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5 14:37: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藝術評鑒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H319
閱讀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在于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探求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在有聲誦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誦讀是閱讀的基礎。學生閱讀文章時,要掃清閱讀障礙。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讀準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礎上才能誦讀。誦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學,并提高學習效率。誦讀時,眼、手、口、耳、腦等各種感官要同時活動。通過有聲誦讀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諦,不經意之間對語言的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要改變目前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普遍較差的局面,萬萬不可對誦讀掉以輕心、等閑視之。為此,本人常有以下幾種做法:(1)利用語音、語調、語氣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摹擬人物情態。如《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藤野先生》中體現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學者風范,以及“我”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閱讀等。(2)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讓在文章中蘊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誦讀中奔涌出來。(3)我們要善于體現氛圍,讓學生漸進入意境。在閱讀中,我們要善于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我們營造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逐漸的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來。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高爾基的《海燕》時,我們要營造出一種大革命即將來臨的那種氣氛,讓學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氣氛的同時,漸入意境,并用多層次的語調進行吟誦,可使學生更深入到這首散文詩的藝術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4)教師需要誘導學生反復朗讀內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品味會,重點是對詞、句的品味。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
二、通過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如教王安石的《傷仲永》這一課時,我最后總結說:“本文的作者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仲永正是沒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導致了才能的衰退。你們說后天的教育對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嗎?成才的關鍵是什么?”剛問完,同學們就議論開了,有一吐為快之勢。我說:“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來我們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實際對‘成才的關鍵是天資聰慧還是后天教育’這問題分成兩種意見展開討論,看哪種意見有道理”。持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的同學舉例證明:“中央電視臺曾播出的癡呆兒聰聰沒有學過音樂卻能上臺指揮交響樂演奏。這不是他有這方面天份的原因嗎?還有莎士比亞、高爾基未讀完小學卻成了偉大的文學大師??梢?,天賦是成才的關鍵!”。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學課本里曾有過的童第周,反駁道:“童第周在學校里曾因考試不及格差一點被趕出學校,后來經他勤奮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學家。還把當時生物界的尖端課題攻下了,實現了他‘外國人能做的事中國人也一樣能做’的愿望,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這不說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嗎?”在爭論中雙方都做到了觀點明確、論據確鑿,有一定的思辯水平。在同學們辯論的繼續深入后達成了一致正確的認識: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天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在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時,才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分階段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必須遵循其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而進行,同時又必須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為中心,中學語文閱讀能力在各階段培養目標是不同的,一般可分為下面幾個發展階段:(1)積累階段,這是一個動態而連續的過程,更是后面階段能力具備和發展的基礎。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的基礎知識要打牢,能夠準確地判斷單復句并能分析其結構,要熟練地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閱讀范文和課外讀物,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復雜思想感情和新觀念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生的閱讀作用很大。教師應結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紹,然后要求學生積累。(2)理解階段,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發展了思維能力,理解力才能應“源”而生,所以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想、想象力,它們在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是判斷力的培養。判斷力是指讀者理解事物的本質,明確概念。二是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分析、綜合能力構成了人類基本的思維過程,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將事物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分解出來的能力。只有通過分析,對課文的整體認識才能深入。三是聯想能力的培養。有了聯想,可以將有形文字的意義空間拓展到最大,從而使理解更準確、合理。(3)評鑒階段,即對文字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評價和鑒賞的階段。只有掌握相當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知識、語言知識,能進行抽象思維的閱讀者才能評鑒作品。中學生應該而且能夠具備評鑒能力。初中階段可培養學生對具體的人物舉動、故事情節、作品特點、某一觀點作評價的能力,能寫成一點一議的小論文。討論之后,再進行欣賞,如朗誦、品味,在評鑒欣賞中越覺其妙,學生則愈益喜愛該讀物,有的學生甚至能在筆記中主動寫評論文,抒發己見。
論文摘要:影視文學批評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在高校的教學中還處于思考與探索階段,在民族院校中更是如此。在借鑒前人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研究的成果、總結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闡述強化高校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的必要性,并最終探討提高學生影視文學批評能力的途徑,希望通過這樣幾方面的論述,和同仁們共同探索影視文學批評教學之路。
影視文瑙冷是電影文學與電視文學的合稱,是新興的文學樣式。影視文學的歷史遠不及傳統的詩歌、兌肩女文漢戈劇,然而,憑借電影、電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影視文學在一個世紀以來迅玉孟發月是,成為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以至于一上舍棄了影視文學,當代文學便顯得殘缺不全。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富有文化含量且影響人終身發展的影視文學批評教學卻是一個薄弱點。因此,加強影視文學作品的教學是時展的寰導璧薯,影視欣賞的開展將會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撫岑一個新的生長點。
一、存在的問題
豐目又寸于傳統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而言,影視文學應該說是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人們對影視文學的認識非但不及傳統的文學樣式,甚至七匕刁互如又寸影視藝術的了解。我們已有數以百計的交日本文學史和對各類傳統文學體裁的研究專論,我們也刁盡乏影視藝術史、影飛見哩論甚至影視制作各個環布虧的專論,但說到影視文學作品教學的習究狀況,則不免相形見細。當今的影視文學還處在年輕階毛n,雖然影視文學批評的教學應該是高校中文系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任務,但就目前課堂教學現來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在鑒賞實踐訓練課上會發現:學生分不清戲劇藝術與劇本之間的差異、分不清景爹視藝術與影視文學之間的差異,且在對劇本與藻絲視文學進行鑒賞時不能結合戲劇與影視藝術的特點和要求;在鑒賞交流活動中,學生交流最多的是詩歌和刁、說作品肩交文次戈匕,只有個同學涉及居鑒賞,基本沒有涉及影視文學的鑒賞。即便涉及到影視文學,也只是停留在“看”的低層次學生通常會被作品情節的曲折、場面的火爆、人物命運的坎坷等吸引,為之動容和感慨,遠未達到對影視文學內涵和意蘊“鑒賞”和“批評”的高度。更為尹龍重的是,在對我校民族學生的調查中發現,他在7TH少觀看電視作品,電影則更少,這樣扎七鑒賞根本天訪戈起。
二、原因的分析
綜合分析上述大學生在影視文學鑒賞中存在的問題彥割京因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視文等特比評教學的重要性被忽視。影視文學批評既是一門藝術教育課,又是一門美育課。由于影視藝術的大眾化特點和影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樂的特點,能夠通過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鑒賞,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影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待點以及風格特征,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培養和增強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這樣的一門課是應該受到重視的,可事實恰恰相反。就目前堂教學現狀來看,影視文學教學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學校和老師的高度,有時甚至處于可有可無的越圖比境地。在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專科階段沒有安排影視文學扎七評課程,本科階段這門課也只是屬于選修課。同時配備的教師也很少具備這方面的專業素質,實際授課也很隨意。對于嚴重缺乏影視作品積累的民族學生沒能夠做適當的引導,而是直接進行王里論講授,這就如同從未看過《子夜》,去要空空地分析吳孫蒲這一人物形象一樣,絕對不會收到好的授效果。其次,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的內容簡單化。就筆者了解到的情況看,各校對于影主見文學批評教學內容的設計可謂五花/又門,或者手巴這門設訓一為影視基礎知果,或者將計‘為影視作品分析課,甚至索性把它設計為影視作品又見摩課。問其故,都說因為缺乏一部比較成熟的教材作為設計程內容的依據。誠然,不拘泥于教材本應是素質教育和創新型教學的-勇原貝,同樣一門課程也允許有與眾不同的材受形式,但是,凡事總得有個規矩,不拘泥于教材并不等于不要教材,教無定法也并非隨心所欲,不然,這些既缺乏目標規定性又缺乏講授系統性的故法就會給該門課程的教學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那么,聯系民族院校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在影視文學批評課的選材上可以突破教材指定的范例,進行影片分析時側重選擇一些有代表勝的反應民族生活的作品,這樣對課程內容的靈活置能夠以興趣帶動學習,然而實際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教學內容簡單化的問題,真正聯系學生實際清況的教學探索很少。再次,影視文學教學的方式單調化。目前我們在影視文學批評教學時,方式極類單攀調,基本忽視了影視文學獨有的特點,而簡單的將影視文學作品作為一般的文學作品來教授,導致影視文學作品獨有的感染力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不能真正打動學生,提升文學審美能力。另一極端做法就是大量運用現代化媒付次影示教學內容,用觀看影視作品代替文學作品的解讀,用新技術代替對語言的,用圖像和聲音代替對文字的體認,學生的興奮點往往只停留在視聽堯鄉覺上,只滿足于聲像畫面帶來的直覺衫習惑,感官的愉悅替代了}勝層面的思考追問,以膚淺的感性內容替代了深度的生活體驗,批變萬丈了看電影看電主見劇,成了一種休閑交是樂活動。綜上,影視文導特比評教學的重要性被忽視、教學內容簡單七、教學方式單調化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三、必要性的探究
1影視文學批評教學是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學教育除了加強傳統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居文學樣式的教學之外,還需要補充翻社洋血液。而影視文學的教學應該說是最有生命力的,它融合了文學、音樂親留舀、美術、雕刻等多種藝術形態特點尸手力口上電腦合成等科技手段,無侖是畫面的動感、質感還是音響效果,都是相當出色的。影視文學暑本本身來源于文學,和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學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達生活的方法,比如刁、說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詩歌的扦清,散文的意境,都為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營養。影視文學作品教學是實施語文綜合活動的最佳平臺。它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清的共鳴;它可以讓學生發掘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它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誦、表演房論等方式來提高鑒賞水平。在影視文學作品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者階導以提高,審美能力不斷得到加強,藝術品位也隨之逐步提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個勝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應該把影視文學作品澳女學方文在文學教育的衛匡璧慈位置。
2.影視文學批評教學是提高民族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
鑒賞影視文學作品質己指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又寸影視藝術的美學規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斤欠賞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與體驗,因而能夕讀彭視文學作品的各個層面進行更深人的讀解,并在址匕著鰲礎上通過欣賞,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王里仁得到愉悅。這就說明如果學生對影視作品沒有一滬定的感受和積累,則提高審美與鑒賞能力等目標京允無異于一紙空談。那么,如何提高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就成了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問題。原著刁屯和由此改編的影視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鑒賞,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人點。學生下門對原著小說的理解和我們對改編的影視文學作品的講解可以互為參照,其間的異同可以幫助學生衫成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初步感受與經驗素材積累,學生頭腦當中會對影視作品的獨特之處留下深刻印象,對人物形象的理助釋更加彩磷夕火,特別提歲寸影視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使其對影視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等民族師范院校中文專業通過影視文學扎七評教學來提高民族學生的文化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其原因是:現代的中小學生刃見看影視作品已成為他們繼學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受教途徑之一,而觀看影視作品對其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初步刃爹成影響重大,所以,他下門的鄧昨譽行為必須受到正確的引導。而類似于筆者所從教的學校培育的大學生將來恰好是民族地區中小學生們的教育者,即未來的中刁、學語文教師,其清感態度和價值勸職寸中小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異綺與難以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民族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是一項有益于后展的、意義深遠的事業。
四、影視文學批評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
通過對民族院校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對他人關于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研究成果的借鑒,歸納出對民族地區大學生影視文學批評能力培養的途徑,可以簡要概括為:觀看與解讀、扎葉乎與實側劫大樣層層遞注、層層深人的環節,下面力口以展開論主。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2-0138-01
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 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信息傳遞的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在教學,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要求,請提出建議,越多越好?!睆膶W生的建議中選取可行的建議,并將這些建議運用到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學生的大力支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覺得自己的建議被采納,引發了學生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閱讀教學中。
二 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的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地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節。
認讀雖然簡單,但也會受到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的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差異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的發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問題解決、問題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 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培養措施
積累階段:這是一個動態而連續的過程,更是后面階段能力具備和發展的基礎。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的基礎知識要打牢,能夠準確的判斷單復句并能分析其結構,要熟練的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閱讀范文和課外讀物,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為理解新材料中復雜思想感情和新觀念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對學生的閱讀作用很大。教師應結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紹,然后要求學生積累。
理解階段: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發展了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才能應“源”而生,所以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想、想象力,它們在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評鑒階段:即對文字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評價和鑒賞的階段。只有掌握相當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知識、語言知識,才能進行抽象思維的閱讀,才能評鑒作品。小學階段可以培養學生對具體的人物舉動、故事情節、作品特點、某一觀點做評價的能力,能寫成一點一議的小論文。
(一)學位論文內容安排先後次序
1.封面
2.前序部份
(1)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以羅馬數字小寫
在每頁下置中部位編碼)
(2)授權書………………………(同上)
(3)中文摘要……………………(同上)
(4)英文摘要……………………(同上)
(5)謝志(詞)……………………(同上)
(6)目次………………………(同上)
(7)表次………………………(同上)
(8)圖次………………………(同上)
3.本文部份
(1)第一章緒論...........(以阿拉伯數字小寫在
每頁右上角部位編碼)
(2)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同上)
(3)第三章方法………………(同上)
(4)第四章結果...……………..(同上)
(5)第五章討論與結論.………....(同上)
(6)引用文獻............…………….....(同上)
4.後篇部份
(1)附錄...…………..............(同上)
(2)個人小傳...………..............(同上)
(二)學位論文內容說明與書寫要點
本系學位論文一律以橫寫(由左而右)方式,以中文
撰寫,紙面大小以A4(21cm×29.5cm)為標準.
