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描寫中秋佳節的詩

描寫中秋佳節的詩

時間:2022-06-04 16:25: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中秋佳節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描寫中秋佳節的詩

第1篇

【關鍵詞】文學;民俗;互動

文學與民俗的關系究竟如何,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鐘敬文先生就在《答編輯部》一文中,對民俗與古典文學的關系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古典文學其“單一的研究方向,多少造成了研究者視野的狹窄和思維模式的僵化,滿足于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平面的圖解,自然也就不可能從更高的審視高度上,對民俗學以及其他人文科學諸如: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及心理學等學科有所借鑒、有所取資,對古典文學進行多學科的研究了。”1

本文試圖對文學與民俗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剖析,理清文學與民俗的互動關系。

一、文學記載民俗

王國維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2而但凡一代文學之興起,往往亦有其民俗根源。以《詩經》為例, 這本古代百科全書記載了相當豐富的民俗事象,包括農業生產習俗,如《豳風?七月》、《周頌?載芟》等,反映了周人按節氣進行農耕、開墾荒地、播種百谷、秋天收割以及祭祀土地、谷神的熱烈場面。另外還反映了民間及貴族的宴會習俗,如《小雅?鹿鳴》描寫了歡聚宴飲、熱鬧祥和的場面;《小雅?吉日》是寫狩獵之后的宴飲;《小雅?楚茨》是寫祭祖后的宴飲。這些也都是我們研究當時宴飲習俗的非常珍貴的民俗資料,它們再現了周人當時的生活。

不僅僅是《詩經》如此,每一代的文學都是民俗的載體,而且越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越是貼近生活,這是因為讀者從其中讀到了他們自己的生活。

隨著文學形式的日趨自由,更適宜于反映生活場景、民俗事象。唐詩、宋詞、元曲、小說,保存了大量的民俗,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就不贅述了。

二、民俗事象向民俗意象的轉變

如果說文學作品中記載了大量民俗,是指文獻資料層面上的話,那么民俗作為文學作品的素材,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涵,這恐怕就是作品創作中始料未及的了,當然,這種情況包括作者有意識為之和無意識的利用。從民俗事象到民俗意象的轉變,就說明了這一點。月亮、黃昏、雨、鐘聲、高樓、船、燭、柳、橋等都是富有蘊藉的民俗意象,因為這些事象由于中國人特有的民俗心理而在文學作品中轉變成意象,傳達出特定的文化內涵,蘊含了人的精神密碼,有時候,一些意象就成了文學寫作中的“民俗”,是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例如傳統文學中的月亮意象:“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一輪明月,在李白筆下是‘明月出關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月亮象征著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氣度;而在杜甫那里則是‘江月光于水,高樓思殺人。天邊長作客,老去一沾巾’,顯得那么蒼老而疲憊。”3從這些文學作品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文人豐富而復雜的月亮意象心理。他們對月亮情有獨鐘,這是共同的民俗大環境所促成的,但是又由于各人的成長經歷、生活遭際、性格造就以及審美情趣的不同,還是有著千差萬別的具體民俗心理,這在這些詩人的詩詞中就反映了出來。

三、民俗氛圍中的文學創作

所謂在民俗氛圍中進行文學創作,一種是指處于某種民俗大環境中,耳濡目染了之后心有所觸,或曰產生共鳴,進行文學創作,如沈從文所寫的湘西題材、魯迅所寫的魯鎮百態;另一種是指作者處于某些特定的民俗場景,如節日、異鄉產生的民俗心理場景等等。這里要具體談的是第二種情況,就是某些特定的民俗場景。首先最明顯的是節日中的文學創作。節日是民俗,中國的各種節日本身已經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和情感,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歷史上有名的例子或許莫過于魏晉時期的上巳節和《蘭亭集序》,這一千古名篇就是在上巳節這一民俗氛圍中寫就的。王羲之記載此聚會的《臨河敘》在簡潔地描寫山水風光的同時,強調“修禊事”形式下的實際內容乃“娛目騁懷”與“暢敘幽情”。名士們在會稽的明山秀水中“一觴一詠”,各述其志,各抒其情。羲之“詠彼舞雩”、“雖無嘯與歌, 詠言有余馨”。這種民俗與文學的完美結合,令今人看來,仍欣羨不已。

