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動態心電圖

動態心電圖

時間:2022-07-25 05:33: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態心電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24h動態心電圖;冠脈造影;冠心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發病年齡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冠心病的早期確診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首要任務。冠狀動脈造影雖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但其是一種高費用的創傷性檢測手段,使其應用范圍受限。找到一種新的無創、準確的冠心病檢測手段成為當務之急[1]。筆者通過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用于疑是冠心病患者的診斷,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擬診為冠心病的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齡34-68歲,平均(48.76±6.37)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動態心電圖組、平板運動試驗組和聯合組,每組60例。患者就診前有不同程度的胸悶和胸疼。排除有心臟手術史、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肥厚等疾病的患者。各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身體狀態等方面比較,不具有差異性(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方法

所有患者在檢查前一周停用能影響心電圖結果的藥物。動態心電圖組:患者佩戴美林公司生產的世紀3000型24小時動態心電檢測儀,獲取12導聯動態心電圖。陽性標準:缺血性ST段改變:(1)J點后ST段下斜或水平壓低超過0.1mV,且持續時間超過1min;(2)再次發生心肌缺血的時間間隔超過1min;損傷性ST段改變[2]。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組:使用美國GE公司T2100運動心電測試系統,在Bruce方案的指導下,檢測患者12導聯心電圖。陽性標準:(1)有典型的心絞痛發生于運動過程中;(2)ST段下斜或水平壓低超多0.1mV,持續時間超過1min;(3)運動中出現損傷性ST段改變或心率失常[3]。聯合組:使用動態心電圖聯合平板運動試驗進行診斷,患者具體檢測過程參見動態心電圖組和平板運動試驗組。所有患者經動態心電圖和(或)平板運動試驗檢查1周后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及其大分支中存在狹窄超過50%即為陽性。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臨床數據經SPSS 17.0軟件處理,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P

2結果

2.1各種檢測方法的結果比較

動態心電圖組、平板運動試驗組和聯合組患者中冠狀動脈造影陽性的例數分別為36、31、35。以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標準,動態心電圖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分別為61.11%、50.00%和60.00%;平板運動試驗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分別為60.00%、58.62%和58.33%;聯合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分別為85.29%、 76.92%和 81.67%。動態心電圖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聯合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動態心電圖組和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

表1 各種檢測方法與冠狀動脈造影的結果比較

ST段改變在動態心電圖中的表現:發生和消失都比較突然,一般不伴有心率的改變,一過性基線粗大波動常出現于ST段下移初期。ST段改變在平板運動試驗中的表現:由運動誘發ST段改變,心率上升明顯,疾病程度越重,ST段改變出現越早,壓低程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

3討論

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是冠脈造影,但其是一項有創的檢查方法,難以作為冠心病的早期篩查手段。冠脈造影僅能反應血管形態學的改變,不能對血管功能、心肌缺血的閾值、心絞痛發作的規律等提供有效的信息[4]。近年來,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和動態心電圖因其具有無創、可重復性和便捷等優點,被廣泛用于冠心病的檢查中。

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是利用負荷量的運動使心率加快,引起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縮率增加,使心肌達到最大或接近最大的血液供應能力。如冠狀動脈存在異常,血管貯備能力受損時,心肌就會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引起心肌缺血,心電圖上能反應此類變化過程。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對隱匿性冠心病的敏感性高,能準確的評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動態心電圖的最大優勢是能清晰的呈現患者在日常生活自主運動中心肌缺血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 缺血程度和心率、 心律之間的聯系,也能反應冠狀動脈舒縮張力與心肌缺血的關聯性。

兩種檢查方法從不同角度反應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狀態,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的診斷,可起到協同作用的效果。在自主生活中通過平板運動試驗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動態心電圖被動記錄的模式發生改變,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診斷準確率。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可以記錄運動和自主神經作用下的心肌供血情況,真實反應心肌的狀態,降低了誤診率的發生。本研究中動態心電圖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聯合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動態心電圖組和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

綜上所述,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的診斷,彌補了單一檢測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冠心病的診斷率,是該類疾病的可靠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趙小平,王興. 12導聯動態心電圖與平板運動試驗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比較[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15(4):269-271

[2]施陳剛,張懷勤,黃偉劍,等.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與冠脈造影對冠心病診斷的對比分析與評價[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6,36(4):379-381

第2篇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體表心電圖心臟病患者健康者分析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132-02

為了探討和揭示動態心電圖檢查在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隱匿型冠心病、心肌炎與擬診心肌炎等病診治過程中的醫學價值,我們于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對在我州院診治的120名資料完整的就醫者使用山東龍口生產的Pxd-3型監測儀,進行了相對的監測并做了回訪,實驗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就醫者資料介紹。120例就醫者中,具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有60例,其中患有冠心病的39例,患有隱匿型冠心病的有16例,患心肌炎患者有5例,另外6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

1.2分析方法。對患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其同類疾病間對動態心電圖與體表心電圖做對比結果分析,對健康組中所有人都做動態心電圖與體表心電圖間的對比。

1.3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或卡方檢驗,當P

2結果

經過對120例的就醫者動態心電圖與體表心電圖的檢查,分析出不同的結果,其結果詳情見表1。表1120例動態心電圖與體表心電圖的檢查結果情況

3討論

從1961年在動態心電圖中應用了心電圖記錄之后,心電圖學就隨之而產生。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在動態監測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儀器設備的不管改進下,動態心電圖的范圍也跟著擴大了很多。本次研究通過對我州院就診的120例的健康者和心臟病患者的體表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的檢查結果進行了觀察與分析,結果發現健康組中,動態心電圖對ST段改變,T改變,早搏與體表心電圖檢查結果并無統計學意義,而在各類心臟病患者的體表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的檢查結果中,卻有著一些差異,其中,患者組的動態心電圖檢查與體表心電圖檢查相比較,動態心電圖在隱匿型冠心病患者中,對ST段改變、對T波改變及早搏的檢出率具有統計學意義(P

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在器質性心臟診治中,動態心電圖(DCG)和體表心電圖(ECG)相比,對早博率有著更明顯的提高,而且在冠心病組患者中,動態心電圖是顯著高于ECG體表心電圖(P

綜上所述,在臨床檢查中,對那些健康者或者正常體檢者,一般就只做常規體表心電圖即可,這樣既可以節省資源,又可以減輕病人的心理和經濟負擔。而在一些心臟病患者的診治過程中,在做體表心電圖的同時,最好結合動態心電圖進行檢查,以達到更好的醫療效果。參考文獻

[1]周紅等.動態心電圖的應用及注意事項[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3,12(1):23

