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會主義建設

社會主義建設

時間:2022-12-09 03:32: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主義建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青年學生,是我們國家有文化教養的勞動后備軍。大家正在遵循著“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指示,緊張而愉快地鍛煉和提高著自己。高中三年級的同學,不久即將完成學習計劃畢業了,擺在大家面前的中心問題是升學志愿問題。這個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每個同學的發展方向和參加祖國建設的具體道路,在大家生活上是一個重大的關鍵。正因為如此,可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想法,一個人可能在晚上和早晨的想法不同,有的同學也可能因彷徨猶豫而感到苦悶。大家一定在想像祖國建設事業的偉大面貌,設想我們國家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建設事業需要些什么干部和技術人材,自己究竟學什么專業考什么學校好。每個人都會抱有做理想事業的宏大志愿,都希望在祖國建設事業中發揮個人最大的力量,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英雄。

究竟應當怎樣來考慮和對待這個問題呢?愿提供如下意見,希望能對同學有所幫助。

國家建設計劃是一個極復雜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建設、政權建設等各項建設事業,都是密切關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必須按照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分別輕重緩急,有計劃地、按比例地發展,才能保證各項建設事業相輔相成地以最大的速度前進。

同學們都已經了解,就整個的國家建設計劃來講,工業化是聯系一切、決定一切的中心環節,而且首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重工業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是改變整個國民經濟面貌起決定作用的環節。但另一方面還必須認識:工業是不可能孤立的發展的。隨著工業的增長,同時必須相應地發展農業,否則就沒有足夠的糧食、工業原料和銷售市場;必須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貿易和信貸事業,否則生產就會停滯;還必須相應地發展教育事業來培養科學技術人材,發展醫藥衛生體育事業來增進職工的健康。同時,必須進一步地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以保障經濟建設和各種社會主義改造事業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制定國家建設計劃時,必須根據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的要求,分清主要次要,先發展什么后發展什么、多做什么少做什么,按比例的平衡的發展。但列入國家建設計劃的每一項事業,就都是整體計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都是重要的。任何一項事業不能按計劃完成,和其他事業脫了節,就會影響甚至推遲整個的國家計劃的進展。

有了正確的路線,有了正確的方針政策,制定了正確的國家建設計劃,不等于解決了一切。決定國家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在于執行計劃的人,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說“干部決定一切”。國家必須根據各項建設事業當前和長遠的需要,分專業按比例地培養各項建設人材。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培養干部計劃,一九五四年度全國各類高等學校計劃招考新生九萬余人。其中工科約占百分之三七點四二;高等師范約占百分之二七點六,醫科約占百分之一點一七,理科約占百分之六點三四,農科約占百分之三點,林科約占百分之一點六,文科約占百分之七點八六,財經約占百分之二點一七,政法約占百分之二點二一,體育約占百分之一點一,藝術約占百分之點四三。各科之中又分若干專業,各專業的招生比例也各有不同。

各專業的招生人數,雖有多寡,但都是建設事業所必需的,不可少的。能否按計劃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務,將直接影響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培養干部的任務。這就要求投考高等學校的知識青年特別是今年的高中畢業生按照國家計劃分別升入各類高等學校和專業學習。

談到這里,同學們就遇到了一個難題:既然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都需要人

材,各個工作都很重要,那又如何去考慮和決定目己的升學志愿呢?可能有的同學會想:“祖國需要我上哪里我就上哪里”,“校長動員我上哪,我就上哪”,甚至可能有的同學怕別人批評自己個人主義思想而“不敢考慮志愿”。無條件地服從國家建設需要的精神是十分寶貴的。社會主義建設,要求個人利益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即全體人民的公共利益。只有在保證公共利益的基礎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個人利益。但同時也需要每個社會成員自覺地、積極地在各項建設事業中充分發揮不同的才能和創造性。因此,黨和政府非常關心每個青年的發展方向,十分重視如何盡可能地照顧個人的志愿。升學志愿是可能加以選擇的,也是應該嚴肅地加以考慮的。當你們能夠確定了自己革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按照個人性格,找到自己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適當崗位,并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的時候,將是祖國對你們的最大希望,也是你們最大的快樂。

第2篇

1為我國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

解決在過去30年里,改革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然而面對著的各種社會矛盾的阻礙,舉什么旗幟,走什么道路,建設什么社會成為了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和前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出現,為我國深化改革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社會從總體上個劃出了美好的藍圖。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國的各領域都取得飛速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在實踐中有萌芽走向成熟,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迎來了嶄新的時代。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未來社會的描繪,它僅僅只是一種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指導,絕不是我們建設的教條。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啟動和推進的,但又是遵循了這一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條件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中,我們專注于回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使我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得關鍵時期,改革所產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協調好各方利益,在確保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時,積極調動社會各階層力量投身到改革的事業當中來成為了改革成敗的關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它是將中國社會發展的實情和相結合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打破了我們將建設的目光只局限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建設。它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思想,在建設怎樣的社會主義的問題上給出了新的認識,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繪了美好藍圖。

