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動態貿易理論

動態貿易理論

時間:2023-06-07 09:29: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態貿易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動態貿易理論

第1篇

關鍵詞:比較優勢;要素稟賦;二元結構;劉易斯轉折點

在亞當?斯密提出基于勞動價值論的比較優勢思想以后,國際貿易理論便沿著此邏輯主線不斷發展衍進。從古典貿易理論到新貿易理論,直至當前新新貿易理論,諸貿易理論在不斷放寬前人假設的基礎上,取得了一次次在實踐解釋上的突破。盡管國際貿易理論在實踐中推陳出新,但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解釋力并未減弱。面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外資大量向東南亞轉移以及其他各類新型國際貿易現象,本文提出“比較優勢二元結構”的觀點,嘗試在比較優勢理論框架下,解釋部分中國貿易現象。

所謂“比較優勢二元結構”即在承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拓寬一國在多國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分析,認為在多邊貿易中,類似于中國這樣具有復雜國情的大國既可以擁有相對部分國家在勞動要素上的比較優勢,又能夠擁有在資本要素中的比較優勢,從而解釋中國對外貿易中同時存在大量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問題。

一、 國際貿易現象對現有貿易理論的挑戰

1. 貿易實踐推動理論發展。貿易實踐對理論的挑戰推動了理論的發展創新并不斷催生出理論對貿易實踐的新解釋。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技術進步,國際貿易經歷了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與產品內貿易。最初的產業間貿易在比較優勢理論框架下得到了較為完整的解釋,而二戰后規模迅速擴大的產業內貿易更是使得對古典貿易理論的修正如春筍般產生。在不否認原有比較優勢理論的邏輯框架下,基于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新貿易理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解釋指導了當時的貿易實踐。而后在技術進步中,工序間分工愈加細致,由跨國公司主導的產品內貿易也愈加興盛。由此,以Melitz為代表的新新貿易理論興起,并以企業生產率異質性為邏輯起點,從微觀視角說明了企業的貿易行為。

然而,不論在哪個時期,理論對實踐的解釋并不那么完美,針對各種貿易理論的質疑也從未停止。從早期“里昂惕夫悖論”對要素稟賦理論的挑戰,到目前部分學者提出的“生產異質性”悖論對新新貿易理論的沖擊,一次次貿易實踐挑戰的背后涌現出了對貿易實踐的新解釋,也由此推動了理論的發展進步。

2. 比較優勢理論邏輯與發展。

(1)國際貿易理論對比較優勢邏輯的承襲。在亞當?斯密之后,大衛?李嘉圖等繼承了比較優勢的邏輯與勞動價值論的內核并發展出了相對比較優勢理論。20世紀30年代,赫克歇爾與俄林加入了資源稟賦的差異,沿著古典比較優勢理論框架,提出了要素稟賦的差異。而后的新貿易理論盡管放寬了對完全競爭與規模經濟的假設,但其邏輯根源仍然是比較優勢差異。直至Melitz從微觀企業角度提出對貿易的理解才使得貿易理論最終得以出現新的邏輯突破,但新新貿易理論本身并不否認比較優勢邏輯,其更多地偏重于企業異質性對企業國際經濟行為的選擇。

(2)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在古典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理論構建了靜態并應用于兩國的經典模型。而后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母國市場理論、幼稚產業保護理論、規模經濟貿易理論等則都是試圖以比較靜態或是動態的角度試圖完善比較優勢理論。而新時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為動態化描述比較優勢成為了可能,在經濟增長的動態變化中,一國要素稟賦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積累與改變,同時由不完全競爭與規模經濟等產生的影響也將動態改變一國稟賦,這一新發展成為近期研究古典貿易理論的熱點。

除此以外,若突破傳統兩國、兩種要素、兩種商品模型的思維限定,比較優勢還可能具有“二元結構”甚至多元結構,在多國貿易中,類似中國這樣經濟體量巨大、國情復雜的發展中大國,可能既相對發展中國家具有資本稟賦的比較優勢,又可能相對發達國家具有勞動力稟賦的比較優勢。本文將集中對這一多國情況進行初步思考和探索研究,嘗試以比較優勢理論說明中國貿易問題。

二、 比較優勢“二元結構”對中國貿易現象的解釋

在改革開放后的20年中,中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不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勞動力市場,多年積累帶來的要素稟賦改變已經使得中國從單一勞動力要素充裕的國家變為勞動力要素與資本要素較為均衡的國家。隨著要素稟賦變化,中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也發生著巨大變化;在近年中,中國不僅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同時還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而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附加值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外資大量撤離、中國國內制造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轉型期,本土資本越加重視科研投入與產品研發,但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中西部省份,成本優勢依然是其制造業發展的最主要競爭力。

1. 中國的貿易結構。當前,中國的貿易結構構成比較復雜,作為轉型期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既大量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也大量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同時,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與世界上絕對多數國家都有著密切的貿易聯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開放后20年的高速發展中,中國一直是公認的勞動力密集型國家,但同時,中國又是接受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在過去20年中,中國參與的國際貿易既在勞動力要素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又能夠在資本要素中具有十分強的競爭力。也就是說,由于發展中中國的大量剩余勞動力以及大量外國FDI使得中國具有了比較優勢的“二元結構”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貿易結構。

而據中國投入產出表,部分學者估算(水麗淑,2014),2007年,我國14個行業每億元進出境口產品對資本需求量分別為3 732.798億元與1 554.500億元,每億元進出口產品勞動需求量分別為265.54萬人及120.74萬人。資本勞動比率則分別為140 574.2(元/人年)及128 742.6(元/人年)。單純從數據分析而言,2007年我國就已經凈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貿易結構中,我國同時大量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

2. 中國要素稟賦構成與比較優勢。要素稟賦隨著經濟發展動態變化,同時在開放的國際經濟問題中,要素的國際范圍內流動也能夠對要素稟賦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從而改變一國初始要素稟賦。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勞動力、土地要素是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最主要資源稟賦,這一時期,中國存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在達到劉易斯拐點之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支撐了中國勞動力市場長期低廉的工資水平,這使得中國在勞動力資源稟賦中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相比其他國家,中國具有在勞動力資源上的稟賦優勢。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制造業職工年平均工資為597元;經過改革開放10年后,1988年中國制造業年平均工資為1 710元,年均增幅為11.1%;至1998年中國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為7 064,1988年~1998年間平均工資增幅15.24%;而至2008年中國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為24 192元。

同樣在這一時期,外國資本也開始源源不斷進入中國,中國在發展初期自有資本匱乏,大量的外來資本極大地補充了匱乏的資本要素。1983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9.16億美元,2003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535.05億美元,而至2013年,中國新增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為1 175.9億美元。因此,相對于自有資本,改革開放以來迅猛增加的外來資本支撐起了中國在資本要素中的比較優勢。

當然,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消失,經濟到達劉易斯拐點,工資勞動成本逐年增加。同時,經濟發展帶來的自有資本積累也使得FDI在中國資本要素中的地位逐年降低。但是,由于中國經濟體量巨大,中西部地區仍然在勞動力成本中具有比較優勢:同樣以2008年中國制造業職工工資水平為例,2008年,制造業工資成本最高的上海為43 678元/年,為最低的江西省17 643元的2.476倍。同時成長積累的資本要素使得中國本土資本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更加凸顯。

3. 中國多邊貿易下的比較優勢“二元結構”。在兩國、兩種要素的國際貿易體系中,一國往往只能在一種要素中擁有比較優勢,因此根據H-O理論,勞動要素充裕的國家出口密集使用勞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密集使用資本要素的產品。而在更為復雜的多國貿易中,假設世界上有經濟體量相當的不發達國家A,發展中國家B,與發達國家C;由于B相對A具有更加完備的基礎設施等條件,使得貿易成本大大低于C與A間的貿易成本;同時,由于C對B國巨量FDI,使得B相對于A具有在資本中的比較優勢,也就是說在三國貿易體系中,B國產生了比較優勢的“二元結構”。

同樣現今國際貿易中,以最終組裝者融入國際生產價值鏈中的中國即充當了上述B國的角色,利用充裕的勞動力以及高質量的外來FDI資本,中國在短時間內擁有了在勞動力與資本要素中的“二元比較優勢”結構,這一要素稟賦結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即表現為在勞動密集型產品與資本密集型產品中,中國都具有比較優勢。也即轉型期的中國經濟中“剩余勞動力”與FDI是造成比較優勢“二元結構”的最主要影響因素。

三、 中國比較優勢動態變化與未來國際貿易結構

比較優勢概念是國際貿易中最為基本與核心的概念。而亞當斯密提出的比較優勢概念具有“內生性”和“動態性”的本質特征。依靠發展初期的外來資本沖擊與剩余勞動力,中國在短時期內形成了在資本與勞動力上“二元”的比較優勢結構。然而,比較優勢“內生性”與“動態性”的特點決定了在未來發展中,這一“二元結構”將會再次改變。

1. 中國要素稟賦變化與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動態變化與經濟發展聯系密切,可以說比較優勢是經濟發展中要素稟賦變化在國際貿易中的集中表現。對于發展中經濟體而言,劉易斯在《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中指出了要素稟賦變化在發展中經濟體到發達經濟體演進過程中的一般規律:要素稟賦變化首先體現在農村剩余勞動力枯竭,經濟發展跨越劉易斯拐點,而后當農業勞動力邊際產品等于城市工業勞動力邊際產出時,跨越劉易斯第二拐點。這一過程中,資本積累與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比較優勢以及該國國際貿易結構都將造成長期影響。

對于中國而言,以蔡P(2007,2013)為代表的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已經跨過劉易斯轉折點甚至可能已經跨過劉易斯第二轉折點。從數據上分析,1997年~2012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總數從34 840萬人降低至2012年的 25 773萬人,而同期城市職工平均工資則從1997年的6 444元升至2012年的42 396元,與此同時,總從業人員人數增長率持續降低,至2013年,國內從業人員數增長率僅為0.4%。隨著中國城鄉勞動力市場將趨于統一,中國在勞動力要素稟賦中的比較優勢也將逐漸消失。

相對于從業人員增長率的逐年下降與勞動工資的逐年上升,國內資本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更是迅猛增長。從外匯并軌后的1994年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從1995年的20 019.3億元上升至2012年的374 694.7億元,其中,外資固定資產投資額則從1995年的1 555.3億元上升至2012年的10 629.7億元。外資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78%降至2012年的2.84%。筆者使用目前通用的永續存盤法(郭慶旺、賈俊雪,2004)對現有固定資本進行估算,截至2013年,國內固定資本凈值達610 388.8億元。

總結中國資本與勞動力市場要素變化,中國比較優勢“二元結構”將在未來發展中逐步減弱,隨著國內各省區經濟發展收斂,勞動力市場也將逐步統一,中國在勞動力稟賦中的比較優勢逐步減弱,而資本要素比較優勢將持續增強。

2. 中國貿易結構發展與變化趨勢。隨著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單純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對外貿易模式已經逐步減少。高速發展時期“二元”的比較優勢結構也將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而消失。同時,隨著本土資本的崛起,外資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也將逐步減弱。

并且,在我國制造業現行發展階段,通過規模效益重構產業鏈的機遇已經成熟。垂直分離帶來的生產碎片化,為我國實施產業鏈重構帶來了意外的效應,大規模生產組裝已經形成了規模效益。因此,在國際碎片化分工的基礎上,國內資本將對生產片段進行二次組合,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結合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未來的貿易結構將更加集中于進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而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特別是在服務貿易的進出口中,國內企業將下游組裝生產產業鏈外包也將成為可能。

目前國內電子制造業已經從產品研發設計到品牌銷售實現了諸多有益的嘗試,華為、聯想、小米等電子制造商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產業結構實現研發設計與品牌銷售的一體化突破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將更加強化資本技術領域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而淡化在勞動力要素中的比較優勢。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二元結構”的比較優勢以及由此帶來的貿易結構最終將隨著要素稟賦的動態變化而改變重塑。

參考文獻:

[1] Dixit A K, Stiglitz 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297-308.

