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14:39: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班長發言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今天,我們13級機電xx班舉行第一次班會,班會的主要內容是由我來發言,發言內容包括我個人的總結和一些想對大家說的話。
轉眼開學至今已經一個半月了,這期間,我們通過軍訓磨練了意志,同時也結交了一些新朋友,接觸了一些新事物,我們學會了自立,學會了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我想,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出遠門,有過徘徊,有過憂慮,同時也伴隨著好奇和激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充實的一天過后,夜深人靜,對親人的思念也隨之而來,這,就是想家。我不清楚各位家境怎么樣,但是父母支撐著我們的學業,目的不是讓我們整天玩玩樂樂地度過大學四年,我想各位也不會這樣做。作為成年人,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這就是壓力。社會上所謂的啃老族,我們不屑一顧,我們瞧不起。但那些人都同我們一樣,也是從學生時代出來的,我們無法保證自己是否會是其中一員,但我們現在有機會,也有條件去改變自己,努力把自己往背離啃老一族的方向發展。
也許我這樣說許多人會表示反對和不滿,但,這就是現實。都知道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之大,更何況我們是出自本三院校,我不是瞧不起本三,只是現實告訴我,我們沒有高文憑,只有憑著自己的能力才能讓別人認可你,大學真的是我們鍛煉能力的一個優秀的平臺,這個平臺無所謂好壞,只要你好好把握,你收獲的不僅僅只是知識,更多的是你的信心。
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誘惑。高中時代,雖然知道學業之重,但我還是經受不住情竇初開的誘惑,我開始了我的初戀、失戀、再戀愛、再失戀……這些戀愛,現在在我看來,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戀愛是甜,失戀是苦,更重的卻是心會痛,這些痛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不是不再相信愛情,而是不敢再茫目戀愛,因為知道,這個年齡段的戀愛沒有任何基礎,那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插曲,我們太過認真,痛苦的卻是自己,也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學業。我只想說,大學里,請謹慎戀愛。
曾經有老師跟我說過,我們作為學生,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學業身上,這固然沒錯,但是,等你完成學業之后,你就會發現你不敢邁出下一步,因為沒有勇氣、沒有自信。社會,我們不能用黑暗來形容,但是卻可以用不單純來形容,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太過單純,太過理想化,有過創業夢,有過一夜暴富的夢想,可那都不是現實。社會里太多的功利化,我們步入其中只會變得麻木、徘徊,有太多的顧慮阻止著我們朝著夢想前進,因為這些是我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
六月七日,考完數學后的我幾近崩潰,因為出自農村,對壓力的處理只僅限于隱藏在心里。而那一天,我的狀態因為壓力而打亂,當晚我冒雨去找當老師的舅舅,他的話點醒了我,我也開始重新反思我的未來。那晚,我有想過如果連本二都考不上,我就出去闖兩年,因為從小到大,我都沒有出過遠門,而我能吃苦耐勞、有毅力、老實肯干,我想,只要擁有這些,就能在社會上混出名堂,先學點手藝,掙點錢,然后創業,掙大錢……這些幻想充斥著我的大腦,我以為這就是自信。然而在高考分數出來后,家里親戚聚餐討論我以后的路,他們談了許多,而我一聲不吭,因為突然沒有了勇氣。雖然我已經看了不少青年創業文檔,但是那一刻被現實、被社會擊垮。我沒有文憑,更沒有能力去面對這未知的世界,我害怕失敗,更失去了闖社會的勇氣。正如那老師所說,通過學習,我們變得越發膽小,這些知識在社會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我們有知識卻沒有能力,沒有社會實踐的能力,我們面對的,都是一切未知。你們也許會認為我太悲觀了,把社會描述得太殘酷了,但我現在說這些只是想提醒大家,努力學習的同時不要忘了能力的培養,還是那句話,你沒有好的文憑不重要,但只要你有出色的能力就總會有賞識你的人。
