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5 11:39: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園林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農業類院校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變化農業類院校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仍采用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觀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的內容,學生很難想象出園林植物景觀建成后的效果。雖然部分教師借助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能直觀、形象地展示喬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觀效果,但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缺少板書,導致理論講述和圖片展示速度過快,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記憶。長時間處于多媒體教學的高度緊張狀態,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僵化影響了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不夠完善目前國內農業類院校開設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名稱不同,內容也有差異。多數農業類院校開設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都以生態學、植物分類學為基礎設置教學內容,缺少理工類和綜合類院校教學中所強調的景觀美學、空間構成等內容,同時存在著重視理論內容的講授,缺乏對實驗課、實習課等實踐教學的重視。多數農業類院校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實驗、實踐課程仍停留在寫實驗報告和實習論文等傳統方式上,與城市規劃與設計計算機園林輔助設計等相關教學內容缺少聯系,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和課程體系的完善。
(三)具有園林設計專業背景的師資力量不足楊學成等將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總結為6個字,即引導示范實作,并指出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不在于教師傳授了多少具體的知識,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一個教學過程結束后能夠掌握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于農業類院校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的授課教師多具有園林、植物學、農學、生態學、林學、果樹學、園藝學等專業背景,缺少園林設計專業背景,所以園林項目方案的設計水平與表現能力不是很強,授課中難以利用手繪形式或電腦輔助制圖的方式來進行植物景觀設計項目的具體引導與示范操作。多數授課教師都把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視為園林植物教學的范疇,只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授課,無法用圖示語言講解植物景觀設計的內容。
(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授課教師由于專業背景的限制,缺少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項目的實戰經驗,因此實踐教學中的很多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項目都是虛擬的,任務書中缺少對設計項目場地環境的界定,沒有場地分析、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和補充設計階段的評圖訓練。多數學生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設計,課程結束后學生除了記住相關的理論知識外,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基本要領和表現技法掌握得較少。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嚴重脫節,導致很多風景園林本科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難以獨立承擔復雜的植物景觀設計工作,只能完成簡單的方案描圖和景觀建模工作。
二、農業類院校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精品課建設的基本策略
(一)兼顧工科和農科院校課程教學特點確立教學新思路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養風景園林本科生的平面構成和空間構成的設計能力,這一做法對農業類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有著重要借鑒意義。農業類院校授課教師受自身專業背景的限制,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中對植物群落空間布局和平面構成講授不夠深入,學生作業顯示在平面線條、空間安排等方面存在著不足。因此,農業類院校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精品課程建設可借鑒工科院校的授課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響景觀規劃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園林植物這種軟質景觀要素參與方案的平面構成和空間塑造,從而解決了傳統教學中植物只能成為景觀配角的問題。
(二)基于一課+三課課程群重構教學內容體系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的項目教學涉及植物規劃、植物設計、植物種植及成果表達等4個方面,設計尺度包括宏觀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觀的綠地景觀設計和微觀的植物種植設計。為了較好地完成課程作業,學生應具備場地規劃、場地設計和植物種植設計能力。所以,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精品課建設中建立配套課程群是至關重要的。針對東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科課程設置的特點,將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與城市規劃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和計算機園林輔助設計等3門不同的專業課程進行了統籌安排。教學中以城市居住區為設計對象,在完成居住區規劃、居住區場地設計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規定的學時內完成居住區中心綠地、組團綠地、宅間和宅旁綠地的植物景觀設計等內容,形成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群建設的新體系。
(三)構建網絡+軟件教學平臺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植物分類知識和空間塑造能力。為了進一步強化農業類院校風景園林專業學生植物景觀的空間感知,課程組編寫了一系列多媒體網絡課件,同時教師在課程 教 學 中,積 極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計算機園林輔助設計制圖軟件來完成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的場地分析、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和補充設計等各種過程。讓學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種類園林植物的組合模式和空間效果。授課教師在教學中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園林植物景觀設計VR軟件教學,以動態的方式展示不同類型場地、不同設計階段的植物景觀設計效果。虛擬與現實技術的合理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設計的積極性,提升了精品課程的建設質量。
(四)項目教學與基地實習相結合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學院與哈爾濱多家園林公司和部門開展了密切合作,為本科學生的綠化實習提供了基地。同時,在教學中采用了4種項目教學方法。
1.虛擬項目法在沒有具體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項目的前提下,授課教師多途徑搜集居住區、道路、廣場、公園、廠礦、機關等一些典型綠地的圖文資料,編寫相應的植物景觀設計項目的教學任務書,要求學生根據任務書中的要求,獨立或合作完成虛擬項目的植物景觀設計方案。
2.真實項目法授課教師將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實訓基地參與的植物景觀設計項目作為授課內容的一部分,針對實際項目進行場地分析、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設計、補充設計等階段內容的講授,并安排學生積極參與項目的設計,使學生充分了解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各階段的進度安排和成果要求,為畢業后從事專業工作奠定基礎。
3.引導項目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定期去廣泛查閱國內外植物景觀的經典案例,對比分析各經典案例植物景觀設計的要點。在課程結束時,要求每個學生選擇一個典型案例,在教師引導下,通過電腦和手繪形式進行植物景觀節點的臨摹,并以匯報的方式進行講解,培養學生對植物景觀設計案例的解讀能力。
4.互評項目法東北農業大學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實驗課的考評多以學生的實驗報告、實習論文等為主要內容,這種考評方式容易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為了客觀評價學生的園林植物景觀的設計能力,教師采用了互評項目教學法,要求學生相互點評其他同學設計方案的優缺點,增強學生對植物景觀設計方案的鑒別能力與方案點評技巧。
(五)確立科研與教學互促共進的發展模式在東北農業大學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精品課程的建設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結合的發展新模式。授課教師申報了多項橫向、縱向科研課題,先后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科研課題6項,授權專利3項,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科研成果。同時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課教師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領域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這種從教學中來,凝練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終又將科研成果服務于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耦合發展,促進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園林專業;畢業設計;過程管理
園林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等有著很高的要求。畢業設計的教學質量優劣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就業和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履職能力。近年來,高校擴招、就業趨緊、網絡發展等多種因素導致園林專業畢業設計整體水平下滑,迫切需要園林教育界加以重視并作出反應。
1園林專業畢業設計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選題方面的問題
選題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①目前,全國各地房地產比較熱,因此很多指導教師提供的選題過于集中居住小區環境設計,相互抄襲的現象比較嚴重。其實,此類設計題目因為建筑、道路等格局基本定型,可供學生發揮的空間有限,有些淪為簡單的種植設計;②很多指導教師提供的設計題目是虛擬的,與實際脫節;③重復上屆的設計題目,或者略加變通,這就可能造成復制拷盤等作弊現象;④有些學校允許學生自主確定設計題目,但又缺乏監管,導致很多學生將實習期間在實習單位的設計作品,充作自己的設計,可能并非其本人獨立完成;⑤部分學校在選題環節僅僅是要求指導教師提供設計題目,供學生選擇,而并沒有提交設計基礎現狀圖存檔保存,這就給一些投機取巧的學生提供了機會。
1.2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問題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園林專業畢業設計帶來了空前的沖擊,這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①通過互聯網可以查找到海量的圖片,其中不乏優秀的園林設計作品,或者是已經施工完成的實例,造成很多學生不去花時間認真設計,轉而到網絡上抄襲設計,將一個個小的局部設計七拼八湊到一起,可能根本沒有考慮其整體性,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設計基址;②在園林設計領域,如果用現有的圖片資料來表達設計意圖,一般稱之為設計意向圖。在20世紀80~90年代,園林專業畢業設計主要依靠手工作圖,意向圖使用得很少,而現在,園林專業畢業設計常見大量的設計意向圖,可能有的學生答辯的圖紙有10多幅,其中大部分是意向圖,這種趨勢非常危險;③網絡信息技術使學生可以方便地通過掃描、手機拍攝、拷盤、電子郵件等方式來投機取巧,減少自己在畢業設計上時間和精力的投入;④現在有很多網站可以提供一整套的園林設計圖,例如筑龍網、園林人資料、土木工程網等,可能會有學生直接從這些網站下載全套園林設計圖,來充作自己的設計。
