】本題考查欣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把人物放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中的表現:抓住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特別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細節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為它們直接決定人物的言行,影響人物的性格;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活動,所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一定要結合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答案的每個要點都應先根據小說的相關內容進行概括,再結合具體情節展開。如果概括對象不是人物,而是景物,思路也是這樣。
【答案】①有擔當,明大義:在老丈人危難時,以親情、和睦為重,不計前嫌,施以援手,最終贏得信任。②執著隱忍:面對老丈人的排斥,不輕言放棄,不莽撞行事,捍衛了自己的愛情。③幽默樂觀:說話風趣,與人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態。
例3
文中反復出現的“針挑土”有哪些豐富的內涵?
【評析】本題考查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的能力?!搬樚敉痢奔仁穷}目,又是文章的線索,結構上還用與之相關的諺語做到首尾呼應,所有這些都為描寫黑妮這個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針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務。文章充滿了對黑妮“針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贊美與歌唱,寫出了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
【答案】①黑妮工作狀態的寫真: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積土成山。②“湘援游”現狀的隱喻:苗族傳統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態和文化可持續發展,如針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敗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針挑土”,“賺錢好似針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方法攻略】
1 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①抓住重要語句的附加成分,結合語境探討其具體含意和表達藝術。要理解重要語句的含意,首先必須分析句子修飾語的意義,然后抓住對重要語句進行闡發解釋或者論證的語句,探討其具體含意及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②從結構特點人手,根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該方法適用于體會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的含意。所謂哲理意味,指用語簡練的警句所表現出來的深刻且能給人以警示作用的含意,有很強的思辨性和啟發性。這樣的句子多位于結尾部分,作用是卒章顯志、升華主題、總結全文等,結合文章的主題就可以理解。
③從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上體會語句含意。主要適用于體會運用了象征等表現手法或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的含意。通過分析句子使用的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探尋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本意。
④根據寫作背景與創作意圖推斷句子的含意。適用于體會表達作者情感態度的語句的含意。因為作者的情感態度往往會受到自身的生活背景、社會環境及寫作意圖的影響。
2 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①從人物的外形特征、動作、語言等描寫切入。無論是小說,還是以記人為主的散文,都要對人物進行肖像、心理、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以此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情趣、愛憎、喜怒等。
②從抒情、議論性的句子切入。欣賞作品形象,賞析作品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時,散文應抓住抒情句、議論句,小說則應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切入。
③從分析環境描寫的句子切入。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雖然自然環境能夠影響人物的命運,但是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還是社會環境。
④從文章的情節切入。故事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對人物外貌、行為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再現人物的鮮明個性。
3 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①立足文本,追本溯源。立足文本,指沿著文本的價值、情感傾向發掘作品中隱含的價值認知與審美追求。正確評價文本,應該從文本出發,認識起于文本,終于文本。評價,無論是贊美還是否定,都要在文本中找到相應的依據。杜絕用刻板、教條、單一、概念化的模式去觀照文本。
本學期本人主要指導學生用片段作文來裝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時寫的小片段來裝扮大作文,使大作文變得靚麗起來呢?具體方法如下。
一、用仿寫修辭的句子來裝扮作文
1.用仿寫修辭的句子來做題記或后記,簡潔淡雅
如,有個學生在寫《我生命中的芳香》時,用了平時仿寫的對比句“淡淡的芳香,濃濃的愛?!眮碜黝}記。又如,有學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來作題記。
用對比句、比喻句來做題記,顯得簡潔淡雅。這樣的優雅句子能隨手拈來,如果不是平時常作仿寫小練筆,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寫修辭的句子來做文章的開頭或結尾,使文章有詩意,也有深意
如,有個學生在《飄進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這樣開頭:冬天過了,春天開出了簇簇桃花,滿林都是桃花香;春天過了,夏天送來了朵朵荷花,滿池溢滿荷花香;夏天過了,秋天捧出了叢叢,滿院飄著香;秋天過了,冬天綻放支支梅花,滿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猶如一朵花,散發奇異的芳香,為生命帶來芬芳,向心中飄進一股芳香。
該作文的結尾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為有綿綿的毛衣香,振奮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紙香……飄入我心中,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這個學生很聰明,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仿寫句子,這樣既點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詩意。
3.用仿寫修辭的句子在文章中間做每個小片段的引言,使結構清晰;也可做每個片段的結語,主題更深刻
如,在寫題為《怎么能忘卻,那未了情》時,有學生就是用三個反問式的排比句來做正文中的三個片段的引言,又用三個肯定式的排比句來做三個小片段的結語。
片段一:怎么能忘卻,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親多細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對我的愛(結語)
片段二:怎么能忘卻,那一把遮陽傘?(引言)
……
母親多執著,頂著烈日為我送傘(結語)
片段三:怎么能忘卻,那一個牽掛?(引言)
……
母親多偉大,為我受傷也毫無怨言(結語)
如此的引言和結語不是使文章的結構一目了然,清晰可見嗎?而且用三個排比句來做結語,也使文章主題更為深刻了。
二、用環境描寫的小片段裝扮作文,使文章襯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詩意
1.用環境描寫的小片段來做題記或后記、做文章開頭或結尾
如,有學生在《暗香彌散》中開頭為:“在那條布滿荊棘的路上,總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隨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會在空氣中彌散,纏綿……”這樣的開頭既能點題,又能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想。
2.用環境描寫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間作為每個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學生在寫《讓我走遠看著你》中有關父親的三件事時,在寫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環境描寫的句子為開頭:(1)清晨,熹微的陽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無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熾熱的陽光毫不留情地灑向大地,像是要燒毀一切東西……(3)夜晚,星星綴滿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詳,那么柔和……
這樣的安排,讓讀者一眼看出是按時間順序來寫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時,也有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環境描寫的片段,達到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描寫的含義及其分類
一、什么是描寫?
描是描繪,寫是摹寫。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 具體地描繪出來。這是一般記敘文和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法。
二、描寫的分類及其作用
描寫的分類:按照描寫的方式或者角度分——直接描寫(正面描寫)、間接描寫(側面描寫)。按照描寫的對象分——人物描寫、環境描寫。
按照描寫的特征分——白描、細節描寫。
3.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人物描寫還可分為:外貌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①外貌描寫。指對人物的音容笑貌,衣著服飾、神情姿態等的刻畫。
例如:材料一: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滓壹?/p>
材料二:
小昭:原來她既非駝背,更不是跛腳,雙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頰邊微現梨渦,直是秀美無倫,只是年紀幼小,身材尚未長成,雖然容貌絕麗,卻掩不住容顏中的稚氣。冰雪上反射過來的強光照在她的臉上,更顯得她膚色晶瑩,柔美如玉,但見她膚色奇白,鼻子較常女為高,眼睛中卻隱隱有海水之藍意
②動作描寫。即描寫人物的行為動作,突出其精神思想,性格特征。
例如:十字路邊有一個老婦人,略微有些駝背,胖胖的身軀,費力地打著傘在空曠的路上艱難地行走。狂風夾著大雨撲面而來,她使勁向前躬著身子,抓緊傘,進一步,退半步,踉踉蹌蹌地向前走著。
③語言描寫。就是運用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通過人物獨白、對話或幾個人物談話的具體描寫,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例如:孫犁在《荷花淀》中對幾個青年婦女商量探望丈夫的一段對話描寫:“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薄拔矣芯湟o的話,得和他說說?!薄拔冶緛聿幌肴?,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有什么看頭啊!”從這幾句對話里可以看出,幾個婦女 探望丈夫的愿望是一致的,其心理也是相同的,但每個人的語言表達不同。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爽朗豁達,用片言只語,使人物形象聲態并作,呼之欲出。
