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碩士開題報告

碩士開題報告

時間:2022-08-06 08:16: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碩士開題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碩士開題報告

第1篇

碩士開題報告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Y=L∕[1+A?exp(-Bt)])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t為時間自變量,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這樣,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其中,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避免了其缺點,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帶有主觀性,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2)經濟效果;(3)社會效果;(4)風險性,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均處于研究之中,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2)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1)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2)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1)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3)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先從某一行業出發,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然后,逐步擴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同時,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所以,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2003、07-2003、09:完成論文開題。

2003、09-2003、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傅家驥、仝允桓等。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02]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04]趙志、陳邦設等。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00/2、

[05]王亞民、朱榮林。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風險投資。2002/6

[06]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控制與決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國際商務研究。2002/5

[08]陳勁、龔焱等。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中國軟科學。2001/1、pp86-88

[09]嚴太華、張龍。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經濟問題。2002/1

[10]蘇永江、李湛。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學術研究。2001/4

[11]孫冰。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2/4

第2篇

“中英雙語教育”,在加拿大愛德蒙頓市叫得很響,本市有16所由教育主管部門正式掛牌的中英雙語學校,而且有中英雙語家長協會。他們的中英雙語教育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成功經驗也得到了中國教育部門的廣泛認可。中國的教育,對英語非常重視,大多數學校幾乎也是中英雙語教育,但在我們的中英雙語教育中,英語教育的效果卻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理想程度。我有幸在加拿大工作,親歷了他們的中英雙語教育,我覺得他們的成功對中國的英語教學有很大的啟示。

目的:本選題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加拿大愛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觀念、課程設置、考試制度等,與中國的英語教學進行比較對照,找出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不利因素,從而得到有益的啟示,希望能對中國的英語教學有大膽改革有所幫助。

意義:真正的中英雙語教育(半天中文上課,半天英語上課)在中國還不多見,本研究期望能為中國的中英雙語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同時為某些學校率先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中英雙語教育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具體案例。

2、選題的依據(理論依據、技術依據、前期工作研究依據)

(1)理論依據:加拿大愛德蒙頓市建立中英雙語學校實行中英雙語教學已經有25年的歷史了,其中經歷了曲折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中英雙語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而中國的教育也希望中英雙語教育的成功。他們的中文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我們的英文也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中英兩種語言同時學習,所以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學習借鑒的。

(2)技術依據:一是通過調查和訪談,作為自己論文創作的第一手資料。二是本人有兩年的時間工作在多所雙語學校,在大量的實踐和學習中深受啟發,從而將理論的實踐相結合,來闡述本文觀點。另外我的導師崔成學熱情幫助,給我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指導。

(3)前期工作研究依據:對論文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細致的研讀,并在教學中試驗了自己的許多想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為論文的撰寫提供了現實基礎。

3、與選題有關領域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

(1)國外相關研究現狀

全球化趨勢下,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文化、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也日趨頻繁。這對21世紀人才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高素質、通曉一門或幾門外語的復合型人才是各國教育界追求的共同目標。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雙語教育和雙語教學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國等國家都是以多民族和多種文化共存為特點。在雙語教學方面,這些國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部分地區中英雙語教學已經從小學開始,在加拿大愛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學已經從幼兒園開始。他們的課程的設置、師資配備、教材的編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愛蒙頓市成立的專門的中英雙語教育研究中心。

(2)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第3篇

論文題目:絕當法律問題研究--基于鑫達典當公司訴程正剛、吳愛英典當糾紛案分析 一、論文選題的目的、意義

(一)選題的目的

典當是指借款人向典當行借錢而將自己的財產抵押或質押給典當行,在約定的期限內清償借款本息贖回原物。如果超過約定期限則質物直接歸屬典當行所有或典當行變賣質物充抵借款的民商事法律關系。典當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通過典當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一般在典當期限內約定當戶需要按一定比例交納利息及綜合費用給典當行,有時還約定違約金條款來約束當戶履行金錢支付義務或償還當金的義務。由于典當具有簡便、迅速融資的特點,典當行業發展起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典當糾紛。糾紛多發生于典當期限屆滿或續當期限屆滿且經過一定期限后當戶未按時贖當的情形,此時也稱絕當。《典當管理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典當期限或者續當期限屆滿后,當戶應當在5日內贖當或者續當。逾期不贖當也不續當的為絕當。

典當糾紛多發生于絕當后是因為:

一是《典當管理辦法》對于當戶在典當期限內以及續當期限屆滿至絕當前贖當利息、綜合費用的上限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在絕當前典當法律關系當事人可以按合同約定支付利息及綜合費用,只要數額沒有超過《典當管理辦法》規定的上限即可。但《典當管理辦法》并未明確絕當后利息和綜合費用是否應該繼續計算以及如何計算問題。使得實踐中認識和做法不一,給典當業務造成了混亂。二是典當行與當戶在典當合同中約定當戶遲延履行金錢給付義務的違約責任條款的情形下,絕當后典當行主張當戶依合同約定承擔該違約責任;而當戶認為在償還金錢給付后不再需要另行支付違約金。目前司法實踐中法院對于絕當后違約金條款的效力認識和做法也不同,使得當事人對法院的判決持懷疑態度,上訴現象不斷增加。本文以安徽省蕪湖市鑫達典當公司與程某、吳某典當糾紛一案為例,分析目前已經形成的對絕當后息、費及違約金問題的主要觀點,提出自己的觀點,

以期對今后司法工作有所裨益。

(二)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我國商務部、公安部頒布實施的《典當管理辦法》僅在其第40條規定了絕當的定義。但是絕當后,當戶是否需支付利息和綜合費用,若需要支付以什么標準支付,究竟怎樣去認識和理解違約金條款的效力。已成為相關絕當合同糾紛必須要解決的理論課題。我國法律對此方面的規定存在一定的缺陷空白和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就決定了當出現典當合同法律糾紛時,司法工作者沒有明確的法律及理論標準。探討和分析絕當后息、費問題,絕當與違約金條款的相關問題,有助于各國相關法律的更新,與時俱進,更為典當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的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

2、現實意義

本文所研究的鑫達典當公司與程某、吳某典當糾紛一案,近年來已成為頗為常見的絕當糾紛主題。實踐中許多典當行在絕當后故意不處置當物實現債權,以此圈住當戶,目的就是延長絕當后至清償借款的期間,以求獲取更多的息、費。如果不支持利息及適當的違約金有時又會造成當戶違約成本少于守約,不利于典當行。因此我們應當加強對于絕當后相關問題的研究,找到合法合理的依據來平衡各方利益。

二、本選題所涉及的法律規定綜述

(一)《典當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當物的估價金額及當金數額應當由雙方協商確定。

房地產的當金數額經協商不能達成一致的,雙方可以委托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估價金額可以作為確定當金數額的參考。典當期限由雙方約定,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第三十七條典當當金利率,按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銀行機構6個月期法定貸款利率及典當期限折算后執行。典當當金利息不得預扣。

第三十八條典當綜合費用包括各種服務及管理費用。動產質押典當的月綜合費率不得超過當金的42.房地產抵押典當的月綜合費率不得超過當金的27.財產權利質押典當的月綜合費率不得超過當金的24.當期不足5日的,按5日收取有關費用。

第三十九條典當期內或典當期限屆滿后5日內,經雙方同意可以續當,續當一次的期限最長為6個月。續當期自典當期限或者前一次續當期限屆滿日起算。續當時,當戶應當結清前期利息和當期費用。

第四十條典當期限或者續當期限屆滿后,當戶應當在5日內贖當或者續當。逾期不贖當也不續當的,為絕當。

當戶于典當期限或者續當期限屆滿至絕當前贖當的,除須償還當金本息、綜合費用外,還應當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逾期貸款罰息水平、典當行制定的費用標準和逾期天數,補交當金利息和有關費用。

第四十三條典當行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處理絕當物品:

(一)當物估價金額在3萬元以上的,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有關規定處理,也可以雙方事先約定絕當后由典當行委托拍賣行公開拍賣。拍賣收入在扣除拍賣費用及當金本息后,剩余部分應當退還當戶,不足部分向當戶追索。

(二)絕當物估價金額不足3萬元的,典當行可以自行變賣或者折價處理,損溢自負。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百一十九條債務人履行債務或者出質人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的,質權人應當返還質押財產。

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質權人可以與出質人協議以質押財產折價,也可以就拍賣、變賣質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質押財產折價或者變賣的,應當參照市場價格。

第一百八十六條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或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判。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