2為我國深化改革指明了發展目標

改革不是傾覆,解放不是否定,創新不是折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當中,我們改變的是經濟運行體制、社會管理模式,然而,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在任何時期都不可動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從根本上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目標。它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前進道路,又對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最終目標做出了規劃。但是它并沒有的提出教條式的條款,而是在堅持的指導之下,結合中國現實國情,對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社會進行了特征上的描繪。在深化改革發展的今天,我們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特征作為我們建設的總目標,更是我們的思想指南。它將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具體化,將人民主的思想形象化,讓人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新氣象,讓社會風氣更加正派。在全面社會改革的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仍然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總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根本上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為深化改革的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未來社會的表述從本質上,堅持社會主義性質不變,堅持黨的指導思想不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變,堅持人民利益導向不變。改革不是傾覆,改革必須為社會主義服務,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在對深化改革實踐指導中,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變”的同時,進一步論證了改革帶來的制度完善和創新,使人們認識到改革社會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活力。

3為我國深化改革鞏固了政治基礎

人民民主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政治保障,更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政治核心。無論改革如何深入堅持人民民主的思想始終不變,我們在推進深化政治體制的改革過程中,不是為了將人民民主性質改變,反而是通過改革更加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制度。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的思想本質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不謀而合。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國人民民主有了新的變化,在堅持工農聯盟牢不可破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團結所有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社會階層。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我國改革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生力軍,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政治保證。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社會階層也發生著變化。從整體上來看工人階級仍然是我國的領導階級,而農民階級依舊是我們最為可靠的盟友,但是由于我商品經濟不發達,社會生產力較為落后,依靠新興階層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建設力量,為實現社會主義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和諧社會理論所提到的充滿活力就需要有這些新興階層的參與,他們所提供的社會創造力更能夠保障社會的創新發展,而這也更能夠體現人民民主在維護社會安定有序中的巨大作用。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社會中間階層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也會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逐步加強而擴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產生進一步化解了這一矛盾的產生,有效地推動了人民民主的發展。通過對民主法治建設的完善,使人民享受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通過對社會資源的兼容共同,是資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促進社會結構的合理化建設,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最終真正實現人民民主。

4結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不僅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核心理論,更為實現“中國夢”的提供了社會建設上的理論保障。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為維護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并為我國社會發展制定了總的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對改革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不僅從理論上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涵,更從實踐上為我國深化改革的發展目標指明了方向,鞏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提升了我國人民的民主自利,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夯實了社會基礎。

作者:劉超騰歡公立政王俊博單位:重慶郵電大學

第3篇

關鍵詞:高校教育;黨建工作;校園文化

一、黨建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

在高校推行黨建工作,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高校作為培養高端人才的場所,既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在我國,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奉獻精神、誠信待人以及艱苦奮斗的良好品德,這些品德不僅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品德,也是我國延綿幾千年的傳統品德。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尤其是網絡普及之后,國外一些不太健康的思潮逐步隨著網絡侵入到當代青少年思想中,像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金錢崇拜等觀念,嚴重影響著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進入高校之后,隨著學生上網次數的頻繁以及接觸的知識面越來越廣,對外來的思潮也容易不加分辨就盲目接受,尤其是在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這樣更容易使高校學生容易被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等觀念迷惑,影響著高校學生人生觀的培養。高校黨建工作就是針對這些現象而開展,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思想中,并且讓學生能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拒絕外來思想的入侵。黨建工作作為意識形態教育,不能像課堂教學那樣直接將價值觀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通過文學作品、藝術形式等手段,來滲透到學生思想中。因此高校中的黨建工作必須和校園文化建設相聯系,才能體現。

二、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的關系

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既有外在的聯系,又有內涵上的聯系。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都是意識形態的教育,要通過寓教于樂的手段來達到教育目標,做到以人為本,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活動隱性接受。在內涵上,黨建和校園文化目標一致,都是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人生觀、世界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都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要求。校園文化是將辦學精神、教育制度、教育行為和辦學物資融為一體的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根本,通過精神文化的逐步滲透,來達到教育人的目的。而黨建工作也是通過精神滲透的方式,來達到塑造人格,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除了人生觀培養,校園文化的另一個任務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是“利他束己”、“誠信待人”、“愛國愛民族”、建立和諧社會。這種優良的民族傳統是中國發展到今天的主要思想基礎,也是中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這種優良的傳統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因此高校教育中,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科技技術,還要傳承和發揚古老的民族文化。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對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有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愛國家,愛民族的人才。這些要求和我國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致的。因此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在內涵上是一致的。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在樹立榮辱觀方面也是一致的。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榮辱觀是“明禮儀知廉恥”,這里的禮儀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只有那些在個人與集體中,能夠舍棄個人利益,成就大局的人,才能受到他人尊重。在知廉恥方面,也是從“誠信”“孝悌”觀出發,將尊重他人、嚴于律己者作為道德楷模。這些觀點也是校園文化所提倡的。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在外延上也有交匯。由于黨建工作是樹立學生的人生觀教育,黨的思想、作風、廉政建設都離不開文化這個載體,利用文化的精髓、力量來教育人,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文化載體,正好成為黨建工作培養人,教育人的平臺。黨建工作還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而這個人生觀必須是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圍繞黨建工作來展開。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的另一個外延交匯是服務對象不僅有高校學生,還包括高校教師和所有高校工作人員。