說了那么多虛的、空的,下面說一些細節方面吧。在我當選班長這半個月以來,我收獲了許多,也接觸了許多以前沒有遇到過的事情。人無完人,第一次做這些事,有些生疏,也有些生硬,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也顯得不明智,甚至還因此而遭到大家的反對,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直接跟我提出來,我一定會虛心接受,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
我們機電xx班,是一個大集體,是一家人,我們不分彼此,我也并沒有因為我是班長而趾高氣揚,瞧不起你們中的任何人。我相信你們也看的出來我并沒有在班級里發過火,沒有強勢過,并不是我軟弱無能,怕得罪你們中的任何人,只是因為我覺得沒必要。大家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就要有成年人的樣子,都應該學會自律。
關鍵詞:家長會;需求;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002-02
小時侯摘抄過一個另類歇后語“開家長會——今夜有暴風雨”,當了老師的我也曾讓學生寫過“家長會的故事”,于是出現了一些好玩的另類作文:《逃避挨打的N種方法》。孩子的文章雖可笑,但也道出了對家長會的真實看法,看來家長會確實需要變革了。在變革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家長們到底希望聽到什么,他們最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針對問題嘗試做以下努力:直擊盲目性,提倡計劃性;直擊雜亂性,提倡針對性;直擊死板性,提倡靈活性;直擊單一性,提倡多元性。希望“家長會”是能滿足家長的真正需求,開得內容生動些,形式多樣些,家長坐得牢些,學生開心些,老師輕松些,真正成為學校、學生、老師之間最佳的溝通紐帶!
一、直擊盲目性,提倡計劃性
家長會每學期基本1~2次,往往沒什么主題,比較盲目,講的不外乎“成績、紀律、注意事項”,想要避免盲目最好有計劃性。教師一聽要開家長會難免頭疼,如果家長會的流程有計劃性,形成常規就可減輕教師工作負擔。
1.主題內容需計劃性。家長會最好也和學科備課一樣要有實施目標,之間有銜接。比如近一兩年要召開幾次家長會,每次家長會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樣通盤打算就會避免盲目性。如果班主任能圍繞本班學生實際制定一個較為長遠的教育計劃,相信會更有實效。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家長會時比較注意形成體系。因為一直在小學高段從事教育工作,所以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高段家長會的體系,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以下圖為例:
為什么以這樣的方式展開呢?因為老接別人班,接班了就意味著師生心理和外部環境都發生變化了,首先需要新班主任去“捂”班級,“捂”就是用心發現孩子的心聲,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信心。我常戲說自己是后娘,作為后來者要把班級“捂”成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優點,這利于班級凝聚力和歸屬感。我每接一個班級,第一次家長會就實行“優點轟炸”,把孩子方方面面的優點說個暢,大到為班級奪得榮譽,小到本子角的挺刮,我都提到很高境界由衷地贊美,三十多個孩子一一贊揚一番,好處是家長很受用——眼睛發光了,微笑綻放了,接納我了。第二階段,班級稍微熟悉起來后,就在家長會上進行“才藝表演”,讓每個孩子都在全班家長面前露露臉。記得教育專家孫云曉曾說過:“我認為有愛好的人不容易學壞,學習琴棋書畫不僅是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格。”第三階段是體現六年級畢業生特點,因為經常有家長來詢問讀初中的有關情況,于是就產生為家長做一次介紹的想法,后受畢業學生啟發,還加了一個環節——讓已畢業的孩子來現身說法,談談自己切身感受,校園生活怎樣、與小學生活有什么不同。
