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4 11:00: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務英文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畢業論文指導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畢業論文概述 畢業論文的選題 開題報告 畢業論文的格式 畢業論文的寫作規范 畢業論文的評審
一、畢業論文概述
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專業基礎理論、 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專業基礎理論、基本 知識和基本技能, 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本專業中的某一對 象、現象或問題進行獨立科學研究后而 撰寫出來的具有一定理論價值和時間運 用價值的文章 文體: 文體: 議論文中的學術論文 字數: 字數:3000以上 以上
二、畢業論文的選題
含義: 含義: 1、選擇的課題,即研究的目標和范圍 、 2、論文作者所選定的論題,即論文所要 、 寫的具體問題, 寫的具體問題,是論文的具體寫作內容 ,從選擇課題到選擇論題是確定論文具 體寫作內容的過程,也是明確“ 體寫作內容的過程,也是明確“寫什么 的過程。 ”的過程。
商務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題 目
一、 商務英語類 1.淺談國際貿易中商務英語的談判素質 淺談國際貿易中商務英語的談判素質 2.淺談中美商人商務英語談判的風格差 淺談中美商人商務英語談判的風格差 異 3.淺析禮貌原則與商務英語信函 淺析禮貌原則與商務英語信函 4.淺析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格式特點 淺析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格式特點 5.淺談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基本原則及 淺談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基本原則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務合同及信函中常見誤譯解析 商務英語函電的文體特征 企業對外商務英語函電的寫作探討 商務英語函電中的語用原則及其運用 淺談商務英語寫作時避免修飾語錯位 的方法 商務英語閱讀技巧初探 國際商務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淺析商務合同英語的文體特征 淺談商務英語和普通英語的比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淺談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淺談商務英語的文體風格 簡論商務英語email的寫作 簡論商務英語 的寫作 淺談涉外合同英語特色 淺談國際商務英語在交流中的特點 淺析廣告語篇的人際意義 現代商場中的商務英語特點分析 商務英語語篇特點分析與運用 淺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務英語 淺談經濟貿易活動中漢語與商務英語的契合 淺論商務英語的文體風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語言類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淺談交際英語委婉語言現象 淺論英語諺語的文化內涵及其應用 淺說英美英語詞匯差異及其應用 淺談英漢典故的比較與文化淵源 淺析英語筆譯與口譯的異同 淺談英譯漢時漢語成語的使用 淺談委婉語的文化內涵和翻譯 淺談習語的文化內涵和翻譯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信”的原則 淺析英語翻譯中的中英文語序區別
51. 52. 53. 54. 55. 56. 57.
淺談擴大詞匯量和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的關系 英漢習語互譯技巧初探 試析漢語語言結構與英語語言結構的 差異 試論英漢思維區別對寫作的影響 英漢“主動式”表達“被動意義” 英漢“主動式”表達“被動意義”對 比研究 淺談英語習語中的文化因素 小議影響英語口語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類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交際障礙 淺談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語行為 淺談中英文習語文化差異和翻譯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習語中的差異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異 文化與外語學習 中西方文化比較 網絡時代如何學好英語 肢體語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淺談文化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淺談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 簡析中國商業文化及其語言特點 淺談中外商業文化之比較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交際障礙 淺談在英語課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淺談中西方禮貌異同及其根源 淺談從跨文化視角看翻譯與文化差異的關系 淺談商務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異 小議中西方肢體語言的差異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交際障礙 淺談英語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及其對策 淺談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語行為 淺談中英文習語文化差異和翻譯方法
四、 翻譯類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對外貿易單證英語的特點及翻譯 商標名稱的翻譯和策略 商務函電翻譯的用詞技巧 淺議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務英語的詞匯特征及其翻譯 涉外企業跨文化商務英語翻譯探索 影響長句翻譯的因素 翻譯中的對等問題 翻譯中的銜接與連貫 翻譯中的文化信息傳遞 語篇體裁與翻譯策略
92. 翻譯中的語序轉換 93. 談英語被動句的翻譯 94. 英漢句法對比和翻譯 95. 談合同(或其他各種類型文本)的翻譯 談合同(或其他各種類型文本) 96. 英語否定句的翻譯 97. 廣告英語及其翻譯 98. 中國特色詞匯及其英譯 99. 英語長句的理解與翻譯 100. 商號、商標、公司名稱等的翻譯 商號、商標、 101. 英漢翻譯中的外來詞譯法 102. 分析英語翻譯中的中英文語序區別 103. 淺談菜單翻譯
小議翻譯中的詞性轉化 105. 中式菜單的翻譯 106. 外來詞語翻譯的語用原則 107. 商標翻譯與文化的傳達 108. 數字翻譯中的“信”與“不信” 數字翻譯中的“ 不信” 109. 英語廣告文體翻譯的語言特征 110. 修辭在廣告翻譯中的運用 111. 色彩詞匯的翻譯及其聯想意義 112. 套譯法在商務信函翻譯中的運用 113. 委婉語在報刊英語中的應用 114. 漢語四字詞語的翻譯 115. 翻譯中的語義對等和文化對等 116. 語篇翻譯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淺談商務英語的翻譯技巧 淺談商務英語的翻譯技巧
104.
三、開題報告
一、開題報告的概念和意義 作者將自己已經初步選定的題目之內容、 作者將自己已經初步選定的題目之內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書面的形式向論文指導老師 作書面匯報和簡要說明 目的: 目的: 1、為撰寫論文作準備(內容框架、研究 、為撰寫論文作準備(內容框架、 現狀、選題意義、重難點、 現狀、選題意義、重難點、材料及參考 書目等) 書目等) 2、聽取他人意見,理順思路 、聽取他人意見,
二、開題報告的構成與撰寫
1、論文題目,即論題 、論文題目, 注意兩點: 注意兩點: 1)準確、規范,準確的把研究的對象和 )準確、規范, 問題概括出來 2)力求簡潔,引人注目。一般不超過20 )力求簡潔,引人注目。一般不超過 個字, 個字,必要時可使用副標題
2、選題的研究目的、意義 、選題的研究目的、
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價值。 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價值。 1)一般可以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 )一般可以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 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 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研究解 決 2)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要具體,有 )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要具體, 針對性,兩方面內容: 針對性,兩方面內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么, ),即根據什么 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么, 受什么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 受什么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第二通過 分析本地實際, 分析本地實際,指出為什么要研究該課 題,研究的價值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3、本選題在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 、 現狀(文獻綜述) 現狀(文獻綜述)
掌握本選題研究的廣度、 掌握本選題研究的廣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國內外學者對本選題曾經 做過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過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課題在國內外 研究中處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處于何等地位,它屬于未開拓的 領域, 領域,還是在前人已研究過的基礎上進 行深層次的研究, 行深層次的研究,國內外有哪些論文論 著涉及本選題的內容等, 著涉及本選題的內容等,尋找有待進一 步研究的問題, 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 平臺(起點)、研究的特色和突破點。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點 平臺(起點)、研究的特色和突破點。
4、本選題研究的主要觀點、重點 、本選題研究的主要觀點、 和難點
本選題研究有哪幾個重要的觀點, 本選題研究有哪幾個重要的觀點,其特 點是什么?重點是什么? 點是什么?重點是什么?研究難點在何 怎樣從理論和實際出發, 處?如:怎樣從理論和實際出發,對英 語教學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 語教學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如何結 合英語教學實際對改進英語教學作對策 思考?本選題有哪幾個新觀點? 思考?本選題有哪幾個新觀點?等
5、本選題的撰寫框架(基本內容) 、本選題的撰寫框架(基本內容)
一般以提綱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綱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幾方面 1)引言:提出問題,擺明觀點 )引言:提出問題, 2)論點:分析問題和闡明自己的觀點大 )論點: 致包括:問題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問題的原因及危害性;解決問 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理論上論證問 題的解決方法, 題的解決方法,并聯系實際來闡述解決 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實際數 據作為論據,證明方法的有效性。 據作為論據,證明方法的有效性。
3)結論: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論證,其結果 )結論: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論證, 如何?有什么指導意義? 如何?有什么指導意義?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們繼續研究?它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我們繼續研究?它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4)參考書目:一般英文參考書目在前,中 )參考書目:一般英文參考書目在前, 文參考書目在后,并以拼音順序排列。 文參考書目在后,并以拼音順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實驗 調查 文獻分析等 調查就是通過調查表、詢問、 調查就是通過調查表、詢問、問答等形 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7、論文寫作的步驟 、
就是論文寫作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 一般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 一般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 個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 個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至什么時間結 束都要有規定。 束都要有規定。論文進行的主要步驟和 時間安排包括: 時間安排包括:整個論文寫作過程擬分 為哪幾個階段; 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要完成哪些任務 資料搜集整理階段,初稿完成, 。如:資料搜集整理階段,初稿完成, 修改,終稿結束等。 修改,終稿結束等。
畢業論文的格式
一、標題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論… 試論 淺析 淺議 ……初探 ……初探 ……之我見 ……之我見 ……思考 體會、 思考、 ……思考、體會、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論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論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論文的要點,簡潔、明確, 左右,反映論文的要點,簡潔、明確, 能獨立成文 英文翻譯,不超過250實詞,用現在時, 實詞, 英文翻譯,不超過 實詞 用現在時, 常用被動 關鍵詞Key Words 四、關鍵詞 3-5個 個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稱為前言、緒論、導言或序言, 又稱為前言、緒論、導言或序言,交代課題的 由來、 由來、意義及其結論 1、引言的內容 、 1)課題研究的目的、范圍及其他人在相關領 )課題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況 2)課題的研究過程、 2)課題的研究過程、方法及其理論與實驗依 據 3)研究結果及其意義 ) 2、注意事項 、 1)開門見山,簡明扼要,200-300字 開門見山, 開門見山 簡明扼要, 字 2)順序井然、條理清楚 )順序井然、 3)介紹文獻時,要用自己的語言 )介紹文獻時,
6、正文 、 1、論點表述要準確、簡潔 、論點表述要準確、 2、論據要典型、準確 、論據要典型、 3、論證可分為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 、 論證要根據具體的論點、 論證要根據具體的論點、依據靈活地使 用論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用論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才能達到 論點論據的高度統一
7、結論 、 結束語。強調或提示本論的重點, 結束語。強調或提示本論的重點,對全 文概括、總結、 文概括、總結、強調和提高的作用 8、致謝 、 參與指導的人員 采用圖文和數據的提供者 提供經費和物資支持的單位等
9、注釋與參考文獻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對論文內容 ) 2)便于讀者查閱相關觀點資料 ) 3)便于論文答辯小組了解論文作者 ) 閱讀資料的深廣程度 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參考文獻具體格式
我們并不希望這僅僅是一臺“專家秀”。我們的雜志,將會借此搭建一個專業平臺,在促進業內交流,使專家團成員可以展現自己最新、最權威的觀點同時,為我們的讀者帶來營銷領域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而對于中國企業的營銷實踐,這個專家團也必將會起到指導性的作用,為一線工商企業提供最實用的支持。
陸定光: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總監,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企業及合資企業的市場營銷行為;中國市場的特征及相關的營銷行為;銷售渠道管理,跨文化的市場營銷活動等。在國際學術期刊及會議論文集上多篇,曾獲美國華人管理學者管理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美國決策科學西部學會國際企業管理最佳論文獎。除學術研究外,擁有豐富的市場營銷管理經驗,曾在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從事營銷活動,為政府與私營機構提供管理顧問服務。
營銷觀點:
加入WTO后,跨國公司加速滲透,中國市場已進入品牌戰國時代,但國內很多企業在品牌的管理及意識上仍然比較落后,對品牌在購買過程中的作用并不全面了解,加之一些品牌的地方色彩過于濃厚,不利于其打開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王緝慈:
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經濟空間動態委員會指導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21世紀研究院兼職教授。在北京大學主要講授“工業地理學”等課程,并從事產業集群方面的研究。著有《現代工業地理學》、《新的產業空間: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等著作,另有中英文論文100余篇發表。
營銷觀點:
產業集群是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升級的主要載體,對提高企業、產業、區域和國家的競爭力舉足輕重。無論是高新技術產業還是需要創意設計的傳統產業,都需要企業在近距離協作和互動,以降低成本,加速創新。我國很多產業集群要從基于低成本的集群發展成為創新性產業集群,還需要企業、政府、科研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共同的長期努力。
何茂春:
現任國家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和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WTO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復關”、“入世”對策問題研究和國際貿易及投資法律研究。在國家行政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金融學院等學校擔任客座或兼職教授。曾多次參加國際經貿談判和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和主持過聯合國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研項目,獨立主持完成過數個重大投資項目的規劃工作和國家級課題。
營銷觀點:
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經營時,應先在本土基本完成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水平的國際化,再積極進行海外開拓,并能勇于“客場”挑戰,主動競爭。只有這樣做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經受考驗并發展壯大。
葉智輝:
現任特許經營協會首席顧問、CEPA商機發展聯合會創會理事。2002年創辦商機無限(中國)顧問有限公司,并擔任總經理。商機無限現已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顧問機構之一,設計創造了全中國第一個以CEPA為主題的商場――“CEPA香港商品城”。該商品城在一個月內奇跡般地完成了全部招商工作,取得空前的成功。曾多次組織數百個香港品牌北上考察,為國內引進香港及國外優秀零售及餐飲品牌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英語散文 寫作能力 經典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192-02
散文,是一個熟悉而難于籠統下定義的概念。對其定義,黃源深教授認為散文根據其所包含的內容有三種劃分。“一是廣義的‘散文’,英語中的prose,包括除詩歌之外的一切體裁;二是較廣義的‘散文’,它在英語中找不到一個相對等的詞。如果把廣義的散文中的小說與戲劇劃出去,余下的部分即為較廣義的散文所包含的內容;三是狹義的‘散文’,即英語中的essay。從內容上來看,essay既指那些由一件小事生發開去,信筆寫來,意到筆隨,揭示出微言大義的“隨筆”,也指“議論時政、評價文學現象的氣勢宏偉、洋洋灑灑的政論和文論”。①
本文所指的散文,就是第三種劃分,即通常意義上的“隨筆”,它具有題材廣泛,文章短小精悍,結構嚴謹,用詞精煉,說理性強等特點。英國文學史上,培根等人的隨筆堪稱佳作中的典范,他許多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在英語學習者中廣為傳誦,他的散文簡潔流暢,論述精辟,重點突出,富有哲理。
一、讀英語散文的作用
一般來說,大多數英語散文內容豐富,語言優美,風格迥異,可讀性強。閱讀英語散文能夠增長智慧,還可以感受其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具體說來,有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的寫作能力