三、黨建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黨建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黨建工作在校園文化中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武裝和教育師生。可以用不同的節日、紀念日來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通過緬懷先烈的革命事跡,來教育師生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為他人奉獻,為信念而奮斗的精神。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黨建工作還可以向學生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和前景,讓師生們心中能夠勾勒出美麗的建設宏圖,圍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奮斗。黨建工作更要向師生普及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像實現“中國夢”,建立和諧社會,這樣能夠幫助師生從自身做起。

2、黨建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促進作用

黨建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引領作用之外,還要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來傳承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目前,我國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隨大流現象,甚至還有過分崇洋的現象。例如,很多學生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卻喜歡追逐韓國、日本、美國等外來文化。這些外來文化中有積極的一面,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像韓國文化過分渲染顏值,美國和日本文化過分渲染暴力,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針對這種現象,黨建工作要利用自身的權利,來引領和促進學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將自己的本土文化向學生傳授,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和民族文化,從中發現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分辨外來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作者:文英 賈蓉 單位:湖南省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高校 師德 建設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德是教師學識修養、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是教書育人的寶貴資源和重要載體,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重任。師德不僅體現著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學校的精神面貌,而且關系到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師德建設,對于提高廣大教師的道德水平,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1 高校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剖析

目前,高校教師師德方面總體情況是好的,絕大多數教師熱愛職業、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做出了貢獻。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所形成的多元價值取向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社會不良思潮也沖擊影響著教師隊伍,高校教師中也出現了一些“道德缺失”現象。

1.1 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政治信念不夠堅定。個別教師放松和忽視理論學習,缺乏理想信念,追求名利地位,計較個人得失。二是愛崗敬業精神不強。部分教師把從事教師工作僅僅作為一種職業和謀生的手段,得過且過,少數教師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職業”上。三是教書育人意識淡薄。部分教師只滿足于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專業技術知識,缺乏對學生道德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育,沒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四是學術道德下滑。個別教師缺乏學術誠信、嚴謹治學的態度,時有發生學術不端的行為,如抄襲、剽竊、偽造學術成果等。五是為人師表意識不強。少數教師缺乏自尊自愛,如有的上課自由散漫,有的儀表不整,舉止粗俗;甚至有個別教師自由主義思想泛濫,任意發牢騷或表露不滿情緒,給學生留下不良印象。

1.2 師德問題成因剖析

上述師德問題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得少數教師心理失衡,價值觀發生偏移,影響了職業意識和奉獻精神。二是部分學校重師能、輕師德,對教師缺乏有效而必須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師德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忽視師德在教師總體考核中的比重和作用,導致部分教師漠視師德師風教育。四是師德師風監督機制不到位,目前很難采取一種有效的方式去界定和測評教師的師德狀況,從而導致有些素質不高的人被選進了教師隊伍。五是部分教師法紀觀念、道德意識淡薄,缺乏“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2 加強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途徑與措施

高校教師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培養者,也是學校聲譽的奠基者和傳播者,更是優良校風的建設者和示范者。因此,加強高校師德建設事關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

2.1 堅定職業信仰是加強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基礎

信仰是倫理學的一個基本命題,特定的信仰系統可以支撐特定的道德體系。信仰系統的存在可以使職業變得神圣起來,職業信仰可以提升現實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教師把職業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的時候,就會有一系列動機和行為,而且會有這一動機所產生的道德方面的是非評價與人格特征,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業。高校教師因為大學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職業信仰的有無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教師是學生告別學校生涯走向社會的最后驛站的引導者,高校教師必須肩負起教書育人的使命,使學生成長成才。教師必須使自身的職業精神內化為思想境界,并使之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才能迸發出鐘情教師職業、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高尚的師德才能自覺內化為一種優秀的品質和習慣。

2.2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師德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主要包括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基本內容。高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基地,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不斷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才能使高校教師不僅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教學技能,而且更具有優秀的品格修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水準,承擔道德示范、文明傳承的社會責任。

(1)要用指導思想武裝頭腦。特別是要善于用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高校師生,不斷探索加強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機制,把單純的說教和灌輸,變為生動的傳道、有力的解惑和深刻的激勵,啟發學習興趣、鉆研熱情和求索欲望,不斷提高教育的效果,使的立場、觀念和方法在師生的思想深處由知識轉化為素養,從而使成為他們始終把握正確價值取向的思想動力源泉。

