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3 06:19: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英語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論文致謝
Acknowledgements
Firstofall,Iwouldliketoextendmysinceregratitudetomysupervisor,***,forherinstructiveadviceandusefulsuggestionsonmythesis.Iamdeeplygratefulofherhelpinthecompletionofthisthesis.
HightributeshallbepaidtoMs.*****whoseprofoundknowledgeofEnglishtriggersmyloveforthisbeautifullanguageandwhoseearnestattitudetellsmehowtolearnEnglish.
IamalsodeeplyindebtedtoalltheothertutorsandteachersinTranslationStudiesfortheirdirectandindirecthelptome.
Specialthanksshouldgotomyfriendswhohaveputconsiderabletimeandeffortintotheircommentsonthedraft.
Finally,Iamindebtedtomyparentsfortheircontinuoussupportandencouragement.
英語論文致謝詞范文
Acknowledgements
Iwouldliketoexpressmygratitudetoallthosewhohelpedmeduringthewritingofthisthesis.
MydeepestgratitudegoesfirstandforemosttoProfessor******,mysupervisor,forhisconstantencouragementandguidance.Hehaswalkedmethroughallthestagesofthewritingofthisthesis.Withouthisconsistentandilluminatinginstruction,thisthesiscouldnothavereacheditspresentform.
Second,IwouldliketoexpressmyheartfeltgratitudetoProfessor*******,wholedmeintotheworldoftranslation.IamalsogreatlyindebtedtotheprofessorsandteachersattheDepartmentofEnglish:********whohaveinstructedandhelpedmealotinthepasttwoyears.
Lastmythankswouldgotomybelovedfamilyfortheirlovingconsiderationsandgreatconfidenceinmeallthroughtheseyears.Ialsoowemysinceregratitudetomyfriendsandmyfellowclassmateswhogavemetheirhelpandtimeinlisteningtomeandhelpingmeworkoutmyproblemsduringthedifficultcourseofthethesis.
英語論文致謝詞范文
Acknowledgements
Firstofall,Iwouldliketoexpressmygratitudetoallthosewhohelpedmeduringthewritingofthisthesis.Igratefullyacknowledgethehelpofmysupervisor,Ms**,whohasofferedmevaluablesuggestionsintheacademicstudies.Inthepreparationofthisthesis,shehasspentmuchtimereadingthrougheachdraftandprovidedmewithinspiringadvice.Withoutherpatientinstruction,insightfulcriticismandexpertguidance,thecompletionofthisthesiswouldnothavebeenpossible.
文學類英語論文結構有哪些呢?我們在文學類英文論文的寫作中有沒有什么要注意的呢?本篇主要就是向大家來講解文學類英語論文結構和范例欣賞,希望學術參考網小編整理的這些可以在大家今后的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論文各部分寫作內容與注意事項
1.Abstract
標準摘要五句話,包含五個層次的內容:
1.1Introduction:為什么要進行本項研究,現狀中本項研究的缺失或者做了但是存在不足;
1.2Method:用什么方法做這個研究;
1.3Data:用什么樣的數據來驗證你的方法;
1.4Results:從研究中得出什么結論;
1.5Implication:得出的結論對研究領域和實踐有什么意義(理論與實踐意義)
2.Introduction
2.1Researchbackground:
目的是證實該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如這一類問題造成的損失很嚴重,因此研究這一問題很重要。
2.2Researchproblem:
在上述的這一大研究背景下,要做什么問題(或者方面)的研究;在上述的這一大研究背景下,這一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解決現存的實際問題。
2.3研究現狀:
別人已經做了哪些東西,別人已經做過什么,發現了什么樣的問題?
2.4現存的研究有什么問題與不足:
別人有什么沒有做過?為什么別人沒有做得更好?并說明這些研究不足會帶來嚴重后果。
2.5本研究的目標(objective)和研究范圍(scope):
本研究彌補這些問題中(這些沒做過或者做過沒做好的問題中)的哪些不足,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去彌補不足。陳述本項研究的范圍局限,并高度概括本論文研究結論。
2.6文章結構:本論文的后續部分的基本內容架構。
3.Literaturereview
目的:Literaturereview證明與說明兩件事情:一是研究目標的設定是有意義的;二是你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是可靠的、有效的。
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
3.1對選題(你找到的研究問題)的justification。即對做過沒做好或者沒做過的研究問題,在這個研究領域,針對researchproblem而言,讓讀者明白本項研究是有意義的;
3.2現存文獻中對本文值得參考并可借鑒的東西(包括分析工具和成果);
3.3非相關或者相鄰研究領域值得借鑒的東西,側重于可借鑒的研究方法。
3.2與3.3就確定了研究方法。
補充說明:注意introduction2.5中的研究目的與研究范圍的區別。Scope:如洪水發生后帶來10個后續問題,本研究只考慮了6個關鍵問題。在Literaturereview3.1與3.2中應該對scope進行說明和辨析,即說明我為什么留下這6個問題,去掉其他4個問題。
小結:文獻綜述不是綜述文獻,而是去找到問題,不是為了綜述而述。并不在于對所有的相關文獻作詳盡描述和總結,應該是對相關研究現狀的高度概括。至此,已經把研究問題、研究目標、研究方法明確了,并且對它們已經證明了、辯護了。
4.Method
此部分主要是對方法的描述。
該部分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4.1研究策略(Researchstrategy)
總概研究過程。要做這樣的一個研究采用一個什么樣的研究策略:即所采用的研究思路。
4.2數據采集的方法
建立在對研究問題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需要采集什么樣的數據(變量)。這里的數據的概念是泛泛的,不是指具體的數據,而包括數據結構、變量(考慮的因素)。
4.3數據的分析方法:如數學分析、邏輯分析(推理)、統計模型等數據分析方法。統計模型(模型的建立、模型校驗(模型計算)、模型推斷(在算的過程中所推斷出的一些結果)、模型評價與對比)。
5.Data
主要圍繞data,對你所收集的數據做一個簡要的描述,描述所收集的數據的特點。如從哪個機構得到一個數據,有什么樣的特征、變量的期望值、方差、中位數、最大與最小值等。
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
5.1數據的來源、采集數據的時間周期、描述性的統計值
5.2對所收集的數據的初步的處理方法。
6.Results
運用所采用的數據分析方法(即模型的建立、模型校驗(模型計算)、模型推斷(在算的過程中所推斷出的一些結果)、模型評價與對比)得到的模型分析結果。應該著重對所得出的重要結果進行描述,不需要對所有的結果進行描述。
7.Discussion
Discussion就是針對所得出的結果做橫向或者縱向的對比和討論,包括自己的結果之間的比較、自己結果與別人結果之間的比較;如果結果存在差異性,并對結果之間的差異性的成因作討論分析。這樣的差異性分析進一步加強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可以進一步地驗證:對所提出的觀點做數據方面的支持。
注意6和7的區別:Results強調清楚地陳述研究結果,受制于數據分析方法(模型建立、模型校驗、模型推斷、模型評價)的框架制約。而Discussion強調把結果打亂,提出最值得討論和有意義的結果,是對本項研究所得出結果(results)高度抽象的產物。
寫discussion的三重境界:一是得出與人家相同的結果(意義不大);二是得出不同結果,但是不討論差異性成因(需要升華);三是得出不同結果,并作差異性成因分析(較高水平)。
8.Conclusion
標題可以叫conclusion,但是實際包含四個內容:
8.1Conclusion
8.1.1研究過程:對研究過程的綜述。在期刊論文中可以不寫,但是在學位論文中一定要寫。
8.1.2該研究得出的結論:這個研究成果不是Results和Discussion的復述,而是對Results和Discussion的更進一步的抽象和概括。
8.2Implication:從研究結論中所反映出來的對該研究領域的貢獻以及啟示,更側重于啟示。
8.3Limitation:所得出的研究結果(該研究結果)的局限性。Limitation與scope是兩回事,但兩者相關,有差異性,其差異性體現在scope針對的是研究范圍,在該研究范圍內,你的研究結論是成立的,有效的,在scope內是絕對不能被人家挑毛病的;limitation要承認即使在scope內,由于數據的有限性和方法的不完備性所導致的局限性。總之,limitation的成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scope所造成的limitation;另一方面是由于數據、方法所造成的limitation。
8.4Futurestudy
基于兩個認識(一是對limitation的認識,二是對本文結論的implication的認識)所提出的后續研究課題。
9.References
就是一個字:consistent,文獻列表和標注的一致性。應該與刊物格式要求一致,不同journal格式要求不一樣。更為重要的是自己論文格式前后要一致,包括標點符號等。
文學類英語論文范例欣賞: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
【摘要】以往大學英語教學中只重視英語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這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在英語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基于此點,本文將重點分析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希望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英語文學素養
在我國教育領域深入改革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如此才能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現行素質教育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是在傳授英語學科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學生文化素養、語言能力、心理素質等素養得以提升。基于此點,本文筆者將從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重要作用出發,重點分析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重要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除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點教授學生英語學科知識以外,還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如此才能使學生有更廣闊的視野及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以便學生可以靈活運用英語這門語言。由此可以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是非常重要的。1.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感知。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英語語言學習就是英美文化的學習。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可以對英美文化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文化體現、文化滲透等方面予以了解,如此才可以提升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感知。2.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還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因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對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英語詞匯、英語語法、英語口語等方面之外,還要模仿英語運用的情境,促使學生靈活運用英語這門語言。而注重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質,則要通過各種英語語言的情境運用來增強學生的語感,促使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對策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可以充分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是非常有意義的。那么,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呢?