[2] 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 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 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 1725.

[3] Redding S.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9,51(1):15-39.

[4] 蔡P.中國經濟發展的劉易斯轉折點――中國人口與就業綠皮書(2007)[J].學術動態,2007,(13).

[5] 蔡P.人口因素如何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J].科學發展,2013,(6):101-112.

[6] 郭慶旺,賈俊雪.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1979- 呀2004[J].經濟研究,2005,(6):51-60.

[7] 水麗淑.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與“里昂惕夫之謎”[J].科學經濟社會,2014,(2).

[8] 章祥蓀,貴斌威.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分析:Malmquist指數法評述與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6).

[9] 程永宏.改革以來全國總體基尼系數的演變及其城鄉分解 [J].中國社會科學,2007,(4).

基金項目: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第2篇

關鍵詞:外貿 增長方式 綜合評價

一、外貿增長方式的內涵

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外貿增長方式的理論基礎,它為外貿增長方式的內涵界定和分類提供了理論依據,并為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綜合分析提供了方法支持。

經濟增長是現代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通常情況下,經濟增長指一個總經濟體的增長,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GDP等指標的增長。在現代經濟學中,經濟增長不再僅僅被看作是經濟總量的擴張,而被看作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現象。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和增長方式的內涵,本文將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定義為:為提高對外貿易增長的要素使用效率,實現外貿高速、高質增長的方式。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內容有很多,如促進外貿增長的要素組合方式、出口商品結構、技術創新、外貿體制、貿易政策以及企業行為等。外貿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經濟發展則是外貿增長的基礎,因此,經濟增長方式與外貿增長方式的內涵在本質上具有相似之處,外貿增長方式只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延伸,更注重國與國優勢的比較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所以,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緊密相關、互相融合,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二、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相關理論及經濟學闡釋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尋求一種合理的外貿增長途徑和運作機制,實質上就是追求貿易利益的可持續性增長即國家福利的擴大和貿易條件的改善,也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動態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的持續獲得。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建立在一定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基礎之上的,不同階段的外貿增長方式與該階段的比較優勢緊密相關,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外貿增長方式也隨之轉變,比較優勢動態轉換與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互動融合、相互統一。

傳統的貿易理論主要以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為代表。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于1817年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一國不一定要專門生產本國與別國相比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而只要專門生產本國與別國相比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便可進行貿易,并且同樣能從中獲利。

后來的“里昂惕夫之謎”顯露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局限性,促使經濟學家超越H-O理論去尋求新的有關貿易基礎的理論解釋。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根據國際貿易的新情況和新特點,逐漸形成了與傳統貿易理論不同的現代貿易理論。

傳統的貿易理論和現代貿易理論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各國進行貿易的基礎,而一個國家或地區外貿增長方式的選擇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基礎之上的,不同階段的外貿方式與該外貿階段的比較優勢緊密相關,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與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相互統一,比較優勢的創造要求外貿增長方式不斷向集約型轉變,而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也促進了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浙江省外貿增長方式的綜合評價

1、對外貿易的理性開放度

總的來說,浙江外貿的起點比較低。1970年外貿進出口值僅為773萬美元,改革開放后上升較快,1978年上升到7011萬美元,1985年進出口總額為112322萬美元,1978 到1985環比增長40%以上,這一段是增量小,增速快。1986年后浙江外貿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除了1996至1998年速度有所減緩,2002年后,增長更加快速。外貿依存度總體保持上升的趨勢,并且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在1991年之前增長緩慢,一直在20%以下,與之相應的是浙江經濟以及對外貿易基點還比較低,增長比較快;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浙江經濟快速增長,1991年浙江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億元,對外貿易量上的增長也逐漸加快,1992到1999年間,對外貿易依存度在20%到30%之間震蕩;進入2000年, 外貿依存度快速上升,2006年達到了70%左右,浙江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已經到達一個比較深的程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的上升,表現了浙江經濟對外開放的力度較大??v觀諸多貿易強國的發展史,其外貿依存度均是逐步攀升,繼而回落并保持在某一合理范圍內波動。據此,浙江對外貿易的發展符合對外貿易發展的內在的規律性或必然性的要求,即浙江對外貿易依存度應將趨于合理。

2、貿易商品結構的合理度

在判斷貿易商品結構時,經常用到的是工業制成品的比例來表現經濟體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如果僅從工業制成品的比例來看,浙江對外貿易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在不斷優化的。出口貿易中,制成品的比例較高,并不斷上升,1995年已經占到79.9%,2006 年占了95.6%。進口中,工業制成品(主要是資本性商品)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比例,而初級產品的比例先降后升,主要是由于資源性產品(如原油、銅、橡膠、紙漿)的進口增加。

第3篇

《品牌雜志》2015年第二期

一、新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美國學者瓦西里.里昂惕夫首次發現戰后貿易模式沒有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相符合,這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國際貿易的新現象進行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重要的國際貿易理論[2]。戰后出現了一些新的貿易現象,主要有:區域集團增加了內部貿易、發達國家增加了貿易量、增加了產業內部貿易等[3]。偏好相似論以及新要素貿易論就是通過研究這些現象而得出的。這些理論解釋了發達國家的貿易關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保羅.克魯格曼為了研究產業內的貿易問題而從多個角度建立了相關模型,它研究出了國際貿易已經從一種完全競爭的狀態轉變為不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持續增長的狀態,假如兩個國家在要素稟賦和技術方面都不存在差異性的情況下,那么其實產品本身之間的差異性以及規模經濟本身也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經濟的發展。和傳統國際經濟貿易理論相比較來看,這個結論正好是相反的,但是其卻正確地解釋了戰后的貿易現象。此后,一些經濟學家在對國際貿易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還會分析壟斷企業的發展行為。這個階段的研究表現為產業組織理論和傳統國家貿易理論的結合,并對國際貿易中的新現象做出了深刻、全面、合理的解釋。

二、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新趨向

國際政治格局、經濟格局以及國際關系的持續變化促使國際貿易理論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國際貿易理論要獲得發展,就一定要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形成滿足。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跨國公司也獲得了持續性的發展,形成了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和新的貿易形勢,進而將一體化的貿易理論有效的研究出來等。原來是從產業內的貿易角度著手開始研究的,是一種懂宏觀角度入手研究的方法,然而,當前主要是從某一個貿易主體或者是貿易現象的角度著手進行研究,是一種微觀性的研究。這些新理論的出現能夠對傳統貿易和新貿易理論進行補充,并且能夠促使二者實現有效的整合,還能夠促使研究變得更加微觀與細致。原先,靜態的理論假設是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則是動態的實際內容,其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學者在對國際貿易理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都會綜合考慮變動要素、運輸因素以及歷史因素等,因此研究也變得更加微觀和細致了。綜上所述,國際貿易理論研究正表現出逐步向更加微觀細致和動態的趨向發展。

三、結語

目前,不斷深化的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促使新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形勢不斷出現,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理論也同樣需要適應于當前國際貿易中的新現象與新挑戰。研究國際貿易理論以及國際貿易理論的持續發展為規劃和發展國際貿易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進而促使其向更加健康和穩定的方向發展。

作者:崔航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第4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 動態利益 對外貿易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貿易的迅猛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僅在于其靜態利益,而且更在于其所具有的動態利益。因此,準確理解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及其來源,對于我國制定合理的對外貿易戰略,發揮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發動機”作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際貿易動態利益的一般分析

國際貿易利益是指通過國際間的商品交換而獲得的利益, 它可以分為兩大類:國際貿易的靜態利益和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國際貿易的靜態利益是指開展貿易的雙方開展貿易后,所獲得的直接的經濟利益。而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是指開展貿易后,對貿易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間接的積極的影響。靜態利益偏重于一國通過國際貿易所獲得的消費方面的好處,而動態利益則注重于開展貿易后對生產的刺激作用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其他諸方面的積極影響,因此,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也就是貿易帶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利益。

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受到了自古典貿易理論學派以來的歷代經濟學家的重視。 他們支持自由貿易論,極力宣揚擴大國際貿易的優越性。在他們的著作中不僅令人信服地論證了貿易的靜態利益,而且還包含有豐富的關于國際貿易動態利益的思想。

在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最早涉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問題的,應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斯密認為,各國應按照絕對成本差異進行國際分工,然后進行貿易,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將會大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各國的物質福利。這一理論思想要求一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取消國際貿易中的各種壟斷、特權和限制,放棄政府對貿易的干預。只有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各國才能充分享受自然分工導致的絕對優勢所帶來的利益。斯密的這些論述包含了國際貿易具有帶動經濟增長作用的最初思想。李嘉圖創立的比較成本理論認為,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利益較大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生產利益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成本,都得到了好處。這一理論論證了貿易靜態利益的基礎。實際上,在他的觀點中,也包含著國際貿易帶動經濟增長的思想。

受古典經濟學家上述觀點和理論的啟發,經濟學家們進一步探討了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發展了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會帶來以下動態利益:

一是一國出口水平的提高意味著這個國家進口水平手段的提高。而進口中的資本品進口,而資本貨物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是特別重要的。資本品的進口使這個國家獲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節約了主產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業的效益,因而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

二是出口的增長也導致一國的投資領域發生變化,使其把資金投向國民經濟中最有效率即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進行專業化生產,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

三是出口也能使一國得到規模經濟效益。市場容量的擴大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

四是出口的發展還會刺激國內外的投資,鼓勵加工工業或制造業以及交通運輸、動力等相關部門的發展,并促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引進。

我國對外貿易動態利益的表現

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相對于靜態利益而言,對一國經濟社會發展更為重要。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促進競爭,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引進先進的觀念、制度等等。換句話說,國際貿易主要利益所在就是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動態利益的地位還將上升,成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的主要著眼點。

具體的說,我國通過對外貿易獲得的利益主要表現在:

(一)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增長

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29727.6億美元,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大國。201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在世界排名也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世界第27位上升到第2位。在發展中國家中,我國已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少數幾個贏家之一。這種在高GDP增長過程中出現的更為高速的貿易增長,使得許多經濟學家將我國的開放貿易和經濟增長聯系起來,認為對外貿易是拉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在經濟發展中,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和經濟資源的配置,可以轉換商品的實物形態實現價值增值。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上,還體現在對經濟增長質量和結構轉換及升級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使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增強。對外貿易的發展對于我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促進產業結構的演進

一國需求結構的狀況和變化趨勢,對其產業結構有著最為直接和重要的影響。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實現經濟的絕對平衡的增長,即供給結構剛好與需求結構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場。對外貿易通過改變最終需求總量和結構,改變社會總需求,從而起到推動產業結構演進,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的作用。當國內資源過剩而需求不足時,就對國外市場組織生產;而在國內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資源和技術條件時,就適當進口。另一方面,擴大對外經貿關系,就必然要發展本國具有現實或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以優化資源配置。進出口競爭的刺激和進出口結構的不斷調整,又會促進本國企業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貿易引進競爭機制,一國可以發現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并圍繞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優勢產業的發展。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比較優勢發生變化,產業結構也就不斷趨于高級化。

(三)促進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

帶動經濟增長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就是技術。貿易可以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的發展。貿易還可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和“邊干邊學”效應。一方面,技術通過貿易活動帶來國外的先進技術,并且把這些先進技術滲透到國內的其它行業;另一方面,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工藝以及成本核算方面可以通過貿易獲得技術支持和援助。與此同時,貿易也可通過促進制度創新來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我國在經濟制度轉軌的過程中,由于專利保護制度、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等制度的不完善,使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時遇到諸多困難。貿易是實現制度創新的基本途徑。發展中國家通過貿易方式引入現代經濟制度,而發達國家維持、鞏固新制度的先進經驗在貿易中也為發展中國家起到示范作用。貿易活動加強了國內外信息交流,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有助于形成制度創新所需的意識形態基礎。另外,貿易引起的信息交流、制度變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國際競爭的壓力迫使國內經濟主體積極進行制度創新以適應發展的需要。因此,開展國際貿易必然會激發企業的創新機制,推動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