(2)要積極宣傳中國特色的共同理想。加強由一系列經濟發展目標、政治改革目標、文化建設目標、社會進步目標構成的共同理想的教育,使廣大師生深刻認識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引導他們為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努力奮斗。

(3)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廣泛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促使教師通過集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社會考察為一體,創造能力培養的機會,激發他們創新的心智和靈感,激勵他們奮發進取。

第5篇

【關鍵詞】社會主義;價值觀;高中歷史

前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主要將愛國、社會及個人三方面進行社會主義價值的體現。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構建過程中融合了精神與我國的國情進行結合,使其在社會主義價值觀構建的同時更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體現在高中教學的各個學科中,本文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融入方法進行研究。

一、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

在高中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教學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合,對高中生進行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師在歷史課得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近現代史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并將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愛國層面的教育進行闡述,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構建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教師在的歷史內容講解過程中,如果僅僅是按照教材對日本的侵略行為進行講解并教育學生要構建愛國主義的價值觀,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并不能起到主導作用。教師首先應該通過多媒體對當時的情景進行播放,使學生在短片的觀看過程中了解到歷史發展的真實情況,同時也使學生能夠在看短片的過程中體會到當時社會大眾的真實感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其次,教師在短片的播放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構建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更能使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歷史內容產生認同,并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同時使學生在構建價值觀的過程中也能產生一定的危機感,了解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國家的重要意義。

二、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

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多,但是由于其在社會生活中較常見,因此學生對其社會層面的價值觀重視程度不夠。歷史教師應該在相關的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注重高中生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與構建,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通過歷史知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了解社會實踐中社會層面價值觀的真正含義,并且能夠為學生未來社會生活帶來較大的幫助。教師在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聯系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意識形態及我國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建立過程中的社會價值觀層面進行動態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形態的價值觀能夠更具體。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請幾名同學進行情景表演“穿越”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設立的初期,如果不是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形態對其價值觀的構建,進行情景表演。通過教學情景的表演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三、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

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高中生的個人發展極其重要,能夠幫助學生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同時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社會衡量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對學生以后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于學生誠信、友善、敬業等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道德規范于準則,使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中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歷史教師在秦國商鞅變法的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商鞅在變法過程中通過的誠信建設而獲得百姓信任與支持,對學生進行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古人在思想落后的年代都能夠認識到誠信對于個人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在當今的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誠信建設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總結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與追求,并且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歷史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與歷史學科的融合能夠使學生在進行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的價值觀。希望通過對本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探討,能夠對我國高中學科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場教學初探[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6.01:61-65

[2]謝正宇,于偉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道德建設研究[J].河北企業,2016.01:99-100

[3]周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內在邏輯及實現[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35-40

第6篇

摘要:以核心價值體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根本,是社會主義社會倫理精神建設的根本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深入發展階段的重大課題。因此,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理論作為直接理論源、依托傳統文化的優質資源,汲取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借鑒和學習世界優秀文化文明成果,惟如此才能完成社會主義倫理精神建設的重任。

關鍵詞:核心價值體系;理論來源;倫理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經30余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市場經濟體制也已初步確立,社會法制建設、政治文明建設也逐步推進。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迅速沖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有效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課題。

一、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共同體

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有其必要性,這種必要性根源自人類社會存在的秩序,其中尤以價值秩序為根本。人類社會為何需要秩序尤其是價值秩序,這是因為人類特立獨行于宇宙天地之間而又迥異于草木禽獸萬物的特殊性。對此,荀子曾有清晰的分析,他言道:“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 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荀子•王治篇第九》)所謂“義,宜也。”可參照《禮記•中庸》“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禮記•中庸》)簡潔而清晰地勾勒出儒家價值體系的核心范疇“仁”和“義”。

可見,核心價值體系乃是構建一個社會共同體秩序的觀念體系,這一觀念體系貫穿人類社會生活的始終、左右人類社會生活的點滴,作為內在人心的觀念自覺地規范著人的言和行。今天,我們可以概括地說,所謂核心價值體系,是指在一定社會中被人們普遍認同了的基本價值觀念構成的體系。構成核心價值體系的諸多基本價值觀念反映了生活實踐中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關系、價值評價標準,如對于社會行為、現象的是非善惡美丑的評價。核心價值體系是這些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價值觀念集合,它展現的是人對于自身的存在種種本質的最一般的規定,如見義勇為是善的行為能夠得到普遍認同,關愛生命的舉措能夠得到普遍贊揚,因為這些行為體現了實踐主體對人之作為人的本質規定性的肯定。核心價值體系是對于人的存在的普遍本質的全面呈現,回答的是“什么是人”、“如何成為人”的問題。

