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12:29: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社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楊洪承,安徽蕪湖人,1954年生,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聯系導師、學位委員會委員、學報編委。社會兼職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等。
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專著《王統照評傳》是國內學界第一部現代著名作家王統照的學術傳記,被同行專家譽為開拓創新之作。2009年主編的《王統照全集》出版,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現代文學館等單位發起在北京舉辦了全集首發儀式和創作研討會,產生了較大學術反響。楊洪承教授對魯迅、郭沫若、茅盾、聞一多、沈從文、臧克家等十余位現代著名作家及作品均有專題研究。80年代中期,先后發表《文學的歷史與歷史的文學》、《由歷史主義走向歷史哲學》、《主體變動多樣世界眼光──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和編寫的思考》等系列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研究論文,這一組文學史學的論文大部分篇什都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993年出版了專著《文學史的沉思》被同行專家評論在將文學史視為一個多元決定的整體的動態系統,為文學史的描述和詮釋的框架、文學史編寫的個性化等方面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框架或具有前沿學科的有效方法與觀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側重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研究,多視角多維度尋找文學社團生成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社群內部人與事的復雜關系,突破了現有文學史教科書中對一些社團群體既成定論,產生了較好的學術影響。1998年出版專著《文學社群文化形態論》,建構了一種文學社團流派文化分析的研究范式,并以具體個案解剖實踐其理論方法。該著是第一次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提出文學社群文學史概念,把現代中國社團流派研究從方法論、本體論與操作實踐上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具有學術開創性和學術建構性。新世紀以來,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的整體文學史文化研究和典型社群個案解析上持續用力,先后發表了系列有影響的論文,主持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社團和作家群體文化生態研究》,還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文學斷代史、文學現象,及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如《近20年現代文學思潮研究的評述與思考》、《論五四現代小說結構與傳統的關系》等論文分別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或《新華文摘》摘編,在同行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學術影響。
楊洪承教授從上世紀90代中期開始指導研究生。畢業碩士生數十名,指導博士生和博士后三十多名,很多博士生畢業后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有影響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學科帶頭人。有多位學生的學位論文獲得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和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等。
楊洪承教授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江蘇省社科基金等項目多項。曾獲教育部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國家精品課程、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特等獎、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課程群、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研究生課程等。多次榮獲南京師范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先后獲山東省教委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江蘇省社會科學哲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山東省首屆劉勰文藝評論獎等。
品牌論文參考文獻:
[1]凱文·萊恩·凱勒.戰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李玉林.農產品區域品牌:內涵、特征和作用[J].企業導報,2010(2):107-108.
[3]朱玉林,康文星.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需求與供給分析[J].求索,2006(7):35-37.
[4]馬清學.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模式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42-144.
[5]胡正明,蔣婷.區域品牌的本質屬性探析[J].農村經濟,2010(5):89-92.
[6]吳傳清,周勇,劉宏偉.基于信息經濟學的區域產業集群品牌封校規避方略[J].商業時代,2010(4):105-107.
[7]張曉鳳,金起文,杜楊,等.綠色農產品的“檸檬效應”及其營銷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28):15918-15919.
[8]別蓮蒂.企業品牌傘策略:影響企業名稱背書效果之因素探討[R].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2000-2001.
[9]朱輝煌,盧泰宏,吳水龍.企業品牌策略新命題:企業-區域-產業品牌傘[J].現代管理科學,2009(3):56-58.
[10]別蓮蒂,鄭秀倫.影響企業品牌傘策略背書效果的因素[J].中山管理評論,2004,12(2):269-305.
[11]曹艷愛.農產品區域產業品牌傘策略探析[J].商業研究,2011(6):168-173.
[12]曹艷愛.論農產品區域品牌傘策略背書效果的影響因素[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46-50.
[13]李洋,肖旭.子品牌策略淺探[J].商業研究,2011(3):72-73.
[14]曹艷愛.農產品區域產業品牌傘策略中“傘品牌”的作用機制——一個概念模型[J].焦作力學學報,2010(4):39-43.
[15]劉麗,周靜.基于產業集群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06(11):52-53.
[16]周云錦.品牌傘的形成路徑及研究主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1(5):73-77.
[17]熊愛平.區域品牌與產業集群互動關系中的磁場效應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177.
[18]林東升,黃合水.區域產業品牌化戰略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9):134-140.
[19]張挺,蘇勇,張煥勇,等.論區域品牌的營銷[J].管理現代化,2005(6):35-37.
[20]李敏.國內農產品品牌戰略管理研究述評[J].商業研究,2010(9):165-168.
品牌論文參考文獻:
[1]楊海龍,唐小飛,鄧琪.特色農產品企業品牌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3(3):205-210.
[2]喻文,武宜啟.讓品牌繼續壯大:符離集著力打造燒雞產業側記[J].中國食品,2012,10(5):57.
[3]余明陽.“整合營銷傳播”挑戰中國廣告業[J].中國廣告,2003(7):16-17.
[4]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D].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5]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6]讓·諾爾·卡菲勒.戰略性品牌管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杰弗里·蘭德爾.品牌管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8]凱文·萊恩·凱勒.戰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品牌論文參考文獻:
[1]洪文生.區域品牌建設的途徑[J].發展研究,2005(3):34-36.
