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1 08:52: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課外活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英語課外活動是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它的延續和深化。本文從英語課外活動的概念導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英語課外活動,提出了一系列搞好英語課外活動的建議,并論述了搞好英語課外活動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英語課外活動英語教學評價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說過:“課內所設置的情景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才能真正掌握語言。”陳琳教授強調了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重要性,強調課內課外相結合,并主張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盡量的將課堂上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去,這就要求老師要搞好英語課外活動。英語教師不防從以下一個方面入手:
一、正確認識英語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的過程是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將所學加以應用的過程。在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參與知識構建過程的探究的課外活動,使其成為懂得如何處理學習問題的學習者,獲得主動探究知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外活動過程也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種交往互動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使課外活動成為課堂教學與學習的延伸和補充,讓課外活動給學生充提供一個分展現自己的平臺,這樣學生才能張顯自己的個性,從而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建立和諧、開放性的師生關系
搞好英語課外活動,需要師生共同協作,因此必須建立和諧、開放性的師生關系。首先,師生之間應該相互尊重,教師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實踐證明教師耐心細致的教育,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從內心深處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賴,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平等、和諧的情感橋梁。這是使學生對英語課外活動保持良好的積極情緒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師生關系越融洽,學生的情緒越益于趨向穩定、積極。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緊張感和恐懼感,這樣會降低學生參與英語課外活動的積極性和課外活動的效果。
三、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是搞好英語課外活動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活動我們應該靈活應用教材,不能機械的照搬教材內容,將知識直接灌輸到學生的大腦里。教師應該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教材內容與現實 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調動起來,使學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學生學習英語也就積極主動而且大膽了。爭取使全班每個同學基本上都有機會參與課堂那個教學活動,調動每個學生學習英語熱情。當學生能力有所提高后就更加積極大膽的投入英語學習或英語課外活動中,他們自身也希望在以后的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這樣一來,學生積極大膽參與英語活動習慣就培養起來,這種能力形成之后,可以遷移到課外活動中,就有利于搞好英語的課外活動。
四、積極創設形式多樣的英語語言環境
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和環境,比如在授課過程中借助于直觀教具,也就是實物。實物是最簡單最直觀的情景設置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使課堂教學形象真實,讓學生印象深刻。
開設英語角也是英語課外活動的一個非常值得提倡的方式。在校園某一地方,在規定的時間里,有外籍或英語教師組織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交流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老師主講某一件事,學生可以任意提問,或針對一個問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辯論,或者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自由交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英語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聽英語、說英語的場所,這些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為搞好英語課外活動創設出開放性的語言環境。
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多種媒體引入英語課外活動,這是英語活動發展的趨勢和必然要求。借助于多媒體的輔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為課外活動創設情景,比如可以通過播放一段視頻,把配音剪輯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視頻配音,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膽的使用英語進行日常會話,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和進步,對于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出現的語法錯誤不必過多的在意,使學生在鼓勵中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的鍛煉聽說能力,這樣有利于英語課外活動的順利開展。
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外語比賽也是搞好英語課外活動的主要方式。比如課本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這些課外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英語水平,長久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以促進英語課外活動的發展。
五、注重培養學生良好情緒
【關鍵詞】英語;課外活動;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對身處改革一線的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英語課外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教師必須加強課程開發和整合能力,調整教學策略,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尤其是要重視英語課外活動教學。英語課外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知識,而且還能拓寬學生視野,給他們提供一個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使其享受學英語的樂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 英語課外活動的主要教學形式
要達到更好地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目的,我們每學期都要有目的地制定合理的英語課外活動計劃。英語課外活動計劃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需要全體學生參加的大型課外活動計劃。這類計劃要調動全體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因此活動內容要易于所有學生接受,活動項目要少而精。同時要制定出活動的具體時間、地點及參加人數,并提前向全體學生公布,以便讓他們準備。我校初一年級的英語書法比賽;初二年級的英語小品表演賽或者英語歌曲比賽就屬于這種。另一種是英語課外小組的活動計劃。這種小組一般選取各班英語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參加。并根據學期考試的成績進行人員增減的調整,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種緊張感,并產生一定的良性競爭。英語課外小組的活動時間一般是固定的,基本上每周一次或兩次。活動內容可以穿插一些層次較高的英語游戲、比賽、智力測驗等。如初三年級的英語奧賽輔導班。
當然,每次開展課外活動,教師都必須事先作好充分的準備。要備齊活動所需的材料,要制定出比賽規則、評分標準及獎勵辦法。同時還應設想到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輕松又有競爭性的課外活動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挖掘自身潛能。如初一年級開展的英語書法比賽,這對初中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活動先以班級為單位,人人參加,從中篩選出較好的一些學生參加年級決賽。比賽時,必須統一書寫內容,書寫格式及其他要求,讓參賽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開展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而在初二年級開展英語演講比賽和英語角,我們就可以所學課文為內容,也可以自己撰寫文章故事等,要求學生按一定的語音規則去朗讀,每班參加人數限定,但可以自愿報名,由其他年級的教師作為評委進行評分,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朗讀和口語能力。每次活動開展之后,要由教師認真總結,分析出參加比賽學生的優點,同時指出不足,并指導學生改正,指明今后學習的方向。然后再算出每個學生的成績,給出排名并公布獲獎人員的名單,起到激勵學生的效果。最后,教師自己還應對本次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認真的自我總結,吸取經驗教訓,提出今后改進方案,以便將來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開展活動。
另外在開展“英語游園會”“英語故事會”“英語猜謎比賽”“教唱英語歌曲”等活動時經常聘請專家來我校講學,目的是為了能讓學生直接與專家接觸和交流,這種直觀教學受到師生的好評。這些活動既可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無需花教師過多的時間去準備,而且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通過真實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就能接觸到更貼近學習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信息資源。學生的參與意識也會隨之不斷增強,交流方式也將由課內活動的單、雙向交流,轉為多向交流的方式。
