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會學碩士論文

社會學碩士論文

時間:2022-01-27 18:50: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學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 重要他人 作用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Impact of Significant Others on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YANG Liu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Preschool teacher role socialization is a lifelong dynamic process, the impact of significant others on the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its main impact are: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by peremptory norms guiding role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authority-oriented person - kindergarten leading role in the long role of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socialization; supporting role of peer groups of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role of preschool teachers as well as evaluating the role of parents of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Key words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significant others; role

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是指幼兒教師在專業團體中,接受專業規范、教師文化及學校環境下的角色適應過程,是幼兒教師學習并獲得專門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和表現專業精神的終生動態過程。①從個體層面看,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也是“教師角色扮演”的過程。幼兒教師在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幼兒教師社會地位、幼兒教師家庭因素、幼兒教師個人的價值觀等,其中“重要他人”對幼兒教師的影響不容忽視。②所謂“重要他人”是指幼兒教師對個人的“自我角色”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和群體,他們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發展有著“主導性影響因素”。③幼兒教師在為人師者的任教環境中,園長、同事、學生和學生家長都是幼兒教師較為長期的,互存利害關系的“重要他人”,他們的行為和期望都可能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產生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或者阻礙作用。④按照性質劃分,幼兒教師任教環境中的重要他人可分為三類:(1)權威導向者――園長、行政人員;(2)同輩團體――幼兒教師;(3)服務對象――學生和家長。本文試圖分析,在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權威導向者、同輩團體和服務對象對其所產生的影響。

1 權威導向者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影響

權威導向者在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過程中,主要是透過“權威”這一特殊身份,用強制性和引領性的特點來促進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這樣的權威導向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制度權威導向者,是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由各級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專家為學校和教師制定正式組織章程、行事規范的權利的團體,可稱為制度權威導向者。另一類是指對幼兒園事務參與管理指導的,以行政代表的身份管理全園的如園長等稱為管理權威導向者。

1.1 制度權威導向者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強制規范作用

制度權威導向者是指有著頒布正式組織章程、行事規范的權利,通過法律法規對幼兒教師角色進行強制性規范的重要他人,有著鮮明的特點是保證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強有力的制度力量。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以下簡稱《專業標準》)。是制度權威者對幼兒教師的強制角色規范,是定義者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來促使幼兒教師形成一種對教師角色“自我”的解釋。制度權威導向者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角色要求迫使幼兒教師為了繼續留在教師崗位,唯有遵循權威導向者這一重要他人為其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期待,表現專業角色。

1.2 管理權威導向者――園長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引領作用

在幼兒園中,最重要、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無疑是該組織的領導者――園長。園長的管理風格直接影響著教師角色社會化的進程,園長作為幼兒教師的領導者,是“一個幼兒園的靈魂”。園長對全園的一切事務起指揮督導作用,園長的領導方式與良好的學校氣氛密切相關。園長作為幼兒教師的重要他人,是既具有權威管理性領導師生共同努力實現教育實踐活動的工具性重要他人,也是滿足幼兒教師個人需要的情誼性的重要他人。葛樂士(N. Gross)等人于1965年所發表的《全美校長職務的研究》(The National Principalship Study)表明校長以專業顧問的態度來引領教師教學,那么學校的教學效果較佳,會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促進教師專業順利發展。⑤同樣,園長對幼兒教師的管理權威在理想狀態下應是一種“專業權威”,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平臺,尊重教師專業活動的權利,積極思考教師的“專業自”。

2 教師文化――同輩群體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支撐作用

幼兒教師要實現其角色社會化,在幼兒園環境中,與同事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交往也具有相當的影響作用。⑥陳金菊調查廣州市區幼兒園環境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證研究表明,幼兒園各個變量都會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教師文化。⑦教師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同輩群體的規范又是形成教師文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同輩群體又稱“同伴群體”或“同輩團體”是指具有共同的價值觀、興趣及活動,處于相近年齡(或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人而組成的群體。同輩團體作為教師角色化的重要他人,是一種無形的、隱蔽的影響,對幼兒教師角色化是潛移默化的,蘊含于教師的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幼兒園同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也是其專業社會化必要條件,良好的教師文化和同輩團體互助合作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具有支撐作用。特別是新教師的專業化,常常取決于教師同事之間的接受程度和認同程度。⑧

同輩群體對有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幼兒教師處于同事團體中,同輩團體對幼兒教師傳遞同輩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多數教師喜歡依據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幼兒園班級事務,也能尊重其他老師的處理方式,老師之間互相尊重、分享、協商問題合作研究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形成一種比較好的教師文化氛圍。合作協同的教師文化氛圍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是一種支撐作用。

教師同輩群體提供給幼兒教師入職后所需要學習的新角色和社會技能,并促使幼兒教師個體對教師同輩群體產生認同感,影響幼兒教師個體的言行,由于作為權威代表的專家和園長都是占據支配地位的規范性重要他人。

3 服務對象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影響

3.1 幼兒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推動作用

在教師角色社會化發展的過程中,鮮少有人注意到關注幼兒對教師角色社會化的重要性。根據束從敏針對10名幼兒教師的深度訪談,調查幼兒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的原因,結果表明對于老師的付出來說,孩子的愛是最大的安慰和補償,也是她們在工作中體驗到幸福的重要原因。⑨在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進程中,幼兒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幼兒教師在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對于教學中的成就感,是同時來源于自己和兒童的共同的成長和進步的。在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師幼互動質量與教師教育策略的提升,專業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有效的師幼互動能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促進教師角色社會化。尤其在貫徹《綱要》的今天,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真正互動起來,也更能顯示一位教師的專業水準。幼兒與教師的角色社會化是在師幼互動的交互作用下相互影響的。

3.2 家長對幼兒教師的角色社會化的評價作用

教師是以教育教學工作這一特殊勞動來換取經濟報酬的職業,幼兒教師在充當“受雇者”這一角色時,不得不要考慮到家長這一重要他人的角色期待。家長作為教育資源的享用者,對幼兒教師的角色期待不僅能夠折射出家長對幼兒的教育觀點,更重要的是對幼兒教師自我角色評價有著重要作用。胡福貞在其研究中指出,幼兒教師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會頻繁地進行外部參照比較,其中四種典型的參照物之一就是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和認可作為評價自己工作的依據。⑩

據張帆對幼兒教師與家長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的家長和教師都將對方視為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認識到彼此為同一個目標――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努力。 家長對幼兒教師角色社會化的直接、間接的影響能夠對幼兒教師產生最為緊迫的心理壓力,并潛在地改變幼兒教師的角色行為。家長通常對幼兒教師的品評無需太多的教育理論的支持,往往是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經驗與交流。孫瑞權在幼兒教師專業認同感對教師專業發展影響的個案研究中,有教師在訪談中表達“我覺得家長的信任和尊重是我工作的最大的動力,至于幼兒教師地位低下也就不很重要了。家長更加體驗到了我們的辛苦,當家長都對我的工作很滿意時,我就覺得工作很值得了。”

注釋

① 謝維和.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 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119-124.

② 彭云.重要他人: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者[J].當代教育科學,2012.11:34-36.

③ 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44.

④ 周艷.教育社會學與教師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112-118.

⑤ 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1-112.

⑥ 唐彬.重要他人研究述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0.9:23-25.

⑦ 陳金菊.影響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幼兒園環境因素之研究[D].廣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22.

⑧ 周艷.教育社會學與教師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100.

⑨ 束從敏.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89.

⑩ 胡福貞.幼兒教師自我評價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8:180-183.

第2篇

【關鍵詞】網絡小說 虛擬社區 迷文化

迷文化的研究在我國還處于一個理論亟需深化的階段,對于迷文化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從社會學、傳播學、文字學或倫理學等角度進行的,從文藝學的角度也有,但是關注的是文藝美學等方面。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既是網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大眾文化極具有活力的因素。而目前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很少被我國研究者關注,加強對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的研究,對建設文明、科學、健康和理性的網絡文化具有現實意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一、網絡小說虛擬社區研究

對于網絡小說虛擬社區的研究非常之少,只是在研究網絡小說或虛擬社區時有所提及。作為網絡文學的一部分,我國網絡小說的研究也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關于概念的界定。網絡小說的概念由網絡文學的概念延伸而來,也和網絡文學一樣在概念的界定上存在著焦慮;將網絡小說與傳統小說進行區別,試圖從區別中來確定網絡小說的本體存在;分析網絡小說的特征,凸顯其大眾性、自由性和后現代性;從文學本體出發研究網絡小說的創作、傳播、閱讀、批評等。筆者發現,在這些研究中,網絡小說與虛擬社區的關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研究者雖然提及卻并沒有做更多的關注。比如,網絡小說的“語言特色”時強調了網絡小說的“網絡話語”:“‘天涯的兄弟們,來點掌聲!!!歡呼聲!!吶喊聲!!!!!可貓!!二樓的朋友們!!!你們的吶喊聲我聽不到!!!!’看到這樣的話,不經常接觸網絡的人可能會有點犯迷糊,‘天涯’、‘可貓’、‘二樓’,這僅僅是形形的網絡語言中的一部分”,這些網絡語言的誕生,其實與作家和讀者一起在小說社區的類似日常生活式的互動是分不開的。網絡小說被改編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原因是“網絡小說受眾的互動參與為影視劇的生產提供觀眾支持”,網絡小說受眾的互動參與從何體現?主要集中在這些充斥著網絡小說的虛擬社區。

對于虛擬社區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已經有許多研究成果,其理論成果為國內的虛擬社區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將人群社會區分為Gemeinschaft (禮俗社會,又譯為共同體)與Gesellschaft (法理社會,又譯為社會),由此為網絡虛擬社區概念提供了理論源頭。網絡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虛擬社區概念的是萊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他提出概念的同時也界定了虛擬社區作為“想象共同體”的存在形式。