1.封面(見附錄一)
(1)最上面一行是: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體育學系;
第二行是:碩/博士學位論文;兩行均以中央
定位.
(2)題目在封面之橫中線上方約五公分處開始書
寫,以中央定位,題目字體是在封面上最大的.
(3)研究生姓名先寫,不加「撰字,指導教授姓
名在研究生之下,一律不加博士,教授等稱呼.
(4)完成年月寫在封面下方,均以國字書寫,最下面
一行是「中華民國臺北市.
(5)除題目有特殊需要外,封面一律不使用外文.
2.前序部份
(1)中文摘要:
a.須有題目(在最上面),完成年月(在左上
方),研究生,指導教授姓名(在右上方)等
資訊.
b.內容應簡明的寫出研究的問題,受試者,研
究方法,有意義的結果,和結論,資料的比
較或表達應附上數據.
c.論文摘要的長度以不超過一頁(包括題目,
姓名,年月等資訊)為原則.
d.不得將結果當成結論來寫.
e.摘要底部應有關鍵詞(keywords),以不超過
五個為限.
(2)英文摘要:
書寫要點與中文摘要完全相同,目的是讓不懂中
文的外國學者閱讀的,在寫作時必須用點心思,以
能達意為原則.
(3)謝志(詞):此部份可有可無,由研究生決定,
但以一頁為限.
(4)目次:將每一章,節名稱和其所在之頁碼列出.
(5)表次:將每一表之名稱和其所在之頁碼列出.
(6)圖次:將每一圖之名稱和其所在之頁碼列出.
3.本文部份
25
mm
#(頁碼)
25mm
25mm
25
mm
本文規格(A4紙張)
論文本文之書寫格式,請參照臺灣師大學報之
「撰稿原則(見附錄二),及參閱較詳細的「參考文獻
標注格式(見附錄三).唯一不同之處是學位論文必
須增加「相關文獻探討一章.以下之章節說明是針
對教育和自然科學之論文安排,而文學,藝術和人文
科學之論文可考慮將方法,結果和討論合并成「本文
一章來撰寫.本文中文獻引用的方式以作者(年代)
之方式書寫,例:Lin(1990)曾發現....如作者是
兩位時,此二位作者都得寫出,如果是三位或更多作
者時,可以「等人文字書寫,例:Lin等人(1991).
第一章緒論
本章包括問題背景,研究問題,研究目的,
研究假設,研究范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
義和研究的重要性等.
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
從與本研究有密切相關之文獻中,找出未
知,缺失,矛盾,爭議之處,旨在導出研究的
問題和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章方法
本章包括受試者,實驗設計,步驟,材料方
法,資料處理等之描述.本章書寫之重要原則
是:讓同行的讀者在必要時能復制本研究.
第四章結果
以文字,圖,表等展示出「有意義的結
果,避免將無重要意義的圖表放在此章.
第五章討論與結論
將觀察到的結果跟理論架構和文獻作比較,
解析,推論,整合等,而導出有意義的結論,也
就是將結果經過討論後引出結論.結論僅為本章
之一節,如對將來類似之研究有所建議者,亦可在
此列出.
4.引用文獻
原則上以美國心理學會(APA)的格式為準:
(1)中文部份: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到多排列.
每一文獻前不編號碼.
(2)英文部份:依作者姓氏之字母由A至Z排列.
每一文獻前不編號碼.
(3)僅列出在本文中引用過之文獻,本文中沒引用
者,不應列出.
(4)同一文獻之打字是singlespace,而文獻與
文獻間是doublespace.
(5)同一文獻第二行開始之文字應保留兩個中文的
空間.(即第二行開始右凹兩個中文字空間)
(6)期刊雜志名稱都得打出全名,不得用縮寫字體.
(7)書寫方式請參閱附錄三.
5.後篇部份
(1)附錄
附錄可包括少有的文件,文獻和非正式的證
物等,可以附錄一,附錄二的方式排列,例如:
附錄一,受試者須知與同意書,附錄二,問卷原
稿等.
(2)個人小傳
列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主要
學歷,重要工作經歷和特殊成就等.文字盡量精
簡,以不超過一頁為原則.
附錄一論文封面格式范例
}留3.5cm
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體育學系
碩/博士學位論文
題目
(中線)
研究生:OOO
指導教授:OOO
中華民國九十年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留3.5cm
附錄二,本文書寫格式撰稿原則
一.標點符號
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於平常引號,第
三級引號;『(雙引號)用於第二級引號(即引號內之
引號);《》用於書名,如《資治通鑒》;用於論文
及篇名,如;〔〕用於詞牌及曲牌,如〔念奴嬌〕;用於詞名
及曲名,如赤壁懷古.唯在正文中,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
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淮南子.天文篇》.
二.子目,分段,引文
(一)篇內各節,如子目繁多,請依各級子目次序標明.
(二)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兩格.文中段落號碼標寫方
式為:
一,
(一)
1.
(1)
(三)直引原文時,短文可逕入正文,外加引號.
(四)如所引原文較長,可另行抄錄,每行之第一字均空
三格.
附錄三
參考文獻標注格式
(原則采用APA格式)
一,文中引注格式
本節「引用一詞系指「參考(reference),作者,年代之
後不必加注頁碼(參見下文說明).倘系直接引用(quotation)
則直接引用部份需加引號(40字以內時),或全段縮入兩格
(40字以上時),并在作者,年代之後加注頁碼,如:(艾偉,
民44,頁3),或(Watson,1918,p.44)
(一)中文資料引用方法:
1.引用論文時
(1)根據艾偉(民44)的研究...
(2)根據以往中國學者(艾偉,民44)的研究...
2.引用專書時
(1)艾偉(民36)曾指出...
(2)有的學者認為(艾偉,民36)認為...
3.如同一作者在同有兩本書或兩篇文章出版時,請在年
代後用a,b,c等符號標明,例如:(艾偉,民44),
或(Watson,1918a),文末參考文獻寫法亦同.
(二)英文資料引用方式:
1.引用論文時
(1)根據Watson(1913)的研究....
根據以往學者(Thorndike,1949;Watson,1932)
的研究...
2.引用專書時
(1)Watson(1925)曾指出...
(2)有的學者(Watson,1925)認為...
文末列注格式:
如中英文資料都有,中文在前,英文(或其他外文)在
後.
中文資料之排列以著者姓氏筆劃為序,英文則按姓氏之字母先後為準.
(三)無論中外文資料,必須包括以下各項:
1.著者
2.專題全名(或書名)
3.期刊名稱及卷,期數
4.出版年度
5.頁碼
請在中文書名,中文期刊論文名稱與卷數下面畫一橫實底
線.請參閱(九)實例1.(1),2.(2)和3.(1).
外文書名與論文名稱,其全名之第一字母須大寫外,其馀
皆小寫.請參閱(九)實例1.(2),和2.(2).
請在外文書名下畫一橫底線,或排印成斜體字.請參閱
(九)實例1.(2)和2.(2).
外文期刊須寫全名,重要字母均須大寫,并請在期刊名稱
及卷數下,畫一橫實底線或排印成斜體字.請參閱(九)實
例3.(2)和(3).
關於編輯及翻譯的書籍之列注體例,請參考(九)實例4.5.
6..
(九)實例:
1.書籍的作者僅一人時:
(1)蘇薌雨.(民49).心理學新論.臺北:大中國.
Guilford,J.P.(1967).Thenatureofhuman
intelligence.NewYork:McGraw-Hill.
2.書籍的作者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時:
楊國樞.(民67).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
市:東華書局.
Mussen,P.H.,Conger,J.J.,&Kagan,J.(1974).
Childdevelopmentandpersonality.NewYork:
Harper&Row.
3.期刊論文:
蘇建文.(民67).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年生活
適應.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期,25-35.
Watson,J.B.(1913).Psychologyasthebehaviorist
viewsit.PsychologicalReview,(20),158-177.
(1)林清江.(民70).比較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
S.Letheridge,&C.R.Cannon,(Eds.).(1980).
Bilingualeducation:TeachingEnglishasa
secondlanguage.NewYork:Praeger.
黃光雄.(民81).英國國定課程評析.載於國立臺
灣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所集
刊34期,(頁181-201).臺北市:編者.
Kahn,J.V.(1984).Cognitivetrainingandits
relationshiptothelanguageofprofoundly
retartedchildren.InJ.M.Berg(Ed.),
Perspectivesandprogressinmentalretardation
(pp.211-219).Baltimore,MD:UniversityPark.
6.翻譯的書籍:
黃光雄.(民78).教育評鑒的模式(D.L.Stufflebeam
和A.J.Shinkfield原著,1985年出版).臺北
市:師大書苑.
Habermas,J.(1984).Thetheoryofcommunicative
action(T.McCarthy,Trans.).Boston:Beacon
Press.(Originalworkpublishedin1981).
體育學系
關鍵詞 文化藝術品 證券化 風險監管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帶來中國文化的復興。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藝術品市場是文化市場核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三大投資市場之一,文化藝術品的證券化將會使只是“少數人的游戲”藝術品投資變成藝術品大眾化投資。交易方式也將從以直接買賣為主的方式變成,完全無紙化的網上交易模式,投資人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實現開戶功能,通過下載相關的客戶端就實現投資交易功能。強大的電子交易系統和網站系統,使交易結果更加真實、公平、科學,提供的信息更加及時、有效,從而讓投資人的交易變得更加方便、簡單。
近年來,文化藝術品交易金融創新在我國逐步探索和發展,文化藝術品證券化交易誕生。文化藝術品證券化主要是指以對文化藝術品實物嚴格的鑒定、評估、托管和保險等程序為前提,發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實物的藝術品份額合約。最典型的就是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推出的文化藝術品份額網上申購和交易。文化藝術品份額合約掛牌交易后,投資人通過持有份額合約分享文化藝術品價值變化帶來的收益。
文化藝術品證券化不僅給收藏投資降低了門檻,徹底克服了以前收藏投資的諸多弊端,也降低了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的高風險壓力。更重要的是,較好地保護和激勵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權益和熱情,推動鑒定、評估、保管、保險和銀行等相關領域的深層次發展,拉動了行業需求,擴大就業,使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國的“文藝復興”。同時,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建立中國藝術品市場投資的退出機制打下了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流動性,使藝術資源的投資價值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然而,我國藝術品交易總體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容易控,藝術品證券化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交易規則頻頻修改,短短幾個月內經歷了交易由“T+0”改變為“T+1”,這將嚴重損害了公共投資者的利益??梢姡@種交易隱含著巨大的風險,文化藝術品份額金融創新交易制度和監管準備不充分。這意味著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評估以及如何監管等系列活動還沒有走上正式、規范的軌道。因此,為使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必須分析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及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本文的研究將會為交易機制的規范設計、文化藝術品投資風險及監管的協調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將對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及藝術品市場提供借鑒與理論指導。
二、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風險分析
藝術品交易市場證券化后,也會像資本市場一樣有波動。同時,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機制和法律關系復雜,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在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所必須的監管機制等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藝術品證券化交易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蘊含較大風險,具體的風險分析如下:
(一)藝術品份額發售的定價機制還不完善,存在價值確立風險。
藝術品是一種特殊商品,藝術品特殊的價值規律使得藝術品價值評估本身就比較困難, 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又缺乏對藝術品評估的共識,三重評判標準相互交叉, 拍賣市場又贗品充斥,拍賣價格與交易價格不統一等情況加重了藝術品評價的困難。藝術品之間的價格缺乏可比性,其價格通常由買賣雙方依據個人的評估與判斷共同決定。藝術品份額的定價過程中,既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體系,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的鑒定與評估機構,難以對藝術品的價值做出公允的估值。諸多不正常因素使得藝術品的估價有虛高的成分,這些因素造成了藝術品的發行價格有可能偏離藝術品的實際價值, 使藝術品證券化存有前提隱患: 即任何權利的交換都必須以權利被識別和確認為前提,但藝術品證券化操作不慎就會使得藝術品如同傳統證券市場的空殼公司,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和市場經濟秩序。在實體上,藝術品是體積雖小但價值較大的物,與大宗固定資產相比,在保管過程當中極易發生價值貶損或者意外滅失,而這是傳統證券基本不會面臨的風險
(二)法規法律的依據尚不足,隱藏法律風險。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與藝術品權利份額發行、交易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出臺專門針對藝術品份額發行、交易的管理辦法,藝術品份額的公開發售和交易活動的法律法規依據不足。主要體現在我國各地文交所都把《物權法》相應的條例作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主要法律依據。然而,藝術品本身除了擁有財產權之外,還具有署名權、修改權、發表權等權利。藝術品份額化實際上只是將藝術品的財產權進行了份額化,財產權之外的人身權利顯然不能進行份額化分割。目前的做法對藝術品所屬的人身權利問題并無說明和交代,藝術品份額交易是否涉及財產權之外人身屬性權利交易的問題等等,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三)公開發售機制尚不健全,存在著信用風險。
文化交藝術品交易所是藝術品證券交易的平臺,與傳統證券市場相比,藝術品持有人通過轉讓藝術品證券獲得資金后便與交易市場分離,其沒有證券法上的信息持續公開義務,無需公開募集資金的用途和去向,較之傳統的交易所,文交所在交易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然而現實當中,文交所卻存在著許多規制不明確的地方。
首先, 文交所的注冊資本沒有明確要求,藝術品份額發售和交易中,與藝術品份額發行、上市相關的事項均由文交所負責,交易所不但決定藝術品份額能否發行和上市,甚至還決定份額發行上市工作由哪家發行商完成。這種做法不僅有悖于市場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有損于市場的公信力,也難以抑制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如天津文交所的股東就是自然人和法人的組合,實繳資本并不高,其責任能力也就有限。
其次, 文交所往往承擔著多重職能,如審核上市管理交易委托遴選商和藝術品保管機構等,但其義務承擔狀況卻不明確。這和傳統證券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精神相背, 文交所的權力過大,交易市場公信力受質疑,容易滋生尋租現象。