1.3監管環節的問題
大多數學校舉行畢業設計開題報告答辯的時間在11月中旬,在此之后,部分學生會留在學校里考研、考公務員,大部分學生會找工作單位或找單位實習,然后學生們會在次年4月底5月初集中返回學校,畢業設計答辯的時間是6月上旬或中旬,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完成園林專業畢業設計的時間是在5月份。在學生開題報告答辯之后,4月底5月初返校期間,學校對學生的監管比較困難,畢業設計監管的黃金時間正是5月份,可惜,很多學校基本上缺少監管。由于學生多使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完成畢業設計,他們會在寢室里或公共自習室里做設計,學校的制圖室是供手工繪圖的,電腦輔助設計是供電腦輔助設計教學用的,因此很多學校沒有便于監管學生進行集中開展園林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室,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有些指導教師沒有盡到應盡的指導責任,放任自流,而指導教師是天然的監管者,但學生沒有將主要精力用于做畢業設計。指導畢業設計一般都有輔導教師,可惜很多學校設立輔導教師只是掛個名,沒有真正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等于失去了輔導教師層面的監管。
1.4答辯環節的問題
答辯環節是園林專業畢業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從目標管理的角度,就是最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容易出現的問題包括:①沒有人對畢業設計的真實性把關。對于畢業論文,可以采取論文來審查論文的真實性。而畢業設計,其主要作品是圖紙,目前還沒有技術手段進行或進行真實性甄別,就必須有學院組建專門的委員會進行真實性審查,也可以建立畢業設計作弊的舉報制度,但很多學校沒有這樣做;②畢業設計答辯的文本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由于各種類型的設計具有相通性,因此設計說明書在文字上重復率較高。可能很多學生的設計文本并非自己所寫,而是從所謂的模板拷貝而來,再稍加修改而成,這個問題很嚴重,不論這個模板是網上下載的,還是指導教師提供的;③畢業設計答辯之后,一般每個答辯小組會有2名左右的學生進入爭議答辯,可惜很多學校畢業設計答辯要求比較正規,但是到了爭議答辯環節,就成了放水送人情,常此以往的結果,就是學生認為畢業設計不必太認真,反正做好做壞都會通過。因此畢業設計答辯和爭議答辯必須動真格,不能最終人人都通過。
2加強園林專業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的主要建議
2.1外聘教師指導畢業設計和參與設計答辯
即主動聘用社會上在園林設計、施工組織方面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并參與畢業設計答辯,以彌補校內多數教師在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
2.2提高畢業設計選題的質量指導
教師要結合園林專業的特點和實際,可以從園林建筑設計、公園設計、居住小區環境設計、城市廣場設計、濱水綠地設計、風景區設計、休閑農業園設計、濕地公園設計、屋頂花園設計等多方面擬定題目,也可以是關于施工組織、工程概預算、園林養護等方面擬題,題目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鼓勵申報創新型題目。要杜絕陳年舊題、減少或不用虛擬題目,鼓勵學生自主選題,但要避免弄虛作假。
2.3實施嚴格的綜合性過程指導
依據畢業設計任務書的進度計劃,學生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每一階段的設計任務。完成后,交由指導教師進行檢查并確認通過后,方可進行下一階段的設計任務,每一階段的任務學生可提前完成,但無特殊原因不能拖延進度,無故拖延進度者將受到警告、嚴重警告、成績降級等懲處。對于在校內做設計的學生,指導教師要進行嚴格的考勤,每次指導后,應詳細記錄指導的時間、地點、具體內容、學生進度情況等,這樣可確保學生能有足夠的設計時間,也對學生起著督促、警醒作用。對于在校外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指導老師需確定每周的聯系時間,通過QQ、微信、電話等方式了解學生設計進度,學生也可將已完成的設計傳送進行檢查,回答指導教師所提問題以確保該設計是由學生獨自完成[1]。
2.4加強畢業設計的真實性管理
真實性管理的一個有效措施是引入設計進程圖。借鑒工程中的進程圖概念,這里的進程圖是指學生在電腦輔助設計制圖完成到50%~75%時,將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s-max、Sketchup等輔助設計軟件繪制的圖件保存為JPG格式文件,在畢業設計答辯時,作為設計圖件真實性的證明,在答辯匯報的PPT文檔中展示。因為設計進程圖是未完成的設計圖,在網上不能下載,也很難通過成品圖紙逆向操作形成,這樣就可以在技術上基本保證設計圖紙的真實性,至少不是掃描、拷盤、下載等方式獲得。當然,加強真實性管理還可以輔助其他手段,比如強制學生及其指導教師、輔導教師在真實性承諾書或保證書上簽字,另外,還要求不少于一定比例的同班同學提供真實性證明并簽名,這樣可以在心理、道德、信用層面威懾作弊行為[2]。另外,還可以建立健全的作弊舉報制度。很多學校的舉報制度形同虛設,就是因為大家都怕得罪人,即使得罪人了最后還是放水通過,毫無意義。
2.5畢業設計答辯不走過場
畢業設計答辯是整個畢業設計工作的關鍵環節,通過畢業答辯可以檢查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考查指導教師的指導水平,鍛煉學生歸納、總結設計工作和成績的能力。在答辯環節,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末尾淘汰制度或類似制度,不能設計做得好與壞,人人都能過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認真做設計。指導教師認真指導,不斷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
2.6建設畢業設計管理的規范化制度
上述內容,以及前面沒有談到的一些次要問題,都需要建立有章可循的規范化制度,這樣讓學生、指導教師、輔導教師對自己的責任、職責、義務、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都能心知肚明,使畢業設計真正做到公開、公正、透明,提高本校畢業設計工作管理水平,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3結語
【論文關鍵詞】長效型;混合花境;應用;閔行體育公園;上海
我國花境設計從30多年前引入后才逐漸展開,如杭州花港觀魚公園采用了英國風景園林的設計手法[1]。隨著人們對保護和構建生態環境及植物多樣性越來越重視,花境設計逐步被廣泛應用和深入研究。但總體來說,花境在我國的發展仍較為緩慢,設計理論和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如植物種類比較單一、缺少動態上的季相變化設計和豎向上的立面設計等[2]。隨著花卉品種的不斷豐富和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花境將被更廣泛的應用于城市空間,以適應時展的需求。而花境的長效性勢必成為花境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1花境及其種類
1.1花境簡介
在國內傳統花卉學中,花境定義為:模擬自然界林緣地帶各種野生花卉交錯生長的狀態[3]。其以宿根花卉、花灌木為主,經過藝術提煉而設計成寬窄不一的曲線或直線式的自然式花帶,表現花卉自然散布生長的景觀,歸納園林花境的營建要素不外乎2個方面:一是植物材料的選擇以多年生球宿根花卉、花灌木等觀花植物為主,表現植物的自然美和群體美;二是植物配置以自然式的帶狀或自然斑駁狀布置為主,突出自然式的植物景觀特色,而這正與
3長效型混合花境的應用
3.1長效型混合花境
長效型混合花境的概念是在四季花境與混合花境的基礎上提出的,即強調花境的長效性,包括植物群落穩定、植物品種長命和觀賞效果長期3個方面,以改變現有花境大多冬季蒼白、延續性差、2~3年即需調整、4~5年就要推倒重建的傳統觀念,實現花境自然生態景觀的可持續性,是一種對植物要求更為嚴格、養護管理更為粗放、觀賞周期更為持久的多年生花境[7]。長效型混合花境概念的提出切實解決了花境設計、選材、養護及觀賞效果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收集。
3.2上海市閔行體育公園花境設計
閔行體育公園花境地點選擇在體育公園2號門游船碼頭廣場西北側歐洲林緩坡上,原來為退化的花境。此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緊挨一級游覽線路,是往來游客的必經之路。因有一定的坡度,視野開闊,從多個角度均可觀賞。
3.2.1設計原則。精選小喬木、花灌木,設計相對穩定的構架,多年生植物則為生長強健、成熟可靠、觀賞效果好的種類,木本與草本合理而美觀地搭配在一起組成典型的混合花境,期望達到整體花境數年內生長良好、只需微調的目的。
選擇以生長速度緩慢、自然生長形態良好的植物為主,不用生長較快的蔓性植物和自播種類,基本不用整形樹,無需精細養護,最大限度地減少養護用工。觀賞性質多樣化,觀花、觀葉、觀果、觀干、觀形一應齊全。最大程度兼顧四季景觀,重點觀賞季節為4月至10月底,冬季依然有景可賞。栽植時充分考慮為植物今后生長留有空間,前景、中景花境塊面之間留白。
3.2.2設計手法靈活,制作工藝注重變化。布局上沿著從總體到局部的思路組織植物群落,注重構圖均衡。為確保花境的長效性,增加運用常綠植物的比例。常綠與落葉比例為7∶3左右,2類植物塊面間隔出現。即使寒冬季節,整體上依然有相當的綠量。選用較大比例的常綠及半常綠品種球根、宿根花卉;對冬季地上部分枯萎的宿根花卉則采用套種方法來解決冬季蕭條問題,如密枝天門冬套種中華景天,紅運萱草套種黃花石蒜,紫嬌花套種紅花石蒜、矮麥冬等。
主體植物群落之間選用外觀特征明顯的豎向線條狀植物品種,讓其在長條形花境中重復出現,形成美觀而明快的韻律感與節奏感,如紅瑞木、金枝槐、叢生紫玉蘭、火星花、毛地黃、飛燕草等。
樹種選擇上著重選用自然成型或生長緩慢的品種,如厚皮香、直立冬青、日本紅楓、花葉胡頹子、小丑火棘、濱柃等,既能節約養護用工,又能保持植物群落結構的穩定,節約重建資金。即時效果和長期效果并重,將適當比例的一二年生草花種植在中前部實現即時效果,將花期長的植株、較高的多年生花卉種植在中后部,為今后觀賞效果打下伏筆,如千屈菜、松果菊、花葉美人蕉、毛核木等。新老品種有機結合,比例恰當,適當使用一些最新推出來的上好品種,如密實衛矛、藍葉忍冬、奧運火炬、南非葵等。
3.2.3植物材料豐富。植物材料選擇注重群落結構的組織、層次與色彩,開花季節的相對集中又兼顧連續性,營造花境特有的繁花似錦、變幻無窮的景象。具體植物選擇以宿根、球根花卉為主體,同時配置一些小喬木、花灌木以及少量的一、二年生草花。主要的背景木本植物材料有:日本紅楓、羽毛楓、紫玉蘭、金枝槐、紅瑞木、桂花、茶花樹、杜鵑花、藍葉忍冬、金邊胡頹子、厚皮香、紅葉石楠、千頭柏、郁李、壽星桃等。種在背景位置作伏筆的長效型球根、宿根植物有花葉美人蕉、蛇果菊、千屈菜、醉魚草、梳黃菊、旱傘草等。中景木本構架植物有地中海莢蒾、濱柃、小丑火棘、小葉枸骨、杜鵑、春云實、花葉香桃木、金葉大花六道木、紅花繼木、南天竹、直立冬青、銀姬小臘、矮紫薇、菱葉繡線菊、南非葵等。
中景草本構架植物有迷迭香、棕紅苔草、細葉針茅等。種在中景部位的多年生球根、宿根花卉有百子蓮、大花萱草、石蒜、紫嬌花、常綠鳶尾、韭蘭、玉簪、紫萼、火星花、火炬花、金葉苔草、山桃草、黃金菊、法國薰衣草、大花金雞菊、天堂之門金雞菊等。用作前景擋腳植物的有叢生福祿考、千葉蓍、中華景天、胭脂紅景天、金葉絡石、密枝天門冬、金葉佛甲草、矮麥冬等。
3.2.4兼顧四時效果。花境最佳觀賞期為春、夏、秋3季,冬季花境一般處于休眠期,開花植物較少,多年生花卉為主的花境常出現相對蕭條的景象,這也是多數花境明顯的不足之處。
為了兼顧長效型混合花境的四時效果,該花境除了增加常綠植物比例、選用多種冬季觀莖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萎的宿根花卉采用套種方法外,配置點綴部分一、二年生草花,比例為花境總面積的8%左右。
春花品種主要有大花飛燕草、大花耬斗菜、毛地黃、南非萬壽菊、勛章菊等;夏花品種主要有半支蓮、天人菊、堆心菊、醉蝶花;秋花品種主要有波斯菊、醉蝶花、觀賞谷子等;冬花品種主要有角堇、三色堇、大花三色堇、羽衣甘藍等。
4小結
長效型混合花境的應用,充分體現了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同時又可節省園林施工養護成本,十分符合自然生態的原則,具有大力推廣價值。
5參考文獻
關鍵詞:翠菊;化學融雪劑;生理特性
中圖分類號:S681.9;X50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044-03
Effects of Chemical Deicing Salt Stress on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llistephus chinensis
CUI Hu-liang,QIAO Cong,LI Xia,HOU Jian-wei
(College of Horticultur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 This effect of chemical deicing salt stress on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llistephus chinensis Nees cv. Jinongdahong wa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ith the chemical deicing salt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MDA and soluble sugar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f SOD decreased first, increased subsequently and then decreased slightly and reached the minimum valu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0.10%; while the activity of POD increased first then decreased and the maximum value appeared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0.20%.