④心理描寫。就是指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中圍繞客觀情勢而產生的思考、夢境和幻覺等內心活動。
例如:這幾天我一直都心思恍惚,神思飄蕩,茶飯不思,心里常默默禱告:我滴神啊,千萬要考好,千萬要考好?。〔蝗晃铱删陀?個月不能玩電腦了,還要附贈一頓大大的毒打。上天保佑,我以后再也不一邊聽廣播一邊寫作業了,再也不偷看電視了。接下來,我的考試后綜合癥癥狀更加嚴重,因擔憂過度導致神經衰弱,面孔發青,臉色發黑,眼窩深陷,還時常感到天昏地暗,星月無光,夜晚常夢見被老師批被爸媽混合雙打的景象。
人物描寫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1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生活、成長、活動和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地點、條件和社會背景等方面的描寫。還可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①自然環境指的是對山川風光、季節氣候、花鳥草蟲等場景的描寫。
如碧野《天山景物記》中的一段:“高山的雪水匯人湖中,又從象被一刀劈開的峽谷石間,瀉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澗里去,水從懸崖上象條飛鏈似的瀉下,即使站在幾十里以外的山頭上,也能看見那飛鏈的白光?!泵鑼懖坏∑湫?,還繪其聲,形象地描繪了飛瀑的巨大氣勢。 ②社會環境就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所的描寫。
如魯迅《孔乙己》中對魯鎮酒店格局的描寫:“魯鎮的酒店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這樣描寫不僅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也展示了江南小鎮的社會習俗。同時又通過酒客們的不同身份和姿態,描繪了酒店獨特的格局,為作品增添真實的藝術效果。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2)、推動情節發展;(3)、渲染氣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那是費城7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當時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嗨!”內德說,“我們很久沒有爬懸崖了?!?/p>
“我們現在就去爬吧!”有個孩子叫道。他們就朝一座懸崖飛跑而去。
我一時拿不定主意。雖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活潑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記著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
“來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對我叫喊,“別做膽小鬼?!薄拔襾砹?”我一面應著,一面跟著他們跑。
我們最后來到一處空地。那座懸崖就聳立在空地的另一邊。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許多凸出來的巖石、崩土和蓬亂的灌木。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峰。
其他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向上爬,朝著一塊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狹小巖石架進發。我落在最后,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終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
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里,嚇得幾乎暈倒。
接著,他們又開始向崖頂攀爬。他們打算從崖頂沿著一條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班?,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再見!”其中一個孩子說。其他孩子跟著也都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向下凝視著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著好了?!庇袀€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氣?!苯芾磥砗孟裼悬c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從石架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里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著我。“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p>
“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翱匆娏恕!蔽艺f。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個落腳點?!蔽矣终罩隽?。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蔽蚁?。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后,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么漫長。
練習一
④閱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睡覺了。或是換句話說,閱兵之后,老爸就沒有好好睡過覺了。每晚,俺總是被你的夢話吵醒。你不是嘟噥著群眾游行的口號,就是哼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歌曲;你不是粉拳像巡航導彈無比精確地擊中我的眼睛,就是大腿像戰略導彈排山倒海地壓在我的身上;你不是像驅逐艦在床上劈波斬浪地踢掉被子,就是像核潛艇鉆進被窩蒙頭大睡。早上醒來,看到你的個頭越來越高,鏡子里,老爸的眼袋越來越大。
1.指出第3段劃線句子采用了哪兩種描寫方式,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練
⑩他感覺自己的腿、手和身體都已經不聽使喚了,意識也漸漸模糊,他似乎聽到遙遠的地方傳來隱隱約約的歌聲??不能,絕不能,我一定要挺??!他咬緊牙關對抗著,對抗著??
終于,他已經模糊的視野里出現了終點站那熟悉的藍色候車亭??堅持不到終點站了,提前停車??
1.第⑩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練習三
在鱸魚釣獵開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媽媽早早又來釣魚。安好誘餌后,他將魚線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輝中蕩起道道漣漪。當月升中天的時候,那波紋又變成了銀白色的,景色十分優美。
1.開頭一段的屬于什么描寫,作用是什么?
練習四
他和兒子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起,將一身藝術細胞傳給了兒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劇院。兒子也挺爭氣,很快適應了緊張的劇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裝臺的義務勞動中從頂棚跌下,當場停止了呼吸。劇院院長把父親接了去,問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幾次從昏迷中醒來的父親把頭搖搖,說想到兒子出事的地點看看。
那是一個寂靜的冬夜,院長叫人把劇場大門打開,領著他走到臺前。父親實在憋不住,一下子撲倒在兒子摔下來的地方,再也無力站起。
整個劇院空空蕩蕩,無聲無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濤,在這苦難的父親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瀾。
1.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是什么描寫,作用是什么?
練習五
(三)愛如山路十八彎
她一直比較倔強。倔強,是她用來對付父親的。她的父親,是個軍人,軍人的作風,讓他的威嚴總是多于溫和。
小時,她曾試圖用她的優秀瓦解父親臉上的威嚴,她努力做著好孩子,禮貌懂事。當她把一張一張的獎狀捧到父親跟前時,她難掩內心的激動,臉上有飛揚的得意。然而父親只是淡淡看一眼,說:“還要繼續努力?!?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她跑去問母親,母親撫撫她的頭說:“怎么會呢?生你的時候,你爸一高興,從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鍋頭呢?!?回頭看父親,父親不動聲色地在翻一份報,怎么看怎么不像一個愛她的人。 這以后,她總跟父親對著干,惹得父親對她頻頻發火。她不吭聲,倔強地看著父親,最終,是父親先嘆一口氣,轉身而去,腳步蹣跚。
高中分文理科時,父親建議她學文,那是她的特長。她偏偏選了學理。大學填報志愿時,父親要她填師范專業,照父親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師,是最理想的了,安靜又安全。她偏不,而是填了建筑專業。氣得父親干瞪眼。
大學畢業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如果父親很溫和地勸她留下,她一定會留下。但父親沒有。她一氣之下,跑到了遠隔千山萬水的外地去了。
一個人在外拼搏,很難。舉目的陌生,更是讓她的心多了幾層寒冷。那山重水復的十八灣,
那曲曲折折的小山路,時常出現在她的夢中。好在公司看大門的張伯,總對她關懷備至。下雨天他會為她送傘,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會用半舊的飯盒裝著,給她帶來。她好奇地問張伯:“怎么對我這么好?”張伯笑笑說:“你像我的女兒啊,我也有個你這么大的女兒,在外地讀大學呢?!蹦且豢?,她想到父親,心,突然很疼很疼。
那日,張伯過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飯。在張伯家,她受到張伯老兩口最熱情的接待。她陪他們一起包餃子,熱熱乎乎像一家人。吃飯時,張伯一高興,喝多了,對她說:“丫頭,你有一個好爸爸啊,他左一個電話,右一個電話,拜托我要好好照顧你,說你性格倔,怕你吃虧吶。什么時候他來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兩盅?!?她的驚奇無以復加?!澳阍趺凑J識我爸?”張伯搖搖頭呵呵樂了,說:“也只是電話里認識,還沒見過面呢?!彼男捻暱涕g翻江倒海起來,張伯,是父親戰友的朋友的朋友。
原來,山路十八彎,通向的,是一個叫愛的地方。千山萬水,也阻隔不了,一個父親的愛。
②在我頭腦中,我與兄長之間的親情記憶就一件事:大約是我三四歲那一年,我病了一大場,高燒,母親后來是這么說的。我卻只記得這樣的情形——某天傍晚我躺在床上,對坐在床邊心疼地看著我的母親說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過春節時吃到過一塊,覺得是世上最好吃的東西。外邊下著瓢潑大雨,母親保證說雨一停,就讓我哥去為我買兩塊。當年,在街頭的小鋪子里,點心乃至糖果,也是可以論塊買的。我卻哭了起來,鬧著說立刻就要吃到。(1)當年10來歲的哥哥,于是脫了鞋,上衣和褲子,只穿褲衩,戴上一頂破草帽,自告奮勇,表示愿意冒雨去為我買回來。母親被我哭鬧得無奈,給了哥哥一角幾分錢,于心不忍地看著哥哥冒雨沖出了家門。(2)外邊又是閃電又是驚雷的,母親表現得很不安,不時起身走到窗前外望。我覺得似乎過了挺長的時間哥哥才回來,他進家門時的樣子特滑稽,一手將破草帽緊攏胸前,一手拽著褲衩的上邊。母親問他買到沒有,他哭了,說第一家鋪子沒有蛋糕,只有長白糕,第二家鋪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鋪子才買到的。說著,哭著,彎了腰,使草帽與胸口分開,原來兩塊用紙包著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時的他不是像什么落湯雞,而是像一條剛脫離了河水的娃娃魚;那時刻他也有點兒像在變戲法,是被強迫著變出蛋糕來的。變是終歸變出來了兩塊,但卻委實變得太不容易了,所以哭。大約因為覺得自己笨。
③母親說:你可真死心眼兒,有長白糕就買長白糕嘛,何必多跑兩家鋪子非買到蛋糕不可呢?
④他說: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長白糕嘛!