2 初中英語課外活動的實踐意義
2.1 有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并培養和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2 有助于體現學生是學習英語的主體,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
2.3 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增強了英語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和聯系,克服了學科課程知識單一的弊端。
2.4 在提高學生水平的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素養和綜合素質。
3 初中英語課外活動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從初中課外活動教學模式中復益匪淺。運用這種學習方式,改善了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促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開展活動中,學生通過說說唱唱,跳跳演演,不僅得到了美的熏陶,營造了濃厚的英語氛圍,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把課堂的時間和課外的空間還給了學生。那些后進生在優生的帶動下也得到了難以得到的表揚,學習自信心得到了增強,課堂效果得到明顯改進。學校目前開展了英語奧賽輔導班和英語角第二課堂活動,目的是在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上,讓學生能達到學以致用,能用英語交流,從中培養出一些英語人才和尖子。
一、英語課外活動的必要性
1、英語課外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身處改革一線的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角色,調整教學策略;還要求具備課程開發能力和整合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加強對新技能的學習培訓(李英、黃艷明,2002)。課外活動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如朗誦會、演講比賽、參觀訪問、實地調查、生活Party、小型運動會等等,都可適時地引入英語教學。語言教學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Leech,1983)。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通用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言學習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探究性學習模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如果英語學習通過真實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那么學生就能接觸到更貼近學習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信息資源;學生的參與意識隨之不斷增強,交流方式也將由課內活動的單、雙向交流,轉為多向交流的方式。
2、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意義
(1)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3)促進英語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克服了學科課程割裂知識的弊端(袁桂林,1999)。
(4)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英語課外活動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1、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目前,“任務型教學活動”受到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任務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各種貼近學生實際的交際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根據社會認知主義理論,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在實際中使用語言,交流的過程與語言成品(linguisticproduct)同樣重要(張建偉、陳琦,1996)。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動態過程。而以任務型教學活動為模式的英語課外活動,它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學生帶著真實的目的任務去學習,學生是任務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在任務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心靈深處將學習變成一種積極的心理需求;日常學習中許多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在集體活動中,通過互動、互助,都能得到很快解決。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主動高效地獲取知識,還可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且最大限度展現學習者學習的潛能。為在英語課外活動過程中真正把語言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以下原則:
(1)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2)任務內容要真實、自然,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為出點。
(3)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控制任務的難易程度。
(4)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任務設計要有啟發性和創造性。
(5)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2、教學實踐案例
“任務型英語課外活動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實踐證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任務型),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作用。
[教學案例]
·設計背影:初二下學期以后,隨著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增強,學生已經可以接受一些社會調查任務通過他們與社會的接觸,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活動目標:
(1)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教師提供的小資料或是教材課文JEFCBookⅢUnit3MaketheWorldMoreBeautiful,Unit11.PlantingTrees),在實踐中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的主動性。
(2)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解決有關問題的辦法,并且用英語通過不同方式表達出來。
(3)營造合作交流的氛圍,列舉周圍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活動形式:小組活動與個人調查
·活動過程:(1)組織學生調查周圍環境情況
可根據學生所在社區、興趣小組或是個人意愿,將活動成員分為4-5組,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情況進行調查,并作好記錄,每小組選派1-2名代表向大家介紹各小組調查情況。(可以從圖書館或互聯網上查找有關英文材料)
如:我們的團隊有:(name)、、、、、
小隊長(SquadLeader):
個人調查記錄:
;。
(2)了解調查對象對環境、人、動物和植物的危害:
由于每組調查對象的不同、決定了調查報告形式的多樣性。該環節學生的自主性特別強、也樂于被他們所接受,所以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有學生問——“白色垃圾”是從哪兒來的?為什么一些地方老能見到它們?對環境、人、動植物有何危害?知道了,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還有同學自己設計了調查表
調查對象地點時間問題產生原因備注
思考討論結果:簽名:
*雖然該表略顯稚嫩,但是為后面的用英語整理結果,進行口語匯報、討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3)匯總各小組調查成果,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討論
該環節重點突出了“做中學”、用英語做事情。各小組成員首先逐次口頭匯報調查報告,組內進行初步的交流。在每小組理清思路后,寫出小組報告,并推選一名報告人與其他各組代表進行陳述和交流討論。
例如:一些學生通這次調查活動,還做了一些任務延伸。有人寫了故事形式的說理小短文,有人把它們辦了黑板報,還有一些人建議把“保護環境”問題和團隊活動結合起來。校園的英語角經常可以聽到他們熱烈地討論。筆者明顯感覺到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地增強,原先覺著難學、枯燥的課文,也成為他們學習的需要。
·活動小結
通過學生交上來的調查報告,筆者感到欣慰。在他們的活動體會中,見到了許多這樣的句子: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inEnglishwillbeofgreathelptoourEnglishstudy.
AlltheseactivitieswillmakeouroralEnglishmorefluent.
Iwasverymuchimpressedbyit.
(1)通過本次活動,學生更加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每一個人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情感態度的發展目標較好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之中。
(2)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學生在對主題任務理解與活動內容構思的同時,主動活用過去所學,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3)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
(4)加寬了信息渠道,增加了語言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5)學生各自體驗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快樂——成功感。
新課程、新標準、新嘗試。這以任務活動為模式的課外活動教學自然有它的局限性,需結合教學實際去辯證地接受和運用。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思考研究:
(1)活動成效受區域差異、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等諸多因素影響。
(2)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時,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
(3)英語課外活動的教學評價問題。