三、選題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及你個人擬形成的新見解

(一)國內狀況

近年來絕當后息費的計算問題受到關注,國內各學者競相對此問題發表了個人看法,如在《人民法院案例選》中朱曉華法官提出:絕當后,雙方典當關系終止,用戶不需要再支付綜合費;而利息的計算方式應該以合同中約定的計算方式計算;違約金是否承擔要看雙方是否約定,根據合同自由原則,雙方若約定了該條款,絕當后當戶就應該繳納違約金。數額可以依申請調整。趙靜在《絕當后用戶不還款的行為是否構成違約》一文中指出《典當管理辦法》之所以設置絕當制度,也是平衡典當行與當戶之間利益的需要。絕當后,原來的典當關系結束,一旦絕當,當戶不應當再承擔清償責任,典當公司應當按法定程序及時處理絕當品,從處理絕當品所得中優先收回當金本息,當戶有要求返還絕當品處理所得扣除債務后剩余部分的權利。絕當后用戶不還款的行為不構成違約,所以不用支付違約金。

(二)國外狀況

在絕當物的處理方面,新加坡最有特色的規定是:典當行在拍賣會上也可以舉牌競價,典當行既是絕當拍品的委托人,又是絕當拍品的競買人、買受人。之所以如此規定,是為了保護典當行的合法權益。因為絕當物品如果無人競買,也不得委托他人代為競買,那么該物品的所有權就無法轉移。我國《典當管理辦法》沒有規定絕當后當物的處理程序,極易造成典當行故意不變現,延長費用的收取期間。同時我國典當法律也應該規定當戶不配合當物變現的救濟程序。

(三)個人擬形成的新見解

本文通過對安徽鑫達典當公司與程某、吳某典當糾紛一案進行分析,解決案例中的爭議問題。最終對絕當后息、費條款的適用規則;絕當后違約金條款如何適用和數額的確定做具體的論述繼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論文的結構、基本框架、主要論點、論據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框架構造

本文擬采用四段式來進行論述。全文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安徽省鑫達典當公司訴程某、吳某典當糾紛一案的基本案情和爭議點。第二部分對絕當與利息條款加以論述。第三部分對絕當與綜合費用條款加以論述。第四部分對絕當后違約金條款效力的認定問題加以論述。

【二】論文的主要內容

序言

一、鑫達典當公司訴程正剛、吳愛英典當糾紛一案的基本案情和爭議點

(一)基本案情

2008年6月20日,原告(安徽省蕪湖市鑫達典當有限公司)與二被告(程正剛、吳愛英,二人系夫妻關系)簽訂《房地產抵押典當合同》一份,其中第二條抵押房地產約定:二被告以其所擁有的坐落于涇縣涇川鎮路地號為3-4-64涇國用(2008)第1512號權證編號為房地權涇川2008字第013187號、建筑面積為120.95平方米的住房進行抵押,向原告借款。第三條抵押房地產擔保范圍為借款本金(當金)、利息、綜合費、違約金、損害賠償金、訴訟費、財產保全費、律師服務費等費用。第四條借款金額及借款期限:借款金額為225730元;月綜合費率為2.7%,月利率為1.1%;借款期限自2008年6月20日至2008年9月19日。第十五條特別約定:乙方違反第四、條規定及補充協議規定必須按借款金額的20%承擔違約責任。逾期還款5天內按每日未還款總額的0.5%計,超過5天甲方可通過拍賣、變賣或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變賣、拍賣或訴訟期、執行期至債務完全清償止的費用,按每日未還款總額的0.5%計。違約金因不同的違約行為依合同約定可以重復計算。

2008年6月20日,二被告出具借條給原告,借款載明:今借款到安徽省蕪湖市鑫達典當有限公司人民幣貳拾貳萬伍仟柒佰叁拾元整。注:已注入中行涇縣支行樂榮貴的賬戶。借款人:程正剛、吳愛英2008年6月20日.原告將典當期限內的綜合費用18280元扣除后將余款207450元劃入被告指定的賬戶。同日,原告與二被告辦理了房地產抵押登記手續。二被告取得當金后,未按合同續當,也未贖當,僅將利息及綜合費用付至2008年12月21日。原告在催討未果后訴至法院,要求:(1)被告立即給付借款225730元及其利息、綜合費用(利息及綜合費用計算到借款還清為止)。(2)或依法判被告變賣抵押房產歸還上訴借款。(3)被告承擔違約金45146元并支付原告支付的律師費5000元。(4)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被告辯稱:(1)其未收到原告的典當款;(2)《典當管理辦法》也規定,超過6個月沒有贖當或續當的,為絕當。被告應及時處理當物,不再收取綜合費用。(3)認為合同中約定違約金過高,如應承擔違約責任,則法院應對違約金調低至銀行同期貸款的利息補償原告的損失。

安徽省涇縣人民法院審理認為,絕當后,雙方的典當關系終止,被告未償還當金的,除應償還外,還應按約定的利率支付借款利息,但無需支付綜合費用。對被告提出違約金過高的請求,法院根據公平的原則予以衡量,本案的違約金按合同約定利息的30%計算支付為宜。

(二)爭議點

1.絕當后當戶是否需要支付利息

2.絕當后當戶是否需要支付綜合費用

3.絕當后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效力如何

二、絕當與利息條款

(一)絕當后利息是否應該繼續收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當物價值在3萬元以下的

2.當物價值在3萬元以上的

(二)絕當利息收取的標準

1.按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計算

2.按人民銀行規定的逾期貸款利率計算

3.筆者的觀點

(三)結合本案分析

三、絕當與綜合費用條款

(一)綜合費用的界定

(二)絕當后不應繼續收取綜合費用的理由

1.從《典當管理辦法》分析

2.從典當管理部門的復函精神分析

3.從絕當制度的立法目的分析

(三)小結

四、絕當后違約金條款效力的認定

(一)違約金條款的類型

(二)未償還當金違約條款效力的認定

1.認為無效的理由

2.筆者的觀點

(三)絕當后違約金收取標準

(四)結合本案分析

結語

【三】論文主要論點、論據和研究方法

綜合費用及利息是《典當管理辦法》允許由典當行向當戶收取的費用。用以平衡在典當期限內,典當行為當戶提供當款、保管當物的對價。但是典當期限屆滿或續當期限屆滿后當戶是否應繼續承擔這些費用以及如何承擔典當管理辦法沒有規定。對于當戶到期未贖當是否需要承擔違約責任在實踐中也存在爭議。這些爭議是理論和實踐中都要解決的問題。本課題主要參閱了大量與典當中的絕當問題相關的國內著作,學術期刊和已發表的相關論文,并進行一系列系統研究,已具備了相當充實的資料論據。

本文的論據主要是我國現行典當立法立法:《典當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的理論依據。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式。

參考文獻:

著作類:

1.胡宗仁。典當業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2.楊鐵軍。典當法學[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3.高圣平。物權法與擔保法對比分析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4.劉潤仙。典當法律理論與務實[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5.吳中寶﹒巧用典當行資金周轉與淘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6.方印﹒典當法律分析與制度研究[M]﹒貴州: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7.王利明等。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曲彥斌。中國典當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9.孫憲忠。論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0.曲彥斌。中國典當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11.李沙。走進典當行--獨特快捷的融資方式[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12.李沙。簡明典當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13.李沙。現代典當通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4.王澤鑒。民法概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5.孔祥俊。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6.李沙。典當基礎知識[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17.李沙,馮樹德。中外典當概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18.王闖。讓與擔保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9.王福明。房地產典當理論與實務操作[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3. 20.謝在全。民法物權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論文類:

1.張海棠,楊路,王國軍,沙洵。典當糾紛案件審理中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3(6):60-65.

2.李媚。流質契約解禁之反思-以羅馬法為視角[J].比較法研究,2013(5):113-123.

3.趙靜。絕當后當戶不還款的行為不構成違約[J].人民司法2012(03):108-110.

4.雷新勇。論絕當后息費的計算[J].法律適用,2011(10):47-52.

5.茹作勛,肖新明。典當糾紛案件審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法律適用,2011(10):98-100.

6.汪瓊枝,高圣平。典當立法中若干爭議問題探究[J].武漢金融,2010(6):36-39.

7.。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583.

8.季秀平。論流質契約的解禁[J].河北法學,2005(4):23-26.

9.馬靜。典當法律問題研究[D].湖南:湘潭大學,2012.

10.楊柳。我國典當融資風險防范法律問題研究-一典當行的內部風險為視角[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

11.程璐琳。中國典當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7.

12.李提稱。我國典當法律制度研究[D].貴州:貴州大學,2005.

13.姚曉菁。典當法律屬性及規則探討[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5.