[2]蔣廉雄,朱輝煌,盧泰宏.區域競爭的新戰略:基于協同的區域品牌資產構建[J].中國軟科學,2005(11):107-116.
[3]張靜.貴州省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31):53-54.
[4]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EB/OL].[2016-05-09].http://sipo.gov.cn/zcfg/gjty/201509/t20150902_1169651.html.
[5]羅希特·巴爾加瓦.匿名的香蕉為什么不熱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陸娟.品牌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農產品品牌發展的啟示[J].財貿研究,2003(5):114-116.
[7]張光輝,張蓓.農產品品牌推廣策略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6(28):213-214.
[8]尹盛煥.中國消費者對韓國產品選擇的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5.
[9]黃勝兵,盧泰宏.品牌個性維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3(1):4-9.
【關鍵詞】學術規范 《規范》 學術腐敗
學術規范在中國學術界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提出后,對此的研究進入“萌芽階段”;90年代初期進入“少數先覺者率先倡導”的階段。這一時期,“先后從不同角度參與討論的包括梁治平、陳平原、謝泳等著名中青年學者,這些中青年學者來自人文社會科學不同學科,都是我國八九十年代在各自研究領域學有專長、素養深厚、卓有影響、承前啟后的跨世紀新一代學人。”①
90年代中后期,愈演愈烈的學術腐敗現象、持久的學術討論和眾多媒體的積極關注,使得學術規范討論從“邊緣話題”轉向“主流話語”,學術界開始日益關注和重視。
這一時期,主要以1999年3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和《歷史研究》編輯部在北京召開“學術對話與學術規范”學術研討會以及1999年12月8日《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等在北京召開“重建學術規范 整飭學術道德”專題研討會為代表,成為繼“社會科學規范化”大討論之后,學術界又一次精神盛宴,以此為核心,學術規范研究的角度、深度、廣度、密度等達到了,并在其后開始回落。
一、2000年之后學術規范研究綜述
到2001年,反學術腐敗的聲音達到最激烈的程度。《光明日報》2001年4月28日第一版發表報道《北大全體文科教師鄭重表示絕不讓學術腐敗滲入北大》,這是北京大學全體文科教師在“樹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識”大會上作出的鄭重承諾。據北京大學副校長何芳川介紹,這次大會是“”以來北京大學召開的一次最大規模的關于文科學術道德的大會。與會教師表示,在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進程中,絕不允許學術腐敗滲入學術領域。”②
2001年5月22日,教育部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綱要》,同時學術腐敗問題引起媒體的密集關注。
《中華讀書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理論周刊?學術”版等相繼刊發了關于學術規范的文章。2002年1月10日,《社會科學報》發表曉聲(王曉生)的《北大博導剽竊 叫人如何不失望――王銘銘抄襲哈維蘭〈當代人類學〉》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術腐敗受關注的風口浪尖,這一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
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8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會議審議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加強學風建設的決定》。
2003年4月10日,中央音樂學院等在北京召開“學術道德問題座談會”;4月28日,《求是內參》第7期發表楊玉圣的《進一步加大學風建設力度,有效遏制學術界的不正之風》;5月7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5月28日,《中國政法大學學術規范》經該校校長辦公會討論通過。
2004年2月,清華大學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清華大學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清華大學教師學術道德守則(試行)》和《清華大學關于教師校外兼職活動的若干規定(試行)》;5月15-16日,《云夢學刊》編輯部在岳陽主辦“學術期刊發展戰略研討會”,并討論、通過了《岳陽宣言――遵守學術規范,推動學術發展》;6月22日,《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經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一致討論通過;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學者學術規范論壇”在北京舉行,討論和簽署了《關于恪守學術規范的十點倡議》;11月3-4日,教育部社政司主辦的“全國高校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作題為《加強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 不斷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的主題報告。
與此相應,體現在這一時期研究成果上,發表的相關論文見下表:
(注:此表格是在CNKI數據庫里,以題名為搜索項得出的論文數量對比結果)
一、關于“學術腐敗”和“學術道德”的論文數2000-2002年間有較大增長。這與媒體對學術腐敗的報道同步,學術界開始出現明確的呼吁規范的聲音。而關于“學術批評”的論文數量自“社會科學規范化大討論”之后開始下降,可以理解為學者的注意力已經開始轉移到了“學術規范”建設上。
二、隨著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2004年6月22日討論通過《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2004年關于“學術規范”的論文數量明顯上升,其它方面的關注相應下降。經過一個合理反應期,到2005年,這一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這一年關于“學術規范”的論文數量增加到93篇,而“學術腐敗”的論文數量幾乎下降為上一年的一半;但在2006年,“學術規范”論文數量下降,“學術腐敗”論文數量增加兩倍,“學術道德”論文數量相應增長。
作為學術規范研究近20年努力的結果,“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規范》,被稱為中國的“學術”,在出臺之初確實令整個學術界歡欣鼓舞,但隨后論文數量的變化反映學者對《規范》的態度和學術界的“情緒”變化,同時也反映了學術規范研究的基調和大致走向。
1、《規范》出臺 本能反映――高期望
很多期刊、學者的態度樂觀,認為《規范》為整肅中國學界種種失范行為提供了依據和解決之道,呼吁學術工作者學習貫徹。
學者王寧在《批評的倫理與學術的規范》中認為,“這部被稱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規范》以近似立法的形式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指明了國際化的努力方向,為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迅速進入國際學術前沿進而發出強有力的聲音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規范》的意義尤其體現在‘學術引文規范’、 ‘學術成果規范’和‘學術評價規范’所作的一些規定中。”并就引文規范和評價規范中的具體規定,結合文學批評和研究中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做了細致的解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④
2、積極響應――恪守學術規范 遏制學術腐敗 整飭學術道德
2005年―2006年的大部分論文當中,《規范》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研究內容上,可以看出三方面的明顯變化:
一是《規范》通過后,史學、法學、文學、經濟學等傳統學科除對學術規范的繼續強調之外,針對一個專門學科的學術規范的研究陡增,提出該門學科在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指出該門學科的特殊性,提倡在尊重學科特殊性的基礎上,制定適合該門學科的學術規范。
比如檔案學、翻譯學、藝術設計學、教育學、職業教育學、會計學、紅學、圖書館學與情報學、體育學等等。