第3篇

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心電檢查室,河北滄州061000

[摘要] 目的 對動態心電圖中長RR間期≥2 000 ms進行臨床分析,并對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其鑒別和診斷的方法,以此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方法 對該院行動態心電圖檢查并顯示長RR間期14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導致長RR間期的病因和心電圖變化。結果 長RR間期的總發生率為7.05%(141/2000)。其中病因為高血壓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導致患者發生長RR間期變化的相關原因為:竇性心動過緩伴心率不齊、房性早搏未下傳、高度房室阻滯等。其中房性早搏未下傳、二度 I 型房室阻滯、二度I伴II型竇房阻滯、竇性心動過緩伴不齊等的發生率均在10%以上。交界性早搏、竇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滯等的發生率低于10%。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利用動態心電圖監測可以及時探查長RR間期的相關病因,并采取合理的治療措施,有效減少臨床意外的發生。對于長RR間期患者的動態心電圖監測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檢測手段,可以幫助臨床鑒別和診斷長間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

關鍵詞 ] 動態心電圖;長RR間期;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c)-0181-02

[作者簡介] 張昆(1976.5-),女,河北滄州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醫學。

動態心電圖是臨床上用于動態、長程記錄心電圖的技術,也是目前比較普遍的心血管監測手段。動態心電圖又稱為Holter監測心電圖儀[1]??梢赃\用高新技術手段,對大量的心電圖數據進行快速分析和診斷,并在15~30 min內分析患者24 h的心電圖情況,給出相應診斷并打印診斷報告。和常規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可以在1 d之內連續記錄大約10萬次以上的心電信號[2]。有效提高了對心律失常和短暫性心肌缺血的檢測率,提高了心電圖的臨床應用范圍。動態心電圖在24 h內對生理狀態全方位的檢測中,捕獲異常心電的機會比普通心電監護設備大很多,對長RR間期的監測也更加具有時效性。同時動態心電圖可以確定患者的頭暈、心悸等癥狀是否和心律失常有關,是臨床上監測心肌缺血的標準化方法之一[3]。該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行動態心電圖檢查并顯示長RR間期14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統計患者性別、發病原因和心電圖診斷等所占的比例,探討其發病機制、良惡性質和鑒別診斷方法等,以此提高長RR間期的診斷和鑒別水平,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行動態心電圖檢查2000例,選擇監測顯示伴有長RR間期患者141例,總發生率為7.05%;其中男86例,女55例,年齡18~83歲,平均年齡(65.2±5.1)歲,45歲以上患者103例(73.05%)。所有患者心電圖監測顯示長RR間期均≥2 000 ms。臨床資料使用均經過患者本人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使用我國深圳市旭天科技生產的ECG-D32A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對患者的心電圖情況進行連續24 h的密切監測,觀察記錄患者是否有明顯的頭暈、胸悶等身體不適。通過計算機自動檢測分析軟件,人工篩選并刪除干擾,對≥2 000 ms的長間期(RR間期)發生時間、頻度及24 h總心室率進行統計,診斷結果交由至少2名專業醫生審核。對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患者長RR間期的發生率、發生次數和時間分布狀況等,分別記錄心電圖改變多于一種的具體情況。

1.3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15.0分析軟件包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Pearson χ2檢驗,統計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主要臨床表現

其中病因為高血壓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

2.2 發生長RR間期的相關原因分析

發生長RR間期變化的相關原因很多,并且這些原因有一定的相關性。對141例患者動態心電圖長RR間期中各項心電圖診斷發生次數、發生時間分布、發生率等的具體情況統計如下表一。從表1可知,其中引起長RR間期發生的原因從高到低依次為:房早搏未下傳26.95%、二度 I 型房室阻滯15.60%、二度I伴II型竇房阻滯14.89%、竇性心動過緩伴不齊和陣發性心房撲動或房顫 12.76%等,交界性早搏、竇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滯等的發生率低于10%。其中房性早搏未下傳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相關因素,三度房室阻滯在心電圖監測全程都可能發生。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動態心電圖在臨床上的應用率很高,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4]。動態心電圖可以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對大量的心電圖數據進行快速分析和診斷,并在15~30 min內分析患者24 h的心電圖情況,給出相應診斷并打印診斷報告。可以確定患者的頭暈、心悸等癥狀是否和心律失常有關,也是臨床上監測心肌缺血的標準化方法之一。和常規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捕捉信息的量更大[5]。在24 h之內可以連續記錄大約10萬次以上的心電信號,大大提高了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檢出率。動態心電圖對長 RR 間期的檢出率約為3.2%[6]。大部分檢測到的長 RR 間期患者為中老年人,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和身體器官的病變增加,長 RR 間期對患者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對長 RR 間期的發病原因進行正確分析,并進行有效的鑒別和診斷對患者的治療至關重要[7]。動態心電圖可以持續監測長 RR 間期的心電圖變化,并對起搏器等臨床治療過程提供一定的評價指導。長 RR 間期的發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般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生的較多,主要由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特別是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發生率更高。發病期間患者可能有頭暈、胸悶等癥狀,如果發病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心源性猝死等嚴重后果[8]。有學者認為心室長RR間期是二度房室阻滯的表現,還制定了合并二度房室阻滯的條件。而另外一些學者[9]認為這不是二度房室阻滯的結果,而是由于迷走神經的影響以及隱匿性房室傳導導致的。因此,采用動態心電圖對長 RR 間期患者進行檢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9]。

研究中如果以長RR 間期≥1 500 ms為標準,則標準的陽性率會明顯下降,如果以≥3 000 ms為標準可以明顯提高陽性率,但<3 000 ms的患者也有發生長RR 間期的可能。因此采用≥2 000 ms為最佳,如果有遺漏可以在最慢心率和最快心率之間進行人工檢測。該組研究表明,房早搏未下傳是動態心電圖長 RR 間期發生的最大影響因素。房性早搏的提前一般比較早,例如房室傳導、某些藥物作用和側支應激功能減退等都可能導致房性早搏未下傳。同時房性早搏未下傳在夜間的發生率很高,可能和夜間迷走神經張力增加等因素有關[10]。此外二度 I 型房室阻滯、二度I伴II型竇房阻滯和竇性心動緩慢伴不齊的發生率也很高。房室阻滯可以是持續性的過程,也可以出現反復、過性的間斷狀態,竇房阻滯和房室的傳導等功能密切相關。二度 I 型房室阻滯和房室缺氧、缺血纖維化等本身功能和傳導功能以及神經系統的調節都有關系。竇性心動緩慢伴不齊一般由迷走神經張力增加所致,部分也和竇房結缺血、病變、壞死等因素有關。三度房室阻滯可以發生在長 RR 間期監測的全過程,可能有先天性的因素,但先天性概率比較低??梢允切募」K赖倪^性心電圖變化,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最早表現,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并可能導致心跳驟停,需要引起臨床急診的高度重視。該次研究中二度 II 型房室阻滯的發生率不是很高,大部分是由于器質性器官病變所致,阻滯位置一般較低。竇性停搏和高度竇房阻滯主要由病竇綜合征引起,可能伴有風濕結構病變,如有需要應運用起搏器治療。

綜上所述,對長RR間期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檢測手段,可以幫助臨床鑒別和診斷長RR間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

參考文獻]

[1] 李愛萍.315例動態心電圖長RR間期的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11(19):75-76.