14.龐濤。典當行絕當后不應收取綜合費用[N].檢察日報,2013-02-25(006)。

15.鄭和南。絕當后,該不該收綜合費[N].檢察日報,2012-09-24(005)。

16.光明。絕當房屋能否由典當行單方處理[N].中國商報,2012-04-19(A04 版)。

17.王春敏。在典當行絕當的房屋能否由典當行直接處分并申請登記[N].中國房地產,2012-03(綜合版)。

18.劉禮福。絕當物拍賣不少漏洞待完善[N].中國商報,2011-11-24(A02版)。

19.王菁菁。《典當行管理條例》遇到波折[N].中國商報,2011-09-01(A01版)。

20.王菁菁。絕當品變賣并不輕松的大餐[N].中國商報,2010-10-14(A01版)。

21.王菁菁。絕當了典當行要不要收取息費[N].中國商報,2010-09-09(A02版)。

五、論文進度安排(時間起止)

論文提綱:2013年1月10日--20XX年2月20日

論文初稿:20XX年3月1日--20XX年7月1日

第4篇

一、研究問題與文獻綜述(研究背景與問題、相關文獻綜述、主要參考文獻)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我國正處于經濟迅猛發展的階段,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工業技術的進步,促使了交通運輸行業的高速發展,這本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我國交通管理和相關宣傳、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也促使了道路交通中事故的發生率逐漸增加,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公共安全問題。統計顯示,自XX年以來,我國因車禍死亡的人數連續4年超過1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巨大損失,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兒童道路交通傷害的死亡率近年來相對穩定并有所降低,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公安部聯合開展的《中國兒童步行安全狀況調研》報告顯示,XX年,共有7078名中國兒童被道路交通傷害奪去了生命,有28017名兒童在道路交通傷害中受傷。該報告還指出,每天至少有19名兒童因道路交通意外死亡,77人受傷。每10起道路交通傷害中就有4起受害者是兒童,其中有44%是兒童步行者。近兩年的統計數據依然呈上升趨勢,XX年,公安部報告顯示,當年我國共有1萬余名兒童因交通意外傷害致死,3萬余名兒童受傷,可見目前我國交通安全事故對于兒童的影響之重。

因此,研究交通安全策略成為國家發展中的必要內容。我國小學大都屬于走讀制,學生每日上下學時間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由于小學生本身的身體特點以及認知特點,使得該群體對于道路交通中的安全風險無法良好的規避,所以針對小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就成為一種必要。

(二)從目前的相關研究來看,針對小學生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教育和安全管理部門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視有所不足,尤其是針對低齡學生的教育規劃和安排不足;

其二,大量安全教育內容和模式都沿用多年,實際效果遠低于期待水平,許多傳統的安全教育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學生不愿意參與學習,預期效果難以實現,而且大部分教育內容和材料過于老舊,不能完全適應如今的安全需求;

其三,意識教育不足,對于小學生安全教育而言,思想教育比行為教育更為重要,但如今的小學安全教育體系中意識教育往往占比較少,依然集中在大量的行為約束和規范上。

本文專門針對小學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這一防線,提出教育策略的制定,并對策略方案進行有效性分析,使之能夠更好的應用到小學安全教育工作之中。

(三)參考文獻

[1]王正國.新世紀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趨勢[j].中華創傷雜志,XX,18.

[2]姜學鋒.1970一XX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情況[j].道路交通與安全,XX,6.

[3]唐洪.關于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幾點思考[j].中國公共安全,XX,5.

[4]張志遠.論對兒童和小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XX,4.

[5]張鎖,陳龍,李永芳.重視道路因素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j].山西交通科技,XX,2

[6]王雪松,王麗,林仁鑫等.上海市小學生交通行為觀測與行為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XX,20.

[7]姚玉華,陳道滂,周峰.上海市虹口區小學生預防交通傷害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XX,29.

[8]奚家全,趙先柱.重慶市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識與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XX,28.

[9]魏換霞,張朝偉.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概述[j].青年文學家,XX.13.

[10]徐浩鋒,馬文軍,聶少萍.農村中小學生交通傷害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XX,29.

[11]姚玉華,陳道湧,周峰.上海市小學生道路交通傷害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XX,31.

[12]楊冬梅,張力斌,周鳳梅.中小學生家長預防兒童意外傷害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XX,23.

[13]牛學軍,陳文杰.兒童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體系研究[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XX.

[14]奚家全,趙先柱.重慶市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識與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XX,28.

[15]田曉玲.淺談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社會廣角,XX,09

[16]王麗,王雪松.考慮學校和年級差異的精細化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研究[j].交通信息與安全,XX,01.

[17]安冬梅,頡三想.如何改進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模式[j].甘肅法制報,XX,07.

[18]李生輝.淺析中小學生交通行為的特點及交通安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a].甘南日報(漢文版),XX,10.

[19]董磊.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觀察,XX,01.

[20]杜一鵬.關于高校學生交通安全問題的思考[j].科技創安,XX,06.

[21] 胡樹成.英國兒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簡介[j].城市交通,XX,07.

[22] 屈增瑞.各具特色的國外交通安全教育[j].湖南安全與防災,XX.

[23] 李 欣,肖貴平.社會化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網絡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XX,3

[24] 新華通訊社.小寶寶也色,偏好紅和藍[eb/ol](XX-08-14).

[25] 李文馥.幼兒顏色愛好特點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11.

[26] 楊淑麗,張莉.4-6歲幼兒的顏色偏好[j].學前教育研究,XX,7.

[27] 陳 剛.淺議少年兒童道路交通安全預防教育的因齡措施[eb/ol].(XX-02-14)[XX-08-24].

[28]王正國.我國交通安全現狀[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XX,19.

[29]王正國.新世紀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趨勢[j].中華創傷雜志,XX,18.

[30] 劉莉. 浦東新區學生意外傷害的調查[d]. 上海: 復旦大學,XX.

[31]丁靖艷,翟良貴. 少年兒童安全行走教育策略[j]. 江蘇警官學院學報,XX,19( 3) : 161 -165.

第5篇

畢業論文選題一般要求滿足以下原則:

①開拓性:前人沒有專門研究過或雖已研究但尚無理想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或是學術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②先進性:碩士畢業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博士畢業論文要做出創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選課題應有需要背景,針對實際的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即應有實際效益或學術價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課題的內容要有科學性,難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適當,充分考慮到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說明,畢業論文題目不是給定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只有在對所研究領域的過去、現在的研究資料等信息進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確立滿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選題,從而為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結合導師已有科研任務的選題,還是自選課題,選題之前的“信息積累”與“發現問題”均是研究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盡管導師已完成了以上過程,但導師并不能替代研究生,這就是研究生學習、研究的獨立性要求。

1.22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撰寫要求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2.1開題報告——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范。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2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立論依據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畢業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后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②國內外研究現狀,即文獻綜述,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相關,但又不能過于局限。與問題無關則流散無窮;過于局限又違背了學科交叉、滲透原則,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并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2.3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研究方案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研究的內容。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于被動。

③研究的方法。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對象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性。

⑤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并采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⑥創新點。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2.4開題報告——畢業設計條件分析

突出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優勢。明確協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為依據。

以上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之構成要素的撰寫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要寫好開題報告,除了掌握必要的開題報告的寫法之外,筆者認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視,平時要勤動筆,并善于學習借鑒他人開題報告的優點。(選自:《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19.9,原文:“撰寫研究生開題報告的技巧與方法”作者:張紅)

開題報告寫作規范

一、開題報告的寫作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2、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3、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進度;

5、主要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為四號宋體,正文為小四號宋體,頁邊距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標準字間距,標準行間距,頁面統一采用a4紙。

三、開題報告的字數要求:

正文字數不得少于3000字。

設計策劃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設計計劃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證設計的優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導設計的展開。在設計需要科學計劃這一概念已成為現代設計界共識的情況下,我國業界內部對設計計劃學的認識與研究,還沒有跟上設計發展需要的步伐。針對我國設計教育現狀,本書將就該學科的教學方面,提出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設計計劃方法。以期為設計類學生深入理解設計,更好地掌握設計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導。