二是關于編輯與學術規范的論文增多。這類文章大多是期刊、學報、出版社編輯本人為響應《規范》而寫。
三是在《規范》出臺背景下,繼續討論學術規范建設與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重要關系,出現了以《規范》為參考,對研究生學術規范認知狀況的調查研究,以調查數據說明:高校學生學術規范意識、認知缺失,高校開展學術規范教育刻不容緩。
3、希望之后的失望、狂歡之后的反思――“學術”之劍何以懸而不落
這個結論是結合中國學術研究的狀況和對“學術規范”研究的把握上,根據論文數目變化推出來的。2005年―2006年,“學術規范”論文數量從93下降為64,而“學術腐敗”論文數量從17猛增為53,“學術道德”論文數量從17增至43。
對此唯一的解釋是,“為防范學術不端現象而祭起的‘學術’之劍,只是高懸于學界之頂,并不曾見其斬落下來。在其看似鋒芒實則被厚厚的劍鞘包裹之下,一些人依舊像螞蟻搬家般地忙碌著,制造出一個個學術贗品、劣品,并以此獲得學術榮譽和經濟利益。如此看,調整現行的政策導向,制定可操作的剛性制度,給‘學術’之劍一個落腳點,以整肅目前的狀況,已是刻不容緩。”⑤
中國的學術規范問題不是靠《規范》能解決的,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解決的,目前能做的只是反思體制、從個人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強化對準學術工作者的學術規范教育;呼吁學術作品生產者強化自律;學術成果出版者強化職業道德、學術意識。
反映在已出成果上,2007年對學術規范的研究趨冷,數量繼續下降、內容集中于討論“高校”和“期刊”――學術生產過程的兩頭。這貌似是失望后的無奈選擇,但同時說明我們狂歡之后的冷靜和反思,經過這樣一個階段,我們對學術規范的建設工作逐漸趨于務實,并很可能走向一個新階段。■
參考文獻
①楊玉圣,《九十年代中國的一大學案――學術規范討論備忘錄》,《河北經貿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②余三定,《新時期學術規范討論歷時性評述》,《云夢學刊》,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③吳志攀、紀寶成等,《2005:學術規范,我們一直在路上》,《科學中國人》,2005年第1期
④王寧,《批評的倫理與學術的規范》,《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⑤《“學術”之劍何以懸而不落?》,《社會科學論壇》,2006.2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主管單位:湖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湖北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4799
國內刊號:42-1020/C
郵發代號:38-4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4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心理發展與教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與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制定)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輯委員會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制定)來源期刊;南京大學社會科學數據庫研究開發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源期刊;《中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領域期刊數據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制定)統計源期刊;《中國數字化期刊群》來源期刊;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縱覽》。
投稿須知
1 歡迎能體現重要課題成果的研究報告和論文。
2 研究報告要求反映該學術領域的最新進展與水平,歡迎涉及新觀點、新理論、新領域、新方法的稿件,不發表沒有理論意圖和框架,而只是報告性別或年齡差異的稿件。
3 理論文章要求有自己的實證研究基礎或獨到的理論以及方法論方面的見解,對于一般的介紹性綜述文章不予發表。
4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號(北京師范大學院內)郵編:100875
論文摘要: 本文從教育學視角討論理工科大學發展文科的理據。理工科大學創辦與發展文科是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過程的需要,而非國家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使命的需要。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發展,不僅是創辦文科專業與設置文科課程的問題,而且是對理工科學生實施人文教育過程的問題。理工科高等學校要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思考文科發展的問題,將自然科學的問題與社會問題相結合,將理工科的自然科學知識與技能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幸福觀等相結合,將理工科的科學問題納入哲學社會科學的視域加以審視與研究。因此,本文將討論理工科大學文科發展的教育學視角。
一、理工科大學發展文科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當代人類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如生態、人口、經濟規劃、城鎮建設等,內在地要求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即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理工科大學人文學科的建設,順應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大趨勢,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使學生學習與掌握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標。我們不僅要傳授理工科自然科學與工科知識技能,我們還要從道德品質、工作態度、社會責任、文化素養、道德情操等方面培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科學技術問題只能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解決物質層面的問題,但解決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楊義(2002)認為,繁榮與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一種“文化工程”,而文化工程是一種人心工程。這個工程具有以下四個要點:(1)它涉及一個民族的總體科學、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質;(2)它涉及一個民族對世界、社會和人生的價值共識;(3)它涉及一個民族對全局問題、突發事件和日常現象的理性思維能力;(4)它涉及一個民族的社會管理和社會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科學技術賦予社會以物質基礎、物質力量和物質形式,而人文社會科學賦予社會以前進方向和精神內容。只有把物質形式和精神內容結合起來的社會,才是一個完整的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創造物質文明的才能,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承載者與踐行者。因此,培養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社會發展對理工科大學提出的要求。
二、理工科大學發展文科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需要
對于理工科高校來說,落實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的目標,在于研究與制定哲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課程的培養計劃。70年代以來,我國大多數重點理工科院校相繼創辦了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這些工科強勢學校,逐漸轉變為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然而,“綜合性大學”浪潮過后,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面臨著如下問題:理工科應該創辦什么樣的文科專業?如何創辦與發展文科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定位文科課程?確定什么樣的文科發展路徑?采取什么樣的必要的管理與發展措施?