[2] 邊越.動態心電圖觀察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發生機制[J].現代電生理學雜志,2011,25(2):56-57.

[3] 葛學敏,張良潔.心房顫動伴長R-R間距的動態心電圖及臨床分析[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0,10(6):98-99.

[4] 盧喜烈,王晉麗,馬一鳴,等.心室顫動患者的動態心電圖分析[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0,9(2):58-59.

[5] 陳宇清,徐曙東.動態心電圖和cTnI聯用在病毒性心肌炎診斷中的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1(8):45-46.

[6] 李學斌.編后語:大劑量鎮靜藥物治療交感風暴需慎用[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0,12(1):36-37.

[7] 李星,陳德芳,蔡丹,等.高血壓左室肥厚與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關系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 2010,15(4):62-63.

[8] 劉爭建,王立志,鄧軍將,等.高原地區高血壓病心律失常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1,13(1):42-44.

[9] 龐志茹.動態心電圖監測心肌缺血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0,13(12):56-57.

[10] 楊靜,程立順,施有為,等.老年心房顫動患者R-R長間期的分布規律及臨床意義[J].安徽醫藥,2010,16(12):67-68.

第4篇

【關鍵詞】陣發性室速;動態心電圖

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簡稱室速)是一種嚴重的心律失常,多發生于嚴重的心臟病患者,是引起心臟猝死的原因之一。室性心動過速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很大,使心排血量降低,從而心、腦、腎的供血不足,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嚴重者也可能發展成為致命的心室撲動或心室顫動。室速是發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一組快速性心律失常,頻率≥100次/min,常規心電圖中難以檢測到。動態心電圖(DCG)是一種佩戴在患者身上可以在活動和休息的狀態下晝夜連續監測記錄心電圖動態變化的檢查,檢出率遠高于普通心電圖,特別有助于心律紊亂、心肌缺血的診斷,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力證據。因此,我們對24 h動態心電圖(DCG)資料中的50

例室速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室速的發生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收集到有室速的動態心電圖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38~84歲,平均(58.9±7.6)歲。50例患者均有心慌、胸悶,冠心病2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例,陳舊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3例,擴張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臟病3例,風濕性心瓣膜病2例,心肌炎后遺癥1例,腦梗死1例,右室發育不良1例。經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檢查,19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心房和全心擴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檢測儀器為同步12導聯記錄儀,胸部安裝10個電極,連續做24 h記錄,佩戴前全部做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測中詳細記錄患者一天的活動,情緒變化,服藥情況等。

通過計算機回放分析處理。PVT的定義為:室速是指起源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快速連續性室性異位激動,自發性者室性異位激動需連續≥3個。QRS波呈寬大畸形,時限≥0.12 s,其前無P波,頻率在150次/min以上,持續時間30 s內能自行終止。心肌缺血診斷標準:ST段壓低0.1 mV以上,最短持續時間1 min,兩次發作間隔至少1 min[1]。

2 結果

2.1 室性心動過速的類型 本文50例患者均為竇性心律,其中,發生室性心動過速65陣,早搏型室性心動過速60陣,其中多源型室性心動過速29陣,頻率在105~245 次/min,加速型室性心動過速21例,頻率在62~112 次/min。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10例,頻率為241次/min。

2.2 室性心動過速的QRS波群 室性心動過速的QRS時間為0.11~0.27 s,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寬QRS波群,均有左心功能不全,在QRS波群寬度

2.3 發作時間 發作時間多出現在夜間睡眠或午睡,本組室速發作時室率150~160次/min 9例,160~170次/min 35例,170~180次/min 6例,其中發作1陣者23例(46%),由此可見室速多為一過性出現。根據室速持續發作的時間和血流動力學改變可分為持續性室速和非持續性室速(每次發作在30 s內能自行終止者)。日間一般活動時出現者10例(20%),輕體力活動時(如晨練、上樓等)出現者5例(10%),26例出現在睡眠時,9例與晝夜及活動無關。

2.4 發作時的癥狀及心電圖改變 本組50例中,室速發作時有胸悶、心悸者9例(18%)、頭暈、黑蒙者3例(6%),其余患者均無明顯臨床癥狀。ST-T改變35例(其中缺血型ST-T改變26例),ST段降低0.1~0.2 mV 12例,0.2~0.3 mV 5例,0.3~0.4 mV 3例,0.5~1.0 mV2例,單純T波倒置5例,繼發性ST-T改變3例(為束支傳導阻滯),急性損傷型改變5例(為AMI監測ST段始終在基線以上,最高抬高為0.2~0.5 mV)。心電軸在診斷VT時具有很大意義。文獻報道,電軸左偏(-30°以上),傾向于VT。當V1導聯為負向波時,電軸右偏也只能發生在VT,而不可能發生在室上速。當患者竇律時的電軸不在無人區,而寬QRS波心動過速發作時呈現,該心動過速只能是VT,而不是室上速合并室內差異性傳導[2]。

3 討論

在現代醫療實踐中,DCG已成為重要的無創性診斷技術之一,一般來說常規心電圖只能記錄20 s左右的心電活動,而某些心律失常多為一過性、暫時性或陣發性的,常規心電圖很難捕捉到,而動態心電圖則可彌補常規心電圖的不足,進行24 h心電活動記錄。而且能夠結合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勞動進行心電圖的動態觀察,從而發現常規心電圖難以檢出的各種狀態下心電活動的暫時改變,尤其是各種心律失常[3]。動態心電圖作為一種長程、動態記錄心電圖的技術,比普通心電圖記錄的心電信息量擴大了2 000倍以上,使心律失常的診斷水平大為提高,增加了心電圖臨床應用的價值[4]。