(一)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由比較優勢戰略向競爭優勢戰略的轉變

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征,全面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競爭優勢戰略能夠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充分發揮其對外貿易的作用。這一戰略對于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出口產品結構也具有現實意義。一國的經濟發展僅限于突出和強調比較優勢是不夠的,更主要的是應創造和發揮競爭優勢。從現實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作為存量優勢,比較優勢只是一種可能的優勢,這種可能的優勢還可能會被市場扭曲得不可能顯現。這從落后的經濟結構向先進的經濟結構轉化的過程中,政府須不斷注入傾斜政策這一點可以得出。大量的實踐表明,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對于一個主動參與國際分工體系的國家來說,應將優勢提升為使資本、技術、資源與市場有效組合而形成的競爭優勢,在對貿易政策進行有效的戰略性運用時,首先要跳出比較優勢的誤區,避免盲目陶醉在并不真實的比較優勢之中,要從國際市場競爭的整體格局出發,動態地認識和把握自己的優勢,將比較優勢提升為競爭優勢,主動培植、創造和放大競爭優勢。

(二)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優勢產業結構的國際競爭力

產業結構是形成產品競爭優勢的基礎,我國的產品缺乏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結構滯后、升級速度緩慢。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產業結構層次低、缺乏競爭力。我國必須培養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并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推動國內產業的升級和國際化轉移。具體來說,一是加快國內優勢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選,培育傳統產業在國際范圍內的獨特優勢;二是加大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與消化力度,不斷提升現代制造業技術的開發層次和自主創新力;三是進一步擴大對高新技術的投入,抓緊培育和開創出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甚至超前的新技術產業;四是選擇包括服務業在內的一些重點產業,加快發展產業集群規模,促進產業鏈向國內外同業領域延伸;五是維護國家的產業安全,加快國家戰略性資源產業的海外投資與發展。

(三)積極創造競爭優勢,加強企業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

在國際競爭中,如何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是產品能否長期占領國際市場的關鍵。要積極開拓多種渠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積極培育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調動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積極性,在競爭中不斷提高實力。對外貿易戰略應把側重點從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轉向大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開拓國際市場能力的問題。并且進行技術創新,減少高技術產品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比較優勢作為一種潛在優勢,只有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

要實現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升級,必須以競爭優勢為導向。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掌握高新技術這一財富,就會落后于他人,以至喪失自然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近年來,我國初級產品的比較優勢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工業品的比較優勢則逐年上升,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是我國工業品出口維持國際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因。但還應看到,我國高新技術產品比重還比較低,實施科技興貿戰略, 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快出口產業的技術創新,全面增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優勢,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國的競爭焦點逐漸轉向了高科技的競爭,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例在不斷上升。高技術不僅能靠自身市場開發的能力為經濟做出貢獻,而且能應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黃萍.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及其實現條件.湖南大學學報,2001(12)

2.牛宏莉,張雪鳳.從動態觀點看我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第5篇

論文摘要: 靜態比較優勢理論把比較優勢看作是靜態的、不變的,強調依據資源稟賦狀況確立主導產業;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則認為比較優勢是動態的、變動的,強調有選擇地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實踐中要立足現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創造動態比較優勢,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比較優勢的轉換。

一、引言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把比較優勢看作是靜態的、不變的,包括李嘉圖的相對成本說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論。而近現代的比較優勢論強調產業政策和外貿政策的重點是扶持新興的幼稚產業,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比較優勢的轉換,把比較優勢看成是動態的、變動的,更貼近國際貿易的現實。

二、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依據資源稟賦狀況確立主導產業

(一)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

比較優勢是與絕對優勢對應的概念。絕對優勢建立在生產的絕對成本的比較上。如果一國生產單位數量的某種商品使用的資源絕對量較少或效率較高,那么它在這種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例如巴西能以較低成本生產咖啡和香蕉,美國則能以較低成本生產飛機和緊密機床。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美國則在生產飛機和緊密機床上具有絕對優勢。于是,各國通過國際貿易獲得他們很難生產的產品:加拿大需要進口咖啡,日本需要進口石油,科威特需要進口飛機等。

比較優勢建立在生產活動的機會成本基礎上。如果一國生產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其他國家,則該國在該生產上有比較優勢;反之,如果一國生產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高于其他國家,則缺乏比較優勢。作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比較優勢原理的中心命題是:一個國家即便在每一種商品的生產上都不具有絕對優勢,它仍然會在某些領域享有相對比較優勢;不僅各自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有可能通過交換增加福利,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同樣可以通過貿易增加福利。

(二)傳統比較優勢理論

第一個說明不僅絕對優勢而且比較優勢也能成為貿易源泉的人,是19世紀早期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他在僅需要一種生產要素的假設條件下,用幾個數字為例簡要闡述了這一原理。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俄林在考慮多種要素作用的基礎上,重新表述了比較優勢原理,認為決定比較優勢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稟賦。要素是對生產過程發生作用的各種有形、無形因素,如自然資源、知識資本、物質資本、土地、熟練與非熟練勞動力等,要素稟賦則指一國(或地區)實際擁有的要素總量和結構。某種產品或行業的生產活動是否具有比較優勢,取決于它們能否比較密集地利用該國相對豐裕的要素,取決于它們生產的成本比例能否與該國結構相一致。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國豐裕要素的生產項目,越具有比較優勢;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國相對豐裕要素的生產項目,則越是缺乏比較優勢。

總之,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個國家由于生產技術先進或要素稟賦豐裕而在某些產業具有比較優勢,那么該國主要生產并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樣就可以與別國取長補短,提高本國的國民福利水平。從全世界的角度看,如果每個國家都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發展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然后在國際市場上進行貿易,則可以促進世界資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全世界的福利水平。

三、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有選擇地培育新的優勢產業

(一)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及其實踐上的缺陷

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雖然有完美的邏輯體系,但理論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傳統比較優勢理論模型是在一系列嚴格的假設條件下構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跨國公司和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前提提出了挑戰。2.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對現實的解釋能力有限。二戰后美國和德國的工業化發展歷程,都不是遵循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發展起來的。3.比較優勢法則是一個靜態的理論。

無論是李嘉圖提出的以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的相對優勢理論還是赫克歇爾—俄林提出的以生產要素供給為基礎稟賦理論,二者比較利益產生的前提均是各國的供給、生產條件不可改變,從而這種傳統比較優勢具有靜態特征。比較優勢是一國的天然稟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國的生產技術可能會進步,或者要素稟賦的積累會改變,那么原有的優勢和劣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可能相應地改變。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顯然忽視了這些可能的變化。

在實踐上,靜態比較優勢理論在指導后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時容易落入“比較優勢陷阱”。因為在按照靜態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技術水平低,其比較優勢產品一般是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果選擇這樣的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則很容易落入“比較優勢陷阱”,即將本國經濟鎖定在低技術的專業化生產模式中,結果只能生產和出口技術含量低的產品,不僅受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盤剝,并且被置于世界經濟二等公民的地位,同時還面臨產業競爭力無法持續發展的問題。

(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有選擇地培育新的優勢產業

目前,被廣泛的接納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基于未來發展戰略的動態比較優勢是需要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去培育的,或者政府的產業政策可以加速這一進程。典型的解釋東亞國際分工和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雁行模式”理論-日本為領頭雁,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亞洲四小龍”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雁行模式形成東亞區域內產業循環和連鎖變化的機制,使東亞各國或地區產業不斷向更高層次轉換,帶動經濟的依次起飛和持續發展。以及后來的外貿優勢轉移學說、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均說明了一國比較優勢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隨著世界經濟形勢轉變,會隨著一國要素稟賦積累和技術進步等因素發生變化。就政策而言,動態比較優勢觀點表明:一國有可能通過適當的產業和貿易政策來改變其天然具有的比較優勢,即比較優勢不是外生的,而是內生的。“內生比較優勢”是指如果一個國家選擇專業生產某種產品,它可以在外生比較優勢不存在時,內生地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比較和絕對優勢。如在一個原本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占比較優勢的國家來說,其比較優勢并非只能固定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通過扶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可以實現本國比較優勢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從而改變本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因此,按照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的觀點,一國應該著眼于未來有選擇地去扶植和培育戰略產業作為新的主導產業,樹立新的比較優勢,以保證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持續發展和提高。

四、立足現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創造動態比較優勢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是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在現代貿易格局下的發展和延續。傳統比較優勢理論是一種“被動適應”的主張,強調一國應利用要素稟賦結構等天然形成的比較優勢來選擇主導產業,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種“積極改變”的主張,強調一國從適應比較優勢向創造比較優勢,通過產業升級、學習積累等經濟活動來培育本國新的比較優勢,在更高級的產業領域形成產業國際競爭力。

在實踐中我們也要看到,雖然遵循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對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是較為理想的產業政策選擇,但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脫離現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去進行。尤其是在目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飛速發展、世界生產資源有效整合的背景下,這為不同要素稟賦的國家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提供了契機。發展中國家只有在現階段發揮靜態比較優勢,才能積累經濟進一步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然后通過將資金和技術用于培育未來戰略產業,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成功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

參考文獻:

[1]胡昭玲.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m],2006,(3).

[2]林毅夫.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j].經濟前言,2005 (11).

第6篇

關鍵詞:動態教學法;國際貿易實務;任務驅動

一、“動態教學法”的提出

當今傳統課堂教學多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課堂參與程度較低。在高職學生必須適應當今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情況下,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忽視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環節,忽視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因此,我們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由此,動態教學法應運而生。動態教學法,既在原有的教學過程中,為改變師生思維矛盾的動態、平衡體系,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使平衡不斷打破,向著學生的思維矛盾運動方向不斷的移動,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現存的幾個主要問題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高職國際商務、商務英語、報關等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該課程專門研究國際商品交換的具體過程,要求學生掌握進出口貿易的基本知識和具體業務流程,它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涉外性和實踐性的綜合性學科。本人自2007年以來一直從事高職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教學工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很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方法還主要以教師的理論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教材內容,而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本身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習內容是以定論式的形式直接灌輸給學生,這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們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模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們缺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缺乏自己動手操作和自我探索的機會。因此,如何豐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成了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中的重要問題。

(二)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不夠,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不強

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比例較低,學生缺少實訓基地和實習平臺,很少有機會能夠親身感受進出口貿易的流程、體驗外貿業務員的真實工作過程,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操作技能較差,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外貿實踐。而目前大多數的外貿企業在招聘外貿人員時都很重視應聘者的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由于缺乏基本的專業操作能力,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需求,從而降低了他們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和適應工作的速度。因此如何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讓學生親身感受國際貿易的真實業務過程,掌握外貿業務員的具體工作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是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需要解決的又一重點問題。

三、“動態教學法”

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的運用為了配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響應學院號召,在引進國際商務實訓室和外貿實習平臺simtrade軟件的條件之下,我在2013-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13國際商務1班的教學中,嘗試采用了動態教學法,試圖進行基于動態教學法的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人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運用的動態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教學與實訓基地軟件教學相結合,以“提出業務背景———自主探索———完成任務———教師點撥”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全程參與教與學的活動中,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一)教學地點的“動態”

本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分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實訓基地教學兩部分,這首先就是一種嘗試,以前的課程一直都是在單一的授課地點普通大屏教室來進行,而這次我將實訓基地的外貿實習平臺simtrade軟件引入到了教學過程中來,學生在后半學期有一半的學時都要在實訓基地的國際商務實訓室來完成。外貿實習平臺主要分為交易中心、認證中心、國際業務中心等模塊,以真實的國際貿易業務環節為訓練要點,學生將分別扮演進口商、出口商、進口地銀行、出口地銀行等角色真實模擬進出口貿易的全過程,真正將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理論內容在外貿實習平臺上進行實際的模擬操作,使他們在學中做、做中學,更好的理解課堂的教學內容,體現了工學結合,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二)教學方法的“動態”

