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13:12: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藝術品信托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藝術金融管理;課程體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106-03
當前,隨著國民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及對收藏文化價值認識的深入,眾多高端投資者開始將投資視角從傳統的證券、地產向新興的文化和藝術品收藏領域轉移,使得藝術品市場炙手可熱、快速發展,藝術品投資已成為續房地產投資和金融證卷投資之后國際上公認的、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資項目之一。期間,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諸如文交所、藝術基金、藝術抵押擔保、藝術銀行、藝術保險等藝術品金融化形式如雨后春筍般的成長起來。在這樣一個市場繁榮、資金巨大、人才匱乏的大背景下,要控制藝術品市場的投資風險,必須擁有一批具有投資理論和實踐經驗兩方面知識與能力的人,也就是從藝術品投資專業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去從事經紀人和專家的角色,幫助投資控制風險,實現資本增值。然而,由于受到傳統經濟發展和藝術研究的局限,以及學術交叉性特點的影響,在中國既懂藝術又懂金融的人才少之又少,具有藝術管理專業知識、藝術文化鑒賞學術研究的人才更是匱乏。時至今日,藝術金融管理專業在中國依然還是伴隨市場經濟發展而誕生的新興學術領域。近年來,雖然國內各大學術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在這一領域作了多形式的大膽探索和嘗試,培養了一批實用型的專業人才,但囿于缺乏系統的學科研究和教學,相關教學質量亦參差不齊,這一領域的專業人才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依然存在較大缺口,面對當今藝術品金融大潮,顯得十分乏力。因此,抓緊培養出大批既深諳金融市場規則、擁有國際化視野,又擁有扎實文化藝術修養,懂得藝術品投資、鑒賞、收藏知識,與中國藝術金融市場發展規模及需求相適應的大批高素質專業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一、中國藝術金融管理人才培養簡況
目前,中國開辦藝術與金融結合專業的高等院校和機構并不多,在全日制大學中,以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分院、上海大學、山東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上海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等院校為代表;同時,還有一些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班,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金融高級研修班、上海交大藝術品投資與收藏高級研修課程和浙江大學藝術品鑒賞與投資高級研修班,等等。從人才培養定位方面,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
1.培養碩士研究型人才。如上海大學與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有關單位共同發起的教學與研究機構——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其“藝術金融產業與投融資管理方向”研究生班主要著眼培養藝術產業高層人才與急需人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聯手法國魯昂商學院,推出MICAIM國際文化藝術品市場管理碩士課程,旨在培養中國文化藝術品領域專業碩士學位國際化管理精英。
2.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如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分院即是培養以金融為主、兼顧藝術品投資方向的本科類學生,在課程設置上主要傾向于金融類相關課程。又如,山東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是培養藝術品投資與鑒定方面的本科學生,主要以書畫藝術品投資鑒定為主。
3.旨在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金融高級研修班為代表,包括上海交大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和浙江大學藝術品鑒賞與投資等等各地的高級研修班。這些培訓班采取非脫產分段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學方式,以培養藝術品與金融投資這一高端專業人才為目標,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運作模式,迅速提高中國從業人員專業鑒賞能力和金融投資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目前中國藝術金融管理專業主要問題
縱觀中國藝術金融管理人才培養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待明確。藝術金融管理的面非常廣,包括古董與藝術品投資,國際拍賣與典當行業風險管理,銀行、藝術基金會或大型企業資產儲備的投資,國際性展覽會、跨國藝術畫廊、博覽會管理,國際大型論壇策劃與管理,藝術品保險管理,跨國文化沙龍策劃與啟動等等。目前,部分國內高等院校或機構開設的藝術金融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定位過高,片面追求全能型人才;有的定位過低,過于追求技能訓練;有的定位不夠清晰,尚未有效形成自身的專業教學特點。
2.理論研究落后于實踐發展。藝術金融是在商品經濟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近幾年才進入大眾視野。隨著藝術品一、二級市場的繁榮發展,尤其是拍賣市場的異常火爆,藝術金融產品也層出不窮。面對這樣的新興市場,相關學術理論研究也剛剛起步,較傳統學科還遠未形成成熟體系,即使是在這一領域較早作出探索的部分院校機構,相關科研課題、論文也為數不多,這些都遠遠落后于藝術品金融化的市場發展步伐。
3.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足。藝術金融專業是新興的專業方向,具有藝術、金融、管理三方面學術特點,學科跨度較大,對師資隊伍建設要求較高。目前,在一些已經開設藝術金融專業的院校中,那種既懂藝術又懂金融的管理型教師十分受歡迎,對于加強教師梯隊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例如有的院校是通過整合原有教學資源開設該專業,可能在初期還存在教師力量分散,特別是個別主干課教師分散于相關院系的情況,如要在短期內切實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還需作出持續努力。
4.教學模式比較單調。傳統的教育方式是“大一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即在教學活動中堅持教師、教材、課堂三中心,用統一的計劃、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方法和統一的標準來培養同樣規格的學生。這種“大一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必造成“統一、模塊式”的“機器人”,顯然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社會對創新和創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5.學校與企業、經濟和社會領域的聯系不夠密切。傳統的高等教育往往被視為游離在經濟社會之外的“象牙塔”,過于注重教授理論知識,對市場需求反應不夠靈敏,導致實踐環節相對滯后。尤其是隨著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迅猛發展,該行業深度、廣度被大大深化和拓寬,相關崗位需求越來越多,專業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拍賣行、畫廊、美術館、媒體等機構,還是策展人、經紀人、收藏家等角色,都在朝更加職業化的方向演變。在這種形勢下,院校人才培養與實際市場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三、創新型藝術金融管理人才培養對策