閱讀散文對提高英語學習者的寫作水平非常有益。目前,無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寫作對于他們來說,一直是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技能中難于掌握的一項內容。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書面英語表達能力,已成為廣大英語教師關注并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擺在他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到了大學階段,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已經有了相應的提高。針對給定話題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似乎不成問題。可事實證明,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學生的寫作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寫的文章雖然成型,但是語言平淡,內容空洞,幾乎找不到內涵豐富的詞語。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過渡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二是部分學生對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掌握得還不到位,寫作中沒有養成用英語構思的習慣,多數按漢語的思維方式去寫作。還有個別學生的英文寫作幾乎就是中文的機械翻譯,通篇中式英語頻繁出現。平時習作出現的這些問題也直接反映在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之中。一般說來,6000字左右的畢業論文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畢業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觀點不夠明確,結構松散,語言表述不夠凝練,描述性的句子較多,而分析論證的方法和力度明顯不足,說理性不強,材料的堆砌羅列比較常見等方面。
如何彌補寫作中出現的上述不足引起了廣大英語教師或研究者的關注,大家提出的許多方法富有成效,但筆者認為,比起閱讀其他文學體裁,閱讀散文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語言要有輸入才有輸出,只有大量的輸入才能確保一定量的輸出。只有經典語言的輸入才能保證輸出語言的質量和品位。經典英語的輸入、模仿、內化是提高英語習作水平的根本途徑”。②散文中詞語的選擇,篇章結構的布局,排比、對比、隱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對某一話題客觀冷靜的分析,獨特的文體風格等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李賦寧說:“我的英語表達能力從這些淺易的英文作品里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幫助我形成了通暢、明晰的英文文體。”③諸多前人以其親身經歷證明了自然流暢的英語散文閱讀對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效果顯著。
(二)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的提高可以有許多途徑,但大量成功的教學案例表明閱讀英語散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閱讀英語散文有利于英語學習者領略英美文化的魅力。散文形式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它所闡述的道理能給讀者提供借鑒或啟迪。其次,閱讀英語散文有助于提升英語學習者的興趣。散文中貼近生活的內容,真摯情感的抒發,都能激發學習者的閱讀興趣,拓寬其視野,提高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最后,散文閱讀能夠讓學習者感受英語語言的美妙。散文語言優美流暢是其他文體所不能替代的,仔細品讀散文中的經典語言,感悟其中深刻的寓意,耐人尋味。
二、閱讀英語散文的方法
(一)選取經典散文
了解英語散文對英語學習的作用之后,需強調的是英語散文的選取也是一門學問,閱讀材料選好了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語散文的閱讀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文本,如對人物傳記感興趣,可以選擇像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這類的英語散文范例;如果側重謀篇布局、論證的方法和精煉的語言,培根的《隨筆集》非常有幫助,尤其是他的《談讀書》。無論哪個版本的英國文學教材,該隨筆都被收錄其中。其中有許多關于知識、關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大多數學習者都耳熟能詳。除此之外,英語散文閱讀文本的選擇還要根據學習者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難度的英語散文。對于語言基礎較差的學習者來說選擇較高難度的文本,無疑會打消其閱讀的積極性。
(二)注重篇章結構
在英語散文的閱讀中,把握文章整體結構很重要。通常認為結構是文章的“骨骼”,用黃源深教授的話說,有的散文呈蛛網狀,有的呈輻射狀,有的呈直線型,有的呈圓形。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散文都有其對應的篇章結構,英語學習者閱讀時應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文章開篇如何引出要闡述的問題、中間如何承上啟下、結尾是如何總結上文,點明主題等技巧。英語學習者要善于辨別文章的結構是先總后分,還是先分后總;作者對相關材料是如何進行精心的組織和周密的安排,文章如何做到首尾呼應等。只有對上述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方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脈絡,進而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有全面充分的理解。
(三)學習論證方法
英語散文在說理論辯方面別具一格。閱讀英語散文時,要認真領會散文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因為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往往是英語學習者相對薄弱之處。散文主要通過描述法、類比法、歸納法、演繹法等方法來闡明主旨,增強說服力。閱讀時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對學習者的英文寫作有很大幫助。以“通過對具體例證或實據進行分析討論,概括總結出一般性結論的邏輯推理”的歸納法為例④,這種方法運用于英語散文創作通常是先引出話題,進而展開論述,最后水到渠成,概括總結全文。閱讀時需注意散文不同的論證方法,在寫作時就會避免出現諸如段落之間的銜接,缺乏過渡語言,邏輯性不強,層次不夠分明等問題。
(四)模仿背誦經典句式
在閱讀英語散文時讀者還需注意對一些經典的句式進行有意的模仿,必要時可以做筆記,記下優美句子,并記憶內化。模仿經典句式有益于鍛煉學習者的篇章策略,所謂篇章策略是指“篇章作者在篇章生產中根據交際目的對篇章所作的總體決策和選擇,是作者判斷選擇以何種方式,在什么程度上最好的服務于語言交際目的所做出的自覺的、理性的、有目的的權衡和取舍”⑤由此可見,閱讀散文時,經典句式的模仿、理解和內化對學習者英文寫作有很大作用。長此以往,寫出符合英語思維習慣的英語文章便不再是一件難事,而且寫出來的文章往往也是一氣呵成、渾然天成。
(五)學習散文中的修辭手法
為了增強文章的說理性和感染力,抑或是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所闡述內容,作者經常會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效果。最常見的修辭手法之一應該是比喻,以培根的《談讀書》為例,“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在這句話中,作者把讀書比作進食東西,強調有些書只須讀其中的某些部分,有些只須大體涉獵,而少數則須全讀,該比喻非常生動形象,而且說理性很強。英國18世紀塞繆爾?約翰遜博士在《致吉士菲爾德伯爵的一封信中》中有這樣一段話:“The shepherd in Virgil grew at last acquainted with Love, and found him a native of the Rocks.Is not a Patron, my Lord, one who looks with unconcern on a man struggling for life in the water, and, when he has reached ground, encumbers him with help?”第一句話既是一個典故,又是一個暗喻,喻指伯爵鐵石心腸,對作者當初的求助無動于衷;第二句諷刺了伯爵當初拒絕資助作者編撰辭典,然而當作者的辭典即將問世時,他卻希望作者承認他是辭典的贊助人。因而作者說“當有人落水,他袖手旁觀;當此人上岸時,他卻伸手相助。這樣的人,還堪稱恩人嗎?”作者用這樣一個反問句,以及微妙的類比,筆鋒犀利地諷刺了伯爵的虛偽自私,發泄了自己的悲憤。諸如此類的修辭手法在散文中很常見,閱讀時應引起注意,這也是寫作中值得借鑒的方法。
綜上所述,英語散文以其在語言、結構、文體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為廣大英語學習者所喜愛。閱讀英語散文能夠提高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語篇的駕馭能力。但是由于思想觀念、文化習俗等方面的不同,對待英語散文我們要進行批判性閱讀及客觀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具備這種甄別能力;其次,透過散文來提高英語寫作能力和增強文化素養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要持之以恒方能見成效;再次,模仿背誦經典句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創新能力。要勤于思考,著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多寫,才能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增強語感。總之,高效率的散文閱讀要求學習者不但有閱讀散文的意識,而且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散文材料,更要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攻克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技能中最難于掌握的一項內容――英文寫作,進而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言綜合能力。
注釋:
①黃源深.英國散文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②劉可紅.基于經典英語模仿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最簡策略[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05):67.
③陳羽綸.識途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49.
④張愛卿.大學英語寫作漫談[J].大學英語學報,1999.
⑤姚明發.篇章特征與英語寫作教學[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08).
【參考文獻】
[1]郭鑫.基于合作W習理論的英語散文課程教學[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5).
[2]蔣顯文,王玲.評點英語散文培養英專學生的思維和論證能力[J].懷化學院學報,2012(01).
[3]王海嘯.大數據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3).
[關鍵詞]CPE模式 拓展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7-0065-02
一、研究背景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了很多年,實行了分級教學、課程教學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等舉措。英語作為語言工具,最終需要學生達到自如地運用這門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尤其是大學生用英文獲得專業最新信息,直接閱讀英文文獻,發表英文論文,用英語參與辯論和談判,用英語進行國際政治、經濟、商業和文化交流等等。但就目前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未能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既定目標,大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英語的重視和投入,我國基礎英語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也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在高校中的地位顯得有些尷尬,大學英語課程和學分在許多高校出現被縮減的情況。大學英語想要追上當前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高速發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目標和培養模式,就需要創新改革,打破傳統大學英語的課程結構模式,增設各種行業特色的拓展課程。
廣東金融學院擔負省級金融系統繼續教育基地的責任,亦被譽為“培養華南地區金融人才的搖籃”。近年來,我院堅持以辦好行業性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定位,開展校企聯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將以廣東金融學院實施的CPE課程模式為例,探討大學英語拓展課程改革問題。
二、CPE模式的內涵
CPE人才培養課程模式是廣東金融學院特有的教學模式,強調以行業的需求導向為主。CPE由基礎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專業課程(Professional Curricu?鄄lum)和就業導向課程(Employment Curriculum)組成。C模塊和P模塊是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專業理論和核心能力的課程;而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支撐著E模塊,是為了增強學生就業的快速適應能力和靈活的應變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需要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目標,自主選擇E模塊的課程,形成“理論基礎+專業應用+特色就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結構。
三、CPE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設置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尤其是結合專業知識與國外同行英語溝通的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階段,在學生英語基礎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很有必要增加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行業基礎英語教學內容,特別是相關專業的聽、說英語,也可使其能夠盡快適應專業英語的學習。
從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形勢出發,利用廣東的區域優勢,緊密聯系金融行業和廣東金融學院提出的CPE人才培養的模式。在此大背景下,我院從2010年起,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增設了專業的拓展教學模塊,建立了“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課程設置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前三個學期為學生開設基礎英語課程,主要是大學英語讀寫和聽、說。大學英語的第四個學期為學生開設結合學生專業特點,以行業基礎英語聽、說為主的英語拓展課程。根據我校以金融、商務為主的辦學特色,結合廣東省的外資企業多等特點,開設了以《商務英語視聽說》、《金融英語聽說》等為主導的專業特色拓展課程。通過對學生在掌握商業和金融業務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聽力和口語訓練,使學生在金融行業的實際涉外環境中,具備良好接洽客戶和處理業務的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四、大學英語拓展課程教學理念
大學英語拓展階段,教師應在培養學生基礎行業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涉外業務工作的能力。拓展課程可采用由Stryker和Leaver倡導的CBI教學理念。他們認為CBI(Content-based in?鄄struction)是語言和內容學習的綜合,從以往傳統的注重強調語言學習本身轉變為通過學習內容來掌握語言技能。
我院大學英語拓展課程是在傳授基礎行業英語的同時,更強調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倡“學習――鞏固――展示”的課內外有效結合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在教學時,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主動參與原則,完成課程中實際情景的教學理念,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方式,課后自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教學形式上開展多樣的小組活動,小組模仿(simu?鄄lation)、角色扮演(role play)、小組討論(discussion)、小組展示(presentation)等形式展示合作的學習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特別是實用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使專業知識教學體現實踐性和交際性。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造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還指導他們到相關的單位、企業、公司進行現場學習和實踐。課堂學習的時間畢竟有限,課外學習應成為必要的補充,教師要不定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抽查和考核。筆者認為應采取在鼓勵的基礎上給予學生一定壓力的教育方式,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教學互動中。
五、大學英語拓展課程評估理念
大學英語拓展課程的評估原則上采用形成性和終結性評估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針對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反應、綜合運用能力進行過程評價,突出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并強化與教學目標評估結合。具體通過小組表現、情景模擬表現、見習和實習表現,結合期末專業基礎知識的閉卷考試,來全面考查學生在具體情景下的學習效果。從而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要求,適時地調整教學進度,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反饋自身的學習,進行相應改進。
在該評估體系中,實施符合拓展課程特點的評估方式,實行多元化評估體系,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學生、見習實習單位參評等。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相結合,過程評價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過程評價占學期總成績的40%,其中含小組學習(10%)、活動表現(10%)、出勤(10%)和課外實踐(10%);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60%。考試的模式也應根據學生所學的不同課程有所調整,如《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中聽的部分比例可以加大,而《金融英語聽說》注重學生職場能力的課程,則要加大考核學生的實際應變能力。總之,要創建一種過程評估、動態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等評價手段相結合的全面考核體系。
六、結語
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在廣東金融學院實踐以來,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效果評估各方面進行了不少嘗試,使我院學生在行業專業基礎上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但五年的教學實踐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和不足:目前拓展課程的設置情況下,學生只能按專業選課,在專業之外的橫向拓展還未實現;拓展課程班因教學資源限制,以合班授課為主,學生人數眾多,客觀上增加了課堂教學管理和課外學生自主學習的監管難度。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把大學英語拓展課程作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有效補充和延續。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體系,如何建設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需求的拓展課程體系,需要各個高校結合各自的情況,積極實踐,探索出適合本校特色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體系。
[ 參 考 文 獻 ]
[1] 馬龍海,范忠寶.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構建CPE人才培養課程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0(19).