“課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個人知識與學科知識、教材的心理組織與邏輯組織)之關系的問題,在課程形態上則表現為經驗課程和科學課程的關系。課程理論和實踐的任何實質性進展都意味著在這個基本問題的探究方面做出突破。”(鐘啟泉&張華2001:144)我們認為,課程哲學的基本問題還應該包括個體發展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問題。不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會化,還是使人類社會更加人化,教育的目的性是存在的,而這種目的性就是教育活動的方向和推動力,就是選擇教育內容的方向和標準。教育的方向性,或受教育者個體經驗的方向性,并不是任意選擇的結果。
杜威在研究經驗課程時歷來重視教育的目的性,重視學生經驗的教育價值。他重視學生的個體經驗,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從經驗中產生的,強調教育與個人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然而,他認為,經驗和教育二者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經驗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著教育的作用。他運用“經驗的連續性”原則區分了“有教育價值的經驗”和“沒有教育價值的經驗”。經驗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每種經驗既從過去經驗中采取了某些東西,同時又以某種方式改變未來經驗的性質。”“每種經驗就是一種推動力。經驗的價值只能由它所推動的方向來評斷。”因此,教育者的責任就在于判明一種經驗的走向。(杜威,1991:259-263)
理工科大學教育者代表社會完成高等教育階段教育下一代的任務,因此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就應該首先具備能力,判明理工科大學生經驗的走向。理工科大學教育者與教師是社會化的典型產物,因此他們具備社會發展先進思想的素質與品質,能夠代表社會與按照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完成教育受教育者的任務。這充分說明,個人發展與教育、學生與教師、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相關性。
課程作為教育內容的目標化過程,必然要受社會需要的制約。因此,課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包括個人的發展與社會需要、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個人應該如何發展,其發展如何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是如何影響個人發展的,這些問題都是教育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是課程研究的基本問題。
王佩華(1998)認為,文理分家,理工脫離,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學習蘇聯模式的結果。這種模式使得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氛圍相對淡薄,文科發展阻力大。然而,文理分家,并不是理工科院校創辦文科專業的真正理由,文理融合比較典型的麻省理工學院也并非理工科院校學習的典范。這是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文理分家加強了文科院校的文科專業,如果具有文科傳統與優勢的文科高等院校不能繁榮發展哲學社會學,豈有理工科發展文科專業的道理?麻省理工學院的發展有其歷史與傳統,解放前的清華大學也有其歷史與傳統。理工科高等學校要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理工與文科并舉的麻省理工學院對于發展文科有什么優勢?對于發展理工科有什么優勢?假如清華大學具有以往強勢的文科,其文科會發展到什么水平?其理工科又會受到什么影響。
因此,理工科大學創辦文科專業向綜合大學發展的真正理由,并不是繁榮與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是通過創辦文科專業,讓理工科學生享受人文學科滋養。人文學科的滋養通過三個渠道滲透到理工科大學生的經驗,影響著其個人發展方向與路徑。其一,通過開設人文學科課程。學生必修與選修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文科課程,獲得人文學科的知識滋養,在個體的知識結構上完成文科與理工科的融合,實現知識結構上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目標。其二,通過師生與生生交往影響學生。理工科院校文理科的融合,不僅僅表現在學生知識結構層面,還表現在文科課堂上文科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往方面。文科教師以其特有的文科氣質、文科態度、文科價值取向與文科人格魅力,影響著理工科學生。在課下,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社會交往,文科學生的言行從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理工科學生。其三,文科專業的創辦與文科院系的設立,無論從學校學術氛圍與學校學生生活,還是從圖書資料與網絡資源等方面,都會對理工科學生產生影響。
三、結語
高等教育以培養高級人才為己任。理工科院校以其理工專業見長,發展文科專業,發展什么樣的文科專業,怎樣發展文科專業,都不能離開與脫離教育學理據,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是人才培養過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理工科院校人文學科的發展不可離開其理工科人才的培養。
參 考 文 獻
[1]北京郵電大學文法經濟學院.“全國理工科高校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討會”綜述,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4.