1.樹立創新型教學理念,準確定位符合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馬丁·特羅在其《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論述中,揭示了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其辦學類型、人才培養等必然逐漸分化。只有通過這種分化,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才能應對社會多元的人才需求。要培養真正的創新人才,首先必須在理念上有所突破,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筆者認為,目前國內高等院校、機構藝術金融管理教育要將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戰略目標,依托校內校外特別是自身原有教學特長,有效整合學科、師資等資源,結合未來藝術金融市場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合理定位,并與其他不同類型大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相區別,培養出適合自身特色的、應用型、創新型的藝術金融管理人才。一方面,創新型人才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有厚實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素養,有較寬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要有應用知識的能力,即較強的實踐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與理性的創新思維能力。
2.探索多元化、多樣化的創新性教學模式。美國著名教育家卡伯利(Cubberley)認為,優良教學最重要的條件是培養一些有效的學習習慣及獨立的思考,而創新能力正是源自于這樣的獨立思考。改變傳統的單純知識傳授型教育向創新教育的轉變。需要在教育觀念、教育制度及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學管理體制方面,可以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管理機制。認清學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在教學活動中可遵循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原則,發揮學生自身的優勢,提高學習的興趣,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力與潛能。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由上課教師指定一本教材,學生只要牢記這本教材的內容,就能成功應考,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創新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創造力,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學,是富有創造力的教師在開放的教學環境與資源中,以活動化的課程與教材為依據,采取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中國相關院校可以通過借鑒國外成功的教育體制,盡量選擇直觀、形象、情景等教學方法,如德國職業教育所實行的“雙元制”——學校和企業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培養人才全過程的一種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這種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可以取長補短,既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步入社會后的適應期,提高了就業率,又為拍賣公司輸送了人才,解決其人才緊張問題,實現了雙贏。目前,上海金融學院藝術金融管理專業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智能特征,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進行啟發式、實踐式教學探索,著力使學生從實踐教學中學習消化理論知識。例如,通過到藝術品拍賣公司、大中型畫廊、博物館、美術館等觀摩、實踐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啟發學生多角度、全方位觀察、分析問題,以增進學生的直觀感知和形象理解,進而拓展創新思維。
3.積極推進教師隊伍的結構優化與素質提高。藝術金融管理專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新的專業教學對教師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相關院校和機構要通過參加高水平研修學習、加強人才交流等多種途徑,不斷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使教師隊伍實現多層、交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同時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要懂得藝術的鑒賞和投資,掌握相關的金融、信托、保險、物流、管理等知識,又要了解藝術市場的規律,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藝術品貿易知識,擁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改變傳統的“因襲式”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既是學生學習的導師,又是學生優秀品質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還是學生創造思維的啟發者。
4.推進課程的實踐實訓改革與創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改革和課程創新上。打破傳統的填鴨式、封閉式課堂教學,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校門廣泛開展實踐教學,通過實踐領會課堂講述的理論知識。根據教學的內容,對專業課程采取彈性化課時、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其相關課程設置應當立足于市場,立足于行業,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運作模式,了解和掌握國內外藝術金融投資管理新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例如,可以采用“1+1+1”的教學模式,即把課程分為三部分,先在學校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布置課題;接著,由老師帶領學生去相關的實訓地實地調研、考察、跟蹤,收集第一手資料,了解實際的操作程序。最后再回到教室進行理論學習,總結經驗,補充相關不足,完成最終作業。這樣不僅打破了原有的被動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體驗性、參與性,學生消化并加深理論知識,同時強調相關知識的有機聯系,注重課程的連續性與完整性,使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進一步走向市場打下基礎,有助于而且使學生盡早地接觸社會,實現了由課堂向職場的轉化。又如,部分院校的專業主干課程——藝術品拍賣,在保證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帶領學生去拍賣行,實地了解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機構構成及整個運作機制。體驗、跟蹤藝術品拍賣的整個工作流程,從中得到鍛煉,真正地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