[2] Leaver,B?L&Stryker,S?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269~275.
關鍵詞:古詩詞;漢語量詞;英譯;量詞缺失
一、導言
漢語量詞是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的一個詞類。量詞與代表可計數或可度量物體的名詞連用或與數詞連用,構成“數詞 + 量詞 + 名詞”結構。漢字為象形文字,漢語中的量詞也大多具有凸顯物體形象的功能,因此,陳望道先生將漢語量詞稱為“表形體單位的量詞”。然而,并非所有的語言都具有比較豐富的表示形體單位的量詞。以英語為例,英語量詞大多出現在不可數名詞之前,可數名詞是不量化的,在之前直接加數字。雖說漢語量詞顯得有些冗余,但在漢語體系中量詞是不可或缺的,不僅形成了“數詞 + 量詞 + 名詞”語言定式,“量詞”還具有描述與歸類功能。“一顆”與“一棵”發音相同,但在讀者或說者心中,已經界定了后面名詞的形體。在將漢語量詞譯為另一種量詞欠缺的語言時,其所具有的意義就會必然丟失。許多譯者在翻譯研究與實踐過程中都發現了這一問題,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英漢量詞互譯策略,本文專門研究古詩詞中量詞翻譯問題。
二、古詩詞中量詞的使用特點
1. 模糊性
著名哲學家沙夫曾提到:“除一些具有特定意義的科學術語外,模糊性是所有詞語的一個性質。”詩詞的創作是詩人詞人強烈情感的一種文字化表達,情感的無形與朦朧使詩詞的語言更為感性、更為模糊。正是這種模糊性,拓展了詩詞語言的信息含量,使詩詞更富有表現力與感染力,并達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貴在含蓄,貴在模糊,忌平鋪直敘,忌“露”,因而在詩詞中,量詞的功能已不僅僅局限于計量,而是常如文人騷客如夢如幻的情感一樣,帶有模糊色彩。
比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第二句中的量詞“行”本是一個意義明了的單位,但“行”所包含的個體數量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使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聯想。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千秋”與“萬里”從字面看來是具體的數量,但是這里卻是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虛化了時間和空間的跨度,描畫出一幅獨具朦朧美感的茫茫山水圖。
2. 隱喻性
古詩詞中,詩人詞人常借用修飾其他事物的量詞用以強化表達效果。如“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一句中,詞人移用量詞“葉”來形容“白頭翁”,使一位古稀老人駛著小舟,如一片樹葉一般在水中漂游的形象躍然紙上。又如“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中,愁緒以“杯”量,化無形之愁為有形,可謂妙矣。
3. 疊用性
古詩詞講求音律美,量詞的疊用不僅能夠增添音韻美,同時還能夠增強表意繪形的效果。因此在古詩詞創作中,詩人常疊用量詞來述寫自己的情感或描繪藝術形象。如:“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寸寸”和“粒粒”是指“每一寸”“每一粒”的意思,但是量詞疊用后,詩句讀來更為朗朗上口,表達程度也更深一層。不難發現,詩人通過量詞的疊用所造成的聽覺形象,激發人們產生視覺上的聯想,從而達到了以聲表形,寓情于聲的藝術效果。
由此可見,量詞本身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與表現力,因此廣為詩人詞人所用。許多傳世佳作中,量詞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沒有任何兩個民族具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在語言交際中總會有一些損失或扭曲。加之漢語量詞的用法靈活多變,內涵豐富,而英語中又缺乏對應的量詞表達形式,因而很多古詩詞的英譯本中難免出現量詞的缺失現象。
三、古詩詞英譯過程中量詞的缺失與補救
漢字是象形文字,語言內涵往往超出其字面意思,具有經濟性與藝術性。在語言精練,篇幅短小的古詩詞中更是這樣。雖然英語中也有很多表量結構,但是其虛化程度和模糊性不高,表量結構不夠典型。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缺少對應詞類以及古詩詞中量詞的變化多樣,因而在古詩詞英譯過程中,往往會發生量詞語義缺失現象。下文中,筆者根據上述古詩詞中量詞的使用特點分析量詞語意的缺失與補救策略。
1. 增加形容詞或副詞補意。
漢語量詞詞義具有模糊性,在營造意境極為重要的古詩詞中,對于量詞模糊性的應用隨處可見,但是在英文中,卻很難找到具有同樣模糊效果的表量結構。
例1: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 辛棄疾)
譯:The rice fields' sweet smell promises a harvest great, / I listen to the frogs' croak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 / (許淵沖 譯)
例1中量詞“片”指面積、范圍之廣。詩句中用“片”來形容蛙聲,詞人旨在突出農村夏季青蛙數量之多,借以表現農村夏夜的熱鬧氣氛。在譯文中,譯者使用“croak”一詞,該詞在《英漢大辭典(第二版)》中,定義為“(蛙、鴉等)呱呱地叫”,而并未包含量詞“片”所表達的含義。因此,這種譯法就致使詞人想要通過量詞“片”所表現出的青蛙數量之多、叫聲之頻有所喪失。固然,表達青蛙數量之多,可以用“crowd”,但是譯為“the croak of a crowd of frogs”又沒有體現蛙叫的熱鬧。
此處,筆者認為可在句尾添加副詞“here, there, everywhere”三個副詞對譯文中量詞缺失的語義進行補充。三個副詞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夏蛙數量之多,叫聲之頻之亮,到處都是。原詩中農村的夏夜熱鬧氛圍便滲透在了譯文的語言之中。
例2: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 王之渙)
譯: The Yellow river rises in the tall white clouds
A town is isolated here
It is locked in mountains thousands of feet high
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此例中量詞“片”與上一例有所不同,此處是指扁而薄的事物。“一片”是唐詩中的習慣用詞,往往與“孤”連用(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此詩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詩中的“一片”相當于“一座”,但是在詞彩上多了一層“單薄”的含義,更能體現出塞外邊疆的荒寂。譯文中,譯者將“一片孤城”譯為“A town is isolated here”,其中,僅將“一片城”譯為“a town”,城池的薄弱意象就無從體現;而其后“isolated”一詞多為“被隔離,孤立”之意,屬中性詞,也沒有實現對缺失意象的補償。使“一片”對于塞外荒寒之境與戰士孤寂之心所起到的烘托作用缺失了幾分。筆者認為,譯文中可增譯“thin”一詞,來傳達城池的單薄,并將“isolated”更換為情感色彩更為濃重的“solitary”或“lonely”,這樣就能更好地體現城池的荒涼與人心的孤單,即可將“一片孤城”譯為:“The town is thin and solitary”。
2. 采用修辭補意
古詩詞中量詞的使用常帶有隱喻色彩或音律美感,因而量詞已不僅僅具有修飾事物與連接數詞與名詞的作用,還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然而,由于表量結構以及歷史文化的差別,在古詩詞翻譯中,漢語量詞帶有的修辭色彩與音律感往往會有所缺失。
例3: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江上漁者》 范仲淹)
譯: Lo! The fishing boat braves,
Perilous wind and waves.(許淵沖 譯)
這首詩是詩人看到風浪中的小船,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與危險時創作的,旨在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詩中量詞 “葉”似,是輕薄物體的計量單位。在例3中,量詞“葉”用得十分巧妙,不僅拉大了岸上行人與江上小舟的距離,而且運用了隱喻手法將小舟單薄的形象描寫的十分生動。而英譯文中,譯者將“一葉舟”譯為“a fishing boat”就缺少了對小舟外形特征的描述,也喪失了原詩所包含的隱喻意味,無法使小舟單薄的形象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詩人想要襯托出的漁人打漁之艱辛也就有所缺失。在英文中,可以將“一葉”譯為“a blade of”,這樣也可以體現漁船的單薄,但是放在此詩中,該句的字數上會與其他詩句字數不對應。
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試著使用其他的修辭手法,比如可將“一葉舟”譯為“Leaf-like fishing boat”,使用明喻手法將原來隱藏在量詞中的意義表達出來,這樣不僅在修辭效果上得到了補償,同時也保證了譯詩的整齊。
另外,漢語中量詞的疊用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在詩詞中,如果運用恰當,便能夠增強詩歌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疊詞模擬景物之像,天籟之音,其節奏、語速又與語者的生命狀態同構,體現了“言語的生命意識”。因此,疊量詞被大量運用于中國古典詩詞中。但是,在翻譯疊量詞的過程中,譯者要表現詩詞韻律的表現,又要顧及量詞的疊用音效。
例4: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李坤)
譯:Who knows that rice in bowls,
Every grain comes from toil. (吳均陶譯)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寫勞動的艱辛與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詩末“粒粒”不僅使詩句有血有肉,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起到了升華詩旨的作用,而且使詩句朗朗上口,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名言警句。吳均陶將原詩的意思完整地傳達了出來,且通順流暢,但是量詞“粒”字連用的音韻美卻有所缺失。正如陸機所言“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聲音的重疊能夠為詩歌增添音韻美,起到表意繪形的功能。因此,量詞疊用形成的音韻效果不可忽略,應盡可能保留。筆者認為,此處可以通過英語中的押頭韻修辭格對疊用音韻的缺失進行補救。比如這句詩就可以翻譯為“Who knows that rice in bowls, Each and every grain comes from toil.”。
四、結語
從以上對于英漢表量詞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英語表量詞在數量上無法與漢語量詞相比,用法也不盡相同。漢語量詞是漢語在發展過程中所行程的一個特色。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奇葩,量詞的使用典型地折射出漢民族思想表達細膩心理。雖然在英譯過程中要想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量結構十分困難,但是譯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彌補英文量詞語義的缺失,找到翻譯原詩的最佳方式。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譯者不能一味尋求兩種語言中的對等結構,而是應該在深入了解兩種文化與兩個民族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找出解決量詞翻譯過程中缺失現象的方法策略。
參考文獻
[1]陳望道. 陳望道語文論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35.