2.會議流程需計劃性。除了家長會的內容要有計劃性,召開的流程更需要有計劃性。一堂好的家長會不光光在開家長會期間的2~3小時,會前會后都是家長會的延伸。會前,我常提早一段時間給家長發個便條,讓家長寫寫希望在家長會上聽到什么內容。同時重視家長會的布置,座位就有很多方法,一般我很少用秧田式,常用圍坐型,月亮型,舞臺型、小組型等。在會議前安排當月五位值日班長做后勤工作:排座椅、黑板寫歡迎詞、簽到、領座位、泡茶、送茶,家長會的溫馨由一杯熱茶開始。所有的工作事前安排,每次都這樣操作,學生習慣后老師就相對比較輕松了,學生也在這樣的工作中得到鍛煉,每次我開家長會都會讓當月值日班長在場,開始前一定先介紹一下他們,表達對他們服務的由衷感激,讓學生和家長感到無上光榮,因為值日班長經常在輪換,所以每次家長可以看到不同的孩子,這也給了孩子們一回亮相,一次鍛煉,一份自信。有位作家曾說過:“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上,然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的尊嚴上。”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后很難堂堂正正做人,很難擁有健全的人格。因此“知心姐姐”盧勤指出一定要維護孩子的尊嚴。在家長會上我是這樣維護孩子尊嚴的——在每次家長會前都將自己的講稿讀給學生聽聽,家長會的原則是“表揚一個也不能少”,發言稿全班通讀后發現孩子沒有表揚到,就發揮全班力量為他找表揚點,這樣操作也進行了幾個年頭,發現每次真的都有孩子“一個表揚也沒有”,試想未進行通讀,這樣的孩子就會成落網之魚,換位思考,家長認真坐了2~3小時竟沒聽見孩子的表揚,將多么沮喪,回去后沮喪的心情必給孩子帶來不良后果。“可憐天下父母心”,有時也要引導那些后進生的父母學會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我經歷過許多屆畢業班,當初全班最差的孩子不見得是社會底層,那些孩子往往更愿意來看望老師,那為什么不在學校給他們留點自尊,給他們家長留點欣慰?家長會后我有時也會讓家長寫感受,或讓學生寫家長會后發生的故事,從而檢測一下會議效果。
二、直擊雜亂性,提倡針對性
班主任和各學科任課老師常會因會前缺乏必要協商,所以站在各自角度面面俱到講那些雜亂瑣碎的問題,搞得家長們無所適從。會前最好開個碰頭會,討論一下各自想講的內容,進行梳理合并。我們在決定對學生如何進行教育之前,首先必須了解學生家庭,而家長會更是了解情況的良好時機。了解方式可用問卷調查,也可直接談話。搞家庭教育研究的學者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發現:孩子的成長80%在于家庭教育。而現在家庭教育面臨什么,“知心姐姐”盧勤說:“孩子渴求現代父母,父母渴求現代家教,社會渴求現代人才”。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有誤區,通過家長會給家長一些建議或指導,會很好地促進孩子成長。譬如六年級男女間開始萌發好感,互相愛慕起來,“一對對”的開始出現,這時我們該怎樣辦,我發現孩子開始迷茫了,家長更不知所措了,這時的孩子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引導,但很多家長不知如何處理,這就需要我們在家長會上給予他們一點建議,推薦他們看一些書籍——現代教育專家孫云曉教授就這問題寫過一本《陽光法性教育》。此外家長會也是闡明、宣傳有關政策,增加理解,消除隔閡、誤會的一個好平臺。
三、直擊死板性,提倡靈活性
開家長會的時空很死板,開的時間以期初和期中考試后居多,這不利于學生情況及時反饋和處理。其次開家長會的地點,絕大多數是在教室。合理安排時空,有的放矢地開家長會其實有許多小妙招。
1.利用網絡空間,開“家長讀書交流會”。我們不一定要安排家長集中開會,現在互聯網絡很發達,很多家長有QQ,平時看的有關育兒好資料就放在“群”上,在“群”上傳閱,這樣比較方便。
2.利用休閑空間,開“家長沙龍”。定期不定期,小范圍,以沙龍的形式聚聚,地點可以多元,甚至“學生家”,由一戶人家提供家庭場地,其他幾戶到他家去,讓家長孩子們一起燒菜,做做水果拼盤,做做壽司,這樣交流溝通時就會少許多拘束。也能拉近與學生距離,看到學生各方面。