落實到單個人來看,人以某種價值觀念及體系所確立的道德理想作為自我存在價值追求,努力實踐得以實現,就是實現了自我存在。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提出了“主靜立人極”[1](P.6)的學理要求,恰恰體現了“立人極”的倫理價值訴求,也是對人的存在而確立的本質規定。潘維教授曾解釋說,“什么是‘社會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發生交往關系的場合被稱為‘社會’;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關系’;人們關于社會關系的‘是非判斷’就是‘社會價值觀’,它集中體現為社會‘綱常’,也就是埋藏在我們意識深處的‘社會行為準則’。……社會行為準則的前提是界定身份認同,即確定‘我(們)是誰’。自我身份界定清晰,與身份相關的行為準則就能得到公認,價值觀就比較穩固并能社會關系,整個社會才能和諧。”[2]

因此我們說,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本質上確立的是價值本體,進而挺立人的本體存在,根本上解決的是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實現的問題,是對“什么是人”、“如何成為人”的問題的解答,我們的古人已有深刻的認知。然而,在當今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深入發展時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社會精神建設的重要問題被提出來,擺在全社會的面前,恰是要解決此前30年強調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弊端,就是要著力解決社會主義的人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居主導地位的、社會普遍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系,是從核心價值觀層面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人”、“如何塑造社會主義的人”的問題給出的解答。

2006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首次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十七大報告則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并將其概括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

第7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2-0080-02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給人類提出新的問題和挑戰。自然作為人類生存和活動的載體,在人的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資源的無限制和不合理使用以及對環境污染的忽視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生態問題是歷史和現實發展的產物,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化生態問題的重要舉措。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

馬恩所處的時代,生態問題雖然沒有突出的表現,但是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不乏對人與自然關系以及環境問題的深刻見解。馬恩的生態思想為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方法論原則。

(一)馬恩生態思想的出發點:人與自然的統一

馬克思抨擊了工業文明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即人與自然“二元分立”的理論,主張以唯物的觀點和辯證的方法看待整個世界。認為,從本體論上來講,自然的存在先于人類,人類源于自然。同時,人存在于自然界中,對自然界有著天然的無法擺脫的依賴性。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馬克思不僅強調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而且人對于自然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383恩格斯所說的“統治”絕不是站在事物的對立面進行統治和支配,而是主張人作為自然的能動的一部分,自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來“統治”,這種統治和支配是建立在“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的基礎上。

人與自然的統一不僅表現在人是自然的能動的存在物,同時自然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中,自然首先表現為“感性的”自然界。馬克思指出:“人的感覺、激情等等不僅是在(狹隘)意義上的人類學的規定,而且是真正本體論的本質(自然)的肯定。”[2]在人類學的意義上,“感性”的自然界意味著自然界在人之外的存在及其對人的效用;而在本體論的意義上,“感性”的自然界不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作為“本質的對象……對人的存在”[3]。

的自然觀為我們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奠定了理論的基礎,為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環境說明了原因。環境倫理學家阿倫?蓋爾認為“文明的標志是對世界本質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深層設定,因此也就是對何為值得人們奮斗的終極目標的深層設定,這種設定充斥著包括實踐和制度在內的全部文化領域,并在漫長的時期中被體現并表達這些深層的生命形式所復制。”[4]因此生態文明是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設定為人們奮斗的終極目標,并且在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通過人來不斷完成、復制和發展的。

(二)人與自然統一的實現形式: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已經站在唯物辯證法的高度關注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從而滿足人類生存繁衍的需要。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5]勞動作為人與自然相統一的實現形式,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征服對象的勞動,而是根據人和自然都必須遵循的規律來“中介、調整和控制”這個物質交換的過程。

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都是以人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因而生態環境必然淪為被生產所奴役的對象。恩格斯拒斥這種短視行為指出:“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勞動的最直接的有益結果。那些只有在以后才顯現出來的、由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發生作用的進一步的結果,是完全被忽視的。”[6]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濫用,創造了“繁榮”和“勝利”。恩格斯毫不留情地戳破了這種虛假的“繁榮和勝利”,他警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然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1]383

馬克思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內在統一、和解的最終方向。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生態文明,必須將自然問題的解決付諸實踐,將社會問題與自然問題聯系起來加以考察。

二、破除資本主義霸權邏輯,實現以生態為導向的現代化

資本邏輯下的生產方式是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的根源。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異化本質的佐證。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表現為兩者相生相協。所謂經濟危機,與之相伴的不過就是過度競爭、效率迷戀以及成本削減,而這必然強化對工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迫,加大成本外在化的力度,加劇環境惡化。與生態危機相伴的日益加大的能源成本、交通擁擠成本,以及高額的地租等都會帶來原材料的短缺,最終造成通貨膨脹和利潤的驟減[7]。西方環境運動積極試圖解決經濟危機和環境危機之間的惡性循環,但他們從未觸及資本主義的制度,因而永遠也無法擺脫生態危機。有的生態學家呼吁開展一場“將生態價值與文化融為一體的道德革命”,試圖從道德層面解決生態危機,建立一種生態倫理。另一些環境學家主張從經濟的角度解決生態環境危機,提出經濟“非物質化”,實際上就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每單位貨幣GDP增長對環境的影響”。經濟的“非物質化”增長是一幅美麗的經濟增長圖景,但這種圖景始終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不切實際的幻想。科學技術的偉大功績早就被資本主義的發展成果所證明,部分生態學家企圖通過發展科學技術來解決環境問題。事實上“杰文斯悖論”早就指明用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科學技術,最終都導致了對自然資源需求量的增加。