[2]楊秋紅. 意境與語言的博湖行——淺談詩歌翻譯[J].中國翻譯,1986.2
[3]康今印. 量詞在唐宋詩詞中的修辭功能初探[J],期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83.2
[4]夏廷德. 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5]許淵沖. 唐宋詞一百首[M] .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商務印書館( 香港) 有限公司, 1991:207
[6]崔永祿. 文學翻譯佳作對比研究[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517
[7]許淵沖. 新編千家詩漢英對照[M]. 北京:中華書局,2006:36
[8]錢冠連.語言的生命意識[J].現代外語,1991
關鍵詞:交際教學法成人英語教學教學理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許多人已經認識到英語在工作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社會工作人員積極接受繼續教育學習英語,為自己的工作增加動力。成人學習英語與青少年學習英語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如何能使成人學好英語?交際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將就交際教學法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
二、交際教學法的概念及理論基礎
1.交際教學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指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它包括具體的教學步驟、教學活動和教學技巧,也包括有關教與學的一般性原則。理想的英語交際教學法應該是借助有效的交際教學手段,實施交際教材提供的任務,達到交際大綱所規定的目標。
2.交際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英語交際教學法理論主要受三大方面學說的影響,即社會學與社會語言學、哲學和語言學。在社會學和社會語言學方面,德爾•海姆斯首先提出關于交際能力的學說。他和岡珀斯等人,強調語言使用中的社會文化因素。哲學方面主要有奧斯汀和塞爾提出的言語行為學說。這一學說對英語交際教學法理論有間接影響。語言學方面的影響主要有韓禮德關于語言的功能、語言的銜接與連貫和社會符號學方面的學說。此外,辛克萊和庫爾特哈德的語篇分析學說也對交際法英語教學法理論產生影響。
三、交際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1.以交際為中心
交際教學法倡導的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交際活動,活動的內容圍繞教學目的展開,從而使學生在交際環境中學習語言。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學生能用英語進行有意義的交際。
2.模擬真實交際過程
交際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盡可能地在課堂上重現語言使用的交際過程,一般而言,交際過程中出現的交際特性大致可以歸納為:信息填補、自由交際和信息反饋三個要素。首先,交際雙方應互相提供一些對方所不知曉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填補。交際教學法強調課堂上學生所從事的交際活動和練習都必須有信息交換,否則這只是簡單的句型操練。因此,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有信息交換內容的活動和練習,并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際。其次,交際雙方交際的內容和方式可以自由選擇。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就某個話題進行自由交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最后,交際雙方應根據對方的信息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時,應使交際教學法的課堂練習力求讓學生在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判斷對方語言、語氣和態度的能力,提高自己做出相應的語言反應能力,以求達到自己的交際目標。
3.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交際教學法區別于其他教學法的又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對學生的語言錯誤,特別是語法錯誤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創造語言結構,不斷判斷語言使用正確與否的過程。交際教學法強調意思的相互傳遞,語言的自由選擇和交際目的的實現;交際教學法認為有錯必糾的做法會使學生因為害怕犯錯誤而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會妨礙學生的自由交際,成人學生更是如此。語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給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提高自己,以求不斷接近完美。其次,根據英語交際教學法的觀點,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此種語言學習、工作和生活,即以交際為目的。最后,交際教學法不是對學生的語言錯誤不做糾正而是對錯誤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由此可見,英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期間,學生不斷接觸和使用語言直至最終掌握此種語言。總之,由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幫助其他同學發現錯誤,或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錯誤糾正,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的做法對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四、交際教學法的主要關系
1.教師與學生
傳統教學法強調知識的傳授,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交際教學法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有很大區別,主要是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具體的講,作為交際過程的促進者,教師首先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的交際能力和交際需要。教師應該認識到作為交際過程的促進者(組織和向導),教師在課堂上不是“教”學生,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指導、促進學生自己學習,及組織學生開展交際活動。作為教學資源本身,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服務是咨詢。作為交際過程的參加者,教師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動,不“喧賓奪主”,不干擾交際,它既是交際的一方,又是一個觀察者。作為交際過程的參加者,教師在參加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學生們有許多潛在的能力和期望可供教師探索和利用。最后,教師也是一個研究者和學習者。交際教學法強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需要才是教學目標。交際教學法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學習環境。課堂上,教師只有真正的讓學生控制他們自己的聽、說、讀、寫等交際活動,學生們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學習。交際教學法強調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學習是相互依賴的行為,應該在相互合作的環境中進行。教師應在各個教學實施環節都關注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的需要。最后,在交際教學法里,學生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信息反饋者。總之,在交際教學法里,教與學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除心理障礙,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學習規律。
2.準確與流利
英語教學往往有兩種不同的要求,一是要求學生的語言形式正確恰當、符合規范。另一種要求是學生在使用外語時能夠像使用母語一樣自然、流利。區分準確與流利對英語教師有重要意義。從理論上講,教師希望學生使用的語言既準確又流利。但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法比較重視準確,而交際教學法則強調流利。我們的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學習語音是為了學習說話,為了能聽懂別人的話;學生學習語法是為了能理解別人,也為了能讓別人理解自己;學生學習閱讀是為了能獲得信息、得到消遣,增長知識。過分強調準確會影響學生在流利方面的發展,妨礙語言的自然使用。因此,我們要加強語言流利性的培養。
3.學習與習得
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的第三對關系是學習與習得。學習指有意識地去獲得語言知識,了解和認識語法和語言規則,能夠談論這些規則。習得是個潛意識的過程,類似學母語的孩子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一樣,不是去可以追求,而是自然發展。心理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習得比學習更重要。學習能使語言準確,但習得能使人自然流利地使用語言。如果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重視一點語言習得作用的話,教師就不會急功近利,上課滿堂灌,下課搞題海戰術,陷學生于書面語法作業之中。我們也許會花時間多創造一點自然的語言學習與語言使用的環境和氣氛,讓學生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通過交際學會一門語言,而不僅僅是通過課堂句型練習來習得語言。
交際教學法所提供的交際活動鼓舞著潛意識的語言習得,因為在交際活動中,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的意思方面,而不是在形式方面。語言使用中出現的語言學習,必定主要是潛意識的。因此,正確處理學習與習得之間的關系也是交際教學法的任務之一。
五、成人英語學習特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成人加入到學習英語的行列中來。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成人學習英語成為英語教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他們學習英語的方法和兒童是不一樣的,這也要求我們的教師要采用針對他們的有效教學方法。1.成人學習英語的特點
成人學習英語有其不同于其它學習者的特點。(1)年齡偏大。大多數處于20歲至45歲。(2)工作和家庭壓力大。日常時間安排緊張,不僅有兼顧工作和家庭,還要利用晚上和周末到學校進修。(3)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職業競爭力。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意識到。在城市,尤其是像廣州這樣的大型城市,對外交流多,很多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要和外籍人士打交道。為了在職業上能有更大地發展,許多在職人員不得不來高校進修英語,提高語言技能和學歷水平。(4)學習方法和策略不當。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學校多年,學習習慣和策略不能適應現在高校英語學習的環境。(5)語言學習環境缺乏。工作和生活中,較少使用英文,害怕開口說英文。(6)文化背景缺乏。閑暇時間,他們較少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這也成為他們學習中的障礙。(7)學習動力大。成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性強,主要是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和學歷證書的獲得。(8)社會經驗豐富,理解力強。
2.目前成人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而事實上,在我國的很多課堂教學中,許多的英語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法,如語法—翻譯法等。這種在英語課堂中使用母語的教學方法,有其不利的影響。駱微微,程幼強認為其不利影響主要在于:(1)教師或學生只有把目的語(外語)翻譯成母語,才覺得真正理解了語言內容。(2)教師或學生很難辨別兩種語言在形式、語義及語用特征上的不同,只簡單地使用一些并不準確的翻譯。(3)即使當學生有能力使用外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時,他們也習慣性地用母語和教師交流。(4)學生不能隨時意識到課上應該只講目的語(外語),避免使用母語。這使得許多的學習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仍然局限于擅長做語法、翻譯題,而不能熟練、恰當的使用地道的英文,口語和聽力水平仍達不到自由交際的目的。教師如何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幫助成人學生掌握英語?張伊娜認為究其實質,交際教學法倡導的是一種以方法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它給語言教師的信息是不管在何種環境下、教何種學生、為何種目的、學習何種語言,教師所要做的最要緊的事便是以各種方法制造交際語境,幫助學生投入到教學所預設的交際活動中。下面就交際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使用,談談筆者的觀點。
六、解決方法
要使英語課堂交互活動真正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符合教學目標的需要,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語言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1.積極營造和諧的交互情境
和諧的交互情境是實施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基礎。首先,老師要給學生,同時也給自己營造平等、合作的教學氣氛。其次,教師要給學生一份愛心,要善于理解學生。最后,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程度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2.明確交互的要求
英語教學需要課堂交互。課堂的一定時間應用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語言互動上面。從學生角度來說,了解教師課上的交互意圖很重要。明確交互的要求,也利于師生平等地位的確立,為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時間有效監督創造條件。另外,在課堂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設計過程,聽取學生對教學交互的意見,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交互的需要和愿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交互才有可能朝著有效交互的方向發展。
3.精心設計提問和問題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問題,并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方式,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交互,設計問題應著眼于以下幾點:(1)問題應對學生有吸引力,使學生進入所創設的問題情境。(2)所提問題要形成逐級上升的序列,能吸引學生向交互的縱深發展。(3)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所要回答的問題。(4)為所有的學生提供平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此外,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還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對預先準備的一些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修正和完善。簡言之,教師在設計問題和提問方式時,既要注意課前的充分準備,又要注意課堂的隨機應變,確保交互之路暢通。
4.加強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研究
英語教師應切實提高對英語課堂交互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研究。首先,教師應不斷探究英語課堂教學的交互模式。其次,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的互動交際能力,幫助學生克服語言交際的心理障礙。教師有必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會話技巧,幫助學生把握必要的交際策略,使他們的互動交際能力有所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布置實踐性作業、利用網絡為學習載體等方式幫助成人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
七、結語
本文論述交際教學法的概念、理論基礎、基本原則、主要關系及我國成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交際教學法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及運用。文章旨在說明在成人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師能積極營造良好的交互情境、明確交互的要求、精心設計提問和問題以及加強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研究,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和重點放在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上,運用符合我國成人英語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強.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劉玉梅,肖肅.英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3]PaulDavies.SuccessinEnglish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2002.
[4]王慶,張鴻.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風格差異探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
[5]晨梅梅.探索與變革:轉型期的英語教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黃金巖.實用英語教學論[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7]于秋波,隋巖,戴衛平.論成人英語教學中的輸入與輸出[J].石油教育,2007,(1).
[8]遲振峰.成人英語教學的特點與對策[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3).
[9]駱微微,程幼強.英語專業學生對課堂使用母語和目的語的矛盾心理[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
[10]張伊娜.交際教學法問題之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4).