三、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1、更新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學習現代教育思想,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克服片面追求高升學率的思想,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2、提高教師素質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是每一位教師奮斗追求的目標。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師素質是外語素質教育能否真正得到貫徹落實的關鍵所在。教師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和我國外語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關系到我國外語教育教學的成敗(孫鳴,2003)。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和促進者,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指導者。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擴大知識領域,了解本學科和其它學科的新信息,還要多方位培養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3、研究英語課外活動教學的工作考評
對英語課外活動實施考評,主要是對教師素質、教學工作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屬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綜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課外活動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選擇任務型模式于教學的始終,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英語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機遇與挑戰面前,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要提倡課堂研究,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進一步朝著教學藝術化的高水平、高境界邁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英、黃艷明《新課程教學設計》,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Leech,G.PriciplesofPragmatics[M].England:Longman,1983
4、袁桂林《現代教育思想專題》,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6,(4)
【關鍵詞】涉外護理;高職生;英語課外活動;三維體系框架
英語課外活動對于涉外護理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對程度差、缺乏主動學習意識的高職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涉外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需要,各高職院校英語課安排的課時數每周有周8的、周12的等,但最多沒有超過周14的。課時少、內容多、任務重就成了目前英語課很難克服的三道關。為了達到課程教學要求,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在涉外護理專業,我們有必要構建一個有效的英語課外活動體系,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彌補英語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上的不足。
1 構建涉外護理專業英語課外活動體系的理論依據及其內容
維果茨基提出的“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理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亦即隨意的心理過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與周圍人交往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是受人類的文化歷史所制約的。其實現的具體機制是通過物質工具,如刀斧、計算機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種符號、詞和語言等實現的。為此,維果茨基特別強調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社會文化歷史的作用,尤其是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來源于外部動作的內化,這種內化不僅通過教學,也通過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另一方面,內在的智力動作也外化為實際動作,使主觀見之于客觀。內化和外化的橋梁便是人的活動。因此,涉外護理專業的英語課外活動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英語課堂知識的梳理和歸納總結,二是,結合日常生活、勞動等的模仿與創新,三是,英語的實踐應用。這三個方面構成了完整的英語課外活動體系,它們同時存在并互相發生作用,理想的境界是形成互動的促進機制,促進英語學習的深入、創新的活躍和應用的深遠。在這個體系下,知識的梳理和歸納是英語課外活動的基礎,模仿與創新是英語課外活動的中間環節,應用則是英語課外活動的目的和指向。
2 涉外護理專業英語課外活動體系框架
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的英語課外活動體系應為三維式立體框架,該體系由三個分支構成,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分級。
2.1 活動管理分支
由主管涉外護理專業英語學習的教學部主任擔任組長,成立院級管理組(成員包括學生會、團總支干部)由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師組成的教師管理組由班級學生干部組成的班級管理小組。從制度制定、經費支持、院系內外關系協調等方面為涉外護理專業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管理。
2.2 活動主題分支
班級學生干部收集建議,上交班級小組討論教師組給與課堂教學的支持和課外活動輔導院級組進行競賽等形式的組織和開展。通過自下往上的形式,使活動貼合學生學習的進度和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活動的質量。
2.3 活動助推分支
由學院學生會、團總支牽頭,以涉外護理專業學生為主體,發展壯大院系英語學習類學生社團,開展各類涉外護理就業、深造和專業前景等的宣傳咨詢活動,舉辦相關的專家學術報告會、經驗交流會等,營造校園學術氛圍,形成全員參與、骨干帶動、整體提高的良好發展模式。
3 涉外護理專業英語課外活動體系的實施和運作
3.1 活動管理分支的實施和運作
院級小組對活動的條件、特色、可利用資源、紀律、時間要求等進行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通過教師小組和班級管理小組的具體實施來達到全員參與、常態管理,使各項活動有計劃、有秩序的開展。
3.2 活動主題分支的施和運作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組收集學生的各種看法和意見。教師組根據英語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建議,循序漸進、難易結合的擬定活動主題,如晨讀朗誦競賽、詞匯達人、英語演講比賽等。院級組在經過討論和研究的前提下,安排活動的時間、場地等,并給予資金、院系內外協調等方面的支持,真正使活動做到內容豐富、有始有終。
3.3 活動助推分支的實施和運作
學生會和團總支要將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作為年度計劃中的重點項目認真進行規劃安排,成立學生社團,以特色月、季度和節日等形式進行涉外護理專業的宣傳,積極邀請校外專家、學者到學院進行學術講座、宣講,營造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對自己的努力有認同感和成就感。同時,也要在各項活動開展之后進行宣傳和總結,給學生活動反思的時間和機會。
4 涉外護理專業英語課外活動體系實施的問題和難點
首先,活動的指向是應用,因此活動的主題要以幫助學生英語知識的梳理為基礎,如晨讀活動、閱讀活動等。還要鼓勵學生多說多練,結合實際社會體裁,模仿生活場景,創新活動形式,以幫助學生英語知識的內化。活動主題之間應有一定的關聯,有簡到難,促進學生語言輸出和應用。
其次,學院要高度重視。英語課外活動能否成為涉外護理專業學生校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輔助和補充,關鍵在于領導的重視程度和決心。
第三,要有一支強有力的執行各項制度和政策的干部隊伍。學院涉外護理學生多來自山區農村,英語(尤其是聽說方面)基礎差,自主意識較差,自我發展能力也較弱。因此,特別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干部隊伍來引領各項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的發展和自我完善。如何建立和培養一支教師和學生干部隊伍就成了關鍵和難點。
最后,正因為英語課外活動體系是一個三維立體框架,所以它的實施依賴于每個分支的正常運轉,缺一不可,有任何一個分支分級出了問題,就會給課外活動的開展帶來打擊,甚至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只有把該體系當做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宋愛芬.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昌吉學院學報.2001(04).
英語課外活動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應該有周密的安排和完整的活動過程。我認為中學生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應該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實施,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評價反饋階段。
準備階段主要包括教師對活動計劃的擬定和活動小組的建立兩個部分。
教師在開學之初,就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課外活動計劃。計劃的制定應具有廣泛的參與性,應考慮到絕大多數同學是否能夠參與。如果僅僅是給部分學習程度較好的同學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而大部分同學不能介入的話,活動的開展將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同時,活動內容形式不應只局限于英語角或課本劇之類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固定模式。例如我們可以采取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如環境保護、同學應怎樣看待網絡游戲、周杰倫的"周氏曲風"是好是壞等身邊的大家都比較熟悉并感興趣的話題,用英語書寫調查報告和心得體會,隨后在班內和校內開展交流和討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多種手段,為課堂教學收集各種生活中最真實的信息材料,如產品說明書和廣告用語、英語諺語等。
英語課外活動主要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施的,所以活動之前必須要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指導和管理。成立小組時,首先應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條件和愛好自由選擇參加適當的小組,同時也要鼓勵各個小組不斷吸收新的成員加入自己,爭取讓每一位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亮點,樂于參加活動,從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在課外活動三個階段中最為重要的是實施階段。