世界范圍內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社會主義建設中忽視環境問題的教訓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對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始終以的理論為指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結合我國國情,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一)培養、樹立生態文明的意識自覺

人本身并不必然會成為環境的敵人,而人是所在的社會制度、生產方式造成了這種困境。生態文明的建設依賴于我們在理論和實踐的自覺。“生態文明”概念首次以國家意志的形式表達是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生態文明建設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環境問題的加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建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首先要求我們要有生態文明的意識自覺,將生態建設納入經濟發展的指標當中去,克服追求經濟高效發展的片面性。十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中,形成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我黨以及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環境保護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改變舊的生產目的和方式,滿足人的真實需要

社會主義要從傳統的現代化建設的模式中走出來,實施“以生態為導向的現代化”,生產目的和形式都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絕不能沿襲資本主義無限制的擴大生產,使得勞動產品最終成為異化的力量來反對勞動者,反對自然的道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確立生產的目的,首先應該要明確生產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真實需要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虛假的需要”。同時,我們還需要確認自然的尺度,即盡量滿足非人類生命物種發展的需要,必須使生產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的范圍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有以這兩個基本目的為前提來發展生產才是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否則就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沒有本質的區別。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恒話題,需要我黨以及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中不斷探索正確的道路。的理論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的基石,但是我們不能寄望于在馬克思的著作里去找一個現成的生態環境倫理規范。的理論具有現實地處理生態問題的能力,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利用這種能力,通過不斷地實踐創新,摒棄資本主義在經濟發展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0.

[3]卜祥記.“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探析[J].哲學研究,2012,(4).

[4]阿倫?蓋爾.走向生態文明:生態形成的科學、倫理和政治[J].與現實,2010,(1):191-202.

[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第8篇

隨著財政投資融資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區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都積極吸引市場資金,從單一的政府投融資轉變為與產業化有機結合的綜合投融資方式,投融資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就有效緩解甚至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中資金短缺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各級政府應借助合理、科學的投資理論,將社會資金高效應用到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有效推動現代化建設健康、快速開展。

一、革新盤活地區存量資產方式

各級財政機構應大膽創新理財思路,敢于打破傳統的投融資途徑。除了稅收之外,政府手中的資金投資帶來的資產,也是其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比如,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土地、公共資產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資金。因此,各級政府及財政部門應依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健全政府資產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以獲得最優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在實際操作中,應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將土地資源盤活。重視對國有土地的轉讓、出讓管理,提高國有土地使用收入,借助“生地變熟地”的形式增加土地轉讓收入;以構建整部資源制度、培植資源為目標,逐漸健全政府資源的市場制度,盡力優化政府管理資源的經營成效,使得政府管理資源的收入變成財政收入的核心途徑。重視對土地收入的管理。構建高度壟斷的國有土地市場管理體制與機制,提高地租征收額度,加大管理礦產資源的收入。第二,將閑置資產盤活。加大經營與管理政府閑置資產的力度,公開拍賣一直處于閑置狀態的資產,提高國有資產的盤活比例,盡可能提高政府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可盤活的閑置資產,不僅僅包括現實中能看到的客觀資產,還可涵蓋那些尚未被激活的一些閑置資產,如果能恰當、科學地處理這些資產的話,就會大大增加流動中的社會資金數額,從而促進社會區域性及總體性的發展速度,進而大幅提高區域經濟的市場競爭力與市場活力。

二、革新傳統的投資融資方式

為有效拓展融資途徑,各級政府及財政部門應充分借助民間資本、金融、財政,努力正確專項資金及國債資金,利用資本這一紐帶,盡可能擴大融資途徑,增強融資能力,促進市場運作,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及金融資本滲透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中,加速了各項事業及全區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籌資機制不僅要進行形式上的創新,而且還要大膽創新籌資方法與制度,這是因為僅僅表面的創新是不能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發展需要的,而只有方法與制度的創新才屬于徹底的、根本性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穩穩妥妥地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才能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