1.引導學生搜索學習資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能夠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化素養。在課堂中應當開展一些實踐性的小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投入到英語文學的問題解答中,如此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而在英語課堂實踐活動中,有目的的引導學生搜索學習資料是非常有效的,促使學生在學習資料搜索中觀看英語文學、解讀英語文學、利用英語文學解答問題,如此可以使英語文學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例如,在英語課堂中開展“大學體驗英語”主題教學活動中,提出莎士比亞的名言,并通過情景演繹來說明名言,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這句名言,找到英語文學名言的出處、背景及相關文學知識,如此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投入其中,那么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將得到提升。
2.利用多種形式開展閱讀活動。
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學素養培養,還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英語文學作品,在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示、文化體現等,如此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對于多種形式閱讀活動的開展,可以在英語課堂中提出一個閱讀主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與之相關的英語文學讀物,進而編制詩歌;也可以要求學生選取讀物中某個片段來進行話劇演繹等。通過此種生動的、愉悅的、輕松的閱讀方式的呈現,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得到能力鍛煉,提高自身英語文學素養。
3.開展課外自主學習活動。
因課堂時間有限,很難系統的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所以,在課外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課外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則是教師組織學生利用晚自習或課余時間進行文藝類英語電影的觀看、參加英語文學論壇、英語文學專題講座等,要求學生將自己所體會或感悟出來的心得或總結性的話語運用英語語言表達出來,如此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英語文學素養,還能夠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三、結束語
在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活動時,應當注意進行各種閱讀活動、自主學習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提高學生文化素質、語言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素養,為使學生更加靈活的、標準的運用英語這門語言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劉江華,譚雅素.大學英語教學與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09(42):96-98.
[2]王孝會.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培養[J].大學教育,2014(5):126-127.
的課題。本文通過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四級后的實用英語寫作課程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所得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綜合分析,并結合實用英語寫作教學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對后續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實用英語;寫作課程;大學英語四級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2)12-0053-04
實用英語寫作技能是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社會要求的適應性人才所具備的基本交際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尚未開設基礎寫作課,只有少數學校在四級后將實用英語寫作作為選修或是后續課程開設。探討如何以實用英語寫作教學為切入點,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國內大學英語寫作研究中,寫作教學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黃建濱,于書林[1],秦朝霞[2],王文宇,王立非[3],姚蘭,程驪妮[4],趙俊峰等[5])。大多數文章是“以具體教學實踐為研究基點”,“具體探討各類教學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6],而關于實用英語寫作課程的整體研究比較匱乏。楊俊、賈國棟通過介紹華南理工大學實用英語寫作教學的課程設計與具體實踐[7],探討將實用英語寫作納入大學英語精讀課堂的新模式;黃東花以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一次采用體裁教學法進行實用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證研究[8];羅立勝等介紹清華大學自1997年以來以實用性英語教學為基點開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9],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習者的語言產出技能,即口語和寫作,其改革的主要對象是英語整體水平達到大綱要求的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而對于如何在大學英語后續階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尤其是實用英語寫作技能的研究比較少見。本文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四級后A層學生對實用英語寫作教學的認識和需求,以期為大學英語后續階段實用英語寫作課程的開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華中農業大學2009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其中A層學生(新生在入學英語分級考試后,被分為A、B兩個層次, 分別進入二、一級學習),1―3學期完成基礎階段的英語學習,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四學期選修指定后續課程。這些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良好,具備了較強的英語讀寫能力。本次調查在六個選修并完成了實用英語寫作課程的班級中進行,參加人數合計213人,收回有效問卷178份。
(二)調查工具和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學生訪談方式。調查問卷共有13道選擇題,主要涉及學習動機、學習需求和學習效果、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材和教學設置等教與學兩方面的問題。完成問卷后,隨機挑選不同專業的8名學生進行面談,對訪談進行錄音和文字轉寫。面談主要問及學生完成問卷時的主觀認識、態度及原因。結合轉寫錄音材料和問卷所得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綜合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關于學
1.學習動機
表1 希望進一步提高 表2 是否對今后的學業和
的英語應用能力中 職業發展有幫助
表1顯示:在“希望通過大學英語后續階段的學習進一步提高的英語應用能力中”,近一半的學生將口語能力排在首位,僅19.1%的學生選擇寫作能力。雖然兩個比例懸殊,但在五項能力中,寫作能力僅次于口語能力。參與訪談的學生普遍認為,口語是使用最頻繁、最薄弱的環節。口語和寫作都是主觀性強的語言輸出能力,是學生最薄弱的兩項。然而,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寫作教學的重視程度卻遠不及口語教學。因此,絕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選修實用英語寫作課程提高寫作能力。
表2顯示:超過九成(92.1%)的學生認為實用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對其“今后的學業和職業發展有幫助”或是“非常有幫助”。具體說來,71.3%的學生認為寫作課有助于他們“參加國家英語六級考試、碩士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66.3%的學生認為實用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將來“從事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往來中的書面交流”。接近一半(48.3%)的學生認識到寫作課對其“進行學術英語論文的閱讀與寫作”有幫助。僅有36.5%的學生認為較強的實用英語寫作能力可以助其“出國尋找更好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機會”。被調查者均是大二學生,一方面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業發展的認識仍局限于通過各種考試;另一方面尚未開始專業課的學習,對學術論文的閱讀和寫作接觸甚少。此外, 農林院校大學生出國謀發展的比例不及其他綜合性大學。
2.學習需求
表3 本學期開設的寫作課的哪些模塊吸引你(多項選
擇)
表4 開設實用英語寫作系列課程的必要性
關鍵詞:高職;商務英語;畢業論文;創新實踐;
高職教育具有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雙重性質、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 是學生對整個大學階段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高職人才培養的特點要求高職高專學生的畢業設計與所學專業及崗位需求緊密結合。筆者所在學院理工科專業的畢業設計已經取代原來的畢業論文成為學生畢業的重要指標,但是商務英語、文秘、電子商務等文科以及商科類專業還一直采用著傳統的專業論文寫作的形式。而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和弊端使得畢業論文改革勢在必行。
傳統畢業論文寫作模式的弊端
對高職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現狀的調查表明, 傳統的寫作模式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很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以及歸納等創新思維能力,難以實現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預期效果。
首先,學生重工作而輕論文寫作。論文寫作一般都安排在頂崗實習的學期,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期間找工作比寫論文更重要。為了能順利畢業,在關鍵時候,一些學生從網上截取幾篇與自己專業相契合的論文,然后七拼八湊,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論文,論文質量可想而知。
其次,學生在論文的選題方面缺乏自主創新,選題范圍狹窄,思路不寬泛。在論文指導過程中,教師也容易引導學生依照教師個人的專業方向選題撰寫論文,而忽略了高職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論文內容與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仍沒能與實踐技能的培養緊密結合。
再次, 由于大多數學生對科研論文撰寫知識了解甚少, 同時自身的語言基礎、邏輯思維、布局構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論文質量較差。這也給指導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 英語論文的寫作指導花費了教師大量的精力。
鑒于以上諸多問題,為了讓畢業論文寫作能充分體現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并且能緊密結合市場的需求,筆者結合自身經驗以及相關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對筆者所在學院的商務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指導進行了多元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多元化的畢業寫作和設計模式創新
學生不重視畢業論文寫作的原因之一是認為論文寫作僅僅是學校的畢業要求,與找工作和提高職業技能沒有關系。如何使畢業論文寫作與學生的專業和崗位需求緊密結合,成為創新與實踐的“瓶頸”。經過研究和討論,從2010 屆開始,我院將過去單一的專業論文寫作的模式改為了專業論文寫作、專業或職業研究報告、市場調查報告、商務項目設計和商務翻譯及評述多種形式, 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
總結本屆畢業生的論文寫作情況,發現選擇市場調查報告和商務項目設計的學生較少, 主要是因為在校期間對這兩種形式的寫作接觸少,缺乏訓練。特別是商務項目設計, 雖然與工作實踐聯系密切,但是要求綜合能力強,難度大,不是特別適合高職高專學生。而專業或職業研究報告和商務翻譯及評述的寫作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專業或職業工作研究報告
要求學生結合個人的實習經歷和工作經驗廣泛選擇緊密結合崗位并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主題展開設計寫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從事秘書工作實習的學生可以就秘書的特點、要求、所需職業能力、專業知識以及現階段仍欠缺的知識或技能等方面撰寫個人論文。再如,從事國際貿易進出口業務的學生可以就校內所學與崗位實際需求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寫個人的理解和看法。為了防止學生將研究報告寫成工作總結,我們要求學生在初稿前提交一個寫作實施方案(表格形式), 要求務必指出相關的職業崗位或工作職能名稱、工作中發現的主要問題(著重于某一個方面)以及為解決問題擬定的思路和方案。寫作實施方案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驟完成寫作任務。同時在指導過程中, 指導教師提供方案樣本、論文格式樣本等,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該項寫作的目的、形式、特點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寫作方案查找資料和相關理論、總結或借鑒經驗,通過對相關要點的擴展、例證及歸納,就能寫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報告。由于研究內容是針對自己的實習崗位,不會空洞和脫離實際。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相關的實踐, 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完善研究報告,繼續為今后的業務工作提供借鑒,一舉兩得,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本屆畢業生寫出了諸如《藝術陶瓷的發展及其對外貿易前景》、《紡織業外貿跟單員的作用》、《長沙市商務英語專業發展現狀及就業方向》、《關于如何與客戶進行有效溝通和處理投訴》、《國際商務談判中英語語言的運用》等與自身實習工作密切相關的優秀論文, 雖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統性、結構的嚴謹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們認為,這些選題和寫作真正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商務資料翻譯及方法評述