⑤他還說,母親給他的錢,買三塊蛋糕是不夠的,買兩塊還剩下幾分錢,他自作主張,也為我買了兩塊酥糖……媽你別批評我沒經過你同意啊,我往家跑時都摔倒了……
⑥其實對于我,長白糕和蛋糕是一樣好吃的東西。我已幾頓沒吃飯了,轉眼就將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⑦而母親卻發現,哥哥的胳膊肘、膝蓋破皮了,正滴著血。當母親替哥哥用鹽水擦過了傷口,對我說也給你哥吃一塊糖時,我連最后一塊糖也嚼在嘴里了……
⑧是的,我頭腦中,只不過就保留了對這么一件事的記憶。某些時候我試圖回憶起更多幾件類似的事,卻從沒回憶起過第二件。每每我恨他時,當年他那種像娃娃魚又像變戲法的少年的樣子,就會逐漸清楚地浮現在我眼前。于是我內心里的恨意也就會逐漸地軟化了,像北方人家從前的凍干糧,上鍋一蒸,就渲騰了。只不過在我心里,熱氣是回憶產生的。
【訓練題目】
1.文中第①段劃線句子應如何理解?請簡要作答。
【解析】本題考查對句子的理解。作答時需要抓住關鍵詞語“自由”,聯系兄長的特殊境況和“我”的忙碌工作來理解其含義。其次明確關聯詞語,“只有……才……”是條件關系,說明于兄長而言“我”舉足輕重的作用。
2.結合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分析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如果有上帝、佛主或其他神明,我愿與諸神達成約定:假使我的乞求被恩準了,哪怕在我的兄長離開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須結束的話,那我也甘愿,絕不后悔!
【解析】本題考查兩個知識點:一是關聯詞語、副詞的作用;二是對作者情感的體會、感悟能力。答題時首先分析關聯詞語的作用,“如果”、“假使”、“哪怕”三個詞語表示假設和讓步關系,作者一遍一遍假設,又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目的只為有機會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照顧兄長。副詞“必須”、“絕不”起強調作用,突出毅然決然的情感。
3.第②段中第(1)處畫線句子屬于_______描寫,體現了哥哥_______。
第(2)處畫線句子屬于_______描寫,起到_______的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描寫的分類及作用,是對散文中描法的考查。答題時要分清描寫類型,這兩處分別屬于動作描寫和環境描寫。然后分析其作用,難點在環境描寫。一般而言環境描寫的作用有:烘托氣氛、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品格、鋪墊、推動情節發展等。
4.賞析下列句子。
(1)那時的他不是像什么落湯雞,而是像一條剛脫離了河水的娃娃魚。
(2)于是我內心里的恨意也就會逐漸地軟化了,像北方人家從前的凍干糧,上鍋一蒸,就渲騰了。
【解析】本題考查對句子的鑒賞能力。切入點為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就本題而言兩個句子都涉及比喻,作用有所不同,分析時要具體到喻體、本體的特征,不能泛泛而談。
【參考答案】
1.只有我退休了、自由了,兄長才能獲得自由,因為只有到那時,我才有時間照顧精神有問題、生活不能自理的兄長,兄長才能走出精神病院那個可怕的地方,像正常人一樣自由地生活。
2.作者用“如果”一詞懇切地希望有上帝、神明的存在,以保佑我和兄長都有10年無病無災的歲月,然后又用“假使”一詞,再次祈求能如愿以償,接著用“哪怕”強烈表達如果前面的假設都成為現實,那么即使是死也心甘情愿、無怨無悔。“必須”、“絕不”兩個副詞將這種心愿表露得斬釘截鐵,令人動容。
【關鍵詞】高中語文 小說教學 人物形象 典型環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055-01
在語文高考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有關小說的試題,教師應該把握高考的命脈,在教學中圍繞考綱,時刻引導學生掌握高考的動向,這樣學生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在考場中就會脫穎而出。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和工作實踐來談一下本人對高中語文小說考向的認識:
一、欣賞人物形象,細致入微
小說總是圍繞人物展開的,通過人物的一舉一動給讀者展現出一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人物。學生在閱讀小說的時候應該掌握欣賞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技巧。學生首先應該學會從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來分析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其次,學生應該從人物活動的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因為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的場所。特定的人物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對作品環境描寫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方法。再次,學生應該借助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情節是作品中用以表現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須透過情節中發生的事件來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最后,學生還要從分析小說的主題入手,揣摩作者的評價,把握人物性格。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通過小說中人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因此,學生通過分析作品的主題,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正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老舍的《馬褲先生》中有這樣一道試題:馬褲先生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這道題明顯是讓學生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就要分析小說中對人物的描寫,如一些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本文的:他叫了四五十次“茶房”,他叫茶房時聲音太大,他挖鼻孔,拿八箱行李,把所有的衣鉤都掛上自己的衣服,擊打靴底上的土,擦手擦了一刻鐘等句子就是關鍵句,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應該對這些句子進行仔細閱讀和分析,慢慢思考這些句子所體現出來的人物形象:頤指氣使、目中無人、缺乏公德;斤斤計較、自私自利、愛占小便宜;不講衛生,不顧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等。學生要學會欣賞人物形象,從細微處入手,這樣在考試中才可以脫穎而出。
二、分析典型環境,情景結合
小說中的環境包含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同的環境都會表現出來一定的意義,作者的描述并不是浪費筆墨。所以,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應該能夠看到作者通過環境的描寫,想要表達一個什么主題,這就需要學生掌握環境描寫的特點。
在進行景物描寫的時候,通常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如果是從空間上描寫,作者往往都是由上到下,上下結合;由遠及近,遠近結合;由四周到中心。如果是從時間上描寫,作者往往都是春夏秋冬或晨午昏夜。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地向學生傳授這些寫作特點,以便讓學生更快、更準確地把握小說的內容。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況下,環境描寫都是為了襯托的。有的是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有的是為了襯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氣氛;有的是點明時令、地點,表現人物關系和人物性格的,有的是為了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小說主題、奠定情感基調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多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小說中的社會環境的描寫一般也是通關過對人工設置的場景的描寫,暗示社會環境;或是對作者的直接介紹反映出社會環境;或者是對任務的言行及相關關系表現出時代風貌和風土人情。描寫的目的一般都是交代時代背景,反映社會習俗,表現思想觀念和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第9車廂》中有這樣一道題:“四周是一片大草原,關禿禿的,一輪圓月冷冷地照在停著第9車廂的備用道上。”請賞析文章中這句話的景物描寫。這是小說中出現的一句話,從寫景文字本身,學生可以獲知其渲染凄涼、荒蕪的氛圍;再根據情節,學生會發現故事的荒唐,更感知到人在其中的無助感。這里的景物描寫也暗示了人們荒唐行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學生在閱讀小說的時候,關于景物描寫的鑒賞一般應該從營造意境、設置故事背景、導引人物出場、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情感等角度去思考,這就是高考的考向。
三、挖掘故事情節,把握故事
小說的情節來自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但卻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說的情節通常是有一組或若干組具體的生活事件組成的。由于情節的安排取決于作者的藝術構思,所以,在小說中,情節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去敘述,有時會省略某一部分,有時甚至會顛倒或交錯。分析小說情節時,可以從理清小說的結構、尋找線索、抓住場面等方面入手,要善于把握故事發生的開端、發展、、結局這四個環節,同時注意情節安排的幾個作用: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為后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照應前文;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當學生能夠理解故事情節的這幾個部分和他們的作用后,面對有關故事情節的問題,學生就會如魚得水。
例如雨果的《報復》中有這樣一道題:小說開頭彭恩打電話的情節,有哪些作用?在分析這道題的時候,學生就應該能夠看出這是一道對小說某個情節的作用的考查。彭恩打電話的情節是在文章的開頭,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慮小說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等等。其次,要考慮情節對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電話是語氣嚴厲、措辭犀利,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言辭尖銳的評劇人。
總之,學生掌握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典型環境,故事情節這幾個方面在語文高考中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小說中的有關問題,而學生對于這些問題的分析就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分析來不斷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科學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地提高。同時學生在閱讀中還要掌握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小說的藝術審美;還要對小說進行個性化探究,剖析文章的創作背景和社會影響。經過這樣的練習和閱讀,學生的小說閱讀水平一定會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面對高考也會應對自如了。
參考文獻:
[1]周海峰 淺議高中語文小說的有效教學方法[J]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2009.09
新課標指出,中學生要能“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語言賞析是平時學習訓練的一個重難點,也是中考語文必考的一個考點。它的設題方式主要有:①結合語境品味詞語的表達效果;②從修辭角度賞析句子;③分析某段文字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④分析某句段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
【題型例析】
一、從遣詞用語的角度賞析
大凡優秀作家,往往會反復錘煉用詞,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彰@景物特征,表達思想感情。所以,閱讀文學作品時要有整體觀念,把握上下文的意思,結合語境分析作者的遣詞用語。比如,魯迅在《故鄉》中用“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等動詞,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雪地捕鳥”的全過程,也寫出了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
[原題回放]2016年云南曲靖卷(閱讀材料:《百合花開》)第21題:“它像童話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現在這片山谷里。”這句話中的加點詞好在哪里?