大多數室性心律失常者有器質性心臟病或明確的誘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缺氧、缺血、壞死、Q-T間期延長,電解質紊亂、藥物中毒、神經及內分泌功能失常等一種或多種因素。室速是連續出現3次或3次以上的室早,室速有導致心臟猝死的危險性,目前認為非持續性室速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屬低危,預后良好。本組50例253陣室速均為非持續性。27例為冠心病的患者,提示室速不一定發生在級別較高的室性早搏患者中,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損的心肌與正常心肌間電生理不均勻,可誘發折返激動引起室速,認為心肌梗死的非持續性室速是持續性室速或室顫的標志??梢姺e極改善心肌缺血再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是預防心臟猝死發生的重要措施[5]。本文27例冠心病患者,室速發作時及發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變。由此證明室速的發生與心肌供血不足有關,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動作電位振幅降低,時程延長,傳導速度減慢,心肌復極和恢復時間不同步,遂產生室性異位搏動或異位心律,因此室速多起源于心室受損部位。

在50例中,35例ST-T改變者有70%心電圖呈不同程度缺血型改變,提示心肌缺血常伴發心律失常[6],可能是心肌壞死后細胞外高鉀濃度對心肌細胞和神經末梢有刺激,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兒茶酚胺增加,細胞內鈣超載。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發生機制是比較復雜的,在室速的同時存在嚴重心肌缺血,說明與心肌缺血有關。有5例患者為45~55歲女性,有可能是因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緊張導致皮層下中樞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液中兒茶酚胺增多,心肌興奮性增高所致。

DCG能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用于指導控制心室率的藥物治療以及評估突發時間的控制情況,是預防重大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必要手段,因此,DCG檢查具有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是使用動態心電圖檢出室性心動過速及某些特殊現象的圖形來預測心室顫動、猝死的發生時,還需要結合臨床作出判斷。

參考文獻

1 郭繼鴻.動態心電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49-671.

2 梁蘇女.56例室性心動過速心電圖分析.實用心電圖雜志,2007,16(3):219.

3 喬文祥.應用動態心電圖監測心律失常147例.河南醫藥信息,2002,10(23):29.

4 Ren SG,Kang K,Wu DN,et al.Primary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perimembranous and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Amplatzer occluder devic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2,57(2):104-111.

第5篇

【關鍵詞】 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隨著醫學的發展,動態心電圖檢測在臨床上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它是一種無創傷性的心臟病檢測方法,病人容易接受?,F將126例患者的檢測結果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男77例,女49例;年齡10~74歲,平均年齡為47歲。其中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確診者80例,無癥狀及有心慌、胸悶、頭暈的癥狀而心電圖檢查大致正常者46例。

1.2檢測方法采用MGY-H12M型動態心電圖檢測系統,肢體導聯與加壓肢體導聯均固定在體表相應的部位,胸前導聯與常規心電圖位置相同。讓患者佩帶24 h,并要求患者詳細記錄24 h活動情況及不適癥狀發生的時間。

2結果

126例患者中24 h最高心率為72~186次/min,大多發生在爬山、上樓、喝酒、騎車等活動時。24 h最低心率為39~72次/min,常發生在安靜或夜間睡眠時。本組病例中發生各種心律失常者占93%,房性期前收縮者88例(有二、三聯律、成對房早、短陣房速、間歇性房顫),室性期前收縮者79例(有二、三聯律、成對室早、短陣室速、多源室早、并行心律),其中房早、室早都有者68例。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4例,Ⅱ度房室傳導阻滯12例,竇房傳導阻滯2例,有竇性靜止1例,ST-T有動態變化者占87%。

3討論

24 h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具有自動檢測、自動分析、多畫面呈現并顯示打印狀態的功能,非常準確方便地記錄了整個心臟活動的全過程,從而提高了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臟病的檢出率[1]。在24 h檢測中,期前收縮頻度大于100次/24 h時才有臨床意義。本組房性期前收縮發生的最高頻度為15 326次/24 h,其中單純房早20例,有成對的房早、有二、三聯律、短陣房速68例。本組受檢者室性期前收縮發生最高頻度為25 631次/24 h,單純室早15例。按Lown氏分級方法:Ⅲ-Ⅴ級共有53例,其中多源室性期前收縮31例,成對室早及短陣室速21例,并行心律1例。通過檢測可見功能性的期前收縮常發生在夜間睡眠時,而白天或者運動后期前收縮反而減少。較復雜的心律失常常發生于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要引起重視。對于無臨床癥狀或癥狀較輕而心電圖檢測正常者24 h動態心電圖檢出心肌缺血的發生率占80%,目前也有資料表明無癥狀心肌缺血與冠脈事件和心臟性死亡的增加有關,應該引起醫生的高度重視。

總之,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對有無癥狀的心肌缺血檢出率很高,它與常規導聯心電圖相一致,具有對心肌缺血定位的獨特功能,全面準確反映了患者在不同狀態下的心肌供血情況[2]。更重要的是為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有助于指導治療,控制和防止心肌梗死和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陳在嘉,徐義樞.臨床冠心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120.

第6篇

【關鍵詞】  動態心電圖 最長r-r間距 異常發生率

動態心電圖(dcg)中最長r-r間距是指24h發生的最長間歇[1]。它可發生于多種情況,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最長r-r間距以及與dcg異常發生率的關系,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收集我院2007年5月~1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查dcg異常者94例,男性43例、女性51例,年齡22歲~88(平均62.2)歲。

1.2 方法 受檢者檢查dcg前做常規心電圖,再采用北京美高儀12導聯動態心電圖儀24h全程記錄,記錄時間22~24h,同時記錄生活日記,回放自動檢出最長r-r間距,出現時間及各類心電圖情況,并經人機對話后確認,再依據最長r-r間距長度分為四組:a組(最長r-r間距<1.0s);b組(1.0s≤最長r-r間距<1.5s);c組(1.5s ≤最長r-r間距<2.0s);d組(最長r-r間距≥2.0s,最長達4.2s)。分析最長r-r間距的發生原因及dcg異常發生情況,比較各組dcg異常發生率。dcg異常診斷依據相關文獻報道[2],結合常規心電圖結果判斷dcg異常發生情況。

2 結果

最長r-r間距發生原因最多見于竇性心動過緩與不齊44例,其次為期前收縮后代償間歇26例,其它依次為竇房阻滯6例,房性期前收縮未下傳4例,心動過速終止后間歇7例,心房纖顫伴長r-r間距5例,二度房室阻滯1例,交接性逸搏1例,竇性停搏1例。最長r-r間距發生在22:00~6:00有63例,占總數的67.0%。dcg異常情況表現為頻發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陣發性與持續性心房纖顫、一度及二度房室傳導阻滯、二度竇房阻滯、竇性停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傳導阻滯、陳舊性心肌梗死、st-t改變等。其它情況見表1。表1 最長r-r間距相關情況分析