3.學習醫生看病模式,開“會診式家長會”。利用學生放假期間開家長會,提前告訴家長“在幾點幾分的時間段在教室里接待他”,每戶家庭有10~15分鐘時間與老師交流,可以夫妻一起來,也可帶孩子旁聽,教師一對一地與家長交談,并拿出平時小孩各項作業作品,與家長邊看邊交流,學科教師則在自己的工作室等待家長咨詢。這樣“專家門診”式的交流,溝通會更深入,家長會容易開得“有的放矢”,利于家長較完整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各項情況。
四、直擊單一性,提倡多元性
絕大多數家長會開成單純的學習動員會和成績報告會,而且形式單一往往是班主任講,家長聽。針對這樣情況,我嘗試把家長會開得活潑有趣些,提倡多元展現。
1.寫信給父母,交流矛盾與困惑。在實際生活中,家長遇到敏感問題時會感到不知怎樣對孩子說,孩子遇到困惑問題時也不知如何向家長談起。書信,自古以來就是人與人溝通的好方法。“知心姐姐”盧勤就建議家長給孩子寫信,因為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是一種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好方法。我曾經讓學生給家長寫過一封信,信中要求表達對父母的愛,還要寫一件與父母起糾紛的事,結果家長看到信后,很感動,表示在很多事情上對孩子不夠了解,讓孩子心中有了委屈,有了想法。同時很多家長也紛紛回信,在后來的家長會上我經同意公開了幾封感人至深的信,給家長們造成很大的心靈震撼,當然我們不是只能通過寫信才能解決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問題,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體會家長的苦心與無奈,也讓家長覺察到孩子的心理變化,自覺改正一些不恰當的家教方式。
2.學生來開講,亮相孩子喜家長。教育專家孫云曉在著作《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中的第十章提到“改變學校教育的14個觀念”中指出“班干部要實行輪換制度”,我們班也是這樣做的,一周五個值日班長,一人負責一天,兩個月進行輪換。在家長會上,我每期推出五個值日班長,有些班級情況就由他們代我講了。通過家長會平臺亮相孩子,鍛煉孩子能力,相信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臺上”也一定會由衷地高興。
3.書面呈簡報,信息量大時間省。以簡報形式書面反饋班級各方面的情況,《班級簡報》內容可以很廣泛,甚至二十多個項目:運動會、發言、作業、遲到、抽屜衛生、上課、貢獻分統計情況……信息量大,內容很具體,甚至無需任課老師再來闡釋一遍,這樣就節約了會議時間。文章均由學生分別承擔,先全班思考有多少內容需要匯報,然后招募通訊員,通訊員由學生自愿申報,接到任務的通訊員就去收集材料進行寫作,完稿好全班通讀進行審稿,通過的拷貝在一起,最后一位學生簡單排版拿去印。這是全員參與的簡報,內容真實,充滿童趣,一定比老師“煩一通”省時間,受家長喜歡。這樣不僅家長會的容量大了,而且節省時間,也利于家長會有主題地開展別的內容。
4.展示學習過程,感受思維的異同。我曾在家長會上,屏幕投影展示了一組句型:《“活”變句型顯身手——作文生動之法寶》,帶領家長去評鑒句子,聽完后家長有所感悟,孩子的思維是那么創新,知道了引導孩子寫好作文的小方法。
每次家長會結束,我都會這樣說:溝通無限,我的手機24小時為您打開,我的宅電也為您敞開,我的郵箱時刻悅納您,希望家長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建議,讓我更好地開展今后的工作。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說過:“中小學教師最大的價值就是成為孩子童年中最美好的記憶。”我希望我的學生在“家長會”后沒有“暴風雨”,有的只是家長的表揚、鼓勵以及美好的記憶。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五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31-435.
[3][加]Guy R、Lefrancois.孩子們兒童心理發展(第九版)[M].王全志,孟祥芝,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美]海姆·吉諾特.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M].馮楊,周呈奇,譯.三環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