一、分級教學與ESP教學概述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主要是依照大學新生的現有英語水平和差異而采取的教學模式,其主要是按照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分班,不同的班級實行不同的教學內容,以更加有針對性的實施課堂教學。ESP教學模式在在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基礎上產生的,其主要是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要開設的與某一特定職業或者學科相關的英語教學,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英語實用急用能力。ESP教學的實質也是為了滿足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要。現階段我國大多數人的英語學習都是在學校中進行的,而英語學習在客觀上會受到環境支持差的影響,ESP教學的開展可以適當的彌補學習環境支持差的問題,以英語為媒介進行專業教學,讓學生在特定的英語專業文化中學習英語知識,熟練進行英語交流,為英語的習得和內化提供了較好的環境支持,讓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了解國外本專業的研究進展,置于中外語言的大環境中更易于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專業知識。目前,分級教學是很多高校采用的英語教學模式,針對我國高校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性特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將分級教學與ESP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是十分有必要的,由此可以建立起分級和分流相結合的高效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實現大學英語人才的培養。
二、分級教學與ESP教學相結合的意義
現階段大多數高校依然實行分級英語教學,對ESP教學模式不夠重視,大學英語教師對如何實現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ESP教學有機結合也沒有深入研究,這些教學理念的滯后嚴重影響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ESP教學的結合,不利于ESP教學模式在大學內的發展。新時期的英語教學最根本的變化應該是將英語教學與某一學科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結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應成為未來英語教學的主流,為此,當下各大高校應該轉變教學思路,從基礎英語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專門用途英語為主的教學模式,當然隨著教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我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日益頻繁,只有具備更好外語素質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的需要,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外語素質的能力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構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和ESP教學有機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理應成為當下大學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ESP教學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外語教學的針對性
針對當前社會對應用型外語人才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中分級教學與ESP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本專業或者職業上的某些英語知識和技能進行專門化的學習,并尤其側重語言知識的輸入與專業目的相適應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加之,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英語人才的培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大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要,大學生畢業之后經常會因為沒有專業的英語交際能力而出現就業困難等問題,但是,在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將分級教學與ESP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就可以讓大學生提高基礎英語表達能力的同時精通本專業的英語表達,由此便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要,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率。
(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ESP教學結合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大學生的學習角度分析,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基礎,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我國大學生在大學入學之前大都已經有九年的英語學習基礎,而隨著中學英語水平的提高,每個人大都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對于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簡單陳舊的課本教材授課模式,大多數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積極性不高,比如,在實際的英語課教學中,很多大學生會在課堂上玩手機,甚至曠課,但是很多基礎較好的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依然可以在最后的英語筆試考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而在很多調查中,大學生也都反映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簡單枯燥,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對學生的未來工作也沒有較強的相關性,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對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不滿意地方,但是大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已經越來越強烈,在沒有實際意義的前提下,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大打折扣。為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教學重點從語言知識的教學轉移到語言應用教學上,以不斷激發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ESP教學為英語基礎知識運用、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了更好的關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ESP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
分級教學是我國大多數高校正在采用的教學模式,但是專家學者對這一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分析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最嚴重的問題是這一教學模式大都只是幫助大學生修完大學英語學分,并沒有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更大的益處,無法提高大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但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的考察已經不是簡單的修完大學英語學分就可以達標的,只有具有國際知識、國際意識和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必須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具有更好國際視野、精通本學科專業英語知識、具有扎實英語基礎知識的綜合性英語人才,以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要。
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基礎上開展ESP教學,其具體的實施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論述。在大學英語分級之前,不同級別的英語課學生的第一次分級是來自不同的專業,對此,在給同一級學生開設ESP課程時教師應該必須按照學生的專業進行二次分班,將同一級別、同一專業的學生編入同一個班級,以便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級別、專業進行ESP教學。比如,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旅游學專業學生開展旅游英語教學,對會計學專業學生開展會計學英語教學。在第二次分班之后,教師不應該在進行簡單的英語基礎知識講授,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講授英語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ESP教學課程應該設置為必修課,以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并在教學中突出教學的階段性和完整性。比如,在英語ESP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科基礎知識相關的英語知識進行講解,選擇介紹一些英語原版教材的學科基礎內容,并對學生進行基礎專業術語和翻譯技巧等的教學,以奠定學生開展專業學習的基礎。第二個教學階段是英語ESP教學的提高階段,其旨在向學生講授更專業、學術性更強、難度更大的英語專業知識。這一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學生一方面要聽懂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講解和相關的英文專業報道,另一方面還要對相關的專業問題進行連貫性的發言。除此之外,大學英語還應該進行專業閱讀教學,學生在閱讀課上能夠閱讀原版英語報刊雜志,并能夠熟練運用英語書寫專業性較強的英語論文。經過以上兩個階段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英語知識,而且能夠熟練進行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由此可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ESP教學相結合是未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可以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雙語課程;教材;互動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8-0-03
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外的另一種外國語言直接應用于非語言類課程教學,并使學生同步獲取外語與學科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1]。在世界科技水平迅猛發展的今天,教育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了解國際上前沿的科學發展資訊,提高專業技能,更好地把我們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教育部多次發文鼓勵雙語教學的開展。
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校應積極推動以英語等外語進行的教學模式,明確要求各高等院校在3年內開設5%-10%的雙語教學課程[2]。
2007年教育部了《關于啟動2007年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號),提出從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設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3]。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不僅包括雙語師資的培訓與培養、聘請國外教師和專家來華講學,還包括雙語教材的引進、雙語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優秀雙語教學課件的制作、雙語教學經驗的總結等等,其資助經費為每門課程10萬元。清華大學的《生物化學》、北京大學的《應用分析》、華中科技大學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武漢理工大學的《船舶輔機》等等高質量的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中國高等教育實際相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大學生英語和專業知識水平的雙語課程教學積累了經驗,對提高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對分子質量較高的化合物構成的材料,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塑料、橡膠等等,它與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同是科學技術發展、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材料。為了培養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高分子材料技術人才,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特開設了《聚合物形態與結構》等高分子材料類雙語課程,從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學兩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聚合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
本文從專業雙語課程與專業英語的關系、教材的選擇、中英文混合講授和互動式教學等方面介紹了《聚合物形態與結構》雙語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和認識。
一、專業雙語課程與專業英語
英語教學是貫穿整個大學本科的。通常,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是安排在學生完成了基礎英語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之后的,屬于英語教學的范疇。而隨后進行的專業雙語課程教學是屬于專業教學的范疇[4]。開設高分子材料類專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專業詞匯,培養學生閱讀專業技術英語文獻與撰寫科技英語論文的能力,其重難點在于大量的專業術語、名詞性詞組、合成新詞以及復雜的被動語態長句。高分子材料類雙語課程是將英語作為一種獲取高分子學科專業知識的工具來進行的專業學科的教學,其主要教學目的不是英語,而是專業知識的學習。
因此,專業英語課程是實現專業雙語課程教學的鋪墊和基石,專業的雙語教學是專業英語教學的延續和提高。
二、教材的選擇