二.學術價值分析

1.選題依據

計劃在今天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大至國家事務,小至個人日常生活,社會各個領域都離不開計劃,各類大大小小的成功項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導入,實施了相應的計劃活動。計劃學的興起是知識經濟時代資源整合化的大勢所趨。而反映到藝術設計學的領域,我們可以發現,計劃同樣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如何設計,如何保證優良的設計,這都需要科學的調查研究,需要精準的分析定位,需要詳實的設計依據,需要合理的組織安排,這些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形式,風格的賦予層面的“設計”相異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設計計劃的內容。而如何正確進行設計計劃,存在著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成為當前學術主流的大環境下,設計計劃應該可以打通各設計專業間的藩籬,為取得成功的設計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設計先進國家,對設計計劃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設計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較成熟的結果,出現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術預測法,科學類比法,系統分析設計法,創造性設計法,邏輯設計法,信號分析法,相似設計法,模擬設計法,有限元法,優化設計法,可靠性設計法,動態分析設計法,模糊設計法等。這些方法側重于不同的專業設計方向,而設計計劃面臨不同設計專業,更需要的是一種整合的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計劃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針對計劃自身的學科特點,從現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進行提煉,總結出一套適應現在情況的設計計劃方法來。

2.創新性及難度

本文將參考管理決策方法與相關設計方法研究的成果,試圖尋找一套對于我國設計師來說,明確可行的跨專業設計計劃的方法體系。

本文致力于從簡明實效的角度,為設計計劃人員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個專業設計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該方法不僅對專業設計團隊的計劃環節有用,對個體設計人員的的設計工作也應具有指導作用。這就需要針對我國設計現狀,從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名目眾多的相關方法中進行精心挑選,合理安排,科學綜合的處理,創造出一套高效的計劃方法來。雖然國外的相關成果業已成熟,但如何在眾多不同側重角度的方法中總結出理想的計劃方法,需要我們對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同時明了我們設計各專業的工作規律,以期做到跨專業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網情報系統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網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第6篇

1、本論文課題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本論文課題是依據XX年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在高中歷史新課程中,通過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并結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實踐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的目標在于探求更科學有效的課程教學方式,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益。這一次新課程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醞釀,XX年秋,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在廣東、海南、山東、寧夏四省開始試驗,到現在只有兩年多的時間,才處于起步階段,關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指導下進行高中歷史新課程實踐的研究還比較少。以下側重敘述教學設計理論的歷史軌跡。

(一)教學設計的思想萌芽與早期發展

由于教學設計是融合了許多不同學科的重要理論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知識體系,因此它的出現與發展同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中心理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學設計學的構想最初來源于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john dewey),他于19XX年提出了應建立一門所謂的"橋梁科學",以便將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連接進來,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統的與教學活動有關的理論知識體系,以實現教學的優化設計。但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教學設計還僅僅是萌芽狀態,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到20世紀中葉,行為主義迅速發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了s-r理論,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出現了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程序教學以其精確組織的個別化,自定步驟的學習,確立了許多有益的指導原則。它建立的一系列學習原則和開發程序教材的系統方法,對教學設計理論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奧蘇伯爾的漸進分化的思想,如運用先行組織者,然后呈現一系列具體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魯納(j.bruner)依學生成績而逐漸提高學習復雜性的思想;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運用教學理論促進概念獲得的思想,都對教學設計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二)認知心理學對教學設計的影響階段(20世紀60年代~80年代)

從教學設計發展的第一階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學是教學設計的方法學上的依據。但在60年代末,認知心理學逐漸代替行為主義,成為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研究者紛紛重新考慮學習理論。影響比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學設計與認知理論相結合,將學習結果分為五大類等。梅里爾也提出教學設計的成分呈現理論。此外,認知心理學中關于知識生成的研究結論也被應用到教學設計中,這些研究產生了許多針對學習過程的策略,如問題解決策略,信息組織策略,降低焦慮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認知與招待性策略等。這些新理論的引入,極大的豐富了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使得教學設計這門學科不斷完善與擴充,一般來說,從這時開始了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

(三)整合化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階段(80年代至今)

到了20世紀80年代,教學設計研究者開始傾向于將不同的教學設計理論結合成一個行之有效的總體模式。如賴格盧特的精加工理論,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學理論等。在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理論起了較大的作用。這一時期,學習者與教學媒體,教學情境的結合是教學設計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中國,不同于自古已有的教學,這里所指的現代教學設計從1974年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一書問世算起,有30余年的歷史。我國學者對這一領域關注的人很少。浙江大學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強合作編著的《現代教學設計》一書中對現代教學設計在中國的研究情況作了較全面忠實的回顧,指出:"我國對教學設計的研究起步較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學、教學論和教育心理學著作、教科書中幾乎看不到有關教學設計方面的論述。在人們眼里,教學設計大體相當于課時計劃(教案設計),教育理論工作者無暇也無需過多予以關注。"

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對教學設計的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力量參與:電化教育(技術教育)界的研究人員是第一支研究力量,他們起步早些,介入的人較多,有數本專著、教材推出。第二支研究力量是從事教育心理學的專業工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邵瑞珍、皮連生教授十余年來致力于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也非常重視教學設計的應用。他們發表了一批論文和研究報告,出版了專著《智育心理學》。由李伯黍、燕國才主編的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學》(1993)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中首次專章論述"教學設計"。第三支研究力量是教育論工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翔實地介紹了日本的教學設計(授業最優化)理論和前蘇聯的控制教學論,在《教育研究》(1987)上發表了《從現代教學論看教學設計原理與課題》一文;高文教授關注教學模式的現代化研究,關注以建構主義、情境教學為特征的教學設計理論。由李定仁主編的《大學教學原理與方法》(1994)和田慧生、李如密編著的《教學論》(1996)都分別開始專章論述"教學設計"。第四支研究力量是中小學教研人員。例如,廣州市教研室主任任麥曦同志主編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1996),吸引了廣州市的眾多教研員與中小學優秀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理論的應用研究。

近幾年來,關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又有了長足發展,出現了更多這方面的專著、文章和教學設計案例。如由孫立仁著的《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XX),作為"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心理學理論的中學各科教學設計的研究"課題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皮連生、劉杰主編《現代教學設計》(XX)作為云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開創了現代教學設計在我國大范圍推廣的先河;還有XX年鐘志賢著《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等等。在歷史學科領域,有關新課程下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學科教學的專著,有趙亞夫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作為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教育系列教材,其中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的《歷史學習方略》(XX),石薔、齊渝華編著的《歷史教學課例分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都有很好的啟示意義;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的是華南師范大學黃牧航教授主編的《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XX),而在高中新課程改革教學的第一線,還需要大力推動歷史教師真正自覺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進行實踐。

對于日后教學設計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預測,在新課程改革下,應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科中某一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的認知過程,更不僅僅是外部種種環境因素的作用,應從人的整體發展的思路去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情境中的學習者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因素,諸如學習動機等情感因素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得到反映。同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是課程重要的開發者,也應該注重教師的能力特征和個性特征在教學設計中所起的作用。

2、本論文課題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意義:

由烏美娜教授主編的《教學設計》一書將教學設計定義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為理論基礎。"學習理論方面可以運用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教學理論方面可以主要運用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建構主義的理論;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幾種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泛能教學設計、貫一教學設計、基于活動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混合學習等。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有機地結合,更有效地實現歷史學習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教學設計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我國教學改革與研究中不斷拓展。在經歷翻譯、介紹和引進國外教學設計研究成果的階段后,目前我國已逐步進入了理論研究和實驗階段,表現在教學設計通論研究方面已有較多成果。這些成果對發展教育理論和深化我國的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中,自覺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深入開展歷史教學設計研究,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換為教學實驗,對減少和克服傳統歷史教學僵化、呆板和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學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增強和提高歷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義。

與傳統備課之間有很大的不同,現代教學設計對我們教學的啟示和要求不僅僅是教育技術方面的,其中所蘊涵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也值得我們借鑒。更重要的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下,對于傳統性較強的歷史學科教學而言,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有效結合學科教學的推廣應用,在促進歷史教師角色轉換、對學習者的分析以及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3、論文的基本內容、結構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難點:

(1)基本內容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下,通過基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學習論、教學論進行優化教學的實踐,探討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深入開展歷史教學設計研究,尋找將先進的教學設計轉換為學科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通過不斷總結反思,促進歷史新課程教學的更優化發展。

(2)結構框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論文課題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1.1高中新課程的理念與實施

1.2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發展

1.3國內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2.課程與現代教學設計概述

2.1優化教學設計的學習論和教學論

2.2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和教學設計準備

2.2.1教學目標的設置和陳述

2.2.2教學任務的分析

3.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3.1知識呈現的教學設計策略

3.2過程、方法引導的教學設計策略

3.3能力訓練的教學設計策略

3.4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設計策略

3.5.歷史新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課堂管理策略

4.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反思與提升

結束語

(3)要突破的難點

高中新課程改革下,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歷史學科教學具體內容、具體環境條件的整體考慮,切實有效地落實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提高教育與教學的效果,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4、論文計劃、進度及待解決的問題:

(1)論文計劃、進度

確定研究方向;歷史文獻資料查閱:XX年2-7月

撰寫開題報告并送導師審閱:XX年7-8月

論文開題:XX年9月

實踐與分析階段:XX年9月-XX年5月

論文寫作,完成初稿送導師審閱:XX年6-8月

論文修改與定稿:XX年9-10月

論文送審:XX年10月

論文答辯:XX年3月

(2)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的歸宿是落實到各個學科,重視與學科的聯系,也就是重視教學設計的應用研究。在理論意義上,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學科的教學和學習,因為它是屬于方法學和技術學層面的學科,具有良好的指導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每門具體學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學設計應該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和針對性。因此應該注重歷史學科教學設計的專門研究,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不能離開具體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不應是少數人的專利,應該為全體教師所掌握和自覺運用。

5、主要參考文獻:

1.孫立仁:《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XX。

2.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XX。

3.烏美娜主編《教學設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黃牧航:《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XX。

5.趙亞夫主編,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的《歷史學習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盛群力:《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8.rm加涅lj布里格斯:《教學設計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XX。

第7篇

選擇一個適合的產品開發過程對于成功完成產品開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定義良好的過程,可以有效地指導和監控產品開發實踐活動,提高產品開發的效率、質量和可預測性。但是,如果過程定義不合理,卻會反過來制約我們的工作,導致挫折、低效、低質量甚至失敗。

產品開發是一個多學科綜合的過程。以消費電子產品為例,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軟件、硬件、結構件和定制件等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活動互相依賴、交叉并行。傳統的產品開發過程往往采用串行、離散、重量級的方法,存在著以下問題:

串行的產品開發過程不能有效支持產品開發的迭代本質,項目的風險往往在后期集中爆發,導致項目進度失控或產品草率交付。

傳統產品開發過程把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活動視為一系列靜態的、離散的過程,對于多學科交叉并行活動缺少有效綜合與協調。

傳統產品開發過程采用的重量級方法導致大量的文檔工作和漫長的開發周期,難以快速交付高質量的產品。

隨著產品的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品的功能和結構日趨復雜,其開發難度也不斷增大。同時,技術和工藝水平的飛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加頻繁,也使得開發時間日益縮短。在開發難度提高和開發時間縮短的雙重壓力下,傳統的產品開發過程已經不能滿足消費電子產品開發的需要。因此,建立一個高效的產品開發過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國內外現狀分析

為了解決傳統串行的產品開發過程導致的產品設計改動量大、開發周期長、成本高、質量差等問題,人們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與集成產品和過程開發(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IPPD)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建立產品開發過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并行工程與IPPD本身并沒給出具體的產品開發過程定義,尤其是對于產品開發的迭代本質和多學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體的過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產品開發中,系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著統領全局,綜合、協調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關鍵作用。對于產品開發過程方法的研究和實踐,是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系統工程領域,現有的各種系統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統工程過程模型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對產品開發過程進行了描述,現有的重量級的產品開發過程大多數正是在這些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這些模型本身比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為產品開發過程定義。同時,由于系統工程長期以來主要應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統(如武器系統、航天飛機等),在應用這些模型進行產品過程定義時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容易產生過于重量級的過程。

反觀軟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領域,對于軟件開發過程的研究和實踐近年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迭代開發正取代傳統的瀑布模型逐漸成為軟件過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開發的產品化的軟件開發過程——RUP的出現,標志著迭代開發方法的成熟。以迭代開發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著軟件開發過程研究和實踐中極為活躍的部分。但是這些過程和方法主要關注于軟件開發過程,對于其他學科的活動通常只是作為軟件開發過程的外部環境加以考慮,而不是從全局上予以綜合和協調。

產品開發、系統工程、軟件工程3個領域的過程方法各有所長,但都滿足不了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的要求,尤其對于多學科綜合的迭代開發方法都缺乏具體的解決方案。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為消費電子產品建立一個能夠有效支持產品開發迭代本質、有效綜合與協調多學科交叉并行活動、輕量級的產品開發過程。

由于現有的過程方法都滿足不了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的要求,尤其對于多學科綜合的迭代開發方法都缺乏具體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在綜合產品開發、系統工程、軟件工程等領域先進的過程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適合于消費電子產品的、基于迭代開發方法的、多學科綜合的開發過程——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terative Process, MIIP)。在這里:

“多學科”是指MIIP能夠有效綜合與協調多學科交叉并行的開發活動;

“集成”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MIIP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集成了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活動,二是MIIP在過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統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種過程方法的先進思想和經典實踐;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開發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 分析消費電子產品開發的多學科集成迭代特征,并為之建立合適的過程;

2. 研究迭代過程在多學科交叉并行情況下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

3. 將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到具體的項目中,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

4. 總結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的經驗教訓,為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過程改進提供經典實踐。

[注:一般研究內容3-6個,每個研究內容要展開來陳述一下]

四、關鍵技術研究

[注:關鍵技術研究是指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術]

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MIIP)以軟件工程領域的RUP和敏捷方法為基礎,將其擴展到系統工程領域,同時吸收了并行工程與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 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具備什么樣的過程特征?

2. 如何為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建立合適的過程?

3. 對于消費電子產品,產品開發過程應具備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 軟件開發的迭代過程是否同樣適用于硬件、結構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學科的產品組件的開發?

5. 在多學科交叉并行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迭代?

6. 各個學科如何在迭代之間進行協同?

7. 各個學科在獨立并行和同步協調之間如何進行權衡?

8. 在實踐中,產品開發如何實現從傳統的串行過程到迭代過程的轉變?

[注:關鍵問題3個以上,并建議每個問題要展開來陳述一下]

五、研究方案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 文獻閱讀:大量閱讀文獻,了解業界成熟的過程理論、經典實踐和最新研究進展,建立充實的理論基礎。

2. 過程資產分析:分析Z公司(一個大型的消費電子產品提供商)過程資產庫中的現有過程定義文檔,并將其與實際執行結果相比較。

3. 項目歷史數據分析:分析Z公司項目歷史數據,特別是項目計劃、監控、度量結果和技術類工作產品,了解項目的實際執行過程。

4. 人員訪談:訪談Z公司項目經理、開發人員和過程改進人員,了解現有過程模型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和人們的期望。

5. 過程定義:在分析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的特征之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

6. 討論和評審:在新過程的設計過程中定期與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討論和評審,集思廣益。

7. 過程試點:在Z公司選擇一個現有項目進行試點,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過程定義。

8. 試點總結:總結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的經驗教訓,為Z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過程改進提供經典實踐。

1. 基于復用定義軟件總線架構

2. 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擬包括以下子過程:

a) 需求與組件池的匹配過程

b) 派生組件的開發過程

c) 需求的驗證過程

d) 快速服務交付過程

e) 組件反饋維護過程

3. 借鑒CMMI和PSP來建立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能力成熟度模型,并進行評估

[注:如果是開發系統,則可畫個系統結構圖,并說明開發語言、工具、框架等]

本課題的研究經費來自Z公司的過程改進費用,Z公司有一支專職的過程改進隊伍,并且已經具備一定的過程資產和項目歷史數據,過程的試點項目已經選定,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的核心思想已經開始在該項目中應用。課題研究各方面的資源已基本具備,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開展。

六、計劃進度

[注:一般從開題到答辯是一年時間]

2019.10 開題

2019.12 定義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

2019.03 定義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中個人能力成熟程度

2019.04 選擇2-3個專業服務項目進行推廣試點

2019.06 對試點專業服務項目進行評估與改進

2019.07 撰寫學術論文

2019.08 部門內部推廣

2019.10 學位論文定稿和答辯準備

參考文獻

[2] 熊光楞,徐文勝,張和明,范文慧。并行工程的理論與實踐。清華大學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

[3] 傅立豐,張耀宗,劉長紅。并行工程的發展及應用。機械加工與自動化,2019(9)

[4] R. Winner, J. PenneU, H. Bertrand, M. Slusarczuk. The Role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Weapons System Acquisition. IDA Report R-338,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1988

[5] 朱煥立,劉玉賓。并行工程的產生、應用及研究現狀。中州大學學報,2019(4)

[6] 萬立,鄭霞,劉清華。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實現研究。計算機輔助工程,2019(6)

[7]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 Versio2a. INCOSE, 2019

[9]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Guide to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10] Alexander Kossiakoff, William N. Sweet. System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Wiley-Interscience, 2019

[11] Systems Thinking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2] Watts S. Humphrey. 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Addison-Wesley, 1989

[13] WintoRoyce.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EEE Westcon, 1970