國內目前對虛擬社區比較全面與系統的專著是學者劉華芹的《天涯虛擬社區:互聯網上基于文本的社會互動研究》。該專著對虛擬社區的結構、管理、意識甚至沖突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這方面的碩士論文主要有《虛擬社區中的文化生產》、《虛擬社區的人際互動――以天涯社區為例》和《虛擬的空間和想象的共同體》。游夢瀟在論文中梳理了虛擬社區的研究成果,分為概念的界定、虛擬社區的類型、虛擬社區及用戶特征和一些個案研究,并將虛擬社區的人際互動模式綜合為中心模式、漸進模式、兩兩互動模式和網狀模式四種模式。肖蓉也以天涯社區的文化生產為研究對象,對其中文化生產的行為進行了分析,指出了虛擬社區文化生產的特點,但是所關注的文化生產都是一些個體的現象,沒有對群體就某一文化認同而進行的集體生產進行深入的研究,而這,正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并以網絡小說虛擬社區迷文化為切入點。

二、網絡文化研究

國內外對網絡文化的研究體現在三個方面:

(1)對網絡文化概念的研究。學術界對其含義進行了大概分類:一是側重網絡載體的技術視角,認為網絡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的物質基礎上,把信息的發送和接受作為核心的新型文化。二是從實踐的觀點出發。白淑英認為網絡文化的發生和發展是人類“在線”實踐過程中生成和建構出來的生活樣態,是在線實踐的創造,把網絡文化看成一個過程。

(2)對網絡文化特征及其演變的研究。國外學者對網絡文化的特征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如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數字化生存”論,如丹?席勒(Schiller,Dan)的“數字資本主義”論,曼鈕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網絡社會”論等等。國內學者對網絡文化的特征的研究體現在具體的分析與解讀。

(3)對網絡文化價值與影響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肯定了網絡文化的價值,并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如鮑宗豪認為網絡文化的價值表現為網絡的文化意蘊,網絡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網絡文化語言豐富了人類文化世界,使人們有可能以獨特的網絡語言進行交流。吳克明認為網絡文化不僅是現代技術和文化現象的一次世紀性融合聯姻,而且形成了人與網絡文化和諧發展的新景觀,具體表現在人的自由個性與網絡文化的和諧發展、人的社會關系與網絡文化的和諧發展以及人的自然生態與網絡文化的和諧發展等方面。網絡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個人的影響和對社會政治與經濟以及倫理道德的影響。歐陽友權認為網絡文化使既有文化發生了轉向,即文化發展方向出現了異于既有文化邏輯預設道路的新的文化理念和實踐:從現代性走向后現代;從理性走向感性;從精英走向大眾。

三、迷文化研究

關于迷文化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西方對于迷或者迷群的研究經歷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以Henry Jenkins為代表,他從這些迷群的個體作為媒體受眾是怎樣接受媒體文本的過程這樣一個視角展開研究,重點探討媒體受眾和媒體文本之間的關系。Liss A.Lewis則從“迷的定義”、“迷與性別”、“迷與工業”和“迷的生產”四個方面做了闡述。

第二次浪潮主要強調迷文化中關于社會的文化的等級的復制,研究迷選擇對象和消費的時間與人們習慣之間的關系。如Chery Harris的《電視迷的社會學研究》。

第三次浪潮來臨,Andrea MacDonald的《不確定的烏托邦:科幻媒體迷群和網際交流》,Kirdten Pullen的《網絡研究》中的文章《我愛:創造一個網上迷社區》,還有Nancy K.Baym2000年出版的《打開,登錄:肥皂劇,迷群和網上社區》,都是以網絡社區中的迷作為研究對象。

相對西方來說,中國對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2005年,Matt Hills 的《Fan Culture》由朱華u翻譯,韋伯國際文化出版,由此迷和迷理論在國內受到了學者關注。2009年,陶東風的《粉絲文化讀本》由北京大學出版,該書第一次比較系統地翻譯介紹了西方粉絲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見我國對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研究的理論大多是建立在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研究的內容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迷的概念表述與特征的探討

國內對于迷的概念的表述有兩種,都是從語言學翻譯的角度而來,一曰之“粉絲”,是英語單詞“fans”的音譯,一曰之“迷”,是屬于它的意譯,所以中國對迷文化的研究中對迷文化的概念有兩種表述:粉絲/迷,粉絲文化/迷文化,有的學者使用“粉絲”和“粉絲文化”表述。而另外一些學者則使用“迷”和“迷文化”表述。從時間跨度上看,這兩種表述都在同時使用,可見,目前的研究界,研究者使用“粉絲”或“迷”表述并沒有統一,本研究采用“迷文化”來表述是為了更凸顯其特征。

(二)對于迷現象的解讀與審美價值的反思

趙文秀指出“粉絲”的現象表征并從而肯定“粉絲”文化的價值所在,從而進一步探討“粉絲”現象對文化建設的啟示。張晨陽肯定了迷的文本生產力的解放,指出迷文化與工業文化的關系更為密切。蔡鵬飛不僅詳盡地探討了各種電視迷現象,而且從媒介文化的視角檢視媒介與迷文化的互動,反思媒介與迷的對立困境。

(三)關于迷社區的研究

對迷社區的研究國內目前并不是很多,比較突出的是復旦大學的鄧惟佳博士,其重點研究了迷群實踐活動的自我建構和群體認同,探討迷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如何建構身份認同,如何跨媒介和多元化的使用媒介,并以此凸顯迷的“能動性”。另外鄧偉從迷社區的“身份認同與建構”作了探討。

從國內外對于迷研究的現狀來看,國內外學者對迷和迷文化的主要理論都進行了開拓性的探討,但是,從目前的國內對于迷研究狀況看,很少關注網絡小說社區的迷文化建構。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網絡小說與虛擬社區的研究,還是網絡文化與迷文化的研究中,作為受眾的網絡小說迷,在網絡小說虛擬社區所進行文化實踐活動都滲透到了以上四大板塊的方方面面,并以其為連結而構成一張縱橫交錯的文化網絡,但是在以上四大板塊的研究中都對其有所忽略,故而對國內的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進行研究很有必要,是對中國迷文化的個性解讀,也是對中國迷文化和網絡文化的補充與豐富。

參考文獻:

[1]光明,張釗.略論網絡小說的寫作特色[J].寫作,2010,(1).

[2]謝宏娟.中國網絡小說影像改變作品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

[3]趙秀文.“粉絲文化及其現象的解讀[J].新東方,2007,(9).

[4]張晨陽.“迷文化”:新媒介環境下的價值審視[J].中州學刊,2011,(6).

[5]蔡鵬飛.電視迷文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

[6]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9.

第3篇

(一)關于制度德育的內涵

“制度德育”的概念是杜時忠于2002年在《制度德性與制度德育》一文中正式提出的,他基于對學校德育問題的思考,認為“制度德性比個人德性更具普遍性,制度德性是個體德性的基礎和前提”[1],“德育制度建設比榜樣示范更重要”[2],因此,主張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后有學者直接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育道德的個人”作為“制度德育”的定義,并認為制度德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制度德育是重視參與性的德育;第二,制度德育是重視制度正義的德育;第三,制度德育是以制度正義為前提條件的;第四,制度德育是重視正當程序的德育;第五,制度德育是凸顯德育批判功能的德育。[3]有學者還將制度德育的涵義概括為“制度是德育的資源;德育是制度性的育人活動,以制度規約德育的實施;制度具有道德教化價值,以制度德性養成個人德性”[4]。還有的學者運用屬加種差定義法為制度德育下定義。他認為制度德育的鄰近屬概念為“德育”,即一種培養德性的活動;種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制度規約下進行德育,二是制度德性轉化為個人德性的過程。因此,“制度德育”是運用制度以及在制度所規約的環境中進行的德性培養的活動。[5]

(二)制度德育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個學術概念的出現總是以相關的理論作為基礎的。同樣,制度德育作為德育理論研究的新范疇,其形成也應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歸納其得以成立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制度倫理學、人學、德育社會學和人的德性形成規律。制度倫理學認為,制度因內蘊一定時代的倫理道德精神,滲透著道德價值的善惡判斷,對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而學校制度作為具體的制度,同樣內含著一定時代的教育倫理精神而具有道德教化價值。[4]的人學理論是關于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學說,它認為“人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根本目的”。而制度是人的本質的凝結,與人的發展具有密切的關聯性,能否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制度合理與否的最高標準[6]。“制度是人的價值存在”,“德育制度是為了實現德育目標———發展人的德的”,“促進人的德性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德育制度的根本價值”[17]。從德育社會學的角度看,德育總是在一定制度所規約的環境下進行的,一定的學校制度規范、引導著德育,德育是一種制度性的學校教育活動。[4]從人的德性形成理論的視角看,制度是個體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人的德性形成規律,即他律-自律-自覺的發展過程。”[8]因此,德育應以此為依據,以他律作為德育的邏輯起點,他律性階段的德育應體現強制性和引導性。

(三)制度的德育價值研究

已有研究中,學者們認為制度的德育資源主要包括價值資源和經濟資源。一方面,制度是德育的環境支持,社會制度、學校制度和學校德育制度都是德育的價值資源。其一,社會制度的倫理精神影響著德育的環境;其二,學校制度為學校德育提供道德風尚的支持;其三,學校德育制度為德育的開展構建和諧的教育往環境[9]。另一方面,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制度對于降低德育的“交易費用”、規限德育的公益性以及支持德育變革具有重要價值意義。合理的制度對于德育是一種“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能支持學校德育的變革與發展[10]。杜時忠教授則從學校制度的角度具體地闡述“制度是教育資源”[11]。首先,學校制度為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行為規范要求,成為學生道德知識的重要來源。其次,學校制度為學生規定了特定的價值導向,隱性影響學生的道德養成。再次,學校制度為學生建構合理、有序的學校環境,保護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制度德育的實現方式研究