[相關語段]父親說,這是野百合。因為我喜歡,父親決定把它帶回家。我本以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沒想到,父親小心翼翼地撥開草叢,先清除了周圍的一大片雜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現在我面前。它像童話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現在這片山谷里。它純潔的白,讓周圍的一切黯然失色了?!?/p>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詞語表達效果的分析能力?!巴回!笔且粋€副詞,它的本義,一是突然發生,出乎意料;二是高聳。結合語境可知,“突?!痹诖颂幫怀隽艘鞍俸贤ねび窳⒌纳碜耍磉_了作者的驚喜和意外。
[參考答案]示例:“突?!庇小巴蝗话l生,出乎意料”的意思,也有“高聳”的意思。它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野百合意外地出現在山谷間,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表達了作者看到野百合時的驚喜和意外。
[備考建議]賞析遣詞用語,一要弄清詞性及詞義,二要結合語境分析該詞的作用,三要規范答題。答題格式:文中××一詞(等詞),生動形象地(準確地)突出了××的××特點,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從修辭的角度賞析
作者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使所表達的意思生動、形象、活潑。我們要掌握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反復、夸張、對偶等幾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學會運用“修辭+對象+特性”的模式來組織答案。比如,朱自清《春》中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花色彩鮮艷美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原題回放]2016年湖南長沙卷(閱讀材料:《童真》)第22題:從修辭角度賞析文章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相關語段]我的心忽然感到無比欣慰。我們常常行進在布滿漩渦、處處危險的濁流中,孩子的童真與善良,卻讓我仿佛在濁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這股清泉讓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讓我看到了人間最美好的那一面!這份童真與善良,我曾經是那樣的熟悉,而現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辨析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解題時,先要明確該句使用了比喻和對比的修辭手法,并明確本體(“危險與世俗”“童真與善良”)、喻體(“濁流”“清泉”),以及“濁流與清泉”形成對比。據此,結合語境,具體分析運用修辭手法的作用。
[參考答案]此句運用了比喻和對比的修辭手法,把危險、世俗比作濁流,把孩子的童真與善良比作清泉,把濁流與清泉相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孩子的童真與善良的贊美之情,突出了童真之難能可貴。
[備考建議]解題時要緊扣目標段,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推斷。明確其使用的修辭手法之后,采用恰當的格式來分析其深層含義:①比喻:把××比作××,生動形象地寫出××的××特點。②擬人:將××擬人化,表達了作者的××情感。③排比。強調了××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④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⑤反問: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增強感染力。⑥反復:強調××,更能突出主題或情感,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⑦夸張:突出××的××特征,給人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⑧對偶:句式整齊,結構一致,形式優美,音韻和諧。
三、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賞析
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比如,《背影》中對父親爬月臺的動作進行直接描寫,形象地寫出了父親爬月臺的困難,抓住其中的動詞進行品味,就能從中看出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考中,考查記敘和描寫的試題居多。
[原題回放]2016年湖南婁底卷(閱讀材料:《別吵,讓父親睡一會兒》)第23題:請賞析第⑨段中畫橫線的句子。
[相關語段]⑦我的心忽然有一點疼,看來,父親的病并不像兒子說的那樣輕松,或許,生離死別的悲傷已經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兩個人都沒再說話。過了許久,父親似乎累了,身體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兒子肩上,雙目緊閉,看樣子,已經進入了夢鄉。
⑨候車室里人來人往,嘈雜不堪,并不是睡覺的地方。兒子一只手扶著父親的腰,一只手輕輕地覆在父親的耳朵上,試圖為他抵擋一些噪音。
⑩只見兒子像一個放哨的戰士,身體保持不動,眼睛卻緊張地看向每一個從他們身邊經過的人,目光里寫滿了企求,似乎在說:噓,別吵,讓父親睡一會兒。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從描寫的角度賞析句子。畫線句子中,從描寫的角度看,“扶”“覆”屬于對人物動作的直接描寫,寫出了兒子呵護父親在肩頭入睡的情景。結合語段可知,此句所表達的是一種濃濃的父子親情。
[參考答案]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兒子呵護父親在肩頭入睡的情景,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的尊敬與愛,也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依賴與放心,傳達了一種濃濃的父子親情。
[備考建議]不同的表達方式有不同的作用:①記敘:可使讀者對人物的活動和事件的發展、全貌有個清晰的了解。②描寫:可突出人物性格或心理,可使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③抒情:可增強文章的感染力。④議論:點明事件的意義或文章的主旨,收到統領全篇、畫龍點睛的效果。此類題答題的基本格式是:此句運用××方法,表現了××的××特點,生動地刻畫了××的形象,寫出了作者的××情感。此外,遇到深刻、含蓄的抒情、議論句,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或見解,抓住句子中能揭示主題的“文眼”,透過字面義來挖掘句子的深層含義。
四、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
在作品中,作者往往會使用襯托、對比、鋪墊、欲揚先抑等方法,豐富文章的內涵,增強表現力。近年來,中考命題者加大了對表現手法的考查力度,以期透視和提升考生的閱讀品位。
[原題回放]2016年甘肅蘭州卷(閱讀材料:《守橋》)第17題:第②段畫線句描寫洪水來時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相關語段]②由于前幾天連續的暴雨,山洪暴發,河水開始猛漲。這天早晨,天剛亮,老葛一淼角磐肪捅瘓呆了。只見那洶涌的洪水,怒吼著從山上沖下來,挾帶著大量的泥沙、石塊、樹枝,咆哮如雷地奔騰著,沖到橋洞口,順著橋洞,吼一聲,沖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橋頭,感到石橋仿佛在顫抖,在。老葛的心,也緊跟著抖動了一下。這時,一顆大桃樹,如一只下山的猛虎,從上游沖了下來。沖到橋洞口,橫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轟轟隆隆地響著。大樹攔在那里,不一會兒上面就掛滿了各種漂浮物。老葛看著大樹,心里轟的一聲大響,大叫一聲:“壞了。”說完,就往石橋下沖。妻子聽到喊聲,也從屋里沖了出來。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環境描寫的作用。畫線句子描寫了洪水來勢兇猛、情況危急的情景,屬于環境描寫。根據上下文的故事情節,這段環境描寫的作用顯然是渲染緊張的氣氛,為下文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作鋪墊。
[參考答案]①交代洪水來勢兇猛、情況危急,渲染緊張氣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②引出下文,為下文描寫大桃樹被洪水沖下卡在橋洞口作鋪墊;③推動情節發展;④表現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責任心強、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
[備考建議]不同的表現手法有不同的作用:①襯托:或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②對比: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進行對照,突顯對象的特點,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③抑揚:或先揚后抑,或先抑后揚,能夠突出強調事物/人物的特征,使行文有波瀾。④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⑤虛實結合: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表達情感。⑥卒章顯志:結尾部分畫龍點睛,讓讀者充分準確地把握主旨。