飲食方面,節俗與文學的結合也十分緊密。如《紅樓夢》中的中秋節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如開篇《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時逢中秋佳節,鄉紳甄士隱邀請賈雨村賞月,“二人歸坐,先是款斟漫飲,次漸談至興濃……當時街坊上家家簫管,戶戶弦歌,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二人愈添豪興,酒到杯干。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號一絕云: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4自感懷才不遇的賈雨村處于“中秋節”這一催動心緒的民俗場景中,惟有以詩表達心中的郁結和情感,這時他的創作必然是真情的流露。而在《林瀟湘魁奪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曹雪芹就寫出了大觀園的兒女們在中秋期間,在桂花、螃蟹、的烘托下,佳節氣氛濃郁,人的詩情也大增。這一回,林妹妹奪得魁首,而薛寶釵在詩中只得末名,這樣就將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含蓄地表達出來。然而,《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的中秋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種“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縱然是中秋佳節,但是賈府的敗落、身世的飄零,勾引出黛玉心底深處的悲涼,這時的中秋節里傷懷的元素和她的人生遭際聯系在一起,才有了“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悲涼。三次中秋節的描寫,同樣的節日,不同的心境和社會環境,會促使人創作出不同的文學作品,但是這也同時豐富了節日本身的內涵。

四、文學創作促進了民俗的鞏固和傳承

民俗的傳承特點之一是集體無意識,經典的文學作品則能使民俗得到鞏固和強調。對于上巳節,或許很多人已經感到陌生了,但是說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那就是耳熟能詳了。蘭亭雅集,名義上是行修禊之禮,實際上更是借此機會游山賞水,賦詩抒情。由此可見,晉人的這種活動已經將上巳的民間習俗雅化,使之除了游樂的性質之外,帶有了文化提高的意味。又如中秋節,歷來都有舉不勝舉的詩詞流傳,但是正是通過這些詩詞,使得中秋節的中心含義不斷得到強調,月亮的意象內涵得以豐富。民間文學更是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無論是傳說、歌謠還是俗語、諺語,都蘊含著豐富的民俗資源,老百姓在口耳相傳中某一民俗不斷得到心理鞏固和加強,當然也會發生變異,這也是民俗傳承中的正常現象。

五、結語

文學與民俗的關系是交織的、流動的,民俗是文學保持生命活力的源頭活水。的《白話文學史》說文言文是一種“死”的文學,就我的理解而言,所謂的“死文學”,其實就是一種脫離了生活的、沒有生命力的文學,只有那些貼近日常生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才是自然的、活潑的、生機盎然的文學,另一方面,文學也與民俗的鞏固、傳承、變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參考文獻】

[1]鐘敬文.鐘敬文民俗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傅道彬. 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精神原型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清)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第2篇

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王安石《元日》

詩題是“元日”,即農歷正月初一春節,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詩中描寫了春節的民間習俗。一是“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之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除舊迎新。二是“屠蘇”,指的是“屠蘇酒”。在除夕用屠蘇草泡酒,第二天全家老少都來飲用,據說飲了此酒,可以避開瘟疫災病。三是“桃符”,古時候,人們過年時,將暗紅的桃木削成兩塊長方形的木板,上面分別畫上神荼和郁壘兩個神像。傳說這兩位神住在山上的大桃樹下,能吃百鬼,所以鬼怪便畏懼他們。過年時,人們將這兩塊桃木板分別釘在大門兩旁,用它來鎮鬼驅邪,這就是“桃符”。直到第二年新年才取下舊的,換上新的。桃符傳到唐朝,人們就不再在桃木板上畫神像,而是寫上吉祥的話語,再到后來,這種吉祥的話語要對偶起來成為對句,桃木板也被紅紙所代替,這就是后來的春聯。所以,過年貼春聯就是由換桃符演變來的。

2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清?符曾《生查子元夕》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桂花等,煮、煎、蒸、炸皆可。各地制作的種種元宵,雖然風味各異,但均帶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征。

在元宵節還有燃燈的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燈的式樣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風燈、琉璃燈等。“猜燈謎”是后增的一項元宵節活動,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很受群眾歡迎。