(一)科學操作、創新機制

在拓展融資途徑的過程中,應做好以下三點:第一點,構建融資主體。從完善機構、健全手續等為切入點,構建以多個擔保公司、投資公司為中心的企業承載主體,開辟出一條以自我為主體、一方為擔保的新型融資方式,依據區域經濟實際情況及發展計劃,制定合理的資金供應及籌資計劃,積極夯實融資工作基礎,努力與發展銀行、開發銀行、市投資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做好工作互信與業務協調工作,為合理解決區域建設資金問題創造有利條件。第二點,依托可靠的融資平臺。努力探究融資新路徑,積極做好項目評估,主動與開發銀行等機構建立利益共享、項目依托的機制關系。第三點,擴大擔保途徑。借助務實的工作,吸引盡可能多的大企業充分區域融資的擔保主體,構建出一個科學而又實力雄厚的融資平臺,以大大提升財政融資的水平與能力。

(二)捕捉信息,把握政策

為切實提高融資實效,應始終將獲得無償資金當成促進全區經濟迅猛發展的核心途徑及財政工作中心工作來做,恰當找好工作著手點,高效開展工作。緊緊依據國家的投資趨勢及產業政策,及時向上級匯報該地區的真實財政問題及困難,多方式、多途徑收集信息,并提供可信的數據資料,篩選一批涵蓋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城鄉經濟、建設新農村、擴大內需等優勢項目,不斷健全項目庫,不斷豐富項目內容,并動態管理項目庫沒盡可能優化申報項目的質量,恰當增加向上要、跑、爭的力度,以獲得上級對我地區的最大化扶持。

總之,從大量實踐中我們得知,只有樹立并踐行科學的發展觀,扎實從本質上完善、強化區域財政投資融資體質,才能真正增強區域經濟的市場競爭力,才能使得區域經濟獲得更具生命力的發展時機。

第9篇

敬愛的黨支部: 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實現****的最高綱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低綱領。在發展中國特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堅持了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辯證統一,既堅定了我們可以實現****的信念,又結合不同階段的實際,實事求是,不斷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我們黨在建黨之初就明確了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是有史以來人類所追求的最美好的社會制度,它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不可抗拒性和必然性。但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才能得以實現的,實現****需要***人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但我們應該堅信,****必然能夠實現,無論任何時刻,****都應是***人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一員,我始終堅定地將****作為人生最高的信仰,我堅信,通過每個***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有一天,我們理想的花蕊會絢爛地綻放!我們黨在為****奮斗的過程中,結合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國情,制定了不同階段的具體奮斗目標,并創造性地發展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將努力具體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擁護中國***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民族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分析現今面臨的各種問題。

最后,我們要堅持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具體做到: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實現****,腳踏實地的實踐黨的最低綱領——理論聯系實踐,積極踐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對先進事跡和先進個人的學習,我意思到作為一個入黨積極分子應該站在時代的前列,站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前列,胸懷****理想,要立足本職工作,埋頭苦干,用一流的業績來保證黨的歷史任務的完成。同時我要為以此來鞭策和要求自己,爭取早日加入中國***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可能的現實條件,為黨和國家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以上就是我第二堂課的學習心得!!!

匯報人:lunwen.cnkjz.com

2010年12月3日

第10篇

95年前的今天,一群胸懷天下的愛國分子、有志之士、熱血青年團結在一起,在國破家亡之際,沖出家門,舉起救民族于水火的旗幟,喚醒了沉睡中的國人。從此,一代又一代青年繼承五四精神,高舉“救國圖存”的旗幟,投身到拯救中國,振興中華的洪流中。

歷史的車輪繼續前行,95年后,“五四”精神仍激勵著我們為民族興盛而奮斗,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磚加瓦,為中華之繁榮昌盛出一己之力,為新時期的青年運動續寫壯麗篇章。

我們站在了高鐵建設的工地上,手拿夢想的施工圖,瞭望祖國的大好山河,我們的青春在這張藍圖上激舞飛揚,我們用青春譜寫夢的篇章。

青春需要激情,需要奮斗,需要用汗水和熱血澆灌出夢想的花朵,青春更要激舞飛揚。

青春需要用知識照亮夢的征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里的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們“人不學習要落后”。“鳥欲高飛先振翅”,我們的鐵建夢要想隨高鐵一起飛的更高更遠,必先使自己羽翼豐滿。我們的青春要想不留遺憾,必先用汗水將夢澆灌。古有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匡衡鑿壁偷光,今天我們高鐵建筑施工的技術青年一樣可以通過勤奮苦讀、刻苦專研,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用勤奮拉開舞臺的簾幕,用知識照亮夢的征程。

青春需要注重細節,安全生產重于泰山

“知識改變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千里之提毀于蟻穴,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近年來,一起起安全事故,觸目驚心。多少家庭因此而家破人亡,多少孩子因此而流離失所,多少母親因此而日夜哭泣....“安全生產重于泰山”的警鐘長鳴,要求我們注重細節,把好生產的每一關。對生命負責,對每一個家庭負責。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個舞步!為夢想遠航把好安全關。