在教學方法上,我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摒棄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將分組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雙語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結合,貫穿于整個的教學設計,它包括提出業務背景、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完成任務和教師點撥等四個主要環節。

1.提出業務背景

本學期我采用的教材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來設計的,整本教材都是以河北綠色陶瓷公司和阿聯酋ABH公司的進出口業務環節展開,學生的角色為綠色陶瓷公司銷售部的業務員,每一個項目都是以任務引出本項目要學習的內容,這就為我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任務來源。在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后,我將教學內容整合為8個典型性的工作任務。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我還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了子任務,讓全體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使學生迫切要求往下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同時由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涉外性特點,每一個業務背景基本都是以英文的外貿函電作為任務提出,所以我還用到了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對于國際貿易實務中的一些常用英文單詞、專業術語進行記憶,加強外貿英語的學習。對于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我還在教學時,創設“虛擬劇場”開展情景表演,這樣可以使教學內容不拘泥于靜止的紙面敘述,而是以生動現實的情景模式展現出來,引發學生的親切感與新鮮感,使之在身臨其境的環境里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進行主動學習,并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

2.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

在我的教學之初,我就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小組的管理,課上學生的回答問題、討論、案例分析、任務完成等都是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的,每個小組和小組成員的每一次表現都會計分,小組之間、小組成員之間都會有競爭,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一節課中,我將提出的任務分解成幾個子任務,在對主要知識點進行講解后就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學生根據任務要求,首先通過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再進行閱讀、分析教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在自主探索活動中,既加深了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還活躍了思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對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還在教學的后期安排了學生講課的實訓環節,將學生比較熟悉的“商品的品質、數量和包裝”這一教學內容,分配給各小組,讓學生課下查資料、做課件,然后派小組代表在課上講解,再由學生評委點評打分,這種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完成任務

在學生對每個任務中涉及到的知識點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后,就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的內容來完成每一個項目所提出的任務。在這個環節中,各個小組會采用交流討論的方式來完成,小組成員通過討論達成一致,委派一名成員陳述任務的解決方案,各小組還會對于一些問題進行論辯,在這樣的討論與論辯中,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4.教師點撥

這一環節的核心是讓學生掌握整個對外貿易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操作要點,幫助學生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從而解決外貿實際業務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對于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完成任務的質量,教師應該給出及時的點評和點撥。這一點非常重要。為此,教師應該在“精”和“活”上下功夫。“精”要求教師不做簡單重復的泛泛而談,而是要根據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疑問,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有針對性的講解,使學生能夠在仿真的國際貿易環境中掌握外貿業務各個環節的操作要點?!盎睢敝覆粦阎v解過程僅僅定位在告訴學生正確的解決方案,而更要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運用、學會操作,從而提高解決對外貿易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施“動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通過動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應用和實施,無論從課堂效果還是考核成績看,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分組之后,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了,課堂生動、活躍起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積極回答課堂提問,還經常在課下與老師進行交流。另外,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在案例分析和任務完成環節,小組成員之間會在討論之后給出答案,每當得到教師的肯定與鼓勵,都會大大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實訓基地的教學中,學生真正動手在外貿實習平臺simtrade軟件上進行實訓,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從考核結果上看,學生成績的及格率達到100%,優秀率也都在20%以上,成績較為理想。本人在2013-2014年第二學期教學考核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獲得了課程教學質量考核優秀,也證明了動態教學法實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初步嘗試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繼續改進和探索的地方,如自主學習與軟件模擬的配合問題,自主學習時間與課堂時間匹配問題、考核方法的合理化等,但我相信這種嘗試,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對于高職國際商務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作者:趙紅梅 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章冀.淺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在高職教學中的改革[J].中國市場,2013,(06).

第7篇

1商品貿易結構的含義及發展脈絡

藍慶新(2001)曾將貿易結構定義為構成貿易活動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經濟聯系,它包括貿易活動主體之間,客體之間,以及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比例關系。目前,商品貿易結構的研究還未形成單獨的理論體系。但我們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總可以看到商品貿易結構的影子。古典貿易理論的絕對優勢理論、相對優勢理論以及新古典貿易理論的要素稟賦理論表面看來是研究一國如何根據自身優勢安排本國進出口的問題,但實際上一國進出口產品的選擇恰恰反映了本國的商品貿易結構狀況,因此嚴格來說古典新古典理論探討的正是開放條件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問題(胡倩,2000)。在新貿易理論中克魯格曼將討論從完全競爭市場擴展到了不完全競爭市場,提出了產業內貿易,并指出了生產的不確定性。如果說古典新古典貿易理論中商品貿易結構的狀態是清晰可辨的,那么不完全競爭理論則更進了一步,其指出由于生產的不確定性進而導致商品貿易結構也是不確定的(宵,2003)。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在此基礎上又進了一步,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市場干預來改變一國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一國的商品貿易結構,將分析由靜態轉向動態,從而關于商品貿易結構的論述也變得更全面。

2商品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機制

在傳統的貿易理論框架下,假定技術和資源不發生任何變動,貿易可以通過提高資本密集品的相對價格來促進經濟增長(Stiglitz,1970),但是并未得到實證檢驗的支持,也沒有涉及貿易結構的問題。Baldwin(1992)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框架下分析自由貿易的影響。他指出自由貿易不僅會產生傳統意義上的靜態效應,還會通過資本的動態積累促進經濟長期的增長。他認為資本積累效應的獲得只取決于貿易量而與貿易的結構和方向沒有任何關系。Mazumdar(1996)對此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只有當一個國家出口消費品而進口資本品時,貿易才能夠帶來經濟的增長;反之,則未必能夠帶來經濟增長效應。新貿易增長理論更加強調了貿易可以通過技術溢出而產生動態效益,如研發活動的增加、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場的擴大等等(Romer,1990)。Coe&Helpman(1995)進一步指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國內外資本品生產率存在差異,進口資本品并不一定會帶來資本品價格的下降,反而會提高本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加資本品的邊際產出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綜上所述,不管是新古典理論還是新貿易理論,都強調了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根據貿易結構度量方法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根據產品附加值的高低將貿易商品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貿易結構的變化主要以兩類產品貿易額變化為依據。這種分類方法是最傳統的,國內外不少學者曾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初期的分析,如藍慶新(2001)等等。一般來說初級產品出口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正相關,而工業制成品在發達國家獲得了出口擴張。這類實證文章更多的是從比較優勢的角度闡釋商品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這種分類方式相對寬泛,無法提供更詳細的信息,同時這種方法并不能對貿易理論進行證偽。二是根據Baldwin和Mazumdar的分析將進出口產品分為資本品和消費品兩大類,以兩者進出口的相對數量比來衡量貿易結構(王永齊,2006),但是這種方法并不能反映出貿易產品技術附加值這一更為重要的技術含量屬性,同時也不能精確地反映出中國貿易結構的動態變遷過程(蘇振東,周瑋慶,2009)。三是用顯示技術附加值測度技術的方法來度量貿易結構。關志雄(2002)最先給每一個貿易品賦予一個附加值指標。樊綱等(2006)在此基礎上做了修正,提出了技術顯示附加值的原理,并以各國在該種產品上的比較優勢作為權重。杜修立和王維國(2007)對該指標做了進一步的修改,提出了新的假設和歸類方法,認為權數應該是各國在該產品世界總產出中的份額。蘇振東、周瑋慶(2009)利用產品技術附加值的指標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發現出口貿易結構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非對稱影響效應,且出口貿易結構的優化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顯示技術附加值的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有很多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投入產出法分析的不足,深入到產品內部,探討越來越重要的技術指標,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更好地參考意義。但是最大的困難是要找到一個成熟可靠的指標,目前這還未達成統一。

3商品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的間接影響機制

3.1商品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關系述評黃曉玲(1990)指出,商品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相互影響。產業結構提供了商品貿易結構的物質內容和活動范圍,而商品貿易結構的優化又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黃慶波、范厚明(2010)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論述,指出對外貿易可以從三個途徑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一是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信息和方向;二是解決產品結構性短缺和過剩問題;三是根據不同產業作用的不同來調整產業結構。兩者的實證關系也得到了發展。根據度量產業結構指標的不同,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按照三大產業的比重來度量產業結構。二是從生產要素密集程度來劃分和研究產業結構,發現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負相關,資本密集型行業出口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正相關(李耀新,1995;李磊,2000)。三是以制造業為突破口用技術附加值來度量產業結構。Lall等(2005)指出,可以通過考察一國的出口商品構成便可得到該國所處價值鏈位置的間接證據。Wang&Wei(2008)設立了衡量價值鏈的出口商品結構不相似度指數指標,指數值越低,越靠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唐海燕和張會清(2009)借鑒這一指標進行了實證分析,表明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開展商品貿易對提升價值鏈的位置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3.2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述評

產業結構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周振華(1995)認為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產業結構的有機結合會產生巨大收益,這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二是優化合理的產業結構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三是產業結構關聯效應使某一部門的技術創新作用不斷擴散,并使技術創新的中心不斷轉移,從而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劉偉(1995)認為經濟增長的實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工業化,進而理解為結構演進。郭克莎(2001)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對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并以中國為例,指出產業結構的瓶頸制約及產業結構升級緩慢都會阻礙經濟的增長,從另一個角度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劉偉(2002)對全國各地區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1%會導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0.14%、0.33%、0.54%。劉云峰(2004)、郭文(2007)等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另外就某一地區來說,很多學者也進行了實證檢驗,如徐捷錦等(2008)對重慶,虞斌(2010)對浙江,牛鴻蕾(2010)對江蘇等等,產業結構的提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均得到了驗證。由此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擁有比較堅實的理論和實證基礎。

3.3商品貿易結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述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文獻中可以看出,改善商品貿易結構可以通過提升產業結構進而促進經濟增長。這一間接影響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從理論上拓寬了商品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路徑,加深了對商品貿易結構的認識,更突出強調了改善商品貿易結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雖然在實踐中,由于商品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測度指標難以統一,目前有關間接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十分有限,但是在后危機時代,加深商品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多種影響途徑的重視仍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又一有效途徑。

4總結和研究方向展望

在回顧評述了相關文獻以后,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和啟示。

(1)商品貿易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基本已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只是在具體衡量過程中由于指標選取的不同而存在程度上的差異。

(2)商品貿易結構的衡量指標經過發展已經從表面的產品分類衡量深入到要素層面技術含量的衡量。

第8篇

關鍵詞:關稅同盟;理論研究;文獻綜述

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研究生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名稱:俄白哈關稅同盟對新疆外經貿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1月23日

一、前言

關稅同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形式,是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同時,建立起統一對外關稅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從德意志關稅同盟開始至今,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了不同發展程度、組織形式的關稅同盟。與此同時,關稅同盟理論也得到日益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國際集團和宏觀經濟主體的區域化合作趨勢進一步加強。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亦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的交錯發展中逐步融入國際社會。

二、關稅同盟理論演化過程

1950年雅各布·維那創立了關稅同盟的基礎理論,后來米德、科普賽和科登等人對關稅同盟理論進行了發展與完善。

(一)起源。在次優理論提出之前,傳統上認為關稅同盟是值得鼓勵的,其理由在于既然關稅同盟是向自由貿易邁進了一步,那么關稅同盟即使沒有實現福利最大化,也會提高世界的福利水平。李斯特認為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可以在某一時期與意向相同的國家結成同盟,以反抗與它們利益相沖突的國家。真正開始系統地對關稅同盟進行的研究是在戰后。1950年,維納在其代表性著作《關稅同盟理論》中系統地提出了關稅同盟理論。傳統理論認為,關稅同盟一定可以增加成員國的福利。維納指出了這些早期關稅同盟理論的非準確性,提出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概念,認為建立關稅同盟得益與否,取決于這二者的實際成果,從而將定量分析用于對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的研究,奠定了關稅同盟理論的堅實基礎。