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節,是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寫出了清明時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的,除了掃墓外,還有踏青、放風箏、植樹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4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清?李靜山《節令門 端陽》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詩中描寫了端午節的兩個民間習俗,一是懸“艾蒿、菖蒲”。艾蒿、菖蒲,都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人中藥,艾蒿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防治病蟲害的草藥,端午節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家家都將艾葉懸于堂中,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希望達到驅魔祛鬼的神效。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種草藥的香氣。二是喝“雄黃酒”。人們認為端午節飲雄黃酒,可以防毒蛇,在長江流域地區很盛行。

賽龍舟和吃粽子也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傳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后,每年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以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5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詩中寫道:中秋之夜,人們都在觀賞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但不知他們都在思念誰?詩人在月下,抒發中秋之夜的情思,寄托對親人的思念。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是絕對不能少的。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6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金秋送爽,桂花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佳節。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詩中描寫了重陽節的兩個民間習俗。一是“登高”,故重陽節又稱“登高節”。二是“插茱萸”,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據說可以避難消災。王維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說明唐朝時重陽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盛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7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清?李福《臘八粥》

第3篇

【經典的中秋節趣味對聯】

袁宏泛渚;

庾亮登樓。

上下聯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說新語》。上聯故事出自此書的《文學》篇。袁宏少時貧困,為人江上運租。某秋夜清風朗月,鎮西將軍謝尚坐船過江,聽聞江渚客船之上有誦詩聲,覺其詩情優文美,又非前人舊作,贊嘆不已。遣人詢問,知為袁宏詠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揚。下聯故事出自前書之《容止》篇。庾亮鎮守武昌,某秋夜氣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樓詠詩。不久,庾氏飛屐而來。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或則因月夜吟詩而名聞于世,或則人雖暮年而登樓秋詠之興致不減,秋夜賞月吟詩看來確實是一件賞心樂事。

中天一輪滿;

秋野萬里香。

這是“鶴頂格”對聯,即藏頭聯。上聯首字“中”,下聯首字“秋”,點明時節。聯中雖不現“月”字,但“一輪滿”已點出月滿時的景觀。中秋聯頗多以“月”為題材者。如廈門虎溪巖是賞月勝地,“虎溪夜月”是廈門名景,其處對聯曰:虎踞迎風爽,溪流印月清。此聯也屬“鶴頂格”,“虎”“溪”二字指明地點。

一天秋似水;

滿地月如霜。

此聯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見,意境清幽,使人氣定神閑。從形式上講,簡潔凝練,對仗工整,屬小類工對。

二儀含皎潔;

四海盡澄清。

二儀,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潔,端在于月光之皎潔。四海之所以澄清,緣于月光如水。此聯的妙處在于其含蓄,未嘗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儀”對“四海”,“皎潔”對“澄清”,頗為工整。

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家明。

同為詠月,遣詞不同,意境遂異,有此“明”字,心胸便起暢亮之感。若套用佛家“體”、“用”二字,上聯為“體”,僅指名為圓月;下聯則為“用”,月之光滿玉宇,灼然可見。流水對寫到此境界上,著實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聯為明末清初文學家金圣嘆所撰。據傳,金圣嘆到金山寺閑游,寺宇長老出對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后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史稱“生題死對”。上聯兩用“半”,下聯以“中”對之,又有“二”、“八”之對,十字之中六者為數,且皆合于情理。若無才情者,難以成此對聯。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聯為陶淵明《移居二首》的詩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下聯為左思《招隱詩》的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聯,工穩妥貼;處士情懷,悠然可見。

綠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無。

李白《把酒問月》詩有句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來明月猶在,古人已逝,今之視昔,正如后之視今,怎能不唏噓感慨!此聯意境正如李白詩,不同者在于,白詩豪情奔放,此聯簡約含蓄。然感嘆明月長存、人生苦短的意緒,并無二致。從形式上講,“青史”對“綠窗”,“在”對“無”,工穩且靈活,平仄上也無問題,乃佳對。

泛渚懷袁子;

登樓學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跡前已言之。正如重陽節聯中屢用陶淵明與孟嘉,中秋節對聯中也用袁宏與庾亮之事,以顯得更具人文氣息。不過相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陽,其重要性要略遜一籌。

清光同會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則指政治清明,所以說“同會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說“秋色正平分”。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此聯為杜甫五律《月夜憶舍弟》詩句。白露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為農歷八月節。杜甫化節氣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為家人團聚之時,故睹月思鄉之念頗重。是以杜甫此句借為中秋聯,分外合適。

月靜池塘桐葉影;