制度德育何以實現,制度何以育德,這是制度德育理論的探討的重點之一。有些學者借鑒瑪麗•道格拉斯關于制度思維的觀點來探討制度是如何作用于德育的。他們認為制度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且這種思維可以進入人的思維,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代替人的思維。制度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影響人的行為:一種是直接的方式,即通過調節人的行為來影響人的觀念,即把社會核心價值觀以強制性的條例、規定、規則的形式確定下來,以此來規范和指引人的行為;另一種是間接的方式,即通過制度中蘊含的倫理精神和價值意義來影響人的觀念,引導人將這些倫理精神和價值意義內化,進而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自律。這兩種方式相輔相成、互相協調,共同引導著人的行為朝積極方向發展。[12]杜時忠則從制度德育這一理論如何真正實現的宏觀角度來談的,他認為制度育德的實現有三步曲:首先,在觀念上,要認識到制度的育人作用,承認正制度的育德功能;第二步,實現學校教育制度改造,即對現行學校制度進行批判性審視,建構公平正義、民主平等、自由發展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三步,把有形的具體的學校制度化為學校生活方式,通過學校制度生活來培養學生品德。[11]

(五)制度德育的機制研究

制度德育的機制問題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目前就只有兩篇碩士論文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即武漢理工大學盧楠楠的《制度德育》和上海師范大學尹黎的《制度德育的機制研究》。盧楠楠認為“制度德育機制是指制度德育運行過程中各構成要素由于某種機理形成的因果聯系和運轉方式。它要研究制度德育運行過程中的各個側面和層次的整體性的功能及其規律,包括其運行所依據的原理和原則,運行過程的狀況即運行中各個部分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和制度德育系統之外的其他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等等。”[8]同時指出目標性、規律性、整合性和能動性是制度德育機制的主要特征。而尹黎認為制度德育機制的結構包括預期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認同機制四個方面,通過深化制度德育的理念、優化制度的道德建設、發揮制度教化的功效、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重視制度環境的建設等可以優化我國制度德育機制。[5]

二、制度德育的實踐研究

已有的實踐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學校制度、學校德育制度的德性方面的考察。1.對學校德育制度的現狀調查。如劉超良的《學校德育制度現狀的調查分析》[13]和蔡佳辰的《我國學校德育制度問題反思與探討》[14]都是從制度的制定、執行和實效等方面剖析了目前我國學校德育制度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成因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2.對學校制度的德性考察。劉任豐的碩士論文《學校制度的道德審視及其改造》與博士論文《學校制度的個案研究》都是基于對學校制度的實地考察來尋求學校制度的德性變革。其碩士論文是通過深入某中學,對其學校制度進行了道德審視,分析了學校制度在其制定、執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分析了學校制度缺陷對德育的負面影響,據此為學校制度德性的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議。[15]其博士論文則進一步采用質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一所民辦中學進行實地考察,從制度的角度來思考學校德育問題,揭示學校制度的狀況,分析學校制度的過程、機制及其對學校德育的影響,為人們反思當前學校制度存在的問題和改造學校制度以便更好地發揮其德育功能提供有價值的啟示。[16]此外,還有學者通過深入實體學校進行調研,觀察實際的學校制度生活,發現當前的學校制度生活存在主體的單極化、空間的邊界擴展、目的的工具化以及調控因素的疲軟等異化問題,然后尋找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學校制度生活的重建策略。[17]

三、對已有研究的述評及展望

從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看,制度德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研究數量總體不多、注重理論的探索以及實踐研究不足。

(一)制度德育研究總體不足

制度德育研究從提出到今天已有十多年,然而從發表的文獻篇數上看,相對過少,一共55篇。但值得一提的是,制度德育的研究從提出至今從未間斷過,且近年的數量有明顯增加趨勢(如下圖所示)。可見,制度德育研究已逐漸引起關注,“逐步得到了教育理論界同仁的認同與共鳴”[18]。

(二)注重理論探索

從上述制度德育的研究成果來看,已有的研究明顯注重理論構建,著重對制度與德育的關系、制度德育的內涵、制度的德育價值以及制度德育何以實現等問題的分析,集中于對制度德育的必要性、可成立性以及可行性的探討。但這些問題也只是從道德哲學和制度倫理學的角度作了初步的探討,缺乏系統的社會歷史考察。此外,制度于學校德育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學校德育制度為研究視角,對于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學校內其他各種制度形式對學校德育的作用涉及不多,且個體道德形成的社會機制和心理機制及其受制度影響及影響程度的研究尚未起步,亟待加強。

(三)實踐研究嚴重不足

第4篇

關鍵詞:監護失職 兒童 監護權轉移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0-0334-01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觀念上,兒童問題一直被視為“家事”而非“國事”。眾所周知,涉及監護制度的法律有兩部,一部是2006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另一部是1986年出臺的《民法通則》,都有撤銷監護權的規定,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四川稻城縣一名8歲的豬圈女孩事件,2013年南京餓死事件,2003年成都青白江李思怡餓死事件等喚醒了兒童監護權轉移的條文。2014年12月,隨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印發《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出臺,對監護失職兒童的監護權的轉移起了指導作用,但目前對監護失職兒童監護權的轉移還有一定困難,在操作中仍存在種種困難。

二、文獻綜述

我國兒童監護權及其監護權轉移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第 53 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該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該法第 43 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門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救助場所,對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未成年人實施救助,承擔臨時監護職責;公安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應當護送流浪乞討或者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場所,由救助場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顧,并及時通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領回。對孤兒、無法查明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以及其他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 雖然《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上述規定可以視為是對監護權強制轉移制度的確定,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國家公權的保障措施,我國的未成年人在受到監護人的侵害、或遺棄或監護人由于客觀原因失去監護能力時,無法取得真正的監護的事例比比皆是,使得我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時顯得流于形式。

2014年12月22日,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下發《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規定了“可被剝奪監護權”的7種可能。此《意見》一出,以前難以操作的問題得到解決了,對監護主體有了明確的規定。

三、造成我國兒童監護權轉移困難的原因

1.文化原因: 中國傳統的“清官難斷家務事”和傳統的家庭觀局限

傳統的家庭觀,對兒童監護權的轉移,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自古以來,家庭作為社會組織基本單位,包含婚姻、血緣、收養三重關系。傳統社會著重維護“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父母一方面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以使后代茁壯成長,另一方面又厭惡外人插手家務事。久而久之,傳統的“清官難斷家務事”和傳統的家庭觀對兒童保護造成了不良影響。

2.制度原因: 法規不全、執行力差、救助政策不合理

2.1兒童保護政策法規可操作性不足,影響保護工作的執行力。《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章第16條規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無法監護未成年人,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成年人代為行使監護職責。第五章第53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經教育后仍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有關單位或人員提出申請后,人民法院可以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第六章第62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介入勸解、制止。這些條文看似完美,其實缺乏可操作性和強制性。

2.2“監護失職兒童”監護權轉移的相關法規不完善不具體。監護權轉移,指的是基于被監護人利益前提下,按照相關法律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行使,并且由被委托人承擔相應法律后果。根據《民法通則》第十六條對未成年人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缺乏監護能力的情況作出了規定,法律條文看似詳盡,但執行起來卻很難。《民法通則》規定的“父母喪失監護能力”的兒童應轉移兒童的監護權,但這類兒童往往處于無人監護狀態。

2.3監護失職兒童救助政策設計不合理、救助方式不科學。盡管我國民政部頒發的《關于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第二部分第六條提到: 對因父母服刑或其他原因暫時無法自理生活的未成年人,可以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妥善安置。但目前在《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中找不到如何處理父母無力撫養、惡意照顧、虐待等情況的規定,很多監護失職兒童還是生活在沒有保障的家中。現有制度設計不足給監護失職兒童救助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急需改變。

四、建議

1.完善兒童保護法律制度的操作細則,提高轉移監護權的可執行度

監護失職兒童保護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創立相關法律制度,保護監護失職兒童合法權益。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監護失職兒童保護法律制度框架,彌補現有相關法律的缺陷。另一方面,完善相應兒童保護法律法規的操作細則,提高兒童監護權相關法律法規的可執行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促成了第一案的成功判決,但后續的生活,教育,醫療等問題還得進一步完善。

2.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美國 1963 年制定的強制報告制度明確規定一切與兒童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都必須履行報告兒童可能被虐待、忽略等情況的職責。而且為了鼓勵他們通報,嚴格對他們身份實施保密,使其免受法律上制約。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做法,建立強制報告制度,規定經常接觸監護適當兒童的群體,必須履行報告義務,發現知情不報者,給予相應處罰。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從《兒童權利公約》的視角看中國兒童保護立法.當代青年研究.2007(10)

[2]陳玉霞.孟憲璋.美國兒童保護介紹.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 18(2)

[3]胡巧絨.美國兒童虐待法律保護體系介紹及對我國的啟示.青少年犯罪問題 2011年第5期

[4]蔡曉慧.論我國未成年人監護權的轉移.法制與經濟.2009年12月(總第 225 期)

[5]肖秀娟.論我國未成年人監護的缺失及立法完善.碩士論文 2006

第5篇

【關鍵詞】性觀念;兩性差異;性別角色;社會建構

當提到關于“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這個問題時,大家很容易達成一個共識,即“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變得更加地多元和開放了。”事實確實如此,當代大學生對婚前和婚外的容忍度都有明顯的提高。唐璐嘉的研究提出“有性經歷的大學生多認為若是由于感情疏離,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出軌則情有可原。”這是對當代大學生性觀念、性態度的最好注釋,同時也符合我們從大眾傳媒獲得的信息和日常生活中的觀感。但是該項研究的另外一部分內容“沒有性經歷的大學生多對出軌持否定態度,其中女生居多。”“對同居持否定態度的多為女生。”“大學生對男生發生出軌更加寬容和認可。”這些態度不約而同地反映出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男性的性觀念更加開放,女性則更加謹慎、保守,同時大學生群體對男性的更加包容。這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結論,也可以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概括、總結出來。

自古以來,觀念就是傳統兩性道德中最重要的價值尺度之一,而婚外的發生率也是衡量婚姻忠誠度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對男女兩個不同的性別群體適用了不同的標準,這個雙重標準正在我們的社會中大行其道。生活中遍布著這樣的例子:很多男士會要求自己娶進門的妻子是處女,但是一般不會發生女士要求結婚的伴侶是的情況。如果女性不是處女,在婚姻中的負罪感、內疚感會比在結婚時已經是非身份的男士要高出許多。這種男士的“泛處女主義情結”在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的表現。在婚姻生活當中,如果女性發生出軌,一般來說,丈夫都傾向于對此持零容忍態度,要求離婚;如果男性發生出軌,妻子多會因為各種原因考慮和利益權衡而選擇原諒丈夫,甚至有時會對該非道德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來挽救婚姻。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