Key words: Callistephus chinensis Nees; chemical deicing salt;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中國北方城市在冬季除雪普遍采用播撒化學融雪劑的方法,而化學融雪劑的主要成分是鹽類,長期使用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已引起廣泛的關注[1,2]。化學融雪劑對植物的危害主要是通過含融雪劑的積雪融化后在土壤中積累,引起土壤鹽分過高,造成植物出現鹽脅迫[3],并且這種鹽脅迫對園林植物生長的抑制作用非常明顯[4,5]。草本花卉在城市綠地中的栽培通常是當年春季冰雪融化后帶土坨直接定植于綠地當中,且多為淺根系植物,至于土壤中融雪劑殘留對之的影響鮮有報道。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 Nees),又名江西臘、七月菊,屬菊科(Asteraceae)一年生草本,是典型的城市綠地常用草本花卉。吉農大紅翠菊(C. chinensis Nees cv. Jinongdahong)是長春市常見的草本花卉,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6]。試驗采用吉農大紅翠菊為試材,從草本花卉栽培的實際出發,就化學融雪劑脅迫對翠菊生理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旨在為進一步研究化學融雪劑對城市園林植物的危害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與設計
試材吉農大紅翠菊由吉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提供。試驗用化學融雪劑選用RXJ型融雪劑,由長春市經緯化工股份合作公司提供。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試驗設計方法,共設5個處理,處理1(T1)化學融雪劑水平(以干土重量百分比計,下同)為0.05%,處理2(T2)化學融雪劑水平為0.10%,處理3(T3)化學融雪劑水平為0.20%,處理4(T4)化學融雪劑水平為0.40%,對照(T0)不用化學融雪劑。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15株。
1.2田間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0年4月至9月在吉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園林試驗基地進行。2010年4月20日于園林試驗基地溫室播種育苗,待翠菊幼苗長出2片真葉后分苗供試驗用。2010年6月15日進行試驗處理,選擇長勢一致的翠菊幼苗,將不同處理水平的基質(園土∶草炭∶爐渣的體積比為3∶2∶1)分置于20 cm×20 cm×20 cm的培養缽中,每個培養缽定植1株,各處理隨機排列,處理20 d后選取上部功能葉片測量有關生理指標。
1.3測定項目與方法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標按文獻[7]的方法測定,并略作改進。細胞膜透性的測定采用相對電導率法,用電導率儀(DDS-11A型,上海虹益儀器廠)測定。每項測定重復3次,試驗數據用Excel 2000和DPS專業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4鹽害調查以及鹽害指數的計算
在處理緩苗后每5 d觀察一次受害情況,在第30 d時進行鹽害調查統計,調查鹽害級別按單株幼苗受害程度和生成側根數的多少,將幼苗的鹽害程度由輕到重分成5級。0級――幼苗生長正常,表現該品種應有的生長特征;1級――幼苗生長稍微受到抑制,株高、側根數、真葉數及葉面積等形態指標部分稍低于0級,有少數葉尖、葉脈或葉緣變黃;2級――幼苗生長受到一定抑制,株高低于0級,葉面積減小,有大約1/2的葉尖、葉緣焦枯;3級――幼苗生長受到抑制,株高明顯低于0級,葉片較小,大部分葉尖、葉緣焦枯,出現落葉;4級――植株生長受到明顯抑制,株高明顯低于3級植株,真葉剛顯露,子葉面積明顯小于對照,最終葉落趨于死亡。根據所調查的鹽害級別計算鹽害指數(Salt injure index,SII)和鹽害率(Salt injury rate,SIR)。SII=∑(鹽害代表級別×受害株數)/(總株數×鹽害最高級別)×100%;SIR=(鹽害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2結果與分析
2.1鹽害指數和鹽害率
不同化學融雪劑處理對翠菊幼苗的鹽害指數和鹽害率影響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隨著化學融雪劑處理濃度的增大,翠菊的鹽害率和鹽害指數也不斷增大;對各處理間鹽害指數進行方差分析后發現,各處理間差異顯著。并且化學融雪劑處理的鹽害率均比對照的差異顯著。
2.2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植物體細胞保護酶系統是植物體防御逆境傷害的有效體系,不同化學融雪劑濃度處理對翠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見圖1,從圖1可見,翠菊幼苗的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在0.20%化學融雪劑處理水平下達到最高值,比對照增加了241.00%,處理達到0.40%化學融雪劑水平時略有下降,但依舊高于對照232.59%,說明在化學融雪劑0.05%和0.10%處理水平下刺激了POD活性,而到0.40%水平時POD活性又受到了抑制。正常情況下翠菊幼苗的SOD活性較高,化學融雪劑各處理間大致呈現先降低再升高又下降的趨勢,在0.10%化學融雪劑處理水平下達到最低值,比對照下降了55.39%,0.20%化學融雪劑處理下卻明顯升高,但依舊比對照下降了29.17%,0.40%化學融雪劑處理下略有下降,卻仍高于最低值。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3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植物在逆境中可通過大量合成可溶性糖來維持自身的滲透壓,以緩解逆境帶來的傷害。不同化學融雪劑濃度處理對翠菊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結果見圖2,從圖2結果分析可得出,化學融雪劑各處理的含量均高于對照,0.05%~0.20%各處理水平間的變化緩慢,到0.40%處理水平時顯著升高,比對照增加了195.16%,這說明化學融雪劑各處理對翠菊幼苗均造成了逆境傷害,0.40%處理水平下翠菊幼苗體內的可溶性糖含量顯著升高,說明翠菊幼苗的體細胞滲透調節能力很強,受到的傷害較大。
2.4對相對電導率的影響
植物細胞的膜損傷較大時,會導致植物體內的電解質和有機質大量外滲,而相對電導率的變化反映了電解質外滲的程度。不同化學融雪劑濃度處理對翠菊幼苗相對電導率的影響結果見圖3,從圖3可見,翠菊幼苗相對電導率的變化呈現緩慢升高的趨勢,且化學融雪劑各處理均高于對照,0.05%和0.10%兩個處理水平比對照增加了8.32%,0.20%處理水平比對照增加了14.86%,0.40%處理水平比對照增加了16.27%,這說明植物體內的電解質和有機質在逆境下大量外滲,不過單從變化趨勢還無法全面判斷化學融雪劑脅迫對植物相對電導率的顯著影響。
2.5對丙二醛含量的影響
植物受到逆境傷害時會發生膜脂化作用,丙二醛(MDA)是植物膜脂化過程的最終分解產物,所以它的含量可以反映出植物受逆境傷害的程度。不同化學融雪劑濃度處理對翠菊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響結果見圖4,從圖4可看出,正常情況下丙二醛含量很低,隨著化學融雪劑處理水平的升高,各處理間的丙二醛含量也逐漸升高,并且在0.40%處理水平下升高較明顯,達到最大值,比對照增加了129.18%,這說明化學融雪劑處理水平的升高導致翠菊的膜脂氧化程度加重,其中尤以0.40%的處理水平對細胞膜系統造成的傷害較大。
3小結與討論
鹽脅迫主要通過離子脅迫和水分脅迫影響植物的一系列代謝過程[8],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鹽害指數(SII)可反映鹽脅迫對植物生長的抑制程度,在脅迫條件下,植物鹽害指數和鹽害率與植物的耐鹽性呈負相關關系。植物抗氧化系統的活性與植物的抗性密切相關,鹽脅迫會導致植物體內活性氧的產生增加,從而產生氧化脅迫[9]。本試驗中,隨著化學融雪劑脅迫程度的增加,翠菊幼苗的POD活性不斷增強,表明翠菊葉片在化學融雪劑脅迫下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不斷增強,當化學融雪劑處理水平進一步升高時,POD活性略微下降,表明POD活性受到抑制,可認為化學融雪劑脅迫已超出了翠菊幼苗自身的調節能力,這與于爽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但是翠菊幼苗SOD活性卻呈現出先下降后升高然后又下降的變化趨勢,在處理水平達到0.10%時活性最低,隨著濃度的增加活性又升高,之后又降低,但仍高于最低值。分析認為,在化學融雪劑低濃度脅迫下,翠菊幼苗的SOD活性降低可能是SOD活性已受到抑制,但隨著POD活性的增強,翠菊幼苗葉片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加,使得翠菊幼苗葉片細胞膜氧化傷害得以緩解,從而使SOD活性抑制程度減輕,開始升高;但在高脅迫水平下,POD和SOD活性均受到抑制,表明在高脅迫水平下,翠菊幼苗可能受到了較大的傷害。
鹽脅迫對植物的直接危害之一是滲透脅迫,在鹽脅迫來臨后,植物體通過調節體內的滲透調節物質含量來緩解滲透壓力。可溶性糖就是植物體內重要的滲透調節物質,其含量變化可反映植物體滲透調節的能力。隨著脅迫程度的加深,其含量也不斷增加。試驗中翠菊幼苗葉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各處理水平均高于對照,說明翠菊自身通過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來緩解滲透壓力,以減少鹽害。研究表明,相對電導率和丙二醛含量之間存在著線性正相關關系[11];也有研究認為,用電導率法測定的相對電導率的改變并不能完全反映鹽脅迫導致的細胞膜透性的改變[12]。本試驗中,隨著化學融雪劑脅迫濃度的增加,翠菊幼苗葉片的相對電導率和丙二醛含量均在不斷地增加,尤其在化學融雪劑0.40%處理水平下丙二醛含量明顯升高,說明此時翠菊的細胞膜透性較高,但相對電導率升高變化趨勢并不顯著,表明該處理水平對翠菊生長有較大的傷害。因此,化學融雪劑脅迫處理水平達到0.40%時,各項指標變化較大,此時的有關生理指標不宜反映翠菊受化學融雪劑脅迫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GODWIN K S,HAFNER S D,BUFF M F. Long-term trends in sodium and chloride in the Mohawk river, New York: The effect of fifty years of road-salt applica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3,124(2):273-281.
[2] STEFAN L. The chemical effects of deicing salt on soil and stream water of five catchments in southeast Sweden [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2001,130(1-4):863-868.
[3] RICHBURG J A,PATTERSON W A,LOWENSTEIN F. Effects of road salt and phragmites australis invasion on the vegetation of a western Massachusetts calcareous lake-basin fen[J]. Wetlands,2001,21(2):247-255.
[4] 嚴霞,李法云,劉桐武,等. 化學融雪劑對小麥和玉米種子發芽的影響[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7,23(4):62-66.
[5] 李法云,嚴霞,劉桐武,等. 化學融雪劑脅迫對糖槭和復葉槭生長及鉀、鈉吸收的影響[A]. 任海.第五屆中國青年生態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廣州,2008. 156-163.
[6] 侯建偉,趙春莉,侯鐵梅. 翠菊新品種“吉農大藍翠菊”[J]. 園藝學報,2009,36(6):934.
[7] 張治安,張美善.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
[8] PARIDA A K,DAS A B. Salt tolerance and salinity effects on plants:a review[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05,60:324-349.
[9] HERNANDEZ J A,CAMPILLO A,ALAARCON J J,et al. Response of antioxidant systems and leaf water relations to NaCl stress in pea plants[J]. New Phytol,1999,141:241-251.
[10] 于爽,任玉蘭,王晶晶,等. NaCl對苦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0,41(3):43-47.
[11] 常樂,夏宜平. 鹽脅迫下東方百合的生理生化響應[A]. 張啟翔. 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2008――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 哈爾濱,2008. 443-446.
[12] 鄒日,柏新富,朱建軍. 鹽脅迫對三角葉濱藜根選擇透性和反射系數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10,21(9):2223-2227.