[2]戴忠信.動態多元課程觀:統整課程與教學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1):1-5.
[3]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北京: 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佩華.重點理工科大學文科發展思路芻議,高等教育研究,1998(3):59-62.
英文名稱: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0062
國內刊號:11-3596/C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成果轉化 二元視角 價值定位 路徑創新
中圖分類號:C9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116-02
2011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以教社科20113號印發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針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計劃》提出:“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應用,強化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普及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大力開展決策咨詢研究,積極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社會服務水平。”①因此,《計劃》的出臺標志著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建設進入到了一個面臨改革創新的關鍵時期。
1 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元結構分析
研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創新實踐的基礎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的本質屬性研究。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具有主體二元結構特征。這種二元結構體現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若非基礎研究成果即應用研究成果。
1.1 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價值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受眾是社會大眾,成果形式主要是著作與論文。基礎研究是有關人類科學體系頂層設計的研究,更多的涉及“形而上”學,它不是生產力,卻能對生產關系、意識形態產生正效應,是高于生產力的上層建筑。其社會價值取向定位于:能影響、改變人們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使認識能夠跟上變動不惜的社會變遷過程,為人們創設健康的理性心里家園,為人們提供科學的、先進的價值觀和高品質的人文關懷,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提高社會成員的素質。②
1.2 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的價值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的受眾是政府、企事業單位,成果形式主要為研究報告與論文。宏觀上,應用研究為各級政府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和重大發展戰略提供了戰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策設計方案,這是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思想庫和智囊團的功能體現。微觀上,哲學社會科學根據其學科屬性滲透于企業日常運營的各個方面,例如:財務管理、投資運營、法律保障等。其社會價值取向定位于:一方面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出政策建議,堅持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另一方面緊跟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為當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企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急需服務。
2 成果轉化阻力分析
現階段,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占全部科研成果數量的60%以上,其中僅有5%~6%被轉化,3%的成果形成產業。③可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面臨的阻力系統問題突出。
(1)成果質量不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質量是決定成果轉化效率的基本要素。從總體而言,我國高校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自身質量水平不高,難以得到社會及實際工作者的認可和接受。主要表現在:一是在選題和研究方法上,遠離實際,缺乏創新。很多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課題并不是來自于社會調研與實踐,針對性不強,往往是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甚至只是進行經典的詮釋與闡發,內容空泛、缺少創新。二是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比較突出。為了追求個人績效,一些科研人員在常常將粗制濫造、東拼西湊、質量平平的成果不負責任地拋向社會,而既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又有很大的實用意義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還不很多。④
(2)轉化意識不強。科研人員以及管理部門缺乏成果轉化意識是影響成果轉化效率的主觀因素。
首先,由于部分高校科研、人事考核機制并不完善,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重點集中放在成果的數量與質量上,并不關心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問題。這就導致雖然教師的科研成果產出頗多,但是真正做到成果轉化的卻寥寥無幾。其次,管理部門缺乏跟蹤管理意識。成果轉化要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這個雙向通道上進行,不但要使廣大科研工作者樹立轉化意識進而影響管理者,還要從管理者本身入手,通過制度建設推進成果轉化觀念的形成。
(3)中介體系不完善。科研中介體系不完善是影響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效率的主要外部因素。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中介體系尚未建立像自然科學成果轉化中介那樣獨立的市場化應用部門,僅僅依托高校和科研人員自身完成成果轉化任務是遠遠不夠的。
在美國,智庫承擔了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成果轉化中介的角色,成為影響政府決策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智庫是一種相對獨立、穩定的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其職能主要包括:整合人才、思想產出、影響社會。智庫通過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張,再通過刊物出版、舉辦各類交流活動、利用媒體宣傳等方式,力圖使這些主張獲得公眾的支持和決策者的青睞。
在研究美國智庫發展和運作過程之后,我們發現,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轉化體系必須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學術思想為基礎,這種成果要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和轉化方向,這種服務對象和轉化方向是在研究伊始就已經確定的,而非在成果形成之后的硬性轉化;在成果形成之后,要借助一定的媒體,特別是刊物、論壇等使成果面向服務對象,包括潛在的服務對象。
3 成果轉化機制創新與實踐
若要化解成果轉化阻力系統、改善現有成果轉化現狀,就必須對成果轉化機制進行管理創新。而這種管理創新的原則與依據就是其特有的二元結構特性。