3 討論

生理情況下,竇房結的自律性通過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不斷地受到中樞壓力反射和呼吸活動等協調控制,使心動周期呈生理性變異。夜間睡眠時,迷走神經張力增加使竇房結的自律性下降,心率減慢,異位起搏點閾值增高,故對心臟起保護作用。因此最長r-r間距多發生在夜間,以竇性心動過緩最為多見,部分竇性心動過緩伴有早期復極,且隨著心率的加快而消失,說明早期復極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有關。竇房阻滯和竇性停搏多為暫時性的,多見于迷走神經張力功能亢進或頸動脈竇過敏者,持續性竇房阻滯和頻發的竇性停搏可見于急性心肌梗死、竇房結變性與纖維化、腦血管意外等病變,還見于高血鉀、洋地黃類藥物、乙酰膽堿等藥物作用。心房顫動伴長r-r間距多為生理性的,合并二度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較少見[3],不要輕易做出二度房室傳導阻滯的診斷。從分組看b組dcg異常發生率最低,d組異常發生率最高,說明適當的最長r-r間距對患者是有益的,心臟受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的調節,一旦迷走與交感神經的協調作用失衡,使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時,則可能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最長r-r間距過短(<1.0s),患者總心搏數增加,24h平均心率增加,說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見于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甲亢、貧血、交感神經敏感者以及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下等。對于>2.0s的長r-r間距,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并結合患者的基礎疾病,決定治療方案。 d組有1例40歲男性者為家族性竇性心動過緩,最長r-r間距達2.4s,最慢心率為28次/分,24h平均心率為58次/分,運動后心率達85次/分,平素身體健康,無任何癥狀。對此情況只需定期隨診觀察,因為不必要的起搏器植入可能給患者帶來不適和輕重不一的癥狀,以及精神上的不安和負擔。有癥狀的病竇綜合征患者,應接受起搏器治療??傊铋Lr-r間距可發生于多種情況,針對不同病因,做好疾病的預防及治療。

【參考文獻】

 

1 盧喜烈,盧亦偉,朱力華.動態心電圖報告的書寫與解讀.實用心電學雜志,2008,17(2):86

第7篇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 隱匿型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294-01隱匿型冠心病又叫隱匿性心肌缺血或無癥狀心肌缺血(SMI),是患者客觀存在心肌缺血,卻沒有胸痛等可感知癥狀。SMI普遍存在于冠心病中,其還能引起可逆性或永久性的心肌損傷,甚至造成泵衰竭、心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嚴重時猝死。現對Mason- Likar導聯動態心電圖對隱匿型冠心病的臨床運用分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組觀測病例共246例(均通過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患者,實驗前都沒有置入支行架),其中男146例,女100例,年齡分布為32~70歲,平均年齡為57歲。

1.2方法

先將全部的患者進行ECG檢測,然后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在做動態心電圖檢查時,從早上八點到次日早上八點觀察并記錄全體患者的全部信息,連續24小時;同時監控每位病患ST段壓低變化情況。

1.3診斷標準

DCG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標準: ST段呈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即J點后80毫秒處下移t大于0.1mV,如果患者之前就表現為ST段壓低,,那再降低大于0.1mV; ST段每次明顯壓低持續時間大于一分鐘且小于三十分鐘;每次發作距上次發作相隔大于一分鐘[1]。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PSS 19.0軟件包分析, P

2.結果

在246例病患中,常規心電圖檢查出179例患者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檢出率為72.76%,Mason- Likar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出218例患者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檢出率為88.62%,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隱匿型冠心病因較具有輕地病變程度、較短地持續時間、較小的范圍等特點,或病人因血液中內源性阿片類物質含量到一定值使痛覺閾值升高而產生了較強的耐受力,所以病人沒有明顯的癥狀。但是病人在情緒激動、飲酒過量、快速跑步、吸煙過量、失眠嚴重等情況發生的時候,容易出現胸痛、心慌、心絞痛、心肌纖維化、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甚至猝死[2]。對SMI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發現大部分冠狀動脈都出現狹窄病變。對實施冠脈造影檢查的病人,再進行DCG檢測,發現ST段壓低水平與冠脈狹窄支數和程度密切相關[3]。其廣泛存在于冠心病患者中,是冠心病患者發生危險情況的重要影響因子[4]。但易被忽視,而其所帶來的后果又十分嚴重,所以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常規心電圖只能檢測出即時的、靜態的心電變化[5,6],而隱匿型心臟病僅僅在病發時候才能被常規心電圖監控到危險,所以ECG在無癥狀心肌缺血的應用上具有很高的局限。但是DCG的應用范圍廣泛,能夠二十四小時內不間斷地檢測患者的心臟狀態變化[7],可有效檢測出臨床表現不明顯的SMI,檢出率遠高于常規心電圖。與其他診斷方法(如運動試驗、冠脈造影、核素心肌灌注顯像等)相比, DCG有低風險、無創、高檢出率、低成本、可重復性好等優勢;且DCG體積小、便于攜帶,不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所以,應大力推廣動態心電圖臨床應用,特別是用于檢查隱匿型心臟病,在對隱匿型心臟病的預防、治療和恢復的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錦雄,劉躍,朱文欣,等.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與心率變異性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刊,2010,37(18):54.

[2]胡建強, 周炳炎, 毛紅娟, 等. Holter 評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4, 25(7): 798-799.

[3]Aronow W S. Silent MI.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 in older patients diagnosed by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s[J]. Geriatrics, 2003, 58(1): 24-6, 36-8, 40.

[4]楊新春. (二) 動態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總負荷[J]. 臨床心電學雜志, 2003, 12(1): 6-8.

[5]劉培良, 陳瑤, 李軒, 等. 坎地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療高血壓病的對照研究[J]. 心臟雜志, 2007, 19(1): 67-69.