[11]呂飛飛.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活動的認識與思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
一、法學教育全球化概念簡析
從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90年代以來,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經濟的全球一體化運動為先導,人類開始進入“全球化”的新時代,“全球化”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學術話語也同時被廣泛認可和使用。倫敦經濟學院前院長吉登斯教授認為,全球化主要與時空的伸延過程有關。全球化可以被理解為世界范圍內社會關系的增強,這些關系以這樣一種方式把相距遙遠的地方連接了起來:本地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是由發生在許多英里以外的事情建構而成的,反之亦然。2故全球化首先指全球交往體系的形成。在該交往體系中,時空的邊界進一步拓寬,個體和集體的生活領域也大大開放,個體的一舉一動與全球發展處于緊密聯系之中。全球化的維度一般包括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環境全球化、軍事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六個方面。法學教育全球化這一概念近幾年才被提出,學界對它的關注、討論都還不多。筆者認為法學教育全球化既不能簡單歸入法律全球化的范圍之內,也不能簡單劃到文化全球化中的教育全球化的麾下。法學教育全球化應屬于一個邊緣問題,筆者試圖從語義分析的角度對這一概念進行詳細闡釋。(一)法律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和公共事務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當今世界法律發展的主要趨勢。法律全球化是近代以來法律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在歷史上法律的跨國發展(國際化)是法律發展和法治文明的重要方面和基本標志,源于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沖突、交流與合作。法律全球化的基本標志概括為三項:世界法律的多元化、世界法律的一體化和全球治理的法治化。3法律全球化在目前仍是一個進程、一個過程、一種趨勢,但同時也已經成為當今法律的發展趨勢。而法學教育既是法律發展的重要方面,又是法律發展的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說,法律的發展取決于法學教育發展的程度。適應經濟和法律的全球化趨勢,法學教育的全球化自然也被提上議程,成為法律全球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二)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是教育中出現的一種新現象,人們對它的研究尚顯薄弱,目前很難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對教育全球化最廣義的理解為:一種社會存在,是人類社會的教育不斷跨越時空障礙和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溝通(物質與信息的)和達成更多共識的共同行動,同時不斷獲得和深化現代性的過程。4教育全球化的本質,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以不同形式不斷擴大教育資源的共享,并且不斷增加不同教育體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個聯系更加緊密的全球教育體系的過程。法學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下的一員,自然也被并入教育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具有教育全球化的一般特性。但是,它同時又是法律全球化中的一員,因而必須兼顧這種雙重身份,成為一個具有自身獨特涵義的邊緣概念。(三)法學教育全球化綜上所述,筆者將法學教育全球化定義為:是指在全球法律、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法學教育影響、合作、互動愈益加強,使得具有共性的法學教育樣式逐漸普及推廣,成為全球通行標準的狀態或趨勢。當然,必須承認法學教育全球化并不是各國所有法學教育內容的全球化,那些不具有涉外性、國際性的教學內容(如:涉及各國自身法律文化傳統的內容)不可能、也根本沒有必要“化”為“全球性”法學教育。同時,法學教育全球化并不意味著國內法學教育的消失,而只是意味著各國之間的法學教育呈現多樣化、多元化,各國的文化互動不斷加強,一種無邊界教育理念產生,而這種無邊界教育必須、也只能是建立在各國教育“和而不同”的基礎之上的。
二、法學教育全球化主要媒介
法學教育全球化作為文化全球化下的一個分支,其過程和結果都體現了一種法律文化的互動。實現這種法學教育文化互動的媒介,歷史上主要包括:人口遷移、跨國傳教、留學、跨國貿易、聘請外國專家、法律翻譯等等。到了全球化時代,筆者認為文化互動的媒介主要有學術人才的流動、跨國公司的推動和英語工具的使用。
(一)學術人才的流動全球化時代留學已經不再是本國學生接受外國教育的唯一途徑了,很多的世界級大學都開始建立自己的海外分校,直接在當地接受學生入學授課;隨著網絡的普及,遠程教育等新教育形式的出現開創了跨國教育的新篇章。因此,我想用“學術人才的交流”這一概念代替原有的“留學”概念,它更能準確表述跨國教育的情況。學術人才的流動包括留學和學術教育機構的跨國化兩個方面。1、留學從有留學生開始,留學就是文化傳播和流動的重要路徑,留學生是構成全世界教育均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全球化最為直觀的現象,是跨文化的知識攜帶者。留學也就成為了促成法學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媒介。在近現代,西方的法律文化之所以能夠蜂擁而入中國,中國派往歐、美、日諸國學習的法學留學生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據統計,從晚清至民國時期,留學國外的法學留學生有4500多人。5進入全球化時代后,留學生人數更是迅猛增長。1978-2003年底,25年間中國內地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02萬人,留學回國17.28萬人;2003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11.73萬人,年度留學回國人員總數2.01萬人。6法學留學生之所以會在法學教育全球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學留學生歸國后大多在政治、法律和法學教育、研究領域擔任重要職務,深刻影響乃至主宰本國法律和法學的發展。目前,在中國的法學教育界,幾乎所有出名的法學專家、教授都有在國外留學或者至少是訪問學習的經歷。大量的學者和科學家為了從事研究或教學暫時旅居國外,對學術工作而言,這意味著大量的學術移民。全球化鼓勵這種流動,而且會確保這種流動持續增長。隨著學術系統的日益接近,學位逐漸在國際范圍內廣為接受,移民規則越來越有利于那些高技能人才的流動,同時大本身也越來越向全球杰出人才開放,可以預計全球人才教育市場將繼續不斷壯大。留學這種法學教育全球化的途徑存在如下問題。首先,留學現在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往發達國家輸送留學生,而大多數留學生都是自己付費上學,這樣就為東道國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同時也是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一種榨取。據估計,某些發展中國家用于海外留學的費用比該國所獲得的國外援助還要高。7其次,留學生不僅獲得法學專業領域的訓練,還吸收了留學國的法學學術系統的規范和價值觀。當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后,往往熱衷于用他們在國外習得的方式來改造本國法學教育,而這樣的行為往往被證明可能是不現實也不可行的(如中國引進美國J.D.教育而設立的法碩教育的失敗)。因為雖然留學生起到了國際學術文化載體的作用,但這種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的法律規則和價值觀,而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最后,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與理工科教育不同,前者帶有很強的“本土”色彩,尤其是法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學科,除了立志投身學術研究的學生或者是選修國際類法律課程(如國際經濟法)的學生可以在海外學習中獲得實用性提升外,其他想要從事實務的學生前往海外深造的作用其實真的不大。因為實務中適用的通常是本國的法律,沒有任何海外學校能比本土學校更了解它們。82、學術教育機構跨國化長期以來,大學一直深受跨國界的文化環境影響。當今世界各國的大學,除了開羅的艾資哈爾大學(Al-AzharUniversity)以外,均起源于共同的淵源——中世紀歐洲大學,特別是有教授治校傳統的巴黎大學。9由于殖民統治的緣故,非西方世界很多地區也輸入了歐洲的大學模式。即便是那些沒有經歷過西方列強殖民統治的國家——如日本、泰國、埃塞俄比亞和其他一些國家,也接受了西方學術模式。這種情況也存在于中國,盡管中國業已建立堅實的本土學術傳統,但中國大學仍表現出了國際性和中世紀歐洲大學傳統的特征,譬如院校的基本結構和教學方向。美國大學結構在全球影響深遠,表征著世界各地大學特征的基本結構,但其自身也是熔鑄了各種國際影響的混合物。最初的來自英國的殖民地學院模式,與19世紀德國的研究型大學理念及美國式的服務社會觀念相結合,形成了現代美國大學模式。通過一些創造性的方式,外國模式與美國國情緊密結合起來。隨著歐盟邁向在“共同歐洲空間”(commonEuropespace)內尋求各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協調,外來影響再次凸顯出來——學位結構、課程學分制和其他改進中的成分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不斷演化的學院校模式。這些都說明了,大學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全球化教育的縮影。全球法學教育市場是以一系列跨國法學教育創舉的形式出現的,從不同國家法學院之間的聯合辦學到一國法學院在國外設立分校不等。各種跨境法學教育投資項目包括應用互聯網和其他遠程教育方式傳輸課程。許多營利型公司和機構已經積極投資于跨國教育,不少傳統大學的法學院也在從事這種活動。當前,一些高等教育項目的輸出是全球趨勢的標識。少數高聲譽大學在全球一些地方設立了分校,一般都是開辦包括法學在內的熱門專業。在新加坡,有一種很有意思但又不常見的跨國高等教育形式,即邀請一些世界著名大學或其院系,到新加坡開辦項目。那些被新加坡政府精心挑選出來的大學在受到激勵后,前往新加坡辦學。類似地,吉爾吉斯斯坦、卡塔爾、保加利亞和其他國家也建立了一些由美國支持的大學。這些學校基本上源自本地的倡議,與美國的大學保持著密切聯系,一般都得到了美國專家的指導,并且獲得了美國方面的認證。它們使用的教學語言是英語,課程也來自美國。而一些地區由于曾為殖民地的歷史原因,一直以來都會受到原宗主國法學教育機構的影響,如英國的倫敦大學就在香港開設海外法律學位課程,定期安排英國教授來香港授課。10這些聯合辦學的跨國教育機構,使得許多學生可以不必選擇出國的留學教育就能獲得外國法學院的學位教育。但有時候,外國學位課程僅僅是由本地院校“授權”開辦。外國大學出讓其名稱和課程,對當地院校機構或商業公司提供一些(非常有限的)指導與質量監督。新設機構獲得了對本地學生授予外國院校學位的權限。這些授權協議導致了大量的贗品和批評。11英國媒體的一些批評文章尖銳地指出,英國高等院校特別是那些名聲一般的院校,紛紛加入海外教育市場,嚴重地損害了英國高等教育的“好名聲”。與此同時,“買方”也就是付費的海外學生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標準的英國學位,殊不知這些學位實際上不可與英國國內院校的教育水準同日而語。
(二)跨國公司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跨國貿易活動,從它產生之日起,在直接推動國家間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同時,無形中也充當了國家間文化溝通與互動的媒介,當然地成為了推動法學教育全球化的使者。跨國貿易不僅表現為資本、貨物、技術、人員等經濟要素的流動,也表現為思想觀念、管理制度、交易習慣等文化要素的流動,最終集中體現為全球教育制度的同化,尤其在經濟學、法學等學科上表現最為突出。從法律方面來觀察,國際貿易往往是民事規則、商業制度、交易習慣跨國傳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越來越密切的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為世界經濟法律制度的協調和統一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甚至可以說經濟全球化不過是自古以來的跨國貿易在空間范圍、交易廣度、交易規模上的擴展,不過是追逐利潤的跨國商人利用現代科技所創造的經濟“奇跡”。12而跨國公司在創造“奇跡”的過程中,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因此,跨國公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器,使經濟全球化形象的代言人。從1994年到2000年,全球跨國公司由大約4萬家、分公司約25萬家發展到總數6.3萬家,共有國外分公司70萬家。而知識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又導致全球企業兼并的步伐加快。到2000年上半年,全球企業并購總金額猛增至3.38萬億美元,超過了1990~1995年并購總額之和。通過企業兼并,跨國公司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至2000年末總收入居世界前11位的跨國公司的年收入均超過1000億美元。13根據《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2001》的分析,全球跨國公司的銷售收入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近50%,控制著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額的85%以上,還控制著國際工藝研究開發和技術轉讓的80%左右和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90%以上。14目前而言,跨國公司的產值已占世界總產值的三分之一,這又促使它們推動經濟知識化、全球化的能量大大增強。跨國公司為何能對法學教育全球化產生深遠影響,充當其最主要媒介?筆者認為原因如下。首先,必須弄清楚跨國公司有何能耐橫跨國界闖全球?1、它擁有頂尖科技人才優勢;2、有高超的科技水平;3、有嚴密的協作團隊作戰精神;4、有強大的巨資投入進行科研和開發;5、有及時培訓學習的科研機構組織;6、有嚴格的管理及創新能力。跨國公司上至總裁老板,下至職員,每人每年必須培訓學習1~3個月,一種方式是利用國際互聯網絡遠程性地接受本公司的技術技能培訓;另一種方式是帶有保密性、高級性的高新技術的培訓,職工必須回本公司進行封閉式培訓學習。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創新教育在跨國公司里體現得淋漓盡致。為此,跨國公司始終保持著技術的先進性、知識的新穎性、經營的靈活性、競爭的強大性和超前性。所以,跨國公司這一經濟全球化的載體越發展越強大,越能顯示出不可戰勝的雄姿。其次,跨國公司從兩個方面推動了世界經濟法律制度的協調和統一。一方面,不同國家的經濟法律制度之間的差異、沖突是國際貿易的制約和阻礙因素,因而國際貿易的發展必然要求協調和統一世界經濟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長期的國際貿易又使得各國的經濟法律制度不斷地互相碰撞、互相作用、相互影響,這為世界法律制度的協調和統一奠定了基礎。最典型就是WTO的規則,它的很多規定就是跨國商人間的交易習慣,而這種商業習慣最原初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就是各跨國公司。