(二)形成與發展。建立關稅同盟并不等于向自由貿易靠攏。因為它在成員國之間實現自由貿易的同時,也對非成員國實施差別待遇的保護貿易。而這種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結合就會產生“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種效應。通過局部均衡分析,維納得出結論:“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種效應的相對強度就決定了關稅同盟是否應該得到提倡。目前,西方探討關稅同盟貿易效應的觀點按照邏輯關系分成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關稅同盟的利益來源;二是關稅同盟的產生原因;三是最優對外關稅的決定。

1、“消費效應”的提出?!跋M效應”指征收關稅后由于價格上升,使得國內消費量減少。英國經濟學家米德在維納關稅同盟理論的基礎上補充性地提出了“消費效應”。米德認為,關稅同盟形成后,商品的相對價格會發生變化。

2、動態效應的研究

(1)競爭促進效應。經濟學家西托夫斯基認為,競爭的加強是影響歐共體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關稅同盟形成前,各成員國多已形成了壟斷的市場結構,長期以來幾家企業瓜分國內市場,攫取超額利潤,阻礙技術進步,因而不利于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后,有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增進社會利益。

(2)規模經濟效應。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認為,“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則關稅同盟越大,其對世界總體潛在利益越大,關稅同盟國間市場越擴大,帶給這些國家和世界的利益越增大。”對那些國內市場狹小或嚴重依賴對外貿易的國家而言,建立關稅同盟最大的動態效應是它能帶來規模經濟效應。

(3)資源配置效應。關稅同盟帶來的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提高了市場的透明度,市場趨于統一。一個較大的區域規模,一般擁有較大量的區域生產要素,在關稅同盟的影響下,必然會誘發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集聚與擴散,使資源得到重新配置。這些都將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提高要素利用率,降低要素閑置的可能性,從而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4)刺激投資效應。關稅同盟通過撤銷貿易壁壘帶來的區域市場擴大將有利于改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的改善既可以吸引成員國廠商的投資,又可以使非成員國企業為繞過貿易壁壘的限制到關稅同盟國內投資設廠,以享受大市場的益處。

3、貿易條件的效應分析。1970年,皮爾斯在其所著的《國際貿易》中認為,全球多數國家尤其是貿易小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無法通過改變貿易條件改善自身在國際貿易中的被動地位。貿易小國組成關稅同盟后,貿易創造效應出現,這相應就保證了成員國出口的快速穩定增長。另外,一體化也提升了同盟整體進口量在世界進口總量中所占的份額,而進口規模的擴大使得成員國具備影響世界價格的能力。同時,貿易轉移使成員國減少了從同盟外第三國的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第三國下調其出口價格。而貿易條件的改善使世界收入向著市場規模大且具有一定壟斷地位的關稅同盟轉移,這對原本是貿易小國的成員國而言肯定是有益的。

4、國內對關稅同盟效應研究小結。董麗萍(2000)總結了關稅同盟理論體系的觀點,認為關稅同盟具有以下五種福利效應,即生產效應,發生于生產領域;消費效應,發生于消費領域,與消費者的福利有關;規模經濟效應,對于小國的收益遞增或成本遞減行業來說;貿易條件效應,關稅同盟由若干國家構成,相當于一個龐大的關稅區;動態經濟效應,關稅同盟的成立使成員國原本各自獨立的國內市場融合成為一個大市場,推動了各國的經濟增長,加速了技術創新進程。從以上對關稅同盟五種福利效應的分析可以看出,關稅同盟對全球福利的提高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楊新榮、郭峰(2006)通過對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貿易轉移進行圖形分析,指出關稅同盟給成員國帶來的不是絕對的福利凈損失或凈收益,而是分為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兩種影響,從而認為貿易創造會帶來福利絕對增加,而貿易轉移在不同的情形下其結果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同盟國與第三國之間的價格之差越小,則會給成員國帶來消費者剩余增加量大,而關稅損失少。

(三)理論尚不完備之處。維那效應的提出及以后的發展對于正確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效果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其理論假定至今距離現實較遠,因此還不能全面地解釋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主要表現在:

1、基本假定中未動態地研究同盟形成及擴大對同盟外國家的影響。隨著世界經濟格局不斷變化,多極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因此,基于20世紀五十年代經濟體系的小國假定應做出修改,必須考慮到經濟一體化集團對外部國家的影響,考慮關稅同盟的經濟輻射力和外溢效應。

2、分析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果不全面??破召愒赋?,關稅同盟福利或損失來源于生產專業化,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規模經濟;貿易條件變化;由于外來競爭增加引起的效率變化;經濟增長率的變化五方面。但是,目前關稅同盟理論仍根植于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靜態、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視貨幣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引入宏觀經濟變量。

3、一貫強調適用于發達國家的理論假定。許多研究對發展中國家的關稅同盟分析仍停留在20世紀六十年代進口替代時期,如將貿易條件完全忽略,單純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偏好等。

三、總結

眾所周知,在關稅同盟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其主要研究對象是西歐。而隨著西歐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向前發展,關稅同盟在歐共體逐漸獲得成功,如今更成為歐盟的重要基石。正因為實踐的支撐,關稅同盟理論在一體化理論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進入20世紀七十年代,皮爾斯、克魯格曼、赫爾普曼等經濟學家從規模經濟、貿易條件、不完全競爭等方面入手,進一步發展了關稅同盟理論,使其日益成為一體化理論中較為完善的部分。

即便如此,關稅同盟理論仍需要進一步的發展。目前,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正在世界各地處于程度不等的發展過程中,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理論也處于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關稅同盟理論對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改革開放有很重要的啟示。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增強,尤其是東盟和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后,世界主要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我國的外貿形勢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而且我國現正與巴西和東盟各國進行自由貿易談判,目前我國的區域合作需要在合作領域、合作形式和合作手段上同時進行轉變,爭取獲得以經濟利益為主的各種利益,從而提高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的影響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體系[M].商務印書館,1961.

[2]皮爾斯.國際貿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3]Jacob Viner.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M].New York,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第9篇

關鍵詞:后發優勢;區域貿易;技術創新;后發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73-02

后發優勢就是指后發地區可以從先發地區那里很快模仿到技術,吸取經驗教訓,不用重復先發地區走過的道路。從發展的要素角度來考慮,后發優勢應該包括資本、勞動、技術、制度和結構五個方面。后發地區通過引進資本、技術學習和制度學習與其低勞動成本相結合所形成的競爭優勢,可以推動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而貿易的發展可以為其帶來巨大的貿易利益并促進經濟增長。對后發地區而言,貿易對其技術創新的影響應該更為具體和深刻,因為與貿易相關的技術創新是后發地區展示和發揮其后發優勢,繼而步入經濟起飛和增長階段的重要手段。

一、技術在貿易理論中的地位

現代經濟學認為,商品生產不僅取決于各種傳統的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經營管理能力)的數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決于組合上述各種生產要素的技術。因為技術不僅可以節約稀缺的經濟資源,同時,在給定的要素規模條件下,可以實現更大的產出和生產更多樣化的產品。

事實上,以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早已肯定了技術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影響,只不過當時強調的是“技術”的績效――勞動生產率而已。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可以區分為三個主要的方面:其一是新古典論。將比較優勢置于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對現有的貿易模式進行要素稟賦上的解釋:“新要素稟賦論”拓寬了生產要素的范疇,最終考慮了內生技術的動態意義。其二,從產業經濟學中引申出來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市場結構論”。將諸如壟斷力量和規模經濟等不完全競爭特征引入國際經濟學,而“市場結構論”和H-O-S模型從某種意義上看也不是必然矛盾的。其三是那些既不能歸入新古典理論也沒有被主流貿易理論吸收的學說。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新技術理論”認為,“在出口績效與R&D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雖然“新技術理論”將“技術”置于核心位置,但是仍然難以將“技術”融入新古典模型之中,同時,也忽略了作為“技術”核心特征的那些來自于壟斷力量和技術變化等的動態意義,堅持一國經濟的專業化模式仍然呈中性增長。為了解決上述這些問題,熊比特關于創新的觀點被結合到新貿易技術論之中:一方面,技術差距學說與技術進化論相結合,說明了技術差距對增長和專業化模式的動態含義;另一方面,技術的廠商特有性質和壟斷力量與成功的創新相結合,用來解釋外國直接投資中的廠商維持技術優勢的目的。

二、技術在經濟增長理論中的地位

經濟增長的問題始終吸引著古往今來的無數經濟學家,也是自亞當?斯密起近兩百年以來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難點和重要話題之一。索羅模型的建立主要是圍繞著生產函數和資本積累函數兩個方程展開的,在索羅模型中,技術被看作是一個天外來客的外生變量,與經濟體是無關的,并且是獨立于經濟體之外自動運行的。最終通過對引入技術進步的索羅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羅默和盧卡斯為代表的學者將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以及人力資本等因素引入到了增長模型之中,使得對經濟現實世界的解釋力大大的增強。當被稱為“勞動增強的技術進步”或“哈羅德中性的技術進步”被引入經典的索羅模型的時候,實質上就成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中的主要核心內容。技術進步因素被內生化到經濟增長的理論框架和模型中,并且指出,在導致各種技術進步的緣由中,知識外溢、收益遞增、教育培訓等人力資本投資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盧卡斯的模型中,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對于經濟增長引擎的因素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并不只是在技術進步這樣的層面,而是更進一步地研究導致技術進步的人力資本的影響因素。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的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人類關于人的生產能力分析的新思路。在研究分析世界各國經濟體發展之間為什么存在如此大的差異的問題中,新增長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并發揮了基礎支撐作用:經濟增長水平的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各國技術存量水平、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差距,而人力資本因素是導致技術層次差距的根本原因。

三、技術進步與貿易的國際貿易理論

(一)技術差距模型

技術差距模型由波斯納(Posner)于1961年在《國際貿易和技術變化》一文中提出。波斯納認為,技術差距是國家間開展貿易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國的技術優勢使其在獲得出口市場方面占有優勢。當一國創新某種產品成功后,在國外掌握該項技術之前產生了技術領先差距,因此,可出口技術領先產品。但因新技術會隨著專利權轉讓、技術合作、對外投資、國際貿易等途徑流傳到國外,當一國創新的技術為外國模仿時,外國即可自行生產而減少進口,創新國漸漸失去該產品的出口市場,因技術差距產生的國際貿易逐漸壓縮。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技術最終將被技術模仿國掌握,使技術差距消失。貿易即持續到技術模仿國能夠生產出滿足其對該產品的全部需求的時候。

(二)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966 年,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Raymand Vernon)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一文中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而后威爾士(Wells)又進行了擴展,具體而深刻地論證了“技術決定國際貿易格局”的觀點。弗農把國家依次分成創新國(一般為最發達國家)、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把產品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即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和標準化產品階段。在新產品階段,創新國利用其擁有的壟斷技術優勢,開發新產品。由于產品尚未完全成型,技術上未加完善,加之競爭者少,國內市場就能滿足其攝取高額利潤的要求等,因此產品極少出口到其他國家,絕大部分產品都在國內銷售。而在成熟產品階段,由于創新國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地位被打破,競爭者增加,市場競爭激烈,替代產品增多,產品的附加值不斷降低,且創新國和次發達國家市場開始出現飽和,為降低成本,抑制國內外競爭者,企業紛紛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在標準化產品階段,產品的生產技術、生產規模及產品本身已經完全成熟,這時對生產者技能要求不高,原來新產品企業的壟斷技術優勢已經消失,成本、價格因素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這時發展中國家已經具備明顯的成本因素優勢,創新國和次發達國家為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開始大量地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再將產品遠銷至創新國和第三國市場。