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不要把英語課外活動的地點固定在學校的某個場所。
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把它搬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可能的地點,如學校閱覽室、微機教室、街頭、公園、郊外等等。場地的變化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活動的真實感,讓課外活動更貼近生活實際,使學生所學有用武之地。
其次,教師應注意在課外活動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在課外活動中 應特別注意放手讓學生自主。自主性既是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一切卓有成效的活動所表現的重要特點。教師應讓學生自己去組織各種活動,不包辦代替,尊重學生的意見,僅需在適當時候加以指導即可。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應立足于導,用活一個"導"字,即:活動前引導,活動中指導,遇到阻塞疏導,節骨眼上開導,有逆向情況教導,活動后利導。
再者,課外活動中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各種貼近學生實際的交際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動態過程,而以任務型教學活動為模式的英語課外活動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在任務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心靈深處將學習變成一種積極的心理需求,日常學習中許多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在集體活動中,通過互動互助,都能得到很快解決。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主動高效地獲取知識,還可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展現學習者自身的潛能。為在英語課外活動過程中真正把語言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環節,我們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2)任務內容要真實、自然,要以學習目的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
(3)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控制任務的難易程度。
(4)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任務設計要有啟發性和創造性。
最后,作為課外活動的主要籌劃者的英語教師,在活動實施之中應做到系統規劃,精心籌備,組織規范,避免活動中意外事故的發生。
評價反饋階段是整個課外活動的點睛環節。教師應指導小組成員在每次活動中做好記錄工作,讓學生自己把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進行分析,查明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每次課外活動結束后,教師還要及時給與總結點評,既要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也要對活動本身達到的效果進行自我反思,為以后的活動開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總之,英語課外活動可以從課外挖掘學生的潛力,是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搞好課外活動,可以為學生爭取盡可能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并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應用語言的能力。只有讓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學習,他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苦學變為樂學,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進而使他們好學、善學。 (接上頁) 只有少部分學生達標的課不能算是好課。有些教師在"達標測試"環節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現在:①只檢查好學生。教師隨便提問幾個好學生,這幾個學生會了教師就以為全班學生都達標了。這種檢查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在一節課上,教師要盡量檢查到每類學生,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單靠教師的提問很難做到這一點,可通過合作小組相互檢查的做法來實現。②雖然全部檢查,但對落后學生沒有補救措施。有些教師在下課前也搞全班檢測,做對的舉手,但對沒有舉手的同學教師沒有問錯在什么地方,課后誰來給他補課,何時匯報結果。沒有具體的補救措施,這些學生就會逐步變成落后生。
如果教師在下課前能自豪地說:"這節課所學的基本知識我班內的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就是一堂好課,一堂高效率的課。只有保證有效、高效教學的課堂,新課程的光輝才會遍灑整個教育大地,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都應為之而奮斗,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受益。
參考文獻
[1]《高效課堂的四個要件》 天津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王敏勤
一、緊扣課文,展開討論,激發興趣
利用課外時間討論一個英語話題,是我校常開展的活動之一。目前,學校普遍具有班額大、學生多的特點,教師在有限的課堂45分鐘內難以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足夠的“說”的機會。這樣如何能談得上學好英語?小組討論活動(group work或pair work)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教師所給的話題(topic)必須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引起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欲望。筆者認為,應針對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更具新穎性和挑戰性的活動,并讓學生在活動中大膽發言,通過努力領略成功的喜悅,把教學內容與當前社會形勢或學生自身情況巧妙地結合起來。比如:在教學SEFC Book IA Unit 10《Sports》這一單元后,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話題:(1)Why did Beijing bid for the right to hold the 2008 Olympic Games ?(2)What will you do in 2008?由于申奧活動是舉國關注的話題,學生興致很高,紛紛查閱資料,從歷史、人口、資源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學生們覺得有話可說,平時開口說英語的畏懼感消失了,討論氣氛立刻活躍起來。通過討論,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中與奧運有關的語言知識,領悟了“奧林匹克精神”(Swifter ,Higher, Stronger)的核心,也認識到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競技,也是世界人民友好交往與合作的契機,從而真正理解了文中“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is a rich price for China.”的內涵。
根據教學進度和討論題目的需要,教師還可以安排課前討論和課后討論。例如:根據SEFC Book 2B Lesson 79的“What should be done in your town to make life easier for disabled people?”這一話題,筆者安排學生課后進行討論。下節課檢查時,學生提出了各種切合實際的做法。
二、利用辯論,關注社會,拓展思維
辯論是源于討論而又高于討論的一種形式,它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應變能力,拓展學生嚴密的思維系統,增強英語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其向趣味性、學術性方向發展。例如:學了SEFC Book IB Unit 19《Jobs》這一單元后,筆者提供了這樣一個辯題:Are more men teachers better than women teachers in the middle school?并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一至二天)搜集資料,整理成辯論初稿,在自習課時組織了一次辯論賽。現將學生辯論時正反兩方面的部分觀點歸納如下:
Positive:In our opinion women are better teachers than men in the middle school.
Arguments:女教師比男教師更耐心細致,更認真負責,更體貼入微。
Negative:Men are better teachers than women.
Arguments:男教師比女教師更威嚴、果斷,興趣更廣、愛好多,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通過辯論,雖不分勝負,但學生既練習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又討論了男女平等、城鄉差別、東西方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等問題,達到了寓思想教育于語言學習之中的目的。
三、調查研究,強化學習,學會創新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才是語言教學的真正目的。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英語為工具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對于教材中一些比較好的文章,可以根據該課文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例如:教完SEFC Book 2A Unit 2 No smoking,please!后,可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有關煙草危害的數據。教師可提供一個辯題:Since smoking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why do government stop people from smoking?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禁止吸煙、禁止煙草的生產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說一說政府是否要禁煙?這些問題源于課文又高于課文,學生只有經過閱讀和研究大量相關材料后才能予以解答。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各學科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才真正強化了學有所用。
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踐證明,由于我班長期堅持英語課外活動,所以英語成績獨點鰲頭,特別是加試英語口試的同學,合格率高達98%,受到了口試教師的一致好評。新的英語學習評價體系無疑為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而高中英語課外活動正是新評價體系的一種實踐。