關鍵詞:百里香揮發油;水蒸氣蒸餾法;抑菌性
中圖分類號:TQ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033-1
百里香屬唇形科,是常用中藥,傳統藥理認為百里香具有抗菌、抗痙攣、抗昆蟲毒液、殺菌、強身、促結疤的作用。百里香含揮發油含量高,品質優,在醫藥、食品加工、精細化工及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1]。本實驗采用水蒸氣蒸餾法從百里香中提取揮發油[2],分別考察了蒸餾時間和加水量兩種因素對揮發油提取率的影響,并進行了體外抑菌作用的研究[3]。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百里香、大腸桿菌、濾紙。藥品: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鈉、瓊脂、無水乙醇等。儀器:恒溫水浴鍋、高壓蒸汽滅菌鍋、恒溫振蕩培養箱等。
1.2 實驗方法
1.2.1 百里香揮發油的提取 分別取經粉碎、過40目篩后的百里香樣品,稱取50g,設蒸餾時間分別為150min、180min、210 min、240min和270min。而加水量分別為250mL、300mL、500mL、600ml,各進行重復試驗,觀察結果并記錄[5]。
1.2.2 接種培養基的制備 將保存的大腸桿菌置于30℃溫箱中培養1天,在超凈臺里將菌種試管斜面注入適量無菌水(約5mL),接種環輕刮菌落,搖晃混勻制成菌懸液,分別用移液器取0.1mL菌懸液注入平板,用三角耙涂布均勻,涂三個平板,放入30℃溫箱中,2天后觀察是否有菌落生長。
1.2.3 濾紙片實驗法 由于百里香揮發油難溶于水,故先用無水乙醇按照1:1的比例稀釋后,再用無菌水依次稀釋成濃度為5%、2.5%、1.25%、0.625%,備用。分別配置不同濃度的乙醇溶液作為對照,在超凈工作臺里將平板劃分成五個區,每兩張濾紙片(直徑0.6cm)為一帖,用鑷子夾著濾紙片在不同濃度的揮發油中和無菌水中輕輕粘一下后,取出貼在平板的指定位置放入培養箱中培養,培養溫度為30℃,培養24h后觀察結果。
1.2.4 數據分析 出油率按以下公式計算:出油率(%)=揮發油得率/供試品量×100%,重復測定3次取其平均值。計算公式:生長率=(對照組菌落直徑-給藥組菌落內徑)/對照組菌落直徑×100%,抑制率=1-生長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蒸餾時間對揮發油的提取結果
由表1可知,蒸餾時間為210分鐘時出油率最高。所以確定最佳蒸餾時間為210min。
2.2 不同加水量對揮發油的提取結果
由表2可看出,百里香揮發油出油率的多少與加水量有很大的關系。若投料量為50克時,加水量以10倍左右出油率最高。
2.3 百里香揮發油對大腸桿菌的抑菌作用
由表3可看出,接有大腸桿菌的實驗組培養基中都產生了抑菌圈且直徑隨揮發油濃度的增加而增大。
3 討論
本實驗通過采用水蒸氣提取法對百里香揮發油進行提取,操作簡便安全,而且不污染環境[9]。提取揮發油時,不同的外界因素,如提取過程中投料量、加水量及蒸餾時間等對揮發油的提取都有很大的影響。多次的實驗結果證明:百里香揮發油提取時,最佳的加水量應為投料量的10倍左右,最佳蒸餾時間為210分鐘。通過抑菌試驗表明,百里香對大腸桿菌具有抑制性且抑菌圈直徑的大小隨著百里香揮發油濃度的提高而增大。
參考文獻
[1] 彭夢俠,劉小玲,黃思敏,陳惠.水蒸氣蒸餾實驗的改進.嘉應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2009,13(6).
[2] 謝捷,曹銘希,朱興一,王平.閃式輔助水蒸氣蒸餾提取陳皮揮發油工藝的優化研究.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制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
[3] 劉曉輝.四種香料植物揮發油的提取及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農業大學,2008.
[4] 張抒.百里香精油成分含量及組分的比較研究.東北林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2007.
1.1作假行為的主要原因
1.1.1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學生自身的原因包括:①對畢業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②專業基本功不扎實;③手繪制圖和電腦機輔助設計制圖能力不足;④沉湎于網絡游戲或賭博等惡習;⑤畢業前戀愛投入時間和精力過多;⑥在畢業設計之前已經找到與園林行業無關的工作,或對畢業后從事園林方面的工作根本沒有興趣,因而對畢業設計采取敷衍態度。
1.1.2環境影響方面的原因。
①虛假宣傳、作弊、欺詐、以次充好、冒名頂替等社會上各種不誠信現象的影響;②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③抄襲雷同已成為園林設計行業的普遍現象;④園林專業畢業設計作假容易,成本低,而找到確鑿證據并進行查處則很難;⑤畢業設計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進行,與找工作、畢業實習、考研復試、公務員考試、畢業清考等存在客觀上的時間沖突。
1.1.3學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①重視園林專業畢業設計的結果,即園林專業畢業設計圖件和文本,輕視畢業設計的過程管理,存在監控漏洞,對畢業設計過程放任自流;②選題環節的制度性漏洞,如設計題型不豐富,與上屆相同的題目多,居住區景觀綠化設計占比偏高等;③針對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的考核與評價制度欠缺,沒有制度約束,僅靠自律意識,影響指導教師的工作成效;④畢業設計的答辯通過率太高,一般全班僅有1~2個人不能通過,爭議答辯又淪為走過場;⑤缺乏園林專業設計圖件和文本的規范化細則;⑥對畢業設計作假行為的查處力度小,缺乏舉報及獎懲制度。
1.2作假行為的主要表現
1.2.1請他人代做。
請他人代做畢業設計是設計類專業普遍存在的一個老問題,園林專業也不例外。現在校園常見一些小廣告宣傳畢業論文、代做畢業設計是值得警惕和打擊的。
1.2.2掃描或拍攝。
很多書刊雜志上有園林設計圖,以往還要依靠掃描儀、數碼相機,現在的智能手機就能辦到。有些園林專業的學生也做與室內設計有關的畢業設計,在一本室內設計雜志上就能拍攝到全套設計圖。1.2.3拷盤或下載。在高校里,學生可能直接把上屆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拷盤,稍加改動即剽竊成功。也有學生會到網上去下載園林設計圖,目前有筑龍網、園林人資料、天工網、百度圖庫、建庫網、土木工程網等很多網站都提供園林設計方面的電子圖件下載服務,有些是收費的,有些是免費的。
1.2.4濫用設計意向圖。
以一個雕塑為例,如果用一張相似雕塑的照片來表達設計構思,即是設計意向圖。互聯網的存在,使得設計意向圖正在被泛化和濫用,花架、廊、游船碼頭、門房、噴泉、茶室等很多本來可以親自設計構思項目,都被用設計意向圖來表示,因為網上隨便就可以搜索下載到一大堆。意向圖的濫用和泛化,使畢業設計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1.2.5偷換設計場地。
例如在選題環節,學生的選題為A居住小區環境設計,指導老師也提供了現狀地圖,但是教研室可能并未對現狀地圖存檔保存。到了畢業設計制圖時,該學生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未進行設計,而是到網上下載一套居住小區景觀綠化設計圖,指導教師也可能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其參加答辯,并順利通過。
1.2.6抄襲設計文本。
園林設計文本的作假主要是拷盤、抄襲。不可否認,很多場地的園林設計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設計文本也應該由本人親自完成,而不是拷貝。甚至有的指導教師直接把上屆學生的設計文本拷貝給自己指導的學生。
2園林專業畢業設計作假行為的管理對策
2.1優化設計選題
應鼓勵畢業設計題型多樣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作假行為。公園設計、廣場設計、工廠綠化設計、校園景觀綠化設計、風景區規劃、森林公園規劃、休閑農業園規劃、濕地公園設計、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公共建筑綠地設計、道路綠地設計、濱水景觀帶設計、屋頂花園設計、室內設計、庭園設計等都可以,如果沒有具體的設計場地,虛擬的設計場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選題環節,一定要將指導教師提供的設計場地具體化,并提供地形圖建檔保存,在答辯時進行對照,以免學生偷換設計場地,在網上下載全套園林設計圖蒙混過關。
2.2加強過程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畢業設計選題在大四第一學期9月初即完成,接下來撰寫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11月左右進行開題答辯,到下學期6月中旬進行畢業設計答辯。完成畢業設計的時間跨度長達6個多月,而這期間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在進行畢業實習,找工作,參加招聘會,考研及復試,考公務員等。學生在大四第二學期前兩個月根本不在學校,大部分學生真正開展實際的畢業設計工作是在返回學校后的5月份。因此,加強畢業設計的過程管理重點在畢業設計答辯前的一個多月時間。要防止學生的作假行為,應要求學生在手繪設計室和電腦輔助設計室開展畢業設計,并安排督導教師和指導教師巡查,檢查學生的畢業設計并形成記錄。記錄內容包括:學生的到位情況及異常原因,畢業設計成果質量、進度,對畢業設計質量、進度不符合要求的學生提出整改意見;布置下一階段畢業設計工作并進行輔導。要求學生在記錄冊上簽字,以便檢查學生和指導教師的出勤情況。而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學生在寢室用電腦開展畢業設計,也無人監管。另有一些學生借口返校前已完成畢業設計,根本無法對其監管,而實際上他的設計作品可能是網上下載的。
2.3真實性承諾與審查
真實性承諾,即要求學生簽署畢業設計成果真實性承諾聲明,指導教師和輔導教師也要簽名,以防止有些指導教師或輔導教師不負責任,對學生的作假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外,還要求1/4左右的同班同學提供真實性證明簽名。真實性承諾能夠在心理層面、道德層面、信用層面對畢業設計的作假行為產生震懾作用。資格審查的重點是指導教師相互交流評審,對于評審結果不合格者或存在弄虛作假者取消答辯資格,必須進行修改或重新做。不過,很多學校未實行盲審,評閱教師即使發現有弄虛作假者也可能礙于情面放水。要查證學生畢業設計成果的真實性,較好的辦法是成立真實性審查小組,除園林專業教師外,最好有學生參加。審查內容包括是否變更設計題型,是否變更設計場地,是否由本人親自完成,是否完成真實性承諾手續,畢業設計工作手冊是否記錄完整,文本是否存在抄襲行為等。在真實性審查階段,可接受畢業設計作假行為舉報,被舉報者一經核實即取消答辯資格。
2.4設計進程圖的答辯展示
目前,大多數高校園林專業畢業設計答辯都存在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弊端,學生憑借手繪圖或電腦輔助設計圖及文本即可參加答辯,至于其畢業設計成果是否由學生親自完成,則無人考究。要改革這一弊端,可以引入設計進程圖,所謂設計進程圖,即學生在電腦輔助設計完成到50%~75%時,將其利用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輔助設計軟件繪制的圖件保存為JPG格式文件,在畢業設計答辯時作為設計圖件真實性的證明在ppt文檔中展示。參加答辯的圖件是一套完整的最終設計圖,可通過掃描、拷盤或網上下載等途徑獲取,可以隨時打印。而設計進程圖是未完成的設計圖,根本無法通過拷盤或網上下載等途徑獲取。對于手繪圖件,因不便于制作設計進程圖,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采用手繪圖件答辯的學生集中到設計室繪圖,由管理人員對其設計進程進行記錄,防止雇請他人手繪設計圖件的事情發生。
3結語
【關鍵詞】貼沙河綠地;植物景觀;分析;評價
1 關于貼沙河
“貼沙河”是杭州市的護城河,位于城東,是杭州市民的生活水源。過去的貼沙河污染嚴重,1996年杭州市政府對其進行了綜合整治,整治目標除達到防洪、通航、高水質的要求外,還有景觀方面的標準,即通過濱河綠地建設,使之成為杭州的一道靚麗風景,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
整治后的貼沙河面貌煥然一新,河水清澈,兩岸風景宜人。濱河綠帶位于貼沙河兩側,長約3.4公里。設計時,依據貼沙河綠帶的寬度,因勢設置了彎曲的游步小道、大小廣場、湖面等。園林植物在這些景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水藉樹為衣,樹藉水為骨,二者珠聯璧合造就了怡人的濱河綠地景觀,本文將對貼沙河植物景觀加以分析。
2 分段植物分析
根據貼沙河綠地的走向及寬度將其分成三段―北段、中段、南段。總體說來,整條綠帶兩端較寬,中間較窄。設計時,因勢隨行,寬處設小型游園,成為綠地上的點;窄處做帶狀的綠化,成為綠地上的線,點線相互連接,成為完整的生態廊道(見圖1)。
2.1 北段
北段從環城北路口起至慶春路口公交車站,長約1800米,設計時增加親水平臺、臨街休息坐凳、休閑廣場、并進行了細致的造景,在充分綠化的同時給行人提供一可停留、休息的處所,還能供市民晨練。北段被鳳起東路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南部較窄,北部較寬。
2.1.1 鳳起路以南部分
包括慶春路口到鳳起東路的部分。這部分綠帶較窄,疏林草地是最主要的配置形式。實踐證明,這種形式很受歡迎,是人們飯后散步、早晚鍛煉的好去處。
疏林草地中,草坪草主要為結縷草,它耐踐踏,質地細密,人坐在或者躺在上面不會感覺扎,非常人性化,且結縷草三季常綠,抗性強,管理粗放。
構成疏林的喬木主要是香樟、垂柳、無患子,灌木包括薔薇科的西府海棠,紫葉碧桃,山桃,櫻花等等,還有一些灌木球,如海桐,山茶。沿河岸的喬木比較規律,一般為垂柳、香樟、無患子相間出現,又以垂柳最多。從河對岸望來,三種樹的樹形,葉色產生對比效果,使景觀富于變化。沿河綠帶喬木以垂柳為主,間或插入無患子和香樟,而在小路的另一側較寬的綠帶上,香樟是主要的樹種,間或插入無患子,杜英。灌木方面,桂花是主調,具體配置為,紫薇、紫葉碧桃、梅花、玉蘭等小喬木或花灌木都成片栽植,以便形成群體景觀,而在空隙處栽植桂花,因而,整條綠帶桂花作為基調樹種出現。海桐、山茶、紅花繼木修剪成球狀點綴于草坪之上。總體說來,這一帶植物配置比較規整,有明顯的基調樹種,其他的樹木穿行,且成片種植灌木,以便形成群體景觀效果。