(四)交易機制尚有缺陷,存在交易風險。
藝術品份額的投資回報缺乏穩定的基礎。相對于股票而言,藝術品自身并不產生現金流,相反每年必須支付一定的養護、保險費用。藝術品展覽雖然可以獲取一些收入,但成批展出的收入很難在每個藝術品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另外,藝術品實物無法按照份額交割,投資者不可能實現從持有份額中分享對藝術品的欣賞、收藏。藝術品份額化的投資回報更多地只能寄希望于交易價格的不斷升高,低買高賣,獲取價差就成為獲利的主要模式,價格起伏越大、交易越頻繁,越便于短期獲利。這種機制下,非理可能將份額價格推高數倍,導致價格失真,狂熱之后出現暴跌,在市場中產生連鎖反應,最終使投資者損失慘重,成為受害者。文交所上市的藝術品份額,總份額相對較小,但依然容易被人為操縱,出現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被非法資金炒作,從事短線交易、操縱市場和洗錢等不法活動,聚集市場風險。
(五)監管各自為政,容易形成社會風險。
目前,我國藝術品交易場所的設立和交易管理等處于無法可依的混亂狀態,各地情況多種多樣。除少數地方由省、市級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并授權相關部門監管外,其它的不是由地方政府金融辦審批設立并負責監管,就是由文化主管部門審批設立并負責監管。除此以外,監管缺失的另一表現是監管依據。盡管,文交所也實行自律監管,但并不能替代行政監管。同時,藝術品份額的發售審核、定價、交易、監督以及與此相關的評估、保管等均由文交所負責完成,各環節之間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不利于防范道德風險,甚至為合謀、操縱市場留下空間。更重要的是,系統性和流動性風險也不容忽視。
三、完善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監管對策及建議
為使如何監管等系列活動走上正式、規范的軌道以及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需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風險監管對策。具體的策略如下。
首先,完善文化藝術品的價值評估制度。目前,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通用的價值評估程序和規則尚未建立,這將使文化藝術品市場容易陷入混亂的場景,也會危害交易的安全。盡管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做著推介銷售藝術品的宣傳,但價格通常由買賣雙方依據個人的評估與判斷共同決定,對欠缺相關知識的投資人不利。為了規范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行為,應該建立客觀中立的第三方鑒定和評估機制,鑒定和評估機構既可以由交易的當事人自己選擇,也可以由交易當事人委托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選擇確定。與此同時,要建立鑒定和評估人員機構的責任制度,區分人為風險和正常的市場交易風險,只有正常的市場交易風險可以由投資者承擔。
其次,建立與完善文化藝術品份額化的交易機制。文化藝術品份額的交易不同于傳統物權交易,是一種證券化的權利交易,要針對此建立交易規則。藝術品證券和傳統證券投資收益來源、投資收益周期的不同,導致短期交易對藝術品證券交易的損失比傳統證券大得多。因此,在權衡限制泡沫和藝術品證券自由交易二者的利益之后,必須著重對短期交易進行限制。在交易模式上,對當前交易模式應修正, 并對持有藝術品證券達特定比例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時間和數量的限制,這樣也有利于解決一級市場的瘋搶問題,促進藝術品發行價格趨于合理。同時也應該禁止關聯人員購買藝術品證券,比如評估機構,從證券市場的運行現實來看,證券發行之際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多重因素, 價格往往容易上漲, 在一定時期后市場才會趨于理性,使價格回歸相對穩定。
最后,建立藝術品證券交易的信息公開制度。藝術品相關信息公開的義務主體包括轉讓方即藝術品持有人和發行人,藝術品信托機構, 以及藝術品交易的平臺即文交所其中轉讓方應當公開的信息包括: 藝術品的基本情況、可能影響藝術品評估和交易的重要信息如藝術品的來源和交易歷史、 藝術品權威評鑒機構的評估意見、關聯人員的相關信息等;藝術品信托機構應當公開的信息,包括藝術品保管的花費項目和費用、藝術品的經營情況等;文交所需要公開的信息包括: 藝術品、藝術品發行商、投資人、藝術品的保管和經營情況,藝術品交易的相關信息。
四、小結
總之,社會化、大眾化、資本化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個大的發展方向,而文化藝術資產的證券化是這一發展趨向的一個重要通道。從今后一段時間來看,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是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與轉型的重要力量,而藝術品及其市場資源的資產化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核心。要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向有序與規范發展,就需要不斷完善風險評估機制、監管機制等機制,這才有利于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建構,有利于我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
注:2011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文化藝術品證券化風險與監管研究” (項目編號:GXU11T32635)
(作者:廣西大學商學院會計學)
參考文獻:
[1]李政輝,鄭勛勛.藝術品證券化的法律分析——以風險防范為切入點. 廣州大學學報,2012(11).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途徑
教育質量是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不僅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還關系到國家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經濟發展。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人才的培養也隨之轉入“大規模生產”時期,發展數量與確保質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出來,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已刻不容緩。
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內涵
“質量保障”一詞源自英文(QualityAssurance),“高等教育質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inHigherE-ducaiton)這一術語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高等教育質量文獻中被普遍采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就是在現代質量管理和現代教育評價思想指導下,根據教學質量保證對象和質量保證活動的需要,依據一套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控制、評估和審核,使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開展的科學研究以及所進行的社會服務等一系列活動持續達到預定的目標,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活動過程。它是政府的外部保障和學校內部質量控制的有機統一。在外部保證機制上,政府通過建立質量保障平臺和外部質量評估,并采取控制、監督和鑒定等措施檢查并報告高校履行其職責的情況,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高校質量保障活動的結果和高校對教學質量的關注,向高等教育的有關“利益相關人”提供信任;在內部保證機制上,關注的核心是在高校建立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及對其運轉情況進行審查,重點是高校對內部活動質量的監督和管理。
在當今高等教育界,教育質量保障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議題,質量保障已成為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監控和評估的制度體系。
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功能
教學質量管理是通過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開展教學質量保證活動來實現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內涵決定了該體系具有鑒定、監督、導向、激勵等多種功能,從而對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鑒定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者根據質量保障體系確立的標準與目標,對教育質量進行評鑒,判斷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最低質量標準,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幫助教育者分析教育過程的得與失,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有的放矢地改進工作,起到鑒定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是否達標的作用。
(二)監督調控功能
教育主管部門或高校通過實施質量保障體系,了解學校執行教育方針政策、資源配置、日常教學情況、畢業生就業率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等狀況,對整個質量保障過程進行及時調控。學校的管理人員和教職員工可以通過制度化的渠道進行自我監控,檢查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風學風狀況及教學效果等,監督各項教學工作按預定計劃進行,保障學校的教學質量。
(三)導向性功能
該體系使學校及時了解社會對高等教育結構的需求、期望以及基本評價,發現自身在滿足社會需要方面存在的優點與不足,引導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行為走向規范。依靠質量政策、質量文化等對全體人員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依靠質量目標、質量標準、質量制度等對教職員工的質量工作進行約束和規范,引導他們調整自己的質量行為,推動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激勵功能.
高等學校通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對自身作出正確的評估,增強質量意識和效益意識,增強對學生、政府和社會的責任感,激勵高等學校不斷進取,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做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高??山Y合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把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結合起來,調動和激發全體人員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途徑
大眾化教育給高等院校辦學造成巨大壓力,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生源質量降低,教學軟硬件條件遠遠跟不上,教學管理滯后,強調辦學規模而專業設置雷同化、職業化等種種問題。目前的現狀迫切需要健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的協調發展,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加以完善。
(一)強化質量保障意識,構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
高等院校要加強質量意識教育,使廣大師生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本著對社會和教育消費者負責的精神,通過引導、激勵等機制,營造良好的質量文化氛圍,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使質量文化思想成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中心價值思想。高校作為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內部主體,要建立完善的校、院、系三級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包括規章制度、評估考核項目及指標,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具有專門評價知識的教學質量管理隊伍,分別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狀況等涉及教育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監控與評估。根據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建立科學的高校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對畢業生質量進行監控和科學評價,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一所高校教學水平的主要指標,用市場來檢驗高等教育質量。
(二)利用多種渠道,確保高等教育充足的經費來源
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不少高校辦學經費緊張,高校要對現有資源合理配置,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努力探索自主辦學、自我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在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和辦學方向的前提下,實行高等教育基金制和教育股份制,把學校辦成一個對外能夠適應與滿足社會及個體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對內充滿競爭與合作、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俱佳的健康的組織,條件成熟時可試行通過資本市場進行教育融資,使社會上各種閑散資金投向教育行業。鼓勵和引導學校與企業、社會合作辦學,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對學校的支持,并把捐資集資與培養學生結合起來,使那些為高?;I集資金的單位能夠優先選擇急需的專業人才,這樣既可以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又可以解決學校經費不足和畢業生就業分配供需脫節的問題。
(三)優化專業和課程設置,重視教學創新
根據市場發展對未來人才的需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課程的設置要體現寬口徑、厚基礎的普通教育,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公共基礎和學科基礎,提高本科教育質量與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以“培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較強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專業人才及應用型人才”為方針,培養學科交叉、知識綜合的復合型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優化課程體系,改革單一的學科型課程模式,精選教學內容,突出實踐特色,將最必要、最先進、最有效的課程內容提供給學生。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教學課件、網絡課程資料等先進手段。更多地關注課程與學科專業的評價,教學質量和效果的評價,教學過程的監控,這些是構成、保障教學創新的基本環節。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