風搖庭幕桂花香。

上聯中池塘月靜,實為靜;桐葉落而影動,是為動。下聯風吹簾幕,實為動;桂花飄香,則從視覺轉而為嗅覺。此聯對辭工穩,靜中有動,意境優美,幽而不傷。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來明月十分圓。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稱為三秋之半。上聯據此“望文生義”,以為所謂“中秋”者,即是說此日擁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聯“明月十分圓”前貫“算來”二字,將人仰頭仔細察看月亮的行為,還有頗為奧妙的心緒,全寫了出來。富于才情,于此可見。此聯頗為流行。與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幾處笙歌留朗月,萬家蕭管樂中秋”,也都寫得清新可讀。

葉脫疏桐秋正半;

花開叢桂樹齊香。

落者自落,開者自開,物有常則,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上聯為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名句,有人以為是絕對,后來宋代詩人石延年(曼卿)對以下聯,可謂天衣無縫。釋道皆以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為其有“情”,至如無情之物,自不會衰老,是以李賀所撰之句,深于理義,欲對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對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為“月”乃有情之物,若無情必無或圓或缺之態。對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樓高但任云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這是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此聯蘊含哲理:“樓”雖“高”,猶有飛過之物;“池”雖“小”,卻能送來美景。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

滿地花陰風弄影;

一亭山色月窺人。

這是臺灣阿里山古月亭聯。“風”“月”之對,“滿地”與“一亭”之對,“花陰”與“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穩。 “弄”與“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韻味無窮。宋人張先,人稱“張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顯得原本無情之物活潑不已。下聯“窺”字,將月色形容成羞澀少女,分外可愛。

魚戲平湖穿遠岫;

雁鳴秋月寫長天。

此聯暗用比喻,譯釋如下:湖映遠山,魚戲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飛,鳴聲入耳,舉頭觀之,雁群排序屢變,似作書于長天之上。語詞優美,設喻巧妙,視野開闊,皆此聯之長處。

叫月杜鵑喉舌冷;

宿花蝴蝶夢魂香。

上聯意境凄迷,幾近殘厲,正與秦少游名句“杜鵑聲里夕陽暮”同。下聯著色稍變,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對工穩,用辭美贍,然而意境終究顯得幽冷,令人心魂悵然。

輪影漸移花樹下;

第4篇

關鍵詞:石榴;綠化;園林景觀

石榴,石榴科、石榴屬植物,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石榴樹姿開張,樹冠矮小,花色艷麗,以扭曲的枝條、特長的花期、美麗的果實和葉片的紅綠組合,成為園林綠化中的優良樹種。

1 石榴的分類和地理分布

石榴,拉丁名(Punica granatum L.), 2000多年前,從中亞引入我國開始栽培種植,經過變異和品種選育,我國現有報道的石榴品種有200多個,包括變種、栽培品種和觀賞品種。現有的觀賞品種有重瓣紅石榴、千瓣花石榴、牡丹紅石榴、四季石榴、月季石榴、墨石榴、金絲等。國際上根據不同標準石榴分類較多,如在果樹栽培學上根據果實成熟期分為早、中、晚成熟品種,根據果實口味可以分為酸、酸甜、甜3種類型。在園林造景上根據果實的大小、果皮顏色、花瓣的顏色等進行不同分類,如大果型、小果型,紅皮、黃皮和青皮,紅花和白花品種等。

石榴以果樹栽培方式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以非洲國家尤為居多,在亞洲、歐洲沿地中海、美洲等各地均有栽培分布。在我國除東北、和海南等極熱、極寒地區外,均可栽培,以陜西、安徽、四川、河南、山東、江蘇等地栽培較多,現在陜西臨潼、安徽懷遠、四川攀枝花、河南榮陽封丘、山東棗莊等地,已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石榴果品生產基地。近年來,石榴作為城市綠化和庭院裝飾樹種進入園林綠化市場,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在等溫線-19℃以北因不能露地栽植,大多數采用盆栽方式。

2 石榴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

石榴,雌雄同株,在我國北方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在南方熱帶地區則為常綠植物。葉片質地肥厚、葉脈紅色,形狀為卵圓形,全緣無葉齒,根系分布較淺,須根較多,根系發達。石榴樹耐旱、耐瘠薄、不抗澇、喜溫暖、喜光照,在土壤pH值為4.5~8.2范圍內的任何地形、地勢下都可種植,不過以質地疏松的石灰質壤土最好。因為在-19℃以下時,石榴樹會因凍害而致使其死亡,所以,需要在極寒天氣時做好防寒措施。