5.建立健全多層次過程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培養效果的評價不應該僅僅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應該重視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創新人格的培養以及創新品格的養成。要著力改變傳統的期末“一站式”評價模式,采用加強學生知識、學習能力、學習過程、學生素質的多元化的綜合評價,包括課堂評估、具體技能評估、量化評估和質化評估相結合的綜合性評估方式。以創新能力的高低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建立師生融合的教學共同體,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全面系統評價,促使學生提高獨立觀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例如,在學科基礎理論課程上,可以采取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采用作業、提問、課堂筆記、小論文、創意性作品、寒暑假調查報告、期中考試等方式,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考核,明確平時考核成績占課程總評成績的比例,從而構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全程性評價體系。在專業必修課上,可以采取過程式的評價方式,即與教學過程并行、全過程跟蹤、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進行全面考察。根據課程內容設置多個層次、多個課題,每一個課題反映一個教學點,通過多個點的評價完成對教學全過程評價,最后形成該課程的累計分數。
四、結語
當下,在中國的文化產業中,藝術品市場方興未艾,藝術金融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金融創新正在迅速成長,藝術金融管理專業已成為中國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適應時展而設立的一個綜合性、交叉性新學科,相信隨著這一市場的迅猛發展,有關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亦將隨之不斷完善,也必將為中國相關文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更為強大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 劉小強.人才培養分化與大學生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從8校法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看中國高校專業制度改革[J].教育研究,2010,(12).
[2] 谷彥彬.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裝飾,2005,(10).
[3] 郭有適.創造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 谷彥彬.過程評價是創新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
[5] 周霞.基于勝任力的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研究[Z].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04-26.
論文摘要:歷史文化的保護設計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在建筑設計中對歷史文化保護的種種錯誤思想導致了城市在改造中失去了以往的傳統特色。歷史文化的保護包括:歷史文化的保護內容、保護方法以及保護范圍幾個方面。
自現代主義運動以來,城市規劃就同城市的形態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并產生了一個新興的研究城市空間形態的學科——城市設計。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本身就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一部活的建筑歷史文化教科書,歷史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對我們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許多城市建設得日益繁榮,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性,這就有必要從認識上加以提高,重點防范,在城市設計上對歷史文化明確予以保護,從法律上給以保證。
但現在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特別是在建筑及其環境的保護中往往存在多種誤區。
一種是往往在想毀掉先人的東西時,就有人打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我們可以創造新的歷史”的招牌。歷史是大家創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獨尊,筆者贊成“讓每個人都占有歷史一頁”的提法。據說在英國古城墻要修復,磚可以不用古磚,就是基于這種理論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舊城墻遺址處修的街道廣場上還特意標明原城墻的位置走向。歷史不能像割韭菜,長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幾年就拆一茬。
第二種是“保護歷史文化妨礙了經濟發展”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壞歷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談自己城市的歷史;在舊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區去搞明清一條街。這種做法既破壞了很好的旅游資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經濟熱點。
第三種是“舊的建筑不適用,需要改造”的說法。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目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墻拆掉修成環路,其古都風貌及旅游價值就要遜色不知多少。還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點,在任何價值上都搞上地區、民族、歷史的特征,以示“文脈”的延續。在一個城市里應有不同歷史的建筑及風貌區.但絕沒必要在每個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對歷史做了大膽的保護,就可毫無顧及地作對現代化的追求。這樣,文脈就自然延續且通暢自然。
第四種是“要用一種統一的理論指導全盤”。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特征千姿百態,文化底蘊各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種理論指導全盤,顯然不切實際。中國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傳統,盲目套用西方理論,只會犧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義系統的大拆大建、內外環道路、超尺度街使北京傳統城市特色幾近滅絕,便是前車之鑒。然而中國的現代城市設計教育、思想、方法又一直在承襲西方的城市設計體系,無法擺脫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影響,當然借鑒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于如何在借鑒、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設計理論對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適應性,逐步建構適應自己城市的地域特點、地方風貌、文化韻昧、經濟規律,又具備時代印記的促動性城市理論,是當今亟待解決的課題。
還有,人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往往忽略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為了建筑可以任意砍伐。樹是歷史的活的見證,是無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難道不應該更加重視嗎?