另外,在草地上有成片種植的草花,如圖2依照小路曲線種植的矮牽牛,花色鮮艷,形成視焦點,活躍了氣氛。
這一段較為失敗的是古城墻遺址處的植物配置,兩課移植的大香樟樹枝干還未長好,沿河的垂柳因為生長基質不佳,一副病態,不能襯托出古城墻的氣勢。
2.1.2 鳳起路以北部分
包括鳳起東路到環城北路之間的綠地,這一段較寬,有空間設置更多園林要素,因而較為細致。從南入口一直向南走去,先是疏林草地,然后伴隨空間的開闊,依次設有大草坪、休息亭、花架、規則式廣場,并開辟了兩個小湖面,景觀要素非常豐富。
植物綠化方面也相對細致,不僅表現在植物種類的增加,還表現在配置手法的多樣化。植物配置不僅符合審美需求,如色彩的對比調和、均衡穩定等,還結合廣場、地形,園林小品等要素,滿足實用功能,現舉例加以說明。
(1)植物與空間
即通過植物的運用,使空間達到理想的要求,現舉兩個例子。
貼沙河警示牌處,有這樣一段設計:進入圓拱門,對面是喬灌草形成的綠墻(圖片3),郁郁蔥蔥,密不透風,綠墻兩側為兩條游園小路,一條郁閉,一條開闊。開闊的小路靠近貼沙河,植物配置為:河邊種植垂柳,柳下間或種植茶花、海桐球等灌木,并點綴了片片草花,其余用草坪覆蓋,創造疏朗的景觀(圖片2),宜于人們親近河面,觀賞對面風景。而郁閉的一條小路,兩旁則由高大的喬灌木圍合,左側為一片密實的竹林,右側的香樟郁郁蔥蔥,空隙處被灌木填滿,兩側植物高度密集,幽深的效果即刻呈現,滿足了尋求靜謐環境的人的需求(圖片4)。
再往里走,兩個湖面僅一路之隔,處理得當。一個富于野趣,一個人工痕跡較濃,比較大氣。富于野趣的湖面駁岸為自然式,除去一小片碎石鋪就的硬質駁岸外,其余部分全為泥土駁岸,覆草綠化,湖岸處散植菖蒲、鳶尾,千屈菜、蘆葦、再力花等濱水植物,水面植有睡蓮,湖邊的土坡上種垂柳、紅楓、水杉林為背景,一派自然小景,野趣盎然,湖邊不設園椅,主要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而大氣的湖面人工氣息濃郁,駁岸線雖然也是自然式曲線,但駁岸是由水泥砂漿鋪就的硬質親水平臺,平臺分為幾個等級,保證無論水高水低人們均能親近水面,在這一水面周圍布置了石凳,可供游人休息。植物配置方面,則選擇了水蔥、唐菖蒲、蘆葦等比較大氣、粗獷的水生植物。在植物的裝點下,兩個湖面的風格更加迥異。
(2)植物配置符合審美規律
首先,植物配置照顧了季相色彩。例如這一段有兩個相鄰的開敞草坪,可供市民進入休息。兩個草坪都有微地形處理,周圍都種植了高大的喬灌木,以使其與周圍環境隔離,形成相對獨立的空間。但植物配置使它們各具特點:一個草坪周圍植以紫葉李,廣玉蘭,女貞,日本晚櫻,春天日本晚櫻落英繽紛,夏天廣玉蘭綻放光彩,再加上常綠樹種女貞,廣玉蘭,保證了四時有景,但重在春夏。而另一草坪周圍種植雞爪槭,廣玉蘭,無患子,秋天到來,雞爪槭變紅,無患子轉黃,亦是四時有景,但是重在夏秋。植物使得這兩個相鄰的大草坪具有不同的性格,在不同季節綻放風采。
彩葉樹種、應季開花草本花卉的運用也大大豐富了景觀色彩。如在草坪上點綴一些紫葉李,紅繼木球,形成色彩對比。如果在一段較長范圍內,草坪上沒有亮色,就片植矮牽牛等色彩鮮艷的草花,豐富色彩,抑或做一個小小的花境,形成視覺焦點,創造“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美妙景致。如圖由南天竹,棕竹,蘇鐵,絲蘭、美人蕉、闊葉十大功勞,配以草花,八仙花,萬壽菊,一串紅組成的花鏡,深受人們喜愛。
另外,園林植物與其他要素相協調,給人以美的享受,現舉兩個例子:(1)外形的協調:靠近最北端有一規則廣場,輪廓圓形,地面鋪裝圖案也為圓形,廣場花架為弧形,于是,布置植物時,便依據鋪裝紋理設立了環形種植池,將大葉黃楊和紫葉小檗修剪成自由曲線的模紋植于其中,又在廣場中心布置圓形花壇,種植草本花卉,顏色艷麗,分外醒目。鋪裝、模紋花壇、中心花壇、花架外形十分協調。(2)色彩的對比:在一片翠綠色的竹林旁邊置淺色石,淺綠色的草地、不經意間凸起的路石,一切仿佛在不經意間發生,但清新的色彩令人感覺愉快,印象深刻。
2.2 中段
中段從慶春路口公交車站至金衙莊公交車站,長約900米,重點對青年公園進行了改造。
空間所限,只對青年公園之外的沿河綠帶進行了簡單綠化,一般采取垂柳―枸骨球―草坪、垂柳―八角金盤/八仙花的種植方式,且交替進行,以便創造有開有合的景觀效果,使人們即有機會親近河水,而又不會一覽無余。
青年公園是為增強青年人自強、自律性而建的主題公園。公園呈帶狀,包括主題雕塑、大型花架。植物選擇方面,充分體現了青春活力的特點。主入口處,白色的雕塑“走向未來”矗立于花壇中,與花開正艷的紫葉秋海棠,形成了色彩對比,而且紅色象征了希望,符合“青春”這一主題(圖片5)。入口兩側的植物種類豐富,香樟一株,廣玉蘭兩株分列兩側,另有西府海棠數株,配以常綠的芭蕉,葉大色濃,低處有整形修剪的灌木叢,包括杜鵑,龜甲黃楊,紅繼木,南天竹等常綠灌木,郁郁蔥蔥,象征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地被為常綠植物扶芳藤,另散植數株鳳尾蘭,體現年輕人的個性。植物、雕塑、置石渾然一體,令人感覺清新向上(圖片6)。
2.3 南段
南段從金衙莊公交車站至清泰街,長約480米,主要包括金衙莊公園。經過改造,金衙莊公園已從一個單純的街邊休閑公園變為杭城的近代歷史文化公園。公園的歷史氣息由新增添的四個景點體現: “鹽擔兒”雕塑群、鐵軌之音、古杭城地圖、城市之本。四個新景點由南向北分布在公園中,一路走去,仿佛徜徉于杭州的近代歷史長河中。
植物配置方面,首先值得稱贊的是主入口處的造景。置石“金衙莊”佇立中間,一株香樟體型優美,斜出其左,右面一株雞爪槭稍微矮些,展現春秋風采,旁邊一株羅漢松增添歷史風韻。前面兩叢南天竹,不經意間展現自然,最后用一圈粉紅色的月季花點染氣氛。整體配置大方而不失雅致,清新而又飽含歷史韻味(圖片7)。
進入公園,杭城“第一私家花園”的風采盡收眼底,很多遺留下來的樹木風采依舊。北入口到 “城市之本”景點一段,是由老公園留下來樹木形成的郁閉景觀,采用喬灌草結合的方式,如女貞―桂花―沿階草;香樟(柑橘)―杜鵑(八角金盤);所有樹木都郁郁蔥蔥,很有山林氣氛。
從“城市之本”景點到主入口廣場,這一段為新建部分,較為開闊。這一區域移植了很多大樹,如香樟、銀杏、無患子,均為鄉土樹種,再配以紅楓、桂花、海桐球等,力求與前一段相融合。清泰水廠主題雕塑設在這里,一幅幅青銅質地的圖片、一段段點亮歷史的文字,兩只水桶,帶人們走進了清泰水廠的歷史,與之相配合,深綠色的珊瑚樹籬做背景,修剪整齊;旁邊植香樟,枝條遒盤,富有歷史氣息,這些葉色厚重的植物襯托出了厚重的歷史。
主入口廣場以南,又是古木匯集的地帶,這里有古老的雪松、有年逾700的香樟,造景時也充分利用了這些古樹。一株香樟撐起一片廣闊的天地,帶來滿懷清涼,于是因勢設置廣場,濃蔭蔽日,深受人們喜愛。
3 綜合評價
3.1 植物配置的優劣之處
微觀方面,植物大多采用鄉土樹種,市樹市花的應用最為廣泛,不僅體現地方特色,而且節約成本,長勢好,值得推崇。但仍有不足,主要是植物種類比較單調,配置形式單一。如在貼沙河河畔喬木幾乎全為垂柳、無患子、香樟。而非常適宜濕地種植的楓楊、泡桐、水杉櫸樹、榆樹、黃連木、烏桕等沒有應用。再者,可考慮在林下引入鄉土草花地被,改變單一草坪草的模式,以創造更加親切的景觀。另外,沒有很周全的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如喜陰的玉簪沒有種在庇蔭環境,而是暴露于外,造成了葉片干枯,生長不良。
宏觀方面,北段“對景”考慮較少,從貼沙河東望去,對岸多為垂柳,且目前垂柳尚未長大,顯得景致稀稀朗朗,毫無變化。如能改造,可在垂柳間增加花大色艷、植株濃密的花灌木,如夾竹桃之類,既能豐富色彩,又可增加郁閉度,減少外界交通的干擾。
3.2 總體評論
我們對城市濱水綠地的把握,應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1)它屬于城市公共綠地范疇,具有公共綠地的形態特征(如開放性、系統性、生態性)。(2)它屬于城市濱水區的范疇,是城市范圍內水域(河、湖、海等)與陸地(主要是綠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水域。(3)它屬于城市公共空間的范疇,這意味著它受城市多種因素的制約,要承載城市活動,執行城市功能,體現城市形象,反映城市問題,等等[1]。縱觀整條貼沙河整綠帶,南段金衙莊公園展現歷史,空間郁閉,北段公園富有現代氣息,空間開闊,中間是過度部分,徜徉其中,仿佛能聽見時間的腳步聲。植物在整個綠地系統中,恰到好處點染了南部的歷史風韻,北部的現代氣息。它很好的配合了建筑、園路、廣場等要素,使之具備城市開放綠地應有的功能,形成美觀實用的濱水綠地。它像一條綠色的鏈子,串聯起沿岸散落的公園,使這條“點線結合”的綠帶與藍帶(貼沙河)一起,組成完整的生態廊道;同時植物配置考慮了審美需要,較為美觀。最為重要的是,這條綠帶深受市民的歡迎,利用率很高。清晨,市民來此晨練;傍晚,人們在這乘涼;茶余飯后人們會來這兒散步休憩。柳葉依依,河水清清,非常愜意,這種景象與河道改造之前有天壤之別(圖片8、9)。
計應該以解決問題為目的【2】,植物配置也是如此。貼沙河綠地的植物配置盡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它輔助其它園林要素成就了生態、美觀、實用的城市開放綠地,因而總體上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顧程華,城市濱水綠地的人性化設計研究,中南林業大學學位論文,2006.6
[2]知名景觀設計師談“中國文化” 中國地被網
作者簡介:
王樹良,1977年出生,男,籍貫 浙江省杭州市,現任浙江城建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工程師職務,2000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研究方向:園林設計。
(1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南昌330045;2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南昌330045;3教育部/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南昌330045;4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摘要:利用廣西1981—2012 年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和風雹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并結合糧食作物單產資料,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和灰色關聯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廣西近32 年來農業氣象災害的變化特征及其對廣西農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1981—2012 年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1988—1992 年干旱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90 年代中后期干旱受災率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廣西又處于較旱階段;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尤其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及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4 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說明干旱和洪澇是影響廣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生產;灰色關聯分析;廣西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77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西紅壤肥力與生態功能協同演變機制與調控”(批準號:U1033004)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王燕,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農林業生態及農林業氣象學教學科研。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Tel:0791-83813243,E-mail:wangyan312@163.com。
通訊作者:黃國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余江人,首席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主要從事耕作制度、農業生態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經濟開發區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8-05,修回日期:2014-10-10。
0 引言
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屬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屬熱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農業省區之一,最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其次是玉米[1]。由于其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廣西成為中國氣象災害多發的地區之一,表現為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成災比例高的特點[2-5]。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熱帶風暴、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多種氣象災害常常并發或交替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6-9]。對廣西近些年來氣象災害影響,特別是對農作物產量影響的定量研究較少,本文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廣西1981—2012 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低溫冷害)的年際和年代變化特征,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程度進行定量分析[10-14],以找出各種氣象災害對廣西農作物產量影響的主次關系,為農業綜合防御氣象災害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農業災害災情指標一般有受災面積、成災面積、農作物災損量等,每種指標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災害強度及其對農業生產系統的危害程度[15]。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各種氣象災害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絕收面積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災情數據庫;同期農作物播種面積、產量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農作物數據庫。