3 石榴的文化底蘊

石榴原產于古代波斯,經過 2000多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已經形成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并獨具特色的中國石榴文化。歷代名家出于對石榴的喜愛,作了大量吟詠石榴的詩詞,并賦予了沃丹、安石榴、丹榴、天漿、丹若、金罌、涂林等許多美麗的名字。農歷的5月,大紅、桃紅、橙黃、粉紅、白色等各種顏色的石榴花爭相盛開,是石榴花最艷的季節,因此,5月有“榴月”的雅稱。在明朝,石榴就已經開始進入插花市場,有“花盟主”的稱號,列為花主,由此可見在古代,石榴被人推崇之極。

在我國優良的民族文化中,石榴被人們喻為繁榮昌盛、和睦團結的佳兆,是吉祥如意、子孫千秋的象征,是人們喜愛的吉祥之果。在民間,石榴是親朋好友彼此之間饋贈的重要禮品,中秋佳節送石榴,象征吉祥如意,在不少地方,結婚生子也有送石榴的風俗,以示家庭美滿、多子多孫。石榴還有友誼長存的象征,榴原作“留”,賦予“留”之意,自古至今就有“折柳贈別”與“送榴傳誼”之說,是我國民族文化有的民俗。

石榴與愛情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古代因為年輕女子多喜歡穿著石榴紅色的裙子,被稱為“石榴裙”,用“拜倒在石榴裙下”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麗所征服。在日本,石榴象征夫妻恩愛,家庭和睦,還有在端午節佩戴石榴型香囊的風俗。

4 石榴的園林綠化應用方式

4.1 庭院綠化和景觀綠化

在古代,石榴就應用于庭院美化綠化。 唐代詩人孔紹安曾用“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這樣的詩句描寫石榴栽植于庭院中的美麗景色。庭院具有環境較好的小氣候,石榴適應性強, 栽培區域廣,屬于栽植石榴的理想場所。石榴初春觀葉,碧綠有光澤;入夏觀花,從農歷5~9月,花色艷麗,花期長;秋天果實累累,點綴于綠枝之間;冬天觀姿,石榴樹姿清雅,枝條扭曲形狀獨特,在庭院中觀賞價值極高。同時,石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和汽車尾氣等,降低煙塵、凈化空氣,有保護美化環境和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的作用,是城市道路、公園、廣場綠化設計的理想樹種。

4.2 盆景景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榴被制作成高級盆景放置于庭院、公共空間或居民家中景觀觀賞。石榴樹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其干勁壯古樸、根繁多盤曲、花艷葉細、果美枝多,將其制作盆景,展現自然風光,隨季節的變化,還呈現出不同的意境。微型或小型盆景一般選擇月季石榴、墨石榴等矮生品種。大中型盆景多選用修剪蟠扎完成的老樁或枯樁,有直干、雙干、曲干、斜干等形式,枝葉多為自然造型。

第5篇

關鍵詞:牡丹亭 昆曲 杜麗娘 現代女性精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1]這就是湯顯祖“臨川四夢”《牡丹亭》里那個感動了無數人的“至情”形象杜麗娘。古往今來對《牡丹亭》改編的作品很多,昆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昆曲選取明傳奇《牡丹亭》三十五出“回生”之前的內容,之后人物的反抗性并不強烈,故事又陷入了大團圓的俗套。下面,我們就以以下兩個劇本為研究對象:五十年昆劇演出劇本選《牡丹亭》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湯顯祖《牡丹亭》。主要從關于杜麗娘故事情節的改編入手,探討昆曲改編劇與明傳奇這兩個版本的差異。

一、昆曲《牡丹亭》保留的明傳奇中杜麗娘的情節

總體來說,昆曲劇本對湯顯祖《牡丹亭》原著比較尊重,三十五出“回生”之前的重要情節基本都包含在內,雖然昆曲只有短短八場,卻把故事精華盡收其中,但是以現代意識為背景,對明傳奇還是有一定的留減增改的。昆曲完整地保留了有關情節,其四場名為“訓女延師”“花慨師窘”“灌園訪夢”“逃生還魂”。