有了這些國際間通行的規則體系,這就為法學教育全球化的推行提供了同一的規則學習內容,使得法律的學習內容不再局限于各自國內的法律體系,為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等課程的開設提供了依據,也為各國法學教育界共同協作研究提供了對象。最后,市場經濟環境下,跨國公司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對法學教育的發展自然具有重大影響。跨國公司基于自身貿易發展需要,對其員工水平要求甚嚴。隨著其影響力的加強,它成為吸納法學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市場。為了推銷出自己培養的人才,法學教育界不得不迎合這個市場的需要來推行這種跨國公司需求的全球化法律人才的培養。以中國為例,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融入法律全球化潮流,中國的法律服務市場與國際法律服務市場連在一起,成為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的一部分,法律服務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聰明過人的外國律師行已經瞄準這個市場,并將以充分的準備前來瓜分這個市場,中國律師行業面臨嚴峻挑戰。面對跨國商貿,我國律師除了法律觀念、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法律方法、法律技能(包括運用計算機處理法律事務的技能在內)整體上極不適應外,還有三個極不適應:其一是有關涉外貿易、金融、保險、證券、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不適應,而這恰恰是入世之后法律服務的主要領域;其二是運用計算機處理法律事務的技能不適應,未來的法律服務將越來越網絡化,當事人與律師之間更多地是通過網絡聯系,律師將主要通過網絡提供法律信息和咨詢服務;其三是外語(主要是英語)交流能力不適應。從跨國公司看當今世界法學教育革命的新潮流,終身教育、通才教育已成為新世紀教育最具影響的新潮流,一個重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大氣候已在全球形成。知識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全新的人才出現,而法學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陣地,發揮出新的教育潛力。
(三)英語英語是21世紀的拉丁語,15現在已經成為主導研究和學術的語言。在當前,要進行全球范圍的知識交流,英語至關重要。從即便是那些不使用英語作為高等教育用語國家的教學,到跨國學位課程及其他課程計劃,都是這樣。英語獲得這種統治地位并不讓人驚奇,如果說全球法學教育意味著必須把握英語的話,那么英語就是全球化過程中一個值得分析的因素。作為世界上最廣泛學習的外語,英語還是非英語國家最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英語不僅是當前差不多所有國際通行科學期刊的共同用語,還主導著其他學術領域。大多數國家都很看重其教授在國際科學期刊上,而這些論文基本上以英語為媒介,這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語言的優勢地位。科學和學術互聯網站點也基本采用英語。實際上,英語成為科學和學術交流的語言。赴英語國家大學留學的國際學生群體規模最大。隨著英語重要性的日益加強,其內部的力量均衡被打破,英語更多地被非英語母語的人們使用,英語不僅僅作為英語母語的國家之間以及非英語母語和英語母語國家之間溝通的工具,還成為非英語母語國家和非英語母語國家的人們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以及一些非英語母語國家內部的人們溝通的第二種語言工具,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等。16當把英語作為第二種語言的人口超過把英語作為第一種語言的人口數量時,標準英語的概念逐漸被淡化,出現了英語的“多樣化”。英語處于學術交流的頂端、給美國、英國和其他富裕的英語國家帶來了明顯的優勢。而美國則因為其具備世界上最大的學術系統和最重要的英語使用者,擁有雙重優勢。舉例來說,很多科學期刊都是在美國編輯的,這一點也不令人奇怪。這就給美國作者以便利,這不僅表現為他們可以用母語寫作,而且其同行評價體制也是以美國學者所熟悉的語言和方法論來進行的。別人要與他們交流的話,就不得不采用外語,并且要盡量適應這種陌生的學術規范。如前所述,許多地方的學者面臨在國際期刊的壓力,人們認為在“最佳”科學期刊是學術工作成績的必要證據。這樣就使得國際和區域會議逐漸以英語為專用語言,反過來又強化了掌握這門語言的優勢。17總之,英語作為推行法學教育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國際學術市場上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為各國學者間的學術交流提供語言媒介、學術資源共享提供平臺等等;同時,使用英語,讓那些使用英語的國家取代母語教學的國家逐漸向主要英語國家的學術體系方向發展,這反過來又提高了后者的影響。中國法學教育界目前就普遍認為,國際一流法律人才應必備的條件中,下面三條應是至關重要的:1、接受過嚴格的、系統的學校教育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并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2、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能密切跟蹤國內外科技前沿課題的進展,并在重大課題上有所創新和突破;3、精通英語,能夠快速閱讀大量英文資料,快速撰寫英文論文,在國際會議上用標準語調宣讀英語論文和講演,在國際會議上聽懂各國代表即席發言和自己作即席發言,用英文著書立說。18在法律實務界,英語作為全球語言,在經濟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時代愈加重要。律師如果不能熟練地運用英語處理法律文書,用英語直接與自己的客戶交流,而仍然借助于“翻譯”,那就不僅搶占不到跨國商貿帶來的法律服務市場,甚至不可避免地被擠出原有的法律服務市場,那些高級的、報酬可觀的法律服務將被外國律師行壟斷。我國的法律英語教學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歷經20多年的發展,其學科體系已初具規模。法律英語,在英語國家中被稱為LegalLanguage或LanguageoftheLaw,即法律語言,在英語中指表述法律科學概念以及訴訟或非訴訟法律事務時所用的語種或某一語種的部分用語。19從此概念可以看出,法律英語所使用的語言不僅是英語本身,還包括其他語種,如法語、拉丁文等。現在全國已有近40所政法院系在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層次開設法律英語課程。最早開設法律英語課程的學校是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山大學,中山大學還倡導教師用英語講授法律課程;中南政法學院于1994年成立了“中美律師培訓中心”;西南政法大學率先在其學報《現代法學》中開設了全國惟一的“法律英語”專欄,刊載有關法律英語的教學與研究文章。近年來,外語類核心期刊《中國翻譯》、《外語界》和《外語教學與研究》等也相繼刊載有關法律英語的學術文章。20法律英語這一邊緣學科的教學與研究雖已得到較快的發展,但亦存在不少問題,面臨不少困難。第一,法律英語還有待引起重視。長期以來,法律英語并沒有成為法律人和語言學家共同關注的對象。法學家一心研究法學而不關心語言學的問題;語言學家一心咬文嚼字而不知法律為何物。真正能操一兩門外語進行法律教學和研究的法學家廖若晨星;能把語言學理論運用于立法、法律解釋和法律研究的語言學家屈指可數。第二,我國法律英語的教學和研究還有待加強。總體看來,我國關于法律英語的研究還是很薄弱的。諸如法律英語的學習方法、教學方式、課程設計等等缺乏系統的研究成果。在法律英語教材選用方面,各種版本的法律英語教材都是依個人的經驗和觀點來確定選文和編寫體例的標準,而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詞匯選用標準。因此,完善法律英語課程設置,在實踐中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我們使用“中國美學”這個表述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此之前有沒有美學?對此,我們可以作這樣的類比:在鮑姆加敦之前,并沒有“美學”這個詞,但是,人們在寫美學史時,仍然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講起,而不是從鮑姆加敦開始講,不管人們對于鮑姆加敦造出這個詞,或者說提議成立這一學科作怎樣的解讀。[2]同樣,一部中國美學史,也似乎應該照此辦理,從孔子、老子,而不是20世紀初寫起。確實,許多中國美學史著作,就是這樣寫的。這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兩種性質上講美學的歷史,一是在美學這個學科的建立發展的意義上講美學史,一是用現代的美學概念來考察古代材料,從而為這個現代的學科回溯出一段歷史。
不過,中國美學所面臨的情況,與西方仍有很大的不同。鮑姆加敦所做的事,是在自身傳統中的發展。他只是將在自己的學術環境中逐漸形成,已浮出水面的對知識的劃分加以強調而已。當然,這種劃分首先在德國,后來在歐洲,都有一個被接受的歷史。但是,歐洲人的這種接受,遠沒有中國人那么艱難,那么具有跨越性。原因在于,在此之前的中國人的思想與中國人關于文學和藝術的寫作,具有與歐洲人很不相同的形態。因此,“美學”這個名稱來到中國,“美學”這個學科在中國的建立,對于中國的相關方面的研究,帶來了什么變化?或者更進一步說,中國人發展自身的美學時,對“美學”這個概念,會帶來什么變化?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我感到,試圖在“美學在中國”和“中國美學”之間作出一個概念上的區分,對我們進一步研究是有益的,可以幫助我們澄清許多模糊的想法。
一、“美學在中國”的不同形態
對于中國美學的最初理解是“美學在中國”(AestheticsinChina),更為確切地說,是“西方美學在中國”(WesternAestheticsinChina)。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現代中國的最早一批美學研究者,以留學日本和歐美的學者為主。在20世紀,中國出現了眾多的著名美學家,他們做了許多翻譯和譯述的工作,對于現代中國美學的建立的起了重要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列舉出很多重要的人物。
最早將“美學”這個譯名介紹到中國來的,可能是著名學者王國維(1877-1927)。他于1900年赴日本留學,1901年回國,在1903年寫的《哲學辨惑》一文,曾提到“美學”一詞。[3]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深受康德和叔本華影響。在東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形成了他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朱光潛先生從1918到1922年在香港大學學習,1925到1933年在英法留學。他是“西方美學在中國”的典型代表。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他翻譯了從柏拉圖、維柯、黑格爾直到克羅齊的許多西方美學的經典著作,還寫了一本至今在中國有著重要影響的《西方美學史》。《文藝心理學》和《詩論》一般被認為是他的兩部最重要的著作。這兩本書實際上都是在歐洲完成初稿,而回國后修改補充出版的。[4]在前一部著作中,朱光潛將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布洛的心理距離說、立普斯、浮龍·李等人的移情說,以及叔本華、尼采、斯賓塞等一些當時在西方流行的學說結合在一起,用來解說文藝現象,并在書中舉了大量中國文學藝術作品的例子。他的著作顯示出巨大的對于中國文學藝術作品的解釋力量,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在后一部著作《詩論》中,則運用一些西方的詩學理論來解釋中國詩歌。朱光潛是那個時代美學在中國的最突出的代表。
與朱光潛同時代的美學家宗白華,卻表現出一種與朱光潛不同的藝術追求。宗白華是康德《判斷力批判》的中譯者。他在年輕時,也曾留學歐洲。但是,他在美學研究中,卻努力尋找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不同點。例如,他堅持認為,西方繪畫源于建筑,滲透著科學意味,而中國繪畫源于書法,是一種類似音樂與舞蹈的節奏藝術;[5]西方繪畫是團塊造形,而中國繪畫是以線造形;[6]西方繪畫具有一種“由幾何、三角所構成的”“透視學的空間”,中國繪畫具有“陰陽明暗高下起伏所構成的節奏化了的空間”。[7]當然,這種不同點的尋求,仍是依據西方美學的框架來進行的。他致力于構筑一種藝術上中國與西方二元對立的圖景。這種努力,對于中國美學自覺意識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也正是近年來,宗白華在中國學術界受到普遍歡迎的原因。然而,一種中國與西方二元對立的圖景,實際上仍是以西方為一極,以非西方為另一極的思維模式的體現。非西方學術界的“自我”與“西方”概念,持一種對抗西方的姿態;然而,它在實質上與西方學術界的“西方”與“其他”的區分具有對應性。兩種區分所形成的,都將是一種以西方為中心,而非西方為邊緣的世界圖景。
蔡儀于1929年赴日本留學,直到1937年因中日戰爭而中止學業,在日本前后亦有八年之久。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受當時在日本學術界流行的左翼思潮影響,接受了。回國以后,他在40年代出版了兩本重要的著作《新藝術論》和《新美學》兩本書,試圖在中國建立的美學體系。他的美學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努力在美學研究中貫徹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強調美是客觀的;二是建立一種“美是典型”的思想。對于蔡儀來說,“典型”這個詞來源于法國古典主義美學以及恩格斯的一些書信,但是,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某種對黑格爾式美是“理念的感性的顯現”觀點進行唯物主義改造的特點。[8]
在一些并非在西方受教育的學者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西方美學的深厚影響。李澤厚就是其中的一個突出代表。李澤厚的美學理論,產生于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當時的這場討論對于中國美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際上,這場討論對于當時中國整個人文學科的研究和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這場討論的參加者有包括朱光潛和蔡儀等許多重要的學者,而李澤厚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理論,在當時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李澤厚堅持美學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結合,堅持通過歷史積淀形成文化心理結構,堅持美和審美的形成和發展對于人的社會實踐的依存關系。這種思想在當時呈現出一種獨創性,但我們仍可從中看出俄國思想家普列漢諾夫等一些理論家的影響。李澤厚后來通過對康德的闡發,以及創造性地改造克萊夫·貝爾、容格和皮亞杰的一些概念,努力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9]
在這一系列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學者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一種建立“現代中國美學”的需要,這種“中國美學”不是歷史上的“中國美學”,也不是“美學在中國”。
二、美學的普世性與個別性之爭
美學的普世性與民族獨特性之爭,在中國這樣一個非西方的,有著悠久的自身傳統的大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對于美學的普世性,人們試圖從這樣一些方面來認識,一是理論的科學性質。正像沒有中國數學、中國物理學、中國化學、中國邏輯學一樣,一些學者在論述中暗示,只有中國的美學家,而沒有中國美學。他們認為,美學具有普世性,它研究一些普遍的美的規律。這其中包括比例、對稱、黃金分割等形式方面的規律,也包括形象、典型等超越了形式性,在一些哲學觀念影響下形成的概念。在他們的心目中,美學等于同于一般自然和社會科學,具有一種客觀性。