1.2 分析方法
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由于每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均有變化,為了合理反映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影響,本文用受災率(即農作物受災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百分率)對受災情況進行分析。
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大小。農業氣象災害系統是農業系統與氣象災害系統兩個灰色系統的復合體,因此可以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區分析各氣象災害的綜合影響大小。以農作物產量作為參考序列,各種氣象災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求其關聯度和關聯序,從而判斷引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關聯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幾個步驟。
(1)設參考數據列為X0={x0(k), k=1,2,…,n},比較數據列為Xi={xi(k), k=1,2,…,n}(i=1,2,…,n)。
(2)原始數據變換:目前灰色關聯分析中的原始數據變換主要有均值化變換、初值化變換和標準差變換。本文對參考數據列和比較數據列進行均值化處理,使之無量綱化、歸一化。
(3)求絕對差:Δi(k) =x0(k)- xi(k) (i=1,2, …,m;k=1,2,…,n)
(4)求關聯系數ξi(k):計算各比較數據列與參考數據列在各時刻的關聯系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ρ為分辨系數,其意義是削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ρ∈(0,1),一般可取0.1~0.5。本文取ρ=0.5。
(5)求關聯度ri:取ξi(k)的算術平均值。
(6)關聯序按ri的大小排序,就形成關聯序。它直接反映了比較系列對參考系列的貢獻大小或主次關系。ri的值越大,說明其關聯的程度越大,ri的值越小,則其關聯程度越小。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分析
由圖1 和圖3 干旱受災率的線性變化趨勢及其5年滑動平均距平的變化可見,近32 年廣西旱災變化趨勢不顯著,但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1981—1988 年旱災率呈漸增趨勢,變幅達22%;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其中1988 年最大,達25.7%;1993—1998 年干旱受災率小,波動平緩,變化位于5.2%~7.4%之間;1999 年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波動劇烈,其中1999、2004 和2010 年干旱受災率分別為16.28%、17.8%和18.3%;而2001、2002 和2012 年受災率分別為0.84%、1.6%和1.3%。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80 年代旱災的受災比表現為正距平,而澇災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處于較旱時段。
洪澇是廣西第二大農業氣象災害,其歷年的受災率(7.5%)低于干旱(11.8%)。由圖2 可見,近32 年來,洪澇受災率總體上以0.6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1981—1993 年洪澇受災率小,且年際變化幅度不大,多數年份受災率在5%以下,1993 年以后洪澇災害受災率5.2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顯著減小,其中1994年受災率最大,達27.6%。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90 年代洪澇受災率表現為正距平,干旱受災率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為相對濕潤期。
風雹災害包括大風和冰雹兩種災害。其發生的主要特點是范圍小、時間短、來勢兇猛、強度大,對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是使植株受機械損傷[16]。由圖5 可見,1981—2012 年,廣西風雹災害以0.9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農作物受風雹災害輕(約2%),略有增加但變化幅度小。1994年以后受災率波動大,特別是1997—2008 年風雹受災率呈周期性增大,其中2008 年最大,達12.97%。5 年滑動平均距平(圖4)顯示,風雹受災率在20 世紀90 年代初、2002 年以后表現為正距平,說明此階段風雹對農作物影響相對較強。
低溫冷害是生育期因溫度低而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并引起減產的自然災害[17]。由圖6 可見,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廣西低溫冷害的受災率介于0~1%,受災程度變化平緩,農作物受低溫影響小;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低溫冷害的受災率呈周期性波動,變幅較大(達12.5%),農作物受低溫影響較大。
2.2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
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是廣西主要的農作物。根據灰色系統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糧食作物平均單產、雙季早稻單產、雙季晚稻單產、單季稻單產和玉米單產數據為參考序列,選取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計算以上4 種氣象災害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聯度和關聯序列,結果見表1。
由表1 可知,干旱、洪澇對廣西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最大,低溫冷害的影響最小,風雹影響次小。低溫冷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春季的爛秧天氣和秋季的寒露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早稻爛秧天氣影響嚴重,后因品種改良及耕作技術的提高,早稻受春季低溫、晚稻受秋季寒露風危害大大減小。風雹災主要是臺風、雷雨大風及冰雹產生,廣西風災主要發生在夏季,冰雹主要發生在春季,風雹災的發生一般范圍小、時間短,所以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不大。廣西干旱有春旱(2—4 月)、夏旱(6—8 月)、秋旱和冬旱之分,以春、秋旱發生頻率最高(年年發生)、范圍最廣,夏旱次之,冬旱最輕。廣西一年四季均有暴雨出現,但以夏季風盛行期間(4—9)月較為集中,特別是6—7 月份易形成洪澇災害[1]。
廣西早稻的生長期為3 月中下旬至7 月上中旬,春旱直接影響早稻播種及前期生長,而生長的后期,常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從而嚴重影響產量。因此,對雙季早稻而言,干旱為主要的氣象災害,洪澇次之。
廣西晚稻的主要生長季大約在7—9 月,不但夏旱經常發生,而且常常出現夏秋連旱,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空殼率高,嚴重影響產量。
廣西種有春玉米和秋玉米,多種植在丘陵山地,該地區恰是干旱高頻嚴重區,干旱會影響玉米的正常拔節、抽雄、吐絲期,造成減產。
對單季稻而言,洪澇災害的影響最重,干旱次之。廣西單季稻生長期大約在5—9 月,正是廣西暴雨集中期,特別是生長前期和中期,洪澇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單季稻的生育進程,中后期常受夏、秋干旱影響,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從而影響產量。
3 結論與討論
(1)1981—2012 年廣西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特別是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且波動劇烈;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變幅不大,特別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
(2)對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與農作物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表明,干旱和洪澇是過去32 年間廣西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低溫冷害對農業的影響程度最小。4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因此防御干旱、洪澇是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提高廣西農作物產量的關鍵。
廣西農業氣象災害頻發,正確認識災害的發生規律和特征是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的前提。現階段廣西處于較旱階段,抗旱仍是廣西現階段和未來一定時期主要的農業防災減災主題。風雹災不斷增大、低溫冷害隨機發生,雖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少,但近年來其發生范圍和強度在不斷增大,因此對二者的預防仍不容忽視。因此,農業生產要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本地的氣候資源,趨利避害,同時要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及防御工作,提高防災減災水平,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趙其國,黃國勤.廣西農業[M].陽光出版社,2012:11-12.
[2] 楊年珠,涂方旭,黃雪松,等.中國氣象災害大詞典·廣西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359-369.
[3] 何燕,高永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廣西農業科學,1998(5):254-257.
[4] 周紹毅,徐圣璇,黃飛,等.廣西農業氣候資源的長期變化特征.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7):168-173.
[5] 何如,黃梅麗,李艷蘭.近50 年來廣西近岸及海島的氣候特征與氣候變化規律[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31(2):12-15.
[6] Li Y L, He Ru, Qin W J.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DroughtDisaster in Guangx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6):62-65.
[7] 黃雪松,鄒立堯,魏春秀,等.廣西農業干旱災害演變態勢與應對策略[J].氣象軟科學,2009(2):40-45.
[8] 胡小暉,延軍平,歐維新.1950 年以來廣西洪澇災害及趨勢預測.災害學,1999,14(4):28-30.
[9] 姚勝芳,黃治逢,農孟松,等.廣西冰雹的活動特點.熱帶地理,2008,28(2):119-123.
[10]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0-51.
[11] 張星.主要氣象災害對福建糧食生產影響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1):105-107.
[12] 許月卿,李秀彬.河北省糧食生產灰色關聯動態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3):339-346.
[13] 馬雅麗,欒青,王志偉,等.山西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及其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增):150-154.