教材的選擇對于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充分地掌握課程的精髓是至關重要的。原版英文教材有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先進的思維方式和研究動態,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材的編排上,原版的英文教材和經典的中文教材有很大區別。原版英文教材通常采用演繹的方法安排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興趣,然后再通過對問題的解答來講述專業知識[5]。而通常國內的中文教材是采用歸納的方法安排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強,條理清晰,學生容易理解。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了以原版英文教材為主,輔以經典的國內中文教材,使教學內容即符合教學大綱的深度和廣度,又能讓學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華。J.M.G.Cowie著的《Polymers:Chemistry & Physics of modern materials》一書共有17個章節,從高分子鏈構造、構型與構象,凝聚態結構,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離子聚合等方面對聚合物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內容深入淺出,結構安排合理,論述層次分明,圖表簡明清晰,是一本經典的高分子材料學科類教材,因此我們選擇該書作為《聚合物形態與結構》課程的英文教材。
同時,我們還選用了Joel R.Fried 著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George Ordian 編著的《Principle of polymerization》作為英文參考書。中文參考書我們選取了在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上編輯得很好的國內高分子學科經典教材: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潘祖仁主編的《高分子化學》和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何曼君等著的《高分子物理》。
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較長,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及時地出現在教材上,因此,為了讓學生掌握最新的聚合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插入了近兩年權威期刊上如《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acromolecules》上相關文獻的內容,緊跟高分子學科發展前沿,結合教材上的基礎知識,講授文章的知識點和創新點,以達到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的目的,讓學生不僅學會從課本中獲取知識,還會主動地從網上獲取更多更新的專業資訊,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三、中英文混合講授
中文和英文在授課過程中的比例一直是雙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6]。《聚合物形態與結構》雙語課程教學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形態以及物理、化學性能,為開發和設計新型高分子材料打下基礎。由于學生對于很多專業英語術語感到生疏,因此,如果教師從課件到板書再到講述全部采用英文,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將很容易不自覺地集中到對這些生僻單詞的理解上,從而本末倒置,忽略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降低了學習專業知識的效率。同時,如果漢語過多地出現在教學過程中,那么學生將很難脫離母語環境,達不到培養學生用英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在首次授課時復習專業英語課程中的一些基礎知識,介紹一些在高分子學科專業英語中常用的單位、常數、詞綴、詞根以及高聚物的名稱。例如:通過對macro-+molecule(分子)macromolecule(高分子),poly-+ethylene(乙烯)polyethylene(聚乙烯),hydro-(水)+-philic(親……的)hydro philic(親水的),nucleo-(核)+-phile(親……)nucleophile(親核試劑)等詞匯的學習來復習詞法。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在每次課臨近結束時把下節課最重要的專業詞匯用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提前預習。例如,在講述《逐步聚合》這一章內容之前先將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逐步聚合),polycondensation(縮聚),functional group(官能團),functionality(官能度)等重要單詞列出,授課時加以強調,并進一步地解釋逐步聚合的反應機理。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授課時不受到生僻單詞的影響,還能讓學生在課前對講課內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掌握授課的重點,加深印象。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將圖、表、視頻資料和文字相結合,用英文和中文雙語講解最重要和最難理解的詞匯、物質的結構和知識要點。如圖1所示,在講授自由基聚合鏈引發反應的時候,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授課內容。
(四)在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講課的同時,適量的傳統板書可以避免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疲勞,還能有效地調節課堂節奏,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傳統板書在專業雙語課程教學中的作用。通常,學生在學習公式推理較多的章節時容易覺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只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推導過程展現給學生,學生將很難及時跟上教師的分析和推導過程。因此,在講授高聚物的分子量、高分子溶液的熱力學性質等章節時,不妨采用英文的傳統板書來進行公式的推導和演算,再加以中文強調重要步驟的講授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四、互動式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合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和教師一起營造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簡單易行,適時地提出“Why?”,“What is……”,“How to……”和“What do you think?”等問句,鼓勵學生用英文回答,不僅可以起到提醒學生主動思考的作用,還能讓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據此調節課程的進度。
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主題演講和撰寫小論文是國外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很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聚合物形態與結構》雙語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將2-3個學生分為一組,讓他們在給定的范圍內自己選擇論述主題,擬定小論文的題目,撰寫論文。論文的內容很廣泛,論文的格式要求和正式出版的文獻一樣,由摘要、背景介紹、論述、結論和參考文獻等幾個基本部分組成。教師在課程結束后留出一部分時間,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像老師一樣站在講臺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板書來講述自己的論文。演講完成后,教師或其他學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論文和演講完成的情況將作為平時成績最重要的依據,而平時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30%。論文的合作撰寫點燃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了他們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主題演講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培養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另外,演講的主題囊括了從聚合物發展歷史,聚合新方法到聚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工業上的應用等等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論文和演講相結合的方式也為本科生大四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畢業答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email、qq群以及教學博客也是增進師生間互動的重要工具[7]。這些新穎的交流方式很容易被學生接受,為師生間課后交流(特別是羞于當面問問題的學生)提供了便利,讓教師能隨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和對該課程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地調整教案和教學方式。
五、結束語
專業課的雙語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性[8],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等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我國雙語教學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的經驗和認識還比較不足,希望能開展更多的校際交流和國際交流活動,讓雙語教學水平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較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齊民華.地方高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雙語教學的思考[J].廣東化工,2011,38(4):237-238.
[2]王小伍.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幾個關鍵因素[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9):157-159.
[3]張琳琪.“高分子科學技術導論”雙語課程教學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2-13.
[4]陳冬純.論專業英語教學與專業“雙語”教學――走出雙語教學的誤區[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6):30-33.
[5]高瓊芝,王正輝.《高分子化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04,31(8):56-57.
[6]劉國生.推進雙語教學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24(7):121-125.
[7]喻湘華,鄢國平,李亮,等.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化工時刊,2011,25(3):68-70.
由于我出生并成長于農村小鎮,父母均不識英語,自幼缺乏學習英語的土壤。鄰居小伙伴的父親為英語教師,那個小伙伴在幼兒園之前即可熟背英語字母歌,我當時頗為羨慕,驚為天人。當時小學并未開設英語課,我在中學之前連英語字母都認不全,很是慚愧。1984年我進入鎮上的一所普通中學,才開始接觸英語。啟蒙老師是我當時的班主任張文彥先生。先生畢業于一所中專院校的中文專業,并未學過英語。分配到鎮上時,鎮上不缺語文教師,缺英語教師。先生遂開始一邊自學英語,一邊教授學生。印象中先生教學比較活潑,所以大家并不討厭英語課。當時流行一部臺灣電影《搭錯車》,其中由蘇芮演唱的主題歌《酒干倘賣無》紅遍大江南北。一次課上,忘記何故先生竟然唱起此歌,引得全班瞠目,至今歷歷在目。自此以后,嗓音大氣飛揚、高亢入云的蘇芮一直是我最愛的女歌手,無人能出其右。
初二結束的暑假,南開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的二哥帶我去看了一部美國電影《羅馬假日》,電影里那世外桃源般的純真愛情故事讓我艷羨不已。于是,這部電影成為我至今最愛的電影,影片里英俊瀟灑的格列高里?派克與人間天使奧黛麗?赫本成為我最愛的男女演員,無人可以取代。這部電影也開啟了我最大的一個業余愛好――看英語電影,并使我間接對英語開始有了一些好感。我始終堅信:一切方法皆是可有可無的天際浮云,發自肺腑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英語學習也不例外。
1987年初中畢業,我由于成績較好,考入當年全市排名第一的重點中學河北省邯鄲市第一中學,1990年我參加高考時該校排名全省第二。進入全市重點,我才見識到人外有人!高一時我在全校成績最差的四班,高一結業時我在全班60人中排名第26位,數學僅55分,物理才57分,感覺自己前途渺茫。當時我正處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異常嚴重,沉迷唐詩宋詞中無法自拔,厭學情緒高漲。高二的12月,有一晚實在忍無可忍,我找到父親,明確要求退學。“退學之后做什么?”“讀唐詩!”“唐詩不能當飯吃啊!”之后父親說了一段至今令我刻骨銘心的話:“孩子,咱們家一沒有錢,二沒有關系。如果考不上大學,你只能去當個工人!”面對冷冰冰的現實,我跑到外面的街上痛哭,沒有人能幫我。
第二天,我選擇奮起直追!英語是我認為最簡單的一門課,花的時間也最少。每天上課認真聽講,課下幾乎從來不學英語,只是每天早自習七點半到八點時堅持晨讀,背熟了高中三年全部六本英語教材。我堅持每天復習昨天背過的文章,每周一復習上周背過的文章,期末復習半年背過的所有文章。英語考試也成為最輕松的游戲,完全按照語感做題,不需思考,正確率極高。我的總成績也從全班第26名躍升至全年級前5名。
高中時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李白一樣的詩人,“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高考前,班主任建議我報考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專業,被我斷然拒絕,我給出了一個年少輕狂的理由:“如果那樣,20世紀的中國就沒有詩人了!”當時我決意要報考自小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不過最終被我的偶像二哥勸止。二哥認為我高中已經讀完《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參考資料》等幾乎全部中文系本科教材,重學無益。應該讀英語專業,博覽英美文學原著,“雙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讀宇宙文章”。年輕氣盛的我頗為心動,轉而改考英語專業。
1990年高考題目很難,滿分為640分,一本線為444分,重點線為461分。我一舉估分515分,估分為全校第一。本想報考北大英語專業,但全省只招四人,本校就有四人報考,風險頗大。一時沖動,我決定改報當年總分要求更高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分數下來,自己多估了30分,實際考了489分,英語得了89分(滿分為100分),被北外錄取。當年河北省文科類及外語類總分狀元也在我們學校,總分535分,但英語考了77分,最后該同學上了北京大學英語專業。
高中學習英語的經歷使我至今堅信:背誦是提高英語實力和考試分數最好的方法。
北外的學習生涯是我人生中學習英語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北外英語系1990級共120人,46位男生,74位女生,我才真正見識了“天外有天”。我的同學中有當時外交部翻譯室主任的弟弟,有莎士比亞作品的最牛中譯者朱生豪先生的唯一嫡孫,有北外教授子弟以及各地高考狀元。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同學中有幾十位杭州、南京、長春、武漢等外國語學校以及北京四中等全國名校的保送高才生,從小精研英語聽說讀寫,進入大學時的英語水平就相當于英語系大二學生水平,令我們這些來自普通中學的學生望洋興嘆。
當時的北外,大師云集,燦若星河。北外的三大英語泰斗――語言學泰斗許國璋、英國文學泰斗王佐良、美國文學泰斗周玨良如三足鼎立,遺憾的是三位泰斗當時已經不給本科生上課了。數十年來,《許國璋英語》風行全國,婦孺皆知。學校曾經組織全校學生在大禮堂聆聽許先生的講座,講座內容我已經幾乎全部淡忘,只記得先生登臺之后,在眾目睽睽之下,提了一下褲子,感覺煞是親民。我還曾在窗外偷窺過王佐良先生給研究生上課。我在校園中也常偶遇陳琳、張道真、薄冰等語言、語法界泰斗。當時的北外不愧為英語愛好者的天堂!