男性和女性被社會適用不同的標準好像是天經地義的,而他們對性開放觀念的不同態度似乎也是非常自然的選擇。但是這種跟性別相關而顯示出來的差異并非是天然形成的,它并不是由男女兩性的生理結構差異造成的。因為從封建社會時期人們保守、傳統的性觀念到現在開放、多元的性態度的劇烈變化顯然不是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間人類進化引起的細微的生理結構變異就能解釋的,只有與性觀念改變近乎同步的急劇的社會變遷才有一定的說服力。和性別并不是先天的生理和心理條件造成的,性的本質不是天賦的、自然的、固有的,他是一種會隨著社會條件、歷史環境的變遷而改變的人類的基本特征之一。

性不是獨立于外部條件的觀念,社會建構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一個人的性狀態是有意識自由選擇的結果。無論是性身份認同還是都是社會和歷史力量的產物。”它顯示了人類社會自身的豐富性、包容性、復雜性與多元性,也表明人類的性觀念受到社會文化的決定性影響,是被文化所鍛造、形塑的,性觀念同任何思想、理論一樣,都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結果。性觀念的差異只能從時代和社會背景中去尋找原因和形成的過程。

毋庸置疑,我們的社會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都由男性占據著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我們把這種男性把持著各個重要領域的權力的社會稱為男權社會。在男性中心統治的社會中,男性被賦予絕對的權威。大眾媒體當中地位崇高、收入頗豐的工作職位比如律師、外科醫生、政府官員等都由男性占據。而與女性有關的氣質和旨趣都遭到了普遍的忽視和貶低。女性的溫柔被視為怯懦的表現,關注細節被認為是小心眼。甚至如果男性群體中的部分成員呈現出一些女性的典型特征,也會遭遇到整個社會群體的貶抑和嘲諷。比如刻薄地稱呼聲音輕柔的男性為“娘娘腔”。而如果一個女性具有不拘小節,沉穩冷靜等典型的男性特征,她雖然會被稱呼為“純爺們兒”,但是受到的非難要遠遠少于一個具有女性特征的男性。中性氣質的女性“李宇春”受到了大量粉絲的追捧,而陰柔氣質的偽娘“劉著”則遭到了不計其數的謾罵和攻擊,這種鮮明的對比就是最好的證明。

男性被視為天生的統治者,理所當然就應該擁有天賦的特權。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我們都會發現男性確實擁有特權,在與女性競爭中可以通過綠色通道。比如在就業時女性遭遇的針對女性的不公平的社會排斥政策,使男性有更多的機會在公共領域嶄露頭角,而女性被規勸回歸家庭,留在私人領域發揮作用。在涉及性領域時,男性自然也不會拱手讓出屬于自己的優勢地位。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差異導致男性認為他們應該是主動攻擊的一方,女性只能選擇被動承受,女性的身體是沒有話語權的。男性作為統治者,女性作為服從者,構成了等級分明、秩序良好的權威結構。男性通過體力更好、進攻性更強等生理優勢迫使女性接受本群體被壓迫、被剝削、被邊緣化的地位。這是對女性的隱形的暴力。

不僅居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會制定各種政策、制度來鞏固本群體的優勢地位,維護本群體的既得利益,男性主導的人類群體不斷制造的各種顯示男權意味的文化要素,以這些文化要素為代表的客觀文化形成與男權社會性質呼應的合力加深對女性弱勢地位的合理化。社會文化以性別為依據進行劃分,男性居于第一性、女性居于第二性的地位等級秩序降低了社會運行成本,促進了社會的有序運轉。由于利益一致,男性群體和整個社會文化合謀,不斷地賦予現有制度、規范以合法性。社會文化建構了一套強加于男女的不同標準和評價,為兩性制定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同時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人們不斷模仿、學習與自身生物性別相對應的一套規范,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在性觀念和上,女性不斷被教導和灌輸,本群體應該是保守的,含蓄的、傳統的,只有男性才應該而且被允許主動、開放的姿態。這種性別文化差異的主觀認同已經成功內化在文化的深層結構當中,是潛在的、無形的,卻發揮著實在的約束和規范力量。整個社會背景和文化積淀作為其強大的后盾,使性別角色觀念被不斷發酵、強化。性別差異被視為是不可避免的和本質化的,是因為忽略了性別制度的背景,無法完整清晰地揭示出隱藏在背后的性別權力差異結構。

女人的社會屬性是由社會、文化塑造出來的,也就不可避免是強制性的,但是也有女性自動的選擇與認同。傳統的性別角色定位作為一種得到廣泛認同的文化現象,擁有著不可估量的強大生命力,直至內化為女性群體對自身自覺的性別角色期待。在性領域中,女性自發地將自己包裝成弱者的形象,對男性的越軌行為給與更大限度的包容,而對本群體則秉持更高的道德標準。一次出軌當中,包括女性在內的社會群體會以一種輕佻的道德姿態站在道德高地上去遙遠地責難其他女性。甚至有些時候,女性群體首當其沖站出來進行道德問責,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表明自己是遵守主流規范的,將自己與越軌的女性群體區別開來。女性自覺地自我審視與相互檢查,它導致了女性的分裂,削弱了他們原本作為集合體的力量。女性自身對不公平的“第二性”的邊緣地位的默認表示他們主動或者被動的認同,這只能進一步加深女性的從屬地位,為男性的優勢地位的存在提供合理性與合法性的解釋。

男女兩性的性觀念都在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生著變化,但是變化始終存在著差異。這是性別角色定位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它是歷史傳統、社會制度、文化積淀、社會實踐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改變當前不合理的性別角色觀念,不僅需要建立性別平等的制度設計來加以改進性別權力關系,女性對本群體正確的自我評價以及對女性身份的重新定義也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韓鳳儀.當代女大學生婚戀觀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2] 諸俊.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

[3] 蘇紅.大學生婚戀觀結構、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第6篇

關鍵詞:社會資本;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就業藍皮書——《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608.2萬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有近127萬人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而高職院校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導致高職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就成了高職院校教育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研究表明,要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應當培養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加強對高職生的職業指導,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在高職院校,如何構建合理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落實好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拓展和積累高職生的社會資本,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水平,已擺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議程。

一、社會資本理論概述

最早引入社會資本概念的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他在1980年正式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通過“體制化關系網絡”而獲得的、現實的或者未來的資源的集合體。

美國學者格拉諾維特在研究社會資本與就業關系時,提出了“弱關系的力量”的著名假說。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平時與周圍兩種關系的人在溝通與交流。一種是與我們交流頻繁的親人、同學、同事等,這是一種在很小的范圍社會網絡中穩定、頻繁的交流,格蘭諾維特把這種關系稱為“強關系”。另外一種交流與之相反,即交流是較淺的、但卻存在于更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如乘客、旅客等曾經相識的路人。格蘭諾維特把這種關系稱為“弱關系”,并強調在這兩種關系中與個體就業最密切的是“弱關系”。

國內研究社會資本與就業的關系最為精辟的是邊燕杰,他在1999年提出三類社會關系。第一類是相識;第二類是朋友、同學、戰友、同事,甚至是與個體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第三類是親屬。邊燕杰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需要獲得多種社會關系的支持。其中有來自社會制度性的關系支持,如高校。有非制度性關系的社會支持,如老師、朋友等。也有來自生源地的社會關系,如父母、親屬等。2004年邊燕杰又提出了“強關系假設”,認為在我國社會這種社會倫理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更多地會使用強關系,而不是使用弱關系,來達成個體的目的與意愿。

二、社會資本理論視域下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的構建

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高職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職生大學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的質量,更直接影響到高職生求職就業及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但目前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目前多數高校設置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但不少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基本以理論傳授為主,教育教學手段采用職業測評軟件或傳統知識講授,忽視職業實踐及大學生社會資本的開發與積累,難以滿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引入社會資本理論,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社會資本視域下的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

1.高職生自身要加強人際交往,拓展自己的人脈與社會資本。

人際交往是拓展社會資本的重要途徑。高職生終究要步入社會,接觸的不止親戚朋友、學校的老師、同學等,將來職場中會遇到形形的人。只有在人際交往中加強鍛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靈活運用社交方法,才能擴大社會關系網絡。高職生在維護好同學等“強關系”的同時,要努力拓展自己的“弱關系”,把社會關系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實現“弱關系優勢”,豐富自己的社會資本。

2.高職生家庭強關系的維護與積累。

中國社會是一個道德倫理為主的人情社會,人情社會決定了強關系是高職生最重要的社會資本網絡。強關系中父母、親戚的職業、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都可為高職生就業提供幫助。基于血緣關系的社會強關系具有穩定性高、認同性強等特點。高職生要在道德規范的框架下學會關愛家人、關愛親人,主動與親戚保持感情與信息交流,維護與鞏固家庭的社會資本。

3.高職生所在高職院校社會資本的拓展與積累。

(1)高職院校要結合課堂內外的活動,提升高職生綜合能力與素質。高職院校一方面需要給學生提供系統有序的課堂教學和實習培訓,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還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校園活動,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供良好的平臺。鼓勵高職生有效地參與課堂內外活動,培育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積累社會資本。

(2)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進一步加強校、行、企合作,為高職生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研究表明,實習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影響顯著。高職院校應盡可能制定詳細的實踐教學這一環節的規劃與目標,要進一步加強校、行、企合作,為學生創設更多實習機會和系統的實踐教學活動,構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順利過渡的快速通道。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把更多的企業、行業匯集起來,為更多高職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企業的實習資源和就業機會,拓展和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

(3)高職院校要推進職業指導全員化,激勵全體教職工參與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參與高職生社會資本的開發。高職院校擁有豐富的教師資源,不同專業的教職工社會聯系的范圍有所不同,從整個學校來看,教職工的社會資本量非常龐大。高校歷屆校友也是一個巨大的社會資本庫,運用好校友這一社會聯系,對于高職生的就業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學校應該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職工包括歷屆校友幫助高職生開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比如可以鼓勵教職工吸引高職生參加自己主持的課題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職工可以利用參加各種會議的機會把課題組的學生推薦給有關專業人士,為高職生建立更大范圍的社會資本積累提供方便。

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運用社會資本理論,構建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有利于幫助高職生認識自我和職場環境,確立目標職業并盡早作出合理規劃,拓展與積累自己的社會資本,提升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還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全員化,促進高職院校不斷加強校行企合作,推進集團化辦學水平,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水平。

(作者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毛燕峰.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

[2]張靜華.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河南省為個案[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3]徐曉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雙重機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J].青年研究,2002,(6).