四、課外活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堅持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和評判者。
2.話題的選擇要有趣味性,論題的確立要多維性,研究課題要有聯系性、明確性。
3.要做好指導學生小組活動的準備工作,明確要求,引導學生找到話題的切入點;小組活動既要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個體;要關注小組活動的過程,教師必須明確:小組活動的過程比活動的結果更重要。
關鍵詞:英語課外活動;英語學習;開展形式;優劣性
英語教學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課外活動有利于激發興趣、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培養能力。長期以來,我們對英語課堂教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對英語課外教學的重視卻相對較少。國內技工院校的學生的英語學習僅僅局限于一周二至四節的英語課,課下用英語交流的學生極少,沒有一個適宜學生發展的英語語言環境;而且技工院校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并不適用于單一形式的英語課外活動。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有計劃、有組織、有創造性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宜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外活動,讓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樂于參與,并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產生英語學習興趣和動力并獲得成功。本文側重探討適合技工學校學生的英語課外活動開展形式及對各類方式進行優劣性比較。
一、英語課外活動的定義
英語課外活動,廣義上是指學生在課堂以外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指與英語知識的學習和各種英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緊密關系的活動。本文采用的是后者。
二、英語課外活動的特點
英語課外活動不是課堂教學的簡單重復,它在方法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點。
1. 實用性:英語課外活動必須具備可操作性,讓學生覺得貼近生活,內容實用,效果可見。
2. 靈活性:英語課外活動相較于課堂活動要更加靈活多變,不局限于場地、時間、形式、道具、人數、學生年齡等因素限制。
3. 多樣性: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活動類型。
4. 自主性:英語課外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應該把舞臺讓給學生,從策劃、籌備、組織、開展等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只充當引導者、協助者和顧問的作用。
5. 趣味性:英語課外活動應該具有高度的趣味性,或以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讓學生樂學、愛學。
三、英語課外活動的必要性
英語課外活動作為課內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學生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學生們不僅可以逐步掌握熟練的語言技能,更可以積累豐富的跨文化知識,是技校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英語課外活動是英語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形式,是在課堂以外創造學習英語的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的有效手段。課外活動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還可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發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能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課外活動是培養英語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重視開展各種適合學生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的課外活動。
四、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形式及優劣性分析
英語課外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本文著重探討適合技工院校各層次英語水平學生的英語課外活動形式,以及對各類課外活動進行優劣勢分析。
1.競賽類英語課外活動
競賽類英語課外活動包括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唱比賽、英語記單詞比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話劇比賽等。此類課外活動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能讓學生發現并充分運用自己的英語特長,學生如獲成功將感到極大的激勵。但是參賽人數有限,并且只有參與者才能在一定時間內大幅度地提高某項或綜合英語能力,一般觀賽者都聽不懂或看不懂比賽,無法全民獲益。此類活動一般面向高層次的學生開展,建議英語教師可以多發揮創新思路,舉辦一些適合低層次的學生的英語類競賽,如我學院曾經舉辦了英語電影配音比賽、英語書法比賽等相較簡單、可以團體多人一起參賽或全民參賽的英語競賽。
2.欣賞類英語課外活動
欣賞類英語課外活動包括英語歌曲欣賞興趣班、英文電影賞析班、英語詩歌欣賞班等。觀看英語原聲電影不僅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也是給學生創設英語學習最佳語境的一種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經典的富于教育意義和趣味性的英語原聲電影,通過這種形式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了解歐美的國家文化和風土人情。缺點是,參加此類課外活動的學生往往擺錯重點,注重玩樂多于學習,英語進步相對比較少。建議開展此類英語課外活動的教師在欣賞完歌曲后,讓學生用英語表達感受;觀看完電影,需要用英語討論想法或書寫觀后感等措施,增加學生的參與性。
3.團體類英語課外活動
團體類英語課外活動包括英語角,英語俱樂部等常見的英語學習或交流團體。英語角是在校園某一地方,在規定的時間里,由外籍或英語教師組織學生談天說地,也可每次設定一個主題。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自由交談。良好的語言環境是英語學習獲得成功的有力保障,英語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聽英語、說英語的場所。不僅鍛煉了英語聽說能力,還促進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參加的學生隨意性大,人數不限。英語俱樂部則是學員相對固定的團體學英語的組織,按人數分多個小組,由每個小組長組織學習活動,帶讀英語或舉行小型的組別組內英語競賽等。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發揮團體學英語的優勢,互相幫助,互相鼓勁,體現合作學習、互助學習的精神,學生的進步大。但是,英語角和英語俱樂部一般都是英語愛好者能堅持參加,受眾面小,無法全面提升技校學生的英語水平。
4.活動類英語課外活動
活動類英語課外活動包括舉行英語猜謎語活動、英語晚會、英語節游園會、制作英語板報或手抄報等形式。猜謎語等游戲類活動具有高度的趣味性,可以增強學習熱情和自信。英語晚會則可以每月或每周舉辦一次,晚會上表演的多個英語節目,都是學生在課下自編的英語小故事、歌曲聯唱、話劇表演、詩歌朗誦等。晚會上也可以學生們互動,穿行一些小游戲,如英語繞口令,單詞接龍等,活躍活動氣氛。英語節游園會是每學期舉辦一次的大型班級活動,每個班級模擬開設一種商店或服務店面,全校形成一個迷你社會,學生可以自由在各班級間走動買賣,也可以作為班級服務生,接待學生扮演的客人,全程英語交談。此活動能鍛煉日常生活英語口語。讓學生自辦英文板報或手抄報,可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行創造性勞動的鍛煉,又可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每期板報應有明確的目的和主題,避免隨意性、盲目性,力爭做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和科學性融為一體。此類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玩樂怡情中獲得知識,讓他們在沒有思想包袱的情況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英語。但前期需要的準備時間稍長,需要保持耐心,但活動時間相對很短,周期長,知識性的記憶效果持續不久。
5.學習類英語課外活動
學習類英語課外活動包括開辦跨文化學習班、英美文學學習班等活動。以興趣為引導,把學生帶入英語的殿堂。學習班的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側重知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但是,活動形式與課堂學習相似,教師講授內容,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主動性相對較差。建議可以嘗試采取新穎多變的教學方式,例如:把學習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每小組課前輪流準備一次課的內容,每次課就由負責準備的小組成員把他們根據主題所收集到的相關內容先給全班講,然后由老師及其他組的學生補充和總結。這樣既能讓學生學到相關知識,也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英語課外活動的內容還會不斷豐富,這為發展學生的不同愛好提供了大好園地,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平臺。畢竟課堂上時間有限,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充分地用英語操練。特別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外活動越來越體現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搞好英語課外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才能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以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不只需要英語教師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和幫助。通過多種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既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提高了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當然,上述英語課外活動方式還在探討,實踐之中,有待廣大同仁們的繼續研討,實踐和總結,開創更多樣、更創新、更完善的英語課外活動形式。
參考文獻
[1]包文敏.英語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3(8).
[2]何建靈. 開展英語課外教學拓展學生發展空間(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8).