(三)南北貿易動態一般均衡模型

史格斯羅姆、安南特和迪諾波羅于1990年共同發表了《一個熊彼特的產品生命模式》,他們將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模型思想與熊彼特創新性破壞的產品創新觀加以結合,提出了一個南北貿易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在該模型中,產品生命周期的長短以及產品貿易格局的變化均源于R&D活動,廠商間的研發競爭決定了北方產品創新的速度。一個企業在R&D活動中投入的資源越多,它贏得競爭的概率就越大;而且,每項R&D競爭延續的時間與R&D投入的總資源是成正比的。由于R&D競爭獲勝者在制度規定的專利權限內可以享受壟斷利潤,發達國家的廠商為了實現預期利潤最大化,就會不斷加大R&D的投入,推動產品生命周期的延長。

(四)“蛙跳”增長模型

布雷茲斯、克魯格曼和齊登于1986 年在《國際競爭中的蛙跳:國家技術領先地位的周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一個國際競爭的“蛙跳”增長模型。該模型指出,后進國家具有“后發優勢”,政府通過有利于技術開發的政策,后進國家可以“趕超”先進國家,而先進國家的領導地位則可能“固定”。其原因在于,從發達國家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沒有發生邊際技術變遷時,規模收益遞增能夠強化發達國家的經濟領先地位,而在沒有發生邊際技術變遷時,發達國家因受高工資水平和既得利益的影響,可能會延遲對新技術的采用;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對舊技術已有生產經驗,新技術初始反而不如舊技術有效率,而發展中國家則更愿意采用那些最初效益不高但潛力很大的新技術。

四、國際貿易對技術創新的一般影響

就技術落后國家而言,國際貿易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主要依賴于以下幾個渠道:其一,國際商品貿易在將新產品輸入發展中國家的同時,給輸入國帶來了模仿生產的動機,而模仿生產的本質就是一種學習新技術、新工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溢出開始發生,輸入國的技術創新水平有所增強。其二,由于輸入商品的競爭力會影響到當地廠商的市場份額,國際貿易也會間接地刺激當地廠商的技術創新活動,以期達到抗衡的目的。其三,如果輸入商品本身擁有相當的技術含量或技術訣竅,往往伴隨國際貿易的是各種形式的技術指導,由此技術創新會在不同程度上擴散到輸入國。其四,在國際貿易的準備階段,為了便于進口方了解產品的性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商品認知的差異,輸出方會在一定限度內展示其產品的特性,由此導致技術創新的部分流失,一旦貿易談判破滅,這種擴散往往不能得到相應的補償。其五,國際技術貿易是技術創新擴散最為直接的方式,它不僅會對技術引進國的技術存量具有積極有效的影響,同時由于引進國的市場需求狀況、人力資本、生產設備等諸方面與輸出國存在著的較大差距,因此,會刺激引進國的“二次創新”或適應性創新??傊?通過以上方式,最終會增強輸入國的整體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而言,通過上述渠道積累的某種技術一旦達到一定的水平,原輸入國不僅能減少對由該技術生產的產品的進口依賴,而且,極有可能成為國際市場上相應的商品凈供給者。發展中國家通過國際貿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不僅在靜態意義上提高了本國的技術存量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并改善了本國的技術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動態意義上通過各種渠道和機制促使本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創新機制的形成,為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某種可能性。

總之,新增長理論、新貿易理論,加上眾多的實證分析表明,無論是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貿易、還是貿易引致的技術創新,都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更是后發地區后發優勢發揮的重要方面。為此建議:

1.培養技術創新的能力

技術進步包括技術創新和技術模仿。根據技術差距模型,后發地區可以積極引進和承接先發地區的先進技術,在技術模仿的同時,不斷提升技術吸收消化的能力,培養自己的技術創新水平。從“蛙跳”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國際貿易的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后發地區能夠把握后發優勢,邊干邊學,完全可以在一些行業實現比較優勢,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2.根據技術規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后發地區經濟的發展壯大,后發地區的勞動資源優勢將逐漸被削弱,甚至消失,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也會隨之轉移到其他地區。因此,根據技術進步規律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是大勢所趨。

3.重視政府所起的重要作用

從南北貿易模型中可以看出,如果南方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技術轉移的速度,南方國家模仿生產新產品的時間就會縮短,有利于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同時,南方國家政府通過制定產業政策鼓勵技術創新,南方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后發優勢,實現“蛙跳”效應。因此,政府制定的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對于推動地區的技術進步和改變貿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應該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郭熙保,胡漢昌.后發優勢新論――兼論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2] 王貴全.后發優勢與貿易利益[D].上海:復旦大學,2003.

[3] 王冉冉.基于技術要素的國際貿易理論――兼論技術要素與我國外貿國際競爭力的提升[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

[4] 岳昌君.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第10篇

比較優勢理論近年來的發展主要是基于對外生比較優勢這一主流理論的完善和挑戰。在近年來關于比較優勢的諸多研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以克魯格曼、赫爾普曼和格羅斯曼為代表,在引入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概念體系批評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的新主流(HelpmanandKrugman,1985;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學者們又在批評這一新主流的基礎上,從專業化、技術差異、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拓展。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引入規模經濟來分析比較優勢(HelpmanandKrugman,1985)。他們發展了一個壟斷競爭模型,該模型基于自由進入和平均成本定價,將產品多樣性的數目視為由規模報酬和市場規模之間的相互作用內生決定。在自給自足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產品多樣性數目很小,而貿易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同時如果貿易增加了消費者的需求彈性,那么單個廠商的規模效率也能改進。這樣,單個廠商通過規模經濟作用確立了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實際上,克魯格曼更早時候(Krugman,1980)就提出國內市場規模會影響一國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他論述了在幾種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國市場的廠商更能有效利用規模經濟從而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許多實證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內銷的廠商規模更大,廠商和產業的規模與出口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

沿著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R.Tybout,1993)進一步總結并集中論述了遞增性內部規模收益(increasinginternalreturnstoscale)作為比較優勢的源泉。他認為具有遞增性內部規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優于傳統的比較優勢學說:一是該模型建立了一個從專業化中獲取收益的新基礎,即使貿易伙伴們具有相同的技術和要素比例這種專業化也存在。第二,該模型認為具有大的國內市場的廠商在世界市場中有競爭優勢。第三,該模型有助于理解貿易、生產率和增長之間可能的聯系。

但也有的學者認為規模經濟并不是對比較優勢的充分解釋。多勒爾(DollarandWolff,1993)等提醒我們,用規模經濟來解釋比較優勢主要是針對近年來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發達國家之間日益增加的產業內貿易。這些國家的貿易模式體現了很高的專業化程度。但是,他們認為,生產過程中的規模經濟可以部分解釋這種專業化,但不是全部。在大多數產業中,一些不同的公司共同貢獻了一個國家的出口成績,并且每個公司又有很多工廠,因此公司或工廠的規模經濟不能解釋全部的國家專業化。他認為技術差異是對發達國家專業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解釋(Dollar,1993)。日本、德國和美國的許多出口品之所以被看做是高技術產品,是因為在這些產品的生產中研發所占的比例很高,以及員工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很大比例。但是,多勒爾也認為,盡管技術差異能很好地解釋比較優勢,但這種解釋只是針對短期有效,對長期比較優勢的解釋并不能令人滿意。

因為任何一門專有技術最終會變成國際性的公共產品。那么,什么才能成為高技術產業長期比較優勢的源泉呢?多勒爾認為是在現有基礎上產生新技術和訓練補充性技術勞動力的制度。

對于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的研究思路,有的學者從另外的角度提出了質疑(HummelsandLevinsohn,1993)。質疑從赫爾普曼(Helpman,1987)的論文《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入手。赫爾普曼在該文中發展了一個簡單的產業內貿易模型,用以說明國家規模與產業內貿易的關系。該文最重要的理論洞見是指出了,當每一種產品僅僅在一國內生產時,國家的規模是世界GDP構成的惟一決定因素。并且赫爾普曼在OECD的資料基礎上分析并得出,當國家的規模越來越相似時,貿易群體之間的貿易量也不斷增加。該文中模型的假設是:每一種產品只在一國生產;所有的貿易是產業內貿易;所有國家的偏好一致。對此,哈邁斯和萊文森認為這一假設過于苛刻,該模型不適用于每年的每對貿易國。他們認為,距離會增加差別化產品貿易的摩擦成本。距離相近的國家從事產業內貿易是因為喜好多樣化。遠距離國家中的消費者愿意消費國外的多樣化產品,但高運輸成本將限制這種貿易。此外像邊界貿易、季節性貿易、貿易限制以及語言文化因素都會影響產業內貿易。而且他們還進一步用OECD和非OECD(14個國家)的資料作對比,通過回歸分析得出產業內貿易占總貿易量的比例在OECD國家為25.3%,而在非OECD國家僅為0.5%。他們認為這一實證結果也說明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進而對比較優勢的影響并不充分,可能有別的更重要的因素。

格羅斯曼和赫而普曼從研究與開發(R&D)的角度推進了比較優勢理論(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他們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將原來盛行的對比較優勢的靜態分析擴展到動態分析。他們發展了一個產品創新與國際貿易的多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通過R&D產生的比較優勢和世界貿易的跨期演進。在他們的模型中,公司引進新產品會發生資源成本。前瞻性的生產者引導R&D進入具有獲利機會的市場。新產品不完全代替老產品,并且當更多的商品可買到時,價格、利率和貿易模式會跨期演進。貿易有產業內的和產業之間的,前者受制于R&D支出,后者受制于資源稟賦。國際資本流動用來為R&D融資,在一些情況下跨國公司會出現。格羅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動態分析盡管是建立在許多原有的靜態分析的基礎上,如克魯格曼(Kmgman,1979a)與狄克西特和諾曼(DixitandNorman,1980),但同先前的文獻相比較又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僅推進了比較優勢的動態分析,而且就動態分析而言,他們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早些時候對具有產品創新的貿易的動態研究。這些研究(Kru~nan,1979b;Dollar,1986等)對貿易均衡(當產品由北方最初開發后來被南方模仿)的穩態性質提供了有用的洞見,但由于沒有考慮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響和驅動產品創新率的經濟因素,從而使分析不夠完全。而格羅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確地處理了對私人投資R&D的激勵和R&D活動的資源要求。資源通過分配到R&D部門,會導致差異化產品和同質產品的生產,然后就會形成沿著貿易均衡動態路徑的赫克歇爾—俄林貿易模式。這種貿易模式,會導致比較優勢的發展。

楊小凱和博蘭(YangandBorland,1991)在批評新古典主流理論的基礎上,從專業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對內生比較優勢的分析。他們認為,內生比較優勢會隨著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分工提高了每個人的專業化水平,從而加速了個人

人力資本的積累。這樣,對于一個即使沒有先天的或者說外生比較優勢的個人,通過參與分工,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也能獲得內生比較優勢。他們關于內生比較優勢的分析被置于一個將交易成本和分工演進相互作用的理論框架之中。按照這一框架,經濟增長并不單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而是經濟組織演進的問題,市場發育、技術進步只是組織演進的后果。該框架分析了經濟由自給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進的動態均衡過程,并闡釋了斯密和揚格(AnynYoung)的思想:經濟增長源于勞動分工的演進。在經濟發展初期,由于專業化帶來的收益流的貼現值低于由專業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導致的現期效用的損失,因此專業化水平將很低;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的熟能生巧效應將使專業化帶來的收益逐漸增加,因此將會出現一個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內生比較優勢隨之不斷增強。應當強調的是,他們的框架不同于標準的新古典框架,后者對比較優勢的分析主要基于規模經濟,而他們的框架將專業化和分工置于分析的核心,并且嚴格區分了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從而發揚了斯密關于分工和內生比較優勢的核心思想。