[14] Frederich P. Brooks Jr.. The Mythical Man-Month.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5

[15] Roger S. Pressman.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19

[16] Steve McConnell. Rapid Development: Taming Wild Software Schedules. Micosoft Press, 1996

[17] Walker Royce.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 Unified Framework.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8

[18] Barry W. Boehm. A Spiral Model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IEEE computer, 1988(5): 61~72

[19] Craig Larman. Agile & Iterative Development: A Manager’s Guide. PearsoEducation, Inc., 2019

[20] Barry W. Boehm. Anchor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IEEE computer, 1996(7): 73~82

[21] Philippe Kruchten.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2019

[22] Ivar Jacobson, Grady Booch, James Rumbaugh. The 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ddisoWesley Longman, Inc., 1999

[23] 沈備軍,陳誠,居德華。敏捷軟件過程的研究。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9(11)

第8篇

微視頻教學資源的研發與應用研究

一以《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為例

學科專業:教育技術學

研究方向:網絡教育資源開發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1世紀,人類社會己由工業時代步入信息化時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迅猛普及,深刻地影響著人類傳統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技術對教育的革新作用顯著,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被納入到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探討如何利用各種先進的多媒體手段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學領域轟轟烈烈地展開。為深化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我們應熟練掌握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及其教育教學應用方式,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學生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學習時,認知能力、認知風格、學習方式等方面發生的變化,運用知識的交互發生機制來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能輕松掌握所學知識,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認知負荷,提高學習效果。

    微視頻教學資源的研究依托于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實驗教學資源建設項目,也是適應目前教學資源微型化、個性化、交互性的發展趨勢。結合視頻學習特點,筆者通過Adobe captivate4屏幕錄像軟件,以SPSS中數據初步分析和數據高級統計為例,開發SPSS微視頻教學資源并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便于其自主建構數據統計知識,并靈活運用到相關課題的數據分析中。文章以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2010級50名本科生為實驗對象,進行分組實驗。結果表明,基于微視頻教學資源的學習,對學習者而言,能促進他們知識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拓寬其知識視角,深化知識建構的層次。

    具體來講,該研究的價值主要在于:

      (1)明確微視頻教學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

基于多媒體的微視頻教學資源使復雜的知識變得更形象、直觀,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生興趣,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首先,單一的文字教材呈現方式易使學習者感覺枯燥,產生疲勞,繼而影響其對知識的理解。基于多媒體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將畫面與教師的講解配音融為一體,學習者可以邊學習邊操作,便于他們進行持續的探索。其次,微視頻獨特的播放方式,可以供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對于難度較大的學習內容可以反復演示觀看,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尤其是對于操作性知識而言,微視頻教學資源的效果顯著。

(2)探討微視頻教學資源應用于教學的方式,方便教師的利用    將微視頻教學資源融入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微視頻的多媒體技術優勢。與此同時一,教師可對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進行引導,解決學生在利用微視頻教學資源進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兩者結合,既發揮了微視頻輔助教學的優勢,也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本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信息技術系教育技術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前后測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傳統模式與借助多媒體視頻片段進行輔助教學的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而發現傳統學習中的不足。至于教師應該在課前或者課后將微視頻教學資源呈現給學習者,文章在后文的結論中也給予明確的解答。

二、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 1微視頻相關概念

    一般認為,視頻是相對于文字、圖片等單媒體而言,集圖像、聲音、文本于一身的綜合性媒體,具有表現力強、蘊含信息量豐富、形象生動等優點。隨著3G網絡的普及、計算技術的逐漸成熟,移動互聯時代已全面到來,它全方位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對于視頻而言,更是在逐步進入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微視頻時代。[}l微視頻的出現及其“普眾化[z]”的趨勢,意味著我們真正進入了“超視像”的新媒體時代。

    對于微視頻的概念,整個網絡視頻行業乃至學術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甚至其名稱也是五花八門,比如從開始的短片、短電影,到后來的數字短片以及現在的微視頻、短視頻、微電影、短電影等。[3]其中,數字短片是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電影電視藝術的發展,借助網絡、手機、移動電視等多種播放媒介盛行起來的,在短時間內播放結束的數字影視內容。[4]根據其定義及相關的網絡釋義,微視頻與數字短片、微電影、短電影等,并無本質區別,只是稱謂的差異。

    學界對微視頻的定義,大多采用優酷網總裁古永鏘的表述:“微視頻是指個體通過PC、手機、攝像頭、DV, MP4等多種視頻終端攝錄、上傳至互聯網進而播放共享的30秒至20分鐘左右的,內容廣泛的,視頻形態多樣,涵蓋小電影、記錄短片、DV短片、視頻剪輯、廣告片段等的視頻短片的統稱。”[5]短精快、用戶參與、操作便捷是微視頻的最大特點。[6]

    本文主要探討微視頻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結合前述學者對微視頻的相關研究,筆者界定的微視頻教學資源是多以3-5分鐘的長度呈現,依據教學規律制作的供學習者自控學習步調,自主的去實踐,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視頻片段,它是一種可以讓學者通過手機,電腦,MP4等視頻終端隨時隨地反復播放的視頻資源。

2. 2微學習理論

    移動設備的普及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了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微型學習的到來。[']2004年微型學習的概念第一次提出,隨著媒介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情境的改變以及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廣泛深入,微型學習已然成為教一育技術研究的前沿和熱點。[g]

    國內學者大多采用微型學習來代指微學習,兩者都來自Micro-Learning這一概念。微型學習是一種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實現的雙向互動交流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習者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學習。奧地利學習專家林德納(Lindner )把微型學習定義為一種存在于新媒介的生態系統中,基于微內容和微媒體的新型學習方式。[9]具體來講,微學習是一種“以多媒體、跨平臺、小容量的網絡微內容為學習單元的個人學習方式”。[10]從實踐層面來講,“微學習”欲處理的是規模相對比較小的學習單元及時間相對比較短的學習活動;從研究層面來講,“微學習”指的是在多樣化的教育境脈情境下對學習研究采取的一種微觀視角。[川

    微媒體承載的微學習內容,是指以實用短小的內容組塊來呈現學習內容,并由此組織起來的一種學習活動,它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相對短小、松散連接和自包含的知識內容或模塊,常以移動終端作為終端載體,如便捷式終端(手機、PDA等手持設備)。[12]大多數學者認為微型學習和移動學習密不可分。移動微型學習是微型學習與移動學習融合后的結果,是運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的微型化學習方式。[13]微型學習由于其具有的移動性、片段性的特點,能夠幫助學習者達到一種實用的學習目的,從而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14]李娟等從學習理論和情境創設兩方面出發,對基于微型移動終端的非正式學習研究總體構架進行了分析。[IS]微型學習作為非正式學習的有效形式,應發揮廣大學習者的智慧與熱情共建微型學習資源。[ 16]

    微型學習以其具有的短時間、小片段、個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未來的非正式學習及混合學習等的普及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我們把微視頻引入教學過程中來,利用微視頻時間短,播放內容精確等特點與傳統教學相互融合,讓學習者更加充分的利用數字媒體資源進行有效的學習。文章研究微視頻教學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將進一步豐富微學習的相關理論。

2. 3程序教學理論

程序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1954年,斯金納針對當時傳統教學存在的種種弊端造成的學習效率低下問題,提出以操作性條件和強化的原則來重新安排教學程序,注重學生的自我強化,使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_民學習的每一步驟都得到強化。‘’‘,斯金納認為學習過程是作用于學習者的刺激和學習者對它做出的反應之間的連接的形成過程。其基本圖式是:刺激~反應一強化。一種復雜的行為,可用逐步接近、積累的辦法,用簡單的行為連接而成。

    具體來講,程序教學是一種以行為主義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以及積極強化原理為其理論基礎,使用程序教材并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教學模式。其具有小步子、積極反應、及時反饋的原則。U91關于程序教學內容的編制,斯金納分解出許多方法細則:如編制者必須先熟悉整個教材內容,找出具體的終端行為;據此,分解出許多中介步驟或細目;將細目分布均勻,編寫簡單明晰;細目與細目之間密切聯系;選擇個體有效的反應予以強化;單元大小應符合學生的反應限度;己學過的術語或事實,應間斷性地呈現在后來的細目中,等等。[ZOO

第9篇

課題的意義及國內外現狀分析:

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信息化產業中,客戶的滿意度日漸被很多軟件企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努力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同時,軟件所暴露出來的質量問題在相反的一面拉低了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盡管軟件的技術 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高速發展,但是我們開發軟件維護軟件的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卻落后了很多。自從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軟件危機”,仍然困擾著生活在21世紀的it精英們。