給本科生授課的教師也是群星璀璨。文壇泰斗冰心先生的兩位女兒吳冰與吳青教授美國社會課程,英文寫作權威熊德倪先生教授寫作課程,當時北外英語系主任、《新概念英語》中文合著者、美國博士何其莘先生教授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名宿錢青先生教授美國文學,主持人楊瀾女士的父親楊鑫楠等先生教授英語精讀。而當時的青年教師現在已經成為北外的資深教授,如侯毅凌老師、申雨平老師、李又文老師、王一虹老師。20年之后,對于這些老師我仍然記憶深刻。
當時的北外名聞遐邇。1990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一次主持人大賽,1986級北外大四學生楊瀾一舉拿下一等獎,1988級北外大二學生、后來的鳳凰衛視主持人許戈輝榮獲三等獎,在全國引起一陣轟動。我入學時,楊瀾已經畢業,校園中倒是常常可以見到許戈輝的身影。1992年,現在蜚聲國內的湖南衛視當家主持何炅進入北外阿語系,住在我的樓下。每天傍晚吃飯的路上總是能聽到校廣播站主持人何炅獨特的聲音。上學期間,央視舉辦了一次全國小品大賽,何炅拿了大獎,聞名全國。
的全國考研英語命題組組長。由于自己在上大學前沒有專門學習過語音,天賦也欠佳,我的語音不是很好。吳教授從全班20位同學中選出四位語音欠佳的同學下課單獨輔導,我“榮”列其一。每天下課后我反復跟讀模仿張冠林先生的《語音入門》,屢屢模仿卻不能過關,自己心里頗為焦急。經過半年的訓練,考試才得以合格。只是這段經歷給我留下了語音陰影,此后我一直認為自己語音有問題。
聽力也是印象最深的課程之一。有一門聽力課程每周兩次課,每次課的時間為兩小時,要求學生全文聽寫正常語速的BBC、VOA新聞。由于沒有經過專門訓練,這門課對我是個極大的挑戰。于是,我課下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語音教室,那里有浩如煙海的英語磁帶,我與大家爭相借閱聆聽,設法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那時,一位叫做梁艷的年輕聽力老師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梁老師教學風格異常活潑,大家都非常喜歡。很多時候當我們愁眉苦臉地進入聽力教室時,梁老師會興奮地告訴我們:“孩子們,今天咱們不聽寫新聞了,看美國電影!”這是我們最喜歡聽到的消息。有一節課,梁老師讓我們用英語介紹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班上兩位女生談論的是當時窮困潦倒、其貌不揚、一無所長、無比叛逆的王江濤,而我用英語介紹的是古往今來我最愛的朋友――莊子。雖然小時候,我的一只耳朵被頑皮的小朋友掏壞過,但由于對梁老師的喜愛,聽力課程成了我大學期間成績最好的一門課,5分制中,我常常可以獲得5或5-的成績。
大學時,口語是我學得最差的一門課之一。當時學校規定,從大一到大四,每位學生每天必須和同班的一位異性練習一小時口語,全班所有男生和女生每天輪換,地點不限。現在想來,這倒是談戀愛的好機會。可惜當時女生們似乎都瞧不上我們這些土得掉渣的男生,而男生也看不上那些趾高氣揚的女生,戀愛的人并不是很多。多年之后,當我們重新聚首,卻感覺男生人人英俊瀟灑,女生個個性感漂亮,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比較而言,英語精讀是大家普遍不太喜歡的課程,每周五都要進行一次小測驗,計入期末總成績,每次測驗前我都如臨大敵。當時我上這門課時經常趴在桌上睡覺或默寫唐詩宋詞,現在回想起來很是后悔。如果當時知道自己以后會以英語教學為生,我應該會學得異常刻苦。當時北外每班只有20人,小班教學,班上有人睡覺,老師應該是一目了然。但現在想來慚愧的是,沒有一位老師因為學生課上睡覺批評過任何一位學生。這一點我望塵莫及,如今在新東方教學十年有余的我,即使看到500人的班上有人睡覺或玩手機,仍然心中不爽。
相反,英語泛讀課是很多同學喜愛的課程。大學前兩年我們不分專業,重在夯實英語基礎,大三分為英美文學、翻譯、國際文化交流、國際關系等幾個專業方向。我自然選擇了英美文學專業,每周泛讀的書目就是英美文學名著,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簡?愛》《呼嘯山莊》《雙城記》等。我們課下泛讀,課上討論,最后還有期末考試。由于老師多是女教師,泛讀書目多為愛情文學,令我們這些“清高”的男生很是痛苦。
關鍵詞:英語教學 創新思維 激勵
創新思維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過人們的學習和實踐而不斷培養和發展起來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創新氛圍
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尊重,關心、賞識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不對學生的獨特見解批評和挑剔,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現思維的舞臺,有自我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其次,創設逼真的情景,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充分利用幻燈,圖片、簡筆畫、表演、對話造句說話等方式,把事物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充分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靈活地交際。引導學生借助歌曲、口訣、圖表,簡筆畫進行概括性歸納小結。第三,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教師應根據不同階段教學重點與難點,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不同層次的努力方向,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積極性。
二、培養創新思維方法
一是要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教師要在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中精心篩選發散點,設計好教學步驟,估計到學生思維的發散方向、深度和廣度。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計新穎別致,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創設情境,讓每位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在此基礎上進行集體討論,使他們暢所欲言,在交流中萌發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求異發散、編寫新的內容。教師在使用教材、安排教學流程上要多留一些余地與空白給學生,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學會求異思維方法。
二是要豐富想象力。想象是創新的必由之路。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重視結論的傳授,而應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講故事、情景對話、小品表演、即興發表見解,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和教師的形體語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開展聯想,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要從多渠道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想象,教師要經常給學生推薦有益的報紙、電視和互聯網來豐富他們的知識:多開展一些參觀訪問、游覽等活動,來擴寬學生的生活領域,引導學生沿著教材的軌跡,用情感重現教材,進入想象的王國。
三是要大膽質疑。創新往往是在問題中產生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尊重他們發表意見的權力,使他們敢問、敢說、敢動、敢干。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常識出發巧妙設疑,幫助和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適當給以暗示,啟發學生思考。為了形成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權威,改變人云亦云的思維定勢。面對質疑,老師不必急于解答,讓學生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讓班級其他同學討論,到適當的程度老師才介入討論或指導、點評,激起他們的更強的好奇心。
三、巧設創新探索機會,指導學生獨立探究、自我教育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過分依賴教師、依賴課本,禁錮了學生的自主發展。要開發學生的潛能,就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要使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能使用這種語言來進行信息交流,語言知識必須轉化為語言技能。其次,要使學生明白,語言作為各類信息的載體,充斥著大量的社會、自然和人文知識,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須豐富各種知識,以滿足語言運用的需要。其三,教師自己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舞臺”讓給學生。外語課堂是學生進行模擬交流的場所,也是語言操練活動實體。學生互為對手,互為目標,互為手段,互為校正,也互受影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主動參與,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培養其獨立獲得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為保持學生高昂的學習激情,一是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選用適當方法,讓學生眼、耳、口、手并用。如讓學生在把握原文主題,故事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對原文內容和形式進行加工、整理、歸納、改寫后進行創造性復述和發揮性演講,在學生復述完課文后,再組織他們進行辯論。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通過聯想、類比、探索。精選閱讀材料,擴大學生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針對閱讀中學生遇到的生詞,能根據上下文猜出詞義的,盡量不要查字典,對于較為時髦且實用的生詞,則要求學生建立自己的詞庫,要求學生每天讀上幾遍,以加強記憶。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糾錯本,把經常出錯的題及時抄上,避免一錯再錯。其次,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或幻燈片使教材“動起來”,以增加趣味,提高效率。三是建立全新的腦圖。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學習方式。我嘗試在課堂上不讓學生作記錄,而是跟著我一起畫腦圖――用樹狀結構再輔以顏色,符號,類型和關聯來把整篇課文勾畫成一幅腦圖。四是加強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多動腦,動手、動口,取長補短。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教育科學領域發生了重要的“范式轉換”,開始由探究普通性教育規律轉向尋求情境化的教育意義。我國的高等教育近年來也開始了這種轉換,由理論性教育轉向了實用性教育,近來更是提出了以“以文為本”的人文主義教育方針,這使得我們這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作為音樂學院的英語教師)不得不開始思考和尋求新的教學手段和模式。為適應這種趨勢和滿足這一需求,我對我所教的兩百多名在校的二、三年級學生進行了一項關于對英語學習的感受及優、劣勢之所在的調查,要求所有的學生至少說出三條優勢和劣勢,調查結果顯示:95%以上同學都能承認英語學習很重要,也表示了想學好的愿望,但是普遍認為自己的基礎較差,教材太難,上課聽不懂,對老師的要求達不到,逐漸失去信心,也就沒了興趣;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英語學習缺乏語言環境,學生很難有機會去實踐,作為一個藝術院校(音樂學院)的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練琴、練聲,所以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練習英語。換言之,在英語學習方面主觀能動性較差,自覺能力也較差,在沒有人敦促的情況下,很難主動去學習或練習英語;但是很多同學也提到了他們學習英語的優勢:學音樂的學生普遍思維活躍,語言模仿能力強,心理素質較好,有較強的記憶能力,甚至于有些同學提到他們因為接受過視唱練耳的訓練,所以有很強的聽辨能力,50%以上的同學提到有一個思維活躍、好的英語教師,她的課堂生動、形式豐富,語言流暢、準確,更重要的是老師注入課堂之中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和信息,激起了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針對調查結果,以及我從教這些年來的一些觀察、思索和研究,我認為藝術院校(音樂學院)的英語教學應該具備其特色,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 找準切入點