五、從銜接照應的角度賞析
作者往往在開頭、中間或結尾處安排一些耐人尋味的句子,在結構上滿足行文的需要,在內容上滿足表達情感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根據句子的位置和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分析句子的作用。例如,魯迅《故鄉》的結尾:“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句話點明中心,升華主題,表達了作者渴望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原題回放]2016年廣東卷(閱讀材料:《平衡》)第16題:簡析第④段在內容和結構上分別有什么作用。
[相關語段]③他怎么知道我丟了鑰匙?正疑惑間,小王老婆手里拿著一串鑰匙從房里走了出來,……
④我和小王一家雖然住對門有些年頭了,可平時只是點頭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連他們具體在哪個單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們該不會進過我家了吧,一想到這點,我就緊張起來了,急忙把整個屋子查了個遍,啥也沒丟,東西擺放的位置也絲毫沒動過,但我早已沒了做魚煲的念頭。
⑥……他們手里有了鑰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嗎?那咋辦?我問老婆?!罢k?還用說嗎?換把新鎖唄?!崩掀艛蒯斀罔F說道?!版i又沒壞,干嗎要換啊?再說,就為這事換鎖,不好吧,他們會怎么看我們?會傷了兩家和氣的?!蔽艺f。
……
⑨……小王擺了擺手,“不了不了,就幾句話,我說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們換把新鎖。”小王憋足了勁兒,終于說出了一句囫圇話。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題干要求分別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簡析其作用。聯系上下文可知,從內容上看,說明“我”與小王一家雖然住對門,但鄰里關系比較冷淡;從結構上看,為下文敘述小王要“我”家換鎖、兩家都換鎖的情節作了鋪墊。
[參考答案]①內容上:交代鄰里關系比較冷淡;②結構上:推動情節發展,為下文寫換鎖的情節作鋪墊。
[備考建議]語句所處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①語句位于文章開頭,作用一般是開篇點題、統領下文、設置懸念、蓄勢鋪墊、奠定基調等;②語句位于文章中間,作用一般是承上啟下、襯托對比、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等;③語句位于文章末尾,作用一般是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總結上文、卒章顯志等。分析語句在內容方面的作用,即剖析語句的內涵,則先要看看它是總起句、過渡句還是總結句,找準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轄”區間層層剖析,提煉出其內涵。有些語句的內涵也可從關鍵詞入手去分析。
【小試牛刀】
一
破舊的廠房,慘白的燈光,霧化的水汽,油污的地板,銹蝕的機器,懸浮在光柱中的飛花飄絮……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紡織車間嗎?經紗,或細若游絲,或粗如麻繩,成千上萬根,從置于機器后方的盤頭,像齊發的萬箭與緯紗交織在一起,在綜框規律的上下運動中,織造出各種各樣的坯布。我們擋車工的工作,就是要保證所管轄幾個機臺的正常運轉,在紅燈亮起時第一時間趕到,查找原因并排除故障。這樣的工作,考驗的不僅是眼力,還有一個人的細心與耐心。而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那無休無止的噪音,即使捂上耳朵,那聲音依然不屈不撓氣勢洶洶地撞擊著耳膜,幾欲讓人崩潰。在苦苦煎熬了8個小時之后,走出車間的我竟短暫地失聰了……
(摘自黃雪芬《青春的花朵》)
1.從修辭角度賞析文段中畫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柳的剛耿、柳的恭謙和柳的堅韌,常常讓我聯想到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鄉人民。千百年來,他們就像這平原上不起眼的柳一樣,熱愛生活,勤于奉獻,不事張揚,默默地用平凡的生命裝點和釀造屬于自己的生活。面對那一行行、一片片的柳,我總是讀出了欣然,讀出了親切,讀出了陶醉,也讀出了敬畏!
(摘自錢國宏《大美如柳》)
2.文段由柳寫到了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鄉人民,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初識湄洲秋色,源于上世紀90年代聽到的一個媽祖故事:傳說千年前的湄洲島金秋,漫山遍野開滿了各色野,從祖廟山一直鋪展到蓮池澳和九寶瀾。年輕的媽祖――林默娘愛菊之高潔,經常與漁姑結伴,來到山野海邊采擷,讓殷紅雪白的野簪滿兩鬢,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芬芳的傳說使我感受到飄越千載的山野清香。于是,對那座如美人秀眉般的島嶼,對島上絢麗的秋色,有了一種特別的情思。
(摘自陳建平《湄洲秋色》)
3.文段中加點的文字意蘊深刻,富有表現力,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
這個芬芳的傳說使我感受到飄越千載的山野清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我曾見過奶奶做馓子的情景。麻油和面,里面放上些許黑芝麻,奶奶說,黑芝麻是馓子的眼睛,沒有它,馓子做得再好看,也便沒了神。面和好后,用搟面杖把面搟至長長的一段,中間用刀劃開,成面條粗細,兩端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約莫五厘米左右,為一個馓子,拎起來,兩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對角線狀捏合,馓子就做好了。
這時候,把馓子放在七成熱的油鍋里,翻兩個身,停頓兩分鐘,待馓子成金黃色,即可出鍋。撈出來的馓子放在竹筐里,控油冷涼,焦酥可口。在舊時的農村,每到過年才有機會吃到馓子,這可是待客的最高禮節。
(摘自李丹崖《油鍋里盛開的花朵》)
4.請從文段中找出制作馓子的動詞,并體會它們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婚姻是一個人最隆重的人生事件之一,而吳宇森卻如此草草了事,像是一場應酬。而與他的婚姻比起來,仿佛攝像機才是新娘,片場才是婚禮現場。
有人說,要想成功,必先發瘋,頭腦簡單,直向前沖。世人皆羨慕吳宇森導演的輝煌,卻不知道吳宇森輝煌的背后,有著把事業當愛情來經營的執著與堅韌。
想成功,先當瘋子,不當瘋子,就沒有以后銳利的鋒芒。
(摘自李丹崖《先成瘋子,再有鋒芒》)
5.結尾兩段屬于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不料,我下班回家,一眼就l現它又在北窗上顫顫爬行,重復著西窗的痛楚與艱辛、絕望與希望。三天里,花臉艱難地爬遍了北窗八塊大玻璃的角角落落,均未發現出路。第四天早上,花臉失蹤了。不知為什么,那幾天我很為花臉難過并有些愧疚,我實在早該放歸這個追尋自由的不屈生命。
小生依舊滿足地住在上層竹籠中,每天吃了唱、唱了吃,只是體態漸漸滯重,鳴聲也漸漸喑啞。西窗外黃葉飄飛時,一天早上,我發現小生僵臥籠中,它死了。
我把小生連同竹籠一同扔進垃圾桶。望望西窗外,天空一碧如洗,幾片白云嵌在西天,很平靜。
從此,再沒養過蟋蟀。
(摘自陳鳳尤《兩只蟋蟀》)
6.分析文中畫線句“天空一碧如洗,幾片白云嵌在西天,很平靜”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將結尾一段刪去是否影響文意?試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我說:那到了開獎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沒中,會不會心中寒冷?
他笑了,牙齒在霓虹燈下像糖衣藥片一樣變幻著色彩。他說:不會。我馬上又買新的一輪彩票,希望就又長出來了。我很窮,屬于窮人的希望是很有限的。用這么少的錢,就能買到一個禮拜的快樂,這種機會,在這個世界上,實在是不多。更不用說,這組數字還寄托著我的回憶。如果我選的這組數字中了大獎,她一定會注意到的,因為那是她的生日啊。緊接著她會好奇是誰得了這份獎金,于是就能看到我的名字。她立刻就明白我這一輩子沒有忘記她,而且我有了這么多的錢,她也許會來找我……
(摘自畢淑敏《購買一個希望》)
8.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突出了噪音之大,讓人崩潰,表達了“我”內心的失望、痛苦。
2.聯想和象征。抒發了作者對柳樹和像柳樹一樣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鄉人民的默默奉獻精神的贊美之情。
3.“芬芳”既指媽祖喜愛的傳說使人覺得這個傳說也變得“芬芳”,同時也蘊含著媽祖的高尚品質流芳百世之意。
4.和、放、搟、劃、連接、拎、捏、放、翻、停頓、待、撈出、控油。這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奶奶制作馓子的整個過程,表現了奶奶動作之嫻熟,讀來讓人如臨其境。
5.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主旨:吳宇森的成功取決于他“瘋子式”的執著與堅韌。
6.這是環境描寫,襯托了作者的心境:“小生”的死對“我”沒有絲毫觸動。
基金項目:河南理工大學201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SKW2013-01)
作者簡介:曹爽(1977?), 女, 河南南陽人, 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現代漢語語法.