無論是在學術領域還是工程領域,人們紛紛尋找各種各樣的銀彈,期冀能夠將軟件行業帶出這個泥沼地。然而正如frederick p. brooks jr.在他the mythical man-month一書提到的“沒有銀彈”(no silver bullet)一樣,預言沒有哪種技術或者管理方法能使軟件生產效率/可靠性/簡單性在10年內提高1個數量級。究其原因,軟件是緊緊圍繞著人的意識活動,軟件是程序員的意識活動的產物,軟件的使用是受用戶的意識的支配,由于意識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不同的程序員開發出來的軟件的不同,不同的用戶對于軟件的使用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一些過去的重量級的方法由于忽視了人的作用,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變得僵化,沒有辦法適應不同的開發人員。

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sei)最先提出并取得研究成果的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模型理論及其應用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90年代初正式發表了研究成果。為了充分利用已往的軟件工程成果,sw-cmm提供了一個基于過去所有軟件工程成果的過程改善的框架。這個框架與軟件生存周期無關,也與所采用的開發技術無關。根據這個框架開發軟件企業具體的軟件過程,可極大程度地提高軟件企業按計劃的時間和成本提交有質量保證的軟件產品的能力。目前這一成果成為事實上的軟件過程改進的工業標準。但是cmm是屬于比較重量級別的管理過程,比較適合比較大型的軟件企業,其中更為重要的是它沒有說明軟件過程中最重要的個體的活動。

為了彌補這個欠缺,1995年humphrey又主持開發了個體軟件過程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psp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軟件工程人員度量、分析和改進自身的工作過程,使軟件人員可以減少軟件缺陷,提高計劃能力,增加生產效率,并最終達到在預定的時間內生產出高質量軟件產品的目的。

2001 年初,由于看到許多公司的軟件團隊陷入了不斷增長的過程的泥潭,一批業界專家聚集在一起概括出了一些可以讓軟件開發團隊具有快速工作、響應變化能力的價值觀(value)和原則。他們稱自己為敏捷(agile)聯盟。在隨后的幾個月中,他們創建出了一份價值觀聲明。

基于敏捷思想的指導,誕生了許多的敏捷開發方法,比較典型的敏捷開發方法有xp(極限編程),scrum方法,crystal方法系列,dsdm(動態軟件開發方法),fdd(特征驅動開發方法)。敏捷方法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努力營造誠信、開放的組織氛圍,按高內聚、松耦合的原則將項目組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通過組內溝通,減少中間制品,提高應變能力。

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存在著一類專業服務的提供,整個服務的提供是有一個專業服務工程師負責。而且每一次服務提供的時間比較短,敏捷開發中強調的迭代在此類的項目中無從體現。特別是金融it專業服務領域的自助服務中,客戶的需求是瑣碎而眾多,如何能夠讓提供服務的工程師快速響應,是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之一。同時,組建技術的使用,使得專業服務的重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敏捷開發是從過程的角度來保證客戶服務的響應速度,而重用性是從技術的角度來來保證開發的速度,如何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并且能夠提出一個個人能力成熟度的模型,是本課題的目的。

課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研究目標:

通過對復用技術、遞代過程、并行過程、領域的研究,定義出一套適合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軟件過程,既能夠保證軟件開發的速度,又能夠保證軟件開發的質量,使得每一個提供專業服務的軟件工程師的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

研究內容: [注:一般研究內容3-6個,每個研究內容要展開來陳述一下]

1. 分析消費電子產品開發的多學科集成迭代特征,并為之建立合適的過程;

2. 研究迭代過程在多學科交叉并行情況下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

3. 將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到具體的項目中,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

4. 總結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的經驗教訓,為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過程改進提供經典實踐。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注:關鍵問題3個以上,并建議每個問題要展開來陳述一下]

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miip)以軟件工程領域的rup和敏捷方法為基礎,將其擴展到系統工程領域,同時吸收了并行工程與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 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具備什么樣的過程特征?

2. 如何為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建立合適的過程?

3. 對于消費電子產品,產品開發過程應具備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 軟件開發的迭代過程是否同樣適用于硬件、結構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學科的產品組件的開發?

5. 在多學科交叉并行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迭代?

6. 各個學科如何在迭代之間進行協同?

7. 各個學科在獨立并行和同步協調之間如何進行權衡?

8. 在實踐中,產品開發如何實現從傳統的串行過程到迭代過程的轉變?

課題的研究方法、設計及試驗方案,可行性分析(含經費預算及落實情況):

研究方法:

1. 文獻閱讀:大量閱讀文獻,了解業界成熟的過程理論、經典實踐和最新研究進展,建立充實的理論基礎。

2. 過程資產分析:分析z公司(一個大型的消費電子產品提供商)過程資產庫中的現有過程定義文檔,并將其與實際執行結果相比較。

3. 項目歷史數據分析:分析z公司項目歷史數據,特別是項目計劃、監控、度量結果和技術類工作產品,了解項目的實際執行過程。

4. 人員訪談:訪談z公司項目經理、開發人員和過程改進人員,了解現有過程模型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和人們的期望。

5. 過程定義:在分析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的特征之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

6. 討論和評審:在新過程的設計過程中定期與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討論和評審,集思廣益。

7. 過程試點:51lunwen.com/shuoshikait/ 在z公司選擇一個現有項目進行試點,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過程定義。

8. 試點總結:總結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的經驗教訓,為z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過程改進提供經典實踐。

技術路線:[注:如果是開發系統,則可畫個系統結構圖,并說明語言、工具、框架等]

1. 基于復用定義軟件總線架構

2. 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擬包括以下子過程:

a) 需求與組件池的匹配過程

b) 派生組件的開發過程

c) 需求的驗證過程

d) 快速服務交付過程

e) 組件反饋維護過程

3. 借鑒cmmi和psp建立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能力成熟度模型,并進行評估

可行性分析:

1. 經濟效益分析

專業服務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如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客戶的需求,基于復用技術的個體敏捷開發過程能夠保證提供專業服務工程師提供給客戶優質的服務,同時專業服務工程師本身的素質能力也能夠逐漸提高。通過客戶滿意度的提高,可以增加軟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 技術可行性分析

項目面對的領域是在工業界內尋找一個合適快速軟件服務的過程定義,沒有太深奧的理論上的突破,力求的是能夠尋找一個采用敏捷過程思想的個體軟件過程,它是基于復用的技術的研究,同時,為了強調質量,借鑒一些cmmi的管理模型,選擇一些最重要的領域在快速軟件服務領域中進行實施。而個體的發展能力框架也是針對采用敏捷思想的開發人員的發展,因此在技術的可能性上,只要能夠做好人和文檔的平衡,開發速度和開發質量的平衡,就能夠保證這個項目的成功。

3. 費用和進度的可行性分析:

從費用的落實角度來看,由于這是一個公司部門內部的過程改善項目,得到了部門總經理的大度支持和認可,因此費用上能夠得到很大的保證。反而言之,這個過程的改善是需要結合項目的日常工作進行定義和修正,因此,費用上的花費在這個單獨的過程改善項目上不是很昂貴,可以攤到一些具體的項目中去。

從進度的角度來看, 這個過程的改善實際上在2005年5月份就已經做了很多的預研工作,由于快速軟件項目的短平快特性決定了在課題結束之前可以有很多的項目進行監控、實驗、評估。因此時間的保證是充足的。

綜上,本課題是可行的。

課題計劃進度和預期成果:

課題計劃進度:[注:一般從開題到答辯是一年時間]

 2005.10 開題

 2005.12 定義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

 2006.03 定義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中個人能力成熟程度

 2006.04 選擇2-3個專業服務項目進行推廣試點

 2006.06 對試點專業服務項目進行評估與改進

 2006.07 撰寫學術論文

第10篇

一、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學位論文成敗的關鍵。因此要求導師、導師組及研究生本人要十分重視選題工作。研究生應在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選題。

(一) 博士學位論文選題

要求達到前沿性、交叉性、急需性、實用性、創新性、可行性。具體要求如下:

1.選題必須具有學科的前沿性;

2.在選題上要注意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滲透;

3.選題要重視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4.選題要注重實用性,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5.選題的指導思想、技術路線等,必須有創新性,同時還應與科學發展趨勢相一致;

6.選題要考慮到完成論文的可行性(如:經費、實驗儀器、設備、加工、資料等)。選題不易過大,要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位論文。

(二) 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要求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內容、范圍要適宜。目標明確,在理論上和應用上要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選題既要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同時又是本學科發展需要的理論或應用研究,要在理論上和應用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盡可能與科研任務掛鉤,使碩士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既有利于提高論文的質量,促進成果轉化,又能解決經費來源。對自選題應采取慎重態度,個別自選題必須在看準方向、目標明確并已具備一定物質條件下才能考慮。