青春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

青春熱血沸騰,青春充滿斗志、豪情,青春是一首詩,是《再別康橋》的水草,是林黛玉的《葬花詞》,青春更應該有的《沁園春.雪》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壯志,青春也該有萬里中爬雪山、過草地的毅力與決心,更該有那樣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嚴寒哪得梅花撲鼻香,高鐵建筑施工員不去太陽下,風口上,砂礫中,不手拿圖紙、頭頂烈日,怎么讓我們的鐵建夢隨高鐵一起飛翔,怎么讓青春激舞飛揚。

青春當有“舍我其誰”的壯志

夢想的序幕已拉開,青春的舞步正邁開,我們的青春當有“舍我其誰”的壯志,我們的夢想當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

第11篇

1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1.1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從國家的角度來講,任何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都必須要扎根于本國傳統文化中,只有這樣可以始終保持生命力和影響力。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有深刻文化基礎的,并且也具有必然的現實基礎,而這個深刻的文化基礎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是鼓舞民族精神的重要動力,并且也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和行為,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現階段我國文化體系的主體,就離不開傳統文化做基礎[1]。

1.2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

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具有傳承性的特點,正是基于這種傳承性特點才決定了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源泉的地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它所提及到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的反應力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十所概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有明顯體現,這就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之間是具有傳承性關系的,兩者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必須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2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對策

價值觀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實現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樣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來說,也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2.1重視德化教育

大學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在當前市場化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很多大學對于人才的培養過于注重實用性,把培育的重點放在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播上,而忽視了學生意識層面的塑造和完善,這就需要高校在把握傳統文化內涵的前提下,切實加強道德教化功能,進一步增加大學課堂傳統人文主義教育的比重,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2]。

2.2重視課堂教學的滲透作用

大學階段的學生思想意識上具有較為獨立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在對新的文化意識進行接受需要有一個反復的過程。首先,合理選擇教育內容,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多個層次和內容,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形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選取精華,以那些具有積極、樂觀、向上的文化精髓為主,實現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完美融合;其次,合理安排教學課程。要改變傳統的輕視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增加和傳統文化相關的新課程,并增加教學時數,形成一個新的課程體系,在各個課程的安排上科學合理。同時也可以定期的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3從實踐中強化意識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過程中還要重視社會實踐的強化作用,通過實踐來豐富理論體系[3]。高校在這方面要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通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等等來把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從而使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可以更好的將其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養成一種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12篇

關鍵詞: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 思政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主要綱領和重要依據,高校學生則是我國經濟建設、直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對高校學生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思政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更是保持高校學生與我國經濟建設發展步伐一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

一、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思政認同教育的必要性

1.引導學生正確樹立人生目標,明確發展方向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同時更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對高校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關注自身社會價值的實現,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扮演好自己在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的角色。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其理想和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先輩們在長期探索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理論,是通過反復實驗踐行出的真理及真知,同時更是符合當前我國發展國情、有效保證我國社會經濟建設有效進行的重要途徑。基于此,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思政教育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開展來說,不僅能促進學生精神狀態與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步發展,還能為學生個人理想及社會價值的實現創造航標、提供方向。

二、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思政教育開展的具體策略

通過上文論述,我們已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及內容有了了解和認識,基于這一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結合現階段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的現狀,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與策略:

1.課堂育人,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認知教育的重視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大學生系統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重擔,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的主渠道。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為思政教育的中心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首先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現狀及模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全過程。

2.文化熏陶,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的參與積極性。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強校風建設、穩定校園氛圍、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利用校園文化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報紙、書籍、廣播等傳媒手段,注重運用互聯網絡進行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的培養,既要用教育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人,又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人、鞭策人,以建設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開展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為重點,使社會主義更深入學生的思想。

3.社會實踐引導,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的實踐性。實踐活動對于促進青少年融入社會、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增加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應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機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從自身、從小事做起,明確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及歷史使命,正確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沖突,堅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把社會主義建設得更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思政教育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開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更是引導當下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新時期有了新的目標及任務,當代高校學生是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及接班人,只有大學生認同這一道路,他們才會明確自己的任務及人生的發展目標。高校應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納入到高校必修體系中,以符合學生特點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引導學生價值觀的正確發展,保證高校學生群體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作用的發揮。

參考文獻

[1]楊靜 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認同全過程與踐行機制研究[J]. 才智,2014,24。

[2]王繼云 朱宗友 張繼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的思政教育――基于對皖北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調查數據分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区| 常熟市| 新源县| 南木林县| 大同县| 武乡县| 义乌市| 奉贤区| 明溪县| 加查县| 凯里市| 林甸县| 柏乡县| 临沧市| 兴国县| 潍坊市| 成武县| 阳春市| 集安市| 湟源县| 香格里拉县| 北宁市| 延长县| 南召县| 阿鲁科尔沁旗| 萍乡市| 东辽县| 尚义县| 内乡县| 澄城县| 无为县| 天峻县| 新泰市| 鄂温| 遂平县| 太保市| 东平县| 靖远县| 上虞市| 九寨沟县|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