第8篇

[中圖分類號] R5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6(b)-150-01

暈厥是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癥,許多病例由心律失常引起。尤其在中老年人,多是由于房室傳導阻滯、竇房結功能異?;蛘呤倚孕穆墒СR?。因此用動態心電圖對可疑心原性暈厥病例進行檢查是明確暈厥原因的可靠方法之一。本文對178例疑為心原性暈厥病史的患者進行24 h動態心電圖(DCG)檢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并分析其特點。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4年1月~2007年10月有1次或多次暈厥發作史患者,詳細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及腦電圖、性低血壓試驗、超聲心動圖等均未發現暈厥的直接原因,但臨床上疑為嚴重心律失常所致暈厥的患者178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54例;年齡40~85歲。按年齡分為兩組:老年組(55~85歲)共94例,中年組(40~54歲)共84例。所有病例檢查前均停服一切抗心律失常藥物。心律失常性質分為緩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1.2方法

采用12導動態心電分析儀,全信息連續記錄24 h心電圖,詳細記錄日常生活起居,準確記錄暈厥發生的時間,記錄結果采用計算機和人工分析結合的判斷方法。

1.3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四格表?字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符合正態分布,滿足方差齊性條件)。

2結果

2.1兩組患者動態心電圖心律情況對比(表1)

表1 兩組患者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情況(例)

*心率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并計算t值

2.2 發生暈厥情況

見表2。

3討論

暈厥是指清醒和自主狀態下突然短暫性意識喪失伴不能維持自主。暈厥發生的原因可分為血管性、腦源性、心原性、血液成分異常性等幾類。其中心原性暈厥較為常見,也是預后最為兇險的一類[1]。其發生系心臟流出道嚴重阻塞,停搏或心動過速時間過長,有效心搏出量減少致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流出道的嚴重阻塞多能通過心臟的超聲多普勒、心室造影等檢查發現,心律失常引起暈厥的患者,其病因診斷較為困難,由于發作短暫,用常規心電圖很難發現,而動態心電圖能長時間不間斷地描記動靜狀態下心電改變,能準確地提供病變信息,是診斷心原性暈厥較好方法。隨著年齡增長,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及其嚴重程度也逐漸增加。本組178例患者經動態心電圖檢查,老年組發生暈厥比例明顯高于中年組,雖然平均心率及最大、最小心率無統計學差異,但兩組比較發生心律失常的性質明顯不同,老年組主要以緩慢型心律失常為主,而中年組主要以快速型心律失常為主。在臨床工作中面對發生暈厥的中老年患者,應高度警惕,對發作性暈厥患者,須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查以明確暈厥原因,但檢查陰性時也不能完全排除心原性暈厥。早期識別心臟性暈厥或猝死患者的高危心電圖表現,及時采取干預手段是有效防止心原性暈厥的關鍵[2]。

能夠引起心原性暈厥的心律失常多見于40歲以上的患者,并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多。這是因為一些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與年齡密切相關,隨著年齡增大,其發生率亦進行性升高,同時與竇房結細胞逐漸發生退變、心臟傳導系統功能減退有關。心原性暈厥病情加重,預后差,DCG對心原性暈厥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但陽性率較低,陰性時應進一步檢查,有條件可行經食管調搏心臟電生理檢查,以期查明暈厥的潛在性機制及提供預防和治療依據,從而減少猝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Linzer M,Yang EH,EstesNA,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ssessment profec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Ann Intern Med,1997,126(12):989-996.

第9篇

關鍵詞:老年冠心病;心電圖

缺血性心律失常與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產生機制尚不清楚。本文對11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動態心電圖監測結果進行了分析,旨在探討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和缺血性ST改變的機制和特點。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3例老年(60~89歲)冠心病患者全部來自2009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及門診體檢者,均符合1979年全國冠心病診斷參考標準。其中男65例,女48例,平均年齡66.6歲。另隨機選取同期老年前期45~59歲冠心病患者139例,其中男83例,女56例平均年齡52.1歲。檢測ST段變化時,排除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預激綜合征、電解質紊亂及服用洋地黃藥物等引起的繼發性ST段改變。

1.2方法 采用北京北京世紀今科MIC-12H,12導同步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導聯,選用CM1及CM5,改良模擬V1及V5導聯,受檢者連續帶記錄器24 h,人工檢測并按患者的生活日記作癥狀對照。分析標準:①缺血性ST段的診斷標準按Schang等,ST段水平型或下斜性壓低≥1 mm并延至J點后80 ms,持續≥1 min,并與其他缺血型發作相隔至少1 min;ST段降低程度以ST段壓低最明顯處計;ST段改變的同時又明確心絞疼發作的患者劃入有癥狀組(PMI),否則為無癥狀組(SMI)。②總缺血負荷(Total ischemic burden TIB)為有癥狀及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之和。

1.3統計學處理 計算資料作t檢驗,技數資料作χ2檢驗。

2結果

2.1心律失常檢出情況,見表1。

2.2心肌缺血檢出情況

2.2.1 ST段下降陣次 老年組共檢出缺血性ST段下降296陣次,其中SMI224陣次(占75.67%)。老年前期組共105陣次,其中SMI69陣次,(占6 5.71%)。老年組TIB顯著高于老年前期組(χ2=11.19,P<0.05。兩組SMI陣次相比有顯著性差異(χ2=7.31,P<0.01。

2.2.2 ST段下降幅度 老年組ST段下降1~2 mm者62例,>2 mm者40例,ST段平均下降2.22 mm。老年前期組ST段下降1~2 mm者48例,>2 mm者6例,ST段平均下降1.40 mm。ST段缺血性下降>2 mm者,多見于老年冠心病患者(P<0.01)。

2.3老年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檢出情況。

2.3.1心率、發作持續時間、ST段下降程度與SMI;SMI與PMI比較,當心肌缺血發作時,心率均較發作前增快,但PMI組更明顯。SMI平均每次發作持續時間較PMI顯著延長。兩組ST段下降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

2.3.2晝夜節律SMI發作高峰時間在6∶00~12∶00占(51.68%),尤其是6∶00~7∶00占(26.3%)。而午夜至6∶00最少占(10.07%)。40.7%和活動有關。PMI有類似規律,6∶00~12∶00和0∶00~6∶00發生率分別為53.6%和9.1%,75%和活動有關。

2.3.3 SMI與心律失常 SMI及PMI分別在334陣次占(74.72%和42陣次占(28.97%)伴有嚴重的心律失常及傳導障礙P

3討論

本文動態心電圖結果提示老年冠心病異位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以室上性居首[2],房性早搏最為常見,其次是室性早搏。較多患者表現為房室性早搏同時存在。部分患者心率呈減慢趨勢,竇性緩慢性心律失常占(12.17%)。其中4例臨床證實為病竇綜合征,占緩慢心律失常的(10.67%)。這種緩慢性心律失常發生率的增高顯然與年齡有關。隨著年齡增加,竇房結退行性變對腎上腺素的反應下降,起博細胞數目相應減少功能減退及迷走神經張力增高,都可使心率減慢。

本文老年組心肌缺血程度較老年前期組嚴重[3],且SMI發生率顯著增高。研究認為ST段改變程度輕頻率低及持續時間短者SMI檢出率較高[4]。但本文觀察到SMI組與PMI組缺血性ST段下降程度無明顯差異,而SMI平均每次持續時間反較PMI長,其原因可能與本文SMI者約43.6%來自有心梗史者,后者至少有一支冠脈完全阻塞其儲備能力降低及SMI者因無癥狀而不限制活動及保護性用藥致心肌缺血持續存在有關。SMI的"無疼"可能系血漿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增多疼閾增高腦動脈硬化對疼疼反應降低,以致保護性胸疼警報裝置不能發揮作用所致。本文SMI有明顯的晝夜,以6∶00~12∶00,尤其是6∶00~7∶00發作最頻。其機理可能系早晨醒來,血中兒茶酚胺及皮質醇增多血小板聚集增強,使得冠脈發生一過性狹窄而致血供減少。該時段與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發作高峰時間基本一致。夜間SMI隨然較少,但易發生心率緩慢,呈慢心律依賴性,可能與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及冠脈阻力增大,血流緩慢有關。說明造成心肌缺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此外,SMI多伴嚴重的心律失常及傳導障礙,提示SMI易誘發心律失常。因此對老年冠心病者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文獻:

[1]陳志周.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8-9.