摘要:學界普遍認為,“V著”和“V了”靜態存在句可以互換使用,而通過對“V著”“V了”靜態存在句語境的考察,認為“V著”和“V了”句是不同的句子,“V著”句側重描述預設場景,“V了”句側重描述變化場景,在動態的篇章中,“V著”“V了”句基本不能互換使用。運用廣義結果體和狹義結果體理論,分析認為“V著”句屬于典型的廣義結果體,“V了”句和典型的狹義結果體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以大致將其歸入狹義結果體。
關鍵詞:靜態存在句;語境差異;體貌地位
中圖分類號:H1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4?0230?05
靜態存在句是指空間內以靜止的狀態(方式)存在某人(物)的一類句式。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中段為“V著”“V了”的靜態存在句,即以“方位短語+V著/了+名詞性成分”為形式的靜態存在句。如:
(1) 在這有三扇窗子臨街的房間里,擺著沙發、一個書櫥、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墻邊放著一張床,靠床的角落擺放著洗臉盆,另外一個角落里裝著爐子。墻壁上掛著照片。
(2) 這是套經過賓館式裝修的多居室大開間的公寓,……房間正中擺了一套三件裝的泰國水牛皮沙發,靠墻擺了幾件紅木多寶格柜櫥和聚脂酒柜,上面擺有精美瓷器和一些異形的外國名酒瓶子和一排排嶄新的燙金的外文書籍。
以上兩個語段都是對空間場景(房間)的描寫,劃線的存在小句的句法環境也基本相同,為什么(1)用“V著”句,而(2)卻用“V了”句呢?兩個語段中的“著”“了”是否可以自由互換?
對于上述問題,學界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綜合起來,大致有三種觀點:范方蓮[1]、宋玉柱[2]、尚新[3]等認為“著”“了”意義相當,可以互換,互換后句子意義相同;劉寧生[4]、任鷹[5]等則認為二者可以互換,互換后句子意義基本相同,但“著”“了”意義并不相同;戴耀晶[6]、張誼生[7]等認為二者可以互換,但“著”“了”意義并不相同,互換后句子意義也不相同。
前輩學人的研究成果,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以往學
者們對于靜態存在句中“著”“了”互換的研究,多是從存在句的句子內部環境入手,研究存在句的方位短語、動詞及后段名詞性成分對“著”“了”使用的影響,而關于句子(存在小句)外部語境對“著”“了”的使用以及“著”“了”互換的制約因素研究得不夠。
張旺熹認為,“在一個相對獨立的語段中,句子和句子之間,在意義上應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它表現為一種句子與句子之間在語法形式的選擇上、在語句意義的配合上的內在規定性”[8](1?2)。本文將借鑒這一思路,通過對小句環境大致相同的“V著”句和“V了”句的篇章語境的考察,討論“V著”句和“V了”句的實際語用功能差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V著”“V了”靜態存在句的體貌地位。
一、“V著”“V了”靜態存在句的
語境差異
范芳蓮[1]、潘文[9](189)等學者都提到存現句的主要功能是場景描寫。“V著”“V了”句都可用來描寫場景:
(3) 我們拾級而入,嗬,教堂還不小哩!洞壁上掛著電線,洞上方吊著一盞電燈,洞的一角擺著一張類似小學生用的書桌,桌上放著一本打開的圣經和一本簽到簿,桌前是幾排長條矮凳。
(4) 壽明十來天沒來,他那斗室已變了樣。門楣上貼了個“泛彩居”的橫額?!M得屋來一看,又
是一番景色。小炕桌上添了座仿宣德銅爐,燃起一縷檀香。窗臺上放了只脫彩掉釉沖口缺瓷,卻又實實在在出自雍正官窖的斗彩瓶。里邊插了兩棵晚香玉,瓶旁一把宜興細砂、破成三瓣又鋦上的口壺。墻上懸了張未裝未裱烏世保自己手書的立軸,上寫:“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p>
以上兩段都是描寫空間場景的,劃線的句子除了一個用“著”,另一個用“了”的區別之外,兩段句子好像是相同的。但仔細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兩段話展現的場景并非完全一樣:
(3)展現了教堂內的場景。這種場景是“我們”進入教堂后,對教堂陳設做的一種完全靜態的描寫?!岸幢谏稀钡摹半娋€”什么時候“掛”的,“洞上方”的“電燈”什么時候“吊”的,“洞角”的“書桌”什么時候“擺”的,“桌上”的“圣經”和“簽到簿”什么時候“放”的,“我們”都不知道,這些東西在“我們拾級而入”的時候就已經以那樣的狀態在那里了,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它們之前狀態的延續罷了。所以,(3)中這些“V著”句給我們展現的實際上是一個預先已經設置好的并且一直延續到現時的場景,即“預設”的場景。
(4)展現的是斗室內的場景。壽明看到的斗室,顯然已經“變了樣”:門楣上的“橫額”,小炕桌上的“仿宣德銅爐”,窗臺上的“斗彩瓶”,瓶里的“晚香玉”,墻上的“立軸”,都是以前這間斗室里沒有的,它們都是在“壽明十來天沒來”的時候添上的。(4)用一系列的“V了”句展現了一個與以前不同的場景,即發生了“變化”的場景。
靜態存在句進行場景描寫,主要運用于空間場景描寫和人物衣著描寫。上述語段是空間場景描寫?!癡著”“V了”句在進行人物衣著描寫時,同樣表現出了“預設”與“變化”的差異:
(5) 各式各樣形跡可疑的男人,紛紛出現在大宅門口,……。他們穿著清一色的灰布長衫,鞋子上沾滿了泥漿,打著油布傘或者紙傘,探頭探腦東張西望。
(6) 她剛從女更衣室出來,……兩腳并攏筆直站著笑吟吟地望著我等待評價。她穿了件那時罕見的紅色尼龍游泳衣,曲線畢露,應該說很動人,可我說:“傻×似的?!?/p>
(5)中劃線的句子是對“族里面的各房代表”的衣著描寫?!盎也奸L衫”什么時候穿上的我們不知道,總之,他們“出現在大宅門口”時就是這樣的一身打扮?!癡著”句只是對現時的衣著做靜態的描寫。
(6)中劃線的句子是對“她”的衣著描寫?!癡了”句所展現的是“她剛從女更衣室出來”后的衣著,和之前沒有去更衣室的衣著顯然是不一樣的,是發生了“變化”后的狀態。
以上的分析,都跳出了存在小句本身,在存在小句之外的語境中尋找與之相關的信息。“V著”和“V了”所體現出的這種“預設”與“變化”的差異,是否是一種廣泛的存在呢?我們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檢索出大量的帶“著”“了”的靜態存在句進行驗證,通過分析這些語料,我們發現,在使用“V了”句的語段中,大都能在“V了”句的前后語境中找出表示“變化”的詞語,而“變化”主要有以下類型:
(一) 歷時的變化
所謂歷時的變化,是說和以前相比,狀態發生了某些變化。如:
(7) 這是間教室改的宿舍,在墻的另一端,那張長沙發還鑲有一塊長方型的木質黑板,上面胡亂寫了一些留言等字跡。房間堆了過多的家俱,新舊雜陳,電器和玻璃器皿上都落滿了灰塵。
“改”字為我們展示了曾經是“教室”,現在變成了“宿舍”以后的情景。
(8) 雷石柱打扮了一下:頭上戴了一頂瓜殼帽,身上穿了套黑色褲褂,帶了個假“良民證”,裝成個商人模樣兒,……一直進了漢家山據點。
“打扮”說明雷石柱以前不是這樣穿著的,為了到漢家山摸情況,他特意“裝成個商人模樣”,和以前的打扮相比,是發生了“變化”的。
(9) 這一天的懷仁堂北草坪很特別,草坪上擺了一片木桌,木桌上又擺了豐富的冷餐和水酒。所有參加活動的人,都自拿碗碟,自己動手。
“特別”一詞顯示了“這一天”的懷仁堂北草坪和往常是不一樣的。
(10) 開張三天,……頗為熱鬧。過了不到二十天,就又冷落下來了。門前的桌案上擺了幾盤煎熟了的魚,看樣子都不怎么新鮮。灶上的鐵鉤上掛了兩只雞,顏色灰白。紗廚里的豬肝、腰子,全都癟塌塌地攤在盤子里。吳老二脫去了長衫,穿了短襖,系了一條白布圍裙,從老板降格成了跑堂的了。他肩上搭了一條抹布,圍裙的腰里別了一把筷子。――這不知是一種什么規矩,酒館的跑堂的要把筷子別在腰里。
“冷落”是和之前的“熱鬧”相比,場景發生了變化;“從老板降格成了跑堂的了”更明確地顯示出當“老板”的吳老二是不這樣穿的,一系列的“V了”句是對他成了“跑堂的”之后的衣著描寫。
相反,如果所描述的情景和以前一樣,即沒有發生歷時的變化,則選用“V著”句:
(11) 瑪麗雅老師和戰前一樣,孤身一人住在這間只有一扇朝花園的小窗的屋子里,一切都和原來的一模一樣:桌子、床鋪、寬大的書櫥,桌子上擺著墨水瓶、作業本,旁邊還放著一支紅鉛筆。
“一切都和原來一模一樣”強調狀態和以前沒有變化,所以用“V著”句。
(二)異于常規模式的變化
所謂異于常規模式的變化就是指因與常規應有的模式不同而呈現出的變化:
(12) 這位揚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別的掌柜的不一樣。他穿了一身鐵機紡綢褂褲在那兒炒菜。盤花紐扣,紐絆拖出一截銀表鏈?!笫譄o名指上還套了個韭菜葉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
“不一樣”三字說明文中為我們呈現的“揚州人老板”的打扮是異于“別的掌柜”的,和常規的掌柜打扮相比是發生了變化的。
(13) 在這個治喪的日子里,妤小姐仿佛故意和人作對,她穿了一身色彩艷麗的衣服,和操辦喪事的氣氛相比,顯得很不協調。
在治喪的日子里,妤小姐卻“穿了一身色彩艷麗的衣服”,顯然是和治喪日子里的其他人的穿戴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發生了變化的。語段中的“故意和人作對”“不協調”也充分體現了這種變化。
與此相反,如果所描寫的情景是一種“常規模式”,則選擇用“V著”句。
(14) 那人一副典型的小丑打扮。他頭上戴著一頂圓頂窄邊帽,臉上戴著假鼻子,更特別的是,他還戴著大大的橡皮手套和橡皮腳模。他說:“要穿戴它可要花費不少時間。”
“典型”二字說明劃線的部分是“小丑”的常規打扮,是“常規模式”,沒有什么不同或者變化,因此用“V著”句。
(三)語篇內部的變化
“語篇內部的變化”是指在行文中為了追求敘述的變化而采用了不同的句式。如:
(15) 那女人30來歲的樣子,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穿一件灰色的棉旗袍,裹一條淺紫色的長圍巾,鼻梁上架著一副白邊眼鏡。
童小娥認為(15)句和下面的句子在意義上沒有明顯區別[10]:
(16) 高田的漢語讀寫能力堪稱一流,但口語水平卻十分幼稚,因此他的身邊總也離不開譯員,譯員是個小個子,瘦瘦的,長著細溜溜的雞脖子,鼻梁上架了副金絲眼鏡,說話慢聲慢氣的,帶著尖尖的女聲。
但是,我們通過對更大篇章環境的考察,發現這兩個句子所表達的意義還是有差別的:
(15′) 那女人30來歲的樣子,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穿一件灰色的棉旗袍,裹一條淺紫色的長圍巾,鼻梁上架著一副白邊眼鏡。
……
任遠已走到近前,借著路燈一端詳,才猛然想起,這不是嗎?