第7篇

考察國外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狀況并與我國進行一定的比較,從而得出可為我國所用的有益經驗和思路是非常必要的。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原創性的人才。這一理念也融入到了財政學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美國研究生培養機制是建立研究生管理委員會、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學委員會、研究生教師委員會或稱教學小組等層級機構,這些機構與導師一起,共同承擔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美國研究生的培養特色主要體現在兩方面:①財政學的課程不太追求體系上的平衡只求引導學生在一個專業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②美國高校在對財政學研究生教育中十分注重基礎課程教育,基礎教育授課占據50%,專業學科占20%~30%。日本研究生教育強調實用性,注重培養應用型的專業人才。其目標傾向于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日本財政學碩士課程學習2年,最短一年,課程結束后授予碩士學位。德國是典型的學徒式培養模式,受理性主義傳統的影響,其培養目標也隨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動:19世紀初期主要是培養從事純粹學術研究的科學家,19世紀后期主要是培養高級的工程或技術研究者或專門人才,而今日,其培養目標包括兩方面:理論研究人員和實踐技術人員,兼顧學術教育與職業準備教育雙重職能。財政學碩士學位的取得需要通過2~3個月的有實踐定向任務的碩士論文。其培養特色在于,在研究生入學上,碩士階段的學習相當于和本科一起進行的,畢業時只要通過碩士考試及碩士學位論文就獲得了碩士學位。在培養方式上,沒有專門的研究生課程,堅持采用教學和科研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培養人才。在形式上,不設專職管理機構,有關事宜均由系級兼職委員會按有關法律和規則辦理。

二、國內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趨勢

自我國招收財政學研究生以來,其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在提出中國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后,對財政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其招生和培養規模在穩定增加,總體而言,可概括為以下四點變化。

1.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學專業研究生一直強調“學術型”的培養目標,這一目標已逐漸與財政學研究生的實際就業方向和世界研究生的發展狀況不符,經過總結反思,財政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已發生了重大轉折“,應用型人才為主”將是我國未來財政學研究生的主要培養目標。

2.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機制的創新。

在研究生入學培養機制上,除了像網上報名、電子注冊這樣技術性的改革外,在考試弱化初試的權重,強化復試地位,全面改革收費制度,取消“公費”、“自費”區別上也有了創新;在研究生培養上,我國財政學研究生培養機制一般都是以修學分和寫論文為主要內容。

3.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學科屬性的交叉。

縱觀財政學研究生培養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其他學科向財政學領域的滲透,其他學科的科學原理和方法用于研究和解釋財政現象愈來愈普遍,這也為財政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而寬廣的學科理論基礎,使財政學演變成了一門融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及社會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

4.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多元化。

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財政學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也在逐漸向多元化發展,純粹的“學院式”的導師教育逐漸減少,實行導師學生的“雙向選擇”甚至是“多導師”指導,強調社會實踐。

三、基于系統論視角的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

1.確立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三大目標———學習力、研究力、創新力的目標。

學習力即以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培養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能力,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的財政學研究生。研究力即以培養理論研究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專業素養能力為目標,培養研究生系統掌握財政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同時運用財稅知識研究財政經濟現象的能力。創新力即以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目標,充分發揮他們在科研創新中的生力軍作用,為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發揮最大的聰明才智。

2.構建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四大系統———目標系統、管理系統、培養系統和支撐系統。

目標系統是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系統中最核心的系統,應包括兩個層面:①預期。對財政碩士而言,培養預期即“高層次、應用型的財政專門人才”;②標準。科學設計財政碩士在相關素質方面需達到的具體標準,是財政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首當其沖的要點。管理系統是指在財政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對所涉及的資源進行整合與調配的過程,即在一定的目標下對人財物及信息的調配,包括四個相互聯系的部分:管理主體———研究生院或相關學院;管理客體———包括人(主管人員、輔導人員、生源)、財(教育經費)、物(教學場地、教學用具)、信息(培養過程中動態情報,相關信息等)、論文工作管理、授位管理等;管理行為———財政學碩士學位創建計劃(包括招生計劃、培養計劃、管理計劃等)、財政學碩士學位創建組織(包括組織機構和組織行為)、財政學碩士學位建設領導(領導藝術和領導行為)、財政學碩士學位建設控制(包括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管理制度———政治層面制度、操作層面制度。財政學研究生的培養系統涉及師資、課程與教學三個部分。師資方面———財政學碩士培養要對教師的質量、數量、結構和發展都提出針對性的要求;課程方面———因課程體系是財政學碩士汲取知識和鍛煉能力的載體,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財政學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課程設置要充分反映財政學各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的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面———教學是財政學碩士學位建設和發展過程的介質,靈活機動、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是高質量教學水平的保證,各授權單位要加強實踐環節的力度,高校可以依托財政學教學資源與相關社會機構的天然學科聯系,為財政學碩士搭建寬廣的實訓平臺。支撐系統是總體系統健康良性運行的重要保證。財政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的支撐系統首先來自于以經費形式出現的經濟資源,其次包括教學所需的場地、設備、圖書等硬件資源,最后是政策支持、價值觀念、社會文化等軟件資源。

3.搭建財政學專業研究生有效學習的三大平臺———課堂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平臺、科學研究平臺。

課堂教學平臺是主體。建立課堂教學平臺,要做到所教的課程都是通過精心比對后確定下來的,加強文理滲透,增設跨學科課程。對于一些現實性很強的教學內容,聘請實際部門工作人員主講,并實現現場教學。實踐教學平臺是輔助。如可能,可與地方的財政局、稅務局及企業簽訂校財、校稅或校企合作協定,建立實踐教學平臺。科學研究平臺是補充。改變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單獨培養研究生的現狀,將各自的資源優勢進行有效組合,構建一種由大學、科研院所緊密結合的研究生培養平臺。

4.實現財政學專業研究生五大能力的提升———理論思維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專業技術能力、適應社會能力、拒腐防變能力。

第8篇

關鍵詞:大學生 學習拖延 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240-02

近年來,高校狠抓學風建設,重視大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強調大學生應承擔的學習責任。但隨著大學的擴招,高校的“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普及教育”,大學生的個體水平參差不齊。大學生中學習拖延、上課遲到早退,甚至逃課逃學等現象屢見不鮮。

學習拖延,是一種不斷延遲計劃要做事情的開始和完成時間,在能夠預料到拖延導致的惡果后仍然不斷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近期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習拖延的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陳保華(2007)的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群體中,大概有20%的大學生存在嚴重的學業拖延。龐維國,韓貴寧(2009)對我國1669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近4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拖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Solomon和Rothblum曾研究表明,學業拖延會造成考試焦慮以及較差的學業表現和學業成績。因此,及時有效地改變大學生學習拖延的狀況應該成為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本研究旨在借助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的現狀及其與自我評價的關系作深入的探討,以期探索預防和減緩學習拖延的積極因素,為大學生學習指導和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心理學的理論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調研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上海7所高校的大學生作為被試。其中,“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所,普通高校4所。剔除無效問卷后實際有效被調查者共695人,平均年齡19.3歲,其中男生245人,女生450人,分別占總體的35.3%和64.7%。從各高校選取被試時,兼顧到教育學、法學、文學、醫藥、藝術、理工等多學科的代表性,各學科被試分別為8.8%、14.9%、14.4%、8.1%、11%和31.7%。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開放性訪談基礎上了解大學生對學習拖延的初步歸因,在此基礎上采用《大學生學習拖延量表》、《個人評價問卷(PEI,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對大學生進行調查。在學習拖延方面,主要參考了Solomon&Rothblum對學習拖延的情境設置。本調研共設置了期末考試復習、課程作業完成、服從學校、院系或班級管理必須完成的任務和自定的三個目標共6種情境,以五級計分了解大學生學習拖延狀況。在自我評價中,著重了解學業表現、體育運動、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作用及與人交談共六個維度。

1.3 統計方法

調查的所有數據都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

2.1 大學生學習拖延的現狀

從學習拖延的總體情況看,我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現象比較普遍,72.9%的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16.9%的大學生在學習上高度拖延①;而且期末考試復習和課程作業完成情況的學習拖延情況較為嚴重,詳見表1。②

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學科大學生的總體學習拖延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F=6.584,P

2.2 自我評價與學習拖延的相關

本研究探查了學習拖延與個人評價中被大學生認為與學習拖延最有關系的三個方面“學業自我評價”、“交往自我評價”、“公眾講話自我評價”的相關,呈現了極其顯著的負相關,詳見表2。

進一步探查不同程度考試拖延者在個人評價上的差異性,結果發現學業自評、社交自評和公眾講話自評在不同程度的考試拖延者上都有極其顯著差異,就這三個變量而言,整體檢驗的F值分別為12.661(P

2.3 自我評價對學習拖延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尋自我評價是否對拖延行為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研究者將學業自評、社交自評、公眾講話自評作為自變量,將期末復習拖延和作業拖延作為因變量,探查個人評價對拖延行為的預測作用。回歸分析中,回歸模型的整體性統計檢驗的F值達到顯著,學業自我評價、社交自我評價和公眾講話自我評價對期末復習拖延檢驗的F值為12.311(P