[14] 馬建勇,許吟隆,潘婕.東北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趨勢變化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83-288
[15] 張養才,何維勛,李世奎.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關于最新建筑工程師工作總結范文 本人xxx,xxx年開始參加工作,便從事建筑施工活動,xxx年取得工程師職稱,xxx年加入中國G-C-D,xxx年至xxx年主要就職于xxx公司和xxx公司,曾經主持過的工程項目有xxx.xxx年xxx月,受聘于xxx,擔任項目技術負責人和項目經理等職務,主要主持過的工程項目有:xxx等項目,xxx年,開始擔任xxx公司董事長助理,負責公司下屬各工程項目的質量、安全、合同以及公司日常與建筑施工相關的管理工作,指導公司下屬各項目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內容。現對本人幾年來的專業技術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技術素質,刻苦鉆研專業技術業務,做好本職工作。
我于xxx年參加工作,從最基本施工員做起,通過自身的努力,擔任過質安科長,項目技術負責人、項目經理及分公司經理等職務,對待每一項工作任務,我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也不斷的學習和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技術素質,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刻苦專研,決不放棄,銳意進取,使自身的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xxx年,在xxx公司,我利用自身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對施工現場的各項技術指導文件、施工技術資料制作、核查以及管理方法、施工質量控制管理制度、現場安全控制管理制度、人員生產責任制度等一系列建筑施工現場的做法和制度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整理和規范,使整個公司施工現場管理體系更加健全和完善,為工程項目的管理和運行提供了先進、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公司多項工程獲得了xxx市“文明標化工地”和xxx省“文明標化工地”以及xxx市“甬江杯”優質工程和xxx省“錢江杯”優質工程,并多次受到上級各級領導的表揚和贊譽。
隨著公司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領導決定實行國際上先進的質量、安全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我作為公司管理者代表對認證工作負責全面的組織和實施,從體系文件編寫、初始狀態評價、重大危險和環境因素辨識、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到最終迎接評審小組的評審和考核,最后圓滿通過質量、安全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認證,在整個過程中,我都精心安排,科學組織,規范管理,為企業順利通過注冊認證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參與建立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我個人也學到了國際通用的許多管理方面的知識,同時作為三個體系的企業管理者代表,我也時刻為三個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做出艱苦的努力。
在為公司和項目部取得各項榮譽的同時,我也不斷學習和提高,專研專業知識,攻克專業難題,我于xxx年撰寫的《合理低價中標初探》論文在土木工程施工專業雜志《建筑施工》上發表,xxx年撰寫的《預應力混凝土梁板裂縫控制》、《關于中標價和簽約合同價的探討》和《建設工程索賠初探》三篇文章也被《建筑施工雜志》刊載。
二、積極推廣使用“四新”技術,提高管理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在擔任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和項目經理的工作中,我深入鉆研,大膽創新積極推廣使用“四新”技術和建筑業“十項”新技術,本著經濟、實用、先進、可靠的原則,堅持向科技要進度,向科技要質量,向科技要效益的思想,提高認識,抓住重點,廣泛采用高科技含量的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和施工工藝,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出發點,在項目部中組織強大的技術攻關領導小組,落實責任,抓住重點施工環節和施工工藝,盡量做到以點帶面,使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密切與設計、監理和建設單位配合,結合本人多年來的施工經驗和工程實際情況,使“四新”技術在工程中的的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工程中應用的“四新”技術主要有如下幾項:
1、HRB400級鋼筋的應用技術及粗直徑鋼筋直螺紋機械連接技術
目前,很多工程為高層建筑,結構性能要求高,鋼筋用量大,比如,在康橋風尚公寓樓工程施工過程中,我針對地下室和主體結構鋼筋用量較大,鋼筋排布較密集的部分,建議采用HRB400級鋼筋代替原HRB335級鋼筋,最后被建設的單位和設計單位采納,大大減少了鋼筋的用量,不僅減小了鋼筋的密度,便于砼的澆搗和密實,而且HRB335級鋼筋相比可以節省成本8%。同時采用粗直徑鋼筋采用螺紋機械連接技術,應用符合國家規范標準的套筒進行連接,它既節省電能、又節省鋼材,而且可以很好的解決HRB400級鋼筋可焊性差的問題,不用明火施工,施工方法簡便,接頭質量可靠,對主筋的損害極小。
2、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和施工技術
為了保證屋面防水工程的質量,在屋面防水施工時采用三元乙丙橡膠防水卷材,局部采用防水涂料,這種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具有強度高、延性大、耐老化和隔熱防水效果好的特點,并且采取新型的施工工藝,操作簡單,質量可靠,表面平整潔凈,防水涂料具有施工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的特點,特別對于細部、狹小部位和防水卷材施工有困難的建筑死角,更能體現其容易操作的特點,并且防水涂料本身厚度較薄,占用空間和增加荷載。
3、深基坑工程監測和控制技術
我擔任項目經理的xxx工程,獲得“甬江杯”優質工程,該工程地下室共二層,平均深度10米多,最深處接近13米,基坑北側為環城北路,東面為育才路,車流量非常大,且基坑距兩條主干路距離很近,對此我們編制專項監測方案,對深層土移、圍梁水平位移、支護結構沉將、支撐軸力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采用測斜儀和全站儀等儀器進行控制,利用計算機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并繪制出沉降曲線和土體變形曲線,及時準確的得出監測結果,指導土方開挖和圍護結構等的施工,保證整個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利用監測報警制度有效的避免工程事故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通過對工程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與推廣,保證了工程的施工質量,大大縮短了工期,節約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帶動了我公司其他工程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在科技創新和應用上起到了楷模的作用,推動了整個公司科技發展的步伐,今后,我們仍將繼續堅持在科技應用上不斷創新,加大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應用,努力推廣十項新技術,提高項目的科學管理水平。
三、積極推廣信息化管理方法,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業及項目的經濟效益。
在工程項目管理工作中,我把微軟Office系列辦公軟件和AutoCAD系列軟件成功應用于日常施工管理工作之中,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努力推進工程管理資料的無紙化管理,應用Word完成字處理工作,打印各種記錄表格以及文字材料;應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儲和分析處理,為工程決策提供量化依據;應用PowerPoint制作培訓用的電子幻燈片,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形式,生動、活潑地講解施工技術知識和施工構造常識,徹底改變了傳統教育培訓的方式,使高科技、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真正服務于生產和質量管理;應用《神機妙算》預算軟件進行工程日常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應用Auto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繪圖軟件進行日常圖紙的繪制和施工圖紙的分解交底,使工程繪圖變得異常輕松。
在公司日常管理工作中,完成了企業內部計算機局域網的建設,使各個科室的計算機實現了資源共享,除了共享數據以外,還能夠共享諸如打印機、掃描儀、繪圖儀等硬件設備,節省了大量寶貴資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公司財務管理工作中,引進先進的財務統計和管理軟件,實現財務管理的科學化。下一步,公司將實現更深層次的計算機科學、通信網絡、數據庫及軟件工程的應用,如采用最新的音頻和數字會議系統實現視頻會議等連接手段。
四、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十分迅速,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各種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和綜合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被社會的發展所淘汰,因此,我利用一切機會參加各種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使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思想始終保持在不斷的進步中,在工程師職期間,我獲得了建筑施工一級建造師和國家高級職業經理人等資格。
以上就是我近幾年專業技術工作總結,總之,過去的工作中,在領導的關懷和同事們的支持下,經過不斷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也都有了較大提高,個人評價業務水平已達到了高級工程師的標準。但我清楚地認識到,在新的形勢下,今后我還需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尤其是新技術、新理論的學習,勤奮工作,再接再厲,不斷的在實際工作中鍛煉自己,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為建筑行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貢獻!
關于最新建筑工程師工作總結范文
我在xx公司xx項目部工作,一直在項目部擔任工程師一職,通過這個工程現場實踐工作的鍛煉,得益于項目部領導的關心培養和同事們的熱心幫助、諄諄教導,讓我的工作有了快速的提升,我已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建筑工程師。在此對上半年以來的工作進行總結:
一、主要工作職責
負責分管項目技術、質量、資料管理工作,熟悉了解技術方案編寫及報審工作;協助項目安全負責人做好日常安全生產、文明施工、CI導入、安全教育會議的組織管理工作;負責項目資料收集、傳遞整理,監督項目資料員做好項目的技術管理、質量管理工作;負責做好工程周會、月會進度總結與計劃的編制工作;協助項目部做好日常管理及后勤服務工作;負責完成項目部及公司相關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和與實踐的結合運用,提升復合型管理知識和能力。
二、工作心得
會干工作、干好工作是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一個項目的成敗取決于團隊合作,干一項工程需要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只有整個團隊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難,形成合力,才會有強大的戰斗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工作中要勤奮,工作態度認真,主動溝通,避免信息滯后。技術、管理兩個方面,兩方面都要兼顧!
三、施工現場工作經驗
注重施工事前控制的管理,以順利達到施工預定目標,比如,做好專項施工前的組織設計,進行技術交底等。注重施工過程中的管理,并且做到全過程監控確保工程質量過關,比如鋼筋綁扎,要在現場看鋼筋的綁扎符不符合技術規范標準,要密切關注鋼筋的搭接長度,焊接是否符合要求,有無鋼筋漏綁扎情況等,確保結構的安全。還有混凝土的澆筑,要時刻注意澆筑的混凝土振搗情況,重點關注混凝土澆筑樓層平面標高控制。一道工序施工完成,進入下一道施工工序前一定要做好交接工作,避免出現由于未交接而產生糾紛。
四、自身不足之處
施工方案的編制還不太熟悉,需要不斷的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實際操作較少,造成自我感覺在施工技術上缺少信心,需加強實際施工操作,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工作有時候做的不細致,缺少耐心,這方面需自我調節,做到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展望未來,在工作中將會有更多的新的挑戰,我一定會竭盡全力更加積極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百倍的熱情迎接新的挑戰,在學習中進步和成熟起來,為公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于最新建筑工程師工作總結范文
時光荏苒,我20xx年6月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園林設計本科專業,20xx年7月開始在佛山城鄉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園林室工作至今。到20xx年10月工作已滿一年,在這短暫的一年多過程中我不僅加深了原來學習的知識理解,而且對以前書本中沒有接觸或接觸不深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工作以來,在領導和主管的培育和教導下,通過自身的努力,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巨大的收獲,現將工作總結
學習上,自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而在這點上公司給了我很好的條件:大量的實際工程案例,這些對于我們剛工作的畢業生真的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還有就是豐富的圖書資料,能給我一個很好開拓知識面的機會,而且對于行業的發展和變化也得到及時的資訊和了解。還有就是在設計院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和高素質的員工團隊下更能激勵我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提升自身修為。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開發模式;實證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閑、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加上政府積極宏觀引導,及時推出了“黃金周”節假日,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提供時間保障,許多工商企業紛紛響應,加大投資力度,抓緊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增加城鄉居民選擇的旅游天地。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已見成效。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化開發區等。廣東省已發展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游客400多萬,收入達10多億,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
1、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農業生態旅游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廣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費欲望。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第四,觀光農業旅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游業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項目,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2、生態旅游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游農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齊全、雙重效益。生態旅游農業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鄉村空間,旅游者在景區內觀光、休閑、參與娛樂、品嘗美食。甚至親自勞作,既增長知識,親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園區內還可舉辦節日慶典活動,加強游客之間感情交流,傳播信息,增進友誼,縮小差距。企業和農民則通過銷售產品,提供食宿服務和勞務以增加收入。
(2)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的規律,符合農民的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3)回歸自然、身心享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污染的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的精神日趨緊張,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態旅游農業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這一要求,它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綜合功能。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農業的具體體現,尤其在一些大型觀光農業科技園區,大片土地通過平整與規劃,用先進農業技術進行開發,由掌握先進技術的人來管理,造成具有相當規模、各具特色的農業整體,成為具有較高的先進農業技術支持和科學管理手段的新型農業。這種農業不論在優質品種、栽培管理技術還是在農業生產工藝、景觀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籌,是一般大田農業區無法比擬的,游客在這樣的環境中游覽,不僅賞心悅目,還能學到科技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3、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則
(1)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合季節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合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合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
(2)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業與旅游業合一的新型產業。
(3)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4)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5)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治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三、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
珠海市生態農業科技園是一個集農業高新技術引進、開發與生產、加工、出口以及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該中心是在原珠海農科所基礎上僅憑5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園區現已發展集科研、生產、商貿、旅游、教育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集團化科研經濟實體,2001年該中心的科技創收就達5000多萬元,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出口創匯達860多萬美元,成為目前我國最具實力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1、區位與市場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珠海地處富饒美麗的珠江三角洲,陸地與澳門相連,有二個口岸可直接與澳門通關。水路與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時。離廣州、深圳不到2小時的車程。京珠高速、珠海機場、珠海港、九洲港構成了陸、海、空的立體交通。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地處珠海的城鄉結合部,環境優美,面積廣闊、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十分好,從交通上來說,從園區到市區只有10分鐘車程,并且已開通了公共汽車和觀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車道的旅游景觀路直達園區的門口,交通非常便捷。從地域上來說,園區的核心區2000畝,已成為永久性的農業科研用地并辦妥了征地手續,領取了土地證。市政府還給園區預留了1500畝的土地,可以作為第二期的開發用地。
