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會安全感調查報告

社會安全感調查報告

時間:2023-01-15 20:54: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安全感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會安全感調查報告

第1篇

2012年10月份,一樁特殊的案件在北京某法院開庭,被告是國內某知名航空公司,原告則是一對普通的夫妻。在法院外也有為數不少的志愿者在幫忙發著傳單,以支持這對原告夫妻。而他們控訴的原因,是因為被這對夫婦視如愛女的一只金毛犬在托運的過程中致死。“我們一家人,走過三個完整的春夏秋冬。” “孩子,你到底經歷了什么?”這是原告夫婦口中對已經逝去的愛犬的稱呼及懷念。而另一廂,卻是網上不斷充斥著的那些虐貓虐狗的內容。

當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對著自己的寵物傾訴,把寵物當作自己最親密的伙伴、家人、甚至是伴侶(國外有多則報道關于人和寵物狗結婚的新聞),亦或是寧愿和收留的流浪貓、狗共同生活,卻無法對自己身邊的人:愛人、父母、朋友,或其他人敞開心扉?當越來越多次在疾馳而過的道路上,高架上看到那些被人為地拋下并被碾壓過的小貓或小狗,或是看到那些被惡意投毒或虐待致死的小動物時,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上述兩者的對象幾乎都是這些小動物?

正如一個硬幣有兩面一樣,每個人生來內心都有其截然不同的兩面性:對生的渴望,以及對死的恐懼。這兩種矛盾卻又并存的本能造就了我們每一個人。而我們對待那些比我們弱小好幾倍的小動物的態度,其實也就是我們內心對待這兩種本能的投射。

若是一個人從小在健康、正常的環境中成長,那么他/她會尊重生命,對弱者有種本能的憐憫,會感同身受地去嘗試體會小動物的感受。這是由他/她身上強大的生命的創造力所賦予的。反之,與生本能相對的,則是每個人對死亡的恐懼。這也是為什么每個人內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對毀滅或侵略的沖動。同樣,若是這種沖動存在于一個內心健康的人身上,那么它偶爾會以一些如喜歡看帶有暴力傾向的電影等沒有傷害性的方式被發泄出來。而大多數時間,則是因為其生本能過于強大,而不得不隱藏起來。但是若對于一些在成長過程中長期被壓抑,或者曾有過重大童年陰影的人來說,一些突發事件、或強壓就能刺激死本能的這根神經,致使其生本能對死本能的壓制減輕,于是毀滅或侵略的沖動也就被釋放了出來,朝向自己或朝向外界的。這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被虐狂和施虐狂。

但之所以上述兩者均選擇了小動物作為憐憫或攻擊的對象,而并不是人們自己或者其他大型動物的原因,無非是它們對于人類的無條件接納以及信任。而這兩點卻恰恰是我們當下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最為缺少的,卻也是最為重要的東西。而同樣,寵物或許也是現今社會中唯一會安靜并完整地,不打斷地“傾聽”你的煩惱或心事卻不要求回報的對象。這種彼此間的信任感增加了安全感。若是對于一個成長過程中有過缺失的人來說,這樣的安全感對他/她來說是種難以擺脫的誘惑。

誠然,養寵物,熱愛小動物本身無可厚非,在很多情況下更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比如在一些西方國家,把寵物引進養老院或孤兒院,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方式;而一些調查報告更是指出:讓患有抑郁癥的患者去收養小動物,并與之生活在一起,已經成為了治療抑郁癥的方式之一,來幫助他們重拾對生活的熱愛。但作為生活中主角的人類自己,是否可以從與這些小動物的相處中去學會信任、接納、與傾聽呢?因為只有我們愿意再次去信任他人,接納他人,聆聽他人的傾訴,那我們自己才會被他人所信任,所接納,我們的述說也同樣才會被他人感同身受地傾聽下去。

第2篇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論,就是說想要認識一個人,通過朋友找朋友的方式來找認識他的人,最多只需要六個人。SNS的全稱為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網絡服務。依據六度分隔理論,用戶可以通過認識朋友的朋友來擴展自己的人脈,運營朋友圈的朋友。近年來,眾多SNS網站,如人人網(原校內網)、開心網、朋友網(原QQ校友)等,在高校校園悄然走紅。