這一點至關重要,也就是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的基礎水平,進行分級教學,選擇不同的教材,設立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位學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至于產生因基礎差,要求高而形成的落差下的厭學心理,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滿足他們不同層次的需求,調整對培養對象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這是教學方針上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如果一味只按國家統一標準來界定,不結合實際情況,只會造成諸多的問題,比如學生上課如聽天書、活受罪,不及格率極高,讓學生陷入重修、厭學的怪圈里。如果根據學生入學的英語成績將他們化分為不同的等級,比如一級(好)二級(中)三級(差),根據不同的級別針對性的使用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會好得多。
二、 正確處理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關系
在現代的教學體系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應體現得更為合理,尤其在音樂院校中,學生是一些充滿感性思想的對象,這就更加要求提高教師除專業能力以外的素質和修養,甚至可以說是提升個人魅力,來調動課堂的氣氛,為學生營造一個有趣的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師生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融合,有時可以這樣說,教師情感的投入比知識的傳授更能影響學生;如果老師能將課堂有效地延伸,去觸及學生們感興趣的范圍(比如音樂、心理、政治、經濟、人物等等)與英語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效果會尤為突出。
三、 英語教學手段的多元化的探索
(一)增加英語課程科目的設置
第一、針對學生接受能力強,模仿能力強,增設聽說課,讓學生得以發揮聽說方面的優勢,同時也是適應了社會對英語教學結果的真正需求。
第二、開設音樂英語,在音樂中要使用大量的音樂術語,而很多的音樂術語都是外文的,學習音樂英語,是真正急學生所急,解學生所需,有助于他們的專業學習更上一層樓。
第三、針對日益增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設實用英語課程,提高學生實際語言的應用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使用環境。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直接聆聽外國專家的授課,省去翻譯這一中間環節,更準確、清晰地領略專家的意圖。
第四、針對不同學生學英語的不同目的需求,增設相應課程如:
① 四、六級英語考級課程
② 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課程
③ 英語論文寫作課程
(二)豐富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展必要的教學輔助活動,讓學生學習的課堂得到有效的延伸
第一、除書本以外,使用現有的音像資料(比如觀賞原文電影、聽英文歌曲),借學生的長處激發他們的興趣,也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表演能力。
第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采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地道發音,用生動的方式將歷史事件、地點、人物呈現給學生,多媒體的圖文并茂,生動的畫面,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對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易記難忘,不容易產生乏味感,聽、說、讀、寫、譯的技能訓練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真實的材料可以反復使用,資源共享的特性保證了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和效率,給學生更豐富、詳實的資料,讓學生學到書本以外的知識。
第三、課堂授課方式改“填鴨式”為“論壇式”,組織學生圍繞一個話題進行分組討論的發言。
第四、成立英語劇社、詩社、朗誦社,充分利用我院的人才資源優勢,結合專業發揮特長,搞出特色。
第五、定期舉辦各類英語比賽(如歌曲比賽、口語比賽、寫作比賽等等)。
第六、請外國專家進行標題式講座,并進行座談。
第七、另外針對學生記單詞難,語法知識混亂的現象,為他們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以上提出的這些英語教學的方式、手段及相關活動的實施,必須借助于多方面條件的配合和加大經濟投入,比如加大教學投入,重視文化素質的教育,真正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和理念,去了解學生、關愛學生,也包括關愛我們教師群體。
Abstra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great number of high-level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still in urgent need. In this pape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ractical Approach is briefly review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o hand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translation marke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on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關鍵詞: 科技英語;翻譯;教材;翻譯人才培養
Key word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lation;textbook;qualified translator 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2-0263-03
0 引言
科技作為人類追求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工具永遠離不開人文。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科技翻譯在促進世界各國科技的研發以及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不少人包括一些翻譯教育人士,依然認為科技翻譯或技術翻譯是一種低層次的詞語轉換行為,跟文學翻譯無法相提并論。正如《技術翻譯:技術文獻翻譯中的可用性策略》的作者朱迪?拜恩(Jody Byrne)指出,技術翻譯長期被視為翻譯界的丑小鴨,尤其在學術領域,它常被歸諸于最低級的翻譯活動。[1](任朝迎譯)。就我國的翻譯現狀而言,從規模上看,可以稱得上“翻譯大國”,但并不是一個“翻譯強國”,真正高水平的職業譯者很少。由此,我國的翻譯人才培養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截至2010年9月,獲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的高校達31所,獲準試辦翻譯碩士專業的也已達158所[2],現在開辦翻譯本科和碩士專業的高校則更多。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翻譯本科、碩士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盛行,教學內容仍以講授翻譯理論、翻譯史及文學翻譯為主。有些高校雖開設了非文學翻譯課程和科技英語翻譯課程,但真正做到把科技翻譯、工程翻譯等作為教學內容的課程卻少之又少,教學內容大多與翻譯市場的社會性、實踐性需求嚴重脫節,科技翻譯人才培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鑒于此,本文在概述《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3](以下簡稱《教程》)所編寫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基礎上,反思我國科技翻譯人才培養現狀,提出要解決高校培養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之間的矛盾,很重要的兩個環節就在于解決科技翻譯教材建設問題和翻譯教學問題。科技翻譯人才培養就是要以科技翻譯教材的內容為突破口,將教材內容與翻譯市場需求、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需求、將翻譯教學內容與各專業學科和翻譯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滿足社會需要。
1 《教程》一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教程》一書共三個部分十八章。第一部理論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技巧實踐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第三部特殊應用篇,包括從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每一章都配有科技英語翻譯實踐篇、練習以及專題常用詞匯。此外,在素材專業領域的選擇方面,《教程》不僅把管理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素材囊括其中,而且還選取了科幻小說題材,拓寬了狹隘的科技翻譯的教學和實踐內容,有利于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
第一章對科技英語及其文體特點、科技翻譯標準以及適用理論、科技英語翻譯技巧和科技翻譯發展歷史進行了概述,并以《科學美國人》等科普類雜志上的英語原文為實踐篇進行。第二章主要討論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和文字方面的對比,并以科幻小說為專題進行實踐練習。過去科幻小說中的很多科幻技術已經完全成為當今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設備,如計算機、手機以及機器手在工業上的應用等,故此專題能為拓寬學習者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