[2]黃云捷,顧嘉顏.760例老年患者的動態心電圖觀察[M].北京:首屆全國臨床動態心電監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心血管雜志),1990:67.

第10篇

【關鍵詞】圍絕經期;女性;動態心電圖

【中圖分類號】R2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657-02

“圍絕經期綜合征”指因雌激素水平波動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絮亂合并神經心理癥狀為主的綜合癥,多發生于45-55歲之間。約1/3的婦女可以平穩過渡,沒有明顯不適,約2/3的婦女出現程度不同的低雌激素血癥引發的一系列癥狀。因其心電圖多有改變,常被疑診為“冠心病” [1]。現將近年來圍絕經期女性動態心電圖改變及臨床評價文獻綜述如下。

1 心率異性

圍絕經期婦女由于卵巢功能減退,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漸降低,使正常的下丘腦-卵巢軸之間的平衡關系發生變化,雌激素對垂體的反饋抑制作用減弱,下丘腦和垂體功能亢進,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下丘腦內源性鴉片肽(EOP)下降,繼而引起中樞兒茶酚胺系統活性增高,兒茶酚胺使心肌細胞的Ca2+通道開放的概率增加,心肌細胞4期除極加快,自律性升高,傳導加快,不應期縮短,從而導致心率加快[2]。

文獻報道圍絕經期組平均心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圍絕經期組SDNN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不顯著;圍絕經期組SDANN、RMSS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3]。30例患者全部出現心悸不適癥狀時其適時心率均高于佩戴期間平均心率,心悸不適癥狀出現時間多以非活動期間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出汗、煩躁等癥狀[4]。

2 心律失常

雌激素具有Ca2+拮抗作用,雌激素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與Ca2+阻斷作用及改變細胞膜離子通透性有關。此外,雌激素還能促進內皮NO合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改變細胞膜離子通透性等。雌激素水平降低時易出現焦慮、煩躁不安,在自主神經失調的情況下,兒茶酚胺系統活性增加,使心房、心室與希氏束-浦肯野組織在活動電位后產生除極活動,同時,原有無自律性的心肌細胞在兒茶酚胺增多情況下可能出現異常自律性,產生主動性異位心律,以房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多見[4、5]。

文獻報道圍絕經期組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心律失常出現的類型: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偶發房性早搏、偶發室性早搏、頻發房性早搏、頻發室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傳導阻滯、復合型異常。而頻發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T異常、復合型異常圍絕經期組與圍絕經期合并冠心病組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顯然對判斷是否合并冠心病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6、7]。其中45例中有7例多發室性早搏伴有ST-T缺血性改變,年齡均在50歲以上;13例室性早搏伴陣發性竇性心動過緩(心率42-60次/分);8例室性早搏伴陣發性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00-125次/分);室性早搏按Lown氏分級法:有室性早搏≤II級者36例、≥Ⅲ級者9例[8]。

3 ST-T改變

Ca2+通道的開放概率增加的同時,還可影響到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平臺期,使平臺期延長,從而導致心電圖ST段改變;兒茶酚胺系統活性增高使動作電位3期K+外流下降,從而導致T波倒置、低平等[9]。

文獻報道圍絕經期女性300例中出現ST-T改變者70例,占23.3%,同齡男性出現ST-T改變者僅占1.0%,ST-T改變率在兩性間有顯著性差異(P

4 結語

圍絕經期是“多事之秋”,許多疾病都有可能“乘虛而入”。調適得不好可能引發軀體、心理等諸方面的疾病[7]。綜上所述,圍絕經期女性易出現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及ST-T改變等,應結合多種因素綜合分析,進行細致的檢查,而動態心電圖檢測是一項較為客觀的指標,可以全程記錄任意時刻的信息,結合患者生活日志,可以準確判斷患者發生心臟癥狀時的心電變化,為臨床診斷提供了客觀的依據[11],對判斷圍絕經期綜合征女性是否合并冠心病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12]。

參考文獻:

[1] 段宗艷.更年期女性動態心電圖改變及臨床評價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7):1079-1080.

[2] 盧喜烈,郜玲.圍絕經期婦女心電圖改變其意義[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5):42-43.

[3] 丁宇慧,余秋實,杜曉暉,等.圍絕經期婦女動態心電圖改變及臨床意義[J].人民軍醫,2006, 49(4):193-195.

[4] 王利亞.圍絕經期婦女動態心電圖改變的觀察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4):136.

[5] 段宗艷.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2):60-60.

[6] 許呂耘.圍絕經期女性動態心電圖改變及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7):3930.

[7] 王風肖.圍絕經期綜合征女性心律失常300例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下): 247.

[8] 王玉佩.45例圍絕經期女性患者動態心電圖中室性早搏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0):48.

[9] 彭潔敏,周建華.圍絕經期婦女動態心電圖ST-T改變的臨床評價[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12):463.

[10] 余芳,黃蓉.圍絕經期女性動態心電圖ST-T改變的臨床意義[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7,16(1):19-20.

[11] 段宗艷.200例更年期綜合征女性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分析[J].首都醫藥,2011,18(6下):24.

[12] 沈文錦,徐成斌主編.現代心功能學[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98.