二、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查新

開題報告是對論文選題的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等的論證,是提高學位論文質量和按時完成學位論文的重要環節。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研究生導師、導師組和研究生本人必須從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視,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循本規定有關要求,否則,將不允許研究生進入論文階段。

(一) 開題報告的準備工作:

1.開題前,研究生必須做較全面深入的調研工作,并寫出詳細的調研報告。

2.研究生必須寫出開題報告的書面論證材料和學位論文的工作計劃。

3.凡需進行論文開題的研究生,應從研究生院網頁上下載并填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登記表》。

(二) 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

1.課題的來源、目的和意義;

2.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附主要參考文獻);

3.選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4.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礎和研究條件);

5.選題的創新點(選題的前沿性、急需性、學科交叉性、應用性等);

6.選題研究及論文工作計劃;

7.預期研究成果。

(三) 對開題報告的查新工作: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完成后,要求送交學校“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設在校圖書館)進行查新,并獲得查新結果。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完成后,鼓勵進行查新工作。

(四) 開題網上公告:凡擬開題的研究生,必須提前1周在研究生院網頁上按規定的格式進行公告。

三、對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管理

1.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由學位辦負責管理,各院(所、部)具體組織實施。

2.各院(所、部)或教研室應組成開題報告評議組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進行評議。博士生開題報告評議組不少于5人,碩士生不少于3人,設組長1人,導師不能擔任組長。評議組的職責是:按照有關規定對開題報告進行嚴格認真的評議,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對開題報告提出具體評議意見,并給出通過、暫不通過或重新做開題報告的結論。

3.凡未通過開題報告,需重新做開題報告的研究生,應根據評議組意見,進行認真調研、充分準備,在條件成熟時再次做開題報告,直至通過。

4.若未通過開題報告而自行進入學位論文階段的,研究生院學位辦將不接受其學位申請。

5.已通過論文開題報告的研究生,因某種原因更改選題,則需重新開題;若只是在原選題基礎上拓寬或縮小研究范圍,則須向學位辦提出書面報告備案。

第11篇

1、開題者應先修完規定的最低學分后,在文法學院網站上下載《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論文工作計劃書》,經導師同意按要求撰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至少提前一周提交開題審議小組成員。

2、各個學科點應嚴格在規定的時間內安排開題,保證研究生學業進度。

3、開題報告審議小組成員由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其中具有指導研究生資格的導師人數不應少于3人,開題秘書應進行記錄。

4、開題者著裝應端莊大方,陳述時間為15分鐘,由審議小組進行評價,做出開題是否通過的書面意見,經審議小組負責人簽字后,于一周內將《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論文工作計劃書》報學院教學辦備案;通過開題者即可進入論文撰寫階段。

二、開題報告的具體內容

1、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2、文獻綜述:

應把握該選題的國內外研究動態,應有述有評,歸納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作者的基本觀點。

3、論文框架結構:

論文框架要求列至三級標題。

4、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研究方法應說明論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或主要技術路線;論文的創新點是指有獨到見解的觀點。

第12篇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獻調研后寫成的關于學位論文選題與如何實施的論述性報告。論文開題報告既是文獻調研的聚焦點,又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展開的散射點,對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寫論文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要請老師及專家們幫忙判斷一下所研究的選題有沒有價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因此論文開題報告就要圍繞研究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或闡述的主要觀點),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為主要內容。但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發現有很多學生往往在論文開題報告中花費大量筆墨敘述別人的研究成果,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往往寥寥數語一筆帶過。這樣,不便于評審老師指導。

二、如何寫論文開題報告

(一)論文開題報告的前提——通過理論思維選擇課題

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碩士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選題不合適。有的提出的問題太過“平庸”,有的選題范圍太大,研究內容太多、太寬泛,提出的問題不切合碩士生的實際,實踐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如有的學生提出的論文題目:“新型中性鎳催化劑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選題有意義,有創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較正確,但論文選題范圍太大,研究內容對于一個碩士生來說明顯偏多,無法按時完成。因此應重新確定研究內容,注重項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選擇研究問題呢?這里要強調的是通過理論思維來發現研究問題。

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范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展。碩博論文要想創造新理論很難,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皮”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復雜的現實背后,而發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鍛煉和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總結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是從哪些視角來分析和研究問題,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和方法,通過學習和總結來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從而選擇具有學術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并與國家經濟建設及導師承擔的科學研究項目緊密結合的研究問題。

(二)做好文獻綜述,為論文開題報告打好基礎

在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會上,出現的普遍問題是對文獻的研讀不夠,對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夠深入,對研究方向上國內外的具體進展情況了解不夠全面、詳細,資料引用的針對性、可比性不強。有很多學生沒有完全搞清論文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的區別,他們的論文開題報告有很多僅僅是對前人工作的敘述,而對自己的工作介紹甚少。

文獻綜述的基本內容包括:國內外現狀;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參考依據。這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同時,文獻綜述還是評論性的,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

要想寫好論文開題報告,必須認真研讀文獻,對所研究的課題有個初步的了解,知道別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研究的切入點,因此,文獻調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會相當程度地影響論文開題報告的質量,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客觀基礎。

(三)論文開題報告的格式及寫作技巧

1。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一個清晰的選題,往往已經隱含著論文的基本結論。對現有文獻的缺點的評論,也基本暗含著改進的方向。論文開題報告就是要把這些暗含的結論、論證結論的邏輯推理,清楚地展現出來。論文開題報告的寫作步驟:課題選擇—課題綜述—論題選擇—論文開題報告。論文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選題的意義;研究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闡述的主要觀點);研究(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畢業論文(設計)提綱;主要參考文獻。為了寫好論文開題報告,江蘇工業學院研究生部專門出臺了詳細的規定,規定論文開題報告的一般內容包括:

(1)論文開題報告——課題來源、開題依據和背景情況,課題研究目的以及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2)論文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在閱讀規定文獻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獻占40%以上)的基礎上,著重闡述該研究課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同時介紹查閱文獻的范圍以及查閱方式、手段。

(3)論文開題報告——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學術構思、研究方法、關鍵技術、技術路線、實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難點、解決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預期目標。

(4)論文開題報告——擬采用的實驗手段,所需科研和實驗條件,估計課題工作量和所需經費,研究工作進度計劃。

(5)論文開題報告——主要參考文獻,列出至少10篇所查閱參考的文獻。

2。論文開題報告的寫作技巧

(1)提出問題注意“層次”

選題是撰寫學術論文的第一步,選題是否妥當,直接關系到論文的質量,甚至關系到論文的成功與否。不同于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焦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有的學生的選題不具有新穎性,內容沒有創新,僅僅是對前人工作的總結,或是對前人工作的重復。在選題時要堅持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則。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選題來源包括:1、與自己實際工作或科研工作相關的、較為熟悉的問題;2、自己從事的專業某問題發展迅速,需要綜合評價;3、從掌握的大量文獻中選擇反映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或新動向的題目。

所選題目不宜過大,越具體越容易收集資料,從某一個側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準主流文獻,隨時整理

文獻資料是撰寫好學術論文的基礎,文獻越多,就越好寫,選擇文獻時應選擇本學科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選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學性;選擇文獻應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遠期的,廣泛閱讀資料,有必要時還應找到有關文獻所引用的原文閱讀,在閱讀時,注意做好讀書卡片或讀書筆記。

整理資料時,要注意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時不是將看過的資料都羅列和陳述出來,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將其提煉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獻綜述,也才能寫出好的論文開題報告,進而為寫出好的論文打下基礎。

(3)研究目標具體而不死板

一般論文開題報告都要求明確學位論文的研究目標,但筆者認為,研究目標不宜規定得太死板,這是因為,即使條件一定,目標是偏高還是偏低,往往難于準確判斷,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個實驗室條件不同,具體研究時條件也不同。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目標體現了研究工作的價值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奉节县| 聂荣县| 天峨县| 高邑县| 炎陵县| 红原县| 康乐县| 鄂尔多斯市| 铜鼓县| 县级市| 航空| 敦化市| 利川市| 资源县| 安龙县| 简阳市| 遵义县| 新津县| 聊城市| 临湘市| 莱阳市| 灵璧县| 方正县| 临猗县| 宽城| 攀枝花市| 红原县| 扬州市| 孝义市| 仁怀市| 青浦区| 清河县| 抚宁县| 儋州市| 桦甸市| 布尔津县| 西林县| 沧州市| 峨眉山市|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