從第三章到第十五章,每章分別從直譯和意譯、音譯與形譯、順譯與倒譯、分譯與合譯、重組法、轉譯法、增譯與減譯、正反譯法、替代法以及重復法等翻譯技巧的定義、類型或應用等方面進行闡述,并以不同專業專題,如計算機、信息與自動化、電力、管理、材料、建筑、機械、農業、交通運輸、環境、地質、測量、采礦、礦物加工、冶金、林業、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科技文獻為翻譯實踐篇進行分析講解。與其它翻譯教材相比,《教程》在翻譯理論上著墨不多,除一般性概念外,稍加了一些邏輯辯論;忽略了那些存在爭議或只在英語學界存在的理論研討部分;降低了《教程》的學習難度,使更多學習者能進行無障礙學習;精簡了《教程》的文本結構,突出《教程》編寫的工具性目的,具有現實性意義。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分別介紹了科技英語論文摘要的特點、類型、常用句型以及科技英語中圖形、位置的表達方式和翻譯方法。第十八章就科技英語中數量、倍數的常見表達方式及其翻譯進行了總結。本書所選的單句和語篇,多選自近3年內各專業領域資料,既側重于專業性基礎英語,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新視野,又緊跟時代步伐,密切關注相關的科技發展動態和現代科技前沿,為學生實現英語的工具功能提供新的體驗。
《教程》在每章介紹基礎翻譯理論后,附上或選自國際知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或選自專業英語書籍的語篇,進行翻譯實踐。這些文章既涉及科學論文又涉及知識產權專利、操作說明書等。編者對節選文章中的復雜句和長難句做了詳細的分析,書后附有參考譯文。這不僅有利于讀者學習科學期刊的語言風格,更有助于提高其用英語撰寫科學論文的能力和與外籍人士就專業技術進行溝通的能力。《教程》的出版,對科技英語的翻譯教學和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然而,盡管編者盡全力進行編寫創新,《教程》一書仍存在一些問題。
①排版問題。盡管《教程》在總體設計上把所有編寫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合理而有創新,不過由于排版失誤,導致目錄導讀與書中內容不一致,如目錄頁中缺少了“第一部分為理論篇、第二部分為技巧實踐篇、第三部分為特殊應用篇”,這使得讀者在閱讀和使用時,容易喪失對全書把握的整體觀。
②編寫內容。《教程》內容覆蓋面廣、選材新,但因篇幅限制,各專業所選取的材料不夠豐富,各章所附的常用科技詞匯比較有限。對翻譯專業學生或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即使學會使用這些詞匯,也仍與用英語進行科研交流的行業人員差距甚大,因此,在詞匯方面還需提供更多參考文獻,方便自學。
從本質上說,科學是探索客觀規律的活動,而語言僅是用于描述其內容的工具,不管使用漢語還是使用英語,都必須遵循符合客觀事實的原則。然而,由于參編人員都只具有英語文學專業背景而缺乏專業背景,書中某些地方的譯文,難免有失準確。例如:
原文:The two methods, overall least squares fitting and B-spline approximation, are both sensitive to noise becaus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minimum sum of squares of geometric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pixel interpolation.[3]
譯文:最小二乘法和B樣條優化逼近這兩種方法,因為分別建立在幾何距離平方的最小值和對像素插值的基礎上,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3]
對照原文初看,原譯文似乎并無不妥。不過對專業人員而言,原譯文顯然欠準確。顯而易見,這是因編者缺乏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所致,因為平方和的最小值與平方的最小值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建議改譯:最小二乘擬合法和B樣條近似法這兩種方法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因為前者以幾何距離平方和的最小值為基礎,后者以像素插值為基礎。
因此,為了確保譯文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翻譯專業語篇時,今后還需要加強與專業人員的密切合作,對譯文進行修改潤色,盡量避免科學文本在翻譯過程中的意義
損耗。
2 《教程》一書引發的思考
正如有識之士指出,國家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藝領域,涉及當代經濟、科技等實用領域的翻譯已上升為翻譯實踐的主體。[4]這就意味著,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如果要滿足社會市場的需要,就必須進行一系列教學以及管理上的改革。而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正是這一系列翻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事實上,重視翻譯教材建設,重視翻譯教學也是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培養翻譯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1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加強教材建設 翻譯教材建設應該體現工具性特點。蔡基剛教授曾明確指出:“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基本上都是選取富于精神內涵的材料作為課文”,這“只會使我們的外語教學脫離實際,變得毫無生氣,使我們的學生無法應對現實世界的需要”。換言之,“大學英語教材不應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紹,還應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5]
“近十年來,有關語種互譯的教材變得紅紅火火,如英漢翻譯教程,包括正式出版和內部使用的不少于100種,但重復多,創新少。”[6]如此重復編寫教材,明顯不利于翻譯教學以及對翻譯人才的培養。現在的翻譯教材建設情況,與十多年前相比,無論從數量、質量、編寫內容等方面都已有很大改觀。不過,總的來看,翻譯教材,特別是翻譯碩士階段的教材,基本仍以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居多,其編寫內容跟職業翻譯實踐的關系并不密切。即使是科技翻譯教材,情況也是如此,科技翻譯的實用性、工具性未能凸顯
出來。
科技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其在國內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些高校把科技英語作為課程甚至是專業方向進行了設置。要開展好科技英語的教學,就必須建設合適的科技英語系列教材,并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的特點,這樣教材建設才不會“忽視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人需要,忽視社會需要”。[5]
科技英語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同專業如地質、采礦、冶金、材料、機械、電力、儀器儀表等都有各自的專業詞匯。“科技翻譯工作者要熟悉所服務的行業的基本情況和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以及自然科學知識。英語能力只是科技翻譯的一個要素和基本能力,如果沒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是無法正確的理解科技文獻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講話內容的。”[7]科技翻譯工作者應該是通才基礎上的專才,雜家基礎上的
專家。[8]
《教程》正是基于社會的需求,學生個人的需求,在教材內容編寫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把實用的翻譯技巧與專業知識進行了有機結合。無論例句還是語篇翻譯實踐或練習,都涉及到科技英語的十多個專業領域,啟發學生站在學科前沿高度,深刻把握市場需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學習市場急需的技能,以適應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教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翻譯教材應具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特的編寫
目的。
2.2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依托基于內容、重在實踐的課堂教學 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一批具有知識性和學科性特點的高質量教材,同時還需要高質量高效率的翻譯課堂教學。科技翻譯課堂教學過程中,翻譯授課教師不僅需要選用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以教學內容為依托,絕不能偏離科技題材或其他應用性題材;而且還需要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翻譯項目為導向,構建一種新型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即“將翻譯課堂教學與社會翻譯實踐操作模式相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翻譯項目運作過程中,通過各種互動、合作式學習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翻譯能力而構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9]。道理說一千遍不如親自體驗一次,與其灌輸學生很多生硬的翻譯理論,不如直接讓學生進行翻譯活動更有實際效果。這就要求翻譯課堂的教學回歸翻譯實踐的本質,重視社會翻譯實踐教學。
就翻譯實踐市場而言,科技英語翻譯無疑具有巨大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對翻譯教育而言,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多層次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不過,科技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依然任重而道遠。在科技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既應重視學生的個體需求,也應重視社會的需求,并在加強翻譯教材建設的同時,適當調整翻譯課程的授課內容,建立以內容為依托、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同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網上教學,指導學生處理翻譯同類文本時,尤其是在翻譯自己并不熟悉的專業領域題材時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就不會把學生培養成一批批的脫離社會需求的“學生產品”,而是將他們培養成為滿足社會性和實踐性需求的合格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從而全方位提高翻譯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Byrne, Jody.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2006.
[2]翻譯本科專業試點院校名單.翻譯碩士專業試點院校名單[J].中國翻譯,2011(2).
[3]任朝迎,李桂麗,劉芳.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盧思源,吳啟金.展望21世紀的翻譯教學與研究[J].中國翻譯,2000(1).
[5]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6).
[6]許鈞.切實加強譯學研究和翻譯學科建設[J].中國翻譯,2001b,(1).
[7]楊會軍.科技翻譯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J].上海翻譯,2006(2).