第11篇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擇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16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組),其中男106例,女54例,年齡38~7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選擇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為對照(體檢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1~6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選用十二導同步動態心電圖記錄儀購于深圳市博英醫療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BI9800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對所有受檢者進行24h十二通道心電記錄的動態心電圖檢查。內容包括:各類心律失常、ST-T異常。

1.3動態心電圖缺血性ST-T異常診斷標準

J點后80ms出現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0.1mV,持續時間≥1min,兩次發作間隔時間≥1min。高危心律失常包括: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快室率的房顫、房撲、室上速,頻發室早,室性心動過速等。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心電事件發生情況見表1。

2.2兩組高危心電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3討論

第12篇

【關鍵詞】 動態心電圖; 常規心電圖; 冠心??; 心律失常; 診斷

doi:10.14033/ki.cfmr.2017.3.0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3-0059-02

臨床上,冠心病又被稱作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調查顯示,近幾年,冠心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給人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1]。研究與實踐證實,動態心電圖可以在24 h內對患者超過10萬次的心電信號進行連續記錄,相對于常規心電圖,能夠大幅度提高非持續性冠心病的診斷率。在短暫性心肌缺血發展、一過性冠心病診斷中,優勢明顯[2]。本次研究中,出于對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對比分析,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的目的,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獲得臨床確診的冠心病患者展開常規心電圖檢查和動態心電圖監測,并對監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獲得臨床確診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男42例,女26例,年齡35~76歲,平均(52.7±12.3)歲。本組患者中,包括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心絞痛者30例。合并糖尿病者24例,合并高血壓者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自愿接受臨床檢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受試者展開常規心電圖檢查和動態心電圖監測,并對監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常規心電圖檢查:患者采取平臥位,保持全身放松,經常規12導聯連續描記,并用25 mm/s的紙速進行心電記錄,保證GCG基線平穩,無明顯干擾,圖像清晰。以T波低于同導聯R波1/10并且ST段水平較0.05 mV低時,視為缺血性ST-T改變,將其作為診斷標準。

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采取24 h動態監測系統,模擬Ⅱ導聯及Vl、Ⅴ5導聯,對24 h 12通道心電信號進行記錄,信息處理分析、人工校正、回放。動態心電圖陽性診斷標準為:等電位基線為標準時,ST段表現出水平型或者是下降型,下降幅度超過0.1 mV;下移時間超過1 ms;兩次心肌缺血發作時間間隔>1 ms,同時ST段測量顯示,J點后80 ms為準[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種檢測方法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成對,室性早搏成對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心電圖檢查陽性率比較

本組68例患者經常規心電圖檢查,檢出心律失常陽性者39例,陽性率為57.35%;動態心電圖監測,檢出心律失常陽性者49例,陽性率為72.06%。動態心電圖監測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檢出陽性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P

2.2 兩種心電圖檢查方法檢測結果比較

動態心電圖監測對室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成對、室性早搏成對檢出率較常規心電圖高(P

3 討論

臨床上,冠心病為心臟冠狀動脈管腔阻塞、狹窄造成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心肌供血不足,進而會誘發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心臟疾病,甚至會誘發心力衰竭[5]。研究證實,諸多器質性病變均會誘發心律失常的發生,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均為常見誘發心律失常的疾病[6]。患者臨床癥狀的輕重程度,受心律失常類型、性質、心功能、血流動力學等因素的影響,嚴重心律失常會造成患者出現心悸、胸悶等癥狀,甚至會誘發患者猝死。因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因此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漏診率。目前臨床上對冠心病心律失常進行診斷的主要手段為心電圖檢查,并且,在病情判斷、治療方案選擇方面,心電圖檢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常規心電圖的應用十分廣泛,其操作簡單、價格低廉、重復性好、無創、檢查所需時間短、對環境沒有更高的要求,患者在靜息狀態下便可以接受臨床檢查。值得注意的是,常規心電圖檢查具有較高的漏診率,如果冠心病患者的心臟血流動力學沒有受到明顯影響,未出現心肌缺血癥狀或者是冠狀動脈血流供應尚可,經過常規心電圖檢查顯示結果為正常。在患者出現急性心肌缺血性梗死時,常規心電圖才可以對冠狀動脈M窄情況予以檢出,但是,這時候患者的病情已經比較嚴重,并且正在逐漸惡化,無法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預后效果也相對較差,因此,部分特殊情況下,常規心電圖無法正確對病情進行判斷[7]。

常規心電圖檢查在臨床上一直為對無痛性心肌缺血進行診斷的主要手段,冠心病患者的冠脈雖然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狹窄,但是依舊可以對靜息狀態時的正常冠脈血流予以維持,多數情況下,不會出現心肌缺血癥狀,在開展心電圖檢查,多無異常表現。曾有文獻報道,經常規心電圖對冠心病進行檢測時,陽性率在52.4%左右,由此證實,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時,特異性不高,值得關注。近幾年,動態心電圖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相對于常規心電圖而言,其能夠對在24~48 h內,多次、連續對患者心電信號進行記錄,從而能夠形成各個時間點心電信號信息集合,此時也可以捕獲一過性心電信號改變,在短暫性、陣發性心律失常診斷中,敏感性高,臨床效果顯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受檢者周圍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需要長時間佩戴,使得患者依從性相對較差,進而導致動態心電圖應用受限。

本次研究中,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獲得臨床確診的冠心病患者展開常規心電圖檢查和動態心電圖監測,并對監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本組68例患者經常規心電圖檢查,檢出心律失常陽性者39例,陽性率為57.35%;動態心電圖監測,檢出心律失常陽性者49例,陽性率為72.06%。動態心電圖監測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檢出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動態心電圖監測對室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成對、室性早搏成對檢出率較常規心電圖高。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8-9]報道結果相似,由此證實,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中,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臨床價值顯著,優勢明顯,相對于常規心電圖,其能夠對患者任一時間點的冠脈缺血情況、心律失常發作時間、頻率等進行檢測,準確性更高,值得關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呂室江,潘小宏.動態心電圖與心電圖運動試驗診斷冠心病的價值比較[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12(3):239-241.

[2]蘇杭.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診斷價值對比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9):1063-1064.

[3]程林.女性患者靜息心電圖ST-T改變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5):2097-2098.

[4]劉海燕.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中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113-114.

[5]毛小瓊.動態心電圖診斷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臨床意義[J].現代醫院,2012,12(S1):49.

[6]鄭易,岑鎮波,胡海雷.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R床效果比較[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6):639-640.

[7]鄭小雍.兩種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87-88.

[8]湯喜紅,孫玉敏.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醫學檢驗,2012,10(2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陇县| 平原县| 大邑县| 明光市| 长子县| 庆阳市| 岫岩| 舞钢市| 石棉县| 敖汉旗| 新巴尔虎右旗| 达孜县| 措美县| 临夏市| 千阳县| 富源县| 西林县| 冷水江市| 美姑县| 巴青县| 麻城市| 柘荣县| 扎赉特旗| 石渠县| 陕西省| 长春市| 平远县| 金湖县| 台安县| 高尔夫| 长武县| 大余县| 方山县| 清徐县| 澄迈县| 象山县| 临汾市| 平乡县| 宁德市| 丰原市|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