此外,格羅斯曼和麥吉,(GrossmanandMaggi,2000)還從人力資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國際間的比較優勢。他們發展了一個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國家間貿易競爭模型,分析了人力資本的分配對比較優勢和貿易的影響。他們發現,具有相對同質人力資本的國家,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生產技術以人力資本之間的互補性為特征。在這種情況下,當所有的任務被相當好地完成時,要比一部分任務被極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務完成得很差時的有效產出更大。高效率的生產組織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資本匹配,這在有同質人力資本的國家更容易實現。另一方面,對于具有異質人力資本的國家,其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生產技術以人力資本之間的替代性為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相對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務,而另一些任務由才能相對較低的人組成的公司來完成。那么,對于具有異質人力資本特征的國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將會在對杰出人物敏感的產業中占有比較優勢。

克萊里達和芬德萊(ClaridaandFindlay,1992)分析了政府對比較優勢和貿易的貢獻。他們的觀點同傳統的經濟理論以及以諾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都不相同。他們認為,政府介入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訊以及其他經常性社會部門將會顯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產率,一些經濟部門無疑會從中受益。這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搭便車”問題和公共產品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沒有動力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這樣的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來供給。

還有的學者從演化的角度探討了比較優勢理論。費希爾和卡卡爾(FisherandKakkar,2002)認為比較優勢是開放經濟長期演進過程的結果。在李嘉圖理論和阿爾欽框架的基礎上,他們系統化了對國際貿易的理論認識,提出了自然選擇會淘汰無效企業,并且能促進產生穩定的甚至是高效的世界貿易模式。他們沒有假定存在瓦爾拉斯拍賣者,而是探討了協調貿易與企業的匹配過程。他們分析的主要結論是,伴隨比較優勢的專業化(更大的國家可能不完全專業化)是世界經濟演化的惟一穩態。

二、比較優勢理論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與比較優勢理論本身的進展相類似,比較優勢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也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觀點。

巴拉薩(Balassa,1981)根據新古典貿易理論提出了外貿優勢轉移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階梯比較優勢論。他預期各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和比較優勢會隨著生產要素積累的狀況而改變。與傳統的發達與落后兩極劃分法不同的是,巴拉薩認為國際分工的類型和經濟發展階段之間排列著許多階梯。更新發展階梯的過程是連續的而非中斷的。按發展階梯劃分,當今世界經濟中大致存在以下幾類國家和地區:屬第一階梯的發達國家;屬第二階梯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如亞洲“四小龍”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屬第三階梯的次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東盟各國(新加坡除外)、中國和印度;最后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根據這種階梯劃分,階梯比較優勢呈現出動態演變的過程:各國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出口,能夠取代已發展至更高階梯的國家原來的出口。在階梯式發展的格局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將分別發展起各自的新興產業,同時將失去優勢的產業轉移給較低發展階段的國家。執行出口導向戰略的落后國家就能夠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進入更高的經濟和貿易發展階梯。針對階梯比較優勢理論,對發展中國家外貿增長前景持悲觀觀點的經濟學家提出了批評。他們批評的主要依據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難以攀登比較優勢的階梯。恩斯特和歐康諾(ErnstandO’connor,1989)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國際間產品競爭的加劇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難以維持原有的國際分工。他們認為,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是靠使用大量非熟練勞動力生產低品質和低成本的制成品取得的。對外貿易曾經是他們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是,當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采用相似的經濟發展策略時,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也在日益增強。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廠商雖已試圖以產品升級和分散出口市場減輕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但這種調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出口市場的集中化傾向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市場能夠彌補北美市場進口量降低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所造成的損害?;舴蚵?Hoffman,1985)也舉出部分次級新興工業化國家被迫限制服裝產量以緩解來自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的例證,說明落后國家進入出口主導型的發展階梯是十分困難的。

多勒爾(Dollar,1993)把比較優勢的技術和制度分析延伸至發展中國家。他認為,盡管關于技術差異的討論主要針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總體上并不居于技術創造的前沿,但技術進步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比較優勢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許多事實表明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已從發達國家引入技術,而發展中國家感興趣的制度也是那些有利于技術引進以及適應既存技術的制度。一些關于增長的實證文獻確實對這些觀點給予了支持(Barro,1991)。研究表明,對工廠和設備的投資、教育變量(如中小學入學率)以及在外貿和外資方面的開放政策同經濟增長高度相關。這些實證工作說明了落后的優勢在于引進別處的先進技術。但是,對這個潛在優勢的利用要求相應的制度支持,如強有力的教育體制和在外貿外資方面的開放制度。如果制度支持具有持續性,例如能持續幾十年,將會對社會的真實收入增加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樣,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將會獲得知識資本積累的長期收益。多勒爾實際上強調了制度激勵和技術進步是發展中國家獲取長期比較優勢的源泉,這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然而,正如前面已提到的爭論一樣,比較優勢理論在我國的應用也引起了相應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于能否應用比較

第11篇

以斯蒂德曼為代表的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堅持并繼承了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認為貿易的真正來源在于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并非資源稟賦的差距。新李嘉圖主義以一種比較動態的、長期均衡的分析來解釋國際貿易。新李嘉圖主義貿易理論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貫穿分析的始終。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與李嘉圖理論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圖是從各國生產的角度即從各國的生產特點不同和勞動效率的高低不同上來解釋比較優勢的差異;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強調要從各國分配領域,從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比較優勢的不同。

2克魯格曼的貿易理論

保羅·克魯格曼提出“規模經濟作為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解釋,他在產業內貿易理論有關基本假設和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各種模型深入闡述了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成功的解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格局??唆敻衤J為在“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式下的市場體系中,產業部門的擴張是通過更大的規模經濟而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個國家都以其產品供應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雙向的產業內貿易,若各國擁有相同的要素稟賦,就不存在產業間貿易,而存在大量的產業內貿易??唆敻衤挚疾炝艘幠=洕?、產品差異與貿易型式的關系。其“產業內專業化分工與得自貿易的利益”理論模型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理論中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這兩個基本假定,使新貿易理論向規范化方向邁進了重要一步。

新貿易政策理論的發展

貿易政策理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之一。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代表的凱恩斯在國際貿易方面主張政府干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20世紀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主張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適度的干預。

1貿易保護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在貿易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紛紛出現。目前較為代表性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包括:

(1)以英國學者蒂姆.朗和科林.海茲為代表的地區經濟主義新貿易保護論認為:自由貿易無法解決貿易與發展、貿易與環境等問題,因此必須用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取代它。新貿易保護主義主張首先要加強地區間合作,實行地區性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還主張一國根據預期的出口量控制進口量并且要使兩者嚴格平衡,并制定高標準的進出口限制規則。

(2)國際勞動力價格均等化新貿易保護論的基本觀點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如果西方國家不對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限制,將會造成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向低收入國家的工資水平看齊,從而導致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發達國家應該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性產品實行貿易限制。

(3)環境優先新貿易保護論主要表現在借保護世界環境之名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保護本國衰退的劣勢產業,其主要論點是:由于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威脅,在國際貿易中應該優先考慮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為了保護環境任何國家都可以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控制污染產品進出口,同時任何產品都應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入成本,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

2國際貿易的內生性增長的新理論

以哈伯勒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是新觀念、新技術、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傳播媒介,國際貿易可以充分利用沒有開發的國內資源,刺激國內生產者提高效率,同時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貿易使勞動具有了經濟規模性,因此國際貿易可以稱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為了從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角度進一步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正面作用,經濟學家羅莫和盧卡斯提出了內生性增長理論,他們認為一國減少貿易壁壘并促進國際貿易后,將長期取得加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效應,這主要因為國際貿易可以使該國加快技術引進、吸收、開發以及創新過程,擴大生產經濟規模,減少價格扭曲提高資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場競爭下的新貿易政策理論

不完全競爭的貿易政策理論認為市場結構的類型決定了行業的競爭程度和貿易形式,因此依據國內外市場結構的狀況來選擇指定貿易政策可以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護國家利益。80年代初以來,以布蘭德、斯本色、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以“戰略性貿易”為核心的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認為,在規模收益可變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政府干預的貿易政策只要使用得當能夠使一國從相對自由貿易中獲益。新貿易理論對市場運行的優化、干預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

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并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國際金融一體化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已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

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也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首先,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國家金融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削弱。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場合下,資本力量已經超越了國家力量。包括最發達的國家,無論從實力、理論、法律還是從技術上都難以控制國際游資的沖擊。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升了國際金融組織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地位,在特定的時期對于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提出了挑戰。

二戰結束以來,金融霸權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一概念是以格拉斯為首的美國左派經濟學家首先提出的,所謂金融霸權是指以大銀行家和大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金融寡頭及其政治代表,通過控制經濟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實現其他政治、經濟目的的一種社會關系。由金融霸權所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呈現兩種趨勢: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內部對金融權力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權又聯合起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控制。金融霸權對國際關系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控制國際資本流動,二是進行國際金融投資,三是操縱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從對國內經濟結構影響來看,金融霸權通過控制資本流動,不僅可以改變左右一國的產業結構對各個部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還會促成泡沫經濟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并影響政府的行為。從對國際經濟影響看,金融霸權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直接后果是加劇了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金融霸權會通過各種形式從發展中國家抽走極為稀缺的資金,同時又會扭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使其經濟與社會失衡加劇。

克魯格曼的“蕭條經濟學回歸”

保羅·克魯格曼提出了一個國家經濟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所謂“三難選擇”,即克魯格曼早些時候所說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個目標中,只能達到兩個,不能三個目標同時實現: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坝篮愕娜切巍钡拿钐?,在于它提供了一個一目了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克魯格曼認為歐洲貨幣聯盟和歷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選擇“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中國則是選擇“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即只開放“經常帳戶”,不開放“資本帳戶”??唆敻衤J為,“三中擇二”是國際經濟體系內在的“三難選擇”的體現。他高度贊賞中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對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意義重大。

貨幣一體化理論

貨幣一體化就是各成員國聯合起來,結成固定的匯率,執行共同的貨幣政策。貨幣一體化理論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越不能靠經常的匯率變動來改變相互之間的貿易條件和本國的國際收支地位,這兩國或多國走向貨幣一體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匯率穩定。匯率的經常性變動會影響正常貿易和投資的開展,使用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而外匯風險會像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進出口。當前貨幣一體化理論的最新進展就是運用理性預期的形成、時間不一致性、信譽問題,以及匯率決定等宏觀經濟學的新概念、新理論及分析方法,對貨幣一體化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

國際匯率問題

所謂匯率即外匯買賣的價格,它等于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交換的比率,國際匯率問題在國際經濟學理論中一直處于較為重要的位置。從歷史上看,關于匯率的理論有匯率決定的貿易論或彈性論,匯率決定的購買力平價論、匯率決定的貨幣主義理論、匯率決定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等。最近十幾年來,對匯率的模型與動態分析、匯率與購買力平價關系、資本帳戶研究分析等較為吸引經濟學界的關注。

1匯率的模型分析

匯率決定理論是西方外匯匯率理論的核心,70年代以來,由于浮動匯率制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匯率的變動幅度以及影響匯率變動的各種因素方面,出現了固定匯率制下從未出現的異?,F象,為了從理論上解決這一問題,西方學者構建了許多模型,主要包括:(1)浮動價格的貨幣模型——弗蘭克爾模型;(2)粘性價格的貨幣模型——多恩布什模型;(3)羅伯特·盧卡斯以及斯托克曼的一般均衡的匯率決定模型;(4)布蘭森的資產組合模型

2保羅·克魯格曼的匯率動態研究

保羅·克魯格曼認為貿易流量對匯率變化反應遲緩,為進入一國市場,進口商和出口商必須承擔一定的沉沒成本,他們的未來收益采取一種貨幣形式,而成本則采取另一種貨幣形式,當匯率的未來變化不確定時,未來贏利也不確定。在短期內匯率對貿易流量沒有什么影響,因為不確定性誘使貿易商繼續等待,但此后為回應基本沖擊,匯率必須發生大幅變動才能使市場出清,這樣,最初的波動就會對匯率變動產生放大的影響。