3 分析與討論

3.1 大學生學習拖延較為普遍

本研究結果顯示,72.9%的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其中16.9%的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高度拖延。這表明,學習拖延是我國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嚴重性不容忽視。從具體學習任務看,期末考試復習和課程作業的學習拖延情況更為嚴重。一般而言,較之出席班會、填寫表格之類的管理任務,兼職、減肥、戀愛等短期的自我決定任務,這兩類任務的難度更大。難度越大的任務需要學生付出的努力和花費的時間也越多,因此學生也越容易產生拖延行為。此外,大學生“找一份好工作”、“幸福的婚姻”等長期的自我決定任務的時間周期比較長,時間緊迫性比較低,他們的拖延感受性通常不高。

本研究發現,醫學、法學類學生的學習拖延程度普遍較高。相比較而言,醫學和法學類的知識之間的銜接性與繼承性不是很高,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比較少,且周期比較長,這易于引發自控能力差的學生的學習拖延問題。而文學類尤其是語言類的學習,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其學習模式更接近于高中,布置的作業較多,而且要求學生在短期內就要完成,因此,他們的學習拖延情況較少一些。

3.2 自我評價對學習拖延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表明,學習拖延程度高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個人評價較低。越是自我評價(學業評價和社交評價)高的學生,對自己在學習和社交方面的能力越有信心,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在學習上能比較準時地完成學習任務(包括考試復習、作業等)。這與以往的研究(Eerde WV.2003;Harrington N.2005)結果“自我意象是拖延非常重要的變量,表現為負相關關系”、“自尊與嚴重的拖延呈顯著負相關”等不謀而合。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三類自信與學習拖延的高度相關關系。

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個人評價中的學業自評與社交自評對學習拖延有很強的預測作用。曾有研究者RM Klassen,LL Krawchuk,S Rajani.(2008)對456名大學生的調查后提出觀點“自我管理效能對學習拖延傾向具有很強的預測作用”、Seo,Eun Hee(2008)研究發現“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通過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拖延產生作用”等結果,顯示出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拖延呈負相關。以上研究結果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也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可能有效解決學習拖延的三步走途徑:梳理克服意識―提升完成信心―訓練認知重評。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我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現象比較普遍;第二,醫學、法學類大學生的學習拖延程度較高;第三,自我評價與大學生學習拖延程度的關系密切,并對學習拖延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其中學業自我評價、社交自我評價對學習拖延有很強的預測作用。

由此,改善大學生的學習拖延狀況,可以從訓練學習拖延者的認知重評著手,“幫助學習拖延學生樹立克服拖延的意識”、“提升學習拖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訓練學習拖延者的認知重評”將是解決大學生學習拖延的有效手段。

第一,幫助學生樹立克服拖延的意識。高校須高度重視大學生學習拖延的現象,要將幫助學生樹立克服拖延的意識納入大學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并通過入學教育和專題教育的契機,教授學生相關學習策略,有效預防高拖延的現象。

第二,提升學習拖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教師注意把繁雜長期的作業分解成相互依賴的小作業,可以有效減少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也有助于他們減少學習拖延;教師布置的任務有趣、任務要求清晰、作業規范明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越高,學習拖延現象就越少。

第三,訓練學習拖延者的認知重評。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拖延有很強的預測作用。在前兩步基礎上,探索訓練學習拖延者的認知重評,糾正他們通過自我管理克服學習拖延的自我認知,將有效解決學習拖延。。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認知重評來重塑學習拖延者的自我評價體系,以此來改善學習拖延。

后續的研究可以從“認知重評在個人評價與學習拖延關系中的中介調節”的視角,進一步探索有效解決學習拖延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Joseph,R,Ferrari,J.R.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orth,2005.

[2] Bilge Uzunzer.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n Procrastination:Who Procrastinate More?The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2011(10).

[3] M Hen,M Goroshit(2012).Academic Procrastination,Emotional Intelligence,Academic Self-Efficacy,and GPA:A Comparison Betwee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Published online(March 21,2012)before print,January/February 2013,46.

[4] 龐維國,韓貴寧.我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的現狀與成因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6):60.

[5] 陳保華.大學生學業拖延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6] 張萍,畢重增.個人評價問卷的中文修訂[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114-118.

[7] 楊媛媛.大學生學習拖延及其與成就目標定向、完美主義的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8] 高黎明,黃凌飚.學習方式研究對我國的教學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2(2):30-34.

[9] 王環,黨帥.從社會學角度淺析當前大學生學習狀況[J].學理論,2012(8).

[10] 楊于岑.研究生學習拖延、時間管理傾向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12.

注釋

第9篇

關鍵詞:人際信任 影響因素

“信”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是為“仁義禮智信”的一部分,共同奠定了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道德根基。孔子將“信”看作一個人之可否(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君子之成敗(信以成之),一個政府與社會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無信不立)所系。[1]可見,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

人際信任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交往對象的言詞、承諾以及書面或口頭陳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種心理期望。

1 人際信任的內涵及研究歷程

1.1 國內的研究

國內學者中,在1934年最早提出了內外有別的“差序格局”的觀點,社會學家鄭也夫認為信任是一種態度,它有三個特點:一是時間差與不對稱性;二是不確定性;三是主觀的傾向和愿望。[1]后來,楊中芳等人對中國人人際信任進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界定,將人際信任定義為人際交往的一方能夠履行對方所托付的責任。[2]他們認為,人際信任的研究對象是當事人雙方關系,重點研究雙方個體之間的行為。陳介玄、高承恕(1991)在對臺灣企業員工之間的信任進行研究時,認為人際信任是后天成就而形成的,它是針對于特定個人的一種信任。所以,國內研究中所定義的人際信任,關鍵詞是責任、義務、雙方關系等,雙方信任的程度如何,是由交往雙方共有的既定關系基礎以及兩人交往所累積的經驗決定的。

1.2 國外的研究

國外對于信任問題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美國心理學家多伊奇(M.Deutsch,1958)是社會心理學領域最早研究“信任”問題的學者,他是第一個運用囚徒困境進行實驗研究的學者,通過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結果發現:雙方合作與否反映了人際信任的有無。并提出信任的定義,為“個體根據預期可能發生的事件作出相應行動的過程,雖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預期般地出現,此一行動所可能帶來給他的壞處比如期出現所可能帶來的好處要大。”[3]后來羅特爾(J.Rotter,1967)將“信任”定義為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對事件的信任。[4]20世紀70年代以后社會學界和心理學界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人際信任進行研究,社會學界研究信任問題的代表學者有盧曼(Lumann,1979)、Mckinight和Cummings等人,他們認為,人際信任來自于個體間行為的互動。心理學界研究信任問題的代表學者有羅特爾(Rotter,1967)、賴特曼(Wrightsman,1992)、薩貝爾(Sabel,1993)等,他們認為人際關系是人際信任逐步形成的助推器。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人際信任的研究側重各有不同,國內偏重人際交往中信任所蘊含的義務和責任;國外則傾向于被信任者的期望、預期、愿望。

2 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及研究進展

在關于人際信任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哈丁(Hardin,2002)

指出信任過程受到信任者本身與被信任者特點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影響和制約。[5]很多學者也普遍認同哈丁的這種說法,將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劃分為信任個體、關系屬性、情境因素三方面。

信任個體包括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信任雙方各自的人格特征會影響對其他人的信任,在研究過程中,主要研究信任者對其所面對的社會成員人性、可信性等問題的看法和人際交往態度等內容,研究被信任者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社會化過程中比較大的事件、所受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等內容。張建新[6]通過采用人際信任行為量表(ITBS)對中國、香港及美國三地大學生對“親人”、“熟人”、“陌生人”三個群體中具體人物對象的信任進行測量。此外,信任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賦予信任不同的規則和意義。[7]情境因素(雙方的文化背景及面對的特定事件)也影響著人際信任度的高低。

大學階段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時期,其人際信任水平對人際關系的建立有著影響。關于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研究中,很多人認為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是受個體自身的人格特質、身心狀況和交往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鄭信軍(1998)[8]關于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內向與外向型因素和人際信任總分呈正相關。伍明輝[9]等人對廣西大學生的研究結果卻與之相反,認為外向型大學生人際信任度低,內向型大學生人際信任度高。此外,田可新等人(2005)[10]研究認為,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密切聯系,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各量表值明顯低于無心理問題者。

3 人際信任的研究焦點

人際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自尊、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應對方式等變量的關系層面,但研究熱點集中于人際信任與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關系。

在人際信任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中,不同學者之間的研究結論存在一定的分歧,張海鐘[11](1996)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如內向和外向特質)與人際信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戚少楓(2003)[12]、伍明輝[9](2006)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太大的關系系數,相關不顯著。總體認為人格特征的穩定發展可以增強人際信任水平。

在人際信任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有研究結果表明:人際信任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13]。這是學者普遍認可的觀點,認為社會支持與人際信任呈正相關,因此,通過給彼此更多的社會支持,可以建立人際信任。

在人際信任與應對方式的關系中,很多既往研究多采用肖計劃等人編制的《應對方式問卷》,偏重于心理學層面的研究。本人的碩士論文研究中,將沖突應對方式分為溝通化解、求助、退讓、回避、競爭、報復六種,采用RotterJ.B的《人際信任問卷》測量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將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分為高人際信任和低人際信任,在做兩者相關研究時,發現: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溝通化解、退讓、求助策略總分間呈現正相關,人際信任總分與競爭、回避策略間呈負相關。說明人際信任度越高的大學生,越傾向于選擇溝通化解、退讓、求助等積極的沖突化解方式,在面對沖突時,以一種善解人意、信任的態度看待沖突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選擇求助于他人或做出退讓,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相應地,人際信任度低的大學生,面對沖突習慣抱有一種懷疑、否定的態度,將注意力指向自身利益的維護上,而不太關注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維持,選擇競爭、回避等消極的應對策略,解決沖突問題。這一研究與吳清蘭、梁莎莎(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傾向于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方式的大專生,人際信任度也較高,而傾向于使用自責等消極應對方式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度較低。但總體上有關應對方式與人際信任的研究還比較缺乏,沒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結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鄭也夫.信任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8):11.

[2]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2):15.

[3]M.Deutsch:Trust and suspicion.Conflict resolution,1958,

265-279.

[4]Rotter,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651-665.

[5]Hardin R.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2.