作為中國最早的校園SNS網站,校內網成立于2005年12月。2009年8月,校內網正式更名為人人網。目前,它已經成為國內頗具規模的交友社區類網站。調查顯示,人人網已經擁有超過1.7億的注冊用戶,月度活躍用戶為3100萬,成為Web2.0時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互動社區。

一、人人網的優勢和傳播特征

(一)人人網的優勢

人人網建立之初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要求用戶提供特定大學的IP地址或使用大學的電子郵箱來進行注冊,這樣一來就保證了注冊用戶絕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學生。用戶注冊后可以狀態、上傳照片、撰寫日志等。網站還鼓勵大學生用戶實名注冊、上傳真實照片,目的就在于消減網絡匿名性所帶來的安全感缺失,讓大學生在網絡上也能充分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樂趣。

人人網具有強大的搜索功能是一個強大的“懷舊求新”的交友平臺。高校BBS嚴格的封閉管理系統使大學生離開學校后無法登錄校園BBS,人人網滿足了已畢業大學生的“校園情結”;同時,傳統校友錄網站重集體輕個人理念的限制,使大學生更加青睞校園SNS。就這樣,以人人網為代表的校園SNS在中國迅速流行起來。

2010年底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不提示品牌名稱的情況下,有三成以上的SNS用戶首先想到人人網,遙遙領先于其它SNS網站,可見人人網在用戶中的心里占有率極高。在SNS社區使用情況上,人人網更是以絕對優勢成為行業的冠軍品牌。最近半年內,有近五成的用戶使用過人人網,在曾經使用率方面位居所有SNS網站首位。在最常使用率的對比中,人人網依舊以30.8%排在首位,并且具有相當高的用戶忠誠度。

此外,報告同樣對SNS的用戶行為和用戶特征進行了分析。在用戶行為上,SNS網站呈現出用戶黏性高的特點,接近六成的用戶每天都會訪問SNS網站,并以年輕化、高學歷、學生群體為主。

(二)人人網的傳播特征

1.以實名制為核心,強調真實性。強調真實是人人網的一大特點,通過熟人尋找熟人,傳受雙方都具有雙向選擇性。用戶選擇好友的標準一般是相似的興趣愛好、生活圈以及相近的地緣關系。好友關系一旦確立并相對穩定之后,用戶就必須要對自己傳播的信息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不真實的信息可能會使自己被其他好友孤立與排擠。

人人網的出現和迅速走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大學生群體對網絡真實性的呼喚與渴求,同時也反映出大學生群體對待網絡的態度漸趨理性與成熟。隨著網絡社會化應用的發展,網民對網絡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僅僅局限于娛樂等方面,而是希望其能對自身的工作及個人的發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撐和幫助[1]。

2.以用戶為主導,提供展示平臺。在通常情況下,網站的內容是由編輯來安排的,但是,在人人網上更多是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偏好來決定。用戶成為內容的主宰者,而不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人人網的內容指向明確,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激發主動型用戶參與內容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被動型的用戶更容易得到個性化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由于個體在內容之間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內容與內容的關系變得更為多樣化,人與內容的關系也變得更為自由、靈活[2]。

如今,網絡越來越成為人們塑造自我形象的一個重要平臺。與傳統網絡社區不同的是,人人網更多的是通過用戶所提供的各種信息,來展現一個人的形象與思想,它實際上也成為了人們進行形象塑造的一種手段。

3.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人際關系“重新部落化”。在人人網中,信息主要是通過人際傳播方式進行擴散的,即以人際傳播為出發點,經由群體傳播和群體間傳播,最終實現大眾傳播。這就成功地將個性化信息以大眾傳播的方式進行擴散,成為真正展現自我價值的“自媒體”;但同時憑借著好友關系的保障,個性化信息可以得到快速、大規模的傳播,又使其具有了大眾傳播的效果。

網絡的出現,使人際傳播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然而,早期的網絡人際傳播只是單純地擴大了虛擬世界的人際關系范圍,而現實世界中的人際傳播范圍卻逐漸縮小。但是,SNS的出現逐步打開了封鎖人類的“盒子”,使人際關系“重新部落化”,并日漸實現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