(一)第一場:訓女延師

昆曲“訓女延師”作為全劇的開場,將明傳奇中第三出“訓女”以及第五出“延師”相結合,可以說是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原因。杜寶對女子充滿偏見,封建社會對女子嫉妒壓抑,杜麗娘只不過沒有刺繡打了瞌睡就引起父母的不滿,于是請來陳最良這么一個嚴格遵守封建社會禮教的迂腐老師教授《詩經》的“后妃之德”。在這樣的壓迫之下,青年女子遲早會有反抗。這一場交代了女性受壓迫的背景,并為后來杜麗娘的“夢而死”提供了依據。

(二)第二場:花慨師窘

昆曲第二場“花慨師窘”選取明傳奇第九出“肅苑”的基本情節,以春香和陳最良的對話為主,借春香之口從側面反映出杜麗娘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在陳最良看來,一首《關雎》是圣人之言,而杜麗娘則敏銳地察覺出這是描寫愛情之詩。這里寫出了陳最良的腐化不堪,與春香口中充滿反抗的杜麗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第四場:灌園訪夢

“灌園訪夢”選取明傳奇中第十三出“訣謁”,在昆曲中可以說是柳夢梅的正式出場,之前,他只出現于杜麗娘的夢中。柳夢梅不愿趕考,在郭駝的勸說下才決定去考試,不過不去臨安而去南安,為的就是南安府后花園梅樹下的杜麗娘。他始終認為這夢中之事是真實的,也為后來他對化為鬼魂的杜麗娘以及他們的愛情依舊堅信不疑做鋪墊。

(四)第八場:逃生還魂

“逃生還魂”選取明傳奇中第三十五出“回生”,作為杜麗娘反抗封建禮教成功的象征選在最后。她經歷磨難最終成功復生,以杜柳二人終于在人間重逢為喜劇結局。

二、昆曲《牡丹亭》刪減與增加的情節

之前,我們就提到北方昆劇院對《牡丹亭》的改編是很尊重原著的,因此昆曲中刪減的情節無關緊要,增加的情節將杜麗娘的反抗性提升到了現代性的高度。

(一)昆曲刪減明傳奇的情節

昆曲劇本中有些情節刪減了明傳奇《牡丹亭》,主要是將與二人愛情無關的情節刪去。刪減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刪去了社會政治背景。以杜寶串聯起來南宋與金朝的社會政治大背景基本沒有體現。劇本中只在杜麗娘死后提及了金兵南侵攻打揚州,所以杜寶和杜母要離開西蜀南安去保家衛國,其他的“勸農”“虜諜”“牝賊”等情節都刪去了。因為昆曲《牡丹亭》要表現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而這些政治紛爭與愛情關聯不大。而且劇本只選取至“回生”,沒有后續回歸才子佳人情節所需要的政治環境,所以也就并不需要這些社會政治的背景情節了。

其次,刪去了次要矛盾沖突。昆曲刪去了次要人物的出場簡介以及這些人物之間的沖突。比如陳最良、石道姑,他們的出場在原著中作者都分別有所介紹;春香跟杜母之間、陳最良跟石道姑之間,也有人物關系的沖突。但是因為昆曲的演出時間有限,因此刪去一些次要人物的介紹,在演出時通過唱詞等方式讓觀眾了解有這個人物即可。并且在昆曲中最應突出的人物是杜麗娘,就連柳夢梅的戲份都不是很多,也就不需要那些不同小角色的性格對比來襯托杜麗娘,而且通過改編,即使沒有次要人物之間的一些沖突,故事情節照樣可以發展得很連貫。

第三,刪除愛情受阻描寫。昆曲刪去了“冥判”“旁疑”等幾次對二人愛情之路有阻礙的情節。沒有了封建衛道士胡判官的懷疑阻撓,也沒有了石道姑等人對杜柳相會的有意無心的破壞。這樣的刪減讓兩個人的愛情道路看起來比原著稍顯平坦,雖然有生死相隔的阻礙,但是愛情卻沒有那么艱難,這比較符合現代人的愛情觀。