教師是教學和科研的主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積極引進高學歷層次人才,鼓勵和支持中青年教師有計劃地以各種形式攻讀博士、博士后;支持教師到國內外高水平的大學進修、合作研究或參加培訓;以學科建設為切入點,培養學術帶頭人和學科骨干,打造“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和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團隊;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激發廣大教師從事科研和教學的熱情,引導教師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競爭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定期考核、擇優上崗,合理設置高、中、初級教師職務崗位。加強教學信息的交流,通過觀摩教學、聘請優秀教師開設講座、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以及教學課件資源共享等形式,使教師能充分汲取各家之長,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競爭與激勵中發揮創新能力。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對教學進行及時評價
良好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質量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學生、學校職能部門、用人單位、家長都可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到教學質量的評價和反饋活動中來,形成對教學質量的多角度的審視,以保證教學質量評價的客觀合理性。建立多渠道的、暢通的信息反饋系統,除了采取課堂測評、教學檢查、專家聽課、問卷調查等直接方式外,還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教學信息反饋網站或教學評價專用信箱等,使教學質量信息以客觀、迅捷的方式得以上傳下達。多樣化的信息反饋渠道使教師更好地了解自己教學的具體情況,及時發現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要素,并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建立專任教師檔案,記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反映其教學質量的各方面信息。對在教學評價中某方面成績突出者以及評價成果優異者,給予嘉獎或與年度考核、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掛鉤,激勵教師自覺而努力地提高教學質量。
一、名家講座,高屋建瓴
研習期間,我們分別聆聽了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教授的學術講座《優質學校教育理念與實踐》、國立師范大學甄曉蘭教授的講座《差異化教學》、臺灣師范大學教育人文研究所顏若映教授的講座《合作學習》、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鑒研究所王保進教授的講座《教師行動研究之實務》、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鑒研究所丁一顧教授的講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立南港國民小學劉林榮校長的講座《班級活化經營》、臺北市立南港區國小教師張世?老師的講座《班級創意情境布置》。這些名家講座高屋建瓴,從不同層面、不同內容,深入淺出闡述了臺灣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讓我受益匪淺。
(一)“精致教育”的內涵與實踐
“精致教育”是獨具臺灣特色的理念。“精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粗糙”相對的一種連續程度。所謂“精致教育”,事實上并不是一種獨特的教育類型,而是展現較高精致性的教育。精致與粗糙的分野,是在于“用心”與“巧思”。凡是用心構思與安排所成就的事物或活動,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精致性。“精致教育”理念共有四項內涵,分別為:卓越性、績效性、科技性和創新性,四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促發展。精致教育強調的教育活動發展目標為“追求卓越、提升品質”,教育目標是以“有教無類”為基準,采行“因材施教”的策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大機會的自我實現。精致教育的卓越性是“質量并重”的原則,一方面強調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另一方面則重視課程內涵的適切、教師士氣的提振及學生素質的提高等質的提升。精致教育強調高品質的教育產出,重視教育實施內容的附加價值,以及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而過程績效則是強調教育工作者在推動教育活動時,要能講求呈現過程、方法或實施技巧,并能感動對方進而獲得較好的實施效果。精致教育強調提升教育產出,因此結合尖端科技,采用電腦輔助教學及運用視聽媒體等,均有助于教育品質的提高。精致教育要重視未來導向的教育觀,教導學生了解過去、生活在現在,更應該生活在未來。“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及“終身教育”的理念,成為導引精致教育發展的依據。
推動精致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教育經費與資源。教育精致化發展的取向,是在追求一種“更為美好”的教育發展結果,美好教育不只重視復雜的學校文化運作,尤其是重視學生學業的成就、技藝養成的訓練和道德情意的陶冶,是一種重視人性化潛能更大發展的完美教育。因此,凡學校的環境與設施、課程與教學,以及校園中的各種教育活動,都要用心去構思和設計。唯有精致的校園環境,才能涵養學生的優雅氣質;唯有精致的課程與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豐沛知能;也唯有精致的校園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因此,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行動,必須以精致教育為目標,在教育過程的相關層面和因素,提升教育的品質。推動優質教育,追求卓越,提升品質,已是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
(二)專業學習社群的內涵與創建。
專業學習社群的內涵是:一群專業工作者形成學習與成長的團體,擁有共同的價值、愿景或目標,透過省思、對話、分享、討論、合作學習,精進自身的專業素養,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維持專業服務品質的提升與卓越,提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形式可以是年級、學科或領域、專業發展主題方式、特色課程專業學習社群、閱讀教學專業學習社群、打包教育專業學習社群、電子白板創新專業學習社群、迷你概念解惑專業學習社群。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兩種:方式一,共同備課、同伴省思對話、主題經驗分享、課題研發、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媒體研發、讀書會;方式二,教學觀察回饋、建立教學檔案、行動研究、標桿學習、研究工作坊。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互相進步,經驗傳承,薪火相傳。是啊,我們的教學工作充滿變化性與創新性,每位教師難免遇到困難與障礙,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立,教師互相支持和打氣,不僅增進彼此情誼,且形成集體智慧,減少教師間的孤立與隔閡。在專業學習社群中,不僅希望教師素質提升,其最終的目標乃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生學習成果好,也意味學校效能高。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營造出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一體的概念,進而帶動學校樂于討論的文化氛圍。本人所在學校在組建專業學習社群方面也做得不錯。學校針對青年教師多的特點,提出了以“學校為本部,教師為本體,研究為本位,合作為本線”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逐步構建“以人為本,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課題導向”的校本培訓模式,開展同伴互助,適時交流,分享智慧,共同提高。我們以課堂為陣地,通過舉行“青年教師風采展示課”、“新教師亮相課”、“名師展示”、“全體教師組內交流課”等活動,為教師們提供學習的平臺,搭建展示風采的舞臺。另外,學校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通過“搭臺子、壓擔子、出點子、鋪路子”,開展了“青藍工程”、“名師工程”,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質,激發了進取精神,讓優秀教師突破發展的“天花板”,使優者更優。這些共鳴點也印證了教育的“有教無類”。
(三)教師行動研究之實務
王保進教授的《教師行動研究之實務》,如一盞明燈,使我明確怎樣做“行動研究”:1、做行動研究要事先觀察教師對研究的畏懼心理、觀望心態與主動參與積極性;要把握好研究要項,了解學?;蚪淌野l生什么事?這件事有什么問題或有什么值得懷疑的?針對這件事我可以做什么?做這件事對我有什么意義?做這件事對學校及學生有什么意義?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可以獲得有關信息?我有什么困難和限制?2、做行動研究要制定計劃:誰是參與者、有什么資源可以共享;怎樣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何時開展工作、程序怎樣、研究時間多少。3、做行動研究要做好日志記載,記下日?;蜢`光乍現的想法、對問題的觀察與思考、研究方法與計劃、觀察、訪談、其他相關資料、對資料的詮釋或評論以及自我省思或自我內在對話、研究心得與洞察。4、做行動研究之類型可以是論文、創新教學計劃與成果、創意教學經驗分享、教具制作等。
記得王保進教授說過:“多一點辛苦就是幸福!”讓我們盡量朝著那個方向努力,務實創新,為幸福而加油!
二、多元培養,彰顯特色
臺灣學校追求精致化的管理和精致化的教育,學校的每一個地方和角落都給人清潔、整潔、規范、秩序、文明、美麗的感受,做事講究、精心、到位,注重細致,刻意而為,品位很高,創設優質教育,給孩子“適性”發展、“潛能”發現的機會,讓學生人人都能就其資質,盡其潛能發展,把孩子的“潛能性”化成為“實在性”,多元培養,彰顯辦學特色。
(一)全人教育,一個不少。靜心小學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統籌課程實施,培養“完整的人”,在課程實施上做足了功夫。從幼兒園到中學,從縱向、橫向進行衡量,實行學制一貫化,除了設置基本課程之外,還設置了特色課程,有舞蹈、扯鈴、跳繩、武術、桌球、籃球、游泳、攀巖等,落實“一生一技藝,一生一專長,一個也不能少”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多元的能力,提供多元的舞臺,展現自我,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具備國際競爭力。該校校長簡毓玲課程實施的良苦用心,也化為靜心小學師生們的課程行為,老師們靜心靜思課程的執行,學生們靜心靜思課程的演繹,使學校處處是課程——校園的教室、走廊、功能室等布置充滿個性化、藝術化;人人是課程——每個人都自覺用心地履行各自的職責;時時是課程——不管是上課,還是下課,都是靜心學習的時間。該校讓教育回歸自主,崇尚自然,讓師生自由呼吸,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逐步修養成有品位的“全人”明日之星。
(二)繪本教學,別出心裁。繪本教學是臺中市國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獨特特色,成為該校專有的學生學習文化。該校繪本教學年級涉及二至六年級。繪本課程的架構是:各學年兒童繪本制作內容可和自然科學、體育、數學、音樂及六大議題相結合;一、三、五年級實施繪本欣賞教學(內容為本校學生作品與著名之繪本);各年段繪本制作技法與媒材運用,采用逐漸加深擴展為原則,依據制作需要,適當做變通;聘請有能力的老師包括美術、語文、音樂等擔任兒童繪本教學的老師,編寫課程內容,在文稿與美術制作上能互相溝通,協同配合,共同商議教學各項細節。低年段從二年級上學期就開始實施,內容是以圖畫故事、故事接寫、我的故事等為主。制作技法是以彩繪(彩色筆、蠟筆)、剪貼(色彩、棉紙)等為主。裝訂方式一習卷為原則,如手卷書、四頁書、習疊書、五格書等。中年段從四年級上學期就開始實施,內容是以童話改編、想像故事、童詩、自編童話等。制作技法是彩繪(水彩)、拼貼、版書(珍珠版、孔板)等為主。裝訂方式是以平裝為原則:如材質書(投影片)、折頁翻翻書、洞裝書、分段翻翻書、形狀書等。六年段從二年級上學期就開始實施,內容是以寓言故事、想像故事、生活故事、自由題材、英文書等為主。制作技法是綜合應用:如彩繪(水墨、色鉛筆)、版書(木刻版、橡膠版)、攝影、精細素描等為主。裝訂方式以精裝為原則,如局部翻翻書、洞洞書、操作書、立體書等。繪本的形式有:平裝書、精裝書、洞裝書、折疊書、四頁書、盒子書、地圖書、花瓣書、大型書、袖珍書等。
我非常幸運能在該校的藝術展廳欣賞到繪本展覽,一本本裝幀精美的繪本,形式各異,色彩斑斕,內容豐富多種,有環保主題的、想像主題的、童話主題的、紀實主題的……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我們在驚嘆兒童創造力、想像力如此豐富的同時,也不得不對該校師生的別出心裁和匠心獨運大加贊賞。正是這種春風化雨、細雨潤物的滋養,孩子們才擁有了快樂、健康,校園里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三)學習共同體,促進成長。以學生為中心,建構“學習共同體”是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卓越的成果之一。“學習共同體”有三環:一環是學生學習共同體,一環是教師學習共同體,一環是家長學習共同體。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室中,教師適時地讓學生進行“協同學習”,學生透過相互學習、聆聽與對話,產生跟進的學習,提升學習效果。在小組學習中,學生遇到不會的地方,會主動向小組的成員請教,其他同學也很大方地分享想法與做法,這種相互學習的方式,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教師之間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與年級、領域的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定期針對授課內容、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進行研討與相互觀摩,達到促進學生學得更好,相互提高技能的效果。家長學習共同體,他們時時共同關心學生學習情形,并探討如何協助教師,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共同體在愛中綻放光芒。
四、以生為本,創設環境
參訪臺灣學校期間,我感觸頗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孩子”這些想法老在我們腦海里縈繞。臺灣學校教育的一切規劃和作為,皆以“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為核心,著重于經營開放的教育生態,著手于課程的研發和教學的實踐。開放的空間結合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使校園處處充滿著安全的、人文的、自然的、創意的、健康的、藝術氣息。如:
(一)校園處處是教材。新生國民小學的建造者是一位深愛教育的專家,他特地為學校的構造進行創意設計,校園多處規劃為自然、數學、科學、鄉土、人文的學習步道,比如:“棋盤座椅”、“洛書方陣”,加上注釋說明:來自上古時代有關數字排列之圖案。本來只有文字,后來才有人提出了洛書的圖案。有人認為是重要的中國傳統易理哲學部分,后被廣泛應用於風水、占卜等術數中;如校園中的數學情境“三角天窗”、“錐與柱”,加上注釋說明:形與數,誰說數是數,形是形,但是,形中有數,數能成型,你能領略這些話的意思嗎?仔細看看地上的圖形,如果還不懂,趕快請教老師吧;又如校園的走廊,掛著一幅幅每屆畢業生的作品,有繪畫、油畫、小瓷磚(木塊)粘貼作品、布藝作品等等,琳瑯滿目,使人目不暇接。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了最佳教材,校園成了一部多彩的教科書。
(二)開放的教學空間
新生國小從一年級至六年級,以學段為單位,開始就組織大、中、小型的多功能戶外、半戶外及室內空間。一、二年級為低年段,主要開展校園活動;二、三年級為中那段,主要組織社區活動,五、六年級為高年段,主要組織社區及全臺灣的學習考察,透過各種學習途徑與學習型態,進行獨立研究或團隊合作,激發學生的團體意識及創新精神。如該校的三年級主題活動,老師結合課程內容,精心組織了學生參加“漫步青田街”活動,讓學生在沿途中認識百年老樹,了解古樹的歷史,懂得怎樣保護古樹,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參觀完畢回來,學生們又合作制作簡報,一張張富有創意的簡報沖擊著我的視覺:“臺北好憶樹”,主要介紹樹的歷史;“讀樹小尖兵”,主要介紹數的相關知識;“許愿樹”,主要寫上多種珍貴樹名,希望人們參與保護行動,讓樹平平安安,凡此種種。開放的教學空間,多元化的學習區域,個別化學習活動課程以及創意有深度的學習內容,培養了學生多元的能力。在贊嘆該校的創舉之余,我們不得不檢視我們的教育。我深深感受到我們的“因噎廢食”。我們現在因個別案例戶外活動的磕磕碰碰,把戶外活動視為老虎,不敢越雷池半步。誠然,安全重于泰山,但我們也不能因個案而封殺學生的視野,斷送他們諸多能力!