[3]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王宏印.英語學習方法[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英語 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B-0024-02
英語課外活動是指教育者在英語課堂教學外用以補充課堂教學,實現教育方針要求的一種教育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徑。高中階段,面臨高考壓力,教師“一言堂”“滿堂灌”與學生的“死記硬背”“遨游題海”等傳統的學習模式仍占上風,這樣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發展和語言習得的規律,縱然教師渾身解數,到頭來還是事倍功半。而課外活動能在自然環境中輕松自如地和諧地配合課堂擴充語言實踐,鞏固和發展語言運用的技能。通過開展有效的英語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及實踐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代外語教學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滿足學生個體需求。英語新課程改革就特別重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喜歡甚至厭惡單一的學習模式,他們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易感興趣,特別希望得到認可。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適應高中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成長需要,幫助優化其學習方式,培養自信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所以課外活動在新課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筆者認為值得向高中學生推介的英語課外活動方式:
一、利用美妙的旋律和直觀可感的熒屏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的熱情
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英文歌曲如《Blowing in the wind》、《Right here waiting》、《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Yesterday once more》、《I will always love you》等,歌詞簡練優美、旋律動聽;英文電影如喜劇型的電影《God must be crazy》,特別是卡通電影如《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Ice age》系列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讓人捧腹大笑,其所營造出來的愉悅氛圍能讓學生在當中得以豐富生活、陶冶情操,同時還能通過聽、學、唱、寫來學習語言、記憶詞匯、掌握句型、使用語法、了解異國文化,并鍛煉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在不經意中掌握了英語。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社團活動,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
英語社團由若干興趣小組組成,定期舉行主題活動,每次的主題由各興趣小組輪流選定和主持。形式有戲劇表演、講故事比賽、朗誦比賽、即興演講比賽、英文歌曲比賽、英語墻報比賽、繞口令比賽、英語小知識搶答賽等,讓這些舞臺成為學生體驗學習、挖掘潛能的試金石。如戲劇表演,它所用的語言主要以口語為主,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要通過舞臺說明、臺詞和人物表演來體現。高中英語課本就有很多素材,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把課本閱讀材料改編成短劇,再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在人物的對白和表演里充分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如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里的泛讀課文《A sad love story》,有現代愛情故事,也有古代的凄美愛情傳說,正符合時下流行的“穿越劇”的劇情需要,把這篇課文改編成由三幕場景組成的短劇,并充分發揮想象力給劇情補充完美的結局,既有幽默感,又有創新精神。學生對這樣的活動興致很高,他們的表演贏得陣陣熱烈的掌聲,連高二高三的學生都吸引過來了。這樣他們更贏得了不言而喻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通過各式各樣社團的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愉悅和成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能加強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借助英語書法比賽,培養書寫基本功
英文書寫是英語教學的一部分,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對書寫有明確的要求,規范、漂亮的英語書寫使卷面增色不少。教師可利用課外活動不定期地選小短文,小詩或寓言小故事進行英文書寫比賽。活動先以班級為單位,人人參加,從中篩選出較好的一些參加年級比賽。比賽時,必須統一書寫內容,書寫格式及其他要求。長期以往能培養學生的良好書寫習慣,也有利于毅力、耐性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既然英語課外活動在新課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教師要轉變教育角色,樹立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觀念。在課外活動中,學生是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現在的高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想象力也比較豐富,如果沒有老師的正確指導,開展活動時容易偏題跑題,使活動失去原有的意義。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制定適當的活動目標,和學生代表選擇大家比較感興趣的主題內容。像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各種途徑了解到校園外豐富多彩的世界,如果主題內容能將課本內容和時下新聞或熱點相結合,更能大大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為了讓課外活動順利進行,教師參與其中起示范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講故事比賽,教師可率先進行,適當的加入動作、表情、道具來模擬故事情景進行示范,讓學生在隨后的表演中可以進行模仿;教師甚至還可以故意出點學生能發現的小差錯,讓學生覺得老師也和自己一樣會出錯,不再敬畏老師,從而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筆者在學生表演舞臺劇《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時,就以餐館老板娘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收效如何不用描述,單是出場時學生熱烈的掌聲和興奮的尖叫足以說明他們是多么歡迎老師和他們一起演出,一起體驗舞臺的精彩。“親其師而信其道”,心與心之間距離的拉近對學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活動中老師可以適時給出即興精彩點評,活動結束后要和學生一起進行認真總結,對學生的表現做出正確有效的評價:用鼓勵性語言進行熱情地評價,滿足高中生需要獲得認可的心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更自信,更熱情地參與到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用建議的方式提出,使學生明確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開展英語課外活動,適合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通過開展有效的英語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加對英語的感性認識,同時創造語言“學以致用”的機會,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的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通過課外活動的開展,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協作、大膽創新等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策略,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農村;英語;活動;有效利用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指出:小學英語教學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興趣和能力上。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面臨著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如何有效地利用英語課外活動,提高小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而農村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普遍缺乏有效利用:英語學習不僅要求大量接觸真實、地道的英語,更要求學生具有使用英語的機會和條件,這些條件在農村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英語課外活動,拓展學生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渠道,是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
1.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年齡大小、語言能力的高低),緊扣興趣、情境、活動三要素,開展有效的課外活動
(1) 聽指令做動作 :主要是培養“聽能”直覺,操練語言結構與詞匯,增進身體協調能力與表演技能,特別適宜于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語言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加上圖片、實物、體態語和其他直觀手段,圍繞“興趣、情境、活動”這三個重要因素,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2)利用角色對話和角色扮演:可采取“你做動作我猜猜”的游戲方式,一個同學根據圖片,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動作,另一部分同學依據動作,進行分析、判斷并搶答。此種形式的活動集角色扮演、對話、肢體語言于一體,可以在教學的交際運用或鞏固階段廣泛使用。
(3)根據口述畫圖:這是學生十分喜愛的活動。開始可將一些簡單的單項物體,包括數字、顏色及形狀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順序連續口述;隨著語言程度的提高才可以圍繞某一個情景進行口述。①填方格圖:適合低年級,練習字母、數字和顏色的英語名稱。可拼成有趣的圖形,引入新的詞匯。②按情景繪圖:適合各年級段,可根據錄音或教師的示范講解,在反復聽后,用簡筆畫畫出。或邊聽邊畫,或者全部聽完后再畫。視學生語言水平而定,若在兩人之間進行,即一人描述另一人繪畫,則可引入對話以加強交際能力的培養。