(二)昆曲《牡丹亭》中增加的情節

在所有演出的場次中只增加了完整的第六場“魂游問花”。共八場劇目,演盡三十五回的內容,卻唯獨完整地增加了這么一場,可見其重要性。

在刪去的明傳奇中的“冥判”中,面對如同陽間對真愛充滿敵意的封建禮教制度的統治者胡判官的提問,杜麗娘只說是:“夢見一秀才……留連婉轉,甚是多情……為此傷懷,壞了一命。”(第二十三出,第135頁)她的話中講出為情而亡,對愛情的渴望,然而卻并未爭取。“是封建社會典型的大家閨秀”[3],反倒是花神與判官對峙維護麗娘的愛情,也間接為她爭取了時間。而在增加的這一場中,杜麗娘的游魂來到南安府后花園向花仙問夢。她直接要求石榴判官:“你快快還我那夢里的有情郎!”(第六場,第65頁)如此不顧身份差異、直接大膽的質問,是對愛情的勇敢追求。在石榴判官和花王告訴她,只要精誠不散,后事自明時,她回答:“一點精誠不散!”(第六場,第66頁)為了真情,一段夢中之情這樣堅持執著。比之原著,她對愛情堅定的信念更為突出,很有現代女性追求自由的意志。同時,也不難發現只要出現花仙,都會幫助杜麗娘。尤其是在劇本中,尤為突出。在《游魂問花》這一出中,花王為她保留肉身,待有情人他日重聚。可以看出在杜柳的愛情道路上也并非都是重重阻礙,也是有被他們真情所打動從而成全真愛的因素存在的。

三、昆曲《牡丹亭》改動的明傳奇中杜麗娘的情節

昆曲劇本對明傳奇情節的改動還是較多的,雖然改編不大,但是從細節出發,還是值得思考的。“杜麗娘的反抗性超過崔鶯鶯,正如后出的林黛玉又超過她一樣。”[4]那么“現代女性”杜麗娘的進步性和時代意義也超過了明傳奇。昆曲劇本中改動的情節主要也都是賦予了杜麗娘新的時代意義。她身上那種對個體生命的思考,對自身幸福和自由的追求都是現代人最需要的。

(一)第三場:驚夢尋夢

昆曲第三場“驚夢尋夢”將原著的“驚夢”“尋夢”合為一場,并且在這兩出中都有所改動。其中我們有兩點印象:杜麗娘是智慧的小女孩,也是行動的巨人。

在夢中驚醒時,原著中“(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第十出,第56頁),然后杜母便勸說道要做些針線或者觀玩書史。杜麗娘只是心驚膽戰地保留了心中的秘密。但是在劇本中杜麗娘在半夢半醒中脫口而出一個“秀”字,這不禁引起了杜母的懷疑,杜麗娘便說:“這――孩兒刺繡才罷。”(第三出,第55頁)這一細微的改動看似漫不經心,卻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機智可愛的小女孩。這樣的反應絕不是在封建禮教熏陶下的大家閨秀該有的,卻恰恰是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十五六歲小女孩所擁有的智慧可愛。

夢醒后的杜麗娘對夢中人夢中事念念不忘,決定回園尋夢。原著中,杜麗娘在第二天找了借口才支開了丫鬟春香,獨自一個人去花園尋夢――“丫頭去了,正好尋夢”。(第十二出,第66頁)也許是為了維護心中的小秘密,又或許是為了維護一個大家閨秀的尊嚴。雖然有反抗封建禮教的意識,但“畢竟是上流社會的閨秀小姐,在她身上明顯地存在著被束縛的的痕跡。”[6]昆曲中,杜麗娘在夢醒之后太傷感,然后立刻決定“待我再到花園尋夢去!(行)”(第三場,第56頁)她沒有思慮太多,果敢前行,在這里,她是行動的巨人,直率簡單,敢作敢為。

(二)第五場:題畫離魂

昆曲第五場《題畫離魂》將原著的第十四出“寫真”和二十出“鬧殤”合為一場,有所改動。首先,原著中因尋夢而不可得,為了夢中的情人思念成疾,一病不起。春香說“再愁煩,十分容貌怕不上九分瞧。”(第十四出,第76頁)杜麗娘照鏡子也頗感意外:“哎也,俺往日艷治輕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時自行描畫,留在人間,一旦無常誰知西蜀杜麗娘有如此之美貌乎!”(第十四出,第76頁)于是感慨寫真留畫題詩。也借此機會告訴了春香當時游園所夢,也為之后春香將這件事告訴杜母做了鋪墊。直到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她才魂歸冥漠魄歸泉。