(三)家長志工團的感動
臺灣教育特別注重把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融為一體,最大化的利用所有的社會教育資源,形成了與我們大陸的社會、學校、家長“三位一體”一個模式的大教育格局,但臺灣的德育教育網絡更是具有實質性和可操作性,令人感動不已,感觸良多。如志工團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為孩子做事,每個人把教育孩子當做義不容辭的責任。聽校長介紹,學校單愛心志工團員就有200多人。莊重得體的打扮,文雅的舉止,真看不出他們是一群家長志愿團隊。這些家長給我們引路、講解、端水、遞茶,迎接、送行,哪里需要他們,哪里就有他們熱情服務的身影。學校家長志工團分勤務組和行政干部組,勤務組有環保組、花草組、學輔組、交通組、咨詢組、說書組、圖畫組七個大組。行政干部有財務組、活動組、文書組、美工組、總務組四個組。他們組織機構嚴密,管理分工細致,工作職能落實到位,每個小組的任務都非常具體詳細,分擔了學校教師們大部分的非教學工作,讓教師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創造性完成教學工作。這支龐大的愛心志工團,有的跟著小孩子的腳步一起踏進校園,直到孩子小學畢業;有的孩子畢業以后,繼續留在學校當志工,他們在和孩子一起,全心全意為了孩子的一切,與學校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家長志工團最活躍,最積極,也最有奉獻精神,無論是晨光時間,還是放學時間;無論是公共交通要道,還是校內洗手間,都有他們熱心的身影,他們無償的“五心”級服務(愛心、耐心、盡心、學習心、歡喜心),令我們由衷產生敬意,甚至羨慕。
四、重視傳承弘揚傳統
臺灣比較注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弘揚滲透于臺灣社會的每個細胞中,教育領域更為突出,從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可以領略到:學校大門口就掛著“禮義廉恥”,“至誠為善”用繁體字書寫在匾上;“忠班”、“孝班”、“仁班”、“義班”是班級標名;“至誠”、“至真”、“至善”是大街小巷的路名;萬世師表“孔子”塑像在許多學校和寺廟的靜靜佇立;“論語”在博物館、文化館等地的啟迪無不彰顯著中華優質傳統文化的滲透,陪同學校博士生的熱情儒雅,司機、服務生的彬彬有禮,大街小巷的潔凈清新,無不流淌著人文的血液。浸潤在這種凸現人文情懷傳統文化中的臺灣基礎教育,自然處處都展現著“以人為本,弘揚傳統”的印痕。我們走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跟崗學習,有幸觀摩到該校的本土教材課程——閩南語教學。老師教得很認真,采用多種形式,如開頭測試、朗讀、觀看漫畫、律動表演等增強課堂有趣性,學生學得認真,扎實,趣味盎然。據了解,市立附小學生來自各個種族,有說閩南語的,有說客語的,還有說土著語,學校根據學生的需要,開設閩南語、客語、土著語的本土教材,讓學生傳承本土語言,弘揚傳統。我在贊同該校重視本土教材教學的同時,也對如何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引發了思考。臺灣的基礎教育,一直遵循“有教無類”的古訓,普及率相當高。學校以培養“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6—12歲為基本教育(六年國?。赓M入學。13—15歲為三年國中教育,重點培養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灌輸倫理道德及生活教育,以造就人格健全之公民為目標。在弘揚傳統的同時,學校也很注重吸收和滲透現代教育元素,力求把學生培養成主導信息社會的高素質現代化綜合人才。
大陸和臺灣的教育都強調開放的重要性,并都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大陸現行的課程設計就吸收了許多西方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經驗。但相比而言,臺灣教育繼承傳統方面要比大陸做得更好。臺灣教育非常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課程中傳統文化的成分較大,每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學校都要舉行盛大的慶?;顒?。“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充分說明繼承傳統的重要性,繼承了優良傳統的教育才會有扎實的根基。如果把中國的教育視作一棵樹,那么適宜她生長的土壤不是外國的文化而是中國的文化,否則就會水土不服,東施效顰,慢慢的失去自我,被人唾棄??上驳氖牵覀儑鴥仍诮鼛啄陙硪查_始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取得了較好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整個中華民族會成為世界矚目的禮儀之邦的!
五、反思與借鑒
論文關鍵詞:白酒,酒文化,酒容器,材料
目前中國的白酒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品牌眾多,品質上高度同質化, 加劇了市場的競爭,給各白酒品牌帶來了很多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各品牌在廣告、包裝、贈品、價格等方面費盡心機,尤其是包裝設計,在白酒生產銷售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企業文化的有效傳播,如何爭取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都要靠包裝,可以說包裝已經成為與對手競爭的一種利器。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文探討在當代社會狀況下,白酒的包裝容器材料應如何選擇才能給酒增光添彩,達到銷售的目的。
1 中國的白酒文化歷史
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斗酒詩百篇;王維送友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古至今,在人們日常的接風洗塵與送別壯行的各種宴席中,總是離不開酒,似乎沒有酒,就沒有一種濃郁熱烈的氛圍。所以,一直有“無酒不成席”之說。
白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占據了很高的地位。我國的酒文化,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漢代以后更是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酒文化指的是酒在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歷史等文化現象的總和。既有酒的自身物質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內涵,是制酒飲酒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態。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文化象征。例如水井坊,作為“中國白酒第一坊”,始于元朝,為歷史上最古老的白酒作坊,其史學價值堪與“秦始皇兵馬俑”相媲美。水井坊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高檔白酒的典范,從眾多高檔白酒中獨樹一幟,不僅僅因為它卓越、無與倫比的“色、香、味、格”,更主要是因為水井坊酒所蘊涵的典雅文化與高雅品位。
2 白酒定位與包裝材料的選擇
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每一種酒都有它特定的文化、精神象征,面對消費者的各種不同需求,酒包裝也有不同的市場定位。通過包裝把酒的文化、主題、定位表現出來,酒容器的材料選擇是關鍵。酒包裝是商品,不是純藝術品,它具有文化內涵,是藝術的載體。
材料對于包裝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表現商品設計主題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同的材料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例如,紗、絲緞這樣比較輕軟的面料,體現著女性柔美的特質,金屬材料則體現著男性的剛強。包裝的材料多不勝數,只有挑選出合適的材料,才能設計出符合商品特性和能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的包裝。要提高商品的銷售量,這就需要充分把握商品本身的特性和所針對的消費群體,以及選擇恰當的包裝材料進行輔助設計。
酒的包裝容器的首要功能是保護功能,保護酒不滲漏、不揮發、不受污染、不易變質。常見的酒容器材料主要有陶器、瓷器、玻璃、塑料等,輔助材料有紙、布、塑料、皮等。
(1)、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它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古樸之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黃永玉先生設計的第一代酒鬼酒包裝,采用形似捆口麻袋的紫砂陶瓷瓶包裝。酒鬼酒產于湖南吉首,屬于混合香型白酒,復活湘西民族傳統工藝,采用兩次復合發酵,精心釀造而得。其最獨特之處就在于,它吸收了大曲酒中的醬香工藝,將大曲酒的釀造技術精華有機融合到小曲酒的生產當中,這種獨特的工藝創新,豐滿、濃郁的芳香,可以說是獨創了中國白酒五大型之外的第六大香型,“濃中帶醬,醬不露頭”的“湘酒鬼香型”,“馥郁香型第一酒”,舉世無雙。酒鬼酒把湘西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與現代釀酒工藝和現代文化有機融合?!熬乒怼北緛硎且粋€極普通、毫無褒揚意味的,甚至在老百姓口中多少還有點戲謔意味的詞匯,但是“酒鬼”卻是在很多都市人精神之中的一種向往極點。因為“鬼”代表著一種超越自然的力量,訴求著一種自然灑脫的人生境界,昭示著一種人與自然融合的生命狀態。湘酒與鬼有著歷史的傳說。酒鬼酒用古樸的紫砂陶瓷包裝,古樸中凸顯大方,平淡中更見珍奇,讓消費者一看就對來自神秘地方的好酒產生一種奇特的感覺,這種看起來大俗大雅,至俗則至雅的極土的包裝是酒鬼酒文化體現。大俗大雅的酒鬼酒從湘西大山走向繁華都市,酒鬼酒瓶展現了一種平易近人的情感,與消費者的心理產生了共鳴,這個設計也讓酒鬼酒在市場銷售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瓷器,脫胎于陶器,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產生紋理。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瓷瓶釉色可人,高貴典雅。我國國宴上使用的茅臺酒包裝采用了黃色的瓷瓶,瓷瓶上有龜裂的紋理。茅臺酒是中國的國酒,擁有悠久的歷史。瓷器包裝體現了茅臺酒是中國的國酒的地位。
(3)、玻璃,是在3000多年前,由歐洲腓尼基人偶然發明的。它是一種透明、強度及硬度頗高,不透氣,容易制作形狀、著色的物料。玻璃分不同的檔次,制造工藝不一樣,成本因為制造工藝的不同有很大的變化,在酒的包裝中,使用玻璃瓶為最多。普通玻璃質感較差,色澤不高,成本也低。用高檔玻璃制作出來的玻璃瓶透明晶瑩、華麗高檔,有水晶的質感,屬于一種時尚的材料。
白酒“洋河藍色經典”的包裝就是采用玻璃材料的。它的包裝有三種:海之藍、天之藍、夢之藍。它的產品文化是:藍色是開放的象征,是時尚的標志,是現代的感覺,是品位的表現;天之高為藍,海之深為藍,夢之遙為藍,這是對洋河藍色文化的一種演繹,體現了人們對寬廣、博懷的追求。它的產品訴求是:“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最高遠的是天空,最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懷”;目標群體主要是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成功人士招待用酒,同時兼顧高檔禮品酒市場。它的包裝采用了藍色的高檔透明玻璃瓶,體現了天藍、海藍的晶瑩剔透,把寬廣、夢幻的感覺表現出來,演繹了“洋河藍色經典”的文化,符合目標人群的心理訴求。
(4)、青銅器,是由青銅制成的各種器具,中國青銅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中國青銅器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青銅器有古樸典雅、威嚴、凝重、尊貴的藝術特點。青銅器容器作為酒包裝材料,容易被腐蝕,使酒變質,一般只作為容器的輔助材料。
許燎原先生的水井坊世紀典藏包裝,在材料上沿用了該產品“中國白酒第一坊”的營銷策略,內用磨砂玻璃,外面選擇了青銅合金材料包囊鑲嵌,直接將中國磅礴的青銅文明展現在人們面前。中國的青銅文化歷史久遠且做工精美,選擇該材料來表現的水井坊酒的時候,就是將人們對青銅的特殊情懷轉移到了酒的品質上來,讓消費者對水井坊產生了一種信任感,引起了消費者購買心理的變化,達到了商品促銷的目的。這款包裝充分反映出了水井坊深厚的文化底蘊。
(5)、葫蘆,竹筒屬于自然材料,帶有濃厚的鄉土風情,但作為酒容器,對酒的保存效果不好,在一些旅游地區也有用葫蘆和竹筒來包裝當地的酒,用來體現鄉土風情。
(6)、塑料,是現代出現的材料,優點是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質輕,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狀。它的缺點是回收利用廢棄塑料時,分類十分困難,無法被自然分解。用塑料制作的瓶、袋包裝酒不能體現酒的檔次,一般用于包裝低廉的酒。
酒瓶的輔助材料對酒文化體現有也很大的幫助,所以瓶貼,瓶蓋材料的選擇也不能忽視。
3、結束語
每一種材料都有它的物理和心理屬性,每一款酒也有它的文化訴求,只有選擇合適的材料才能給酒的包裝增光添彩,達到銷售的目的。
當然在考慮如何讓材料為我們的包裝增光添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材料的環保問題。在人類意識逐漸提高的現代,環保已經是社會各個方面都會涉及的問題,設計也不例外。我們應該多利用人們對包裝材料的感覺特征來輔助商品銷售和公司營銷策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 1 ]林麗,胡紹中 白酒包裝之瓶體設計研究[J ]. 包裝工程, 2006
關鍵詞:以學為中心;教學能力;學習特征;學習環境
作者簡介:楊在寶(1979-),女,云南施甸縣人,紅河學院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學設計;張杰(1969-),男,四川巴縣人,云南師范大學信息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學設計;薛春麗(1975-),女,云南建水縣人,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藥用植物研究;李瓊(1980-),女,云南洱源縣人,紅河學院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教師培訓。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課題“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編號:09C0204);紅河學院教學建設項目“紅河學院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培養研究”(編號:JJ200905)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1-7518(2012)29-0077-02
2020教育綱要提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大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培訓力度。[1]各學校把教學質量工程作為全校的重要工作來完成,相應的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是影響教學質量首要因素,分析教學能力的構成,充分了解教師的學習特征,構建以學生(即教師)為中心的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師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能力,《教育大詞典》中指出教學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組成,一般能力指教學活動所表現的認識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師從事具體教學活動的專門能力。[2]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看,教學能力有以下幾種能力構成[3]:基本素養,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專業(學科)水平,表現為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對教學設計中的內容分析能力起到決定性作用;教學設計能力,主要表現為目標分析、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策略制定、教學評價。既包含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又包含教學實踐技能和能力。教學實施,是指按照教學設計思想和步驟傳遞教學,并能夠實時的監控、調整、組織、管理教學過程的能力。前兩種能力重點由教師個人去發展,學校為其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后兩種能力則需要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培養,經過設計、實施、評價、再設計、再實施、再評價這樣反復的實驗、總結來提升。
二、高職教師學習特征
隨著高職院校擴招的壓力,近年來高職教師呈現出人數鄒增、職業倦怠明顯、年齡跨度大、學科范圍廣、新教師缺乏職前教育等特征。高職教師人數增速較快,高職院校教師成倍增長,師資培訓難度加大,省級統一的師資培訓已經難以實現,更不可能開展國家級的培訓。師資增速與學生的過快增長不成比例,生師比較大,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工學矛盾、職業倦怠突出。同時,知識的更新,教師教學能力也要求與時俱進,不管是年輕教師還老教師都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高職院校開設專業較多,專業涵蓋理、工、農、醫、藝術等,教師的學原結構廣泛,加之新教師大多是剛畢業的研究生, 缺乏職前教育培訓,教學能力相對薄弱。他們參加的培訓僅有入職培訓,其培訓時間短,培訓內容未能深入到具體的教學能力,更不可能考慮不同學科的特性,只能從理論層面泛泛而談,對教師實際的教學幫助甚微。另外,有部分教師來自工廠、企業一線,他們年齡集中在36-45歲之間,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專業實踐經驗豐富,但是缺乏教學經驗,如何更有效地傳遞這些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這類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內容??梢?,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既要考慮教學能力結構本身,更要從教師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體現教師個人特征,創設適合個人的教學能力發展模式。
三、教學能力發展模式
在教學能力發展過程中,教師具有雙重身份,應該尊重教師作為學習者的身份,體現其主體地位。本文探索的教學能力發展模式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強調學習環境對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師教育者和領導成為優質學習環境的創設者,構建他人導向式與自導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見圖1),以微型學習為學習形式,開展行動研究,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學為中心的理念為指導
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模式貫徹以學(學習者,即教師)為中心的理念,為教師創設優質學習環境。以教師為中心,首先體現在教師是自愿進行教學能力發展,而不是一刀切,以某一標準強迫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提升教學能力;在教學管理上他們享有相對寬松的權利,教學方法、過程允許獨特。其次是教師教育者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教育者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和教師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被咨詢者。優質學習環境并非是硬件環境,就目前高職院校發展看,其硬件配套資源較為豐富,不足的是軟環境的創設。所謂的軟環境是指給教師創設開放、寬松的文化環境,給教師和教師教育者提供平等對話和交流、學習的機會;學習過程中承認教師之間存在的差異,關注、尊重、重視差異;[4]消除評教給教師帶來的對立、緊張情緒;借助集體評教和以集體為單位的評價來促使教師之間合作氛圍的形成,促使領導和教師教育者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教師的學習和創新。咨詢者是指在教學能力發展過程中,教師教育者是教師身邊的“活詞典”,供教師“查詢”和“閱讀”。例如:大部分教師會有一些教學困惑、問題,或者只是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教師教育者指導教師把這種現象、困惑描述成為教學能力發展的問題、愿景、目標,形成發展計劃。接下來,給教師提供解決問題或者達成目標的可選發展策略或是案例;實踐和評價環節,教師教育者對其教學行為進行跟蹤記錄,客觀評價發展目標達成與否,取得哪些進步,未達成目標的原因何在等。
(二)他人導向式與自導學習結合
他人導向式學習是指教師在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中進行的、以接受他人教育為主的學習方式。自我導向學習是指個體在借助或無需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主動地診斷自己的學習需要、闡述學習目的、確定學習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選擇和運用學習策略,以及評鑒學習結果的過程。[5] 他人導向式和自我導向式學習的區別是“師生”角色的不同,即教師教育者與教師的角色。在他人導向式學習中,在短時間內向教師傳遞系統的知識與技能,把握學習方向;達到統一的標準,形成職業基本素質。但是他人導向式學習難以滿足高校教師不同的學習特征,學習內容更新較快,學習內容的區域性較大。自我導向學習由教師自行決定學習目標、內容、方法、進度等,其學習活動類型和形式多樣,活動類型包括社會交往、言語交流、親身體驗、自我反思等,活動形式可以是觀察他人、進行討論、咨詢請教、查找信息、試誤和總結等。把他人導向式與自我導向學習相結合,教師教育者為教師創設學習環境,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教師是教學能力發展的主人,學習動力來自內因,內因在外因的幫助、指導下發揮其主動性。
(三)微型學習
微型學習是處理比較小的學習單元并且聚焦于時間較短的學習活動,具有短時間、小片斷、個性化、多媒介等特征。[6] 教學能力要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并非無數次試誤的結果,而是經過有效的學習和指導,形成科學的實踐方案(教學設計方案),通過實踐、反思來提升。這就需要教師系統地學習教學設計能力和實施能力的專業知識,當然工學矛盾的制約,不可能采用師生面對面的集中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理念的更新為解決工學矛盾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理論支撐。教師教育者可以把學習內容設計、制作成微小的學習單元,供教師在短時間內自主學習、設計、實施、反思,形成單元化的教學技能和能力。
(四)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一種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和進行的,由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共同參與,研究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以“對行動進行研究,以研究促進行動”為基本方法的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方法。[7]行動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是教學中產生的問題。因此,教師是行動研究的主體,決定研究的方案,實施方案,檢驗方案的實施效果;他們也可以咨詢、請教教師教育者關于研究中的問題、方案的設計、實施、評價等。行動研究的過程是行動和研究合一,也就是教師的教學和學習過程合一;在行動中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
四、結語
發展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發展不變的主題。把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作為學校教學質量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以教師為中心,創建適合每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學習環境,努力實現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E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 3.htm.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3]梁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思考與實踐[EB/OL].http://.cn/gzwl/jszx/ztts/2010hybd/5z/201101/t20110104_1
002894.htm, 2011-01-04 / 2011-06-19.