3南方國家的匯率風險

目前發展中國家匯率所面臨的風險極為巨大,這是因為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對于發達國家的利率變化極為敏感,而后者完全處于發展中國家的控制之外。研究揭示,從1975年到1992年,100個發展中國家的銀行危及的觸發,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的利率(簡稱“北方利率”)變化密切相關。“北方利率”每增長1%,“南方”銀行危機的可能性就增長3%。這是因為國際資本(尤其是證券資本)流入主要是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時,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就有可能掉頭回轉?!氨狈嚼省钡纳仙粌H提高資本回轉的可能,而且增加了對“南方”銀行的“逆選擇”:高利率只吸引過度樂觀的“南方”借款者,從而加劇金融危機的爆發。

第12篇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3)-0023-06

一、研究背景

傳統貿易理論從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過渡到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以至后來的H-O理論,都強調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參與國際分工。但是,不斷有理論研究者通過實證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即使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參與國際分工也很難趕超發達國家,甚至差距會越拉越大,相反,東南亞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摒棄傳統的比較優勢準則,走出了超越式發展道路。

Krugmant早在1991年就指出,專業化生產傳統產品能從貿易中得到靜態收益,但失去的卻是動態比較優勢的形成機會,實際的長期增長率可能下降,從而形成“一朝落后,處處落后”的被動局面。Redding繼承了Krugman的思路,詳細論述了落后國家在選擇貿易生產模式中遇到的一個兩難問題,即落后國家究竟是按照現有的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往往是低技術水平的),還是專業化生產那些目前缺乏比較優勢、但可以在未來獲得潛在動態比較優勢的產品。按照現有比較優勢專業化生產,固然可以獲得標準的靜態貿易收益,但如果每個行業沒能實現潛在的勞動生產率,結果,自由貿易導致動態福利損失。

固守初始的靜態比較優勢往往失去的是獲得動態比較優勢的機會,要保證福利水平的持續增長,比較優勢必須實現動態變化。如何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以Romer、Lucas和Young為代表的一派學者構建了“干中學”模型,認為“干中學”通過知識的外溢效應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供了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途徑。但“干中學”不是廠商的有意行為,它發生在生產活動的不經意之間,因此知識的外溢是偶然的現象,不能內生于廠商的生產行為,“干中學”只能是比較優勢實現動態變化的外生路徑。為了尋求內生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學家將目光轉向了技術創新。Romer率先開拓了內生的技術進步增長思路。他提出知識的產生不是一個意外的過程,而是研發投入的結果。廠商之所以愿意進行研發投入,是因為由此獲得的知識積累可以增加新產品種類數、提高生產率,從而獲得壟斷收益。Grossman和Helpman在Romer工作的基礎上提出,廠商持續研發投入確保了知識的累積過程,通過知識的外溢效應還可以提高其他要素的生產率,人力資本累積速度加劇,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成為可能。本文的研究以Durkin的工作為基礎,并將動態比較優勢的概念引入他的基本模型,進一步探討專業化研發投入(R&D)影響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路徑問題。與Grossman和Helpman模型不同的是,本文不再局限于北方國家研發一南方國家模仿這樣的國際分工格局,而是設定在開放貿易條件下,各國均專業化具有初始優勢產品的研發投入,探討在研發活動也有國際分工的前提下,專業化研發投入如何影響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后者又如何影響福利的長期增長問題。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實現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必要性,并簡單回顧前人的研究,為后文的論述奠定理論基礎;第二部分,借鑒Durkin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個(2-2)李嘉圖模型,與一般的李嘉圖模型不同之處在于,這里的生產函數強調研發投入的促進作用,而研發投入的作用通過人均專業化知識的形式表達;第三部分是全文論述的重點,詳細探討了專業化的R&D對比較動態變化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是通過比較封閉條件和開放條件下比較優勢結構的差異得以體現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動態比較優勢與福利水平長期增長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在第五部分,回顧全文的研究內容,得出簡短的結論。

二、基本模型

建立一個(2―2)李嘉圖模型,假設存在兩個國家j=1,2,兩國在貿易前都各自生產兩種商品(i=h,x),分別為技術含量較高的商品h和技術含量較低的商品x。兩種商品生產都使用勞動L一種投入要素,在部門內部,勞動資源一部分用于生產過程,一部分用于研發過程,對于單一勞動者意味著一部分時間用來生產,一部分時間用來研發。

兩個國家的生產行業都只有一個代表性廠商存在,因此廠商的生產函數就是全行業的生產函數。廠商的生產行為不是簡單的勞動投入,還受到原有生產經驗累積的影響,本文的生產函數考慮三方面的影響,首先,是勞動者的時間投入ui(t),顯然隨著勞動者時間投入的增加,產出遞增,即dy/du>0。其次,考慮原有生產經驗累積存量Ki(t)對產出的影響,這里生產經驗累積存量是人均知識水平與勞動者數量的乘積。最后,本文重點考慮部門的研發投入(R&D)對產出以及貿易開放后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影響。這里,研發投入通過部門內專業化知識的獲得與運用影響產出量。關建問題是如何界定專業化知識。在模型中,只考慮具有排他性的專業化知識,不考慮一般性知識,前者對行業生產者來說具有壟斷性,其主要來源于研發(R&D)投入,擁有排他性專業化知識的廠商能獲得壟斷地位,從而獲得壟斷利潤,這也成為廠商研發(R&D)投入的核心動力,而一般性知識容易通過“干中學”產生外溢效應,不易獲得壟斷收益,具有很強的外生性,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對于排他性知識.Lucas認為可通過人力資本形式展現,Ro-mer認為難以找到合適的具體形式。本文接受Durkin的觀點,提出以人均專業化知識水平Ki(t)作為Lucas和Romer兩者的合一表達,不考慮其具體形式是否存在問題。受Durkin的啟發,假設Ki(t)更多為廠商研發(R&D)投入的產物,具有排他性,兩部門之間不能變化。

(一)生產函數

兩類商品的生產函數分別表示如下,

在排他性知識具有同質性條件下,單位化研發產出。即一單位研發投人獲得一單位的排他性專業知識,則Rk(t)=Ri(t)。由于廠商的專業化知識能夠帶來壟斷利潤,所以廠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有持續進行研發投入的動力。也就是說專業化知識的取得是持續研發投入的結果,為描述這一過程,建立如初始比較優勢的產品方面具有研發效率的絕對優勢,而在具有初始比較劣勢的產品方面具有研發效率的絕對劣勢,那么專業化研發投入可以確保獲得動態比較優勢;如果該國在兩類產品上都具有研發效率的絕對優勢,則需要比較哪類產品的研發更具有相對優勢,只有當具有初始比較優勢產品的研發更具有相對優勢時,專業化研發投入才可確保獲得

動態比較優勢

兩種條件下的比較優勢動態變化過程中可以看出,在開放條件下,專業化研發投入通過影響研發效率促使比較優勢動態轉化。這使得本文闡述的模型有別于一般的內生增長模型和“干中學”模型。內生增長模型和“干中學”模型強調貿易的作用在于資源的重新配置,Lucas總結為勞動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變化,正是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改變了技術水平和生產經驗的累積程度,從而影響了各國相對生產效率,比較優勢發生動態改變。本文的專業化研發投入模型,也強調貿易對資源的重新配置作用,甚至知識對生產的促進作用也通過人力資本的形式體現,但與內生增長模型和“干中學”模型不同的是,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改變的不是各國相對的生產效率,而是各國絕對的研發效率,也就是說這里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不取決于研發的相對效率,而取決于研發的絕對優勢。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為什么專業化研發投入影響比較優勢動態轉化的途徑是研發活動的絕對效率,而不是像專業化生產那樣依靠的是相對效率?這涉及到模型的一個重要前提假設,即研發活動產生的專業化知識是具有排他性的。因為專業化知識的排他性可以為廠商帶來壟斷利潤,廠商才有了研發投入的動力。而專業化知識的排他性意味著知識不可交換(這一點區別于一般性知識,后者通過“干中學”可以外溢),那么國際貿易就不能為各國帶來本身具有劣勢的知識積累。而專業化生產之所以依靠相對效率進行分工,就在于交換可以彌補不足,提高共同收益。正因為專業化知識的不可交換性,決定了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不取決于研發的相對效率,而取決于研發的絕對優勢。

四、動態比較優勢與福利水平

前文重點剖析了R&D影響比較優勢實現動態變化的路徑與過程,在這部分我們簡單探討一下福利水平如何隨比較優勢動態轉化而相應發生變化。與前文相仿,我們分別討論封閉條件和開放條件下,福利水平的變動趨勢。

(一)封閉條件

在封閉條件下,各國同時生產兩種商品,勞動力資源均衡配置兩個生產部門。廠商按利潤最大化原則進行研發投入。在穩態均衡條件下,由于由于福利增長的路徑由外生變量決定,因此,該增長路徑是局部穩定的,為一穩態增長路徑。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那么市場競爭的結果是各國福利水平伴隨時間推移沿穩態路徑增長。

(二)開放條件

在封閉條件下,各國都生產兩類產品,產品的交換也發生在國內,這時的均衡價格是國內競爭價格。而在開放條件下,各國專業化生產一種產品,1國根據比較優勢專業化研發h產品,2國根據比較優勢專業化研發z產品,通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換。市場出清條件和非套利條件保證兩國按同樣的速度提高福利水平,這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福利水平的提高速度。

比較(16)與(17),我們發現,盡管開放條件下的福利增長的路徑也是由外生變量決定,因此,該增長路徑是局部穩定的,也為一穩態增長路徑。但在封閉條件下,1國和2國的福利增長率,是由各自國內的研發效率最終決定的,而在開放條件下,1國和2國遵循相同的福利增長路徑,福利增長率由兩國參與國際分工部門的研發效率共同決定,這時一國的福利增長要依賴與別國的研發水平。

那么伴隨貿易開放產生的專業化研發投入是否能保證各國福利水平比封閉條件下增長更快?這需

從這些條件中發現,要實現兩國福利水平都比封閉條件下增長更快,就必須同時滿足,也就是說1國在h產品研發上具有絕對效率,2國在z產品研發上具有絕對效率,而這也恰恰是兩國都能實現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一類條件。但是,結合命題3,反過來分析,即使兩國都不同時具有兩種產品研發絕對有效時,也能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而這時卻不能保證兩國的福利水平都比封閉條件下增長更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比較優勢動態變化是福利更快增長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這就對發展中國家提出警示,提高本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本國研發的效率固然可以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但是后者并不能保證福利水平一定能夠更快增長,這源于自主創新巨額的成本投入。而當把福利水平的增長放在一個長期范圍來考察時,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則必須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因為后者是福利增長的必要條件。因此,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的研發投入應該遵循一定的時間路徑。

結論4:開放條件下各國專業化研發投入,如果各國福利的增長率水平都高于封閉條件的增長率,這意味著各國一定都實現了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但是,反之,即使各國都能夠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也并不一定保證福利的增長率水平都高于封閉條件的增長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合川市| 年辖:市辖区| 嵊州市| 信阳市| 孟连| 晋中市| 马公市| 冀州市| 四子王旗| 湖南省| 六枝特区| 阿巴嘎旗| 汤原县| 繁峙县| 尼玛县| 高雄市| 饶平县| 阜宁县| 壶关县| 习水县| 清水县| 谢通门县| 达孜县| 纳雍县| 三都| 乌兰浩特市| 盐池县| 舞钢市| 洪泽县| 隆尧县| 遂溪县| 五河县| 广州市| 烟台市| 育儿| 桂东县| 启东市| 福建省| 大姚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