2.設計多樣性的活動模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口語實踐應該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 而在農村小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英語教學一直處于:少、慢、差、費時的狀態之中。因此,我們將廣泛開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口語交流,設計有效的活動,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
(1)口語交際與游戲相融合。由于小學生好玩、好動的特點,所以游戲化英語教學更能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我們可以就所學課文的內容,按一定的語音規則去朗讀,不定期地舉行英語朗讀比賽。學生自愿報名,但參加人數不限,可以組織學生評委進行評分。這類活動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音能力大有益處。
(2)口語交際與繪畫相融合。我們都知道,人們接收的信息大多來自于視覺。所以很多詞匯、短語、句型都可以借助繪畫來加深感官的刺激。采取繪畫形式,可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詞匯、句型的學習和操練。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使潛能得到發揮。將繪畫作品貼在學習園地上,不僅增長了學生的見識,還提高了他們的交流能力。
(3)利用講故事比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 針對這一特點,不妨組織英語興趣小組,每星期開展一次講故事活動。同樣的詞匯、同樣的句子在故事中反復出現,刺激了學生的聽覺,更好地讓他們在腦海中重現知識,而且促使他們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4)利用TPR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增強英語興趣和表達能力。“在情境中學,在情境中用,在情境中理解”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原則。利用TPR可以簡單、明快地根據教學的需要即時創設接近生活的真實語言環境,以達到在模擬或真實情境中訓練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如每周舉行的英語周活動中,根據本周所學的知識以英語游園會或是英語智力競賽的形式,集興趣、運用、表演及審美于一體,使學生樂學、愛學。
英語課外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些活動都能讓學生們更多地在真實而有趣的生活中得以進行知識的再消化,更多地鍛煉了他們運用綜合語言的能力,真正讓這些孩子們愿學、樂學。而農村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有效利用正是根據發展農村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需要,擴展了語言實踐的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包天仁.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J].基礎教育外語研究,2012(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引導 學會 會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堅持以素質教育為依據,強化了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重視了新形勢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新《綱要》闡明了新的知識觀。首先,《綱要》從目標,內容及指導要點等方面,努力體現讓幼兒自主建構知識的觀念;其次,強調了知識是整合的觀念,新《綱要》中認為幼兒園的教育應是全面的,啟蒙的,可以相對劃分為五大領域,這里突出了“相對”的概念,在遣詞造句上能窺出其意圖;再次,強調了知識對兒童來說應是有用的觀念。教改過程中,我們努力踐行新的知識觀,引導孩子從“學會”到“會學”,促進幼兒富與個性的發展。
一、搭建支架模式,構建幼兒自己的知識。
“支架”一詞,原指建筑行業中的“腳手架”,這里是一個比喻,它把教師的“教”形象化,看成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腳手架”,兒童知識習得的過程看成是一個不斷建構著的建筑,整個過程是離不開腳手架的支撐。也就是說,兒童在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必須獲得教師不斷的支持來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形象地說明了教師如何把握兒童最近發展區,實現有效的教學互動。我們嘗試著擔負起支架的作用,在幼兒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設疑,通過為孩子準備充足的材料,讓孩子在和材料的互動中去尋求答案。
幼兒自己構建的知識,不僅是“手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心動”,即幼兒內在學習動機的激發和思維的活躍。某種意義上,這一過程中,幼兒更具自主感和成功感,增強了孩子“主動學習”的體驗。“支架式”教學,教師承擔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如何在教育中靈活地扮演最適宜的角色與幼兒積極地互動,可以說是教師最本質,最富有挑戰性的環節。“支架式”教學,用知識本身的魅力,引導幼兒動腦,動手,動口,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問題,解決疑難,發展自身內在能力,使教學的全過程充滿活力和激情,激發幼兒主動,活潑,愉快學習的熱情。
二、整合知識經驗,嘗試綜合活動的開展,
多年來,我國的幼兒園教學比較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和分科教學,由于分科教學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教材教法上,而教學又一貫被人們理解為上課,實際上,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除了課堂教學外,更多的是在游戲,體育,觀察,勞動,娛樂,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教育等多種活動中進行的。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通過多種活動和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性,改變以上課為主的單一的教學形式,加強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整合,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從理論上講,我們努力貫徹執行整合教育的觀念,真正意義上實現教育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的整合。我的體會是:目標應以兒童某一方面的發展為主線,同時促進兒童其他諸方面,即情感與能力的發展;內容的整合應是滲透在教育整體各方面的學習機會的整合;方法手段的整合是綜合多種兒童發展因素,允許多種與兒童發展相關的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的參與,在整合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整合幼兒的知識經驗。另一方面,從兒童發展的現狀,實際來看,幼兒的知識經驗有時是片面的,零散的,需要通過綜合活動的開展進行精加工。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綜合活動的開展。在綜合活動中我們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做到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力求各個環節之間環環相連,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合兒童的知識經驗,及情感,社會等領域經驗的習得,幫助和引導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有機實現“學會”向“會學”的轉變。
三、選擇生活內容,體驗學有所用的樂趣。
現象學大師埃蒙德。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學的被遺忘的意義基礎。”他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最重要的值得重視的世界,是通過知覺可以直觀體驗的世界。“生活世界的概念”,對教育的啟示在于,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發生在師幼之間的真實的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發生的場所,幼兒的體驗和經驗構成了學校經驗的重要內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義得以建構的場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才能體現教育意義的真諦。
我們注重選擇幼兒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把孩子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向孩子,使學習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
生活為孩子創設了一個全面互動的交往環境,這種互動關系主要表現為:孩子與孩子的互動,孩子與成人的互動,成人與成人的交往給幼兒的影響互動生活是五彩繽紛的,生活內容的教育,符合幼兒的興趣,認知規律及知識水平,孩子能體驗知識的有用,為幼兒日后的學習形成良性循環的體系。
【摘要】英語課外活動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使學生掌握英語所不可缺少的輔助形式。它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利于后進生的轉化;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和技巧,并鞏固、加深、擴大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尖子生。
【關鍵詞】職高 英語課外活動
Brief talk on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the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activity in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Di Xiaojing
【Abstract】Extracurricular English activity is one organic part in the whole English teaching course and is one accessorial and necessary form which can make students master English. It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to change the laggard stud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and skill, to consolidate, intensify and enlarge the knowledge learnt at class and to help the top students.