[4]李玉民,李敏.教師成長需分層實施分類推進[J].當代教育科學,2011(10):52-53.
[5]范潔梅.地方高校教師自我導向式專業發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8(1):81-85.
以研促教 高職高專 學前教育專業 專業化發展
教師專業化是教師教育的主流話語,也是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之一。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個體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或教育家型教師的過程。隨著社會對幼教師資學歷水平、專業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國內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擴展和壯大,教師教育階段的師資培養是否能從源頭抓起,以及如何實現多層次、多形式、多元開放、立體交叉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目標,體現學前教育的專業特色和專業品位,成為現今人們較關注的問題,也必將成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改革發展的趨勢,而這一問題讓我們最終追溯思考的是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問題。
一、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特殊性要求
以四川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為例(以下簡稱四川幼專),學校升格初期,對該校從事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出,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專業化發展中一般性要求方面整體水平較好:如在專業教師的學歷達標也就是教師職業準入方面普遍較好,新教師來自國內各大師范高校,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注重本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續學習,也具有合格的教師教育技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等。但作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特殊性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如:除部分教師在學前教育領域有多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更多的教師是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專業擴展而新加入該專業的新鮮血液,普遍缺乏對學前教育領域教學和實踐經驗的了解,而學前專業教師隊伍龐大、涉及學科種類復雜、教師自身專業領域差異大、教學任務相對繁重,許多教師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缺乏重新接受系統學習提高和深入幼教實踐的機會,尤其是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的幼兒教育理念、幼兒教育研究成果、國內外幼兒教育現狀以及幼兒早期教育的市場化、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等感到無所適從,無法深入學習體會。歸結起來其核心問題是對學前教育的專業理論、教育規律及當前學前教育社會現狀的認知不組、研究不深等造成,而這恰好是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中應有的特殊化要求。
二、“過渡期”教學與科研的重心轉移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高校教師既要從事教學,又要進行科研,并且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雖然在實踐中一個人身上很難達到教學和科研并重的完美境界,但不管作為目的還是作為手段,兩者都是“共生互補”的關系。作為“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轉型過程中升格的高專來說,雖然有多年幼兒師范和大專教育實踐的辦學基礎和優良傳統,但畢竟存在“轉型”期的繁重任務??傮w來說,過去教師教育科研意識不夠、教育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更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重視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等教學常規工作,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入幼教一線搞教育科研,對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教師再教育與培訓重視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專業化特殊性發展。為了順應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大力推進學校學前教育的專業學科建設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近幾年來學校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以實現教師工作發展的中心從教學漸漸向科研轉移,形成“以研促教”的濃厚氛圍和研究局面,培養科研意識,提高教育質量。
三、四川幼專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1.以發展科研為契機,構建數字化、信息化資源系統,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和辦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學校在經費緊張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教育科研的投入,除直接將經費投入科研項目的申報、科研課題的獎勵、教師培訓等常規項目,更加強了計算機的配備、多媒體投影教室建設、軟件建設、數字圖書館建設等,學校配備了辦公平臺、信息平臺、教育教學資源庫及資源管理平臺,積極構建數字化、信息化資源系統,校園內免費向教師開放中國知網、維普期刊網,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各系部都建有學前教育學科教研專欄,通過網站專欄宣傳學前教育相關信息和理論、課程改革,學科教研活動,展示共享教學方法、教學論文、案例、課件、優質課等教研成果,利用網絡視頻系統,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示范觀摩課、研討培訓等教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育藝術,既培養了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更開闊了學前教育專業的視野,推動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以打造研究中心為平臺,鼓勵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積極投身幼兒教育研究
學校相繼成立了四川省幼兒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白馬藏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在省幼兒發展與研究中心下設置學前教育、兒童心理與發展、幼兒園管理、早期教育研究等若干研究室,掛靠各部系,集中優質資源,群策群力,收集和整理文獻信息、購買資料、舉行小型學術活動、外出調研和工作交流、課題預研、指導學生科研興趣小組,營造科研氛圍,協助教師個體的課題申報、立項、實施、結題等工作,形成學校內多層次、多領域的科研局面,引導教師密切關注腦科學、神經生理學、發展心理學、嬰幼兒發展、早期教育以及幼兒園管理等學科發展動態,鼓勵教師結合學前教育熱點問題做蒙氏教學、幼兒園游戲、幼兒早期閱讀的潛能、奧爾夫音樂等在幼兒園應用的研究,重視探索與建設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并盡可能與國內普遍特點和國際慣例接軌,從而讓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建立在廣闊的學術背景之上。
3.建立精細的科研獎勵制度,促使教師加強學前教育理論學習,在研究中學會研究
學校相繼出臺了《學??蒲许椖抗芾磙k法》與《學??蒲许椖开剟罴殑t》,一方面通過研究中心組織教師申報國家級省級重點課題,一方面通過校內學術委員會組織校級課題申報的資格審查與評審,學校每年向各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下達不同的要求,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必須參研1~2項省級或國家級課題申報,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必須主持并參與市或校級課題的申報和研究,鼓勵新教師申報青年課題,納入工作崗位職責,也納入年終教師工作的評估,在今年在研省級以上課題中與幼兒教育研究有關的占三分之二,而在學校立項的27個校級課題中,95%以上都是各專業教師結合把自身專業與幼兒教育結合而成的課題項目,以制度形式出臺的科研獎勵細則,詳細規定個各級各類研究課題和的獎勵措施,與教師的職稱晉升和經濟效益直接掛鉤,既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又是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途徑。
4.開展主題型的的教育研討活動,大力倡導教師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它包括不斷認識思考“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也包括實踐操作層面的反思,它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可靠的途徑,是所有專家型教師必備的品質。學校定期以學科教研室為單位,以主題研究為中心,采用札記、案例分析、檔案評鑒、行動研究等方式,靈活確定主題,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法等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通過反思,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建立了一個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課程標準體系,精心打造了“兒童文學”、“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衛生學”等學前教育專業的精品課程。教師漸漸向學前教育專業的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的目標靠近。
5.建立完善的教師培訓機制,積極推進“校本培訓”
學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師培訓機制,除常規的新入校教職工培訓,學歷培訓、課程培訓、出國進修培訓等,近兩年“校本培訓”中的重要內容是以教務處和科研處牽頭,由各部門和系組織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科理論與實踐培訓,以提高教師學前教育專業教育研究和教學能力為主要目標,把專業知識培訓與幼兒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的一種繼續教育形式。主要包括:教師師德、教師職業情感、現代教育理論、新綱要解讀等。培訓方式多樣化,包括專家講座、經驗交流、以老帶新、幼兒園現場情境觀摩、外出訪問考察、與兄弟校聯誼等,這些培訓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直接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周邊幼教機構的教育資源,既是一種比較經濟的培訓方式,也成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
6.充分發揮學前教育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深入幼兒教育一線開展實踐研究
為了彌補學前專業教師對社會需求和幼教實踐的了解不足,促進他們深入幼兒園、服務幼兒教育,提高他們在教育科研及人才培養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要求從事該專業各學科教師必須深入所有校內外教學基地開展教學指導和實踐研究工作,校內基地包括規劃中的附屬幼兒園,已經建成的學前教育研究室、心理實驗室等,校外基地包括所在地區和周邊市區40多所幼兒園和幼教機構,還有兩年來和各地市州建立的繼續教育基地。教師通過承擔學前專業學生的常規見實習、綜合訓練、實踐鍛煉、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和校外繼續教育基地等的外出授課、實踐指導等工作,大大增強了和幼兒園、早期教育機構、學前教育管理部門、兒童發展與教育咨詢機構等的了解和交流,達成多項教學研究長期合作協議,實現了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我們相信,在我國學前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良好機遇下,四川幼專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積極而有價值的,也期望能為高職高專教師師資培養工作盡一點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顧明遠等.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探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柳海民等.試論教師專業化及其專業化培養[J].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3,(5).