3.1 基礎研究成果轉化
2012年5月,教育部社科司首次開展了一項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征集工作,宗旨在于通過“學術‘大’家寫‘小’書”,把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推向社會大眾。這次科研普及讀物項目資助力度高達15萬元,而且由教育部統一出版,為科研人員從事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為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了一個信號、一個典范。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項工作中抽象出未來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實踐創新的方向。
政府主導。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是實現社會變革的理論先導,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這種研究的意義在于其巨大的社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實現必須依靠政府這個公共服務部門。所以說,在未來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工作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引領的作用,把握成果轉化的方向不動搖。
深入淺出。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接受群體是人民大眾,在保證成果學術質量的同時要把握深入淺出的基本原則。由于人民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背景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所以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就是深入淺出,也就是說,從學術前沿熱點入手,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才能使人民大眾真正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力量,同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也可以切實的服務人民。
重視質量。質量和創新是一切科學研究的生命線。之所以強調的是“學術‘大’家寫‘小’書”,就是為了切實保障成果質量,以質量推動成果轉化。提升成果質量的核心是改善研究方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深入實踐、積極創新,切忌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真正做到腳踏實地做調研、認認真真做數據。
3.2 應用研究成果轉化
現階段,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存在一種依托“關系型管理框架”的轉化路徑。簡單來說,大部分高水平的應用研究成果都是通過點對點、人對人的方式進行轉化的,這種成果轉化機制的優點在于成果供需雙方相互了解、成果供給方普遍科研水平較高、成果轉化過程較為簡單;其缺點在于這種轉化路徑是少數人參與的成果轉化,大部分科研人員無法進入這種“關系型管理框架”,以至于較多優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失去其應有的時效性。而少數人參與的成果轉化正是現階段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急需解決的問題所在。根據路徑依賴理論,雖然原有路徑具有一定的研究慣性,但就當前情況來說,必須就原有路徑進行修正,使其進入到更加完善的軌道上來,才能真正的使更多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成果得到轉化,從而更好地輔助政府決策、切實服務社會。
對于原有路徑修正的關鍵是從關系型管理模式到規則型管理模式的修正,而規則型管理的核心是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成果轉化平臺的具體形式就是成果轉化中介機構,中介機構的建設和發展能夠使廣大科研工作者能夠公平、平等的參與到項目研究和成果轉化過程中來,通過中介機構把社會科學成果推向社會,發揮市場機制,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6]
參考文獻
[1] 吳方.基于KANO模型分析遠程開放教育學生滿意度產生的切入點[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82-84.
[2] 袁貴.組織內員工隱性知識轉移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3] 郝榮峰.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注釋
① 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
② 郭秀麗.基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問題研究,社會發展論壇,2008.
③ 束洪福.我國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率僅5%[EB/OL].,2010-01-10.
要想提高小學作文水平首先就要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下手。本篇例舉了關于小學作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的范例來展示參考文獻的寫作規范格式,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參考文獻的寫作方法。
小學作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靳健;;我國小學、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百年變遷[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石錄;;反思小學作文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年05期
[3]王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小學三、四年級寫作標準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王銘;;談小學作文教學理念的轉變[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5]董俊英;;來源于生活流露于自然——淺談小學作文教學[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年01期
[6]尚鳳英;;論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7]楊瀾;;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導學生習作的幾點嘗試[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8]潘杏麗;;小學作文教學的憂思與探究[J];科學大眾;2008年11期
[9]李桂平;;小學作文教學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10]蔡名華;;創設情境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課堂實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年05期