【Keywords】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activity
英語課外活動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使學生掌握英語所不可缺少的輔助形式。為了全面完成職高英語教學任務,必須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英語課外活動。
我在遷安職教中心進行了三年的職高英語教學,以下從三個方面談談我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體會。
1.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利于后進生的轉化。眾所周知,職高生學習成績普遍不如普高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英語這門學科,他們雖然在初中學了三年英語,但是中考英語成績超過半數不及格,很多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勉強自己去學英語,是學不好英語的。濃厚的興趣有利于感知、識記、思維、想象等活動,可以提高學習與運用知識的效率與能力。反之,則會減緩或削弱感知活動與能力的發展,增加學生學習知識的困難。因此,如何激發職高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就成了職高英語教師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職高生愛玩、好動,喜歡搞活動。根據這一特點,我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效果不錯。例如組織開展英語小組活動、各種英語競賽(書法、朗讀、講故事、演講等)、編寫英文小報、收集商品外包裝活動、收集各大飯店宣傳冊及餐廳菜單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逐漸對英語產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英語產生了興趣,學好英語并不難。如在自動化專業辦組建英文唱歌小組時,我有意選擇幾位英語成績不理想但愛唱歌的后進生。這些學生活動非常積極,為了學唱英文歌,認真地學記歌詞中的單詞,理解歌詞含義。當他們會唱幾首英文歌后,同時也記住了一些英語詞匯,會講幾句英文,這時就感到英語不難學,并對英語產生興趣,在課堂上開始注意聽老師講課,重視英語學習,逐漸英語成績提高了,并且能夠主動去學習。
2.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和技巧,并鞏固、加深、擴大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如我在所任課班級要求學生每月開展一次英文小報比賽,四人為一組,每組編寫一份小報,每月出兩份優秀報紙。小報內容有英文故事、幽默、名言、謎語、名人小傳、外國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學習英語的方法、慣用語范例等。學生辦報熱情很高,在一個學期一個班可出四十份報紙,學生從中學到很多課外知識,課堂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加深,同時也培養了英語讀、寫能力。
另外我在商業服務班結合其專業特點組織收集商品外包裝活動,要求每位學生把包裝紙或包裝紙中有英文的部分剪下來貼在本子上,一個月全班交流一次剪貼本,期末評出一、二、三等獎。學生在活動中時時留意所見到的物品的外包裝是否有英文,如日用化妝品盒子、食品盒、食品袋等。通過活動學到的知識比老師在課堂上教的還要多,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此外,我覺得在導游班可開展優秀英語導游員評比活動,學用結合,以提高學生英語口語水平及專業水平。在飯店服務班開展收集各大飯店宣傳冊和餐廳菜單活動,配合課堂教學。還可組織開展英語歌唱小組活動,開英語故事會,進行英語演講比賽,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關鍵詞:英語課外活動 中等職業學校 英語教學 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
隨著高中的連年擴招,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一直呈下降趨勢。中職學校的入學分數線與高中相比竟然有二百分甚至三百分的差距。有的中職學校甚至沒有門檻限制,學生只要有中招成績,就可以報到入學。可想而知,中職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確實很讓人頭疼。在學生的所有文化課中,英語學科的基礎尤為不理想。每學期第一節英語課和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們對英語課大部分的反映就是"不會"、"聽不懂","不想學"。這讓老師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學生在升入中職學校之前已經對英語課失去了興趣和學習熱情,這是教師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情況。但是,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之后,換了新的學校和新的老師,其實學習興趣是有可能重新培養起來的,可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多數學生上課仍然無精打采,上課三分鐘熱度。對課本的興趣遠不及對手機的興趣,要不然就是趴桌子上呼呼大睡。老師 們經常抱怨學生不上進,學習態度不端正。可是,在老師們抱怨學生的同時,有沒有老師像筆者一樣,也反思一下自己呢?是不是老師的英語教學方式出現了問題?亦或個別老師上課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筆者認為這些情況是真實存在的。
現如今,英語教育雖然幾經改革,但對于課堂教學方式這一塊,多數中職學校和校內教師仍然堅持傳統教學,使用傳統的方法和教學媒體。傳統教學就是教師口授并板書,學生耳聽做筆記。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及時反饋的信息,了解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并根據學生的情況來相應的調整教學方法以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的中心和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只是接受者。課堂就是教師的表演舞臺。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是中職學校的主流教學模式。可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學生了。現在的學生,樂于去接觸新事物,而且他們對新事物接受的相當快。所以,傳統的授課方式,簡單直觀的說,即單純的教室授課對他們而言已經毫無新意,甚至進教室可能還有種壓抑感。那么,對于這樣一批英語基礎差的,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的學生來說,新的環境卻配著舊的教學方式,換湯不換藥。這樣還怎么能要求他們去主動的改變自己的學習狀態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輔的教學形式就可以被教師們拿來所用了,那就是英語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1.英語課外活動及其常見形式
英語課外活動是教師立足于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學生實施有計劃、有組織的英語教育教學活動。它也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與英語課堂教學緊密相關。英語課外活動也是英語教學的有力補充,彌補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不足和教材的枯燥。常見的英語課外活動形式有很多,比如:電影欣賞、話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或歌曲比賽、英語角、英語興趣小組等等。每種活動都有自己的優勢及針對性。拿電影欣賞來說,它側重于學生聽的能力,通過欣賞電影能夠極大豐富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差異并掌握電影中的英語習語和俚語。這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學到的知識。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這些知識都是學生主動去學習的,并不是教師們填鴨式的教育。而話劇表演則更傾向于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側重于學生的英語表達和舞臺表現。這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更能體現一個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自信,調動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英語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采取相應的最有效的活動形式。
2.組織好英語課外活動的三原則
英語課外活動的形式很多,但是教師們在組織課外活動時需要意識到它并非是一次簡單的活動。正是在"學生參與活動---教師反饋評價---學生再次參與活動"這樣不斷的循環中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課外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并從中積累英語知識和實踐技能。所以,根據這樣的步驟,筆者認為組織一個有效的有助于課堂教學的課外活動,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2.1英語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應立足于課堂教學目標
雖然我們都能認識到英語課外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它畢竟還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起到的是輔助作用。所以,它的內容和形式應當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基礎,教師不能夠隨意而且盲目的去組織課外活動。沒有教學目標的活動是有很大反作用的。學生在參加活動的時候會覺得迷茫,不明白為什么要欣賞電影、為什么要分角色表演小品話劇呢?是不是老師懶得上課,在浪費時間呢?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在組織一次課外活動之前,教師應結合本課或者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及目標,將活動的目的以及要求清楚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參與完成活動。這才能達到活動的預期效果和目的。
2.2.應保證每位學生的參與,以調動其興趣和發揮能動性為主
傳統意義上的教室授課,在多數情況下教師是主角,傳播知識,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而英語課外活動是讓學生成為舞臺的主角。教師從主要地位變為隱形的導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同伴關系。幫助學生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自信,最大程度的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保證每位同學都能夠參與其中,讓每位學生都覺得自己在活動中是有作用有價值的。這樣的活動效果才可能是最好的。
2.3.教師應對課外活動的效果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評價
筆者在前面曾提到,正是在"學生參與活動---教師反饋評價---學生再次參與活動"這樣不斷的循環中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課外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并從中積累英語知識和實踐技能。所以最后一個原則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教師要對課外活動的效果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評價。每次活動結束后,切勿哈哈一笑,曲終人散。教師一定要及時客觀的評價這次活動并評價每一位學生的表現,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態度,學習狀態和能動性的嘗試作出肯定以激發他們自主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學生們就會以更熱情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下次的英語課外活動中去,便于課外活動的長期有效開展,也使英語課外活動的效果得到更進一步的升華。當然,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暴露的缺點教師也要指出,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形式。通過這樣的反饋評價,教師不但考查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也端正了學生們的學習態度。
總而言之,英語課外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境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極大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觀創造性。更重要的是,英語課外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延展,它的內容和形式皆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與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相一致。英語課外活動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學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它是對中職學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盧蓓雯.如何搞好英語課外活動[J].新課程(中學版).2009(11).
[2]薛洪波.英語課外活動中教師的角色[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3(11).
[3]張曄.有效開展英語課外活動 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質[J].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