……
“哨兵也不認識你,怎么能放你進來呢?”那時……也不過是的一名普通干部,并沒有像后來一樣權傾朝野、頤指氣使,所以任遠也不管她愿意不愿意聽,繼續沿著自己的思路批評她……
(15)是對的描繪,她的裝束和一個普通的“30來歲的女人”的裝束沒有什么區別,(15′)意寫到:“也不過是的一名普通干部”,說明“穿一件灰色的棉旗袍,裹一條淺紫色的長圍巾,鼻梁上架著一副白邊眼鏡”也就是一副平常人的慣常打扮,即前面所說的“常規模式”,因此,這里用“V著”句說明她的“平?!薄?/p>
(16)連著用了兩個靜態存在句,其中“長著細溜溜的雞脖子”中的“著”是決不能換為“了”的,因為這里呈現的是譯員本身固有的狀態,只能用“著”;而“金絲眼鏡”則不是“鼻梁”的固有狀態,這樣的兩個句子連在一起,為了避免使用重復,使語篇內部富于變化,因此,后一句采用了和前一句不同的“V了”句。
通過比較,我們認為,(15)(16)中劃線的“著”“了”同樣是不能互換的。童文之所以認為這兩個句子沒有明顯區別,是因為只看到了它們在存在小句內部環境上的相同,而沒有看到它們在更大的外部語境上的相異。
“V著”與“V了”句表現出的“預設”與“變化”的差異可以解釋在劇本中描寫舞臺布景的部分為什么常常使用“V著”句:
(17) 北房是王家,門口擺著水缸和破木箱,一張長方桌放在從云彩縫里射出來的陽光下,上邊曬著大包袱。……東房,右邊一間是丁家,屋頂上因為漏雨,蓋著半領破葦席,用破磚壓著,繩子拴著,檐下掛著一條舊車胎;門上掛著補了補釘的破紅布門簾,門前除了一個火爐和幾件破碎三輪車零件外,幾乎是一無所有。左邊一間是程家,門上掛著下半截已經脫落了的破竹簾子;窗戶上糊著許多香煙畫片;門前有一棵發育不全的小棗樹,借著棗樹搭起一個小小的喇叭花架子。架的下邊,靠左上角有一座泥砌的柴灶。(《龍須溝》第一幕)
上述舞臺布景中,除了用“有”字句、“是”字句表存在外,其余的多是“V著”句,“V了”句基本沒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認為,劇本中的舞臺布景都是對現時舞臺狀態的一種靜態描寫,當大幕拉開之時,觀眾(讀者)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些已經設置好的場景,至于什么時候設置的,觀眾(讀者)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大家所見到的就是那個設置好的場景一直延續到現時的狀態,與“V著”句表現的預設場景剛好吻合,所以,劇本中的舞臺布景部分多用“V著”句,且其中的“著”都不能換為“了”。
由此可以看出,“V著”句和“V了”句的適用語境是不同的:“V著”句側重描述預設場景,“V了”句側重描述變化場景。在單個的靜態句子中,“著”“了”雖然可以進行互換,互換后的句子表面上看也是合格的句子,但因為它們所表達的句子意義不同,適用語境不同,在動態的篇章語境中,“V著”句和“V了”句基本上是不能互換使用的。
二、“V著”“V了”靜態存在句的
體貌地位
關于“V著”“V了”靜態存在句中的體貌研究中,前輩學者多立足于“著”“了”體意義的差異研究,對“V著”句和“V了”句的體貌地位沒有進一步界定。如戴耀晶認為,“帶體標記‘了’的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動態的現實事件;帶體標記‘著’的句子則表達一個非完整的強靜態的持續事件” [11](92)。戴文將體意義劃歸為句子,為“著”“了”互換現象做了新穎的解釋,但他只指明了“V著”句和“V了”句時體性質的差異,并未確定靜態存在句的體貌地位。Nedjalkov&Jaxonjtov“把漢語普通話表持續而不是表進行的‘著’看成是狀態體的標記”[12](97)。陳前瑞在論述漢語階段體時,把“擺著、掛著”之類表示持續狀態或存在狀態的“著”稱為結果體,并認為Nedjalkov“把這一類傳統上表持續的‘著’看成狀態體或廣義結果體的標記是有道理的”[13](98),但未能論及“V了”句的體貌地位。維克多在陳前瑞的基礎上,認為“V了句是狹義結果體,V著句是廣義結果體”[14](32),“V了”和“V著”是兩個前后相連的階段――“V了是行為結束以后的起始狀態,V著是行為結束以后的持續狀態”[14](32)。但這一認識無法解釋“細細的枝條上掛著綠色的柿子。”[12](132)這樣的句子。句中“掛著”所表示的狀態顯然“與之前的動作完全無關”[13](98),又怎能說是行為結束以后的持續狀態呢?