二、大學生對于人人網接受過程中的“使用與滿足”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

20世紀40年代,美國興起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該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受眾對媒介的接觸活動極其深層次的心理動因。它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基于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3]。

(二)大學生使用人人網的需求分析

卡茨、格里維奇和赫斯從關于大眾傳媒的社會及心理功能的文獻上選出35種需求,并將其分為五大類:1.認識的需要;2.情感的需要;3.個人整合的需要;4.社會整合的需要;5.舒解壓力的需要[4]。下面將結合以上幾點對大學生使用人人網的需求進行具體分析。

1.滿足認識的需要。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愿意通過網絡了解外部世界的變化,獲得與自己間接或直接相關的信息,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互聯網上存在著海量信息,大學生通過人人網的平臺可以獲得新信息、學到新知識。

2.滿足情感的需要。大學生是一個情感需求較強的群體。他們渴望與他人溝通情感,但在現實中又很少可以進行“面對面”式的交流,而網絡傳播則給他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結識朋友的方式。借助人人網的便利優勢,結識新朋友變得更為簡單。通過自己的好友,不但可以找到你們共同的朋友,還有機會認識朋友的朋友,輕輕松松就可以擴展人際交流的圈子。隨著交流與溝通的不斷加深,大學生們對于關愛理解的情感體驗也就得到了滿足。

3.滿足自我確認的需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最高層次即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現實中這類需求很難得到滿足,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則成為可能。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渴望展示的舞臺,人人網讓大眾成為記者、成為作家。在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中,用戶自我確認的效用得到了充分滿足[5]。通過人人網這個自我展示平臺,大學生可獲得高度的自我認可和個性體現。

4.滿足社會關系的需要。網絡的出現為人際交往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它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這里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也能保證某種程度上的安全,而這在現實社會中是很難達到的。因此,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它提供的這種真實感,讓用戶得以在安全隱秘的網絡氛圍下建立起十分緊密的朋友關系。同時,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人脈資源通過人人網也得到了更為便捷的鞏固與整合。

5.滿足娛樂、緩解壓力的需要。作為一個年輕的群體,大學生的私人空間日益狹窄,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在無形中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一旦得不到舒解,就可能轉變成心理壓抑,因此及時找到一個宣泄情緒的途徑對于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人人網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排解壓力和焦慮情緒的極佳平臺,幫助他們“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

(三)大學生從人人網獲得的滿足

1.人人網滿足了大學生對于展現個性的要求。Web2.0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對于年輕的大學生來說,彰顯個性的要求日益凸顯。人人網設置的各類組件如分享、應用、小站等適用于不同的受眾,它本身并不會將這些組件強制添加到用戶的首頁上,用戶在注冊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偏好來進行選擇,這種自主參與的方式也恰恰迎合了大學生在網絡中充分展示個性化的新要求。

2.人人網使大學生獲得了群體歸屬感。人類的社會性通常表現為人們以群體的形式進行活動,因此,人們如果想要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滿足,都不能脫離一定的群體。群體是滿足個人需要的重要手段,是個人信息來源和社會安全感的提供者,是個人自我表現的場所和手段[6]。在人人網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加入不同類型的小團體,在成為群體成員的同時,也就獲得了相應的歸屬感。

3.人人網是大學生自我表達和社會參與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烈的自由表達的愿望,并且渴望參與社會事務,網絡為他們提供了實踐的平臺。在人人網的討論區,圍繞著各種焦點話題,大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學生在自我表達和社會參與上獲得了滿足,反過來這也推動了人人網的發展。

三、結語

盡管人人網的迅速流行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大學生的積極參與至關重要。受眾即市場,人人網爭取到廣大的大學生群體,是它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大學生在使用人人網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滿足。這兩者密不可分,相互推動,共同發展。(來源:今傳媒 文/孫薇 作者系: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 編選:)

參考文獻

[1]能向群.SNS:網絡人際傳播的現實化回歸[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2]李游.SNS的傳播學特征及價值解析[J].當代傳播,2009(3).

[3]劉琰.關于“QQ”中“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初步調研[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9).

[4]安佳.“使用與滿足理論”在SNS網站的應用[J].新聞愛好者,2009(12).