[6]張建新,張妙清,梁覺.殊化信任與泛化信任在人際信任行為路徑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0(3):311-316.

[7]楊曉莉,李一茗,鄒泓.兒童、青少年人際信任的研究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2008(5):49.

[8]鄭信軍.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02).

[9]伍明輝,宋鳳寧.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6):440-442.

[10]田可新等.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07).

[11]張海鐘.高師專科學生性格類型分布及其性格特質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81.

[12]戚少楓.高職大學生應對方式、人格特征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第10篇

關鍵詞 于闐 佛教繪畫 樣式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1 于闐文化的生成機制

于闐是綠洲文化的典型代表。被沙漠、戈壁保衛著的于闐文化具有很強的封閉性,玉石之路和絲綢之路的開通打破了這種封閉。與漢、印度、西亞、希臘諸文明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已步入繁榮期不同,張騫鑿通西域之前的于闐擺脫野蠻狀態的時間還不長。西域地處幾大優勢文化的空白地帶,鑿通之后漢、印度、西亞、希臘諸文化一起流入這一文化低地。于闐文化孤立、落后、封閉,完全不具備同以上優勢文明相對抗的特質和力量。

對于漢唐之際的于闐來說,在優勢文化的沖擊和誘惑之下,不得不改造、重組自己的文化體系。戰爭攻伐、人口遷徙、通商貿易等因素都對于闐文化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社會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當一種優勢文化被引進到弱勢文化時,弱勢文化就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異;當幾種優勢文化一起被引進到這一落后區域時,就會表現出話語權和輿論領導能力的差異。話語權和輿論領導能力的表象背后是各個優勢文化在軍事、政治、經濟力量方面的博弈。可見,影響于闐佛教繪畫樣式形成的主導力量不是穩定不變的,隨文化傳播主體背后的軍事、政治、經濟影響力的強弱而發生變化。

在以上幾種優勢文化的沖擊之下,于闐文化呈現出多元復雜、兼收并蓄、似是而非、中間性、變異性的特征,直到隋唐時期,才逐漸形成具有成熟特質的文化樣式,并向東方和西方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發展。

2 于闐佛教繪畫不同于中原繪畫的特征

兩漢到隋唐時期,于闐的佛教流傳極盛,塑像、繪畫等佛教美術非常發達,繪畫既是傳播佛教教義的工具,提供信徒禮拜的視覺偶像,又是信徒積善修行、累積功德的體現。塑像、繪畫等佛教美術遺跡主要存在于佛教寺院之中,因此于闐佛教繪畫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現為一種為寺院服務的美術形態。于闐佛教寺院眾多,“于闐國……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眾”,①寺院美術的從業者也必然眾多。據20世紀初以來的考古發現,以及于闐佛教遺址中出土的繪畫遺跡,不乏繪畫高手和精妙之作。這與以知名畫家、經典作品為發展序列的中原繪畫史脈絡不同,于闐佛教繪畫史中有明確記載,作品中有題名,或者發現準確紀年的畫家非常少。

于闐佛教寺院壁畫多由作為主畫者的一流畫家和作為輔助畫家的二、三流畫家共同完成。贊助人為佛教寺院建造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人力以及權力支持,其身份高低、富貴決定其贊助的寺院的規模、地位和藝術水平。通過檢索各種正史中的文獻記載,參照出土的胡語文獻和壁畫遺跡,筆者發現麻射寺、翟摩帝寺、翟室楞伽山寺、娑摩若僧伽藍等佛教寺院為于闐王敕建,由其裝飾的奢華富麗程度,做工的考究精細程度以及佛畫繪制的華美精致程度,可推斷出其壁畫的繪制多由于闐一流畫僧完成;其他寺院壁畫的藝術水平次之,可推斷多由二類、三類畫師或畫僧完成。另外筆者對出土的壁畫遺跡進行形式風格學分析后發現,同一幅壁畫的不同部位也是由不同畫師或畫僧完成的,例如主佛、菩薩,主要羅漢、力士等形象多由一流畫僧完成,主佛頭光、背光中的“千佛”以及佛教偶像譜系中其他非重要的形象,非重要位置的圖像,則由二流、三流或不知名的畫師或畫僧輔助完成。

于闐佛教繪畫史呈現出一種明顯的不連續性。英、德、法、日、俄等國探險者在20世紀初的無序發掘和野蠻掠奪,于闐佛教繪畫作品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所造成的空間、時間錯位感,以及當下于闐佛教文化遺跡考古事業的滯后所造成的歷史階段繪畫發展資料的空缺,使于闐佛教繪畫史呈現出一種知識和時間的斷裂。

在于闐佛教繪畫中,很少發現紙本、絹本的美術作品,主要為壁畫、木版畫、器物裝飾、絲織品圖案等美術類型,這與中原繪畫史的卷軸畫系統具有很大的差異。可見中原繪畫史慣用的以貴族、士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精英美術史治史方法,以經典卷軸畫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作品分析方法及其相關理論,并不適合于闐佛教繪畫史的研究,必須運用社會學、圖像學、形式風格學、人類學等新的研究方法。

3 于闐畫派與于闐佛教繪畫樣式

于闐佛教繪畫樣式的形成雖然受到中亞北印度、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美術樣式以及波斯美術樣式的影響,但于闐文化并非是斯坦因竭力想證明的“印度文化的附屬品”。從軍事統治上來說,掌握權力的是于闐人、漢人以及時斷時續的匈奴人;從佛教繪畫的創造者來說,是漢化、犍陀羅化比較嚴重的釋迦種塞人;從佛教繪畫的傳播者來說,是佛教僧侶、使臣、質子以及通商的粟特人,②這些史實都以豐富的論據有力地駁斥了斯坦因的“印度文化的附屬品”這一論斷。于闐佛教繪畫創造者、傳播者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以及多人種、多民族、多宗教構成的多元文化環境的影響,使于闐佛教繪畫與在相對隔絕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古希臘、古伊朗、古印度美術呈現出很大的不同。

魏晉之后,于闐地區的小乘佛教被大乘佛教所取代,并迅速成為西域的大乘佛教中心,由此大乘佛教的繪畫系統得以在于闐逐步確立起來。這與盛行小乘佛教的龜茲等地區的佛教繪畫風格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意大利藝術史家馬里奧?布薩格里在《中亞佛教藝術》(1992年)這本書中提出了于闐畫派這一概念,并高度評價了于闐畫派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他認為“……(西域)惟一能夠夸耀并為中國藝術家和評論家欣賞的偉大作品的畫派是“于闐畫派”。遺憾的是只有為數不多的幸存繪畫能夠證明這些作品在類型、源頭、時代和主題上是異質的,于闐畫派證明它已經吸收了印度、薩珊波斯、中國、粟特甚至還可能有花剌子模的影響,它們都曾被吸收,又被用無可爭辯的創造力加以重新改造。”③無疑,于闐畫派是于闐地區最重要的繪畫樣式,也是最重要的美術現象。一方面,佛教東弘之初,其繪畫風格接近于中亞北印度、印度西北部流行的犍陀羅美術,又略有差異;另一方面,其風格與臨近的疏勒、龜茲、米蘭、高昌等地的佛教美術風格也呈現出一定的不同。依據其獨立的特質,稱作“于闐畫派”具備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分析畫派成立所具備的必須條件:流行時間,師承關系,代表畫家,代表作品,歷史年表等要素,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無法提供滿意的答案。因此本論文提出用“于闐佛教繪畫樣式”來代替“于闐畫派”這一概念。

4 小結

作為于闐文化的典型代表,于闐佛教繪畫樣式的形成體現了西亞、希臘、中亞、印度、中原等文化類型的相互影響、博弈和融合過程,分析于闐佛教繪畫樣式的形成,不僅可以填補中國與印度、中國與中亞、中原與西域佛教繪畫交流中的知識缺環,豐富佛教繪畫風格演變的脈絡,還可以通過對以上諸文化元素的挖掘了解佛教美術風格變異的過程,思考佛教美術風格變異的動力機制,進而反思文化本身的生命力。

注釋

① 魏書(卷15).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1篇

關鍵詞:愛情公寓;文化價值;內容分析

一、 概述

都市青春喜劇《愛情公寓》,由汪遠編劇,韋正導演,由王傳君、陳赫、婁藝瀟、孫藝洲、李金銘、趙霽、金世佳主演。本劇在敘事上采用創新的多線并進。《愛情公寓第一季》于2009年8月5日暑期檔在江西衛視獨家首播。播出以來即以輕松幽默的氛圍、時尚潮流的形象、溫馨浪漫的基調引發收視熱潮,占據了年輕人觀眾的眼球,成為當年最受關注的電視劇之一。到第四季于2014年1月17日在安徽衛視、黑龍江衛視、東方衛視、湖北衛視四大衛視聯合首播。愛奇藝、PPS網絡獨播。隨著它的播出,《愛情公寓》一直都是收視率較高的電視劇之一。另外,該劇中的人物角色鮮明不重復,宣傳也比較到位。作為高收視率電視劇的愛情公寓,受到廣大觀眾的追捧,是否與電視劇中的文化價值觀有關,還是與觀眾僅僅只是喜歡該劇幽默搞笑的氛圍,又或者可能是其他的更深層的原因呢,這一探討對我國電視劇的制作方向提供了一個有借鑒的參考。

二、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和隨機抽樣法

1、分析樣本

在分析對象與樣本選擇上,本研究對愛情公寓四部電視劇中的八十多集進行隨機抽樣,選出十集中的每個鏡頭作為研究的樣本①,之所以進行隨機抽樣是因為這四部的人物幾乎是沒有變化的,那么人物性格沒有變化,劇情和節奏主旋律也是恒定不變的。所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只抽取十集作為研究樣本。

2、 分析單位與類目

在分析單位上,由于愛情公寓每集或者是兩集一般都會有個小主題。所以本研究選擇以一集作為分析單位,來詳細分析劇中所呈現的文化價值觀。在分析類目上,按照周君所采用的將中國文化價值分為傳統文化價值觀與現代文化價值觀。其中傳統文化價值觀包括:(1)遵從權威(2)孝親敬祖(3)安分守成(4)宿命自保(5)男性優越。現代文化價值觀則包括:(1)平權開放(2)獨立自顧(3)樂觀進取(4)尊重情感(5)兩性平等②。本研究建立愛情公寓內容分析編碼表。