在昆曲中,作者直接把這兩出放在一起。雖然并未提及杜麗娘何時自畫春容,但卻拿出自畫像來題詩。題詩后向春香交代后事,而后告訴春香夢中情郎之事便魂歸黃泉。可見這里的題詩也是暗示著她即將離開人世,這一線索直接將故事的發展推向“因夢而死”的。春香在后來也并未讓小姐的父母得知夢中之事。這樣改編更多地體現出了父母對女兒的關愛,削弱了他們對封建家長制倫理道德觀的重視。

其次,杜麗娘在自畫像上的題詩也有改動。原著中:“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第十四出,第78頁)而昆曲則改為了:“思量夢里情中客,不在梅邊在柳邊。”(第五場,第60頁)相比看來,“蟾宮客”無疑是科舉登第的代稱,傳奇的詩句是杜麗娘對柳夢梅的期許,對自己未來的寄托,也暗示了在完整的故事中,最后他會考取功名,也會是才子佳人終成眷屬的結局。但是昆曲“思量夢里情中客”著重于一個“情”字,杜麗娘并不在乎功名物欲這些身外之物,在乎的僅僅是夢里的這個情郎。這樣的杜麗娘也比原著中更加癡情真心。

(三)第七場:拾畫幽會

昆曲第七場“拾畫幽會”將原著的第二十四出“拾畫”、二十六出“玩真”和三十二出“冥誓”合為一場,有所改動。原著中當杜麗娘的鬼魂找到柳夢梅后便和他共度幾個良宵,在柳的屢次詢問之下,杜才說出自己不是人而是鬼的事實。在聽到這樣的消息后,他的反應是“(生驚介)怕也怕也。”(第三十二出,第190頁)直到杜麗娘說明緣由后,才說“你是俺妻,俺也不怕了。”(第三十二出,第190頁)雖說最終還是接受了杜是鬼魂這個事實,在后面的情節中也對兩人在一起信念比較堅定,但是從這里還是可以看出其性格中有膽小猶豫的一面,也難怪杜麗娘一開始在他的追問之下并沒有告訴他,也許是顧慮重重。但是在昆曲劇本中,杜麗娘與他見面之后就直言自己是鬼魂,其反應卻是“你就是鬼,我也要與你結為夫妻!”“愿天地一表!”(第七場,第72頁)這里的他的性格與原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對待愛情更加堅定。這樣的改編使得二人的愛情看起來更加簡單和堅韌。

(四)改編的不足之處

不論是湯顯祖明傳奇還是昆曲改編的劇本《牡丹亭》,都存在著同樣的不足之處:過分注重愛情。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愛情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湯顯祖的《牡丹亭》中,雖然杜麗娘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但是畢竟受制于當時的社會,她能做的只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愛情上。“內心情感的激蕩使她對抗壓抑已久的封建禮教的念頭,對抗之法便是一個‘情’字。” [7]盡管杜麗娘身上有很多先進的思想以及強烈的反抗性,但是“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湯顯祖還不可能為但是得青年指出一條現實的出路 。”[5]然而改編的昆曲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作為現代女性,更是應該注重生活的諸多方面,有獨立的意識和人格,不能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寄托在愛情和情人身上。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8]昆曲的改編不是停留在反抗封建禮教制度上,而是將杜麗娘追求平等自由、更加獨立的意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近乎完美的杜麗娘。情節上的變化也在杜麗娘的身上注入了很多現代性的特征。這樣的改編既滿足了大眾對昆曲推陳出新的要求,也為昆曲在現代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榜樣,做出了貢獻。

(論文指導教師:王菊艷)

注釋:

[1]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本文所有關明傳奇《牡丹亭》的文字均出于此書。

[2]王文章:《蘭苑集萃――五十年昆曲劇演出劇本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本文所引用皆出自此書。

[3][6]張翰池:《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第58頁,第59頁。

[4][7]徐朔方:《湯顯祖評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頁,第13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南宁市| 玉山县| 池州市| 石河子市| 宝兴县| 礼泉县| 惠来县| 和田县| 孝义市| 厦门市| 达日县| 平武县| 江城| 稷山县| 酉阳| 哈密市| 昆明市| 江门市| 休宁县| 方正县| 迁西县| 西贡区| 华阴市| 名山县| 广水市| 南昌市| 达拉特旗| 香港| 青海省| 乡城县| 台湾省| 芜湖市| 玛多县| 东海县| 华池县| 柳州市| 清原| 大余县| 新平|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