小學作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高鳳妹;新課程理念下的寫作命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魯進;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活作文教學研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王琪;小學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與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周世國;小學作文遷移訓練與作文主體性開發教學策略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楊柳;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6]趙東陽;小學作文教學低效原因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7]楊瑞;小學生習作“失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張文彬;小學生作文中審美體驗教育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小學作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萬增奎;教育行動研究的構思與設計[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2]李志遠,梁毅剛,李素英;論大學管理類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郭鳴宇;學習動機理論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閆蒙鋼;高師化學系學生職業素質結構的調查與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5]張雪峰;陳丹;;《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中國化改革的嘗試[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6]楊厚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學——體育課改有關問題的思考與實踐[J];安徽體育科技;2012年03期
[7]袁勇;云瑞江;;初中生課外閱讀狀況調查[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蔣凱;涵養科學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省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性 別:
民 族: 漢族
政治面貌: 團員
出生日期: 1985年11月
戶 口: 蘭州
婚姻狀況: 未婚
學 歷: 本科
畢業院校: 蘭州大學
畢業時間: 2008年07月
所學專業: 社會學
外語水平: 英語 (CET-4)
電腦水平: 熟練
聯系方式: 求職意向 工作類型: 全職
單位性質: 不限
期望行業: 批發、零售(商場、專賣店、百貨、超市)、紡織品業(服飾鞋帽、家紡用品、皮具)、市場、廣告、公關
期望職位: 業務拓展專員/助理、客戶服務專員/助理、市場專員/助理、市場調研與分析、業務跟單
工作地點: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00-4000 教育經歷 [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 蘭州大學社會政治類社會學專業:培養社會學理論體系、科學方法和實證研究三大領域有機結合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有:社會學概論、西方社會學原理、社會調查方法、經濟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網絡社會學等。就業方向:適合在企業從事人事管理、市場營銷、策劃等工作。 培訓經歷 2008/7--2008/8:在浙江錦陽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資源相關業務的專業培訓。 工作經驗 2008/7---2008/11:在浙江錦陽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擔任項目部專員職務,熟悉相關業務流程,能獨立操作相關業務。 2007/6--2007/9: 畢業實習 | 組織實施了蘭州大學2004級畢業生社會學專業畢業實習項目《社會學視角下的西北地區高中生家庭陪讀現象研究》
2007/5--2007/6: 市場調研 | 策劃并組織了《蘭州大學學生收入與消費狀況調查》項目
2006/6--2006/8: 暑期實踐 | 申請策劃并具體負責實施了蘭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計劃《西北鄉村家庭中子代夫妻關系對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 專業技能 熟悉spss社會統計分析軟件的操作
能熟練操作word.wps.ppt等專業辦公文件
熟練掌握了office.excel等專業辦公軟件 工作業績 2006/6--2006/10 申請策劃并具體負責實施了蘭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計劃《西北鄉村家庭中子代夫妻關系對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獨立完成了該項目的調查報告,獲得了學校2000元的資助獎勵金,而后撰寫的調查論文被收入學院的優秀學術論文集
2007/6--2007/9:組織實施了蘭州大學2004級畢業生實習計劃社會學專業畢業實習項目《社會學視角下的西北地區高中生家庭陪讀現象研究》,獨立撰寫了實習報告,被評為本學院優秀實習報告畢業論文 自我評價 1、品行端正,吃苦耐勞,適應能力強,具備良好的團隊溝通協作能力,能及時完成組織規定的目標任務;
本次學術研討會圍繞近年來災害人類學發展的新動態,反思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討災害研究中的理論與方法,以及防災減災中人類學關懷,為災害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做出貢獻。會議的主題為“災害人類學與防災減災的理論與實踐”。
一、大會主旨發言
六位國內外著名人類學家作了主旨發言。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史蒂文?郝瑞教授作了題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集約化脆弱性與災難”的發言,郝瑞教授通過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災害實例,闡述了
人口不斷增長,人民生活穩定,人類從自然中提取物質與能源來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過程往往導致生產或產能的集約化、緩沖的消除、恢復能力的損失和脆弱性的增加。他在發言中強調:盡管人們的環境意識在增強,但要減少災害發生的頻率仍然十分困難。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人類學系安東尼?奧尼爾-史密斯教授作了題為“21世紀的風險、脆弱性與災難:人類學的視角”的發言,他在發言中強調:脆弱性和風險挑戰我們去處理那些可識別的社會功能,導致因特殊危害造成的損害和死亡,但它也讓我們遭遇到了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整個體系的基本矛盾的困境,其中經濟體系是最為突出的方面。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狄野昌弘教授作了題為“關于災害的比較社會學”的發言,他從災害與社會科學、災害與社會變動、社會的網絡關系與重建、對社會認識的差異、與自然的共生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并以阪神大地震和東日本大地震為例論述了震后避難趨向及社會認識。
美國原加州大學教授,現為獨立研究者蘇珊娜?赫夫曼教授作了題為“人類學視野下的災難與核心文化概念”的發言,赫夫曼教授認為:盡管人民經歷了災難的發生甚至結束,但由于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長期積累,環境每況愈下,災難就在眼前。她堅信:一旦人類的文化被深入理解和充分運用,減災和恢復重建的能力將會加強。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災難研究中心李永祥研究員作了題為“災害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的發言,他從災害人類學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問題、災害人類學研究中的田野調查、災害人類學的跨文化比較視角、災害人類學研究的民族志敘事和災害人類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五個方面論述了災害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副院長楊正文教授作了題為“巨災風險分擔路徑探討――以‘5?12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為例’”的發言,他強調:“5?12”重災區在較短時間內不僅能夠恢復重建,而且獲得顯著的跨越式發展,完全得益于“對口援建”的災害風險和災害損失的跨區域分擔機制效率的發揮。因此,檢視和探討“對口援建”模式,對創新災害風險管理意義重大。
二、專題研討交流
大會主旨發言后,與會代表分八個場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專題學術研討。八個專題分別是“災害人類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國外災害人類學研究”、“少數民族觀念與防災減災”、“防災減災與災害應對機制研究”、“氣候變化與災害應對”、“災害風險與政治經濟”、“災后重建與宗教觀念”、“災害史研究”。議題廣泛、討論積極,體現了人類學在災害問題研究中的現實性和應用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界在災害問題研究上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撒拉族 音樂 挖掘 繼承