3、 資料分析法

本研究將愛情公寓的四部劇集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為八十集左右,編碼后隨機抽樣。選出十集。此外,本研究將家庭價值觀、愛情價值觀、個人價值觀及社會價值觀的129項細項依其特質與屬性,整并為家庭價值觀:興盛家道、遵從父母、家和萬事興、天下父母心、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男女平等等共七項;愛情價值觀:愛是奉獻犧牲、愛是占有;個人價值觀:只顧己身、自利自保、安分守成、樂觀進取、財富價值五項;以及社會價值觀:遵從權威、平權開放、輪回報應、利他主義、寬他嚴己、親疏有別、公事公辦、以退為進八項。一共二十二項文化價值觀③。

通過把愛情公寓中的價值觀和觀眾喜愛該劇的原因作對比:愛是奉獻犧牲和觀眾喜愛該劇的愛情價值觀是吻合的。除此之外,觀眾喜愛該劇的原因還有愛情公寓搞笑的劇情確實贏得了觀眾的共鳴。對人物性格的喜歡也是觀眾選擇該劇的一大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原因,有一些觀眾就是喜歡看,沒有什么原因可以說,也許就是純主觀的,喜歡沒有道理可言。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首先、該劇的搞笑的風格、塑造的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確實吸引了觀眾。其次、該劇在家庭價值觀和愛情價值觀上確實迎合了喜歡的受眾的價值觀。并且愛情價值觀主要體現為愛是奉獻和犧牲,而在家庭價值觀上則主要體現為能和最親愛的朋友和最愛的人住在一起和諧的相處是一種幸福。喜歡該劇的受眾還有很多其它的原因,有的并沒有表達。為了有利于我們以后劇目的高質量、高收視率,我們可以做一些廣泛的調查。(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注解:

①大眾傳媒研究導論 Roger D.Wimmer Joseph.Dominick 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152頁

第12篇

關鍵詞 高校教師 健康 體育鍛煉 現狀 對策

一、前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教師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現代社會的發展無疑對高校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教師每人一年要完成大量工作,而且因教學需要翻閱大量的資料。現在高校實行各種聘任制,對學術要求也非常嚴格,要求取得國家級省級的獎項,要求在學校指定的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過高,壓力過重,就會使教師們過度勞累,而體力不支,影響工作影響健康。高校教師作為現代知識的傳播者和科研的主力軍,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的身體健康,不僅僅影響他個人的工作,而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大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人類的壽命已大大延長,然而,我國知識分子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英年早逝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教師存在著教學任務重工作壓力大的問題,他們常常一心撲在事業上,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而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有效途經。建立一支健康的教師隊伍是學校完成各項工作的基本保證,所以,關注和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是社會和學校有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我校選擇教師人數較多的8個學院中隨機抽取200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圍繞研究內容,查閱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研究資料和文獻成果,國內外相關書籍、雜志、報紙;國內外相關學術論文及相關博士、碩士論文;政府公告和發展綱要;中國知網等互聯網信息資源。

2、問卷調查法

依據問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同時結合研究內容的需要,制定相應的問卷。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8個學院隨機抽取200名教師,每人發放封閉式問卷一份,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為98%,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190份,有效率為97%。

3、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數據運用Fox、Base處理,利用Excel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統計,針對本課題的研究內容,運用社會學統計軟件Spss對調查中獲得的數據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整理。

4、邏輯分析法

對收集到的調查材料及回收問卷運用歸納、判斷、綜合、分類、比較、推理等邏輯分析方法,并對取得的各種信息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論證有關結論和建議。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教師參與鍛煉的意識

高校教師由于工作、評職等各方面的壓力,導致其對于參與體育鍛煉的認識、目的及參與形式有著不同的態度。

表1 參與體育鍛煉的認識

由表1可知,有62.1%的教師在參與體育鍛煉時,是以加強自身鍛煉為主,有意識的提高身體素質、改善健康狀況。

表2 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

每個人對參與體育鍛煉都有自己的理解,由表2可知,作為高校教師,以健康為目的的占多數,他們知道健康的意義,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

表3 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

由表3可知,有63.7%的教師是與同事一起參與體育鍛煉,這其中存在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所以,提高校園體育鍛煉氛圍是尤為重要的,不僅可以帶動更多教師參與其中,還可以為學生起到帶頭作用,更能促進同事之間、師生之間的情誼。

(二)高校教師健康狀況及分析

社會在發展,競爭在加劇。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此同時他們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據1991年我國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高級知識分子的抽樣調查材料顯示,知識分子的壽命嚴重縮短,60%以上的人患有各種疾病,平均壽命58.5歲,比同期全國人均壽命縮短10年,2005年,據社會科學院公布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顯示:北京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59歲縮短到了53歲,比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北京人均壽命75.89歲低了20多歲,中科院七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五年間有135名專家學者去世平均年齡53.3歲。湖北醫科大學衛生經濟研究所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惡性腫瘤、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數占湖北高校教師死亡總數的70%。廣東省教育工會的調查顯示:廣東高校教師大約1/10的人處于基本健康狀態,1/5出于各種疾病狀態,剩下約7/1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而在教師亞健康人群中,有約1/3的人數中屬重度亞健康,即疾病的邊緣。

表4 教師身體狀況

以上表4是對我校教師身體狀況的調查分析,只有18.9%的教師感覺精力充沛,這一數字表明我校教師身體健康水平低下,結合其他省份學校的教師健康狀況,健康水平低下已成為普遍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因此高校教師的身體狀況應受到社會、學校、教師自己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視。

(三)高校教師體育鍛煉現狀及分析

1、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

目前,隨著高校教師收入的不斷提高,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體育鍛煉的形式也由原來單一性變得多樣性。

表5 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

表5統計為我校教師根據已給項目做出的多項選擇,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還是選擇以休閑運動為主的體育鍛煉。休閑運動能讓高校教師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緩解壓力、解除疲勞、強身健體,還不會因劇烈運動而造成過度疲勞。

在足球、籃球、網球、羽毛球等對抗性較強、活動強度較大項目上男教師的選擇率較高;而在健身操、瑜伽、跑步體育舞蹈等輕柔緩慢、對形體有塑性效果和對抗性小、較柔的項目上女教師的選擇率較高。

2、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

由于高校教師還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所以在選擇體育鍛煉的時間主要還是以早晚和工作日的課余時間。而女教師除了大量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承擔家務勞動,所以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晚上和周末。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根據調查與研究,結果表明現在高校教師在思想上能夠認識到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行動上有所欠缺。

2、教師身體狀況有待提高,其中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原因,但更主要是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連續性不足所導致。

3、多數教師在參與體育鍛煉時都選擇室內項目或競技性對抗性小的項目,這樣在項目和場地上就存在局限性,某種程度上就限制一些教師參與鍛煉。

(二)建議

1、為高校教師創造良好的鍛煉環境

高校教師大部分住在校園內的家屬區或者是在校園附近,因此學校要不斷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和各項體育設施,加強校內體育硬件設施的建設,優化場館設施的管理,在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的前提下應充分向教師開放,提高體育場館設施的利用率。營造校園體育鍛煉的氛圍,使教師建立主動參與,積極參與。

2、學校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

學校應該把有共同運動愛好、鍛煉習慣的教師組織起來,成立相應的體育社會團體,學校提供場地器材和一定的技術指導,不定期地組織形式各樣的體育比賽、體育文化節,讓教師體育鍛煉與學生體育鍛煉產生互動,共同提升學校體育文化氛圍,同時拓展休閑體育和大眾體育的內容,更好的滿足廣大教師的需要和興趣。

3、冬季體育鍛煉應以冰雪項目為主

可根據黑龍江省冬季雪期比較長,冰雪運動項目的多樣化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冬季體育鍛煉活動,讓教師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除了傳統的冰雪運動(如:滑冰、冰球、滑雪)外,還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如冰壺、雪地足球、雪地穿越、雪地長跑等項目。總之,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采用東北地方特色傳統流行演變而來的體育游戲與活動,創造性,多樣性地開展冬季體育鍛煉活動。

基金項目: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研課題(校教務發[2012]26號);黑龍江省墾區科研項目(HNK11ZD-14-11);2012年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12522194)。

參考文獻:

[1]王紅福.淺談高校中青年教師的“亞健康狀態” [J].體育師友,2005(3).

[2]尚大光.姜文生.學校健康教育指導[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1.

[3]溫育.北京市普通高級教師體育鍛煉行為的調查與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高級教師碩士(畢業)學位論文.

[4]李金,康鈞,王曉云,彭艷梅.高級教師健康狀況及參加體育活動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4).

[5]曾吉,陳永軍.對湖北省高校高級知識分子體育鍛煉現狀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12).

[6]陳華,何選.浙江省高校高級知識分子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5,(6).

[7]胡曉飛.對北京市五所高校體育教師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9).

[8]李素等.湖南省高校體育教師健康狀況[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04).

[9]韓傳來.普通高校教師參加體育鍛煉制約因素的調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

[10]李立偉.黑龍江省高校教師體育鍛煉現狀調查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08).

[11]楊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05).

[12]邱毅.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鍛煉的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05).

[13]朱麗.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危險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04).

[14]劉君雯.高校教師亞健康現狀分析與運動處方對策[J].教育探索,2004(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铜山县| 黄平县| 陵川县| 开封市| 同心县| 吴堡县| 榕江县| 湛江市| 巴塘县| 乐业县| 蒙自县| 剑阁县| 珠海市| 蒙阴县| 古蔺县| 辰溪县| 昌邑市| 涡阳县| 镇沅| 三原县| 贞丰县| 新宁县| 澄迈县| 灌南县| 景宁| 罗甸县| 盱眙县| 清镇市| 义乌市| 股票| 万盛区| 永修县| 南投县| 眉山市| 广灵县| 昭通市| 凌源市| 石屏县| 灌云县| 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