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10:00: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酒店頂崗實習自我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實踐是主體對客體作用的一種活動,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具有極強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性。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是指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其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上,通過學習、研究、工作、生活等各種途徑與實踐客體發生作用,而展現的應對、解決系列問題的水平與能力。它反映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個體的整體能力,是其實踐個體素質高低的重要表現。這種實踐能力受到眾多因素影響,如身心健康水平、知識廣度與深度、經驗、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等。它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的連續發展過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分為基礎性實踐能力、專業性實踐能力、綜合性實踐能力。基礎性專業能力對于個體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無論哪個專業學生都必須具備。它包括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信息運用能力、組織與管理等能力。旅游管理專業性實踐能力建立在其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基礎上的解決旅游管理領域問題的能力,如酒店經營管理能力、旅游產品設計能力、導游服務能力、旅游經濟分析能力、旅游領域研究等能力。綜合實踐能力是指建立在其基礎性能力、專業性能力基礎上的解決綜合問題的高級能力。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綜合實踐能力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創新。在旅游經濟日益發達的中國,培養具有優秀綜合實踐能力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是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最高目標。
二、目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緊缺
雙師型教師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對專業教師的一種特殊要求,這類教師一方面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有較強的教學、教研及教學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具有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組織生產經營和科技推廣能力。旅游管理專業是實踐性特別強的專業,它的教學要求要有一定數量、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然而,目前中國院校大多旅游管理專業都存在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的現象。一種情況是旅游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量”少,很多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有過旅游企業工作經歷的比例很低,有些教師的科研可能做得很好,理論水平很高,然而從理論到理論的教學模式沒法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化旅游管理人才。另一種情況是旅游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質”低,不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擁有導游證、飯店經理資格證、景區管理證等專業相關證書,但卻沒有在相應崗位系統、長時間實踐過,僅是零散的接觸或體驗過相應的崗位工作,這類教師往往很難全面把握這些崗位的系列實踐問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效果很有限。
(二)實踐學習結構不合理
實踐是學生理論認識的基礎,也是學生素質提高的核心動力。培養高素質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學習體系。然而根據調查,中國大多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學習類型結構極其不合理。從時間結構來看,大一到大四旅游管理專業有內容不同、難度不同的專業課程,這要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必須有連續的實踐體系,這包括低年級的認知見習、中年級的課程實習、高年級的畢業實習等實踐階段。目前大多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畢業實體比較重視,效果也比較好,但低年級的認知見習、中年級的課程實習時間遠遠不夠,這導致很多課程實踐操作部分基本流于形式。從內容還看,旅游管理專業實踐主要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區等模塊,目前中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做得較好的主要集中酒店與旅行社模塊,包括導游、計調、中西餐廳擺臺、客房布置與管理等方面,而景區管理方面的實踐卻往往被忽略。學生實踐內容的不完善影響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如今旅游迅猛發展的時代,景區經營與管理在旅游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其進行扎實的實踐是旅游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
(三)課程體系不科學
課程體系決定了旅游管理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力度與效度。從中國大多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來看,主要表現出重理論輕實踐、不全面、重課堂輕課外的特點。幾乎所有的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主要核心課程都為管理學、西方經濟學、會計學、旅游學、旅游地理學、旅游經濟學、旅游市場營銷學、酒店管理概論等,而如旅游商品開發與設計、旅游策劃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較少。在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中,大多院校課程實踐教學不全面,如導游實踐教學主要集中在導游詞的講練,而全陪、地接、領隊等方面卻往往被忽視。在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大多院校主要狠抓課堂教學,高度重視模擬實踐教學,而課外實踐教學卻沒有被重視。通過校企合作形式把實踐課程放置在相關企事業崗位中完成,如把部分餐飲、客房、計調等實踐教學內容放在酒店、旅行社完成,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效果具有較好的作用。
(四)實踐教學監控體系不科學
科學的監控體系是旅游管理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盡管目前中國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對實踐教學大多有具體的內容、形式等要求,但實踐能力培養效果并非理想。表面上,不少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監控類似于理論課程教學,但實際操作往往流于形式。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明顯存在盲點,如有些學校對學生實習評價主要由實習生本人自我總結、實習單位評價、指導教師評價組成,但每個模塊大多存在走過場、搞形式的成分。其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內容、形式多樣,不少指導教師都有自己獨立的教學、管理方案,缺乏統一性、規范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效果很難評價。
三、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措施
(一)強化雙師型教師培養
提高雙師型教師比重、質量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關鍵。旅游管理專業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相關教師到相關旅游企業第一線實踐鍛煉,以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完善校企合作機制,與旅游企業簽訂師資培養、學生培養的戰略聯盟協議。同時,一方面形成校外相關旅游企業、旅游管理行政部門的專家到本校旅游管理專業兼職授課的制度和機制,另一方面重視校內教師到相關旅游企業、旅游管理行政部門聯合攻關研究提升專業技能。
(二)優化課程體系
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上,根據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理論,把課程體系分為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校園文化活動三個層次。理論教學又分為公共能力模塊、專業能力模塊和發展能力模塊。實踐教學分為課內實訓與校外實習,既有實踐操作的內容,也有實踐研究部分。本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體現在有關旅游服務技能比賽或相關旅游協會的一些活動。將旅游管理專業能力分為四大塊即:經濟與邏輯分析能力、經營能力、管理能力、謀劃和策劃能力。按照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定位,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根據“有用、實用、夠用”的原則,按照“整合、分解、增加、舍棄、壓縮、保留”思路優化了現有課程,刪除不必要的課程,增設一些專業特色課程,以提升課程支撐能力,形成模塊化的專業知識結構。如將酒店餐飲管理與酒店餐飲服務整合為酒店餐飲管理,將旅游地理學與旅游地圖整合為旅游地理學,將旅游資源學與景觀學整合為旅游資源與景觀;將旅游市場營銷分解為旅游市場營銷學、旅游策劃學。按照不同方向的“前期趨同,后期分化”原則優化課程開課時序,即低年級通識教育,高年級專業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建立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建立包括課堂模擬實訓、校內仿真實訓、企業見習實訓、中期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實訓等在內的實踐教學體系。狠抓課堂模擬實訓,推行模擬情景教學,將理論知識通過模擬實訓的方式加以演練,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規程。夯實校內仿真實訓,以先進的教學設施和教學儀器為依托,加強校內仿真實訓,如旅游業口語交際實訓、旅游管理信息系統操作實訓,以及職業技能實訓等。重視認知見習實訓,這主要是安排學生到旅游企業進行參觀考察和調查研究,使學生能夠了解企業的實際操作規程及實際工作情況,加深學生對行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注重中期專業見習,強化學生的理論與實踐互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把握,同時通過這個環節了解自身不足,明確以后的努力方向。突出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氛圍下進行職業技能操作訓練,加深職業認識,同時也是培養職業素質,增強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四)完善了實踐教學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