2、設計景觀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即達到“一區多園、一園多用”的目的。園區策劃者認為,旅游的概念很廣泛,只有差異才是最好的旅游資源。人們出國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們從未看過的東西,正如外國人看長城,我們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種非常想看的沖動。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旅游業,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不同來顯示出差異,加之把其藝術化處理,就成為非常好的旅游產品。所以,制造差異就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且這種旅游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正是源于這種理念,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初始階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進去,每建設一個溫室或安排一個項目,他們都考慮到了生態、環保、休閑觀光、教育培訓、商貿銷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園區一邊建設、景點一邊可以開放,2002年該園區就接待了來自我國外的賓客30多萬人,旅游創收超過了1000萬元,占園區總收入的1/4。入園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市場,人流帶動了物流。園區內生產出來的花卉、種子、種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這些商品的銷售價格都高于外邊的市場。比如,該園區在溫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來說,農貿市場銷價為5元/斤,而在園區內則可銷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貴,就在于它是一個特殊的旅游產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錢的心理準備,但一定要花得開心,所以只要產品的質量好,加上銷售的方式奇特,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該園區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來賣,而是長在溫室內,掛在藤上賣。如果一家三口來旅游,小孩子都樂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邊摘一邊吃,一直到摘了滿滿的一袋才罷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樂開了花,再高的價格也會買,這正是體驗經濟的所在。可見旅游開發,必然會帶動商貿的發展,真是一舉三得。
3、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資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劃理念,走企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主導產業上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在策劃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閑、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2)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園區自身就是一個農業科技研發、產業化拓展的孵化器,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了產業圈。另一方面,園區也積極的與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發高新技術。
(3)以科技為本,優化資源配置。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確定了獨具特色的科研發展方向、主導產品和技術定位。在技術定位上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注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主導產品上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為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了技術支撐。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利用設施農業和先進的生產模式,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個品種,創造出新、奇、特的觀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應的旅游設施“農科之窗”、“荷塘觀賞”、“八卦田園”、“野菜園”、“水車陣”、“垂釣走廊”、“珍禽園”、“沙漠植物園”、“心靈茶莊”等一大批集科研、環保、生產、旅游于一體的生態園林景觀,吸引了大量的境內外游客。
四、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開發的經驗與啟示
1、理念創新。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從籌建就樹立了“差距產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認真思考如何尋找和利用差異來改造傳統農業。他們通過尋找自然資源、農業產業、區位優勢等方面差異點來營造新的生態旅游景觀,打造園區獨特的品牌。例如園區于2000年元旦至春節在園區成功舉辦珠海首屆南瓜文化藝術節,展示了全世界數百個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種,大的如大鼓,重達100多公斤,小的如雞蛋,輕才20克,黃、白、紅、綠、青、藍、紫七彩繽紛。進入南瓜園仿佛進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藝術殿堂。南瓜節開幕一個月,創下門票收入130萬的記錄,由此也帶出了一個新的產業——觀賞玩具南瓜規模化生產。這樣通過理念創新,運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利用生態學和景觀學原理精心設計各種差異化的景觀和景點,打造出一個融“自然美景、現代科技、人文情懷”的生態旅游區,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和旅游的內容和新領域,找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道路。
2、制度創新。一是科研管理體制創新。首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打破傳統立項方式:不搞純理論的基礎研究。其次,科研立項與市場供求密切結合,由市場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完善對科技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激勵制度,對于課題成果的產業化效益,實行“技術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勵機制。第四,建立起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發的風險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體制創新。該科技園區作為事業單位,存在多種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編內人員由財政負擔工資,編外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通過大力提倡績效工資,形成報酬級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崗位津貼和獎勵制度,對承包部門實行“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定工資總額”的“四定”改革,將津貼和獎勵與個人的工作崗位和業績掛鉤,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拉開檔次,園區內崗位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使該園區逐步向現代企業用工制度方向邁進。
3、組織創新。珠海農業科技園內實施的是一種將科研、生產、示范推廣、科普教育、觀光旅游及貿易緊密結合的戰略。因此在園區的組織結構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體組織架構如下:
一是園區運作的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建立了園區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園區的各項工作,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對外聯絡、招商引資、項目監督、后勤服務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學決策的專家機構。農業園區的運作還必須建立各類專家決策機構,以對園區的重大項目進行咨詢、決策。珠海農業園區采取緊密型的專家依托機構與松散型的專家群體相結合的方式。如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較為緊密的業務關系,把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珠海大學園區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在重大項目的申報、規劃、實施之前,均要征求這些院校專家的意見。而對于一些階段性或臨時發生的問題、項目,則采取專家會議或專項邀請專家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
三是項目創新的研發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南亞熱帶水果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因此設立了與項目相關的研發機構,如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組織培養研究室、育種中心、蔬菜研究室、觀賞植物研究室等,負責園區內各種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并完成國家、省、市各種科技攻關項目。
四是項目實施的企業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設立了生產部、設計部、綠化工程部、餐飲部、旅游部銷售部等機構,專門負責產品的開發、項目的承接、實施和運作,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主導產品的技術支撐來源于研發機構,實施部門視為生產性機構。
五是成果推廣的網格系統。園區設立了技術推廣部,主要任務是推廣、普及農業高新技術,配合當地農業部門抓好各項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項目區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在當地的農業產業區建立示范基地,從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指導、產后回收產品,實行一條龍服務,解決了農民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問題。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訓機構。園區建立了培訓機構,一方面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和農業技術干部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各項高新技術措施在生產中得到落實,也負責對來園區學習、參觀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同時還與珠海市電視大學、珠海市職業中學聯合開辦了園藝花卉大、中專班,為當地城市美化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園區現在不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農業科技干部再培訓基地”、“珠海市中小學生的農科教實踐基地”等。
七是市場接軌的營銷網絡。園區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銷售中心,專門負責國外市場的開拓,各個產品均形成了銷售的網絡,為中心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02年園區的出口創匯達860萬美元,年旅游收入達1200萬元,生產性收入達4000萬元。
4、科技創新。科技是園區發展和壯大的動力源泉,園區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一是確立主導產業,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通過對珠海區位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的認真分析,珠海農業科技園區確立了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優質種苗和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建立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由于主導產業和相關技術體系的建立,促使珠海農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明確,各個主導產品均按既定目標實施。如:名貴蝴蝶蘭在園區的年生產量已達120萬盆,組培苗達300萬株,成為國內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園區強大的經濟支柱。
二是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認識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性,不僅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如甘茶蔓高產種植技術、保健植物加工技術、名優花卉的優質高產技術等,同時還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了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
三是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近幾年一方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如本地南瓜、豬籠草、樹仔菜、荔枝、龍眼等,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并進行試驗、篩選、鑒定,確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優品種,為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現產業化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也為園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送展的產品一舉奪得廣東省瓜果類金、銀、銅三個大獎,在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上,珠海園區設計建設的“奇異瓜果園”獲得“室內藝術園景設計大獎”,種植數個特優品種獲得園林精品的單項金獎、銀獎和銅獎等殊榮,說明園區在品種的研究上處在國內同行的先進水平。
四是短期性項目與長遠性項目相結合。如近兩年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根據市場的需求,在春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時,引進種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產品,獲得了時效性的經濟效益。同時,園區也十分注重與園區科技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緊密相關的項目,它們或許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如: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項目,但它卻是園區發展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于該類應用基礎項目的研發,現在各類名貴花卉的無性繁殖系統和各種樣品的分析測試手段已經建立,為園區科技發展儲備了充足的項目。
五是完善科研設施,努力創造項目實施的設施條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就必須擁有與人才、項目相適應的先進儀器設備,以確保項目的高質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來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投入了300多萬元,購置了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室、分析測試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國農業園區具有競爭優勢的實驗設施,為吸引人才、實施項目、創立品牌奠定了設施基礎。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科技推廣體系。為了實現園區這一目標,珠海農業科技園經過幾年實踐,摸索了一條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即將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門農民的土地上,實施產前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產中指導農民技術,產后回收產品的一條龍服務,將科研成果、技術、種苗與農業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產業鏈,用科技和市場帶動農民致富。目前該基地已經將綠色蔬菜出口到澳門及珠海市的各大機關、超級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七是重視信息系統的建立,隨時掌握科技的發展趨勢。珠海農業科技園在信息系統的建立上,不僅注重國內科技期刊和資料的收集,建立了園內圖書資料室、科技檔案室,還為各個職能部門、主要科技人員均配備了計算機,充份利用國際互聯網系統搜集國內外科技信息,同時還建立了園區自己的農業科技網站,這些均為科技資源的搜索、電子商務的運作、項目的國際化奠定了信息資源的基礎。
5、模式創新。通過幾年的實踐,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園區的管理上,有民營企業的做法;有外資企業的管理;還有領導的個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為此,稱之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在宏觀管理上,注重分析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在重大科研項目上對人財物進行宏觀調控,集中有限的資金,進行投入、集中的打殲滅戰。在微觀上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轉,采取目標管理,放權讓利,各自經營實體實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園區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
二是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園區借鑒民營經濟機動靈活,果斷決策,管理到位的管理優勢,為我所用,提高效率。這一管理模式對領導層、決策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園區領導們敢于負責,善于拍板,不錯過任何機會,給投資者十足的信心和優質服務,有利地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如該園區領導們在與臺灣商人談判合作規模化開發蝴蝶蘭花項目的過程中,無論對方提出什么問題,馬上作答。雖然投資額在1000多萬以上,但只用了2小時便簽訂投資協議,一個星期后開始興建,三個月開始產出,速度之快,連臺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國有企業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優勢。在吸取民營企業管理先進經驗的同時,同時注重吸收國有企業好的管理模式。國有企業組織健全,規范經營,依靠群眾,充分發揮黨團、工青、婦衛等組織的作用,強化各部門的功能,特別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這些都是農業科技園在管理上要借鑒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鑒臺資企業的管理模式。臺資企業具有很強的管理優勢,他們在管理理念上比較先進,完全是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制訂出既先進、又科學的管理制度。臺資企業注重市場調查預測、控制成本核算、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重視人的作用。這種經營策劃的理念值得學習。如園區在與臺灣商人合作生產蘭花的項目運作過程中,確實學習到了臺商的精明能干,信息靈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開拓市場、敢于大膽投入,市場占有率高等先進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發揮領導集體或個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個園區,還應強調領導或領導集體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樹立領導威信很重要,企業員工對他的主管有點崇拜也并沒有害處,但不應搞個人崇拜。當然,領導的威信或他人對你的崇拜都應建立在領導的個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礎上,即領導政治上的成熟、業務上的精通、懂得領導藝術、率先垂范、關心同事、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出了品牌,創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條特色的路子,這無疑與領導層的威信有著很大的關系。
五、結論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科技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作為主導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并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致富。這一案例的實證分析表明:一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產生獨有的農業要素差異,可以發展為新型的特色主導產業;二適應消費層次的深化和生態保護的需要,農業的性質發生巨大變化,它已經成為具有多功能性的產業,農業將成為體驗經濟的主導產業;三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交叉的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創新,它將成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資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資源、現代管理、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優勢,將在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郭煥成等:觀光農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2)。
2.盧云亭等:觀光農業,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蔣和平: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