[關鍵詞]廢名 思想研究 方法論 傳統文學轉型 地域文化
廢名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文學史中的思想異類,具有自身獨立的人格精神、與眾不同的審美價值體系、探索性的文體實踐、前衛且個人化色彩十足的文化觀念,日益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廢名文學作品的解讀日益增多,對廢名遺稿的發現整理日益完善,對廢名美學價值體系的思辨日益多元,對廢名的文學創作、個人生平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使廢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形象日益清晰豐滿。
1935年,魯迅編寫《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在導言中對廢名在文學史整體中的形象作了初步概括:“后來以‘廢名’出名的馮文炳,也是在《淺草》中略見一斑的作者,但并未顯出他的特長來。在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里,才見以沖淡為衣,而如著者所說,仍能‘從他們當中理出我的哀愁’的作品。可惜的是大約作者過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般的閃露,于是從率直的讀者看來,就只見其有意低徊,顧影自憐之態了?!蔽闹兴x《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三篇小說,均出自《竹林的故事》,為廢名早期作品。而魯迅作為思想與時代結合最緊密的五四作家,自然對廢名在文學創作中所表露出的冷觀時代、另辟蹊徑從而另造思想世界的思想趨向不以為然,尤其是對廢名后期作品愈加內轉表示不滿,批評廢名的文學創作中只剩下了自我。以此發軔,中國文壇對廢名小說中所表現的實驗性和與眾不同,開始發出了各種不同聲音。比如,1936年,劉西渭(李健吾)就在《畫夢錄》中評價廢名,“在現存的中國文藝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偉大的,生動的,新穎而且時髦的,然而很少以為更像他更是他自己的?!嬲趧撛??!蔽逅囊越?現代文學史中并不缺乏以現代西方文明來批判中國鄉土社會的作家,也不缺乏通過細膩的現實主義筆觸描寫多重壓迫下農村的衰落破產與農民的生活多艱,魯迅、彭家煌、臺靜農、許杰均以反傳統的現代姿態對鄉土社會作出各種批判,但是,唯有廢名,是站在傳統的視角,包容的態度來看待傳統宗法社會,有意無意的沖淡悲哀殘酷的氛圍,在黃發垂髫、阡陌交通中尋找傳統社會中留存的人性美與自然美。在這點上,廢名無疑與時代的主流唱了反調,表現出與時代作家格格不入的獨立文化思考與文學關照。因此,逢增玉先生與美國學者史書美,均認為廢名的小說無論在內容主題上還是文體形式上均體現出了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反現代主題,是頗有道理的。尤其是史書美以“傳統中的現代”來概括廢名的文體演變與思想追求表達了廢名在中國文學傳統內部求新求變的不懈追求,體現了廢名與眾不同的“現代性”特征,也是頗為精當的。
而格非通過其所擅長的敘事、文體研究,也對廢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地位進行了總結與概括,并認為廢名的作品是我們豐富現代文學資源、反思當代文學軌跡的重要支撐?!把芯恐袊F代的抒情小說,廢名是不可或缺的”格非也在其分析中提出了在敘事學及問題研究角度研究廢名作品的基本方向。其一,從傳統文學角度來觀察廢名,在傳統文學的實際概念下對廢名文學的思想源流進行闡釋,理清脈絡,廓清格局,“廢名在繼承中國文化和和敘事特點的同時,他多少有點極端化的嘗試與探索,也豐富了這一傳統。”;其二,廢名文學作品與時代的互動,“廢名作品側重于表現現實或時代精神的關系,擺脫機械反映論的束縛,避免作品的簡單化和功利性具有相當啟迪作用?!痹谶@種意義上來說,廢名的文學作品高于時代,對時代的病痛與疾苦進行了某種文學的隱喻,通過信仰、民俗的雙重思考來勾勒人心,在文化高度對中國鄉土社會進行某種反思。所以,廢名作品并不是單純脫離時代的試驗之作,而是需要研究者建立某種理論架構,建立分析廢名作品與時代關系的可靠分析模型;其三,廢名“為豐富漢語寫作的形式表現技法、修辭手段,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睆U名的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脫胎于中國傳統詩歌,尤其與唐人詩歌聯系尤為密切,其中以景代情、以景代敘的美學特征更為明顯,這種清新雋永的敘事風格與文體形式尤其值得文學研究者細致爬梳,細致辯駁,從而歸納梳理出廢名文字美學特征的探索方向。
對于廢名文學思想溯源,研究者大多以佛禪思想作為解釋。中國現代文學發生、演進、轉變的過程中,佛禪思想都是一個重要的思想維度,比如蘇曼殊、豐子愷、蕭乾、許地山、冰心、李叔同等等。但是若論及與佛禪思想聯系最密切、研究最精深、糾結最長久、態度最真誠,則非廢名莫屬。陳國恩認為,廢名受佛禪思想影響可以從三方面來考辨:其一,是禪宗思想中“空諸一切”的“色空論”和廢名自身對于文學作用“自娛―解脫”的目的論,滿足了廢名在時代激變中尋求精神安寧、消極避世的心理需求;其二是在文學敘事的角度,將禪宗之“萬法盡在自心”理論應用至文學創作中,造成了廢名文學作品中時間的混沌與空間的模糊,形成了片段化的美學效果;其三是深受禪宗佛法修行中“旗動、風動、心動”的機鋒訓練影響,在文學創作中追求言有盡而意無邊的禪趣。而李俊國則更是認為,廢名行文構句的冷峻清奇、言簡意邃的語言特甜,主要來自禪宗佛法中“直觀性、暗示性與頓悟性”。依筆者拙見,廢名研究中的佛禪思想影響研究固然是學術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向度與增長極,但知其然尚需知所以然,若論更深層次的探討,則尚需兩個重要研究向度的豐富與完善:
其一便是溯源廢名佛禪思想的形成。目前學界研究者對廢名佛禪思想的來源多歸結為三點點,其一便是廢名家鄉的地域文化與童年經驗,其二便是自身敏感脆弱的心理氣質,其三便是、周作人等五四一輩的熏陶與啟示。論及具體演進過程,則多以抗戰時期的經歷為分割點,經歷了由“觀心看凈”至“無相、無念、無住”的變化。其研究關注點多在其佛禪思想形成之后再文學作品中的體現,對廢名與黃梅地域文化在思想上的互動缺乏專門而深入的論述。應該說,將廢名與地域文化、地域氣質的研究作進一步的深化,其目的是為了凸顯其背后廢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而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將地域文化中的佛禪思想置于廢名思想與佛禪思想、傳統社會關系研究的前景位置,把思想研究從顯性脈絡轉向隱性影響,抽絲剝繭,細細品讀廢名的佛禪思想形成,以及形成之后的諸般特征。正如金克木在《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一文中說:“我國和外國的不同情況要先查一下。西方除羅馬帝國外一國的地域很小,所以地中海沿岸就不止一個洲,更不止一個國。巴爾干半島包括了幾個國家。國別研究,分開或結合,已經是地域學研究了。有的大國,如東方的印度,一國包括了十種以上有文史的語言,互相不相下。古代雖有較統一的文言,好比中國的古文,但由于是拼音文字,方言差別和地方語言分歧使規范文言不及中國漢語文言的勢力大。各語言的文學自然帶有地域性?!薄拔ㄓ形覈?漢語覆蓋的面積本來很大,漢文在全國文化中的勢力更大,而且一脈相傳幾千年,縱的歷史的線不能不結合橫的地理的面。所以我覺得不論外國如何,我國的漢語文學也可以有地域學研究。藝術也可以在民族的和歷史的之外再加地域的研究。”金克木先生所提出的研究構想可以從近代諸多學者的研究論斷中找到原型,如梁啟超、王國維以及劉師培。由此以降,魯迅在編寫《中國新文學大系》時對中國鄉土作家的分析更是對文學思想地域構成論做了初步的實踐努力,溯源作家“那藏在用口碑織就的華服里面的身體和靈魂”,正如他在《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中所言:
籍貫之都鄙,故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處的文陋,卻也影響于作家的神情,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此之謂也。
通過此種在理論研究上合法性的構建,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和理論基礎對廢名故鄉的精神氣質,尤其是其中源自禪宗而又滲透著鄉土社會世俗化的佛禪思想展開一系列深入的探索,建立廢名文學思想研究中的以佛禪思想研究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場”的研究與構建。具體分析模型試論如下:
借鑒美國人類文化學家魯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一書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提出:從整體出發而不是部分出發的完型心理現象,可以用來闡釋“文化的整合”,一方面歸納提純黃梅地域文化中的世俗佛禪思想,描述其嬗變過程;另一方面,將提純的文化精髓置于廢名文學創作的文本細讀與歷史現實之中,以求“完型”。從而重構廢名精神結構中的“地域文化場”,在黃梅地域文化尤其是禪宗文化的品讀中,更加合理的闡釋廢名文學思想中清奇悠遠、亦詩亦畫的禪思之氣。
其二是在思辨具體問題時區分“哲學的廢名”與“文學的廢名”。如前所述,學界目前分析廢名文學創作中佛禪思想的專著、論文不在少數,但是卻有日益流于生搬硬套的概念化趨勢,在具體研究中僅僅將廢名所能涉及禪宗思想目錄化,而后通過廢名的具體文學創作圖解禪宗思想條目,過于穿鑿而牽強附會。廢名的禪宗思想僅僅是其文學創作中的一個文學向度,與之相并列的思想因素尚有傳統文學的轉變與儒家傳統鄉土觀等等,期間不乏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思想因素,我們所能確定的僅僅是廢名在具體創作中所表露的思想立場與思想態度,至于具體的思想影響研究,更應慎之又慎,區別對待。而作為“哲學的廢名”,則是用來指代《阿賴耶識論》中所表露廢名對于禪宗理論的思考??箲饡r期,廢名避難黃梅。既是其文學思想的轉變時期,也是其佛禪思想的轉變時期。在這期間,廢名創作《阿賴耶識論》,具體闡述其對于佛禪的認識并將其初步體系化,而后又通過發表于《世間解》雜志上的《佛教有宗說因果》、《體與用》將其佛禪思想逐步完善化,主張“佛教的因果是說體的,世人的因果是說用的?!毙枰⒁獾氖?廢名的佛禪思想體系并不是可以完全融入近現代中國禪宗研究中的,而是帶有其自身強烈的人文化色彩與個人化色彩;同時,也要注意,廢名的佛禪思想體系是建立在于以熊十力為代表的近代“唯科學主義”以及“進化論”辯論基礎上的,認為“中國的幾派人都是中了進化論的毒”、“佛家的真實是示人以‘相對論’”,這就給我們對廢名佛禪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先天參照譜系,即能夠通過比照中國近現代“唯科學主義”的演變,來觀照廢名佛禪思想體系的立論、駁論、概念構成、價值體系以及思維邏輯等一系列思想研究命題,但遺憾的是,至今尚未見學界有深度探討的范例之作。這不能不說是廢名研究中的一大缺漏。
廢名研究的另外兩個研究熱點便是小說中的詩化創作與詩歌研究?!霸娀备拍钍菑U名小說創作中最為鮮明的文體特征,也是眾多研究者的共識。主要學術關注點有四:其一,廢名文學創作中的夢幻色彩與幻境營造。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灌嬰即認為廢名的文學創作“不是著者所見聞的實人世的,而是所夢想的幻想的寫象?!睍r至今日,仍有研究者以此為題不斷進行學術拓展(具體研究成果我會在后文分章詳論時涉及);其二,廢名文學創作中的夢幻色彩與幻境營造得益于其自覺借鑒中國傳統詩歌的以景代情的寫作手法,以簡潔、凝練的文字將讀者帶入唯美的閱讀體驗當中,在中國現代文壇獨樹一幟;其三,廢名的小說創作體現出強烈的文人小說特征,具有筆記小說的基本特點,最明顯的便是其小說創作中表露出的“互文性”特征。在小說創作中,廢名有意將“互文性”作為自身文學實踐中的標志性審美價值與敘事手法,在涉及文化背景時,常常拋開小說的人物刻畫與主線情節,嵌入一個與之相關的其他文本,或詩歌、或古文、或民謠、或方言、或歷史、或外文、或戲曲,從而形成一種敘述人與講評人“聲口”的互換,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學魅力;最后,便是廢名創作中的“晦澀性”。周作人就評價廢名作品“晦澀”,“晦澀的原因普遍有兩種,即是思想之深奧或混亂,但也是可以由于文體之簡潔或奇僻生辣?!倍惤ㄜ妱t認為廢名小說創作中的晦澀主要來自其“文學即夢”的文學創作觀。
與廢名小說中的“晦澀”研究相同,在廢名的詩歌研究中的“晦澀”同樣引起關注詩歌研究的眾多學人的探討,其成因眾說紛紜。劉半農在日記中即評鑒廢名的詩歌“有短詩數首,無一首可解?!?自此,“難讀”、“難懂”便成了廢名詩歌的標簽。孫玉石在《中國現代詩導讀1917―1938》中認為廢名的詩歌是一只“迷人而難啟的‘黑箱’”。而如何開啟這“黑箱”,學人亦是各辟蹊徑。朱光潛認為,深入的理解廢名詩歌背后的文學思想構成與文化意識背景,是品讀廢名詩歌的不二法門,“廢名先生富敏感好苦思,有禪家與道人風味。他的詩有一個深玄的背景,難懂的是這背景?!倍Y成則認為理解廢名的詩歌創作,“不應限于‘知人論世’的傳統解讀法,有必要對詩歌本體,即對詩的語言、結構、意象、和體式進行研究。”,即主張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將廢名詩歌納入其對中國現代詩歌的整體研究之中。與蔣成主張構建理論分析模型的主張不同,馮建男依然主張體悟式的研究方法,“讀廢名詩,第一要求解,第二要不求甚解。求解是基礎,不求甚解是超脫。”而體悟的對象與手段便是“禪中求禪”,運用禪宗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廢名詩歌中的禪意,“廢名詩歌就是禪家的靜觀、心像、頓悟、機鋒,與李商隱溫庭筠詞的感覺,幻想、色彩、意象的現代化的融合。”持此觀點的還有王澤龍,認為“不從禪理、禪趣、禪思來解讀他的詩,是難以深入其堂奧的?!边€認為“廢名以禪入詩,并非就是以詩寫禪,與傳統禪詩中追求的那種水中月、鏡中花、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詩境與詩思特征依然有別?!薄?/p>