一些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思想有著很深的了解的人,也試圖論證一種思想,即西方所具有的藝術思想,中國實際上也有,只是過去未引起人們重視而已。中國的文學藝術思想,與西方是相通的。
在這種討論中,如果存在著某種人的因素的話,那么,對于一些人來說,這種觀點是以普遍人性為前提的。孟子說,“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10]孟子的這段話在80年代的中國美學界具有深遠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共同美”的思想,認為不同階級的人對美有著共同的感覺。孟子將一種感覺上的普遍性視為既定事實,并以此來論證一種道德上的普世性,從而暗示著一種共同的人性。“共同美”的思想當時在中國的意義,主要表現為迎合一種后文化革命時代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社會情緒。從50年代直到文化革命時期的中國美學,受著濃厚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影響,認定不同的社會階級有著不同的美。“共同美”觀點的提出,在當時具有社會針對性。然而,這種在特定時期提出的觀點被人們夸大了,形成了一種普世性的美的觀點。
美學的普世性觀念,還因現代中國美學界所具有的強大的心理學傾向而得到加強。從30年代到80年代,心理學美學在中國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成為解決美學之謎的希望,而心理學又被看成是一個具有普世性的關于人的心理的科學。在80年代的中國,阿恩海姆、皮亞杰、弗洛伊德和容格等一些西方學者的思想,以及他們思想的某種融合,成為中國人建構一些審美心理模式的重要思想依據。在這一時期,科學主義在中國美學界盛行。在文化革命期間,人文學科被政治意識形態所取代。作為對文化革命的反撥,學術界普遍出現了一種依托自然科學來為人文學科尋找可靠性的傾向。
除了這種理論上的普世性以外,在中國美學上,還有著一種基于對美學歷史理解的普世性。在許多關于“什么是美學”的介紹性文章中,人們都在重復著一個美學怎樣在西方由鮑姆加敦和康德等人建立,又怎樣傳到中國的歷史。既然美學是這樣一個由近代傳入的學科,中國人對“美學”就只有闡釋的權利,而沒有發明的權利。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對用“美學”兩個字來翻譯這門學科的正確性問題提出質疑。這種質疑的潛臺詞,是由于翻譯不準確而造成了對這門學科的誤解。他們認為,這個詞的原義是“感覺學”或“感性學”,應該恢復它的含義,或依照這樣的含義來理解這門學科。如果這樣的話,那么,美學在它的創始人那時有著一個惟一正確的理解,而世界各國的美學,都走著一個誤解,被糾正,又被誤解,又被糾正的歷史。對于他們來說,正確的理解是惟一的,美學也是惟一的。它在東亞地區被誤解,是由于獨特的翻譯方面的情況造成的。“什么是美學?”這個問題至少有可能以兩種方式回答:一是告訴人們“美學”這個詞在德文中的原義,二是說這個原義是惟一的。前者是對這個詞的起源與歷史的考察,而后者意在阻止和反駁任何對這個詞以及這個學科內容的改變。這兩種回答,都帶來一種對美學的歷史理解的普世性。
除了上述理論性的和歷史性的普世性,經濟的全球化所帶來的藝術商品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對美學產生著一種雖然沒有得到明確的理論表述,實際上卻更加深遠的影響。最近的20多年來,在包括美學在內的中國學術界,有著一種對西方的渴望。大批的當代西方美學著作被翻譯過來。一些外語好一點的美學家們都在開設翻譯工廠,這是理論的需要,也是市場的需要。一般說來,翻譯著作的銷路要遠遠好于中國人寫作的學術著作。西方美學著作的翻譯,對于中國美學的發展當然是一件好事,這使中國人更多地了解西方美學,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中國美學的發展是有益的。但是,事情并非僅限于此,很多中國學者都已形成了一個習慣,只購買和閱讀翻譯著作,不購買也很少閱讀中國人寫的學術著作。中國的美學家們處于兩難境地,他們自己的理論創造不僅得不到國外學者的承認,而且得不到中國學術同行的了解。這種兩難的局面破壞了中國的學術環境,使得獨創性的理論生產不再成為學術的主要追求。
當然,中國學者并非僅僅在翻譯,他們也在從事理論的寫作。但是,市場的狀況和視野的狹窄使他們只能在一種困境中尋找出路。這時,出現了一批追逐西方最新學術思潮的學者。我們知道,中國近些年來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利用了中國在技術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節省新技術開發的成本,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從而迅速提高了生產率。在這些人看來,中國人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發展中國學術研究。直接引進西方最新的美學、文學藝術理論,將它們運用于中國的文學藝術實踐之中,從而使中國的文學藝術研究得到迅速發展。于是,這些人總是在追問:什么是西方最新的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流派和思潮?他們不斷地宣布,某個西方的流派過時了,現在流行某一種新流派,因此,中國人必須迅速地跟上。在他們的心目中,這種流派的更替,就像技術上的更新一樣。技術的更新會提高生產率和使產品更新換代,而新流派的引進也被幻想為具有類似的功能。這些人與前面所述的翻譯者們做著同一種類型的事。如果一定要說出他們之間有什么區別的話,那么,這后一種人在普世性和對新思潮的追逐方面更為積極和投入,同時,他們在持論方面也常常更為偏頗。
與上述幾種情況相反,在中國的美學界也存在著另外一種傾向。這種傾向認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學藝術傳統、獨特的審美傳統,以及思想傳統,應該對這些傳統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一種對于中國文化具有獨特解釋力的中國美學。
對于中國美學的研究,20世紀前期,特別是王國維和宗白華就作出了嘗試。這兩位學者都致力于運用西方美學的基本框架,對中國美學進行研究,并在這個理論框架所提供的可能性之中尋找中國美學的獨特之處。王國維用康德、叔本華和尼采的思想來研究《紅樓夢》,并寫作《人間詞話》,闡發其中的悲劇精神、優美和壯美的差異,但同時又提出“境界”觀點,試圖說出一些西方文論未能得到確切表述的思想;宗白華試圖尋找中國藝術思想與西方藝術思想的相異之處。他們對中國文學藝術的獨特特征的研究,對于中國藝術與中國哲學的關系的研究,使他們成為超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框架的重要的先驅。80年代后期,出現了一股中國美學史研究的熱潮,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李澤厚的《華夏美學》、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李澤厚、劉綱紀的《中國美學史》。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對古代中國藝術理論的專題研究。在中國古代的哲學與藝術論述中尋找現代美學的對應物,這種思想固然也是接受了從西方而來的美學思想,并將之擴展的表現,同時,這種研究也體現了一種尋找美學中的中國特性的真誠努力。
然而,在90年代,在一些中國的文學與藝術理論研究者之中出現了一種極端的觀點。這些研究者認為,在20世紀,在西方影響下進行的中國文學藝術理論建設,基本上是失敗的。中國文學藝術具有與西方完全不同的,獨特的特征,與此相對應,中國文學藝術批評也具有自身的范疇體系。運用西方的文學藝術批評概念來研究中國的文學藝術,其結果只能造成對中國文學藝術的扭曲,形成文學藝術中的“失語癥”。他們的批判矛頭,尤其指向那些追逐西方最新思潮的人。他們認為,引進西方的技術,發展了中國的經濟,但是,引進西方的理論,卻使我們自己失去了理論。這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兩者不能等同。這些人認為,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回到古代去,從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理論中汲取營養,直接發展出一種適合中國文學藝術的理論來。本來,有兩部分人在持這種觀點,一部分具有西學背景的人在后殖民理論的影響下走向一種本土主義,另一部分具有中學背景的人則仍持一種古老的中華中心論。在20世紀末期,這兩種思想在中國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合流。
在中國,關心和從事美學研究的人,嚴格說來是由不同的群體組成的。它們中的一部分人從事中國美學研究,另一部分人從事西方美學研究,還有一些文學理論和比較文學,藝術理論和比較藝術的研究者們,也在做著實際上與美學研究者們類似的事。那種主張依據古論直接建構當代中國理論的人,在從事文學和藝術理論研究的學者群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古代中國關于文學與藝術理論,處于一種與歐洲完全不同的形態。在歐洲,許多文學與藝術方面的思想是由哲學家提出的。這些哲學家注重對文學和藝術思想的系統闡述,注重這些思想與哲學的其它問題,如本體論與認識論問題,與倫理學問題的相互聯系。在中國,情況則完全不同。中國的文學與藝術思想主要以文學與藝術家所記述的創作經驗組成。中國文學藝術思想的這種特點,在過去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缺陷,而現在情況有了變化,這些特點被普遍看成是優點。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之上,一些研究者試圖對古代思想進行整理,從而建立一種適應現代生活的文學藝術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試圖在做一件事,即從古代中國出發,跳過20世紀的中國,直接構建21世紀的中國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
三、一般與特殊觀念及其在對話中形成的不同美學間的張力關系
美學界很久以來的一系列的爭論顯示出,怎樣才能建立中國美學,什么是中國美學,這本身已經成了一個問題。在這里,我首先要做一個概念上的澄清。在回答什么是“中國美學”時,我們面臨這樣一個預設:即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學問,叫做“美學”,它回答關于美學的一般性問題;又存在著一系列的,以國家、地區、民族、文化來命名的美學,如印度美學、日本美學、東南亞美學、拉丁美洲美學、東歐美學,也包括中國美學,它們回答各區域所獨有的美學問題。這種預設是存在問題的。在美學上,我們不能斷定,在某些國家中產生的美學,是一般性的美學,而在另一些國家中產生的美學,是特殊性的美學。其實,即使在一些傳統的所謂美學大國,即一些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之間,我們也無法確定某個國家的美學是一般性的美學,而另一些國家的美學是特殊性的美學。
從另一個方面看,美學與數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學科與文化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一定的文化可能會有利于某些學科,比如像數學和一些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一些數學定理最早由某個民族發現,后來傳到其他的民族。文化與社會因素,只是數學發展的前提條件。在歷史上,一些國家自身的傳統,賦予這些國家的數學具有一定的特色。例如,近年來,一些中國數學史家就發現,西方的數學更注重從定理出發進行證明,而中國古代的數學更注重計算,這與中國人對待數學的更為實用的態度有關。但是,在數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一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所發現的原理可以相互通用。我們可以寫一部中國數學史,說明數學在中國經歷了什么樣的發展。我們也可以像李約瑟那樣寫一部中國科學技術史,說明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但我們不可能建立一門叫做中國數學,或者中國科學的學科。沒有中國數學,只有中國人所發明的普遍的數學原理。勾股定理在西方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但它們指的是一回事。科學無國界,它是普世性的。
美學的情況則不同。美學存在于社會和文化之中,有什么樣的社會和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美學。這時,社會與文化狀況不僅僅是美學原理產生的前提條件,一個社會的美學觀念,從屬于這個社會,是這個社會的產物。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化,由于自身的生活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各自的文化傳統不同,必然會出現審美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沒有高下之分,是非之分。審美權利的平等,應是各民族文化權利平等的體現。產生于不同民族文化之中的美學之間,只存在著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的關系,而不能直接地相互通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民族或文化的美學,并不是一種普遍美學的一個分支,不是某種普遍的美學原理在這個民族的實際運用。一個民族和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傳統之中,這個民族和文化的美學,應該植根于這種審美觀念和藝術傳統,成為這種民族和文化審美觀念的理論表現。
更進一步,那種一般的美學,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在邏輯學中,一般并不作為一個實體而存在,它只是從特殊中抽象出來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張一般的桌子,桌子這個詞并不存在單一的對應物,它只是所有桌子的總稱而已。白馬是一種顏色的馬。除了白馬以外,還有黑馬、棗紅馬和各種顏色的馬。但是,馬總是要有一種顏色的,并不存在一般的,超越顏色屬性的馬。柏拉圖的三張床的理論認為存在著一般的床,那只是一種古論而已。與“床”這個詞相對應的作為實物的理念之床,是不存在的。在美學中,一般的美學也同樣是一個可疑的概念。任何一種美學理論,都與產生這種理論的民族、社會、文化和時代條件,與這種理論與其他理論所處的對話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美學都是具體的美學,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美學。這些美學所發現的真理,都是具體的,在一定范圍內有著適用性的真理,而不是一種普遍的真理。
然而,從另一方面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美學又是相互影響的。20世紀,西方美學,特別是一些美學大國的美學,對于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對發展中國美學,起了巨大的作用。我們應該感謝這些思想的引入,而不是對這些影響持排斥的態度。那種幻想中國美學可以退回到傳統中國文學藝術理論,從中直接發展出一種現代中國美學的思路,是錯誤的。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敘述20世紀中國與國外美學對話的發展:
第一,美學對話從接受西方經典到與當代國外美學的直接對話。中國美學的發展是從翻譯西方經典開始的。康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克羅齊、立普斯和布洛這些名字,早已為中國美學界所熟悉。在80年代,蘇珊·朗格、魯道夫·阿恩海姆等人的著作曾在中國產生過巨大影響。但是,中國美學家直接加入到國際美學界,與國際美學界對話的局面直至90年代才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與西方美學家的互訪,實現了學術間的交流。第二,從將西方理論運用于中國實例,到努力發掘中國自身的理論資源。從20世紀前期開始,在中國美學界流行的做法是,運用西方的美學理論來解釋中國的文學、藝術現象。這在今天看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做法。一方面,我們應該承認,這些學者的這些做法,是有著巨大成就的。我們應該承認他們的功績,只有這么做,現代中國美學才能建立起來。從傳統的中國文學藝術理論,在沒有外來影響的情況下直接建立一種現代中國美學,是不可能的。中國美學必須經歷這樣一段借助外來影響,使中國美學現代化的道路。但是,怎樣對待外來影響,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理論和審美理論中,有著豐富的美學理論資源。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也有著一些獨特的特點。我們在運用西方理論時,常常發現,這些理論,并不完全切合中國的藝術和審美的實際。我們過去的理論,采用的是一種將西方理論概念與傳統中國理論并置和混合的做法。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在與國外美學的對話中,立足于中國人審美與藝術的實際,建立獨特的中國美學理論的要求,會被提出來。
第三,從只注重西方美學,到與其他非西方美學的對話。20世紀中國美學,是從西方影響開始的。在一開始,日本成為西方美學向中國開放的重要窗口,但很快,中國美學家就轉向了對歐洲美學,特別是德國美學的注意。從20年代,特別是30年代以后,在中國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改革和開放政策的發展,美學翻譯熱潮的興起,更多的20世紀西方美學著作為中國人所了解和閱讀。
實際上,在現代中國的文學和藝術研究的許多領域,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古代中國固然有文學和藝術,但現代中國的文學與藝術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隨著西方思想的引進而形成的。我們在現代觀念的引導下構成了這樣一些學科,并追溯它們的歷史,仿佛它們從來就有的樣子。我們在談論古代中國的文學,談論古代中國的繪畫、雕塑、建筑,并寫作有關這方面的歷史。實際上,這種歷史的追尋只不過是我們的觀念的延伸和按照我們的觀念所作出的選擇而已。一種對西方觀念的絕對排斥,從而對純而又純的中國性的尋求,實際上并不能成立。我們今天所有的對歷史的認識和關于歷史的寫作都是從現代觀念出發的,這種現代觀念本身,正是在20世紀逐漸構成的。那種依托古代資源來構建一種全新當論的想法,不過是想形成一種相對于目前學術界成為翻譯機器的情況的另一種學術姿態而已。作為當代各種理論努力的一部分,這固然可以具有自身的位置。但是,它的那種新福音的架勢,難免給人以偏頗的感覺。實際上,從另一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有利于西方中心主義的理論。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說自身與西方不同,而不對普世性與個別性作出具體分析,所帶來的仍然只能是一種“西方”與“其他”的兩元對立,這種對立所導致的結果,仍然只是西方具有普世性,而非西方是一個個孤立的“其他”。
四、建立現代中國美學的思路
在全球化時代,非西方國家美學的當代性在哪里,這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們在提到“中國美學”時,指的都是古代中國美學,如“儒家美學”、“道家美學”,等等。這里實際上存在著一個悖論:一方面,美學是20世紀初才從西方引入中國的學科,在此之前,中國沒有一門叫做美學的學科;另一方面,只是古代中國的那些過去當時并不稱為美學的思想資料,才被稱為“中國美學”。在中國,人們在很長時間里已經習慣了一個等式,即中國等于古代,西方等于現代。這種等式將一種空間上的關系變成了一種時間上關系。他們在寫作名叫“中國美學史”的著作時,所涉及到的都是20世紀以前的中國美學。對于20世紀的中國美學,他們必須給另一個名稱,例如,稱它們為“現代中國美學”。但是,這種現代中國美學不僅在國際美學界很少受到關注,即使在中國,許多學者也對此信心不足。類似的情況,在提到其他非西方國家的美學時也存在。當我們提到印度美學時,出現在我們腦子里的是古代印度的審美和藝術思想。我們也很少關注現代伊朗或現代希臘美學。非西方國家是否有自己的現代性,怎樣建設自己的現代性,怎樣對待自己所具有的現代性,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學術圈里,一些中國美學家們目前所做的事是,努力整理一些傳統的中國美學概念,例如“氣”、“韻”、“骨”等等,并將之與一些西方美學概念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種中國傳統概念與西方美學概念并置而混合的狀態。這種并置狀態實際上并不能構成理論的體系,而只是一些美學的教學體系而已。他們并不尋求體系的完整性,所關注的只是,以一個可接受的篇幅,為接受一定課程教育的學生提供一個適用的,可以提供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的教材。這種類型的教材,當然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實際上,這些教材基本上還是以西方理論為主,中國的理論術語僅起點綴作用而已。中國理論特有的一些帶系統性的思路并不能得到完整地展現,而中國理論與西方理論的內在的差異,也不能得到很好地揭示。
與這些更具學院氣的學者不同,在當代中國藝術領域,出現了另一種全球化傾向。中國藝術家們努力在國際藝術界尋求自身的表現。他們中有詩歌、音樂、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門類的藝術家,而以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尤為突出。他們經過一番努力,在相關的國際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影響,然而,他們在中國國內卻受到很多責難。人們指責他們為著翻譯而寫詩,為了在國際上得獎,被西方的博物館和畫廊接受而進行創作。他們將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國際承認之上,至于中國人是否喜歡他們的作品,這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并沒有形成一種真正的具有地方性的藝術,而是制造了為了全球的“地方”。這種實踐對于中國美學的發展并沒有什么貢獻,原因在于這些人并不關注理論。他們所關注的只是一種取得成功的文化策略。然而,沒有理論保護的藝術實踐是不能長久的。他們中蔑視理論的人終將意識到自己的目光短淺,而重視理論的人卻又難以從全球與地方的這種尷尬的處境中解脫出來。
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們是否能有一個區別于“美學在中國”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美學”?這是一個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我認為,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也許會走一條與中國語言研究的發展相似的道路。古代中國沒有語法研究。1898年,馬建忠(1845-1900)出版了《馬氏文通》。這是第一本漢語語法學著作。這本書運用拉丁文的語法,對古代漢語進行研究。用他的話說,是“因西文已有之規矩,于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證繁引以確知華文義例之所在。”[11]這本書有開創之功,但又不免有“西方語法學在中國”之嫌。陳望道曾批評他“機械模仿,削足適履”,[12]這是當時的草創階段不可避免的現象。在這本書之后,影響最大的是黎錦熙(1890-1978)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這本書依據英文語法,對現代白話文進行了研究。這本書在引論中提到:“思想底規律,并不因民族而區分,句子底‘邏輯的分析’,而不因語言而別異。”他設想不同的語言背后有著共同的,具有普遍性的邏輯。實際上,正如中國語言學家王力所指出的,“黎氏所謂‘邏輯的分析’往往是以英語的造句法為標準。”[13]語言學家張世祿先生在為瑞典學者高本漢的《中國語與中國文》一書所寫的譯者導言中寫到,“之先生說他[高本漢]的《解析字典》:“上集三百年古音研究之大成,而下辟后來無窮學者的新門徑。”(《〈左傳〉真偽考序》)。后來的學者——尤其是中國人——對于中國的語文問題,自然不應當把顧、江、戴、段、錢、王諸人的研究認為滿足了,應當以西洋的學術做基礎,將中國固有的學說,重新改造一翻,以建設一種新科學。”[14]
在此以后,中國的語法研究經歷了民族化的過程。許多學者努力關注漢語的獨特性,搜集漢語材料,依據漢語實際來制定漢語語法體系。在這種努力中,他們離不開國外的語言學理論。例如,葉斯柏森、布龍菲爾德、喬姆斯基等人的理論,都曾對漢語語法的研究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這種理論不能取代中國語言學家們的理論創造,他們必須對漢語材料進行深入而扎實的研究,從而尋找漢語的規律。更進一步說,經過一些年的發展,他們的理論創造會進一步豐富現代語言學理論。世界各國的語言,都有著各自的特點。現代語言學理論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對不同語言研究的基礎之上。
中國美學的研究也是如此。中國美學研究要更多地介紹當代國外美學的研究,要更多地研究中國美學傳統。但是,中國美學有著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這就是研究當代中國審美與藝術的實際,讓美學理論在這種對實際的研究之中成長起來。這種實際,就是現代中國人的審美和藝術活動。過去,中國美學研究存在著濃厚的概念化傾向。這種純粹從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是沒有生命力的。同時,這種概念到概念的研究,由于脫離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實際,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美學。只有來自中國文學藝術的實際,能夠為這種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著的活動提供解釋和指導的理論,才是真正的中國美學。
只有這樣,中國美學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根基。它與國外的美學的關系,是一種對話的關系。維持和發展這種關系極為重要。中國美學要不斷地吸收美學的最新成果,在一個對話和互動的語境之中發展之身;另一方面,中國美學必須扎根于中國審美與藝術實踐之中,從中形成自身的藝術理論。
在我們擺脫了前面所述的一般與特殊的思路以后,我們應以另一種思路來代替它。不存在著一種共同的美學,但存在著一種共同的美學發展。這種發展,是建立一種來自世界各民族、各文化的美學對話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發展各民族和各文化的美學,發展民族和文化間的美學對話,就是為這種共同的發展做出各自的貢獻。
--------------------------------------------------------------
注釋:
[1]著名學者和散文家朱自清在給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所寫的序言中這樣寫道:“美學大約還得算是年輕的學問……據我所知,我們現有的幾部關于藝術或美學的書,大抵以日文書為底本;往往薄得可憐,用語行文又太將就原作,像是西洋人說中國話,總不能夠讓我們十二分聽進去。”《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一卷,轉引自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326頁。著重號是引用者所加的。
[2]克羅齊、鮑桑葵、比厄斯利和塔塔凱維奇等人所寫的美學史,都是如此。怎樣看待鮑姆加敦,他是給予一個早已存在的學科以一個名稱,還是建立了一個學科?人們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過一些爭論。我更傾向于認為,鮑姆加敦的理論活動幫助推動了現代審美理論的建立,因而“美學”這個詞形成在美學的發展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人們使用“美學”這個詞指鮑姆加敦之前的“美學”和他以后的“美學”,是在不同的性質上使用這個詞。當我們說到鮑姆加敦之前的“美學”時,具有一種用后來形成的學科對此前的相關思想材料進行追溯和反觀的性質。
[3]收入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一書。見《王國維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4]“《文藝心理學》早在一九二九年決定撰寫,正式寫成于一九三一年前后,當時作者正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讀書。一九三三年作者回國,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藝術學院任教時,曾將該書稿用作教材,并作了較大的改動,增寫了一些章節。一九三六年由開明書店正式出版。”引自《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一卷
出版說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詩論》是繼《文藝心理學》之后,一九三一年左右寫作的。一九三三年作者自歐洲留學回國后,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校任教時,曾將書稿用作教材,并多次作了修改。一九四三年由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印行。一九四八年三月,增收了《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等三篇,改由正中書局出增訂版。”引自《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出版說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1頁。
[5]參見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4-118頁。
[6]同上,第41頁。
[7]同上,第84頁。
[8]“我們認為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就是個別之中顯現著一般的東西;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個別之中顯現著種類的一般。于是美不能如過去許多美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主觀的東西,而是客觀的東西,便很顯然可明白了。”蔡儀《新美學》,引自《蔡儀文集》第1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236頁。《蔡儀文集》共10卷,是蔡儀一生學術研究成果的總匯。
[9]李澤厚的觀點可參見他的《美學論集》、《美學四講》、《批判哲學的批判》等著作。其中《美學論集》于198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入了作者在從50年代至70年代的重要美學論文,從中可以看出李澤厚美學思想的建立過程。《美學四講》于1989年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書中分別講了美學、美、美感和藝術這四個話題,是一本李澤厚總結他的美學思想的著作。《批判哲學的批判》于197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1984年修訂再版。這本書通過對康德思想的評述,展示了他的一些哲學美學的觀點,這些觀點在他后來的一些哲學提綱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展開。
[10]《孟子·告子章句下》。
[11]馬建忠《馬氏文通后序》,引自吳文祺張世祿主編《中國歷代語言學論文選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179頁。
[12]陳望道《漫談馬氏文通》,原載《復旦》月刊,1959年第3期,引自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82頁。