城市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又是歷史文化的象征。這是任何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者都不應該忘記或偏頗的兩方面。
歷史文化的保護設計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其魅力不僅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反映出當地的地方特色與風格,而且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充分反映時代的延續性。將歷史文化古跡和城市設計結合起來,組、社會景觀的結合體,是一部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很強的活生生教材。
歷史文化的保護,其內容包括:保護對象的確定;保護方法;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范圍。
其一,保護對象應該是各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歷史遺跡和風景名勝。包括:國家、省、市、縣各級文物部門已定的歷史文物和名勝點;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但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跡;業已損毀但具有重修、重建價值的文物古跡等。
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時會對古舊建筑是否是歷史文物古跡、是否保留等問題提出質疑。我們可以參考英國“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條標準:是一件藝術品,能豐富環境;是某一特殊建筑風格或某一時期的建筑代表;在社會上占有一定的歷史地位;與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在歷史上有聯系;能使周圍環境具有一種時間上的延續感。
其二,歷史文化的保護方法是根據各保護對象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來確定其保存、發展與利用的辦法。為此,應首先弄清各保護對象的歷史年代、文化等級、性質特點、功能內容、容量、交通條件、空間特征與經濟利用價值等,并盡量從社會、文化、經濟、精神、習俗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善和發展。保護的一般方法有保養、維修、改造等幾種。通過保持和恢復文物古跡的本來面貌,來示明當時的歷史陳跡。
對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變,而內部更添現代化的設備和裝修,以充實它們的使用價值,使其得以新生。
繼承發揚古文物意境,提取傳統的特色和符號。羅伯特·文丘里1972年設計的美國費城弗蘭克林紀念庭院,沒有把舊建筑修復,而是將19世紀典型的美國坡頂簡化成開敞的不銹鋼構架,其地面用白色大理石在紅磚地上標志出舊房屋的平面。文氏認為:舊建筑靈魂已顯示出來,人們步入庭院透過層層空架,由衷地感到故人已逝,精神尤存,創造了一種寧靜安詳的紀念氣氛。
通過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達到保護的目的。如日本橫濱步行道公園設計中,設計者認識到由于橫濱經濟的發展,隨之也產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綠”在消失,“水”被疏遠,自然生態遭到破壞,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匱乏。因之在整個設計中構思了3個相關聯的主題段,來追念與城市文脈有關的歷史-。設計者創造了:綠化步道——這里綠樹蔥郁,鳥語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為人工環境中的一塊綠洲;“水”的廣場——運用噴泉、瀑布、跌水、滾水和漩渦等水的表現來賦予廣場自然的氣息,使人擺脫城市的喧鬧,獲得了片刻的寧靜;“石”的廣場——是供紀念、演出等集體活動使用的露天廣場,并制作了幾十種有歷史性代表的圖樣方案制作的陶塊,鋪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給長者以歷史的回憶.給少者以鄉土的教育,給客人介紹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
劃定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保護范圍,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所處的歷史環境,同時,還考慮滿足景觀的觀賞要求,完善原計劃的意境,保護古建筑的歷史格局和景觀,提高其環境質量。
其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范圍常根據不同保護對象的需要,劃分為嚴格控制區、環境協調區和視線走廊區,現分述如下:
嚴格控制區:指文物古跡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區內嚴格保護文物古跡及環境的歷史原貌。一般除維修外不得有任意拆遷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環境協調區:指文物古跡所處的周圍環境區,它介于嚴格控制區和非保護區之間。在此區內允許新建房屋等,但必須與文物古跡相協調,并服從于文物古跡。在此區內除應控制建筑的高度外,還應對其體量、結構、韻律、色彩、風格和使用等方面有所規定,以使其與文物古跡取得協調和均衡。此外,應考慮與街路、綠地等的協調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