在我看來,對于廢名詩歌的理解,應該建立在對廢名詩歌理論的系統而深入研究基礎之上。在中國現代作家中,以詩人身份而著書立說,闡明自身對于新詩理解并將其理論化的,只有廢名先生一人,著作也僅有《談新詩》一部。在書中,廢名先生系統闡釋了“五四”以降而至三十年代中國文壇較有影響的新詩作者及其代表作,細致梳理其脈絡,深入探討其得失,進而提出新詩“詩的內容,散文的文字”等新詩審美價值體系,既有繼承中國傳統詩歌審美特征一面,也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文學傳統在自身的轉變過程中所體現的現代性色彩。但遺憾的是,學界目前尚無專門論述廢名新詩理論的專著付梓,其新詩理論體系及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意義,尚欠公正而明確的定位。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文學研究界似乎陷入了重理論而輕品讀的怪圈,西方的諸種文藝理論思潮、哲學概念闡釋、美學觀念體系,都可以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界找到對應的具體研究。這種趨勢一方面有利于學界以更加開闊的思路來思辨中國現代文學的成敗得失,有利于以更多維的角度來觀察中國現代文學的嬗變轉折,有利于以更長的時態來考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歷時性變化,但是,伴隨而來,也會使我們對現代文學史的認識與敘述產生某種空白與殘缺?;谏鲜鏊伎?我在選擇廢名文學思想作為研究對象時,希冀把自己的關注點著重放在被各種理論所忽略的歷史細節,并盡可能以一種后來者的超越姿態來敘述、勾勒廢名先生的文學思想,力圖歸納廢名先生文學思想各因素的價值體系與特征,梳理各因素之間復雜而糾結的脈絡關系。當然,我始終堅持,作家的文學思想研究不會完全符合理論研究框架,也不必追求古建筑修建一般的“磨磚對縫”,打磨現實存在的思想棱角,強行歸納進既有理論體系,既不符合歷史現實,也不利于學術研究的進步發展。譬如,廢名與周氏兄弟之間在文藝理論上的繼承與爭辯,在現實人生中的影響與糾結是廢名文學思想形成的重要一環,依然需要進行“知人論世”式的整理思辨,針對學界現有廢名研究的某些問題,釣沉某些歷史細節,豐滿人物思想,認識其復雜性與多面性,使文學思想研究避免掉入某些歷史主義的窠臼,能為文學史研究進行某種豐富,不枉廢名先生晚年獨立北國邊陲憔悴心力。
對廢名文學思想的研究,應主要聚焦于他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時代思潮時所采取的思想反應,進而探討在他思想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及文學價值觀在西潮洶涌和時代滄桑的雙重變奏下的調整和嬗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比較文學學者理查德.羅蒂曾經對“文學”做過這樣的當代思考:“‘文學’一詞現在所涵蓋的書籍幾乎無所不包,只要一本書有可能具備道德相關性――有可能轉變一個人對何謂可能和何謂重要的看法,便是文學的書。這與該書是否具備‘文學性質’毫不相關?,F在文學批評家不再從事所謂‘文學性質’的發掘和闡述,而應該建設如何修正道德示范和顧問的準則,建議如何緩和這傳統中的壓力,或如有必要,加劇這些張力――來促進人們的道德反省?!蔽膶W與思想維度的多樣性、道德價值準則的差異變遷、文化自身的沿革與轉變等“文學之外”的關系日益密切,也在另一個方面導致了文學范圍的不斷擴大,從而使文學從館閣之內進入紅塵之內,孰是孰非,暫且不論,這種變化的本身使文學有可能成為當代人對歷史與社會產生“了解之同情”的最佳管道,在某一方面象征了世情、社會乃至人類自身的不斷變化。所以,我們共同面臨的巨大問題也就成了如何把握這已不似文學的“文學”,如何從百絮千頭中抓住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脈絡,進而對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生活模式、道德判斷、價值標準、審美趣味進行我們自己的闡釋,進而對當下進行某種理解之上的批評與總結。一得之愚,我對廢名先生文學思想的研究便是如此,希冀通過對傳主精神世界的梳理,打開一個觀察其時文人思想嬗變的窗子,勾勒并總結其對于文學觀的思想特征與美學觀念,探討在西潮東漸、東學式微的時代大背景下各種思想激蕩在個人層面的沖突、妥協、理解與融合,揭橥傳統的文學觀念、價值標準在歷時性時段中的調整與嬗變,如何應對挑戰、求存求變??梢哉f,廢名先生的文學思想在時代背景下的特立獨行,宛如長衫料峭,地處邊遠、觀察中央的傳統文人的背影,留給我們太多思考的空間。
在某種意義上,廢名文學思想研究就是廢名先生個人的“思想史研究”,在“如何思想”這個命題上進入廢名的思想世界與美學世界,研究他對于時代、知識、人生、世情、人心、自然、信仰的理解;研究他表達自身思想、理解概念和構成思想概念的命題、立論、體驗、論證乃至最后結論的文學作品;研究一段時期以來對他作品所產生的各種闡釋以及歷代前輩研究者通過對廢名作品的解讀、與廢名思想對話而產生的新的思想;研究廢名在其時語境下對美學、價值、理論、信仰的建構方式以及其對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研究廢名對于社會文化的思想、認識是如何形成、前進、調整、嬗變、增長,從而使我們后來人能夠站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來看這個世界,意識到我們并不是白手起家,意識到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對話,面對時代沖擊時我們并不孤獨。以此發軔,從而在吸收前人經驗與認識的基礎上回應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挑戰,使我們的思想能夠作為一個時代的聲音,展示我們思想前進的步伐以及我們如何前行。不僅如此,在另一方面來說,帶著以上的命題來進行廢名文學思想研究,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以釋道儒思想為核、以世俗社會為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怎樣的思維特征,他們在嬗變過程中拋棄了哪些文化模塊,又吸收了哪些文化因子,哪些美學觀點在面對西潮沖擊時被徹底瓦解,哪些又經過“創造性轉變”而歷久彌存,煥發出新的光彩;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以廢名為代表的一代學人,在思想被沖擊、洗禮之后,其重生的思想文化核心和價值,對于我們今天的文化進步,能夠起到哪些規范性作用,進而在整體上理解我們這個文明以及其傳統文化的特質。
另一方面,對于文學思想的研究應與關于中國當代文化思想的討論產生某種密切的聯系。新世紀以來,學界通過翻譯、引進乃至西方學者直接參與中國研究,形成以現代性討論、詩學討論、思想史討論、文化史討論為特征的新一輪思想激蕩,這種西方哲學、社會學理論的引進,拓寬了學界的研究視野,也激活了對于中國傳統思想的研究動力。作為以思想表述為主要目的的文學研究,概莫能外。例如,由于現代化理論、韋伯理論、東亞文化研究在學界內的受關注度的持續提高,“中國文學傳統與現代化”這樣的命題開始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并衍生出了文學傳統中對西方文學思想的回應、文學傳統中的宗教意識與西方基督教思想對話、文學傳統對現代性的態度、文學傳統與現代西方倫理學價值、自由主義以至人權思想,等等。但是,我在這里要表達的觀點就是,所有這些研究都不能脫離作家、時代文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不能為了理論表述的完美而把史料的爬梳、“移情”式的美學理解有意無意的忽略,而應該注重學理思辨,在現代哲學、文學的視野中分析與把握作家的文學思想,注重對思想本身的細致研究,注重所研究作家在時代背景下的精神追究、哲學思考、價值理想與人生體驗,并在此研究基礎上,適度的通過與西方學術理論思想的對話,展開比較研究,從而把對于作家的思想分析引向深入。需要指出的是,我在運用以上方式進行本文研究與推理的同時,仍然希望能夠把握作家的文學文本與思想文本,在我看來,無論對作家、作品乃至思想、時代作出何種解釋,這種關聯研究中的文本,仍然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基礎。沒有文本的深度研究、對文本不做深入分析的研究,基本屬于浮光掠影式的概念堆砌,難免淪為某一理論的可有可無的墊腳石或某一先賢命題的應聲蟲,無法做出扎實的學術研究,無法為學術研究的進步做出某種實質貢獻,更談不上文學研究的學科性與學術性。
做廢名文學思想研究,其研究目標必是其思想,而研究的基礎確是文學,是上文中提到的經典性作品。這種研究與全景式的紀傳研究不同,后者固然可以通過對傳主某一方面的人生體驗、思想觀念、觀念價值的提綱挈領來勾勒其某一方面的精神形象和人生經驗,但還是要盡可能關照伴隨而來的傳主人生經驗中的枝節藤蔓,形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研究體系,從而提供比較真實客觀且富于人文精神的研究成果;而文學思想研究在一開始就設定了其主要研究范疇,規定了以傳主所表達、所闡釋思想觀念為主要聚焦方向。具體說來,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其一,現代作家文學思想研究,并非經過深耕細作的田園,依然有相當的學術研究潛力,值得我們從文學本體論的維度出發,對文學進行某種內部觀察,總結整理作家對于文學本質、特征、標準、外延、內涵、文體、心態、功能等的認識與理解,以期在總體上把握現代作家的文學觀、文章觀、文體觀,進而了解時代的文化觀。以廢名為例,其引人注目之處不僅僅在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所表現出的探索性、實驗性、前衛意識與個性色彩,更在于在其文學觀中所體現出的某種中國傳統思想觀與文學觀在西方思想的酶化作用下發展方向的某種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并不是后來者在當代文學思想與當代文化理論語境比照下的總結歸納的比較文學研究結果,而是其本身思想的諸種特征在時代變奏下自身進化使然。
其二,與同時代其他作家不同,廢名在思想方式上呈現“獨語”的特征,與時代話語主題的交集較少,多是在自己的文學世界中尋求避世的“桃花源”。而在尋求的過程中又呈現多層次、雙層面得思維特點:一方面是作家尋求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融合,在山水田園的牧歌中使自身的美學體驗與傳統中國社會理想相契合;另一方面,作者在進行美學探索的同時,又經歷著現代社會的喧囂與不可知、現代文明對傳統鄉土文化的蠶食、傳統社會中宗法觀念的殘酷等現實體驗,不可避免的陷入精神上孤寂落寞、信仰上凋零漂泊、文化上無宗可依的痛苦,于是,一方面,作家需要用傳統文明理想中的美感和圓滿來抵御現代文明帶來的惶恐不安,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現代文明的火把來照亮現實鄉土社會的殘酷黑暗現實,傳統與現代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信仰與現實之間、文明與蒙昧之間――精神撕裂的痛苦,莫過于此。
其三,歷史宛如一個巨大的旋轉舞臺,總是把相同的歷史命題和文化選擇一次又一次的交到我們手中,但是“人不能兩次跨過同一條河流”,“這一次”與“上一次”之間,相同文化選擇再次出現時,已經歷了太多概念的替換、思想的曲折和價值的位移,這都需要我們抽絲剝繭,對期間的細微變化有一種敏感的發現和理性的思辨。作為作家個人的思想研究也是如此,常人的思想觀念也常隨時代話語、社會思潮、知識結構、價值體系的變化而產生變化,何況是素以敏感、細膩著稱的詩化文人,常常出現“回望來時路,不知身何處”的情況,這就更需要在研究中注重傳主思想的“時態”變化,通過對作家在文本中表達的文化意識、審美特征、思想體系的歷時性思辨,探討并歸納其思想變化的某些軌跡,從而透視一代文人的思想變遷,進而對中國現代文學思想的種種趨向做出某種自己的認識。這種歸納與總結無異于梳理麻絮,將一團麻的活動漸行歸納出幾條合乎歷史現實與文化演變邏輯的軌道,同時也需要通過融化現代哲學理論與社會理論,進行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進行交叉研究與復合,其學術成果也應是具有突破性和創新性的,但我限于學識所限,所作只能是一種初步的嘗試,高山仰止,留待后來人。
參考文獻:
[1]劉西渭(李健吾).畫夢錄――何其芳先生作,咀華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2]逢增玉.廢名鄉土小說隱含的反現代主題及其敘事策略.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3).
[3] [美]史書美著,岳耀欽譯.廢名――傳統中的現代.殷都學刊,1994,(4).
[4]格非.廢名的意義.文藝理論研究,2001,(1).
[5]陳國恩.廢名小說與佛禪精神.貴州社會科學,2001,(1).
[6]李俊國.廢名與禪宗.江漢論壇,1988,(6).
[7]張永.禪宗:廢名小說的審美向度.文學評論叢刊,2001,(2).
[8]姜云飛.廢名小說的禪學底蘊.浙江師大學報,1991,(3).
[9]楊厚均.廢名創作中禪意的形成與嬗變.湘潭大學學報,1999,(3).
[10]灌嬰.橋.新月-第四卷,1933.
[11]馮健男.談廢名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4).
[12]朱亞寧.論廢名小說的文體特征.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2,(4).
[13]倪偉.“亂寫”與顛覆:莫須有先生傳的敘事解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3).
[14]周作人.和橋的序.知堂序跋,岳麓書社,1986.
[15]陳建軍.廢名小說晦澀之因探析.黃岡師專學報,1997,(5).
[16]劉半農.劉半農日記.新文學史料,1991,(1).
[17]金克木.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讀書,1986,(4).
[18]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 1981,(6):247.
[19]魯迅.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魯迅全集, 1981,(5): 432.
[20][美]魯思.本尼迪克著,張燕,傅鏗譯.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1]孫玉石.中國現代詩導讀1917-1938.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2]朱光潛.文學雜志編后記.文學雜志, 1937,6(1).
[23]蔣成.廢名詩歌解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4).
[24]馮健男.人靜山空見一燈――廢名詩探.文學評論,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