第3篇

關鍵詞 朱家角;人居環境;居住文化;宜居城鎮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宜居”文化

近年來,人民群眾的居住需求逐步從生存型向舒適型轉變,從追求物理空間向追求生活品質轉變①。上海青浦區朱家角鎮作為上海“一城九鎮”規劃中唯一以中國特色傳統水鄉風貌目標進行建設的重點鎮。“旅游度假休閑和特色居住”是其兩個規劃目標。這就要求在實現朱家角“特色居住”規劃目標時,以建設“宜居城鎮”為原則,不斷發掘和深入研究有朱家角特色的中國傳統江南水鄉“宜居”文化,全面提升人們生活環境的綜合品質。

1.1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理論是一個多學科綜合性的理論體系。人居環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居環境,其基本內涵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物理環境三大部分。狹義的人居環境特指居住社區的綜合環境,它是居民賴以生活的場所,也是進行社交、與自然接觸的空間。

1.2 居住文化

住宅遠非僅僅簡單滿足人們居住功能要求的建筑物體,它既承載著人們的希望與追求,又展示著一個社會從物質到精神、從經濟到文化的綜合成果。現代居住文化是伴隨著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現代居住文化的概念,既應包含著傳統居住文化的一般內涵,也要在傳統居住文化的基礎上得以進一步的發展。居住文化是當前住宅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目前,人們的居住需求正發生深刻變化,從生存型轉向生活型,從追求居住空間到追求住宅質量,住宅建筑占城鎮建筑的60%以上,因此,現階段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高度關注居住品質,推動居住文化的發展。居住文化要融歷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為一體。

顧名思義,“宜居”就是適宜居住、樂意居住、希望居住。就城鎮物質空間而言,城鎮的密度是適度的,有豐富的街道生活和良好的城鎮景觀。一個適宜人們居住的好城鎮,不應只是適宜一部分人,而是適宜所有人居住。宜居城鎮應當是合乎人性的,應當對居民有一種親和力和歸屬感。

2. 傳統江南水鄉朱家角的宜居文化

2.1 朱家角的居住形態演變過程

朱家角鎮處于江、浙、滬二省一市交匯處,歷來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朱家角地區宋元時系一小集市,名朱家村;明時因商業繁榮而成鎮,萬歷年間定鎮名為珠街閣,又名珠溪、珠里、俗稱角里,朱家角沿漕港河與市河呈“人字”的格局形成雛形;及至清朝商業越發繁榮。清末實行地方自治,本地域稱珠蔚自治區,為江蘇省青浦縣管轄的十六個自治區之一;民國初年,朱家角的發展到達鼎盛時期,稱珠葑市,設市公所。2000年青浦區行政區劃調整中與沈巷鎮合并為新建制鎮――朱家角中心鎮,是上海目前最大的集鎮,并被列為上海“十五”其間重點建設的“一城九鎮”之一。

2.2 朱家角傳統江南水鄉的“宜居”文化發掘

2.2.1天時、地利

朱家角位于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下游。經過歷代耕種、疏浚河道,使水鄉澤國成了富饒的魚米之鄉。

自六朝晉室南遷,江南山水文化得到極大發展,江南在多少人心中成為詩意的代名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無論是佛教,儒家還是道家都以追求天人合一為最高目標。那么,擁有天時、地利的江南無疑成為廣大文人心目中理想的“宜居”之地。朱家角更是占盡江南好風光。《珠里小志》的作者周郁濱寫到“風俗秀美,勝于他處……見夫燈火千家,風雅聿興,村墟又復水木清華,竟流連不能去” 。

2.2.2 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朱家角水陸路交通方便但非兵家重鎮,自古以來社會安定且民風淳樸,“珠里在前明嘉靖時曾遭倭寇,本朝定鼎,修養生息百七十年,未嘗一見兵革。康熙時雖有湖賊之警,然探丸篋,未嘗肆毒”。 社會安定,文化隨之發達,文風鼎盛。珠里小志中記載明清之間中科舉者有“召試(殿試)五人,舉人二十二人,進士十二人,副榜三人,拔貢三人,歲貢十六人;例仕十九人;受封贈者二十人”。小志中記載士人有名第宅者凡二十三處,其中不乏占地數畝至數十畝、帶有園林的宅院。而且這些園子大都會向鄰人開放,任人觀賞,文人之間也樂于在此間吟詩作畫。