關鍵詞:婦女;就業機會平等;法律促進;生育保障
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深入,就業機制的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用工權力的下放,而相應的法律和監督機制卻沒有跟上,給婦女平等的就業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女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本文中,筆者試圖對此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我國婦女就業機會不平等的現狀
我國雖然已經從立法和行政執法等方面為保護婦女的勞動權益提供了制度和組織上的保障,但在現實生活中,各種侵害婦女勞動權益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婦女就業難目前已成為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女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婦女的就業機會和從事職業的崗位往往比男子要少,較男性承受更大的壓力。許多女大學生在畢業求職過程中都會遇到性別歧視問題。據2002年江蘇省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曾因性別原因遭到用人單位拒絕,其中34.3%的女生有過多次被拒絕的經歷。“性別歧視”成為女大學生求職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障礙,[1]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07年3月,《濟南時報》與山東人才網聯合推出“女大學生求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中,認為性別歧視“比較嚴重”的占52.8%,認為“不太嚴重”和“不存在”的分別占44.4%和2.8%。[2]許多用人單位為了回避《勞動法》中關于不得辭退孕期、產期和哺乳期婦女的規定,不愿意雇傭婦女,或者在雇傭時對男女求職者采取不平等的標準。目前,婦女與男性之間在就業狀況上有著顯著差異,婦女就業率比男性低17%,而失業率更是比男性高1倍。在40至49歲年齡段的婦女中,每3人就有1人失業,就業和再就業形勢最為緊迫。而對于處在最佳勞動年齡的30至39歲年齡段的婦女群體,失業或待業的比例高達25.5%。婦女失業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從學校畢業不久的2l至29歲年齡段出現了14.4%的失業婦女。[3]232。總之,目前我國婦女謀求職業時受歧視的現象相當突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企業競相壓低人工成本,職稱論文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加劇,如果沒有足以遏制就業歧視的對策,對婦女的就業歧視就會日益嚴重,這將直接危及婦女的勞動權。勞動權是實現婦女生存權、參政議政權和發展權的重要保障。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是勞動者謀生的手段。如果婦女的就業權不能實現,將直接危及其生存權,生存權沒有保障,其他人權將失去根基。[3]234
二、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婦女就業成本比男性高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就業市場的主要矛盾。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全國現有下崗失業人員約l300萬人,2005年新增勞動力、復員轉業軍人、高校畢業生等需要就業人員約l100萬人,兩者相加,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的人數多達2400萬人,按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8%左右,在現有經濟結構狀況下,能夠安排的只有1000多萬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是1400萬人左右。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這幾類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得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相當大。就業機會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勞動力過剩的狀態使得勞動力“買方市場”長期存在,勞動者由此處于弱勢地位,相對于男性勞動者來說,婦女勞動者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因為特殊的生理原因,《勞動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在婦女孕期、產期和哺乳期隨意辭退女職工,同時應給予產假,并依法支付產假期間的工資。這樣,對雇主而言,將從兩個方面影響其成本:首先,女工休假期間既不創造價值,卻要依法享有一定的工資.這相應增加了其成本;其次,在此期間,原有的職位必須有其他人來填補,這既要付工資,又有可能要支付一定的培訓費用,而雇傭男性就不會存在這一問題。所以,為避免成本增加影響利潤,企業就會盡量減女的雇傭。[4]150-151
(二)保護性勞動立法中存在著性別偏見
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工作總結國家制定了很多專門保護婦女勞動者的法律,比如,《勞動法》第59條、《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和《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規定了婦女禁忌從事的一些勞動;還有《勞動法》和一些法規中關于“四期”保護的規定。這些規定限制婦女在經期從事某些工作,有些法律則是有關孕婦夜班和休息的規定。法律禁止婦女從事某些對身體有難度的工作。婦女不得從事對身體有害的工作,支撐這些法律的原理認為,婦女不像男性那樣在生理上那樣適合同樣的工作機會。于是,通過法律設防以阻止婦女進入傳統上非婦女從事的職業。這些法律法規的確在計劃經濟時代對保護女性勞動者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從計劃走向了市場,從政府統管一切走向了企業擁有很大的自。當企業在計算自己的成本的時候就會覺得雇用女性職工有很多的條條框框,而且還要提假、哺乳時間和一些特別措施。因此在錄用時更偏好于男性,把婦女置于勞動市場的不利位置。在經濟和政治轉型期,要求雇主給婦女提供特別照顧的責任轉換成了雇主雇傭婦女的障礙,當對勞動力需要降低時,它又成為雇主裁減女雇員的誘因。更進一步的是,如果沒有一個公正的實施這些法律的機制,推行這些法律只會增加婦女在尋求雇傭時的負擔。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關注中國高度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婦女的經濟狀況,認為在勞動力市場上對婦女過度保護而不是提供平等的機會,會形成婦女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額外障礙。
(三)生育保障制度滯后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起來的生育保險制度,在維護女職工生育期間的合法權益、保護女職工身體健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該傳統的生育保險制度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建立在企業或單位保障的基礎上,女職工各項保險待遇完全由企業或單位來支付。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女職工的生育價值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相背離,客觀上造成了女職工集中的企業與女職工較少的企業負擔不均,把本應社會共同承擔的“生育”成本,完全由單位來承擔,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雖然早在1994年底,勞動部就頒布了《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開始生育保險社會化改革,但是進展十分緩慢,社會統籌覆蓋范圍有限,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相比較,同期生育保險參加的人數較少。生育保險社會統籌的層次也較低,基金無法在大范圍調劑,使生育保險難以起到互助互濟、均衡負擔的作用。其中有些條款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與《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有關待遇規定不一致。而且因其在執行中存在支付水平過低、結余過高等問題,未能從根本上減輕企業負擔,反而造成有些企業和女職工負擔加重,影響了生育保險作用的發揮,企業不愿招用女工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當前,生育保險制度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如何進一步加以完善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四)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的影響
社會性別是指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婦女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英語論文性別是男女之間的生理區別,具有自然屬性,而社會性別具有社會屬性。世界各國的人們對婦女和男性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性別意識。在中國,遺留的封建意識和長期的計劃經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觀念。如“三從四得”、“男尊女卑”影響,使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該依附于男人,“男人以事業為主,女人以家庭為主”,這些觀念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國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它嚴重的阻礙著婦女與男性平等的步入社會就業領域。
三、關于促進婦女就業機會平等的法律應對措施
(一)嚴格實施現行的有關保障婦女平等就業的法律法規.使其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國現行的有關保護婦女平等就業的法律法規雖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有待于完善,但畢竟已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為主體,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等在內的初步保護婦女平等就業權為主體的促進男女就業平等的法律體系。這些法律都規定了婦女享有和男子一樣的勞動就業權。如《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1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該法第22條第1款規定:“各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法律落到實處。因此,我們要嚴格實施現行的有關保障婦女平等就業的法律法規,要求用人單位嚴格遵守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勞動行政部門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并通過加強法制宣傳,增強廣大婦女對相關法律的了解,提高她們的維權意識,婦女遭受就業歧視的不良現象就會大大減少。
(二)轉變立法思路,修改現行立法中不利于婦女就業的有關規定,并增強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關于兩性就業平等的立法依據仍主要局限于強調男女兩性之間存在的生理性別差異,將婦女置于弱者的保護地位,輕視基于社會性別的平等權利和社會地位的保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許多生產活動對人們體力的需要減弱,對智力需求不斷加大,從而使男女之間的生理差別,在現實的經濟活動和勞動過程中逐步縮小。因此,要建立兩性平等就業的法律制度,首先要轉變立法思路,將對婦女的偏見置于一邊,從提供和創造平等的就業機會著手,消除立法中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如放棄對女性進入某些行業的強制性禁止規定,賦予女性自主選擇權。在憲法和以后的民法典中重申男女平等、平等就業權的基本人權地位;其次還可以在立法中補充男性的家庭責任。撫養小孩、關心老人、照顧家庭是全社會男女共同的責任。與家庭和孩子有關的福利不應只針對女性規定,而應同時針對兩性規定。中國的勞動法賦予了女性很多福利政策,如產假和哺乳假的規定。同時還規定了女職工比較多的單位應當建立哺乳室、幼兒園及托兒所等設施。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將照顧家庭和孩子的責任理所當然地加到了女性的身上,通過法律形式把用人單位建立托兒所產生的經濟成本強加于女性。結果,用人單位認為這些設施的建造成本是女性所帶來的,自然就不愿意雇傭女性,女性成了這種保護性立法的犧牲者。
(三)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將生育成本社會化
婦女的生育行為不僅僅屬于個人行為,更是對國家和民族有利的社會行為。留學生論文婦女生育行為的這種社會性,以及女職工因生育行為可能給自身勞動生涯帶來的各種勞動風險,客觀上要求所有企業均衡地承擔女職工生育保險費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征收的女職工福利保障費,要由所有企業共同負擔,這樣聘用女工的企業就不會因為負擔女職工的福利費用而比其他企業增加額外的負擔;也可以按累進辦法給聘用女職工的企業適當的稅收減免。企業聘用女職工越多,享受的稅收減免也越多,并把這一條款納入稅法中,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用人單位對婦女的排斥心理。而在社會化統籌生育保險的條件下,企業能夠相對準確地評價男女雇員的勞動能力,有助于實現男女就業機會的平等。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婦女運動的發展,婦女生育正在被確認為社會總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將它納入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之中,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2005年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對生育保險制度進行確認,該法新增的第29條規定:“國家推行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與生育相關的其他保障制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為貧困婦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生育保險制度改革是生育保障體系改革的核心,國家應盡快制定《生育保險條例》或出臺《社會保險法》,以生育保險改革帶動生育社會保障制度的推進,逐步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體系。
我國婦女的平等就業權利在實現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問題,隨著勞動力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自和所有制的多元化,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除嚴格實施現有法律,加強立法,從法律的角度來保障與促進婦女平等就業,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婦女的整體素質,轉變傳統性別觀念。使各種保護力量和保護方式系統化、制度化,然后形成一種社會合力,以實際行動來進一步落實對婦女就業權利的保護,為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麗霞.試論我國婦女就業杈的法律保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04.108.
[2]熱點關注:《就業促進法》能否破解女性求職難[EB/OL].(2007-05-23)[2007-09-19].http://business.sohu.com/2007-05-23,n250186026.sh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