撒拉族是我國西北地區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縣一帶。撒拉族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類,其中民間音樂較為豐富,尤其是以民歌為主體。撒拉民歌有多種形式,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樂器品種較少,普遍流傳的僅口弦一種,未有獨立器樂曲。縱觀幾十年來學者們對撒拉族音樂所做的工作,主要成就有以下幾方面:
一、對撒拉族主要聚居區的民歌進行了重要的調查和記錄,積累了相當數量的曲譜資料,為撒拉族音樂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60年12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中國藝術研究所擬定了有關編輯《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草案)》,根據這一精神,青海和甘肅音協組織了音樂家深入撒拉族地區采風。據資料記載,中國音樂學院教師杜亞雄也曾于20世紀60年代前往撒拉族地區采風,發表了一些介紹、研究撒拉族民間音樂的論文,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河畔紅花――介紹撒拉族民間音樂》①。
1979年《中國民歌集成》編纂工作得到恢復后,各省對各民族民歌進行了普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收集撒拉族民歌32首。1994年,《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中收錄了楊鳴鍵的《撒拉族民歌簡介》一文,對撒拉族民歌做了全面介紹,也對撒拉族民歌的特點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入撒拉族民歌70首,2000年再次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青海卷》收入撒拉族民歌71首。除此之外還有《青海花兒曲選》(青海群眾藝術館編印,1979年)其中收錄撒拉族花兒41首;《青海民間歌曲百首》(1960年編印),其中收集撒拉族花兒11首,宴席曲4首、號子6首、其他4首。《中國曲藝集成》(青海卷)回族撒拉族部分中收錄打攪兒曲目1首;《駝泉清清――歌唱循化歌曲選》,由青海本地作曲家及音樂愛好者創作撒拉族歌曲共188首;《青海撒拉族花兒曲選》馬正元編,名人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群眾藝術館編印《青海民間小調》,1978年。關于舞蹈的有《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叢書》(青海卷),198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由中國戲劇家學會青海分會、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其中收錄了撒拉族花兒劇《駱駝泉》;《青海民族民間舞蹈集成》1989年,介紹了撒拉族舞蹈概況,收錄了民族舞蹈7部,并在其中附有舞蹈圖示和樂譜。
二、音樂文化著作中對撒拉族傳統音樂的介紹
從中國少數民族大的民族領域研究音樂文化的著作,其中有的篇章涉及了撒拉族傳統音樂文化,對撒拉族音樂及其風格進行了客觀的描述和介紹,使撒拉族民間音樂得到不同程度的昭示
綜合類主要有:田聯韜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在本書中按藝術體裁將撒拉族民歌進行了分類;袁炳昌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其中撒拉族的音樂史分為四個部分;喬建中的《中國經典民歌鑒賞》(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杜亞雄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蔡廷玉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554頁,1989年)編寫了《撒拉族音樂》部分。此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中對“撒拉爾玉爾”“撒拉號子”“撒拉婚俗”“撒拉曲”“撒拉少年”“撒拉戲”條目以及《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中對“撒赫稀亞格拉”(哭嫁歌)、“撒拉爾玉爾”“撒拉花兒”等條目均有介紹。
三、對撒拉族音樂及某些專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主要論文:鐘子林《撒拉族音樂概況》,中央音樂學院院刊,1959年總89期;張谷密.撒拉族“花兒”調式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03);馬忠國.撒拉族民歌概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84(04);范曉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01);馬盛德,司馬力.試談撒拉族舞蹈[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0(03);王海龍.青海撒拉族民間音樂調式旋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04);張靜軒.撒拉族民歌及其音樂特征述略[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02);王海龍.青海撒拉族哭嫁歌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07);張云平.撒拉族哭嫁歌藝術特征研究[J].民族藝術,2009(02);晁元清.撒拉族民歌《阿里瑪》遐想[J].音樂創作,2010(03);王玫.淺論青海撒拉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韓建業.開發利用撒拉族說唱藝術[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王海龍.青海撒拉族民間宴席曲研究[J].民族藝術,2009(03);郭德慧.撒拉族民間音樂文化構成因素初識[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02);郭曉瑩.土族花兒和撒拉族花兒的藝術共性[J].中國土族,2008年夏季號。
除此之外,涉及到音樂藝術方面的論文還有朱剛、李延凱的《撒拉族民間文學簡介》,馬學義的《撒拉族民進文學簡介》,馬成俊的《撒拉爾歌謠初探》。
(二)論文集:《百年撒拉族文集》其中收集了21世紀以前撒拉族論文,其中包括了音樂類的有張谷密的《撒拉族花兒調式研究》,馬忠國的《撒拉族民歌概述》,馬盛德、司馬力的《試談撒拉族舞蹈》等。
(三)專著:蒼海平的《撒拉族音樂文化概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9月。本書系統地介紹和分析了撒拉族民族民間音樂,參考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分類方法,對撒拉族現收集到的民間音樂作品進行了分類,并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對收集到的100多首民歌逐一進行了極細致的曲式分析和研究。
在音樂創作方面。創作歌曲《新循化》《阿里瑪》等;歌舞音樂《摘花椒》《黃河放排》《駝泉清清》《打墻》等。舞蹈方面有1989年由蔡廷玉、尹崇堯編劇的撒拉族花兒劇《駱駝泉》。
近年來,撒拉族的新型歌劇也有了新的發展。比較優秀的劇目有撒拉族花兒劇《駝泉清》《打麥場上》等。隨著時代的前進,撒拉族音樂將獲得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它將繼續不斷地激勵撒拉族人民在增強民族團結、繁榮民族文化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教育和娛樂作用。
結語
撒拉族音樂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現發表的論文只是簡單地將現收集到的撒拉族民歌做了分類和說明,并沒有新的挖掘和整理。2.研究的視野還不夠擴展,至今也沒有涉及到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進行深層次分析研究的著作和論文。3.關于撒拉族音樂的淵源沒有論文進行分析和研究。4.撒拉族民間音樂仍需深層次挖掘和整理。5.對撒拉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應加強力度。6.撒拉族音樂研究還處于以個人研究為主、各自為政的狀態,現在的研究成果零星散亂,且深度不夠。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