住區內居民的利益與共同生活領域的地緣社會連接所產生的成員歸屬感、安全感和社區感,乃是傳統住區真正的魅力所在。當時的朱家角,士農工商,在此和諧生活。王肇和在《壽寧橋晚眺》中寫到:偶步溪橋延望,夕陽遠景都佳。紅蓼白萍水際,丹楓翠竹云埋。一帶垂柳遠近,幾行野岸橫斜。網曬橋邊漁艇,煙生籬外人家。三泖波光淡蕩,九峰山色清佳。一片殘霞飛逗,數村疏柳昏埋。薄靄沉沉日暮,輕帆葉葉風斜。鳥倦尋巢歸樹,人多荷鍤歸家。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描繪了一副世俗的宜居畫卷。

2.2.3 “宜居”的住宅

由于江南水鄉地域河渠密如蛛網,湖沼星羅棋布,不論何種聚落模式,總體布局特點都是依托水網,形成系統。朱家角的傳統水鄉民居的沒計中,大都蘊含著一些節約用地和適應氣候的特點,例如多進的院落建筑中,往往利用特定尺度的庭院與天井促進采光和自然通風。常規的庭院尺度都不是很大,基本上是南北進深短,東西狹長,這種布局方式對于該地區的氣候有著一定程度的適應性,利于遮擋夏季的陽光,可以有效防止西曬和冬天北風的侵襲。夏日廳、樓開啟北窗,可引導氣流沿墻壁流動,產生回旋風,使進深很大的廳、樓獲得良好的對流通風。傳統城鎮沿河的道路一般較寬,4 -- 5 m較為常見,次要街道較窄,至干一些里弄則更窄,狹窄的街巷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夏季日光的遮擋,這樣可以利用街道高、狹的特點,利于拔風。河流和水面都可以促進夏李周圍溫度的降低,因為水體蓄熱能力強,而河流水體在夏季對于周圍區域而言是一個冷源,這同樣有利于水體發揮冷源的作用。

2.3 朱家角居住現狀與存在問題

“現在,我們生活在文明的廢墟之中,但廢墟中的多數遺物都在我們心中”。約翰.盧卡奇《現時代的消失》

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水上運輸不再成為商業發展的必須條件,朱家角也失去了昔日的繁榮。而且建國以來整個國家經濟的困難導致城市風貌品質的下降。1950年代,朱家角的住房狀況十分不理想:房屋破舊,居住條件極差,人均住房面積只有5~6平方米。隨著建設事業的發展和人口增長,自1965年起到2000年,鎮區房管部門及房產開發公司共新建住宅25萬多平方米,陸續建造新風新村、西湖新村、漕河新村、勝利新村、東市新村、東湖新村、南湖新村、樂湖新村等住宅區,使得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1.5平方米以上。但由于當時建設條件決定了這一時期建成居住區在規劃、環境、建筑等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對于朱家角江南水鄉傳統風貌,街巷肌理的考慮也較少。所以這批居住區對鎮區面貌和地方特色造成很大影響。同時,我國國內對于舊居住區改造與更新并未有深刻認識,往往采用一種簡單化、大規模拆建的更新模式。大部分原地居民被迫搬走,而新的規劃設計忽視對原有城市文脈的呼應,使得舊的社會網絡被破壞。而新建成居住區隨著城市用地蔓延而遠離城鎮中心,就業、交通、教育、購物等基礎設施缺乏相應配套支持,居民生活、就業、出行受到影響。新環境不能建立取代舊環境的社會內涵,居民失去對所居住與生活地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 依托江南文化的朱家角宜居城鎮建設

3.1上海朱家角宜居城鎮的構想

城鎮規劃發展建設有兩個基本目標,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產出。一個城鎮必須要有產出。這兩點從國際來講是認為城鎮的基本要求。如果城鎮沒有產出就沒有存在的物質基礎,包括經濟的發展、產業的發展。第二個就是宜居,宜居城鎮是現代城鎮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新的概念。