(一)廣義結果體與狹義結果體的區別
Nedjalkov從類型學的角度對結果體結構進行了研究,“并區分了狹義的結果體和廣義結果體。廣義結果體包括狀態體(stative),狀態體是指用來表示狀態(state)的形式,包括語法性質的動詞形式和派生的動詞。狹義的結果體則不包含狀態體,僅指表示一個結果狀態的形式,而且該結果狀態蘊含一個造成該結果的動作”[13](97)。
在確定靜態存在句的體貌地位前,首先應明確:靜態存在句作為一類句式,有其固定的句式意義,即“空間內以靜止的狀態(方式)存在某人(物)”。因此,不管是“V著”句還是“V了”句,都表示某種狀態的存在;但在表示“狀態”這一共同點的基礎上,兩個句子間又存在差別:“V著”句表示的是單純的狀態持續;“V了”句表示變化的狀態。在漢語中,“V著”句和“V了”句的差異大致體現了廣義結果體和狹義結果體的區別。
我們基于以上認識,論證“V著”句和“V了”句的體貌地位。
(二)“V著”句的體貌地位
“V著”句側重描述預設場景,展示的只是一種單純的狀態持續,并不關注帶來這種狀態的動作,如:
(18) 舊時情景,又一幕幕再現在眼前。……那是他剛出現時的模樣,戴著墨鏡,穿著學生裝,一手拎著一只鳥籠,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句中的“戴著墨鏡,穿著學生裝”是對小云剛出現時狀態的靜態描寫,也就是說妤小姐最初見到小云時,他就是這樣的裝扮,至于他什么時候戴的眼睛,穿的學生裝,“戴”和“穿”的動作并不是關注的重點,它關注的只是“墨鏡”和“學生裝” 的存在狀態。
如果說(18)中的“V著”句跟動作多少還有些聯系(但并不關注動作)的話,有的“V著”句跟動作則毫無關系。如:
(19) 一棵樹下面蹲著一頭白石大獅子。[12](132)
(19)句表示的是“樹下面有一頭白石大獅子存在”的語義,“V著”句表示的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而這種狀態跟句中的動詞“蹲”完全沒有關系,因為獅子是石頭的,不可能發生“蹲”的動作。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V著”句描述的是動作結束后的狀態持續,是一種單純的狀態描寫,這種狀態即使和動作有關,句子本身也并不關注狀態之前的動作發生,有的狀態甚至和動作完全沒有關系,漢語“V著”句的這些特點具備廣義結果體的典型特征,屬于廣義結果體。
(三)“V了”句的體貌地位
“V了”句描述的是發生了變化的狀態,而這種變化狀態總是由某種動作行為帶來,如:
(20) 他把逐漸暗淡下去的“時福海記”重新裝修了一下,……三面大鏡之間掛了兩個狹長的鏡框,里面嵌了磁青砑銀的蠟箋對聯,請一個擅長書法的醫生汪厚基濃墨寫了一副對子:不教白發催人老 更喜春風滿面生。
劃線的“V了”句顯示了“時福海記”發生了變化的狀態,很顯然,這種變化是由“裝修”的動作引起的。
“V了”句描述變化了的狀態,而這種變化狀態總是由某種動作行為帶來,“V了”句的這種特征和典型的狹義結果體“蘊含一個造成該結果的動作”相類似,但典型的狹義結果體還關注帶來狀態的動作,“V了”句并未明顯地表現出對這種動作的關注,如:
(21) 不久,我在一次朋友請客的宴席上又見到這人。他如今已是一家什么都干的大國營公司的副總裁,人胖了三圈,西服筆挺,還戴了近視眼鏡。
句中的“戴了近視眼鏡”是“我又見到這人”時“他”的狀態,結合前后語境可以看出,這種狀態和以前相比,顯然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他當了一家什么都干的大國營公司的副總裁”之后才出現的,但是對帶來這種狀態的動作并不關注。
因此,我們認為,“V了”句并不是典型的狹義結果體。嚴格地說,它介于典型的廣義結果體和典型的狹義結果體之間,但因為它和典型的狹義結果體的距離更近,在實際應用中,為便于操作,大致可將其歸入狹義結果體。
注釋:
① 本文例句均來自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參考文獻:
[1] 范方蓮. 存在句[J]. 中國語文, 1963(5): 386?395.
[2] 宋玉柱. 存在句中動詞后邊的“著”和“了”[J] . 天津教育學院學報, 1988(1): .
[3] 尚新. 語法體的內部對立與中立化――英漢語對比研究[D] .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2004.
[4] 劉寧生. 動詞的語義范疇“動態”與“靜態”[J]. 漢語學習, 1985(1): 117?128.
[5] 任鷹. 靜態存在句中“V了”等于“V著”現象解析[J]. 世界漢語教學, 2000(1): 28?34.
[6] 戴耀晶. 現代漢語表示持續體的“著”的語義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1(2): 92?106.
[7] 張誼生. 助詞與相關格式[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8] 張旺熹. 漢語特殊句法的語義研究[M] .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9.
[9] 潘文. 現代漢語存現句的多維研究[M] . 南京: 南京師大出版社, 2006.
[10] 童小娥. 從視點角度看靜態存在句中的“著”和“了”[J]. 南華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08(4): 87?90.
[11] 戴耀晶. 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M]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12] Nedjalkov, Vladimir P. (ed.) 1988 Typology of resuitative construc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Originally in Ruassian in 1983)
優美的句子:
⒈“看不出來嗎?這樣的句子聽起來有多浪漫呀,好像就是寫給我的。凡是浪漫的東西我都喜歡。‘葬滿希望的墓地’,您聽,這是多么美妙的想象呀,擁有這樣一塊墓地,會讓我多么喜歡啊。
讀完的感受:
不同性格的人對“我的生命是一塊葬滿希望的墓地”這句詩的解讀不同。樂觀的人看到“希望”,悲觀的人看到“墓地”。通過這段語言描寫可以分明感受到安妮是多么樂觀的人!【語言描寫】
⒉他們住在一座黃房子里,就在博林布魯克,房間很小。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樣子,總是陷在想象里。我想,那兒的客廳有一個明亮的窗臺,窗臺上蹲著一只蜜雀,院子里有丁香樹,對門的山谷里長著野百合。窗簾是麥斯林紗的,掛在所有的窗戶上。這種窗簾能給房間帶來一種美妙的氣氛。我就是在那棟房子里出生的。
安貧樂道就是安妮的真實寫照,雖然家里窮得什么都沒有,可是依然能夠把家想象得那么美好??梢詫W習作者描寫環境的筆法,對大自然有親切的關照,蜜雀、丁香和野百合,這些詞一進入風景描寫中,想不美都難。【風景描寫】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生字;詞語;句子
Strengthen the primary language in the text read alou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lf-learning language training
Chen Yu-lin
【Abstract】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elf-counseling should be read in the step by step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both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eaching, but also to ensure the training of langua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lement the use of various forms of the vocabulary, but also want to implement the text words in vocabulary, words, sentenc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content.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Vocabulary; Words; Sentence
小學語文自學輔導教學應在讀中步步落實語言文字,這樣既可以保證思想內容教學的順利完成,又可保證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實驗中,我們主要加強學生在讀課文中落實語言文字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熟讀課文,運用多種形式落實生字教學
生字教學,在小學語文自學輔導中也是一大難題之一。面對每篇課文的生字,既不能單獨教認,又不能置之不理。怎么辦呢?后來我們從古人的名言中得到了啟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讀書,書中的意思都能自己理解,讓學生反復讀課文,何愁其字不識?于是,每篇課文我們都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讀準字音。有些課題也有生字,如九年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翠鳥》的“翠”,《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富饒”等,我們又采用課題出示法,板書課題后注上拼音,讓學生齊讀幾遍課題,掃除課題中的“攔路虎”。對于課文中一些特殊的生字,在讓學生讀的過程中,指導識字方法?!洞澍B》一文中的“腹部”的“腹”,《爬天都峰》一文中的“攀著”的“攀”字,我們從分析字形入手,教學生讀字音。分析“腹”字是左右結構,右半邊的“復”中間是“曰”,“攀”字是上中下結構,上面是兩個“木”,中間是“撇、點、撇、點”,在小語第五冊第三課《小攝影師》一文教學中,“膠卷”這兩個生字,我們運用出示實物的方法,把125沖洗過后整卷底片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兩個生字。
二、細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進行詞語理解
詞語的理解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翠鳥》一文中,描寫翠鳥外形美的詞有“小巧玲瓏”。這個詞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是“形體小而精巧”的意思。這是這個詞本身的意思,本文用它來描寫翠鳥的外形美又是什幺意思?我指導們學生反復讀描寫翠鳥外形的句子,學生最后弄清楚了“小巧玲瓏”一詞在本文是說翠鳥很靈巧、靈活的意思。同時,我們還把“貼著”的“貼”,“疾飛”的“疾”這些詞放在句子中,用做手勢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比較推敲理解。我們出示了這樣兩組句子:“翠鳥貼著水面飛”和“翠鳥貼著水面疾飛”,讓學生通過比較推敲,理解了“貼”是緊靠水平,幾乎挨著水面,“飛”字的前面加上一個“疾”,表示翠鳥飛得很快的意思。這兩組句子中的“貼”與“疾”字用得好,向我們展示了翠鳥飛行的高超本領與飛行的速度。翠鳥又為什么能貼著水面疾飛呢?我們又讓學生反復讀描寫翠鳥外形的句子,不僅知道翠鳥能貼著水面疾飛與它的外形有關,而且對“小巧玲瓏”一詞又加深了理解。
三、精讀課文,在了解詞句的運用中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