“宜居城市”不僅是一種理念的創新,更是城鎮發展的潮流。和諧是宜居城鎮的核心標準,一個宜居的城鎮是居民既能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又能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根據《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中心鎮鎮區總體規劃》,朱家角鎮區是朱家角中心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級歷史文化名鎮,淀山湖風景區的組成部分,是休閑度假和特色生態居住為特色的城鎮。這是符合城鎮規劃發展建設“產出”和“宜居”兩個基本原則。產出來自旅游開發,宜居則是特色居住的目標。

3.2依托江南文化的朱家角宜居城鎮建設實踐-泰安公寓項目規劃設計

規劃方案簡介:位于朱家角新鎮區西北角,南臨淀山湖大道,西、北接復興路,東鄰珠溪路延伸段。是朱家角的農民動遷宜居生活基地。

“泰安公寓”項目,其創新之處在于以現代江南水鄉為規劃設計概念,以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在建筑藝術里表達水鄉基因,形成了獨特的布局風格,考慮到居住對象大部分將為朱家角的動遷農民的特殊性,在住區綠地中布置了一定數量的可由住戶自行種植瓜果蔬菜、養殖魚蝦的自留綠地和魚塘,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居住者的原有生活習慣,體現規劃人性化的一面。依據江南水鄉臨水而居的理念,將河流匯集的地方規劃成一個社區文化生活中心,布置學校、商業街、農貿市場等,在社區中心臨魚塘的地方規劃了密度相對較高的聯體住宅,而其他區域分布,則以多層集合住宅為主,在交通方便臨街的多層住宅低層布置一定數量的一室小戶型供一些老人居住,這樣可以實現兩代人分開居住,但是分而不離,方便照顧。在建筑設計中利用傳統水鄉的材料和園林式布局,以現代的建筑設計手法重新詮釋,與四周地理環境配合,形成和諧的景觀軸線和開放空間。屋頂形式以坡頂為主,結合部分平臺,兩者的組合形成了立面上豐富的光彩及層次變化。建筑體量的進退,虛實空間的對比,提升建筑立面的立體感,簡潔卻不失節奏感。立面設計結合平面布局,巧妙融合建筑本身和庭院空間的元素。建筑的整體組合,樓層起伏有序,創造豐富多變的沿街立面,使之更具有水鄉的神韻。

四. 結語

總之我們在實現朱家角的“宜居城鎮”目標時應堅持以人為本,創造符合民族生活習慣和現代生活方式要求的居住空間;創造溫馨舒適、自然和諧,寧靜優美,富有時代精神的居住環境;創造有利于弘揚民族傳統、樹立良好社會風尚、維護社會穩定的文明健康的宜居文化,進一步營造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有中國特色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新華社.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二六至二一年).人民日報. [N]. 2005-10-19第一版。

[2]吳良鏞 .人居環境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 2004-3-18 .www .chinahouse .gov .cn/ldjh/ld0035 .htm

[4]王英斌 .世界宜居城市調查報告.《中國中學生報》.[N]. 第1215期。

[5]周郁濱(清).珠里小志.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覺銘(清).圓津禪院小志.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注釋]:

①根據建設部綜合財務司和住宅與房地產業司2004年城鎮房屋概況統計公報,全國城鎮戶均住宅建筑面積79.15平方米,東部地區戶均住宅建筑面積82.1平方米。全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4.97平方米,其中東部地區26.76平方米,中部地區22.9平方米,西部地區24.26平方米。上海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2.10平方米,列于浙江和福建之后排在全國第3:/statis/dt/2005080504.doc。2004年城鎮人均收入排名上海以16683元排在全國第七位:百度網/f?kz=103108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赉县| 夏津县| 佛坪县| 海丰县| 疏附县| 宿松县| 宣恩县| 通海县| 凤庆县| 聂拉木县| 库车县| 隆林| 奇台县| 临泽县| 会泽县| 屏山县| 通山县| 宁阳县| 孝感市| 安远县| 五大连池市| 锡林郭勒盟| 石阡县| 嘉鱼县| 涞源县| 潞西市| 英山县| 读书| 安多县| 凤山县| 亳州市| 浮山县| 横山县| 肇东市| 大港区| 旺苍县| 时尚| 广元市| 澳门| 昆山市| 昂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